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与《黄河大合唱》

2024-08-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黄河与《黄河大合唱》(推荐8篇)

黄河与《黄河大合唱》 篇1

教学内容:

洗星海与《黄河大合唱》。

教学目标:

1、了解音乐家洗星海的音乐故事。

2、学习感悟音乐家洗星海的音乐精神。

3、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音乐家洗星海的音乐故事。

2、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新课教学:

1、洗星海介绍:

冼星海(1905.6.13-1945.10.30),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广东番禺(现南沙区榄核镇),出生于澳门,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

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习音乐。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师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斯。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赴延安,后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

1945年10月因劳累和营养不良,他的肺病日益严重。无情的病魔让冼星海病逝于莫斯科。

2、《黄河大合唱》创作背景:

《黄河大合唱》是音乐家冼星海与词作家光未然共同创作于1939年3月的一部大型声乐合唱作品。这部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由七种不同演唱形式的歌曲构成,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控诉侵略者的残暴,并展现了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奋勇斗争的英勇场面,勾画出了中国人民保卫祖国、顽强抗击侵略者的壮丽画卷。

3、黄河大合唱介绍: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一部交响乐代表作。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三、总结:

黄河与《黄河大合唱》 篇2

一、创作历程

《黄河大合唱》诞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末的延安, 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 词作者光未然 (原名张光年) 与曲作者冼星海都有创作抗日救亡文艺作品的激情, 以反映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敢坚强、无畏牺牲的伟大精神, 于是两人一拍即合, 决定创作一部大型的合唱作品。光未然担纲合唱作品歌词部分的写作, 他以诗人独有的笔触, 回想曾经路过黄河时感受到黄河那汹涌澎湃、奔流不息的宏伟气魄, 写出了一行行充满激情的诗句, 仅用了5天时间就完成了400多行诗的创作。当时正值除夕联欢会, 光未然在联欢会上朗诵了其中的一部分, 产生了不小的轰动, 会后冼星海激动地找到光未然要立即谱曲, 两人在彻夜未眠的研究交流后, 冼星海回到窑洞开始了合唱的谱曲创作。冼星海将歌词的八个部分《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 黄河!》分别用男声合唱、男声独唱、诗朗诵、女声齐唱、男声对唱、女声独唱、轮唱、混声合唱的形式来表现, 并在每段歌词前安排说白进行简单介绍及衔接, 整个作曲过程不足一周, 成就了世界音乐创作史上的一段佳话。最终这部后来震撼全国并享誉世界的大型合唱作品被命名为——《黄河大合唱》。

二、艺术特征

1. 丰富的音乐表现形式

《黄河大合唱》用到了相当多的歌唱表现形式, 有独唱、对唱、齐唱、轮唱、男声合唱、女声合唱、混声合唱等。如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 男声合唱的形式展现了在黄河险滩上与惊涛骇浪搏斗的黄河船夫的形象, 纯粹男声的运用恰如其分的表达了黄河船夫们坚强勇敢、不惧挑战的无畏性格;又如第七乐章《保卫黄河》, 轮唱的形式犹如千军万马, 气势恢宏, 生动的展现了中国军民奋勇抗日的热情。多种音乐表现形式的综合运用使作品更具丰富性、层次性, 可以充分适应情感表达的需要。

从音乐技法的角度来讲, 冼星海运用了民族音乐元素与西洋和声相结合的创作手法, 使整部作品不仅独具中国特色, 也具有了更持久的艺术感召力, 同时也为该作品日后走上国际舞台并被广泛认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真挚热烈的情感表达

《黄河大合唱》诞生于一个战火纷飞的动荡年代。中国自鸦片战争后结束了辉煌的大国时代, 接连遭受屈辱, 直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中国人民开始了救亡图强、英勇无畏、不屈不挠的民族解放斗争。正是在爱国激情的驱使下, 才有了这部作品的诞生, 所以作者将真挚热烈的情感融汇在作品中, 时处可见真情的流露与激情的迸发, 不仅控诉了侵略者的残暴, 更歌颂了中华民族的伟大, 并展现了中国军民顽强抵抗日本侵略者的英勇场面, 勾画出中国人民民族解放的壮丽画卷。第二乐章《黄河颂》, 一曲庄严安详的颂歌, 男中音明亮浑厚音色的表达, 使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升华, 深化了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与自信, 给人以蓄势待发的力量。

3. 情境结合的表现手段

大合唱的词作者与曲作者在写作时均以真实生活情景为基础, 展现了黄河流域人民国破家亡的生活状态与军民们顽强抵抗、救国救家的热情。词作者光未然将来延安路上的所见所闻生动地用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 而曲作者冼星海则是运用音乐再现各种真实的生活场景。如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中的劳动号子, 就是取材于真实的黄河船夫号子, 在演唱过程中音量由小增大再变小, 表现了船由远及近及远, 劳动号子由不清晰到清晰再到远去消失的真实过程, 并且对真实的劳动号子进行了还原展现;又如第五乐章《河边对口唱》, 两个男声对唱的形式讲述了两位逃难在外的中年人无意间聊起家常, 生动形象的展现了日本铁蹄践踏下的中国普通劳动人民家破人亡的悲惨现状。这种表现手法不仅入情入境唤起了听众的想象力, 更在真实的情境中深化了主题。

4. 精彩震撼的诗歌朗诵

《黄河大合唱》与其他合唱作品在形式上的区别还在于其包含了一段激情澎湃的朗诵段落,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用配乐朗诵的形式实现了音诗画的完美交融。这个段落一共142行诗句, 字字深情、句句血泪, 诗人将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对苦难生活的呻吟、对残酷侵略的抗争都融进了诗的语汇中, 感人肺腑。光未然还在1939年5月11日《黄河大合唱》的正式演出中, 亲自朗诵这个段落, 可见他的用情至深。冼星海在对这个乐章进行配乐时并未使用复杂的配器手法, 而是简单的运用中国传统乐器三弦, 一方面模仿水流的声音, 一方面推动情绪的表达。如今遗憾的是几乎所有新排演的《黄河大合唱》都不再演出这个章节, 使整部作品减色不少。

三、《黄河大合唱》对黄河精神的体现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 发源于青藏高原, 注入黄海, 全长5464公里, 流经九个省区。黄河不仅仅是条河流, 更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她哺育了中华先祖, 孕育了丰富多样的中华文明, 促生了历代多个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如今又直接养育了中国过亿的人口, 无愧是一条母亲河。一代伟人毛泽东说:“没有黄河, 就没有我们这个民族!”黄河不仅是母亲河, 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 黄河精神也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黄河水滔滔不绝, 劈山斩石、百折不回、汹涌澎湃、一往无前, 她既有磅礴宏伟的气魄, 又有接纳百川的气度, 熏陶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铸就了他们自强不息、蓬勃奋进、兼收并蓄、厚德载物的性格。中华儿女不仅以勤劳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 更以血肉之躯抵挡着内部的黑暗与腐朽及外来的残酷侵略, 正如毛主席所说“你们可以藐视一些, 但是不能藐视黄河, 藐视黄河, 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

