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生命——观《唐山大地震》有感

2024-10-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感悟生命——观《唐山大地震》有感(共10篇)

感悟生命——观《唐山大地震》有感 篇1

题记:一个关于爱,关于恨,关于希望与亲情的故事。

34年前的那场惊天动地的地震,牵动了无数人的心,那五个可怕的字眼,唐山大地震,在我脑海中印得清清楚楚。我看到,大地在突然间变得天旋地转,天空由黑变红,然后由红变紫;我听到,那闪着等的大楼,发出“兹兹”的声音,仅仅是在几秒钟之内,一座高楼大厦,在顷刻间灰飞烟灭,成为一片渺无声息的废墟;我看到,地上水管破裂,水直冲天空;我看到大地开裂,人们的恐慌,还有那撕心裂肺的一声:“妈„„”那声音,在我脑海中回荡了很久很久。

雨,下着,下得那么凄凉,只看见许许多多的人躺在泥泞的地上,倒塌的废墟中,他们躺在血泊中,一些幸存的人们正在抢救,可他们也浑身是伤。

元妮,丈夫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她的生命,在悲痛之余,她发现自己的两个孩子还活着,被一块石板压住了两头。可是,此时人们却发现石板无法抬起,砸了这儿一头,伤了另一头;砸了另一头,伤了这一头。两个只能救一个,母亲坚定说:“两个都得救!两个都得救啊!”可救援人员没有办法,最后母亲只能心痛地说:“救弟弟!”姐姐小方登在黑暗中清楚地听见这两个令人窒息的字眼,她绝望了,没想到,母亲选择了弟弟!可怜的小方登不仅要被沉重的石板压着,她幼小的心灵还要承受被母亲抛弃的痛苦,对她,无疑是最大的伤害。

弟弟被救活了,一只胳膊却没了!

此时此刻,我好像看见了许许多多的孤儿无家可归的样子,面对亲人的抛弃,面对生死抉择,心灵的创伤远远超出了身上的疤,身上的痛,我想,那该是多么难受啊,他们的童年,一定被蒙上了一层阴影,那将是永远也忘不了的,就像方登所说的:“我不是记不起,我只是忘不掉!”因为忘不掉,所以,他们只能把所有的痛苦埋藏在内心深处,埋得很深很深。

相对而言,我们的童年,不知比他们好上几千倍甚至几万倍。我们的童年里,有爸爸妈妈的细心照顾,我可以黏在妈妈的身边;有老师同学的热心帮助,我可以和他们一起玩耍;有爷爷奶奶的疼爱,我可以发发小脾气。我们的童年,就像是一场梦,梦里,有我们含着泪的微笑;童年,就像是一曲动听的钢琴演奏,音乐中,有我们银铃般的歌声。童年是快乐的,幸福的,无忧无虑的„„。

小方登在死人堆里奇迹般的活了,她站了起来,她很无助,在雨中淋着的她不知道为什么自己还要活在这个世界上。她并没有去找妈妈,已经记事的她无法释怀妈妈的所作所为。她,恨妈妈,恨妈妈选择了弟弟。她,选择离开,她要离开这儿。看到小方登那种绝望的眼神,我很心痛,虽然我知道她的妈妈也是迫不得已,可我的心真的很痛,为小方登而心痛。

但是,幸运女神总是给眷顾可爱善良的人,这位小女孩幸运地被一队解放军夫妇收养了。

直到08年汶川大地震,方登跑去前线支援,在抢救别人的过程中,她被一个母亲的行为所感动了,她终于理解了母亲当时的心情,慢慢放下了对妈妈的恨,她觉得弟弟还能活着,真好!而在灾区,她的弟弟方达,也在做志愿者支援,他们相遇并相认了,她回到了那个32年让她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着的家,见到了白发苍苍的母亲。看到母亲为自己准备了“西红柿”,这是地震前母亲许诺给自己的。上学的书本,母亲也是买两套。母亲包饺子的双手,低垂着的头,不敢面对女儿的眼神,一幅幅画面在我脑海出现。我看到那位伟大的母亲激动得给自己的女儿跪下一直说不起,浓浓的亲情使方登渐渐地理解了母亲,明白了母亲的爱。

“妈,对不起,我整整折磨了您32年!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这是结尾的时候给我震撼最大的一句话,也是最温暖人心的一句话,小小的一句对不起,虽然不能把所有的愧疚都表达出来,但是,有了这句话,母亲就已经满足了,对女儿的过错已经全部忘却,再多的怨恨都在这一刻被浓于水的血融化了!

亲人,永远是亲人,不管发生什么事,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管如何不理解父母的所作所为,但爸爸妈妈到最后总是会原谅,宽容我们。他们总能对我们做的错事既往不咎,只是希望我们能够努力,能够改正错误,而我们是否为爸爸妈妈想过?

