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推断方法教案(精选8篇)
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对学好文言文和应试都大有裨益。
一、根据汉字的造字法推断。中国文字是表意文字,其意义可以通过造字法来推知。象形字、会意字,靠得是意会;至于形声字,其形旁也表意,其意义自然可以推知。例如:
(1)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史记·管晏列传》)(2)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韩非子·和氏》)
(3)虽身死家破,要领不属,手足异处,不难为也。(《韩非子·说疑》)
分析:(1)句中的“间”,是个会意字,从门从日,像光从门缝中透入,由字形可以推知它的意义是“缝隙”。
(2)句中的“刖”是个形声字,根据“月”和“刀”相合之形,“月”表音,“刀”表意,可推知它有“砍”、“截”、“断”之意。
(3)句中的“领”,这个词有脖子、衣领、带领等义项。《说文解字〃页部》:“领,项也。从页令声。”这是一个形声字,意符是“页”。“页”的本义是人头,凡是从“页”的字都与头、面的意义有关。由此我们看到,“领”的上面几个义项中,脖子的意义是本义,衣领和带领等意义都是由脖子的意义引申出来的。此句中的“要”、“领”用的都是本义,和手足相对,指“腰”和“颈”。
方法小结:
(1)用“贝”字作偏旁的字:购 例: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结论:用“贝”作偏旁的字大都与“钱财”有关(2)用“ 糸 ”作偏旁的字: 缢 绡 缒 例句: ① 自缢于庭树 《孔雀东南飞》 ②一曲红绡不知数 《琵琶行》 ③夜缒而出,见秦伯 《烛之武退秦师》 结论:用“ 糸 ”作偏旁的字大都与丝绸有关(3)用“ 王 ”作偏旁的字:瑾 瑜 璐
例句:①.何故怀瑾握瑜 《屈原列传》﹙瑾、瑜:美玉,此处比喻美好品格﹚ ②.被明月兮佩宝璐 《涉江》 ﹙璐:美玉﹚ 结论: 用“ 王 ”作偏旁的字与玉器有关(4)补充:部分偏旁与字义的关系: 禾----五谷、皿----器具、宀----房舍、冖----笼罩、求----毛皮、歹----死亡、月----肉、页----首、目-----眼、尸----身体、隹(zhuī)----鸟雀......二、根据对称规则推断。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讲究对称。上下文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其意义往往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我们可根据这一规律来推断词义。例如:
(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2)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4)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逍遥游》)
分析:利用上下文的对称结构,可据易知难。(1)(2)句为同义关系,“用”与“择”易于理解,可推断出“以”与“简”也分别作“任用”、“选择(或选拔)”讲。(3)(4)句为反义关系,(3)句中的“达”意思是“得志”,据此可推知“穷”意为“不得志”。至于(4)句既然“誉”(赞美)与“非”(非难)构成反义关系,那么由“沮”(沮丧)可推知“劝”与“沮”意思相反,应释为“奋勉”。
三、根据词的语法地位推断。即审查该实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确定其词性,以此来推断其意义。例如:
(1)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左传·宣公二年》)(2)遭父丧有疾,使婢丸药。(《册府元龟》)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4)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三国志》)
分析:(1)句中“辟丸”为动宾短语,而宾语多由名词充当,“辟”为“躲避”之意,故“丸”应释为“弹丸”。(2)句中“使”是个使令性动词,不作主要动词用,“婢”、“丸”、“药”三名词连用,因此我们可以推断“丸”是个动词,“丸药”即“制药成丸”的意思。(3)句中“渔樵”作句子的谓语,而谓语一般由动词或形容词充当,故“渔樵”应释为“捕鱼砍柴”。(4)句中“取樵”为动宾短语,“樵”作“取”的宾语,故“樵”应释为名词“柴”,而不能释为动词“打柴”。
四、联想成语推断。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大量源自古诗文,有许多词语的文言意义在成语中保留了下来。在判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时,可借助成语来推断其意义。例如:
(1)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涉江》)
(2)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史记·屈原列传》)(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4)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
分析:(1)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此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2)句中的“咎”可据成语“既往不咎”而解释为“责怪、责备”。(3)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4)句中的“克”可由成语“克勤克俭”推知是“能够”之意。
五、联想课文推断。高考文言文的阅读试题,选文在课外,但往往考查的词语在课文中已经学过。如果我们能够联想到在课文中已学过的同样或类似的词语,通过辨析迁移,往往能茅塞顿开,得到正确答案。现以近几年全国卷高考文言题为例作一一对照。(前句皆为高考文言语段中的例句)
(1)齐人追亡逐北(北:指败逃者)——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过秦论》)(2)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结发同枕席(《孔雀东南飞》)
(3)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
(4)岁凶,汝旁诸县多盗(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寡人之于国也》)
(5)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谏:规劝)——太后不肯,大臣强谏(《触龙说赵太后》)(6)意季布匿其所(意:料想)——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门宴》)
六、根据具体语境推断。确定文言实词在句中的正确含义,最重要的是根据语言环境来推断,所谓语言环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一个文言实词一般有多个义项,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却又是唯一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善于把实词放在语言环境中来考查分析,根据上下文来进行词义的推断。例如: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苏洵《六国论》)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苏洵《六国论》)(3)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竟死。(《史记·李将军列传》)
