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根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024-06-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李培根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通用7篇)

李培根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篇1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二〇〇八年十二月十七日

同志们:

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华中科技大学改革开放30周年。借此机会,我讲一讲我对改革开放30年来学校发展的一些感受和体会。

我先声明一下:第一,不可能全面回顾。因为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几所学校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有很多可圈可点的故事可以讲,我不是对这30年历史的全面回顾。第二,提及的人物只是代表中的代表。我在讲话过程中可能会提到某些同志。包括我们谈主要领导,有时候可能提到院长或校长,而书记是联系在一起的,但是不一定都一一说到,这一点要声明一下。第三,不讲学校下一步的发展战略和举措。因为这些在以前很多场合已经讲过。第四,主要讲我们的传统,改革开放给我们的启示,以及我们对未来的展望。第五,不当之处我个人负责。因为我讲的内容没有经过常委会开会讨论。

我主要讲三个问题:一是30年的开放之路,是对历史的简单回顾;二是历史告诉我们什么,就是讲启示;三是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是对我们未来的展望;最后是结语,讲敢于竞争,善于转化。一、三十年开放之路

华中科技大学是在2000年由三所学校合并而成,并校前三所学校的历史都是华中科技大学的历史。这30年对于华中科技大学(包括并校前的几所学校)而言,是伟大的30年。在这里,我对2000年以前的历史分别作一个简要的回顾。

1、原华中工学院和华中理工大学

1978年我进入华中工学院读研究生,1981年留校任教。这段时间是九思同志主政时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深深感受到了学校改革开放的气息。首先表现在延揽人才上。在这方面,九思同志的气魄是别具一格的。譬如说,当时有一些别的单位认为是麻烦的人,他却作为人才引进来。这在今天看来不是什么问题,但是在那时是不一般的。还有我们1981年留校,九思是怎么对待我们的,也让我至今难忘。我们是第一届硕士生,留校的时候根本不需要我们提出申请,配偶的商调函就直接由人事处发出去了。在那个年月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原华中工学院应该是在工科院校中率先开始综合化的,九思同志很早就认识到综合化的重要性。大家知道,当时的华中工学院主要是一个工科学校,但是,九思在考察了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的几所学校之后,认识到单一的工科不适合大学今后的发展,所以他提出要走综合化的道路。显然,他这时就表现出了其开放的视野。随后,华中工学院在发展文科、理科等方面分别有了一些举措。今天看来,他实施的综合化战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九思还提出,“科研要走在教学的前面”。这在当时也是开一代先河的,因为传统的中国大学,即使是那些一流大学,在此之前基本上也是以教学为主。可见,九思的眼光是很独到、很难得的。

在九思担任院长时期,包括后来黄树槐同志任校长期间,我们在学科整合方面也相继做了一些很好的工作。激光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我们的激光后来能够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能够拿到国家工程中心,这与他们当年的工作是密不可分的,没有他们那时候在学科整合方面的气魄,我们的激光不可能有后来的地位。黄树槐同志还提出“异军突起,出奇制胜”,这个口号直到今天都是非常适用的。今天,我们学校的发展同样需要考虑怎么异军突起,怎么出奇制胜。

在杨叔子先生任校长期间,他率先高举人文素质教育的大旗,在中国高等教育界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今天,在全中国高校里都形成了广泛的共识。他的一些讲话长久地留在了我们记忆中,他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一打就垮;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不打自垮。”“我们的教育是育人,而非制器”等等。这些话说得何等深刻!所以,从那以后,历任校长都非常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我们很好地传承下来了。

上世纪9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中后期,周济同志担任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期间,提出并实行“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学研产三足鼎立”等办学方针,又使学校的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2、原同济医科大学

从八十年代开始,原同济医科大学的外事活动非常活跃,特别是与德国的联系。1984年10月12日,联邦德国总理科尔和夫人率德国代表团一行43人到同济参观,这些外事活动的开展,对学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今天,我们也作过努力,希望德国的总统或者总理能够访问武汉,访问我们学校,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努力还没有成功。

裘法祖院长提出“让医学归于大众”的理念,进一步强调医学高等教育的社会责任。他全面推进全英语、全德语和双语教学,医学教育学分制,以及长学制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等教育模式改革;率先在我国发展了从动物试验到临床应用的器官移植技术、“多器官联合移植”等治疗手段,在当时居于亚洲领先乃至世界先进水平。

在吴在德教授任校长期间,1985年下学期,学校根据中央关于教育、科技体制改革的有关精神,结合学校实际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在管理体制方面:在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了《管理改革的初步方案》《扩大基层自主权实行方案》《基金管理试行条例》《财务管理办法》等。在教学方面:在有条件的系和专业,试行学年学分制;开辟第二课堂,成立课外科研小组,开展科研和学术活动;开展专业目录论证和开办七年制医学教育的准备工作等。在科研管理方面:设立校科研基金,资助重点项目,举办成果推广学习班和新技术培训班。这些措施的实施整体提升了同济医科大学的形象,奠定了其在全国医学界的地位。

3、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

在白明华、任周宇同志任院长期间,1992年新增研究生教育。随着国家科技、教育体制的改革,科学研究工作在学校工作中也占有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教学、科研、生产的结合更加紧密,以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工业与民用建筑设计、道路桥梁设计、市政工程设计等城市建设“一条龙”服务成为学校履行社会责任的一大特色。1998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评估。

在丁烈云同志任院长期间,学校开展了办学思想的大讨论并形成共识,这就是紧跟时代步伐,突出教学的中心地位和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以本科教育为主,立足湖北,面向中南,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基本建设服务。师生员工坚信“小城市能做大文章”。

4、华中科技大学

2000年合校之后的情况大家比较熟悉。在这段时期,樊明武校长提出了“国际化”的办学方略,这也是开放的表现之一。樊明武还提出“凡事有章可循”,希望加强制度和管理规范方面的建设,做了一些很好的探索。这里,我就不详细去讲了。

二、历史告诉我们什么

华中科技大学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历史,到底给我们哪些启示?

1、历史告诉我们,发展需要改革开放。

我们学校的历史应该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这个道理。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们学校今天这样快、这样好的发展,也不会有华中科技大学今天的地位。

2、历史告诉我们,开放需要党的领导。

就整个国家而言,这毫无疑问的。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扎实推进的,我们学校的改革开放也一样。党指引方向。不管是在哪个校长主政时期,我们的党委都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党委的领导下,我们有集体的智慧,这是非常重要的。我做校长以来就有充分的体会,尤其是重大的问题,有党委的领导,有常委们的集体智慧,做校长的也会感到更有底气,我相信其他的校长也是这样。所以说我们学校的改革开放永远都不要忘记党的领导。

3、历史告诉我们,开放需要内在理想。当年,还在我读研究生的时候,九思就为华中工学院树立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对外来讲,他把MIT(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作为华中工学院一个标杆;对内来讲,他希望华中工学院能赶上清华。也许同志们会说,直到今天,我们既没有赶上MIT,也没有赶上清华大学。是的,确实如此。但是,我们的心目中有这个标杆和没有这个标杆是不一样的。赶MIT也好,赶清华也好,都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不可能在几任校长手上完成这个历史使命。我们心目中有这么一个标杆,就有了一个内在的理想,那么,我们做事情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我们的行事方式是不一样的,我们的激情、我们的活力也是不一样的。我在今年的暑期工作会议上也强调这个问题。标杆非常重要,我们的大学应该有什么样的标杆,我们的院系也应该有相应的标杆。

内在理想还表现在其他方面,譬如说,杨叔子先生谈人文素质教育,这也是教育的一种内在理想。周济同志在做大学校长的时候,也有他的内在理想,就是大学怎么服务社会,我们怎么把华中科技大学办成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所以,我们谈改革开放,不能只追求某些数据。我希望同志们在思考未来的改革开放时,都能考虑到我们的内在理想。

4、历史告诉我们,开放需要执著追求。

要做一件事,追求是不是执著,效果是很不一样的。九思同志当年办文科的例子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当时华中工学院申请办中文系,教育部不批准,但九思很执著,他采取迂回前进的方法,先办了一个语言研究所。因为成立研究所不需要招生,所以就不需要教育部批准。于是就招来一批从事文科研究的教授,等到有一定实力后,再申请办中文系就水到渠成了。

还有黄树槐校长当年发展数控的例子。此前,国家在数控研发方面也有过相当的投入,但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有人喻之为“三打祝家庄,屡战屡败”,很多人因此灰心丧气,认为数控没有什么搞头。但黄树槐很执著,他认为,发展数控是中国的重大战略需求,我们一定要搞。于是,在他的推动和坚持下,我们建立了数控中心,承接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关于数控的重点课题。即使在数控中心由于种种原因,发展不尽如人意的时候,他依然没有丧失信心。后来在周济同志的带领下,我们的数控逐步发展壮大起来了。

周济与光谷的发展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周济同志是“武汉•中国光谷”的首倡者之一,也是主要的推进者之一。当初,周济同志和罗清泉同志一起号召推进光谷的建设,湖北省有不少人,包括我们的一些高级领导,斥之为吹牛,很不以为然。但是他们非常执著,认为要搞,后来中国光谷不是起来了吗?今年早些时候,罗清泉书记在一个报告中讲到,“武汉•中国光谷”的产值,就是主要指标,比当初的规划仅仅晚了一年,而晚一年的原因是前几年国际市场的光纤价格出现了大幅度下滑。如果不是这个原因的话,他们当时制定的目标完全可以如期实现。

