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产科质量标准

2024-07-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陕西省产科质量标准(精选6篇)

陕西省产科质量标准 篇1

陕西省三级医疗保健机构产科建设基本标准(2013版)

经卫生行政部门许可,依法取得执业资质的三级医疗保健机构设置的产科适用本标准。

一、功能任务

1、依法开展母婴保健技术服务。

2、依法开展产前筛查、产前诊断及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

3、严禁未取得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资质非法开展产科业务。

4、开设普通产科、高危产科。开展2个以上产科亚专科业务。

5、开展孕产妇系统管理、围产保健技术指导、高危孕产妇诊治、监护及住院分娩。

6、开展爱婴活动,实行母乳喂养。为孕产妇提供卫生、营养、心理等方面的医学指导与咨询。

7、承担高危孕产妇抢救工作,接收下级医疗保健机构高危孕产妇转诊。被确定为区域危重孕产妇抢救中心的必须建立产科急救绿色通道以接收其他医疗保健机构高危孕产妇的转诊。

8、参与做好本区域孕产期保健服务资料的收集、登记、统计分析和报告工作。

9、开展围生期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承担基层产科人员的实习进修及培训。

10、完成卫生行政部门下达的指令性工作。

二、科室设置

三级医疗保健机构设置产科时应设有与产科规模相适应的新生儿科。有条件的应设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一)产科

1、门诊:普通妊娠门诊、高危妊娠门诊、优生遗传门诊、产褥期保健门诊、营养心理咨询门诊、母乳喂养咨询室、胎儿监护室、宣教室。应开设两个以上的亚专科。有条件的可设胎儿医学、母体医学等专科门诊。

2、病房:母婴同室病房、高危病房、隔离病房,产科重症监护室,新生儿沐浴室、处置室、治疗室、换药室、预防接种室。

3、产房:待产室、隔离待产室、分娩室、隔离分娩室、备用手术间。有条件的可设产后观察室。

4、住院手术室:符合手术室标准,备有产科抢救和新生儿复苏设备、药物。

(二)新生儿科及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应独立设置新生儿科。有条件的综合医院以及儿童医院、妇产医院应设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开设新生儿门诊。

(三)其他科室

1、辅助科室:医学影像科、心电图室、检验科、病理科、输血科,产前诊断实验室。有条件的可设遗传实验室。

2、其它相关设置参照同级综合医院等级标准。

三、床位及人员

(一)床位:

1、产科床:>30张;

2、分娩床:产科床位与分娩床之比为15-20:1(不包括隔离分娩床);

2、待产床:分娩床与待产床之比为1:2-3。

(二)人员:

严禁聘用未取得相应资质人员非法从事产科诊疗服务。

1、医师应取得《医师资格证书》、《医师执业证书》,助产、护理人员应取得《护士执业证书》、《护士执业资格证书》。所有人员按照执业资格范围执业。助产工作应由医师或助产专业人员承担。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人员应取得相应的《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

2、各类人员配置数量应与所开展的服务项目、服务工作量及床位数相适应。

卫技人员:床位≥1.5:1;母婴同室床:护士≥1:0.6;分娩床:助产士≥1:3;待产床:助产士≥1:0.5。

新生儿科医师与床位的比例不低于0.3:1,护士与床位的比例不低于0.6:1。

3、产科至少有一名主任医师,高危门诊至少有一名副主任医师。

4、新生儿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师、护士应经过专科培训。

5、新生儿科负责人应由具备儿科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担任;护理组负责人应由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任职资格,且有2年以上新生儿护理工作经验的护士担任。

四、房屋及设备

(一)产科门诊

1、房屋

普通妊娠门诊、高危妊娠门诊、产褥期保健门诊:面积≥15㎡,内设检查间,有符合控感要求的洗手设施。一人一室。门诊宣教室:面积≥20㎡。

2、设备

产科检查床、妇科检查床、骨盆测量器、皮尺、超声多普勒、胎心监护仪、血压计、体重计、体温计、听诊器、冷光灯、产科急救药品器械(见附表2:急救药品器械配备标准)、氧气装置、脐血流监测仪。宣教室应有影像设备、模具、孕产期及生殖保健宣教资料。

(二)产房

1、房屋

产房内部设限制区、半限制区、非限制区,各区之间有实际屏障,标识明显。各区应有上下水设备(限制区的上下水应设在刷手间,不可设在分娩室或手术室内)。温度保持在26-28℃、湿度50%-60%为宜。年分娩量大于500人的应专设隔离待产室、隔离分娩室。(1)限制区内设正常分娩室、隔离分娩室、备用手术间、刷手间、无菌物品存放间。分娩室或手术间室内墙面、地面光滑无缝隙,便于清洁和消毒。不设地漏。

