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的起源与由来(精选8篇)
现代的母亲节起源于美国,由安娜·贾维斯(Anna Jarvis,1864-1948年)发起,她终身未婚,一直陪伴在母亲身边。安娜·贾维斯的母亲心地善良,极富同情心,她提出应设立一个纪念日来纪念默默无闻做出奉献的母亲们,可是这个愿望尚未实现她就逝世了。
她的女儿安娜·贾维斯于19开始举办活动,申请将母亲节成为一个法定节日。节日于195月10日在美国的西弗吉尼亚和宾夕法尼亚州正版式开始。
19,美国国会确定将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作为法定的母亲节,并规定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悬挂国旗,表达对母亲的尊敬。而安娜·贾维斯的母亲生前最爱的康乃馨也就成了母亲节的象征。
至于母亲节赠送母亲康乃馨的习俗,则来源于1934年5月美国首次发行的母亲节纪念邮票。邮票上印有一位慈祥的母亲欣喜地看着康乃馨的图案,而康乃馨正是贾维斯夫人生前最爱的花朵。这枚为了纪念贾维斯夫人所设计的邮票,很快让人们将康乃馨与母亲节联系起来,康乃馨也因此成为母爱之花,演变成母亲节必不可少的赠礼。
母亲节在中国
中国官方并没有把国际母亲日或者以上国家的日期作为官方的法定庆祝日,香港及澳门亦然。但是自从1980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也逐渐在五月第二个星期日庆祝母亲节。
近年来专家学者提议的、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感念母爱而设立“中华母亲节”, 并以孟母为形象代表,时间定在农历四月初二。
至于为什么是孟母?日期为什么又是农历四月初二呢?这是因为孟子的母亲仉氏是最突出的中华贤母的形象,“孟母三迁”、“ 断机教子”的故事传诵了两千多年,而孟子诞辰在农历四月初二至今还人所共知,是人民的集体记忆,已形成民俗,这是最可依据的,在方志等文献中也有相应记载,不是孤证。
“母亲节”虽然在全世界逐渐流行起来,但其内涵在不同的国家仍然有很大的区别,中国人对他们的母亲和西方人对他们的母亲固然在情感上是有很大的共性的,但在不同的文化传统下,中国人显然更讲究的是“孝道”,而西方人则是“独立之人格”,而如何在“孝道”文化之下实现个人人格之“独立”则是中国人的课题。
孟母三迁的故事
从前孟子小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
孟子的妈妈就e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
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
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母亲节祝福语温馨
1、时光荏苒岁月迁,母爱之心从未变,牵挂之情在心间,思念时时在心田,谆谆教诲在耳边,爱意绵绵心相连,祝福母亲永康健,欢乐多多笑容甜。母亲节快乐!
2、妈妈,你是大树,我就是小鸟。妈妈,你是大海,我就是小鱼。妈妈,你是天空,我就是白云。无论你变成什么我都一直在你身边。妈妈,你永远是我的妈妈。
3、有人说,世界上没有永恒的爱,我说不对,母亲永恒,她是一颗不落的星。
4、每一个母亲节都想祝您永远保留着年轻,即使您白发日渐满额,步屣日渐蹒跚,我也会拥有一个永远年轻的老妈。祝老妈节日快乐!
5、心灵烙印着母亲的爱,成长寄存着母亲的牵挂,行程链接着母亲的思念。母亲是回家的渴望,母亲是心灵的航向。愿天下母亲节日快乐!
6、走过千山万水,看遍红尘纷扰,历经风风雨雨,尝尽酸甜苦辣,唯有母亲的关怀不曾动摇。今天母亲节,记得回家看看,给母亲一个真情的拥抱!
7、母亲,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种大爱的结晶;妈妈,不是一种称呼,而是世上最温暖的表达;母亲节来临之际,祝愿天下母亲身体健康,节日快乐!
8、有一种关爱,叫无私;有一种宽容,叫原谅;有一种支持,叫给予;深远而博大的母爱,让我们祈祷,天下母亲安康长寿!
9、身在异乡为异客,最深思念是母亲。马上就是母亲节了,身在异乡的我不能亲手为您送上康乃馨,唯有以短信表心意:妈妈,我爱你。
10、山,没有母亲的爱高;海,没有母亲的爱深。天,没有母亲的爱广阔;地,没有母亲的爱包容;太阳,没有母亲的爱温暖;祝妈妈节日快乐!
