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价

2024-08-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价(精选8篇)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价 篇1

落实三维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使学生亲历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获得进步与发展的同时,素养得到提升。而那么在低段语文教学中,该如何落实呢?

一、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良好学习环境,激发兴趣平等、民主、和谐的良好学习环境,是三维目标达成的基础,有利于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缩短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学习语文感到“易”、“趣”、“活”,极大地提高课程教学效率。良好的学习环境强调老师与学生,学生与教材之间关系的优化,两者互为基础,协同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常常说一些例如:你想不想把你的想法说一说呢?现在请第四小组同学说一说他们的意见好吗?谁能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段话和老师一起比赛背一背好吗?这样的对话使学生心情轻松,不带任何负担,大胆探究,发表见解。合作能力得到提高,个性得到弘扬。

二、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合理处理教材

一篇文章,是一个系统的、有着极强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所以,抓课文整体、抓文章的内在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寻找一个好的切入口,教材的处理才基本妥当。

如:《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的教学,这篇课文共220个字,是第一册教材中较长的课文之一,如果逐句逐段地教,将会把课文弄得支离破碎,教学效率低下,那么,怎样整体有效地处理教材,长文短教,使学生学得有趣呢?我们做了这样的处理:在课题质疑后,请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把这个故事讲一次,大家一边听,一边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然后说说你听懂了什么?一个要求:你说的必须要让全班的小朋友听懂。在说的过程中学习生字。这是课始15分学生注意力最集中,最易出教学效果的时机,因此,安排在培养听力的同时获得对课文整体感知,借学生的反馈进行生字的第一次见面,使生字教学先入为主,印象深刻。这样处理一举三得,教得轻松、学得愉快。在理解感悟环节选择的教学突破口是:小燕子去菜园里一共看了几次?你怎么知道?请划出小燕子说的三次话。然后看小燕子第一次去菜园时的情况,自由读,想想妈妈的话和小燕子的话该怎么读。谁来当妈妈,谁当小燕子,同桌对话。第二次、第三次呢,燕子妈妈怎么说,小燕子又怎么说,自由练读、分角色读、表演读。这样抓住课文的脉络进行整体性、发展性、立体性的教学,使学生在读中表演、读中比赛,最终达成自读自悟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会主动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寻找问题,大胆提出想弄懂的问题,并努力解决它,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

1.课始提问题

在阅读课教学时,我们可以借助课题,引导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例如,在学习《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我根据课题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学生们纷纷提出了自己想弄懂的问题,如“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小壁虎是怎样借尾巴的?”“小壁虎向谁借尾巴了?”“小壁虎借到尾巴没有?”等等许多问题,于是后面的教学就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究,学生在好奇心的支配下深入阅读,学习效果明显。

2.课中进行引入性的提问题

还以《小壁虎借尾巴》一课为例,在学习了前五个自然段之后,我又设计了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小壁虎分别向小鱼姐姐、黄牛伯伯、燕子阿姨去借尾巴,始终因他们各自的尾巴都有用处而没有借到。学到这里,你还想知道什么?”在这个问题的牵引下,学生们又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我想知道小壁虎此时的心情怎样?”“小壁虎又去借尾巴了吗?”“小壁虎最终怎样了?”我并未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引导他们通过读后面的课文,自己找答案。在朗读中感悟小壁虎没借到尾巴时的难过心情和长出新尾巴后的愉悦心情。让学生的感情与故事中主人公境遇交织在一起,让学生情绪随故事的发展变化而跌荡起伏。

3.课后进行延伸性的提问题

课文学习之后,我总结全文,又提出问题,为学生进行课后学习创设时机。“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小鱼、老黄牛、燕子、壁虎尾巴的作用,你还想知道哪些动物尾巴的用处呢?”在学生们踊跃发言之后,我为学生留了一项作业,收集自己想了解的动物尾巴的知识,依照课文第三至第五自然段的写法,再练习续说一两个自然段。

三、关注反馈,重视评价

教学目标的三维决定了教学评价的多维,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决定了教学评价的多层,教学过程的开放决定了教学评价的多元。为促使学生以愉悦的、高涨的情绪积极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对学生及时反馈,重视评价的策略。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价 篇2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新课改实施以来, 我们对评价体系做了一定的改革, 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有了更大的作用。很多教师在评价中语言虽然变得亲切, 能够为学生接受, 但只是形式上的改变, 在肤浅地进行评价, 而且评价过于笼统和概括, 缺少针对性, 只报喜, 不报忧, 不敢说缺点, 怕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 所以在评语中看到的只有表扬, 这样一来就失去了评语评价真正的意义。例如, 下边两则评价内容:

XX同学:该生关心集体、热爱劳动、尊敬师长、团结同学, 对老师有礼貌, 上课认真听讲, 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作业能按时完成, 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希望在下个学期中能严格要求自己, 再接再厉, 争取更大的进步。

XX同学:诚实、热情, 尊敬师长, 关心集体, 学习自觉是你最突出的优点。在学习上你很有心计, 上课总是全神贯注地听讲, 下课会一丝不苟地完成作业, 所以你的学习成绩非常优秀。劳动中那不声不响、埋头苦干的你同样令老师很欣赏。但是一个人要想做得更好, 要有一个好的身体才行, 希望你能在各方面更加严格要求自己, 做一名全面发展的好少年。

