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学习策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精选8篇)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摘要:学习策略是我国英语新课程标准教学目标之一,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本文从学习策略的界定、分类以及学习策略有效模式的训练等方面探讨了在英语教学中应该加强学习策略的指导和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学习策略;自主学习;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
Abstract: Learning strategy, one of the objectives of the New National English Curriculum Standards, can enhance learning effectiveness and develop learner-autonomy ability.Based on the definition, classification of learning strategy and sequence frameworks for effective learning strategy training mode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guidance and training of learning strategy and cultivation of autonomous and life-long learning ability.Key words: learning strategies;learner autonomy;metacognitive strategies;cognitive strategies
学习策略是当前教育心理学、应用语言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新课程标准教学目标之一。
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上,忽视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然而,随着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发展,人们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的看法逐渐发生了变化。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有效的学习者应当被看作是一个积极的信息加工者、解释者和综合者,他能使用各种不同的策略来存储和提取信息,能有意识地、积极主动地在课内外运用学习策略,辅助语言习得。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素质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现行的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人才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要求,“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呼声越来越高。正如张晖(2001:62)指出,“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主要的,如何学会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个道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可持续的学习动机和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正是基于这一前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自主性地学习,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 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英语课程标准》2001:6)
本文主要从学习策略的界定、分类以及学习策略有效模式的训练等方面探讨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学习策略的培养,以便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学习策略的界定及分类
1、学习策略的界定
学习策略这个概念是在Bruner1956年提出认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ies)以后出现的。此后,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学习策略的界定提出了各自的看法。Stern(1983)认为:策略是指一般的倾向,或者指语言学习者所使用的带有总体特征的方式。Oxford(1989)指出: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使自己的语言学习更为成功、更为自主、更为有趣的学习行为或步骤。Weinstein and Mayer(1986)把学习策略解释为影响学习者的编码过程,是学习者在学习中的行为与思想。Rubin(1975, 1987)把学习策略定义为语言学习者为了获得第二语言知识所采用的具体方法或手段,是由学习者构建并直接影响语言学习、促进语言系统发展的策略。Chamot(1987)则认为学习策略是学生为了促进语言知识以及其它各类知识的学习和回忆所采用的方法、思路或有意行为。O’Malley & Chamot(1990)指出: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有效地获取、贮存、检索和使用信息所采用的各种计划、行为、步骤、程式等,是学习者个人用以理解学习或保持新信息的特殊思想和行为。
综合这些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学习策略就是指学习者在一定情况下,针对一定的学习任务,依据学习的一般规则,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学习的程序及工具、方法进行有效的操作并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详细方案,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操作对策系统。该定义有以下四层含义:
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达到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学习时,学习者先要分析学习任务和自己的特点,然后,根据这些条件,制定适合的学习计划。因此,凡是有助于提高学习质量、学习效益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均属于学习策略范畴。它同时包括有意识和无意识地运用这两种情形,而当语言学习者达到较高的“自动化”水平时,学习策略的使用可以逐渐变为无意识。
2)学习策略既包括那些直接作用于或参与学习过程的行为方式,也包括间接用于学习过程的行为方式。它既可以是可观察的言语行为,又可以是无法观察的心理活动,既可能是外显的学习步骤,也可能是内隐的思维方式。
3)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方案,由规则和技能构成。严格说来,所有学习活动 的计划都是不相同的,每一次学习都有相应的计划。也就是说,每一次的学习策略都是不同的。因此,学习策略是动态的,是不断变化的,然而,它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得到修正、调整,甚至停止使用,新的学习策略则可以通过学习实践来获得。
4)学习策略是学会学习的标志,是个体学习能力的体现,是影响语言学习的重要因素,是培养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的桥梁。
2、学习策略的分类
综观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继20世纪70年代人们对学习策略的探索性的描述和确定以来,教育学家、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的标准研究学习策略的构成因素,得出了不同的分类体系。如Oxford(1990)根据策略是否直接作用于学习过程,把学习策略分为直接学习策略和间接学习策略。Rubin &Thompson(1994)根据策略的使用目的,把学习策略分为语言知识学习策略和语言技能发展策略。Cohen(1998)则根据学习策略的使用者将学习策略分为成功语言学习者学习策略和不太成功语言学习者学习策略,同时Cohen又从学习的心理过程将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交策略。目前广为认可的、较为系统、合理全面的学习策略分类当属O’Malley & Chamot(1990)的著名的三分法:即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社交/情感策略。元认知策略利用认知过程的知识去控制语言学习,它主要指计划学习,考虑学习过程,监察输出和评估学习活动效果的策略,具有概括信息加工全过程执行情况的功能。元认知策略主要用来监控和管理语言学习过程,它对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Brown & Palinscar(1982,1983)认为“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或者是对认知的调节。”认知策略指具体从事学习任务的策略,包括直接加工言语学习材料的策略,如资料利用、翻译、分类、记笔记、演绎、想象、关键词表达、语境化、说明、迁移、推理等等。社会情景策略指学生在社会作为媒体从事交往活动中采取的策略,这项分类实际上也属交际策略(胡春洞,王才任2001)。
这些分类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更为透彻地理解学习策略,从而对学习策略有一个全面而有序的认识,以便于对其进行更深入更系统的研究,探索出适合我国学习者的策略分类标准和分类系统,促进我国的外语教学。
二、探讨学习策略的有效训练模式
研究学习策略,是为了帮助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把握方向、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英语课程标准》2001:23)为此,我们必须在教学活动中训练学生熟练地掌握并应用这些策略,使他们成为成功的策略使用者。近年来许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 度提出了各种训练模式。
1、Hosenfeld et al(1981)的阅读理解策略训练模式
1)进行有声思维(think-aloud)训练;2)确认现行的阅读策略;3)解释策略的重要性;4)帮助学生分析他们在学习第一语言时所用的策略;5)让学生用第二语言来操练他们在学第一语言时所用的策略;6)通过解释、实践、运用、评价等手段在阅读理解策略上提供直接指导;7)通过确认现行的阅读策略,评估策略训练的成功。
2、Chamot 和O’Malley(1994)的四阶段策略训练步骤
1)计划:教师给学生布置一个语言学习任务并要求他们提出自己的学习方法,选择那些将促进该学习任务完成的策略,如确立目标,利用图式理论,激活相关知识,有选择地注意语言输入和输出,力求圆满完成任务。
2)监控:培养学生运用策略的技巧。要求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对自己的操作进行自我监控,比如将正在学习的内容与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用积极的言语反馈来降低焦虑感,与其他同学进行合作等。
3)问题解决:鼓励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阅读时碰到生词可以根据词根、词缀或上下文去猜测等。