11、妈妈,你的爱如涓涓细流,那样深远、绵长,不间断地流入我的心田。
12、一生中,有许多人和事在你转身后便忘记;但在心灵深处,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母亲,永远不会因岁月流逝而减少对母亲那深深的爱。妈妈,母亲节快乐!
13、春季,还原了我心中的空白;雨季,淋漓我等待的悲哀;凉风,彻痛我思念的筋骨;只有你,将这一切给予我,还予我呵护,妈妈;祝您母亲节快乐!
14、血浓于水的感情叫母爱,恩重如山的感恩叫母爱,与生俱来的缘分叫母爱,天长地久的惦念叫母爱。母亲节到了,我们感恩母爱,为母亲献上一束康乃馨!
15、一种牵挂,不会随时光流逝;一种真情,不会随岁月变浅;一种关怀,不会随距离缩减。今天母亲节,换我来对你照顾:让你幸福满足,母亲!
16、母亲您给了我生命,而我则成了您永远的牵挂。在我无法陪伴左右的日子里,愿妈妈您每一天都平安快乐。
17、母亲节到了,送上我最真挚的祝福,感谢生我,育我的母亲,是你的爱,给了我勇气,让我能在孤乏困境中勇往直前,好想对你说,妈妈我爱你!
18、将思念剪裁成一朵云,为妈妈遮住骄阳。将关怀编织成一缕风,为妈妈轻舞飞扬。将祝福采集成一首诗,为妈妈轻轻吟唱:母亲节快乐,身体健康。
19、您不是云彩,因为您不会随风而散;您不是浪花,因为您不会随波逐流。您是我的妈妈!我虽然在外受风雨折磨,但您却如和煦阳光温暖着我!我爱您,妈妈!
20、妈妈,您为了这个家,为了照顾我,您付出了太多。妈妈,您辛苦了!祝愿妈妈永远健康平安快乐!
21、大爱无言,挚爱喷涌如泉;亲情流淌,甘露滋润心田;母爱无私,付出关爱无限;春晖难报,感激常在心间。母亲节,愿母亲笑颜绽放!
22、我的成长是刻在你额头上的横杠;我的放纵是刻在你眉心的竖杠;我的欢乐是刻在你眼角的鱼尾;我的成功是刻在你唇边的酒窝,妈妈您辛苦了!
23、母亲节到了,记得为母亲献上温馨祝福哦,有许多话藏在口里,有许多情藏在心里,有许多感动都在今天勇敢地表达吧,祝福我们伟大的母亲!
24、走过万水千山,看过风云变幻;不再弱冠少年,尝尽苦辣酸甜;不管我走多远,你永远是我的眷恋;祝妈妈母亲节快乐。
25、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26、为了找幸福,离家千里外。慈母在家乡,思儿心慌慌。日夜心相随,流泪数千行。慈母恩情重,恩深报实难。闻儿远行去,怜儿夜卧寒。在外不怕苦,惟愿亲幸福。母亲节传祝福,天下母亲皆幸福!
27、把烦恼留下,把快乐给了我;把艰辛留下,把幸福给了我;把操劳留下,把健康给了我;把痛苦留下,把爱给了我;妈妈啊妈妈,祝您节日快乐!
28、我的成长是刻在您额头上的横杠,我的放纵是刻在您眉心的竖杠,我的欢乐是刻在您眼角的鱼尾,我的成功是刻在您唇旁的酒窝。妈妈您辛苦了!