《黄河大合唱》正是一部对黄河精神进行了深刻诠释的作品。大合唱诞生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不久, 正是全国抗日热情高涨的时期, 也是敌人侵略较为疯狂的时期。在此时期, 迫切需要一些形式为中国军民擂鼓助威, 提升全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 点燃军民救亡图强的激情, 树立起抗战必胜的信心和决心, 《黄河大合唱》的适时出现正顺应了历史的要求。《黄河大合唱》寓情于黄河, 借助对黄河及黄河儿女在日军铁蹄践踏下生活状态的描述, 突显了黄河精神及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黄河大合唱》分别通过赞颂黄河、向黄河控诉、对比黄河两岸遭受侵略前后人民的生存状态、为黄河而战等方式对中华民族的黄河精神进行了深入的阐释。《黄河大合唱》不仅唱出了黄河势不可挡冲破一切前进阻碍, 荡涤一切没落与腐朽的恢宏气势, 更唱出了中华民族不堪受辱, 勇敢争取自由, 为维护民族尊严而不屈不挠进行斗争的的英雄气概。

正是因为《黄河大合唱》对中华民族黄河精神进行了精准的阐释, 才使得这部作品荡气回肠、震撼人心。当年《黄河大合唱》无论在根据地还是在国统区唱响, 都会受到热烈的欢迎, 成为了全国军民共同传唱的合唱曲目。每当演出结束时, 观众都会报以热烈的掌声以及感动的泪水和抗日救亡的豪情。《黄河大合唱》不仅在中国反响热烈, 在国际上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大合唱很快传入了苏联, 后又在日本、美国等多个国家的反法西斯阵线演出, 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可见《黄河大合唱》为世界反法西斯运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台湾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解禁了《黄河大合唱》的演出, 使得这一凝聚着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作品可以在海峡两岸的华人间共同唱响。

摘要:黄河不仅是母亲河, 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 黄河精神也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对黄河精神进行了深刻诠释的作品, 它寓情于黄河, 借助对黄河及黄河儿女在日军铁蹄践踏下生活状态的描述, 突显了黄河精神及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黄河大合唱,黄河精神,中华民族

参考文献

[1]赵袆楠.黄河大合唱诞生前后[J].湘潮, 2010 (10) :40-44.

黄河与长城的交响 篇3

黄河与长城历来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然而在母亲河怀抱中的山西、陕西北部地区,在历史的长河中曾一度被贫瘠和饥饿困扰。为了生计,人们拉开了长达三百余年的“走西口”之路,渡过黄河、跨越长城,向北到达蒙古草原及河套一带谋求生计。穿梭于口内口外的人们,一旦条件适当,有不少将全家都搬出口外,成为内蒙古的定居移民。直到现在,在包头、鄂尔多斯一带,都总能听到浓厚的山西口音。吃到正宗的山西风味。走西口包含的范围很大,初夏6月,小编们选择了内蒙古、山西,陕西三省交界的区域,寻访了一些当年走西口的人们,而沿途壮观的明长城、秦长城遗址与奔腾的黄河相依相伴,当年的漫漫西口路与晋陕大峡谷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条带着古朴与壮丽的人文景观通途。成为自驾旅行的绝佳路线。

包头>鄂尔多斯>大柳塔>神木

里程:303公里

提示:全程路况都不错,过黄河金津古渡浮桥后进入鄂尔多斯境内,可在鄂尔多斯的达拉特旗午餐休息。之后上包茂高速,从阿镇出口下,走阿大线方向,经大柳塔进入陕西神木县,拍摄陡峭的二郎山,探访神木老街。

离开包头仅三十余公里就到达了波涛滚滚的黄河岸边,这便是黄河金津古渡。由于交通地位重要,加上黄河在这里水流平缓,金津就成了自古至今黄河重要的渡口之一。据当地人讲,汉明妃王昭君就是从这里渡过黄河,一路北上,继续漫漫和亲路的。1997年,这里建起了浮桥,人车通过不必再乘坐渡船。古时,昭君为了百姓的安宁出塞外渡黄河,当地人出于对这位和平使者的感念,在此建了昭君坟,近代,人们为了糊口而走西口渡黄河,在这里留下了多少或辛酸或动人的故事;而如今。浮桥让跨越黄河不再是困难的事,岸边几艘废弃的渡船,船身已经斑驳不堪,船侧挂着救生圈,渡船的号牌依然还在观望着黄河之水。

过了黄河就进入鄂尔多斯的地面了,在渡口桥头,有一家小小的“古渡饭馆”,为过往的司机行人们提供了一个歇脚的地方。饭馆主人有个很有趣的名字,叫“奇毛虫”,据说“奇”姓是满族的姓氏,这位老板也是不折不扣的内蒙古当地人。他说他的奶奶与当年走西口的人们共同生活过很长时间,不少山西人来到这里,有的用小商品跟牧区的人们交换粮食,有的则干脆留下放羊,为牧民们打工只为换口饱饭吃。在他家的村子里,直到现在还有不少是当年走西口过来的山西人,就这样一直定居在了这里。

下了包茂高速,经过大柳塔,就进入陕西省神木县了。刚进入神木县城,一眼就看到巍峨险峻的二郎山伫立于神木县城西侧,窟野河,秃尾河会流于山前。沿河的东面有壁陡峭,松柏挺立,在二郎山前后相距一公里多的山脊上,因地就势,错落有致地分布着百余座殿庙,非常巧妙,在夕阳下显得些许孤傲。

走进神木老街,据传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了,街道旁有一片卖铁器的铺子,打的都是日常用的锅碗瓢盆,很有意思。凑过去跟人家闲聊得知,他们这里几乎家家都有亲戚在内蒙古,都是当年走西口的时候留在了那边。从陕北去内蒙古,必须要过神木这一段的长城关口,走大路途经大柳塔,纳林,经毛乌素沙漠进入鄂尔多斯地区,再跨越黄河才能到达包头一带。因此,神木几乎成了陕北人走西口的必经之路。老街中间有一个钟楼,四个方向都有城门,城楼里面车水马龙,行人,摩托车,自行车,汽车混杂在一起。斑驳古老的城门洞。宽度只够汽车单向通过,似乎不大适应这许多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带来的拥堵,各种车喇叭的声音不断响起。而过往的人们看似已经习惯了在这古老的街道上过着越来越现代的生活。

神木>府谷>保德>郭家梁>府谷

里程:83公里

提示:这段道路基本都是省道,但是路面经常会有坑洼不平的地方,行车速度不要太快。过转龙湾收费站后去往府谷的方向,迭段路上常常会看到堵得一眼望不到边的大货车。估摸有十来公里长,主要是由于府谷附近一个查验大货车是否超限的检查站造成的。不过不用太担心,一般大货车都会比较自觉地排在最右侧的车道,将内侧车道留给客车通行。

