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设计(精选13篇)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小学数学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我执教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和简单的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因此教学时我根据专家的创作意图选取信息窗1克隆技术之成果的素材,利用具体情境,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对教材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由此激发学生爱科学、学数学的热情,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亲近数学。为了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课堂上,在激起学生兴趣后再回顾以前所学整数加减法的知识迁移到小数加减法,发挥学生积累的知识、经验去解决问题,学生的探索必然是积极主动的,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与独立试探从而解决小数加减法的问题。
面对1.3—1.25“列竖式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小数点对齐”这个重点和难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并进一步探索出被减数位数不够用“0”占位。这些在传统教学中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习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从而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通过教学,发现学生对计算方法掌握得很好,列竖式计算的正确率也很高。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的计算题,少数学生会受整数减法的影响,将末尾的数对齐。为此,通过回想1.3—1.25“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小数点对齐”,计算时在被减数的末尾补0,使被减数的小数位数与减数的小数位数一样多。这样一来正确率明显提高。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一课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教材以雅典奥运会女子双人十米跳台比赛的得分为素材, 通过观看节目的父子对话和配套的竖式计算把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直接呈现出来, 然后通过设问“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和学生的回答“小数点要对齐, 也就是把数位对齐, 得数的末尾有0, 一般要把0去掉”把小数加、减法的关键要素表达出来。“做一做”配了一些基础性的计算练习和实际问题解决, 帮助学生掌握技能学会应用。由于学习这一内容之前, 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之前又刚刚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因而多数学生有足够的学习经验借助具体的素材通过知识、方法的迁移来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自觉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这就为学生自主预学奠定了基础。但是小学生阅读数学教材的水平还比较低下, 他们大多只会简单地模仿计算, 却不一定能深刻地理解, 特别是在理解小数加、减法法则时只会说小数点要对齐、相同数位对齐, 至于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为什么要对齐却道不出一个所以然来, 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讲理。因此, 就小数加、减法笔算这节课来说, 预学后教这种教学模式是非常适合的。同时考虑到四年级学生预学的能力特别是自控能力还比较弱, 又为了不增加学生课外的学习时间, 笔者尝试了课内预学、当堂解决的方式来展开教学, 力求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教学实践】
第一环节:学生自主预学。 (时间10分钟左右)
教师板书课题“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激发学生想要自己尝试学习的愿望, 然后就放手让学生根据预学案自主预学。 (此时, 教师主要是巡视, 每小组选一个学生批改第1题, 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第二环节:学生小组内交流。 (时间3~5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围绕自主学习中的困惑展开小组内交流, 教师参与到其中两个小组倾听, 并选派学生代表把第三题的竖式计算板演在黑板上。 (如果有足够的黑板或白板, 可以每组派1~2名学生上台板演)
第三环节:展示交流辨析, 探明算理掌握方法。 (时间约15分钟)
一、请小组派代表汇报预习案上第2题的情况, 其余学生补充质疑。
生1:中国队领先3.6分意思是中国队比加拿大队多得 (或高出) 3.6分;这里的3.6和竖式计算的结果3.60一样大, 依据是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一个0, 小数的大小不变, 例如4.8=4.80。
师:有补充或疑问吗?
生2:添上两个0也是可以的, 如4.8=4.800。
生3: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 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那如果是整数5呢, 能直接添上0吗?
生4:不行, 要先在5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 然后再添0。5=5.0=5.00=……
生1继续汇报:三个竖式中, 末尾都有0, 列竖式时小数点都对齐了。
师:还有补充吗?
生5:数位都对齐了。
生6:计算结果的十分位上都是6。
师:同学们很会观察和发现, 那你们觉得在列竖式时, 关键是什么?
生7:小数点要对齐。
师:小数点对齐是为了什么?
生8:就是为了数位对齐。
师:这又是为什么呢?相同数位不对齐, 能加、减吗?
生9:不能, 个位上的数不能和十位上的数相加减。
师:是呀, 想一想230+45列竖式时, 这里的4要和谁对齐?
学生集体:要和十位上的3对齐, 这样才能加。
师:请大家来口答——2元加3元是? (5元) 2元加3角是? (2元3角)
师:怎么不是5元了呢?
生10:因为单位不同呀。
师:是呀, 单位不同不能直接加、减, 数位不同也不能直接加、减。加、减法其实就是相同计数单位上的个数相加、减。
二、评析黑板上的竖式计算。
师:请仔细观察, 刚才几位同学板演的三道竖式计算, 是否做到了小数点对齐、计算正确呢?
生11:做到了, 不仅小数点对齐了, 计算的结果也是正确的。
师指着第3个算式:老师有问题, 明明是5, 这里怎么变成了5.0?
生12:因为添上0这样就可以减了。
生13:这样数位就对齐了, 计算就不会错了。
师:是呀, 当被减数的小数数位不够时, 我们需要添0来占位, 让同学们计算时看得更清楚, 减少失误。这是依据什么呀?
生14:小数的性质呀, 小数的末尾添上0, 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那5不是没有小数点吗?
生15:整数5的小数点在右下角, 先点上小数点, 后面就可以添上0了。
师:看来你们都能自学成才。再看第一个算式, 这末尾的0怎么处理比较好?
生16:可以去掉, 反正大小不改变。
生17:竖式上保留着, 横式上可以省略。
师:同学们真会思考, 一般计算结果小数的末尾有0时, 要把0去掉, 这样比较简洁, 数学是追求简洁美的。
师:刚才同学们都做对了, 如果以后做题时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 又该怎么办呢?
生集体:验算。
师:好。请每个同学选其中1题进行验算, 三人板演。
学生独立完成, 立即反馈。
师:看来同学们都已经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笔算的方法了, 请独立完成下面两题并验算, 证明自己的确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 12.7+8.53 (2) 11.5-4.84
展示学生计算结果, 请学生详细地介绍解第 (2) 小题的过程, 对学生的正确回答, 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师:到现在为止, 你能比较完整地回答预习单上的问题4了吗?
