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读后感作文500字

2024-10-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语的读后感作文500字(精选10篇)

论语的读后感作文500字 篇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讲的意思是:自己所讨厌的事,就不要施加到别人的身上;自己不喜欢的事或物,也不能给到别人身上。开学时,我们班要发新的课本了,但有位同学发现有一本书的角有皱,就顺手和别人换了一下,这就是错误的做法。虽然只是个小事,但这展现了一个人的品德。我们应该为别人着想,从别人的角度思考。

“温故而知新。”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它的意思是:温习旧知识后,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生活中,我们要对学过的知识巩固、复习,有些人非常聪明,但他总考不出好成绩,因为他学完并没有复习,所以学完就忘。对于我开说也是,我没次考试前都会复习,但有一次,我忘记了明天要测试,没有复习,考试时就闷了,感觉很简单,但总是想不起来。由此可见复习的重要性。我们也不能光考试前复习,学完的知识当天就要巩固,这样才不会忘。

《论语》读后感500字 篇2

导语:《论语》是我国经典读物,涵蕴了我国的文化经典。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用精短的语言告诉我们怎样和朋友交往、怎样孝敬父母、怎样解决事情!下面是小编为您搜集整理提供到的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参考学习!

《论语》是一本成就于春秋时期伟大作品。这本书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论。《论语》是一颗灿烂的明珠,在过去的2500多年中,世界人们最熟读恐怕就是《论语》。今年,暑假我有幸读了这部书,去感受里面无穷的智慧。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在自省也。”它使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它像一面警钟一样时时刻刻提醒着我见到比自己还有贤能的人,应该要虚心学习,以她为榜样,不应该存有嫉妒之心。如果是见了没有才德的人,也应该自我反省一下想一想自己有没有和他(她)一样的缺点,以便及时调整自身的修养。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同样的我们也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反思当天的所作所为,就像《论语》里面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替人做事有没有尽心尽力?跟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诚信的地方?老师所传授的课业,有没有不用心温习?总而言之。我们每天都要做到这一点,这样才能让我们自己不断进步。

我还觉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求学不仅是为了明白道理,更要去实践以此为乐,如果我们把学习当成臆见无聊、枯燥的事情,那就很难将课业学好,所以尝试着用快乐的心情去学习,这样必定会学得更好。我们的许多同学也像我说的这样,把学习当成一件无比痛苦的事情,如果他们读了这句话一定会振聋发聩的。

正如宋朝宰相赵普所说的:“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有心的同学何不妨去读一读《论语》,相信你会比我的收获更多的。

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的到来,各种西方学说陆续传入中国,形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冲击,甚至连长期在中国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也不能幸免。在学习了半个学期的《中华元典导读》课和阅读了《论语》这部书后,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儒学的根,即孔子的《论语》说起。《论语》大概包括的以下几种思想,即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以下分别加以介绍。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觉得,在道德方面,东方更重视实践而不是理论。老子说:“圣人行不言之教”。道德更多的不是用来讲的,也讲不出来。所以论语中“仁”字凡一百零九见(《论语通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徐志刚,序P3),但却通篇没有定论。孔子在教导弟子的时候,总是言传身教,因材之异而施教。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弟子体会到什么是“仁”。或许后来孔子死了,他的弟子也老了,再传弟子为了能让后人能够受到如师在侧般的指导,才从先师的生活中截出一个个片断,整理出一部《论语》。(当然,这纯属我的想象,没有什么依据)

正是因为《论语》来自生活,是生活鲜活的再现,所以我们才应该用一种独特的方法去读它。个人认为,与其风格比较像的一部书是晋代的《世说新语》。我们怎样读《世说新语》的?我想大多数人如果不是出于学术目的(例如需要写一篇论文或读书报道什么的),一定不会去分析它的中心,分析某段话是多么曲折地表达了一个多么深刻的学术理论——我们大都会把它当成一种生活的纪录,以一种闲心来读它。我觉得,其实闲谈的心境才是最适合读这样的书的。读到会意处,拊掌一笑,自然就理解了他要表达什么。或许比条条框框地分析加分解来得好一些。当然,这是读书的高境界。我做不到。