一、字形推断法
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 其义符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樯橹灰飞烟灭”, “橹”是常见字, 是木制的船具, “樯”是冷字, 但“樯”从木, 与“橹”联合成词, 可知“樯”也是木制的船具。
另外, “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系”与捆绑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等。
二、字音推断法
古代汉语中, 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 我们可以运用通假字音同或音近的原则, 大胆逆推, 找到通假关系, 用本义去解释借义。
“甚矣, 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这句中“惠”本义为“仁爱”, 在这里显然是讲不通的, 可借助于音的联系来推断其通假, “惠”通“慧”, 豁然贯通。“今若遣此妇, 终老不复取!”可推断为“取”通“娶”。
“昌期少年, 不闲吏事。” (2004年湖北高考题) 句中“闲”与“娴”通假, “熟悉”的意思, “娴于辞令”即为明证, “不闲吏事”就是“昌期少年, 不熟悉吏事”的意思。
三、结构分析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 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 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 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 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例如:“亡国破家相随属, 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 (《屈原列传》) 。上下旬以“而”相连, 表并列关系, 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 译为“圣明之君, 治平之国”。若译成“圣明韵君主治理国家”, 则为主谓关系, 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 讲求对仗, 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例如:
(1) 忠不必用兮, 贤不必以。
(2) 灭六国者, 六国也, 非秦也;族秦者, 秦也, 非天下也。
[简析] (1) 句从句式结构来看, 属于对仗, “忠”和“贤”相对, “用”和“以”相对;“忠”和“贤”同义, 那么“用”和“以”同义, 故“以”的意义就是“重用, 任用”的意思。 (2) 句从句式结构来看, 也属于对仗句, “六国”与“秦”相对, “灭”与“族”相对, 由此可推知, “族”就是“族灭”的意思。
四、语法分析法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 组合是有规律的, 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 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 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 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
例如: (2000年全国高考题) “自放驴, 取樵炊爨”, 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樵”字前有动词“取”, 后有动词“炊爨”, 上下联系起来, 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 是名词, 应该是“木柴”的意思, “打柴”是动词, 明显不当。
再如:
(1) 据殽函之固, 拥雍州之地。
(2) 带朱缨宝饰之帽, 腰白玉之环。
[简析] (1) 句也为对仗句, “据”与“拥”相对, “固”与“地”相对, “地”是地方之意, 名词, 那么“固”也是名词, 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 (2) 句也为对仗句, “帽”与“环”相对, “带”与“腰”相对, “带”为动词, “腰”也为动词, “腰佩”之意。
五、成语验证法
不少成语源于自文言文, 因此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 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 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 推断出文言词义。
例如:
(1) 腥臊并御, 芳不得薄兮。
(2) 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3) 登高而呼, 声非加疾也。
(4) 每责一头, 辄倾数家之产。
[简析] (1) 句中的“薄”字, 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 “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 那么 (1) 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 (2) 句中的“速”字, 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 招引”的意思。 (3) 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 (4) 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 寻找”之意。
六、课文迁移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 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 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 相互比照, 辨其异同, 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一、字形推断法:借助汉字字形推断。汉字是音、形、义三位一体的表意文字,通过对字形结构(特别是会意字、形声字)的分析可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例1.拔剑切而啖之(吃)
2.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看)
猜猜看:1.生而眇者不识日。(答案:眼瞎)
2.常通商贩,贸籴粮食(答案:买进粮食)
二、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在汉语语法中,主语、宾语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定语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可以由结构推断词性,进而推断词义。
例1.烟涛微茫信难求(“信”修饰“难求”,推断出解释为“实在,副词”)
2.信义著于四方(“信义”处于主语位置,可推出为“信用,名词”)
3.楚王贪而信张仪(“信”后面带了宾语“张仪”,可推出为“相信,动词”)
试一试
“自放驴,取樵炊爨”,樵在此句中解释为打柴,对吗?为什么?
