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诗歌欣赏

2024-08-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李清照诗歌欣赏(精选8篇)

李清照诗歌欣赏 篇1

握住你的脉搏,感受

那时花开

汴京城的月色如水

织就锦章清丽

你挽一伤春髻子,泊在藕花深处

与人世间,疏清迹远

黄昏疏雨里,蘸一抹水色

勾勒一副西风瘦菊图

在词谱里,在韵表里,在字符里

憔悴,沦落

一个诗人的寂寞和悲沧,淋漓失国之痛

饱蘸闺阁才秀,婉约隽永在诗行里

声声慢,句句咽

悲剧成就了你

你的名字是一座丰碑,屹立国学精粹

那些个灵韵携着你的.暗香,盈袖

那些个疼痛如沧浪之水

翻腾在历史的长河里

历久弥新

千年后的夜月如水

我踏上健康城的宫阕城池

在染柳如烟,香车宝马处

寻一个风鬟霜鬓的憔悴老妪

只两行清泪一身瘦骨

易安先生

请允我牵一线月色

打马江南古道,载着您

李清照诗歌欣赏 篇2

李清照的创作风格前后期差别较大。而秋瑾则前后期不是很明显。

前期的李清照, 生活美满, 其诗词多描绘少女少妇时期的优游闲适生活和闺阁情思, 或摹写少女天真动人的情态, 或陶醉于优美的大自然, 或表现夫妇爱情生活的甜蜜与苦涩, 韵调优美。如《点绛唇》:“蹴罢秋千, 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 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 袜刬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 却把青梅嗅。”一个娇嗔自适、天真活泼的纯情少女形象跃然眼前。《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词写闺中的寂寞与思亲念远之情。语言委婉含蓄, 形象优美生动。“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之句, 描写西风卷帘, 楼头眺望, 不见亲人归来, 唯有凄风黄菊, 自己独守空闺的凄凉。表现出女词人的高标逸韵、锦心绣口。

靖康元年 (1126) , 金兵南下, 攻破汴京, 丈夫赵明诚携妻逃难, 不幸于1129年病死任道之中, 此时的李清照面对国土沦丧和亲人病逝这一连串突如其来的变故, 作为官宦女子、闺中少妇的她, 陷入了不知所措的困境, 其思想和风格也为之大变。在颠沛流离中, 写下了孤寂悲凉的名篇《声声慢》:“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残秋之中, 孤寂落魄, 悲苦凄凉, 面对“冷冷清清”“乍暖还寒”的深秋, 她再难以写出往日的清丽明朗之作, 而是把内心的悲苦通过秋雨、秋风、秋菊倾吐而出, 哀愁犹如一点一滴的秋雨, 缠绵不绝, 无法排遣, 表现出深沉凝重、哀婉凄楚的风格。

此时, 她看到南国人民的苦难, 便不再局限于个人的凄苦愁思, 而是心系国家危亡和民族生存。所以, 他的作品时刻都在为国事而担忧。可自己又有什么办法呢?只有把这些化作深切的痛苦和愁怨深埋心底。正如《武陵春》中写道:“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1135年春, 她避难至金华, 时年已51岁, 看到春花已尽, 落红满地, 物是而人非, 常常是万般心事无处诉, 只好“泪先流”。其情其境, 悲切之况难以言表。如此感时伤世, 年轻时的多愁善感已荡然无存, 表现出沉郁老练之风。

秋瑾自幼任气, 生性豪强, 其诗词也是刚健遒劲、雄浑豪放、驰骋想象, 具有浓烈的浪漫主义特色。而这种风格以东渡日本后尤为显著。进京以前, 就有大量抒写见解和抱负的作品, 有些虽是抒发其愁苦的, 但不同于一般女性的吟风弄月、伤离苦别之作, 表现出一种叛逆精神。进京后, 她和王子芳关系不和谐, 对家庭彻底绝望, 但她心中更多的是对国家和时局的关切和担忧, 诗词中常表达一些忧国忧民的情思。如《吊屈原》:“楚怀本孱王, 乃同聋与瞽。谤多言难伸, 虫生木自腐。臣心一如豸, 市语三成虎。君何喜谄佞?忠直反遭忤。伤哉九畹兰!下与群草伍。临风百芳媚, 又被薰莸妒。太息屈子原, 胡不生于鲁?”表达的是对忠直古人的崇敬、怀念和抱负难寄的惆怅。一些咏物诗托物言志、借物抒怀, 音节响亮。如《菊》:“铁骨霜姿有傲衷, 不逢彭泽志徒雄。夭桃枉自多含妒, 争奈黄花耐晚风?”显然是以菊自况。《独对次清明韵》:“浊流纵处身原洁, 合把前身拟水芝。”又把自己比作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的荷花。

东渡日本后, 看到祖国江山“移颜色”, 在进步思想的指引下, 秋瑾团结志士仁人, 革命的思想更坚定, 其诗词则更加雄浑豪放、刚劲有力。每每有感而发, 高亢激昂、豪情奔放, 气壮山河。为武力灭清而歌, 为妇女解放而歌, 为革命救国而歌。所有的作品, 自肺腑而出, 震撼人心, 充满力量和战斗的决心。如《感事》:“竟有危巢燕, 应怜故国驼!东侵忧未已, 西望计如何?儒士思投笔, 闺人欲负戈。谁为济时彦?相与挽颓波。”把“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情怀倾泻而出, 豪迈雄放之气, 全不像出于一妇人之手。

在她的诗词中, 绝少缠绵之语, 即使写愁也是为国而愁, 为民族而愁, 愁得激烈, 愁得悲壮。人居深闺而心系国势, 具有一代革命先驱的雄霸之气。她不像李清照前期缠绵低婉, 后期又深沉悲切, 她豪爽的性格和短暂的生命历程以及风云突变的时局直接造就了她爱国主义情怀笼罩下的激烈高亢、慷慨悲壮的英雄主义风格。

蝶恋花李清照写的诗歌答案 篇3

李清照

泪湿罗衣脂粉满②,四叠阳关③,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水又断,萧萧④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⑤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注】这首词是李清照只身赴莱州途经昌乐县时寄语姐妹所作。

②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印斋本自注云:“别作‘泪搵征衣脂粉暖’。“满”同“漫”。