这是两篇旧版与现代版的教师评语, 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大有变化。其中现代版中语言亲切了很多, 用的全是第二人称“你”, 学生感觉良好。可是, 新旧两版内容却再实质上没有太大的差别。现代版中“在学习上你很有心计, 上课总是全神贯注地听讲”就是旧版中所说的“上课认真听讲”;“下课会一丝不苟地完成作业, 所以你的学习成绩非常优秀。”这也和老版中“作业能按时完成, 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一句是一个意思。因此, 现代版只是在语气上做了改变, 但在实质上没有变化。究其原因, 就在于教师没能认清到底该如何评价学生, 从哪方面去评价, 用怎样的语言评价, 衡量评价的尺度是什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要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我们该如何运用具体的语言来评价学生呢?具体来说, 我们应该利用日常随机性的口头评语、阶段性的小结评语和终结性书面评语, 对学生进行评价。

一、日常随机性的口头评语

评语不是终结, 而是开始, 是新的起点, 要让学生在教师的评语中有所启发, 激励与顿悟, 这样才起到了评价的真正作用。比如, 一学生读书:爷爷年岁大了, 他常常会干些———一些糊涂事。 (读得顿了顿) 此刻教师的评语就应该以鼓励、指导为主:“不要紧张, 再来一次好吗?慢慢地读好了, 失败是很正常的, 读得不好也是可以原谅的。”这样一来, 学生自然会读得更好、更沉稳了, 这是对待出现错误的学生的一种促其进步的评语形式。通过教师有针对性地评价, 让学生在教师的语言感染下找到读书的要领, 同时激励其他学生。因此, 我们在运用口语评语评价时要掌握好的“度”, 尊重个体差异、学习差异, 让评语“有的放矢”。

二、阶段性的小结评语

这种评语有两种表达方式:书面和口头。进行口头评价, 这需要教师耗费较多的精力及时间对每一个学生作出小结、反馈, 它是具体的、及时的、具有描述性的。传统的教师总是说:“你必须努力了, 这段时间你的学习退步了”或者“你进步真快, 继续努力啊”, 对学生表示自己的态度,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成绩, 促进学生的发展作用是非常有限的。教师应该抓住时机告诉学生:他们对待某种问题的看法为什么正确, 为什么错误, 他们的实力、优势在哪里, 并且有实效性地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改进措施, 提供有建构性的语言给学生以明确、清晰的建议。而这种建议只能集中于一个学生的一个小方面的改进上。例如, 一个学生最近学习退步了, 教师应单独找到他, 告知他具体情况, 然后和学生一起分析退步的具体原因, 并且帮助他找到解决的办法, 提出自己合理化的建议。

书面的评语, 更应有亲和力与说服力。比如, 一个学生作业中一连几天总是出现各种错误, 教师就不应只是写个“良好”, 而应用更具体地指导出来:“我希望你能在写字之前多看几秒钟要写的生字, 或者不会的字多查查字典, 这样, 你会在下次作业中有更好的表现, 你说呢?如果是因为生活或者学习中的某种事情影响了你, 不妨出去走一走, 什么时候能静下心了再动笔, 有需要我会尽全力帮助你的。”这样一来, 学生自然会很乐意地去改进自己的毛病, 争取更出色的表现。同时, 教师也和学生进行了心灵的沟通, 让学生学起来没有压力。所以, 教师的评语要到位、适时、适度、酌情、酌量, 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走好阶段性评语这一关。

三、终结性评语

这是对一个学生一学年总体性的综合评价, 是评价体系中最难把握的一种评语。其涵盖的内容多、方面广, 学生在这一学年中的方方面面都要考虑进去, 而且还要进行纵向横向的比较, 因此, 终结性评语就成了最难的评语。

其实, 终结评语也不用面面俱到, 重要的一点是对学生个性的肯定, 不必求全, 不要像文中所提的换汤不换药的肤浅评语, 不流于形式, 不流于表面, 深刻的、深度的评价十分必要。这里有这样一则评语 (仅为个人尝试) :“XX同学:你热衷于探索, 总会在大家迷茫时试图开辟自己的蹊径。在与大家的辩论中, 总能使自己混乱的思维清晰起来, 你的这种执著让你与众不同。你对于古代文明的爱好已经达到了狂热的程度, 其实今天的文明是历史的见证, 更是开拓, 不妨试一试学着去接受它。只有推陈出新才会有发展, 世界是这样, 人也是一样, 只有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进步。你说呢?”这则评语是针对一位很喜欢钻牛角尖的学生, 该生上课时总会提出很多的古怪问题, 而且很多都是关于古代人物事件的评说。这个评语不仅给了这位学生一种赞扬和鼓励, 更委婉地表现出了教师的要求和希望, 让学生在树立自信之余, 更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认识, 找到不足。

总之, 语言是思维的反射, 教师用怎样的语言评价学生, 对学生的今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也让学生重新认识了自己。因此, 作为教师, 我们要让评语真正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使其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价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多元评价 延时评价 发展性评价 小学数学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把课堂评价作为重要内容,并提出以下要求:要用科学评价充分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多用肯定性评价激励学生增强学习信息,多用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谈谈对课堂评价的几点认识。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元”评价

教育学相关原理指出,评价具有检测学生学习情况、导向学生正确学习方向和激励学生学习热情的重要作用。然而很多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只着眼于“应试教育”下的分数,而忽略了学生其他能力的发展,使评价内容不仅狭隘,而且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要改变以往狭隘的评价依据,多方面、全方位地审视学生,进行科学评价。