(答案:名词,木柴,做“取”的宾语)
三、结构分析法:文言文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例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根据“用”可推出“以”解释为“任用,重用”)
2.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根据“竭”可推出“殚”解释为“尽”)
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根据“被”可推出“见”解释为“被”)
四、联想推断法:通过所学课文或成语中有关词语的用法,互相比较,确定其实词的含义,这要求做题时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进而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例如:“城之不拔者二耳”。依据《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其后秦伐赵,拔十城”的“拔” 可推出“拔”解释为“攻取”。
另外,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例如:“腥骚并御,芳不得薄兮” ,可联系成语“日薄西山”推断“薄”解释为“接近、迫近”。
试一试:诸将阿吕后意(答案:阿谀奉承——迎合)
五、语境分析法:这是最重要的最根本的方法,是理解词语最应该考虑的决定的因素。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是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的。
例: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语境中提供的是不同的选择,结果是“死”,由此可推出“亡”不是“死”,由“举大计”可推出“亡”解释为“逃跑”。)
六、代入检验法:借助题干所给的义项推断词义。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将所给义项代入各自对应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
文言文实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解答技巧很有必要。
二、方法指导:
(一)
课内回顾:
A、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眄”的含义,根据“目”和“眄”的对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
B、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畴”的含义可根据“田”字旁能推出“田地”之意。)
方法:字形推断法(利用汉字字形)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功能。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形旁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与兵器有关;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从“(言)、辶(走)、(心)、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其它还有:禾--五谷、贝--金钱、皿--器具、纟--丝麻、宀--房舍、求--毛皮、隹(zhuī)--鸟雀、歹--死亡、月--肉、页--首、自--鼻、目---眼……
课外延伸:
1、启听淮北取籴。(其中“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 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2、袖空牒窃印(春季北京卷)
部首“片”,本义就是“木片”,众所周知,古代发明纸张之前人们都把字写在木片或竹片上,所以“片”又被引申为“文件、文书”之义。
3. 《战国策?赵策》:“秦军引而去。(“引”,《说文》:“开弓也。”开弓既是向后拉,所以“引”又有“引退”的意义。)
4. 《左传》昭公二十年:“使有司宽政,毁关,去禁,薄敛,已责。(“责”,它之所以从贝,是因为贝表示财。《左传》昭公二十年:“使有司(主管机关)宽政,毁关(去掉关税),去禁(废除各种禁令),薄敛(减少田租),已责(停止讨债)。”这是“责”的本义。)
练习巩固:
(1)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史记?管晏列传》)
(2)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韩非子?和氏》)
(3)虽身死家破,要领不属,手足异处,不难为也。(《韩非子?说疑》)
(二)
课内回顾:
A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孟子?离娄下》早写成“蚤”。“蚤”的本义跳蚤,早晨的“早”之所以写成“蚤”,只是因为二者声音相同,“早”是“蚤”的假借义。)
B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孰”通“熟”,义为“仔细”.)
C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倍:通“背”,背叛,忘记。 )
方法总结:字音推断法
这种方法就是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试着找通假关系,从而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也就是根据同音通假求得本字。
课外延伸:
1、“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荀子?天论》)句中“倍”若释为“一倍,加倍”便无法解出此句的意思,但是“倍”与“背”的读音相近,“背”的含义是“违背”,这样,我们便可以很容易地释出 “倍道”就是“违背自然规律”。
2、进住夏口。(《赤壁之战》)“住”通“驻”。如果是“柱”、“注”、“炷”等字就不可以通假“驻”;
3、亲戚畔之 (“叛”背叛)
练习巩固:
1、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2、复之以掌,虚若无物
3、人穷则反本
4、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5、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6、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7、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8、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9、系向牛头充炭直。
10、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三)
课内回顾:
A、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句中“用”和“以”位置相同,而“用”的意思又是我们拿得准的,“以”的意思是“任用”)
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
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弥:愈,越)
D、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险固的地势)
E、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族灭)
F、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
G、追亡逐北(亡,北对应,均为溃败。常用“败北”,北即败)
方法总结:互文对举推断法(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多,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近或相反,运用这种方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易推出难。
课外延伸:
A、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腰”与戴对应,动词,腰戴)
B、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私者,然欲厚之,更所以祸之。(全国卷)
