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让课堂更加有趣

2024-10-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多媒体让课堂更加有趣(精选8篇)

多媒体让课堂更加有趣 篇1

凉井小学

王才模

最近我读了吴志樵主编的《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一书。本书旨在指导教师如何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教师如何形成新的课堂教学艺术技巧,如何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教师要上好一堂课,除了要有热情与高度的责任感之外,还要有渊博的知识和一定的讲课技艺,教师必须认真备课、多动脑、多想办法,有了一定的授课技巧,课堂就会时时呈现出精彩。

要让课堂生动有趣,涉及到教师的方方面面。

要想让课堂生动有趣,教师就必须注意自己的着装。因为美的着装就是注意力的焦点。著名教育家加里宁曾说过:“教师仿佛每天都蹲在几百面镜子前面,因为课堂上有几百双精锐的、富有敏感的、善于窥视你的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断地盯视着你。”

今天的时代在呼唤我们的教师,除了恪尽职守外,还应有一种“职业美”、“现代美”的意识。每一位优秀的教师都应该注意自己的服饰美。

作为一名教师,你必须要慎重地把自己的着装行为调整到符合学生的欣赏水平上,必须在为人师表的宗旨下,打扮得整洁朴实、美观大方,充分地把健康的审美观点和精神风貌呈现给学生,增强他们上课的兴趣和注意力才是最重要的。

在学校这个环境中,教师的着装应简洁大方、端庄典雅,既为人师表,又有助于营造宽松的、和谐的课堂氛围。

作为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其中,与学生的第一次见面,开好第一次班会,上好第一堂课,是最重要的三个第一印象。这三个“第一”都要求我们教师认真对待,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书中以翔实的案例向我们介绍:一位初一的班主任为了与学生的第一次见面,她事先就对每一个学生进行了充分的了解,在第一次见面时就能准确的认出学生,并准确地叫出名字;精心地布置教室环境,给学生营造一个温馨的班集体氛围,用微笑迎接每一个学生的到来。这样的老师有哪一个学生会不喜欢呢?然而在这“喜欢”的背后,是老师精心的准备,是一遍又一遍地看学生资料,是作自我介绍怕忘词,把稿子写在本子上,在家里已经练习了好几遍。看了这个案例,我觉得惭愧,我与学生的第一次见面显得是那样的草率、随意,常常是上了好几天的课,还不能准确地叫出学生的名字,第一次见面的班级环境谈不上布置,可能连卫生都是学生来了才打扫的。我不知道有多少和我一样的同事,我们真的要反思自己,我们已经落伍了,我们应该改变自己了。

美国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名著《大教学论》中,生动地将学习比喻成吃饭,吃饭要有食欲才能吸收,学习要有兴趣才能接受。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对我们教师来说,以后的课不一定非得每节都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但第一节课必须煞费苦心,精心准备,更要一炮打响,让学生从此“死心塌地”地爱上我们的课,这便是教学成功的第一步。

道理,人人都懂,但对待我们给学生上的第一堂课,我们是否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呢?是否煞费苦心、精心准备了呢?是否一炮打响了呢?往事不堪回首,我是没有这样的经历,只求在今后努力做到。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第一印象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精湛渊博的专业知识,就不能真正树立教师的威信。

细节决定成败。要让课堂生动有趣,教师就要学会关注细节,培育自己的细节精神。细节造就专业,关注细节是教师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的途径之一。精彩的细节,来自于对学生的倾听;精彩的细节,来自于对内容的探究;精彩的细节,来自于对情感的体验。

作为教师,谁都想让自己的课堂生动有趣,谁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学习成长。但是,又不是谁都能够做到这一点。原因何在呢?

有人说过,反思是成长的桥梁。那就多反思自己,在上课之前,多问问自己:你的教学究竟靠什么?

“三靠”:上课靠《教学参考书》、布置作业靠《课堂同步练习》、检测靠《标准化试题》?

不,教师首先应该具有真情,让我们看看梁启超先生上课情景:说到精彩处,梁启超“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情绪转好又“涕泪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每当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要成为一名有激情的教师,就应该用“心”来教学,通过不断反思与学习来增强自身的人文素养,从内心深处来唤醒自己的激情,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气息。

教师也应该具备一种教师精神与境界。教育中最大的失败是把教师的脑筋搞僵化了,然后又影响了他的学生。我们来看看两所著名大学:清华大学学生说:“印象中的清华学生,是一届又一届做着几十年不变的作业,我们还有思考的空间吗?”有的教师多年使用的是同一个教案,没有什么新的东西,每天都在“重复过去的故事”;英国剑桥是培养了2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三分之二的英国首相的名校,它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是每周至少一次的师生一对一面谈。它实行导师制,导师一般先指定学生阅读一些书籍,要求写出心得报告,然后与学生进行讨论。导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对学生的讲评并不是评分,学生没有压力。这体现了师生的一种和谐关系,教师的一种精神。“文以载道”,语文是一门“人学”,要求老师首先必须做到眼中有“文”,心中有“人”。作为一枪战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师,应该先钻井教材里,再站在教材上,从更大的范围与视角来看待课堂教学。

教学需要教育智慧。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你究竟是一名优秀的教育者,还是拙劣的教育者,这个问题非常简单。你是否发展了一种机智感?”

有了“真情”,有了一种“精神与境界”,有了“教育智慧”,我们的课堂还会是那样的老气横秋、死气沉沉吗?