4)评价:完成任务后,立即让学生自我评价策略使用的有效性,评价是否达到了最初的目标,并思考如何在相同的学习任务中迁移、实践这些策略,使一些有效策略的使用逐渐变为无意识,逐渐达到“自动化”水平。
3、Oxford等人的策略训练程序(1990:197-216)
1)在没有任何策略训练的情况下要求学生进行外语学习活动,让学生回忆自己是如何完成学习任务的。当学生提到学习中使用了某种有效的策略时,教师给予肯定或鼓励,并要求学生讨论解释他们所选择的学习策略是如何促进其学习过程的。
2)适时提出并示范其他有效的学习策略,并鼓励学生自主地去运用这些策略,确保学生认识到策略使用的重要性。
4)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在各种外语学习活动中使用新的策略。5)给学生示范,如何将策略迁移到其他外语学习活动中。同时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所要使用的策略。
6)帮助学生评价策略使用的效果,评价自己在责任心、自主性等方面的进步。这些策略训练模式都强调提高学生使用策略的意识,鼓励学生主动地监控和评价自己的策略使用过程,为学生提供机会去练习策略。教授学生学习策略可以集中讲、集中练,也可 以分散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Derry & Murphy(1986)等赞同集中讲解。他们认为,学习策略可以概括而用于多种场合,因此,学生集中精力掌握策略加工技能比在学习各科知识时学习策略的效果要好。而Wenden(1987)则主张分散学习。他认为,特定的科目环境中学习策略可以帮助学生直接掌握和运用,而且在真实的科目学习环境下和真实的学习任务中掌握学习策略可以使学生把策略迁移到其他相似的任务中(Campione & Armbuster, 1985;Chamot & O’Malley, 1987)。杨文滢(2002:28-29)把学习策略分为宏观原则和微观方式,她认为策略训练可以从宏观层面入手,首先了解学习的共性策略如:时间运筹、图书、资料的检索和利用,记忆与保持、间隔学习与集中学习等;而后是外语学习的策略,如:联想与对比、单词的多种记忆法、阅读和写作技巧、听说练习的途径等。共性的策略可以集中一段时间或某个专题集中训练,而特性策略则宜采用集中训练、分散训练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本人认为,学习策略的指导应是动态的,对于共性策略可以集中讲授,而涉及到一些课程的具体任务时,应更多地采用教学活动渗透式的方式来进行训练,即把学习策略的训练渗透到语言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中,与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具体指导,使学习策略的训练与语言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同步进行,然后由教师设计相关练习加以配合和巩固。在这种模式训练中,教师可以直接介绍或演示某些常用的学习策略,如在理解课文段落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灌输如何利用上下文策略对课文进行理解,并有意识地指导学生使用这些策略,然后在其他类似的教学活动中渗透这些学习策略,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进行实践,最终达到“自动化”。Oxford等人的策略训练程序在很大程度上属于这种渗透式训练模式。
有关研究表明,通过策略培训能有效地促进外语学习。同时,我们应看到,策略的有效性在不同的学习者身上有其共性,但由于它受诸如年龄、文化背景、语言水平、认知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被证明有效的某一策略在这个学生身上有效,不一定对其他学生有效。因此,教师有必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让他们自己评价使用的策略是否有效,不断检查学习行动与策略的效果,然后引导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效策略。
三、结语
外语学习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和心理过程,语言材料的选择、组织和输入都要涉及到学习策略。学习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外语学习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英语新课程标准对外语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信心、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放在首位。笔者认为,教授学生学习方法和策略,学会灵活恰当 地运用策略,不仅可以促进外语学习,而且还可以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责任感、自主性、独立性、自我导向性和自我效能感,提高学生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毫无疑问,学习策略将是未来教学的重点,值得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认真加以思考和研究。学习策略教学对完成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任务,实现我国素质教育的目标,使学生主动而全面发展、自信、自立、自强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杨文滢.关于将元认知训练纳入英语教学之研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 [2]张晖.新课程的教学改革[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国家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钟启泉,崔允,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
[5]《英语课程标准》[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6]胡春洞,王才仁主编,堕铭才著. 英语教学论[M]. 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7). [7]Campione, J.C., and Armbruster, B.B.Acquiring information from texts: an analysis of four approaches.In S.F.Chipman, J.W.Segal, & R.Glaser(Eds.), Thinking and Learning Skills: Hillsdale, N.J.: Erlbaum, 1985,(1): 297-317.
[8]Chamot, A.The learning strategies of ESL students.[C] In Wenden and Rubin(eds.)1987. [9]Chamot.A.& O’Malley et al.The cognitive academic language learning approach: a bridge to the mainstream [J].TESOL Quarterly, 1987, 21(3):227-49.
[10]Chamot.A.& O’Malley, J.M.The CALLA handbook: implementing the cognitive academic language learning approach [M].N.J.: Addison-Wesley, Reading MA, 1994.
[11]Cohen, A.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 [M].London: Longman,1998.
[12]Derry.S.J., and Murphy, D.A.Designing systems that train learning ability: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986, 56:1-39.
[13]Hosenfeld, C., Arnold, V., Kirchofer, J., Laciura, J., and Wilson, L.Second language reading: a curricular sequence for teaching reading strategies [J].Foreign Language Annals 1981, 14(5): 415-22.
[14]O’Malley, T.M.& Chamot, A.U.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15]Oxford, R.Use of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a synthesis of studies with implications for teacher training [J].System,1989,17:235-47 [16]Oxford, R.L., Crookall, D., Lavine, R., Nyikos, M.& Sutter, W.Strategy training for language learners: six situational case studies and a training modes [J].Foreign Language Annals, 1990,22(3).
[17]Rubin, J.What the “good language learner” can teach us [J].TESOL Quarterly,1975, 9: 41-51 [18]Rubin, J.Learner strategies: theoretical assumptions, Research History and Typology [A].In Wenden and Rubin(eds)Learner strategies in language learning.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1987.[19]Rubin, J.& I.Thompson.How to be a more successful language learner.Boston: Heinle & Heinle Publishers, Inc.1994.[20]Stern, H.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21]Weinstein, C.E., and Mayer, R.E.The teaching of learning strategies [J], In M.C.Wittrock(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3rd ed.New York: Macmillan, 1986.[22]Wenden.A.Incorporating learner training in the classroom [A], In A.Wenden and J.Rubin(Eds.), Learner strategies in language learning.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87,159-168
长期以来, 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过于追求升学率的影响, 很多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增大课堂教学容量, 只注重对知识的传授、教法的研究、教材的处理, 而忽视了对学生主体性、个体差异的研究, 导致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被忽视, 学习数学的能动性被压抑.《新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改变教学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一个人要不主动学会些什么, 他就一无所获, 不堪造就, 人们可以提供一个物体或其他什么东西, 但是人却不能提供智力, 人必须主动掌握、占有加工智力.”
