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2024-10-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环保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环保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篇1

--浅议安全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经济的发展需要安全生产来支撑,安全生产又推动经济发展,两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科学发展首先强调的是安全发展,经济发展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搞好安全生产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应该是有安全保障能力的发展,绝不是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损害劳动者生命和健康为代价换来的短暂的局部的发展。因此,保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在安全生产的前提下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安全发展。

一、*县概况

*县是一个矿产资源大县,工业生产门类较全,高危行业相对集中,煤矿企业、非煤矿山企业、易燃易爆品生产企业,以及道路水上交通安全,都存有发生重特大事故的隐患,而且县城内人口密度大,流动人口多,公共场所集中,存有很大消防安全的隐患。全县现有工矿商贸企业331家,其中,县办煤矿2家,基建矿井3家、乡镇煤矿7家(均已“双停”),危险化学品企业49家,烟花爆竹批发经营单位1家、常年经销点32家,非煤矿山2家,建筑单位7家,民爆企业企业2家,劳保企业14家,建材企业28家,冶金企业22家,其他企业162家。另外还有学校218所,医院和卫生院27家,全县机动车保有量达18095辆。

二、存在问题

(一)安全监管末梢缺位,责任与权利不相协调。一是我县中小企业大部分分布在乡镇,乡镇没有专门的监管机构和队伍,全县乡镇安全生产工作人员缺乏执法权,难以对众多的分布在乡镇的中小企业安全生产进行日常监管。二是安监装备配套不足、工作经费紧张,监管手段落后,还是凭经验看、听、摸、闻,缺乏相应的检测仪器和设备。三是安监系统监督检查的重点对象是高危行业,安监工作责任大、权力小、风险大,安监部门的工作人员几乎没有节假日,不分昼夜地全力投入安全监管工作中,工作十分辛苦而危险,但安全监管人员相应的福利、待遇中没有得到体现。特别是按照“三定”方案,安监局现只有办公室、一股、二股,其他科室均不在编,与上级安监部门脱节,编制不能适应当前安全监管工作需要。

(二)行政执法力量薄弱,发展与安全突显矛盾。一是安全监管力量不足制约了执法工作的开展,安监机构监管范围越来越大,而力量非常薄弱,执法装备落后,人员数量不能满足面广量大的执法工作需要,在进行执法、处理案件时必然会遇到困难,基层行政执法工作难免出现疏漏,行政执法难以到位。二是政府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大刀阔斧上项目,一心一意谋发展,采取各种措施,制定优惠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来投资,但是担心安全检查多了、要求严了,影响软环境,怕留不住客商,影响投资热情,所以人为限制各种安全执法检查。

(三)社会安全意识淡薄,宣传和教育亟待加强。一是一线作业的工人大多是农民工,相当一部分是半文盲,一线职工因无知而无互保自保能力,安全意识、法律意识淡薄,违规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现象严重;二是基层工矿商贸企业对职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不及时、缺乏针对性,存在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现象,违章操作、冒险作业的现象仍然存在。企业因缺乏技术人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先进的安全监测监控设备不能及时推广使用。三是部分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领导对安全生产重要性认识不足,安全生产责任意识不强,存在开展安全工作不主动、宣传教育不到位,监督管理不落实现象。特别是近几年全县未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导致部分领导存在松懈麻痹思想,以为基础打好了,安全事故就不会再发生了。

(四)企业本质安全较低,一是安全生产投入不足,历史欠账多,尤其是部分负担较重的老企业和中小企业工艺设施落后,安全生产技术装备缺乏,本质安全程度低,致使事故隐患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二是企业负责人对安全生产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个私业主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没有对从业人员进行足够的基本安全生产技能培训,对于安全生产,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在具体工作上存在侥幸心理,忽视安全生产,认为不会发生安全事故,不愿过多对安全进行投入;还有部分中小企业由于借贷能力不强,流动资金不足,从而无力保证安全生产培训投入,导致生产经营单位的整体安全素质和安全意识严重偏低。三是企业业主片面的认为安全检查就是找麻烦,不能正确认识安全与效益之间的关系,对安监部门的安全检查,流于形式,往往当面答应进行整改,过后就束之高阁。

(五)安全系数普遍不高,违法违规时有发生。一是我县安全工作涉及面广,不但涉及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爆器材等重点行业和领域,而且县域内国道、省道交错,且县城内人口密度大,流动人口多,公共场所集中,存有很大消防安全的隐患,安全生产涉及点多面广,各部门、各单位之间衔接不够,往往只是本部门查找自身职责范围内的安全隐患,缺乏综合监管和治理;二是由于安全隐患存在形式多样化,自身的隐蔽性,再生性、次生性等原因,且随着企业迅速发展及生产工艺不断更新,安全隐患有的处于静态形式,有的处于动态形式,有的隐患具有较高的技术性和专业性,必须投入技术和资金才能发现和解决,在一些中小企业中由于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往往诸多深层次安全隐患不易被排查出来,从而造成严重后果;三是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大打非工作力度,特别是新一届县委县政府更是把打击非法盗采矿山资源作为我县打非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受经济利益驱动和自身安全法律意识不足等因素影响,部分行业和领域违法违规现象时有发生,2008年,我县共查处各类安全生产违法违规案件 起,打非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四、对策建议

(一)强化责任与待遇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强基层安监队伍建设工作。一是结合县编办,积极推动县安全监管机构规范设臵和配备行政编制,尽快解决安全监管人员(尤其是执法人员)数量不足的问题。同时,借鉴其他部门办法,通过向财政申请专项经费、集中采购等方式,解决县级安全监管机构装备严重不足的问题。二是参照公安、税务等部门的做法,就安全监管部门的工作经费及人身意外保险、岗位津贴、下井补助等问题联合发文,出台统一的政策,提高安全监管人员的福利待遇。三是加快组建乡镇安监站,实行垂直管理,重点解决乡镇执法人员定岗、定编、定员问题,最好。制止乡镇安监机构空摆设,人员胡乱拉借、岗位不固定、流动性大、无编制、待遇不落实现象,充分调动基层安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确保安全监管工作的协调和衔接。