如教师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通过幻灯片展示草原上牛和羊吃草的图片,并启发同学们,“草原上有这么多牛和羊,谁能来数一数到底有多少只呢?”这时,同学们都开动脑筋并积极回答问题了,有的同学说为了数的清,可以数到一只就在练习本上写1,数到2只就在练习本上写2,直到数完为止。还有的同学说可以先把牛和羊都分别进行数数,这样就容易数的清了。教师在听到学生们的回答时,切不可根据教材中的固定答案而简单对学生进行“对”或“错”的二分法评价,而要充分肯定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正确行为,肯定学生善于开动脑筋思考问题,然后再进行知识点拨,启发学生思维寻找更简便的数学解题思路。这种评价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自信心,而且也是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以学生的发展而不是知识的灌输为课堂的主要任务,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维护学生自尊心的“延时”评价

延时评价,是指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不及时做出盲目判断,而是进行适当的拖延待下课后或者下节课,待教师对学生进行多方面判断、谨慎思考后再做出科学的评价。进行延时评价不仅有利于教师认真对待自己的评价权利,谨慎思考、仔细观察学生以确保评价的严谨性,而且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行为保留余地,容易给学生留下进步的空间,激励学生为获得更好的评价而继续努力,也避免了数学课堂成了学生为获得好的评价而急于表现的场所,能给学生足够的沉淀空间,让学生整理或完善自己的思维。

例如,学生在回答数学问题时,往往由于紧张或者马虎等一些小问题而犯了错误,如果这时教师急于对学生下定论,即使一句简单的评价“错了”也意味着对学生判了死刑,学生会瞬间感到气馁灰心,并影响到整节课的学习。如果教师耐心地对学生说:“你再想想,真的是这样吗?”学生则可能会受到教师的鼓舞并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出正确答案。有的同学在回答问题时,如果思路确实是错误,给其他学生带来了错误示范,教师此时必须指出错误并进行改正,但要注意委婉,以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可以说:“你回答问题非常积极,也可以看出是经过了认真思考的,但是其他同学还有不同意见吗?”通过这一类的话语,先肯定学生的积极性,然后鼓励其他同学再去寻找正确答案,从而在不挫伤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进行正确评价。可见,教师的延时评价,在肯定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安慰,使学生能静下心整理思路,发现错误,因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在“互动”评价中发挥激励作用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下提倡的课堂,不再是以往的以学生和教师为主的简单互动,实际上课堂是由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学生和教材之间的多角度互动,尤其是在互动评价中不仅要发挥教师对学生评价的激励作用,还应该赋予学生评价教师、教材的权利,更可以借助学生彼此之间更加熟悉的优势进行学生间的互评,使评价的主体更加多样化,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公正。

首先,班级作为学生在校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是一个集体,学生在班集体中要培养团结意识与合作能力。教师通过采取学生间互评的方式,可以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身边的同学中并发现优秀的榜样,并起到良好的榜样带动作用;学生作为评价其他同学的主体会更了解评价的准则,从而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严格遵守。

其次,赋予学生一定的评价教师的权利,有利于教师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及时得到反馈,并针对不足及时改进。很多教师在备课与课堂设计中不够全面,导致实际教学过程中会存在一些问题而不自知,如果学生的评价能够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促进教师不断学习,那么何乐而不为呢?此外,有效利用互动评价,能够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带动学习氛围。比如,教师在提出了“16减4等于多少”时,学生们会产生不同的解题方法。有的同学提出了用数数的方法数一数16个木棒减去4个木棒是几个,有的同学会积极进行互评,质疑该同学的方法解题速度太慢;有的同学则提出可以借用乘法口诀,得知四个4等于16,所以16比4多了三个4,因此答案是12.由此可见,学生们在算法交流与互相评价中自主地找到了解题的最简便的方法,并学习到了其他同学的多样算法。

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范文 篇4

评价就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表现出来的评价艺术。这里,学习状况包括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学习信心,学习效果等。但静下心来仔细想想现在的课堂,我听到很多诸如:“好的。”“不错。”“恩。”这样的评价语。这样的评价单调,乏味,能真正达到评价的目的,实现评价的自身价值吗? “教学评价是一门艺术,如果你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首先你要学会评价学生。”

通过听课、思考、实践,我觉得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用适度有效的表扬进行评价,让课堂充满热烈。

所谓“有效”,就是表扬要适得其所,要关注学生的需要与状态,使表扬真正起到激励与促进的作用。该表扬时,慷慨真诚;不该表扬时,守口如瓶。所谓“适度”,就是要掌握表扬的分寸,不任意夸大学生的优点。

不同的学生,对于表扬的期待与反应是不相同的。如回答简单的问题,学优生对于老师是否表扬往往表现得无所谓,受了表扬也常常是反应平平;而后进生则不然,他们很在乎老师的表扬,即使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受到表扬后也能高兴一番。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时候对于表扬的期待与反应也不相同。如学优生在解出难题或者对某题有新的解法时,他们就很在乎老师对他们的赞扬,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会感觉很兴奋”。

针对不同的需要,我们可以进行不同的表扬——

如果一位学优生回答的问题非常完美,我们可用极其真诚的语气说:“你说话时有条不紊,表达的内容条理清晰,你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很强,你努力了,能成为语言学家呢!”相信那位学生听了一定会自豪和兴奋的。而其他学生受了感染,也会纷纷举起手要求回答问题。

如果是一位比较腼腆的小姑娘回答了问题,虽然她的声音仍不很响亮,但她已经能做到主动地举手发言了,这是她的进步。我们应抓住契机进行表扬:“今天你回答问题的声音真好听,我还想再听你说一遍刚才的答案,行吗?”相信小姑娘一定会非常激动的,以后的她也会越来越自信的。