29、定格成长中母爱弥漫的片段,让感恩的心发芽长大;刻画生活中母亲辛劳的瞬间,让孝顺的心冒泡涨大。母亲,神圣而伟大,呵护我们健康长大,母亲节到了,记得永远爱你的母亲哦。
在内蒙古的一个星期 , 我从形状、密切观察马头琴演奏技能学习是数量较多 , 其音乐风格和大陆胡琴类乐器 , 和小提琴的差异属于世界。由于二胡首映类最具代表性的乐器 , 下面是马头琴二胡 , 做一个比较分析和小提琴。马头琴和二胡的结构 , 低音。
1. 形状
与西方小提琴类仪器相比 , 马头琴相对纤细的琵琶和二胡 ( 超过60% 的竖琴的长度 ) , 二胡特别细长。较小的回音室。我认为这是由于中国传统风格和音乐审美取向。中国民族乐器的结构 , 建设科学从前是超出了仪器制造商的范围。仪器工匠更多考虑的是美丽的外观 , 如二胡、细长结构 , 是一个标准的中国典型尺寸的抽象 ( 我说我最近总觉得认为眼前的二胡演奏者朱先生 , 他们很般配 , 哈哈 ) 。和马头琴虽然梯形盒子 , 但是你看 , 它的前身 , 潮流已经倒梨形的扬声器。或者 , 有点像马的头骨横断面图。也许马头琴 , 感人的传说也与此相关。
2. 线索
弦乐器在身体的振动 , 声音的来源。中国民族乐器线索再次的丝条扭曲在一起 , 变成了一个股票 , 二胡的字符串。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 , 基本上是改善金属字符串替换丝绸字符串 , 大大提高了二胡音色的高位 , 二胡的范围扩大。然而 , 与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弦乐器, 传统马头琴的字符串是由很多根粉马尾, 梳成一群, 不交叉 , 但张力在平行钢琴。因此 , 马头琴准确的字符串 , 而不是两个字符串 , 但两束。之后 , 虽然马尾由尼龙弦丝 (Φ= 0.15或0.18毫米 ) 来代替 , 但是梁字符串的组成字符串线更完整。这个字符串线特征几乎成为了马头琴区别其他乐器的特点 , 已成为一个独特的马头琴的语气。
3. 回音室
得到了现代马头琴深刻丰富的音色 , 很少有人能想到的传统马头琴音质不是很理想。传统的马头琴和二胡 , 是皮肤表面的乐器。二胡只普通 , 京沪是绿色蛇皮 , 总之是蛇皮。和马头琴皮革、牛皮、甚至有一匹马皮革 ( 但绝对没有猪皮 , 相信我 ) 。这表明 , 从一个方面是在不太遥远的过去 , 马头琴制作不规范 , 没有统一的标准。另一个方面 , 充分显示了主人的马头琴草原游牧民族地方材料、因地制宜的创造力。这两个方面的共同特征是民族乐器。
也逐渐理解马头琴的价值 , 其制造业越来越规范 , 越来越科学的改进。现代马头琴已广泛应用泡桐戴着面具 , 模仿西方低音的声音传输系统 , 在安装在箱形梁和柱。的脸 , 底板的振动和谐和统一 , 提高质量。我认为这是一个相当科学的设计 , 是缺乏二胡。二胡的共鸣管传导系统除了北京钢琴的阀杆和部分双共振管结构, 什么也没有 , 传导模式是单一的 , 所以调和级数少 , 不利于共鸣强烈而去世。目前高档材料已经完全模仿小提琴马头琴 , 使用云杉面板 , 枫木背板和侧板。材料越来越合理化 , 外观很漂亮。和低音音箱是一种形状不规则的形状 , 所以声音振动模式是非常复杂的 ( 学生感兴趣 , 建议参考梁库恩西蒙先生的数学物理方法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有一个特殊的振动模式的讨论这个问题 ) 。因此 , 低音丰富谐波系列 , 特别是突出第五次谐波 , 使低音的声音和华丽 , 音质 , 容易过去。现在 , 当然 , 马头琴制造技术水平和规模 , 远和二胡与低音相比 , 需要改善尽快赶上来。
4. 弓
马头琴 , 作为中国民族乐器 , 二胡弓的家庭成员系统最大的区别在于 , 二胡弓毛被夹在两个字符串 , 和完全字符串 , 马头琴弓的弓弦的所谓的 “解放” 系统 , 类似于小提琴弓形状的性能。弓是解放有很多优势 , 比如最简单的 , 可以玩双音 , 二胡传统技术这是不可能的。马头琴的弓的头发弹性 , 所谓的 “”硬弓 , 和二胡弓的头发是相对宽松的 , 所谓的 “软 ”。此外 , 解放的弓 , 弓很难发挥各种技术在他的右手 , 而弓弦的首映系统是一种更高级的系统。当然 , 解放了 “硬弓 ”也有其局限性 , 体现在弓的控制问题 , 包括弓的轨迹 , 角度和力量 , 要求较高 , 容易造成右前臂的紧张 , 影响性能的影响。派系 , 分为几个部分 , 如东北、山东、陕西、和个人学校分为不同的部落。上述几大派系是我国有影响力的唢呐学校。
俗话说 , 一方水土保持一方人 , 不同派别有不同风格的演奏技能 , 它的地理环境 , 文化背景 , 风土人情 , 生活习惯 , 语言话语的影响 , 等等。唢呐来自那些漫无目的的玩 , 今天有一个非常高质量的专业发展的培养 , 感谢老艺术家 , 他们的标准化、唢呐唢呐艺术教学科学系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这是他们的创新和发展 , 使唢呐演奏技术统一 , 领导全国唢呐艺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 不断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 , 艺术的提高 , 各派系的吸收一些外部因素 , 来补充他们的艺术营养 , 采用长许多 , 丰富他们的音乐内容 , 开放的范围 , 提高创造性思维和音乐。
有一天,康乃馨生了重病,村里的医生都束手无策,无法救她。母亲听说山里有个巫婆有起死回生的本事,她便决定去试试运气。
母亲找到巫婆,巫婆却说要救康乃馨可以,不过,巫婆必须带走康乃馨母亲一样最珍贵的东西。为了治康乃馨的病,母亲想也不想就答应了巫婆。
巫婆熬了一锅药,要母亲带回去给康乃馨喝,并且说第二天天一亮就到她家去拿“医药费”。
康乃馨喝了药,病果然就好了;巫婆也在第二天依约前来,拉着康乃馨就要走了。
母亲说:“你怎么抓我的孩子?”
巫婆冷笑着说:“你最珍贵的东西,当然是你的孩子,我把她的病治好了,她就得跟我走。”
母亲苦苦哀求巫婆,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换取孩子。