若要用一句话来归纳《论语》讲了什么,我觉得应该是“如何做人”。做人和做学问是不同的。做学问也许还能在纸上做,做人却只能到生活中去做了。读教人做人的书,自然要放到生活中去读而不是仅仅在纸上读,到故纸堆中去寻找疑问的解答。

我读论语的时间不长,也没有通篇详细的读,但是却在字里行间已经被孔子深深的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大家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看法,但是请想一想:纵观世界历史,有哪一位思想家象孔子这样两千多年还被后人这样敬仰和传诵?孔子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

汉初,大儒叔孙通向刘邦说“夫儒者,难于变革,可与守成”。斯言一出,遂使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成为两千多年来各朝代长治久安的“守成”之学。建国已五十多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岁月,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守成期”,顺理成章的天命。其实,儒学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仅可与守成,亦可催人进取,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对现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仅是为某个阶级服务的政治哲学,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学,儒学在历史发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运悬于一线之际却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因为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那是超乎政治伦理之上,鲜活在平常日用之间,本于生命,积极进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

人生,就要有积极的心态,明确的目标,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行动来获取成功,这是天地自然社会赋予人类亘古不变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终极目标,整体主题。

而这些,却是孔子给我们的启示。

论语读后感500字 篇3

论语中有句话: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已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于他人。

清朝有一个叫张英的人,被皇帝赏识官位升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一天他母亲来信说要扩建房屋,而恰好他们的邻居叶家也要扩建房屋,因此他们两家因为此事情吵了起来,形成了水火不容之势。母亲在信中母亲隐隐约约说想让他用官威来压服邻居叶家的意思,看到信后,张英想了又想:于是给母亲回了一封信,信中写了一首诗:“千里家书只为强,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英的母亲看见信之后,领会了儿子的良苦用心,马上就主动把将要砌建的院墙退后三尺,叶家知道后也立即把自已家的院墙退后了三尺。因此,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街巷。这件事情一时被传为佳话,在桐城一直保留着这条被人们所乐道的“六尺巷”。看完这个故事后,我有许多感想:我认为:这个故事应验了孔子所说的一句名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故事同样讲的是待人之道,这句话对每个人都是一个忠告,那就是在生活和学习中对于自已不愿干的事情不要强加他人之身,每个人都要学会换位思考并设身处地的替他人考虑考虑,自已都不想干的事情就不要让别人去做了,自已做了这件事情都会很痛苦,为什么要让别人再痛苦呢?我想:让我们的社会多一份理解和宽容,少一份指责吧!

高一论语读后感500字 篇4

第一次接触《论语》是在我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那时,我们的语文老师抽早读的时间带着我们诵读国学经典。从《弟子规》到《千字文》,从《大学》到《中庸》,然后就到了《论语》。我们从一开始的被“之乎者也”绕晕头,到后来慢慢学着去领悟其中奥义。

还记得第一次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们一个个都不知所措,明明是“shuo”,为什么要读“yue”呢?为什么那个时候的“说”和“悦”是一个意思呢?那为什么不直接就写“悦”字呢?我们的脑子里装着十万个为什么?因为无法理解,诵读的时候只能是呆呆地念、死死地背。

慢慢地,我们逐渐找到了它的韵味,一边跟着读,一边摇头晃脑,就算是被老师点名站起来背诵,也能从容自如的来上一段:“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读论语学做人》读后感500字 篇5

当今社会,整天无所事事的人数不胜数,上班玩游戏、聊八卦新闻、玩手机、网上购物……真是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春秋时期的孔子大道,在这本书中,我终有所悟。比如孔子讨厌耍小聪明的人,认为人生在世,不能无所事事。他说:“整天吃饱了饭,对什么事都不花心思,这样很难走上人生正途啊/不是有掷骰下棋的游戏吗?去玩玩也比这样无聊呆着好些。”孔子所感叹的情形,今日依然没有太大改变,甚至愈发严重。