③阳关:这里指王维的《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人乐,曰《阳关曲》,亦称《阳关》。苏轼论《阳关三迭》唱法云:“余在密州,文勋长官以事至密,自云得古本《阳关》,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乃知古本三叠盖如此”。《四叠阳关》盖按苏轼之言推之,或者第一句也叠,故称四叠。究竟如何叠法,说法不一。宋刘仙伦《一剪梅》:“唱到阳关第四声,香带轻分。”

④萧萧:一作“潇潇”。孤馆:孤独寂寞的旅馆。宋周邦彦《绕佛阁》:“楼观迥出,高映孤馆。”

⑤方寸:即“方寸地”,指人的心。《三国志·诸葛亮传》(徐庶)云:“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宋孔平仲《大风发长芦诗》:“纷然方寸乱,魂干久不集。”

1.请结合词的内容,赏析“惜别伤离方寸乱”中的“乱”字。(4分)

2.请简要分析上片中,词人是怎样抒情的。(4分)

参考答案

1.乱,即心绪纷乱。“乱”字真切传种地写出了离别之际千言万语一起涌上心头,却又无从说起的复杂心情,一噌片真情真态跃然纸上。

2.(1)词人抓住姐妹送别的典型细节“泪湿罗衣”,抒写真切的姐妹离别情。(答挥泪送别的场景描写也得分。)

(2)融情入景,“潇潇微雨”的景物描写中,融人了姐妹间绵绵的深情。

李清照论文 篇4

内容摘要:追溯着宋词的脚步,我找到了这样一个清丽的女子,用一种担负了所有愁怨的文字来讲述了自己的故事。静默中,她会偶然的将自己的情思勾画成一幅完美的“图画”。她选择用那些集结了感伤的风情来勾勒这副“画”,而她的“画”却不用涂抹描红。她用诗词把这副“画”展现给世人。她的“画”就是她的历史,她所生活的世界。情窦初开的少女把那些情思都环绕在那个她所幻想的爱情国度里;当美满的婚姻邂逅了一对才子佳人时,幸福就在李清照的生活里上演;也许美好的故事总会给人一个不算完满的结局,国破家亡的痛苦把这个本身就已经禁不起挫败女子的心击败的支离破碎。关键字:情思徘徊婉约愁怨

当历史将一切风情都掩埋的时候,骤然一切都还是随着时间的曲折依然前进着。纵然那些在文学的殿堂上翩翩起舞的人,亦或是在文学界绽放过绚丽光彩的可人儿们。纵观历史,可你是否还记得这样一个人,记得那海棠花下低吟“绿肥红瘦”的娇柔女子。而看那或是活泼的她“沉醉不知归路”而“误入了藕花潭深处”。这样的一个女子,可否用的了一句话来形容她:娇柔的不似艳丽的花蕊;虽说不是豪放的七尺男儿,却也爱把那狂野遍洒一地,不然怎会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言。秋风追寻着时间的脚步而在树干中刻下了深深的年轮,感伤着这一抹的悲伤,寂静。而她却道:“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似愁凝、执扇题诗。”秋天也仿佛在她的眼里凝结了愁怨,就像是解佩赠人的美女,悄然间落下眼泪来。她静静的书写着自己的诗词,就像是在告诉着我们一个又一个的美丽动人的故事,传奇着属于她自己的完满。而就在这些故事的末尾,我们又恍然间读懂了这个人。寂静中深藏的悲伤,安然入睡时也还记得自己愁容时的模样。“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两眸间透过的忧伤又有谁会懂得,在这混沌境界中的病弱感伤,又会让人寻味出怎样一段绵绵的情思。走进她,就像是走进了一个没有镜头的世界。蔓延出的是属于她的那种清丽和恬淡。悠然的延伸出缠绵的情思。

李清照的诗词沁透的是淡淡的忧伤,那缠绵的情愫懵懂了一个年轻的女子的娇羞。淡淡的哀愁也在那些美丽的年华里谱写了轻柔的“曲目”,“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季节的变更加深了那相思的情意。不禁吟诵“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相思蔓延出的愁情却再难消除,却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以平常语述说出精妙的体会。这正是李清照语言造诣的过人之处。或在重阳黄昏时候,当思恋亲人时也是否还记得这样的一首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在孤独的黄昏,一个心灵无着落的人在瘦菊的怜惜中安然的独自忧伤。娇瘦的身躯也在倾泻那满满的一季相思离愁后越发显得单薄。在面对事实时,感伤娇柔的女子也变得豪情满怀,如果我们在阅读历史的过程当中,当我们读到了西楚霸王那一段悲怆的历史时,我们也会想起这样的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样我们就懂得,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即便他失败了,他也失败得是有声有色,他也是成为一个宁折而不曲的人,是一个悲剧的英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在《百家讲坛之李清照》中这样评价李清照,“中国人大体上都会认同这样一个观点,李清照应该算是中国古代最杰出、最有才华的女文学家、女作家。如果我们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李清照这个人,我们也可以说李清照这个才女呀,她真是不容易,不简单,而且也不平凡。”③这样一个俯视巾帼,压倒须眉的女子,在中国千年的文学史上可谓是谱写了最美的华章。在千年前的南宋,李清照也称得上是女子中的第一了。翻开历史,还记得那个在道德修养上否定了李清照的王灼也不禁的这样赞叹道:“才力华瞻,逼近前辈,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可知,王灼在文学的才华上赋予李清照的是多大的肯定和惊叹。李调元在《雨村词话》中这样写道:“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这在宋史的文学界给了李清照一个很高的名益。

她虽然是出身仕宦书香之家的女子,却没有闺阁深院的束缚,更没有封建腐朽的羁绊。也许正是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才造就了这一带女性的骄傲。优秀的才气让这个本身脱俗的女子又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当翻开李清照的家史时,你也会不难发现,成就这个女子的还有她的家庭因素。或流传青史,或扬名千年。这是文学青史给她的殊荣。追忆她那漫长的人生。我们慨叹她的才华,震惊她的豪气。她也许可以称得上一个传奇的女子了吧。所以我们不禁惊奇的想要了解这个培养了如此伟大的女词人的家庭了。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其文章多受苏轼的赏识。被称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可想,这样一个大文人的女儿又怎会堪于作平庸的闺中小姐呢。从小受文学熏陶的李清照能有后来的文学才气也是可想而知的。《宋史》中这样描述李清照的母亲:“妻王氏,拱振孙女,亦善文。”①由此可知,她的母亲也是可以称得上才气俱佳的女人了。在这样的父母教育下的女儿能在文学的诗词上能获得如此的造诣,我们还能有什么异议呢。李清照自幼聪颖,才华出众,抱负不凡,热爱文学艺术。她被益为“独辟门径”、“卓然一家”、“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②这样一个逾越于华夏文学界的女子可堪称的上是史无前例了。

