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人员摸底排查(精选7篇)
落实情况汇报
**市司法局社区矫正科:
12月19日,接市局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社区矫正监管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为切实加大对社区矫正人员的管控帮教力度,我所结合工作实际,于12月20—24日,对管辖范围内全部社区矫正人员进行了大排查专项行动,现就此项工作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调查摸排
为扎实有效地开展好此次大排查专项活动,我们把社区矫正对象中认罪悔罪态度不好、不服从监管教育、违反禁止令、请假外出、脱管漏管的社区矫正人员和人户分离、“三无”人员(无家可归、无亲可投、无业可就)、有明显重新违法犯罪倾向、外出务工以及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村籍的矫正人员,作为重点对象进行排查走访,真正做到基本情况清、行动去向清、生活状况清、社会关系清、现实表现清。截止目前,我司法所在册管理的社区矫正对象共30人(其中今年17人)(其中:被判处管制3人,缓刑26人,假释1人),有8名矫正对象请假外出打工。
本次核查主要包括:一是通过政法内网系统的电子档案数据核清底数;二是通过公安派出所核实及电话联系、手机定位系统等方法,经调查,我所监管社区矫正人员无一例漏 管;三是详查纸质、电子档案,对所有正在进行社区矫正人员的档案的检查,不仅进一步完善了纸质档案内容,同时也做到了电子档案的同步更新。四是加强了社区矫正人员的日常监管力度,同时向每位矫正对象强调了有关日常矫正管理制度及此次通知的精神;对于请假外出的矫正对象,通过发送电子邮件和电话通知的方式,传达了此次通知的精神,要求他们切实遵守请假外出相关管理规定,同时做好请假外出期间的日常汇报工作。
通过此次的排查,我所对30名社区矫正人员实行了分类、分级管理,应用QQ、电子邮箱、手机短信等便捷的手段,及时掌握社区矫正人员思想动态和需求,适时调整具体管控方案。排查过程中,对法律文书或管理档案不齐全的,也及时做了相应的补齐。
二、严格管控
1、做好集中教育学习,确保年底安全平稳过渡。在这个年关将近的特殊时期,我所将组织一次集中学习教育活动,同时,对少数矫正对象存有思想包袱、情绪低落等情况,开展个性化教育,及时帮助社区矫正对象解决生活、心理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针对不服从矫正纪律的矫正对象,我所将再次重申了矫正纪律,并逐一进行了法制教育,要求其家属配合矫正机构工作,督促其认真接受矫正。
2、积极完善和创新社区矫正工作方式方法,巩固监管体系。一方面努力完善常规性的方法方法,如建立统一档案、落实请销假制度、进行集中学习教育、进行常规性谈话教育、组织开展宣告仪式等;另一方面继续创新方式方法,下一步我所将对全部矫正人员进行一次家访,及时了解近期矫正人员的思想动态,进行思想教育。按照访谈结果,重点分析社区矫正人员有思想变化,在监管教育过程中是否有对立情绪,家庭关系是否融洽,社会关系是否良好等情况。对排查出来的具有危险倾向的人员,落实专门责任人进行严格管控,切实做到安全隐患早发现、早防范、早处置。对家庭特别困难的,了解其现实情况和表现,落实帮扶。
3、严格请假外出手续,切实加强外出务工社区人员监管。对外出务工的社区矫正人员核实其请假手续,目前我所仅8例在外务工,且相关请假手续完备。对请假外出的矫正人员,我所将继续加强联系管控,督促他们严格遵守《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的规定接受矫正,再一次告知不按时回归和续假的,按照脱离监管处理,如果符合撤销缓刑或假释条件的,按照规定依法办理。
4、充分利用手机定位系统,加强信息化管理水平。目前,我所已有3名社区矫正人员通过手机定位调度平台,实现对社区矫正人员24小时的精准监控,给社区矫正人员构筑了一道全方位、全时空的“电子围墙”,最大限度遏制社区矫正人员可能出现的脱(漏)管现象。
5、积极组织社区服务,增强社区矫正人员社会责任感。我所将根据社区矫正人员的年龄结构、性别等因素,每月合理安排两次社区服务内容,通过公益劳动的形式,不断增强社区矫正人员的社会责任感。
三、联动监管
1、积极完善各项应急预案,确保社会和谐稳定。针对社区矫正人员脱离监管、参与群体性事件、实施犯罪、非正常死亡等情形,我所特制定了相关应急处置预案,与公安机关等部门建立协调联动机制,确保对突发事件防范有力,做到应对有效。
2、整合社区矫正工作力量,促进合力形成。为了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的衔接管理工作,避免脱管漏管情况的发生,达到实效性成果,我所将会加强与公安、法院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做到互通信息,充分了解和掌握其背景材料,确保有针对性的开展监管;同时积极发挥劳动社会保障部门、镇内企业、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的作用,从思想深处引导和帮助社区矫正对象正视所犯错误,积极改造,增加回归社会的能力和信心。