“顽鲁者亦当矜怜”中的“顽鲁”义:A、愚笨而鲁莽B、固执而粗鲁C、顽皮而愚蠢D、愚昧而愚蠢,孤立地看似乎都讲得通,但由于这句话同下面“贤俊者自可赏爱”构成整句。因此,你只需了解“贤”“俊”是在古文中是“有才能”之义,就很容易能选出D项这一正确的答案。
练习巩固:
(1)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逍遥游》)
(四)
课内回顾:
A、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平安的)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受助动词“能”的修饰,并处在谓语的位置,便可推断它是动词“会水”即“游泳”的意思。)
C、范增数目项王(它前有状语,后带宾语,用如动词,既不能理解成“眼睛”,也不能仅理解为“看”,应该理解为“用眼睛示意”。)
D、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促织》 “高”字上带宾语,用如动词,联系原文,可推断为“抬高”。)
E、臣战河南,然不自意先入关破秦。(“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
F、视之,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意”作主语,为名词,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
方法总结:语法分析推断法(利用语法结构)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课外延伸:
A、文过饰非 (掩饰) 严惩不贷 (宽恕) 孜孜不倦(勤勉的样子)
B、有势者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 (“朱丹”、“黝”都处在谓语的位置并分别带了宾语“门”和“之”,所以就能感知它们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是“漆成红色”和“涂成黑色”的意思。)
C、自放驴,取樵炊爨(全国高考题)(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
D、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
练习巩固:
(1)遭父丧有疾,使婢丸药。(《册府元龟》)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3) 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4)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烛烛之武退秦师》
(五)
课内回顾:
A、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言听计从:听从)
B、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务农,从事)
C、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超出)
方法总结:成语印证法(利用成语)
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借用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有时也能让我们“绝处逢生”。
课外延伸:
A、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不速之客 :招致)
B、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接近)
C、在官清恪,未尝闻私。(高考试题)(恪守不渝:谨慎而恭敬)
D、吾亦望汝副其心(名副其实:符合)
练习巩固:
(1)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史记?屈原列传》)
(2)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
(3)敌则能战之。 (《孙子兵法?谋攻》)
(4)设五寸之的,引十步之远。(《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5)以兵胁涣 (《三国志?魏志》)
(6)百骸、九窍、六脏赅而存焉。(《庄子?齐物论》)
(六)
课内回顾:
A、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拍”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随着,和着”。)
B、烟涛微茫信难求(“难求”为谓语,而“信”修饰了“难求”,作状语。状语一般由副词和形容词充当,结合语境就可以推断出“信”是实在的意思。)
方法总结:语境分析法(利用上下文语境)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绝不能离开它生存的语境,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我们要寻找的钥匙。
课外延伸:
A、又以適去,意不自得。(根据“意不自得”可以推知“適”同“谪”,“又以適去”,是“又因为被贬而离开”。)
B、(郭)永以书抵幕府(“抵”是多义词,这里是什么意思?前文说,太原地方长官总是任用名望很高的人,每次宴请耗费千金,这些钱都是从各县搜刮来的,对大谷县征敛尤为紧迫,于是“永以书抵幕府”,意思是:郭永写信送到太原帅幕府。抵,送达。)
练习巩固: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苏洵《六国论》)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苏洵《六国论》)
(3)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专以射为戏,竟死。(《史记?李将军列传》)
(4)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史记?屈原列传》)
(5)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6)坐南朝北
(七)
A、(高考)“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同课文的“沛公不胜杯杓”中的“胜”;
B、(上海卷)“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同课文“向使六国各爱其地”中的“爱”;
C、“伐其功”跟课文《屈原列传》中“平伐其功”中的“伐”均是“夸耀”之义。
方法:课文迁移法
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其实课文中已出现过,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
解答文言实词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代入检验法),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你掌握的法宝越多,你获得成功的系数就越大
举例:
(1)全国卷 齐人追亡逐北(北:指败逃者)——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过秦论》)
(2)全国卷 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结发同枕席(《孔雀东南飞》)
(3)全国卷 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
(4)全国卷Ⅱ 岁凶,汝旁诸县多盗(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寡人之于国也》)
(5)全国卷Ⅱ 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谏:规劝)——太后不肯,大臣强谏(《触龙说赵太后》)
(6)全国卷Ⅱ 意季布匿其所(意:料想)——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门宴》)
(7)全国卷 帝殊有难色(殊:十分、非常)—— 今者老臣殊不欲食,乃自强步《触龙说赵太后》
(8)全国卷 城之不拔者二耳。 (拔:被攻取)——拔二十城《信陵君窃符救赵》
(9) 全国卷 使老弱女子乘城(乘:登上)——乘彼垝垣,以望复关《诗经》
河北省迁安一中教师 韦秀平