因此,只要我们的干部有执著的追求,就没有什么干不成的事情。

5、历史告诉我们,开放需要国际视野。

前面我谈到,当年九思同志在访问加拿大、美国、日本的几所学校后,大大拓宽了他的国际视野,以至于他后来有一系列的正确举措。应该说,我前面提到的综合化发展战略也是和他的国际视野有关系的。如果我们大学的领导,院系的领导没有国际视野,若干年以后我们别说建成国际一流,恐怕连做到国际知名都是很困难的。

我们对有些事情的思考是否具有前瞻性,实际上和我们的国际视野有相当大的关系。上世纪90年代后期,当时的华中理工大学把生命和信息作为学校发展的龙头,作为学校的特区,也是很具有国际视野的。当时,我在机械学院担任院长,心里有点不服气,心想,凭什么就把生命和信息作为学校发展的特区和龙头,而不把机械这个学校的强势学科作为特区和龙头?现在看来,那个时候的举措是非常正确的。大家可以看到,今天,在信息领域,我们有了光电国家实验室;在生命科学领域,这些年我们的生命科学院有了蓬勃的发展,连耶鲁大学在中国挑选生命学科的人才也把我们列入挑选的对象。在其选拔人才的5所大学里,我们是其中之一,其他几所分别是北大、清华、复旦和浙大。我们这所学校的生命学科的历史有多长?我们的邻居武大在这方面的基础就比我们要厚得多。可见,我们能有今天这样的地位,是和当年我们学校的领导具有国际视野是分不开的。

6、历史告诉我们,开放需要解放思想。

我认为,解放思想始终是和改革开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⑴ 解放思想能够使我们与时俱进。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们推行的“学研产三足鼎立”的办学方针就是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当时的中国社会需要大学的科技创新,因为科技创新能够在国民经济主战场上发挥巨大的作用,我们就是适应了这个需求。同样,90年代后期,我们的后勤社会化改革能够成为中国高校在后勤改革方面的一面旗帜,也是与时俱进的结果。

⑵ 解放思想能够使我们抢抓机遇。机遇无处不在,也稍纵即逝,只有少数人能够抓住机遇,多数人都是在不知不觉中让机遇溜走了。我们有很多同志,包括某些领导干部,只顾埋头“拉车”,不抬头“看天”。埋头“拉车”不是不需要,我们也需要,但是你不抬头“看天”,你就不知道哪里有机遇。光电国家实验室就是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坦率地讲,前几年,如果在中国大学里对光电学科进行评估排名的话,我不知道我们能不能进前5名。然而,我们却最终争取到了光电国家实验室,这就是我们抢抓到了机遇。一方面,我们看准了国家发展光电产业的机遇,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准了湖北省武汉市对光电产业的兴趣和决心,于是,我们利用方方面面的资源,最终成功地拿到了筹建光电国家实验室的资格,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⑶ 解放思想能够使我们超越现实。前面提到的九思办文科就超越了当时华中工学院的现实,因为当时我们在文科方面根本没有力量。90年代后期,我们把生命科学作为华中理工大学发展的龙头和特区,同样也是超越了当时的现实。所以说,我们做事情真要有超越现实的气概。

⑷ 解放思想能够使我们敢为人先。要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但我骄傲地告诉大家,敢为人先也是我们学校的一个传统。比如说,九思当年“招降纳叛”,那不是敢为人先?别人不敢要的人他敢要,因为他认准了这个人有才。又比如,1998年我们学校搞的“精官简政”。那时候,因为学校机关总体规模压缩,我们裁减了一批干部和行政人员,有些同志应聘到产业、后勤等部门。今天看来,当初我们实行这样的改革是十分不易的,也是需要极大魄力的。此外,后勤社会化改革也是别人没做过的,我们率先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成功,因为我们有这种传统和气概。

7、历史告诉我们,开放需要以人为本。

我们讲改革开放,讲发展,如果做不到以人为本,我们的改革开放是不可能取得实效的。在学校里,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杨叔子先生当年提倡人文素质教育,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以人为本,九思的人才战略也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含义很多,我们今天讲办“开放式高等教育”,本质上也是以人为本。我认为,最大的以学生为本是怎么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好的教育,我们办开放式的高等教育,就是希望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

8、历史告诉我们,开放需要总揽全局。

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进步。我也在学习,通过学习和研究我们学校改革开放的历史,很多事情给我以启示。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今天是和大家来谈我的学习体会。对于我们领导同志来讲,总揽全局尤其重要。学校的发展、院系的发展都需要我们相应地总揽全局,我作为校长深感自己这方面的能力不够,我也在认真地学习我们的前人在这方面的好思想、好做法。我前面谈的那些理念也好,举措也好,都是前人总揽全局的表现。今天,我们还需要思考,无论是在大学的教育理念上,还是在科技的发展方面。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的教育理念是否需要进一步更新,做到与时俱进,甚至是超越现实,我们怎么真正融入国家的科技创新体系,等等,这些都是涉及到宏观和全局的问题。我也希望我们广大的干部、教师,包括我们的同学,都可以在这方面提出一些好的建议。

三、以更加开放的姿态

1、我们需要在管理机制上进一步开放。

这些年来,我们在管理机制改革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譬如说机构重组、我前面提到过的“精官简政”、我们的后勤社会化改革等等,这些都是管理体制的变革。今后,这个任务依然很严峻。现在,我们在学校里反复强调多学科交叉。我们不能有一点新的东西就成立一个新的学院或者是新的系,少数是可能的,但不可能很多。更现实的做法是成立若干个多学科交叉的中心或者实验室。我们正在筹划建立若干个多学科交叉中心,如创新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WISCO联合实验室等。今后,我们还要建立更多的多学科交叉中心。比如说能源。目前,我们正在思考成立可再生能源多学科研究中心,这不仅仅是能源学院的事情,还涉及到多个院系,包括电气学院、材料学院、光电国家实验室、化学与化工学院等等。还有环境问题,这可是全世界都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们是否应考虑设立环境保护多学科交叉研究中心?如果筹划的话,那也不仅仅是环境学院的事情,同样也会涉及到化学、材料、电气、能源等多个学科。所以,我们面向未来的多学科交叉中心怎么和现有的院系体制更好地结合起来,需要我们在管理机制上拿出一些新的办法,需要我们进一步开放。

2、我们的开放需要冷静。

开放需要冷静,冷静也需要解放思想。开放的目的是发展,发展不能够心浮气躁。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科学发展观,大家仔细想想,科学发展观难道不就是冷静思考的结果?发展是硬道理,这句话没有错,但是我们不能够讲数据是硬道理。基本上,我们很多人把发展理解为某些数据、某些指标。在改革开放的早期阶段,在学校快速发展的早期阶段,数据和指标很重要,也很必要。但是,随着学校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和一定的阶段,我们要逐步过渡到更加注重内涵发展。所以,2005年我上任的时候就强调要把学校的注意力从规模发展转移到提高质量上来。我希望未来的华中科技大学能够让质量告诉社会,告诉世界,我们是一所什么样的大学,也就是说,我们要靠质量,而不是靠规模取胜。

我们未来要逐步让规范管理学校。我们现在的管理中还有很多不确定的东西,人治的成分极大,应该逐步让规范和制度来管理学校。在我的心目中,华中科技大学应该逐步发展到靠格调和品位来赢得社会的尊重。每一个学校都想赢得社会的尊重,真正的一流大学,尤其是那些世界一流大学都具有很高的格调和品位。我很难告诉大家格调和品位具体是什么,但是大家可以通过具体的事情去理解。譬如说,“有奶便是娘”。我们有些同志打着“发展就是硬道理”的旗号,在追求指标和数字增长的时候,就是这么做的。这显然不是什么高格调,而是有失品位的事情。我想,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学校也好,院系也好,都要引起对此的重视。

3、我们需要以开放的思想凝聚人心,集聚人气。

一个学校,如果没有一个和谐的校园,就不可能有很好的发展,更不可能成为一流的大学。那么,和谐校园表现在哪些方面?我认为,和谐校园表现在方方面面,但有两条是最值得我们关注的。一是广大师生员工对学校发展理念的认同。这一条非常重要,没有对学校发展理念及重大举措的认同,我们谈何和谐?二是学校要始终关注师生的切身利益。

最近,我深切地感受到,校内存在某些不和谐的因素,我坦率地承认这一点。学校存在不和谐的因素,作为校长,首先我要负主要责任。然而,我们各级领导班子在维护校园和谐方面似乎也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最近,我听说有相当一批老同志对学校的一些举措有意见,进一步了解以后,我认为,大家的有些要求是正当的,但是,这里头也掺杂着一些“莫须有”的事情。比如说学校要把离退休职工的1000块钱拿掉。这是没有的事情,我也从来没有听说过。实际上,学校领导班子的一致意见是,在离退休老同志的待遇方面,我们要尽可能地宽松,学校要尽可能地照顾到他们的利益。另外一件事是关于光谷同济医院的建设问题。因为今天我讲话的时间有限,也受限于今天大会的主题,我不可能跟大家详细地解释我们为什么要建这所医院,如果有必要的话,近期我们可以安排一个专门时间,我给关心这件事情的同学们和教师们做一个交流和沟通。

作为学校的领导班子,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学生和教师的批评。路钢书记也非常强调这一点,学校领导班子在这方面是有共识的。前面谈到的不和谐因素,主要问题在于我们的交流和沟通的渠道不畅,不畅通责任还在我们。今后,我们要在这方面下更大的功夫。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一贯的优良传统,在新时期,我们的各级领导同志不应该把它丢弃,而要进一步发扬光大。