多媒体让课堂更加有趣 篇2

让学生在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里成长

营造轻松又自由的学习环境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强项, 他可以利用信息教室的优势, 可以很容易地让学生获得自主的学习氛围。所以, 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必安排得太多, 应该给学生多一些“自由的活动”时间。比如, 学生可以用微视频、教学网站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 上网查询信息相关知识, 欣赏校园网上共享的电影、音乐、动画片, 甚至可以玩一些益智的小游戏。通过这些精心准备的活动, 寓教于乐, 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获取知识, 为学生学习新知识, 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正如皮亚杰认为的“强迫他人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 而且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 要想获得学生的支持, 首先是学生能被有效的激趣,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新知识的动力, 进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整个身心活动处于积极地“备战”状况。导入环节我们可以设置的情景轻松有趣, 因为导入新课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开始, 在课程导入新课环节设置学生感兴趣的知识与内容, 这样, 可以激发他们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过程的开端就因没有兴趣, 这是学生无法提升兴趣和注意力, 也会涣散学生, 没有一个好的开始是不行的, 在教学过程中开始环节就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提起兴趣, 所以教师在课程 (特别是新课) 导入环节中, 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内容,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学习兴趣是高效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学习兴趣是呈递减趋势的, 从被激发开始, 学习兴趣不可能一直存在, 因此, 在进入教材学习的阶段, 教师也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挖掘立体和横向整合, 构建起崭新的关联, 巧妙地设置问题, 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采用分组竞赛教学, 提高课堂的活力

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包括事先分好小组, 先让学生预习或复习有关的知识点, 事先编好相关的竞赛题, 要精选竞赛试题、改变竞赛试题, 把知识点以竞赛试题形式呈现, 每一节课的内容可以根据需要设计预习用的试题、教学用的试题、达标检测用的试题, 这样, 这些竞赛试题既有关联, 又不重复出现, 竞赛试题呈现的顺序一定要和知识点相关联, 即要设置承上启下的试题。教师要把握好课堂的气氛, 既不要死气沉沉, 也不能太活跃, 以免课堂不要会出现混乱, 这对教师的要求很高, 这需要教师要掌控好课堂, 组织好学生, 掌控好竞赛。

采用分组教学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可以简化日常的工作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可以小老师来分担答疑检查的工作, 而且还提高学生的参与, 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这样采用分组教学就避免了上述情况的发生。教师可根据上课班级人数进行分组, 每组人数不要太多控制在4-6人, 每个小组选一名信息技能较高的同学任小组长。当本组同学遇到问题时, 由小组长负责解决。当有些问题较难时, 教师要鼓励全组成员一起研究解决。如果小组解决不了, 可由其它小组提出方案或由教师进行指导。

这样一来能够极大地激发小组成员的动手能力。通过课堂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畅所欲言、共同讨论问题、介绍学习经验技巧、展示学习的成果。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又培养了学习兴趣, 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成功带来的喜悦。

正像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师“讲”。“教”都是为了不用教。正如“新课改”所要求新的教学观, 并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为主动的学习。使学生达到这样的学习境界, 这样才能这样自己主动去学习, 去历练的一个境界, 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

巧设任务, 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信息技术这是一门新兴学科, 有它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有其自身的教学模式, 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更新观念, 大胆尝试, 去适应素质教育方面的要求, 去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他们的能力。

相对开放的信息技术课程, 体现在教学资源的开放性、教学场所的灵活性。比其他学科相比较, 它有很大的优势。信息技术教师可以自主选取学生感兴趣的、与学生生活贴近的素材教学内容, 根据不同的内容制定、实施相应的教学策略。如果学生每次任务都在经历利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中度过, 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逐渐增强。

(一) 任务设置应以典型任务为主线

创设学生熟悉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 通过“任务”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充分挖掘信息技术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范围, 将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在一个个真实的实际问题中。

比如我在讲excel电子表格时, 为了让学生感兴趣, 我将整个单元以碳排放为素材进行单元设计, 学生在课前完成《家庭一周低碳生活调查表》的数据搜集, 整理, 通过专题学习网站进行针对性的学习, 学会计算个人家庭年碳排放量, 以及班级总的碳排放量的方法, 从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对比, 通过网络去搜集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 以及未来新能源的发展方向, 以ppt的形式展示对于低碳我们还能做什么。

在教学中一个单元活动教学有一个主线, 顺序推进, 具体情况, 可以综合计划学时。在保证教学目标的前提下, 这种设计有时需要脱离课本, 调整教学内容先后顺序, 也可能对一些内容进行增删。这样, 学生不仅掌握了基本操作, 还增强了学生低碳环保的意识。

(二) 让学生自主创作, 发挥才能

信息技术课程在于培养学生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就要求教师要将所学的内容带入生活中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意的空间, 让学生在自由和宽松的环境, 设置开放的任务, 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对学生放手, 学生在反复的实践中,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信息能力怎么能不提高呢。

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先试着做一做, 可以让学生预习环节中发现问题, 然后, 通过老师范例演示, 重点听方法、学原理, 让学生参加到学习中, 这样比教师直接讲知识, 效果更好, 让学生在实践中, 多练多思考, 由实践到理论, 再由理论到实践, 开拓学生的思维、眼界, 让他们自己去思考所学内容能够应用到哪些地方, 用所知识来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任务可由学生的实际生成, 作业不给统一样式, 没有模仿的样例, 只有具体评价要求。每个学生的作业内容都需要自己创意, 在进行展示评价交流, 在互评中不断推敲、改进。

