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吃西瓜》教学设计

2024-07-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三年级下册《吃西瓜》教学设计(精选12篇)

三年级下册《吃西瓜》教学设计 篇1

然而在动手操作这一过程,由于担心时间不够,只让两个学生来展示验算方法,其实,当我巡视的时候就发现学生有多种验证方法,加之三年级学生爱表现的年龄特点,若能够多让几位学生上台展示,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探究的乐趣,享受承购的喜悦,也能够带动全部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验证活动,我只提供了2种图形,要是能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验证,学生会更有兴趣,对其思维的发展也有帮助。

教学流程中有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学生按照要求提出了诸多数学问题,而这一过程,我却将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一带而过,领着学生解决事先安排好的数学问题。若能及时肯定并采用学生的问题或将学生提出的问题都展示出来,则能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提高课堂学习的气氛。

总观整堂课,教学目标能够落实到位,学生能够理解算理并正确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然而教师仍存在很多不足,需继续努力,再接再厉。

(1)在评价学生语言方面,虽然本节课的评价性语言较多,但仍较多的停留在很好非常棒等字眼上,评价性语言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有待提高。

(2)教师个人教态需要多加练习,同时上课的激情不够,课堂组织能力有待提高,如此才能更加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一起探索知识。

三年级下册《吃西瓜》教学设计 篇2

1.会认11个生字, 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有关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翠鸟美丽的外形和敏捷的动作特点, 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4.在体会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的同时, 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整体感知

(一) 问题激趣, 导入新课。

1. 这节课老师带同学们去认识一种小鸟, (课件先播放鸟叫声, 随后出示翠鸟的图片) 它的名字叫翠鸟, 又叫叼鱼郎。 (板书课题) 从鸟的名字中你能发现它的一些特点吗?

2. 小结:看出同学们对翠鸟都十分感兴趣,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去看看这漂亮的小鸟吧!

(二) 初读印象, 感知全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想一想翠鸟留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二、品味语言, 体会情感

(一) 感受翠鸟美丽的外形, 体会喜爱之情。

1. 自读课文, 初感美丽。

师:刚才很多同学都被翠

鸟美丽的外形吸引住了, 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想想作者描写了翠鸟外形的哪些方面?边读边勾画出相关的词语。

2. 细读品味, 感受美丽。

师:请同学们再用心读读第一自然段, 翠鸟外形的哪方面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当学生谈到翠鸟羽毛颜色时教师引导, 进行重点研读:

(1) 联系上下文理解“鲜艳”的意思。

师:请大家将这几句中表示颜色的词语画出来。

师:在一只鸟的身上呈现了这么多的颜色, 你能不能用一个词来表达你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2) 领会比喻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师:翠鸟长得漂亮, 作者写得用心,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你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都用了比喻的写法……)

师: (课件出示第一段中相关语句及“头上的羽毛是橄榄色和翠绿色的, 背上的羽毛是浅绿色的, 腹部的羽毛是赤褐色的。”一句) 现在请同学们再认真读读这个句子, 与课文中的句子比一比, 有什么不同?你觉得哪句写得好?谈谈自己的体会。

师:作者为什么能将翠鸟写得这么可爱呢? (喜爱)

师:这样颜色鲜艳、小巧玲珑的翠鸟深深地吸引了作者, 作者细细地欣赏着它, 久久地注视着它。你们喜欢这只可爱的翠鸟吗?把你的喜爱之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

(二) 感受翠鸟敏捷的动作, 体会赞叹之情。

1. 自读课文, 初感敏捷。

看来翠鸟的美丽外形已深深地印在同学们的脑海中了, 那么翠鸟动作的迅速又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请同学们读读2、3自然段, 画出写翠鸟动作迅速的词句。

2. 细读品味, 体会敏捷。

(1) 抓住“……贴着水面疾飞。”一句, 感受其动作的敏捷。

师: (课件出示:翠鸟鸣声清脆, 爱在水面上飞。) 请大家先来读读屏幕上的句子, 再读读书中的句子, 你能发现什么?从中感受到什么?

师:透过“贴着”“疾飞”这两个词, 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看到这样的画面, 你想说什么呀?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你的感受。

师:这样写多生动啊!不但能让我们更形象地感受到翠鸟飞行的特点, 而且还让我们体会到作者对翠鸟的感情在喜爱之余又多了一份赞叹!

(2) 抓住“……像箭一样飞过去……”一句, 感受其动作的敏捷。

师:“像箭一样”, 你能体会出什么?

(3) 抓住与小鱼对比的句子, 感受其动作的敏捷。

师: (课件出示:“小鱼悄悄地……翠鸟锐利的眼睛。”) 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 既然这一段是写翠鸟动作敏捷, 为什么还要写小鱼呢? (同位交流)

师:这样和小鱼一对比, 更让我们感受到什么了? (感受到翠鸟的机灵和敏捷, 速度之快让人惊叹!)

(4) 抓住第三自然段中写景的一句, 感受其动作的敏捷。

师: (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 去掉“只有苇秆还在摇晃, 水波还在荡漾。”) 请同学们读读大屏幕上的内容, 与课文中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吗?你觉得哪种写法好呢?

3. 情境朗读, 抒发感情。

(三) 讨论孩子爱鸟的想法, 体会真爱之情。

1. 我们现在就站在河边了, 看着这小巧玲珑、动作敏捷的翠鸟, 你有什么想法呢?

2. 那么, 小作者又是怎样想的呢?请大家读读五、六自然段。

3. 教师提出讨论的问题:课文中孩子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 同样看出他对翠鸟的喜爱, 可见孩子们是爱鸟的。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学生各抒己见, 交流看法。)

4. 小结:我们也要像作者那样, 把翠鸟当成自己的朋友, 让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 这才是真正的喜爱翠鸟啊!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同学们, 看看板书你能发现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发现课文的表达特点及情感变化。)

2.同学们, 大自然是美丽的, 而各种各样的鸟儿用它们的歌声、色彩、姿态, 为大自然增添了许多生趣, 你们看: (出示图片) 此时此刻, 你有什么感慨?

3.集体交流。

4.同学们, 就让我们带着这番深深的启迪和触动走出课堂, 走进大自然吧!