即使有时候某些批评是非理性的,甚至是无情的,我们也要以理性面对非理性,以爱心面对无情。应该说,网上关于光谷同济医院的讨论,大多数同学在帖子中的言论是很理性的。大家觉得建这所医院有什么缺点,有什么问题,提出问题,提出质疑,这很好。有些问题可能是学校没想到的,提出来正好可以帮助我们采取措施去避免,去改进。但是,也有少数同学在帖子中的言论是非理性的。譬如说,有同学在帖子中说学校完了,学校已经没有未来了,等等。对待非理性的言论,我们会采取最大的容忍。还有同学在帖子中表示,再也不会怀念这所学校了,言语中表露出对学校的无情。我想,即便如此,学校还是会以爱心面对少数同学的无情。

我希望华中科技大学的爱心能够惠及我们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我前面提到过离退休老同志,对于老同志我们要用爱心去关爱他们的老年生活。因为第一,他们为学校的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没有他们过去的奉献,就没有学校的今天。第二,我们都会慢慢地变老,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关爱老同志呢?关心老同志的生活,首先是我们学校班子的成员要做好,但是更重要的,我们基层、院系的同志们要做好这项工作。我以前在机械学院自动化教研室工作,后来是自动化研究所,我们有一个习惯,尽管科研奖金跟老同志没有关系,因为他们已不再从事科研工作,但是历来我们的课题组、研究所发奖金,都会给他们也发一些,给多给少根据自己的力量。那时候,我们还一家一家地送奖金,这就体现了一种关爱。按照国家政策,应该给予离退休老同志的待遇,学校是没有理由去剥夺的,请同志们放心。

当然,学生是学校里最大的群体,我们的爱心更应该表现在对学生的关爱上。最近,我在想一个问题,也跟学生口的同志讲过几次。谈到对学生的关爱,大家比较容易想到那些正常完成学业的学生,而容易忽视那些将要退学的学生。每年我们都有一批学生因各种原因不能修完学业,不得不离开学校。对于这样的学生,在他们离开学校之前,我能不能见一下他们,跟他们聊一聊?见他们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作为校长,我认为他们也是我们的孩子。虽然国有国法,校有校规,学校让他们退学,那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是在他们离开学校的时候,我能不能够对他们说,华中科技大学依然牵挂着你们!同志们,我举这个例子,是希望我们华中科技大学的爱心能够真正地惠及那些我们常常不能够想到的地方。今年由于一些原因,我最终没有跟那些同学见面,但我希望今后能够做到,或者至少和他们中的一些代表见见面,聊一聊。我们院系的同志是不是也可以考虑一下。关于校园和谐问题,在这里我还想特别地呼吁一下,我们这所学校发展到今天,已经赢得了很好的声誉,树立了很好的形象,也形成了很好的文化和传统。但是,我们毕竟不是百年老校,不是世界一流大学,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的声誉、形象、文化,还是很脆弱的,需要我们所有的人去维护。

对于学校的领导,尤其是校长,如果你们发现他有不端行为,或者重大失误,大家可以强烈地批评,在任何场合都可以。但是,如果不属于上述行为,有些事情只是利弊之间、得失之间的事情,在利弊和得失还没有被充分证实的时候,我们为什么要对这个学校进行贬损呢?前年的文华学院毕业生授学位的事情被少数同学称之为“学位门”事件,这件事不仅在我们学校的网上被炒得沸沸扬扬,还被弄到了校外的媒体上,挂到了校外的网站上。但是社会上却没有贬损我们,没有耻笑华中科技大学。相反,我们自己的同学却表现得不够理性,有少数同学在网上贬损自己,耻笑自己,羞辱自己,这是为什么?一般来说,所谓什么门,所指的是一个丑闻。今年,我们有些同学又造出一个“医院门”。我不是说大家不可以批评,当然可以批评,哪怕是很激烈的批评也没有问题,但是,我们难道犯得上去羞辱自己、贬损自己吗?当然,我在这里只是呼吁,并不是责怪同学们。我反复强调,出现这些不和谐的现象,主要责任在我,也归因于我们之间的沟通渠道不畅,但是,个别同学也要反思一下,你们有些做法是否有欠理性。

四、结语——敢于竞争,善于转化

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华中科技大学的改革开放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关键时期,在攀登高峰的道路上,我们仍然存在很多的困难,但是困难总是与希望并存;在争取一流,追求卓越的道路上,我们面临巨大的挑战,但是挑战总是与机遇同在。所以,我想对同志们说,让华中科技大学的历史告诉华中科技大学的未来,敢于竞争、善于转化。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这是我们争取一流、赶超先进的唯一选择。

首先,我们要有敢于竞争、善于转化的视野。譬如说,我们讲学科建设,就需要学科视野。搞学科建设仅仅停留在做学问上面,这样的视野是不够的。搞学科建设要看到社会的进步,看到世界的发展。举例来说,能源问题可能是未来世界面临的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如果一个研究材料的学者能够通过对新材料的研究,应用于世界新能源开发中的某些关键问题,或者是开发出解决这些关键问题的技术,我们说这个学者一定具有很开阔的视野,因为他能够看到材料学科以外,与能源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我们要以敢于竞争、善于转化的精神去攀登高峰,首先要有开阔的视野。

要具有开阔的视野,就需要我们不仅要看到现在,还要看到未来。那么,视野中的未来一定是基于我们对社会、对世界的深刻的认识和预测。我们的视野不仅要触及中国,还要遍及世界。中华在崛起,我们国家要建设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对华中科技大学来说,我们的发展也要给自己确立一个标杆,如何确立?我想,即使我们想成为中国的一流大学,也要把世界一流大学作为我们的标杆,为什么呢?因为30年、50年后,如果我们的预测没有错的话,中国的一流大学很可能就是世界的一流大学。因此,我们的视野应该放得更远一些。我们现在进行院系规划,推进学科发展,大家的视野一定要既着眼于现在,又着眼于未来;既看到中国的情况,又看到世界的前沿;既考虑本学科的发展现状,又考虑社会发展趋势,等等,希望大家经常性地去思考这些问题。

其次,我们要有敢于竞争、善于转化的信心。应该说,在中国的高校中,我们已经具有相当的实力,这是毋庸置疑的。我们还有光荣的传统,所以我们完全应该有信心,也能够与那些一流大学去竞争,只要我们自己不去唱衰自己。我再次呼吁,不要自己唱衰自己,也请我们的同学代表认真想一想,我这句话对不对。如果我们连信心都没有,我们怎么去竞争,又怎么去转化,更何谈一流!

第三,我们还要有敢于竞争、善于转化的艺术。我仔细品味过当年九思同志强调的“敢于竞争、善于转化”。如果仅仅只有敢于竞争的豪气,而没有一些策略,没有一些举措,那这个豪言壮语最终会变成吹牛。一定要善于转化,也就是说,我们要善于把困难转变成机遇,把劣势转化为优势,把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这是需要艺术的,也是需要策略的。

第四,我们还要有敢于竞争、善于转化的斗志。简单地说,斗志就是一种不服输的气概。华中科技大学有一个非常宝贵的传统,那就是不服输,不信邪。我希望九思同志提出的“敢于竞争、善于转化”这八个字能够成为我们华中科技大学的一种精神,永远传承下去。这八个字包含了很多的内涵,它概括了我们前面讲到的所有内容。我前面谈到的历史告诉我们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未来我们怎样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去实现学校更大更好的发展,都包含在这八个字当中,这八个字也是我今天讲话的总结。

同志们,今天我并未谈到学校今后发展的具体举措,但是,只要我们广大干部和师生员工有“敢于竞争,善于转化”的视野、信心、艺术和斗志,我们就能够有足够的智慧和能量,去转化劣势,去竞争一流,去追求卓越。

30年,弹指一挥间。未来,我们需要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宽阔的视野,更加执著的努力。同志们,为了我们心目中的那座高峰,那根标杆,去攀爬吧!我说过华中科技大学应该像喻园中的桂花一样,为了我们心目中的那个大学百花园中的桂花,去耕耘吧!

