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的教学方法

2024-10-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实验的教学方法

实验的教学方法 篇1

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方法初探-基础实验与综合性实验的结合

为了加强本科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验技能培养,对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进行了一些初步改革,采用基础实验与小型综合性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也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不仅能使学生牢固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更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 者:李宝盛 刘阳 王海洪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州,510642刊 名:微生物学通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MICROBIOLOGY年,卷(期):33(3)分类号:Q93关键词:微生物学 实验课 初探

实验的教学方法 篇2

一、对某重点工科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现状的调研

为了调查当前一些工科大学生的实验能力情况, 了解实验思想方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被师生重视与否的现状, 笔者设计了15个相关问题进行问卷调查, 每个题目都给出固定的选项, 让调查对象选择最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答案。

1. 调查对象。

随机抽取某工科大学2013级本科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地质学、应用物理学、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安全、交通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等理工科9个专业共350名学生作为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 于2014年11月做了此次问卷调查。

2. 调查过程。

为了保证本次问卷调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笔者在大规模调查前进行了试验性调查, 在该工科大学12级本科学生中邀请10名学生参与问卷调查, 在预调查的过程中, 注意观察调查问卷的设置是否妥当, 如有不完善地方可以进行调整。参与调查的10名学生都在20分钟内按要求做完了问卷调查, 说明该问卷内容设置相对合理, 可以正式展开调查。

正式调查选在13级本科学生在大学物理实验课的课前展开, 在各实验教师和学生的配合和帮助下, 共计发放问卷360份 (加预调查的10份) , 回收352份, 经过问卷中测谎题的设置筛选出有效问卷高达348份, 符合高样本数, 可以进行相关的数据分析, 该次调查顺利完满地结束。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笔者对调查问卷的15个问题进行统计并输入excel表格中进行汇总分析。物理实验是物理知识的先驱, 物理实验的思想和方法、实验手段等是其他学科实验的基础。大学物理实验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科学素养、科学方法、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等科学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本应该是工科生非常喜欢的一门课程, 然而在调查问卷中, 48.8%的学生并不是很喜欢实验课, 甚至有78.2%的学生反映当前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并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要求。值得欣慰的是, 50%以上的学生认为实验中的物理思想方法同物理知识一样重要, 问卷第6题中, 只有13.5%的教师会重点介绍实验设计思想, 12.3%的教师会重点介绍实验方法。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 大学物理实验普遍被认为是一种实践课程, 在实验课上要求学生按实验教材给出的步骤测量出数据, 实验结束后完成实验报告, 让学生学会操作实验就算达到教学目标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只有将近54%的同学对做过实验中的仪器和实验操作进行简单的描述或图示, 在实验课上, 只有10.6%的同学肯定自己能理想地操作实验, 20.4%的同学比较善于做好实验记录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在实验中遇到故障只有11.2%的学生能自己独立解决, 对实验中经常涉及的模拟法、补偿法等基本研究方法, 只有24%的同学比较熟悉, 能熟练使用列表法、作图法等基本的实验数据处理方法的同学只有6.6%。通过上述一系列的数据显示,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并没有切实达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等目标。结合此次调查结果, 笔者也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 得出以下结论:当前的物理实验教学在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方面重视不够, 在物理实验的课堂教学中, 大部分教师在讲解实验时, 都是对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数据处理进行着重介绍, 而忽视了实验中蕴含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等宝贵的物理思想。学生关心的也仅仅是测量数据和撰写实验报告, 基本不去思考实验的思想和方法, 只知道按教材步骤做, 不理解也不去探究这样做的原因, 导致在做完一系列的大学物理实验课后, 学生不仅出现对基本的实验方法完全不知, 还有实验兴趣下降、个人动手操作能力也没有提高的尴尬现象。更别提让学生掌握物理实验的丰富内涵、培养创新思维和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了。这种忽略物理实验思想方法的教学理念割裂了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没有促进作用反而会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 因为思想才是每一个具体实验的灵魂, 只有掌握了灵魂才能真正地学以致用。笔者大量查阅资料几乎没有见到有大量涉及实验思想方法教学的物理实验教材, 足以证明当前教育界对实验思想方法教学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由此可见, 当前的大学物理实验教育改革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应是如何加强实验思想方法教学, 引导学生注重实验研究方法,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锻炼学生成才从而推动我国的科学技术创新步入一个新的辉煌。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 着重探讨实验思想方法的教学, 把握大学物理实验的精髓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精神, 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卓越工程人才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重视实验思想方法教学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中的必要性

重视实验物理思想方法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很大作用, 回顾物理学史, 从古代物理学、近代物理学到现代物理学, 它的产生和发展, 都是科学前辈们运用创造性思维的成果。纵观历史, 有哪一项重大的科学创新不是和科学思想的应用与发展有关?在物理学史上, 牛顿创立了万有引力定律得益于他造诣颇深的数学思维, 卢瑟福基于自己灵活的类比思维提出原子的“行星式模型”, 伦琴发现X射线的最大助力是她的直觉和灵感, 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得益于理想化思维方法等。在物理学的发展长河中, 几乎每一个物理实验的诞生都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和时代背景, 尤其是历史上一些重大的物理实验所蕴含的丰富物理思想。在实验教学中向学生展示物理学家设计实验的思考过程以及物理学家所散发的科学精神, 物理学家们在团体合作、思维的发散基础上完满解决科学难题的事例给学生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树立榜样。物理实验的思想方法方法不但适用于自然科学的研究, 也适用于其他科研探究。在物理实验操作中经常会应用到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演绎等思维方法, 这些思维方法更是学生进行思维活动所不能缺少的。“授人鱼, 不如授人渔”, 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是创新教育, 是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去做。所以说学习实验的物理思想方法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方面有更加长远的意义, 远比仅仅学习实验的操作步骤受益深远。例如, 实验方法中的控制变量法可以培养学生初步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转换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替代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模拟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想象力。对于学生来说, 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将会影响着他们未来的事业和生活, 不管他们将踏入什么样的工作岗位, 即便是忘记了具体的物理实验, 但掌握的物理思想方法可以指导他们作为社会人, 应用他们已经内化了的物理思想方法形成善于分析、归纳、分类、综合等的工作思维, 从而思考并解决问题。可以说实验思想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是他们在汲取科学研究中最高层次层、最有迁移价值的财富。对于教师来说, 重视实验思想方法的教学也有利于他们的创新发明, 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只有充分挖掘出实验中典型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才能更好地教导学生学习, 同时教师可以对实验的程序和设备进行探究, 如果能有所突破并应用到教学中, 也有利于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结束语

物理实验思想方法凝聚了物理学家们的巧妙构思, 是他们创新智慧的结晶。当前的物理实验教学改革可以在教材中突出物理实验思想方法的介绍及讨论,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实验中所涉及到的实验思想方法, 尤其是一些典型的方法要着重讲授, 同时要求学生在实验报告中探讨该实验思想方法的合理性。比如测量金属材料杨氏模量的实验要让学生掌握光杠杆镜尺法;分光计实验中让学生掌握自准直法;电位差计实验中要让学生知道补偿法的应用等。教师还可以从实验的目的和现有条件出发, 指引学生探索实验思想方法, 从具体要求出发, 探究哪种方法最适用, 在“探究、实践、交流”的实验教学中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 激发创造性思维, 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创造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电芝.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谢宜臣, 潘维济.普物实验物理思想浅析[J].大学物理, 1998, 17 (12) :20-21.

[3]兰燕.重视实验思想方法, 提高学生科学素质[J].大学物理, 2007, 26 (3) :46-48.

实验的教学方法 篇3

【关键词】初中物理 实验 教学 总结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32-02

物理实验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学校领导者或物理教师不够重视,其次才是方式方法的问题。不够重视的原因大多是对物理实验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要想搞好物理实验教学首先要搞明白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充分认识实验对物理教学的重要性

1.物理实验是物理知识获得的重要途径。我们知道伽利略是实验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其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一些理论有力地推翻了前人的一些臆断,为近代科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代许多物理学知识都是通过观察实验,并经过认真的思考总结出来的。由此可见实验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物理学科作为科学研究的一个领域,实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当下教材中的实验多为验证性的实验,且大多安排出了步骤,并给出了结果提示。这样的实验不需要学生过多的思考,不能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说没有体现出物理实验的真正意义及魅力。当然也不是完全否定这样的实验,其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认真细致的实验态度还是有帮助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实验。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加强实验教学越来越重要。物理知识的获得若离开了观察和实验,就成了无源之水,作为物理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加强物理实验教学是搞好物理教学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2.通过物理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从物理实验到最后得出结论,需要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才会有更多的收获,多做实验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很大影响,而观察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科学素养,也是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许多事物的联系与区别就是通过观察获得的。学生的观察力相对较弱,教师在实验中应引导学生如何进行正确的观察。如: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许多的物理实验在不同思考角度观察会得到不同的收获。在初期,教师在实验时可引导学生在某一个角度进行观察,待学生们有了确立的觀察目的的意识时,可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度,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最终让学生们在每次实验时自己确立观察目的,这样的实验对学生来说会更有意义。特别是在进行一些较复杂的实验时,要事先让学生观察、了解各个实验部件的形状、作用、当前状态等,在此基础上要对整个实验过程中发生的主要、次要的变化、现象等有条理地进行观察。一般实验要重复几次,即使某一次失败了也要学生仔细观察。细致、有目的、有条理的观察对学生的能力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这样的观察对于对实验的总结、分析,并由此得出结论最终形成理论的整个过程的影响是巨大的。经过大量的实验后,学生即可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观察能力。

二、物理实验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进行物理实验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初中生来说,由于刚刚接触物理这门学科,主要学习的是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基础知识,如果刚开始就进行抽象枯燥的知识讲解,机械地演示课本上介绍的毫无悬念的验证性实验,无疑会使学生对物理知识学习及物理实验操作产生厌烦情绪,从而造成物理教学的失败。如果能从一些趣味小实验和生活中的趣味小实验着手进行演示讲解,效果可能会好得多。如:水面浮针实验。首先可以向学生提出疑问,把一根普通的缝衣针放在水面,它会浮在表面吗?一般对于初中来说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铁那么重(密度大),怎么会浮在水面上呢。这时教师可拿一根表面涂过油脂的针放在浮于水面的纸片上,等纸浸透后会慢慢沉入水中,而针却会浮在了水面上,此时,教师可进行简单解释,不必太深,因为我们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不是为了解释什么叫表面张力。教师还可以把带磁性的针浮于水面上,让学生观察针的指向,在学生们发现磁针会指向南北后,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这个磁针用细线吊来会不会有同样的指向效果。上述实验更多的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不是背后的原理。当学生对物理实验产生了兴趣,学生们学起来自然事半功倍。

2、搞好实验设计,提高实验成功率与作用。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多注意进行试验的设计、积累,提高实验的作用。良好的试验设计既能实验过程中充分展示现象,又能留给学生们足够的思考空间与时间。一节课的课堂容量是有限的,如果教师不能精心设计,就相当于变相地浪费学生们的时间,可能会导致实验的失败,还有可能使学生产生错误的理解。同时,有了良好试验设计,还要考虑恰当的引入时机,时机不正确,最后的效果也好不到哪去。如在一次公开课上,某位物理教师为了使课堂出彩,居然安排了四五个试验,而且都不太相关,虽然每个试验设计得都不错,但很难想像学生们在没有思考时间的情况下除了走马观“花”过过眼瘾外,还能有什么良好的收获。

3、正确示范,加强引导,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对于初中生来说教师的示范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教师进行演示的每个动作都可能成为学生进行独立操作时的依据。教师做完后,要尽量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实验,亲自做过的试验可能比多次观看教师试验印象要深得多,也更容易发现问题,更容易提高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 吕玉光. 创新型物理教师应具备的能力[J]. 黑龙江教育(中学版) 2004年11期

[2] 孙咏莲. 家庭小实验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 景德镇高专学报 2004年02期

[3] 章君明. 做好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技术性探讨[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8年12期

[4] 谢斌. 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践[J]. 实验教学与仪器. 2013(Z1)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探讨 篇4

单位:安岳县翻身九义校 作者:陈德宽 邮编:642350 内容摘要: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能为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及客观规律提供事实依据,又能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怎样搞好实验教学,是大多数物理教师研究的课题。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物理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初中学生刚刚开始学习物理,学习方法及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因此,应根据物理实验教学的意义,从物理实验过程的指导入手,加强物理实验教学的探究,从而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实验 教学 探究

物理学就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它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因为,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产生,都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总结、思考和推理得出来的。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在教授学生物理知识过程中,如能正确的把握实验和指导学生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所以,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够很好地实现“三维”目标。

一、实验教学的意义

初中物理教学要从实验出发,如实验装置的安装、实验步骤的安排、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读取与收集、实验误差的分析等则是学生完成实验的一个个重要环节,这些环节的改善是改善实验教学的方向。实验作为教学方法的一种基本构成因素,是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归纳演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进行学习和研究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素质。同时,实验又具有直观性,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客观地掌握知识,提高认识能力。随着新课程的改革,物理实验考查已作为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使物理实验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角色应该从以往的那种“授业者”转变为“研究者、探索者、合作者、服务者”。物理实验教学也该如此,应抛弃以往的“口头式”、“黑板式”实验教学,改变以往“教师教的枯燥、学生学的乏味”的现象,真正体现出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和思考,提出问题和质疑,并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真正发挥物理实验教学的作用。这使学生认识到作为物理教师应该不要拘泥于教材的束缚,敢于创设条件(如让学生制作学具、教师制作教具等),将以往课堂的演示实验敢于搬到学生实验中来,使学生实验的动手率突破具体要求。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和感悟,真正地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的物理术语表达能力,避免了学生回答、解释物理问题时的语言生活化。