语文考试大纲“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改为“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这里加了“文言”二字,考查的目标就更准确了。为此,我们要积极备战高考,培养学生在语境中推断文言实词的能力。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
1、字形推词义法
在汉字中,形声字占大多数。形声字分声旁和形旁两部分,其中的形旁为我们推断字义提供了条件。例如:“樯橹灰飞烟灭”,其中的“橹”我们知道是木制的“船具”,而对“樯”就不甚理解,但我们知道“樯”从“木”,同“橹”字联合成词,都属船具,便可推知“樯橹”有“船”的意思,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格。再如:从“页”,词义就和“头”有关;从“厂”,词义就和“房子”有关。
2.通假推词义法
文言文中的通假大致有三种情况:①完全同音。如“兵不顿而利可全”,把“顿”理解为“劳顿”,就成了“武器不劳顿就可以取得完全的胜利”,意思显然不通,这时“顿”的意思就成了理解全句的关键了。这时,如果我们根据同音形似通假的规律,联想到表示“不锋利”意思的“钝”字,就可以将全句译为“(未经战斗)武器还很锋利而胜利可以完全取得了”,句意就通畅明白了。②声母相同。如:“河曲智叟亡以应”句中“亡”通“无”字。③韵母相同。如:“张仪至秦,详失绥堕车”句中“详”字通“佯”。我们只要根据通假字规律,就可以推出本字的含义来。
3.句式结构推词义法
在文言文中,有很多运用了对偶的整齐句式。我们可根据相应位置的词词义或相同或相反的规律来推断词义。例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其中“逸豫”义可由“忧劳”来推断,词义相反。“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我们知道“终日”与“须臾”。是反义对文,这样就可以由“终日”是“整天、时间长”的意思推知“须臾”的意思是“时间短”了。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这里的“殚”和“竭”是同义。如果知道“竭”的意思是“尽”,就可以推知“殚”的意思也是尽了。 “蒙故业,因遗策”句中“因”字意思可由“蒙”推断是“沿袭”的意思。“拥雍州之地,据崤函之固”句中“固”字应与“地”字词性相同,为“坚固的形势”之意。“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句中,“以”字意思和“用”相同,“任用,重用”的意思。
4. 语法推断词义法
根据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来判断词性,理解含义。例如信”字在“烟涛微茫信难求”一句中,从结构上看是在状语“难”和谓语“求”的前边,可以推断其词性为副词,这样就可以解释为“确实”的意思了。 “齐人追亡逐北”句中“北”字做“逐”的宾语,是名词,译为“败北的军队”。“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句中“行旅”词做句子的主语,是名词,译为“旅行的人”。“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句中“曲折”词做句子的宾语,是名词,译为“隐情,复杂的、不顺当的情节”。
5、联想推断词义法
在理解课外文言实词含义时,我们可以运用相关联想。联系相关的.课本语句或日常生活中的成语来推断词义。例如“威自京都省之”句中“省”字意思,可由课本语句“省坟墓”推断,是“探望”的意思。“讽帝大征四方奇技”句中“讽”字意思,可由课本语句“邹忌讽齐王纳谏”推断,是“劝告”的意思。“岁凶,汝旁诸县多盗”句中“凶”字意思,可由课本语句“凶年免于死亡”推断,是“收成不好”的意思。如要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涉江》)中的“薄”字意义,可以联想成语“日薄西山”,不难推断出“薄”是接近、迫近的意思。又如高考卷第12题目A项“善才绳之”中的“绳”字,给定解释是“捆绑”,这种解释对不对呢?我们可以联想成语“绳之以法”,这成语中的“绳”是法律制裁的意思,由此可以推断“善才绳之”中的“绳”也是这个意思。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句中“责”字意思,可联想成语“求全责备”,推断为“要求”的意思。
6、语境推断词义法
结合上下文的语意来推断出要解释的词语的含义。例如:缪贤对赵王称赞蔺相如时说“臣窃以为其人勇士”中的“勇士”,如果解释为“勇敢”或“勇气”显然不妥,但如果联系到后面词语“有智谋”和他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的表现来推敲,就可以推知“勇士”在句中是指“有胆识的人”。如1993年六省市高考卷第13 题,要求选择文末“予访得之”中的“访”字的词义,四个选项分别为:咨询;探望;寻求;访问。联系上文内容,李衡临终告诉儿子,他生前曾购置有“千头木奴”,只有“寻求”一义合适。又如 年高考卷14 题翻译题A项,“在郡多有出息--在郡中有多方面的发展前途”,这实际上是考查“出息”一词的意思。联系上文“资产巨富”和下文“常得郡县为征”、“为债数来”,就可推断这里的“出息”绝对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同,不是指发展前途和志气,而是指资产的租息收益。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两句中,“言”字意思不同,因郦元、渔工水师的身份、文化程度的不同,可推断两句中“言”字意思分别为:“叙述;记载”之义。
另外,也可根据文后的注释来推断词义,也可由选段的最后一题选项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总之,能否正确理解文言实词的意义,直接关系着能否读懂文言文,在平时复习
和应考中,要灵活利用一些技巧,正确推断实词的意义。在解题中可以根据题干和题肢的具体要求采用某一种,也可以综合运用,从不同的几个侧面加以反复推断,以提高解题的准确率,从而做到准确地读懂文章,提高文言翻译的分数。
衡阳县一中 盛植锐
学习目标
1、运用已知的知识归纳推断文言词义的一般方法和规律
2、学会运用推断文言词义的一般方法和规律来正确理解、解释常见实词的意义
学习过程 一:【例题引入】
08湖南卷: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
译文:并且又大力 盗贼,都不能捕获,主管官吏对这件事情感到苦恼。07江苏卷:牢之(人名)问部下甲兵刍粮,进之(人名)布指算,不爽。
译文:刘牢之就问他军队和粮草方面的事情,高进之伸曲手指算了算,。
常见误区: 望文生义
以今解古
二:考点解说: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常见”,一般作品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实词;
2、“在文中”,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一般可以根据上下文推测出来;
3、通过掌握文言实词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研习方法
方法
一、字形推断法 【链接高考】 2006年全国卷1:《何远传》“至武康,远独设糗水而已”。译文:到了武康,何远只为他准备了 和清水。2010年辽宁卷:初以荫为泰宁主簿。
译文:开始是因为 受封为泰宁主簿。
字形分析法是根据汉字是表意文字的特点,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来推断词义的方法。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的功能。会意字则本身就表意。
1、从“刂(刀)、弓、矛、戈、斤(斧)”与兵器有关
2、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
3、从“讠(言)、辶(走)、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
4、用“贝”作偏旁的字与“钱财”有关
5、用“ 糸 ”作偏旁的字与“丝织品、绳索”有关
1、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千里马
2、宰臣上炙而发绕之。烤肉
3、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打
4、富翁某,商贾多贷其赀。钱财
5、贫民虽平价不能籴。买进粮食 【类题演练】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绳索 B、金就砺则利。砺:磨刀石 C、径造卢访成。造:成就
D、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觐:拜见
解析:“造”的形旁为“走”,而“庐”是处所,不难推断与此相关联的词义应该是“到”、“去”。
方法二:结构推断法 【链接高考】
1、傲细民之忧,而崇左右之笑,则国亦无望已!