设计评析:江山

本课在设计上有三个突出特点:

一、品析语言

在理解内容、感悟内涵、体会情感的过程中, 关注了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特点、作用, 既使学生领会了课文的表达方法, 又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会。例如, 在学习描写翠鸟捉鱼的动作时, 教师抓住了“翠鸟蹬开苇秆, 像箭一样飞过去……只有苇秆还在摇晃, 水波还在荡漾。”这几句话, 采用了删减法, 在对比中引导学生体会到了侧面描写的衬托作用和表达效果。

二、感悟真爱

本设计有层次地展现了作者感情变化的过程:首先通过抓重点词句、比较品读感受作者对翠鸟外形的喜爱之情;然后用故设悬疑等方法让学生体会作者对翠鸟动作敏捷的惊叹之情;最后则是在学生的辩论中感悟作者对翠鸟的真爱, 并借助板书总结全文, 梳理课文情感变化的线索, 深化了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这一主题。

三、升华情感

三年级下册《吃西瓜》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会进行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法运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1、掌握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帮助学生摆脱对图形直观地依赖,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两个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规律。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读卡片,并说一说分数表示的意义

1/4 3/7 1/2 6/8 4/5 3/4。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这个知识就在“孙悟空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里,你想知道吗?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创设情境

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这一天,天气特别热,师傅就派猪八戒找水喝,没想到猪八戒找到一个大西瓜,他可高兴了!猪八戒实在忍不住,就把西瓜平均切成八块,师徒四人每人两块。他很快吃掉自己的两块西瓜,可是他还馋得直流口水,就又吃了三块西瓜,他只顾自己吃,差点把师傅都忘了。

2、学习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法运算(1)猪八戒第一次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第二次又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两次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同学们,你能帮他算一算吗?(学生列算式)

2/8 +3/8等于多少,你是怎么算的?说说看。(全班交流,初步感悟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规律。)

(2)动手操作活动。

①同桌合作商量,将一张画有图形的纸平均分成若干份。

②每人按自己的喜好,涂出其中的几份。(一人不能都涂完,要互相谦让。)

③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涂色的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④你们两人一共涂了这个图形的几分之几,怎样算的?(同桌合作完成,师巡视并提醒如何进行计算。)

⑤全班交流,同桌汇报。(汇报时,可能出现两个分数相加刚好等于1,要及时引导学生理解“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等于1”。)⑥观察交流,在进行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时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归纳小结,明确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

3、学习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减法运算(1)猪八戒第一次和第二次哪次吃的西瓜多,多了几分之几,你知道吗?怎么算呢?(同桌讨论,围绕“用什么方法算,怎样算”进行交流。)(2)比一比。

①拿出涂色的纸,同桌互相比一比。②把算式写在纸的背面,并说一说是怎样减的。③你在计算时发现了什么?

(3)猪八戒吃了这个西瓜的5/8后,还剩下几分之几?留给师傅和师兄够吗?(四人小组讨论。)

4、总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三、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1、出示教材第76页“练一练”第1题。

认真审题,看懂图意,使学生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中,独立进行分数加减法计算。

2、教材第76页“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独立动手涂一涂、算一算。

3、一块饼爸爸吃了 2/6,妈妈吃了1/6。

(1)他们一共吃了这张饼的几分之几?(2)还剩下几分之几?(学生独立完成,对有困难的学生个别辅导。)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五、布置作业

课本“练一练”第3、4题。板书设计

吃西瓜

1、猪八戒两次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2/8+3/3=5/8

2、猪八戒第一次和第二次哪次吃的西瓜多,多了几分之几?

吃西瓜作文300字三年级 篇4

今天上课时,老师给我搬来了一个又大又甜的西瓜。它的头上长着一条小巧的辫子,穿着一身黑绿相间的条纹衣裳,皮肤摸上去很光滑。手摸上去还冰凉冰凉的,好像刚从冰箱里拿出来似的。

这时,老师在西瓜上敲了几下,发出清脆的“咚咚”声。郑xx脱口而出:“嗯,这个西瓜熟啦,肯定好吃!老师,快让我们尝尝吧!”同学们一个个更是垂涎三尺。

老师拿起刀一切,一个圆圆的西瓜顿时被劈成两半,红红的果肉露了出来,果肉上有一颗颗黑色的小籽儿,他们好像一群排列不整齐的小蚂蚁一样。

我们直勾勾地盯着鲜红的果肉,嘴不停地蠕动着,口水都要流出来了。“来,你们拿去吃吧!”话音刚落,男同学们像恶狼扑食一般,把桌上的西瓜洗劫一空。拿到西瓜,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开始品尝西瓜了:有的男同学一口就把西瓜吃得见底,为了不浪费,还把西瓜扣在脸上,拼命咬果肉;有的女同学完全没有了淑女样,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三年级下册《吃西瓜》教学设计 篇5

本单元以讨论允许和不允许做的事情而展开学习, 在不断深入讨论过程中又学习了表示同意和不同意的表达方法以及由情态动词should构成的被动语态。为了能够增强学生开口讲英语的自信心, 第一课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创设与本课话题相关的情景, 如谈论青少年日常行为规范、校规、家规等。围绕着教学目标, 设计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任务, 让学生辩论一些学校规章制度。学生在使用所学目标语言进行辩论时, 教师要不断地鼓励学生, 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真实观点和想法, 同时学会关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规章制度, 对周围世界进行比较客观地认识和评价, 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 教学内容分析

学生在七年级下册第十二单元“Don’t eat in the classroom”中学过关于规章制度的讨论, 在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what should I do?”中学过情态动词should的用法。本单元谈论的是学生非常熟悉又和生活、学习紧密相关的话题——家规、校规及其他规章制度, 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 激起学习的兴趣。因此, 掌握“be (not) allowed to do/ Should (not) be allowed to do”难度不大。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自由谈论各种规章制度, 发表自己的观点, 并陈述同意或不同意的理由;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各种家规、校规进行修改, 并为一些组织机构制定新的规章, 体现“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学了就用”的新课程理念。

(二) 学生情况分析

笔者教学的对象是初三学生 (以中等生为主) , 他们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 所以对英语学习的模仿力很强, 但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没有自信, 害怕表现, 但又希望能得到大家的肯定。因此笔者在教学活动中尽量让这部分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有更多的说英语的机会,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还有一些学困生由于基础薄弱, 对完成某些任务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可采取小组奖励的办法, 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 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学, 鼓励小组中的优秀成员主动帮助困难生学习,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他们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让他们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三、教学目标分析

(一) 语言知识目标

1. 掌握语言结构 should (not) be allowed to do, 学会表达 agree 和 disagree。

2. 对目标语言的听力训练。

(二) 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了解和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中学生日常行为准则、规范自己的言行, 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和优良品德; 正确看待“家规”“班规”“校规”等, 并能认真遵守;理解父母、教师的合理建议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一) 教学重点

1. 词汇:teenager, choose, pierce

2. 词组:too wild, too silly, too young, not seriousenough, not old enough, not calm enough, get earspierced

(二) 教学难点

结构:should be allowed to,

should not be allowed to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 步骤 1:导入 (5 分钟)

T: An exchange student comes to our classtoday. He wants to know some rules about ourschool.