周末一个人宅在家中,呆望着天花板,听着窗外嘈杂的声音,既清晰又模糊……时间就在这其中呼啸而过。学习没学到,还整日觉得疲惫不堪,得过且过的混日子,对我们而言是致命的。

像班上的某同学一样,不思进取,在学业上不用功,反而沉迷于游戏中,结交一些狐朋狗友、三教九流之辈,群居终日,言不及义。若他也能像书中提到的陈子昂一样,被旁人触动,回首往事,反省自身,从此安老怀少,多好。“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做自己,不背信弃义,才是最好的。

这本书使我认识到,人活在世上,就要有意义。并不一定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只要符合道义,益于他人,即可。即使一辈子平平常常,普普通通,又如何呢?宽待他人,施与他人,帮助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又怎会因平庸而后悔呢?只要:“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就够了。也许这就是儒家大道吧,当今社会应读论语学做人。

《论语》读后感作文800字 篇6

《论语》是一部举世闻名的国学经典,许多人崇尚它“和为贵”的处世哲学,而我,则更迷恋它对理想的追随。

确实,整部《论语》都隐约的从礼仪、为政、学习等方面体现着对理想的追求。在《论语》里,有一大段还特别描述了它。子路、曾皙、冉求、公西华和老师——孔子在谈理想。子路抢先一步,急忙道出了自己的理想:给我一个很大的`国家,但兵荒马乱、礼乐崩坏,我用三五年的时间,就能把敌人赶走,而且人人都举止高尚,成为一个礼仪之邦。冉求在老师叫他之后慢慢地说道:给我三五十里地,那里也有战争,给我三年时间,我就能把国家重归和平,但我可不敢把它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变成礼仪之邦。他们的态度可谓一个比一个谦逊,到了公西华,他说他只想做一个帮助实行礼仪的道士。最后,孔子叫到了一直在专心弹琴的曾皙,只听琴声渐轻,“当”一声,乐曲结束,曾皙坐了起来,说道:在万物复苏的春季,我带上朋友、妻子还有一群孩子,到刚开冻的河里去洗澡,然后去唱歌跳舞,之后,就唱着歌回家。这时,一直不发话的老师说:“我同意曾皙的观点。”老师私下里又对曾皙说:“他们三个人的理想太不切实际:子路如此性急,肯定治理不好一个礼仪之邦;冉求虽说是三五十里地,但也是一个国家,有人民群众,有政府;公西华只是想做一个道士,但礼仪的事太大太重要了,非君子不能做呀。而曾皙的理想,不宏大但最接近人生的起点,最重要的是,他倾听了自己内心的声音。

《论语》读后感800字优秀作文 篇7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它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有着实际的意义。书中涵括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读了《论语》我才知道了它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大家知道,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贤人。他们每个人都是一粒种子,把那种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智慧广为传播。我们说孔子是圣贤,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这片土地上最有行动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

大家读《论语》会发现,这里面经常出现一个词:君子。我们直到今天还常常将其作为做人的一个标准,说某某人非常君子。作为一个教师同时也是一个班主任,我希望自己能向孔子所说的“君子”靠拢、看齐,同样用我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我的学生,影响我的学生!