简而言之,表扬要贴近学生的心理,表扬学生需要的,表扬学生在乎的,这样的表扬式评价才会真正起到有效的作用。

第二、用委婉含蓄的批评进行评价,让课堂洋溢温情。

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以下两种方式的批评效果很好。

幽默式批评。幽默式批评即寓批评于诙谐之中。用一些充满爱心、智慧的话化解学生在课堂中的尴尬,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这样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纠正学习中的错误,让他们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投入学习,他们自然会争先恐后地发言。自省式批评。“批评的智慧在于让学生成为自我的批评者。”自省式批评的最大优点是能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效果往往比较持久。

课堂评价要求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反馈信息,准确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缺点,使学生对自己的提出更高的标准,在一次一次的练习中扬长避短。

第三、多元化进行评价,让课堂变成“伯乐”。

在课堂教学中,评价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使学生更明智、更理性地进行学习,而不是盲目地被表扬所驱使,一味地为表扬而学习。因此,教师不但要把握好评价的不同方式方法,而且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应该在课堂评价中,实施多元评价,积极建构多元互动的立体评价机制,多方面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

1、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自评、运用自评、建立自信。学生自评有利于调动学生内因,启发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运用自评有利于减少对学生的伤害,使学生不断地认识和改进自我。

2、教师要引导学生互评,促进合作,共同发展。教师在引导学生互评时,首先要帮助学生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伙伴,从伙伴的优点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激励学生共同发展。避免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时,总是挑对方的“刺”,老师的评价语言应该引导他们慢慢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伙伴,能正视自己、正视伙伴。

课堂评价必须纠正“为了课堂热闹好看”的浮华,必须注重人性化,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让学生关注自己的发展和进步,真正体现评价所应有的教育意义。

还应注意,我们在对评价形式进行创新的时候,不要忘了一些很好的传统评价方式。如:点头、微笑、眼神、口头与书面结合、当众与个别结合等等。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价 篇5

课堂提问,是师生进行教与学双边活动的重要形式,是进行思维和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传递信息的有效途径。通过提问,教师能多角度、深层次地调动学生主动思维,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达到一种和谐的交流状态,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高中物理教学中科学的提问是贯彻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并对物理知识产生极大的兴趣。因此,我们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课堂的有效提问。

一、课堂提问的原则

1、要紧紧衣靠教材,问题交流互动,突出重、难点。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是以问题为纽带的课堂教学,提倡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问题走出教室。新课程课堂评价由注重结果性转向过程性评价,由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向师生的互动交流,由关注学生回答转向关注学生提出问题、质疑问题。课堂提问必须寻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且题意清楚、准确严密,要善于围绕教材中心,寻求关键点,抓住主干,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不断地揭露矛盾,分析和解决问题。比如在学习了“加速度”这个概念之后,我设置这样几个要求学生辨析并举例的问题:(1)、速度大的物体加速度一定大吗?(2)、速度变化大的物体加速度一定大吗?(3)、速度为零的物体加速度一定是零吗?通过对这几个学生们易犯错的问题逐一辨析,并结合具体的例子,加深了学生对加速度这个新的物理概念的理解,突出了重点内容的掌握。比如在《匀速圆周运动》一节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释疑型问题:匀速圆周运动是匀速运动吗?这个问题也可以说是从新旧知识的冲突中提出,激起了学生的内需,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满足了学生的内需,也突破了知识上的难点。

2、教学目标明确,精心设计问题。

教师在物理课堂上提出的主要问题都必须是在课前精心设计好的,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克服难点、要有代表性,能使学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所提出的问题不一定都要学生回答,可以是问而不答,也可以是自问自答,要根据提问的目的灵活处理。所提问题要题意清楚,条理分明,语言精练。含糊不具体的提问,学生思维难以开展起来。因此,在拟定提问的问题时,要事先计划好,尽量事先写在教案中,并加以严格推敲。比如高二《电磁感应》这一节,我所采取的探究方式是完全开放式的,为学生准备了足够的器材让他们自己去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进而得出结论。我在最后几分钟内又提出了以下问题:当原磁场磁通量变化不同时,是否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方向也不同?当磁铁(或通电原线圈)在感应线圈中插入或拔出的快慢不同,是否电流计指针偏转角度大小就不一样?这现象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规律呢?能否用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同学们又动起手来,不一会就有同学喊起来:“磁铁移动得越快,电流越大”、“导体棒切割得越快,电流越大”,我笑而不答,只是布置了下次课的预习问题。教学的最终结果不应当是用所学知识而消灭存在的问题,而应当是在解决已有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更多、更广泛的问题。这些新问题的出现,不仅使教学活动继续下去,还能持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发散思维,对提高课堂效率大有裨益。

3、面向全体学生,提问能够以点带面

面向全体学生是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而言,即要使全体学生的心态处于高度集中和准备回答状态。当问题提出后,不要急于让学生回答,应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吸引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加思维活动,促使每个同学在心里都拟出一个答案,从而加深理解,巩固知识。要对每个学生讨论的回答给予充分尊重,要认真善待学生提出的或回答的每一个问题,要给学生向老师提出质疑的机会,要鼓励学生围绕课堂主题内容提出质疑,要鼓励学生敢向老师发问。如果学生在独立解决问题时创造出的正确结论,我经常给与“某某解法或某某公式”的鼓励;如果对于性格内向胆小的学生,我以“请你慢慢地说”表示安慰;如果对于答案基本正确不尽完善者,我会说:“不错,再思考一下你能回答得更完美的”来评价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果对于不完整的答案,我用“谁能继续补充”来暗示大家继续思考;如果对