1.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强大推动器.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必需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自主是学生学好知识的基础和保证.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与时俱进, 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观念, 缜密设计课堂教学内容, 切实凸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创设贴近教学内容的学习情境,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和活力.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新颖、贴近实际的问题,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认真思考, 激发起学生学习探索的强烈欲望.教师设计的教学情境要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出发, 创设能够为课堂教学打下伏笔、引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实际应用意识, 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情景.例如, 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讲了一个有关阿凡提的数学故事:有一个财主为了显示自己的富有, 夸耀自己可以答应阿凡提的任何要求, 阿凡提只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在棋盘上放一些米粒, 第一格放1粒米, 第二粒放2粒米, 第三格放4粒米, 然后是8粒、16粒、32粒……一直到64格.”你认为财主能够满足他的要求吗?这样用数学故事作为课堂的导入语, 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2.强化互助合作,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采用观察、操作、猜想、实验、模拟、反思等各种学习方法和途径, 可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题海战术, 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 多让学生独立思考, 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敢于发表独特见解, 让学生在探索与交流的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由于学生之间在学习方式、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性, 因此教师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相互交流.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 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策略, 认真吸取意见, 达到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共同进步的目的, 从而增进沟通, 发挥发散思维的能力.教师还可以采用全班合作交流的形式, 学生可以提出个人的疑难问题, 简单的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解决, 较重要和较难的或意见分歧较明显的, 教师可以让全班同学进行讨论, 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如在概率的教学过程中, 我让学生根据课本已有的内容来解答我提出的问题,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 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很快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既使学生掌握了知识, 又提高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同时值得注意的是, 在数学学习中, 互助合作的学习模式不仅能帮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切身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 而且能让学生在分工协作中培养其协调能力、责任意识和合作精神.如在学习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点时, 学生进行互助合作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3.优化教学评价, 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一句简单的鼓励话语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动力, 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促进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 并对学生今后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 教师在进行学习评价时要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 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 激发学生的探索和求知欲望, 引导学习向纵深拓展, 从而提升自主释疑的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知识的关键点, 以准确简练的语言, 对课堂知识进行概括;教师进行评价时要以鼓励、肯定、积极的发展性评价为主.这样学生才会记忆清晰、思维活跃、联想丰富, 敢于回答问题、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 敢于标新立异、展示独特风采.同时, 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及其重要性,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 高中数学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运用多样的教学模式,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才能在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获得解题的技能和方法, 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华.浅谈在数学课堂上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J].陕西教育.理论, 2006 (Z2) .
[2]沈定元, 周海燕.高中数学新课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数学教学通讯, 2006 (10) .
[3]郑建业.新课程改革中数学教与学的方式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 2007 (8) .
一、引导学生提出学习问题
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应当给学生留有思考和选择的机会,提出学习的问题,确定学习的目标。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写完课题后,问学生对于分数想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提出学习的问题。然后,教师从学生想知道的问题中选择并整理出要解决的问题。这种让学生提出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的做法,能充分照顾到学生间的差异,让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这正体现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理念: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允许学生选择学习方法
学生的认知风格是不一样的,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方式也存在差别。我们不应该强求统一,应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如上面提到的“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用不同的方式认识分数,有的学生可能从数量关系上思考。有的学生会独立思考问题,有的学生可能更愿意与同学交流。教师应允许学生按自己选择的方法进行探索,这种做法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学习方法的空间,既尊重了学生的认识风格和学习方式,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
三、培养学生调控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强调学习过程不应由教师整齐划一地去硬性规定。因为即使是相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生在学习时所需要的时间和采用的方法也是有差异的。过去教学“9加几”时,教师要求学生统一用“看大数,拆小数”进行计算。长此以往,学生就失去了个性,也就失去了创造性。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强调自主学习,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所以,教学“9加几”时,应让学生感到,选择哪种计算方法,由学生自己说了算,使学生获得自主探究的成功体验。
四、指导学生反馈学习结果
传统教学中总结是一大环节,而这个环节基本都是由老师来做。其实,课堂总结是学生一个极好的自我反思的机会。指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自我反馈学习的结果,也是一个学习内容和方法总结与提高的过程。如,“一个数除以小数”一课的总结:
师: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一个数除以小数”(教师出示“学习结果自我总结问题训练单”)
师:同学们,先对照这个问题训练单想一想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然后与同桌交流一下,再把你的想法说出来,让全班同学来分享。
生:这节课我学会了计算小数除法。
生:我们是在计算许多小数除法问题后发现“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的。
生:原来我不喜欢数学,最头痛的就是那些复杂的计算。这节课让我感受到了“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的优越性。同时,我也感到学数学也是蛮有趣的一件事。
师:你说得太好了,老师真为你高兴,因为你体验到了数学给你带来的快乐。
生:這节课我学会了用“商不变的性质”和“除数是整数的计算方法”等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我觉得用旧知识去解决新问题的思想方法,比会计算小数除法更了不起,因为我们将用它自主地学习更多的新知识。
上面所述是一节课结束前学生对本节课的自我反思。这种自我反思是教师无法替代的。在交流中与全班同学分享,变成了全班同学的共同财富。
五、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