在信息社会中, 学习的资源不断扩大, 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 只依靠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只有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来解决身边遇到的问题, 否则, 将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

(三) 提高学生信息辨别能力

在信息时代如此发达的情况下, 任何人也离不开互联网, 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 为我们益智广识提供了前所未有便利的条件。为青少年的成长也带来了无限广阔的空间, 网络让他们的视野开阔、思维活跃、知识广博, 会使他们成为新时代富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因此, 在课堂教学讲解什么是网络文明行为, 如何提高信息的辨别能力, 初一学生正处在心理发育不成熟阶段, 处理、过滤不良信息的能力弱。在浩瀚如海的信息海洋中, 不良信息特别是色情、反动的信息, 犹如一粒粒“电子海洛因”, 让广大青少年对它疯狂迷恋, 甚至可以达到不吃饭、不睡觉的地步。许多事例都在提醒我们, 要提高学生信息辨别能力是必要的。

多媒体教学让语文课堂更加生动 篇3

山区学校,如何运用多媒体教学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过程,山区学校的学生,多数属于留守儿童,从未接触过电脑等现代化信息工具。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是现代教学中的最常见的一种手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通过多媒体课件来实现的。多媒体课件具有文字、图像、图形、活动画面等直观媒体信息,并能在同一屏幕上同时显示相关的文本、图像、活动画面、音乐、声响等,这是传统语文教学任何媒体都无法做到的。多媒体进入语文教学,使语文教学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可说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举措之一。

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是现代教学中的最常见的一种手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通过多媒体课件来实现的。多媒体课件具有文字、图像、图形、活动画面等直观媒体信息,并能在同一屏幕上同时显示相关的文本、图像、活动画面、音乐、声响等,这是传统语文教学任何媒体都无法做到的。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动静结合,变隐为显,缩小时空,增大信息量,使得景、情、声、画有机融合,相得益彰。多媒体进入语文课堂教学,使语文课堂教学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可说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举措之一。然而,语文教学毕竟是以语言阅读为主体的。语言的魅力就在语言阅读本身,这也是语文教材编选中要充分考虑和体现的。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媒体,它有时候是只可“意会”的,如果在教学中过分强化声音、图像等媒体的作用,有可能冲击语文教育的本身,因此,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不能忽视语文教学的个性,因此,要使多媒体教学运用的恰到好处。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兴趣是成功的先决条件。孔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道理。为了成功阅读,我们都想一节课的开头就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教育学家告诉我们,在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年龄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具有较大的具体性和形象性,对抽象的道理不易理解;在教育工作中,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在导入新课这一教学环节上,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计一些形象的,更易于学生理解的多媒体片断,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作品时间跨度大,区域范围广,有当代的、现代的、更有古代的;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要想准确的把握文章的内容,必须弄清每篇文章的时代前景及写作前景。如果能运用多媒体技术把当时的时代背景重现出来,定能引起学生阅读情感上的共鸣。如在教学时,对那时的时代背景、场景用课件展示出来,做一个渲染,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演讲时的危险。再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情感去阅读这《最后一次讲演》,效果肯定会事半功倍的。

二、营造氛围,愉悦身心

“教”是为了“不教”,这已是目前教育界达成的一个共识。而“不教”的前提是学生要把教师所“教”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这就需要课堂上适时地进行迁移训练,巩固学生的阅读效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教学议论文时,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了议论文的一些特点,它有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论点处于统帅地位,找准论点非常重要。而论点提出的位置基本上又可以归纳为:段首、段中、段尾,或自己综合归纳。我们可以找若干语段,让学生通过所学知识进行迁移训练,找出各语段的论点,这个过程是十分枯燥乏味的。如果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在出示语段的同时,配以相应的轻音乐,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求得最佳学习状态,我相信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

三、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任何传统与现代的教育教学手段都有它自身的优势,在我们有了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时,千万不要一棍子将其他手段打死。相反的,我们要善于汲取其他教学手段的成功经验为我所用。教学手段的先进并不等同于教学思想的先进。现在,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自觉运用多媒体这一辅助手段来完成教学流程的教师是越来越多,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广泛运用于教学的各个领域,在现阶段,如何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多媒体,势在必行。我們山区教师,也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运用多媒体来帮助学习,让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节外生枝让课堂更加精彩 篇4

语文课程应当开放和充满活力,这就要求我们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不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语文素养。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开放如何适度,常常会引起争议。二年级的一个班级学《北京亮起来了》一课,读到“长安街华灯高照,川流不息的汽车,灯光闪烁,像银河从天而降”一句,有学生提出银河是什么,立刻有几个学生举手要求告诉他。有的说银河是星星组成的,有的说银河很宽很宽,还有一位学生说我知道牛郎织女的故事,于是老师就让他讲了这个故事。这位学生讲了一分多钟,讲得很生动,其他学生也听得很专心。课后评议,对这一环节的处理颇有争议:有的老师认为是“节外生枝”,浪费时间;有的老师则认为讲了听了对学生也有提高。