追忆着宋词的历史,我们走进了李清照。走进了一个柔情多愁的女子。承载着这种愁情,李清照走向了那个似水的青春年华,走向了那个情窦初开的娇羞年龄。怀揣着懵懂的情愫,李清照描写了大量闺阁生活的片段。在《点降唇》中她这样写道:“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沾衣透。见客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少女的娇羞在懵懂情愫的绽放中也改变了本来的面貌。“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看似是在嗅着青梅,其实是在观望这突然闯进花园的客人,也突然闯进了李清照的心里,已经顾不得自己划掉的金钗,偷偷地站在青梅树后打量这个陌生的男子。在李清照生活的那个年代,凡是女子都是遵守着闺阁生活的束缚。过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待字闺中,专攻女红的生活。遵循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心里。而在那个女生颇受压榨的社会里,李清照的出现绝对是一个精彩的意外。所以这些闺阁的规矩在李清照的生活里从来都不曾出现。不然怎会有“常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总是记得那个傍晚,带着醉意尽兴的划船,这样的回忆又怎会是那些只会在闺阁中摆弄红绣的女子所能拥有的呢。而这些回忆的蓝图也只有在那个思想开放的书香之家才会让其尽情的编制。这是李清照的父母给予她的幸福回忆。李清照的父母除了在文化教育和个性发展上对李清照言传身教之外,也为她创造了一个远比当时的一般女孩子更加宽松自由的教育环境。这样的生活记忆也是早年李清照诗词创作的最初素材。李清照没有被束缚在“三从四德”的囚笼中,因此他是幸运的,固然这个时期她创作的诗词都是快乐和幸福的回忆。词中沁透的是她那活泼的性格延长的情思。而在这快乐的生活中偶尔也参杂了淡淡的感伤愁情。“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雨水洗礼的树叶显现出肥硕的姿态。而李清照关心的不是“绿肥”,应是那“红瘦”。昨夜的风吹散了娇柔的花瓣,这时的花应是残花了吧。带着残留醉意的情感中也有了一种“黛玉葬花”的悲寂了。青春里的懵懂道出了那分怀着对爱情向往的期盼。

时间在漫长中渐逝了那个泛着光采的青春。李清照在一段期盼爱情的年龄里邂逅了那个她生命中的人---赵明诚。同时官宦世家的他们也应是门当户对的吧。但当时政局的动荡让其两家父亲加入了两个不同的政治队伍。可这样的情况终没成为阻挠他们幸福相守的羁绊。才子佳人就这样幸福的完结着他们自己的美满婚姻。这时的李清照是幸福的人,她竭力的享受着自己的婚姻,用真心爱着自己的丈夫。幸福得情思牵动了她的心,沁泌出快乐的笑容。李清照和自己的丈夫赵明诚共同的从事着金石字画的收藏。共同的追寻着属于他们的爱情积淀。李清照在她的一首词中讲诉了自己的爱情幸福。词的词牌叫《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无论多么美丽的花在丈夫赵明诚的眼里却终是赶不上妻子的娇容。这幸福得甜蜜在世人的眼中都会尽显出羡慕的神色。和太学生赵明诚的的生活中,他的丈夫也渐渐感染了李清照,李清照也开始从事金石字画文物的收藏。相同的兴趣爱好更加深了他们之间的感情。让这个本身甜蜜的家庭更加的美满。他们彼此相知相惜、相投相契。尽管生活很平淡,但李清照任然幸福得享受着自己的爱情生活。美好的感情在渐渐滋长的时候,痛苦总要在不经意间悄然到来,正当李清照和赵明诚享受着自己的美满婚姻时,时局的动荡打破了他们的平静生活。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被当时另一派的政治队伍打下了政治的舞台。无奈的哀愁让这个坚强的女子也无能为力。固然,赵明的父亲赵挺之便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而他的儿子赵明诚也顺应当上了鸿胪寺少卿。李清照在动荡的时局里只能无奈的观望。或喜或忧,已经在她的世界里平淡的渐变了原有改变的几率。正当赵明诚享受官升的喜悦时,政局又突然的改变了原来的轨道,父亲赵挺之不得不迟去宰相的职务,在这之后的五天里,赵挺之逝世。在经过了事态的改变后,那个活泼、可爱、聪明的李清照也渐渐的在这沉郁污浊的世界里改变了。她由一个才气俱佳的女子,由一个一心只为幸福追寻着的女子变成了那个成熟的李清照。这时的她已经渐渐褪去了那些青春年华里所拥有过的热情。对事态人情的冷漠看的一清二楚,对官场动荡的黑暗看的太过明白。她已经不在是那个只顾“绿肥红瘦”的娇柔小姐,那个在荷塘里“挣渡,挣渡”的活泼少女了。她已经对这个世界看的太过透彻。官场变动的政局里,李清照只能在赵明诚的陪伴下回到他们的老家---山东青州。我们所熟悉的李清照的词作也大多在山东青州所作。在经历着这无数的困苦和艰难之后,相守的还是李清照和赵明诚。他们在这动荡的时局里都成为彼此最坚韧的支柱。回到青州的他们一呆就是十年,而在这十年里也是李清照和赵明诚最为幸福的十年。他们共同的进行金石字画的研究,一起编写着《金石录》一书。就在这十年当中,朝廷的政治格局又在逐渐地发生变化,蔡京被驱逐出政治舞台,赵明诚再次重返仕途。再次出世做官的丈夫因为种种原因没能把李清照带在自己的身边。他们只能在异方彼此思恋着对方。李清照在《凤凰台上忆吹箫》中这样述说着自己的相思:“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两地的相思在无尽的等待里蔓延出浓郁的愁情。懒懒的梳头,听任宝奁上落满灰尘,听任太阳爬上帘钩。离别的愁容在秋日的渐变中越发的深入,凝眸间的愁情又延绵出一段浓浓的相思。“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众人所知的《一剪梅》也是在这个悲伤的日子里孕育了凄凉。李清照在《醉花阴》中这样表达着自己的愁情:“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憔悴中显露的娇瘦,在西风的吹佛下越发显得单薄的身躯都在这无尽的相思里拉长了回忆。当看到眸间沁透的哀伤,你是否也渐渐读懂李清照那思念的含义。

