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实验方案(共8篇)
一、课题背景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新修订的教学大纲着眼于学生精神实质的培养和语文整体素质的提高,第一次明确具体地指定了中学生名著必读书目,这使文学名著名著的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得到了法定意义上的提升。
本校语文科的中考成绩,多年来都处在全市倒数几名,原因何在?归结为三点:方言所造成的严重障碍;急功近利的思想和学习方式;阅读量过少,阅读面过窄,阅读倾向不正确。文学名著使人超越,不单表现在语言表达、文化积淀上,而且包含着人的高雅情趣和文明举止,正是“读破万卷书,下笔如有神”“腹有诗书气自华”。可见,搞好名著研究阅读这一课题,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还能使 他们形成一定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进而发展他们的健康个性与健全人格。
二、实验依据
1、研究性学习的本义
研究性学习指的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它贯穿于整个学校教育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很明显,它包括了所有学科的课堂教学。简而言之,就是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具有强烈的学习主体意识,主动思考一些“为什么”,勤于发现问题、勇于表达见解,达到“投入—发现—交流—拓展—提高”的良性循环,把从一篇篇文章、一本本书中所掌握的零碎的“个”的知识,上升为“类”的水平,使“个”在“类”的层面上形成关系和延续。这就是系统论基本原理“系统大于部分之和”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2、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线
对学生来说,语文是学习而不是做练习,对教师来说则是示范和指导,而且所指导的必须是有过语文阅读经验的学生。语文教材只是最低限度保证学生学习的数量,保证学生具备最低的素养。语文教育应该是不封顶的,要允许学生有一定的区间,学生也应主动去拓展这个区间。
在语文学习中,我们要将阅读的重点转为作品本身。文学阅读就是对话,是作家、作品、读者三者的对话。作品的意义,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形成的。所以,阅读有三个层次,一是读出作者,二是读出社会,三是读出自己。
三、实验目标
1、以学生能够“发展个性,健全人格”为根本目标。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有利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力求让学生获得高层次语言素材的熏陶。
2、学会阅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创新精神。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学好其他学科提供保障,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好基础。
3、激活知识存储,综合运用知识。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四、实验模式
1、教学内容问题化。根据语文学科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特点,由教师和学生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问题,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设置逻辑起点。
2、教学过程探究化。学生主动地获取各种资料,包括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甚至是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
3、教学活动网络化。网络化地第一个意义,指的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养成学生从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习惯。第二个意义,指的是学生将能力、方法作为活的知识来学习、运用,建立起“知识是活的”的观念,使传统意义上相对立的知识、方法、能力形成网络。
因此,研究性课堂阅读教学有三种主要的形式:
1、课文精读: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深入思考。
2、主题性研读:主题式阅读指的是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按照点圆式信息传输路径阅读大量有关文本。这种阅读丰富灵活,信息容量大、外延宽,传输路径具有辐射性。
3、选择性阅读:利用信息网络,学生在网上快速阅读,然后根据需要选取最有用的文章或段落进行精读,这是一种由“面”及“点”的信息输入方式。
五、实施原则
1、以常规教学为中心,以课堂为阵地。
2、以“自主、互动、探讨、交流”为主要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
3、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与传统学科教学优化整合。
4、按照我校语文科三年的教学计划,落实初中三年一盘棋的基本思路。
5、不急功近利,放眼于未来。
六、课外名著阅读实施步骤
以《三国演义》为例,对实施程序加以说明。
1、准备工作。
(1)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在新生入学训练的级会里,作专题学习指导:为什么要开展阅读活动,课外阅读该读些什么,怎样读书。开学后,由科任老师多次加以动员、具体分析指导。
(2)消除各种阻力。主要对策有:①所有语文教师立场坚定,一致“对外”;②耐心解释,分化瓦解,逐渐减弱阻力;③协调具体做法,有限度地妥协;④展示效果、成果;⑤发动学生,让绝大多数学生站在语文教师一边。
2、图书来源。以学生自购或互借为辅,基本上依靠图书馆。
3、要求。每周写内容概括和读后感各一篇。内容概括的具体要求是:①只限于当周所阅读的内容;②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来写,一定要摆脱原著半文半白的影响;③不少于500字;④概括的最终效果,要达到让没读过原著的人,能明白《三国演义》的主要事件、人物特征、前因后果等;⑤对个别集中精力写读后感的学生,可以酌情减少或免去内容概括。读后感的要求是:①每篇围绕一个中心来写,可以不受当周内容的限制;②重在“感”,不能是故事的重复;③力求有自己的见解,不求全不求深;④300字以上。
4、指导。
课堂的指导、讨论的次数、深度因任课教师而异,但每周最少要收四分之一的学生的内容概括和读后感作适当的点评。
在期中考试以后,根据前半段的情况,各班推荐3名左右比较有心得体会的学生(共40名左右),组成读书会。读书会每周三16:05至17:35活动,由负责该活动的教师组织讨论、辩论。每次一个专题,专题由教师事先提出,讨论由学生主持、主要发言和记录,教师点拨
引导。讨论的话题如:①《三国演义》的创作思想;②三国人物的阶层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③三国人物的出场;④三国人物的美与丑;⑤三国计谋的根据、实施及效果;⑥三国智慧与现代社会;⑦曹操;⑧刘备;⑨诸葛亮;⑩关羽与张飞。
部分讨论记录、辩论文章等还以手抄报的形式在报栏上展示。
5、录像。为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原著与改编的差异、体会文字形象与可视形象的差异,每周选播一集《三国演义》的电视剧让学生观看。
6、考查。
(1)每周内容概括和读后感的检查,课堂点评讨论的检查
(2)在期中、期末考试中,将名著纳入考试内容,占3%至6%的分数。
七、研究内容
1、教材课文及读本。
2、中外名著。
3、报刊杂志上的时文美篇。
4、电视诗歌散文欣赏。
例如,在课外阅读方面,我们初步拟定了限制性计划和弹性计划。限制性计划,就是所有学生都必须按时按量完成的阅读任务。初拟如下:
初一:第一学期《三国演义》,寒假《围城》,第二学期《水浒传》(按新大纲的要求,《水浒传》放在初中,但由于没什么学生在初中时读过该书,因此暂时作这样的安排),暑假《老人与海》《骆驼祥子》。
初二:第一学期《巴黎圣母院》、《论语通译》,寒假《复活》,第二学期《红楼梦》,暑假《繁星•春水》《名人传》《家》《雷雨》《泰
戈尔诗选》。
弹性计划:一是提供上百部的中外名著目录,二是介绍名篇美文,三是指导或帮助学生购买书籍(如唐诗宋词鉴赏词典)、杂志(如华中师大的《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报纸(如《语文报》《杂文报》《南方周末》),让学生自由阅读。必要时,或是学生有要求时,再加以方向性的指导。
八、实验对象
全校学生
九、预期成果及评价内容
1、师生课堂教、学观念的转变。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精神,丰富课堂语文教学的内容;在一定意义上让学生找到课外学习的方向。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素质,特别是研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发展情况;使学生知识增长、能力提高和成绩进步,特别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口头表达能力。
3、要求学生,自选角度,自定题目,在下一学期的一个月内,完成上一学期所阅读名著的相关论文一篇,字数在2500至3500之间。经教师修改后,学生继续修改,在学期结束前结集。
4、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及教育总结能力(撰写论文)的提高。
十、实验小组成员
李凡象田达喜熊先明王伟滕明道
“以读为中心”是构建阅读课型的基本理念。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中心,“读”是学习语文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只注重“讲”,不重视“读”。学生坐在教室里,不是读书,而是“听书”,听老师“讲书”。我们对所听的上千节语文课作了一个粗略的统计,学生在课堂上读书的时间少的仅有2分钟(不包括在课堂上没有给学生读书时间的几十节课),最多的也没超过10分钟,平均约5分钟。按照这个数据计算,以初中为例,学生一周在课堂上读书时间只有30分钟,一学期20周120节语文课,只有600分钟,也就是说,一个学期学生在课堂上读一本语文书的时间只有10个小时!学生在这样有限的时间内,不要说把一本教材里的文章熟读成诵,入境悟神,就连读通读顺也做不到!无论何时何地,语文教学放弃了读,就等于放弃了一切。阅读教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读”,“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新课标)。