(二)强化安全与发展齐头并进,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力度。一是在安监局设立行政执法机构(即组建安全生产执法大队),由政府或安全监管部门统一授权履行安全监管执法职责,相对独立地开展执法工作,侧重对企业安全生产的现场监督检查,受理生产安全事故和违法行为举报投诉,发现、纠正和制止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等。二是强化安全发展意识,安全生产执法的目的是预防事故发生,增加企业和社会效益,使社会安全发展,加大行政执法的力度,充分发挥行政执法的正向效应是加快推进安全生产由“趋于好转”向“稳定好转”和“根本性好转”的必然选择。因此,县优化办等部门应根据实际需要,向安监人员发放执法监察绿色通行证,保证日常安全监管和行政执法的震慑作用和威严作用。

(三)强化宣传教育培训力度,进一步浓厚全社会关注安全氛围。一是将教育培训战线进一步延长,在党政机关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增强一把手安全意识,强化主抓安全人员业务水平,由县安监部门组织,分期分批对部门、乡镇领导干部进行专门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并结合县党校“干部学习超市”,把《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纳入部门、乡镇领导干部理论学习和党校培训的内容,纳入全民普法教育、机关干部法律知识考试的内容。二是继续加强对各类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培训,做到严格考核,持证上岗,努力提高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管理水平,加强对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全面提高特种作业人员的操作技能,同时做好特种作业操作证的复审,保持特种作业人员培训的连续性。加强对生产经营单位在岗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确立全员培训目标,提高全员安全素质,未经安全教育培训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三是进一步强化全社会安全意识,继续发挥《安全视窗》、《安全为天》、磁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网站等栏目品牌优势,进一步在全县畅通安全信息渠道,构筑安全生产宣教、监控、举报、事故通报与分析等全方位、多位一体的安全信息平台。同时,以“安全生产月”为载体,通过板报、展板、短信等各种形式,将安全生产有关规定、文件、条例、考核标准、安全宣传教育等内容及时向全社会进行宣讲,引导群众逐渐转变观念,树立起正确的安全观,使安全生产获得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提升全社会安全意识。

(四)强化企业本质安全提升,进一步加大企业安全监管服务水平,一是加大监管力度,督促企业加大安全投入,对设备维护更新、隐患排查治理、职工教育培训等足额投入,进一步提升企业安全保障能力。二是继续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三项制度”建设等本质性安全活动,全面推进各个行业领域的标准化工作,规范企业安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层层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管理,提升基础设施和设备的安全条件,提高企业本质安全程度。三是大力推行“保姆式”监管服务,发现违法违规行为的,先告知后帮助整改,实行首查不罚、及时整改不罚、复查整改不罚、轻微无严重后果不罚。不仅督促企业开展隐患自查工作,而且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技术指导、信息咨询等方面服务,帮助企业建立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隐患排查、应急救援、“法人代表安全生产承诺”等方面资料和台帐,当好企业“辅导员”,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升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四是开展“重点项目安全生产跟踪服务活动”,把向国庆60周年献礼的20个重点项目分解,实行干部定点挂钩联系制度,对口跟踪服务,采取提前书面告知、上门服务等方式,对重点项目建设主动靠前服务,实行零距离、全方位、全过程服务。

环保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篇2

伴随着女性主义理论系统的健全和社会的发展, 女性主义发展至第二次浪潮时, 已不仅仅单纯关注女性的权利与地位, 而是逐渐上升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上。一个重要的女性主义分支——生态女性主义在1974年应运而生。生态女性主义包含生态学与人类学, 并且建立在女性主义学说之上。生态女性主义同女性主义一样, 都是基于母性的女性优越价值观为出发点, 它将生态学与女性主义作为结合, 主张改变人统治自然的思想和局面, 追求的是文化与大自然的协调性和统一性, 建立一个遵循生态自然发展和女性主义本身相结合的和谐社会。这一流派的理论观与全球生态发展的轨迹相契合。20世纪中后期, 许多国家将经济的发展建立在对自然的大规模破坏上, 使得全球生态危机现象严峻, 这已成为全球不可避免的事实。这就如同女性主义者的论调, 他们认为人类主宰了自然环境, 而这种主宰主要来自“理性”的父权, 大自然处于被动的被开发地位, 处于被严格区分的低等位置, 这种被统治的现象就是女性主义者一直试图打破的“主宰身份认同”, 而基于这种认同理论的, 是西方思想中的二元论结构1。女性主义认为, 正是由于二元论在历史的沿革中产生了巨大的普适性与压迫性, 因此诞生了以阶级为中心的支配阶层, 女性与大自然一样, 是这种逻辑规则的被统治者。在生态女性主义看来, 父权社会中的男性们是以霸权统治的心理进行资源开发, 开发者们是父权式的强势, 而被开发者即大自然是处于被占有的弱势, 掠夺式的开发完全忽视了自然延续、孕育的基本特质, 这就如母性一样, 处于被动地位被迫接受了统治者的开发。女性主义者曾有这样的口号:女性特质是整个世界的唯一希望所在, 妇女的母性力量就如同大自然对人类的孕育一样举足轻重, 因此女性在两性关系中是平等的、需要被尊重的, 就如同自然生态需要呵护一样。生态女性主义的论点认为, 在自然的发展与开拓中, 女性与男性的力量应该形成一种平衡, 即用女性天生的母性力量去解决生态的利用与保护问题, 弱化由男性的强势推导带来的已激化矛盾, 通过女性的特质如柔和态度、弱攻击性和情感化等等建立一套“生态系统天使”2的美德伦理系统。

纺织业是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由于在加工制作环节加入了工业制剂, 使得纺织业成为了污染生态环境的重要源头。为了体现服装五彩斑斓的视觉效果, 在面料染整环节上, 不可避免的要用到化学物质、助剂等, 而其中含有的重金属和甲醛等成分, 也成为人体健康的隐形杀手。也正是由于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意识到纺织服装业的巨大污染性, 与人们越来越重视自然生活、崇尚健康天然生活理念的愿望逐渐违背, 此时, 生态女性主义的口号成为了引导社会观念的风向标。“生态环保时尚”“绿色生活时尚”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 并逐渐成为服饰行业的设计潮流。此时生态女性主义的口号成为了社会前进的风向标。“绿色时尚”“生态时尚”逐渐成为服饰风格的主流。许多的女性设计师从自身观念出发, 从女性的角度结合自然伦理观的意识形态来展现服饰中的生态环保理念, 这其中以中国设计师马可的品牌“无用”和英国设计师斯特拉·迈克卡特尼 (Stella Mc Cartney) 为典型代表。马可认为, 设计师应该体现三种身份:生态、道德与文化传承, 而这种道德良知的表现在她的服装品牌上, 则处处体现的环保的意识:服装的材质尽可能采用可回收可循环利用面料;减少二次染色和后期加工的次数, 尽量避免工业污染;服装的结构与色彩朴实雅致, 不刻意迎合潮流, 避免由服饰更迭带来的大量浪费。这些理念, 带有母性的包容意味, 也表明了设计师与大自然的高密度契合。英国设计师斯特拉?迈克卡特尼则是一位坚定不移的素食主义者, 在她的设计中拒绝天然皮草, 所有的材质都通过人工加工实现服装面料的实用性和设计美感, 并且会在服装广告宣传、发布会时利用天然元素进行时尚元素的展示。在这位设计师看来, 只有通过有设计感的服装材质而不是一味的向自然索取, 才能更好的展示女性意味。 (图1-3)