当年晋陕地区的人们,迫于生计外出谋生走西口。一切都得从头开始,有的为避孤独还得搭伙共居,这些共居地也称为“伙盘地”或“伙场”。比如府谷境内的明长城外,现在就有古城乡的周家伙盘,老高川乡有高二伙盘等地名。

陕西的府谷与山西的保德仅隔着一条黄河,这一段河面距离不过五六十米,这大概是中国离得最近的两个县城了吧。然而,隔着黄河的两岸地势截然不同。比起保德,府谷简直可以称为小平原了。更有趣的是,就连架在黄河上连通两县的黄河大桥,也从中间明显地分为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似乎是两县各自负责建设一半。

车子开过各管一半的黄河大桥,就进入了山西境内。我们到达的下午,不巧正好赶上了一场沙尘暴,呼啸大作的狂风迫使我们紧闭车窗,道路两旁的大楼下半截完全被飞扬的黄沙包裹,简直就像是海市蜃楼一般,我下意识地赶紧捂住口鼻。透过满天黄土,竟诧异地看到几个大货车司机依然坐在稍微背风的地方面不改色地打牌,看来,这里的人们早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天气了。

保德县依山傍河,大街上新旧建筑反差极大,文物级古房与在建的现代高层建筑在山谷之间错落有致。沿河的公路上,满是装载着煤炭的重型卡车,日夜穿流。与现代发展的工业相比,散落在乡村中走西口人遗留下来的古老院舍,还在向人们诉说着当年西口路上发生的那一个个凄婉的故事。沿着黄河岸边的公路向北行驶了三四公里,我们向右拐上了一条山路开始爬坡。没走多久,到达了一个叫做郭家梁的村子。

“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古老的民谣生动地反映了当地土地贫瘠、自然灾害严重的同时,也告诉了我们保德人走西口的真正原因。在郭家梁,我们遇到了一位78岁的老大爷,他16岁就离开家走西口,到包头一带去掏根子,1965年才回到家乡。掏根子其实就是挖甘草,甘草是药中之王,在诸多的谋生手段中,掏根子成为保德人生存的主要经济来源。随着时光的流逝,后来便有了“哪里有甘草,哪里就有保德人”的说法。为了这些甘草,无数掏根子的保德人消失在了茫茫的沙漠中,再也没有回家。

沿着村中的小路向上走,在村子的最高处有一座略显破败的小寺庙,庙门口的两尊小石狮,在夕阳下守望着村庄。周围已经围起来并堆了不少砂石料,看来准备要将寺庙重新修缮了。漫步在村中的青石板路上,一个古旧的城门楼看起来似乎有些年岁了,而门楼的上面顶着无数条电线通往各家各户;打扮入时的孙女和依旧头缠围巾的老人,坐在街边说笑闲聊。古朴与时尚,就这样在这个黄河边的小村庄里融合在一起。

府谷>王家堡>麻镇>河曲>龙口>寺沟>偏关

里程:142公里

提示:这段路程两次渡过黄河,在晋陕蒙三个省中间穿梭。为了拍摄长城,在麻镇境

内要钻些山路,到山里的村子才能看到最真实的长城人家。中间有大约三十多公里的土路不太好走,需注意驾驶安全。

麻镇可以算是府谷县最古老的镇子之一了,也是陕北神木府谷一带和山西西北部地区走西口路线的交汇点。麻镇东与内蒙古准格尔旗马栅乡接壤,西与哈镇交界,南与黄甫镇毗连,北与古城乡为邻,明末清初,麻镇是陕北一带重要的商品集散地。麻镇与山西的河曲县隔黄河相望,在王家堡一段,道路两旁有大片的彩色岩石,红白相间,壮观美丽,形态酷似新疆的五彩湾魔鬼城,而始建于明代的麻镇大庙(龙兴寺),也是府谷县最大的庙宇群。

正午的阳光下,我们来到河曲的娘娘滩。娘娘滩是晋蒙交界处,黄河上的一个小岛,滩高出水面不过数米,但据说历代黄河发水都未上滩,很是神奇。我们登上一条农机船,静静地荡漾在黄河水中。老船工看上去有六十多岁了,身体依然硬朗。他坐到船尾的机动舵旁,凝视着我们的镜头,我看着老人那张刻满风霜的脸,不知道在这里他曾送走多少走西口的人们。

龙口是很宽的一段黄河,用它的身躯在这里切开晋蒙——说“切”一点也不过分,因为两岸都是陡峭的石壁,几乎成90度。车子经过龙口开往寺沟村,忽然路右侧比公路低的一片宽阔的土地上冒出了一组古建筑,不远处是一座墩台,其实只剩了一个角,如果不是连着的边墙,没有人知道那就是座守望着黄河的墩台。

我们在夕阳最美的光线中来到寺沟村,看到那与黄河平行的边墙和圆形的墩台。边墙内是大片已翻整过的土地,寺沟村的人们世代与长城和黄河相伴。边墙内侧有一个极其破败但完整的小庙——据说始建于元代的护宁寺,孤独地陪着它的老墙朋友,一下子就过去了几百年。寺门朝南,院里有两棵柏树,一棵似乎是被雷劈过,黑色的枝干匍匐在一堵坍塌的砖墙边,还有一棵依然茂盛,伸着它墨绿的枝叶,在这荒陌的黄土高原上守着黄河边的小寺庙。它一定知道很多故事却不能诉说,仿佛一本无声的宣言。

护宁寺的背后便是闹中取静的寺沟村,村子离公路很近却依然安宁,高高低低的梁峁上全是梯田。再向北,一道古老的长城边墙残垣,这里应该是此行墩台最密集的一段长城了,而且边墙保存得非常完好。在柔和的夕阳照射下,远近五六个圆形的墩台错落有致,呈现出暖暖的橙红色,被蜿蜒曲折的边墙连接着,高踞于河岸,与西侧的黄河并肩而行,一路向北延伸。

偏关>滑石村>老牛湾

里程:65公里

提示:去往老牛湾的大部分道路为山路,不大好走。从偏关去往万家寨方向的公路,途中有一条拐上山的土路是去往滑石村的,没有明显的标志,一定注意向当地老乡打听,有时候会碰到去山里各个村子买杂货的农用车,那就再好不过了。山路途中有很多急弯。一定要鸣笛,并注意速度不要太快。

头一天晚上到达偏关直接住到了新城区,一早来到位置稍低的老城,出乎意料地热闹非凡。不宽的街道两旁是各类摊贩,偏关老城楼前的空场上,各种早点摊,卖豆腐的,卖蔬菜水果的、卖日常用品的混杂在一起。老城的底蕴就在于它的古老,古老的感觉在于喧闹中的幽静。一个转身,一个迈步,抛开尘浮之上的喧嚣。坐在早点摊前,一抬头就是那座略有些倾斜的古关隘,历史岁月流逝的积淀,厚重而沧桑。偏关的公交很有意思,小面包车上写着“大众公交”,一打听,一元一人,随叫随停。