关键词:社区矫正,社区服刑,考核机制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依“依法治国”为主题, 明确提出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制定社区矫正法”。司法部按照中央司法体制改革部署和国务院的要求, 在广泛调研论证、认真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 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的草案送审稿, 这一草案送审稿已经于去年2月份提请国务院审议。草案一共六章六十三条, 分别是总则、社区矫正机构、刑罚执行、监督管理、教育帮扶和附则。可以说涵盖了执行主体、执行方式、执行场所、社区服刑人员的考核奖惩等诸多内容, 其中社区服刑人员的考核制度是本文着重研究的内容。那么, 《社区矫正法》草案中社区服刑人员考核制度是怎样的, 这一考核制度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以及我们应当如何去完善这一制度呢?
一、《社区矫正法》草案中社区服刑人员的考核机制
(一) 社区服刑人员的考核标准
《社区矫正法》草案第第二十二条规定:“社区服刑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社区矫正机构应当给予警告, 并出具书面决定:未在规定期限内报到的;未按规定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等活动, 经教育仍不改正的;违反关于报告、会见、外出、居住地变更或者行使政治权利规定的;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 情节较轻的;保外就医的社区服刑人员无正当理由不按时提交病情复查情况, 经教育仍不改正的;有其他违反监督管理规定行为的。第二十三条规定, 社区服刑人员违反监督管理规定或者人民法院禁止令, 依法应予治安管理处罚的, 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建议公安机关作出处理。因此笔者认为草案中社区服刑人员的考核标准具体有以下六类:第一, 是否按照规定报到;第二, 是否按照规定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等活动;第三, 是否违反关于报告、会见、外出、居住地变更或者行使政治权利的规定;第四, 是否违反法院禁止令;第五, 保外就医人员是否按规定提交病情复查情况;第六, 违反上述标准的次数和轻重程度。
(二) 社区服刑人员的惩处方式
对社区服刑人员不符合考核标准的, 主要有三种处罚形式:第一, 警告。《社区矫正法》草案第二十二条规定:“社区服刑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社区矫正机构应当给予警告, 并出具书面决定……”;第二, 治安处罚。第二十三条规定, 社区服刑人员违反监督管理规定或者人民法院禁止令, 依法应予治安管理处罚的, 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建议公安机关作出处理;第三, 收监。草案第二十五条规定:对宣告缓刑、假释的社区服刑人员应当予以撤销缓刑、假释, 收监执行的, 由社区矫正机构提出建议, 报县级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后, 提请社区服刑人员居住地基层人民法院裁定。人民法院应当在一个月内作出裁定。撤销缓刑、假释的建议书和裁定书应当抄送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三) 社区服刑人员的鼓励措施
对社区服刑人员表现良好的, 主要有三种鼓励措施:第一, 表扬。草案第三十一条规定, 社区服刑人员认罪悔罪, 认真遵守法律法规, 自觉服从监督管理, 积极参加教育学习和社区服务, 或者帮助他人、服务社会事迹突出的, 社区矫正机构可以给予表扬。第二, 减刑或缩短考验期。草案第三十二条规定:社区服刑人员确有悔改表现, 受到两次以上表扬或者有立功表现的, 可以依法减刑、缩短考验期;有重大立功表现的, 应当依法减刑、缩短考验期。第三, 暂予监外执行的假释。草案第三十四条规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符合假释条件的, 由社区矫正机构提出建议, 报县级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审批, 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提请社区服刑人员居住地中级人民法院审核裁定。相关建议书和裁定书应当抄送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和监狱。