在我们因为爸爸妈妈做的菜不合胃口发脾气的时候,你是否想到爸爸妈妈每天的辛苦工作?我还记得又一次爸爸妈妈因为工作回来要晚一些,让我和姐姐先做好饭,等他们回来再烧菜,而我和姐姐为了给爸爸妈妈一个惊喜,给他们减少一些负担,我们、用家里的一些蔬菜,做好了饭,只等爸爸妈妈回来就开饭了。1小时以后,爸爸妈妈终于回来了,而因为是夏天,天气很热,爸爸妈妈满头是汗,累得很。我帮爸爸妈妈递上一块毛巾,他们擦完脸之后感觉精神很多了,又看见一桌的菜,还一直说我和姐姐很乖,我心里甜甜的。

其实,让爸爸妈妈开心很简单,只是简简单单的一桌菜,在他们累的时候帮他们敲敲背,递上一块毛巾,送上一杯水,一个小小的举动都能让他们感到很开心。

所以,我们要孝顺一点,多为爸爸妈妈想一点,在和他们拌嘴的时候站在他们的立场上想一想,这是我们所应该做的事情。不是吗?

地震的可怕,夺去了许许多多的生命,难道生命就那么脆弱无比吗?

有人说,生命像玻璃,一撞即碎,不可复原。而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并且没有第二次,所以说生命很可贵,我们一定要珍惜爱护它,什么都可以没有,生命不能没有,没有了生命等于没有了一切,就算很富有有什么用呢?生命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也是金钱所买不回来的。没了,才知道什么是没了。真的没有了,玻璃撞碎了,谁又能够再让它复原呢?生命一旦破碎,谁又来替你平复呢?我们应该去努力爱护身边的每一个生命,每一个生命都是伟大的,值得尊敬的,又是脆弱的,需要我们的保护。

我们在自然的灾害面前,人类显得多么渺小;而在团结起来的人们面前,灾难又显得多么不堪一击。虽然灾难无情,而亲情是永远也改变不了的关系,就像铁链把我们连在一起,在中国的土地上,大家都是亲人,这是怎么也无法抹去的血缘,大家的身体里都流淌着中华的血液,每个人都是中国这条龙的一片鳞,只要我们团结起来,就阻挡不了我们向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如果每个人都承担起一点责任,每个人都勇敢,坚强起来,我们一定能够把困难打倒,胜利最终是属于我们的。

观唐山大地震有感 篇2

时间飞逝,32年前的那场残酷的大地震曾牵动了无数人的心。唐山大地震,这五个可怕的字眼,仅仅是在短暂而又可怕的23秒钟里,毁了无数个家庭。

当元妮说没了的时候,在场的人都哭了。没了才知道什么是没了,这句话是多么精辟,是多么的让人心碎。正因为这场地震毁了无数个家庭,伤害了那么多的生命,在这短短的23秒,毁了多少人的青春,真像海报上的“那句话23秒,32年”。

在废墟中,方登与弟弟同时压在巨大的石板下时,母亲无助极了,只得含泪忍痛放弃一个,选择了弟弟。方登在黑暗里清晰地听到了母亲所说的每一个字“要弟弟”这短短的3个字使她感到了绝望。可怜的小女孩方登在坚硬的石板的压迫下,还要承受被亲生母亲抛弃的伤痛,对于不到10岁的她来说,无疑是最大的痛苦,对于这个母亲来讲也是最大的痛苦,手心手背都是肉,无论放弃哪个,都会痛。就这样这个母亲的心,碎的再也拼不起来了„„

之后,这位可爱的小女孩方登在幸运之神的眷顾下活了下来,并被一对好心的解放军夫妇领养了,健康地长成了一个漂亮懂事的好女孩。然而童年时留下的痛苦的回忆也一直环绕着她,直到这次我国的汶川地震,方登第一时间积极地参加了救援工作。在无意之中遇到了她的弟弟方达,并回到了离开32年却无时不在想念的家,见到了白发苍苍的亲生母亲,团圆了这个破碎的家。

又是一个完美的结局,方登在经历了无数灾难与离别后,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并得到了幸福,这幸福来之不易,细细品味才明白,这美好结局的建造者,应该是那对普普通通的解放军夫妇—方登的养父养母。他们用真爱唤醒了方登的希望,对方登就像亲生女儿一样,是他们使方登在经历了人生最低谷后又重新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有了活下去的信心。而在方登长大后,他们却没能享福,养母因为病痛永远地合上了眼睛,养父年迈退休。他们用自己的一生呵护着这个受伤的孩子,无时无刻不在小心地关心着她,使她走出了心灵的黑暗。虽然他们也知道,孩子终究要回到亲生母亲的怀抱,但他们却依然无怨无悔。

当然,“唐山大地震”带给我的震撼也远不止这些,甚至那些在影片中,一次正脸也没有露的满身淤泥的解放军叔叔们,也是同样值得我们尊敬的,他们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有的伤了,有的还奉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却没有一个人发出怨声,都是无比坚强的冲上前去,与灾难勇敢地搏斗!