像这些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教学的过程展开得很充分,出现了“节外生枝”的现象,以至课堂教学预定的任务不能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也没有实现。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在这样的课堂里,没有达成的往往是预期的认知目标,而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目标己经有所超越,所以根据现在新课程的理念我认为这样的课应该得到肯定。因为在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中,“节外生枝”是完全正常的。就像我们平时上网,本来很明确的想好要去查资料的,可是没查到,反而被有时会被一些无关的信息资料所吸引,而这些所谓的“副产品”积少成多,触类旁通,歪打正着,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派上了用场。何况,现在我们认识到了语文学习不是简单的能在短时间里学好的,而是靠平时一点一滴,长期慢慢积累的的过程。如果学语文只是读教科书,学生就不可能得到语文素养多方面的发展。虽然说语文教学具有功利性,但不要太急功近利,让学生偶尔放飞一下心情,有什么不好?因此我觉得适度的随机拓展,正是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丰富性。当然,拓展不能离题太远,要避免那种过度发挥,这是需要注意的。

那么如何应对这些课堂出现的“节外生枝”呢,我觉得我们老师在课堂内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

一: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 在上课之前,老师要做大量的教学准备工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学生情况的调查。因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而且,有些问题即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呈现在面前时,他们往往也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别人的认知,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而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做出符合实际的学生情况调查分析。如语文特级教师赵景瑞,他在为学生上作文课前,就要把所有学生的作文逐一阅读,根据出现的问题做出具体分析。同时,他还通过和家长、学生聊天了解学生非智力方面的因素、家庭教育背景等相关信息,最后才确定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流程设计。上课时,也不拘泥于教案,关住学生的一举一动,作出适时调整,始终使学生处在一种积极的愉悦的学习状态中。

二、捕捉课堂生成,珍视独特感受

小孩子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生活经验有着很大的差别,当他们在阅读文本的时候,他们的思维也是各不相同,在课堂中由此产生的独特的感受既无法预设也很难预知,全凭学生的自然生成。在《北京亮起来了》这堂课中,学生就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文本,在分析“长安街华灯高照,川流不息的汽车,灯光闪烁,像银河从天而降”一句,有学生提出银河是什么时,立刻就有学生要求来回答这个问题,这就展现了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当时学生给了各种各样的答案,孩子们思维的闸门一但被打开,语言思维就如泉水喷涌而出;这也是课堂教学的生成例子。看着孩子们精彩的表现,此时的我们要化作一名忠实的听众,只有在学生说不清楚,或思维不够深入时“理一理”,“引一引”。更多的精彩还是应该留给学生。如果当时我们怕“乱”、怕来不及完成教学任务,怕学生“节外生枝”而制止他们跳跃的思维,那必将抹杀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我想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让学生自主地读、说,让学生自已诠释问题,将课堂真正还给他们。当然,课堂教学,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孩子们是想急于表现,急于交流的,我真切地感受到面对孩子们的想法和体验,你只有真正的尊重他们,尊重他们的“独特的阅读感受”,你才能真正做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

三、适度拓展、落实语言训练 第一、正确把握好拓展的度。有人会说语文教学如果太过超越文本是对语文的不负责任。对这个问题,我个人感觉,关键是在一个“度“字的把握上。“课标”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文本毕竟是薄的,含量也是有限的,语文教学适度地拓展文本,是对文本内容的补充与丰富,是引领学生更稳健地步入语文学习途径。超越适度,但我认为应掌握好以下几个度:

“超越点”应从文本中挖掘,要能不偏不倚,不随意“戴高帽”、贴“政治标签”;

“超越点”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不随意拔高要求;

“超越点”应是对文本内容的深化,应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最后应又回归到文本的整体学习上。

第二、文本的教育价值不仅仅是人文精神,还有语言价值。语言训练要落实到位,要引导学生学习文本的语言范式、语言特点;语言练习到位的话,在操练中就能深化主题意义。要引导学生善于把人家智慧的火花变成自己的能量。

第三,课堂教学的有效取决于正确、简洁、集中的教学目标,取决于适宜的教学内容,取决于比较充分的学生学习、练习的时空。“目标刻在钢板上,方法写在沙滩上”,如语文教学中我们常会用到齐读的方法,其实齐读会掩盖很多问题,因为个性必定服从共性。最好让学生多尝试个别读,一个人的能力是练出来的。

四: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

课堂千变万化,有着较强的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学生一旦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要作很多方面的努力,但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凭借自己的智慧,作出正确而巧妙的处理。一个具有厚实底蕴和丰富经验的教师,会在生成的课堂中运用实践智慧,较好地调整教学目标和过程,从而完成教学任务。所以,说到底,课堂教学中的各种复杂应对情况,需要教师有良好的课堂教学艺术,扎实的专业文化水平。因此我们教师要凭借自己的教学机智和充分地课前准备,相应地做出正确而巧妙的处理,让这些“节外生枝”成为课堂无法预约的精彩。

多媒体让课堂更加有趣 篇5

----让数学课堂更加焕发生命的活力

姓名:宫波

乳山市畅园学校

整合目标、活用策略、多元评价

-----让数学课堂更加焕发生命的活力

乳山市畅园学校

宫波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以往的教学方法陈旧单一,“满堂灌”,教师包办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师生之间缺少互动,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数学的素质能力低下,学习数学的兴趣不高等,严重地影响了教学效果和质量。

在课堂中,老师和学生都是活生生的生命,都有思想、有个性,数学课堂不仅仅是单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不同的生命的个体进行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经验重组、释放活力、展示成长过程的空间。