在课堂教学中,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一个教师对时间如何分配,直接反映了这个教师的教学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须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否则就是一句空话。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其实就是这种自主学习的时间。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优化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坂上小学)
大家好!这两年我校举办的新任教师岗前培训中,我讲授了《语文课程标准》,通过两次的授课,我对《语文课程标准》有了较全面的领会和深入的学习,自身也因而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今天我在此就“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讲几点体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从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以适应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为此,《语文课程标准》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为什么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怎样理解“自主、合作、探究”的含义?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呢?我们试对这些问题作一番探讨,下面我简要讲几点我的初浅体会,望能与各位同事们更多地探讨、交流,若有不当和不足请各位多指正和补充,并提出宝贵意见。
一、自主学习就是从“被动”到“主动”
“自主学习”是相对于“他主学习”或“被动学习”而言的。在以往的课堂里,教师处于中心地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出题学生做。学生围着教师转,完全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
“自主学习”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想学”、“会学”、“能学”。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自主学习”具有以下一些表征。
(一)学生具有学习的内在动力,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
(二)学生参与学习目标的制定,自主确定学习进度。
(三)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上有选择的权利。
(四)学生
能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监控,并及时做出调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师不是学生学习的旁观者,更不能放任自流,撒手不管。老师应当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地提出建设性意见。
二、合作学习就是从“个体”到“团队”
“学会合作”已经成为现代人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今日世界,从人造卫星上天到人类基因图谱解密,没有一项重大科技成果不是科研人员通力合作的结果。“团队精神”也是一种时代精神。在现在我国家庭独生子女多的情况下,更需要对学生加强合作精神的教育。
小组合作学习是语文教学中经常被采用的形式。但目前小组合作学习效益高的较少,有的只是流于形式。有的研究者认为,小组学习有独立型、竞争型、依赖型、依存型等几种类型。目前我们用得较多的是学生独立学习后相互交流,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相互依存地来研究或者共同解决一个问题还太少。下面一些做法也许有助于改变这种状况,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益:
1.小组成员分工。如在根据不同合作项目而在小组中设召集人、主持人或项目推行者、采访员或提问题人、记录员、分析总结者、汇报人、计时员(兼控制员)等,分工明确,人人有事做。小组成员可以轮流担任以上角色。
2.小组成员按基础编号。把学习任务按难易切分排列,如1号任务最易,2、3、4号难度逐步递增。每位同学“对号入座”,完成一项任务,然
后全组“组装”和交流。
我在讲第一课时,分组进行了调研:“爱学习语文吗?为什么?具体表现有哪些?”第二节课讲完主要的语文课程的性质目标功能及基本的理念后,我又分组做了调研,各小组组内讨论并总结“如何能让学生们爱学习语文且能持久、变成爱好和习惯”,然后在各组交流汇总汇报。学生们都很积极踊跃地去思考、发言,总结了很多点,也很实际很有道理,因前面讲了语文的基本理念等内容,这样也能检验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设否理解了,从而促使巩固和掌握。
3.学习任务从不同角度切分,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一项,完成任务后相互交流。
例如,我出一个题目《我们的家园——地球》,让喜欢做导游的学生发挥其专长,可以写出带领大家了解和观光的游记;喜欢文学的则写出富有情感和文采的文章;喜欢做记者可以写出报道或采访或纪实式的文章;喜欢历史的则写出追溯性人类演变进步和发展历程类的文章;喜欢天文的则从宇宙角度阐述地球的形成发展及运行轨迹等;喜欢生物的则从生态平衡和保护角度写出阐述其重要性和呼吁及倡议式的文章,还可用音乐、绘画等形式表现......等等。
至于全班同学的合作学习,特别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相互欣赏——欣赏同学的学习成果,为别人的成功由衷地高兴,并以此激励自己。现在我们的作文讲评,一位同学的习作一出现,就有很多同学争着提意见。提意见固然也需要,但我们要引导学生先看到这位同学在习作中倾注了心血,多看看他的习作好在哪里,这样于人于己,帮助会更大。认识自我,欣赏
别人,是现代人基本的立身处世之道。
三、探究学习就是从“接受”到“建构”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改变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接受学习不仅是人类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
小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有它的特殊性。探究的对象不是人类认识的未知领域,绝大多数是对人类已有知识、包括课本中预知结论的再探索。语文学科的探究性学习又有它自身的学科特征。比如,探究的内容是人文内涵和语言文字的结合;在探究过程中,更注重情感的投入和发展;由于语文审美的整体性,有些内容只能是一种感悟而不是精确的结论;
例如,我在讲到这部分时可让不同的同学分别读同一个句子,体会每句话的意境,试着用不同语气和情感来读,来仔细感受分析,投入不同的情感会有什么样的效果,探究的结果往往是多元的、个性化的,而不是惟一的。
男人戒烟就跟女人减肥一样,永远都有明天。使我们不快乐的,都是一些芝麻小事,我们可以躲闪一头大象,却躲不开一只苍蝇。不吃饱饭我哪有力气减肥啊!
在小学语文学科中实施“探究性学习”,一般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一)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在这个阶段,学生进入情境,发现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心向,自主确定探究的方向,在问题和任务的驱动下,准备进入探究性
活动。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发现、提出和梳理问题,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方法的指导。
(二)尝试体验实践阶段 在这个阶段,学生要多读多思考,自己动手尝试,亲历体验,从中有所感悟,有所发现。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或通过阅读进入作品特定的情境,使自己的情感与作品发生共鸣;或收集课文内外的多种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结论。在这个阶段,教师作要做点拨提示,向学生提供有关的材料,以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重点要引导学生发现语文的规律——关于语言的、关于文学的、关于人文的规律,认识它们的价值。在方法的指导上,教师不是自己来讲解,而是善于发现学生中好的做法,适时推广,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尝试、体验、实践应力求充分,避免匆匆忙忙走过场。
(三)表达交流小结阶段 学生探究的结果,要通过表达外显化,通过交流合作互补。这个阶段学生的活动有形成结论,用书面、口头、图表等形式展示,并做交流,如演示、宣读研究结果,进行答辩等。教师要组织好讨论,鼓励学生的创见,帮助把结论扩展和深化,有的问题一时不能得出答案,可以存疑,引导学生继续探索。对于探索的过程、方法、结论,师生共同小结。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不仅实现了认知结构的重组和改造,获得知识,形成了能力,掌握了方法,还亲自体验了失败的挫折和成功的欢乐,有助于他们态度、情感的发展和价值观的形成。
提倡“探究性学习”,并不是一概排斥其他学习方式。对处于人生起步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有些内容还需要用其他方式来学习,包括必要的接受性学习。
需要说明的是,上面我们把自主、合作、探究三方面分开来讨论,只
是为了便于说明问题,事实上,这三方面组成一种整体的学习方式,相互作用。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自主宜与合作互补;而提倡自主和合作,是为了更好有效进行探究活动。
关于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在今年暑期幼教继教培训中又得到一些启发,那是市研修院音乐教研员张殿坤老师运用了奥尔夫教学法讲的课,非常生动活泼,令每一位学员感触很深,收获很大。我认为:其他科目都可以运用和借鉴,尤其在语文学习中大部分环节都可运用奥尔夫教学法,并可以完美地融到一起,那么,奥尔夫教学法是怎样的教学法呢?我简要说一下:
奥尔夫----德国著名作曲家、指挥家、音乐教育家,生于1895年,逝于1982年,他用毕生精力钻研于音乐及音乐教育,从而创立了当代最先进的、科学的儿童音乐教学方法。奥尔夫教学法目的:通过音乐这个手段培养人的素质,一个健全的人格。
“奥尔夫” 的教学原则
1、综合性
奥尔夫音乐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整体。在奥尔夫课堂中,孩子有机会进入丰富的艺术世界,音乐不再仅仅是旋律和节奏,而是与儿歌说白、律动、舞蹈、戏剧表演甚至是绘画、雕塑等视觉艺术相联系。他们可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去关注特定的一个声源,去倾听,辨别,想象来自生活和自然界的不同的声音。如小鸟的呢喃,和风的呼吸,汽车的抱怨,然后试着用自己的嗓音模拟,用自己的肢体去表现,用生活中一切可以发声的物品去表达,并用戏剧的形式来综合。
我们完全可以将语文课程的内容都融进去,如诗歌、文学作品、朗诵、记忆等等。
在奥尔夫音乐活动中还培养了“团队”的意识,它需要孩子们互相配合协作,学会领导与被领导,这与语文教学的理念完全一致。
2、以节奏为基础
音乐是旋律加节奏同时运用,所以比较难。特别音高不好掌握,奥尔夫把音高抽出来了,以节奏为基础。节奏像骨架一样。没有音高。音高放在哪里了,音高放在音条乐器上了,就是木琴,钢片琴。所以每节课不管什么课型,都是以节奏为基础。
我们可以拍着节奏或在游戏中去学习记忆等,如学生词时:立下曰是声音的“音”,木上加是书架的“架”等。
3、以身体的动作感受音乐
动作是一切动物本性的体现,一切物质也离不开运动。所以,动作与音乐结合,是人性本能体现和最自然的体现。奥尔夫认为,音乐的感觉是动起来的,用动作感受音乐。这是非常伟大的一点。