学生能比较顺利地概括出三个要点: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数位不够要添0, 计算结果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计算时要注意进位和退位, 最好要验算。
师:回想一下, 今天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生18:我们先是自学, 然后小组讨论, 再交流探讨和练习。
师:是呀, 自学和小组讨论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法, 希望同学们好好努力, 尽快掌握自学的本领。
第四环节:巩固练习, 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时间约10分钟)
一、我是速算能手——看课件定时播放算式写得数
二、我是小小医生——学生独立判断并改错, 再讲解
三、我会解决问题——先学生独立完成, 然后交流评析
1.懒羊羊拿着100元钱去买东西, 先买一本课外书花了8.6元, 再买一支圆珠笔花了1.4元, 懒羊羊还剩多少钱?
2.根据课件提供的情境:喜羊羊重28.86千克、灰太狼重34.54千克、懒洋洋重40千克, 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解答。
【课后思考】
这是一节高效的课。可以从三个方面作证:一是学生是全员参与, 没有一个学生游离, 学生独立看书自学、尝试解答的时间获得了保证;二是师生的互动探讨非常自然流畅, 且有质量, 确保学生都能深入地理解、快速地掌握;三是学生的学习成效明显, 在不增加学生学习时间的情况下, 让学生当堂掌握了算法, 还明白了算理, 而且在学习方法上也有所收获。细细品析, 这节课主要是抓住了“预学后教”模式下课堂高效的核心要素。
第一, 精心设计预学案, 目的明确、内容适宜、引导得当, 确保学生能有效预学。
预学案是学生预学的载体, 更是学生自主预学的扶手。本课的预学案中有四个习题:第1题温故知新, 挑选了三年级下教材中的一些习题, 通过心算和简单的问题解决, 唤醒学生的旧知, 为学习新知铺垫;第2题主要是指导学生看书自学, 其中第 (1) 小题就是文本题意的理解, 第 (2) 小题是回忆小数的性质, 为后面学生自主尝试计算时需要添 (或去) 0做好伏笔, 第 (3) 小题是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教材中的三个竖式, 为提炼本节课的关键知识点和方法作准备;第3题是尝试竖式计算, 可以说是引导学生模仿练习, 也是预学成果的检测。习题比较基础, 多数学生都能计算正确, 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学成功的心理满足;第4题让学生回答小数加、减法的关键点, 主要作用在于启发学生思考和归纳小结, 这也为课堂上交流辨析作铺垫。这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基础和教材的编排目的而设计的, 吻合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因而课堂上学生预学时非常安静和投入, 短短10分钟, 程度中上的学生顺利完成了前3题, 对第4题也有所感悟, 只是语言表述上还不是非常完整。即使是程度不太好的学生, 也能通过温习旧知、看书自学做对几个习题。这就为课堂的高效奠定了基础。
第二, 正确处理学生预学和教师引导的关系, 环节清晰、重点突出, 确保学生能真正学会。
学生通过10分钟左右的预学, 较好地完成了知识的迁移, 初步学会了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巡视中笔者发现学生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部分学生还不能说出3.60化简改写成3.6的依据, 但会举例;二是观察三个竖式后的发现结果多元, 能写出“小数点对齐”的约占一半, 还有相当多的学生所发现的相同点并不是本节课的要点;三是在尝试竖式计算时, 有个别学生出现了末尾对齐的做法。这也是笔者在课前所预料到的, 因此之后教学环节的展开是依据学生的自学情况顺学而导、有效推进的。
首先是放手让学生小组内交流, 达成三个小小的目标:一是校对答案, 使得个别数位没有对齐的学生意识到自己错了并马上改正;二是能说出小数化简的依据是小数的性质;三是较多的学生有了开口交流的机会, 为汇报展示做好准备。
其次是抓住关键要素展开交流辨析, 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刀刃上。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主要围绕第2题展开汇报交流, 其中前两小题只是简单地复述, 重点放在第 (3) 小题上。面对学生多样化的答案, 教师没有平均用力, 主要在小数加、减法竖式计算的关键环节上下工夫, 接连提出了三个问题:小数加、减法在列竖式时关键是什么?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不对齐能加减吗?再借助学生熟知的整数加、减法和人民币计算的例子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 其实质是要吻合加、减法的本质要义:相同计数单位上的个数相加减。
最后是巧妙借助学生的学习资源, 落实细节, 提高正确率。当学生通过交流辨析已经很清楚小数加、减法的关键时, 教师顺势追问:“刚才三位同学的板演是否满足这些要点呢?算式末尾的0如何处理?明明横式中是5, 在计算时怎么变成了5.0?怎样才能保证自己的计算是正确的呢?”等相关联的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深入思考并正确回答:当数位不够时需要添0, 计算结果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运用验算来确保自己计算的正确性, 从而达到了掌握计算方法关注细节的教学目标。
第三, 当堂训练、及时反馈, 确保课堂学习效率。
“当堂训练、及时反馈”是课堂教学有效的基本原则, 作为一节计算学习的新授课, 自然要遵循。本课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第一层是口算, 借助课件演示, 学生视算式直接写得数, 虽说简单, 但需要学生全神贯注快速作答;第二层次是改错, 提供了竖式计算中的典型错误和学生容易混淆的习题让学生解答, 学生通过解答可以进一步巩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法则, 提高计算正确率;第三层次是问题解决, 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问题解决中去, 并鼓励学生根据实际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有助于学生自信心的提高。由于预学内容设计精炼, 课堂组织科学合理突出重点,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非常紧凑高效, 因而有了近10分钟的独立练习和反馈时间, 学生当堂训练的质量比较高。及时的反馈交流, 给予学生积极的肯定, 同时让个别出错的学生意识到出错的原因并j及时订正, 保证了学习效率。
通过这个课例, 我们认为“预学后教”模式下课堂高效的核心要素, 不外乎这样三个:一是预学案的设计要紧扣教学重点和学生起点, 确保学生能预学;二是课堂组织要基于学生预学实情, 围绕学习重点和难点顺学而导, 确保学生能学会;三是留出时间当堂训练及时反馈,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前几在听了一节小数加法和减法,执教老师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课始一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三个学生到商店购买文具的图(配合教师解说),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并集体先尝试计算4.75+3.4。全体学生居然都列出了正确的竖式,并算出了正确的结果。在备课时老师根据相关认知和教学经验判断,依据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等知识,学生在自主尝试中很可能出现把两个小数末位对齐的错误计算方法,并且出现这种错误的概率很大,因此老师在学生全部试算正确的情况下还是很坚决地在学生板演的正确竖式旁补上一个末位对齐的错误竖式(可能是防患于未然),按照教学预设组织学生进行判断和分析。然而,这种错误在本节课中并没有出现,学生都列出了正确的竖式并计算正确,还有没必要拿出可能会出现的错误,按照预设的教学进程进行分析比较?