分娩室总面积≥80㎡。环境清洁、安静、无污染源,与待产室相连,形成相对独立区域。应多通道,洁污分开。若分娩室为单人单间,每间使用面积≥25㎡,若设置为多张产床的分娩室,每张产床使用面积≥20㎡。

隔离分娩室应有缓冲区,内有洗手设施。隔离分娩室应有专用污物通道。

备用手术间应有开展产科急诊手术的基本设施、设备、器械。(2)半限制区内设普通待产室、隔离待产室、治疗室、器械室、办公室。待产室相对独立,与分娩室连接。待产室、隔离待产室面积要满足待产需要。

(3)非限制区内设产妇接待区、换鞋处、更衣室、值班室、污洗间、医废暂存间、卫生间、库房等。

2、设备

产房基本设备:多功能产床、B超仪、胎心监护仪、心电监护仪、血气分析仪、镇痛分娩设备、供氧设施、空气净化消毒设备、负压吸引装置、超声多普勒、骨盆测量器、输液泵、穿颅器、手术照明灯、无菌器械敷料柜、抢救药品柜、冰箱、保暖降温装置、产钳、胎头吸引器、头皮钳、宫颈检查包、消毒产包、清宫包、宫腔填塞包、阴道拉钩、侧切缝合器械、开口器、舌垫、舌钳、导尿管、新生儿秤、挂钟、湿度表、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计、担架车、新生儿转运车等。新生儿复苏抢救设备:新生儿复苏台、吸痰器、气管插管、复苏气囊、给氧面罩、新生儿喉镜、脐静脉插管包。

备用手术间设备:应有麻醉机、产科手术及新生儿复苏的基本设施和设备。

(三)母婴同室病区

应设普通病房、隔离病房、产科重症监护室、换药室、处置室、新生

儿沐浴室、预防接种室。

1、房屋

普通病房、隔离病房:每组母婴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7㎡。房间采光充足,通风良好,温度适宜,有室温控制设施。有独立的新生儿床。每床单元应有供氧、吸引、照明、呼叫设施。

产科重症监护室:单床使用面积≥25㎡,设在护士站附近,门窗严密,光线充足,有室温控制设施。配备有监护、急救设备,符合卫生部有关标准。

换药室、处置室:面积≥15㎡,设在病区内,与其功能和任务相适应。

新生儿沐浴室:面积≥15㎡,设在病区内,门窗严密,光线充足,有流动水洗浴设施和室温控制设施。

预防接种室:面积≥10㎡,设在病区内,门窗严密,通风良好、光线充足。

2、设备:产科检查床、妇科检查床、氧源吸氧装置、调温设施、空气净化消毒设备、担架车、轮椅、心电监护仪、胎心监护仪、超声多普勒、电动吸痰器、抢救车、皮尺、骨盆测量仪、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手电筒、按压板、开口器、舌垫(压舌板)、眼罩、沙袋、体重秤、导尿包、静脉切开包、计时钟等。

有条件的可配备常规抢救盘(输氧用盘、输液用盘、采血用盘)、特殊抢救盘(产后出血抢救盘、子痫抢救盘、心衰抢救盘)。

(四)新生儿科

1、房屋:床位设置按照与产科床位的比例1:5设置,每床净使用面积≥3㎡。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每床净使用面积≥6㎡,恢复室每床净使用面积≥3㎡。

新生儿科及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内部设置按照卫生部《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卫医政发„2009‟123号)、《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卫办医政发„2009‟23号)等有关规定执行。

2、设备:开放式抢救辐射台、低压吸引器、吸引管、复苏气囊、给氧面罩、新生儿喉镜、各种型号气管导管、专用氧源、空氧混合装置、新生儿复苏专用药品柜(0.9%氯化钠注射液、肾上腺素、纳洛酮等)、脐静脉插管设备、早产儿复苏(监护仪、塑料膜)、转运暖箱及转运配套设施、经皮氧饱和度监测仪、经皮测胆仪。

(五)遗传实验室:按照卫生部有关遗传实验室建设标准执行。

(六)手术室、麻醉科:按照卫生部有关手术室、麻醉科的建设标准执行。

五、药品配备

1、产科基本抢救药品

宫缩剂:缩宫素、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卡前列甲酯栓或米索前列醇 心血管系统药物:去乙酰毛花苷、罂粟碱、肾上腺素、阿托品、山莨菪碱