二、《社区矫正法》草案社区服刑人员考核机制的问题
(一) 惩处措施设置不当
本草案对不符合考核标准的社区矫正人员的惩罚措施有三种, 分别是警告、治安处罚和收监, 很明显收监的处罚力度最大。缓刑、假释是根据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大小而做出的暂于不执行原判刑罚, 而在狱外观其表现, 一方面有利于罪犯改造, 另一方面有利于减少监狱压力。草案中明确规定缓刑、假释的重处罚为收监, 而对管制的最重处罚则是行政处罚, 言下之意就是对于判处管制的社区服刑人员无论违反管理规定程度多大、次数多少都是行政处罚, 这显然存在一定的缺陷。
(二) 忽视社区服刑人员的心理考核
社区矫正, 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 由专门的国家机关, 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 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 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 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由此可见, 社区矫正的矫正目的有二:矫正犯罪心理和矫正行为恶习。在具体的考核标准中, 我们只是看到了对行为矫正的考核, 而没有对心理的矫正效果的考核。在草案第五十六条中规定:社区矫正机构应当根据需要, 组织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采取必要的心理咨询、行为训练等措施, 矫正其犯罪心理和恶习。但是社区矫正人员的心理状况矫正到什么程度算是成功?以及矫正前后心理状况有什么程度的改变, 犯罪心理与非犯罪心理的界限是什么, 并没有明确的规定。整个《社区矫正法》草案只注重矫正行为恶习, 而忽视了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心理考核。
(三) 缺少现实可行的治安处罚依据
第二十三条规定, 社区服刑人员违反监督管理规定或者人民法院禁止令, 依法应予治安管理处罚的, 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建议公安机关作出处理。但是这个治安处罚是什么样的治安处罚并没有明确规定。《治安处罚法》并不能涵盖全部“违反监督管理规定或者人民法院禁止令”的行为。比如, 某人因为犯有猥亵儿童罪, 法院发出禁止令, 禁止其进入幼儿园, 而此人在社区矫正期间违反法院禁止令进如了幼儿园, 那么应当按照哪一部法律处罚?更不用谈应当怎么处罚了。那么面对草案中社区矫正人员考核机制出现的以上三个问题, 我们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加以应对呢?在文章的下一部分笔者将着重讨论这一问题。
三、《社区矫正法》草案社区服刑人员考核机制的完善
(一) 提高管制社区服刑人员的惩处力度
管制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一种刑罚种类。管制是对罪犯不予关押, 但限制其一定自由, 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判处管制的罪犯仍然留在原工作单位或居住地工作或劳动, 在劳动中应当同工同酬。管制不同于缓刑、假释, 对于因为判处管制而在社区服刑的犯罪分子多次违法社区矫正管理规定, 不可能收监执行刑罚。因此笔者认为, 应当区分管制与缓刑、假释的治安处罚, 管制的治安处罚上限应当高于缓刑假释。对于那些因为判处管制而在社区服刑的人员严重违反社区矫正管理规定的, 处以更重的行政处罚。这样就进一步完善了社区矫正人员违反规定的惩处措施。
(二) 建立心理测评机构
在草案第五十六条中规定:社区矫正机构应当根据需要, 组织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采取必要的心理咨询、行为训练等措施, 矫正其犯罪心理和恶习。各地社区矫正本身都有一个心理咨询机构。笔者认为心理咨询机构除了负责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心理康复教育之外, 也应当制定一套社区矫正人员的心理矫正标准, 对社区服刑人员矫正前后的心理状况都要进行测评, 达到标准的即为成功, 否则就是失败。对于成功者应当如期接触社区矫正, 对于失败者应当适当延长矫正期限。简而言之, 就是建立专门的心理测评机构和心理测评标准, 重视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心理矫正。
(三) 明确治安罚的处罚措施
一、将恢复性矫正机制引入社区矫正
在社区矫正中建立恢复性矫正机制,也是把恢复性司法运用于社区矫正实践中。“恢复性司法方案”是指采用恢复性程序并寻求实现恢复性结果的任何方案;“恢复性程序”是指通常在调解人的帮助下,受害人和罪犯酌情包括受犯罪影响的任何其他个人或社区成员共同积极参与解决由罪犯造成的问题的程序。恢复性结果可能包括满足当事方的个别和通常需要和履行其责任并实现受害人和罪犯重新融入社会的补偿、归还、社区服务等对策和方案。