二、实验过程的指导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我认为必须遵循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根据初中生刚开始学习物理、学生实验做得太少、特别是农村学生实验素养低下的特点,我们有必要采取全面指导的策略,即从头到尾的全过程指导。

我认为不能上无准备的课,在实验前应做好充分准备。教师应将实验教案从物理课时教案中分离出来,在实验教案中,教师应该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等详备出来。教师还应该在实验教案中详备出“实验探究目的、实验探究猜想、实验探究设计、实验探究数据的收集与统计表的设计、实验论证、实验结论等六大环节”。并且,不是写在纸面上,而且都要亲自预做实验,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实现“探究”。教师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还应及时指导学生在进行实验时要紧紧抓住“观察、操作、记录、分析、归纳、整理。”这六个实验的主要环节。

观察——所谓“观察”,即通过眼、耳、鼻、皮肤等感官感知。如选择测量工具时,我们一定要看清它的量程、分度值、仪器是否完好无损等。在实验中,数据的读取角度、现象的鉴别、电路的连接等,几乎每一实验的全过程,都离不开观察。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窗口,经常提醒学生一定要仔细观察,防止走马观花、粗枝大叶的不负责任的不良习惯。

操作——所谓“操作”,它是学生实际动手参与实践的具体过程。每一种仪器,都有它的使用规则和要求,例如天平的平衡调节,电表的机械调零等,我们应严格地按照它的规则要求进行操作。特别是在做一些带危险性的或损坏性的实验时,应先通过教师的检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坏和意外。例如:九年级电学中使用电流表测量电路电流的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断开,电流表应与被测电路串联,要保证电流必须从电流表的“+”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被测电路电流不得超过电流表的量程,(在不能确定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试触法),不能将电流表不经过用电器而直接接在电源的两端。当然,我们可以事先将电路图画好,然后按电路图连接,达到操作时降低难度的目的。这个过程中必须得到教师的检查同意以后,方可闭合开关进行实验,否则一旦电流表的“+”“-”接线柱接反或电路中发生了短路现象,很容易损坏电流表。

记录——所谓“记录”,即在实验中,正确的读取和记录数据。它包括:读取的姿势(例如:刻度尺测量数值的读取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量筒测液体体积数值的读取时,视线应与凹面的底部或凸面的顶部相平。);读取的方法(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和准确的记录(数字与单位要准确)。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错误的读取姿势或方法,加深学生对错误和误差的了解,加强学生对动手操作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应注重实验的事实,而不能任意加大或减小实验数据,有意迎合实验的真实结果,应着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再次对于实验数据的记录,还应该让学生自己制作实验数据统计表,使学生很容易从数据中分析总结出规律等。

分析——所谓“分析”,是由于操作者不同,实验器材的不同,操作方法的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对于记录的数据,可能导致同一实验结果的不同,因此,应及时加以分析。帮助学生分析哪些是错误导致的结果,哪些是误差造成的原因,与学生共同探求对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的改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思维。例如:做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的实验过程中,实验的结果与理论的数值往往存在较大偏差的现象,我们应帮助学生分析,这并不是错误实验的原因,而是由于滑轮自重和摩擦力存在导致的结果,为了使实验结果更趋于理想,我们应想尽办法,尽可能地减少摩擦和滑轮自重与物重的比例。

归纳——所谓“归纳”,是由一系列有限的特殊数据或事例得出一般结论的推理方法。初中学生由于缺乏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往往不善于归纳或不完全归纳,用不完全归纳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只有完全归纳得出的结论才是一定正确。例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探究实验中,学生总是认为,滑块最终是要停下来的,他们往往跳不出生活中的这种事实,进行不完全归纳。这时就要求教师进行完全归纳,才可能得出完整的物理规律。

整理——所谓“整理”,是指实验后对器材的归类、整理。实验器材的适当选取,实验过程的正确操作,实验数据的准确读取、记录和分析,并不意味着实验的完整结束。实验后器材的归类、整理是各类实验的扫尾工作,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工作,它是培养学生爱护仪器和有始有终的科学态度的重要环节。

三、实验教学的探究

当今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面临挑战,所以在实验教学中,除了采取全面指导的策略,即从头到尾的全过程指导之外,还应通过物理实验教学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这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因此,在新课程的物理实验教学中,还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

一是着眼于做,突出实验教学的实践性。学习最根本的途径是学习者自己的活动,把这一原则应用于教学过程,就应该放手让学生动手动脑探究万物,通过活动及其协调,逐步形成、发展和丰富自己的认知结构。上面所提到的全方位指导并非不放手,而是应该在放手的基础上进行指导。物理实验教学作为一种基本活动形式,应当努力通过动手做的实践活动,突出实验教学的实践性。众所周知,以往的教材演示实验在物理实验中占有“绝对多数”的比例,而这些演示实验习惯上都是由教师在讲台上演示给学生看的,学生通常没有动手的机会,由此导致学生动手机会显著偏少,动手能力普遍不高。因而面对新课程我们有必要想方设法将所谓的演示实验扩展到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可以把演示实验通过改进、改组和改造等方法适合于学生自己去实验。如: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师生合作实验或共同实验,创造条件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或者将一些演示实验在课堂正常安排的情况下,改为课外实验或家庭实验。

二是着眼于思,注意实验教学的启发性。由于物理实验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为前提的一个综合学习过程,因而必须通过有效的刺激,去强化实验教学的启发性,努力使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实验现象或实验结果能够激励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物理实验对被动接受间接经验为主的学习者来说,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趣味性,加上物理实验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启发性,新颖、意想不到的现象会吸引和诱导学生在进行认真观察、操作的同时,积极去“省悟”和“回味”。但学生实验中有一大部分是测量性和验证性的实验,为了防止学生在实验中会懒于思考或不求甚解,满足于简单机械操作的倾向,需要教师在增强实验过程的启发方面动脑筋。

三是着眼于疑,强化实验教学的探究性。教学的过程就是教无疑者有疑,教有疑者无疑的过程。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设疑,造就强烈的问题情境,进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积极的探究活动,促进手脑结合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强化实验教学的探究性,要鼓励学生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和猜想,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大有益处的,牛顿正是根据苹果落地现象猜想到,进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因此在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在预测和猜想基础上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再用实验去验证,这样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有积极作用的。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稳定推进,教师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应该大胆尝试,通过实验真正做到:“学生力所能及,教师让之;学生力所难及,教师助之;学生力所不及,教师为之”的新课程理念。所以,加强物理实验教学,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十分有效的途径,对提高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将为学生在今后走上社会参加社会实践、升上高中乃至上大学学好物理知识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初中物理教学,应大力加强和优化物理实验教学。初中物理实验的开展也要依据课程标准,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探索出适合教学新方法。

参考文献:

1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研究》 安忠、刘炳升,2 中学物理实验的创新设计 李武林  对中学物理教学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赵凯华 4《中学物理教育学》 张民生 上海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物理教学探讨

实验的教学方法 篇5

1、实验名称:拓印树皮

实验目的:学会拓印树皮的方法观察树干。实验器材:铅笔、白纸、树皮

实验步骤:找一块干净的树皮,把白纸放在上面,用铅笔进行拓印。实验现象:拓印后出现树皮的形态。

实验结论: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

2、实验名称:观察狗尾草 实验目的:了解小草的生长特点。实验器材:狗尾巴草

实验步骤:仔细观察狗尾巴草。实验现象:草很矮、茎很细。

实验结论:小草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需要水分。

3、实验名称:观察植物的叶和比较叶片的大小(2个合)实验目的:了解植物的叶的结构。实验器材:不同树的叶、新鲜和落叶、尺

实验步骤:

1、观察不同树的叶子;

2、观察新鲜的叶和落叶;

3、用量叶片的长度和宽度来比较叶的大小。实验现象:

1、不同的树叶都有叶片、叶柄。

2、新鲜的比落叶叶颜色深。

3、不同的叶的长度和宽度都不一样。

实验结论: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树叶有长度和宽度的不同。

4、实验名称:观察蜗牛的身体、运动和吃食物(3个合)实验目的:了解蜗牛。

实验器材:放大镜、铅笔、蜗牛、菜叶

实验步骤:

1、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的身体,并用铅笔轻轻碰蜗牛的身体;

2、观察蜗牛爬行;

3、放一些菜叶在蜗牛附近,观察其进食。

实验现象:蜗牛受到刺激后,会缩回软壳中。蜗牛爬的时候,会留下粘液;蜗牛会慢慢爬到菜叶上面进食。实验结论:蜗牛是软体动物。

5、实验名称:观察蚯蚓的身体和反应(2个合)实验目的:了解蚯蚓。

实验器材:放大镜、蚯蚓、铅笔、玻璃盘

实验步骤:

1、用放大镜观察蚯蚓,并用铅笔轻轻碰蚯蚓的身体;

2、在玻璃盘上装少量的水,把蚯蚓放入水中2分钟后拿出。

实验现象:

1、蚯蚓受到刺激后,身体会缩在一起;

2、蚯蚓接触到水后,立即向没有水的地方爬。实验结论:蚯蚓有其适应环境的身体结构并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

6、实验名称:观察蚂蚁的身体 实验目的:认识蚂蚁的外形特征。实验器材:放大镜、蚂蚁、一些食物

实验步骤:用一些食物散在地上,吸引一些蚂蚁;

2、用放大镜观察蚂蚁。实验现象:蚂蚁有6条腿。实验结论:蚂蚁是昆虫。

7、实验名称:观察金鱼并了解金鱼的呼吸(2个合)实验目的: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实验器材:金鱼、鱼食

实验步骤:在玻璃缸中仔细观察金鱼,并观察其喂食情况。实验现象:金鱼的身体像鱼一样。实验结论:金鱼用鳍游泳,用腮呼吸。

8、实验名称:观察和记录身边的材料 实验目的:知道我们周围存在的不同的材料。实验器材:一些材料

实验步骤:看看自己和其他同学身上的物品都是由什么材料构成。实验现象:有的物品是由一种材料,有的物品是由多种材料构成的。实验结论: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

9、实验名称:比较硬度和认识金属。

实验目的:了解物体的硬度大小和金属的特点。实验器材:木条、金属条和金属物品、塑料条

实验步骤:

1、用其他物体分别去划木条、金属条、塑料条;

2、观察金属物品。

实验现象:金属条的划痕基本无,木条的划痕有一些,塑料条的划痕最明显。金属有很多的特性。实验结论:材料的硬度越大,就越能防止别的物体破坏它的表面。

10、实验名称:谁更柔韧

实验目的:了解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柔韧性。实验器材:木条、金属条、塑料条、钩码

实验步骤:

1、分别在木条、金属条、塑料条上标出1厘米,在标注处挂上钩码后,一端有手压,另一端伸出桌面5厘米;

2、分别伸出10、15厘米的实验。

实验现象:塑料条弯曲最大,木条有一些弯曲,金属条弯曲不大。实验结论: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度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11、实验名称:比较谁更容易吸水、纸的观察和造纸(3个合)实验目的:了解不同的物体的吸水性以及对纸的观察。

实验器材:放大镜、纸、毛巾、棉布、水、杯子、筷子、木条、金属条、塑料条、滴管

实验步骤:

1、分别用滴管滴水在木条、金属条、塑料条和纸上;

2、用放大镜观察白纸;

3、按照要求做造纸的实验。

实验现象:

1、吸水性最强是纸,其次是木,金属盒塑料不吸水;

2、纸四周有纤维。实验结论: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12、实验名称:沉浮实验

实验目的:了解不同的物体的沉浮原因。实验器材:一些不同的物体、水槽

实验步骤:把一些不同的物体放入有水的水槽中。

实验现象:有的物体沉在水底,有点物体浮在水面,有的物体悬浮在水中。实验结论: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

13、实验名称:研究砖和陶瓷的性质 实验目的:了解砖和陶瓷的不同的特性。实验器材:砖、陶瓷

实验步骤:比较二者的硬度、吸水、沉浮能力、是否弯曲

实验现象:二者的硬度都不强,砖的吸水性比陶瓷强,都沉在水底,不能弯曲。实验结论:人工材料在制作过程中会经历变化,改变材料的性能。

14、实验名称:水在哪个袋中

实验目的:通过比较方法认识水是什么样的 实验器材:一些物品、液体、袋子

实验步骤:用袋子把一些物品、液体装好,通过摇一摇,听声音和用手去摸、闻味道、眼睛观察来分辨出水。

实验现象:固体容易通过听声音分辨出来,液体则通过闻味道分辨出水。实验结论:水是无色、无味道、无溴的透明的液体

15、实验名称:观察水和食用油

实验目的:了解水和油不同的特性及流动快慢。实验器材:水、油、烧杯、蜡光纸、玻璃片、不同的容器

实验步骤:

1、倒一些水和油在烧杯里,用肉眼观察,闻味道;

2、把水和油滴在玻璃片和蜡光纸上;

3、把油倒进水中;

4、将水和油倒进不同的容器中。

实验现象:

1、油有颜色,有味道,水没有;

2、水和油滴在玻璃片不会分散;滴在蜡光纸上,水呈水滴型,油会分散;

3、油在水的上面;

4、水和油在不同的容器里呈不同的形状。实验结论:水和油都是液体,会流动,油比水轻,有味。

16、实验名称:流动性比较 实验目的:了解不同液体的流动性。实验器材:水、油、洗洁精、玻璃片

实验步骤:

1、取相同容量的水、油、洗洁精分别滴在玻璃片上的相同位置上,倾斜看3者流动。实验现象:洗洁精流动性最慢,油次之,水最快。实验结论:不同的液体的流动性是不同的。

17、实验名称:比较水的多少 实验目的: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实验器材:不同的容器、水、烧杯

实验步骤:

1、记下在不同的容器中的水位置后把它们分别倒入烧杯中,做好记录。实验现象:虽然在不同的容器里,水的位置是不同的,但是它们的体积一样。实验结论: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可以测量的。

18、实验名称:了解空气、空气和水的比较(2个合)

实验目的:空气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实验器材:袋子、烧杯、气球、水槽

实验步骤:

1、把袋子打开,放入装有水的水槽中;

2、把气球放在水槽上面。实验现象:

1、袋子打开后,有气泡产生;

2、气球浮在水面。实验结论:空气是无色、无味,摸不着的,可以感知的。

19、实验名称:空气占据空间

实验目的:了解空气可以占据空间,但是可以改变。实验器材:塑料瓶、橡皮泥、吸管、纸、烧杯

实验步骤:1在塑料瓶装一些水,用橡皮泥封口,把吸管插入橡皮泥中,插到水下,用力挤压;

2、用力把一个纸团塞进烧杯的底部,把它倒过来放入水槽中。实验现象:挤压后,水从吸管出来了。

2、纸团不会湿。

实验结论:空气与其它物质一样,能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

三下:

1、实验名称:观察植物的种子

实验目的:了解植物的种子的形态、大小等。实验器材:各种植物的种子、放大镜

实验步骤:分别用眼睛和放大镜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实验现象: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实验结论: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

2、实验名称:播种 实验目的:了解播种的方法

实验器材:凤仙花种子、花盆、铲子、土、水

实验步骤:先挑选合适的种子;然后把它们放入装有土的花盆中,用铲子固定好,浇适量的水后放温暖的地方。

实验现象:种子慢慢地发芽了。

实验结论:种子的播种需要土、合适的环境、水。

3、实验名称:植物根的生长 实验目的:了解植物根生长的特点。实验器材:一些发芽了植物、烧杯

实验步骤:把发芽了植物放入烧杯中,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植物的发芽都是长了根。实验结论:种子萌发先长根。

4、实验名称:观察凤仙花的果实和种子(2个合)实验目的:了解凤仙花花的结构的观察和认识以及种子 实验器材:凤仙花果实

实验步骤:

1、观察形状和颜色;

2、数一数植株上的多少个果实。

实验现象:凤仙花的果实的形态是椭圆形,颜色是青绿色,里面有很多的小种子。实验结论:果实中有种子。

5、实验名称:观察蚕卵以及孵化情况(2个合)实验目的:了解蚕卵和孵化需要的条件。实验器材:蚕卵、放大镜、桑叶、纸盒

实验步骤:用放大镜观察蚕卵;

2、准备纸盒,在里面观察孵出的蚕。

实验现象:蚕卵近似圆形,刚产下的蚕卵是淡黄色或黄色的,经1—2天变成淡红、浅褐,再经3 —4天变成灰绿或紫黑色,以后不再发生变化。蚕出生后,就开始吃桑叶。实验结论:在气温、湿度适合的时候,蚕才会孵出,小蚕孵出后就要吃食物

6、实验名称:蚕蜕皮、外形和行为和吐丝的观察(3个合)实验目的:了解蚕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实验器材:蚕、放大镜、直尺

实验步骤:

1、观察蚕蜕皮前后的变化;

2、用直尺量蚕在不同生长过程的长度,并用放大镜观察蚕的表面;

3、观察蚕吐丝前后的变化。

实验现象:蚕每次蜕皮后都会长大一些,蚕吐丝后,身体发生变化。

实验结论:蚕在生长的过程中,会不断发生变化,蜕皮是蚕生长过程中的显著特点

7、实验名称:观察蚕蛹、蚕茧和蚕丝以及蚕蛾

(3个合)实验目的:了解蚕蛹、蚕茧和蚕蛾的不同。实验器材:蚕蛹、蚕茧、蚕蛾、剪刀、尺

实验步骤:

1、用剪刀剪开蚕蛹,观察;

2、观察蚕茧,并用尺量长度;

3、观察蚕蛾。

实验现象:

1、蚕蛹体型粗短,像纺锤;

2、蚕茧是由一根丝组成的;

3、蚕蛾会飞,有6条腿,是昆虫。实验结论:蚕的一生是蚕卵——蚁蚕——蚕——蚕蛹——蚕茧——蚕蛾。

8、实验名称:观察温度计和测量水温(2个合)实验目的:了解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正确测量水温。实验器材:烧杯、温度计、冷热水

实验步骤:

1、观察温度计,并用手捂住温度计的下端,观察;

2、在烧杯中放入冷水和热水,按照书上的要求测量水的温度,并记录。

实验现象:

1、用手捂住后,温度计的红液会上升;

2、不同的分钟,测量的水温是不一样的,因为水温在不断的降温中。降温是先快后慢。

实验结论: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水温下降的规律是先快后慢。

9、实验名称:冰的观察

实验目的:了解冰的特点和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实验器材:保温杯、冰

实验步骤:

1、观察冰;

2、用手摸。

实验现象:冰是透明的、有固定的形状,手摸比较冷,过了不久会融化成水。实验结论: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10、实验名称:加快冰的融化 51 实验目的:了解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 实验器材:保温杯、冰块、塑料袋

实验步骤:把冰块分成大小相同的块,放入塑料袋中,保持密封;

2、分别把冰块放到温度高的地方、太阳光下、双手捂热。

实验现象:放入太阳光下冰块融化块,且塑料袋外壁有小水珠。实验结论:了解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切会产生水蒸气。

11、实验名称:加热能加快水蒸发 55 实验目的:了解水的蒸发。实验器材:玻璃盖、记号笔

实验步骤:往玻璃盖倒入适量的水,做好记号后放入阳光下,过一段时间后,观察。

实验现象:水位下降了。

实验结论:水通过蒸发的方法,使得水位下降。

12、实验名称:磁铁能吸引物体的磁性(2个合)66 实验目的:了解磁铁的磁性。

实验器材:磁铁、一些金属和非金属物体

实验步骤:

1、用磁铁去吸引物体,记录下来;

2、在磁铁和铁制品中间,分别放入不同数量的书,观察磁铁还能吸铁制品。

实验现象:

1、磁铁可以吸引金属物品;

2、随着书本的增多,磁铁的吸引力越来小。实验结论: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

13、实验名称:磁铁磁力的大小以及磁极(2个合)69 实验目的:了解磁铁的磁极。实验器材:条形磁铁、大头针、绳子

实验步骤:

1、用绳子把条形磁铁固定好,分别在磁铁的不同位置放大头钉;

2、用手握住2个包住了标识的磁铁,相互靠近后。

实验现象:

1、磁铁的两端吸引的大头针多;

2、2个磁铁相互靠近后,有的排斥、有的吸引。实验结论: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14、实验名称:磁极与方向和相互作用(2个合)71 实验目的:了解磁铁能指南北方向。实验器材:条形磁铁、绳子

实验步骤:

1、用绳子悬挂住条形磁铁,使它能水平方向做自由转动,观察其停下来的位置。

2、把2个条形磁铁相互靠近。

实验现象:

1、磁铁停下来后,一端是指南极、一端是指北极;

2、2个磁铁相互靠近后,如果是同极则分开,如果是不一样的极则相吸。实验结论: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15、实验名称:测量磁铁磁力大小74 实验目的:了解磁铁的磁力大小可以改变。

实验器材:大小相同的磁铁、小木条、大头针、玻璃杯

实验步骤:把2个玻璃杯上面放小木条,在上面分别放不同数量的磁铁,在下面放一些大头针,记录。实验现象:磁铁越多,吸引的大头针越多。

实验结论:两个或多个磁铁吸在一起,磁力大小会发生变化。

16、实验名称:用指南针定方向77 实验目的:了解指南针可以定方向。实验器材:指南针

实验步骤:

1、观察指南针;

2、按照方法在学校的不同位置上,测量南北方位。实验现象:

1、指南针上面标明了南北方向;

2、在不同位置上,南北方位是不同的。实验结论:指南针是利用磁铁能指南北的性质制成的指示方向的仪器。

17、实验名称:做一个指南针

实验目的:了解通过磁铁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磁性。

实验器材:磁铁、大头针、钢针

实验步骤:

1、用磁铁的磁极在钢针上沿着一个方向反复摩擦后,用钢针去吸引大头针;

2、组装磁针,用磁铁的南北极去检测。

实验现象:摩擦后,钢针可以吸引少量的大头针;

2、检测后,发现同极相斥。实验结论:磁铁摩擦金属后,可以让金属带部分磁性。

四上:

1、实验名称:食盐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2个合)实验目的: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实验器材:烧杯、食盐、面粉、玻璃棒

实验步骤:分别把食盐和面粉倒进有水的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

实验现象:经过搅拌后,食盐在水中溶解了,而面粉发生了沉淀,水由无色变成了乳白色。实验结论:食盐溶解于水,面粉不不容易溶解于水。

2、实验名称:高锰酸钾的溶解 实验目的:了解溶解的概念。实验器材:高锰酸钾、烧杯、玻璃棒

实验步骤:

1、轻轻地往烧杯的水放入几粒高锰酸钾后,观察;

2、再用玻璃棒进行充分搅拌。

实验现象:高锰酸钾颗粒先沉入水底,但慢慢地在撒发红色的液体。经过搅拌后,整个杯子都是龙凤图案。实验结论:高锰酸钾溶于水。

3、实验名称:胶水、洗发液、醋、酒精和食用油是怎样溶解的(2个合)实验目的:通过了解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进一步深化溶解的概念 实验器材:胶水、洗发水、烧杯、试管、醋、酒精、使用与、玻璃棒

实验步骤:

1、取2毫升的胶水和洗发水放入有水的烧杯中,搅拌后观察;

2、在试管、倒入少量的水,分别把醋、食用油、油倒进去,搅拌后观察。

实验现象:

1、胶水、洗发液没有完全溶解于水。

2、油上升,聚集在瓶口。实验结论:一些液体能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溶解于水,另一些液体则不能。

4、实验名称: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实验目的: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食盐、小苏打

实验步骤:

1、把食盐和小苏打平均分成8份;

2、分别把食盐和小苏打放进有水的烧杯,玻璃棒搅拌,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实验现象: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要好一些。实验结论: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的。

5、实验名称:哪一个溶解得快和加快方糖溶解的研究(2个合)实验目的:了解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快慢的原因。实验器材:玻璃棒、烧杯、热水和冷水、糖块、食盐

实验步骤:

1、取2份同样多的食盐,分别放进装有相同容量的水的烧杯里,一个用玻璃棒搅拌,一个不搅拌。

2、再取2份同样多的食盐,分别放进一杯热水、一杯冷水的烧杯里。

3、实验现象:用玻璃棒搅拌和热水的烧杯里,食盐溶解的快。

实验结论: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6、实验名称: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实验目的:了解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实验器材:食盐、玻璃棒、塑料小匙、烧杯

实验步骤:把食盐平均分成若干份,依次放进100毫升的水,边放边搅拌,直到不能溶解为止。实验现象:100毫升的水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实验结论: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

7、实验名称:使物体发出声音和观察发声物体(2个合)实验目的: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实验器材:钢尺、橡皮筋、小鼓、音叉、烧杯

实验步骤:

1、分别用力压小鼓、弯曲钢尺、拉伸橡皮筋;

2、分别击打鼓、用力拨动钢尺和橡皮筋;

3、击打音叉后立即放进装有水的烧杯里。

实验现象:压小鼓、弯曲钢尺、拉伸橡皮筋不发声音,而击打鼓、用力拨动钢尺和橡皮筋会发声;

2、音叉放进水中,水面会产生波纹。

实验结论:物体声音产生的原因是物体相互的振动。

8、实验名称:观察声音强弱、高低的变化(2个合)实验目的:了解声音强弱、高低的变化的原因。实验器材:钢尺、烧杯、小木棒、橡皮筋

实验步骤:

1、把钢尺一端伸出桌面少许,按住,另一只分别轻轻和用力收拨动钢尺,多做几次;

2、准备4个烧杯,分别装有不同容量的水,用小木棒依次敲击杯口;

3、把橡皮筋固定在两个物体之间,分别拉紧点,拨弹;稍稍放松些,拨弹。

实验现象:

1、轻轻拨动钢尺,产生的声音很弱,用力则声音强;