不止是只有女性设计师为全球的环境保护做出努力, 许多服装服饰品牌都顺应低碳环保风潮, 从关怀和爱心的角度在时尚消费品领域营造绿色、生态、尽量减少二次污染的服饰产品。以日本杂货品牌“无印良品”为代表, 设计元素从简、减少一切不必要的加工和染色工艺, 提倡原始材料和质感的美感, 重视使用环保再生材料, 甚至将包装简化到最基本状态, 无一不是向天然质朴与素雅质感靠拢。许多意识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重要关系的国家, 从社会各个角度倡导民众的爱护自然、善待自然, 绿色经济、低碳理念等等概念相继提出, 这是生态女性主义者们所希望的, 即营造一种人类自身发展与自然保护的民主、共同合作与相互性的基础上, 实现地球的和谐发展。一直到21世纪的今天, 低碳、环保理念仍然贯穿在时尚设计和日常生活品味之中, 运用可再生材质、拒绝工业污染、提倡节能与质朴, 在时尚潮流中选择回归大自然的生活方式, 俨然已成为许多人的生活追求。这些理念符合生态女性主义对母性爱心等女性特质的推崇, 也代表了作为一个社会人得责任意识感, 是女性主义倡导的民主、公平的对自然的运用与尊重, 而并非强权的父权对大自然的主宰。

生态女性主义的观念与彼时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现状并行, 影射了现代化进程中人类对于自然和自身的焦虑。在意识形态的领域发挥着隐隐性作用, 也推动着女性主义的不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现今这个已被过度耗费资源的地球, 人们可以通过主动的选择, 拒绝夸张的华丽与消费欲望, 以“自求简朴”的生活态度, 追寻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

注释

11 .二元论结构:西方思想中二元论结构的因素主要包括:文化/自然、理性/自然、人/自然 (非人类) 、男性/女性、主宰/奴隶、文明/原始等。女性主义认为每组二元对立中都有等级差别, 每组中都有一个享有特权的词汇。薇尔·普鲁姆德, 《女性主义与对自然的主宰》, 重庆出版集团, 2007.04:31.

环保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篇3

关键字:秘书工作 企业 发展

企业秘书的责任是辅助领导工作,适时给领导意见与建议,与领导共同谋划,不断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现在秘书的工作职能已发生了重大转变,他们在企业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秘书工作具有以下特点,他们服务对象具有特殊性,都是企业领导人员;秘书工作内容具有复杂性,角色多变;秘书地位被动,听领导指挥。鉴于秘书的工作特点,秘书工作上达企业高层,下为传达领导指令深入员工,与企业发展有着纽带的联系。

一. 秘书工作与企业信息

秘書是协助领导处理日常事务工作,掌管文书的人员,他们以辅助领导决策,综合协调各部门或各人员的工作,沟通收集处理信息,办文、办会、办事等为主要职能,是领导者、主事者的参谋和助手。做好日常事务管理(办公室管理、通信管理、值班事务、日程管理、印章管理)工作,做好接待事务(来访接待、安排服务等)工作 ,做好会议事务(会议安排、会场布置、会议服务、会议文件的处理等)工作,做好信访事务(群众的来信来访或顾客的投诉处理等)工作,做好调查研究事务(搜集信息,提供可行性的方案供领导选择)工作,做好文书档案事务(文书撰写、制作、处理和档案管理) 工作,做好协调工作(政策、工作、地区、部门、人际关系等)工作,做好督察工作(督促、检查领导交办批办工作的落实情况)工作,做好领导临时交办的任务以及行政事务。

信息就一个企业的发展谋划可谓意义深远,畅通的信息渠道,便捷的信息联系,能加快企业运营速度,提高企业利润率。当前,很多大型企业已加强对信息工作的重视,但也存在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对于信息的重视力度不够,存在着信息来源不清、处理不当、企业决策者不重视信息分析等问题。

从当前企业经营策略与组织形态看,信息部门与网络部门分管其职,工作交流较少,信息汇总难,这样各自为政的方式难免造成了信息的重复与遗漏,降低效率的同时也不利于决策。因此,秘书部门必须发挥其纽带作用,建立一个总揽全局的信息网络。

秘书这一职位不同于其它,他们一定程度上算的是企业管理者,秘书主要以企业为中心,涉及企业工作方方面面,谋求企业经营策略的完善与企业内部的协调发展,相比于其它部门,秘书部门能较快接触到企业高层的信息,了解企业动态以及下一步工作的部署与思路,比较宏观的掌握整体的工作步骤与发展规划。秘书部门能较快接收其它层面的信息,其它部门的工作一般通过秘书部门向上级汇报,因而秘书对于各部门的工作都有一定的接触与了解,这种了解相比于各个专职的部门虽然不够透彻与深入,但了解较为全面,能从宏观把握,为领导决策提供最为全面的信息。

秘书能深入基层,接触到员工的思想与意见,是企业面向员工与社会的一道窗口,秘书可以捕捉到外界对企业的反馈信息,并向领导汇报,让领导可以根据外部评价作出及时的动态调整。秘书还有个职能便是要做好文书工作,他们要接收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部门之间、企业与其它行政机关的文件与信函,他们要把这些包含大量信息的文件及时传递给企业领导,因此他们也获取大量信息,对公司整体了解较为全面。凭借秘书的工作特点与性质,建立以秘书部门为纽带的信息网络部门,对于整个企业的发展谋划与策略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 秘书与企业文化