译文: 小民百姓的忧愁,却 身边的人的取乐嬉笑,那么国家也就没有希望了。
2、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译文:治国的关键,在于刑律,刑律 ,百姓就会受到伤害,刑律 ,就控制不住犯罪,一定要使它宽严适度。
结构推断法是利用文言句法特点推断的方法。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在同一位置上词语意思相同、相对或相反。例
A、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B、追亡逐北
C、通五经,贯六义。
D、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E、祠祝毕,刍狗捐;淳精流,糟粕弃。F、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类题演练】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任用
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逸豫:安逸享乐 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弥:更加 D、梅以欹为美,正则无景。欹:稀疏
解析:D项“欹”应为“横斜”,与下文的“正”意思相反。
方法
三、迁移推断法 【链接高考】
2011年湖南卷: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联系:成语“出类拔萃”
译文: 深深地感叹他
2008年四川卷:时富室多以罪倾宗,而郑氏数千指(庞大的家族)独完。联系:“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译文:当时很多富户都因为犯罪牵累整个家族,而郑氏数百人都得以保全。迁移推断法:是指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来推断实词意义的方法。
根据所学知识推断词义:
①至是乃杜绝交游,馈遗秋毫无所受。比喻细小的东西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明察秋毫
②遂能廷折之 名词作状语, 在朝廷 卒廷见相如
③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 枉道速祸 招致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类题演练】
(2011广东卷)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 苦:痛苦 B、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 纵:腾跃 C、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 官:做官 D、抵关适断,船不能行 抵:碰到 解析:答案为C。其中A.苦于„„。可联想《列子.汤问》:“何苦而不平?”(苦于山挖不平)B.释放,放走。例:纵火,纵虎归山,七擒七纵。D.到达,抵达。例:抵京,抵临,平安抵达
方法
四、语法推断法 【链接高考】
(2011年安徽卷)先生赎而归之
译文:先生赎出了他并且。
(2006年广东卷)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
译文:他的妻子马氏脱下自己的衣服换下常母的湿衣,拿稀饭给她吃。
语法分析法: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一般的句子结构:主语(名、代词)+状语(副词)+谓语(动词,形容词)+补语(副词、形容词)+定语(形容词)+宾语(名词、代词)
【类题演练】
对下列一组“信”字的意义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信:确实 B、楚王贪而信张仪 信:相信 C、信义著于四海 信:信誉 D、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 信:有信义的
解析:D项中的“怀”为动词,“信”充当动词的宾语,所以“信”应为名词,解释为“忠诚”之意。怀信:怀抱忠诚。【类题演练】
1、太傅袁隗欲以女妻范,范辞不受。
2、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4、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
方法
五、语境推断法
隆庆时,绍兴岑郡侯有姬方娠。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责之。未几,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冯梦龙《古今谭概》)
解释“弄璋”、“弄瓦”在文中的含义并说说你的理由。“我夫人有娠”(娠:身孕)“果双生一男一女” “璋也弄,瓦也弄”
结论:弄璋:生男 弄瓦:生女
语境分析法:是指结合语言环境认真揣摩,仔细分析上下文之间的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准确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文言文实词含义丰富,大多都存在一词多义现象,要想对其进行准确的界定、理解,需要我们借助上下文的语境进行推断。
日暮,至豪民第门,捽使跪,数之曰:“若为民不自谨,冒使君,杖汝,法也;.敢用是为怨望!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汝罪宜死,今姑贷汝。后不善自改,且复妄言,我当焚汝庐、戕汝家矣!“今姑贷汝 ”的“贷”是什么意思?