4、即兴创造性。
即兴性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最核心、最吸引人的构成部分。在奥尔夫的课堂里,每个人都不是静坐着的,孩子们的思维和肢体都在积极地运转着。老师会经常地问:想一想,还有没有跟别人不一样的办法。。你可以拍手来表现节奏,也可以跺脚,可以拍肩膀,甚至拍小肚子拍屁股。即兴创造的根本目的就是去让孩子用自己全身心去表现自己,表现音乐,与用语言一样得好!想象一下,有着这样的创造体验的孩子对他(她)的一生有着多么深刻的意义
5、本土性
奥尔夫教学法不是一种固定的、封闭性的、一成不变的教学理念,是一种充满开放性的、充满活力的教育理念。
诞生于德国,并没有因为是德国的教育观念,而不为世人所流传,正因为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广阔的吸纳性、开放性,使得奥尔夫教学法成为世界的、民族的音乐教育思想
6、面向全体
奥尔夫不同与传统音乐教育的很明显的一点是参与性。在它的课堂里,没有旁观者,人人都在老师的带动下通过说、唱、动、奏。。来体验音乐,而不是老师的说教、传授、和示范。奥尔夫说过:尝试和做在这里意味着一切,因为所有语言文字的解释,只有经过自己的体验,才能真正理解。奥尔夫音乐教室里不需要技能技巧的反复训练’ 需要的只是你一颗全身心投入的心。
一、计算机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自身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在逐渐加快,计算机知识的传播路径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无法满足自身发展需求,终身学习成为了学生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现代社会,学生学习已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已经变成了学生的主动行为。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自主汲取知识、消化知识,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利于学生发展和进步。教师要清晰的意识到,学生的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有着紧密的联系,要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学习丰富的知识。
(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自主学习是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确立学习目标,自主学习知识内容,自我克服学习困难,能满足自身的学习需求。传统计算机教学主张教师讲课,学生听课,限制了学生思维,阻碍了学生发展。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弥补传统计算机教学的缺陷,有助于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教师应相信学生,让学生带着疑惑去学习,让学生自己探究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熟练掌握操作步骤。
(三)适应社会人才需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社会需要的是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学校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磨炼学生的意志,排除外界对学生的干扰,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助于学生投入学习过程。教师应积极探索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计算机教学中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终身学习的思想观念,为学生日后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计算机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学习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是教师追求的目标。学生只有对计算机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主动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术,才会主动去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应遵循趣味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教师可以为学生构建趣味性情境,利用趣味性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例如,教师在讲授word图文混排时,可以引导学生制作贺卡,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和创意通过贺卡表达出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师可挑选特定节日,将学生制作的贺卡加工出来,发放给学生,提升学生制作的成就感。
(二)主体性原则
计算机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计算机教师为学生提供服务。在传统计算机教学中,教师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的感受,只知道讲述知识,没有意识到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难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遵循主体性原则,在计算机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感受,根据学生需求来设计课程,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积极投入学习之中。例如,教师在讲授电子表格中的计算函数时,可以引导学生计算班级学生成绩,让学生熟练使用求和、求平均数等多种函数,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教师可以将完成任务最快、任务完成质量最好的学生树立为榜样,让其他学生向其学习,提升整个班级的学习效果。
(三)生活化原则
计算机教学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核心素养。在传统的计算机教学中,教师没有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也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时间,学生的学习水平始终无法提升。教师应遵循生活化原则,将教学和生活相连接,让学生从生活中汲取知识,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例如,在讲授PPT制作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作家庭成员关系表,并要求学生利用三种不同的翻页样式,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计算机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摆脱传统教学观念束缚,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创造力。第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师应重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来锻炼学生,让学生打下扎实的计算机知识基础,使学生掌握高超的计算机技术。教师应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和实践技术,促使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第二,以学生为教学重点。教师应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力度,围绕学生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自行认知计算机知识,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从而实现计算机教学的目标。
(二)改良教学方式
教师应改良教学方式,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效率。第一,加强师生互动。教师应主动和学生沟通,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在课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提出实质性建议。在课下,教师可以通过微信、qq等工具和学生交流,帮助学生解决课下问题,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教师可将网络上的教学资源汇总整理,为学生课下学习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第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可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平均各组实力,让学生处于同一起跑线。利用教学任务来激发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凸显学生的自我意识。同时,教师应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增强学生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做好评价工作
教师应做好评价工作,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一,重视学生评价。学生评价是指学生对自主学习的评价,可以让学生认识自己,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鼓励学生交流学习心得和学习经验,让学生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第二,重视小组评价。一方面,教师应评价小组成员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教师应评价小组成员付出的努力。通过小组评价来提升学生合作的喜悦感,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第三,重视学生反馈。教师应接受学生对课程的评价,要根据学生的意见来优化课程,让学生获取更加丰富的知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四、结语
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可以促进学生自身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适应社会人才需求。教师应遵循趣味性、主体性、生活化原则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转变教学观念、改良教学方式、自做好评价工作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效果,从而为学生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晓杰.浅谈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才智,(08):115.
[2]李星宇,赵松.自主学习能力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培养[J].电脑知识与技术,,12(24):127-129.