观《唐山大地震》有感 篇3

《唐山大地震》把我感动的直流眼泪,唐山这次地震震的不是地,而是人们的心。

两个孩子同时压在一块大石头下,而且两个孩子也只能救一个,妈妈说就弟弟因为当时时间紧迫,姐姐也没有回应,妈妈以为姐姐已经奄奄一息了,所以说救弟弟。这一句话被姐姐听见了,一直回响在他的耳边,他从此恨痛了妈妈,他不知妈妈当时下这个决定有多难。心手背都是肉,妈妈也很爱姐姐,此时也折磨了妈妈一辈子,妈妈每天都活在痛苦之中,觉待很对不起姐姐,如果当时用妈妈的命换姐姐的命活妈妈肯定会毫不犹豫回答。可惜没有如果……

后来其实姐姐没有死。是被雨水淋醒的。后来被解放军带走了,就跟亲生妈妈养他。汶川发生了一个大地震。姐姐不顾一切地去救人,救人之中有一位母亲跟她的妈妈。地震前说的话一样,地震后王登看见了他的弟弟就跟他走了。他们终于团圆了,和妈妈的误会解开了,此生无憾了。我为他们高兴。不管在什么时候,母亲都爱自己的孩子。

观《唐山大地震》有感 篇4

二十三秒的地震,三十二年的感情纠结。

我无法真正体会最为一个母亲的李元妮舍女救子时内心的剧痛和无奈。儿子和女儿,失去任何一个都将成为一个母亲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但地震留给母亲选择的余地却显得那样小的可怜,就像别人给你出了一道单选题,明知给出的两个选项都是对的,但偏偏要你放弃一个,你可能不服气的反驳题目出的不公道。但在大自然面前是没什么公道可言的,生命可能就在弹指一挥间便灰飞烟灭,大自然从不会吝惜一个生命的死活。最终,母亲选择了儿子。即便他知道无论选择哪一方,对另一方都会造成致命的损伤,这是一个母亲的选择。

在大地震来临之际,父亲则如擎天柱一般撑起一片生命的绿地。父亲总是在最险要的关头迸发出前所未有的能量与信念,这便是父爱的伟大之处。在你最紧要的关头,父亲仍然能能够清醒的告诉你:别怕,有我在。生命的韧度从父亲身上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让人肃然起敬。但父亲还是走了,亲情的力量还是没能夺回大自然对生命的审判权。

终于,生命的精彩在这一刚一柔中毫不保留的展现,无论结果如何,我们都应以一个赞颂者的姿态去祈福他们。

其实电影自始至终都在演绎一场关于亲情的故事,给人以透彻心扉的感动。让人在冷酷的自然面前仍然能够感受到爱的温存。地震再强烈也震不倒用爱构筑起来的心墙,这便是人类的伟大之处。于是,我们有理由相信,父母亲人的爱才称得上人间至爱,而我们更不能辜负父母的一片苦心。在他们爱的呵护下,我们应该更加努力的汲取营养,茁壮成长,以此来报答父母以及所有爱过、疼过我们的人。

观唐山大地震有感 篇5

那是1976年7月28日,当天天很昏暗,成群成群的蜻蜓一窝蜂地涌来,人们似乎没有感觉到危险正一步一步逼近。夜里3时42分,唐山发生了7.8级大地震。睡梦中的人们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有的人想跑出楼房,可是刚出门就被塌倒的水泥板给压住了;有的人为了逃生,干脆选择从高楼跳下,结果跳出来后又摔死了;房子塌了,家没了,到处是血流成河……

看到这里我很难过,也有很多感慨。人们在这些天灾人祸面前显得那么渺小,那么无助。那么,作为新一代的我们,如果再一次发生大的灾难时,我们该如何面对呢?

首先,我们要认真学习,掌握各种灾难发生时的前兆,了解如何自保,如何急救的方法。例如地震前的天气变化,井水的升降、变浑,动物行为反常等。一旦发生地震,我们能跑出室外的,就一定要有序地逃到室外,到空旷的地方。千万不要再跑回来取东西。如果跑不出去的话,就要躲到卫生间、写字台、床或低矮的家具下,用枕头保护好自已的头部。如果可能,抓住身边可以利用的东西,如水瓶、吃的东西,尽量节省食物。

其次,当灾难真的来临时,一定要冷静,最忌慌乱。相信只要活着,就会有人来救我们。如果真的被困住了,一定要坚持,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要保持体力,听到有人来时,敲击管道或墙壁以便救援人员发现。在其他方式都不奏效的情况下再选择呼喊。可能的话,请使用哨子。

我还记得三年级的时候,学校的一次灾难来临的演习。在遇到危险时,老师教育我们下楼梯一定要有序,争先恐后的结果,只会让逃生的速度更慢,带来可怕的人员拥挤和伤害。危难时一定要团结协作,才能共渡难关。

观《唐山大地震》有感 篇6

一家四口,爸爸、妈妈、姐姐和弟弟,地震之后,爸爸去世了,而姐姐和弟弟被压到了一个水泥板下。现在只能翘一头,结果是弟弟这边呢,就压迫姐姐。如果是姐姐这边就压着弟弟。绝望的母亲选择了弟弟。而姐姐,却没有被压死,而是在停尸车上醒了过来,被一家解放军抚养。