于错误的答案,我以安慰的口气说“请你坐下再想想”,接着启发其他同学:“谁和他的想法不同?为什么?”来暗示他的错误,并鼓励解决问题等等„„。学生一定能从教师身上感受到爱意与期望,吸取智慧和力量,课堂一定会是愉悦和谐的氛围,健康向上的情景,洋溢有效互动的局面。

二、课堂提问的方式

问题既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前提,也是学生获得、理解和吸收知识的前提。鉴于问题在引导学生探索、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不同功用。课堂提问能否获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问”、“怎么问”。提问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大致有以下几种:

1、激发兴趣式提问

这类设问的目的是激励学生思维能动性和求知欲,使学生的探索、学习有目标、有方向。常用于新课的引入阶段或是由知识的低层次要求向高层次要求转变的时候。比如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教学中,上课前我先通过多媒体展示汽车追尾事故现场的视频资料,然后提问:你知道我们汕头市每年有多少人因车祸失去生命吗?你知道发生车祸的原因有哪些吗?要怎样做才能尽量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从生活实际中提出上述问题,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凝重,但不一定是热烈兴奋的场面,此时学生已深受震动,探究欲望被激发,认真严肃的思索并讨论起来。又如在研究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对与其相邻的物体没有压力作用时,我准备了一个装水的矿泉水瓶,去掉盖子,分解式提问如下:(1)如果瓶子静止时在瓶底打一个小孔,水会流出来吗?(2)如果瓶子做自由落体运动,水会流出来吗?此时我不急于给学生下结论,而是让学生亲自做实验,结果发现水不会流出来!学生的兴趣来了,接着又提出问题:(3)瓶子向下做自由落体运动时水流不出来,那么,如果把瓶子向上抛出,瓶子在空中运动的过程中,水会流出来吗?我又让学生亲自实验,以验证猜想,结果是水竟然还是流不出来!至此,气氛活跃,学生兴趣极高,产生了许多疑问和猜想,我再因势利导,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2、生活情境式提问

结合物理学科知识创设生活情境,让问题来源于生活,这样的问题才有生命力。所以,我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设法把物理过程情境化,把物理概念生活化。例如讲冲量与动量时,如果直接给出“冲量是力和时间的乘积”、“冲量等于动量的增量”,然后讲公式,做练习巩固。这样的教学,课堂死气沉沉,学生昏昏欲睡。因为这样教学只注重了讲解的效率和解题效率,却弱化了情感效率,忽视了问题效率,有悖于新课改的理念。如果采用有效提问的策略,提出以下问题:我们经常打球,也经常看到足球运动员敢于用头去顶球,也经常看到运动员把球顶进了球门的精采场面。可是,如果是同样速度的铅球,运动敢用头去顶吗?学生的第一反应当然是“不敢顶”,让学生说说“不敢顶”的原因时,学生好像懂了,可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表达,心里就像憋了什么似的,此时,再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探究,引出冲量、动量的概念,自然是水到渠成。很显然,后一种提问比前一种提问有效,它将问题置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时易于理解和接受。

3、引导式提问

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阶梯式设问,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全面、深入的理解概念、规律、特点或公式、定理、定律等,完成由旧知到新知、由表象到本质的思维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逻辑性和深刻性的有效方法。常用在新知识学习阶段,目的是不断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思维去发现新知识。比如在“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有一道常见的题型。例:一个质量为5千克的物体放在水平面上,当物体受到与水平方向成37角的斜向上的拉力F1=10N时,恰能在水平方向匀速运动。求当物体受到与水平方向成37角的斜向上的拉力F2=20N作用时的加速度。通常教师在讲解这道题时,为充分体现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指导,以尽量完整的步骤、规范的格式展现给学生,可教学效果

0

0

往往不理想。基于这道例题的典型性、综合性和复杂性,我的做法不是直接讲解,而是先引导学生讨论掌握好下面几个简单的例题:例

1、质量为2千克的物体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求物体在水平拉力F=5N作用下的加速度。例

2、质量为5千克的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已知物体与水平面间的摩擦系数μ=0.2。求物体受到水平拉力F=20N作用时的加速度。例

3、质量为10千克的物体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受到一个与水平方向成37角斜向上的拉力F=20N作用。求物体的加速度。这样的引导性设问帮助学生构建阶梯,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思维,全面、深入的理解、掌握例题中的思想和方法,提高了应用所学定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搭桥式提问

搭桥策略是指教师为使学生对当前问题做进一步理解的需要,事先把复杂的学习任务逐步深入地加以分解,以便学生能自行构建知识体系和物理思维来达到教学目的而采用的一种行为活动。在教学中采用这种策略进行有效提问,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与知识的意义构建,教师的作用是搭桥引领探求知识结论的方向,而不是把答案都告诉学生。例如我在讲“生活中的圆周运动”内容时,采用这种方式的提问教学,在测定学生的知识和理解方面:问题(1),如何分析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车辆经过公路弯道需要的向心力是由哪些力提供的?在提升学生观察和描述现象的能力方面 :问题(2),我县环岛公路路面在拐弯处不是水平的,而是一侧高、另一侧低, 人们对此议论纷纷,有人说是为了下雨时雨水容易流走,有人说这样车可以跑得快„而你的想法呢?在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方面:问题(3),为什么公路转弯处半径越小,路面的倾角就越大呢?又如公路转弯处路面修成倾斜的,除了安全考虑之外,还有就是车上的人以规定速度经过时,人不会往外倾斜,感觉会舒适些,为什么会这样?我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学生对学习的物理知识加深理解和运用,把问题进行分解,然后通过提问层层深入,逐步搭建问题桥梁,让学生能顺藤摸瓜,自主寻求答案,得出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物理课堂提问的作用