再过30年,华中大要长久地让老百姓去品味,让学子去陶醉。

李培根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篇2

今天, 召开武汉物流行业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 是一次很重要的会议。会上, 市经委、交委、商务局、市总工会、武汉物流协会联合表彰了“武汉改革开放30年物流行业突出贡献企业和突出贡献人物”, 市经委主任余信国同志宣读了《向全国先进典型九州通集团有限公司学习的决定》, 九州通董事局主席刘宝林同志介绍了经验, 武汉交通控股集团董事长吴克利同志代表全市物流企业, 发出向九州通集团有限公司学习的倡议。我首先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受表彰企业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改革开放30年来, 为武汉物流业发展作出奉献的广大干部职工, 以及热情关心和支持武汉物流发展的各界人士, 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 认真总结武汉物流业30年来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展望前景, 理清思路, 对推进武汉现代物流业又好又快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借此机会, 我讲几点体会:

1 认真总结武汉物流30年取得的成绩, 进一步坚定加快物流业发展的信心

改革开放30年, 是武汉物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30年。1978年, 物流概念从国外引进我国, 一些专业刊物出现了介绍物流知识的文章, 武汉专家、学者开始研究现代物流理论, 出版有关物流的著作, 举办物流讲座和研讨会, 物流知识在武汉得到传播和普及。1984年, 武汉实施“两通起飞”的发展战略, 加强了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了流通领域体制改革, 传统运输、仓储、物资、商业企业开始重视物流管理, 不断探索新的流通模式, 出现了专业物流企业, 武汉物流业开始起步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 招商引资力度加大, 外资物流企业纷纷“抢滩”武汉, 国有物流企业重组转型, 民营物流企业加速成长, 国有、民营、外资物流企业在竞争中合作, 出现了“三足鼎立”, 共同发展的局面, 武汉现代物流业进入全面快速、持续稳定发展的新阶段。

回顾30年的发展历程, 武汉现代物流业呈现几个方面的突出特点。

一是物流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 促进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对外贸易额不断扩大, 促进了物流业较快发展。2007年, 全市社会物流总额约为7952亿元, 实现增加值348.71亿元, 物流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22.2%, 占GDP的比重11.1%。物流业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是物流企业快速成长, 物流业总体水平较高。物流企业迅速崛起, 是武汉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 武汉物流市场上形成了由多种所有制、不同经营规模和服务模式构成的多元化物流企业群体, 共同推进了全市物流业的发展。培育了如武钢国贸、商贸控股集团、交通控股集团、中百物流、山绿冷链等一批国有物流企业, 涌现出九州通、湖北华融、中原发展、中江实业、捷利物流、思凯物流、大道物流等一批合资和民营企业。中远物流、长航凤凰、普络斯等企业已发展成为参与国际合作的大型物流企业。武汉物流企业规模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4A级、3A级物流企业各7家。

三是加大投入, 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30年来, 我市不断加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一批重大铁路、公路、机场、港口项目相继建成或开工建设。天河机场二航站楼、天兴洲公铁两用桥、阳逻港一期、杨泗港等已建成投入使用, 武汉北铁路编组站和国家级铁路集装箱转运中心、通往城市圈的8条高速公路、武汉新港、阳逻国家稻米交易中心等抓紧建设, 阳逻、天河、常福等五大物流园区, 丹水池、汉西、高桥等七大物流中心, 日用品、汽车零部件、机电等九大类物流配送中心顺利推进, 区域物流中心初具规模。

四是推进物流信息化建设, 物流效率明显提高。建立了银河运输网络平台, 形成了覆盖全市、联网全国、畅通国际的信息传送网络。武钢、武烟、神龙、中百、九州通、武商等一批大型企业加快信息系统升级和改造步伐, 实行“存储立体化、装卸机械化、配货电子化, 管理信息化”。条形码、智能标签、射频识别 (RFID) 、电子数据交换 (EDI) 、全球定位系统 (GPS) 等信息技术应用范围逐步扩大。物流信息技术广泛应用, 推动了我市物流现代化进程。

五是物流业基础性工作体系初步建立, 物流发展环境逐步改善。全市成立了推进现代物流发展领导小组, 下发了《关于促进武汉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 制定了《武汉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出台了促进现代物流发展的政策措施, 启动了物流标准工作, 建立了物流统计核算制度。这些基础性工作, 为全市物流业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回顾总结我市物流业30年发展历程, 我们不能忘记曾经为物流理论的探索和实践发展做出过贡献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不能忘记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协会、新闻单位及各界人士的关心和支持;不能忘记为武汉物流业发展默默奉献的广大企业和职工。你们为武汉物流业发展所做的工作, 将永载武汉改革发展的光荣史册。

2 抢抓机遇, 实现武汉现代物流加快发展

现代物流是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 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已被广泛认为是企业在降低物质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第三利润源泉, 是企业降低生产经营成本, 提高产品竞争力的重要环节。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 人均GDP在1000至4000美元期间, 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 对物流的需求快速增长, 现代物流业发展进入黄金时期。我市人均GDP在2005年就已超过3000美元, 去年超过5000美元, 工业化进程迈入新的历史阶段, 加速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条件已经成熟。中央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实施、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的设立、国内外资本加速向中部地区聚集等, 更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特别是今年9月10日,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批准。按照国务院的批复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 我市制定了“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实施方案及三年行动计划, 进一步明确从五个方面着力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打造符合“两型”要求的现代产业体系, 着力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现代服务业是典型的“两型”产业, 是“两型”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物流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增强产业吸纳能力,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改善投资环境, 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时, 我市也具备了发展现代物流业得天独厚的条件:我市处于全国经济地理中心, 是我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具备建设现代物流中心经济地理上的优越性。我市经济实力、制造业和服务业水平、开放程度, 能够满足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需求, 具备发展现代物流业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市委、市政府已将现代物流业列为重点发展的8个“千亿元”产业, 并在规划、政策、环境等方面会创造更多、更好的发展条件。我们必须抢抓机遇, 发挥优势, 加快我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力争使我市早日成为立足华中、辐射全国、面向全球的物流中心枢纽城市。

3 强化措施, 形成我市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的强大合力

在看到我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新机遇和优势的同时, 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尤其要充分估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 做好充足的应对准备。要以此次大会为契机, 进一步强化措施, 为我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一是认真学习九州通集团的成功经验。经过30年的发展, 九州通集团从一个乡镇药品批发部, 逐步成为以医药批发、物流配送、零售连锁和医药电子商务为核心业务, 拥有50余亿资产的中国民营医药物流龙头企业, 在全国医药流通行业位列民营第一、百强第三, 连续五年名列中国企业500强。其成功经验不仅是九州通集团锐意进取、艰苦创业的结果, 更体现和代表了全市物流行业解放思想、勇于进取、不断开拓的精神, 值得认真总结和大力推广。当前, 要在全市物流行业迅速掀起学习九州通集团的热潮, 学习他们敢为人先、勇于开拓的拼搏精神, 学习他们科学求实、坚持改革的创新精神, 学习他们诚信经营、惠及百姓的服务精神, 学习他们以人为本、共建和谐的奉献精神。同时, 市委市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一如既往地加大对九州通集团的支持力度, 在做强做大九州通集团的同时, 带动一批物流企业迅速成长壮大, 使其成为我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中坚力量。

二是在更高起点上明确发展目标、完善发展规划。我市已制定了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 明确了“十一五”期间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在当前进行“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新契机和新背景下, 要根据国家对武汉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总体要求, 结合我市物流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在更高起点上谋划我市现代物流业未来的发展, 把现代物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性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进一步明确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目标定位, 完善我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规划, 使现代物流业成为我市经济的重要支柱, 更好地发挥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构筑“两型”产业体系中的带动作用。

三是进一步加大对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客观地看, 我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与沿海发达城市相比还有差距。从国内现代物流业相对发达的城市和地区的经验来看, 在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初始阶段, 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形成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合力, 对于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 要切实加强对现代物流业的领导、指导、服务和协调, 制定并组织落实我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加强物流法规建设, 建立和完善规范的物流业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 营造公平竞争、规范有序、有利于物流企业发展的宽松的市场环境。市财政和金融部门要加大对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资金扶持力度, 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 建立现代物流业发展扶持资金, 支持现代物流企业采取多种途径筹集资金。税务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现代物流相关政策措施, 制定重点物流企业税收奖励政策。交通及交通管理部门要为畅通物流配送提供便利, 设立物流配送的“绿色通道”。土地、规划部门要在规划、审批、用地等方面制定完善相关优惠政策。信息产业部门要进一步优化升级现代物流信息系统, 构筑物流信息平台。组织人事部门要加强现代物流专门人才的培养引进工作, 巩固和扩大我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人力资源优势。全市各级各部门都要结合各自职能, 改进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 主动为发展现代物流业服务, 形成发展我市现代物流业的合力, 为我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李培根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篇3

尊敬的各位来宾,同志们:

钱学森同志于1986年至1991年期间担任中国科协主席,1991年5月起担任名誉主席,为科协事业的改革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受到中央的充分肯定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衷心爱戴。今天,中国科协召开钱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缅怀和追思钱学森同志的丰功伟绩,总结和梳理他的科学思想,继承和弘扬他的爱国精神和科学精神,对于进一步调动激发广大科协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为更好地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不懈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刚才,曾与钱学森同志共事多年的老同志、老专家,以及科协机关的代表、上海交大的青年学生代表作的发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使我们更加崇敬和仰慕钱学森同志赤胆忠诚的爱国情怀、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无私奉献的价值追求和卓尔不群的科学品质。