我们探索的阅读教学课型,恰恰给学生阅读教材提供了足够的支撑条件。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满堂灌”、“满堂问”或者“满堂闹”,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现象在逐步消失。学生的阅读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读课文,朗读、背读、说读、议读、疑读、析读、抄读、写读、赏读、演读等阅读活动,通过与文本的对话,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读为中心”就是把学生读书作为阅读课型的主要活动形式,把“读”贯穿于阅读课型的全过程,把书读通顺,读连贯,琅琅上口,披文入情,入境悟神。鼓励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发现问题,大胆质疑,主动钻研,相互探讨,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训练,读中升华,读中拓展……阅读课型,就是把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读”紧紧地联系起来。并在读书过程中积累读书方法,培养阅读习惯,逐步学会怎样阅读,也就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二、构建了阅读课型的方法体系
语文的阅读方法,我们所见到的介绍大多是精读、略读、跳读、速读、浏览、检索等等,这些基于个体获取信息的角度而设定的阅读方法,不是我们所说的教学阅读方法。这些阅读方法,没有包含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的教学活动,用于阅读教学有所不足。
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初步构建了朗读、背读、说读、议读、疑读、析读、抄读、写读、赏读、演读等十种基本阅读方法。
1.朗读
用朗读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学。充分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精妙之处;并在朗读中进行语调、语速、节奏、情感等朗读技能的训练和普通话的训练。用朗读知识作为先导,通过指导朗读,学习课文。例如:这个词为什么要读重音?由读准重音的理由谈对词语的理解。这句话为什么要用高昂的语调?由把握语调谈对句子的理解。这段话为什么要用快速朗读?由语速的运用谈对内容的理解。对一些诗歌及比较优美的散文,采用朗读为主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情感的感悟和把握。
2.背读
用背诵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学。分为三个基本步骤。第一步,读课文,定背诵目标;第二步,读课文,找背诵方法;第三步,读课文,测背诵效果。要求在朗读中注意句子的语调、轻重读等语音现象,增强诵读节奏,提高背诵效果。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用适用的方法背诵,提高背诵速度,增强学习效果。通过指导背诵,积累语言材料,提高读写能力。
3.说读
用边读边说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学。通过“读”和“说”,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说话能力、概括能力。“读”,要读全文,读重点段落、句子。“说”,要按要求说课文的内容、句子、特点。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充分活动。不要用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感悟。同时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读”和“说”作精要的点评指导。
4.议读
用议论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学。在系列问题导引下,以生生、师生的讨论为主要教学推进手段。使学生在自读准备和讨论的活动中,养成一种与他人合作读书的习惯,不仅敢于补充修正别人的意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同时又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它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增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创新精神等。议读课要求教师准备好有意义的讨论话题,引发学生热烈的争论,深入地思考。
5.疑读
用质疑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学。着力于培养学生敢于和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品质。将“质疑”引入课堂,还学生提问的权利,并引导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索,培养提问意识,让学生乐问;教给提问方法,让学生会问;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学生的质疑热情,形成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
6.析读
用分析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学。“析”,即对文章思想内容、篇章结构、行文思路、语言文字的分析。通过分析,让学生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弄懂作者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7.抄读
用摘抄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学。阅读课文,摘抄精彩的句子、语段,并熟读成诵,加强语言材料积累,进而深化认识,融会贯通,化为己有。让学生在抄读中不断积累,聚沙成塔,谋求将来的厚积薄发,得心应手。
8.写读
用写作促进阅读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学。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学习课文的语言表达、结构立意等方法,同时进行写作训练,使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对课文的仿写、缩写、扩写、改写、续写、评析等灵活多样的写作形式来促成读中悟写,写中思读。
9.赏读
用鉴赏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学。初高中语文课本都编有文学作品单元,要把文学作品课上成文学鉴赏课。注重用人类优秀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让语文成为滋养学生精神成长的源泉。组织学生品读分析,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10.演读
用表演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学。表演是一种集语言感悟、理解、表达等多种语文能力综合运用的再创造活动。把语文学习与表演结合起来,适合语文的开放性教学。特别是一些故事性很强的课文,设计一个表演性的课堂环境,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十种基本阅读方法的基础上,把其中几种结合起来运用,形成“综合阅读法”。如果我们的整个教学过程仅有单一的方法,显然,这样的阅读是缺乏深度的,不符合阅读信息解读的基本要求。因此,我们构想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结合起来,强调多种阅读行为的有机参与,丰富了阅读方法的内涵,使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方法又多了选择的余地。这些方法,有的是传统阅读方法的重新构建,有的是研究者的初步构想,研究的目的是尽量使教师所教的阅读方法形成系统,而不是支离破碎的。在10种基本阅读方法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演化出几十种阅读教学方法,从而初步构建起阅读方法的教学体系。
三、优化了阅读教学过程
1.阅读课型教学结构的优化
阅读课型是在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的明确安排,达到教学目标的有意识、有科学根据的选择。十种基本课型,每一种课型都设计了三至四个基本步骤,根据这些基本步骤,结合教学目标和课文内容,设计每个步骤的教学环节,教学的思路非常清晰,课堂教学结构得到优化,这是教学过程优化的关键之一。
青年教师李朝迅在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课时,开始感到难以把握,不知怎么上才好。后来选择了“议读课型”,根据课型要求,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阅读课文,提出问题。
第二步,圈点课文,准备讨论。
第三步,依据课文,展开讨论。
第四步,再读课文,总结讨论。
这种课型,要求教师准备好有意义的讨论话题。忌随意设问,深浅失度,思维无序,集体回答。教师要多引发学生热烈的争论,深入地思考。学生据本争论,援引文本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在这种竞赛的气氛中,学生的才能得到发挥,集体的智慧变得丰富多彩,也会促使差生跃跃欲试。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增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创新精神等。
根据课型要求,教师设计了一个问题:你认为这篇文章是驳论点、驳论据还是驳论证?学生在自读和准备讨论(议论、辩论)的活动中,与他人合作读书,发现别人的长处,同时又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补充修正别人的意见。这堂课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发表了下面的意见。
生1:我认为是驳论点。因为对方的论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作者针锋相对地提出了正面观点:“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直截了当地批驳了对方的观点。所以是驳论点。
教师点评:驳论点就是指出对方论点是虚假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作者是直接指出了这个论点的虚假性吗?