终然是颠沛流离,抑或则还是那个多事之秋给予李清照和赵明诚的不安定。战火再次燃烧,两个相守异地的夫妻在相距之后却一定也要承受这样的奔波。身体的劳累,心也这样的逃离中感觉到了疲惫。无论李清照和赵明诚在之前发生了什么样的不愉快,也都在这共患难的时事里逐渐的弥合。动荡的时局让这个极富爱国心的巾帼感叹着,她很有名的一首诗《夏日绝句》中这样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尽管失败了,但李清照心中的项羽却堪得上真正的英雄,虽败,而犹荣。即使是有退路,而项羽却选择英勇的自刎,是一个宁折而不屈的人,是一个悲剧的英雄。宁可慷慨悲壮地直面死亡的威胁,也不愿意缩头缩脑地苟且偷生,这也许就是李清照的英雄观。但这样一个豪情的女子的生命中却出现了一个贪生怕死的懦夫,这个人就是他的丈夫---赵明诚。赵明诚做江宁知府一年以后,在这一年的二月份,御营统制官王亦,在江宁城内起兵作乱。赵明诚为顾个人安危竟然放弃了自己的百姓,丢弃了江宁,自己偷偷的逃走了。这个李清照用一生所爱的人却这样胆小,自私。可爱情终归是伟大的,无论多大的错误,李清照还是原谅了自己的丈夫。被罢官的赵明诚决定带着李清照从此隐居,但离他的罢免还不到三个月,赵明诚接到圣旨,继续被任命为湖州知州。这却是灾难的开始,也是痛苦的终结。就在赵明诚赴任途中,他却患病死了。李清照在这个打击下简直是五雷轰顶。在这之前,他们所经历的困难和艰辛,他们所承受的痛苦和心酸也都在赵明诚的逝世中渐抹了意义。无论经历了什么,可是李清照却没有想到赵明诚会离她而去,几十年的相守在这个突然的消息中也都演变成无奈的感伤和悲痛。赵明诚逝世后,只剩李清照独自守着寂寞。李清照在《孤雁儿》中寄予下自己的孤寂:“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烟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却道物事人非,述说内心感伤。寂寞的追忆着那些美好的年岁里他们留下的回忆,又怎不会缔结出这一段离愁的感伤呢。

在山河破碎、黎民涂炭的岁月里,四十六岁的李清照在丧夫后只能孤身一人带着丈夫留下的金石文物在战乱中四处逃离。金兵大举压境,洪州失陷,李清照运往洪州的文物顷刻间在战火中化为乌有。文物的散失对于李清照来说又是一次巨大的打击,把这个本身已经身心疲惫的她再一次抛向无尽的深渊。生活的压力和内心得伤痛在渐渐的摧毁着这个形单影只的女人。无奈的独自承受着这一切。可就在这寂寞和苦难的日子中,李清照生命的第二个男人出现了。这就是当时担任右奉承郎监诸军审计司的张汝舟。在李清照感情和情绪最脆弱的时候,张汝舟走进了她的视线,进入到她的生活,给予她一些精神上的慰籍甚至呵护,这正是当时李清照特别需要的,也特别渴望的。他对李清照可谓是“百般呵护”。而这些也许可能是治愈李清照伤痛的良药,她没有理由不接受这样的一个人。可在他们正式结婚后,李清照才看清了这个“人面兽心”的人真正的面目,张汝舟百般讨好李清照,为的不是别的,而是李清照所拥有的文物收藏。当知道李清照的文物收藏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完美时,自然就显露了他本来的丑态。对这个已经身心疲惫的女人施以拳打脚踢,而李清照在这样百般的折磨下终于选择将张汝舟告到了衙门。在当时像这种情况,李清照也是要承受监牢的折磨的,但她宁愿选择抛弃自由,而换得心灵的安慰。这样的一个女人也可以算得上坚强勇敢的女中强者了。

有人曾说,感情是孕育文学的最大动力。那么我想,李清照的文学造诣如此之深也是必然的了。这样一个多情的女子,这样一段缠绵的情思,这样一个颠沛流离的爱情故事怎么不会缔结这情思集结成的“一代词宗”。也许爱的太累,才会爱的如此深刻,才会把愁情寄予词中,才会渐生了这样美丽的诗词。情思牵动的悲情在寂寞的相思中演化成李清照对于美好回忆的追念。她感叹着她“焦灼”的人生,仿佛将自己的一生都融入了这诗词的感化之中了,生活背弃了她对美好回忆的追忆,而她却坚强的在自己铺就的道路上依然前进着。这就是我们认识的那个李清照。

参考文献:

《李清照 李煜当代著名学者诠释古代经典名著》岳麓书社,杨义 邵宁宁选注 《宋词精华新解》喻朝刚著,吉林大学出版社 注释:

感悟李清照 篇5

2007-10-31 19:24 星期三

(转自天涯诗歌论坛:余畅)

(一)如果以李清照为中心,勾列她身边的是是非非,北宋末年、南宋初期所有的名人故事都将在她身边扮演。

她的丈夫是赵明诚,赵明诚的父亲是赵挺之,赵挺之曾身居相位,诬陷苏东坡诽谤先帝,并且多次迫害本没有关联的黄庭坚。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苏门弟子,另一个苏门弟子陈师道是赵挺之的连襟。秦桧的老丈人是李格非的亲哥哥,也就是说,秦桧是李清照的表姐夫。这样一群人生活在李清照的周遭,这个古今第一才女的身上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

我们还不说李清照,还说她身边的人。

苏东坡也曾身居要官,但他的一生大部分时候在仕途无所事事。他没有落魄,是因为这个人实在太聪明了,给我的印象,苏东坡好像从一生下来就熟谙了人生,洞明了世事,所以,他非凡。

黄庭坚对苏东坡的膜拜是那么真诚,他们的友谊无论用什么样的词汇来形容都不为过,他们是天生的知己,这种相知,在这个世界上,比完美的爱情更难寻找。而黄庭坚也没有在苏东坡的光芒下显得黯然,他们互相衬托,互相照耀。