对于企业文化的含义,企业界与学术界并没有一致的看法,综合国内外的研究观点,对企业文化形成了两种看法。一种是认为企业文化是意识范畴的,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因素,即价值观、英雄人物、典礼形式、文化网络。另一种看法是在广义上总结的,认为企业是在公司创立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在文章中,我们所说的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价值观念,包括员工的工作态度、行为准则、团体意识等。企业文化是企业所有人员共同拥有的价值体系,体现了企业是否重视人、是否以人为本。在一个企业之中,良好的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有着深远持久的影响,同时构建积极的企业文化也是一个企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秘书在企业中的特殊地位与职业特点对于构建企业文化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构建企业文化,需要秘书从中协调,从调查,到企业文化方案的设计,再到企业文化创新发展和企业文化实施情况都与秘书工作密切相关。秘书在调查企业文化时,必须了解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因为一个企业在从事经营活动或完成某工作任务时,关系着企业内外方方面面的联系,企业外部因素包括社会风气、社会文化、民族文化等,内部环境包括领导者才能、员工的工作热情与思维、企业的优良传统与作风。这些必要的因素的调查,必须要客观细致,只有了解了企业的内外部环境,秘书才能为领导提供信息,对症下药,谋求发展。在制定企业文化发展的方案时,需要协调国家利益与企业利益、领导权益与员工权益的关系,一个企业要想健康发展下去,企业文化必备要素便是对人才的重视,秘书在制定企业文化方案时,要以人为核心,强调员工在公司的待遇与福利都与员工的工作激情与员工努力成正比。重视人才,注重给员工鼓励很重要,但为培养公司勤勉、努力的氛围,还应有相应规章制度的建立,奖罚并存,使每一位员工既有压力又有动力,这都是秘书需要协助领导层做的,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

秘书在构建企业文化中还起到了监督实施、对实施情况汇报并及时作出调整的责任,企业文化构建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及时的调整与注入新创意新思想是十分必要的,秘书的及时汇报工作与创意思想很重要。

三. 秘书工作与企业全方位、深层次的发展

经济形势的急剧转变,经济竞争的日益激励,企业也面临着改革经营形势、创新发展。为了达到企业的经营目的,企业需要有组织、有目的的工作,传统的自上而下,过度集权的方式对于企业发展已产生过不良影响,为谋求企业更好发展,必须要放权,这就是企业组织形势的变化,秘书在这种情况下,能积极调整工作思想,有新的适应事物变化的策略与方法,便会加深这种组织变化的广度与深度,为公司发展提供谋略。有革新创意意识的秘书更能适应这种经济形势的变化,他们是革新的皮囊,在领导面前,辅助工作很好的实行,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积极影响。秘书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协调企业人际关系,因为他们是连接上层与下层的纽带,企业发展需要全体员工同心协力一致的工作,在良好的工作氛围、团体奋发的集体中才能创造出良好的业绩,秘书无疑是协调人际关系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他们对待员工的态度一定程度上反映领导的态度,认真听取员工意见,能得到员工信任,做好对领导方面的工作也能得到领导的信任,这样才能协调一致,共同发展。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正处在深化改革,转换机制时期。这种形势,对国有企业党政秘书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国有企业现代办公秘书,除具备基本政治、道德和业务素质外,还应具备经济工作能力、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1999年,“全国党委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座谈会”上,对秘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认清形势,立足根本,服务大局,抓住关键,努力做好新形势下的办公室工作。这条要求对于我们厂党政秘书工作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党的十六大指出,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国有大中型企业继续实效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我们企业对于下一步改革已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公司发展的需要,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秘书工作也要由党务型、后勤型向改革型、经济型转变,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电脑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办公自动化的程度与质量的提高,为秘书工作手段的变革拓展了广阔的空间。由于办公普及了计算机,实行了网络办公,从而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领导和秘书、秘书和秘书之间信息共享成为可能,秘书的信息收集、报送工作也更加快捷方便。下一步还要通过信息化的不断完善,将使秘书办公从收发传递信息,转变为综合处理信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化管理。这就要求党政秘书,要不断更新知识,掌握新的学科与技能。总之,只要我们坚持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企业的目标,按照“三服务”原则和职业道德要求,忠诚坚定,经得起政治考验,甘于奉献,耐得住艰苦磨练,廉洁自律,抵得住各种诱惑,业务精湛,担得起服务重任;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自己,就能够做好党政办公室秘书工作。

结语

秘书工作对于企业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影响已在前文谈到,要想真正把秘书的工作落到实处,秘书需不断学习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的理论,创新思维,革新思想,实现秘书工作由简单文字处理方面到全面的企业管理层面,与领导共谋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合宜.秘书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2] 张德.企业文化建设[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 杨宝宏.杜红平.管理学原理[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环保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篇4

对于许许多多的作家来说,20世纪的小说经历了一系列革命性的震撼,无论是卡夫卡、乔伊斯、普鲁斯特、川端康成,还是马尔克斯、米兰#昆德拉、博尔赫斯、雷蒙#卡佛的小说,其叙述方式、智慧与智性,尤其文体的变化不断地冲击或者开启作家的表现领域,种种/常规0或既定的小说/规范0和模式逐渐遭到遗弃和改变。人们已深刻地意识到,文体是作家发现世界、解读世界、建构意义的框架,其自身具有挖掘不尽的艺术功能。对作家这一创作主体而言,文体既是一种秩序同时又是一个随时可能被打破的移动的边界、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颠覆文体的既成规则与强调文体的纯粹和自觉,构成两种相对的创作路径。可以说,20世纪以来的中国现代小说,特别是当代小说文体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和发展。作家的生活积累、现实感悟和生命情感体验在变化、发展而丰富的文体形式中获得了更为完美的表现,也就是说,作家的写作对世界对生活的认识、把握正努力达到更理想的审美高度。尤其是近些年,小说的文体变化与发展已成为作家寻求艺术创新和探索的突破口。作家充分地感觉到,如果想在小说创作中有实质性发展或建树,就无法忽视小说文体艺术创造的本质力量。在这里,我们试图疏理当代小说文体的变化与发展,从文体的角度认识当代文学艺术发展的轨迹和脉络。