正在我们茫然不知该从哪里拐上山路的时候,刚好一个女人要搭车去滑石村。离开公路,车子行驶在颠簸的盘山土路上,开车的杜老师偶尔抱怨着山西道路施工的质量。上午的阳光是通透的,隔着车窗的玻璃,还是有些刺眼。初夏的晋陕高原,依然显得有些萧瑟,只是天上不停变换的云朵,给了我们不少惊喜。时而呈散射状,气势非常;时而又一朵一朵地,貌似可爱的大棉花糖。正午到达滑石村,我们钻进老乡的窑洞里躲避烈日。这是一个与长城融为一体的村庄,很多人家的一面墙其实就是古长城的边墙,有的墩台下面,竞已成为了储存土豆的菜窖。搭我们车的女人,家里是村中位置最高的地方,她家刚好利用长城的边墙围出了半个院落,甚至连厕所都倚仗边墙而建。

躲过烈日,我们下午近三点才出发去往老牛湾。其实路途并不遥远,但依然颠簸。途中走走停停,赶在临近夕阳的时候到达老牛湾。“九曲黄河十八弯,神牛开河到偏关,明灯一亮受惊吓,转身犁出个老牛湾。”——这就是老牛湾名字的由来。万里长城自辽宁告别鸭绿江之后,翻千山越万岭在晋蒙交界的老牛湾,终于和滔滔南流的黄河第一次见面了。老牛湾也因此而很有名气,近两年也在逐步地开发,目前还不收门票,但村民们看到我们的样子已不再像其他村子那般好奇了,很多人家都可以接待食宿。

在内蒙古由东西走向急转为南北走向的黄河,由鄂尔多斯高原挟势南下,深深地切入黄土高原之中,峡谷深度在百米以上。这段峡谷构成了黄河干流上最长的连续峡谷—晋陕蒙大峡谷。而老牛湾正是位于大峡谷入口,峡谷风貌典型而气势恢宏,黄河之水曲折行进于大峡谷中,岸边峭壁上绵延着气势磅礴的古长城。一个是人类用勤劳和智慧所造就的雄伟巨龙;一个是大自然神功奇力所造就的九曲连环——从老牛湾长城与黄河第一次相遇之后,长城虽抵黄河岸边,但并未跨河西去,而是顺黄河的东岸南下结伴而行,直至河曲才越过黄河逶迤西去的。而由于黄河中游的万家寨水利枢纽的截水,使得老牛湾一段的黄河水清澈平静,成为摄影爱好者们的理想之地。

老牛湾>包头

里程:280公里

提示:老牛湾属于呼和浩特市靖水河县管辖,经过约一小时颠簸的土路,经喇嘛湾后即可上到柏油路上。之后就是一马平川了,经托克托县、萨拉齐返回包头,也可直接去往呼和浩特。不堵车的话,约六个小时即可返回包头。

万家寨水利枢纽是山西最大的水利工程,库区在晋蒙峡谷之间绵延数十里,高峡出平湖,还有亚洲最大最高的人行吊桥奇观。由于万家寨水库大坝一拦,水流减缓,泥沙沉淀,使得位于上游的老牛湾河面上升,水流清澈缓和,河面显得平静婉约。早上早些起来,趁着日出时美丽的光线,再最后留恋一下老牛湾吧。站在黄河岸边的峭壁上,在天空的映衬下,碧绿的河水在脚下静静流淌,画出s形的弧线;太阳从对面的山崖后面慢慢爬出,照射在水面上,泛动着粼粼波光,如镜湖潋滟;一束晨光打在河对岸的古长城边墙和突兀的烽火台上,这里是明朝时一座屯兵的城堡,水面上已经有勤快的人们在撒网捕鱼。乘船到河对岸的山西老牛湾转转吧,有一座至今仍保存很好的砖砌空心敌楼,雄踞在紧临黄河的山崖上,俯视着黄河,大有剑拔弩张之势。

等着吃早饭的时候,店家的老板娘正在很费力地想要劈开一只冻得硬邦邦的羊。据说,老牛湾附近的区域,早已经退牧还林了,为了保护环境,这里是不允许随便放羊的,所以,别看这里的肉食是以羊肉为主,但都没有自己养的羊,全都要到清水河县城去购买。早饭后踏上归途,老牛湾的生活节奏像老牛一样不紧不慢,素面朝天的老牛湾依然保留着岁月的痕迹,置身其中,好像回到那金戈铁马的边塞风云,古朴与苍凉在心底慢慢沉淀。

不断建设着的沿黄公路顾名思义是沿着黄河的道路,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也为沿途的村庄带去了更多的便利,当然也能够逐步带动旅游经济的发展。但愿文化底蕴深厚的西口路与美丽的老牛湾,在保留原有风貌的同时,人们的生活也能够随着交通的便利逐步得到改善。

户外探险提示

1、这片区域早晚温差比鞍大,注意准备好衣物。

2、基本上一直在海拔一千米以上的地区,紫外线照射鞍强,要做好防晒准备。

3、沿途水资源比较匮乏,尤其是在村子里,不少地方是没有自来水的,老乡家都是到较远的地方打水,或从有水窖的人家买水,请注意节约用水。

4、一路上青菜较少,大部分饮食为面食和土豆。沿避大部分地区民风淳朴,有心的话,可以县城买些蔬菜带给村里的多亲。个人可带些维生素片,避免因缺乏蔬菜导致的身体不适。

5、中午阳光照射比较强烈,另外早晚的光线更适合拍摄,所以建议早上早些出发,中午择地休息2~3小时,避开最晒的时段,傍晚有夕阳的时候赶到适合拍摄的地方。

6、途中有不少山路、土石路段,自驾前往请驾驶越野车,四驱当然最好。最好避开冬季路面有冰雪的时候,很容易陷车,如果希望在冬季前往,请一定要多辆车结伴,相互照应。

7、返回包头的公路,有时候可能会发生比较严重的堵车现象,运气不好的话,可能会堵上个一天半天的,所以,车上多准备些饮用水和食品,有备无患。

WTO与黄河水利论文 篇4

摘要:水电企业具有成本低、能够调节用电峰期、无污染等优势,目前只有通过引资、联合等手段,实现与下游产业的利益共同化,来规避行业垄断和市场垄断。随着进入WTO,国内电力市场的地区垄断、行业垄断会逐渐降低,产业本身优势将逐步体现,纵向一体化经营战略将得以实施并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用力的支持,类似三门峡铝厂的无奈局面将不再出现。

关键词:WTO黄河水利

一、WTO及其影响

WTO即世界贸易组织,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其成员有142个国家和地区,我国经过的艰苦谈判和完善经贸体制,终于成为正式成员。WTO作为全球处理国家(地区)间通商规则的唯一国际组织,其主要功能是保证国际贸易顺利、自由、公平、可预测地进行,其基本目标是国际贸易的可靠性,最终目标是一个繁荣、安全和负责任的经济世界。WTO最主要的几项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互惠减让关税原则、自由和竞争原则以及可预期性原则。世贸组织的各项原则都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每一个成员国和地区的政府都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管理经济,政企分开、政府决策和执行透明化,政府管理规范化、法制化。