一转眼就是32年,弟弟读完高中后十分顽劣,独自到了杭州闯荡,后来成为了一个大旅游公司的董事长,有了自己的家庭 (又一次还闹出了一个大笑话:一个十分轻微的地震,大家都仓皇而逃。而他呢,却说:“回来回来,都回来上班,这是小震打针你也跑不了!”)。而姐姐却在杭州读医科大学,但后来却意外的怀孕了。他坚定地生下了这个孩子,后来又到了加拿大嫁给了一个外国律师。

,汶川大地震时,他们二人在一起抗震救灾,弟弟的货物在汽车和直升机上,一时无法到达,于是他就率领人员一起去前线抗震救灾。意外的和姐姐重逢,他们抱在一起喜极而泣。

观唐山大地震有感(模版) 篇7

76年的中国,还是计划经济阶段,生活的形式是简单的,可也是幸福感最强的时间。1976的唐山亦是如此。主角一家四口的日子没有任何的问题,父母健健康康的,孩子活泼可爱。

虽然爱孩子的心是无私的。但或许还是受到了男尊女卑的束缚。父母对于男孩的爱明显要重一些。或者这不是偏爱,只是一种习惯,一种重男轻女思想的延续。成群的蜻蜓飞过预示着灾难的临近,恩爱的夫妻霎时阴阳两隔,生死殊途,没有半点的提示,没有一点点的预兆,在瓦砾倒下的那一刻,丈夫推了妻子最后一把,妻子得以死里逃生,这爱用生命划上了一个凄美的句号。丈夫留下的片刻温存亦不在。

地震引起房子倒塌,预制板压着姐妹俩,母亲希望两个孩子都能留下,可是现实却要让母亲选择只能留下一个,她哭喊着,说出了救弟弟,那三个字在别人听来这无可置疑,可是

在小女孩的耳朵里那三个字就是炸弹,炸毁了她以前所认知的一切,生命的价值亲情的重要。女孩吃不到最后一个西红柿不是因为她是姐姐,那是因为她是女孩。大雨下了一夜,在雨中

女孩奇迹般的还生,却再也找不到家,找不到亲情的归宿感。她明知母亲与弟弟还在亦依然离去„„

母亲坚强的活在唐山,不愿随儿子的奶奶到山东去,因为她要维持这个家,那个最初一家四口的家,带着缺了胳膊的儿子,为儿子借钱装假肢,日子再艰难仍不愿意嫁人,她是为她死去的老公而活的,为那个四口之家的人而活的,她愿意一切都停留在地震前并为此努力。家没了可以再建,可精神上的家呢?母亲要守着这个家,这个一家四口的家。

女儿(张静初饰演),被人当作地震孤儿收养,她知道自己的亲身母亲还在,弟弟也还在,可是她认为家已经不在了,家不是在地震中倒塌了失去的,而是母亲说出的那三个字“救弟弟”

把她心中的家摧毁了,后来她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变得不再恋家,养育她的母亲在病危的时候还得父亲亲自去学校她才愿意回去见最后一面有着养育之恩的母亲。与男朋友(陆毅饰演)

意外怀孕不愿去做人流,因为她——不愿意放弃生命,她敬畏生命,因为她曾被放弃过。

儿子(李晨饰演)在经历了灾难后,个性顽强,求生欲望强烈,他心疼母亲,不怕吃苦,踩三轮,独自出外闯荡,坚韧的性格让他后来在事业上有了不错的表现,知道感恩,汶川地震的时候身为公司老总的他亲自带队抗震救灾。

32年后,两姐妹在汶川抗震救灾中偶遇,姐姐原以为自己割舍了32年的亲情已经不复存在,会随着她有意的掩藏与随着她远嫁它乡而如车站的月台消失在身后,可是血浓于水,分离32年的亲

人只一眼相见亲情就如烈火般在心里燃烧起来,燃烧到她自责自己32年的行为,亲人毕竟是亲人。母亲跪下来泪眼悉索对女儿说:“对不起,对不起。坟墓里的书包,课本,母亲的不愿搬家,一切的一切的深深的触动了女儿,她自责的蹲在自己的坟头哭着„„,那一幕意义深刻,房子可以塌,家却不会破,人会离去,情感却不会死„„

灾难是无情的,人是有情的。

既然从生的那天起,就注定死是最终的归宿,那我们就更应珍爱生命善待他人,活出每天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就更加真惜生边的人,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趁父母还在好好孝敬

观电影唐山大地震有感欣赏 篇8

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中国唐山发生里氏7.8级大地震。唐山,一座上百万人口的工业城市,已经在一场没有预报的特大地震中夷成废墟。中国地震出版社出版的《地球的震撼》一书,公布了以下数字:死亡242769人,重伤164851人,轻伤544000人。