通过投影展示以下活动名称, 学生以四人一组活动, 各自谈论在学校里能做哪些, 不能做哪些。

What rules do you have at our school?

We should sweep the floor every day.

We should not arrive school late.

We should not take mobile phones .

……

sweep the floor, clean the blackboard, fightw it hothers , arrive school late , take mobil ephones等等。

多媒体呈现表格, 小组讨论填表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引入新知。

( 二 ) 步骤 2:呈现 (25 分钟)

1.Introduce the new structure: allow sb. to dosth. / don’t allow sb. to do sth.

多媒体呈现 :

Teachers allow us to eat in the dinning hall.

Teachers don’t allow us to eat in the classroom.

2. 小组活动:

全班50人分成12组, 每组4人

游戏规则:

(1) 用纸片做成12个签, (其中有2个签画有小红旗) , 由组长抽签, 抽到带有小红旗的签的两个组进行比赛。

(2) 第一轮用am/is/are allowed to结构说句子, 比赛小组每人2次机会, 但是不能重复出现句子, 否则为失败。第二轮用am/is/are not allowed to结构说句子, 规则同第一轮。获胜小组会得到一面红旗并在全班中挥舞以示胜利。

(3) 在重新抽签 (不含已参加过的小组) , 规则同2.

参考短语:sweep the floor, fight with others, eat in the dinning hall, eat in class, take mobilephones等, 可以自己自由发挥。

设计意图:由熟悉的结构引入新的结构, 并采用小组活动使每个学生能够参与其中熟练短语和句子结构, 达到开口说的目的, 有助于学生理解下一环节, 从而使新授课的内容达到高潮。

3. 被动语态:

(1) 定义 : 表示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 .

(2) 构成 : 助动词be+ 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助动词有人称、时态和数的变化。

(3) 含有情态动词的被动语态:情态动词+ be +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

(4) 用法:当我们不知道谁是动作的执行者, 或者没有必要指出谁是动作的执行者, 或者只强调动作的承受者时, 要用被动语态。

4.复习过去分词的构成 :

(1) 规则变化

watch---watched practice---practiced

study---studied stop---stopped

(2) 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分词:

am/is /are---been have/has---had

write---written do---done go---gone

5. 教学1a

(1) 教师明确任务要求, 给出一定的指导。强调重点词汇:teenager, choose, pierce。

(2) 让—位学 生大声朗 读1a中的句子。 确定学生理解了每个句子之后,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agree or disagree。

(3) 在学生掌握了结构be allowed to的基础上, 进—步介绍带有主观态度的新结构:

should (not) be allowed to, 告诉学生这—结构增加了情感态度, 表示应该被允许和不应该被允许。

(4) 学生完成1a之后, 让不同的学生发表意见:agree or disagree. Why?

6. 投影展示练习

我会做:这个环节要求学生快速抢答做4个转换句子, 将allow sb.to do变成be allowed to do并用投影展示答案。

1.They should allow us to have part-time job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We should allow children to spend time with their friend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The teacher should allow Anna to finish thepictur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arents should allow children to choose theirown friend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We should be allowed to have part-time jobs.

2. Children should be allowed to spend timewith their friends.

3. Anna should be allowed to finish the picture.

4. Children should be allowed to choose theirown friends.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la中的句子, 投影展示练习这个环节巩固了学生allow的用法。

7. 教学 Section A - lb, 2a, 2b

利用多媒体课件中的Section A - 1b, 2a , 2b进行听力练习。

(1) 认识新词汇:teenager, earring, get their earpierced, do homework with friends

do part-time jobs, too wild / young / silly …, not serious / calm / old…enough

(2) 教师先帮助学生明确要求, 并且给出—定的指导。

(3) 让学生朗读其中的句子, 问题。

(4) 播放录音, 核对答案。

设计意图:带着问题听录音能提高学生听的质量和信心。

8. 练习

用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The telephone _____ (invent) by Bell in 1876.

The trees may _____ (plant) in spring.

Teenagers should not _____ (allow) to drive.

English _____ (speak) in Canada.

Math must _____ (study) well.

答案:

was invented , be planted , be allowed , is spoken, be studied

设计意图:巩固本节课所学的被动语态。

(三) 步骤 3:巩固和拓展

1. 学生列出青少年应该被允许做的和不应该被允许做的事情, 列表之后进行 free talk。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重点结合Section A -1c和Section A - 2c的内容进行小组活动, 以便能更自然, 更正确地使用所学的语言。

通过投影展示语言结构和交际中要用到的词组:

结构:should be allowed to, should not be allowed to

词组:too wild, too silly, too young, not serious enough, not old enough, not calm enough

设计意图:创设贴近学生实际情况的情境, 真实而富有趣味, 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巩固了本课的新知。

(四) 步骤 4. 小结

1. 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内容复习Grammar Focus.

2. 总结并回顾本节课所学到的重点知识。

(五) 步骤 5:作业

1. 用结构 be (not) allowed to do 列出课堂上介绍的—些事情;

2. 用 should, must, may 等情态动词各写出 5 个被动语态的句子。

(六) 步骤 6:板书设计

六、教学评价设计

(一) 评价内容

本节课通过展示练习, 巩固与拓展这两个环节, 如果全班80℅的学生能够按要求学习或完成句子, 那么就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本课的教学难点即得到突破。这是评价本课是否成功的更重要的标准。

(二) 评价方法

小组活动汇报, 基本全体学生都能说出一个正确的句子即可符合标准;

三年级吃西瓜日记150字 篇6

放学一回到家,邻居阿姨就在楼下喊我去拿西瓜吃。虽然我心里知道现在的西瓜有药是不能吃的,但是阿姨给的西瓜也是一份心意啊,我再怎么不想吃,也要欣然接受,可不能辜负她的心意。拿到西瓜后我把它放在了桌子上,只能心里默默得对它说:西瓜、西瓜我不能吃你,只能让你在桌子上先待一会儿,待会儿就请你去垃圾桶了—— 小朋友们,你们可要记住哦——现在的西瓜可是不能吃的哦——

三年级吃西瓜日记150字2

今天,爸爸下班时买了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像个绿色的大球,妈妈把西瓜切开后里面的瓤红红的,吃起来很甜,瓤里面黑黑的瓜子像一只只蝌蚪游来游去。吃过的西瓜皮配点辣椒炒炒,就变 成了一道美味的菜肴,绿色的瓜皮晒晒煮水喝,可以败火,西瓜是个好东西,西瓜全身都是宝。西瓜吃完后,我们的肚皮变的圆圆的,真像个大西瓜呀!