解痉降压药:硫酸镁、拉贝洛尔、硝苯地平、酚妥拉明、硝普钠 升压药:重酒石酸间羟胺、多巴胺

利尿剂:呋塞米

镇静药:地西泮、哌替啶、氯丙嗪、异丙嗪、吗啡

止血剂:酚磺乙胺、血凝酶、氨甲苯酸、维生素k1、6-氨基己酸、凝血酶原复合物

扩容剂:0.9%氯化钠注射液、复方醋酸钠注射液、5%、10%葡萄糖注射液、低分子右旋糖酐、复方氯化钠注射液、羟乙基淀粉 纠酸药:碳酸氢钠

麻醉药:利多卡因/布比卡因/丁卡因等

其它:氨茶碱、纳洛酮、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甘露醇、肝素、10%葡萄糖酸钙。

2、新生儿科基本抢救药品 呼吸药:氨茶碱、纳洛酮

循环药:肾上腺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洋地黄类 纠酸药:碳酸氢钠

止血剂:维生素K1、血凝酶 镇静剂:苯巴比妥钠、地西

六、辅助检查

具备三级医疗保健机构所需的检验、影像、功能检查、病理诊断能力。

七、技术水平

(一)产科危重病人的监护、处理技术

1、心、脑、肺复苏;

2、心力衰竭的抢救;

3、急性心律失常的抢救;

4、各种休克的抢救;

5、呼吸衰竭的抢救;

6、羊水栓塞的抢救;

7、产科出血的抢救;

8、子痫的抢救;

9、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的早期诊治;

10、DIC的诊断及处理。

(二)胎儿疾病诊断及监护技术

1、胎儿疾病产前诊断;

2、先天缺陷的产前诊断;

3、宫内缺氧的监测;

4、胎儿生长发育监测;

5、胎儿成熟度监测;

6、宫内感染的产前诊断。

(三)产程监护、处理技术

1、产程监护技术;

2、各种难产诊治技术; ⑴头位难产识别与处理; ⑵臀位难产识别与处理; ⑶其他难产的识别与处理。

3、产科出血防治技术;

4、毁胎术;

5、软产道损伤的处理技术。

(四)孕产期保健技术

1、孕产期保健及产后康复技术;

2、孕产妇营养咨询及指导技术;

3、高危妊娠监测及处理技术;

4、早产的预测及处理技术。

(五)终止妊娠技术

(六)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

(七)新生儿复苏及合并症的抢救技术

(八)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

(九)胎儿监护技术

(十)脐血流监测技术

(十一)镇痛分娩技术

八、制度职责

(一)医疗核心制度

1、首诊医师负责制;

2、三级查房制度;

3、值班、交接班制度;

4、分级护理制度;

5、病历书写及病历管理制度;

6、查对制度;

7、会诊制度;

8、疑难危重病案讨论制度;

9、危重症抢救制度;

10、手术分级管理与审批制度;

11、术前讨论制度;

12、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13、医疗技术准入制度;

14、差错事故登记制度;

15、死亡讨论制度;

16、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17、医患沟通制度。

(二)产科专科制度及人员职责

1、制度

(1)爱婴医院工作制度;(2)产科工作制度;(3)产科业务培训制度;(4)宣教室工作制度;(5)产科门诊工作制度;(6)高危妊娠门诊管理制度;(7)产房工作制度;(8)待产室工作制度;

(9)隔离待产室工作制度;(10)分娩室工作制度;(11)隔离分娩室工作制度;(12)产科重症监护室工作制度;(13)母婴同室管理制度;(14)新生儿沐浴室工作制度;(15)产儿科医师双查房制度;(16)新生儿交接制度;

(17)孕产妇、围产儿死亡及出生缺陷报告制度;(18)高危孕产妇新生儿(儿)科医师会诊制度;(19)孕产妇安全管理制度;(20)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21)新生儿疾病筛查制度;

(22)出生缺陷诊断管理制度;

(23)死婴、死胎管理制度;

(24)胎盘处置管理制度;

(25)出生医学证明管理制度。

2、职责(1)产科主任职责:

(2)产科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职责;(3)产科主治医师职责;(4)产科住院总医师职责;

(5)产科住院医师职责;(6)助产人员职责;(7)母婴同室儿科医师职责;(8)母婴同室责任制护士职责;

(三)新生儿科(病室)专科制度及人员职责

1、儿科医生进产房、手术室制度;

2、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生职责;

3、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护士职责。

(四)产科、新生儿科基本登记

1、普通产科门诊登记;

2、高危妊娠门诊登记;

3、产科出、入院登记;

4、分娩登记(阴道分娩、剖宫产分娩);

5、出生缺陷登记;

6、疑难危重病案讨论登记;

7、重危病人抢救登记;

8、孕产妇死亡登记;

9、围产儿死亡登记;

10、差错事故登记;

11、新生儿交接登记;

12、死婴、死胎、胎盘处置登记。

(五)产科基本抢救程序

1、产科失血性休克抢救程序;

2、羊水栓塞抢救程序;

3、DIC抢救程序;

4、子痫抢救程序;

5、心衰抢救程序;

6、心、肺、脑复苏程序;