关键词: 大学生 英语 自主学习能力 建构主义 调查分析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H 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23X(2008)04-0034-0
3一、英语自主学习的研究背景和理论基础
(一)研究背景
教学模式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教育部2004年出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说明了大学英语教学应完成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一般的语言知识与技能,更加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其中特别强调英语教学要向个性化学习,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增强学生的自主性。由此可见,自主学习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Holec最早把自主学习定义为“一种担负起自己学习责任的能力”。他认为,学习者自主就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负责对学习各方面的问题进行决策。[1] Little把自主学习的定义扩展为“一种独立的、进行批判性思考、做出决定并能实施独立行为的能力”。[2]Nunan也承认这种能力的重要性,并定义“能够确定自己目标并创造学习机会的学习者,可以说是自主学习者。”[3]
(二)英语自主学习的理论基础
与自主学习理论具有相通之处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建构主义”,从心理认知的角度提出了知识学习主体的主观性、自我构建性。建构主义是1996年瑞士哲学家、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在深入研究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上,首次提出“认知是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这一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4]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从零开始,而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的知识建构;学习既是个体建构过程,也是社会建构过程;学习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必须与真实情境相联系。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导向者、促进者、发现者和中介者。[5]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20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以来,强烈冲击着传统的教学理念,给教育带来了开拓性的发展和变革。它为外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使其目标和功能都发生着转变,正从语言知识的获取转向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被动传输式”转向“主动建构式”的教学模式;从陈述性语言知识的传授转向程序性语言知识的建构。[6]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教学观,对我国外语教学极具启发性,运用这一理论指导英语教学,对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开发和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分析
自主学习并非自由学习。它需要学习者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课题组对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进行研究,其目的在于了解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现状,进而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对象为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英语专业2005级学生,两个班各37人,共76名学生。调查问卷于2007年10月17日随堂进行,在76份问卷中共收回有效问卷72份,有效率为95%。
调查问卷根据自主学习的内容从两个方面设计调查问卷:第一部分从学生课前准备、课外材料的选择和学习方式等方面了解其在学习方法上的准备情况;第二部分为心理准备情况调查,即调查学生对自己学习关注和评估情况,以及对自己进步的了解等。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语言学习方法上的准备包括了解和制定学习目标,选择自学材料,以及如何进行课前预习等。而制定学习计划并执行学习计划是自主学习的首要条件。表1显示,只有1.3%的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并严格执行,44.4%的学生制定了学习计划但没有严格执行学习计划。这同时涉及选择与确定自学内容和材料。然而,调查显示(表1),只有不到半数(44.4%)的学生能够有目的、系统地选择自学材料。11.1%的学生由老师决定自学材料,表1显示的选择自学材料的情况说明大多数学习者(共55.6%)不甚了解课外自学材料的用途,外语学习需要大量的课外补充材料来消化、巩固所学语言。说明:U1=制定学习计划并严格执行;U2=制定学习计划但没有严格执行;U3=制定了简单的学习计划;U4=没有制定学习计划。
U5=有目的地选择自学材料;U6=根据课文内容选择自学材料;U7=由老师决定自学材料;U8=没有自学材料。
U9=认真预习;U10=基本上预习;U11=预习过一两次;U12=从不预习。
表1显示,没有学生能在课前认真预习。19.4%的学生预习过一两次,12.5%的学生竟然从不预习。显然,大多数学习者只是被动地听讲,完成教师要求的课内学习活动,期望通过课堂学习学会一门语言,缺乏学习主动性。其他研究也发现学生的英语学习只局限于课本内容,他们花大量的时间背诵课文,记忆单词。[7]可以说,这些大学英语学习者仍然遵循应付大学入学考试的传统学习模式,被动地跟着老师。由此可见,大多数大学英语学习者在方法上没有足够的准备,需要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渐进显示课外自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如何确定自学目标,选择自学材料。
自主学习即学习者能够控制自己的学习。除了在学习方法上做好准备以外,控制学习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便是心理准备,即学习者能够了解自己的学习成绩与不足,以进一步促进学习。调查(表2)显示,极少数(4.1%)的学生能系统记录自己的学习情况。26.3%的学生大致记录自己的学习,8.3%的学生从没考虑过自己的学习。但令人欣慰的是,有19%的学生对自己的弱项非常了解,有相当一部分学生(66.6%)对自己的弱项基本了解,几乎没有人不了解自己的弱项。
张萱(2005)对英语专业的学生的调查也发现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弱点比较清楚。[8]而另一方面,他们对自己的成绩却不甚了解,只有很少的学生(4.1%)很了解自己的进步,绝大多数学生(26.3%)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进步,或者不了解进步在何处(25%),还有11.1%的学生根本没考虑过是否有进步。这说明学生还没有学会正确地评估自己的学习。正如有些学生所说,他们“不知道如何评价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和结果的显著性,出现预料之外的情况和遇到挫折时往往不会自我调整”,[9]因而也就不会及时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计划。因此,引导学生经常反思自己的学习,及时发现学习中的得与失,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说明:U13=系统记录自己的学习;U14=大致记录自己的学习;U15=不大在意自己的学习;U16=没考虑过自己的学习。
U17=对自己的弱项非常了解;U18=对自己的弱项基本了解;U19=对自己的弱项很模糊;U20=不了解自己的弱项。
U21=很了解自己的进步;U22=了解一点自己的进步;U23=感到有进步,但不知在哪方面;U24=没考虑过是否有进步。
三、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
从调查结果分析,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不同的学习方法会导致不同的学习效果,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改变传统的学习观念,变学习被动为主动;确立英语自主学习目标,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协作学习;创设有利于自主学习的环境。本课题组根据以上对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以及和老师、学生的访谈,提出以下建议。
(一)明确教师学生各自承担的角色
1.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揭示了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
[10]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
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动性、自主性、真实实现学生对知识的自我构建。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实行学习进度弹性制,让学生制定个人学习计划。计划的制定应考虑个人学习目的、英语水平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因素,制定的计划要做到尽量详细,包括具体时间和学习内容等,且操作性强,从中学生也学会了自我决策、自我管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自主学习不是无政府主义状态下的纯自学,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换为指导者、引导者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在学生自主训练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怎样获取知识,怎样理解并适应各种文化情境和社会变化,帮助学生学会独立自主,独立思考并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让学生明确大学英语学习的总目标。明确学习目标是开展自主学习必需的第一步。在学生了解总的学习目标之后,教师仍需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课程需要和具体情况,为自身设立短期目标,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有效方法。(二)加强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协作学习