三年级吃西瓜日记150字3

炎炎夏日,人们最喜欢吃的水果应该就是西瓜了,今天,我们来吃西瓜吧!

没吃时是绿色的,吃时是红色的,吐出来是黑色的。应该是什么呢?就是今天的主角:西瓜。

西瓜全身都是宝,今天我来教你们怎么才能把西瓜全身的宝用上了,首先我们买西瓜就是要吃红壤,红壤当然可以直接吃,西瓜的白皮可以炒着吃,西瓜的绿皮是一种药材,还可以美容。

怎么样?不知道吧!

炎炎夏日里,最平长的水果(西瓜),竟然全身都是宝。

三年级吃西瓜日记150字4

昨天逛超市的时候,妈妈给我们买了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

回到了家里,还没有吃饭我和弟弟就嚷着要吃。妈妈没办法,就切开来让我们吃。这个西瓜真的不错,红红的瓤里面镶嵌着好多的西瓜籽。我拿起一块细细的品尝了一口,好甜啊!

弟弟吃西瓜可快了,因为他吃瓜不吐籽。妈妈批评了他,这样吃的话西瓜籽容易呛到。我们都笑他,他还有点不服气呢!

三年级吃西瓜日记150字5

夏天我最爱西瓜,西瓜很甜,西瓜有绿皮的、黄皮的;有红瓤的、黄瓤的;有绿皮黄瓤,黄皮红瓤、绿皮红瓤的还有黄皮黄瓤的,有无籽的,有籽的。西瓜的种类可多了,有南方的西瓜,也有北方的 ,所以在冬天也能吃到西瓜,但是,我最喜欢在夏天吃,因为西瓜可以解渴,如果冬天吃西瓜,吃的太多会闹肚子的,冬天要少吃哦!夏天你可以敞开肚皮吃,西瓜可真好吃呀!我今天还吃到美味的西 瓜呢!

三年级吃西瓜日记150字6

我给你们讲个小故事吧。有一天,我在家做作业非常认真,爸爸就到市场上买了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爸爸让我拿着。哎哟,西瓜太重了,我都抱不动。过了一会,爸爸就把西瓜切成了一块一块的 。我吃了一口,好甜啊。我好奇地问爸爸:“为什么我们家的西瓜这么甜,奶奶家的西瓜却不甜呢?”爸爸地对我说:“你一定是先喝了牛奶,再吃西瓜的。”哦,我知道了,原来不能先喝牛奶,再吃 西瓜呀!

三年级吃西瓜日记150字7

天气一天比一天热,卖瓜的人也越来越多。

爸爸给我买了一个大西瓜,回到家,爸爸把大西瓜切开,西瓜刚切开,我就狼吞虎咽的吃起来。没过几分钟,我就把西瓜吃完了。爸爸说:”你吃这么多会拉肚子“。我不信,过了一天,我果 然拉肚子了。这次的教训使我记住,要少吃西瓜。

三年级吃西瓜日记150字8

今天妈妈买了一个大西瓜,它是椭圆形的,它好像穿了一件绿色条纹的外衣。我迫不及待的让妈妈切开西瓜,啊,红红的瓜瓤馋得我直流口水,黑黑的瓜籽像黑色的珍珠一样嵌入果肉。我和妈妈你一 勺我一勺争先恐后地吃了起来。一眨眼功夫,我们把半个西瓜吃得只剩一个像盆子一样的瓜皮了,吃得我们嘴角下巴都是红红的瓤,吃得我们肚子像皮球一样圆鼓鼓的。西瓜甜甜的,水水的又好吃又解 渴,夏天到了一定要多吃呀!

三年级吃西瓜日记150字9

炎热的夏天,爸爸出去买了一个又大又甜的西瓜。

西瓜身上深绿色的花纹引人注目,西瓜的形状有两样,一种圆形,一种椭圆形。我敲敲西瓜,西瓜发出“咚咚的声音。我一闻,西瓜散发出一股清香,我一摸西瓜又光滑又凉爽。爸爸用刀把西瓜切 开,甜蜜蜜的果肉让我直流口水,我咬一口,果肉的香甜征服了我的味蕾。

夏天我最爱的水果就是西瓜了。

三年级吃西瓜日记150字10

今天早上爷爷买了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西瓜的皮是绿绿的,皮上还有许多像波浪一样的墨绿色纹。

中午爷爷把西瓜切开,我看见西瓜的瓤红红的,里面黑黑的籽好像小蝌蚪在西瓜里游来游去。我先端了一块西瓜给爷爷,第二块我给奶奶吃,第三块我给妈妈妈吃,最后我端了一块自己吃。西瓜甜甜的,好吃极了!我给爷爷说:“下次还去那个店买。”爷爷说:“只要你喜欢吃,我就给你买。”我喜欢爷爷买的西瓜,我更喜欢爷爷。

人美版三年级美术下册吃虫草教案 篇7

14、吃虫草 授时间

/18三(4)三三

/19三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吃虫草的自然知识,并选用多种方法来表现吃虫草捕虫的情景。

2、通过欣赏、观察、表演等形式了解吃虫草捕虫的经过。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了解吃虫草的知识,能用所学的方法来表现吃虫的情景。画面表达清晰,具有情趣性。教学准备,教具、彩纸、彩笔、橡皮泥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导入新新

授布置作业展示作品

1、提问“天热了,蚊子苍蝇各种各样的虫子都来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麻烦。

2、你用什么方法驱赶这些讨厌的虫子。

3、有没有完全无污染,绿色环保的方法呢?

4、有一种神奇的“草”“板书”能帮我们的忙,大家信不信,想不想看看他到底是怎样帮忙的?、播放录像,“这些植物就是吃虫(题)草”

6、你看到几种吃虫草,他们的捕虫器是怎样的呢?

7、老师示范画几种吃虫草(边画边归纳)

8、“老师这里有两个道具谁愿意上来表演吃虫的过程呢?”