7、新生儿复苏程序。

(六)产科、新生儿科基本诊疗护理常规 有规范的诊疗护理常规,及时修订,认真执行。

九、产科管理

产科应有质量控制管理小组,对产科质量全程监控,定期评价、持续改进。

(一)门诊管理

1、医务人员应遵守医德规范、仪表端庄、衣帽整齐、坚守岗位、佩戴胸卡。

2、接诊室内清洁卫生,设备仪器摆放整齐完好备用,不得存放无关物品。

3、实行首诊负责制。门诊医师应具有中级以上职称。

4、严格执行《母婴保健法》早孕建卡(或产科门诊病历),规范填写保健卡、门诊日志。

5、进行高危妊娠筛查与管理,按妊娠期进行高危评分。高危孕妇实行专册登记并在保健卡(病历)上作高危妊娠标记。筛查出的高危妊

娠孕妇应转入“高危妊娠门诊”诊治。

6、做好孕期保健及孕期营养与心理健康指导与咨询工作。

7、做好母乳喂养宣教及产后42天复查工作。

8、凡属妊娠禁忌症者,应尽早动员终止妊娠。

9、严禁对胎儿进行非医学原因的性别鉴定和非医学原因的大月份引产。

10、做好孕期各种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上报工作。

(二)产房管理

1、产房实行助产士24小时值班制,严格执行床前交接班制度。工作人员进入产房,应更换产房专用的衣、帽、口罩、鞋。检查产妇前后应洗手。

2、医师或助产士应取得《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

3、实行抢救危重患儿新生儿(儿)科医师进产房、手术室制度。有高危因素的产妇分娩前应通知新生儿科医生。

4、实行高危产妇床旁监护。

5、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对传染疾病、疑似传染病孕妇在产程处理中增加额外预防措施,如:接触隔离、空气隔离、飞沫隔离。产后对房间按照消毒规范进行终末消毒。

6、产房用过的巾单和污物应经由污染路线,或装袋封口运出。

7、做好医疗废物的管理。传染病或者疑似传染病产妇的胎盘按照病理性废物处理。

8、胎儿娩出后应由助产医师(士)清洁呼吸道、断脐、处理脐带、擦干、Apger评分、交母亲看过新生儿、油浴(早产儿不做)、称体重、测量身长、打新生儿双足印和母亲大拇指印于新生儿记录上,在新生儿手腕系标明新生儿性别、体重、出生时间、母亲姓名及床号的手腕带,并用标明同样内容的包被包裹。

胎儿娩出后30分钟内,助产人员应帮助产妇和婴儿进行皮肤接触和早吸吮。非高危因素胎儿娩出后出现异常情况时,由助产人员及时抢救,并通知新生儿科医生到场抢救。

9、产妇分娩后产房留置观察两小时,观察情况记入分娩记录。如无异常,送回母婴同室病房,助产士与病房护士及家属进行床头交接,三方签字后并将交接记录单存入病历。

10、助产人员应认真、及时作好产程、分娩记录(手术分娩由手术医师记录)、出生缺陷儿、死胎、死产等各种登记。遇有抢救情况必须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

11、保持产房整洁,空气消毒净化装置每日消毒一次;每周对室内全部物品、家具彻底消毒一次;每月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细菌培养一次,菌落总数合格,做好记录。

12、设备和药品专人保管、定期检查维护、及时补充和更换。

(三)母婴同室管理

1、母婴同室产妇、新生儿床应配备足够的保暖被褥。房间采光充足,空气清新,温度适宜。

2、母婴同室实行24小时母婴同室制度。病理新生儿收住新生儿科病房,产妇可在新生儿科哺乳间按需哺乳。

3、母婴同室实行产科、新生儿科医生双查房制度。(1)产科医生负责产妇。每日检查,书写病历记录。

(2)新生儿科医生负责新生儿。新生儿进入母婴同室后,新生儿科医生应该完成新生儿记录单。无特殊情况新生儿查房记录每日记录一次,特殊情况随时记录。新生儿病历由新生儿科医生负责管理,出院时归入产妇病历。

4、母婴同室实行责任制护理。责任护士对孕产妇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情况采取相应护理措施,护理服务体现对产妇生理和心理及社会等全面护理。

5、有产科危急重症抢救流程并定期演练,有相关记录。

6、建立新生儿与母亲分离交接手续。因医护工作需要母婴暂时分离时,应有双方签字的凭证供产妇执存。

7、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母乳喂养的有关规定和《母乳代用品销售守则》,对产妇及家属进行母乳喂养知识和技能的宣传教育。

8、母婴同室限制探视。探视者洗手后方可接触新生儿。

9、患有皮肤化脓及其他传染性疾病的人员,应暂停接触新生儿。

(四)病历管理

严格执行《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病历符合基本要求。出生婴儿均应在出生后建立母婴同室新生儿记录,由儿科医生书写。病理婴儿应收入新生儿科,建立完整新生儿病历。