巫婆想一想,答应了她的请求,就把康乃馨的母亲带走了。
康乃馨哭着追到了山里,却找不到巫婆的家,只在森林里发现一种白色的小花。她很思念母亲,在那里哭干了泪,哭出了血,最后竟然变成了一朵朵多种颜色的花,人们便把这种小花取名叫做康乃馨。
从此以后,人们在母亲节当天,都会给母亲献上一束康乃馨,以感谢母亲的付出。
(选自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fest1/story3.htm)
什么是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古代称为“上元”,其夜则称“元夜”、“元夕”或“元宵”。我国古代的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日必逢满月,叫做“望”。满月象征着团圆美满,在正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据《史记?乐书》中记载,早在西汉初期,宫廷中就有了正月十五祭祀太乙神(天帝),祈求福佑的礼仪活动。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元宵节花灯,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是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人们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以示祝贺。
元宵节的起源和来历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据史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世界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过元宵节的风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1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又有一说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是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元宵节的文化内涵
和其他传统节日强调“阖家团聚”不同,元宵节更强调“普天同庆”。元宵节被人们视为春节最后的高潮,因为过了这天,人们就要真正进入新一年的生产生活,所以人们在元宵节全民欢庆,以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这也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正因如此,在中国民间有“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习俗。
春节的起源
春节历史发展
春节民族特色
一.春节的起源
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以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古老传统节日多数形成于古人择日祭祀,以谢天地神灵、祖先恩德的活动。早期的节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则蕴含着祗敬感德、礼乐文明深邃文化内涵。岁节(年节)的形成涵盖了人文哲学与自然规律等方面内容。
“年岁”的概念,来自上古历法,《盘古王表》与《三命通会》等均有载:“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岁”即“摄提”(原始干支),又名为“岁星”、“太岁”。岁以六十甲子(干支纪年法)为运转周期,循环往复。在传承发展中后世将这套多音节的摄提纪元(岁)术语简化为一个字,其与简化后的干支在《尔雅》与《史记》均有对照关系的记载。如: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语出《尔雅·释天》)。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的是天之道,地支承载的是地之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运;故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天地定位,干支以定时空,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组合,形成了六十循环纪元法,十二月建和二十四节气是其基本内容。干支纪元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正东偏北方位的“建寅”之月为起始,然后顺时针方向旋转,开始一岁(年)的历程。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如《易·说卦传》曰:“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即,从立春到下一个立春,谓之一岁,立春为岁始(岁首)。