叶斓教授强调:“教师和学生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学者鲁洁曾说,教育究其实质是一种生命与生命的相互对接与交融,也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相互摄养,也是一本用生命打开的书。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生命化数学课堂,真正关注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在一个民主、自由、和谐的空间里,用充满智慧的方式来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这样的课堂里,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生命的尊严,每一个学生都能自信的面对明天!所以,在一节充满生命活力的数学课中,作为一名执教者,应该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角色的本质变化,教师是引导者,是合作者,是评价者;如何设计好每一节课的驱动目标,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如何进行多元评价,使数学课堂更充满生命的灵性、智慧的火花、情感的流动和价值的体现,构建生命化的数学课堂,追求目标、教学、评价的一致性尤显得重要。一、三维目标的优化整合,是焕发数学课堂生命活力的动力源泉。新课程将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我们要把关注的焦点定格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我们在数学教育中不仅能够收获知识,更要能够收获情感和意志。

实现“三维目标”优化整合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其途径是将“三维目标”转化成具体的、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目标,通过一系列教学目标的达成而最终实现“三维目标”.优化的教学目标与传统单纯知识传授目标不同,应由若干目标组成,应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表现在要与时俱进地选择好教学内容,扎扎实实地为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定好位,打好桩,让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知识技能);要以满腔的热情、智慧的头脑,敏锐的触角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唤起学生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不自觉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过程方法);要小心翼翼地呵护学习热情,想尽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全力以赴地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价值,逐步地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我们在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课时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从具体的事例理解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并会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探索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

(3)通过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探究,向学生渗透分类、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和合作交流的能力;(4)使学生从运动的观点来观察直线与圆相交、相切、相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目标设计是动态化呈现的,是在“教学情境的不确定性”、“教学对象的复杂性和差异性”、“教学决策的不可预见和不可复制”下设计的.教学目标不是抽象的素质发展目标,而是可观测的行为性目标,包括表现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教学目标设计优化要避免刚性统一的传统思维,要避免“一刀切”,重在设计底线性目标,留有余地并保持适当弹性,强化弹性目标设计,可以分成下限目标、上限目标、发展目标.尽可能为所有学生预留自主生成的学习空间,真正通过目标的个性化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生成空间的预设关键在于降低统一性目标,明确提出分层目标,同时提出发展性目标。教学目标设计不仅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而且应注意在“双基”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创新的最好体现应反映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上.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思考、探索创新的氛围等等,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二、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是焕发数学课堂生命活力的重点关键。

(一)自主探究学习策略

布鲁纳说过:探究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究便没有数学的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既是一个认识的过程,又是一探究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设置一些探究性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地试一试,能使学生尽快地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创新意识。下面结合我教学实践谈一些做法和体会。

1、创设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解决一系列问题的来进行学习,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从被动接受性学习到主动探究性学习的转变。如在研究“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教师手拿自制的三角形模型问学生:“谁能画出一个与老师手里的三角形全等的三角形?”学生问:“请告诉我们这个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大小?”师说“这个三角形有一条边是,或有一个角是,你能不能画出来?”学生说“不一定能,大部分画的三角形和老师手中的三角形不全等,但也有可能全等”。师问“有一个条件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那么画一个三角形与已知的三角形全等,需要几个条件呢?六个条件全要?还是能少一些呢?”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两个三角形具有几个条件能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

2、生成性的探究性问题

所谓生成,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即兴提出的或自己即景想到的问题,引导学生探讨、研究。

例如:如图2,在正方形ABCD中,E是CD的 中点,点F在BC上,且FC= BC。图中有

几对相似三角形?请把它们表示出来,并说

明理由。(图1)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到了三对相似三角形(ADE∽ ECF∽ AEF)

这时,有一学生问:“老师,图1中有4个三角形,其中三对三角形两两相似,只有 ABF与它们不相似,是否存

在某种条件,使得图中的4个三角形都相似?” 面对学生的突然提问,我发现这是一次培

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的好机会,于是,我立即调整教学计划,将上题改编成如下探究性问

题:如图3,在矩形ABCD中,E是CD的(如图2)中点,点F在BC上,且AE⊥EF交BC于F。

(1)图中有几对相似三角形?请把它们表示出来,并说明理由。(2)设,是否存在 的值,使得 ABF与 ECF相似。若存在,请求出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二)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1/3课堂”要求学生在课堂中是主体角色,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实行兵教兵。教师要做认真听讲的学生,还要善于观察,组织管理到位,融入到各组的交流中,及时点拨、释疑。在及时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帮助的同时,还应注意培养学生主动争取教师和同学们帮助的习惯。学生在课堂中的思维活动是开放的,他们可能提出和想到的问题很多,如何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呢?我认为,一是出现了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二是遇到个体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三是在学生意见不一致,且有争议时。如在引入方差概念时,我增设了这样一个实际情境问题:

我班两位同学李军、王宏为了竞选参加运动会的参赛资格,在相同条件下各打靶10次,成绩(单位:环)如下:

李军:7、8、6、8、6、5、10、9、7、4 王宏:9、5、7、8、7、6、8、6、7、7 根据上述成绩,你能判断出谁应该取得参赛资格?