协商、会话是建构主要学习环境的两大要素。协作学习反映了学习的社会性。协商和会话是协作学习的主要形式。建构主义的协作学习就是所谓的“生生互动”,主要体现在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设计教学活动,开展协作学习。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过渡中,强调协作学习的重要性,在一定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例如:学生授课、戏剧表演、英文演讲比赛、英语歌曲比赛以及英语游戏等。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有许多合作的机会,比如英语对话、单词听写、互相评价学习结果。
(三)创设有利于英语自主学习的环境
近年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先进的教学手段,也使建构主义的许多设想得以实现。建构主义强调: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而计算机以多媒体及互联网络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真实的外界环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对意义的构建。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逐步建立和完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学习,E-learning等形式,全方位地为学生服务,以适应学生提高自主学习效果的需要。
(四)重视自主学习过程的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观所提出的“更重视学习的过程”。评价使学习者能亲身体验学习的过程,从中能清楚地了解到自己的学习情况,看到成绩或差距,对自己的学习进行重新计划或调整,以进一步提高学习质量,从而使学习变得更加主动。自我评价常见的形式有:记录自己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经常对照学习计划自我反思和总结;学生相互批改作业与小测
验等。对于自我评价,教师要给以正确的指导,使学生尽快掌握评价的方法,总体把握学习情况,逐渐掌握学习策略,进而激发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率,最终使自己成为自我激励和自我监控的学习自觉执行者。
四、结语
综上所述,学生自主学习是外语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而培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人的能力的提高和全面素质的增强。未来的社会是一个继续学习的社会,一个要求人们必须终身接受教育、不断自我发展才能适应生存的社会,而终身教育又要求人们能够培养可以独立于教师和课堂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今天的教育,包括外语教学,必须培养能够独立思考,争取自主的个体。也就是说,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为目标,为学生提供为了独立学习所需的技巧和能力。作为大学英语教学工作者,不仅要了解自主学习的相关理论,更要研究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和策略。
参考文献
[1]Holec H.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M].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1.3
[2]Little D.Learner Autonomy: Definitions, Issues and Problems [M].Dublin: Authentic, 1991.4-12
[3]Nunan D.Closing the Gap Between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M].TESOL Quarterly, 1995.133-158
[4]Glasersfeld E.V.Radical constructivism [M].London:Routledge Falmer, 2002.12-18
[5]Greenberg K.H.The cognitive enrichment advantage teacher handbook [M].Chicago: KCD Harris & Associates Press, 2005.35-48
[6]丰玉芳.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6):33-36
[7]Biggs.J.B.Why and How do Hong Kong Students Learn? Using the Learning and Study Process Questionnaires [C].University of Hong Kong, Faculty of Education, Education Paper 14, 1992.14-15
一、鼓励原创———培养自主意识
原创思维, 是基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的一种原生性的思维。它凸显了学生的认知基础, 通过鼓励原创思维, 可以窥测学生的学习起点, 把握学生的探究方向。
(1) 盘活储备。着意忽略学习过程的趋同和统一, 降低教师对学生认知起点的强制干预。学生并非是一张洁白的纸张, 任由教师在上面肆意泼墨。在新课伊始环节, 教师要有意识地盘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在细心倾听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知教学, 而不是仅靠传统的精心设计的预案来按部就班。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与正方形》一课时, 我以多媒体形式展现游乐场的场景:有长方形和三角形组合起来的大门, 有长方形的游乐场地, 有三角形和正方形组成起来的小木屋, 有长方形的布告栏, 有正方形的草地……再引导学生从这些不同场景中寻找和发现:“你认识其中哪些图形?”将情境和知识融为一体, 考察了学生对平面图形的已有认识。
(2) 转化构建。将学生的生活经验转化为正确的知识经验, 完善及重组知识结构, 沟通未知与已知之间的桥梁。在此转化过程中, 要针对学生个体知识结构的差异, 有区别地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和体验, 鼓励他们采用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去接纳新知。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认识平行》一课时, 我在组织学生玩“撒小棒”活动后, 进行了两个转化, 一是将小棒转化为直线, 帮助学生从小棒的直观体验中抽象出两条直线间的不同位置;二是将白纸转化为平面, 帮助学生建立平行关系的前提, 即在同一平面内。以直观为基础, 学生的转化过程非常顺畅自然。
二、呵护差异———促进自主生长
世界上每个人的指纹几乎都是独一无二的, 同样, 作为一个独立的学习个体, 学生之间也是充满了各种差异。教师要正视这些差异, 并且善于正面引导和积极应对, 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共同生长。
(1) 有层次, 才自然。自主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个体差异可能会被放大, 如有的学生遇到更多的困惑或失败, 有的学生会在长时间的努力之后依然一无所获。这是学生在今后学习生活中必然会遇到的情形, 教师要允许学生失败, 要给予学生更充分的尝试空间, 这样才能让自主学习成为学生的自然状态, 促进学生今后的长效发展。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一课中, 设计了这样的一组“问题串”组织学生进行分析比较: (1) 把8本书平均分给两个同学, 每个同学分得几本? (2) 把一叠书平均分给两个同学, 每个同学分得几分之几? (3) 把8本书平均分给两个同学, 每个同学分得几分之几?每个同学分得几本?有一部分学生难以区分具体数量与分数之间的区别, 特别是第3个问题中, 给出了1/2本的答案。我及时地制止了同学们的嘲笑, 鼓励这个学生轻声地将自己的答案轻声读几遍, 让他揣摩体会其中的“别扭”之处, 并重新解答, 增强了这个学生的体验, 也树立他的学习自信心。
(2) 有不同, 更精彩。由于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角度不同, 往往他们会给我们带来意料之外的“惊喜”。在自主学习过程中, 由于教师的尽量不搀扶、尽量不引导, 学生被“逼着”采取源自他们个体的方式方法来展开学习过程, 于是不同层次的探究形式、不同角度的思考角度纷纷出现了。这其中的方式方法不乏有漏洞、有偏差, 教师要对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采取宽容、接纳的态度, 鼓励学生获得差异性的和谐发展。
三、彰显个性———锻炼自主思维
很多时候, 尽管我们带着充分的准备迈入课堂, 精美的课件、有层次的教学环节、富有启发行的问题等等, 面对这些学生似乎不领情, 课堂上氛围不够浓烈。这是因为, 在教师的着力引导下, 学生的学习脚步亦步亦趋, 学习的自主性得不到充分地展现。只有彰显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锻炼学生的独立思维。
(1) 寻求“与众不同”。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 让学生可以崭露头角, 在老师和伙伴面前表现他的“与众不同”, 学生会在成为一个“发现者”的愉悦中获得继续学习的持久动力。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一课中, 引导学生通过用吸管围成三角形的实践操作, 帮助学生明确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很多学生都认同通过分别计算其中两边之和再与第三边比较这个方法。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只要计算一次就能肯定能不能围成三角形!”我立即对他投以惊喜的目光, 并启发其他学生思考这个方法可行吗?在大部分学生纷纷点头之后, 再让这个学生说明短边相加大于长边的方法。这不但使这个学生获得自豪感, 也让其他学生得到了思维锻炼的机会。
(2) 终得“百川入海”。学生思维的“多样化”最终还需要得以“最优化”, 只有如此, 学生的自主学习才有了真正的阶段性终点, 他们的数学学习水平才能够得到切实的发展和提升。筛选和优化的过程, 同样要顺应学生的个体需求, 教师不能强制性地指定某一个最佳结论, 而应当在个性与共性之间寻得最佳平衡。