上古干支历法的制订为节日产生提供了前决条件,原始信仰与祭祀文化是岁节形成的重要因素。春节是由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上古时代人们于一岁(年)农事结束后在新一岁开端的岁首,举行祭祀活动报祭天地众神、祖先的恩德,祈求丰年。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迹。如岭南部分地区沿承有在新年初一拜岁的习俗,新年期间隆重盛大的拜神祭祖节仪活动,由此可见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的蛛丝马迹。原始意义上的岁首是指立春,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故立春为“岁始”(岁首),也即“岁节”。立春岁节贺岁一系列的节庆活动不仅构成了后世岁首节庆的框架,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遗存至今。春节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与普及的过程。春节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底蕴,也记录着古代人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
<<<返回目录
二.春节历史发展
时间演变
我国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上古时代以星象空间变化来标示一岁(年)四季时间变化,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季节变换有密切关系。北斗七星是北半球的重要星象,斗转星移时北半球的黄赤交角及其附近地域的气候、物候亦在渐变,因此成为上古时代人们判断季节、节气变化的依据,即所谓“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的星象规律。北斗七星的斗柄旋转依次指向“十二辰”,称为“十二月建”(或“十二月令”),“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斗柄从寅位开始,绕东、南、西、北转一圈,岁末十二月指丑方,正月又复还寅位,故“斗柄回寅”为春正、岁始;“斗柄回寅”指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上古干支纪元,正月建寅(摄提格),立春为岁首(岁节)。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立春”的具体气候意义并不适用于全国各地,“立春”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意义。在历史发展演变中,由于朝代更迭、历法变动,岁首(新年)在日期上亦不同。中国历代的新年,设定日期并不一致:
上古时代:岁起摄提纪元法,即干支纪元法,寅月为正月,立春为岁首。简化后的天干地支,十天干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形成六十循环的纪元法。(摄提纪元,今称干支历;归为阳历类别,又称中国阳历)。
夏商周:夏朝以春季一月为正月,商朝以冬季十二月为正月,周朝以冬季十一月为正月。(阴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以冬季十月为正月。(阴历)
汉朝初期沿用秦历(颛顼历)。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天文学家唐都、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又称“八十一分律历”),并吸收了干支历的节气成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将原来以冬季十月一日为岁首恢复为以春季一月一日为岁首。
汉朝以后,曾有几名皇帝进行过改历改岁首。王莽篡汉后,规定十二月朔为岁首,是为殷正。魏明帝曹叡也一度改为殷正。武则天称帝后,改国号为“周”,采用周正。此后历代又改用夏正,以一月一日为岁首。
经历代发展,后人在早期历法基础上逐渐完善为当今使用的夏历。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直至今。1970年以后“夏历”改称为“农历”(阴历,又称阴阳合历))。
辛亥革命以后,逐渐改用公历纪年(属阳历的一种,又称格里高利历)。后来为区别夏历和公历两个新年,鉴于夏历一月一日恰在干支历法中表示季节变迁的廿四个特定节令之一的“立春”节气前后,因此便把夏历(农历)一月一日改称为“春节”,公历一月一日改称为“元旦”。
197月(民国二年),袁世凯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同意春节例行放假,19起开始实行。自此,夏历岁首就由以往的“过年”改成了“春节”
<<<返回目录
三.春节民族特色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过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古代的蒙古族,把春节叫做“白节”,正月叫白月,是吉祥如意的意思。藏族是过藏历年。 [93] 朝鲜族朝鲜族受汉文化影响也有过春节的习俗。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耶琴和筒箫乐曲将人们带入新的一年。正月十五晚上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望月架”,以先看到明月为福,意味他们的儿孙健康、进步、万事如意。随后,大家围着点燃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乐曲翩翩起舞。藏族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都有秋收前过“望果”节的传统。相传,这都是古代西藏六月过年的遗留。还有藏历十月过新年,源起于那些古老的时代。大约公元13世纪,萨迦王朝统治西藏的年代,藏胞便在藏历正月过年了。达斡尔族达斡尔语的春节叫“阿涅”。年三十早上,家家洒扫庭院,在大门的正前方用杂物和家畜粪码成一个高高的垛,傍晚燃起垛后,轻烟缭绕,到处笼罩着节日的气氛。晚上全家吃手把肉并进行各种辞旧迎新活动。人们在房屋西侧雪地上插上香,朝西叩拜,以示缅怀祖先。高山族高山族的人们在春节里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成群结队欢聚在村边寨头畅饮美酒,并在乐器伴奏下尽情歌舞。有的村寨还举行叉鱼比赛,开展背篓球、竿球等体育活动。