世贸组织是一个以带有强制性规则为基础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参加这个组织就意味着各成员政府的有关决策、执行行为都受世贸组织规则的规范和约束,以消除或者限制成员政府对跨国贸易的干预,并通过世贸组织贸易政策审议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把政府行为置于世贸组织其他成员监督之下。因此,加入WTO,在立法适应相应的国际经济法的同时,影响最大的是政府,特别是对行政管理观念、方式、制度和管理经济的模式的影响。因此,WTO条款也被有些学者称为国际行政法典。

我国政府加入WTO的基本承诺是“遵守规则,开放市场”。中国虽然经过的改革开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与WTO法律框架体系相比照,仍然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如地区封锁、行业垄断、部门垄断和行政壁垒仍然存在,市场开放度低;各类行政审批繁琐复杂、范围过广、时限过长,透明度和可预见性差,缺乏纪律依据,随意性和自量权过大;部门保护和地方保护时有发生;政府管理规范化、法制化偏低,

政府决策和执行缺乏透明度。随着我国加入WTO,与国际规则接轨,传统计划经济下的行政管理方式将面临巨大的冲击和挑战,政府管理部门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和管理经济的模式等方面,都需要改变。长期以来通过下发各种公开的和内部的文件,用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行为的方式,需要在世贸组织原则的框架下,按照透明化的可预期性原则,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进行经济管理。

WTO是全球众多国家经过几十年不断的探索、谈判、交易而形成的一整套经济规则,因此加入WTO的谈判,一方面表现为不同经济体的经济利益调整或者是国家经济主权的部分让渡,同时也是原有经济制度与WTO规则的融合,虽然它表面只是表现在经济交易规则上,而背后则包含了种种经济制度:法律、政策、证券、关税、知识产权、科技、外汇、农业等等。如果说,改革开放20多年来,以前是改革促开放,现在则是开放促改革;如果说,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的第一次助推器的话,WTO无疑是第二次助推器。

二、黄河水利改革发展与WTO

我国加入WTO将对各行业尤其服务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带来竞争的挑战和发展的机遇。黄河水利企业也会受到或多或少的冲击和影响。更深远的影响是在政府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思想等方面,加入WTO将进一步促进我国的改革。水利部门作为政府职能部门之一,管理体制和机制也必然随着政府的整体改革而发生巨大变化。

从WTO的主要原则看,影响政府行为的主要有非歧视原则、自由和竞争原则、可预期性原则。随着加入WTO,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首当其冲,其改革将至少在三个方面加快步伐:第一,组织的公开;第二,决策的公开;第三,管理的公开。尽管这一改革压力对作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黄河水利并不直接,但是伴随着改革的深入,黄河水利也应结合自身实际,加快改革步伐,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治黄事业的发展。例如:为解决政出多门,努力贯彻“一件事只能由一个部门管”的`原则;现行体制下的一些政府管理过多的职能可能要逐步转给中介组织;成立综合流域各省(区)相关职能部门意见的黄河管理委员会,将为公平、公正、合理地进行黄河重大问题决策提供组织上的保证;行政管理部门的规定、决定坚持公开发表,而且制定的过程也逐步建立接受更多的监督的机制;通过在黄河上加快推行的基本建设三项制度改革、政府采购制度等体现决策公开化、程序化。

当然,市场经济仍然需要政府职能部门的宏观调控,对作为国家基础产业的水利,作为流域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的黄河水资源配置及黄河整体的治理开发,都需要更为有效和用力的宏观管理,但这种调控将越来越多的采用市场手段、法律手段。需要考虑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

一是水资源政策。应加快研究有关水资源合理配置利用及水污染的防治要求,合理限制和调控高污染、高消耗企业进入我国市场。

二是农田水利政策,加入WTO,农业将受到较大冲击,国家必须给予合理的扶持。因此,应当充分利用国际上将农业灌溉设施作为基础设施的有利条件,确立和稳固政府对农田水利扶持,并对相关运营单位给予适当的国家支持,从而降低农民的相对经营成本。

三是标准化政策。对设计、咨询、科研等技术行业来说,开展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工作将显得尤为重要。四是合理的产业保护政策。如基础产业市场的准入控制,政府采购等。供水等产业涉及国计民生,需要合理的市场准入控制和产业保护。通过政府采购来保护国内产业则是国际上的通常做法,应当在WTO允许的框架内将这一政策用足。

市场经济也被称为法制经济,其经济的正常运行以规范的法律、法规为基础。黄河是世界上最复杂难治的河流,而且参与黄河治理开发的地区、部门众多,要求不一,关系协调和利益调整非常复杂,水事问题相对其他河流更为突出。加快《黄河法》立法进程的需要将更加迫切。加入WTO,标准化问题特别是强制性条文部分也属于法律法规与WTO接轨中需要尽快解决的。水利部已经开展完成了《加入WTO后对我国水利标准化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课题,包括中国与WTO主要成员国的标准化、水文水资源与水环境标准化、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标准化、水利技术装备与产品标准化四个方面。

人才队伍的建设需要加大力度。世界更趋一体化的结果是人才择业机会的增多,从而导致对人才竞争的加剧。治黄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学习水利、经济、法律三个方面的知识,实现专业化、经营化、基础化。即以学术技术带头人为代表的高层次治黄专业人才队伍为核心,建设黄河治理开发专业科技人才队伍;以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为重点,将市场经济的理念和技术手段灌输到宏观管理和黄河水利经济发展中;以强化岗位技能为根本,培养大批从事治黄一线实际操作的基层队伍。

为了应对WTO的冲击,加快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进度也显得尤为重要。不论是政治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都指出了制度对经济的巨大促进和制约作用。有效的制度是确保企业发展的根本保证。面对世界经济体中实力强大的竞争对手,更需要尽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制度。这也是黄河企业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走向市场的通行证。同时,还应当建立良好的用人制度,尽快做好打人才、技术的争夺战的准备。

三、企业竞争及产业发展方向

中国正式成为WTO会员国,从事设计、勘测、水利研究、监理等服务行业,以及施工、供水、发电、土地开发等二、三产业的黄委企事业单位,将面临越来越少的行业保护和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引进、联合的行为将越来越多,机遇与挑战将并存。

供水企业应尽快占领市场,重点是城镇供水。逐步增强经营能力,提高供水质量和服务水平,将来可拓展成为职业经营集团。目前我国供水市场的高额利润已经吸引了众多的国际公司的注意力,法国等发达国家的一些大型水务公司已经在我国开展经营业务。抢先占领市场,成为市场的领先者将获得巨大的领先优势。由于水是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品,供水属基础设施行业,尚未进入WTO轨制的范围,这种特性决定了在供水市场上,要尽快加强政府对市场的准入和退出监管力度,实施供水经营权控制和产品价格监管。必要时,也可充分利用BOT、BOO等政府合同方式,合理推进和调控供水行业发展。