当我看到那极度震撼的场面的时候,我的眼睛湿润了,对于我们这代没有经历过这种自然灾害的人来说,感受不到当时那种亲人与亲人之间,朋友与朋友之间的生离死别的情景。故事主人公是描述唐山普通四口家庭,丈夫大强是一名退伍军人,妻子元妮是一名普通工人,一双儿女,大女儿方登,小儿子方达。就这样原本幸福的四口之家在短短的23秒之内阴阳离别,丈夫为了救妻子被倒塌的石板压住不幸身亡,妻子虽然幸存下来了,不过却碰到一个难题,两个孩子被压在一块巨大的水泥板下面,水泥板上面还压了很多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挪开的石头。如果撬动一头,另一头的孩子就保不住!帮助营救的人们让元妮做决定,救出姐姐还是弟弟?元妮非常痛苦,没法做出决定,这个放在任何一个父母身上都很痛苦,元妮不停的叫着:两个都救!帮助的人们还得去救其他人,这时候时间非常宝贵,如果做不出决定,人们就要离开去救其他幸存者。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元妮选择救治弟弟。姐姐方登在听到妈妈的这个决定后失望的在废墟下留下了眼泪。虽然最后没死,不过在之后的几十年中对母亲的怨恨一直不能释怀!我不知道故事为什么要安排救弟弟,可能是中国的传统观念吧。男的可以留下来传宗接代,并且我想,元妮之所以救弟弟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太爱丈夫了,丈夫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自己,弟弟的身上有丈夫的影子,所以才决定救治弟弟! 后来,方登很幸运的被震后的雨水冲醒,看到旁边躺着死去的爸爸,怀着失望的心情漫无目的的向前走被解放军当作孤儿救走,后被解放军军官认领。32年过去了, 汶川大地震,学医的她跑到前线进行救援,被一个母亲的行为感动了,终于理解了妈妈当时的心情,慢慢放下了对亲人的恨,觉得弟弟能活着,真好!在唐山救援队里,离散32年的姐弟竟然重逢了,姐姐回到了老家唐山,见到母亲 ,解开了母亲32年来的心结。

在这个电影中我们能得到很多。我们了解到了76年大地震的真实情况,面对自然灾害生命的渺小,人民军队的奉献,无论哪里出了问题,有了灾害,我们的人民军队就会出现在哪里!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尤其是那些经历过“唐山大地震”这样的苦难的人们,他们幸运的存活了下来,他们更懂得生命的珍贵,懂得了帮助别人。在“汶川大地震”中,我们看到,救灾非常积极的就有唐山大地震中幸存下来的人们和他们的后代。让我感受到“天灾无情人有情”这句话的含义,面对困难积极进取,努力去克服,地震我们都能克服过去还有什么我们不能克服过去呢!

感悟生命——观《唐山大地震》有感 篇9

一是当时我们对地震预测的科学水平有限,党和人民政府对地震的应对能力不高,导致地震来临时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应对行动。在房屋倒塌时没有及时撤离危险区,被房屋倒塌时,打压造成严重伤亡。

二是组织逃生经验不足,没有应急逃生预案,当灾难来临时,人们惊慌失措,束手无策。

三是救援经验不足,医疗救生水平低,对72小时黄金时间的救援采取突级抢救产意识不强。

影视在另一方面描述了灾难发生过程出现了市民舍生忘死,舍已救人的动人场面。一位中年母亲李元妮冒着生命危险要冲向处于极度险境救儿女方登、方达。突然,被丈夫方大强拉住了。在这千钧一发的紧急关头,丈夫又突然推了妻子一把。“轰”的一声巨响,房倒了方大强被压死。

观唐山大地震后感 篇10

今天我也看了,心里一直很疼很疼。。

不记录点什么好想就留不到什么。

母亲---元妮

我求求你,俩个都救行吗?这个是徐帆配演的母亲,在地震时候不停对救助人员说的。。

当必须要做出抉择的时候,她选择了儿子-方达。

看似简单的3个字,救弟弟。。

妈妈心碎了,女儿(方登)心死了。。

试想让我面对这样的选择时候,我也会选择儿子,因为中国的传统就是有儿才是根。。

这个是作大局着想,知道丈夫没有了,,方家的顶梁柱没有了,必须为老方家留下什么。。

丈夫用自己的命换回自己的命,,自己的命就是为了老方家而活。。

当选择了儿子的时候,,妈妈的心 碎了。为了儿子牺牲了自己的女儿。手心手背都是肉啊

心是多么的疼啊

老太太32年了,守着内疚过日子,活着跟死人没两样,只是为了儿子而活着。。

儿子---方达

母亲给料自己3次生命,这个是方达一直说的。。

第一次是出生,第二次是肺炎,第三次就是地震。

方达知道自己欠妈妈一辈子的,虽然自己没有了一只手,但是为了爸爸,为了姐姐,更为了妈妈。

一个身残志不残的青年开始奋斗,一切都是为了母亲。。他要报答母亲的不容易。。

女儿---方登

当听到母亲说救弟弟的时候,登登流泪了,心死了

幸运的活下来,留下了地震的阴影和对母亲的仇恨。。

一直不能忘怀,一直恨着

有着唐山人的倔强,,即使未婚怀孕了,也要坚持生下孩子

只有经历了唐山大地震的人,才能体会生命的意义,不能轻易扼杀一个生命

生命是多么的脆弱哦,多么的坚强。。

经历了汶川地震的事件,看到一个妈妈为了救女儿为了大家,舍弃了女儿的腿。

终于跟弟弟妈妈相认了,这个时候才真的明白妈妈的抉择。

不光折磨了自己32年,也折磨了自己的母亲32年。

母亲的日子比他更难过。。

自己做母亲后才能体会这样的心情。。

看着这片子,一次,又一次,心很酸,很疼。。

再大的灾难我们都不要害怕,我们要挺住。

人心的坚强比什么都重要。。

爱情:

两姐弟的父母的坚贞爱情,爸爸推开了妈妈,自己奔向屋子去救孩子,楼塌了,爸爸大强死了

妈妈元妮不停的用手去刨,一直说着,大强,坚持。。。

地震再次来料。。燕妮只有无助的看着天。。

留我一个人干啥。。这是燕妮无助的哭喊。。

一辈子这个女人没有再婚,虽然他很年轻,没有听从婆婆的改嫁,没有去济南,只是守在唐山,守着屋子,,为的就是大强的魂回来,能有个家。。

儿子方达让他找个伴,,他却说哪个男人能用命对她好,用命去换她的命,这辈子给他当媳妇,一点不亏。。

爱情不是山盟海誓,不是甜言蜜语,有的只是平平淡淡,在你需要的时候困难的时候为你付出一切。

爱情不是惊天动地,有的只是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承诺。

亲情:

亲人,就是亲人。。

这个是方登养父母一直说的,确实啊。血浓与水啊,割不断的情。。

方凳爱母亲,所以才会在母亲选择弟弟的后,那么恨母亲。

方登爱养父母,所以才能在自己觉得给养父丢脸后,不再回去,才会在自己幸福后,回去找养父。

方凳爱祖国,在得知汶川地震后,马上赶回国,尽自己的一番心意。

方达爱母亲,才会那么努力的奋斗,就想让母亲过上好日子。

才会在把孩子留给母亲,为了母亲跟妻子翻脸。。

妈妈爱孩子,爱方达

才会在老公和女儿都不在了后,独自一个人带着儿子过活,才会那么坚强的生活下去。

妈妈爱方登,才会一直那么纠结,那么心疼,一直折磨着自己的内心。。

有时间就看看这部片子吧,也许你会有不一样的体会,但是一定都会被那震撼的场面所感染。。

我们都应该坚强的活着,为了自己,为了家人,更为了那些死去的同胞们。。。

整个暑期电影的7月档,全部让路给《唐山大地震》,居高不下的票房足以证明这部电影的受关注程度。对过往伤痕的追忆与凭吊,这样的电影题材覆盖了所有年龄段的观影人群,更多的80、90后一族,备足了

纸巾,准备大哭一场,稀释现实社会带来的紧张与压力;中老年影迷则寄希望于电影的每一个桥段与物件,将思绪牵引至此去经年。

在开场震撼的大地震场面中,我忍住了泪水,但在震后主人公的平实对话和生活剪影的默默冲击下,泪水一次次夺眶而出。走出影院,阳光打在脸上,脑海中瞬时闪现出媒体人江艺平女士写在《南方周末》上的语句——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没有什么可以轻易把人打动,除了内心的爱。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抖擞精神,总有一种力量它驱使我们不断寻求正义、爱心、良知。这种力量来自于你,来自于你们中间的每一个人。”

当我们静下心来,借电影情节感受存于内心深处的感动,借电影情节唤醒沉睡已久的本能的爱,这种力量,足以让我们泪流满面。当解放军继父对着出走多年的女儿怒发冲冠地说出那句“我每天都在担心!”时,我流下了眼泪;当经历了丧夫之痛的母亲说出那句“没了,才知道啥是没了”时,我流下了眼泪;当重回家中的女儿拿起那个迟了32年的红番茄时,我流下了眼泪„„我的内心是纯粹的,只为那天地之间最纯最真的亲情。

从亲情放眼开去,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应该在为稻粱谋的间歇,对自身的精神家园做一番深刻的自省。面对每一篇突发事件的报道,我们是否还会一如既往心怀悲戚;或者仅仅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在不知不觉中变得麻木不仁?时代在前进,物质极大丰富,精神家园更是不可荒芜。当我们一次次面对近在咫尺的劫杀、爆炸、矿难、坠机,当我们一次次面对百年难遇的洪水、干旱、地震、雪灾,当我们一次次被新闻中突发事件的场面所震撼,一次次祈求上苍、叩问大地,我们得到的答案是四个大字——“多难兴邦”。从汶川地震到舟曲泥石流灾难,这四个字已然成为遭遇逆境时的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当一个民族有了共同的心灵追求,它会汇成一股惊人的力量,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免于被纷乱的尘世所吞噬,让我们的心灵回归最纯真的美好。