由此可见,恢复性司法与社区矫正具有天然的亲缘性性。二者都希望通过开放的方式促进犯罪人重新回归社会,而非一味的使用监禁的、惩罚的手段把罪犯隔离于公众视野之外。因此,恢复性司法可以在社区矫正的所有环节中予以应用。在我国社区矫正制度体系中引入恢复性司法,对于促进社区矫正人员的改造,挺高社区矫正的效果,特别是对于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增强其他部门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社区矫正对服刑人员矫正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被害人的参与,社区及其他受到犯罪行为影响人员的参与,更需要其他机构和社会成员的积极配合。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工作也不仅是司法行政机关一个部门的工作,更是需要国家各个职能机构的配合和帮助。社区矫正工作与监禁矫正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是一个开放式的刑罚执行方式,社区矫正人员的活动也不仅限制在局限性的空间中,所以社区矫正这项刑罚执行工作是一个开放性的,需要多元主体参与配合的工作。
三、完善心理矫正在社区矫正中的应用
目前来看,我国绝大多数社区矫正机构还没有对社区矫正服刑人员进行心理矫正活动,即便是在个别有心理咨询师的社区矫正机构,心理矫正的措施也是很不完善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统一科学的心理评估方法;
2、没有专职心理咨询或矫正人员,矫正活动很少开展;
3、没有常规的心理咨询或心理矫治方案,大多是临时的,帮扶的心理咨询活动。
这些问题的存在对社区矫正服刑人员的心理矫正工作带来了很多问题,基本上心理矫正活动处于社区矫正工作的停滞状态,非常不利于社区矫正服刑人员的教育和矫治工作。要做到对社区矫正服刑人员的心理矫正,就需要有完善的心理矫正的措施,完整、可续、统一的心理矫正方案,稳定专业的心理矫正团队,这些是亟待完善的。
作者简介
王姝丽.女.硕士研究生.讲师.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监狱警察系教师.
1、社区矫正人员有劳动能力的,必须参加社区服务,每月参加服务时间宽管级处遇的,不少于8小时;普管级处遇的,不少于10小时;严管级处遇的,不少于12小时。不得迟到早退,有事必须先请假。
2、被要求参加社区服务的社区矫正人员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到指定的地点,参加社区服务,遵守纪律,服从工作人员指导和监督。
3、社区矫正人员在社区服务期间要注意自身劳动安全,同时不得对他人造成危险和危害。
4、社区矫正人员进行社区服务必须按质按量完成劳动任务,司法所组织安排,并由司法所和被委托单位共同考核评价。
5、社区服务考核结果载入社区矫正人员个人档案,是评优的重要依据。
社区矫正人员顾某心理疏导分析
xx镇社区矫正对象顾某,男,xxxx年x月x日出生于山东省xx县,汉族,初中文化,xx县xx镇某村人,住本村。因盗窃罪于2012年1月17日被xxxx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二年零六个月缓刑三年,社区矫正期限为自2012年1月28日至2015年1月27日止。顾某性格孤僻固执,初中还未毕业就已流窜社会,并结交了不少不良少年。他的家庭很贫困,这让他自卑又仇视社会,缺乏与人沟通加上法律意识淡薄,使他最终伙同“朋友”实施了盗窃行为。
社区矫正人员顾某在其父亲的陪同下到xx县xx司法所报到。工作人员对他的印象很深刻,当时他眼睛里不自觉地流露出一种冷漠、怀疑、敌视的目光。当询问他话时,他也默不作声,都是他的父亲代他回答。工作人员意识到需要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在社区矫正实践工作中我们发现:社区矫正人员往往因自身犯罪带来的工作与家庭变故、亲人的冷落、社区服刑的压力、犯罪的内疚感、对社区服刑的不适应等因素,都会引起其心理问题,对这些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矫正,不仅不利于对他们的矫正和转化,还会影响到其情绪和行为,有的甚至还可能引发一些不良的突发事件,从而影响矫正管理的顺利实施。针对顾某的情况,工作人员没有将其作为一名犯罪分子对待,而是与其平等对话。通过为其提供心理咨询,提供倾听其心声的平台,全面了解他的心理特点,让他的情绪得到宣泄,释放心理压力,缓解心理矛盾。顾某从最初的只是听不说话到态度慢慢的转变也开始简单的聊几句。这种以谈家常的形式在自由轻松的气氛下进行让顾某与工作人员有了进一步的接触、谈话,初步消除了他是罪犯面受训斥、歧视的顾虑,让其感受到社区矫正工作人性化管理的模式,消除其抵触情绪,心甘情愿接受社区矫正。工作人员针对性的对其制定了矫正方案:
1、按照社区矫正管理规定要求其每月定期参加劳动;每月上交思想汇报;定期对其进行走访;统一组织学习了《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刑法》等重要的法律法规等措施了解、掌握该对象的表现和实际情况,督促其遵纪守法、遵守矫正规定。
2、成立由家人、村委委员组成的监管帮教小组。借助亲情的力量加强帮教效果。如果发现对象在生活中存在难题,矫正机构在职责范围内积极帮其解决问题,帮助对象适应社会。
3、注重心理疏导,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对其主观心态上的纠正,从主观方面尽量降低再犯的可能性。同时我们本着尊重他、接纳他、关心他的工作理念,让他消散对社会的仇视心理,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告诉他他的人生还很长,一定要走对方向。并对其进行心理咨询辅导:
(1)采用个别谈话教育、治疗。通过谈话,了解矫正人员个人成长、发展中的问题,现实生活状况、人际关系中的问题以及生活态度,做好矫正人员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
(2)运用心理测验。通过运用不同心理测验对其的气质类型、性格特点、自控能力以及智力能力等作出分析和评价,并建立重点人群心理档案,制定矫治方案。测量结束后,对照评分标准分别对两部分的测量结果进行评分、统计。在综合分析评定的基础上,拟定矫正方案,审核确定后执行。
4、就业引导与扶持,鼓励他自食其力。
对其提供就业帮扶,帮助其到劳动保障部门查找合适的空岗职位,帮助其适应社会、再社会化,则能使上述效果长时间的保持下去,达到矫正的根本目的。
通过一段时间的思想教育、心理疏导和行为指导后,顾某的精神状态有了很大的改观。不仅能按时签到,而且主动要求矫正所为他安排公益劳动,开始定期来所学习,定期写思想汇报,定期电话汇报。通过沟通交流顾某说想开个店铺,他的家庭很贫困,他要自食其力,报答父母。工作人员对他的想法很是支持,并鼓励他一步一步地努力。于是小顾就只身一人到市区开始摆摊位营生,并计划攒够钱在xx镇开个小店铺。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很难想象那个充满对社会敌视的莽撞青年能改变这么显著。现在的小顾不仅多次向我们表示要认真改造,争取早日回归社会,还在各方面都表现积极,积极参加矫正科组织的各种活动,吃苦耐劳,多次获得加分奖励。
通过顾某的案例使我们总结到:
1、要尊重社区矫正对象人格,平等对待。社区矫正对象心理大多较敏感,有自卑、自闭心理、偏激等,平等对待易于使社区矫正人员放松心里戒备,才能更好的进行沟通。
2、社区矫正要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每个矫正对象的情况各异,要全面掌握矫正对象的家庭、生活及工作情况,制定针对性的矫正方案,坚持以人为本,以情感人的原则,尽可能为矫正对象排忧解难;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灵活的形式,调动矫正对象的积极性,提高矫正对象适应社会,自谋出路的能力,使他们早日回归社会。
一、基本情况
XX ,男,1966年6月20日出生,高中文化,已婚,系xx村村主任。2012年,xx村村主任XX,利用协助人民政府管理和使用国家专项拨款,用于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的职务便利,在使用该专项拨款购买太阳能路灯过程中,与村会计一起侵吞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专项款人民币8.7万元。于2013年10月18日,被判贪污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
二、矫正对象的社会背景资料
XX出生在农村,父母都是农民,高中毕业后,XX在村里务农,他为人实在、做事认真、脚踏实地,2009年,他顺利当选为xx村村主任。但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不够严格,在利益面前,未能禁得住诱惑,因而犯下贪污罪。
三、主要问题陈述
XX被判刑后,能主动到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并且服从管理,遵守纪律,积极参加各项公益活动及教育培训,但是他的思想压力很大,意志消沉,主要表现在:犯罪前性格性格开朗,人际关系良好,亲戚、乡邻、朋友都非常关心他。犯罪后情绪低落,自我形象低、唉声叹气、失望、内疚、自卑、对今后的生活没有希望。
1、工作初期
工作理念: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者在与XX初次接触后,针对XX思想负担过重,循循善诱,正确看待其罪行,对其平等对待,帮助其顺利度过矫正期,防止重新犯罪,发掘其自身优势,协助其重塑自信,重新融入社会。不存歧视,让其消除对社区矫正工作防御、戒备心理。