9、吃虫草有很厉害的捕虫器,可是他不能像动物一样自由行动,却能捕到很多虫子,你猜猜这是怎么回事?它们是靠什么吸引虫子的?是靠香味、颜色、好吃的蜜汁……?

9、出示图片“仔细看看捕虫草的外型有什么特点,能吸引虫子”总结:色彩鲜艳,造型优美芳香气味。

10、“原来这些捕虫草更是美丽的花朵,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环境”

11、自然界的捕虫草很多,都各有本领强大的捕虫器你能培育出自己的新奇有趣的捕虫器吗?

12、小组讨论一下你想花哪种捕虫器,可以用手势演示,也可以用草图画给大家看。

13、想看看小画家笔下的吃虫草什么样的吗?有没有比自然界的更美呢。更神奇呢?出示学生作品。

14、总结:在绘画中可以有创意的添加吃虫草的花纹,大胆运用各种颜色,可别忘了画上小小的牺牲者,虫子。最后让我们也画出新奇有趣的捕虫草作品。组织学生作业。巡视辅导展示作品,谈谈优缺点。跟着老师的提问回忆生活中常识回答听老师讲述观看吃虫草,捕虫的视频。回答:捕蝇草、瓶子草、毛毡苔、猪笼草用道具和老师一起模拟捉虫过程。猜想,交流讨论结果。观看各种捕虫草细致的图片,观察它们的色彩和造型。小组开展讨论,交流讨论结果。欣赏学生作品绘画创作点评作业学习思考问题,由问题引发学习兴趣,拓宽思路。激发好奇心直观了解吃虫草,引起兴趣,技法创作热情。训练形象思维能力。具体形象的了解和体会不重启的捕虫过程,强化形象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了解吃虫草捕虫器的特点,为绘画表现做铺垫。激发创作欲望。鼓励学生放手大胆表现,张扬个性。板书:

4、吃虫草题

14、吃虫草学情分析孩子们对奇异少见的东西天生有兴趣,通过对吃虫草的了解培养孩子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了解吃虫草的类别和特点,学习用多种方法表现吃虫草。培养大胆设计、绘画、制作的能力。教材分析本向学生介绍了自然界中奇妙的植物——吃虫草,教学内容生动有趣。通过吃虫草这种植物,了解自然界的美妙。教材中提供了部分吃虫草的图片和学生作品,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吃虫草的特点,引起好奇,激发学习兴趣。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吃虫草的自然知识,并选用多种方法来表现吃虫草捕虫的情景。

2、通过欣赏、观察、表演等形式了解吃虫草捕虫的经过。

三年级下册《吃西瓜》教学设计 篇8

《面积的意义》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周长计算基础上进行的。教材通过两道例题的教学,让学生具体化厘清面积的概念,理解面积的内涵和外延,关注面积单位的自然形成,发展思维,培养空间观念,为以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例1:结合教室里的实例,按照“物体有面—每个面有大小一面的大小是面积”的线索引导学生在表象层面上认识面积。例2:呈现一组不同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活动,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面积的内涵,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叫面积”类推出“平面图形的大小也是面积”;另一方面,在提供“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多样化的策略中,引发矛盾冲突,让学生经历“直接比较一间接比较—面积度量工具产生”的过程,逐步感悟用相同面积单位度量的必要性,对学习面积单位为什么是正方形积累经验。面积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相对较难。教学中要通过具体活动帮助学生建构面积概念,感悟面积度量单位的本质意义。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估计等活动让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并初步学会用重叠法、分割法、度量法比较物体表面和图形的大小。

2.在学习活动中,锻炼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进一步培养主动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拍手鼓掌,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为大家上一堂数学课,欢迎吗?怎么表示?(拍手鼓掌)

师:我们拍手的时候,两只手碰击的地方就是手掌面,谁来摸一摸老师的手掌面?伸出你的小手,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

师:生活中,物体都有它的表面。“面”(板书)这个字写在黑板上,这就是“黑板的表面”。

设计说明:“面”在小学和初中都是不定义的概念。由摸一摸学生熟知、容易理解的事物“手掌面”这一可感的活动入手,引发新知的生成,形象具体。

二、探索新知,表象认识面积

1.感知物体的面(摸一摸)

(1)上课用的课桌:摸课桌面,一起摸一摸。全部都摸到,怎么摸?

(2)上课用的数学书:摸数学书的封面。

(3)上课还带了什么?(笔袋)摸笔袋的表面(上下、前后、左右)。

小结:刚才我们观察认识了身边物体的表面,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物体的表面呢!

设计说明:继续引导学生规范“摸”的动作,丰富物体表面的内涵:物体面有平面,也有曲面,让学生清晰、全面地认识“物体的表面”。充分的感知将成为学生认识面积概念内涵的支撑。

2.初步揭示面积概念(比一比)

(1)物体表面的面积。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一看,课桌面和黑板面同样是面,你们发现面有什么?(概括数学语言:黑板表面大,课桌面小,面有大小。揭示:在数学上,黑板表面的大小叫做黑板面的面积。)(板书“面积”)

那么课桌面的大小我们可以说成什么?“黑板面比课桌面大”可以说成什么?

师:比一比“数学书的封面和课桌面”,谁的面积大?(课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的面积大)

师:刚才,我们摸了笔袋的表面,里面装有文具,举起其中的橡皮。摸一摸橡皮的表面,比一比它们,谁的面积大?

(2)平面图形的面积。

画图形:拿好橡皮,把橡皮的一个面摁在纸上,沿着它的轮廓描出它的一个面。(练习纸第1题)

比图形:与同桌画出的一个面相比,你们又能发现什么?(平面图形也有大小)

图形的面积: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图形的面积。

表示图形的面积:怎么表示图形的面积?同学们表示一下,讲评(涂一涂,涂满)。

表示“五角星”的面积:老师为同学们还准备了一个图形(练习纸第2题①)用自己喜欢的颜色装扮它一下。

表示“E字形面积”(涂满,不留空隙)

设计说明:通过大量感性材料的列举和触摸活动,再次让学生充分感知一个面的部分,及时从面的测量角度分析概括出“面有大小”,具体化描述“面积”的概念。由对具体物体面积的认识,引导学生认知迁移,知道平面图形的大小也是面积,促使学生对面积概念全面直观的理解。比一比、涂一涂等活动,再次聚焦面的大小,凸显面积概念的本质。

(3)巩固图形的面积。

“想想做做”第3题:地图上各省份的面积比大小。

“想想做做”第5题:校园平面各区域所占土地面积比大小。

(4)画面积不一样大的图形。

师:“E字形面积”同学们都表示出来了。一个E字形多孤单呢,画一个图形,送给它做好朋友,好不好?但是这个好朋友是有要求的:画一个比“E字形面积大”的图形(练习纸第2题②)。学生动手画,互相交流比较。师选择3~4幅图形展示、讲评。

师:老师也想画一个图形送给它做朋友,想看看吗?先画一条边线长。猜一猜,老师画什么图形?接着画(一端不封闭的),是你们原来想的吗?画出的这个图形符合要求吗?(面与线的区别)

最后画,看清楚,两头连接起来,表示出图形的面积,比较一下符合要求吗?