正误比较、错误诊断,的确能帮助学生厘清有关概念,理解和掌握有关公式、法则和问题解决方法,避免发生同类错误。但学生知识建构初期,最初接受的信息往往制约着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正确认识,错误的信息、错误的经验,有时反而会使学生思维产生混乱,对自己正确的理解和方法产生怀疑,对知识的正确建构产生干扰。在学生全部做对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针对正确的计算方法,围绕“为什么这样算”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的、形象的或数学意义的方法进行深入探讨。当学生理解了算理,“为什么不能末尾对齐相加?”这样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在学生初步理解算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再通过错误诊断等练习强化学生对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可能教学效果会更好。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从影响学生知识建构的因素出发,新知建构阶段,尽量减少错误信息的干扰,重在运用正确的信息、正确的方法和经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然后再通过一系列的比较分析,在比较中厘清,在辨析中提升,在实践中内化。当学生没有出现错误时,不应让他们“被错误”;当学生出现错误时,又不应回避,而要合理利用。
小数加法和减法
课型
新课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逛超市”,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2、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探求科学、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师生教学互动过程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创设情境:超市购物
出示几件物品的标价
钢笔、笔记本、讲义夹、记号笔、书包、铅笔盒、美工刀………
2、根据自己的需要挑其中两件商品然后想想自己要付多少元。
先列出算式。
根据自己的喜好列出算式,并尝试计算
二、新授
1、你会用竖式计算吗?先把竖式写下来,列举部分同学的竖式你们觉得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要求学生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让学生试着计算一下还是刚才的几位同学上去板演。逐个点评,纠正计算中的一些问题。
2、小结加法的计算法则。
3、同桌的两人比较一下,谁用的钱多些?多多少用什么方法去求?先列式并列出竖式你会计算吗?要注意些什么?试着计算出来,并投影一些同学的计算。逐个点评,表扬做得较好的同学。
4、小结减法的计算法则。
5、归纳小结
比较整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相同点和比整数加减法更需注意的地方:
都要数位对齐,都要从低位算起;
计算小数加减法需要把小数点对齐后再算,最后在得数里还要对齐小数点并点上小数点。
组织学生再进行交流。
提醒:和或差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要去掉0把结果化简。
根据同桌实际情况列出算式,并尝试计算
三、练习
四、总结
五、课堂作业
六、延伸
1、你们同桌两人一共用了多少元?交流一下计算结果。
2、你买的两样东西价钱一样吗?哪种多些,多多少?把你的想法用算式写出来。
3、谁最会花钱,花了多少?谁用得最少?他们俩相差多少元?
4、每个同学如果都有10元钱,售货员还应找回你多少元?
5、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
让学生先说计算方法,需要注意些什么?
6、完成”练一练”的第2题
先找出错在哪里,把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
7、做49页试一试题目
让学生观察与例2中的计算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启发学生利用例2的计算经验先独立完成这里的计算,再小组内交流。
8、完成49页”练一练”的第1题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什么?有哪些收获?你认为自己学得怎么样?