施工企业必须加快企业升级换代的速度。我国在建筑服务方面,在商业存在的市场准入、工程承揽、国民待遇方面,都做出了新的承诺,进一步放宽了限制。加入WTO之后,搞地区封锁、地方保护是毫无出路的。必须尽快将承包水平从单一的施工承包提高到能集项目投资者、建造者和经营者为一体的工程总承包;从长远看,要摆脱单一的利润低下的以土木工程为主的经营模式,积极发展成为能够承建交通、工业、石化、加工、电力、供水和环保工程之内的多种行业工程项目的企业。

科研单位应该突出专项技术优势,适应黄河治理开发现代化、科学化的要求,按照李国英主任提出的建设三条黄河的总体思路,立足黄河比较优势研究如泥沙研究、水资源配置、防洪等,稳固基本市场;实行以核心技术为依托的多元化发展战略,实现市场的多元化,走出黄河,开发新的市场;黄委可结合专项技术研究,充分利用WTO中产业开发研究补贴幅度可达到研究费的75%,商业化以前的开发补贴幅度可达到50%的规定,对专业技术型企业加以政策和经济扶持,以利于黄河治理开发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设计、规划、咨询企业还需要摒弃过去业务为主的认识,加强市场开发和人员培训,特别是加强信息管理,努力降低管理成本,以适应与国际接轨的需要。监理企业要改变过去仅停留在设计、施工阶段的惯性,发展工程前期的咨询业务和设计阶段监理业务,逐步形成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参与能力。

黄河与长江的神话传说 篇5

有一年,人间大旱,山神土地纷纷告急天界,如来佛知道青黄龙深谙人间世道,便差他们俩来到人间除恶救人。

不久,青黄二龙便查知,塬来是“魍魉”二妖又在人间作怪,它让魔子魔孙分散到人间,到处放火。又使魔力让每个人心里藏一种“疠火”,互相作恶,搅乱人间清凉世界,于是很多人都崇拜它跟随它。

青龙和黄龙决心替人类除去恶魔,重整人间正道。他们化装成两个出家人,以治病疗邪为名去除人的恶念心疾。

由于受“魍魉”的毒害,当时的人普遍患了一种叫“魇”的病,只有暗算别人,或做一些损害别人有利自己的事才暂时缓解这种病痛带来的痛苦。化装成和尚的青龙和黄龙,让人们服一些硃砂、珍珠、海澡之类,教人们念一种驱除“疠火”的咒诀,经过这种调治,很多人恢復了良性,解除了痛苦,一传十,十传百,人们奔走相告,叁个月后,便有成千上万的人依此法而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人们也纷纷传说来了二位活神仙。

居住在东海之滨的“魍魉”,听说有人破了它们的法术,于是便派手下二员得力干将,鳄鱼精和蛤蟆精去探听虚实。那蛤蟆精一肚子坏水,诡计多端,它说服头脑简单而又兇悍的鳄鱼精扮成二个前去疗疾的病人,混在一群人裡面来到和尚居住的地方,已有成精千年的蛤蟆精远远望去,在一片树阴下,两位和尚头上放出青黄两道光,直通太虚,知道对方来头不小,于是心生一计,它告诉鳄鱼精这是俩个小毛神,不必放在心上,让鳄鱼精坐那竭息,它一个人便可以手到擒来抓回去进见主子。鳄鱼精一听大怒,这便宜不叫你蛤蟆精一个人拣了吗?于是急忙现了塬神,张开铡刀般的大嘴直扑两个和尚而来。

青龙和黄龙早知是两个妖精来了,只是也不动声色而已。这会儿见鳄鱼精忽现塬神直扑过来,其中一位手中打出一个弹子大小的龙珠,对準鳄鱼精勐的一击,只一下便把它打翻在地,鳄鱼精见识不妙正要翻身逃跑,另一个和尚手一翻,便把它抓个脑浆崩裂。蛤蟆精却趁此机会驾一阵风急忙跑回东海之滨,告诉“魍魉”是青龙和黄龙。

“魍魉”大怒,亲点魔兵五万前来挑战。青龙和黄龙让人吩嘱所有医好的人们,隐藏起来千万不要出来,于是驾云佈阵,在空中迎战“魍魉”。青龙和黄龙各施法力,与魔兵大战了七天七夜。

自古以来邪不胜正,“魍魉”二妖也逃不出此一天理。只见青龙和黄龙赢了一场又一场,“魍魉”二妖接二连叁败兵折将。

“魍魉”二眼看自己的魔兵越来越少,不甘失败,于是商量了一个歹毒的主意:“魍魉”二妖各施魔法招集所有中了魔毒死心踏地跟随它们的人,由自已驾驭分南北排成两条长蛇阵,远远望去妖雾缭绕,像盘踞在大地上的两条滚滚喷火的巨蛇,缓缓向中间挤来,所过之处,万物皆为焦土。它们企图把青黄二龙和已经挣脱它控制的人一齐同归于尽。

青龙和黄龙已经和魔兵苦战几天几夜,身疲力竭,当他们看到“魍魉”二妖妄图毁掉自已救出的人时,决心保护他们。于是青龙和黄龙不顾安危,化成青黄两条冰凉的大河,分别迎着两条火龙而去。当大河与“火蛇”接触时,魔子魔孙纷纷被巨大的漩涡捲入河中,那些死心踏地跟随“魍魉”二妖的人也难以倖免。经过叁天叁夜,两条“火蛇”赶出一千多里外。

青龙和黄龙又用巨大的身躯渐渐的把“火蛇”压在身体之下。两条龙因付出太大,伤了元气,渐渐嵌入地下,形成了现在的长江与黄河。

黄河河口动床阻力分析与计算 篇6

对不同形式的阻力公式进行了分析总结,并利用Manning-Strickler综合阻力公式及Einstein H A单元阻力公式对黄河河口区阻力进行了求算.结果表明:将阻力分解为沙粒阻力和沙波阻力后合成计算,求得的黄河河口动床阻力比较符合实际.