生2:我认为是驳论据。因为对方的论据是中国人信“地”、信“物”、信“国联”,而现在求神拜佛。作者指出这只是一部分中国人,不能代表全体,从而指出对方的论据是错误的。所以是驳论据。
教师点评:驳论据就是指出对方论据的虚假。如果作者是在反驳对方论据的虚假,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生3:我认为是驳论证。因为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所以是驳论证。
生4:我认为是驳论证。因为对方的论据是中国人信“地”、信“物”、信“国联”,这是“他信力”,而现在求神拜佛,是“自欺力”。从对方的论据推不出“自信力”,论据不能证明论点。所以是驳论证。
教师点评:驳论证就是指出对方的论据推不出对方的论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从而证明对方的论证是错误的,论点是虚假的。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营造了热烈的讨论氛围,相机诱导,启动思维,拓宽思路,一步一步将讨论引向深入。
最后教师小结: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我们明确了本文采取驳论证的方法,驳斥了对方的错误观点,即指出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观点,然后正面立论:“中国有着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本文按揭示对方谬误、直接反驳、间接反驳、做出结论的顺序,逐层推进。通过驳论证批驳了对方的论点,通过正面立论间接反驳了对方论点,批驳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错误论调,鼓舞了民族的自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优化提问。目标明确,内容集中,表达简明,时机适宜。
2.阅读课型教学方法的优化
在10种基本阅读方法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把其中几种阅读法结合起来运用,优化组合,综合运用。
阅读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记叙文:朗读法,说读法,析读法,疑读法,议读法,写读法,抄读法。
说明文:说读法,析读法,疑读法,议读法。
议论文:说读法,析读法,疑读法,议读法,写读法。
诗歌:朗读法,赏读法,说读法。或以朗读法为主,或以背读法为主。
散文:朗读法,赏读法,说读法,抄读法。
小说:朗读法,赏读法,析读法,说读法,抄读法。
戏剧:演读法,赏读法,说读法,以演读法为主。
文言文:朗读法,背读法,说读法,或以朗读法为主,或以背读法为主。
四、完成了教师角色的转换
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教师为新课改缺乏可操作性和可借鉴性感到束手无策。怎样来完成从教育理念到具体操作的转换,完成教师角色的转换,我们试图从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理念构建的课堂阅读教学课型的实施过程中,努力为教师提供一种可资参考与借鉴的课堂阅读教学模式,使教师缩短从理念到操作的距离,更快地转换教师在新的课程改革中的角色。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10种基本课型,每一种课型都根据新课标理念,设计了教学的基本步骤,每篇课文的教学,教师一旦选定了课型,就可以按照这种课型的模式,根据这些基本步骤,结合教学目标和课文内容,设计每个步骤的教学环节,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在不同的阅读教学课型中,教师所承担的是多重角色,既是活动的组织者,同时又起着控制、监督、敦促的作用。在诸多角色中,组织者对教师来说是最主要也是最难扮演的角色。教师根据不同的课型组织课堂阅读教学,跳出自己已经习惯了的教学模式,实现彻底的转变,将会收到应有的课堂效果。例如“说读课型”,分为以下三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读课文,说内容。通过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让学生把他们的感知说出来。教师的组织作用就是明确提出说话的要求,或用一种句式来说,或用一句话来概括,让学生知道说什么,怎么说。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读”和“说”的教学活动中来。
第二步,读课文,说句子。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重点段落、句子,或他们自己喜欢的段落、句子,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说出这些段落、句子的作用或特点。说什么,怎么说,教师提出明确的要求,并作示范。通过对重要句子的“读”和“说”,让学生揣摩语言,学习语言。
第三步,读课文,说特点。再读全文,说出课文在写法上的特点,从内容的理解上升到对文章形式的理解。教师可以从文章的结构、表达、语言等方面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并让他们说出自己的见解。可以让学生一人说一点,不求全面。学生说话,教师点拨。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用边读边说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学,学习文章的写作特点。
【关键词】 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6-056-01
0
在日常交际中,语文知识的应用无处不在,其实用性不言而喻。对于高中生来说,语文是学好其它科目的基础且在高考中阅读题的分值占语文总分的三分之一,因此,阅读能力的高低学生的考试中尤为关键。同时,新课改的实施,教学方式已从原本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学生主动学,在教育过程中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理解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尤为关键。
一、鼓励引导,增加阅读量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高中生大多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阅读爱好,普遍喜欢阅读课外书。对于此类学生,要进行优秀作品的阅读引导,为其推荐有积极思想的作品,如介绍钱钟书、鲁迅及毛泽东的作品,并定期展读书会,在全班范围内交流读书的心得,并对阅读量大的学生给予表扬与鼓励。鼓励学生增加课外阅读量的同时,也要加强对课文的阅读。对于需要背诵的课文,如人教版上册的雨巷及再别康桥等,定期进行背诵或者朗诵比赛,对于背诵或者朗诵得好的学生予以表扬鼓励,增加其阅读与背诵的兴趣。对于情节较为复杂的文章,如“荆轲刺秦”、“鸿门宴等”可进行情景表演,由学生分角色进行扮演,并在课堂上分组进行展示。运用以上方式可在很大程度上地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在相对于音频来说,文字阅读较为枯燥,但是增加阅读量对提高阅读能力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在该种情况之下,光靠强制性地要求学生多读是不够的,要转变教学方式,从学生被动学转变为主动学,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才能事半功倍。
二、多方面训练,多方面进行教育
1.理清写作思路
每一篇文章及每一部作品都存在着可循的脉络。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教会学生抓住文章脉络,进行有效的阅读。以人教版高一语文课文上册第七课“纪念刘和珍君”为例,指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抓中文中的重要信息。可指导学生先通读一遍抓住每一段的主要信息并在每一段落的后面运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标注。如“纪念刘和珍君”第一段写的是写作原因,最后一段写意义,因此该文章的写作思路为“写作原因—唤醒国人,牢记血债—刘和珍自身情况—3.18惨案教训—意义”。通过上述方式,学生能清楚知道整篇文章的写作构成,理清写作思路,提高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该种方式也可运用于其它文体的阅读中,如说明文,可从每一段的主要内容中,看出其写作顺序,如空间、时间、逻辑顺序等,学会举一反三。
2.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鼓励学生带着疑问对课文进行阅读,而不是仅仅地阅读。如看到题目“纪念刘和珍君”,即形成问题“为什么要纪念刘和珍”,并带着疑问进行下一步的阅读。在上新课的过程中,老师可将一些问题罗列在黑板上,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如课文中每一段的主要内容”,“文章中的哪一句话能说明文章的主旨”等问题,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并在时间结束后由学生进行当堂回答。思考文章中运用的写作方式、修辞方法等,在自己的作文写作中加以借鉴,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运用上述方式,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集中在课文内容上,同时也可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在语文考试答题中,也可运用该种方式进行阅读题的答题方式,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可以节约阅读的时间。