设计说明:认识面积时,学生已有“先入”概念周长,周长对学生认识面积有负面作用。同时,在一个平面图形中,“边”是强刺激源,“面”是弱刺激源,聚焦平面图形的大小需要把握面积与边线长度非正相关。展示老师画一个比“E字形面积大”的图形的过程,意在引起学生关注平面图形的面积大小需看围起来的“面”的大小,初步直观感悟面积与周长的不同,丰富对面积内涵的理解。

三、比较面积大小,积累面积度量经验

1.重叠法比较图形面积

师:老师这儿还有两个图形(卡片出示A:2.5cm×2.5cm的正方形,B:2.5cm×3cm的长方形),这两个图形的面积,谁能说说哪个面积大?(学生目测直观判断)

师:有时不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证明哪个图形面积更大?(重叠法:注意二维方向的线重叠——长重叠、宽重叠)

2.分割法或度量法比较图形面积

师:老师再给两个图形(出示:C:7cm×5cm的长方形,D:6cm×6cm的正方形),比一比,谁的面积大?(练习纸上第3题)怎么比?(重叠起来比)画在纸上,行吗?

师:看来“重叠法”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还有其他办法吗?(学生讨论)

方法1:量图形周长。

评价:这两个图形面积哪个大?量边线长度能比出结果吗?

方法2:把两个图形画成小方格比,看哪一个多,那一个图形面积就大。

师:这个想法很有创意。看看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什么(材料袋:相同的小长方形),动手试一试。汇报结果。

师:这种比较方法叫“度量法”。除了用小长方形度量比较它们的面积,想想看,能不能换成其他图形呢?(用“小正方形”“小方格”)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这样的材料,试试看。

小结:无论怎么比,都是D图形的面积较大。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可以把两个图形重叠起来比一比,有时我们可以借用同一个小图形去度量后再比。下面我们再来比一比图形的面积。

3.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不带小方格的)四个图形,比一比,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一些?

师:能直接比吗?怎么做就方便比较呢?(覆盖上方格纸)

现在有比较的办法吗?(数方格)

设计说明:“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的活动从表面上看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面积的概念,实质是为面积间接比较的标准统一作好方法上的铺垫。比的过程是学生逐步感悟用相同面积单位去度量的必要性的过程,更是为认识面积单位为什么是正方形积累经验。因此,把“比较两个面积很接近的图形”作为教学切入点,制造矛盾,问题驱动学生比较策略的探求从“外压”转化为“内需”,促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在老师提供相应材料和适当的引导下,自然引出“度量”的方法。

四、总结提升、深化运用

1.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2.练习1:教材想想做做第4题描边、涂面(区别周长和面积)。

3.练习2:下面三个图形,谁的面积大?(如下图)

第1幅图只占了7格,第2幅图却有十几格,为什么第1幅的面积大?

吃西瓜的作文-四年级作文 篇9

老师从抽屉抽出一把用布裹着的锋利的刀,对准西瓜,半晌,一片片香味诱人的西瓜正朝我们笑呢!

老师一声令下,瓜王赛正式开始。两位选手杀气腾腾,交换了锐利的眼神,伸手抽过一片西瓜,他俩一个高大肥胖,一个矮小瘦弱。他们提了提手,把西瓜放置嘴边。随着老师的一声令下。张大了嘴巴,对准西瓜就是一阵狼吞虎咽,不停地上下张嘴巴,让围观的人不禁口水直流。起先,陈平处于遥遥领先,大半个西瓜快吃完了,不知怎么的,陈平猛地吐出了一大块西瓜。谢明栩找准时机,对准西瓜一阵啃,陈平便丧失优势,与他旗鼓相当。奈何陈平实力雄厚,西瓜被他啃得七零八落,五马分尸,最终,谢明栩惜败。陈平在大家的簇拥下回到了座位,脸上笑开了花。

第二轮瓜王赛即将开始,老师挑了两个实力平均的选手。他们文质彬彬拿起西瓜,斯斯文文地一小口一小口咀嚼。“吃瓜皮,吃瓜皮。”在刘郑超的带领下,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喊起了口号,加快了选手的节奏,最终达成了平手。

终于,到了所有人吃西瓜的时候了,老师还来不及说话,便被淹没在了人群中,同学们像潮水般地涌了过去,挥手就是一阵哄抢。我眼疾手快,见缝插针,抢过一块西瓜,躲在角落中,细嚼慢咽地品尝起来。谁知,老师又从身后变出个又大又圆的西瓜。这红红的瓜瓤可真诱人,夹着几颗籽,轻轻咬了一口,爽味将军向我发起进攻,甜味在我口腔中玩起溜冰。许多人手上只空落落地拿着个西瓜,嘴里咽了好几下唾沫,看见老师的西瓜,便图谋不轨。刚切开的西瓜又一下子被哄抢而光。有人吃得不亦乐乎,红红的瓜水在他脸上缓缓滑过。有人打了个饱嗝,摸了摸圆滚的肚皮,“耶”了一声。

洗个手,走进教室,一股甜爽的瓜香扑鼻而来,教室中,洋溢着同学们愉悦的欢笑。

三年级下册《吃西瓜》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学习动作描写结合心理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讲述故事

(一) 师:看, 谁来到了我们的课堂? (猪八戒)

(二) 在你的印象中, 猪八戒是个怎样的形象?请你用一个词语说说看

(三) 出示题目《猪八戒吃西瓜》

看了课题, 你想知道什么?让我们一起去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路上看看吧。

教师讲述故事起因——话说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 当时正值六月里最热的天气, 他们走到了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准备休息。唐僧派孙悟空和猪八戒去找吃的了。猪八戒大家都了解的, 刚走了一会儿就不想走了, 于是它就装肚子疼躲在大树底下睡大觉。一觉醒来, 他看到草丛中有个大西瓜。发现大西瓜后猪八戒会怎么做呢?