做一个君子要有几个层次上的要求。做一个善良的人。这是君子的第一个标准。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与内心。当他的内心完满、富足,先修缮了自我修养,而后表现出来一种从容不迫的风度。孔子也曾和他的学生讨论过何为君子。他谦虚地说“不忧”, “不惑”, “不惧”这三点他自己都做不到。“仁者不忧”,就是说,一个人有了一种仁义的大胸怀,他的内心无比仁厚、宽和,所以可以忽略和多细节不计较,可以不纠缠与小的得失。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内心安静、坦然。

知者不惑,在当今社会,我们的痛苦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这是一个繁荣时代带给我们的迷惑。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大。当我们很明白如何取舍,那么那些烦恼也就没有了,这就是孔子所说的“知者不惑”。

“勇者不惧”,当你的内心足够勇敢,足够开阔,你就有了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自然就不再害怕了。

一个真君子做到了内心的仁、知、勇,从而就少了忧、惑、惧,自然就减少了对外界的抱怨和指责,也就增强了把握幸福的能力。而增强把握幸福的能力,正是学习的终极目的。

做一个内心完善的善良的人,是成为君子的前提。但仅有这个是不够的,孔子心目中的君子,不仅是一个好人,还要是伟大和高尚的人,他要胸怀天下,奋发有为。孔子曾经说过,“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一个人如果整天想的是自己的小家,自己的小日子,那么这个人就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这样一份担当,后来就演化成了中国儒家人格中所谓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作为一个教育者,我应该有培养国家所希望的一代新人的职责。就如冯校所说的“有本事,靠的住”的人。我不仅要教授给我的学生专业知识,还要着重注意培养他们的高尚品格,做一个文明人,现代人!

品读《论语》有感500字 篇8

论语读后感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曾这样说过。是啊,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我们的精神食量。一本好的书,既是一位良师也是一位益友。

我们从书中不断汲取知识,懂得做人的道理。《论语》就是一位良师益友,它记录了我国古代大思想家,政治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书中不仅有为人处世的警句,也有勤奋学习的格言。同样,《论语》也是我明白了很多。书中有一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让我获益匪浅。

小学的时候,我对学习只是单纯的以为是为了应付考试,所以虽然要学习,但从来都是“手到心不到”因此成绩平平,也不爱学习。直到我在课本上看到这句至理名言—温故而知新,并听着老师给我们解释这句话的含义,听着大思想家孔子少年时代求学的故事,我感触很深。

于是带着孔子求学的那一份感动,我重拾我以前的课本,第一课是白居易写的《草》,那时只知道这是一篇写草的,赞扬小草的诗。但那次我意外地读出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小草“火烧不尽,风吹又生”的坚强意志。当再次想起这首诗,我感触到人生是崎岖坎坷的,小草要经历“火烧”,我们的人生经历亦复如是。但小草在“火烧”后,亦能“又生”,那么只要我们勇敢面对挫折,相信风雨过后就是彩虹。同一首诗,所处的环境不同,所怀的心情不同,所在的年纪不同,竟读出了不同的感受,真是温故而知新。论语中像这样的名言警句还很多。

我清楚地记得书中有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说的多好啊。但我们扪心自问,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能够做得到呢?记得我们班有位同学车棚卫生觉得很辛苦,既要打扫,又要排自行车,又因为他在班里是班干部,于是他自私的于搞教室卫生的同学调换了岗位,但搞教室卫生也并不容易,即使调换了,他仍不能搞好教室卫生……难道他做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吗?我们应该明白进入了学校,就表示着我们进入了一个锻炼我们的环境,我们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对自己在集体中所承担的责任更要负责。

此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显得尤其重要,这既是一种做事的态度,也是一种做人的态度,更是一种美德。这些至理名言都出自《论语》,是它让我明白了这些。《论语》不只是一本书,更是一位不发言的老师。它在用生活教育着我们。

论语读后感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记录孔子和他第子言行的一部书,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它蕴含了多么深厚的文化魅力!