3.寻找文章的思想精华
每一篇文章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其存在的理由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纪念刘和珍君”,通过悼念受到迫害的爱国人士,揭露反动政府的凶残行径及反动文人的丑恶嘴脸,深刻指出了爱国人士的死难意义。教科书中所选的文章均对学生价值观及人生观的塑造具有积极的影响,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阅读,领会文章中蕴含的价值理念,并对自己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要知道其感受文章中各个人物的思想变化,从而找出文章的主流观点。如在“纪念刘和珍君”中,各个阶层的所作所为带来的社会影响是什么及社会进步需要的是哪种行为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地阅读,强化理解。
4.阅读速度的训练
在相同的时间内,高效的阅读速度令学生阅读到更多的内容。在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速度的培养也尤为关键。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浏览到更多的信息在考场甚至是在生活中都尤为重要。阅读速度的训练需要从平常的训练做起,老师在课堂上可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如“纪念刘和珍君”的创作目的,并给予学生3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文并回答,随着效果的显现,可视情况而定缩减时间,锻炼学生的阅读速度。每个学生的阅读速度都是不一样的,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可为学生制定相应的阅读计划,如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老师规定一篇文章或一部著作等。
三、结语
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包含在综合语文水平能力当中,阅读能力的提高对其综合能力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新课改主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需要老师创新教学模式,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工作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的提高是缓慢的,老师在指导的过程中要给予学生适时的鼓励与支持。综上所述,在教学的过程中给予学生有效的方法的引导,如增加阅读量、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带着问题阅读及阅读速度的训练等,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值得推广。
根据图3—1、图3—2图示,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实验班学生的注意整体水平明显高于对比班学生的注意整体水平。心理学研究表明:单调刺激的注意稳定性很难维持长时间;要较长时间地维持注意的稳定性,必须是注意对象有变化。在“四·四式”阅读电化教学结构中,以电教媒体为核心媒体,朗读、默读、生疑、讨论、启发、讲解等教学方式交替运用,学生的兴奋点不断转移,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观察、积极思考、积极动口,从而维持了注意的高度集中。这说明运用“四·四式”阅读电化教学结构可以有效地维持学生注意力。以《观刈麦》一课的教学为例。这是白居易公元827年写的一首五言古体诗。全诗26句,叙述了作者目睹耳闻农民遭受残酷剥削的惨痛情景,抒发了自己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和愧疚心情。由于这首诗篇幅较长,文字艰深,内涵深刻,加上距离现在时间久远,学生阅读起来不仅学习难度大,还觉得枯燥乏味。因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难于调动,更难持久。但是在本课的教学中,实验班学生与对比班学生的注意程度存在着显著差异。我们根据录像分析,发现在教学过程的第17分钟细读第三节时,实验班教师出示了一张投影片。该片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幅催人泪下的凄惨场面:一位衣衫褴褛的贫妇人,一手抱着骨瘦如柴的幼子,一手拿着几根刚拾的麦穗,向周围的人诉说着什么。此时,学生们目不转睛地注视着画面。教师抓住时机进行变式训练。提出:这位贫妇人在做什么?说什么?想什么?使学生资料 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思考。学生观察、思维、表达同步训练,前后持续了6分钟之久。在教学第29分钟,进入评读概括阶段时,教师适时播放了古筝配乐的全诗朗诵,再次把学生注意力集中起来,全神贯注,体 会诗情、诗境。两次电教媒体的恰当切入,发挥了阅读电化教学结构的功能优势,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而且维持了实验班学生的高度注意。与此同时,我们在检查对比班教师此课教案时,发现对比班大都采取逐词逐句的串讲方法进行教学。这就成为两班学生注意程度存在显著差异的主要原因。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感兴趣并易于接受,而对抽象的语文知识则不容易引起注意力的集中。实验班采用阅读电化教学结构进行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之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对词句的内涵、作者的感情理解逐步加深,保持了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这是传统阅读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
(二)学生的学习态度分析 对实验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教师运用“四·四式”阅读电化教学结构的教学效果的反映。参加问卷学生52人,回收有效问卷48份。运用态度量表分析模型,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统计处理,得到表3—2、3—3、3—4。表3—2N=48 提出问题有帮助无帮助F(+1)(-1)投影和录像对你理解课文有帮助吗4260.75 表3—3N=48 提出问题喜欢无所谓不喜欢F(+1)(0)(-1)你喜欢这样的阅读课吗40620.79&nbs p;分析以上表格,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表3—2中F=0.75>0,说明“四·四式”阅读电化教学结构中的电教媒体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2.表3—3和表3—4的统计结果表明:学生喜欢老师运资料
用“四·四式”阅读电化教学结构上阅读课。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动脑筋,想问题,能够发表见解。这说明该结构有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附图{图})〔注〕因素a:对学到的知识记得牢;因素b:能够动脑子想问题;因素c:能发表见解;因素d:课堂气氛活跃。
(三)学生思维深刻性发展分析 1.形成性测查分析 依据思维品质深刻性培养过程指标体系,我们编制了每节实验课的形成性测试题,检查学生对课文理解程度是否存在差异。按记叙文、散文、小说和古诗等体例,选取第十二册的四篇课文的检测结果作为例证(详见表3—5)。(附图{图})表3—5的统计数据表明: 根据“四·四式”阅读电化教学结构设计的阅读教学同传统的阅读教学比较,在句和段的理解方面存在差异。读一篇文章,先要感知文字,从字词到句子,从句子到段落,从段落至全篇,逐步读懂。这个心理过程侧重于理解。我们的教学策略是:细读生疑,变式训练,借助电教媒体的形象性,引导学生多思。这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思维技能的训练。在这四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边阅读边思考,边观察边思索,让学生大胆质疑,充分讨论。要学生深刻地理解老舍的散文《养花》并不是很容易的。学生在初读感知时提出:“昙 花”是什么样的花(“昙”字是本课生字)?是不是奇花异草?针对学生的问题,教师并不急于回答,而是从电教包中拿出一幅昙花的彩色投影片规范地打出,学生们饶有兴趣地欣赏着昙花的美丽。此时,教师简要地介绍了昙花知识,然后反问学生:上文中老舍先生讲不养“奇花异草”,你们对那位同学提出的问题怎么理解?结果,电教媒体使学生感知了“昙资料