我先让每位同学独立思考——谁去参加比赛?学生立即进入角色,问题迅速内化,并产生情感共鸣。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被调动起来,议论纷纷,各抒己见,很快形成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李军应该去,因为李军最多能打十环;另一种观点认为王宏应该去,因为王宏的成绩比较稳。在学生争论激烈、难解难分时,我公布了答案:应该让王宏去。一语既出,学生马上陷入了问题思索中:为什么应该王宏去?从而产生了心理矛盾,学生主动探究意识空前高涨。此时,我抓住时机,立即转入新课,让学生独立学习教材内容,若是存在问题,可以在小组内互相解决。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但很好地完成了对所有方差知识的学习,而且思维的主动性也得到了提高。

教学时通过对例题的深层次挖掘和有效处理,可以使学生达到乐学、会学、善学的境地,真正实现“教书”和“育人”双赢。“让蜗牛爬得更远,让雄鹰飞得更高”,这恐怕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内心最真实的愿望吧!

三、评价方案的科学有效,是焕发数学课堂生命活力的后继保障。《新课程标准》提倡在关注获得结果的同时,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除了提出“了解、理解、掌握、能(会)、熟练”等行为目标外,特别提出了“经历、体验(感受)、探索”等过程性目标。这就为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提供了相应的评价目标和评价空间。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

(1)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以全面了解他们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他们更好的发展为评价的最终目标。既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既关注学习水平,更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个性倾向。如:课堂表现、学习态度、合作精神、作业情况、独创性等。

(2)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将考试、知识小结、小组活动、自我评价、提问以及日常观察、学生成长档案等各种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3)评价的核心内容:是学生“做数学”过程中暴露出的数学思维过程。

(4)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5)评价结果:注重个体的发展与进步。包括课堂评价、作业评价、阶段评价、学期评价、学年评价、学段评价等。评价结果的呈现形式为:成绩(或等级)+评语(说明或建议)+成长档案材料。总之,评价应是注重过程的、动态的、多样性的。记得有人说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

在进行生命化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我时常在想,当学生有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我们要适时地对学生加以引导,我们要从关注知识转变为关注学生,从以教师的教为主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主。我们只有做到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的一致性,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让我们的英语课堂既有趣又有效 篇6

内容摘要:新型的英语课堂应是既有趣又有效的,缺一不可。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角,是课堂中活力最充分的体现。要使学生学得更轻松愉快,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要精心设计组织好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欲望,调动他们积极探索、思考的欲望,从而达到教与学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小学英语有趣有效

我是一个小学英语教师,朋友们都说小学英语太好教了,上课时多做游戏,多活动活动,只要把课堂气氛弄得热热闹闹的就行了。听罢仔细思考,难道我们的英语课就只是有趣这么简单吗?的确,小学英语课堂需要游戏,活动来辅助教学。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也指出:倡导采用活动的途径,通过表演、唱歌、游戏、竞赛、画画等小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初步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和写的能力。可见,游戏、活动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可是现在我们有些老师的英语课堂上表面轰轰烈烈,但学生掌握的却不尽人意。究其原因是我们有些老师只注重了有趣,而没注重有效。我们的英语课堂要既有趣又要有效。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而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哪些标准?是否有公认的标准问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这就要有一个很好的预设。课堂教学预设,是指教师课前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和安排。通俗点讲预设应该是教师对自己课堂方方面面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见与对策的准备。从这个角度说,课堂教学预设是课前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设一般应体现在教案中;预设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按照教师课前的设计和安排展开,课堂教学活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预设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预设性地发展,或者说教师完成了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那么,怎样使我们的英语课堂既有趣又有效呢?我个人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灵活导入,引出新知。

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我们的老师拿到教材后都会做这样的思考,我这节课要教什么,我要用什么的方法来完成我的教学目标,我的学生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也就是要备教材,备学生。我的新知要怎样的引出才更有效。下面举两个例子:如在教学牛津版英语lion、tiger、panda、elephant等动物类单词时,某老师在导入新单词时先拿出一张老虎的图片问:“Whatanimalsdoyoulike?”学生看着图片毫无选择的答到:“tigers”。学生跟读。接着就依次出示要教授的单词图片,问相同的问题,做相同的步骤。听着这样的英语课,让听课的老师有些想睡觉的感觉。更何况是学生呢?单一直接的导入方式,使学生始终处在被动学习的地位学得枯燥乏味。这样的预设恐怕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对于这几个单词的导入,其实有很多的方式。除了采用图片导入外,我们还可以用歌曲、歌谣、游戏、简笔画、谜语、肢体语言等导入。采用不同的导入方式能更多的抓住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学得既有趣,又有效。

二、巧用游戏、事半功倍。

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小学生具有模仿力强、求知欲强、表现欲强、创造精神强等特点,但他们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弱,注意力不易长时间集中,不喜欢单调的机械的重复与训练。教师要充分注意儿童的这些优缺点。要想培养学生的能力就必须从小抓起,从课堂教学抓起,让课堂教学“活”起来,让学生充满激情,思维活跃,勇于探索,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英语课堂真正地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我是这样做的,如:游戏、唱歌、画画、笑话等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英语游戏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情绪高涨,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比如在教学用“to”来表示时间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我讲了这样一个笑话,班上有三个坐一起的男同学都相约剪了光头。老师请其中一个男生用英语来表示1:58分,男孩随口而出:twototwo。同学们听了都开心的笑了,同学们对to在这里的用法从而更加深了印象。

在课堂上,我们把游戏活动贯穿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既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全体参与,积极互动。