01、提问是最好的反馈方式:通过提问所接收到的语言反馈信息,它可以使教师当堂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及时地调控教学程序,改变教学策略,使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2、提问可以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如果注意力集中,大脑中有一个学习兴奋中心,听课效果就较理想。教师光靠静讲、维持课堂纪律来保证学生的注意力是达不到要求的,而应以授课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用一个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把学生的思维钳住,激发学习兴趣,赋予学习动机,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提问可以让学生发现不足:对于一些重要物理概念,一般水平的学生往往以为自己能复述就算懂了,其实不然。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针对概念提出一些题意明确清楚的实际问题,诱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克服盲目的自满情绪,这样对提高学习效率、突破教学难点很有用。

4、提问能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让学生善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正像教育家顾明远所说的,“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部分学生由于基础差或缺乏思维能力,碰到问题不知怎样提出来,更提不出有深度、有新意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花大力气引导学生寻疑、质疑、释疑,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之,有经验的物理教师,几乎在每一节课中,都要精心设计不同水平的形式多样的提问,选择恰当的时机,引导学生去回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并以高级认知问题去鼓励学生的思维价值、观念和证据等,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物理学科室:张培山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价 篇6

评价改革是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了实施发展性评价的要求。教师在美术活动中的评价行为应以这一要求为出发点,以实现美术活动的最终目标--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发展幼儿的智力和创造才能,促进幼儿认知、情感、能力、个性诸方面的有效发展为最终落脚点,实现教育评价的价值。那么,如何才能在美术活动中实现这一价值,结合具体的实践,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对幼儿美术活动进行有效评价的方法:

一、明确评价目的,树立正确的评价观

美术活动的评价不能偏离了发展”的轨道,它是此次教育活动的终点却又是下次教育活动起点,在美术评价活动中发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为以后的美术活动打好更好的基础,使得评价活动对于幼儿而言是真正有价值的活动而非“走过场”环节,起到真正提高幼儿在艺术方面素养的作用。因而不能因评价是美术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为了追求教学活动形式的完整,不顾幼儿绘画速度不一的现实,致使评价的最终目的——促进幼儿、教师、课程与教学不断发展落空了。

比如:在小班《绕毛线》的绘画教学中,活动目标之一是顺着同一个方向涂色。幼儿的绘画速度不一,对于仅有十五分钟的教学活动,在幼儿绘画作品完成后还有的点评环节,可以说时间是不宽裕的。在活动中我没有因部分幼儿完成了绘画活动,在紧迫时间压力下就提前匆匆进入点评环节,而是把美术活动中每一环节做透,对于较快完成作品的幼儿,我请他们和画好的同伴一起说说自己的作品,有的幼儿指着别人的作品说:“你的毛线乱乱的,你看我的,沿着一个方向画”,被指出问题的幼儿回到座位沿着同一方向又画了几笔。较快画好的幼儿自己进行讨论,既避免了消极等待时间隐性浪费,也给画的慢些的幼儿完成作品提供了时间,而之前他们的交流过程,也为点评环节做了铺垫。

二、综合运用评价方法,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

评价方法有多种多样,任何一种教育评价方法都有自己的适用的范围和界限,都不是万能的。因此,教师在进行美术活动评价时,应将多种评价方法综合运用,取各个评价方法之长,并根据不同的情境与要求,运用适宜的评价方法,发挥评价的作用。同时,幼儿发展具有个体差异,应尽量少进行幼儿间的横向比较,多使用纵向评价,关注幼儿的成长与发展。

比如在绘画教学《我的小汽车》开展前,首先请幼儿观察自己带来的玩具汽车,说一说自己的小汽车,了解幼儿已有的经验;再组织幼儿到马路上观察了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这样对预设的教学活动进行适当的调整,也便于对幼儿经过《我的小汽车》绘画教学后表现出的水平与进步进行纵向评价,从而做到关注幼儿的个性与差异性,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促进每位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三、评价主体多元化,发挥各方的积极主动性 评价主体应改变过去教师唱独角戏,幼儿被动接受评判的状况,而应充分发挥家长、本班幼儿甚至平行班幼儿的主动积极性,通过讨论得出评价结论。倡导发挥被评价者本人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成为现代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幼儿虽年龄小,经验少,但依然是独立个体的人,有自己的想法与观点,不容忽视;家长对幼儿的了解比较细致,评价也就比较有针对性;教师站在教育者的角度对幼儿进行评价,有利于为幼儿提供专业性的指导与帮助;平行班的幼儿年龄差不多,但原有经验水平不同,教师的教育方式也有差异,会与本班幼儿表现出更多不同的特质,他们的评价使得评价的结论更全面、更丰富。

比如在命题画《人人运动》教学中,我就借用平行班的小朋友,与本班幼儿一起欣赏作品,说一说 “你认为这幅画好在哪里、哪方面改一改会更好”,幼儿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颜色很好看,如果画小一点会更好看呢。”“我喜欢他画的那个踢皮球的人,但腿画的弯一点就更好了。”等等。然后请幼儿将作品带回家,和家人一起欣赏,家长可以把想法直接与幼儿交流,也可以用短信、小纸条等方式与教师进行沟通。通过这样的多元的评价主体,提高幼儿的积极性,从而更愿意主动绘画出富有创意的作品,也在活动中提高了自身的能力。