花”,联系上下文又得知昙花只是开花时间短而并非奇花异草,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这个新词的透彻理解。又如,学生在细读第二段时,质疑:这一段主要讲老舍只养些好种易活的自己会奋斗的花草,可是课文为什么用大量的篇幅讲气候?教师抓住这一思维激活点,在出示相关的两张文字静片的同时,逐步引导学生讨论:老舍为什么只养好种易活的花?除了气候的原因,还有其它的原因吗?在这一段落教学中,通过生疑——引思——讨论,特别是投影媒体适情、适度的点拨作用,学生不仅明白了课文内容的因果关系,还加深了对段与段之间关系的理解,从中学会了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理解课文内容因果关系的学习方法。像这种教学的特点,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有体现。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册语文教材是以几十篇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为主体。这些作品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的典范,是识字的有效途径,是学习作文的范例,是了解民族文化传统、拓展知识视野、培养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锻炼思维能力的凭借。“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课标》语)因此,语文课中,阅读教学占的比重大,用的课时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投入的精力大,花费的时间多。因而,人们一提到语文课,往往想得较多的是阅读教学。在有关语文教学研究的论文中,“语文教学过程”往往是“阅读教学过程”的同义语;“语文教学方法”常常是“阅读教学方法”的代名词。这就不难看出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可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少语文教师发出“越来越不会教了”的慨叹,这种慨叹也基本是针对阅读教学而发出的。首先是因为在语文教学课堂中集中地反映出一个教师的语文教学理念,集中地表现出一个教师驾驭教材、控制课堂、组织学生、运用教法的能力和水平。其次,阅读课是以一篇篇文章为师生课堂对话的中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标》语)而且每篇文章,都是一个以文字为媒介的、表达特定思想感情的、有篇章结构的统一整体。每篇文章都富有思想性、情意性和美感性;每篇文章都讲究结构完整、用语准确、表达清楚。语文教师要研究和处理好每篇文章,都要调动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全方位的理论素养,甚至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本文由一起去留学编辑整理,转载自一起去留学http:///转载请保留出处。
既然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为突破口。纵观我区语文阅读教学。正如杨再隋指出的:“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虚化现象比较普遍,热热闹闹走过场,认认真真搞形式,语言训练不到位,不落实。难认的字不多念几遍,难写的字不多写几次,该解释的词不解释,该辨析的词不辨析,该品味的句子不反复品味,该归纳的段意不归纳,至于最基本的句子,篇章知识,标点符号知识更是一溜而过。”这段话讲的也是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因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迫在眉睫。
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导致阅读教学低效的因素归纳起来有:目标不明确,对年段阅读目标、课时阅读目标把握不准;不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良好的预习习惯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讲到底,一问到底充斥课堂;泛读、滥读比比皆是,只一味的读,没有层次、没有点拨、甚至没有要求;不重视对教材进行有机整合。
基于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提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有效率的教学,即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时间、精力、努力)内带来的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40分钟内教师优化教学过程,创造性地整合、使用教材,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一)研究对象
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该课题将紧紧围绕《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的具体要求进行研究,切实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为了提高研究的系统性与针对性,拟分学段重点进行如下研究:
低段:
1、阅读兴趣的培养;
2、预习习惯的培养;
3、随文识字能力的培养;
4、认真倾听习惯的培养。
中段:
1、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能力的培养;
2概括能力的培养;
3、质疑能力的培养;
4、积累好词佳句习惯的培养。
高段:
1、略读、浏览等读书能力的培养;
2、深入理解重点句段,领悟文章思想感情;
3、读写结合能力的培养;
4、搜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
以上内容,由全区的各所小学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性研究。
四、研究目标
1、探索出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与方法。
2、在全区小学语文教师中形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氛围,形成一支较强的语文教师队伍,提升我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质量。
3、通过研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4、建立一套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管理、指导和服务机制和制度体系。
五、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
本课题决定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阅读教材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阅读教学效益为核心,以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升为重点,探索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与方法。
(二)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在《区域推进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的总课题的指导下开展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以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等为辅。
1、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把教育教学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研究,尤其注重实践者也要成为研究者,研究的结果要及时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方法。在这里,课题组充分调动小学语文教师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本课题组研究的实践者,同时也成为本课题研究的研究者。在实践中研究中,不断反思和总结,把研究的结果及时运用于实践。
调查法主要是通过调查,深入课堂弄清当前课堂教学现状,从中发现问题。为解决问题,为探索和改进当前课堂教学现状提供相关依据,以便有针对性地研究。以期达到最佳研究实效。
3、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主要是通过对本课题研究过程中较有效的学校的研究工作进行及时的总结提炼,形成成果在全区学校推广应用,促进本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研究。
文献法就是收集有关文献资料作为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实施材料。
六、本课题的研究基础和条件保证
本课题的提出是在我区经历了《小学语文“三话育人”的实践研究》以及五年的课程改革等基础上,一线教师有一定的小学语文教育科研经验。
为了使该课题顺利实施,取得实效,有如下条件保证:
1、教育专家的引领。
2、教研室对各校子课题的统筹、协调管理,以及竞争机制地运行,调动全区研究的积极性。
3、学校积极参与,在人员设置、硬件配备、科研经费、激励机制等方面给予有力保障。