课堂教学是一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新的课堂理念要求教师的教应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生的学应是全面参与的学。但在现实课堂教学中,班级中的“优等生”往往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角,而“中等生”和“暂时后进生”则常常是配角或课堂教学的冷落者,这显然不是我们所期望的课堂教学状况,不利于我们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如在教授新单词时我们通常

会做这样的游戏:“What’smissing?”这个游戏。由于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影响,班级中的“优等生”在课堂活动中思维敏捷,往往能积极、主动、迅速地对教师的提问作出相应的反映,而对“中等生”和“暂时后进生”来说,思维滞后,这就有些困难。在这种教学情境下,教师们可以充分利用“优等生”引路,在“优等生”答题之后,继而对即使不举手的“中等生”或“暂时后进生”说:“你听到他是怎么说(读)的?”“你能学着他的样子再说(读)一遍吗?”其间教师一定别疏忽了予以相应的激励。这样,既发挥了“优等生”的作用,又调动了“中等生”和“暂时后进生”的参与意识,使得“中等生”和“暂时后进生”对教师的提问不得不引起注意,对“优等生”的答题不得不注意倾听,类似这种以少数“优等生”带动全班学生全面参与的教学机制,大有可鉴之处。

巧用多媒体 让课堂练笔更加有效 篇7

一、创设真实情景, 引导学生抒发情感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讲授的内容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一些独特的情境, 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同时, 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中与课文内容产生共鸣, 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引导学生产生触景生情的效果, 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认识程度, 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课文某一细节或者整体情景进行随笔练习, 抒发自己对这些内容的基本情感表达。

比如:在讲授课文《黄山奇松》一文时,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黄山的松树投射教室中, 让整个教室营造出一个黄山奇松的情境, 学生坐在教室里就像身临其境一样, 当学生能够真实地感触到这些黄山奇松, 近距离接触他们的时候, 内心会产生很多真切的感受, 教师可以一边引导学生进行观看, 一边让学生抒发自己对黄山奇松的情感, 有的学生说:“哇, 松树好壮观啊。”有的学生说:“我感觉我在上面肯定很害怕。”有的学生看到黄山松树上的猴子说道:“看这些猴子, 他们胆子真大, 下面就是悬崖, 竟然能这么沉稳的站在那。”学生纷纷抒发着自己的情感, 最后教师可以让大家以“我心目中的黄山松树”为题进行随笔练习, 将情感抒发以书面的形式展现出来。

二、播放科普视频, 激发学生描述情景

在讲授课文内容时, 由于语文本身是利用文字构成的一门艺术形式, 语言本身具有很强的抽象性, 因此,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感到比较抽象,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课文内容, 激发学生描述课文内容的情感,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视频, 让学生在观看动态的直观内容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描述情景的能力。

比如:在讲授《变色龙》这一篇文章的时候, 学生本身会对变色龙感到非常新奇, 大部分学生认为变色龙怎么可能随时变色呢, 变色的原理又是什么呢?面对这些疑问, 教师很难用语言进行描述, 这时教师可以给学生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关于变色龙的科普视频, 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变色龙的基本生活习性及变色原理, 从而让学生对变色龙产生更大的兴趣, 当视频播放完以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随笔练习:“这回你们相信变色龙可以变色了吧, 下面请大家以我心目中的变色龙为题, 选择变色龙的任意一个角度进行随笔练习, 将变色龙的特点介绍一下好吗?”教师利用这种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写作, 由于学生之前已经看了相关资料, 再进行描写就会轻松很多。

三、寻找真实例子, 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在讲授语文课文时, 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 每篇文章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出相关的例子, 这些例子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为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形式将其展现给学生, 让学生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 从而进行更好的随笔练习。

比如:在讲授《春光染绿教师双脚》一文的时候, 很多学生最难理解的就是为什么能把双脚染成绿色的, 有的学生会想, 自己经历过很多次春天了, 没有一次被春天染绿啊, 为什么这里会说染绿双脚呢?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句话, 教师可以打开电子白板, 利用图片, 如植树、播种、绿草、青蛙、落叶, 等等, 然后大屏幕跳出几个大字:“春天都有什么, 请同学们上台将投影仪中与春天相关的图片挑选出来。”学生纷纷上台对这些图片进行筛选, 并选出相对应的图片信息, 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大家看看这些图片有什么特点啊?”学生纷纷回答道:“绿色、水、生机、暖和……”教师见大家回答地很准确, 继续引导:“非常好, 这些与绿色有什么关系呢?”学生思考后回答道:“这些都是绿色所赋予的情感。”教师很开心说:“很好, 下面大家做一个随笔练习, 简单地描述一下为什么春光染绿教师双脚。”

总之,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随笔练习对学生语文作文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为此教师在进行课堂讲授时, 应多结合多媒体技术, 通过创设情境、播放视频、寻找例子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随笔练习,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随笔练习能力, 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随笔练习, 积累更多有效的素材, 全面提升学生的作文表达能力。

摘要: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写作能力的培养是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成为高年级语文教师所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 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自身特点, 让学生边学课文边练笔, 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课堂随笔,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陶蓓.使用课堂随笔, 打造多彩的语文课堂[J].中学课程辅导, 2013, (08) .