分析与诊断:XX因犯罪由一名领导干部变为囚徒,社会地位起落大,反差明显,一时间不能适应。其次他对自己所犯罪行有一种负罪感,以一名罪犯角色接受社区矫正管理,内心恐慌。
过程:XX第一次来所报到,是因为司法局告知他要接受社区矫正管理,他自己主动来到司法所,态度很好,一再表示要认真接受社区矫正教育,遵纪守法,好好接受改造。对于工作人员的询问和告知的有关社区矫正事宜,唯唯诺诺,惟命是从,给人一种低人一等的感觉。工作人员意识到他内心的恐慌,以及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疑惑,没有将其作为一名犯罪分子对待,而是与其平等对话,以谈家常的形式了解其家庭情况、生活工作情况,让XX与工作人员的接触、谈话在自由轻松的气氛下进行,初步消除了XX是罪犯面受训斥、歧视的顾虑,让其感受到社区矫正工作人性化管理的模式,消除其抵触情绪,心甘情愿接受社区矫正。工作初期效果:通过工作人员循序渐进,以情感召,以法服人的工作方针,XX对我们充分信任,并能推心置腹地主动与我们交流沟通,十分配合我们的工作。并且他思想上有了重要转变,不再表现出自卑,生活态度认真,工作热情提高。
2、工作中期
工作理念:针对XX好表达沟通能力好,理解能力强 社会宣传工作好、司法所亦能提供法律服务 帮助其在工作岗位上做出成绩。
分析、诊断:XX多年从事村委会多年,这对其是很有利的因素。
过程:在XX接受社区矫正后,工作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对其进行有关法律知识培训及社区矫正工作相关知识的教育。在接受教育后,XX多次向我们询问有关社区矫正的规定,并且多次向我们表示要认真改造,争取早日回归社会。我们了解其心思后,激励他充分发挥才智,在工作上努力进取,争做一流,为社会多作贡献,争取早日解除矫正。
效果:通过工作者的正确引导,XX在日常生活中生活态度积极,他的领导和组织能力也在工作岗位得到充分的发挥,提高了他的自信心。
3、工作后期
XX在接受社区矫正管理这段时间以来,服从管理,遵纪守法,积极参加公益劳动,认真接受思想教育,思想觉悟明显提高,在接受社区矫正过程中,他逐步拾回了信心,树立了重新做人的勇气。
五、评估与反思
1、要尊重社区矫正对象人格,平等对待,不存歧视。社区矫正对象虽然是违法犯罪人员,但有部分人员素质较高,自尊心极强,完全是因为一时糊涂,放松了警惕才导致犯罪,其主观恶性不大,并且在犯罪后都有悔过心理,因此我们不能将其等同恶性很大的罪犯看待,心存歧视,恶意训斥,践踏人格。这样容易造成对象自卑、自闭心理,阻碍沟通,不利于社区矫正工作的深入开展。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 (2012年) 第15条规定:“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公共道德、法律常识、时事政策等教育学习活动……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教育学习时间不少于八小时。”第16条规定:“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社区服务……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社区服务时间不少于八小时。”然而八小时的教育学习时间、八小时的社区服务时间, 相对于一个月来说八小时的“底线时间”规定是否合理?同时有调查显示:海南省未成年犯管教所从1992到2006年底止累计收押近1000名未成年犯。其中文盲、半文盲占在押犯总数的3.71%, 小学文化程度的占45.4%, 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49.12%, 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约占1/2。湖南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对1700多名未成年犯的调查结果显示, 有1600多人没有完成义务教育。广东省对近几年在押未成年犯的调查发现, 每年约有85%以上的未成年犯在进入未成年犯管教所前未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山东省少管所有调查显示, 在收押的未成年犯当中辍学学生占了70%以上。
那么, 排除正常的矫正时间, 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当中能做些什么?会做些什么?该做些什么?针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比例较高的现象, 我们对未成年犯或未成年社区矫服刑人员, 该如何进行矫正?仅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社区内的教育矫正能否达到社区矫正的目标?若不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这样的矫正方法是否符合“政府主导推动, 社会多方参与”的矫正格局?《实施办法》中关于“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的特殊规定”的相关条款也未能给出答案。笔者做出假设:能否让未完成义务教育的并且符合一定条件的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继续接受义务教育。把学校教育引入我国社区矫正体系, 使“刑罚权”与“未成年人受教育权”相结合, 使“限制自由”与“享受自由”相结合。这就是笔者所提出的———教育矫正新模式。本文将从国内外实践、理论、法律、新模式具体框架建构依据等四大方面来论证教育矫正新模式的可行性。