1、产科病历:体温单、长期医嘱、临时医嘱、规范化产科住院病历(病理产应书写住院病历)、病程记录、产程图、产程记录、分娩记

录、护理记录、各种检查报告单、病案首页、出院记录、疑难危重症讨论记录,各种告知书及知情同意书,新生儿交接记录单。手术病人应有:危重病人术前讨论记录单、术前谈话记录单、术前小结、麻醉谈话记录单、麻醉记录单、手术记录单、手术风险评估表、术前核查及手术器具清查单,输血患者应有输血签约单及有关血液资料标志。

产科重症疾病标准(见附件1-3:产科重症疾病标准)

2、母婴同室新生儿记录:体温单、长期医嘱、临时医嘱、新生儿出生记录单、查房记录、检验报告单。

3、新生儿病历:病理新生儿应及时收住新生儿科,按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建立病历。

十、新生儿管理

(一)新生儿复苏

1、人员要求:产科、新生儿科、麻醉科医生、助产士均应掌握新生儿复苏技术,实行岗前培训,每年定期复训。

2、具有高危因素的孕妇分娩时产科医生应提前通知新生儿科医生(必要时提前请新生儿科医生会诊),新生儿科医生应提前到场,负责组织抢救,产科、新生儿科医生及助产士共同实施抢救。

3、操作要求:按规范的复苏流程图操作(第七版)。

(二)母婴同室新生儿管理

1、人员要求:产科母婴同室病区应有新生儿科医生管理新生儿;

2、技术要求:有独立的母婴同室新生儿记录,由新生儿科医生记录。

病区能完成预防接种、新生儿疾病筛查。负责宣传母乳喂养。

(三)新生儿科及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管理

1、人员要求:医护比、床护比符合国家建设要求;

2、技术要求:医生熟练掌握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监护技术、新生儿复苏后的监护及合并症的处理、掌握早产儿监护及合并症的治疗、病理性黄疸的治疗、新生儿感染的治疗。

3、有区域转运或应急会诊的绿色通道、标识醒目;

4、有发生紧急情况、暴发感染的应急预案;

5、有可行的应急会诊及报告制度。

十一、医院感染管理

(一)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制度:

1、母婴同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2、产科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3、产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4、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5、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6、医疗废物管理工作制度。

(二)具体要求

工作人员应熟练掌握并自觉遵守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消毒技术操作规范、手卫生规范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上岗人员应先培训后上岗。

1、产房:

(1)工作人员进入工作区应更换室内工作服、工作鞋,遵守洁污不

交的原则。

(2)使用过的巾单和污物应经由污染路线,或装袋封口运出。(3)分娩室和待产室每日湿式清洁,每周进行一次大扫除;待产室应当保持空气流通,每日通风不少于2次,每次15-30分钟。(4)分娩室和备用手术间应安装适宜的、卫生许可批件等证件齐全的空气消毒净化装置。环境卫生学应达到二类环境的要求。

2、母婴同室:

(1)对有感染高危因素的孕产妇进行相关病原学检测,采取针对性措施,避免造成医院感染爆发。

(2)对患具有传播可能的感染性疾病、有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孕产妇应当采取隔离措施并作标识。

(3)发现特殊或不明原因感染孕产妇,要按照传染病管理有关规定实施单间隔离、专人护理,并采取相应消毒措施。

(4)应配备适宜、卫生许可批件等证件齐全的空气消毒净化装置,每日湿式清洁。环境卫生学应达到三类环境的要求。

3、新生儿科感染管理按照国家《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执行。

4、感染管理要求

(1)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应当实施标准预防,并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和无菌操作技术。

(2)诊疗和护理操作应当以从洁到污的原则进行。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操作时应当戴手套,操作结束后应当立即脱掉手套

并洗手。

(3)所有重复使用的需要灭菌的医疗器具必须送中心消毒供应室(CSSD),集中清洗、灭菌,不得自行清洗。

(4)、医疗废弃物管理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进行分类收集,标志清楚,统一处理,登记项目齐全。输血完毕后,将血袋送回输血科至少冷藏保存一天。

(5)、胎盘的处理要符合《卫生部关于产妇分娩后胎盘处理问题的批复》(卫政法发[2005]123号)的要求。

(6)、医疗保健机构必须将胎儿遗体、婴儿遗体纳入遗体管理流程,依照《殡葬管理条例》的规定进行妥善处置。严禁将胎儿遗体、婴儿遗体按医疗废物实施处置。建立健全太平间工作制度,完善遗体的登记、交接、转运、存放、处理等各环节的工作规则,确保遗体规范管理。

(7)、每季度对产房、新生儿科的重点区域和部位进行空气、物表、医护人员手的监测,结果合格。细菌菌落总数分别为:空气≤4cfu/(15min•直径9cm平皿);物体表面≤5cfu/cm2; 卫生手消毒≤10cfu/ cm2;外科手消毒≤5cfu/cm2;使用中的消毒剂应每日监测浓度并记录。