2、敲击装有不同水的烧杯,产生了高低不同的声音;

3、紧紧拉橡皮筋,声音高。

实验结论: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

9、实验名称: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实验目的:了解音量与物体振动大小之间的关系。实验器材:钢尺

实验步骤:确定钢尺振动部分的长度定为8、12、16、20厘米后,使用相同的力,进行振动。实验现象:能听到高、较高、较低、低等四种不同的音高。

实验结论: 尺子振动的频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影响,会引起音高的变化:越长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

10、实验名称:振动物体与声波和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2个合)实验目的:了解声音传播的途径和原理。

实验器材:“土电话”、铝箔纸、米尺、棉线、尼龙绳、音叉、实验步骤:

1、先进行“土电话”的实验;

2、分别在箔纸、米尺、棉线、尼龙绳的一端连接上音叉,敲击音叉后,在另一端听音叉的振动情况。

实验现象:不同的物体听到音叉产生的声音是不同的。

实验结论:声音从声源发出后以波的形式向各个方向传播,并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介质)中传播。振动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气发生振动。尽管声音能够穿过各种物质,但在不同的物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

11、实验名称:控制物体发声

实验目的:了解过高或过强的声音会对我们的听力产生伤害 实验器材:塑料瓶、豆子、棉布

实验步骤:

1、在塑料瓶中放一些豆子,用力摇摇;

2、分别用捂住耳朵和用棉布包起瓶再摇一摇瓶子。实验现象:没有用棉布包起来听到的声音很强,包起来和捂住耳朵后听到的声音很弱。实验结论:控制声源和阻碍传播途径这两种方式来减轻声音。

12、实验名称: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和气温的测量(2个合)实验目的: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和在不同的环境、时间温度的变化 实验器材:温度计

实验步骤:

1、分别测量在教室里和教室外的温度;

2、在阳光下和背阴处测量温度;

3、在同一点,分别在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傍晚测量温度。

实验现象:教室里温度比教室外的温度高;阳光照射的环境比背阴处温度高,清晨的温度最低,中午的时候温度最高

实验结论:不同的环境(室内外、阳光照射或背阴处)和时间段的气温是有变化的。

13、实验名称:制作风向标

实验目的:学会制作风向标,并测量风向。

实验器材:吸管、剪刀、胶带、硬纸板、大头针、带橡皮的铅笔

实验步骤:

1、制作风向标;

2、把风向标放在有风的地方,进行测量风向。实验现象:不同的风吹来后,风向标转向相应的方位。实验结论:风向标可以用来测量风的风向。

14、实验名称:观察我们的身体 实验目的:了解人体的结构有哪些。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观察比较身体的左右两个部分。实验现象:我们身体的左右两个部分都是对称的。

实验结论:人体根据外观特征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

15、实验名称:观察上肢的运动

实验目的:了解身体的肌体活动有哪些因素完成。实验器材:一些重物

实验步骤:

1、左手拿起重物,慢慢地移到胸前;

2、反复做这个动作,并用右手触摸手臂的不同部分。实验现象:

1、当拿起重物,左上肢的关节是弯曲的;

2、右手触摸手臂发现,手臂的肌肉突出,关节和骨骼在弯曲。

实验结论: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结构也会有不同。

16、实验名称:测量心跳和呼吸和呼吸为什么会加快(2个合)实验目的:了解运动后人为什么会加快心跳和呼吸

实验器材:喇叭筒、秒表、塑料袋、软管、集气瓶、水槽、火柴

实验步骤:

1、用喇叭筒和软管做一个听诊器,分别在用听诊器听一听平静下的心跳和运动后心跳的次数。

2、在塑料袋中插一个软管,反复呼吸袋里面的空气;

3、在水槽中装满水,放入3个集气瓶,一个收集新鲜的空气,分别在2个瓶下插软管,一个呼吸一次,一个呼吸多次,收集好用毛玻璃片盖住。收集后,把点燃的火柴分别放进瓶子。

实验现象:

1、运动后心跳比平静下心跳快;

2、反复呼吸袋子的空气次数多,感觉很难呼吸;

3、放火柴放进新鲜空气的瓶,火柴可以燃烧很久,而呼吸多次的瓶,火柴立即熄灭。

实验结论: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和心跳的次数,以吸进更多的氧气。人呼出来的是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17、实验名称:体验心脏的工作 实验目的::使学生了解心脏

实验器材:洗耳球、水槽、秒表

实验步骤:在有水的水槽中,把洗耳球反复挤压,计算1分钟挤压多少次。

实验现象:反复挤压后,洗耳球将水吸进或者挤压 实验结论:心脏要完成输送血液的功能。

18、实验名称:观察口腔和牙齿(2个合)

实验目的:了解在牙齿在口腔中的作用,以及牙的分裂。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

1、在进物的过程中,观察口腔;

2、小组成员互相观察对方的牙齿。实验现象:每个人的牙齿都有一些细微的变化。

实验结论:牙齿、舌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过程。

四下:

1、实验名称:体验静电现象 实验目的:了解静电现象。实验器材:塑料梳子、碎纸屑

实验步骤:用梳过干燥头发的梳子去接近碎纸屑。实验现象:梳子上面吸附了碎纸屑。实验结论: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实验名称:让小灯泡发光

实验目的:用一根导线一节电池点亮一个小电珠。实验器材:导线、电池、小电珠

实验步骤:

1、把小电珠放在电池的正极上,再用导线连接电池的负极和小电珠的接头。实验现象:小电珠亮了起来。

实验结论:小电珠被点亮是因为形成了一个简单的电路。

3、实验名称:带灯座的电路和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2个合)实验目的:能够连接基本电路 实验器材:导线、电池盒、小灯座

实验步骤:

1、用导线把电池和小灯座连接起来后,放入小灯珠;

2、用导线把两个小灯座和电池连接。实验现象:放入小电珠后,发出光。

实验结论:通过连接电路,知道基本组成部分

4、实验名称: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中的故障 实验目的:了解到电路出故障了,电流就会中断。

实验器材:小灯泡、导线若干、电池、电池盒、形成断路的电池盒、做电路检测器的材料 实验步骤:组装1个电路检测器,并用来检测其他电路中的故障。实验现象:电路出现了故障,则电流会中断,灯泡不会亮。实验结论:电路出故障了,电流就会中断。

5、实验名称:检测身边的物体是否导电 实验目的:知道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

实验器材:电池、小电珠、导线、待检测物体、验电球、电笔

实验步骤:组装1个电路,在2个导线之间放一些待检测物体,看灯泡是否会亮。实验现象:灯泡有的亮,有点不亮。

实验结论: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6、实验名称:观察手电筒和做个小开关(2个合)实验目的:了解开关的作用。

实验器材:手电筒、回形针、导线、木板、涂上不同颜色的小灯泡、电池

实验步骤:

1、观察手电筒;

2、按照要求,用回形针固定在木板上,做个开关,其导线接不同颜色的小灯泡。

实验现象:回形针连接后,灯泡亮了。实验结论:开关可以用来连接或断开电路

7、实验名称:里面是怎样连接的和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2个合)实验目的:了解电流的通路以及串联和并联电路。实验器材:导线、电路检测器、电池、小灯泡

实验步骤:

1、连接电路检测器,观察。

2、做串联和并联电路。

实验现象:

1、电路接通后,如果是导体,则亮。

2、串联电路的灯泡比较亮,并联灯泡不太亮。实验结论:串联和并联是2种不同的电路连接方法。

8、实验名称:观察一朵油菜花

实验目的:了解油菜花的各部分构造,认识花各部分名称。实验器材:油菜花、放大镜、镊子

实验步骤:用镊子把油菜花的各部分镊下来后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实验现象:油菜花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组成。实验结论:花是形成果实和种子的重要器官。

9、实验名称:多种花的观察 实验目的:认识花的特性。实验器材:各种各样的花,放大镜 实验步骤:用放大镜观察各种各样的花。

实验现象:有的花有四部分,有的没有四部分。有的有雄蕊,有的只有雌蕊。实验结论:花有完全花和不完全花,知道雄花和雌花,花有单性花和两性花

10、实验名称:观察花、果实和种子(3个实验合)实验目的:了解花、果实和种子的不同。

实验器材:各种各样的花、放大镜、棉签、油菜的果实

实验步骤:

1、分别观察一些花的雄蕊和雌蕊;

2、给花传粉;

3、剥开油菜的果实,观察里面的种子。实验现象:

1、花的雄蕊和雌蕊不一样;

2、油菜果里有许多种子。实验结论:花通过雄蕊和雌蕊来传播花粉,产生种子。

11、实验名称: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和发芽的蚕豆(2个实验合)实验目的:植物的种子能够孕育生命。实验器材:一些种子、放大镜

实验步骤:

1、将种子分开,放大镜观察;

2、将浸泡的蚕豆种子放入铺有棉花的盘子,保持湿润,过几天观察。

实验现象:

1、种子是由种皮和胚构成。

2、蚕豆种子发芽了。实验结论:植物种子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

12、实验名称: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和生、熟鸡肉(2个实验合)实验目的:了解了解生的食物与熟的食物的不同。

实验器材:一些生和熟的食物;生、熟鸡肉、酒精灯、镊子、烧杯、三脚架

实验步骤:

1、比较生和熟的食物;

2、把生鸡肉放入装有清水的烧杯中,放在三脚架上,点燃酒精灯,等鸡肉熟后,用镊子夹住观察。

实验现象:

1、生和熟的食物是不同的;

2、生鸡肉变熟后,清水里出现了油脂。实验结论:在加热的过程中,食物由生到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

13、实验名称:观察发霉的面包和了解霉菌的生长速度(2个实验合)实验目的:了解面包变质发霉的原因。实验器材:放大镜、发霉的面包

实验步骤:

1、用放大镜观察发霉的面包;

2、按照书上的要求,观察面包上的霉菌的生长速度快慢。实验现象:

1、面包发霉产生了霉菌;

2、在潮湿常温下,发霉的更快。

实验结论:面包的变质发霉是霉菌大量繁殖引起的,霉菌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和条件

14、实验名称:观察变质的食物

实验目的:了解食物腐败变质是微生物大量繁殖引起。实验器材:新鲜和变质的食物

实验步骤:观察新鲜和变质的食物,并记录。实验现象:变质的食物有异味,出现霉菌。

实验结论:破坏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条件可以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15、实验名称:观察食品包装袋了解信息(3个实验合)实验目的:通过观察食品包装能从中获取食品包装的一些信息 实验器材:一些食物的包装袋

实验步骤:观察包装袋,了解食物的配方和保质期。

实验现象:不同的食物的配方和保质期不同。

实验结论:食品包装袋上的信息主要是食物的配方、营养成分以及保质期等。

16、实验名称:给岩石分类

实验目的:岩石可以按照不同的特点分成不同的类别。实验器材:一些不同的岩石

实验步骤:用观察、手摸的方法去给岩石分类。

实验现象:岩石有不同的颜色、花纹、软硬、轻重、颗粒。

实验结论:岩石在颜色、花纹、软硬、轻重、颗粒大小、手感等方面有各自的特点。

17、实验名称:观察、识别岩石 实验目的:初步认识常见岩石的显著特征

实验器材:一些不同的岩石、放大镜、滴管、稀盐酸

实验步骤:

1、用放大镜观察岩石;

2、让岩石相互敲击;

3、用滴管吸稀盐酸,滴在岩石上。

实验现象:

1、岩石在放大镜下有很多的颗粒;

2、相互敲击,有的岩石会脱落颗粒;

3、滴稀盐酸,有的岩石会冒气泡。

实验结论:不同种类的岩石在结构和构造上有不同的特征。

18、实验名称:观察花岗岩 实验目的:了解岩石怎么组成的。

实验器材:花岗岩、放大镜、石英、长石、云母矿物

实验步骤:

1、用放大镜观察花岗岩;

2、分别观察石英、长石、云母三种矿物的颗粒。实验现象:花岗岩里有石英、长石、云母三种矿物的颗粒。实验结论:岩石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

19、实验名称:观察矿物的颜色、条痕和软硬比较(2个实验合)实验目的:了解矿物颜色、条痕、软硬等方面的基本科学知识。实验器材:一些矿物、瓷板、一些固体

实验步骤:

1、把矿物按照颜色进行分类;

2、把矿物放在瓷板上进行摩擦,产生条痕;

3、用一些固体去划矿物。

实验现象:不同的矿物有不同的颜色、条痕和软硬程度。实验结论:不同的矿物有不同的颜色、条痕和软硬。

20、实验名称:观察矿物的透明度、光泽和形状(2个实验合)实验目的:了解一些矿物透明度和光泽、矿物晶体方面的知识 实验器材:一些矿物

实验步骤:观察矿物的透明度、光泽和形状。

实验现象:矿物有透明、不透明、半透明三种;

2、矿物的光泽有强、弱;

3、矿物有的有特殊规则的几何形状,有的没有。

实验结论:不同的矿物有不同的透明度、光泽和形态。

五上:

1、实验名称:种子的发芽实验 实验目的:了解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实验器材:放大镜、绿豆种子、塑料盒、纸巾 实验步骤:按照书P4的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滴水的绿豆发芽了,没有滴水的绿豆没有发芽 实验结论:种子发芽需要合适的温度、水和空气。