陈师道是被冻死的。一个冬天他去参加郊祀,家贫无衣,只穿了一件单衣,他的妻子从她的姐夫赵挺之家(事实上,也是李清照家)借来皮衣,他拒绝穿上,最后“中寒卒而终”。

赵挺之陷害了苏东坡,最后却被当朝重臣蔡京以“力庇元佑奸党”的罪名投入监牢,并一病不起,不久辞世。

蔡京是司马光从开封尹提拔重用的,而司马光死后,蔡京差一点就要鞭他的尸,只是因反对声太盛而放弃。

蔡京的哥哥是蔡卞,蔡卞是王安石的女婿,王安石是司马光的死对头。

秦桧这个人我们就不要说了。

讨论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是不是有点庸俗?有时候,历史就是玩笑,即便高格如李清照者,也同样被卷入玩笑之中。不同的是,有人在玩笑中坚定如山,有人在玩笑中左右摇晃。

李清照呢?在玩笑中成长,她却长成了一个风情万种豪气冲天玉树临风空前绝后的一代英杰。

(二)李清照以旷古的才华,首先就是被尊之为婉约派宗主,即使对其晚节颇致不满的纪昀,修《四库全书》为《漱玉词》作提要,也称赞其词“抗佚周柳”,“为词家一大宗”。也有人更欣赏她的诗,晚清樊增祥《石雪斋诗集》卷二《题李易安遗像》诗序云:“其所为古诗,放翁、遗山且犹不逮,诚斋、石湖以下无论矣。”李清照的文章,赞赏者亦大有人在,明末学者钱谦益,读李清照《金石录后序》,拍案叫绝:“其文淋漓曲折,笔力不减乃翁,‘中郎有女堪传业’,文叔之谓耶。”这些评论,也许有偏爱,也许有过誉,但这些偏爱和过誉为什么会落在李清照的头上呢?

汉朝蔡琰是中国第一个成名的女诗人,但她就留下一首《悲愤诗》,虽然不错,还不足以评。唐朝的上官婉儿编制过诗集20卷,《全唐诗》中也有她一卷,可是因为她的人品多有污秽,历来不受重视,观其诗多应制之作,刻意修饰,词藻华丽,难为诗人。薛涛晓音律,工诗词,才思敏锐,著作颇多,但也只能是一个女中才俊,难称大家。和李清照同朝的朱淑真,有风格,有性情,可惜内容过于局限,境界也不算太高。

李清照呢则空前绝后,傲视群雄,不但女诗人,历朝历代所有诗人集合在一起,也要为她让出一片天空,不管我们如何分类,如何评价,她永远是属于一流诗人的行列。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连七对叠声,没有自信,是不敢写的;没有大笔,是写不好的。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首诗三十三个字,却有十四个字是对话,用语平白浅近,意境含蓄深厚,弦外音,味中味,跃然纸上。

元伊士珍《琅环记》有如下一段故事:“易安以重阳《醉花明》词函致赵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忌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城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不论这一故事的可信度如何,但它把李清照的才华表现得淋漓尽致,不是吗?不要说那些才子佳人轻薄文人,就是那些诗坛正宗如椽大笔,比得上李清照的能有几个?

李清照虽为婉约正宗,但她并不是一味的缠绵凄苦,她的诗词中都不缺少豪迈之情怀,博大之心胸。《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一首,无论是气势、意境还是格调、情怀都堪称豪迈;《摊破浣溪沙•揉破黄金万点轻》一首,虽写怨情,却清新明快;《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一首,虽写相思,却不见脂粉。

事实上,即便她的相思词、闺情词、春怨词,极尽婉约,也很少脂粉。

她的诗更是和脂粉沾不上边,《乌江》、《咏史》、《浯溪中兴颂和张文潜》、《上枢密韩肖胄诗》等诗,或借古讽今,或以古寓今,爱国激情,民族义愤,慷慨激昂,酣畅淋漓,哪里有半点脂粉!读这些诗,可以让心中缺血的男儿脸红。

(三)想起李清照就想起爱情,倒不是赵明诚如何如何,而是李清照的爱情诗词太经典了。中国诗词少了李清照,必定有一页会黯然无光。

“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亲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这应该是谈恋爱的时候。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一个新婚少妇在埋怨“奴面不如花面好”,这肯定是在撒娇,你没看她说完这话,扭过头去,就偷偷笑了起来。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离绪别愁,难舍难尽,自古此诗常被人吟,求其原因,其实是因为这里面的一种甜蜜,爱到浓时,分别又算什么?

正是因为有了分别,才有了这样的相思:“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我是一个生活在故事中的人,有时候即便读诗,也喜欢那些稍有点故事情节的诗词,所以对“蹴罢秋千”的《点降唇》也就爱不释手了:“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在那个年代,这个少女敢把自己的心事表露出来,并且写出来。在我看来,这才是真正的“香闺诗词”。我喜欢这一首,它与朱淑真的“和衣睡倒人怀”的诗句都是写给自己回忆体验的,而不是写给人看的。

是爱情滋润了李清照,滋润了这个小女人,她有着小女人的期盼、情调、体验,有着小女人的幸福。

诗歌需要雕琢,但只有那种真正从自己心灵发出的感受才能赢得读者的心灵交汇。相比我们今天很多人为诗而诗,为文而文的功利心态,诗歌之难并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问题。无病而呻吟,有气而压抑,再加上一味韵律的束缚,今人写诗,难哪。

(四)上天不可能把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都给李清照,相反,正是因为她太幸福,所以才会给她更多的不公。

历史之中,对赵明诚的批评不多,在我看来,是因为大家都在顾及李清照的面子,有时候甚至是不忍心对赵明诚有过多的指责,因为我们不愿打碎李清照甜蜜的梦。

我不是一个的“血统论”者,“老子英雄儿好汉”的哲学不过是一种混账逻辑。但是,一个人的教育果真和他的家庭教育家庭熏陶无关吗?赵明诚对出仕的热衷远远超过了对妻子的热爱,这和他的家庭环境难道一点关系没有?而他在金兵包围南宋首都建康,身为建康知府的他顺着一根绳子爬到城下弃城而逃,这和他的父亲赵挺之当年无中生有陷害苏东坡和黄庭坚又有何差别?

李清照常常让我想起八百年后的另一个才女张爱玲,张爱玲心高气傲连冰心都看不起,曾有言:“我和她不是一个道上的人,没法比喻。”可就是这个张爱玲,她的爱情和李清照何等相似。据胡兰成说,张爱玲在送给他的照片背面写道:“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事实上,不是在张爱玲的眼睛里自己“低到尘埃里”,而是在胡兰成眼睛里张爱玲“低到尘埃里”。在胡兰成和张爱玲的婚姻里,胡兰成既敢和十七岁的护士同居,也敢明目张胆追求比他大不少的大小姐。而这个汪精卫政府的宣传次长,在整个民族都在捉拿他的时候,他就是躲进了张爱玲的香闺。难道才女,都要有让她尴尬的爱情?那爱情又因尴尬显得才女们情更重,意更浓?