4、用好“小学语文博客群”以及“小学语文qq群”这两个交流平台,促进研究群体智慧的交融与提升。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和措施
(一)研究步骤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本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交叉滚动前进。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09年9月至2009年12月)
1、2009年9月,区小语网络教研中心组成立,小组成员就各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进行交流,梳理全区小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共通性问题,思考课题研究的方向。
2、2009年10、11月,召开小语网络教研中心组第二次会议,确立研究课题,布置研究工作,明确分工,下达研究计划。谈话调查相关教师,初步拟定研究方案。
3、2009年12月,讨论和修改课题方案,明确各阶段研究工作重心。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0年1月至2010年7月)
1、2010年1月,研究制定课题实施指南,召开课题中心组工作会,研讨课题的内涵、特点和研究措施。
2、2010年6月,召开开题会正式实施研究,各学校根据课题中心组的研究方案申报二级子课题进行研究。
2010年6月至2010年7月,课题中心组及各子课题组综合运用教育科研的方法在研究过程中不断修正完善研究措施,全面开展课题研究,力求圆满完成研究任务。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10年8月至2010年12月)
课题组进行结题的相关工作,完成研究报告、工作报告和相关课题成果资料的整理工作,召开结题现场会。
(二)研究措施
为确保研究工作有序有效地进行,提高研究成果的信度和效度,我们拟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课
题研究:
1、问卷调查,了解现状
由总课题研究小组设计调查问卷,组织相关研究人员对全区小学语文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对什么是有效教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实施途径和策略有较为清楚的认识和了解,为研究方案的调整、研究假设的修正、研究措施的完善提供依据。
2、加强管理,指导研究
建立实验课题中心组,聘请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丰富实践经验并且有相当理论水平的市级、省级专家、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担任课题组顾问,定期和不定期指导课题研究。将全区参研学校分为几个片,由牵头学校负责组织每月一次的研究活动,课题中心组实行联络员负责制,联络员深入所负责的片全程参与并指导课题研究,随时了解各片的研究进展及困惑。中心组定期开展研究,调整研究策略,努力解决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使研究工作富有成效地进行。在课题研究推进过程中,各子课题组应按研究方案认真开展研究,完成研究任务,并在每学期初制定研究计划,每学期末进行研究小结,并上交课题中心组。参研学校每学年填写《龙泉驿区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工作报表》,报告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为强化实效,激励先进,每学年末,课题中心组根据各校开展研究的情况,按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评出等级,并对考核结果进行通报。
3、加强交流,突出实效
①充分利用网络教研资源优势
课题中心组利用得天独厚的教研网络,在《龙泉教育》网上开辟小学语文“研究专栏”,为参研人员提供学习资料,定期进行教育理论和教育科研方法的专题培训,不定期地邀请专家对参研人员进行理论培训,要求课题研究教师积极参与学习、讨论,提高参研人员的理论修养和课堂教学水平。
(1)通过e-mail向教师征集教研活动内容
一线教师是教学的实践者,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主体。教研的内容应当从教师中来,到教师中去。教研活动针对各类课型(拼音、识字、写字、阅读、作文、综合实践活动等)上片区级、区级研究课、展示课,教研员做好教师专业成长的伙伴。
(2)建立资源库,实现网络资源共享
新课程困扰教师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课程资源的溃乏。而传统的教师工作方式是以个体劳动为主,这使得许多教师智慧封存于个人手中,造成资源的浪费。为了让同伴互助更好地得以实现,我们将以“阅读有效性”公共教育博客、小学语文qq群组等载体为交流平台,将语文教师们潜心研究、精心开发的课件,编制的试题,设计的教学,撰写的心得等放在网上,使老师们的成果能够彼此交换,使它的作用和使用范围被无限放大,从而避免重复开发、浪费资源,为教师们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较充足的时间保证和资源保障。
我们还会推荐相关的小学语文网站和小学语文教学权威杂志,并及时向一线教师提供相关的网站信息,引领一线教师经常关注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新动态。教师们平时遇到的教学苦恼、问题、体会,都可以通过“发贴”的形式自由地在“龙泉教育小学语文”内发表意见。当老师们将自己遇到的问题发贴到论坛时,中心组由专人负责梳理问题,引导更多的老师进行思考或是进行答复。
②加强校际间的交流
为了促进课题研究不断深入,课题中心组将定期组织各子课题组之间的交流活动,坚持开展教师听、评、献课活动,坚持抓好课前精心设计,课堂务求质量,课后深入反思几大环节,并鼓励优秀学校、教师对薄弱学校和教师进行重点指导,帮助他们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
4、提炼成果,总结推广
各参研人员要强化成果总结意识和成果推广意识,对过程性研究成果认真进行总结、提炼。课题中心组每学年召开一次研讨会,交流研究成果。对好的经验和成果要及时在全区推广应用,提高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
八、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
九、课题研究的主要参考资料
1、《语文课程标准》教育部
2、《有效教学》肖成全等编著
3、《中国当代阅读教学理论与阅读教学》韩雪屏著
——对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瓶颈突破的一点思考
安徽省岳西县汤池中学 项 霞
一、解决的教学疑难问题
学生阅读的重要性谁都懂得,只是过去受制于高考而做起来很难,师生普遍不重视阅读这一块。从而使得我们的学生阅读量很小、阅读面很狭窄、阅读能力很低。
因此,阅读教学一直以来是我们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瓶颈,如何突破,需要我们多多思考:探索在高考形势下语文学科素养的培养中,如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其阅读能力,提升其阅读素养。而且这已经是大势所趋,到了刻不容缓、不得不引起我们重视的时候了。因为高考全面改革的大幕已然拉开,甚至被视为中央顶层史无前例的颠覆性改革,不只是语文,所有科目都将考验阅读水平。
二、解决此问题的主要方法
突破阅读教学这个瓶颈的办法很多,这里突出两点:
(一)引起重视
过去高考指挥棒下考分至上的功利主义取向、扭曲变态的语文试题必然导致学生三观迷失,应试思维必然僵化我们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这样的教育教学方法能够培育出什么样的人才,答案不言自明。
在这种形势下,其实我们语文教师里外难做人,不拼命的讲吧,就要挨应试教育一方的骂;拼命的讲吧,可能吃力不讨好,不见得有什么效果,即使有点应试效果就意味着对学生思想的束缚、其想象的翅膀被折断,其想象力也就放飞不起来。
好了,随着高考全面改革,会不会对此有所改变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对于阅读的普遍重视将会是必然的选择。
(二)正确引导
书是读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教师的作用不应夸大。只闻读书、念书,未闻听书、学书。认识到这个简单道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过多的讲述不但无益反而有害,是十足的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如果教师有非讲不可的时候,最好在指导学生阅读效率方面做一些点拨,诸如灵活运用精读而诵、粗略而读、泛而速览等多种阅读方法。“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陶行知)
语文课堂教学只是学生读书或念书的特定时空之一而已,但这个场所被过多的教师的教授讲解所填充,使得这个重要时空场所的读书或念书受到严重挤压,变成了听书、学书,虽然某些必要的讲解对某些学生的某些方面有一定的意义,但总体说来,任何过多的教授讲解的消极影响就是直接或间接压抑了学生的想象力。“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我们要用好这个重要例子,但不能完全依赖这个例子;不仅课堂外如此,课堂内亦然。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正确引导学生阅读。
三、实施步骤