解析:联系后文的“不善自改”,此处的”贷“应为”宽恕,饶恕“。
齐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A.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述他说:“这是一个狡猾的孩子,必将有所成就。” B.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赞他说:“这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必将有所成就。” 从“生而聪慧”“笃爱之”等词语可见“黠儿”为褒义,故选B。
陈万年字幼公,沛郡相人也„„善事人,赂遗外戚许、史,倾家自尽,尤事乐陵侯史高。
“事”在文中的意思是:
分析:“事”有“奉”“为„„服务”之意,从下文“赂遗外戚许、史,倾家自尽”看来,当有贬的感情色彩,从搭配看,可推断为阿谀奉承、钻营取巧 之义。
余病痞(肚子里生的硬块)且悸,谒医视之,曰:惟伏神(中药名,外形像芋)为宜。明日,买诸市,烹而饵之,病加甚,召医而尤其故。医求观其滓,曰:“吁!尽老芋也。彼鬻药者欺子而获售。子之懵也,而反尤于余,不以过乎?” “召医而尤其故”中的“尤”解释为。
小结:以上方法并不是固定的,可灵活使用。当然,解答高考文言文实词考查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你掌握的推断“武器”越多,你答题的准确率就越高。
【实战演练】
薛潭学讴①
薛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释:①唱歌 A、结构推断法:
并列同义推断法: 穷:学 尽 尽:学完 并列近义推断法: 声:歌声 响:声响
B、语法推断法:穷、尽:作动词,学尽,学完 C、联想推断法: 1.谢:联想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廉颇蔺相如列传》 认错,道歉 2.遏: 联想:浪遏飞舟。《沁园春·长沙》 阻止,阻遏 D、字形推断法:《说文解字》:“行,道也。”衢,四通八达的大路
中国汉字的造字方法,给我们提供了字形推断的直接理论基础。汉字的造字方法公认的有六种,称为“六书”。它基本上是建立在小篆的基础上的,虽然不够完善,但对于大多数汉字特别是古文字,还是能够予以说明的。“六书”是古人解释说明汉字结构和使用方法而归纳出的六种条例。“六书”之称,最早出现于《周礼·地官·保氏》。后世学者定名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东汉学者许慎对古文字构成规则进行了概括和归纳。许慎在《说文解字》给“六书”下的定义是:象形者,画成其事,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中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掌握的一般是最基本的四种造字方法,也就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下面根据这四种最基本的造字方法,结合江苏省高中阶段的语文教材进行逐个分析。
一、象形字
所谓“象形字”,即依照物体的外貌特征来描绘出字形。如:“旦”,根据其小篆体字的外形可以看出:此字像太阳刚刚从地面升起的样子。所以,此字的本义是天刚刚亮,破晓,夜刚尽日初出之时的意思。例句: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这句话中的“旦”,便是使用的“旦”字的本意,可以根据此象形字的外形明显特征推断出是早上的意思。
二、指事字
所谓“指事字”,即是指表现抽象事情的方法。大多数指事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减少笔画或符号。如:“本”,根据其小篆体字的外形可以看出:此字像在“木”的下面加上一横,是为了指明树根之所在。所以,此字的本义是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茎干的意思。例句: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书》)。这句话中的“本”,便是使用的“本”字的本意,可以根据此指事字的外形明显特征推断出是草木的根或茎干的意思。
三、会意字
所谓“会意字”,即是指将两个字根组合起来,使之衍生出新的含义。如:“步”,根据其小篆体字的外形可以看出:此字像由两只脚的象形符号重叠而成,表示两脚一前一后走路。所以,此字的本义是行走的意思。例句:与樊哙、夏侯婴、靳疆、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鸿门宴》)。这句话中的“步”,便是使用的“步”字的本意,可以根据此会意字的外形明显特征推断出是行走的意思。
四、形声字
所谓“形声字”,即是指由表示意义范畴的意符(形旁)和表示声音类别的声符(声旁)组合而成。如:“赋”,这个形声字是从贝,武声。由其小篆体字的形旁“贝”,可以推断出其的本意与财物,进而告诉学生是征收的意思。例句: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捕蛇者说》)。这句话中的“赋”,便是使用的“赋”字的本意,可以根据此形声字的形旁明显特征推断出是赋税的意思。
形声字在汉字中占的比例超过百分之八十,其形旁为我们推断文言实词的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却匈奴七百余里(《过秦论》)”一句中“却”的意义探求。“却”的形旁为“卩”,像人下跪的样子,即腿骨节屈曲的样子。不难推测,与其所关联的义项应是“退却”的意思。
一、以形析义法
汉字以形为本,尤其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造字法,为我们推测领悟词义提供了帮助。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其义符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条件。如: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贾客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沧溟”都有表意形旁“氵”,其义与水有关,联系后面的“知海”二字,可判定“沧溟”为“大海”;“啜”,口旁,与吃、喝、叫有关,联系前面的“知味”,就能断定其义是“吃”或“尝”。再以“顾”为例,它是形声字,它的形旁是“页”,指人的头部,凡从“页”的字,均与头有关,如:“项”、“额”、“颧”、“颊”等,因此,“回头”是“顾”的本义;“看”、“拜访”、“照顾”、“关心”、“顾虑”等都是“顾”的引申义(顾:回头→看→拜访→关心→思念……)。“但是”、“反而”之义与“回头”的本义毫无关系,是音同而形成的假借义。
二、以音猜义法
运用声训,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如: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句中“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钝”的含义是“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即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亦不锋利了。汉字具有因声求义的特点,常见的是利用发音找到通假关系,以确定本字解释词义。其实,不少汉字的读音也含有一定“义”的成分,具体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