钱学森同志在中国科协工作期间,给科协系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记忆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是身体力行倡导学术民主,重视学术组织建设和学术交流的作用。钱学森同志认为学会是科技工作者相互学习、相互启发、交流经验的重要载体,可以把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之间,不同专业的人组织起来。1977年中国科协刚刚恢复工作,钱学森就强调学会在科技人员横向联系学术交流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他指出,“学术讨论总要搞个学术组织。一是成立研究所和在大学里设置专业,二是成立学术组织。我们要严肃认真地搞学会工作,不能随随便便,更不能有江湖习气。搞学术,态度就是要认真、严肃。当然,认真并不等于不活泼。我们要诚恳地交流,有活泼的气氛,有话就说。只有这样,我们这个学术组织就可以搞好。”20世纪80年代,在他的倡导推动下,成立了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等全国学会。钱学森同志始终坚持民主办会,践行学术民主的理念。1984年他在中国科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提出:“要积极支持学会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民主办会,保证科技工作者当家作主。这就是说,必须克服和防止政群不分、以政代群的现象,切实贯彻‘双百’方针,实行学术民主,增强学会的活力。”他多次讲过,“在新的科学领域里,没有什么权威,决不能搞一言堂。大家充分发表意见,互相交流,争吵一下也没有关系。暂时统一不了认识,不要紧,慢慢来。总之,我们既要严肃认真,又要生动活泼,充分发扬民主,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二是积极推动树立“大科普观”,丰富发展了科普工作的文化内涵。钱学森同志强调科学技术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把科普工作纳入文化建设的范畴。他多次提出,现代科技和文学艺术应该结合起来,使科普工作在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出“科学技术现代化一定要带动文学艺术现代化”的思想。温家宝总理2005年看望钱学森时,钱学森同志再次提出,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他坚持“科普学”是“文化学”中的实用学科,支持并亲自参与科学普及的实践工作和理论探索。钱学森同志提出科普工作的三个层次,把文化和社会科学知识列入到科普工作的内容中。他敏锐地指出,科普对象应分成三类:一是为农村及小集镇的“大农业”和城市“大工业”服务的大面积科普;二是为提高广大干部科学素质服务的科普;三是为科技专家们了解非本专业领域的新发展、为开阔思路服务的科普。这种划分,对现阶段推动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特别是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是注重人才培养,竭力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制。钱学森同志甘为人梯,竭力培养优秀科技人才。他几十年来坚持给来信求教的青年书写回信,帮助青年提炼思想、找准方向。他根据自己的成长经历和人才培养经验,设计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下受教育者与年龄关系的新方案,探索青少年教育培养的新理论和新方案。胡锦涛总书记在2008年看望他时说:“您一直热心培养和提携年轻人,以自己的渊博学识和高尚品格,带出了一批优秀科学家,其中有的已成为我国科技事业的领军人才。”2009年,在病榻上的钱学森还对温家宝总理说:“培养杰出人才,不仅是教育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国家长远发展的根本”。钱学森同志鼓励面向青年科技工作者设立奖项,推动建立国家创新人才奖励体系。1987年9月,中国科协三届六次常委会在审议面向全国科技工作者设立奖项时,他说:“我们这样年纪的老家伙,已经不需要这类奖励了,真正需要鼓励的是青年人。……,科协应该面向青年科技人员设立奖项,鼓励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担当重任”,得到了朱光亚、王大珩等赞同,并改设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青年科技奖”。1994年更名为“中国青年科技奖”,由中组部、人事部、中国科协共同组织实施。至今已评选了12届,获奖者多已成长为两院院士、首席科学家和科研骨干。

四是重视“专家群体”的整体优势,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钱学森同志强调集成专家群体的智慧,推动决策咨询和科技服务。他大力提倡用系统科学的观点考虑科协工作,力图把广大科技工作者的“零金碎玉”打造成一个“纯金美玉”。他在1986年的一次政协会议上讲到:“我之所思,除了希望科技人员站得高、看得远、做得实之外,主要是一件事,即把系统工程的科学引进到政协工作中来,以便充分发挥政协‘人才库’的优势。”1989年3月17日他在谈关于多学科、综合性学术交流和决策论证的重点课题问题时说:“决策咨询,一定要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有定性、定量的分析。不那么搞,就很难说你的建议到底是怎么来的。”钱学森同志要求提炼决策咨询建议必须要有前瞻性、针对性、可操作性。他指出,作好决策咨询,一要选题准,必须围绕国家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来确定,可以是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发展规划与科技有关的问题,也可以是国家重大工程项目方面的问题,还可以是行业发展和地区经济科技方面的问题;二要有时效性;三要利用好学术交流活动的成果。他明确提出“学术活动的成果,对科技经济发展有哪些建议,应有专门的反映。不是送一个大本子,而是要加工,把那些有份量的建议整理送中央,发挥助手的作用。” 钱学森同志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前瞻性地提出在西部地区发展沙草产业。他认为,要转变关于西部沙漠的思维定势,看到沙漠上也有搞农业的有利条件;所以不仅是“治理”,更重要的是“开发”,将治理蕴含于开发之中。他积极倡导建设知识密集型沙产业和草产业,为西部地区破解“三农”、“三牧”难题提供了重要途径。

五是开创科协工作理论研究,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科技社团体制机制。钱学森同志坚持中国科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要按照党中央的方针政策来办事。他认为,中国科协之所以是人民团体,首先是因为它是群众团体,但不是一般的群众团体,是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全国性群众团体,它代表的是全体自然科学技术工作者。明确这个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认识我们中国科协的性质,增强责任感,使科协组织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能够更好地代表中国科技工作者,更加自觉地积极地参与社会协商对话,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工作,在维护全国人民总体利益的同时,更好地表达和维护科技工作者的具体利益。在他积极支持和推动下,全国政协七届十二次常委会议决定,恢复中国科协为全国政协的组成单位。钱学森同志大胆构想建立“大科协、小机构、多中心”式中国特色的科协组织体系,积极推动中国科协的改革发展。他曾描绘对中国科协的构想,一是“大科协”,包括理工农医等所有的科学技术与科学技术应用;二是“小机构”,指机关要精简,人员要精干,办事效率要高;三是“多中心”,就是要多办一些服务性实体,大科协、小机构,办事就得靠实体,把日常工作交给实体去承办。钱学森同志还把“中国科协学”纳入到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他认为科协工作的理论是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一部分,是社会科学的范畴,是社会科学部门里的实用学科。他提出中国特色的科技群众团体理论,是中国科协史上的一大创举,大大提升了科协理论的研究水平。

我们在深切缅怀钱学森同志的同时,更要把学习纪念的成果转化为激发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性创造性的精神力量,内生为推动科协事业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大力弘扬顾全大局、甘于奉献的爱国精神,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自觉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人民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把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统一起来,把人民满意作为最高的褒奖,努力争当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支持广大科技工作者坚持严肃的科学态度和严密的科学方法,积极倡导民主讨论、平等待人的学术风气,敢于提出新观点、新思想、新方法和新理论,发扬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勇作科学精神的守望者,努力争当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大力弘扬淡泊名利、诚实守信的高尚品格,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恪守职业道德和学术操守,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玉可碎而不可损其白,竹可破而不可毁其节”,永远保持内心的一片净土,努力争当科学道德和良好学风的传承者、维护者。

腹有诗书气自华,人到无求品自高。钱学森同志的科学思想博大精深,深刻影响着中国科协的改革发展;他的爱国主义精神、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深刻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言谈举止。站在全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进一步继承和发扬钱学森同志精神,不负重托,不辱使命,振奋精神,锐意进取,为实现“两个百年”的宏伟目标、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李培根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篇4

老师们、同志们、同学们:

今天,我们老中青共聚一堂,隆重举行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座谈会,回顾xx大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历程,畅谈xx大新时期建设的宏伟蓝图,为学校内涵建设和创建一流大学献计献策。在此,我代表学校、代表张校长,对各位老师和同学,特别是对在xx大历史发展进程中做出巨大贡献、为之付出心血和智慧的老领导、老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三十年来,在改革开放大旗的指引下,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十年来,我们几代xx大人沐浴在改革开放的阳光下,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和魄力,执着追求的坚韧和努力,推动xx大在发展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xx大也由此被媒体和社会评价为改革开放后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大学之一。刚才几位老领导做了很生动、很感人的发言。我听后很受教育,也深受启发。

回顾过去,我们激情澎湃;纵观未来,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在改革开放纵深发展的今天,特别是在xx大正面临新的跨越的今天,总结回顾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经验,凝炼和形成未来发展理念,对于我们加快冲击一流大学,意义重大。

一、改革开放伟大历程与xx大的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和科技事业发展,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等不断开拓创新、与日俱进。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在教育战线率先拨乱反正,强调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等重要论断,并作出了恢复高考等重要决定,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科教兴国的重大战略,强调教育要优先发展,深化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整合高等教育资源,启动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提出了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部署。

三十年来,xx大人立足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秉承“求真务实、努力拼搏、敢为人先、与日俱进”的精神品格,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困难中求生存,在逆境中求发展,在改革中谋突破,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敢为人先的胆略和气魄,锐意改革,开拓进取,着力探索发展中大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创新之路。

改革开放三十年是解放思想、锐意改革的三十年。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根本经验。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解放思想是改革的基础和前提;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回顾三十年历程,解放思想可以说是xx大在这一时期发展的思想起点,改革是贯穿xx大整个30年历程的重要主线。

三十年前,当中国正在酝酿伟大变革的时候,xx大人就敏锐地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春风,以前瞻的意识和敢为人先的精神,率先解放思想,率先改革创新,在全国高校率先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改革。在研究生招生中率先冲破“唯成份论”,择英举贤,唯才是举;1982年,率先进行劳动人事改革,打破“平均主义”和“大锅饭”,这一改革经验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得到小平同志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上世纪80年代,大胆解放思想,率先接受海外人士捐赠,修建包兆龙图书馆,等等。xx大始终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快速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根据改革发展不同历史时期的现实要求,着力推进人事制度、管理制度、激励机制、科技创新体制、后勤社会化、住房制度等重大改革,调整学校的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学校发展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改革开放三十年是面向世界、开放办学的三十年。坚持走国际化的办学道路是xx大的历史传统。学校创办初期就注重学习和借鉴西方现代大学的先进理念和办学经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更为xx大开放办学创造了良好外部条件。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当时中美尚未正式建交),xx大人就“石破天惊”,组成教授代表团出访美国,跨出中国高校面向世界的第一步。此后,xx大在国际合作交流方面不断创出新的经验。在新加坡成立了国外的第一个研究生院,标志着中国高层次学位教育走向海外;与上海市政府、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联合创办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完全按照国际惯例实施办学,成为联合办学的新模式。今天,xx大的国际化办学正朝着全方位、深层次迈进,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国际一流科研机构的实质性合作,与一百多所海外著名大学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形成了“xx大-密西根联合学院”、“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中法医学部”、“本科海外游学”、“博士生海外访学”等一批国际化合作办学的新品牌和新亮点。