2、实验名称: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和水吗(2个合)实验目的: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实验器材:放大镜、绿豆芽种子、塑料盒、水、纸巾

实验步骤:

1、分别把2个装有绿豆芽的盒子一个放在有阳光,一个放在黑暗中,过几天进行观察。

2、把刚长出根的绿豆并排放在纸上,保持纸一端湿润。

实验现象:放在阳光下的绿豆芽比黑暗中的茎粗,数量多。

2、有水湿润的一端绿豆芽发芽的更好。实验结论: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和适量的水。

3、实验名称:蚯蚓与环境

实验目的:了解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实验器材:蚯蚓、纸盒子、纸巾

实验步骤:

1、把蚯蚓放入一个里面涂成黑色,剪掉一端,在底部铺上纸的纸盒子中间,盖好盖子,过几分钟观察,反复做几次;

2、再放蚯蚓在一个两端铺上湿润和干燥的泥土的纸盒子中,过几分钟观察,反复做几次。

实验现象:实验1蚯蚓都喜欢呆在黑暗的地方。

2、实验2蚯蚓喜欢在潮湿的地方。实验结论:蚯蚓喜欢生活在黑暗潮湿的地方。

4、实验名称:制作生态瓶

实验目的:知道生物生态群落的概念。实验器材:建造生态瓶需要的材料

实验步骤:按照书上的要求,做一个生态瓶,并观察。实验现象:生态瓶中的生物都存活。

实验结论: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

5、实验名称:影子的观察 实验目的: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 实验器材:手电筒、木块

实验步骤:按照书上的要求,做光和影子的实验。实验现象:不同位置上照射,会产生不同长度物体的影子。

实验结论: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是产生影子的必要条件。

6、实验名称: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

实验目的:了解物体的影子的变化是和太阳的变化有关。实验器材:筷子、木板、白纸、橡皮泥

实验步骤:把纸粘在木板上,再把筷子用橡皮泥垂直固定在木板,并把它放在阳光下。实验现象:随着太阳光线的变化,筷子的影子也发生了距离、角度的变化。

实验结论: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7、实验名称:照亮目标 实验目的:了解反射现象。实验器材:手电筒、书、镜子

实验步骤:

1、先用手电筒照射不同位置的书;

2、把光线射在光滑的镜面上。

实验现象:

1、不同位置的书上有不同的光线。

2、射在镜面上,关线发射回去。

实验结论:光碰到镜面的物体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

8、实验名称:光的强弱与温度

实验目的:了解光的强弱与温度是正比关系。实验器材:温度计、镜子

实验步骤:分别用一面和多面镜子发射光;并用温度计来测量光的热度。

实验现象:一面镜子反射的光的亮度弱,温度低;多面镜子发射的光的亮度高,温度高。实验结论: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9、实验名称:物体的颜色和阳光直射、斜射与吸热(2个合)

实验目的: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 实验器材:不同颜色的纸袋子、温度计

实验步骤:

1、分别在不同颜色的纸张中,插入温度计进行观察;

2、把3个黑色纸袋分别按地面水平、垂直、太阳光垂直放好,里面插入温度计。

实验现象:深色的纸袋温度计比其他的高,与太阳光垂直的纸袋的温度比其他高。实验结论: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块,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

10、实验名称:制作并检验简易的太阳能热水器(2个合)

实验目的:了解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具有节能、环保、安全的优点。实验器材:做“太阳能热水器”的材料

实验步骤:

1、先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2、装好200毫升的冷水放在阳光下,每5分钟观察。实验现象:水是慢慢的有点热。

实验结论:太阳能就是吸收了太阳的光,转换成热能散发出来。

11、实验名称: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 实验目的:了解风化的特点。

实验器材:烧杯、镊子、酒精灯、塑料瓶、大小岩石

实验步骤:

1、点燃酒精灯,加热一小块岩石;

2、把烧热的岩石立即放入水中,反复几次;

3、把几块岩石放入有水的塑料瓶,使劲摇动。

实验现象:

1、将热岩石放入水中几次后,热岩石开裂,都出现了小块;

2、摇动岩石后,岩石会出现破裂。实验结论: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

12、实验名称:寻找土壤的成分 实验目的:了解土壤是由哪些成分组成。实验器材:放大镜、土壤、烧杯

实验步骤:

1、用放大镜观察晾干的土壤。

2、把土壤放进水中,并搅拌均匀后沉淀。

实验现象:土壤里有沙砾、沙等其他颗粒;

2、土壤刚放进后,产生气泡,经过沉淀后,杯底聚集了很多的植物的残留物。

实验结论: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

13、实验名称:模拟雨如何影响土地

实验目的: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实验器材:土壤、塑料瓶和盒子、铲子

实验步骤:按照书55页做实验。实验现象:土壤被水慢慢地冲刷下来。实验结论:侵蚀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

14、实验名称:探索侵蚀的实验 实验目的:了解土地被侵蚀的原因。

实验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有植物生长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饮料瓶(瓶盖上分别扎大孔、小孔)、水、接水容器 实验步骤:按照书58页做实验。

实验现象:接水容器接住“径流”后发现有很多的土壤。

实验结论:坡度的大小、有无植被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15、实验名称:模拟河流对土地的影响 实验目的:了解河流对土地的侵蚀作用。

实验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的土、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饮料瓶、尺子、水桶 实验步骤:按照书61页做实验。

实验现象:坡度高的地方水流速度快,缓坡的地方水流速度慢,有土沉积。

实验结论:河流也是流水侵蚀土地而形成的,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16、实验名称: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 实验目的:了解小车运动的快慢与拉力成正比。实验器材:小车、绳子、钩码、秒表

实验步骤:分别用绳子一头系在不同的钩码,一头系在小车上,松手,记录小车到终点的时间。实验现象:钩码越多,小车到终点的时间越快。实验结论: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17、实验名称: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 实验目的:了解弹力的作用。实验器材:小车、橡皮筋、细线

实验步骤:

1、将橡皮筋一端固定在车架上,一端固定在车轴上,并在车轴上进行转动橡皮筋;

2、分别在不同的车上,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不同;

3、松开手,观察小车行驶了多少距离,用细线量出来。实验现象: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小车行驶的远。

实验结论: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18、实验名称:用气球驱动小车 实验目的:了解反冲力。实验器材:小车、气球

实验步骤:把气球固定在小车后,吹足气后,放开。实验现象:小车快速的向前。

实验结论: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叫反冲力。

19、实验名称: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实验目的: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 实验器材:测力计、物体

实验步骤:

1、讲解测力计和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2、用测力计测量物体拉动的力。

实验现象:不同的物体,测力计测量出来的力是不同的。实验结论: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

20、实验名称:摩擦力与接触面光滑程度和物体重量之间的关系(两个合)实验目的:了解摩擦力与那些因素有关。实验器材:测力计、钩码、盒子、粗糙的物体

实验步骤:

1、把相同的钩码放进盒子中,分别在光滑和粗糙的表面,用测力计拉动,读数;

2、把不同的钩码放进盒子中,用测力计拉动,读数。

实验现象:粗糙的表面和数量多的钩码,测力计读数大。实验结论: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状况、物体重量有关。

21、实验名称:测量物体滑动和滚动的摩擦力 实验目的:了解滚动摩擦力小于滑动摩擦力 实验器材:小车、钩码、、测力计、胶带

实验步骤:

1、在小车上放上相同的钩码,用测力计拉动,读数;

2、用胶带把小车的轮子固定,再用测力计拉动,读数。

实验现象:固定后轮子,测力计的读数大。实验结论:同一物体滚动摩擦力小于滑动摩擦力

22、实验名称:制作小赛车 实验目的:设计制作小赛车 实验器材:制作小赛车的材料和工具 实验步骤:设计、制作并展示小赛车。实验现象:小赛车运动起来。

实验结论:赛车运动起来是由于动力的作用。

五下:

1、实验名称:观察物体和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2个合)实验目的:了解物体在水中游沉有浮。实验器材:一些物体、水槽

实验步骤:

1、把一些物体放进装有水的水槽中;

2、分别把一块橡皮、胡萝卜切成1/2,1/4,1/8块,放进水里。

实验现象:

1、一些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

2、。橡皮、胡萝卜切成不同的块后,还是会沉在水底。实验结论:物体在水中游沉有浮。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变。

2、实验名称:控制因素和沉浮瓶来研究沉浮(2个合)实验目的:了解物体的沉浮的原因

实验器材:水槽、相同体积但不同重量的物体、相同重量但不同体积的物体、塑料瓶

实验步骤:

1、分别把相同体积但不同重量的物体和相同重量但不同体积的物体放进水中;

2、分别往塑料瓶中加入不同容量的水,观察装多少水后会,悬浮在水中以及沉在水底。

实验现象:

1、体积相同的物体,重的物体容易沉;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2、塑料瓶装满水后,沉在水底。

实验结论: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有关。

3、实验名称: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和比较排水量(3个合)实验目的: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和物体沉浮的关系。实验器材:橡皮泥、烧杯

实验步骤:

1、2个烧杯里放入200毫升的水,分别把相同的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实心形态,放入一个烧杯水中,记录其排水量;

2、改变橡皮泥的形状,放入另外一个烧杯中,使其浮在水面,记录其排水量。实验现象:实心的形状,会沉在水底;不同形状的有的会沉,有的浮在水面。实验结论: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4、实验名称:研究船的装载量和用其他材料造小船(2个合)实验目的:研究在同种物体在相同重量下,其排水量和载重量的关系。实验器材:橡皮泥、铁垫圈、水槽、一些做船的材料

实验步骤:

1、分别相同重量的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分别放入相同的垫圈,观察其排水量。

2、使用其他的材料做一艘船。

实验现象:体积越大的橡皮泥,它所载物量越大。

实验结论:同种物体在相同重量下,排开的水量越大,载重量也大。

5、实验名称:感受浮力、测量大小不同泡沫板受到的浮力(3个合)实验目的:了解浮力的原理和如何测量浮力

实验器材:测力计、大小不同的泡沫板、小滑轮、绳子、水槽

实验步骤:

1、用手按住把泡沫板,并放入水中;

2、先测量泡沫板在入水前的重量,再用线拉住泡沫板,使它浸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后读出测力计上的数字。

3、把拉力加上泡沫板受到的重力。实验现象:按住在水中,手会感觉一股向上的力;

2、测力计测量出了泡沫板的浮力

实验结论:浸入水中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体积越大,收到的浮力越大。物体浮力大于重力,上浮,如果相同,则浮在水面。

6、实验名称:让马铃薯浮起来

实验目的:了解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实验器材:烧杯、盐、马铃薯

实验步骤:用烧杯取100毫升水,一次次加盐,食盐溶解后,放入马铃薯检验是否浮起来。实验现象:盐加入到一定的量后,马铃薯浮起来了。实验结论:改变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一些物体的沉浮。

7、实验名称:分别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和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重量(2个合)

实验目的: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实验器材:钩码、盐水、糖水、酒精、烧杯、测力计、天平

实验步骤:

1、分别用烧杯装好一定容量的盐水、糖水、酒精;

2、把钩码用测力计固定好,分别放进3个杯中,观察其受到的浮力;

3、用天平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重量。

实验现象:

1、钩码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不一样;

2、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而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

实验结论:

1、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2、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8、实验名称:观察水的体积变化 实验目的:了解水的热胀冷缩现象。

实验器材: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 烧杯,温度计、红墨水、滴管

实验步骤:

1、在平地烧瓶中装水,并用滴管滴一些红墨水染色,用橡皮塞固定,在橡皮塞插一根玻璃管;

2、分别把烧瓶放入装有冷水和热水的烧杯中。实验现象:红墨水在热水里上升,在冷水中下降。实验结论: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

9、实验名称: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实验目的:了解热传导。

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涂了蜡的金属片

实验步骤:组装铁架台后,用夹子夹子金属片,在金属片下面放点燃的酒精灯。实验现象:经过加热后,蜡从边缘向四周扩散。

实验结论: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

10、实验名称:铜、铝、钢的传热比较 实验目的:了解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

实验器材:相同粗细、长短的铜丝、铝丝、钢丝、金属夹子、火柴棒、凡士林

实验步骤:

1、把铜丝、铝丝、钢丝固定在金属夹子上,并涂上凡士林,把火柴棒放上面;

2、在金属夹子下放点燃的酒精灯。

实验现象:铜丝的火柴棒最先掉下,依次是钢丝和铝丝上的火柴棒。实验结论: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11、实验名称:做一个保温杯 实验目的:了解热的不良导体。

实验器材:铁杯子、毛巾、泡沫塑料、温度计

实验步骤:倒相同温度的热水,分别把铁杯子打开盖子、杯子包上毛巾,杯子放入泡沫塑料中,观察10分钟,测量温度

实验现象:打开盖子的温度最低,放入泡沫塑料中温度最高。实验结论: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