实质上,文体是一个极富弹性的艺术概念,我们对它应保持一种开放性的解释,在这里,我们将文体理解为作家为更加完美地表达生活与情感而寻找和运用自身体验的合适的艺术方式。有责任感、有艺术追求的作家都会努力突破既有的文体形式,创造独特的新文体。这种文体创造的自觉及作家在表现形式上对独特风格、风貌的追求,具体包括文学语言、意象、情调、话语情境、叙事策略、结构特性等审美选择。也可以说,小说文体具有传达人的经验的功能,/小说绝对由一个人,一个独立的他自己创造的,是他一个人的心灵景象0[1](P12-13),是作家对现实、历史、文化综合选择的结果呈现,是作家根据内心的要求所选择、创造出的独属自己的风格与形式。任何时代的作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依托,都会有自己的/言说0方式,有与之相对应的文体形式。那么,作家是如何选择或者说创造文体的?文体是否也蕴含着一个民族生活的隐秘?可以肯定的是,文体的单调、缺少变化必定是思想贫乏、缺少深邃内涵的同义语,因为真正令人震撼的思想和丰富情感必然需要恰如其分的文体来承载。而且,思想、情感的内涵与文体的新颖、创新是互动的。一方面,一定的文体创新可能为独特思想提供完善、和谐的栖居地;另一方面,思想、情感、故事本身也往往会撑破文体的限制和禁锢,寻找到两者共同繁荣的表达的生长点和出发地。作家总是试图通过让自身生存体验与叙述方式的/磨合0而创造出/有意味的形式0文本,这样,作家在文本中实现自身对形而下世界的形而上的感悟,从而达到艺术地、精神地、形象地认识和表现世界的审美层次。对文体的重视、追求和张扬并不仅仅是写作中作家对表现形式的/独钟0,也是对作家关于表现内容的理解程度、处理生活能力的全面考验。因此,文体之新就不仅是形式之新,也是思想、理念、艺术感觉之新。文体的形式感不仅在于体现出一种形式张力,还在于能够体现出艺术创造精神及思维的溢涨。实际上,一个作家所用的文体与形式,是作家与他所处的现实、他在/世界0上的位置感、存在感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隐喻或象征。文体固然受到时代文化、文学总体特征、氛围和趋向的影响,而在一个观念不再闭锁的时期,往往会为作家提供一个符合自己美学趣味和追求的契机。这也会自然导致作家进行文体变革的冲动,真正地解放文学的想像力,增强文学的叙事功能。进一步说,文体变化与发展的特质,就在于叙述方式的转变和审美格调的变迁。对一个作家来说,文体就是因人而异的、个性与成熟表达完美结合的个人写作修辞学。

综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小说文体发展的轨迹并评价其得失? 进人20世纪90年代小说的文体革命虽然不再大张旗鼓轰轰烈烈,却更加深人到了小说本质内部,因而也具有了更深刻的实证意义和实用价值。从大的背景上来说,中国的20世纪90年代是波澜壮阔、风云激荡的10年。对于中国人民来说,这10年虽然仅仅不过是时光隧道中短短的一瞬,却绝对是惊心动魄又耐人寻味的。经济持续行进的景观,为疲惫的世纪末注人了强劲的活力,改革开放带来的市场经济机制的确立,既推动了都市化现代化的建设,引发了信息交流所需要的爆炸,提高了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又强化了西方文化的渗透影响,使政治、经济与文化因处于多边作用的结构关系中而产生了多元新变,更于无形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趣味、思维方式和感觉方式,从而推动整个中国文化进人了一个异常复杂、矛盾,难以预测而又充满生机、活力与希望的特殊转型时期。

作为对这种现实变化的回应,20世纪90年代中国小说的真实步履始终落在这莽莽苍苍、峻峻切一切的大地上川。蓉观地说,在吸纳了上一个10年甚至上溯整整一个世纪的现代文学的滋养,体味了漫长的中国人的心智历程,阅历了此消彼长的社会历史转型之后,中国小说已经开始以成熟而冷静的姿态面向世界发言了。他们的背景已不再仅仅是中国的土地、民族及浸润肌骨的本土文化传统,而是整个人类经验历史的宽广与博大。它涌动着表达的欲望和倾听的渴念,孕育着陡耸的高峰和深广的海洋仁’」。从文化深层去观察,文学的发展已不再仅仅按政治学社会学规定的路数运作,而是在多维的文化时空间展开;文学的功能已呈现全方位的状态,既是现实的表征,又是精神的消费品;文学的运作既是一种群体的行为,也是个人经验和智性的传达;文学的价值和认知,不再在单向度的泛道德化层面上进行裁决,文化背景和价值选择的不同,构成了多种多样途径、互相冲失乙混沌和合的丰富内涵;文学的历史和现状,也不再简单地取决于文本和符码,而往往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以“活动”或“传播”的方式,置于历史的、实践的、公共的阐释空间〔’〕。就文体变革而言,20世纪90年代小说给予我们的启示在整个文学领域是最为突出的,它们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叙述话语的多元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 共享空间进人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文坛上从作家到理论批评家大都认识到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在90年代的中国汉语(文化、文学和语言)语境中,冲突和矛盾依然存在于传统和现代观念之间、本土和外来文化之间、精英和大众之间、先锋和保守之间[‘]。基于这种清醒的认识,90年代的小说家们在创作过程中几乎是不约而同地采取了一种宽容的态度,对官方的、精英的和大众的文学所构成的“共享空间”不仅在理念上给以确认,而且在创作实践上做到了身体力行。以“五一个工程”获奖作品为标志的官方文学在高奏主旋律、反映重大题材、传达时代精神的同时,也不乏精心营构的艺术质量上乘之作,如周梅森的《人间正道》、((苍天在上》、《中国制造》,何申、谈歌、关仁山的部分作品等。精英文学在艺术上呕心沥血极尽精致蕴藉的同时,也不乏主旋律文学高昂的精神高度和大众文学的可读性特征,如陈忠实的《白鹿原》、二月河的《雍正皇帝》、王安忆的《长恨歌》等。而大众文学的精英化和庙堂化追求则更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在这种共享空间当中,多种文学因素纷然杂陈,以互补的方式满足着人们精神生活的多种需求。

第二,个人化写作的尝试无限扩展了小说的可能性,使小说的现实形态日趋多元,并不断得以提升就创作实践的维度来看,现代小说理论认为,“一个作家必须具有个人特点,他才能有创造,有新见。在其它类型的写作中,也许需要隐匿作者的个性,但是小说创作过程一开始就硒本现作者的个性,体现作者个人表现其情感的自由,这种自由对小说作家是极其珍贵的。个性的丧失将导致作品的彻底失败”川。正因如此,个人化写作在90年代的中国才成为可能并迅速蔚为大观。小说家们自身开始逐步走向成熟,这种成熟的标志在于:既纠正了艺术的过于前倾而带来的姿态浮躁和虚妄,也放弃了急功