《唐山大地震》看上去是一部灾难片,实际上却讲述了一个亲情和震后幸存者治愈心灵创伤的感人故事。在唐山大地震灾难发生的23秒间,动摇的地面、撕裂的房屋、惨叫的人声,强烈的视觉冲击震撼人的心灵,一个年轻的母亲在震后的废墟中,水泥板的一段压着龙凤胎的姐姐,另一端压着弟弟。救援者只有能力救活一人,这位年轻的母亲,将如何抉择?这是这部电影留给人性的一个难题。在“只能救一个”的万难抉择下,徐帆扮演的母亲无助而绝望的喊出“救弟弟”几个字时,压在钢筋水泥板下的姐姐默默流泪,呢喃着喊出最后一句“妈妈”,同样也在黑暗中陷入了无助和绝望。23秒的地震灾难,带来了一个家庭32年的生离死别。对他们三个人来说,活下来只是这个故事的开始。

这注定是一个无解的难题。母亲难以逃脱自责的负罪感,女儿也无法面对母亲放弃自己的心灵创伤。这里的无解,并不是故事的无解,而是人性的无解。人类如何才能修复这种因灾难或苦难带来的人性扭曲?这是冯小刚拍摄这部影片,一直在真正面对的难题。父亲死了,眼睛永远的闭上了;母亲和女儿虽然活了,但内心的伤口却一直张开着。人们在电影院中留下的泪水,不仅是为这对母女,更因为灾难对生命和人性的伤害与扭曲。

在观看这部电影时我流下了泪水,很多年没有这种观影的感觉了。但同时冯小刚最拿手的幽默元素依然存在:除去对于植入广告的些许不满外,儿子的那句“这里鸡不缺,蛋也有 的是”还是让人忍俊不禁。但电影更多的是渲染了情感的力量,无论是对故事、画面节奏的把握,还是对观众情绪的驾驭,冯小刚都显示了他娴熟的功力。对大地震的灾难表现,也处理的恰到好处,既形成了对故事发展的推动和压力,也没有过度的渲染,电影在意的是如何让观众能设身处地走进角色的情感中,一旦与之呼应、合拍了,你自然会与角色一起深入到那复杂的人性世界中。人们流下的泪水,其实是对自己人性的一次净化,流出的不过是那些遮蔽人性的杂质。

近百年来,中国有太多的苦难和灾难,被遮蔽在人们的记忆之外。除了前两年看过一部国产的反映台风的灾难片以外好像国内没什么值得记忆的灾难片了。人们几乎已经遗忘了该如何用电影来表达苦难对人性的伤害。苦难在公共话语中的失声,使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直面不幸与悲伤的能力。天灾人祸是我们无法避免的,就像《2012》一样。天灾在世人眼里承担了一个恶的角色。其实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让经历苦难的人发出声音,不仅是对那些受难者生命的尊重,也意味着将那些个体的苦难记忆,转化为民众可以用来自我教育的公共记忆。它其实也是民众间寻求文化认同的一种方式。这种记忆对一个民族,是最为重要的精神财富。因为对历史的苦难记忆越深刻,就越能警示人们提放这种苦难的再度发生。当08年发生汶川大地震的时候,电影中显示的救援场景和唐山地震有了天壤之别,整个民族对待灾难的态度日臻成熟,灾后的心灵重建是比实体重建更重要的一环,温总理的一句“大难兴邦”道出了其中的真谛。

现在的科学水平还无法准确预报这种大的苦难和灾难在何时何地发生,它往往在人们毫无提防的时候突然来临,就像唐山、汶川、玉树地震一样。不愿面对伤疤和苦难的人们,却要以这种更残酷的方式,来面对历史的苏醒。苦难的受害者,并不只是那些受伤害的个体,而是所有人的共同人性,所以对苦难的揭示和记忆,也是一种对创伤的安慰和人性的追寻。《唐山大地震》就是这样一部寓言,它用一个带着体温和血泪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苦难重压下人性的尊严。

那些死亡者的生命不会回来了,那些受难者的青春也不会回来了,但这种对于苦难的聆听和见证,会让我们对现实始终保持一份清醒。实际上,在这个麻木迷茫的年代,做一个对苦难历史的记录着和见证人,也是一份人性的行动和责任。

其实一直很少写影评。因为工作的关系,更多的评论都由别人来陈述,我只是做一个收集和整理者。这些评论无论是中肯的、偏执的、客观的、主观的,都是代表了某个人或者某些群体对影片的感受和看法。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一向喜欢大家自由言论,以期得到百家争鸣的结果,最后让听者按照自我的立场去进行判断和选择,我把这视为一种“平等与自由”。

前日去看了冯小刚导演的新片《唐山大地震》。说实话在看片之前我还是有一份期待,期待着他能够把张翎的原著改编的更好。同时为了保有对死难者的敬意,我还特地穿了一身黑衣前去观影。但是待到影片结束的时候内心却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落差,这种落差可能来自于与期待值的距离,也可能来自与该片中某

些让人感到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随后的发布会上,冯小刚导演在受访期间的某些言论着实令人感到不适,所以我决定这一次要写下自己的感受,真实的感受。

在我进入电影评论这个行业的时候,做的第一期节目选题就是灾难片。为之我搜罗了一堆灾难片来看,最后的感觉就是与天灾相比,人其实是灾难中最大的主角。这也好比某位影评人的那句话“其实没有真正的天灾,因为所有的天灾都是人祸”。