练习八第2题
谈话:同学们还可以根据例1提供的信息,再解决一些用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同桌交流
几位学生上去板演,集体订正。
学生练习,集体订正。
1、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和整数加减法的关系,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完成课本P51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校对。
二、坚式计算
完成课P51第8题。
三、提高练习
1、完成课本P51第9题
练习八的第九题,解决前三个问题后,还可以结合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出:“这一天中哪段时间病人体温上升最快,上升了多少度”,“哪段时间病人体温下降得最快,下降了多少度”等问题,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2、完成课本P51第10题
练习八的第十题:可以让学生独立解答前两个问题,并要求说说每题的思考过程,再让学生提出一些不同的问题进行解答。
四、课后延伸
练习八的思考题
可以先根据“5.1减去一个两位小数得2.76”,算出作为减数的两个小数应是2.34。再用5.1加上2.34,然后可得到正确的结果。
五、课堂
一、丰厚文本, 根深叶茂
古人云:凡事, 预则立, 不预则废。教学也是一样, 只有在课前作了充分的准备, 老师深入地钻研教材, 把一篇课文中薄薄的几张纸读成几十张甚至几百张, 课堂上才会有底气十足、神采飞扬的感觉,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字词句, 不容忽视
文本是学生学习的范本, 许多词语、句子写得非常精彩, 那么我们在钻研教材之初就得自己先理解一些重点字词句在文中的意思。如在教《灰椋鸟》一课, 当读到“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 其中“和”在这里作何解释?一查词典才知在这里作“和谐地跟着唱”的意思讲。
2.读课文, 身临其境
几乎每一篇课文, 我们都要求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其实这个要求还是挺高的, 特别是对于情感型的课文。朗读是钻研教材的第一步, 经常有这样的感觉, 每读完一遍课文总会有新的发现, 新的收获。当你在潜心阅读的时候, 无疑是在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作为选入课本的文章, 编者总是会有意无意地留下许多创作的空白, 留待我们去填补, 去完善, 只有身临其境地去感悟, 我们不难挖掘出许多语言训练点、思维迸撞点、情感升华点。
3.找特质, 以点带面
许多课文其内涵十分丰富, 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 然则每篇课文都有其自身所特有的东西, 也许是这篇课文区别于其他课文的特色, 也许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制动点, “提领而顿, 百毛皆顺”……找准课文的特质, 进行点面结合的处理, 是一种融“整体把握”和“重点理解”于一体的教学艺术。这里的“点”指的是根据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基点。这里的“面”指的是课文的基本内容, 点面结合, 可以从点切入, 再到面, 再步步深入到点, 串点成线成面;也可以从面切入, 再到一个个点, 串点成线成面。使整个课堂思路清晰、层次鲜明。这学期, 我对外省教育代表团开放讲《水》 (苏教版国标本第十册) 一课, 备课伊始, 我怎么也想不到高招让学生去体会作者出生地缺水的苦痛。在请教了几位师傅之后豁然开朗:抓住文中第一节中的一句话“水, 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结合本课的特质——反衬的写法, 先体会水给村里人带来的快乐, 再体会缺水之苦, 在两种鲜明的对比中感悟水的珍贵, 缺水之痛。再如我校有老师上《“生命桥”》 (苏教版国标本第八册) 一课非常精彩, 这是一篇情感型课文, 文章主要是想通过老羚羊以自己的死亡换取小羚羊的生命, 折射出生命的伟大、神圣。老师主要抓住“顿时, 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 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由这一句生发开来, 既囊括了全文的内容, 又进行了情境想象, 丰富了文本的内容, 升华了文章的情感, 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在上课之初老师对文本进行这样一种全方位的、立体式的解读、研究, 掌握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 这些信息的全面获取, 为实施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果说备课前的准备工作是在做加法的话, 那么设计教学过程则是在做减法了。
二、方法简约, 注重实效
由于课程资源十分丰富, 字词句篇, 听说读写, 陶冶情感, 启迪思想, 可以说是包罗万象, 有人企望通过面面俱到的分析一网打尽, 于是课堂上声、光、电一齐上, 多种教学手段各显神通, 各种方法层出不穷, 似乎没有了这些外在的刺激, 课堂就会变得死气沉沉, 这恰恰是语文的悲哀。
1.筛选问题, 有的放矢
一节课的时间有限, 不是什么样的问题, 都适合在课堂上解决的。作为教者则需要筛选有价值的问题, 有的放矢地解决课文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那种一问便会回答的问题完全可以不问。否则, 孩子就变成了回答问题的工具, 他怎样会在课堂上多元学习、活跃思维, 出现令人无法预测的精彩呢?如在学习《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苏教版国标本第十册) 一课, 我梳理出三个问题让学生讨论: (1) 彭德怀对大黑骡子具有怎样的感情? (2) 彭德怀为什么要杀大黑骡子? (3) 彭德怀杀大黑骡子后什么心情?学生通过这三个问题, 得出了一个结论:彭德怀爱大黑骡子, 更爱红军战士!
2.形式简单, 教会方法
一支粉笔、一块黑板, 没有表演, 没有多媒体, 一切是那清新自然而又意境深远。这是最简单的形式——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自品自悟, 给予学生足够长的时间静思默想、潜心练笔, 在精妙处, 老师加以点拨、提升。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 获得的理解更加深刻, 见解更具个性, 真正实现了思想的碰撞, 心灵的交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加法和减法的汁算法则,能比较熟练地口算和笔算小数加、减法。
2.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小数的意义、复名数与小数的改写、求未知数J等知识,初步了解简单的现金日记账的记账方法,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会了计算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法则。谁来说一说,小数加、减法的汁算法则是什么?计算小数加、减法的关键是什么?(小数加、减法:小数点对齐)
这节课,我们就按照小数加、减法的法则,重点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练习。(板书课题)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好计算方法,提高小数加、减的熟练程度,并进一步巩固小数的意义、复名数和小数的改写等知识,能应用小数加、减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基本题练习
1.做练习三第5题。
用小黑板㈩示,指名学生口算,结合选择3―4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提问:计算小数加、减法特别要注意什么?
2.练习笔算。
(1)14.2十8.45 3.86+0.24 8.43+1.57
指名3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重点说一说最后一题是怎样算的。
(2)12.42―9.3 23.4―7.36 10-8.61
指名3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重点说一说最后一题怎样做的。
(3)12.4+3.58+7.63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说一说其中的简便算法。
小结:计算小数加、减法,先要把几个数的小数点对齐,再按整数加、减法计算,然后刘齐横线上的小数点在得数里点上小数点。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三第7题。
(1)我们学会了小数加、减法,就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请同学们把下面的复名数改写成小数。
3千米40米 1米25厘米 2吨350于克
让学生口答,结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指出:复名数改写成小数,要把高级单位的数写在整数部分,把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小数里的小数部分。
掌握了复名数改写成小数的方法,就可以把复名数的加、减计算,改写成小数再计算。
(2)做练习三第7题。
①出示第一题,说明第―步的`书写格式和汁算过程,并板书出来。
②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重点让学生说说怎样做的。注意说明书写格式。
2.做练习三第8题。
学习小数加、减法,除了可以把复名数加、减改写成小数计算,还可以把分母是10、100、1000这些分数的加、减法,也改写成小数计算。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三组,每组―题,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重点讲评第一、二道题。
3.做练习三第10题。
让学生看第10题,说明下面是现金日记账的―个月的账目,并用小黑板出示。
请大家先看前面的“月、日”和“摘要”,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后面三个项目各是什么名称?谁知道每个项目是什么意思?