在论语中,有求知的态度,学习的方法等,但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那修身做人的道德。在《论语》中“人而无信,不可知其也。”这是说:如果一个人没有信誉,就不知他还能做什么了。说简单些就是如果人没有信誉,也就没有人愿意和他打交道了。我也认为诚信很重要,因为谎言最终是会被揭穿的。“人有了诚信将来在社会上一定不吃亏。”这是家长常对我们说的话。看来《论语》中的知识在现在的时代仍然深而有用,从中我明白了诚信。

在《论语》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想做的事,切勿强加给别人。这句话揭示了处事的基本原则,告诉我们多应该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可以为他人多想想。若把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丢给别人做,自己一时会变的如释负重,然而事情过后,那个人会对你有些想法,因而即使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你们的关系也会变的非常紧张。我认为在生活中学会如何处事,如何处好一件事,这便极其重要,这一点关系到我们的人际关系圈。人际关系好的人他一定是快乐的。从中我明白了处事。

在《论语》中“德不孤,必有邻。”这是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与他做伴。如果有一个人,对待他人很宽容,有爱心,有耐心,乐于帮助别人,一言一行都不让人感到厌倦,我想这个人一定有许多朋友。如果有人心胸狭窄,很暴力,他一定很孤单,我想没人愿意和他交朋友。仔细观察生活,同学们都团结相处,坦诚相待。家人们互敬互爱。所以我们要做一位有道德的公民。真心对待朋友,真心交朋友。从中我明白了待人。

我认为孔老先生的《论语》,其中每一句都值得我们去细细体味。因为它博大精深,含义深远,我喜欢的不止这些。《论语》的经典语句,流传至今的哲理,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

论语读后感

众所周知,《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这短短的几句话中蕴含了学习的态度、思想、品德、做人等的深刻道理。宋朝时期开国宰相赵普便以这半部论语治理天下。可见其作用之大和重要。

这部《论语》中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那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短短的八个字,却道出了做人的真实意义。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这句话相当普遍,大都人都学过。我们都明白它的意思: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替别人想一想。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真的做到了吗?

那是开学不久后,老师要调动我们的座位。换完位置后,我做的桌椅大不如以前好了。老是摇摇晃晃的,还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我坐着不舒服,所以就想趁中午没人时把我以前坐的桌椅换回来。我走到那桌椅面前,注视了一会儿,又走开了。为什么呢?因为我想到了孔子先生的那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张烂桌椅,自己不想坐,别人也不想啊。第一次坐到了好桌椅,第二次别人也好不容易坐到了好桌椅,凭什么又让别人坐一会烂桌椅呢?更何况自己都不想要,别人又怎么会想要呢?将心比心,也要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替别人想一想。

还有一个在新闻上看到的故事。非洲某个国家,黑皮肤的人不允许进入白皮肤人的公用场所。白人也不喜欢与黑人来往,认为他们是卑贱的种族,避之惟恐不及。有一天,一个白肤美女在沙滩上晒日光浴。晒了大半天后走进附近一家餐馆用餐,但很久没有侍者前来招待她。她满腔怒火,准备要发火时,却从旁边镜子看到自己被晒黑的皮肤。此时,她才真正体会到黑人被白人歧视的滋味。

我从论语中深刻体会到: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要设身处地的替别人想一想。正如孔子先生所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教给了我很多道理,而这些道理我们要学以致用,用在生活当中,提高自己的修养。而这些道理,我们也同时能够在生活当中细细体会到。论语它激励我们前进,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体会生活的乐趣。

论语读后感

《论语》,顾名思义春秋时期儒家之经典,其中辑录这孔子的一言一行,而其一言一行皆乎同理达意,而今我们重提《论语》,继续提高自己的素养,继续发扬着,传播者论语精神,因为现在的我们已然明白:读《论语》,晓天下这一道理。我们学习《论语》不仅是因为他是孔子的经典,更是现今人们兴旺,进步之阶梯。

《论语》一直被人传颂不只是因为华美的词藻及铿锵的文字句句给人警局、格言般,更因为《论语》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处事、学习······我们读《论语》,我们跟好的学习。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貌似简单的10个字,真可谓是10字真言,一直被后世所传用、借鉴、学习。