近利所导致的矫饰与猎奇,开始进人一种本真的个

人写作状态—这种状态所调动的是作家本人全部的生命倾注和能动,从而避开了公共话语中非文学性质的词语侵扰,既保持了对传统小说的某种承继和现实主义的艺术努力,同时也摒弃了叙述方式的浅薄、单一和趋同,开始进人现时的话语情境和个性化的叙述,使小说拥有了一种精致、丰蕴的当代意趣〔’l。这种个人化写作的直接结果,是出现了一大批卓具个性、风格独特,已开始具备某种现代经典意味的小说作品和一批优秀的小说家。贾平凹、张炜、张承志、李佩甫、二月河、刘震云、余华、韩少功的作

品是最典型的例证。而以邱华栋、毕飞宇、徐坤等为代表的一批更年轻的新锐作家的创作,其个人化写作带来的个性化风格同样显著。更值得一提的是,一大批女性小说家以纯粹个人经历与体验为指归创作的作品,成了90年代中国小说的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个人化写作的日趋成熟与完善,导致了传统小说观念的不断弱化。表现在文体变化上,则是历史表象体系和叙事策略的全面变动。这批作家以个人记忆为基础,质疑经典的历史叙事或者创建新的非历史化的符号体系。在格非的《褐色鸟群》、《青黄》,刘震云的《故乡相处流传》,朱文的《我爱美元》,唐晋的《夏天的禁忌》、《宋词的覆灭》,李冯的《孔子》等作品中,对经典的历史叙事的质疑与颠覆的意象随处可见。某种意义上,他们对历史的叙述其实就是关于历史的失忆〔4〕。而与此同时,他们也创造出了一种新的文学景观。他们对生活细枝末节的把握和对生活主流的把握一样,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精微和准确,反映在文本外观,则呈现出一种华美、精致、深刻、尖锐、犀利的特征。象征与隐喻成了他们创作的常备手段,而日常生活的神圣化或反讽化则构成了一个奇妙的两极世界。第三,结构和语义的复杂化、多元化,使20世纪90年代小说呈现出一种万花缤纷的审美格局作为文本的一种形式因素,一种组织和连接关系因素,“结构”对于90年代小说的文体革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甚至可以这样说,抛开结构因素不谈,将无从对90年代小说发言。

在我们的阅读视野中,90年代占主流地位的大 批小说作品之所以引人注目,正是因为它们创造出 了独特的叙述方式,尤其是作品的组织与结构方式。新颖、繁富的叙事技巧,与传统小说不同的编码方 式,对传统小说单一的线性时间和因果律、必然律的 消解和颠覆,是90年代小说结构形式的根本特征。正是在这种大的文化语境下,少断裂与空缺”“重复 与循环”成了90年代不少小说所经常选用的结构 套路。

结构方式的纷纭变幻直接带来了小说语义的多 元化与复杂化。一部分小说作品不论题材重大或细 碎,篇幅是长是短,不同的读者总能够从中读出不同 的生活意蕴或艺术哲学指归。如史铁生的((我与地 坛》、刘震云的《故乡面和花朵》、阎连科的《日光流 年》、李佩甫的《羊的门》等作品,你都很难用一个主 题、一个观念对之进行总结与概括,小说表现的可能 性被它们无限地延展了。

总之,新时期小说的文体革命在20年的发展历

环保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篇5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环境问题,其本质就是一个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从远古天然和谐,到近代工业革命时期的征服与对抗,到当代的自觉调整,努力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一矛盾运动和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反映。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二者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可以达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当今,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成为新世纪的标志。用环保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因此,如何协调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是坚持实现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的关键。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村存在着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结果将会严重破坏环境和资源从而影响经济发展本身,而合理的运用自然资源、在环境可承载的限度下的经济发展,又可以积累资金、提高技术从而促进环境保护,对于发展中国家,不能片面地强调任何一方,两者必须协调起来,才能实现持久的经济发展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即实现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非常丰富,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可持续发展,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处理好可实现“双赢”,处理不好则两败俱伤。这一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条件。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是富民强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良好的环境是高质量生活的必要条件,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有悖于促进经济增长的初衷。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反过来会制约经济的增长,甚至制约一些产业的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第二,经济增长不足或增长方式不当是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贫困地区毁林开荒、草原过牧、陡坡种粮等,是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把环境成本外部化,不考虑资源更新的速度及生态服务价值。低成本的工业扩张,是造成环境严重污染和资源浪费、短缺的根源所在。

第三,发展经济要有可持续性。我们不仅要考虑当代人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子孙后代发展的需要,给后代人留下良好的环境条件是我们必须负起的历史责任。

第四,环境问题是发展带来的也只有通过发展才能加以解决。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长、缺乏改善环境的条件和资金的支持,保护环境难以奏效。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与经济发展阶段和技术进步程度密切相关,只有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环境保护问题,才能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措施

1、发挥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主导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企业推向市场,使之在市场竞争中以高效益高利润获得发展,这就很容易使企业为追求高效益而减少对环境保护的投入,把污染转嫁给社会。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起着主导和宏观调控作用,可以利用法律和经济杠杆来调整经济发展。政府不直接经营企业而是通过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制度来指导企业的发展。政府是法规、政策的制定者、监督者和执行者,可以通过法律手段和经济杠杆来促使企业进行环境污染治理。因此,政府要在环境保护中起主导作用,一方面要不断完善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政策并进行监督落实,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协调环保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培育环境资源市场,运用经济杠杆合理调配自然资源,对其进行必要的干预。另一方面,政府在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过程中要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管理,把环境保护规划与经济发展规划紧密地结合起来。发挥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主导作用,加强政府环境监督管理职能是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基础。培育环境资源市场,运用经济手段调配自然资源,促使企业合理利用资源,治理环境污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保证国家环境保护政策落实的有效途径。因此,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是保证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2、调动企业保护环境的积极性: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被推向市场,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以高效益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约束,它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对政府的依赖性将逐渐减弱。企业要发展,就靠提高经济效益,追求更高的经济利润,不管是什么工作都紧紧围绕经济效益这个中心。而环境保护虽然需要投入资金,消耗物力、人力,有影响效益的一面,但也有提高经济效益的积极作用,如节约能源,降低原材料消耗,杜绝污染的跑、冒、滴、漏,既能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又可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经济发展可为环境保护提供更雄厚的物质基础,环境保护也可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作为企业要看到环境保护、治理环境污染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积极作用。环境治理的好,不仅减少损失,而且更有利于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优美的环境,使职工心情舒畅、精神振奋,这是调动职工积极性的有力保障。优美的环境使企业具有良好的外部形象,对提高企业信誉,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3、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增强人们的环境观念:完善市场经济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接轨。我国已经加入WTO多年,而国际消费市场上也正掀起一股“绿色浪潮”,人们在购物和消费时,首先要考虑环境保护因素,那些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危害环境的产品日益受到抵制。因此,在国际市场对环境要求愈来愈高的情况下,企业必须致力于开发绿色产品,才能适应国际市场,立于不败之地,绿色产品的开发与推广,将使更多的消费者增强环保意识,使人们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环保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篇6

(1)什么是效率和公平?