改革开放三十年是奋力进取、抢抓机遇的三十年。改革开放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敢不敢直面挑战,能不能抓住机遇,决定了一所高校发展的格局。

回顾三十年来的发展,虽然xx大也经历了不少崎岖和坎坷,遇到了不少挫折和困难,但是xx大人从来没有犯过丧失机遇的重大错误。凭着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毅力和永不言败、永不服输的精神,xx大人努力拼搏,奋力进取,牢牢抓住一次又一次发展机遇,不断把学校的改革发展推向前进。学校抓住了211工程、985工程和部市共建的重大机遇,依靠国家和上海重点建设,不断深化教学和科研体制改革,深化内涵建设,基本实现了向研究型大学的跨越与转型;抓住了中国高校结构调整的重大机遇,原上海农学院并入xx大,与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强强合并,同时调整校内学科布局,初步完成从以理工科为主的大学向综合大学的转型;抓住了校区拓展的重大机遇,在全国高校率先建设新校区,采用新型的政府、企业、大学的合作模式,加快推进闵行二期建设,完成办学重心向闵行校区的战略转移,明确各校区功能定位,为创造第二个百年辉煌赢得了先机;抓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机遇,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在船舶与海洋工程、生命健康、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国家战略需求领域抢占了发展先机,为加快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创造了条件;抓住实施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机遇,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领导班子的办学治校能力;加强和改进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确保了学校的和谐稳定和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年是夯实基础、快速提升的三十年。三十年前的中国,百废待兴,百业待盛。xx大在经历了院系调整、办学西迁后,优势学科和人才队伍所剩无几,十年“文革”更是使学校元气大伤。

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xx大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洪流之中,借助改革开放的东风,不断夯实基础,持续推进内涵建设,快速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目前,学校高水平师资队伍不断壮大,院士、创新群体、973首席科学家、教学名师等不断增多;学科结构不断优化,内涵显著提升;创新基地建设进展顺利,科研经费、国际科技论文、国家科技奖、发明专利等重要学术指标成倍增长;学生生源、创新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等,位居国内高校前列。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实现新的更大跨越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制订了“三步走”的战略思路。三个发展阶段意味着要实现三个重大跨越。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使命、新的征程,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实现新的更大的跨越。

未来十几年,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关键时期,也是我校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阶段。刚刚闭幕的九次党代会进一步明确了学校中长期发展目标:在全面完成2010年第一阶段建设目标的基础上,到2013年,学校综合实力稳居国内高校第一方阵,2-3个学科群接近世界一流水平,若干学科方向率先达到世界一流。到2020年,完成第二阶段的目标任务,学校的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理学、工学、生命医学、人文社科四大学科领域的总体实力均位居国内前列,科技创新能力、师资队伍水平等若干关键指标进入世界百强,学校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大幅提高,整体办学实力开始步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完成“三步走”的战略任务,全面实现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性奋斗目标。

当前,我们基本完成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三步走”战略中第一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初步实现了学科布局、基础夯实的预期目标,开始向重点突破、优势凸现的第二阶段迈进,这是一个承前启后、攻坚克难的阶段,是一个把人才、质量和特色放在重中之重的阶段,是一个从做大向做强转变的阶段,必将为最终实现全面提升、整体一流的第三阶段历史性奋斗目标奠定更坚实的基础,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从现在到2013年,是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关键阶段,要实现第二步跨越,我们还面临着许多方面的不适应:包括,观念的不适应;体制、机制的不适应;师资队伍的不适应;学科水平和结构的不适应;人才培养体系的不适应;科技创新能力的不适应;管理模式的不适应;筹资能力的不适应;创新文化的不适应;服务与引领社会能力的不适应,等等。这些不适应既是我们必须正视的现状,也是今后改革突破的主攻方向。

要实现第二步的新跨越,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验证明,当春雷震荡大地的时候,我们感受到春天的气息,而春天的万紫千红,却是在春雷滚过大地之后到来的。要坚决破除安于现状、固步自封的自满情绪,破除自我封闭、锱铢必较的本位主义,破除因循守旧、墨守陈规的经验思维,破除强调客观、遇事绕道的畏难情绪。从学校的目标与使命出发,一切有利于加快一流大学建设进程的、一切有利于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一切有利于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都要全力支持、大胆突破、大力抢先。xx大人最熟悉的词汇是敢为人先,推动当前学校发展最强大的动力也应是敢为人先。全校上下要非常清醒地认识到:解放思想是加快发展的关键。下一步要在科研经费的使用、专职研究人员的用人机制、科研模式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要实现第二步的新跨越,必须进一步开放办学。要进一步走出国门,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关注世界一流大学成功的经验,要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实现新的超越。要进一步走出校门,融入社会引领社会发展。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提升我们的世界眼光和战略视野,深入研究世界一流大学的成长路径,做好战略谋划。要深化拓展与世界一流大学、一流研究机构的合作交流,大力推动管理、师资和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要在国际交流和合作的过程中,提高有效整合和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通过国际化跨越式地提高我们的起点水平和效率。要在高水平的国际科研合作、学院和学科特区建设等方面实现突破。同时,在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时代,特别针对知识经济是将教育、科技发展纳入经济体系之中的特点,更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积极推进服务与引领社会工作。

要实现第二步的新跨越,必须进一步聚焦人才、质量和特色。坚定不移地把人才强校作为主战略,作为第一战略,把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用好人才作为内涵建设的根本任务,努力形成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新,尊重劳动的良好氛围。要积极探索和遵循人才成长规律。重点要通过建立与完善公平、公正、有序的竞争择优机制,充分激发各类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从做大向做强转变的过程中,一定要高度关注质量与特色,要凸显撒手锏水平的标志性成果。从某种意义上说,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活力,特色就是机遇,下一步,全校、各院系都要在凝练特色上下工夫。要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科技创新模式改革等方面形成xx大特色。

要实现第二步的新跨越,必须进一步加快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第二个发展阶段的赶超,跨越发展的后劲和原动力越来越多来自于文化、来自于氛围、来自于生态环境。大学文化是大学优良传统中最宝贵的部分,是大学历久常新的动力和源泉,对于凸显和稳定一所大学的形象、特色、风格和水准,举足轻重。所以,我们上半年专门组织制定xx大文化建设规划和行动方案,目的就是要以创新文化建设为主线,全面提升学校的文化软实力,大力弘扬“求真务实、敢为人先、努力拼搏、与日俱进”的xx大精神,完善学术文化和制度文化,加快建设文化载体,充分发挥文化的凝聚、引领和辐射作用,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供重要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在文化引领上作出xx大独特的贡献。

李培根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篇5

30年来,深圳始终牢记中央创办特区的战略意图,以“三个有利于”标准为指引,充分利用改革试验权,奋力闯出计划经济的重围,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不断壮大公有制与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结合起来,把按劳分配为主体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构建了所有制、价格机制、要素市场、经济管理调控等“十大体系”,在国内最早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深圳率先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从单项改革突破向综合配套改革推进,从经济领域改革向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改革全方位推进,不断完善和丰富市场经济体制内涵,不断探索体制机制的创新与突破。

30年来,深圳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实现了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史上罕见的奇迹。从1979至2009年,深圳市生产总值从1.96亿元增长到8201亿元,年均增长32%;人均生产总值从606元增长到13581美元,居全国内地大中城市第一;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从0.17亿元增长到880.8亿元,年均增长33%。短短30年,深圳已经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座经济繁荣、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深圳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极大地提升了深圳经济的国际竞争能力,逐步建立起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经济运行机制。自1992年起,深圳出口总额连续十七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2009年达到2702亿美元。随着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深圳逐步成为跨国企业在中国布局和配置资源的重要节点,目前有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来深圳投资,世界500强企业有166家落户深圳。深圳企业也积极“走出去”,参与全球经济竞争。至今,深圳企业业务已遍布世界105个国家和地区,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境外企业和机构400多家,2007年、2008年深圳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存量居全国各省市首位,中兴、华为、比亚迪等一批知名企业已经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经营企业。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深圳成功闯出了一条开放发展之路,为我国全面推进开放、加快融入世界探索了道路,创造了经验。

李培根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篇6

肩负起新世纪铁路改革发展的重任

­――在纪念建团83周年暨五四运动86周年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2005年4月22日)

同志们、青年朋友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路电视电话会议,隆重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建团83周年和伟大的五四运动86周年,表彰近年来在铁路各条战线上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一步动员全路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员,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大局,贴近青年,突出特点,发挥优势,为实现“十五”铁路改革发展目标贡献聪明才智和力量。值此,我代表部党组和傅志寰部长,向受到表彰的先进青年集体和个人表示热烈地祝贺!向战斗在全路各条战线上的团员青年和广大团干部致以亲切的问候!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自1922年5月5日诞生以来,已经走过八十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这八十年,是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鲜艳团旗的召唤下,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开拓进取、不懈奋斗、建立功勋的八十年。八十年来,共青团组织高举团旗跟党走,团结带领各族青年,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救亡图存,进行了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斗争;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积极工作、努力学习、英勇突击、艰苦创业;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祖国昌盛富强,坚持改革、勇于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