巨大的幸福总是伴随着巨大的恐惧。赵明诚的每一次出仕对李清照都是一种折磨,一种伤害,一种苦难。

李清照和赵明诚都是金石家,就是金石让赵明诚在病中再也没有站起来。一个叫张飞卿的人送给赵明诚一个假的玉壶,最后被传成赵明诚“玉壶颁金”,皇上要治他的罪。李清照收拾起了家中所有的玉石铜器,开始活动关系,为赵明诚辩诬。这时的皇上正如丧家之犬,一路逃跑,她也一路奔波,从杭州、到越州、到明州、到台州、到剡县、到黄岩、到章安、到温州,最后回到越州。一路三千里,李清照心力交瘁。

回到家,她不禁感叹:“可能是天帝认为我这身子价格不好,不愿意收留我才让我再活几年的吧。”回来不久,赵明诚终于带着他的出仕入相的梦想和追求,去到了那个不知是叫天堂还是地狱的地方。

(五)李清照毕竟不是张爱玲,张爱玲也不是李清照,历史上任何一个才女都不是李清照,因为她除了有小女人的韵味,还有大丈夫的气概。

就是在赵明诚弃建康城而逃之后,李清照和他乘船沿长江上江西,船过乌江镇,在这个天地英雄项羽自刎的地方,她是否在为丈夫的胆怯退缩羞愧呢?面对浩浩江水,她吟出了这首千古绝唱:“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我在很小的时候背诵这首诗,总是感觉到这里面有一个故事,有一个让人心痛的故事。等我知道这个故事,我似乎看到了她,凭窗依阑,满脸羞愧,心绪难平,而又痛心疾首。这天地英雄气概,不是由一个男人表现出来的,而是由一个纤纤女儿喊出来的。

多少人该为此羞愧。

上天在好不容易生产出来一个李清照之后而只让她吟花弄情,如果那样,历史只会在她身边悄悄走过。她是小女人,也是大丈夫。

李清照的诗、词、文、赋,除了词据婉约,其他的均痛快淋漓,文采风流,直抒胸臆,慨当以慷。包括她的胸怀、志向、爱好。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八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这笔力千钧的诗句,有谁能相信是出自一个女人之手?还有“难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还有“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青州一抔土”,还有“去天尺五抱壅峰,峰头凿出开元字”„„

金石鉴定不要说古代,就是现在又有几个女子为之?但李清照一篇《金石录后序》,震烁古今。她在追随宋朝天子逃亡的时候,随身携带的就有五箱子金石拓片。

她还有一篇文章叫《词论》,在《词论》中她指出了当时几乎所有闻名的词作大家的瑕疵,甚至直言批评苏东坡的词常常不合韵律。我们且不说她的观点对错,就是她的这种批评的精神是不是应该让我们一些只会唱赞歌的评论家汗颜呢?

李清照在赵明诚死后嫁给了一个叫张汝舟的骗子。张汝舟不是倾慕她的才艺,而是贪恋她的财产,并对她“日加殴击”,当她知道这个骗子是因为考试作弊才当上官的时候,她毅然决然地告发了他。按照宋律,妻子告丈夫,不管告什么,即便属实,妻子也要被判入狱两年。但李清照玉树临风,毅然走进了衙门。

时隔九百年时空,我依然能看到她将自己写诗的柔弱双手伸进了枷锁,那一瞬,和项羽自刎乌江又有何区别?

壮哉,李清照!

李清照再嫁一事较为说得过去的解释是:

第一,寡妇再嫁在当时是常事,名臣范仲淹就是幼年丧父,母亲将其带到朱家养大,考上官后认祖归宗。大理学家朱熹写《荣国夫人管氏墓志铭》时,明白地写明其次女先嫁谁、再嫁谁。《癸辛杂识》还记载魏了翁之女夫死再嫁、“人争欲娶之”的轶事。李清照守寡,有没有“人争欲娶之”,不得而知,但她再嫁肯定不会有多大阻力。

第二,夫死无子女的李清照极端孤独,盼望温情,她多情善感,富浪漫秉性,虽年近五十,因从未生育,并不自认是“奶奶”中人。就在此时,风流倜傥、口才出众的张汝舟可能做为“酒朋诗侣”来到李清照身边,当面陈述火盆样的钦慕之情,即所谓“如簧之说”和“似锦之言”,再通过官媒表达明媒正娶的郑重,传达指天画日的婚誓,又做通李清照之弟的工作,李清照终于将鱼目当明珠,认爝火为朝日,欣然再嫁。

“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盼枯木逢春的李清照掉进了陷阱,后夫竟是贩马贩驴般市侩人物!她进张家后发现:张汝舟卑劣之极。他的官职是“妄增举数”骗来。迎娶她也不是因爱“才”而是图“财”,是觊觎她的文物珍藏!

• 图穷而匕首现,张汝舟迫使李清照交出价值连城的金石书画,不给,就拳脚相加!怎么办?一般女人会这样做:嫁鸡随鸡,听命从命,投张汝舟所好,要什么给什么,换得本身安全,忍辱负重,了此残生!

李清照之为李清照,就因她不按常规办事。她做了当朝女人绝不敢做的事:告发后夫违法行为并请求离婚,恢复自由之身。

按照宋朝的法律,告发自己的亲人,即使罪名成立,也要入狱两年。李清照告倒了后夫张汝舟,自己也锒铛入狱,九天后,因翰林学士綦崇礼营救,再见天日„„

一个弱女子,冒入狱危险告发丈夫,太不寻常!

上下千年,滚滚红尘,女子被夫家休弃者如过江之鲫,妻公然公堂告夫并赋“休夫曲”者,几乎绝无仅有!

这桩离婚案恰好显露了李清照的个性光辉,她不仅在文学创作上独立物表,敢在常人不敢下笔的地方痛下笔墨,为人也算封建时代凤毛麟角奇女子:果断坚强,拿得起,放得下,因相爱而结合,一旦认清骗子真实面目,决不姑息迁就、拖泥带水,立即分道扬镳、光明磊落地坚决离婚!