一、世界艾滋病日的由来
自1981年世界第一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发现至今,短短20多年间,艾滋病在全球肆虐流行,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及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号召全世界人民行动起来,团结一致共同对抗艾滋病,1988年1月,世界卫生组织在伦敦召开了一个有100多个国家参加的“全球预防艾滋病”部长级高级会议,会上宣布每年的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191月,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在日内瓦成立;19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将“世界艾滋病日”更名为“世界艾滋病防治宣传运动”,使艾滋病防治宣传贯穿全年。
二、艾滋病的起源
关于艾滋病的起源Gaetan Dugas肯定不是第一个人,因为第一个艾滋病患者应该是和黑猩猩发生体液交换的人。但是我们不可能知道艾滋病起源的第一人是谁。
Gaetan Dugas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是第一个把艾滋病带出非洲的人。
艾滋病的由来者Gaetan Dugas(1953年2月20日-1984年3月30日)是一名加拿大籍男同性恋者及加拿大航空的空中服务员,在确诊得了艾滋病后他的性生活依然活跃。他被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推断为艾滋病从非洲传入北美洲的零号感染源。医学界把他称为Patient Zero。
他外貌英俊,性感迷人,不断于全美各大城市的同志酒吧和浴室之间流连,几乎全美的同性恋者都知道他,尤以其刺激性的性行为方式而著称。
他具有反社会的行为,并因此有意为地传染身上的艾滋病病毒、或最少不顾后果地危害其性伴侣。
根据他本人的估计,他每年平均与100个性伴侣发生关系,并表示自1972年活跃于同志社群起就有超过2500名性伴侣横跨北美洲。
他于1980年6月验出得了由艾滋病毒并发的卡波西氏肉瘤。
1980年夏天,Dugas的身上开始出现红疹与紫斑,之后,他被确诊为KS(AIDS并发症的一种)。当时,这种新病毒的通俗名字也叫“同志癌”(Gay Cancer)。
在研究人员告诉Dugas应停止一切与他人的性接触时,他变得十分暴躁,说:”如果是别人传染给的我,那么我为什么不能传染给别人?“
而后,他依然故我,或更加频繁地与他人性交,无任何保护措施。而且,完事后,他还喜欢指着身上的紫斑跟对方说:“看见了吗?我有同志癌,我会死,你也是。”
1984年3月30号,31岁的Dugas因AIDS死于魁北克市,死因是艾滋病并发的肾功能衰竭。他为HIV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最早死于AIDS的19人中,有8位跟他有直接或间接的性关系;另一项针对最早的248名AIDS患者的调查显示,Dugas与其中的至少40人有关。
三、世界艾滋病日的意义
第一,让人们都知道艾滋病在全球范围内是能够加以控制和预防的。
第二,让大家都知道,防止艾滋病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第三,通过艾滋病日的宣传,唤起人们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同情和理解,因为他们的身心已饱受疾病的折磨,况且有一些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可能是被动的、无辜的。
第四,是希望大家支持各自国家制定的防治艾滋病的规划,以唤起全球人民共同行动起来支持这方面的工作。
四、艾滋病预防
目前尚无预防艾滋病的有效疫苗,因此最重要的是采取预防措施。其方法是:
1、坚持洁身自爱,不卖淫、嫖娼,避免高危性行为。
2、严禁吸毒,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
3、不要擅自输血和使用血制品,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4、不要借用或共用牙刷、剃须刀、刮脸刀等个人用品。
5、使用安全套是性生活中最有效的预防性病和艾滋病的措施之一。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放中,他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国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初五,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体。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 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其伤害屈大夫。后来为避免饭团为蛟龙所食, 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今天的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 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为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他投奔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自尽。