怎样能让阅读更加有趣 篇8

关键词:初中生;课外阅读;兴趣;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8-0074

原国家总督学柳斌说:“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缺乏获取新知识能力、缺乏发展潜能的学生;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平庸的,没有智慧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肯定是一个呆板的、沉滞的、只会应试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必然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小学生课外名著阅读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九年课外阅读的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对7-9年级学生,要求更为明确:“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目前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到底如何呢?据《中学生百科》编辑部对全国50个城市的初中生作的问卷调查统计:有阅读课外书习惯的同学占28.7%,无聊时才看课外书的同学占43.2%,极少阅读课外书的同学占2.6%。何况这里的课外书还包括一些品味低下的卡通漫画、言情小说、网络小说等书籍。可见,真正有文学阅读习惯的学生确实太少,目前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

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是推动人们寻求知识和从事活动的心理因素,对尚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更是如此。因此,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是初中生好读书、读好书的关键。近年来,笔者就如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做了如下尝试:

一、课内课外超链接,一石激起千层浪

1. 巧借课文,以点带面

叶老曾说过,课外阅读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语文课程标准》推荐初中生阅读的《水浒传》《三国演义》《朝花夕拾》《骆驼祥子》《童年》等文学名著大多与教材有所链接。因此,为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挖掘兴趣点,适时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名著。如教学《杨修之死》时,笔者不仅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品析了杨修锋芒毕露、恃才放旷的性格,曹操心胸狭窄、阴险奸诈的本性,杨修之死的原因,还向学生提出“曹操真是个小人吗?为什么他能够成为当时实力最强大的军阀呢?请同学们到《三国演义》中去寻找答案吧!”以此激发学生探索三国历史、认识三国人物、阅读《三国演义》的浓厚兴趣。课后,学生中很快就掀起了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的热潮。

2. 名著导读课,抛砖为引玉

课外读物良莠不齐,初中生因心智尚未成熟,课外阅读时在读物选择时容易误入歧途,亟需教师的正确引导。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专门开设了名著导读课,形式上可以由教师介绍名著精彩片段,也可以请学生来谈读经典名著的心得,还可借用多媒体抛砖引玉。目的只有一个:向学生推荐名著,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如在教学《<论语>十则》后,在名著导读课上,笔者先播放了百家讲坛中《于丹<论语>心得》之《人生百年,孰能无憾》,学生顿时被其精彩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笔者抓住时机对同学们说:《论语》这一经典博大而精深,富含生活的哲理,能给人智慧和启迪。同学们不妨课外去读一读《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肯定会获益匪浅。

二、营造班级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靠后天培养起来的。环境造就人,耳濡目染的力量是巨大的,班级中浓浓的书香氛围毫无疑问会对每一位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产生很强的感染激发作用。笔者每接手一个班级,都会从以下几方面去营造阅读的氛围:

1. 精心打造教室图书角

在教室里设置一个图书角,图书角只摆放报纸杂志,一般来说,《环球时报》《重庆日报》《读者》《意林》是必备,另外学生还可推荐报刊。报刊由语文课代表专门负责购买、更换,经费源于班费。课余饭后,图书角往往是人气最旺之地。假以时日,那些原来不爱看书的学生也慢慢成为图书角的常客。

2. 创建班级图书库

班级图书库分为纸质书库和电子书库两部分。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城区重点中学,学生家中都有一定的藏书。因此,创建的纸质书库办法就是在做好学生及家长的思想工作的基础上,对学生家中适合初中生阅读的藏书进行登记造册,作为班级图书馆的备借图书,并公诸于众。学生想借书时,向语文科代表申请,由课代表出面向该书所有者收取,然后借出,并做好登记。要求借书人按时归还,并保证书的完好无损。电子书库的创建是为了弥补纸质书库的不足。其具体作法是:班级注册一个公共邮箱,在网络上下载纸质书库中缺少的适合初中生阅读的书目,放入邮箱网盘中,供学生查阅。

三、开展系列竞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竞赛是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活动之一,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笔者经常在班上开展一些竞赛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阅读、在阅读中快乐成长。

1. 开展箴言积累竞赛

在教室后的班级文化墙上开设一个专栏,每天由值日生推荐板书自己认为最好的经典箴言,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爱人者人恒爱之,恨人者人恒恨之”“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等,同时要求全班学生人手一本箴言积累册,每天都将张贴栏中的箴言摘抄下来。当一轮展示完毕,由全班学生打分。取其平均分作为学生语文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依据。这种竞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也促使他们在阅读中要用心品读,提高阅读的品质。此外,全班学生每天都能摘抄一条箴言,日积月累,这也是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2. 举办故事演讲比赛

初中生很喜欢听故事,也很喜欢讲故事。为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笔者每学期都会在班上举办一次讲故事比赛或演讲比赛。七年级举办讲故事比赛,八、九年级举办演讲比赛。全班学生既是参赛选手,又是比赛评委,取其平均分作为学生语文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依据。这种竞赛,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能力,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课外进行广泛阅读的兴趣。

3. 开展读书征文比赛

读写结合,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每年暑假,笔者班上都会开展各种读书征文比赛。既可以是教师根据教材推荐书目的读书征文竞赛,如“《名人传》读书征文比赛”“《三国演义》读书征文竞赛”等,也可以根据上级要求的读书征文比赛,如“《我是五好小公民》读书征文赛”“‘经典浸润人生’读书征文大赛”等。学生在比赛中获奖,获得了课外阅读的成就感,自觉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便更为浓厚。

上一篇:院感隐患及整改措施下一篇:温暖的感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