• 李清照不仅敢做敢为,而且聪明机智,善于斗争。可以设想:在当时,妻子受丈夫虐待而告官求离是绝对不可能的,即使已虐待致死,娘家人告官,仍可能被加上“以尸讹诈”之罪,如果妻子告丈夫欺骗皇帝,那就成了任何贪官都不敢上下其手的案子。就必须动真格的,查出实据还要报告皇帝。事实正是如此,张汝舟被妻告发“妄增举数入官”,确实经过皇帝亲自过问,下令将张汝舟流放柳州。

品读李清照 篇6

李清照出生在书香墨色的富贵人家,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侍郎,对文学、经学、佛学、史学都颇有研究。刘克庄在《后村诗话续集》中称赞他诗文“高雅条畅,有义味,在晁、秦之上”。母亲王氏也是一位通文墨的大家闺秀。耳濡目染,清照幼年即通文墨,加之聪慧颖悟,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表现,并且精通音律,能书善画。因此早年李清照性格活泼、开朗乐观,她走出了重重闺门,把目光投向广阔的大自然,尽情享受大自然的风情,无拘无束。“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词是李清照少女时代的真实写照。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是幸福的,而与太学士赵明诚的相遇是她幸福的又一起航点。二人情趣相投,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生活幸福美满。然而靖康元年,金兵的铁蹄踏上了南宋的土地,也踏碎了李清照的梦。一瞬间,国破家亡,流离失所,他们夫妇二人花费大量心血搜集的文化艺术珍品在战火中丧失殆尽,赵明诚也于建炎三年病死建康。一面是生离,一面是死别。转眼间,棋盘上的谈笑晏晏已成过眼烟云。道一声珍重,别了碧云天,辞了黄花地,夕阳西下。

李清照因此不再活泼天真。面对南渡之后国势日非,山河破碎,朝廷不思收复中原的现状,她忧心如焚。“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一首首,无一句不是撕心裂肺的呼喊,那痛、那愁,早已深入骨髓,哪里还有“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儿女情长,思妇嗔怨!

然而,李清照并没有在苦难里消极沉沦,她轻动笔尖便是一部《金石录》,一集《漱玉词》。

李清照,这位闺阁之秀,她人性的芬芳穿越千年的历史,益发醇香。悠悠千古,再无一人能如此迷人。仅仅是因为她的才高八斗吗?

有一句评价张爱玲的话,我觉得正适合李清照,说:“张爱玲清醒得像块水晶,她有一种理性清洁。”我以为李清照最完美之处是因为这一点,最不完美之处也是因为这一点。其实人正因为不完美而充满魅力。李清照在明诚死后,晚年又嫁给张汝舟,后又状告张汝舟,与之离异。这一点素来成为清照身上的矛盾所在。爱喧闹的评论家们都爱抓住这一点大嚼舌根,并且津津有味。然而这一前无古人、惊世骇俗的事件,却正是由于清照“理性的清洁”,她太清醒、太果敢,甚至封建的帷幔也蒙不住她清亮的心,错就是错,哪怕是一席柔肩,身单力薄,她也愿为自由负起千钧的压力。

李清照是中国第一个真真正正、完完整整的女性。由于这种“清洁的理性”的支撑,使她不论处于何种困窘里,都有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做后盾,她追求的是精神的独立与自由,而非奴仆与附庸品。因此,她不仅仅是一介女流,不仅仅是吟风弄月的女词人,更是有胆有识的爱国者,有论有道的文学家。

李清照简介 篇7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赏析: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作者以 “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然后一个“卷帘 ”,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赏析:《声声慢》是她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这首词中作者抒发的那种非比寻常的凄苦哀愁,格调看起来虽显低沉,但分析此词不能脱离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氛围。联系作者的遭遇,可知作者这一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种闺怨闲愁,它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这就使这首词的感情色彩有了一个时代依托,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社会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声声慢》这首满含凄苦情的词。堪称千古绝唱!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易安体”探析 篇8

一、“易安体”的形成

了解一个作家应当先了解他所处的时代环境、经历和作品。要分析“易安体”, 亦如此。

宋朝重文轻武的政治倾向, 客观上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在李清照出生前, 宋代的文学已发展成大观之势。尤其是词的发展已然成为代表性的文体, 特别是婉约词自有唐发轫以来, 为李清照提供了较为成功的范例。通观李的词, 我们可以看到李清照对李煜传承式的借鉴。

李清照原为名门之女, 大家之妇。据史载, 李格非家非常殷实, 李格非本人以文章受益于苏轼, 其妻即李清照之母也是知书达理;而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 为当时宰相之子, 又是大学士, 婚后, 更是对李清照关爱有加, 真可谓恩爱互敬。这样的家庭背景与幸福生活, 写出来的只能是清新愉快的作品。但正是这样的家庭环境, 为李清照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极好的积淀机会。当然李清照天赋异禀而且勤奋好学。在《金石录后序》中, 李清照写道:“余性偏强记, 每饭罢, 坐归来堂烹茶, 指堆积书史, 言某事在某书某卷, 第几页第几行, 以中否角胜负, 为饮茶先后。”

但是仅有这些李的风格也是难以形成的, 大作家的形成还有恰当的历史机遇。宋王朝的积贫积弱导致了最终的亡国命运。“靖康之难”结束了北宋王朝的统治, 金兵的肆虐践踏, 让民生涂炭, 而作为大家之女、名门之妇的李清照也难以幸免, 为躲避兵难, 李清照和其丈夫赵明诚不得以南下, 但祸不单行, 赵明诚又在避难途中病死, 作为女流之辈的李清照, 在封建时代, 灭了国亡了家, 就完全无依无靠了。所以她不得不四处漂泊, 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但作为一个深受家教影响的名门之女, 她没有忘却忧国, 她通过诗词来反映国破家亡夫死的生活。而且也正是这些词作使她成为古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女词人。正是如此, 使得“易安体”的最终形成。那么易安体的主旨是什么, 又是如何表现的呢?