这三个项目之间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板书关系式)
横着看,上十月结存了多少元?(说明这个小学七月份结余下348元7角)
8月5日记的是哪一笔账,结存金额里应该怎样算?为什么要加240元?请同学们算一算结存金额要填多少。(学生计算后口答,老师板书)
8月l0日付出多少元?结存金额要怎样算?请大家算一算填在日记账上。 (学生计算后口答,老师板书)
让学生接下去一直算到8月27日,填在课本上。
学生口答结果,老师板书。
提问:本月合计中“收入金额”和“付出金额”要怎样填写?“结存金额”要怎样算出来?
让学生计算填在日记账上。
学生口答结果,老师板书。
追问:本月合计中的“结存金额”的数就是哪―天支出后的“结存金额”?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练习了什么内容?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关键是什么?
[说明:学会小数加、减法之后,复名数的加、减法和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加、减法,也可以改写成小数加、减法来计算。]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三第6、9题。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加、减及混合运算。
2.使学生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3.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小数加、减计算能力的自觉性。
二、教材简析
1.本单元的内容结构及其地位作用。
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诸多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小数加、减法。它是数的运算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以及整数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以上内容具体编排如下表:
三、教学建议
1.选择近期对学生有较大影响的活动来学习小数加减法。
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小数加减计算的活动大量存在,这些活动中,哪些是在近期对学生影响较大的?是学生感兴趣的?这是我们选择素材的一条基本思路。因此,教学时,既可根据教材提供的运动场上的信息,特别是雅典奥运会中的一些运动项目为素材,也可根据当地生活、生产实际,如家庭用水、用电、用煤气的数量与价钱;农家各项农产品的产量、收入;购买有关生活、学习用品的价钱等等,都可作为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的素材,通过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来学习,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小数加减法知识。
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两者之间有着割不断的联系和相同之处。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在第一学段的三年级时就已经掌握了。因此,让学生充分应用旧知来自主学习小数的加减法成为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要策略。教学时,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激活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一已有知识经验,并尝试用它来计算小数加减法;让学生明确列竖式时应如何对齐数位,懂得道理何在;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主尝试的过程和结果。通过自主学习本单元的知识,使学生懂得应用旧知来学习新知是获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
3.提倡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为了使因材施教、让每一个人都得到充分发展的理念落到实处,教学时应关注不同学生解答问题的不同思路,积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解法。如,教学例1中解答“第二轮动作完成后中国队领先多少分”的问题时,教师不宜作任何提示,而应让学生根据自身经验找到适当的解题方法。又如,教学例
3、例4时,不必将教材中出现的各种解题思路率先呈现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解答的基础上,通过合作交流,领会多种不同的解题思路,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达到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计算能力的目的。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并掌握计算方法。
2.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各种类型的小数加、减法。
3.让学生在归纳、概括计算方法的过程中, 提高对数学材料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 最近老师开了一家文具店, 我想招聘几位营业员, 你们有兴趣吗?
生:有。
师:要想成为营业员必须要完成五个任务才行, 有信心吗?
生:有。
(评析:学生听说完成五个任务能成为文具店的营业员, 学习兴趣一下被激发, 为后续高效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任务驱动, 逐个击破
⒈完成任务一
师出示第一个任务:在下图中寻找数学信息, 并解释它的意思。
生:书包25.8元, 表示一只书包的价格是25元8角。
师:你说得真棒!此时应该有…… (学生掌声响起)
师:谁接着来汇报?
生:一个文具盒的价格是6.8元, 表示6元8角。
生:一本笔记本的价格是0.6元, 表示6角。
生:一个卷笔刀的价格是0.8元, 表示8角。
生:一支有橡皮的铅笔的价格是1.2元, 表示1元2角。
师:你们真厉害, 任务一已经顺利完成了, 我们再来完成任务二。
(评析:清楚的任务能让学生迅速集中智慧来完成, 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⒉完成任务二
师出示:一本练习本0.9元, 一块橡皮0.5元, 一共要多少钱?
师:请同学们将解题过程完整地写在练习纸上。要求先列出算式, 再列竖式计算。 (学生开始解决, 师有意识地巡视)
师:完成了吗?我请几位同学到黑板上来做。 (两位学生上台)
生1:9角+5角=1元4角
答:一共要1元4角。
生2:0.9+0.5=1.4 (元)
答:一共要1.4元。
师:生1, 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1:0.9元就是9角, 0.5元就是5角, 所以求一共要多少钱, 就是9角加5角, 等于1元4角。
师:你先把元转化成角, 很有道理!生2, 你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2:求一共要多少钱, 就是把0.9元和0.5元加起来。9加5等于14, 写4进1, 就是1.4元。
师:1.4中间的小数点不写行吗?
生2:如果不写, 就变成14元, 相差太大了, 不行。
师:所以1.4中间的小数点千万别掉了。
师:请看下面这个竖式, 0和0、9和5为什么要对齐?请四人小组展开讨论, 并将讨论的结果写在作业纸上的表格内 (见表1) 。
师:哪一组来汇报?
生:两个0都表示0元, 元和元应该对齐。9和5都表示角, 角和角应该对齐。
师:此时应该有…… (掌声响起, 师在竖式个位的顶部写上“元”, 在小数点后第一位写上“角”)
师:还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0和0都在个位上, 个位应该和个位对齐;9和5都在小数点后的第一位上, 应该对齐。
师:谁听懂他的话?
生:个位和个位对齐;小数点后的第一位应该和小数点后的第一位对齐。
师:对, 也就是相同的数位必须对齐。 (板书:相同数位对齐)
师:除了相同数位对齐, 还有什么要对齐?