(1)音、形相同或相近的假借:“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坐”通“座”,座位。
(2)音同(近)形不同,如:“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3)音不同形近的通假字,如:“子曰:由,海女知之乎!”“女”通“汝”,你;“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三、温故知新法
对于文中某些词的词义把握不准时,就要回忆它在哪些已学过的课文中出现过,是什么意思,哪种意思与这个语言环境切近,由此推求出它在此处的含义。如: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句中“及”已知学过义项有“赶上”“到达”等意思。这里用法与“到达”靠近,但不确切。“到达”可引申为“接触”,由此再引申为“实践”。“履”,已知学过的有“鞋子”之义(“郑人买履”),接触过的成语有“如履平地”“如履薄冰”,其中的“履”均作“以足踏地”义讲,这是“履”的本义。此处“履”是在本义上引申为“走过”“经过”或“实行”的意思。再如“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句中“卒”的本义是步兵,一是肚子上的创伤,由于古代医疗技术差,肚子受伤意味着“死亡”,因而“卒”有“死亡”之义;这一意义后来写作“猝”,表示突然死去,故后“卒”亦有“突然,匆忙”的意义。“死”就是生命的“完毕”,由此进一步虚化为副词“终于”。
四、内外结合法
内,指文言语句自身。外,主要指现代汉语成语。由于现代汉语成语中保留着各式各样的文言现象,所以借助成语中某些词语的含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如“以身徇国,继之以死”一句中,理解“徇”的含义,可以联想到“以身殉职”的“殉”(为某种目的而牺牲生命)来加以推断。还可以用现代汉语中的合成词语来推断语素在古汉语中的意义。如上例中“疏”,在现代汉语中组成的合成词有“疏通”“疏导”“疏浚”等词,这些词中的语素“疏”,与“通、导、浚”都是同义并列,因此,“疏”可释为“通”。这样,“疏八珍之谱”就迎刃而解了。
五、互文见义法
古人常在并列短语、对偶句、排比句的对应位置上使用同义或反义词,只要知道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另一个词义便可推断出来。如“彼竭我盈,故克之”。“彼竭我盈”是由两个主谓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处于相同位置的“竭”和“盈”是两个意义相对的词,已知“竭”是“枯竭”,可推知“盈”是“充满”。文言文讲究句子句式的整齐,尤其是在句子对等的位置上,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总是互相关照,要么相同相近,要么相反相对,要么相互补充。了解并利用这一特点有益于实词词义的把握,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的“竭”的意思是“尽”,推知“殚”的意思也是“尽”,作动词,全部拿出;“蒙故业,因遗策”,“因”可由“蒙”的承接意来推断,为“沿袭”意;“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學也。”“终日”与“须臾”是反义对文,再由“终日”的“整天、时间长”的意思推知“须臾”的意思是“时间短”。
六、随文取义法
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常会有不同的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在句中去理解,根据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如:然尧有不慈之名,舜有卑父之谤,汤、武有放弑之事,五伯有暴乱之谋,是故君子不责备于一人。这段文字中容易产生释义错误的是“责备”一词,稍不注意就会把它当成现代汉语中“责备”(批评、指责)解,那就讲不通。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圣人也有缺点,所以君子对人不求全责备。“责备”释为“要求完备”。
七、意到理合法
把握实词的含义不能只在“意义或解释”上花力气,重意轻理往往会望文生义,且不知是非,一词之义要切合一句之意,并非简单的“投合”,而应当是“精准”的“融合”,也就是意到理合。这样,所谓关照上下文才不会落空。如“让魏公子曰”中的“让”很可能解释为“避让”、“退让”,结合上下文得知“让”应为“责备”之义。再如“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中的“让”就不能解释为“退让”,整个句子是因果关系,说的是泰山不排除细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让”应为“拒绝”、“排除”之义。
此外,对于文言实词的复习,平时我们还要注意如下三点:
一是依据课本,夯实基础。现在的高考,不再以课本取材命题,但课本中文言文的复习却很重要。因为课本中的文言文是文言知识的载体,而高考文言阅读试题所涉及的知识,绝大多数见于课文,我们曾统计了2000~2016年这17年的高考文言试题,基本年年如此。所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要依据课本文言文,要借助于课本,积累文言知识,编织出知识网络。
二是大量阅读,培养语感。阅读理解文言文语句,解答试题,很大程度上依靠语感能力,而语感的形成离不开反复阅读。因此,要想方设法地多读文言文章,把那些文句流畅、语言丰富的文段尽量背下来,多读多背就能形成敏锐的语感。
三是科学训练,培养能力。复习中见到重要的语言知识,要联系已掌握的文言知识,比较异同,分析其内在联系,以解决新问题。遇到疑难语句,要能联系所掌握的知识,根据上下文寻求隐含信息,推断出疑难词句的意思,如此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在高考中取得佳绩。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教案】推荐阅读:
摭谈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05-25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公开课教学案09-07
文言实词推断法教案04-03
实词推断教案06-08
文言文实词专题07-15
常用文言实词120例12-10
高考常见文言实词集锦03-29
文言文实词的用法12-16
中考文言文实词汇总03-01
120个文言实词练2答案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