每季度对母婴同室进行空气、物表、医护人员手的监测,结果合格。细菌菌落总数分别为:空气≤4cfu/(5min•直径9cm平皿);物体表面≤10cfu/cm2; 卫生手消毒≤10cfu/ cm2;使用中的消毒剂应每日监测浓度并记录。

十二、服务质量标准

1、危重孕产妇抢救成功率≥95%;

2、院内子痫发生率<0.1%;

3、滞产发生率为零;

4、产后出血发生率<2%;

5、子宫破裂发生率为零;

6、会阴侧切率<30%;

7、Ⅲ度会阴撕裂发生率为零;

8、新生儿重度窒息发生率<2%;

9、院内纯母乳喂养率>80%;

10、剖宫产率<20%;

11、无指征剖宫产率为零;

12、住院产妇死亡率<0.02%;

13、住院孕产妇可避免死亡率为零;

14、新生儿死亡率<0.5%;

15、围产儿死亡率<1%;

16、围产儿死亡报告率、出生缺陷报告率100%;

17、高危孕妇健康状况跟踪率100%;

18、院内感染率<10%;

19、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0.5%; 20、医疗事故发生率为零。

十三、附件

附件1-1:急救药品柜器械配备标准 第一层:

(1)急救药品 见产科基本抢救药品

(2)一次性无菌物品:一次性输液器5付、输血器2付 一次性注射器:2ml、5ml、10ml、20ml、50ml各5付

留置针18#、20#各3枚,透明敷贴3个,肝素帽3个,标本采集试管

吸痰管2根、吸氧管2根、无菌手套2付、备皮刀1个 导尿包1个、气管导管2.5#、3.0#、6.0#、6.5#、7.0#各1根 牙垫2个、口咽通气管2个(3)抢救用盘:

开口器包1个(开口器、舌钳、压舌板各1个),心内针、绷带、纱布包各1,气管切开包1个、静脉切开包1个。第二层:

左屉:基础治疗用盘(弯盘、酒精、碘伏、砂轮、止血带、胶布、止血钳、启瓶器、剪刀、输液贴、棉签各1)。

右屉:血压计、听诊器、手电筒、叩诊锤各1个 电池1号、2号各2个。下层:

(1)左侧:常备液体各1瓶、吊篮。

(2)右侧:小儿、成人简易呼吸器、小儿、成人咽喉镜各1套、电插板1个心外按压板。

附件1-2:产科门诊急救药品器械表:

(1)治疗盘内盛:消毒液、棉签、输液贴、针管(1-30ml)、输液器、留置针、砂轮、止血带、各式试管、弯盘。

(2)急救包(开口器、压舌板、舌钳、牙垫)吸氧管、吸痰管、手电筒、扳手等。

(3)急救药品:5%葡萄糖注射液500ml、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复方醋酸钠注射液500ml、复方氯化钠注射液500ml、50%葡萄糖注射液4支、葡萄糖酸钙注射液2支、硫酸镁注射液4支、地西泮注射液2支、呋塞米注射液2支、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2支、缩宫素注射液4支。

(4)口服药品:硝苯地平片、盐酸利托君片等。附件1-3:产科重症疾病标准

1、严重产科并发症与合并症:

重度子痫前期、早发型子痫前期、子痫、HELLP综合征、重度妊娠期胆汁淤积症、早产(≤32周)、前置胎盘、前置胎盘大出血、凶险性前置胎盘、近足月完全性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胎盘植入、复杂类型双胎(双胎输血综合征、双胎一死一活、双胎发育不均衡、双胎之一合并畸形)、三胎及以上多胎。

妊娠合并巨大子宫肌瘤、妊娠合并严重子宫畸形。

产后出血≥1000ml、严重软产道裂伤、先兆子宫破裂及子宫破裂、忽略性横位、脐带脱垂、肩难产、羊水栓塞、严重感染、晚期产后出血、疤痕子宫放弃胎儿引产。

2、严重内、外科合并症:

(1)妊娠合并严重血液系统疾病(血友病、白血病、再障、重度血小板减少症、严重贫血等)。

(2)妊娠合并心脏病(风心、先心、冠心、心脏病换瓣后长期抗凝者、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3)妊娠合并糖尿病(有并发症者)。(4)妊娠合并甲亢危象。

(5)妊娠期急腹症(指卵巢囊肿蒂扭转、子宫肌瘤红色变性、急性阑尾炎、肠梗阻、胆囊炎、胃穿孔、腹膜炎、肾结石、胰腺炎等)。(6)妊娠合并风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干燥综合征等合并器官损害)。