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 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都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说完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到了第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负父尸而浮出江面。就此传为神话,后县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羲之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将曹娥殉父之处命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表明,他们有断发文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称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 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 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入汉族, 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 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世界上的第一个父亲节于1910年诞生在美国。
父亲节是由住在美国华盛顿州斯波坎市的布鲁斯·多德夫人倡导而设立的。多德夫人的母亲在生育第六个孩子时,因难产而死。多德夫人的父亲威廉·斯马特先生曾参加过南北战争,他在妻子过世后,独自一人在华盛顿州东部的一个乡下农场,承担起抚养、教育6个孩子的重任。多德夫人排行老二,是家里唯一的女孩,女性的细心特质,让她更能体会父亲的辛劳:斯马特先生白天辛劳地工作,晚上回家还要照料家务和每个孩子的生活。经过几十年的辛苦,儿女们终于长大成人。当子女们盼望能让斯马特先生好好安享晚年之际,斯马特先生却因多年的过度劳累于1909年辞世。
1909年斯马特先生辞世之年,当多德夫人参加完教会的母亲节感恩礼拜后,她特别想念父亲。多德夫人心中明白,她的父亲在养育儿女过程中所付出的爱和艰辛,并不亚于任何一个母亲。多德夫人将她的感受告诉给教会的瑞马士牧师,希望能有一个特别的日子,纪念全天下伟大的父亲。她的这一想法得到了牧师的赞许,同时也得到了各教会组织的支持。多德夫人随即写信向市长和州政府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并建议以她父親的生日——每年的6月5日,作为父亲节。斯波坎市市长和华盛顿州州长公开表示赞成,州政府采纳这一建议的同时,把节期改在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1910年6月19日,多德夫人所在的华盛顿州斯波坎市,举行了全世界第一次父亲节庆祝活动。在差不多的时间里,美国各地其他城镇的人们也开始庆祝父亲节。
父亲节这天,人们选择特定的鲜花来表达对父亲的敬意。人们采纳了多德夫人的建议,佩戴红玫瑰向健在的父亲表示爱戴,佩戴白玫瑰则表达对亡父的悼念。这种习俗一直流传至今。起初父亲节的日期各不相同,且有的地方用蒲公英作为父亲节的象征,有的地方则用衬有一片绿叶的白丁香向父亲表示敬意。
1924年,美国总统柯立芝表示支持设立全国性父亲节的建议;1966年,约翰逊总统签署总统公告,宣布当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为美国的父亲节;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签署正式文件,将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定为美国的父亲节,并成为美国永久性的纪念日。
父亲节并非“舶来”的节日,我国也有自己的父亲节。我国的父亲节起源,要追溯到民国时期。1945年8月8日,上海发起了庆祝父亲节的活动,市民立即响应。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市各界名流,联名请上海市政府转呈中央政府,定于“爸爸 ”谐音的8月8日为全国性的父亲节。在父亲节这天,人们佩带鲜花,表达对父亲的敬重和思念。
虽然现在许多人对于父亲节的庆祝活动不如对母亲节那样重视,但是我们对父母的关爱却是一致的,当母亲含辛茹苦地照顾我们时,父亲也在以他特有的方式来关爱我们。或许当我们努力思考着该为父亲买什么样的礼物过父亲节之时,不妨反省一下,我们是否爱我们的父亲,我们是否可以像他爱我们一样无私地付出呢?表达对父亲爱的方式有许多种, 视频短片是比较创新类的表达。2011年,台湾留美学生纪柏舟创作了短片《光之塔》,这是个讲述出国游子的心情和表达对父亲的感谢的作品,曾令无数网友为之感动。
(摘自《初中生学习·博闻》)
【母亲节的起源与由来】推荐阅读:
母亲节的由来英语介绍12-03
母亲节起源英文06-10
关于母亲的五年级作文:母亲与服装12-16
与母亲的俗语10-27
与母亲相关的作文07-26
小学老师师德演讲稿与小学老师母亲节演讲稿-感恩母亲11-11
母亲与妻子散文06-30
父亲节的真实起源09-15
母亲节歌颂母亲的歌曲06-19
母亲节对母亲的感谢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