在不少人的观念中,公平是一个超历史的绝对的概念,公平就是平均分配,就是人人有份。其实,“社会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而且是一个法律用语,在不同的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经济制度中包含不同的内涵;在每一种特定的经济关系中,不同经济地位的当事人有完全不同的公平观念和标准。离开生产方式的性质谈论社会公平,离开生产谈论分配,不仅是没有意义的,也是不科学的。社会公平只能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贫富差距过大时更应注重社会公平.由部分先富到共同富裕是一般规律。所谓效率是指资源的有效配置所实现的帕累托最优状态:社会资源的配置已达到这样一种状态,一种资源的任何重新配置,都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收入增加而不使另一个人的收入减少。换句话说,社会已经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不存在任何浪费资源的现象,以致每个劳动者都实现了经济收入最大化。这就是效率。

(2)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的含义。

洛伦兹曲线就是把人口累计百分比和收入累计;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描绘在图形上的曲线。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茨曲线找出了判断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如下图),设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和收入分配绝对平等曲线之间的面积为A,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右下方的面积为B。并以A除以A+B的商表示不平等程度。这个数值被称为基尼系数或称洛伦茨系数。如果A为零,基尼系数为零,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等;如果B为零则系数为1,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该系数可在零和1之间取任何值。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小,基尼系数也越小,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大,那么基尼系数也越大。如果个人所得税能使收入均等化,那么,基尼系数即会变小。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3)简述我国收入分配的实际情况(城乡、居民、地区、行业等),分析产生分配不公的原因。

当前收入分配问题中最突出的表现是贫富差距拉大,贫富差距过大危及经济安全,加剧社会矛盾,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

1、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扩大,已进入“黄灯”区。

2、我国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扩大,已经超出公认的合理范围。我国多数学者认为,从经济发展的实际看,显著影响我国收入差距变动的因素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复杂因素所导致的。

(一)历史沿革、资源禀赋及发展阶段的影响

(二)经济体制改革及体制变迁的影响

(三)原有体制的政策惯性及部分宏观政策的影响

(四)制度缺陷及政策不到位因素的影响

(五)社会保障乏力、教育机会不均等因素的影响(4)解决分配不公的对策。分配制度改革本质上就是利益的调整,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解决分配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仍然需要依靠改革来解决。

1、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

2、在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

3、规范分配秩序,实行统一的收入税制和收入申报制度,逐步统一城乡税制;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收入分配。

4、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对低收入和贫困人口,采取收入转移方式为其提供收入支持;对于高收入阶层,采取累进所得税制度来调节不同阶层的收入分配,取缔非法收入。

5、建立健全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4)、解决分配不公的对策思路。

答:本小组同学认为,分配制度改革本质上就是利益的调整,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解决分配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仍然需要依靠改革来解决。

1、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

2、在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

3、规范分配秩序,实行统一的收入税制和收入申报制度,逐步统一城乡税制;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收入分配。

4、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对低收入和贫困人口,采取收入转移方式为其提供收入支持;对于高收入阶层,采取累进所得税制度来调节不同阶层的收入分配,取缔非法收入。

5、建立健全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5)、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

环保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篇7

世界经济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我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都充分证明经济发展的每一次腾飞主要取决于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不断提高。因此,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培养多层次、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使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 为企业发展服务, 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 是职业教育的一项战略任务, 是保证经济发展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程。

企业在从事工业性或商业性的经济活动以实现其既定的目标, 就必须使用各种资源作为投入。通常这些基本资源分为五大类:人、财、物、信息和时间。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队伍, 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队伍离不开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同样离不开企业。使专业随市场走, 教学内容随企业走。

1 企业的发展, 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社会生产方式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有机的结合而形成的, 在这两个方面, 生产力是主要因素, 而构成生产力的最活跃的决定因素是人及人的素质。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时期, 对劳动者素质有不同的要求。现在世界经济突飞猛进, 科学技术日益发展, 企业的生产再不是以前低水平的手工劳动, 取而代之的是高科技的自动化生产手段。这样, 企业的生产就迫切要求具有掌握这些高科技生产手段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没有技能就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企业没有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企业就不能快速发展, 这两者是相辅相成, 互为促进。

根据现代经济的发展的要求, 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 (1) 要有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 (2) 要有能胜任眼前岗位能力和具备长远发展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3要有立足岗位的改革创新精神。 (4) 要有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培养爱岗敬业精神。 (5) 要有遵守企业规章制度, 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的精神。 (6) 要有团队意识, 合作精神。 (7) 要有工作之后仍然自觉学习的习惯。

总之,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 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又离不开职业教育和培训。

2 企业发展的现状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

目前, 我国大部分企业缺少技能型人才, 特别是高技能人才, 这一现状已严重影响到企业的发展, 企业发展与技能人才的数量、质量之间矛盾日益突出。近几年来, 我国的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但从经济发展的背后我们还是不难看出, 企业缺乏高素质的有技术的劳动大军, 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 使得各国之间的竞争与合作进一步加强, 产业优化升级速度进一步加快, 产品质量的竞争更加激烈, 这就要求在各种岗位上的工作人员, 需要不断提高操作技能, 不断更新知识。只有建设一支具有较强职业综合素质, 富有创新精神的劳动者队伍, 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才能获得持久的动力。

由此可见, 企业的发展与企业员工的素质密切的联系。因此、企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3 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发展职业教育, 提高劳动者素质, 这是一些经济发达国家获得成功的“秘诀”。日本和德国由于重视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建立了较为完整而严密的职业教育体系, 使得技术劳动力的来源有着可靠的保证。中国的经济发展也逐步认识到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必然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不同层次的人才, 不仅需要科学研究、管理人才, 同样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建设结合最密切的一种教育形式, 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职业教育都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教育形式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不可少的措施。

4 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依托企业的发展

中国的职业教育从开始到现在已经走过了三、四十年的路程, 在这几十年中, 中国职业教育为中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使我国经济有了很快的发展。但是, 怎样才能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呢?