12、实验名称:做一个“水钟” 实验目的:了解滴水能够用来计时 实验器材:一个塑料瓶、剪刀

实验步骤:把塑料瓶当中剪开,在瓶口戳一个小洞,把塑料瓶的上部倒插入下部,放一些水,观察其滴速。

2、分别塑料瓶上标出1分钟、5分钟流出来的水位刻度。实验现象:水滴的速度是固定的。

实验结论:滴水是有固定的速度,能够用来计时。

13、实验名称:观察摆 实验目的:了解单摆的等时性。实验器材:摆、秒表

实验步骤:让摆做自由摆动,用秒表计时,每隔10秒计入摆动的次数。实验现象:各小组实验中,发现第1个10秒,摆的次数是基本上是一样的。实验结论:单摆具有等时性。

14、实验名称:用摆做实验和研究摆的快慢(2个合)

实验目的:能够根据自己制作的摆,推测影响摆摆动次数的原因 实验器材:摆、秒表

实验步骤:

1、动手制作一个单摆;

2、分别在15秒中,做改变摆锤重量和改变摆绳长短的实验。实验现象:

1、摆锤重量改变后,摆的次数一样;

2、摆绳长短改变后,摆的次数不一样,摆绳短,摆的次数多。

实验结论:摆的次数多少与摆绳的长短有关,摆绳越短,摆的次数越多。

15、实验名称:摆长怎样影响摆动次数和做个“钟摆”(2个合)实验目的:了解摆长的概念以及与摆的次数多少关系。实验器材:摆、粗细相同但长度长度不同的金属条、条形磁铁

实验步骤:

1、分别把长度不样的金属条挂在相同高度的摆上,做自由摆动;

2、分别在比较长的金属条的不同位置上挂条形磁铁,观察在15秒中的摆动情况;

3、设计一个一分钟能摆动60次的摆。

实验现象:

1、长度长的金属条摆动次数比长度短的少;

2、如果磁铁挂在金属条的最小,则摆动最少,因为相当于增加了摆长,如果挂在最上端,则摆的次数最多。

实验结论:摆锤重心至固定点的距离是摆长,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

16、实验名称: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实验目的:了解机械摆钟的原理。

实验器材:摆、塑料齿轮、纸做的指针和钟面

实验步骤:

1、组装1个齿轮操纵器;

2、安装指针和钟面。实验现象:摆动摆长,齿轮转动。

实验结论:机械摆钟是摆锤与齿轮操纵器联合工作的六上:

1、实验名称:研究杠杆的秘密

实验目的:了解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实验器材:杠杆尺、钩码

实验步骤:分别在杠杆尺的两端一样的位置上挂上相同、不同位置上挂上不同的钩码,使其保持平衡。实验现象:在挂上不同的钩码,如果平衡,则两边的距离是不一样的。实验结论:杠杆有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三种。

2、实验名称:小杆秤的研究

实验目的:学会制作一个小干杆秤。

实验器材:小刀、胶带、硬纸板、一些物体 实验步骤:

1、组装一个“小杆秤”;

2、固定好“小杆秤”,把需要检查的材料,放上硬纸板 实验现象:移动右边的小螺母后,两边平衡。

实验结论:小杆秤平衡的原理是动力X动力臂=阻力X阻力臂。

3、实验名称:研究轮轴的作用和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2个实验合)实验目的:了解轮轴的特性和轮的大小的特点。实验器材:2个轮不一样的轮轴、测力计、钩码

实验步骤:

1、用测力计先测一下钩码的总重量;

2、把钩码用绳子穿好后,分别挂在轮轴的只有左右两边;

3、分别挂上面积不一样的物体放在大两端。实验现象:钩码里的物品还能少一些;

2、实验结论: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轮越大越省力。

4、实验名称: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3个实验合)实验目的:了解定、动滑轮不同特性和滑轮组的作用。实验器材: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钩码、测力计

实验步骤:

1、分别组装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

2、在定、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一头系上测力计,一头系上钩码,拉动测力计。

实验现象:定滑轮上的测力计没有改变,动滑轮上的测力计改变一半,滑轮组上的测力计改变一半。实验结论:定滑轮不省力,但是改变施力方向;动滑轮省一半的力,但是不改变施力方向;滑轮组既省一半的力,又改变施力方向。

5、实验名称:研究斜面和不同坡度斜面的作用(2个合)实验目的:了解斜面属于简单机械,可以省力。

实验器材:光滑的木板、钩码、测力计、高低不同的圆棍

实验步骤:

1、用测力计系上钩码,直接提升,记录。

2、测力计系上钩码,在斜面上提升,记录。

3、用高低不同的圆根,做不同高度的斜面,分别用测力计去测量拉动的钩码。

实验现象:

1、斜面上提升比直接提升要省力;

2、圆根越短,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实验结论:斜面可以省力,相同长度的斜面上,坡度越小越省力

6、实验名称: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测试(2个合)实验目的:了解纸梁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实验器材:宽和窄纸梁,厚和薄的纸梁、铁垫圈

实验步骤:

1、分别在宽和窄的纸梁上放上相同的铁垫圈;

2、分别在厚和薄的纸梁的相同位置上放上相同的铁垫圈。

实验现象:

1、宽的纸梁承载铁垫圈多,窄的纸梁承载铁垫圈少;

2、厚的纸梁承载铁垫圈多,薄的纸梁承载铁垫圈少

实验结论:纸梁越宽越厚,抗弯曲能力越强;纸梁越窄越薄,抗弯曲能力越弱。

7、实验名称:测试纸拱的承重能力 实验目的:了解拱的受力原理 实验器材:纸、铁垫圈、书本

实验步骤:

1、做一个纸拱,在上面放上铁垫圈;

2、分别在纸拱左右两边用书本固定,然后在上面分别放上不同的铁垫圈。

实验现象:没有固定的纸拱,放了一个铁垫圈后,拱高度变低;

2、固定后纸拱放很多铁垫圈后,拱高度没有变化。

实验结论:拱形物体承载重量时,能把压力向下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使得相互挤压,结合得更紧密。

8、实验名称:塑料瓶的观察

实验目的:圆顶形、球形等弧形结构与拱形有紧密联系 实验器材:不同大小的塑料瓶、剪刀

实验步骤:

1、观察塑料瓶上部、中部、底部是和表面是什么形状。

2、用手压凹塑料瓶,感觉用力大小;

3、观察剪开的塑料瓶,观察各部分的厚薄。

实验现象:

1、塑料瓶上部是弧形,中部是球形,底部是凹进去的圆顶形,表面是凹槽。

2、手压瓶,发现上部最软,底部最厚;

3、瓶底最厚。

实验结论:圆顶形底瓶的承受压力能力强。圆顶形、球形等弧形都是特殊的拱形。

9、实验名称: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 实验目的:了解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 实验器材:塑料吸管、钉子

实验步骤:

1、先做1个正方体的框架,观察。

2、分别在正方体的四的角斜放固定一根吸管。实验现象:

1、开始做的正方体不牢固;

2、斜放固定后,正方体非常牢固。

实验结论:斜放固定后,正方体就变成大小不一的三角形。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

10、实验名称:建造不容易倒的“高塔”

实验目的: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实验器材:吸管、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沙 实验步骤:

1、搭一个塑料瓶的“塔”;

2、实验一下“塔”不容易倒。实验现象:放了沙的“塔”重量大,稳定好

实验结论: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

11、实验名称:通电线圈和指南针

实验目的:了解线圈通电后产生磁性。实验器材:线圈、电池、指南针

实验步骤:

1、做一个线圈,固定线圈和引出的线;

2、给线圈通上电流,放在指南针上。实验现象:通了电后,指南针的磁针发生了偏转。实验结论:线圈通电后产生磁性。

12、实验名称:制作铁钉电磁铁以及探究南北极

实验目的:了解电磁铁通电后产生磁性,有南北极,且可以改变南北极的方向。实验器材:铁钉、线圈、电池、大头针、磁针

实验步骤:

1、用铁钉、线圈组装1个电磁铁,并通电和断电后,去靠近大头针。

2、把通电的电磁铁的一端靠近磁针的一级;

3、改变线圈绕线方向和电线正负极接法后,再次通电去靠近磁针。

实验现象:

1、通电后,大头针被吸引了。

2、电磁铁的一端靠近磁针后,发生了相斥或相吸的现象,但是改变绕线方向后,发生了相反的行为。

实验结论:电磁铁通电后有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同时有南北极,通过电池的正负接法和改变线圈绕线方向都可以改变南北极的方向

13、实验名称:电磁铁磁力与线圈圈数关系研究 实验目的:知道影响电磁铁的磁力大小的原因。

实验器材:导线、不同的电池、粗细不同的铁钉、大头针

实验步骤:

1、分别做2个绕线圈圈数大小不同的电磁铁;

2、分别做2 个用不同大小的电池的电磁铁;

3、做2个粗细不同的铁钉的电磁铁,并分别靠近大头针。

实验现象:绕线圈圈数多、大号电池、粗铁钉的电磁铁比绕线圈圈数少、小号电池、细铁钉的电磁铁吸引的针要多。

实验结论:线圈匝数的多少、电量的大小、铁钉的粗细等因素能够影响电磁铁的磁力大小。

14、实验名称:设计制作一个强磁力电磁铁 实验目的:知道能够影响电磁铁的磁力大小。

实验器材:电磁铁的材料

实验步骤:组装1个磁力大的电磁铁。实验现象:制作了一个磁力大的电磁铁。

实验结论:线圈匝数的多少、电量的大小、铁钉的粗细等因素能够影响电磁铁的磁力大小。

15、实验名称:研究小电动机转动的秘密

实验目的:知道小电动机的功能是把电变成了动力。

实验器材:电动机、橡皮筋、磁铁、开关、铜质粗导线、大头针

实验步骤:拆开小电动机,观察;

2、按照书59的方法制作1个小电动机。实验现象:拆开小电动机,发现小电机里的转子部分是一块电磁铁。实验结论:电动机是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相互转动。

16、实验名称:做一次班级相貌普查

实验目的:知道同一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分别在班上,找出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实验现象:班上有很多同学都有不同的特征。

实验结论:我们有不同的相貌特征,这些特征的不同组合造就了多种多样的生命个体。

六下:

1、实验名称: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实验目的:学会正确使用放大镜。实验器材:放大镜、一些物体

实验步骤:用2种方法来观察放大镜下的物体。实验现象:2种观察方法,都可以放大物体。

实验结论:放大镜可以放大物体。

2、实验名称:奇特的身体构造

实验目的:了解昆虫的一些奇特的身体构造。实验器材:放大镜、昆虫标本

实验步骤:用放大镜观察昆虫标本。

实验现象:一些昆虫的细小的身体结构在放大镜下展现出现。实验结论:昆虫的特殊身体结构是其特有的,能够帮助它生存。

3、实验名称:观察晶体

实验目的:了解一些晶体的结构、颗粒的特点。实验器材:放大镜、食盐、白糖、碱面、味精

实验步骤:先用肉眼观察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再用放大镜观察。实验现象:碱面和食盐的颗粒比较小,味精和白糖的颗粒比较大。实验结论: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

4、实验名称: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实验目的:学会正确使用显微镜和制作洋葱表皮切片。

实验器材:显微镜、洋葱、小刀、镊子、碘酒、刀片、载玻片、盖玻片

实验步骤:

1、用小刀把洋葱切成2半,用镊子提取洋葱的皮,再用刀片轻轻把表皮刮下来放在载玻片,最后滴碘酒后盖上盖玻片。

2、把切片放在显微镜上的载物台上,正确使用显微镜来观察。实验现象:看到了洋葱的表皮细胞。实验结论: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5、实验名称:生物细胞的观察和观察水中的微生物(2个合)

实验目的:

1、学会正确使用显微镜。

2、了解生物细胞和水中的微生物。

实验器材:显微镜、一些生物切片、池塘的水、滴管、烧杯

实验步骤:

1、把一些生物的切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2、用烧杯装一些池塘的水,用滴管把一滴水放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实验现象:

1、生物切片呈现出不同的细胞样本。

2、水里有很多的微生物。实验结论:细胞有很多的形态,在水中有很多的微生物。

6、实验名称:让物质发生变化

实验目的:了解物质的变化是产生新物质和没有产生新物质变化两种。实验器材:铁丝、热水、烧杯、纸、蜡烛

实验步骤:

1、用力弯曲铁丝。

2、在烧杯中放入热水,观察。

3、把一张纸折成不同的形状。,4、点燃蜡烛后,观察。

实验现象:松手后,铁丝回复原状。热水出现了水蒸汽,烧杯壁出现了小水滴;纸散开后,还是原状;蜡烛点燃后,出现了光和热,有黑烟。

实验结论:铁丝弯曲、水和纸的变化是没有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点燃蜡烛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7、实验名称:混合沙和豆子和观察白糖的变化(2个合)实验目的:进一步了解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实验器材:沙、黄豆、烧杯、筛网、蜡烛、白糖、铁勺

实验步骤:

1、把烧杯中沙倒入装有豆子的杯中进行混合、搅拌。

2、用筛网分离沙和豆子。

3、把少量白糖放在铁勺中,点燃蜡烛后,放在火上加热。

实验现象:白糖加热后,出现了变色、有泡泡的现象。

实验结论:沙和豆子混合后没有产生新的物质。白糖加热后,产生了新的物质。

8、实验名称:米饭、淀粉和碘酒和寻找淀粉的踪迹(2个合)实验目的:了解淀粉遇碘酒变蓝的特性。

实验器材:米饭团、淀粉、滴管、碘酒、一些含有和不含有淀粉的物体

实验步骤:用滴管滴少量的碘酒在米饭团和淀粉上,观察。

2、在一些物体上,滴上碘酒。实验现象:米饭团和淀粉滴了碘酒后,出现了蓝色。一些物体上,有的变蓝,有的没有变蓝。实验结论:遇到碘酒变蓝是因为物体中含有淀粉。含淀粉类物体遇碘酒变蓝,是淀粉的特性。