作 者:侯志军 王开荣 杨晓阳 HOU Zhi-jun WANG Kai-rong YANG Xiao-yang 作者单位:侯志军,王开荣,HOU Zhi-jun,WANG Kai-rong(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河南,郑州,450003)

杨晓阳,YANG Xiao-yang(黄河河口管理局,山东,东营,257091)

黄河水患与清代开封的衰落 篇7

但是, 北宋以后, 随着黄河的持续改道与南移, 黄河与开封之间的距离逐渐由数百里缩短到明清时期的数十里, 加之决溢漫流不时发生, 开封因此多次遭受到黄河水患的侵扰。就清代而言, 据程子良、李清银统计, 黄河在开封辖区内共决溢78次, 其中有16次还发生在开封城郊[3]200, 尤其是道光二十一年 (1841) 之决, 河水围城历时八个月之久。严重的黄河水患给开封城市发展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不妨从以下三个层面加以认识。

一、破坏了开封发展的根本———农业

传统社会中, 农业经济是国家经济的主体, 对大多数城市而言, 也是其发展繁荣的保证。但是, 黄河水患频繁, 使得开封辖区州县许多土地春耕夏淹、夏耘秋没, 农业生产遭受极大损害。比如, 嘉庆年间, 由于黄河多决, 封丘县衡家楼处“市井田庐”[4]卷5被淹无算, 河阴县东南境“沃壤千顷悉沦于迅流”[5]309。道光年间, 祥符之决使开封护城堤内“田庐之淤有深至二丈者”, 中牟之决复遍及堤外, 西南一带尤甚, “由朱仙镇起, 旁流直至城下, 数十里田舍渰没。”[6]卷6黄河水患造成了沿河民人难有恒业的困境, 很大程度上滞缓了沿岸农业经济的发展, 进而又成为制约开封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

非仅如此, 黄河决溢后, 大量泥沙滞留泛区, 致使土壤出现沙化与盐碱化, 耕作困难, 地瘠薄收, 这对于被水直接冲毁而言是更为深远的负面影响。乾隆年间, 中牟知县孙和相曾就此不无忧虑地指出:“沙之患似更甚于河, □河之势虽盛, 有堤防以为捍卫, 犹可有恃无恐。若夫沙则迁徙□常, 随风起落, 纵其间有沟可通, 有田可耕, 而遇风则沙填沟中, □南则水泛田上, 患莫大焉。”[7]卷10而史籍对此之登载也不乏其例。比如, 由于河决沙淤, 嘉庆八年 (1803) , 封丘县衡家楼附近“良田尽变流沙”[4]卷15。道光二十三年 (1843) , 中牟境内“沃壤悉变为沙卤之区”[6]卷6。耕作环境的恶化, 对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打击是惨重的。诚如祥符、中牟一带, 经过道光年间两次黄河大决的破坏, 膏腴之地, 均被沙压, 村庄庐舍, 荡然无存, 到咸丰元年 (1851) 依然“地皆不毛, 居民无养生之路”, “被灾穷民仍在沙窝搭棚栖止, 形容枯槁, 凋敝如前。”[8]卷26封丘县也是如此, 在多次黄河决溢的影响下, 地瘠民贫, 户鲜盖藏, “虽富户亦不存隔年之粮, 是以偶遇偏灾, 民间即有乏食之虞”, 致使“四乡贫难之户轻离其乡, 每于歉年携老挈幼求食于他乡, 名曰‘逃荒’。”[4]卷5民生艰难如此, 更遑论开封之城市经济了。

二、破坏了开封发展的重要条件———建筑

清代的开封城是在明末黄河水患后的废墟上重建的。崇祯十五年 (1642) , 在李自成农民军围攻开封之时, 黄河被人为挖决, 导致城内外水深数丈, 举目汪洋, 浮尸如鱼, 仅钟鼓二楼、周王府等素为高阜之处未被淹没。清初的开封破落不堪, “残闉颓垣, 荒榛满目, 巷鲜居人。”[9]卷11时人马士隲也描述了当时开封的惨景, “巍巍金汤, 委诸泥沙, 官无驻节之地, 民无栖身之所。”[6]卷20

清代仍以开封为河南省会, 各项修缮事宜便缘此先后展开。顺治七年 (1650) , 知府丁时陛即开始修复开封府城。康熙元年 (1662) , 巡抚张自德、布政使徐化成修筑完成后, “雉堞一新, 气象丕焕”。康熙二十七年 (1688) , 巡抚阎兴邦增修城楼。六年后, 巡抚顾汧又重修南门城楼。至乾隆四年 (1739) , 巡抚尹会一再次修缮府城及五门城楼[6]卷9。这样, 历经多次修缮后, 开封城基本上回复到了明代的规模, 其经济也开始恢复发展, 并逐渐走向繁荣。

然而, 道光二十一年 (1841) 的特大河决, 再次把开封推向了深渊。该年六月十六日, 黄河在祥符县上汛三十一堡处决口。次日, 水由南门溢入城中, 并分成东西两股, “西由城根注西南坡, 经臬署、抚署、城隍庙、行宫, 逾西北至龙亭满营与东水合;东由城根入蔡河, 折而东北, 逾宋门、曹门, 经县学、梓潼阁、司备仓、相国寺、七神庙、眼光庙、三官庙、铁塔寺至北门与西水合。深及丈余, 庐舍淹没, 人皆露居城上。”[6]卷6此后, 河水又数次大涨, 城垣也时有倾覆。以七月为例:三日, “曹门南城墙倾颓数丈”[10]31;十七日, 城西北河水涌逼, “城忽骤陷数丈”[10]37;十八日, 西北隅水势复涌, “顷刻之间冲塌数处, 凡百余丈”[10]38;十九日, “西北隅冲塌城墙七八丈余”[10]38;二十八日, 河水复逼撞西城, “陷丈余长”[10]49。直至九月, 险情依然很严峻, “溜去则城稍定, 溜到则城必塌, 甚至一日塌至数次, 每次必至危极险, 计共塌城至十六七次, 刻刻有满城性命之忧。”[11]卷153道光二十二年 (1842) 二月八日, 决口合龙, 灾难得救, 而城之西北隅全部坍塌, 西面及南面部分倾圮, “其袤六百丈有奇”[12]222。

为保卫开封, 城内官民出钱出力, 抢堵城垣, 与肆虐的河水争生死于瞬息之间。但苦于料物匮乏, 不得不大量拆毁城内的建筑物。其结果, 不但民居被大量拆除, 七月二日后, 城四隅望楼及城垛次第拆尽, 北门、西门、南门敌楼也尽被拆毁[10]28。七月十五日, 校场、演武厅及孝严寺并附西北城庙宇再被拆除, 贡院外供给房开始遭到强拆[10]37。七月十八日, 贡院内十二经房、两主考房、内外监试、提调及各所房屋被全部拆除[10]38。八月八日, 复拆贡院号房。最终, 这个全省士民捐资、历修三年之久、号舍一万二千间的贡院几乎为之一空, 存者“惟大门及明远楼、至公堂、至慎堂、文明堂及四周围墙而已”[10]59。这个挖肉补疮的办法在赢得“保城”的同时, 也成为开封市内建筑与文化事业的一场浩劫, 对开封发展的消极影响不难想见。