要真正实现有效的阅读教学、真正让学生重视广泛阅读、并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确非易事,恐怕我们许多语文教师自身在这方面都存在严重问题,不大喜欢读书。因此,要想突破这种瓶颈,一方面要从自身做起,另一方面我们语文教师还要通过以下几点去改变阅读教学这一块:
(一)体制改革推动是前提
因当前体制及其应试指挥棒的影响,经历小学初中义务教育阶段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大多不仅写作素养水平极差,最基本的写作表达能力都不具备,连个请假条都难写清楚的学生大有人在,而且普遍存在阅读面狭窄,课外阅读极其有限,未能形成广泛的阅读积累。
显然,制约课堂语文教学效果的因素不难认识到,但要从根本上改变,对我们广大语文教师而言是不可能的事情,中国问题的源头往往不在下面而在上头,在于长期以来的教育体制特别是应试教育体制方面的问题,眼下中央顶层设计的史无前例的颠覆性教学改革是否能有根本改变,我们拭目以待。
假如管谟业先生小学五年级未辍学而一直读下去,顺利地上中学、大学到研究生,也许是一个什么家之类,或许对文学有兴趣,可能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师或大学教师(教授)而已,但绝对成不了莫言的,成不了那个新中国首个拿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的。而极具讽刺意味的是,新中国首个拿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竟然不是学校教育的功劳,而是自己自由阅读写作思考琢磨出来的,是摆脱学校教育束缚而放飞其想象力而造就出来的。就是说莫言不是教师教授出来的。虽然莫言36岁时上过北师大鲁迅文学院创作研究生班,但连莫言自己也说他在那儿老是不上课而差点被开除,拿到的北师大硕士是滥竽充数、有名无实。莫言之所以成为莫言,就在于自由阅读、放飞想象。可见,中央顶层设计的史无前例的颠覆性教学改革是势在必行的了,这也是实现我们阅读教学根本转变的前提条件。
(二)培养阅读兴趣是关键
要想改变我们学生的阅读量很小、阅读面很狭窄、阅读能力很低的局面,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爱好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对于我们语文教师,在这方面需要做到的是,充分利用语文课堂培养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兴趣与习惯并使之变成其终身受益的良好的生活方式。具体说来,就目前来看,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应试体系内,在服务于高考的前提下,努力利用课堂时间去尽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去多多阅读,除了要求学生对语文必修、选修教材文章的阅读,还要不拘一格地开展广泛的课外阅读,努力发展自己的阅读能力、从阅读中获得乐趣,提升其阅读素养;甚至调动学生的激情、鼓励学生适当写点东西出来。因为阅读与写
作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写作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与欲望,“你们把这句话记下来,用一辈子记住,写作是一支箭,阅读是把弓”(曹文轩)。
(三)打破课堂局限有必要
以阅读为中心,还要突破有限的课堂内阅读的不足,多多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以打破课堂的局限,这点特别重要。《语文学习》杂志有一句醒目的标题语:“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可见,不能把语文学习特别是阅读范围局限在课堂之上,只有打破课堂内外的界限,面向社会生活,才会发现生活之中处处有“语文”、处处有值得阅读的东西。辍学后的莫言之无奈,恰恰成就了他能够随心所欲的阅读,俯下身子广泛涉猎、阅历生活,仰望星空思索人生、思考社会,进而非倾诉于笔端之汩汩滔滔不可,从而造就了举世闻名的莫言。
对于我们的学生,没有莫言之无奈,却有应试之不可回避。各科学习任务紧,要鼓励学生把阅读当成乐趣,从阅读中获得乐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要过多的要求、干预、限制学生课堂内外所阅读的内容,而是让他们自由的阅读,通过这种个性化的阅读,慢慢地,学生阅读的兴趣自然会越来越高,其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也随之发展起来。这样的课外阅读不会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很好的休息,处理得好的话,不仅不会对各门功课产生不利影响,而且有利于各个学科的学习,并对学生终身发展产生健康而积极的影响。
(四)改变传统观念是必然
改变传统观念,打破一些条条框框,在大方向不与高考相冲突的前提下,不干涉甚至鼓励学生课外广泛阅读甚至阅读所谓的“闲书”,以突破语文教材的狭窄而有限的阅读量,这是一种更具个性化的阅读方式,更有利于激发、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再不改变传统的不重视阅读的观念已是根本行不通了。去年,小学及初中“部编本”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透露,“高考的阅读面也在悄悄变化,哲学、历史、科技什么类型的内容都有。现在阅读的要求远远高出了语文教学平时教的那个水平” “高考命题方式正在进行很大的改革,而且在悄悄地改”——阅读速度,以前卷面大概7000字,现在是9000字,将来可能增加到1万字;阅读题量也增加了,今年的题量,不是题目的数量,是你要做完的题的体量,比去年悄悄增加了5%~8%。
因此才有以下如此权威的解读(说法),阅读是一切学科的最重要基础,未来所有学科都是在考语文,如果你依然说自己没有时间读书,就等于说自己要放弃所有学科。语文为王的时代真正来临了。
看来,形势逼人;可见,是必须改变的时候了。
如果借口为了考试而无时间阅读,平时不多多阅读以提高阅读能力、扩大知识面,那么到时候你根本就无法应付考试的阅读量及迅速获取必要的信息。“别再说什么应付考试没时间阅读!现在你孩子不阅读,根本应付不了考试!”(温儒敏)。要把阅读的意义与高考成绩的提高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深刻认识到高考各学科阅读量很大,阅读能力增强了,不仅有利于提高语文学科的成绩,而且有利于几乎所有其他学科高考成绩的提高。
认识到这一点,再苦亦要为!认识到这一点,何乐而不为!
该实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语文课外阅读训练的无序性问题、语文课内外阅读内容选择和时间分配问题。
本实验的研究内容主要为:
1. 超前大预习阅读:
即在每一学期期末考试之后, 发下或让学生借阅下一学期的语文课本, 让学生利用假日时间进行预习性阅读, 初步感知全书内容。而对部分学有余力, 对语文阅读充满浓厚兴趣的同学, 还可以适当安排他们超前阅读高一级甚至是高中的语文课本。这一步很重要, 能为下一步实验中快速学完讲读课文赢得宝贵的时间, 并且还能在以后的课文学习中起到“居高临下, 势如破竹”之功效。
2. 对每单元中的2~3篇讲读课文采取“一拖二”式讲练结合的
课堂教学主模式, 即最多用一节课讲授完一篇课文后, 再分别找一篇在思想内容和写作风格 (或写作手法) 上相同或相似的课外阅读文章印发给学生, 再利用一节课时间进行比较阅读训练。
3. 实施“一拖二”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 每周或间周拿出一节
课外阅读课进行名著、名篇、名段赏析阅读训练, 以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
4. 超前训练课:
每单元选一至两道与本单元所学内容有关的典型中考阅读题让学生小试牛刀。这种超前性实战训练, 可以使初一、初二的学生有一种成功的自豪感, 初三学生也能通过训练树立起中考成功的自信心。
5. 课外休闲阅读课, 积累写作素材。
摘 要: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分别对实验班采用情景教学法,控制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法进行教学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对两个班分别进行实验前测、中测和后测来验证情景教学法是否比传统的教学法更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实验后采用调查问卷考查学生是否通过情景教学法掌握其它的的阅读策略。并通过访谈调查实验班学生对情景教学法的态度如何。实验结果表明,情景教学法能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并从中掌握一些阅读策略。
关键词:情景教学法;阅读测试;问卷调查;访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110-03
情景教学法也叫视听教学法,它是一种结合视觉和听觉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以情景为中心,充分利用手势、图片、幻灯片、多媒体、课件等教具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简单来讲,情景教学法就是在英语课堂上,教师有意采取一些措施为学生创造某些情感和特殊的环境。
一、阅读教学实验过程
1、实验对象
该实验对象是来自康平县张强中学八年五班和六班的两班学生。其中,五班为控制班30人,六班为实验31人。
2、实验方法