现在我们告别了小学读顺口溜的时代,对《论语》有了更深层的理解,通过老师同学之口了解到复习巩固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但恰恰在三千年前,孔子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就告诉弟子这些道理,想起来老师不过在走孔子铺的这条路,学生也不过照旧搬这一思想,有人会想:旧思想,旧习俗怎么能适应新时代,新环境呢?但我重申,《论语》做到了,它是学生,是老师所推崇的至高无上的书,这也正是《论语》历经几千年而不退色的原因。我们读《论语》是为了我们更好的为人处事。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孔子随口一言,更是奥运会我国欢迎世界,欢迎友人的态度。之所以有08年百年奥运梦的成功完成,更是因为中国对世界“礼至如宾”数日的态度。

孔子在告诉我们待人亲和的态度后,又向我们传达着: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面对非合乎情理之事的态度,决不可置之不问。······古来圣贤皆读《论语》,我亦读《论语》因为我认为读论语就可知世界,晓天下。

论语读后感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第二)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

论语的读后感作文500字 篇9

读了论语通译,虽然不能看了古文就知道如何翻译成现代文,但是在注释的帮助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诉我们的。觉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时就能明白的这些道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现在都还不明白。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是啊,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个个都渴望理解。人们视理解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大家都希望人与人的相处应该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复杂。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因为,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彼此理解不是强人所难吗?人不是从一个模子里造就出来的,你有另人头痛的事,我也有。我们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别人,于是我们之间有了“墙,于是你苦恼,我也苦恼。可是,人们有没有想过,许许多多的小事,为什么一定要他人明白,一定要他人理解?其实,面对种种的不理解,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笑,用宽阔的胸怀去面对,不被理解又何妨?商鞅是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峰经常被人嘲笑,他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理解?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么扞卫真理?他们最初不被接受,是因为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最终名垂青史,是因为他们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现实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这个东西。他们可以追求别人的理解,以别人的议论为自己的主题,以别人的言谈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以别人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甚至要去讨好别人,为了所谓的理解,写了一些优柔寡断毫无逐渐的可笑人生。他们真的知道理解吗,他们觉得他们真的是在理解别人,并换取别人的理解吗,不是这样的。

理解不仅仅只是你需要别人来理解你,根本就不是同路人为什么要逼迫别人理解你,难道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同情和怜悯?这样作难道不会太悲哀了吗?于是,终日沉浸在观察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之中,优柔寡断,碌碌无为。不再努力改造自己的生活,不再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却只是追求理解。理解不是牵强的,是需要别人有和你相同的东西然后互相共鸣而产生的。就算不被理解,又有什么关系,只要我们能在某些方面理解了别人,想必别人也一定能理解你的吧。孔子很早就这么说过了,不担心别人呢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不光为理解而活!“理解万岁?

论语的读后感800字以上 篇10

孔子推崇“仁者爱人”的思想,推己及人,仁爱待人,不正是我们的中小学生日常行为准则吗?文质彬彬、学思结合、学而不厌、以德报怨、以直报怨等等这些教诲不正是我的老师常常教育我们的吗?读完论语,我忽然觉得孔子就像一个慈祥的长辈,时常在我们耳边言辞恳切地教诲。读着《论语》,我感觉触摸到了圣人。读《论语》不仅可以聆听圣贤的声音,还可以跟着孔子学做人。

学做一个快乐的人。孔子有三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快乐是什么?孔子告诉我们的答案似乎很简单,学习知识并按时温习,与高人结交学习他们的学识品德,乐观面对生活、面对小人。

学做一个有敬畏感的人。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天命是上天的命令,在国家是国运,在个人则是命运。畏大人,是要我们尊敬长辈,敬畏是“敬而近之”而不是敬而远之。畏圣人之言,是要我们遵守准则,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那么不听圣人言,吃亏在后面。

学做一个反躬自省的人。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要多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有错。

学做一个有温情的人。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孔子不仅对学生有爱心对朋友更是有情义。

学做一个好学的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一生都在追求学问,圣贤都如此谦虚向学何况是我们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更要做一个谦虚好学的人。

上一篇:我国乡镇图书馆建设现状与问题下一篇:品牌影响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