二、教育矫正新模式的含义
文中所指的新模式主要是在结合上海市社区矫正实践情况基础上所提出的, 具体是指:针对符合一定条件的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所实施的社区矫正和学校教育相结合的, 让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在学校继续接受文化技术学习、矫治不良思想与行为的教育矫正模式。新模式具有以下特征:
(一) 对象:
符合一定条件的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1.年满14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2.进入分级矫正阶段后才能在学校接受教育 (3个月的初期矫正阶段, 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必须在社区内接受矫正) ;3.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必须在学校继续接受义务教育。
(二) 执行主体:
1.社区矫正执行小组 (司法行政人员、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组成) ;2.学校帮教小组 (校长、教导主任、政教组组长、班主任等组成) 。
(三) 领导小组:
在执行主体之上设立区县级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领导小组 (隶属于区县级政府) , 受市级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领导小组领导 (隶属于市政府) 。
(四) 新颖性:
新模式是把社区矫正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而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笔者推崇的方式分为三部分:1.周一至周五, 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在学校接受义务教育。2.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对其进行集中、个别、心理、劳动教育等的时间应多集中与周六、周日 (内容围绕法制、心理、社会功能教育三大模块展开) 。3.对社区矫正及学校教育具体时间的安排与调动由矫正领导小组决定。
三、把学校教育引入我国社区矫正体系的实践依据
(一) 上海市对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矫正及不足
从2012年上海市委政法委启动社区矫正试点工作至今, 已初步形成“政府主导推动, 社团自主运作, 社会多方参与”的工作格局, 同时构建了包括日常管理、教育学习、心理矫正、公益劳动、帮困解难等五个板块的基本工作内容, 建立健全了有关规章制度, 总体实现了社区矫正的规范运作。然而其所构建的社区矫正工作尚存很多有待完善的部分, 关于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的教育矫正就是其中之一。
2007年出台的《上海市社区服刑人员分类矫正规定》 (以下简称《规定》) , 其第10条指出:在3个月的初期矫正阶段, 社区服刑人员每半个月接受个别教育不少于1次。第11条指出:社区服刑人员接受社区矫正满3个月后进入分级矫正阶段。分级矫正阶段分为一级矫正、二级矫正与三级矫正等3种矫正级别。初次分级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确定。其中在一级矫正中, 社区服刑人员每半个月接受个别教育不少于1次;每月参加集中教育学习不少于1次;有劳动能力的, 每月必须完成不少于10小时的公益劳动。在二级矫正中, 社区服刑人员每月接受个别教育不少于1次;每两月参加集中教育学习不少于1次;有劳动能力的, 每月应参加不少于10小时的公益劳动。在三级矫正阶段中, 社区服刑人员每季度接受个别教育不少于1次;社区服刑人员可不参加除心理健康教育以外的集中教育;经司法所 (科) 同意, 社区服刑人员可以自主选择公益劳动场所, 每月参加公益劳动不少于10小时。纵观《规定》我们不难发现, 不管是集中、个别、劳动教育时间, 抑或三种教育时间之和。它们与社区矫正非监禁时间相比, 都显得微乎其微。而这正好给学校教育引入社区矫正体系提供了有力的时间因素。