设计意图:布鲁纳提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只有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才能产生兴奋点, 调动写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从而让学生产生想写的欲望。猪八戒这一形象, 是学生都熟悉的, 也是他们都喜欢的。用这样一个形象导入, 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他们积极性, 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乐于表达的形象。

二、观看动画, 观察动作, 揣摩心理

(一) 一起来看一看, 仔细看哦, 看清楚它的每一个动作

【板书:动作】

(二) 播放视频

(三) 交流:你看到猪八戒有哪些动作?分别用一个字或一个词说一说

【板书:有哪些 (写动词) 】

(四) 这些动作是怎么做的呢

【板书:怎样做?】再来看看视频。

(五) 交流:怎样做的

设计意图:小学生对形象直观的事物更为感兴趣。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 优美的图片、直观的画面、动听的音乐与精彩的视频这些都是小学生所感兴趣的事物, 可以同时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 吸引学生注意力, 带给学生全新的感受, 从而激起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使学生对接下来的写作教学充满期待, 并积极而主动地投入到写作活动中来。】

三、仿照例文, 自由写作

(一) 故事还没说完呢!猪八戒找到西瓜了是怎么吃的呢

(二) 他每吃一块都有哪些动作呢?是怎样做的?他心里又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作文的主要阵地是我们的课堂教学, 我们必须在教学中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 使之转化成生动形象真实的语言文字。在教学中, 教师的范文可以帮助学生降低写作的难度, 开阔学生写作思路, 为部分怕写作的学生提供模板, 让他们也能够“易于表达”。

四、乐于表达易于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这就要求身为教者, 我们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的写作空间, 解放对其写作思维的束缚, 开阔其写作思路, 激发学生“想写”的欲望, 让学生“有内容可写”, 教会学生“会写”, 最终达到“乐写”的理想效果。

(一) 激发兴趣, 让学生乐于表达

布鲁纳提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积极、最为活跃的, 是学生学习强大的动力。学生只有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才能产生兴奋点, 调动写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从而让学生产生想写的欲望。

1.选择学生的生活实际为主题。学生在写作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无米下锅”, 不知道写什么。其实, 作文, 就是生活的一种反映方式;我们的生活就是作文的源泉。

因此, 想要学生有自主的表达, 关键是教师选择的主题要站在学生的视角, 要积极创设与儿童心灵对话的语境, 让学生写自己的故事, 写自己的生活。

2.利用多媒体, 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 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 吸引学生注意力, 带给学生全新的感受。

五、教给方法, 让学生易于表达

我们的身边总存在着这样一群学生, 他们对写作有很高的积极性, 生活经验也比较多姿多彩, 可是写出来的文章却马马虎虎, 不尽如人意。追根究底, 学生没有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没有较好的表达方式, 不能将自己心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很好地呈现在文章中, 他们缺乏一种方法, 一种提升文章水平的写作方法。作为教师的我们就要帮助学生培养感受语言艺术美的能力, 帮助学生掌握一系列的写作方法, 教会他们谋篇布局, 学以致用。

(一) 阅读课教学

我们的教材是训练习作的最佳范文。教材中出现的“并列式结构”、“总分结构”以及首尾呼应的表达方式、动词的运动等, 都是教给学生习作方法的例文。通过对教材中文的分析、学习, 学生自然能习得谋篇布局的方法, 也会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之中。

利用文本, 教会学生谋篇布局的方法, 教会他们写作的方法, 教会他们将文章变得精彩的方法。这些方法一定会在他们的写作中有所体现, 久而久之, 他们的文章也就渐渐成熟, 写作水平也会逐渐提高。

(二) 习作范文

书本上的例文或是教师的下水文,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降低写作的难度, 开阔学生的写作思路, 为部分怕写作的学生提供模板, 让他们也能够“易于表达”。

乐于表达, 易于表达——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在教学中,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 我们要想法设法激发学生“想写”的欲望, 让学生“有内容可写”, 教会学生“会写”, 最终一定会达到“乐写”的理想效果。

摘要:乐于表达, 易于表达——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在教学中,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 我们要想法设法激发学生“想写”的欲望, 让学生“有内容可写”, 教会学生“会写”, 最终一定会达到“乐写”的理想效果。

三年级下册《吃西瓜》教学设计 篇11

妈妈把西瓜切成一块一块的,红红的果肉上布满了西瓜籽儿,看起来非常诱人,我迫不及待的拿了一块,咬上一口,香甜的汁水顺着我的牙齿流淌,清甜可口的滋味让我的心窝都甜了起来,虽然我吃了很多次但还是非常喜欢,真是百吃不厌啊!

你听了这些是不是已经要流口水了?夏天天气热要多吃水果,我建议要多吃西瓜好,西瓜既解渴又解暑……

三年级下册《吃西瓜》教学设计 篇12

《平均数》作为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中的常客, 不少名师都曾演绎过这节课。因此正式设计前, 我们就在思考:想要突破必须从新的角度入手。首先要抓住平均数的本质, 其次可以从平均数诸多性质中进行选择性教学, 让学生体验平均数的统计意义。那么我又该抓住平均数的哪些性质呢?经过多次试教与反思, 最后确定除让学生深刻体验所有性质中最基础的虚拟性外, 还应充分体验平均数的敏感性。正是平均数具有敏感性, 所以出现极端数据时, 用平均数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就不合理, 这样为高年级引入新的集中量数 (中位数、众数) 来描述做伏笔。基于上述思考, 本课在平均数统计意义的设计中, 有意放大了敏感性的教学。下面就结合几个教学片段具体谈谈我们在磨课过程中的思考。

一、平均数教学的引入

三年级前的学生通常不会将一组数据看做一个整体来描述, 当一组数据出现在眼前时, 他会对一些个别的数据感兴趣, 只知道一组数据能被组织与排序。排序后能发现这组数的一些规律。教学的关键是从对一组数的个别关注转移到对一组数的整体关注。其中较为典型的思路是:通过组织两组人数不等的比赛, 在学生初步体会到“比个人或比总数”不公平的前提下, 过渡到“通过求出平均每人的数量, 再作比较”的思路上来。“平均数”由此自然生成。对于上述的设计有人提出了质疑:为什么“求出平均每人的数量”再比较就公平了?