四、评价语言的规范性与激励性,促进幼儿向上发展

教师进行评价时,虽然应根据不同年龄、不同个性的幼儿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但是离不开评价语言规范性与激励性的要求。为此,评价要基于对幼儿的了解,通过观察、对话,发现并理解幼儿独特的创意、个性化的表现方式等,尤其是当幼儿的作品“离谱”的时候,应站在幼儿的角度去试图理解其意。总而言之,教师应捕捉幼儿活动中的闪光点,给予激励性的评价,激发他们大胆作画的热情;同时又要准确把握幼儿的不足,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或制定个别化教育方案,促进幼儿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比如,在“雪娃娃”的教学中,有位幼儿给雪娃娃戴上了墨镜,他说:“阳光照在雪上,太亮了会刺眼,给它戴上墨镜就不会了。”我说:“你真贴心”;有位幼儿在雪娃娃旁画了燃烧着火焰的柴堆,他说:“太冷了,有火,雪娃娃就不怕冷了。”我说:“你真好,可是有火雪会融化,还有什么办法让他不冷呢?”幼儿说:“给他穿件衣服,戴上帽子”“还可以让雪娃娃做运动”于是该幼儿在雪娃娃手上画了一个皮球。幼儿对自己作品有非常“奇妙”的解释,作品中反映着他们的生活经验,也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的情感与人情味,使得幼儿的作品显得格外生动。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价 篇7

一、在实践探索活动中进行学习

布鲁纳说:“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 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 ”知识的获得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究,真正投入到学习状态中, 对于这样获得的知识学生理解更深刻,更容易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以便于在今后的学习中更灵活应用。 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让学生在自主研究探索中获得新知。

二、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 》提出 :计算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数感 ,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 当运算意义以生活场景为背景时,可以化“抽象”为“直观”,大大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到自然、亲切、易懂,有利于学生主动地理解和建构知识。 现实生活既是计算教学的源头,更是计算教学的归宿。 算理、算法的掌握不是只有背记、模仿才能实现,大量、有效的实践活动不仅能达到巩固算理、算法的目的,而且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让他们通过问题的解决获得更丰富的体验。

如在“九加几”的教学中,怎样才能让学生对“凑整”产生需求? 我就试着让整节课置身于一次次的实践活动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前我利用两个分别能容纳10个物体的盒子设置观察活动:让学生快速说出两盒中共有几个物体? 说说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谁能上来摆一摆让我们一眼就能看出一共有多少个?这样的活动放在例题之前能让学生对“凑整”产生需求。 在例题教学中将以教师为主的简单说教活动改为学生独立尝试、摆学具验证、与同桌说说自己的方法等活动。

三、在富有情趣的游戏活动中进行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低年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少,因此可以安排一些饶有趣味的动手、动口的游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二十以内的口算时,我经常会使用小组计算接龙的游戏。课前我会设计一些计算题,如:8+9=□-5=□+3=□-6=□-2=□+7=□-6=□,每小组一份 ,先讲解游戏方法,由第一个学生开始,按顺序,每个学生做一题,再由最后一个学生将答案写在黑板上,全对的小组获得一颗星。 这样开展游戏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又对学生的计算起到了很好的训练作用,最后的评判很方便,教师便于操作。

我们身边的一些看似无用的东西也许就是很好的计算素材。 如,每个学生在班里都有学号,让学生随意说出自己的学号,要求另一个学生想出一个算式,结果就是那个学号。 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进行活动的过程其实就是进行加减乘除运算练习的过程。 这种参与性很强的学习方式,学生很有兴趣,并且积极性很高。 在看似游戏的过程中,学生进行了计算复习,提高了计算能力,而且每个学生都有平等参与的机会,增强了信心,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此外,多渠道地开展一些数学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才干,使枯燥的计算教学变得兴趣盎然,其乐无穷。 (1)开火车。 低年级练习口算的时候,大多会采取开火车的形式。 “开火车”练习面广量多,且富有童趣,小朋友们都非常感兴趣,参与积极性很高。 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做到了玩中学、学中乐,大大提高了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更喜爱数学。 (2)开展各种比赛。 小学生好胜心强,不论做什么,都想争第一名。 于是笔者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个性,开展了能激发学生激情和活力的数学活动。

四、加强科学训练,提高多层次的迁移练习,举一反三,巩固新知

计算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练习。 这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是形成技能、技巧,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重要一环。 能使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提高练习兴趣,并且及时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强化练习效果。

1.留 有充分的练习时间 :学生的练习是别人无法代替的 ,课堂教学如果不能实现“当堂训练”,就会成为“夹生饭”。

2.提高练习质量 :课堂练习 ,并不是越多越好 。 而是要在保证一定数量的前提下,从提高质量上下工夫。 (1)一题多练的练习。 教师在练习的设计上要做到:给学生一道题,把几道题目都融于其中,实行一题多练习的方法,这样学生练习的兴趣就会大不相同,可以说既减轻学生的负担又提高学习效率。(2)一题多变练习 。 所有事和物都是在不断地 “变 ”中得到永恒发展的,而我们的数学教学也应该做到以“万变”胜“不变”。 练习的设计要以一题多变的方法,也就是举一反三的方法,让学生在变中思考,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既巩固了知识,又拓宽了解题思路。 练习设计要遵循“以课本习题为主,课外习题为辅”的原则,但选择了书本的题目,也并不是让学生打开书本就练,题目要以学生能力的需要而作出一定的变化,以上两种题目均属于变式题,都是在原题的基础上改变了已知条件,从而导致了计算方法的不同。