铁路共青团作为全国第一个行业团委,于1949年6月成立。半个多世纪来,在部党组和团中央的领导下,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积极投身铁路运输生产的伟大实践,艰苦奋斗、拼搏奉献,为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建立了辉煌的业绩。建国初期,带领团员青年投身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建设;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用青春和热血筑起了一条条打不断的“钢铁大动脉”;在五、六十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广泛开展“满超五”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创建“共青团班、组、岗、队、手”活动,把团员青年的政治热情,转化为建设铁路的实际行动;特别是90年代以来,围绕铁路改革发展,创造性地开展了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铁路青年创新创效和新世纪读书计划等活动,为推动铁路“两个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充分证明:具有光荣传统、善打硬仗的铁路青年,是堪当重任的铁路事业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政治坚定、作风优良的铁路团组织是党组织可以信赖、依靠的坚强助手和后备军。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本质没有改变,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没有改变;我国正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铁路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市场经济体系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所有这些,既为共青团组织和广大团员青年展现作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毛泽东同志曾经把青年比做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他语重心长地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部党组历来十分重视青年工作,对青年寄予很高的期望。最近,党组书记、部长傅志寰同志寄语青年职工,要在新世纪伟大创业中发挥聪明才智。青年职工是推动铁路两个文明建设的一支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重要力量。在纪念建团83周年和五四运动86周年之际,我们高兴地看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青年职工身上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变化:他们思想解放,富有创新精神;视野开阔,文化层次整体提高;注重学习,成才愿望更加强烈;不畏挑战,勇于站在改革潮头。青年时代正是学习知识、增长才干、蓄势待发的时代,也是打牢人生基础的重要时期,不久的将来,必将英姿勃发、大有作为,成为改革发展的骨干和主体力量,这是青年成长的基本轨迹。因此,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铁路的未来。在新世纪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团组织要自觉地肩负起团结教育广大青年的神圣历史使命,矢志不移地投身铁路现代化建设事业,为当好国民经济发展先行而努力奋斗。为此,我提出以下四点要求和希望。

一、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教育引导团员青年坚定理想信念

青年时期是确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理想和信念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创造美好未来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要帮助广大团员青年树立远大的理想,首先和根本的问题,就是要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领会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用科学理论武装广大团员青年的头脑。从我国和铁路改革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中,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正确认识铁路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要紧紧抓住迎接党的十六大召开的有利契机,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奋斗教育,弘扬时代主旋律,激发广大团员青年爱国、爱党、爱路、爱岗的热情,自觉地把远大理想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立足于从实际出发,从岗位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把个人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统一到铁路改革发展的目标上来,以做好本职工作的实际行动,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要紧密围绕铁路改革发展,充分发挥青年职工的生力军作用

共青团组织作为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具有组织优势和人才优势,是改革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去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多次对铁路做出重要指示,勉励我们“发扬新时期火车头精神,为国民经济发展当好先行。”这是对我们殷切的希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推进铁路改革发展,自觉地担负起为国民经济发展当好先行的重任,需要团组织继续保持和发扬优良传统,更好地发挥生力军作用。首先,要引导团员青年积极站在改革的前列。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各项改革措施的实施,必然涉及到广大职工也包括青年职工的切身利益。团组织要发挥联系青年的优势,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改革形势、任务和政策的宣传教育,进一步认清改革的目的意义,了解改革的政策措施,使广大团员青年认同、支持改革,积极投身改革,以实际行动,做无愧于改革开放的新一代铁路职工。同时要关心青年尤其是有特殊困难青年的切身利益,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特别要做好下岗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在维护铁路和社会稳定中发挥作用。第二,要把青年的创新精神引导到铁路改革发展的实践中。实现铁路的持续发展,在日趋激烈的运输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当代青年有较强的改革和开放意识,有较好的文化和科学素质。团组织要发挥青年的这一优势,把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渗透到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和技术进步的各个层面。积极开展创新创效实践活动,把青年中蕴藏的热情和潜能转化为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第三,要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更好地展现团员青年的作为。青年历来具有开风气之先的光荣传统。今天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代表了当代铁路青年的精神风貌,是感召青年奋发向上、自觉奉献的榜样。要在青年中广泛开展向先进学习活动,大张旗鼓地宣传先进典型,用榜样的力量激励青年。要弘扬新时期火车头精神,帮助青年牢固树立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思想,继承和发扬铁路职工特别能战斗、肯吃苦、守纪律、甘于奉献的好传统。要认真抓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学习贯彻,实施青年文明号信用建设示范行动,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风范。深入开展“三新”教育和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等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青年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引导青年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以及封建迷信的影响和侵蚀,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排头兵作用。

三、要自觉担负起培养人才的光荣职责,不断提高团员青年的素质

共青团是青年学习进步的大学校,是青年成长成才的熔炉。因此,提高青年素质,培养青年人才,始终是团组织的光荣职责。人才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决定铁路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兴衰成败的关键。近年来,全路团组织把培养青年人才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组织团员青年学技术、学知识,在实践中磨练意志,提高能力,使一批又一批团员青年不断成长成才。共青团组织要着眼于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着眼于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着眼于铁路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切实担负起培养青年人才的职责。要通过开展新世纪读书计划等适合青年特点的活动,组织团员青年学理论、学技术、学文化、学习世贸组织基本知识,提高综合素质。青年人才的造就,组织培养是外因,自身努力是关键。要从实际工作需要出发,找准学习成才的立足点和切入点,刻苦学习,立志成才。青年正处在学习的黄金时期,要把学习知识,提高自己作为最紧迫的任务和毕生的追求。列宁曾经讲:“青年的任务,可以用一句话来表示,就是要学习……。”我国古人也有许多关于学习的警世名言,孔子说过:“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意思是说,如果不及时学习的话,恐怕就会失去机会了。荀子说:“学不可以已。”告诫我们学习是不能停止的。古人在学习上还留下了“头悬梁,锥刺骨”、“凿壁偷光”和“秉烛夜读”等许多流传千古的佳话。希望广大团员青年朋友们,要牢记这古训。人生本来就是一个大课堂,惜时如金,锲而不舍,努力学习。当今,社会日益成为学习化社会,企业正成为学习型企业。一个人要有所作为、有所发展,就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勤于学习,敏于求知,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努力成为铁路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

四、要进一步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加强团的建设,增强基层团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是带领团员青年发挥生力军作用的重要保证,是团的事业不断发展的基础。在改革发展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首先要以作风建设为重点,培养高素质的团干部队伍。团干部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和部党组的《实施意见》,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业务素质,始终保持朝气蓬勃,昂扬锐气,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良好的工作作风。团组织要广泛开展“达标创优”、争创“五四红旗团委”等活动,全面活跃团的整体工作。要以有利于加强党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有利于发挥共青团组织的作用,有利于青年的健康成长为着眼点,对团的组织设置、活动方式方法、工作内容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以适应铁路改革发展的要求,更好地服务企业、服务青年,永葆共青团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共青团事业是绿色事业、阳光事业,是充满着勃勃朝气的美好事业。美好的事业需要团员青年的辛勤耕耘和扎实奋斗,需要各级党政领导的关心爱护和精心培育。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有希望,未来的发展就有希望。”全路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站在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共青团工作的重要性,以战略的眼光看待青年未来,从铁路改革发展现实和长远需要出发,重视和加强对共青团组织的领导,定期听取团的工作汇报,研究解决青年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要重视机构改革和新建经济组织中的团组织建设,做到哪里有团员青年,哪里就有团的组织,就有生动活泼的共青团工作。要把共青团组织作为培养青年干部的重要基地,切实做好团干部的选拔培养工作,并逐步形成上岗培训、挂职锻炼、转岗使用的良好机制,使团的队伍形成一池活水,始终充满生机活力。各级行政领导要注重发挥团组织的作用,关心支持他们的工作,为他们开展活动提供必要物质条件。

李培根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篇7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同志们、朋友们:

在举国上下喜迎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 今天, 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 隆重纪念首钢建厂90周年, 表彰为首钢改革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劳动模范。我代表首钢总公司对各位领导、各位嘉宾的到来, 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我们隆重纪念首钢建厂90周年, 表彰为首钢改革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劳动模范, 就是要继承工人阶级的光荣传统, 弘扬首钢精神, 激发广大职工的爱国热情, 增强振兴中华、报效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就是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深入推进“创新、创优、创业”, 完成搬迁调整, 团结一致, 继往开来, 为建设21世纪新首钢而努力奋斗。

首钢1919年建厂, 经历了解放前30年, 解放后30年, 改革开放30年, 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发展之路, 为中国工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解放前的30年, 首钢历经沧桑、饱受磨难。早在首钢的前身———石景山钢铁厂初建之际, 一批投身实业, 立志救国的有识之士壮志难酬, 抱憾终生。老一辈首钢人历经军阀战乱的困苦与惊扰、饱受日本侵略者的压榨与欺辱、见证了国民党统治的腐败与昏庸, 在生死线上苦苦挣扎。石景山钢铁厂举步维艰, 难以为继, 30年累计只生产了28.6万吨生铁。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隆隆炮声中, 首钢人脱离苦海, 获得新生, 从那时起, 他们在内心深处牢牢扎下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坚定信念, 立下了大干钢铁, 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