生:小数点也应该对齐。
师:为什么?
生:相同数位对齐了, 小数点也就对齐了。
生:如果小数点不对齐的话, 相同数位就对不齐了。
师:对, 相同数位对齐, 小数点也就对齐了。 (板书:小数点对齐)
师:比较上面的两种解法, 哪一种更加简便?
生:第一种要先转化, 感觉比较麻烦, 因此第二种更简便。
师:有一定道理!
(评析:任务二是本节课的重点, 由于事先教师没有给予任何暗示, 因此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展示, 通过解读、讨论、交流、说理, 学生自己渐渐意识到相同的数位必须对齐, 相同数位对齐就是小数点对齐。再通过比较, 让学生意识到小数加法的简洁。)
3.完成任务三
师出示:一支圆珠笔1.4元, 一块橡皮0.5元, 圆珠笔比橡皮贵多少钱?
师:请同学们将解题过程完整地写在练习纸上。要求先列出算式, 再列竖式计算。 (学生开始解决, 师有意识地巡视)
师:谁来把解决过程写在黑板上?
生:1.4-0.5=0.9 (元)
答:圆珠笔比橡皮贵0.9元。
师: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先把数位对齐, 4减5不够减, 退1做10, 14减5等于9, 个位上0减0等于0, 再添上小数点。 (生纷纷表示同意)
师:1上面为什么加小圆点?
生:这表示退1做10。
师:观察黑板上两个问题的解决过程, 你有什么发现?
生:一个是加法, 一个是减法。
生:这两个算式正好相反, 第一个算式的和正好是第二个算式的被减数。
师:对, 这两个算式正好相反, 因此, 数学上说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评析:有了任务二的思考过程, 任务三的解决就比较顺利, 学生对不够减退1做10能够理解并运用。最后, 让学生寻找两个问题之间的联系, 可以加深学生对加、减法之间联系的理解, 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这一细节彰显了教师的教育智慧。)
4.完成任务四
师继续出示图1:请同学们根据图1中的信息, 先提出一个问题, 再把它解决掉。 (学生开始提问并解决)
师:谁来汇报学习成果?
生:买一本练习本和一支没有橡皮的铅笔, 需要多少钱?
答:需要1.5元。
生:买一个卷笔刀和一块橡皮, 需要多少钱?
答:需要1.3元。
生:一个卷笔刀比一块橡皮贵多少钱?
0.8-0.5=0.3 (元)
答:一个卷笔刀比一块橡皮贵0.3元。
师:刚才, 同学们的学习都很有成果!今天老师也去超市购物了, 请你们帮我来算一算好吗?
师出示任务:老师今天买了两样商品共花了2.3元, 老师给了售货员3元钱, 请问售货员要找给老师多少钱?你能用竖式帮老师算一算吗? (生开始解决)
师:谁来展示一下?
答:要找0.7元。
师:3为什么要和2对齐?
生:3表示3元, 2表示2元, 元和元应该对齐。
师:3上面为什么加小圆点?
生:这表示退1做10。
师:还有不同的吗?
答:要找0.7元。
师:在3后面为什么要添上小数点和0?
生:这样, 数位就对得很整齐, 计算起来不容易错!
师:你说得真棒!同学们, 这两种做法, 你们认为哪一种妥当?为什么?
生:第二种妥当, 因为第二种数位对得非常齐, 不容易错。
师:我也认为第二种妥当, 不容易错。
(评析:任务四既是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也是为了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让主题图的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教师出示的这个问题, 通过展示、比较, 学生一致认为第二种方法比较妥当, 因为3.0和2.7数位对得很齐, 不容易错, 从而使学习质量得到提升。)
5.完成任务五
(1) 我会算。
(2) 我会治。
(3) 我会解。
1《动脑筋》比《童话故事》便宜多少钱?
2各买一本书, 10元钱够不够?
(4) 我会填。
(评析:第1题重在技能的落实;第2题重在方法的巩固;第3题重在能力的提升;第4题重在思维的培养。)
三、适时总结, 完成评价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生:小数加、减法。 (师板书: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师:你们还有什么收获?
生:计算时, 小数点要对齐。
生:计算时, 相同的数位要对齐。
生:数位不够的, 用0补齐。
师:同学们的收获真多!这节课的五个任务都能自己完成的同学, 请站起来! (大部分学生站起来)
师:恭喜你们成为老师文具店里的营业员!掌声鼓励!
(评价:此环节重在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作简要汇报, 从学生的汇报中可知本节课的效果较好。最后的评价, 重在与开始呼应, 以激起学生成功的体验。)
【总评】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学过“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和“初步认识一位小数含义”的基础上教学的。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及方法, 是本节课教学的主要任务。
一、任务驱动
如何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如何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最好的方法就是任务驱动。有任务, 才有压力。本节课以五个任务贯穿教学的始终, 当学生完成了这五个任务, 教学的目标也就达到了。当然, 这五个任务并非平均用力, 任务二和任务四是本课的重点, 因此, 在完成这两个任务时所用的时间较长, 使教学重点得以突出, 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二、整体建构
整体意识是数学教学应有的意识。本课教学首先构建了一个整体情境, 即老师开的文具店要在学生中“招聘”营业员, 学生只要完成五个任务, 就能成为文具店的营业员。最后对顺利完成任务的同学表示祝贺, “聘任”他们为营业员。通过这样一个整体情境, 可以较好地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另外, 任务二中的算式和任务三中的算式互为逆运算, 使得整个新知教学融合为一个整体。从而使学生在完成本节课教学任务的同时, 明白加减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从而让学生建构的知识结构更加系统。
三、先试后学
(1)17.5-3.56+6.44
(2)120.39-87.62-12.38()
(3)4.9+5.1-13.7+2.3()
(4)32.17-0.45-4.17()
一、用竖式计算,并进行验算。
53.75-0.9=43-21.57=34.5+8.96=
10.74-0.25=62.1-3.444=100-0.09=
三、用简便方法计算。
(1)5.85+1.89+2.15(2)24.8+14.6+15.4
(3)42.5-22.17-7.83(4)3.8+1.37+6.2+12.63
五、应用题:
甲班捐款100元,比乙班多捐10.8元,乙班捐多少钱?甲、乙班共捐多少钱?