3.提高练习设计的针对性 : 练习设计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分类指导,教师在课堂练习上要考虑到学生的基础、能力的差异,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种类的练习选择,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

4.计算练习后的反思 :加强练习之后的反思 ,能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有利于总结经验,提高练习效率。

总之,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在计算练习中发散思维、培养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自觉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创造,学生的计算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在计算教学中,我们应从教材的特点出发,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联系现实生活,开展游戏活动,设计多样化的练习,为学生创造充满童趣、富有活力,让学生乐学、爱学的学习环境,使枯燥的计算教学焕发新的生命力, 让计算课堂变得让学生有所期待。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引入为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提供了前提,通过直观的感受让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得以更快形成和发展。在教学中如何使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教学完美结合,本文从教学情境和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价 篇8

一、找准切入点进行有效的提问

提问要有切入点,抓住了这些切入点,就找到了提问的“拐棍”。教师要吃透教材,熟悉学生学习情况,找准问题设计的着眼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疑、发现问题的本领,不是先天具有的,需要教师用心培养。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能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还要能教给他们质疑的方法,给学生一双会生“疑”的“慧眼”。 在教学《盘古开天地》一文时,教师一出示课题后即刻启发学生寻找题眼,抓住题眼“开”字设置疑问:盘古为什么开天地?盘古怎样开天地?盘古开天地的结果如何?由于一下子抓住题眼发问,学生想读书的欲望油然而生。

在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质疑时,我们可以告诉学生题目好比是文章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视全文的主要内容。在引导学生阅读时,提示他们可以针对课题提出一些问题。一般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三方面来提问,久而久之,使学生逐渐养成见题生疑的习惯,从而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有些教师在备课时常常在问题边上写上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提这个问题解决什么问题,这是一个很好的做法,这样保证了提问的有效性,使无目的无价值的问题不提,与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不提,没有思考力度和张力的问题不提。比如:看到课题《掌声》,学生就会从:“这是给谁的掌声?”“为什么要给他掌声?”“这掌声代表了什么?”三方面思考。看到课题《微笑着承受一切》,学生就会发问:“谁微笑着承受一切?”“为什么要微笑着承受一切?”“她是怎样承受着这一切的?”不管这些问题是否稚嫩,但都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起步,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教师都应鼓励。

二、针对课文的疑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

课文中的疑难点,往往是教学中的重点,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很难通过自读自悟快速弄清楚的,必须依靠教师的巧问设疑,深入剖析,层层引导,才能使学生恍然大悟,解除疑点,突破点,留下深刻印象。

例如教《陶罐和铁罐》这课时,师:对于寓言故事,我们以前了解得不多,读了《陶罐和铁罐》的故事,我们接触到了两个罐子:陶罐和铁罐,老师不知道这两个罐子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能结合课文有关词句谈一谈吗?再以《“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为例,让学生围绕“我的同一首诗,父母的评价为什么会截然不同?”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很多同学认为父亲太严厉,甚至有点不尽人情。于是再让学生细细体会写父亲的句子后,学生才发现父亲这样也是一种爱,不过他的表达方式不同。

课堂上的问点要立足突破难点,教材中的难点,往往是学生掌握知识、理解内容的障碍所在,抓住难点进行设问,能化难为易,点要害,通关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细心把握提问的恰当时机进行有效提问

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想突破教学重难点,打造高效语文课堂,就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细心选择课堂提问时机。实践证明,时机把握不好,往往会使学生启而不发。我们在课堂提问时,应该注意控制等候的时间。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只停留一二秒钟就开始点名,请学生回答问题。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由于思考时间不充分,加上精神紧张等原因,通常无法回答或者因仓促回答而导致错误。因而,有效的课堂提问,要根据问题的难度适当控制提问后的等候时间。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以提高学生回答的准确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于等候多长时间为宜,一般认为,自提出问题到请学生回答,至少应该等待三四秒钟为宜。如果教师所提的问题是开放性的,那么留给学生的等待时间以十秒左右为宜。

四、运用具有一定层次性的提问进行提问的有效性教学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这是《学记》中告诉我们的课堂教学努力的方向。课堂提问归根到底是让学生理解文本的意思,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弄懂课文的写作方法,老师的课堂提问既不可让学生不假思索,也不能使学生面面相觑,这就要把握好问题的难度。老师对课堂提问要精心设计,要有思考性,启发性,真正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

教师的问题不在于多,而在于问题的思考性和层次性。在进行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一文的教学时,有一位教师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四个问题:(1)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钟子期是俞伯牙的知音?属微解答距或的问题,一般由中差学生回答(2)钟子期为什么能成为俞伯牙的知音呢?属长解答距的问题,一般由中等生回答(3)仅仅会听音乐就能成为知音吗?属长解答距的问题,一般由中等或优等生回答,(4)现在人们常常用“知音”来形容怎样的人?这四个问题目的清晰,层次分明,引导学生由“文”及“道”,从“内容”到“内涵”,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在教师问题的驱动下,透过语言文字,去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讨论中,感悟中对“知音”的理解趋于正确,从而懂得“知音难求,友谊可贵”的真谛。

所以,老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有效的、富于启发性的提问,在合理的、关键的地方恰当地提问,注意问题的难易度,使学生在课堂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上一篇:干部作风整顿工作汇报下一篇:初一暑假计划日记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