(7)妊娠合并急慢性肾功能不全。

(8)妊娠严重肝病(合并肝硬化、妊娠期急性脂肪肝、重症肝炎)。(9)妊娠合并呼吸系统疾病(重症肺炎、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哮喘持续状态等)。

(10)妊娠合并神经系统疾病(脑血管意外、多发性硬化、格林巴综合征、脑炎、各种原因引起的颅高压等)。

(11)产科各种部位栓塞。

附件1-4:母婴同室危急重症抢救盒

1、子痫急救盒备用药品:

葡萄糖酸钙注射液 3支

酚妥拉明注射液 2支 盐酸异丙嗪注射液 1支

呋塞米注射液

1支 盐酸氯丙嗪注射液 1支

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 1支 地西泮注射液 3支

东莨菪碱注射液 2支 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 1支

2、心衰急救盒备用药品:

50%葡萄糖注射液 5支

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 2支 碳酸氢钠注射液

10支

呋塞米注射液

2支 地塞米松注射液

6支

注射用三磷酸腺苷辅酶胰岛素 2支

3、失血性休克急救盒备用药品

缩宫素注射液

10支

氨甲苯酸注射液 6支 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 1支

地塞米松注射液 3支 50%葡萄糖注射液 5支

盐酸洛贝林注射液 1支 呋塞米注射液

2支

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 1支

盐酸多巴胺注射 3支

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 2支

附件2 陕西省二级医疗保健机构产科基本建设标准(2013版)

经卫生行政部门验收,依法取得执业资质的二级医疗保健机构设置的产科适用本标准。

一、功能任务

1、依法开展母婴保健技术服务

2、依法开展产前筛查及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

3、严禁未取得资质的医疗保健机构非法开展产科业务

4、开设普通产科、高危产科。

5、开展孕产妇系统管理,开展围产保健技术指导,开展高危孕产妇诊治、监护及住院分娩。

6、开展爱婴活动,实施母乳喂养。为孕产妇提供卫生、营养、心理等方面的医学指导与咨询。

7、承担高危孕产妇抢救工作,及时识别及转诊超出本医疗保健机构处理能力的危重孕产妇。确定为区域危重孕产妇抢救中心的必须建立产科急救绿色通道,以接收下级医疗保健机构高危孕产妇的转诊,8、负责或参与本区域孕产妇、围产儿死亡的资料收集、死亡讨论、调查评审。做好孕产期服务资料的收集、登记、统计分析和报告工作。

9、开展孕产期应用性研究和学术交流,承担基层产科人员的实习进

修及培训任务。

10、完成卫生行政部门下达的指令性任务。

二、科室设置

二级医疗保健机构设置产科时应设有新生儿病室(或新生儿科)。严禁医疗保健机构对内外承包、出租产科、新生儿科。

(一)产科

1、门诊:普通妊娠门诊、高危妊娠门诊、产褥期保健门诊、母乳喂养咨询室、胎儿监护室、宣教室。

2、病房:母婴同室病房、高危病房、隔离病房、抢救室,新生儿沐浴室、处置室、治疗室、换药室、预防接种室。

3、产房:待产室、隔离待产室(床)、分娩室、隔离分娩室(床)、备用手术间,有条件的可设产后观察室。

4、住院手术室:符合手术室标准,备有产科抢救和新生儿复苏设备、药物。

(二)新生儿病室:独立设置新生儿病室。有条件的可以设置新生儿科和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区域新生儿抢救中心应设新生儿科和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三)其他科室

1、辅助科室:B超室、心电图室、检验科、放射科。

2、其它相关设置参照同级综合医院等级标准。

三、床位及人员

(一)床位: 产科床:≥20张

分娩床:产科床位与分娩床之比为15-20∶1(不包括隔离分娩床)待产床:分娩床与待产床之比为1:2-3

(二)人员:

严禁聘用未取得相应资质人员非法从事产科诊疗服务。

1、医师应取得《医师资格证书》、《医师执业证书》,助产、护理人员应取得《护士执业证书》、《护士执业资格证书》。所有人员按照执业资格范围执业。助产工作应由医师或助产专业人员承担。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人员应取得相应的《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

2、各类人员配置数量应与所开展的服务项目、服务工作量及床位数相适应。

卫技人员:床位≥1.5:1;母婴同室床:护士≥1:0.6;分娩床:助产士≥1:3;待产床:助产士≥1:0.5。

新生儿科医师与床位的比例不低于0.3:1,护士与床位的比例不低于0.6:1。

3、产科至少有一名副主任医师,高危门诊至少有一名主治医师。

4、新生儿病室或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师、护士应经过专科培训。

5、新生儿病室负责人应由具备儿科高年资主治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担任;护理组负责人应由具备护师以上任职资格,且有1年以上新生儿护理工作经验的护士担任。

