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教案

2024-12-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插秧》教案(精选4篇)

《插秧》教案 篇1

1、表演唱《春天在哪里》

2、师: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花也开了,草也绿了,这时候农民也要忙着播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插秧》。

二、据题质疑,据图释疑。

1、请同学们看书上插图,说说什么叫插秧。(引导学生理解图中戴斗笠的人把水稻的秧苗插在稻田里的`活动叫插秧。)

2、究竟是谁插秧?在哪儿插秧?等我们学了课文大家就知道。

三、自主识字,整体感知。

1、当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请同学说说学过的识字方法,(1)借助拼音;(2)问别人;(3)联系上下文猜字;(4)听别人读。

2、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认字学词,读通课文。

3、指名读课文。其他小朋友认真听,评一评读得怎么样,评选朗读高手。(相机出示词卡,穿插识词,识字)

4、读词语,再读课文。

四、熟读成诵,引导想像。

1、同学们读得真好,现在我们比比,谁能最快把课文背下来。会背的就举手,第一个举手并能出来的同学可以评为背诵大王。

2、这篇课文很简短,可容易背错,你是用什么好方法把它背下来的,介绍背诵方法。

A、观察插图,说说图上画着什么?(从上到下:蓝天、白云、青山、绿树)

B、游戏:送词语宝宝回课文家,板书,利用字卡演示。为什么说农民在秧插在绿树、青山、白云、蓝天上。

C、其他。

3、同学们自由选择上述其中方法背诵。

4、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背一边想像。

5、说说看到了什么。(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五、发挥想像,拓展延伸。

1、水田是镜子,除了可以映照出蓝天、白云、青山、绿树之外,还能映照出什么?(同桌讨论、全班交流),编儿歌。

李秀娟《插秧》评课 篇2

3月18日上午观摩了路媛媛老师的展示课《插秧》。儿歌《插秧》结构简单,节奏明快,短小而有意境,富有情趣。以下是我的听课感受:

亮点之一:课堂教学丰满而又立体。

我们知道,“教材仅仅是个例子”“不能就教材而教教材”,纵观《插秧》一课的教学,教者立足教材而又超越教材的理念有了一定的呈现。《插秧》不仅仅是插秧,不仅仅是一次劳动,它所体现的该是这样的主旨:春天是美的,春天的人是美的,春天里的劳动更是美的。

所以,教者在上课前播放《春天在哪里》,是有用意的,它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为课堂学习铺垫了情感;课中,教者抓住“水田怎么是镜子?”“农民插秧怎么会说插在蓝天上、白云上、青山上、绿树上?”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劳动是美丽的,充满情趣的;课后,再次出示水田图片,抛出问题:“水田还像什么?”要求孩子们带着思考出课堂,到生活中去观察,去交流,去感知„„所以这些,无不体现课堂教学中的大语文观。

亮点之二:课堂教学充满诗情与画意。

文字是有温度、有画面的,尤其是诗词歌赋。因此,教学儿歌,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儿歌的情感,更要引导学生想象儿歌的画面。《插秧》一课的教学就是力求达到这样的目标,且完成较好,使课堂充满了浓浓的诗情画意。开课伊始,师生吟诵古诗《锄禾》,让课堂氤氲着诗情氛围,以诗中“粒粒皆辛苦”(劳动的艰苦),引入本课的教学(劳动是快乐的),从而挑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习的兴趣。课中,以“水田还映照着什么?”一问启发学生吟诵有关春天的古诗::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水田映照着小鸟。

在师生齐声吟诵中,教师随即简笔画板书:小鸟、花朵、彩虹等,让儿歌的诗情与画意得到完美结合,这该是本堂课中最大的亮点。亮点之三:课堂教学彰显语文“语”味儿。

语文姓“语”,它不是音乐课,也不是绘画课、思品课。“唱一首春天的赞歌”,该是通过孩子们的听、说、读、议,较好地完成这样的教学主题。由此,教学中设计的两次的仿说训练非常巧妙,引导学生在读文想象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使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有机结合。

师:因为水田是镜子,所以,水田映照着——、——、——、——。(完善简笔画)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多么的景象,齐声朗读第一小节,边读边想象。

师:春天的景色可不止这些,想想,水田还映照着什么?(仿说第一小节,师:这么美的春景,我也想去插秧,该在哪儿插秧呢?(师继续简笔画)可儿歌里却这样说——【课件出示,生齐读】

师:为什么说插在绿树上、青山上、白云上、蓝天上?【课件出示,抽生回答:因为水田是镜子,映照着——,所以农民插秧,插在——】

在这一环节,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言语思维的训练达到一个顶峰,充满了情趣,整个课堂在预设中生成,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浓浓的语文味彰显其中。