对于冯小刚为什么要选取拍摄《唐山大地震》,其真正的目的是什么,我也不想去进行探讨。因为在对于电影的态度上,我一向不认为电影是一门艺术,而是一个文化产品,所以在这个基础上,电影的投资方与制作人通过各种方式去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一种正常的、合乎情理的举措,当然是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因此,大家只要知道冯小刚是一名商业片导演就足够了。

在看片之前,我已经看过张翎的小说《余震》。这部短片小说没有多么好的文笔和描写,只是提供了一个比较独特的视角——关于灾难中人的选择、亲情的背叛与误解,灾难后内心伤痕的折磨与弥合。这是一个很好的故事核,如果改编得当的话会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但是影片的编剧却磨去了原著的棱角,把它改变(注意,我在这用的是改变这个词)成了一部没有棱角、平淡的、和谐的家庭温情戏。其中最令人失望的张静初所饰演的女儿方登这个角色,这个原著中的女主人公在影片中的戏份,不但因为徐帆、李晨、陈道明等角色的大幅度提升被削弱,同时对于她在灾难中被“抛弃”后的内心阴影,以至于她对后来整个人生走向的影响都被过滤得杳无踪迹。影片中你会发现当时间通过字幕转换到1986年的时候,这个人是一个全新的人,原著中贯穿始终的那种个人气脉有种被割裂的感觉。

同时在叙事结构上,本片采用的是最简单的线性推进模式,从1978到1986,再到1995,再到2008。是一部流水账式的电视剧叙事方式。同时为了让影片“语言”丰富化,人物关系的多样化,影片不但大幅度提升了诸多角色的戏份,同时添置了很多辅助角色。这样做的一个结果是在戏剧结构上主要人物不突出、主要线索不明晰。

而且本片过于煽情,我不否认煽情是一种有效的戏剧手法。但是本片的最大败笔就是其在媒体上一再标榜的“多达28处的泪点”。可以想象120分钟的电影二十多处泪点与高潮、小高潮,平均4-5分钟一次,结果是让这个影片在结构上失去了一个整体的起承转合,成为无数个散点的拼凑与排列,大大削弱了整个故事的戏剧张力。因为一部戏如果处处是高潮的话,结果就是等于没有了高潮。

在镜头上,本片的摄影十分中规中矩,非常模式化,没有那种跳出台本之外的有灵动性和表现力的镜头,让人感觉完全是为了完成演员的台词和表演而拍摄。好的摄影是用镜头在对着演员说话,不好的摄影是演员在对着镜头说话,毫无疑问的是本片的摄影属于后者。难怪有很多人在看完之后感觉这就是一部“电视电影”。

一部现实题材的影片,感动人往往是对于细节的处理。这些细节还原的不单单是历史的风貌、语境、人物的气质等,更多是一个年代的情怀。诚然本片在服化道等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也曾向唐山当地人征集了很多的老物件,但是在很多的场景里我们还是看到了明显的疏漏与不符,尤其是从片中的1986年开始,有着太多的陈设与细节让经过那个年代的人们感到匪夷所思,比如1986年女生宿舍里不会有片中那样的布娃娃和泰迪熊,普通百姓家里是不会有组合家具的,比如1995年的新建楼盘是没有塑钢门窗的等等。同时在演员的妆容上,后期的年龄感明显不足,尤其当2008年母女重逢的时候,按照逻辑推理张静初应该是38岁左右的母亲,徐帆则是花甲之年的奶奶,可是她们俩的妆容却与1986的时候几乎没什么变化。

最后是关于本片的情怀。冯小刚一再以本片的感人为最大的宣传点,确实在放映过程中有无数人会流泪。我想当一个年迈的母亲突然跪在女儿面前说对不起的时候,这样的桥段放在任何一部戏剧作品中都会让观众流泪,因为向来以家庭尤其是母爱至上的中国观众最认的就是这一套。不过引江小鱼的一句话“如果一部影片只是为了让你感动流泪,其实是最低级的手段”,无论此话是否偏颇,它至少向我们传达了一个观点,就是在对于情怀的处理上,凄凄切切的小情怀显然是最简单、讨巧和省事的方法。但是,更大的情怀是一种对于内心无声的触动与震撼。这种震撼或许不要声嘶力竭的语言,不需要感天动地的呼喊,只是一种平常的流露。我看过《奔腾年代》,看过《完美世界》,看过《驯龙高手》...这些影片没有生离死别的场景却深深打动了我的内心。

影片中关于加入汶川地震的段落和引用汶川地震遇难孩子照片的做法,我个人坚定地持反感和不赞成的态度。因为一个对哀者持有一丝尊敬的人,都不会用这样的手法为自己的商品服务。911过去这么多年了,好莱坞至今都没有一部正面直击这场灾难的影片,除了那部以消防员为视角、通过飞机巨大阴影划过立交桥来侧面交待撞机场面的《世贸中心》。因为他们懂得,一个承载了太多人苦难的集体记忆不应该被影像作品再次复制,对于哀者最大的安慰其实就是四个字——节哀顺变。我想这应该是一种修为、一种态度——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他人的尊重。

上一篇:二年级书香少年下一篇:备忘录有法律效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