河水的冲击与人为的拆毁, 使得灾后的开封千疮百孔, 满目萧条。道光二十二年 (1842) 三月, 巡抚鄂顺安开始重建开封府城, 五门及内西门各升高一丈, 宋门涵洞升高三尺, 并开渠达于惠济河, 月城及城楼、庙宇等皆复其旧, 随后又浚池濠、筑护堤、复贡院[12]222。但是, 仅仅这些远不足以填补开封所遭受到的巨大损坏, 譬如城内的民间庐舍、商铺、街道等大都也需要重建或兴修, 而流失人口的回归或新增则需要更长的时日。可惜的是, 历史并没有给开封留下重新崛起的机遇。此时, 海疆战事正在发生, 国内动乱逐步兴起, 政府既没有充足的经费与精力去建设开封, 兵燹又给予开封以新的打击。因此, 道光河患基本上成为开封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三、破坏了开封发展的“臂膀”———朱仙镇

贾鲁河是元朝末年都水监贾鲁疏浚的一条河流, 往北可达于黄河, 往南可经由周家口、淮安行至江南诸省, 便利的航运使其迅速成为非常重要的贸易生命线。这样, 位于其畔的朱仙镇又因仅距开封45里的地理优势, 获得了飞跃式的发展, 成为清代四大名镇之一, 商业贸易繁富无比, “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 由广东佛山镇至湖广汉口镇, 则不止广东一路矣;由湖广汉口镇至河南朱仙镇, 则又不止湖广一路矣。朱仙镇最为繁夥。”[6]卷9在嘉庆以前, 其商业街南北长12里, 东西宽5里, 分东西二镇, 商贸之盛超越了开封, “商贾辐辏, 户口殷繁”, “商务之盛, 甲于全省。”[13]162据研究, 当时镇中仅从事商业的居民就有4万余户, 除数十家客栈外, 还有山西会馆、山陕甘会馆和数十个驿站, 各地之官僚、政客、文人、客商、工匠、艺人常年往来不断, 甚至每日泊船达200余艘[3]163。

黄河资源与宁夏地域文化 篇8

关键词:黄河;宁夏;资源

宁夏地势南高北低,为长条状,黄河流经区域少山地,多平原。凭借天然的资源优势,自古时以来宁夏便是各个民族的商贸交易区。千百年来,黄河资源重要性对宁夏地区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宁夏地域特色

宁夏的沿河文化最早发源于中部平原地带,这一时期沿河平原也是内陆与外界沟通的重要桥梁。自秦朝以来便有了史料记载,作为边防要地,此处自古以来便是必争的军事要地。现如今,在广袤的宁夏平原上,依稀能找到古时防御工事的遗迹。天然的地域优势使得宁夏成为历代的军事要地,黄河也作为防患外地的天然屏障。

黄河横穿宁夏而过,水流平缓,沿河两岸地势高,西北方向略低于东南,这样的地势极利于两岸的灌溉,沿河两岸的农牧业也得到了极大地发展,统治者们都将这儿作为战备粮仓。从秦朝以来,宁夏的灌溉优势便得到的统治者的重视。纵观我国历史发展,绝大多数朝代的防御中心都在北方。作为黄土高原上重要的粮食储备区,宁夏也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担任战备补给的同时也担当者安定边境的作用,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加上天然的资源优势,便是宁夏“塞上江南”的由来。

二、宁夏地区黄河流域环境现状

黄河,为我国大二長河,流经西北五个省区,源于青海古宗列盆地,最终注入渤海湾。作为西北地区最大的供水源,黄河承载着在几大省区,数以万计的城市生活工业用水的需求,可以说,当地的生活经济发展离不开黄河,黄河的流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布局和规划方向。在大力发展黄河两岸经济的同时,沿河生态也付出的惨重的代价,两岸生态日益恶化。宁夏地处西北地区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泥沙多,再加上全年降水稀少,与蒸发量不相协调,黄河流域面临着考验与挑战。

作为经济欠发达的西北地区,依托于黄河流域的资源优势,在过去的几十年间里,着重发展了能源产业,其中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和冶金工业。随着经济产业的发展,生活和工业用水急剧增加,水源污染的现象也愈发的严重。所以说,改善沿河生态,注重黄河流域的可持续经济发展,是近年来我们亟需注重的研究课题和方向。

天然水量的不足加上用水需求的加大,进一步增加了黄河水源的供给负担,简单的灌溉用水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需要,在粗狂型经济发展模式下必然会伤及沿河两岸的地域文化,以伤害大自然赐予我们的资源财富为前提去发展地方经济。我们需要反思,千百年后,我们留给后人的还有什么。反观现在,我们是不是辜负了“塞上江南”的美誉。

三、黄河资源环境与地域文化协调发展

千百年来,黄河沿岸的发展造就了独特的宁夏流域黄河文化,伟大的黄河母亲给我们留下丰富的物质文化基础和资源优势。宁夏的黄河文化是多种文化的汇集体。早在石器时代便有了人类活动的痕迹,贺兰山岩画便是最有利的证据,几千年的风雨也掩饰不了它的魅力。作为我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地,伊斯兰文化与当地的文化相互碰撞,擦出交融的火花。佛教和道教文化齐头并进,独居回乡特色是建筑在宁夏平原上随处可见,可惜的是,由于保护不当,绝大多数的文化古迹由于各种原因被掩盖在历史的尘埃之下。在千百年的发展中,保留下来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像千百年传承的黄沙古渡,羊皮筏子。汲取了无数古人的智慧与实践。这是他们智慧的结晶,是整个民族的文化瑰宝。

由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不当,土地流失情况日益严重,沿河的生态现状已经岌岌可危,流失的是泥沙,可丧失的可是千百年来的精神财富。守住这一方福地,在发展沿河经济的同时注重生态的保护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不要停留在过去掠夺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神态的精耕细作,实现经营收益的最大化。

实现黄河资源环境与地域文化发展的共赢,建设沿河魅力城市,依托于黄河的天然资源优势,结合我们当地的文化特色和地域优势。极大的将文化财富保留下来,我们首要做到的就是意识形态的改变,从本质上改变发展的方向,要不然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只有当我们真正意识到了黄河文化这种无形的财富,我们才能够将其传承并发扬下去。

四、结语

千百年来,黄河造福了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一味的索取最终伤害的终究是自己。

回顾宁夏的发展,在过去几十年里,重工业的发展伤害了黄河生态,黄河湿地面积急剧缩小,很难见到珍稀鸟类的痕迹。开放性的发展模式带来的只是一时的、短暂的经营收益。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我们更多的是挖掘自我。将我们的民俗文化重视起来,作为一个各民族汇聚的文化中心,这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也是整个中华民族史的瑰宝。将我们的旅游资源利用起来,黄河九曲十八湾,这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佳作。天然的资源优势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独特西北风貌和地理特征。不断挖潜黄河流域的文化资源,将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向结合起来,做到资源与文化的互助、协调、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国阶. 资源形势与我国资源开发战略思考[J]. 国土经济. 1995(03)

[2] 李玉洁. 华夏文明最早在黄河流域形成[J]. 华夏考古. 2011(04)

[3] 陈小江. 可持续的黄河水资源管理[J]. 人民黄河. 2012(10)

上一篇:学校校长岗位职责下一篇:多媒体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