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 首钢工人阶级发扬主人翁精神, 艰苦创业, 奋发图强, 迅速恢复生产, 进行大规模扩建, 使企业不断成长壮大。首钢人钢铁报国的雄心壮志在一片废墟上萌芽、生根、开花、结果。苦战14昼夜, 建成小转炉, 结束有铁无钢的历史, 刻苦攻关, 建成中国第一座30吨氧气顶吹转炉, 翻开我国炼钢生产新的一页, 建成了集采矿、烧结、焦化、炼铁、炼钢、轧钢为一体的钢铁联合企业, 成为全国十大钢铁生产基地之一, 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首钢工人阶级“顶破天花板, 才能见青天”的创业豪情, 是首钢光荣传统和优秀文化的重要基石, 成为首钢人为祖国富强甘于奉献的力量源泉。

改革开放后的30年, 是首钢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首钢人解放思想, 打破计划经济的束缚, 率先实行承包制, 成为我国工业企业改革的一面旗帜。采用37项新技术, 对二高炉大修改造, 首次引进国外二手设备建成第二炼钢厂, 1994年, 钢产量达到824万吨, 列当年全国第一位。1995年以后, 推进集团化改革,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快速发展,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成为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特大型企业集团。首钢人以“做天下主人, 创世界第一”, “敢闯、敢坚持、敢于苦干硬干”的创新魄力和执着精神, 进一步丰富了首钢优秀文化, 为首钢人实现钢铁强国之梦, 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进入新世纪, 首钢迎来科学发展的新阶段。首钢坚决贯彻中央和北京市的指示精神, 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规律, 顺应首都经济建设的客观要求, 率先进行搬迁调整, 成为我国第一个向沿海搬迁的大型钢铁企业。迁钢、首秦、顺义冷轧、首钢京唐钢铁厂第一步工程相继建成投产, 新钢厂总体技术装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实现了向高档板材和精品长材转型的历史性转变, 标志着搬迁调整的新钢厂、新布局、新优势基本形成。

首钢京唐钢铁厂项目主体工艺装备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220项, 集成创新和自主创新占三分之二以上。第一次自我设计、自主集成、自己建设我国首座5500立方米高炉;第一次自主研发、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无料钟炉顶技术, 全干法除尘技术, 顶燃式热风炉技术;第一次按高纯净度钢生产模式设计的炼钢厂, 是世界第一个单体生产能力达到1000万吨的炼钢厂;第一次在大型高炉和转炉之间, 采用铁钢联合运输铁水在线脱硫等技术, 大幅减少了热损失和环境污染。

在搬迁调整中, 首钢人奉献奥运、兑现承诺, 安全压产400万吨, 高质量制作奥运主火炬塔, 以实际行动, 为国家、为奥运成功举办做出重要贡献和特殊奉献。在搬迁调整中, 首钢人表现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 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许许多多的首钢人远离北京、远离故乡、远离亲人, 兢兢业业地工作, 夜以继日地拼搏, 用自己的行动履行首钢工人阶级的庄严诺言。他们的情感已经寄托在创业上, 他们的精神已经转化为前进的强大力量, 他们的期望已经铸就未来发展的伟大目标, 他们创造的业绩使首钢更加充满希望。他们把老一辈首钢人钢铁强国之志融化为拼搏进取的巨大力量, 把代代传承的光荣与梦想铸就在建设世界一流的钢铁精品生产基地的伟大实践中, 把“创新创优创业, 建设21世纪新首钢”作为核心价值追求。首钢工人阶级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 也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他们是艰苦奋斗的开拓者, 是钢铁强国的圆梦者, 是科学发展的践行者, 是新一代“最可爱的人”!

首钢90年风雨历程, 90年沧桑巨变, 是中国社会巨大变化的生动写照, 是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真实缩影, 是一部大气磅礴的创业史诗。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 钢产量从179万吨增加到1214万吨, 销售收入从14.43亿元增加到1320亿元, 资产总额从16.89亿元增加到2070亿元, 职工人均年收入从739元增加到4.6万元, 累计产钢1.9亿吨, 向国家上缴税费576.6亿元, 首钢职工的生活、企业的综合实力发生了巨大变化。先后荣获“中国企业自主创新奖”、“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改革开放30年全国企业文化杰出品牌奖”、“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首钢人在创新实践中谱写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新篇章, 几代首钢人执着追求的产业报国之梦, 钢铁强国之志, 正在成为现实。

首钢的每一步发展和成就, 都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 离不开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毛主席亲自给首钢职工写信, 刘少奇、朱德、周恩来同志多次来到首钢和工人们促膝长谈, 邓小平同志亲临首钢视察, 江泽民同志除夕之夜亲切慰问首钢职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关心首钢的发展和搬迁调整, 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李克强、贺国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首钢和曹妃甸视察。总书记指示我们“一定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着眼长远、整体规划, 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 狠抓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 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地把曹妃甸工业区规划好、建设好、使用好, 使之成为科学发展的示范区。”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和殷切希望, 坚定了全体首钢人献身祖国钢铁事业的信念和勇气, 我们一定要落实好总书记的指示, 把新首钢建设好。

首钢的每一步发展和成就, 都离不开兄弟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离不开国际友人在技术、人才、管理、设备等方面的悉心指导帮助。我们要珍惜在开放合作中建立的友谊和取得的成果, 以更加开放的胸怀, 携手共进, 实现共赢, 促进首钢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首钢90年的发展, 凝聚着几代人的智慧和汗水。90年来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开拓创新, 首钢人谱写了一部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辉煌史诗。首钢工人阶级为国家、为社会, 为中国钢铁工业和首都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做出了无私奉献, 涌现出许多劳动模范和先进人物, 他们是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 是首钢光荣传统与优秀文化的旗帜, 历史将永远铭记他们的名字, 永远镌刻他们所创造的业绩, 永远褒扬他们身上所集中体现的工人阶级的伟大精神!

今天,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等领导同志将亲自为劳动模范颁发奖章, 这是劳动模范的光荣, 更是对我们的鼓舞和鞭策, 我们要学习劳模精神, 弘扬光荣传统, 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 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在首钢建厂90周年之际, 我代表首钢总公司, 向多年来关心、支持、帮助首钢的各级领导、兄弟企业、国际友人和社会各界人士, 向首钢全体职工、离退休人员及家属, 向所有为首钢的发展付出艰辛、付出汗水、付出才智、付出牺牲的人们, 表示衷心的感谢, 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首钢90年的历史昭示: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实业救国之梦才能得以实现;只有坚持改革开放, 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 才能不断解放生产力, 真正走上强国之路;只有坚持科学发展, 才能实现人、技术、环境的和谐一致;只有坚持以人为本, 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 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才能真正实现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当前, 首钢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挑战和新的发展机遇。党中央提出, 21世纪头20年, 是我国必须紧紧抓住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北京市提出未来发展目标定位是: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全国钢铁产业发展迅速, 钢铁企业的结构调整、资产重组、产业优化升级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高端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首钢面临国际金融危机和战略转型期的双重压力和挑战, 完成搬迁调整, 建设21世纪新首钢的任务更加繁重。我们一定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发扬首钢人光荣传统, 深入推进创新创优创业, 努力打造3000万吨钢企业集团, 在北京发展高端产业和都市产业, 为建设21世纪新首钢奠定强大的物质基础、坚实的技术、人才和管理基础, 努力把首钢建设成为自主创新型、运行高效型、循环经济型、和谐发展型企业, 在产业综合竞争力上达到一流企业集团水平, 并向国际一流的大型企业集团迈进。

我们要按照中央领导的要求, 打好搬迁调整攻坚战, 确保首钢京唐钢铁厂第二步工程顺利进行, 到2010年底基本形成970万吨钢生产能力, 促进华北和环渤海地区钢铁布局调整, 为中心城市钢铁企业搬迁调整探索经验, 为我国钢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示范。

我们要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为我国钢铁工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贡献。抓住国家钢铁产业调整振兴机遇, 通过新项目建设和跨地区钢铁企业兼并重组, 到2012年钢产量达到3000万吨左右。要做大做强一批战略性新产品, 经过几年的自主创新, 提供整船、整桥、整车、整栋高层建筑的优质钢材, 使首钢的产品更专、更精、更深、更强。

我们要加快在北京发展高端产业、都市产业和土地开发工作进度, 为首都经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大力发展高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汽车零部件产业、动漫文化创意产业, 发展总部经济, 做好首钢工业区土地开发, 打造1000亿产值的产业, 继续为北京经济发展做出新贡献。

我们要继承光荣传统, 倡导时代精神, 再创首钢伟业。首钢90年历史铸就的优秀文化, 是推进战略转型的重要力量源泉, 是持续创新发展的永恒动力。我们要发扬“三敢”“三创”精神, 在困难中激发前进的动力, 在挑战中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在压力中提高企业综合素质, 不辜负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殷切期望, 不辜负各级领导、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厚爱, 不辜负一代又一代首钢人的心血和奉献, 担负起建设21世纪新首钢的历史使命。首钢人、首钢魂, 将代代传承、生生不息, 永远激励我们奋勇向前!

同志们、朋友们, 首钢取得的成就已经载入史册, 新的更加艰巨繁重的任务正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的事业崇高而神圣, 我们的前景光明而美好, 我们的责任重大而光荣。只要我们继续坚持解放思想, 坚持改革开放, 坚持科学发展, 就一定能够实现新首钢的宏伟目标, 为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衷心祝愿各位领导、各位来宾、首钢全体职工、离退休人员及其家属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上一篇:大件车辆维护保养制度下一篇:中学生吸烟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