测量水池蓄水的深度把6M的竹竿直插入水中,在泥中部分是0.7M,露出水面2.15M,水池蓄水的`深度是多少?
为了促进农村消费, 目前我国隆重推出了财政补贴13%的家电下乡、汽车“以旧换新”以及定额补贴等政策。应该说, 家电下乡等政策是一项得民心的政策, 只要把这一好事做好做实, 对于促进农村消费有重要的作用。虽然从现在家电下乡的情况看, 取得了一定效果, 但我们不得不说, 效果不是很理想。因为农村的富裕家庭, 必须的家电产品都已购置, 现在购买下乡家电的也多是家庭条件不错又需要家电的农户, 而相当一部分甚至是大部分农户是想买家电而无钱, 财政补贴也难以调动他们的购买欲望。“没钱”是农村的现状, 也是制约农村消费市场的重要因素。也可以说, 比起“减法”, 农民更需要政府帮助他们做好增收的“加法”, 只有做好了“加法”, 农村消费市场才能发挥重要作用。
众所周知, 农民收入低、社会保障差和预期收入的不确定性, 是影响农民消费的重要因素。据调查, 农民收入中50%来自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家庭经营收入, 另外50%来自外出打工收入, 甚至在有些地方打工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七八成。而如今农业基础薄弱农业收入不见长, 受经济不景气的影响打工收入又萎缩, 甚至为零。农民收入低, 又看不到增收希望, 如何让农民增加消费呢?财政补贴是不错, 但没有钱消费也无可奈何。因此, 要促进农村消费, 就需要各级政府在帮助农民增收上做文章, 而且是大做文章, 因为城乡收入差距太大了。在笔者看来, 在对待农村农民问题上, 不只是少取或不取的问题, 而是要多给予———多给予政策支持, 多给予资金支持, 多给予技术支持。惟有农民逐渐富裕起来了, 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了, 农村消费市场才能像城市市场那样繁荣起来。
一、填空题。(每个1分,共20分)
1、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先把( )对齐,也就是把( )对齐。
2、计算0.7+3.52+0.3+6.48时,运用加法( )律和加法( )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3、根据4.26+3.75=8.01写出两道减法算式是( )和( )。
4、6个0.1和60个0.01合起来是( )。
5、6.50末尾的零去掉后,小数的大小( ),计数单位由原来的( )变成了( )。
6、比1小的最大两位小数是( ),它与1相差( )。
7、3.6的最小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单位。如果加上( )个这样的单位就得到4;如果减去( )个这样的单位后是2.
8、在○里填上“>”“<”或“=”。
4.7+5.2+2○11 0.99+6.88○7.88 11○3.6+2.4+5 6.2-3+3.8○10
二、判断题。(每个1分,共10分)
1、一位小数加上两位小数,和一定是三位小数。 ( )
2、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小数末尾的数要对齐。 ( )
3、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于小数加法一样适用。 ( )
4、0.7+0.3-0.7+0.3=0 ( )
5、32个百分之一 写成小数是0.32. ( )
6、已知甲数是7.8,比乙数多2.2,乙数是10. ( )
7、7.58+6.5+4.42=6.5+(7.58+4.42)。 ( )
8、2.2与0.9的和比它们的差大1.8。 ( )
9、甲数是7.6,比乙数多1.62,乙数是8.22。 ( )
10、63.5+9.8+0.5=63.5+0.5+9.8是根据加法交换律。 ( )
三、选择题。(每个1分,共5分)
1、8.48-(0.65+3.48)=( )
A.8.48-0.65+3.48 B.8.48-3.48-0.65 C.8.48-3.48+0.65
2、4角6分+7元4分=( )
A.7元8角6分 B.12元 C.7.5元
3、去掉52.05中的0,所得的.数与原数相比( )
A.变大了 B.变小了 C.不变
4、如果被减数增加2.8,减数不变,那么差( )。
A.增加2.8 B.减少2.8 C.不变
5、0.54扩大10倍后与原数相比,增加了( )。
A.4.86 B.4.94 C.5.4
四、计算题。(共35分)
1、口算。(8分)
15-0.3= 6-0.5= 3.9+12.1= 2.13+14=
0.91+1.25= 10-0.76= 3.99-0.9= 0.567+4.44=
0.37+0.6= 7.46+2.54= 1-0.08= 45.9+1=
10-9.3= 4.7-0.47= 6.4-4.6= 1-0.27-0.73=
2、竖式计算,并验算。(每个3分,共9分)
50-5.46= 36.78+32.2= 100-7.85=
3、脱式计算,能简便计算的要简算。(每个2分,共12分)
63.8-3.9-5.1-43.8 6.19+5.28+3.81 45.35-(7.2+5.35)
27.3+73.2+72.7 17.41-(2.96+13.04) 9.15-(1.15-0.98)
4、用小数计算。(每个2分,共6分)
5米70厘米+4米30厘米 3吨50千克+420千克 4元3分+6角7分
五、列式计算。(每个3分,共6分)
(1)一个数比2.01与2.29的和少1.3,这个数是多少?
(2)从116.58里减去12.58与3.42的和,差是多少?
六、解决问题。(每个4分,共24分)
1、小红买词典用去23元5角,比买文具盒多用去8角3分。他一共用去多少元?
2、有一捆电线一共长100米,剪下24.8米。剩下的比剪下的长多少米?