9、实验名称:观察小苏打和白醋、以及二者混合后的变化(2个合)实验目的:了解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产生了新的物质。实验器材:小苏打、白醋、烧杯、长细棍、蜡烛、玻璃片

实验步骤:

1、先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在烧杯中倒入少量的白醋后放入少量的小苏打。

2、将点燃的细长根放入混合白醋的烧杯中。

3、将烧杯中的气体倒入点燃的蜡烛上。

实验现象:

1、小苏打是粉状颗粒,白醋是透明的液体。二者混合后产生了大量的气泡;

2、点燃的细长根和蜡烛都熄灭了。

实验结论: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新物质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

10、实验名称:观察铁锈

实验目的:了解铁生锈是产生新的物质以及二者的不同。实验器材:一些生了铁锈的铁制品、铁片、小锤、电池和导线

实验步骤:

1、用肉眼观察铁片和铁锈;

2、用小锤敲打铁片和铁锈;

3、通电二者,看小灯泡。

实验现象:铁片是银白色、锈是棕红色;经敲打后,铁片不会脱,而铁锈很容易脱落一些锈;铁可以通电,锈不可以。

实验结论:铁在水和含氧的空气环境中发生氧化反应,出现了铁锈。

11、实验名称:观察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 实验目的:硫酸铜溶液可以与铁发生化学变化。实验器材:硫酸铜溶液、铁钉、镊子

实验步骤:用镊子夹住铁钉将其一部分浸入溶液中,观察;

2、取出铁钉,观察其现象。

实验现象:硫酸铜溶液由蓝色慢慢的变浅绿了,铁钉上面有一层红色的物质。实验结论:;硫酸铜溶液可以与铁发生置换反应,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

12、实验名称:观察比较自来水和生活污水 实验目的:学会做做污水净化实验。

实验器材:烧杯、污水、塑料瓶、细沙和小石子

实验步骤:

1、观察污水和自来水的不同;

2、先沉淀一段时间的污水后放入装有戏沙和小石子的塑料瓶中,倒过来放,松开一丝盖子观察。

实验现象:

1、污水经过沉淀后,杯底出现了许多污物;

2、经过过滤后,杯口有很多污物,滴出来的水有些纯洁。

实验结论:污水可以通过净化成纯净水。

13、实验名称: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实验目的:学习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法 实验器材:烧杯、放大镜、显微镜

实验步骤:

1、先观察水域周围的环境;

2、看水的颜色、水里游没有动植物、水面有无污染物;

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探究 篇6

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探究

童津川

实验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实验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验证和加深理解所学知识,培养动手动脑能力、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常规的实验教学过程一般可归纳为三步:第一步教师讲解实验目的、原理、器材、步骤和注意事项;第二步为教师示范操作一遍;第三步才是学生仿照操作并完成实验报告。可以看出、这种方法中,教师的活动占据了大量的时间,学生对实验要解决的问题缺乏思考,自主性活动受到限制。有的老师对实验更是不重视,实验内容让学生自己看,实验让学生自己做,教师实验教学方法简单,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体现出来,学生实验成功的少,失败的多,这两种方法都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我们认为实验教学应当注意以下五个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抓住这五个教学环节可以大大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实验教学的五个环节:是指进行物理实验教学时,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准备实验——实验操作——实验结论与评价

其指导思想还是把学生放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位置,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培养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具体操作过程如下:首先是提出需要研究的问题,这一步在时间上要以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设计实验方案为准,一个实验从最初的准备到最终完成,往往不是一两节课,一两次实验就能成功的,法拉第用10年的时间完成磁生电的实验,爱迪生为了发现耐用的灯丝材料,进行了上千次实验……。科学家们的毅力和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每册物理教材中都安排了大量实验内容,每个实验在做之前,首先,把要通过实验研究的问题给学生提出来,教师提出的问题一定要适合学生的思维水平,要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思考,动手创新,问题尽可能具体一些,但是又要让学生有发挥的空间。例如:高一第一学期要用实验研究的问题有(1)用实验总结求合力的一般法则;(2)提出至少两种测滑动摩擦因数的方案;(3)设计实验测瞬时速度;(4)研究物体的加速度与什么因素有关;(5)设

--57--

实验的教学方法 篇7

遗传与变异类实验是近几年的高频考点, 常涉及探究基因的显隐性、基因的位置、变异类型和验证遗传规律等。此类实验的解答依赖于对遗传变异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同时还需要认真体会生物学家的探索过程和实验设计方法。

类型一:探究相对性状中的显隐性关系

1.实验原理: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纯合亲本杂交, 子代表现出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未表现出的性状为隐性性状。纯合子自交, 后代只表现一种性状即亲本的性状;杂合子自交, 后代发生性状分离且分离比为3∶1, 其中占3份的为显性性状, 占1份的为隐性性状。

2.设计思路:要鉴定该相对性状中的显隐性关系, 必须先确定具有相对性状的个体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 然后通过杂交或者自交来确定显隐性关系。若已知两亲本为纯合子, 选取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亲本杂交, 如果子代只表现一种性状, 则子代表现出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未表现出的性状为隐性形状;若不知两亲本是否为纯合子, 则分别让两亲本自交, 如果子代发生性状分离, 则该亲本表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如果子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则该亲本可能表现显性性状或者隐性性状。

例1.大豆的白花和紫花为一对相对性状。下列四组杂交实验中, 能判定性状显隐性关系的是 ()

(1) 紫花×紫花→紫花 (2) 紫花×紫花→301紫花+110白花 (3) 紫花×白花→紫花 (4) 紫花×白花→98紫花+107白花

A. (1) 和 (2) B. (2) 和 (3)

C. (3) 和 (4) D. (1) 和 (4)

解析:选B。根据具有相同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 子代出现性状分离, 分离比是3∶1, 则占3份的性状是显性性状, 占1份的是隐性性状, 可知 (2) 中紫花占3份即为显性性状, 白花占1份为隐性性状。根据显隐性的定义, (3) 是具有相对性状的两纯合体亲本杂交, 子一代只表现一种紫花性状, 则紫花性状为显性性状, 白花性状为隐性性状。 (1) (4) 不能判断显隐性。

类型二:探究某个体是纯合子或杂合子

1.实验原理:显性性状的个体至少有一个显性基因。隐性性状的个体一定是纯合子, 其基因型必定由两个隐性基因组成。这里关键是要掌握一条原则, 即纯合子能稳定遗传, 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而杂合子不能稳定遗传, 自交后代往往会发生性状分离。

2.设计思路: (1) 动物:测交法。若后代出现隐性类型, 则一定为杂合子, 若后代只有显性性状, 则可能为纯合子。若待测对象为雄性动物, 应让其与多个具有隐性性状的雌性个体交配, 以使产生更多的后代, 使结果更有说服力。

(2) 植物: (1) 自交法。若后代能发生性状分离则亲本一定为杂合子;若后代无性状分离, 则可能为纯合子。此法适合于植物, 而且是最简便的方法。 (2) 测交法。同动物的测交法。 (3) 花粉鉴定法:非糯性水稻与糯性水稻的花粉遏碘呈现不同颜色, 杂种非糯性水稻的花粉是减数分裂的产物, 遇碘液呈现两种不同颜色, 且比例为1∶1。这个结果也直接证明了杂种非糯性水稻在产生花粉的减数分裂过程中, 等位基因彼此分离。

例2.小麦抗锈病对易染病为显性。现有甲、乙两种抗锈病的小麦, 其中一种为纯种, 若要鉴别和保留纯合的抗锈病小麦, 下列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 ()

A.甲×乙

B.甲×乙得F1再自交

C.甲、乙分别和隐性类型测交

D.甲×甲, 乙×乙

解析:选D。鉴别生物某性状基因型是否杂合, 可选用合适的个体做亲本, 观察后代是否发生性状分离。供选答案的A项不能达到鉴别的目的。B项不能鉴别但可以保留抗锈病小麦。C项不能达到留种的目的。D为自交, 对于植物来说, 自交是最简便的鉴别并保留纯种的方法。

类型三:探究某基因存在的位置

1.理论依据:基因在染色体上, 染色体分为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大多数生物为XY类型) 。判断基因的位置就是判断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性染色体上。细胞质基因在叶绿体和线粒体中。

2.设计思路:选取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亲本杂交, 若正反交结果相同, 子一代均表现显性亲本的性状, 则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细胞核中的常染色体上;若正反交结果不同, 子一代性状均与母本相同, 则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细胞质中的线粒体或叶绿体上;若正反交结果不同, 子一代在不同性别中出现不同的性状分离 (即与性别有关) , 则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细胞核中的性染色体上。在Y染色体上的遗传具有“父传子, 子传孙”的特点。

例3. (2012·福建卷) 现有翅型为裂翅的果蝇新品系, 裂翅 (A) 对非裂翅 (a) 为显性。杂交实验如图1。

(1) 上述亲本中, 裂翅果蝇为______ (纯合子/杂合子) 。

(2) 某同学依据上述实验结果, 认为该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请你就上述实验, 以遗传图解的方式说明该等位基因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

(3) 现欲利用上述果蝇进行一次杂交试验, 以确定该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请写出一组杂交组合的表现型: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 。

(4) 实验得知, 等位基因 (A、a) 与 (D、d) 位于同一对常染色体上, 基因型为AA或dd的个体胚胎致死。两对等位基因功能互不影响, 且在减数分裂过程不发生交叉互换。这两对等位基因______ (遵循/不遵循) 自由组合定律。以基因型如图2的裂翅果蝇为亲本, 逐代自由交配, 则后代中基因A的频率将______ (上升/下降/不变)

解析: (1) F1出现了非裂翅, 说明亲本的裂翅是杂合子。 (2) 见遗传图解。 (3) 用一次杂交实验, 确定该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 需要常染色体遗传的杂交结果与伴X遗传的杂交结果不一致才能判断。可用组合:非裂翅♀×裂翅♂, 若是常染色体遗传, 后代裂翅有雌也有雄, 若是伴X遗传, 裂翅只有雌。也可以用组合:裂翅 (♀) ×裂翅 (♂) , 若是常染色体遗传, 后代非裂翅有雌也有雄, 若是伴X遗传, 后代非裂翅只有雄。 (4) 由于两对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所以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图2所示的个体只产生两种配子:AD和ad, 含AD的配子和含AD的配子结合, 胚胎致死;含ad的配子和含ad的配子结合, 也会胚胎致死, 能存活的个体只能由含AD的配子和含ad的配子结合, 因此无论自由交配多少代, 种群中都只有AaDd的个体存活, A的基因频率不变。

答案: (1) 杂合子

(2) 遗传图解如下:

(3) 非裂翅 (♀) ×裂翅 (♂) 或裂翅 (♀) ×裂翅 (♂) (4) 不遵循不变

类型四: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一) 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

1.实验原理:杂合子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杂合子在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分离产生两种配子, 隐性纯合子只产生一种配子, 后代有两种基因型和表现型, 且比为1∶1。杂合子自交, 杂合子在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分离产生两种配子, 后代发生性状分离, 有三种基因型, 两种表现型且表现型之比为3∶1。

2.设计思路: (1) 自交法: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 则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该性状由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2) 测交法:若测交后代的性状比例为1∶1, 则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该性状由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二) 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1.实验原理:杂合子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以2对等对基因为例, 下同) , 杂合子在减数分裂时, 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产生四种配子, 隐性纯合子只产生一种配子, 所以杂交后代有四种基因型以及四种表现型, 且表现型比为1∶1∶1∶1。杂合子自交, 杂合子在减数分裂时产生四种配子, 雌雄配子随机组合, 形成9种基因型, 四种表现型且表现型之比为9∶3∶3∶1 (或分离比异常, 表现型不是四种, 但比例之和为16) 。

2.设计思路: (1) 测交验证法:让杂种F1与隐性类型杂交, 若后代出现4种表现型且表现型之比为1∶1∶1∶1, 则证明杂种F1产生配子时非等位基因发生了自由组合, 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 杂交验证法:取纯合的两亲本杂交得F1, 让F1自交得F2, 若F2有四种表现型且表现型之比为9∶3∶3∶1 (或分离比异常, 表现型不是四种, 但比例之和为16) , 则证明F1在形成配子时, 非等位基因发生自由组合, 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例4.用纯种有色饱满籽粒的玉米与无色皱缩籽粒的玉米杂交 (实验条件满足实验要求) , F1全部表现为有色饱满;F1自交后, F2的性状表现及比例为:有色饱满73%, 有色皱缩2%, 无色饱满2%, 无色皱缩23%。回答下列问题:

(1) 上述一对性状的遗传符合_______定律。

(2) 上述两对性状的遗传________ (填“是”或“否”) 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原因:______。

(3) 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 验证这两对性状的遗传是否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实验条件满足实验要求)