当然,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任何一堂课的教学都有不足。本堂课也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不足之一:“以学定教”,教学预设不够充分。

孩子们在理解“水田为什么是镜子?”这个环节处理有些粗糙。相信,课后部分孩子还不能准确理解,难以清楚表述。其原因就在于孩子们对水田不熟悉,没有一定的生活积累,而这点,是教者在设计教学是没有想到的。当孩子理解较模糊时,教师也没有及时详细讲解,缺乏应有的课堂机智。

不足之二:“双读语文”,教学朗读不够到位。

语文学习,以读为主,“读”占鳌头,这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在《插秧》一课中,学生朗读效果不好,教师缺乏卓有成效的引领和示范,让课堂教学的效果最终没有达到最佳境界,值得我深思和改进。

插秧 篇3

插秧的地点,不是在干净的水泥地板,而是在泥泞的田间,浑浊的泥水让爱干净的人们望而却步,更何况是,深一脚浅一脚,一不小心就要和泥潭“亲密接触”呢。

但农民伯伯说只有在泥泞而富有营养的淤泥里才能种出香喷喷的大米,只有勇敢的面对泥泞的滩涂和跌落泥潭的风险才能收获成功的喜悦。学习不也是这样吗?不要被一堆知识点所吓倒,勇敢的克服它,吸收它,把它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即使被它拦下跌倒也要勇敢地站起来。这何尝不是一种学问呢?

插秧所需的秧苗也要历经漫长的磨练。上季的稻谷要先泡24小时,后在30℃恒温下催芽24小时,再播种成为秧苗,整个过程需要40天。机遇不也是这样吗?“机会都是留给准备好的人。”只有漫长的付出和准备才不会在机会到来的时候只能摊开手说“我不会耶”。这何尝不是一种学问呢?

插秧前要把提前育苗好的秧苗拔出来再插到田里去,但这一拔可是个技术活。要左手握住秧苗,右手紧握住秧苗的根部,只一拉,秧苗就完完整整地被拔出来了,如果使用蛮力,就会损伤秧苗,无法生长。学习不也是如此吗?死记硬背并不能巧妙地运用知识,运用“巧劲”才是有效学习的答案,否则就会像被损伤的秧苗一样无法结出智慧的果实。这何尝不是一种学问吗?

“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布袋和尚关于插秧的诗更是富含哲理。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不也是阐明了这个道理吗?运动会上的拔河,人不是越往后拉就离胜利更进一步了吗?“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些退步,是为了更好的进步。这何尝不是一种学问呢?

插秧作文600字 篇4

太阳炙烤着大地,我们走在田间的小路上。在这里,农民伯伯们有的在插秧,有的在犁田,还有的在割禾,忙得不亦乐乎。不远处,还传来收割机“轰隆~轰隆”的声音。

姑姑家的禾苗已经割完了,所以我们今天的任务是插秧。姑姑对我说:“你先看一看我是怎么插的。接着,你插一两株,让你熟悉了方法后。再多插几行,好吗?”“好。”我对姑姑说。

姑姑先把裤脚给挽起来,接着把鞋脱下,然后走入潮湿泥泞的水田里,抓起一捆秧苗丢在田里,最后一株一株顺着田里那事先画好的线插下去。我看了,感觉很简单,也很有意思。于是兴奋地大叫:“姑姑,姑姑,我学会了,我来插,我来插。”姑姑听了,说:“好,你下来试试吧!”我听了,立刻学姑姑的样子,走入水田中,我感受到那泥巴是那么的软,那么的清凉,好舒服呀!

我也抓起一捆秧苗,按照顺序往前插。一次插两行,刚插完四株之后,我发现自己的左右前后都是绿色的秧苗,我不知道应该把脚放到哪里了。看见他们插得那么快,我很着急,便对姑姑说:“姑姑,我现在前后左右都是秧苗,我的脚应该踩在哪里呀?”“当然是踩在那四棵秧苗中间的空隙了,小笨蛋。”姐姐取笑我说。我插完一行之后,已经汗流浃背了,我想休息一下,但看到姑姑和姐姐们还在马不停蹄地插,我的想法顿时就打消了,于是我继续插起来,但我的动作很慢,看他们动作那么娴熟,手脚那么灵活,我好羡慕啊。虽然我没有他们那么快,但我还是坚持着,毕竟这是第一次插秧嘛。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不知过了多久,那块很大很大的田里终于被秧苗站满了。一阵风吹过,那片秧苗随风舞动,就像是一片绿色的海洋。

上一篇:游览作文200字_四年级作文下一篇:保洁协议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