3、小美到书店买故事书,买5.8元的故事书还差0.35元,最后她只买了一本4.2元的,她还剩多少钱?
4、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现在大约有13亿人,排在第二的是印度,它的人口总数比中国少4.04亿,比美国多5.99亿,美国的人口总数是多少亿人?
5、李老师身高1.75米,他站在高0.6米的凳子上,他能顶到2.4米高处的灯管吗?
教学内容:
苏教版第九册教科书第47—48页的例
1、“试一试”和“练一连”,练习八第2、3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3.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和计算法则。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文具店有很多的文具用品,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文具柜里标出了一些文具的价格,谁来说说?(1支钢笔8元、1本笔记本3.4元、1个讲义夹4.75元、1枝水彩笔2.8元)(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些用加法或减法计算的问题吗? 刚才同学们提出了许多问题,这节课我们就选其中的几个问题一起来进一步研究解决。自己轻声的把问题读一读。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小数加法
1、一位小数加一位小数:
(1)先一起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一本笔记本和一枝水彩笔一共需要多少元?谁会列式?
这是个什么算式?两个加数都是什么数?(板书课题:小数加法)(2)会口算吗?结果是多少?你是怎么算的?
(3)这道题如果用竖式来计算,你们会吗?想试试吗?(4)交流: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列竖式的?(师同时板书)2写在哪?8写在哪?有不同的写法吗?为什么要把2写在3的下面,8写在4的下面,你是怎么想的?
师:这样写就可以把整数部分的数和整数部分的数对齐,小数部分的数和小数部分的数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边说边板演计算过程)最后还要写上答句,我们一起口答。刚才同学们计算这道小数加法时都能正确地列出竖式,真棒。
2、教学两位小数加一位小数:
(1)下面我们再来解决一个问题,一个讲义夹和一本笔记本一共需要多少元?这题该怎样列式?
(2)这道题也是一道小数加法,你会用竖式计算吗?请大家试试看。
(3)分析评价(出示一道末尾对齐的算法)
问:
1、请同学们看这题,有什么想法?为什么?(学生交流)
2、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列竖式的?(指名说同时师板书)
(4)接下来该怎么计算?(从低位算起,也就是百分位上的数和百分位上的数相加,十分位上的数和十分位上的数相加,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加。)
百分位上的5和几相加呢?为什么?(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把3.4.改写成和4.75一样的两位小数3.40,这个0只是没写出来。)(5)得数是815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6)谁来说给大家听听?还有补充的吗?想一想从还能从其他方面说明第一种算法是正确的吗?在小组里交流(相同数位要对齐,从元角分的角度去分析。)最后写上答句。
(7)小结:刚才我们解决了两个问题,都是用小数加法计算的。请你们比较这两道算式,在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把两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然后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分别相加)
3、即时练习:
(1)明白了这个道理,你能用刚才所学的知识解决这几题吗? 用竖式计算:9.3+6.98;24+9.9;3.63+0.87。
(2)校对:(视频展台)24+9.9像他这样写对吗?整数部分的9为什么要和4对齐?小数点在哪?3.63+0.87是根据什么化简的?
4、小结:计算小数加法,列竖式时要把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二)小数减法
1、独立尝试:
(1)(指黑板)刚才我们解决了两个小数加法的问题,下面再来解决第3个问题,一个讲义夹比一本笔记本贵多少元?。算式怎样列?(师板书:4.75-3.4)
(2)这道算式跟前面的一样吗?(师板书:减法)小数减法用竖式怎样计算呢?老师还是想请同学们自己动动脑筋,想想办法,写在作业本上。
(3)交流:竖式该怎么写?-3.4写在哪?也就是说要把小数点对齐。
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2、巩固练习:
都学会了吗?那老师要考考你们了,有信心接受挑战吗?看(1)完成下面两题,用竖式计算。(13.8-8.3;7.26-4.56)(2)校对:(视频展台,选一生作业)注意:7.26-4.56要进行化简,都对了吗?
3、比一比:
刚才我们学习了小数加法和减法(板书:和),谁来说说计算小数加、减法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小数点对齐)为什么?(小数点对齐了,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最后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
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些什么呢?
三、分层训练,形成技能。
1、改一改:
(1)看来同学们学得都不错,老师这还有一些题,有信心继续接受挑战吗?(用竖式计算:53.3+2.47;9.86-4.26;1.76-0.85)(2)校对:(视频展台)这题对吗?这一题呢?还有最后一题?挑战成功的举手。
(3)你们知道小马虎是怎么做的吗?错在哪?(课件校对)第一题错在小数点没对齐,第二题错在得数部分的小数点没点,小数部分得数末尾有0没有化简,第三题整数部分个位上的0不能去掉。
(3)从他的身上你吸取到了什么教训?真是太棒了!
2、沟通联系: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学会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那你能说一说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吗?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些什么?请你们在小组里说一说,呆会儿派代表起来汇报。
刚才同学们都交流得很认真,哪个小组的代表先来说一说?其他组有补充的吗?
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一样,都要把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分别相加、减,都要从低位算起。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只要
把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去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计算的结果能化简的要化简。
3、练一练:完成练习八第3题
运用小数加减法的知识我们还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下面我们就来比一比,看看哪些同学的解题能力很强,请看这一题。(1)出示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解决第一个问题:小冬家和小华家相距多少千米?(3)解决第二个问题:各自从家到学校,小华要比小冬多走多少千米?
(4)解决第三个问题:小华从家到少年宫一共要走多少千米?(5)解决第四个问题: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四、总结:
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运用非常的广泛,希望同学们能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五、布置作业:(机动)
用竖式计算: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加法和减法一》教案设计11-28
得数是8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教学反思11-29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说课稿11-20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11-07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说课稿10-24
《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教案06-08
得数是7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人教版一年级教案设计)09-23
刘英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