实验方案实施步骤: (1) ____; (2) ____; (3) _____。

解析:解题关键是掌握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 即验证F1的杂合体 (AaBb) 是否能产生四种配子 (AB∶Ab∶aB∶ab) 且比例为1∶1∶1∶1。常用的方法:F1测交法、单倍体育种法。

答案: (1) 基因的分离 (2) 否因为玉米粒色和粒形的每一对相对性状的分离比为3∶1, 两对性状综合考虑, F2实际分离比为73∶2∶2∶23, 不符合孟德尔的9∶3∶3∶1的比例, 故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3) 方案1: (1) 纯种有色饱满的玉米和纯种无色皱缩的玉米进行杂交, 获得F1。 (2) 取F1植株10株, 与无色皱缩的玉米进行杂交。 (3) 收获杂交后代种子并统计不同表现型的数量比例。若四种表现型比例符合1∶1∶1∶1, 则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若四种表现型比例不符合1∶1∶1∶1, 则不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方案2: (1) 纯种有色饱满的玉米和纯种无色皱缩的玉米进行杂交, 获得F1。 (2) 取F1植株的花粉进行植物组织培养, 获得单倍体植株幼苗, 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 (3) 收获种子并统计不同表现型的数量比例。若四种表现型比例符合1∶1∶1∶1, 则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若四种表现型比例不符合1∶1∶1∶1, 则不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类型五:探究生物的变异可否遗传

1.实验原理:生物的性状既受基因的控制, 又受环境的影响。当性状发生改变时, 有可能是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 也有可能是由环境变化影响的。仅由环境条件改变引起的变异, 因遗传物质没有改变, 所以是不可遗传的变异;因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变异是可遗传的变异, 它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2.设计思路: (1) 利用变异类型与原来的未发生变异类型杂交, 观察子二代表现结果, 若后代仍有该变异性状 (或出现性状分离) , 则为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遗传变异;若后代无该变异性状, 则为环境引起的不可遗传变异; (2) 将变异类型的子代与原来的未发生变异的类型种植 (饲养) 在相同环境条件下, 如果两者未出现明显差异, 则变异是由环境引起的不可遗传变异, 否则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遗传变异。

例5.果蝇的长翅 (V) 对残翅 (v) 为显性, 但是, 即使基因型是纯合长翅品种的幼虫, 在35℃温度条件下培养 (正常培养温度为25℃) , 长成的成体果蝇却成为残翅。这种现象称为“表型模拟”。

(1) 这种模拟的表现性状______ (填“能”或“否”) 遗传, 原因:______。

(2) 现有一只残翅果蝇, 如何判断它是属于纯合vv还是“表型模拟”?请设计鉴定方案:

方法步骤:_______。

结果分析:_________。

解析:纯合长翅品种的果蝇幼虫, 在35℃温度条件下培养 (正常培养温度为25℃) , 长成的成体果蝇却成为残翅, 是温度改变引起的变异, 不可遗传。这一只残翅果蝇的基因型可能是VV或Vv, 由温度引起的“表型模拟”, 也可能是纯合vv表现残翅, 设计鉴定方案是让这只残翅果蝇与正常温度条件下发育成的异性残翅果蝇 (基因型为vv) 交配, 使其后代在正常温度 (25℃) 条件下发育, 观察性状表现。

答案: (1) 不能遗传因为这种残翅性状是单纯由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引起的, 其遗传物质 (或基因型) 没有改变。 (2) 方法步骤: (1) 让这只残翅果蝇与正常温度条件下发育成的异性残翅果蝇 (基因型为vv) 交配 (2) 使其后代在正常温度条件下发育结果分析: (1) 若后代均为残翅果蝇, 则这只果蝇为纯合vv (2) 若后代有长翅果蝇出现, 则说明这只果蝇为“表型模拟”。

类型六:探究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的突变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

1.实验原理:显性突变是由隐性基因突变成显性基因, 突变一旦完成, 便表现出显性性状, 具有相同突变的个体杂交, 既表现突变性状, 又表现原有性状;隐性突变是由显性基因突变为隐性基因, 但不立即表现, 直到出现隐性纯合子才表现, 并表现出唯一的性状———隐性性状。

2.设计思路:选取具有突变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 若子代只表现突变性状, 则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的突变是隐性突变;若子代既表现突变性状又表现出原有的性状, 则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的突变是显性突变。

例6. (2012·海南卷) 已知小麦无芒 (A) 与有芒 (a) 为一对相对性状, 用适宜的诱变方式处理花药可导致基因突变。为了确定基因A是否突变为基因a, 有人设计了以下4个杂交组合, 杂交前对每个组合中父本的花药进行诱变处理, 然后与未经处理的母本进行杂交。若要通过对杂交子一代表现型的分析来确定该基因是否发生突变, 则最佳的杂交组合是 ()

A.♂无芒×♀有芒 (♂AA×♀aa)

B.♂无芒×♀有芒 (♂Aa×♀aa)

C.♂无芒×♀无芒 (♂Aa×♀Aa)

D.♂无芒×♀无芒 (♂AA×♀Aa)

解析:选A。由于显性基因对隐性基因有显性作用, 如果A基因发生突变而变为a基因, 这时无芒的纯合子父本AA产生含a的配子, 当遇a的雌配子时, 形成受精卵aa, 将来发育的植株表现出隐性性状, 所以最佳的杂交组合是父本为显性纯合子, 母本为隐性纯合子。

类型七:探究变异类型是基因突变、基因重组还是染色体变异

1.实验原理:基因突变是“点”的变化 (点的质变, 但数量不变) ;基因重组是“点”的组合或交换 (点的质和量均不变) ;染色体结构变异是部分片段的增添、缺失、倒位、易位 (点的质不变, 数目和位置可能变化) ;染色体数目变异是个别染色体的增添、缺失或染色体的成倍增减 (点的质不变、数量变化)

2.设计思路: (1) 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体, 若能看到染色体异常, 则为染色体变异;若看不到异常则为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若一个群体中偶尔一个个体出现新性状, 则为基因突变。 (2) 检测DNA中的碱基序列。

例7. (2012·海南卷) 玉米糯性与非糯性、甜粒与非甜粒为两对相对性状。一般情况下用纯合的非糯非甜粒与糯性甜粒两种亲本进行杂交时, F1表现为非糯非甜粒, F2有4种表现型, 其数量比为9∶3∶3∶1。若重复该杂交实验时, 偶然发现一个杂交组合, 其F1仍表现为非糯非甜粒, 但某一F1植株自交, 产生的F2只有非糯非甜粒和糯性甜粒2种表现型。对这一杂交结果的解释, 理论上最合理的是 ()

A.发生了染色体易位

B.染色体组数目整倍增加

C.基因中碱基对发生了替换

D.基因中碱基对发生了增减

解析:选A。具有两对 (或更多对) 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 在F1产生配子时, 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如果两对 (或更多对) 非等位基因位于一对非同源染色体上就不会表现出自由组合。从题目可知, 发生突变的植株不能进行基因的自由组合, 原因最可能是发生染色体易位, 原来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变成了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类型八:探究两种生物是否为同一物种

1.实验原理: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 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 并能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是同种生物。同种生物没有生殖隔离。

2.设计思路:让两种生物进行交配, 若能够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 则为同一物种;若不能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 则为不同物种。

例8.荷兰遗传学家研究一种月见草的遗传时, 发现一株月见草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由原来的2n=24条变成4n=48条, 成为四倍体植株。要判断该四倍体植株与二倍体植株是否为同一物种, 实验方法是 ()

A.将该四倍体植株自交, 观察能否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

B.将该二倍体植株自交, 观察能否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

C.将该四倍体植株与二倍体植株杂交, 观察能否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

D.将该四倍体植株与二倍体植株体细胞杂交, 观察能否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

解析:选C。要判断两种生物是否为同一物种, 实验方法是让两种生物进行交配, 若能够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 说明是同一物种, 否则不是同一物种。体细胞杂交, 后代可育, 因为有同源染色体。

实验的教学方法 篇8

【关键词】创新实验;实验能力;新颖的课堂

物理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科学,在理论上来说,实验教学的开展可以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有效的创新性的学习环境,然而,从实践上看,墨守成规的实验教学很难为学生提供创新性的学习环境。因此,要想实验教学达到创新教学的目的,首先就要对实验教学活动本身进行创新,要充分拓展实验教学资源,开放实验教学思路,设计新颖的实验活动,这对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都将大有裨益。

一、利用趣味实验活跃实验课堂

教师在课堂环境下开展的实验要符合课程目标的要求,要紧贴教学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课堂上的实验一定是课本、教参上的实验。一味地以教材、教参上的实验作为课堂实验内容,不仅会缩小实验的范围,还会影响到实验教学应有的趣味性。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在课下通过多种途径搜集一些实验资源,在课堂上设计实施一些具有一定趣味性的实验,这样既可以起到活跃实验课堂气氛的目的,又可以为学生做出创新的表率意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讲到“大气压”的概念时,很多教师在课堂上会给学生演示经典的马德里半球实验,这个实验对解释大气压的概念的确具有显著的作用,那么除了这个实验,我们可以不可以再设计一些其它的学生没有听过看过的实验来展示大气压的存在呢?于是,在上课的时候,笔者给学生表演了一段瓶口“吞”鸡蛋的小实验:首先,拿出一只煮熟的鸡蛋,将蛋壳剥掉以后将它放在一个宽口瓶的瓶口,接下来,教师请一个学生上来试着把鸡蛋用手按入瓶子中(不能弄破鸡蛋),结果该学生用了很大的力气也没能把鸡蛋按入瓶子中,看到这个情景,又有几位学生要求上来尝试一下,结果都以失败告终。这时候,教师说道:“我能够不用手就让瓶子自己把鸡蛋‘吞下去!”听到教师这么说,学生的脸上满是怀疑和好奇的表情。在学生的怀疑和好奇的目光下,教师开始进行实验操作。只见教师将一个燃烧的纸条丢入瓶中以后,一会儿工夫,奇迹发生了,只见瓶子仿佛有一股巨大的吸力将瓶口的鸡蛋慢慢吸到了瓶子中,就这样,鸡蛋被瓶子完全“吞”了下去。看到这个现象以后,所有的学生都感到吃惊不已,而对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学生当然也是兴趣十足。这个有趣的实验不但轻松地向学生展示了大气压的“力量”,同时,也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鼓励学生参与设计实验

初中阶段是学生接触物理学科的起步阶段,正因为如此,在实验教学中,实验活动基本上都是教师规定好的实验内容,在实验设计环节,学生先有参与的机会。但事实上,主动参与到实验设计中来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用是最为显著的,作为教师,我们没必要过分低估学生的能力,要大胆给学生创造机会,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哪怕十分简单的实验,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在实验课堂的参与度,还能有效活跃学生的实验思维。例如,当笔者做完了瓶口“吞”鸡蛋的实验以后,给学生详细介绍了大气压强的概念,使得学生对大气压强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从而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接下来,笔者就让学生自己发挥想象,思考一下在日常生活有哪些现象与大气压强有关,试一试能不能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设计一些能够说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很快,有学生想到了自己小时候玩过的一些带吸盘的玩具,还有的学生想到了抽水的玩具水枪……大家开始你一言我一语的积极发言,就这样,由学生自主设计的实验方案开始一个个出炉了。通过主动参与实验设计,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开阔了,实验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三、创新实验器材

物理实验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活动,因此,在此过程中,专业的实验器材当然是必不可少的工具。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离开了专业的物理实验器材,我们的实验活动将无法开展。事实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不用的废品废料稍加改造,都可以作为实验器材。例如,笔者在讲“浮力”这节的内容是,为了让学生理解“浮力是由于液体对物体的上下表面的压力差而产生的”,笔者就用一只废弃的可乐瓶,一个乒乓球给学生进行了这样一个实验:首先将可乐瓶的底部剪去,将一个乒乓球放入可乐瓶中,让可乐瓶头朝下,使得乒乓球刚好卡在瓶口处。这时候,向瓶中灌水,我们会发现水从乒乓球和瓶口的缝隙中流了出去。这时候,笔者问道:“乒乓球有没有受到水的浮力?”“没有”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接下来,笔者把可乐瓶的盖子拧紧,再进行刚才的操作,随着水越灌越多,乒乓球逐渐浮了起来,这时候笔者再问:“乒乓球有没有受到浮力?”“有”学生再次异口同声地答道。就这样,通过两次实验的对比,学生轻松地理解了“浮力是由于液体对物体的上下表面的压力差而产生的”。以这些生活化的材料作为实验器材不但可以让实验器材摆脱专业器材的限制,使得实验活动本身更加新颖,同时也能拓展学生的实验范围,只要学生愿意,在课外,也可以进行很多课外实验,这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强化学生的实验兴趣大有帮助。

只有实现了实验活动的创新,才能更好地彰显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优势。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新颖的实验课堂,让实验活动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创新中实验水平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高芹.浅谈初中物理实验创新教学的设计[J].读与写(上,下旬).2013年14期

[2]陈颢.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J].中小学教育.2012年9月总第109期

[3]刘德斌.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创新设计探究[J].生活教育.2014年第S1期

上一篇:浪花中考作文下一篇:一只小鸟 导学案(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