二、“易安体”的主旨与表现形式

(一) “易安体”的主旨:家国兴亡的巨痛

幸福安逸的生活使李清照的词题材单调, 内容单一, 形式缺乏多样。但是, 在遭遇了国破、家亡、夫死一系列灾难之后, 她的词风也为之一变, 而最重要的就是国破家亡之痛成了她词作的主题。

譬如《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在这首词中, 再也没有前期那种“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的愉快心境, 更没有“和羞走, 倚门回首, 却把青梅嗅”的少女纯情, 也没有那“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的“闲愁”, 而是一种“春尚好”但“愁无尽”的“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愁伤, 这里充满了身世家国之恨, 可谓惨痛而绝望之至。像这样的诗篇还有《永遇乐·落日熔金》《声声慢·寻寻觅觅》等。总之苦难使其生活凄苦, 凄苦的生活又成就了她, 给她的词注入了新的体验, 也因此使国破家亡身世之苦的主题成了她后期创作的主旋律。

(二) “易安体”的表现形式

1.李清照善于用柔美的意象, 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表现国破家亡的沉痛之情。

国破家亡之痛, 让爱国男儿悲壮激越, 慷慨悲凉。譬如岳飞的《满江红》中句子:“靖康耻, 犹未雪, 臣子恨, 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 收拾旧山河, 朝天阙。”但身受国破家亡之痛折磨, 体味过动荡流离、孤苦无告之苦的李清照, 却别有一番表白, 如她的后期名篇《永遇乐》。在这首词中, 我们不难看出词人表达了对南宋求和偏安的政治现状的强烈不满。这样一来就与那些忘却国耻家恨苟安一隅、沉醉于歌舞享乐之中的士大夫——南宋的统治阶级, 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一女如此, 丈夫何以堪?但李清照没有把诸多悲愤凄苦当成“狂吼”来说, 而是将这种爱国忧国之情融入到婉曲柔美的艺术形式之中, 构成了一种沉挚隐秀、哀婉沉著、含蓄蕴藉的境界。譬如开首“人在何处?”一问句, 就把词人长期的故国之思和漂泊流离之感升华出来了, 而且也委婉地表达了词人对“直把杭州当汴州”苟安之风的反感。“人在何处”啊, 无人想着收复失地, 朝野一片荒败。其次, 就是词人在处理景和情的关系上, 运用了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意象柔美, 但感情凄切。形如熔金的夕阳, 状如合璧的暮云, 元宵佳节的融合天气和欢声笑语, 这写的都是春天的景象, 春之初的景象本就是柔美的, 但词人却是悲戚的:“如今憔悴, 风鬟雾鬓, 怕见夜间出去。”这种哀情在欢乐的映衬下, 就构成了一个凄美的意境, 更突出了词人的悲惨凄苦, 更有力谴责那些“不知亡国恨”的统治阶级。在李清照的词中, 用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俯拾皆是。如《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 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 春归秣陵树, 人老建康城。”庭院、云窗、雾阁、柳梅、梅萼, 这些家庭式的背景和初春物象, 是柔美的、充满生机的, 但却有着“人老建康城”的悲叹。

2.李清照善于用铺叙的手法, 细腻地展示国破家亡之痛。

李清照曾在她著名的《论词》中写道:“乃知词别是一家, 知之者少。后晏叔原, 贺方回, 秦少游, 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典重……”在此, 词人提出“别是一家”的著名论断, 并且指出词要用铺叙的手法。那么为什么李清照强调铺叙?铺叙就是大量的叙述、着意的渲染, 它始创于柳永、周邦彦, 使其所写内容更加丰富, 感情抒写更加婉转淋漓, 但柳虽创此手法, 却“词语尘下”, 周邦彦类似宫廷词人, 皆有缺憾, 而唯有李清照却通过这铺叙之法表达了国破家亡之恨, 飘泊零落之苦, 可谓风标高举。那么李清照又是怎样用这一手法的?层层深入, 情景交融, 表现出一种块状结构。如她的后期代表作《声声慢》就成功地运用了铺叙的手法。全词可分八层:头三句总写主体苦苦追寻, 冷清寂寞, 凄惨悲戚的精神状态。“乍暖”二句为第二层, 写天气冷暖无定, 难以保养。“三杯”二句写出了词人一想借酒驱寒, 二想借酒浇愁的内心。“雁过”三句则承前而写, 暗示出悲苦愁绪难消的原因:国破家亡夫死。“满地”三句承上一层而来, 也是对过往的回忆, 暗中形成了对比, 也是对自己的比喻。“风急”方能“黄花满地”, 但“憔悴不堪”正如词人本身一样, 已形容枯槁了。可见作者对国破家亡夫死真真难以忘却。“守看”二句写出了词人百无聊赖、度日如年的人生况味。“梧桐”二句为第七层, 意思是写“守着窗儿”捱到黄昏, 但黄昏的情形更让人悲伤。细雨洒落在梧桐叶上, 淅淅沥沥, 点点滴滴, 真真敲得人愁肠满怀。最后二句总结全篇, 也是最后一层, 词人实在难以抑制满怀的愁绪, 但又难以用寸言形容, 只有说“这次第, 怎地愁字了得?”全词正是这样层层深入, 愈转愈妙, 愈写愈凄, 首尾呼应, 浑然天成。而这正是铺叙手法妙巧之作用, 被词人运用得精巧而又娴熟。

3.语言明白如话。

李清照的语言按《中国文学史》 (游国恩等编) 上说:“大都明白如话, 较少粉饰;又流传如珠, 富有声调美”。的确如此, 李清照词的语言就善于将家常语 (口语) 入诗, 去尽铅华, 但却极富匠心, 甚为精工, 从而使其词显得自然、流丽、清新、率直而不失传神。例如《行香子》中的“其霎儿晴, 霎儿雨, 霎儿风”;《庆清朝慢》中的“金尊倒, 拼了尽烛, 不管黄昏”;《菩萨蛮》中的“故乡何处是, 忘了除非醉”;《孤雁儿》中的“一枝折得, 人间天上, 没个人堪寄”;《永遇乐》中的“怕见夜间出去, 不知向帘儿底下, 听人笑语”;还有《武陵春》的“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此外还有前面引述到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今年新来瘦, 非于病酒, 不是悲秋”, 等等, 可以说俯拾皆是, 而这些语言皆仿佛不经意冲口而出, 但仔细品味, 却精警雅隽, 让人回味无穷。而尤其是其《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凄凄”, 不但明白如话, 更是把凄惨境况下的百无聊赖、怅然若失、孤寂落寞表达得淋漓尽致。

三、结语

李清照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纤巧, 用明白晓畅清新流丽的家常语, 通过柔美的意象白描铺叙的手法, 把家国兴亡的身悲巨痛置于作品的深层, 从而形成了她特有的“易安体”。

参考文献

[1]游国恩.中国文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上一篇:党知识竞赛复习资料下一篇:感动的作文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