通过学习与思考, 我们有了自己的想法。平均数是用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指标之一。所谓数据的“集中趋势”, 就是数据“向某一中心值聚拢的倾向”, 或者说是数据的“一般水平、代表值或典型值”。一组数据少则几十, 多则上千, 甚至过万, 由于我们的思维不能思考所有的数据, 需要选取一个合适的代表值表达一组数据的特征。平均数便是统计中一个重要的集中量数, 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比如有人问你“班上同学的身高是多少”, 你不可能把张三、李四、王五的身高一一报出———这样太过琐碎, 不仅对你来说很麻烦, 对于提问的人也没有意义。实际上, 这时候你最好报出全班的平均身高, 这也是提问人更想了解“一般值”, 即通常情况、典型情况下的身高。

基于以上思考, 新课引入时我们采用了直接从寻找数据代表的角度来引入平均数。

[实践]

师 (创设情境) :妈妈给小新100颗牛肉粒, 并吩咐他每天不要吃太多。小新是根据每天做功课的表现来自我奖励的, 第一天吃8颗, 第二天吃4颗, 第三天吃5颗……20天后便吃完了。你想小新会怎样向妈妈汇报吃牛肉粒的情况?

(师呈现下表)

生:平均每天吃5颗。

……

追问:“平均”是什么意思?平均每天吃5颗。你怎么想的?那他是不是真的每天都吃5颗?

如果小新这样汇报:第一天吃8颗、第二天吃4颗、第三天吃7颗……这样一天一天地说下去, 你感觉怎样?

小结:看来大家还是赞同用假设每天一样多的数据来表示20天吃牛肉粒的一般情况。

[感悟]在上课之初通过创设“怎样向妈妈汇报吃牛肉粒的情况”的情境, 使学生初步体会到选取一个合适的代表值表达一组数据特征的必要性, 同时沟通平均分与平均数之间的联系, 使新课的学习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从而让学生以良好的状态进入后继学习。

真正磨课时, 其实还遇到不少的障碍。比如100粒这个数据要不要隐藏起来?天数是不是可以再放大些?最后考虑到教学对象是三年级学生, 没有具体的粒数就太抽象了, 20天已经是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再放大就完全超出学生的计算能力。当然如果可以的话, “天数”是成千上万更好, 这样选取一个合适的代表值 (平均数) 表达一组数据的特征的需要就更迫切。

二、敏感性教学的设计

[实践一]

1. 教学3天 (7, 3, 5) 吃牛肉粒的一般情况。

2. 想一想他如果再吃一天后, 4天的平均数还会是5粒吗?

3. 同时呈现 (7, 3, 5, 1) 、 (7, 3, 5, 5) 、 (7, 3, 5, 9) 及相应的平均数的直方图。请学生观察这3幅图, 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里说一说。

4. 全班交流。

小结:任何一个数据的改变, 都会使平均数发生改变。

课后反思:在统计教学中随意改变数据的做法会给学生留下什么?学生能理解敏感性的原因吗?经过反复思考, 想到利用“篮球比赛换队员”的学习材料来解决上面的问题, 同时通过追问让学生体验平均数敏感性的原因, 深化学生对平均数内涵的理解与把握。

[实践二]

光明小学篮球队主力队员的身高情况:

请你估一估平均身高在哪两个数之间, 平均身高怎么算?

教师再出示替补队员身高情况:

当一名替补队员顶替下场休息的4号队员时, 场上的平均身高会变吗?

小结:平均数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都有关系, 所以任何一个数据的改变都会引起平均数的改变。

当两个替补队员同时换两个主力队员时, 场上的平均身高一定变吗?什么时候不变?

为什么改变一个数据, 平均数一定改变;而改变两个数据平均数却可能不变呢?

小结:改变一个数据, 这组数据的总数也就改变了, 所以它们的平均数才发生了改变。而改变几个数据, 这组数据的总数却可能没变, 所以它们的平均数也可能不变。

[感悟]学习材料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的基本载体, 是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联系的重要资源。敏感性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学习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必须把握数学本质、突出数学思考。

三、算法与意义的统一

传统的平均数教学与现在的平均数教学, 最大的变化就是对算法的把握程度。传统的平均数教学, 主要关注平均数这一算法的概念性和操作性理解, 将课堂构筑在“总数÷份数=平均数”这一基础上;而现在的平均数教学, 则淡化了对算法的练习, 使学生重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意义, 也就是强化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代表以及平均数所具有的各种性质的感受、体验。鉴于这样的认识, 产生了平均数算法教学的第一次实践。

[实践一]

1. 新课教学部分不总结平均数的算法, 只是提炼到“移多补少”“先合再分”。

2. 后面的教学中有2次涉及到求平均数。

3. 敏感性教学时, 为了讲清楚原因, 又提到总数、份数等术语。

课后反思:从学生的课后反映看, 学生对平均数的基本算法掌握比较好, 但是稍有变式, 正确率就大幅下降。课后讨论时, 大家对平均数算法教学的目标定位进行了探讨, 都觉得问题出在过分淡化算法上。有听课教师提出是否可以寻找一条将平均数算法与意义教学相结合的路子。于是有了平均数算法教学的第二次实践。

[实践二]

1.新课教学部分总结平均数的算法。

2.在平均数“虚拟性”“敏感性”的教学中有2次涉及到求平均数。

3.下表是小明、小强、小新在投篮练习中的投中情况。

表格内容按投篮的轮次分批呈现。第一轮先呈现2与7, 告诉学生这是最小数与最大数, 请学生估一估平均数, 再呈现3, 请学生求平均个数;第二轮是先估一估小新的个数比平均数大还是小, 再求小新的个数 (反馈是引导学生用计算与移多补少来解决) , 最后追问两个6的意义;第三轮请学生讲出思考的过程, 教师随机呈现5、5、5与0、0、15, 再追问哪种情况用平均数5来表示显得不合理, 哪些情况比较合理。

[感悟]这组练习主要是围绕平均数的算法练习为主线设计的, 把算法变式练习与平均数的意义、性质等整合在一起。通过平均数算法练习, 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同时, 也促使学生采用灵活的方法解决平均数问题, 重视数量关系的教学, 提高数学思维的含量, 实现了意义与算法练习的和谐统一。同时通过对比5、5、5与0、0、15两组数据哪种用平均数5表示更合理, 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平均数的缺陷, 即容易被极端值拉拢, 从而失去其“一般性”“代表性”意义。

上一篇:山东春季高考财经技能下一篇:竹竿舞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