2008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分类矫正工作的实施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 规定了矫正工作的基本内容:将矫正工作整体上划分为三个阶段, 即初期矫正阶段、分级矫正阶段和期满宣告阶段, 针对处于分级矫正阶段的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的不同特点设置不同的矫正内容。在初级阶段要注重加强遵纪守法教育。在分级矫正阶段除应加强日常管理外, 要注重提升教育质量和效果。以模块教育为基础, 围绕法制、心理、社会功能教育三大模块展开。在期满宣告阶段应对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形势、政策等方面内容的回归教育。社会功能教育模块中的文化素质教育是指:对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 应当积极与有关部门联系, 帮助并督促其完成义务教育;对已完成义务教育的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 可以鼓励其通过自学或其他方式, 参加高中 (中专) 、高等教育和其他各种文化教育的自学考试, 提升自身的文化水平。然而《意见》中关于“文化素质教育”的规定却存在以下三处明显的缺陷, 从而使该规定的现实效果大打折扣。1.与有关部门联系的执行主体没有规定;2.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是在社区矫正期间内还是之后;3.“鼓励”一词不当。很难想象受到过刑罚处罚的未成年人能够凭一己之力继续接受高中教育或高等教育。在实践当中,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一些社工探索与相关学校建立联系, 给符合特定条件的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提供学习机会。有学者指出:教育矫正质量是检验社区矫正工作效果的首要标准, 是社区矫正工作的生命力所在。笔者认为:将中学教育纳入到对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矫正体系中, 充分发挥学校在社区矫正的教育作用。使社区矫正中的教育矫正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 必定能够更好地实现社区矫正的目标。
(二) 美国社区教育矫正与学校教育的成功结合
美国社区矫正中也真实出现了把学校教育纳入矫正体系的实践措施。如:学校型缓刑。帕特里克·格里芬等人指出:“近年来, 这个国家不同司法管辖区的少年缓刑官们正在离开传统的地区, 正在走进中学、初中和高中的建筑内———在学校内监督他们负责的缓刑犯。”在缓判官的监督下, 少年缓刑犯能够更好地到学校上学增加他们在学校中获得学业成功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姚建龙.未成年犯义务教育的困境与出) 路[J].青年研究, 2007年第6期.
[2]朱久伟, 姚建龙.上海市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教育矫正的理论与实践[J].法律教育出版社, 2012.
[3]朱久伟, 李光勇.上海市社区服刑人员个性化教育矫正的理论与实践[M].法律教育出版社, 2012.
[4][中]王珏、王平、[加]杨诚.中加社区矫正概览[M].法律出版社, 2008.
[5]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社区矫正比较研究 (上)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6]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社区矫正比较研究 (下)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7]孙立平.社会学导论[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8]张筱薇.比较外国犯罪学[M].百家出版社1996.
[9]刘强.社区矫正制度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7.
【社区矫正人员摸底排查】推荐阅读:
社区矫正人员思想总结09-12
社区矫正人员责任状09-10
司法所走访社区矫正人员06-22
社区矫正证明10-16
社区矫正工作方法06-09
社区矫正期满鉴定07-06
社区矫正工作理念11-03
监狱与社区矫正11-20
社区矫正业务培训12-20
社区矫正的定义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