职业教育要面向经济建设一线设置专业和课程, 组织教学内容, 切实走好“校企合作”之路, 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 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职业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新的形势下, 企业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1) 专业设置的职业化, 即学生个人的职业生涯和企业发展的趋势的一致性。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 使技术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所以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有适应现岗位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灵活适应职业和社会的能力, 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

(2) 课堂教学内容的技能化, 即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的有效性在于学以致用、学用一致。职业教育要脱开普教的模式, 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因此, 职业学校专业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确定要学以致用并且要有一定的超前意识。

(3) 教学过程的实践化, 即无论是专业理论教学还是专业实习教学, 都要有校内实验实习基地和企业生产实习基地。要培养具有很强动手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使他们走向社会就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职业教育必须走“校企合作”的模式, “技师是干出来的”。

因此, 职业学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以企业发展的需要为依据, 根据市场需求确定专业结构和办学形式, 调查人才市场的动向和和企业发展的进度, 作好3~5年以及更远的预测工作, 结合本校的办学条件和发展的可能性, 充分发挥自己和社会的办学资源优势, 积极地改造传统专业和创建产销对路的新专业, 根据专业的发展和新技术在行业上的应用情况主动调整课程设置, 开设新技术课程, 探索教育与教学改革方案, 培养行业有用人才, 处理好行业的多样性、多变性与教学工作的相对稳定性、培养人才的周期性的关系。

职业教育是一篇大文章, 这篇大文章现在还刚刚开头, 做为职业教育本身, 必须抓住机遇, 转变观念, 调整办学思路, 走校企合作之路, 让职业教育能紧紧地跟住经济发展的时代步伐, 为企业发展服务, 为经济建设服务。

摘要: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高素质的员工队伍离不开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同样离不开企业。企业的发展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要长足发展, 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就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同样职业技术教育也必须依托企业的发展, 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环保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篇8

[关键词] 文化产业;国家文化;文化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G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220-1

文化产业是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以满足社会需要的各类行业门类的统称,它既包括满足社会精神需要的文化产业活动,也包括满足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领域的文化产业活动。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大趋势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大发展,打破了原来的文化封闭状况,造成了多元文化。这包括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健康文化与腐朽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交织的复杂状况。一个国家的文化水平直接反应国家的文化质量,而文化水平最直接的体现,在于国家的文化产业状况。

一、文化多元与文化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文化多元,属于文化发展的一种体现,这个现象和文化产业发展息息相关。

(一)中国文化多元发展的利与弊。一方面,各种文化之间既相互吸纳、借鉴、渗透、融合,这种分解与融合的过程,利于中国文化的丰富与发扬。另一方面,多种文化又彼此竞争、排斥、抵制和斗争。少数西方文化传播强国凭借强大的资本实力、先进的信息手段、丰富的市场运作经验,形成了对世界文化流通系统的垄断地位,不仅获得了巨大的文化利润,而且大力推行文化霸权主义,这无疑对中国本土文化发展是一猛烈冲击,这不仅影响到多元民族文化的生存发展,而且威胁到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主权和文化安全。

(二)中西方文化产业差别。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多以集团化面貌出现,庞大的跨国公司通过横向整合和纵向一体化,不断完善自身的产业链,形成核心竞争力。这些公司触角触及全世界,面向的是全球市场,管理层和股东多身兼数职,涉及多个领域,人力资源也相当丰富,网罗的是世界人才。

二、文化产业发展与国家文化质量之间的关系

一个国家的文化水平直接反应国家的文化质量,而文化水平最直接的体现,在于国家的文化产业状况,具体为:

(一)文化产业的科学性,是提高国家文化质量的前提和基础。文化是一个总概念,它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总称。历史的演进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们对文化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科学性是我们不能无视的,有时采用这样的分析方法,对一些事物才能够看得更清楚、更明白。

1.科学完善产业链,企业联盟是必然趋势。中国文化产业实现大发展大繁荣,企业走向联盟,依托联盟开展组织创新合作,整合资源,提高自身竞争力,是必然趋势。

联盟将确保合作各方的市场优势,寻求新的规模、标准、机能或定位,应对共同的竞争者或将业务推向新领域等目的,企业和相关成员间结成的互相协作和资源整合的一种合作模式。

2.科学配置核心竞争力,模糊行业界限,以点带面是多快好省的商业手段。

(1)以科学配置核心竞争力的方式,提高市场竞争力。

(2)以点带面,是多快好省的商业手段。

以点带面顾名思义,就是在文化产业联盟的大前提下,有侧重点的去完善文化产业。例如,利用文化影视城带动影视剧、旅游等多种文化产业发展。再例如,用广告产品带动旅游与区域文明的发展等。

(二)文化产业的娱乐性,是提高国家文化质量的重要手段。积极发展文化娱乐产业,与我国目前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内需的目标相一致。扩大内需的关键是开发新的消费热点,具有娱乐特性的文化产业项目,能不断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

(三)文化产业的精神性,是提高国家文化质量的重要目的。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文化产业的精神性,是提高国家文化质量的重要目的。

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取得重要进展,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文化产业规模逐步壮大。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总的看,我国文化产业呈现出健康向上、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正在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引擎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四)文化产业的文明性,是提高国家文化质量的重要发展方向。文化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内在同一性。建立在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产业以生态文明为价值取向,以生态、知识、智力资本为基本要素,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生为根本目标。

文化产业所生产的文化产品则以创意为核心,其生产过程以低消耗、低污染、资源循环重复利用为特征。区别于一般物质产品大运输、高耗能的流通模式,文化产品的流通运量小、网络化、易传播。

(五)文化产业的导向性,是提高国家文化质量的重要途径。文化产业既然是意识形态和产业形态的统一体,那它自身必然要通过其产品宣传该产业赞同和支持的那种与之结合的意识形态的政治导向性!体现出该产业及其产品所具有的政治取向。思想意识、立场观点等。

文化产品中的思想内涵及其文化形象必然要表现出歌颂什么赞扬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引导人们去思考、学习、批判。文化产业及其文化产品的政治导向性是明白无误的。在文化需求和消费中,我们必须提倡生产和消费健康、进步、积极向上的东西,反对颓废、腐朽、落后、不健康的和错误乃至反动的东西!促使和鼓励人们去获得高质量的精神生活走向全面发展,为建立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而努力工作,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上一篇:餐饮店铺卫生管理制度下一篇:高中生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