四、引领探究———提升自主能力
关注学生个体, 不意味着教师主导性的缺失, 反之, 这对教师的引导能力和启发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出手时当出手”, 教师恰当的引领, 对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不迁就。正确对待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错误, 善待错误并不等于迁就错误。对于那些富有联想力和创造力的想法, 哪怕是错误的, 教师也挖掘其中的闪光点, 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赞扬;而对于那些明显不着边际、思维层次偏低的解答, 教师应明确地指出问题所在。
(2) 不放任。对学生的严格要求, 是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性的基础保障, 教师对于学生的引领作用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弃。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一课中, 我在要求学生用小剪刀在纸上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时, 先让同学们独立思考、同桌商量之后, 再开始动手;在展示作品的过程中, 通过学生表述剪法、进行自我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等, 既强调个体展现, 又突出全体参与, 使得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认知深度得到充分提升。
站在学生的角度教数学, 是建立在关注学生、理解学生和发现学生的基础上的, 通过变革性的自主学习方式, 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能力、引领学生成长。正因如此, 我们的数学课堂才能绽放生机和活力, 洋溢智慧和激情。
(江苏省张家港市塘市小学)
关键词:学习方式;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01-0030-02
学习方式变革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和突破口,它改革的不是学习的某些行为性,而是整个学习的认识过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为此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一、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需树立全新观念
首先,树立“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教材观。“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要为教学服务,师生应做教材的主人。多少年来,我们一直被教材牵着鼻子走,视教材为课堂教学的全部内容,是教学的中心,甚至忽视学生学习的状态,课时限制的实际等等,为教完整本教材而赶进度。这种只见“物”不见人的“教材观”,束缚了教师的才智,封杀了学生的潜能。教师上课“克隆”教材、教案选上的内容,把自己束缚在教科书中,变成“教参”的传声筒。我们应变“教教材”、“学教材”为“用教材”,还教材的本来面目。
其次,要树立学生是主体的学生观。学生是活的生命体,学习的主人,学习的研究者。我们教师不能把他们看作“容器”,“我讲你听”、“我讲你背”、“我出题你答”地给学生“塞”。他们不喜欢空洞抽象的灌输,他们喜欢生动鲜活的东西,喜欢自己去体验、去探究。只有更新学生观,才能营造适于“树人”的良好育人环境,进而尊重个性,造就有个性有创造力的人。我们的教学才会焕发精彩纷呈的气息。
再次,要更新课堂观。传统观念认为,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场所,因此课堂应严肃,应秩序井然。如果我们把学生看作主体,把教材看作例子,课堂形式也应变化了。它应该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学堂”,具有自由、平等、和谐、生动、无拘无束的教育氛围,要生动有趣,符合青少年生理发展特点,让学生充分展示出个性。
事实证明,一个人只有具有了自由的精神,才能有所发展,有所发明创造。观念的更新,将使师生获得最大的解放。别攥着权不撒,下放点权力,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你就会惊叹学生的创造力是无限的。
二、优化学生学习方式必须重视学法指导
传统教学只重视研究教材,不重视研究学生,只重视研究教法,不重视研究学法,而多年来的教育实践证明,要真正搞好教学,不仅要重视研究教法,也要重视研究学法,而且要把教法研究立足于学法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学法,也决不只是让学生学懂、学会了事,更重要的是教师应给学生一种获取知识的“金钥匙”——方法,让学生会学,正如人们说的“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教学的实效,达到叶圣陶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境地。
1.指导预习:预习是语文教学中必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培养阅读、思索、分析、解决问题打下基础的开始,而且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态度、习惯和方法等方面有很大的作用。怎么指导预习呢?可指导学生参照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预习提示,明确学习的目的、任务,还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思考题,让他们参照课文注释和预习提示,边阅读边思考,以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然后向学生介绍阅读方法(如默读、朗读、泛读、快读、慢读等),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要带着同作者一样丰富的爱憎感情去读。又如学习初中语文第四册的说明文,在讲课之前,我便告诉学生学习说明文要从这些方面入手:除了理解字词外,要弄清说明对象,作者抓住事物或事理的什么特征来写,说明顺序怎样?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说明语言有何特点等等。抓住这些问题,带着学生学了几篇课文后,学生很快就会入门。这样指导,会大大提高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来安排学生的自读步骤。
①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疏通生字词。让学生翻查字典、词典,把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找出来并寻求它在文中的特定含义和读音,这样,不但让学生积累了生字词,而且训练了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能力,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②指导学生泛读课文。指导学生初步熟悉课文,把握课文大意或故事梗概,进而确定阅读课文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的情感。
③鼓励学生质疑。从某种意义上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提出问题的过程体现了学生思考的积极主动性。学生只有在努力探索中积极动脑,才有可能提出问题,所以,要鼓励学生提问题。
三、激发兴趣,提供空间,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在教学中,要注意吸引主体的参与,使学生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而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他们的参与兴趣。其次,创设愉快的学习环境,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化抽象为形象,增强教学效果,这也是培养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的重要方法。未来社会呼唤具有个性和合作精神的人,需要创新型、探究型的人才。我们必须相信学生,乐于为学生提供“探究”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并且给予积极的配合与指导。教学中,只有创设条件,提供他们主动参与的空间,自主探究的效果才能得到增强。当代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只有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对课堂学习才有一种安全感,才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传统教学观念总是担心学生这也不懂,那也不懂,教师总是不厌其烦反复地讲,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只有引导启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才会有学生活泼、有个性的求解经历。因此,教师必须善于创设各种机会,鼓励学生自己去感受、去归纳、去领悟,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一些典型性课文,我就和课代表商量:“你们自学怎么样?”课代表主动请缨,于是同学们纷纷帮忙,找资料,设计教案。“小老师”走上讲台,居然有板有眼,有条不紊。由于同学们参与了备课,又是“新”老师,积极配合,一篇课文的教学在兴趣盎然中顺利完成。作为“教导员”,我充分肯定了大家的探究精神,对精彩发言、突出表现进行了褒扬,对一些疏漏,一些挖掘不深、总结欠系统的地方进行了弥补、深究、条理。
【倡导学习策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推荐阅读: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策略09-28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随笔07-26
学生自主学习培养方法09-20
怎样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09-24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10-16
小学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论文11-22
培养自主学习力 打造高效课堂09-12
智障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09-28
学生自主性学习策略研究的探索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