运用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实验法。采用2013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上海教育出版社。在实验过程中分别对两个班进行阅读测试。并在实验后对两个班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获得实验数据。
3、实验过程
(1)实验前测、中测、后测
笔者在实验初(2015.3),实验过程中(2015.11),实验后(2016.6)分别对两个班进行前、中、后测。并用SPSS软件对成绩进行分析。
(2)调查问卷、访谈
2016年6月中旬,笔者在两个班进行了一次调查问卷和访谈。内容包括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方法或策略及态度。并通过SPSS软件分析数据。
(3)实验教学实施
本实验将从2015年3月持续到2016年6月,共计36周。实验班和控制班都是由笔者授课,采用同一教材,不同的教学方法。实验班将采用情景教学法,分为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三个教学阶段。控制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法。
二、实验数据分析
1、两班实验前测结果分析
从表2.1-1中,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平均分在前测中几乎是相同的,实验班22.58分,控制班22.67分。然而,仅从平均分上不能完全说明两个班有相同的水平。独立样本T检验是对两样本平均数差别的显著性进行检验。从表2.1-2中,F值(方差齐性检验)=0.03,Sig.值(方差齐性检验的显著性概率)=0.957>0.05, t值=-0.039,这说明实验班和控制班方差相等。此外,差值的95%置信区间中包括0,也就是我们有95%的把握说明两班成绩无显著性差异。数据结果表明,在教学实验开始前,两班受试者有相同的阅读水平,这为实验的进行提供了可行性。
2、两班实验中测结果分析
从表2.2-1中,实验班平均分为25.16,控制班平均分为21.60,实验班比控制班的平均分高出3.56。可以看出经过24周的学习,实验班的成绩略好一些。从表2.2-2中,F=0.521,Sig.=0.473>0.05, 差值的 95% 置信区间中包含0,说明两班成绩无显著性差异。也就是说,在短期内,实验班和控制班的成绩无明显差异。
3、两班实验后测结果分析
从表2.3-1中,实验班比控制班平均分高出10.04分,说明在实验结束后,实验班的平均分明显高于控制班的平均分。从表2.3-2中,F=8.768,Sig.=0.04<0.05, 此外,在差值的 95% 置信区间中不包含0,说明实验班和控制班的成绩存在明显差异,此差异归于不同的英语阅读教学方法。
4、实验班前后测结果分析
表2.4-1描述了实验班的前后测,实验班后测比前测成绩高出10.39分,说明实验班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此外,后测的标准差5.437低于前测的标准差8.902,后测的均值标准误.977也低于前测的均值标准误1.599,数据展示了实验班后测的标准差和均值的标准误都低于前测。表2.4-2,配对样本T检验中Sig(双侧)值=0.00<0.05, 并且差值的95%置信区间中不包含0,说明实验班的前后测存在显著性差异。
5、控制班前后测结果分析(无明显差异)
表2.5-1的数据显示,控制班后测的平均分为22.93,前测的平均分为22.67,通过两年的教学,控制班后测的平均分仅比前测的平均分高出一点点。表2.5-2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来比较控制班前测和后测的平均分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根据数据,Sig.(双侧)=.696>0.05, 它表明控制班的前后测成绩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通过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实验班在情景教学法的指导下英语阅读水平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控制班中,学生的成绩并没有明显提高。因此,实验班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明显优于控制班的阅读能力。
6、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实验结束后,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受试者都会进行一次问卷调查,其目的是检验基于情景教学法下的实验班是否比传统教学法指导下的控制班的受试者有更强的学习动机,掌握更多的阅读策略和更积极的态度。问卷中每道问题都有A、B、C、D四个选项。四个选项的分值分别为4、3、2、1或1、2、3、4。如果选项对于阅读学习是积极因素,那么四个选项的评分级别4、3、2、1。反之,则为1、2、3、4。如果受试者得到的分数越高,表明他已经获得了更强的学习动机、更多的学习策略和更加积极的态度。问卷中共有18道题,有14道问题中的选项关于阅读学习是积极因素,四个选项的评分分别为4、3、2、1,另4道题问题的选项是消极因素,评分为1、2、3、4。为了方便比较,18道题被分为三类。1至4题考查学习动机,5至9题考查阅读策略,10至18题检查对阅读的态度。
该数据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来调查实验班和控制班学生是否对这三种类别存在显著性差异。
表2.6-1分别比较了两个班的动机和兴趣、阅读方法或策略、阅读态度。在动机方面,实验班平均分12.1,控制班9.5。实验班平均分高于其控制班。从阅读策略上看,实验班平均分16.35,控制班11.87。数据表明实验班比控制班获得了更多的阅读策略。对于态度,实验班平均分(30.23)明显高于控制班(21.20),这表明两个班对于英语阅读持有不同的态度。以上数据显示,在这三个类别中,实验班的平均分都高于控制班的平均分。然而,仅从平均分不能完全展示实验班和控制班存在显著性差异。所以,笔者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来分析数据结果。从表2.6-2中,我们可以看到Sig.(双侧)值分别是0.000,0.000,0.000都小于0.05。此外,在差值的95%置信区间中不包括0。这两点表明两个班存在动机、阅读策略和态度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
经过两年的实验,通过以上数据,可以得出实验班和控制班在阅读学习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班的受试者比其控制班有更强的学习动机,获得更多的阅读策略和更积极的态度。
三、访谈分析
访谈是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下进行,在访谈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像朋友一样表达自己的想法。以下呈现的是一些典型的访谈记录。
学生1(控制班):我不喜欢英语阅读,我的阅读理解不好。我不太注重英语阅读和口语,只关注语法。所以,我不知道怎样学习阅读。这学期,我开始注重阅读学习,我感觉自己的水平比以前好,但是有的时候我不喜欢在课上用英语回答问题。当老师问我问题时,我害怕其他同学嘲笑我的口语。
学生2(控制班):对于英语阅读,我既不喜欢它,也不讨厌它。我的英语阅读理解分数一般。这学期,我想更加注重英语阅读的学习并提高我的分数。但是,不管我多么努力的学习,我的分数并没有改变多少。我不知道怎样学习英语阅读,之前也没听过阅读策略。
学生3(控制班):我喜欢英语阅读,经过这一年半的学习,我仍然喜欢阅读英语文章,我对英国文化很感兴趣,我读英语文章,喜欢从头读到尾。遇到不会的词我会把它划下来,然后继续读,再查词典把不会的词翻译出来。遇到不会发音的单词,我很少去看音标,只记汉语意思。
学生4(实验班):在过去,我认为英语阅读是非常令人讨厌的课,我真的不喜欢英语阅读课。但是这学期,我们的阅读课课堂教学改变了,我的态度也改变了。老师设定了教学情境之后,我们被给予些任务。这些任务都非常有趣,我能理解我所读的内容,因此,我在课堂上变得更自信并喜欢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我现在喜欢英语阅读课。
学生5(实验班):我非常喜欢英语阅读,我的英语阅读理解水平很好。这学期的课堂上,老师在阅读前设立了一些情景,所以一些形象首先进入我的脑海中,当我阅读的时候,我会猜在那种情境下会发生什么。当我做阅读理解的时候,我总是先看问题,然后猜测在阅读理解中会发生什么事情。当我和其他同学合作的时候,我能找到我的错误并改正它。有时候,其他人的想法真的很合理并且他们能找到更多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所以,在情景阅读课上,我体验了很多并学到了许多。
【语文阅读教学实验方案】推荐阅读:
实验中学阅读教学操作方案07-18
初二语文阅读教学09-13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07-07
如何开展语文阅读教学10-15
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10-27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浅说11-13
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阅读的思考10-28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论文06-27
谈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07-10
语文阅读教学规律的探究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