四、房屋及设备

(一)产科门诊

1、房屋

普通妊娠门诊、高危妊娠门诊、产褥期保健门诊:面积≥15㎡,内设检查间,有符合控感要求的洗手设施。一人一室。门诊宣教室:面积≥15㎡。

2、设备

产科检查床、妇科检查床、骨盆测量器、皮尺、超声多普勒、胎心监护仪、血压计、体重计、体温计、听诊器、冷光灯、产科急救药品器械(见附表2:急救药品器械配备标准)、氧气装置、脐血流监测仪。宣教室应有影像设备、模具,孕产期及生殖保健宣教资料。(二)产房

1、房屋

产房内部设限制区、半限制区、非限制区,各区之间设置隔段,标识明显。各区段应有上下水设备(限制区的上下水应设在刷手间,不可设在分娩室或手术室内)。温度保持在26-28℃、湿度50%-60%为宜。有隔离产房的参考产房建设标准。

(1)限制区内设正常分娩室、隔离分娩室(床)、刷手间、无菌物品存放间(柜)。分娩室或手术间室内墙面、地面光滑无缝隙,便于清洁和消毒。不设地漏。

分娩室总面积≥60㎡。环境清洁、安静、无污染源,与待产室相连,形成相对独立区域。应多通道,洁污分开。隔离分娩室与污物有专用

通道。若分娩室为单人单间,每间使用面积≥25㎡;若设置为多张产床的分娩室,每张产床使用面积≥20㎡。

隔离分娩室(床)应有缓冲区,内有洗手设施。污物处理符合规定。备用手术间应有开展产科急诊手术的基本设施、设备、器械。(2)半限制区内设普通待产室、隔离待产室(床)、治疗室、器械室(柜)、办公室。待产室相对独立区域,与分娩室连接。(3)非限制区内设换鞋处、更衣室、值班室、污洗间、医废暂存间(柜)、卫生间、库房等。

2、设备

产科基本设备:产床、B超仪、胎心监护仪、心电监护仪、镇痛分娩设备、供氧设施、空气净化消毒设备、负压吸引装置、超声多普勒、骨盆测量器、输液泵、穿颅器、手术照明灯、无菌器械敷料柜、抢救药品柜、冰箱、保暖降温装置、产钳、胎头吸引器、头皮钳、宫颈检查包、消毒产包、清宫包、宫腔填塞包、阴道拉钩、侧切缝合器械、开口器、舌垫、舌钳、导尿管、新生儿秤、挂钟、温湿度表、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计、担架车等。

新生儿复苏抢救设备:新生儿复苏台、吸痰器、气管插管、复苏气囊、给氧面罩、新生儿喉镜。

备用手术间设备:应有麻醉机、产科手术及新生儿复苏的基本设施和设备。

(三)母婴同室病区

应设普通病房、隔离病房、危重症抢救室或产科重症监护室、换药室、处置室、新生儿沐浴室、预防接种室。

1、房屋

普通病房、高危病房、隔离病房:每组母婴同室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6㎡。房间采光充足,通风良好,温度适宜。有室温控制设施。有独立的新生儿床。每床单元应有供氧、吸引、照明、呼叫设施。危重症抢救室:单床使用面积≥15㎡,设在护士站附近,门窗严密,光线充足,有室温控制设施。配备有监护、急救设备,符合卫生部有关标准。分娩量大、有条件的可设产科重症监护室(按照三级产科建设基本标准设置)

换药室、处置室:面积≥15㎡,设在病区内,与其功能和任务相适应。

新生儿沐浴室:面积≥15㎡,设在病区内,门窗严密,光线充足,有流动水洗浴设施和室温控制设施。

预防接种室:面积≥10㎡,设在病区内,门窗严密、通风良好、光线充足。

2、设备:产科检查床、妇科检查床、氧源吸氧装置、调温设施、空气净化消毒设备、担架车、轮椅、心电监护仪、胎心监护仪、超声多普勒、电动吸痰器、抢救车、皮尺、骨盆测量仪、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手电筒、按压板、开口器、舌垫(压舌板)、眼罩、沙袋、体重秤、导尿包、静脉切开包、计时钟。

有条件可配备常规抢救盘(输氧用盘、输液用盘、采血用盘),特殊抢救盘(产后出血抢救盘、子痫抢救盘、心衰抢救盘)。

(四)新生儿病室(科)

1、房屋:床位设置按照与产科床位的比例1:5设置,每床净使用面积≥3㎡。监护室每床净面积≥6㎡,恢复室每床净面积≥3㎡。设新生儿科及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内部设置按照卫生部《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卫医政发„2009‟123号)、《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卫办医政发„2009‟23号)等有关规定执行。

2、设备:新生儿暖箱、开放式抢救台、新生儿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微量注射泵、蓝光治疗仪、血糖监测仪、经皮测胆仪、供氧设施、复苏设备氧源吸氧设施、转运暖箱及转运配套设施。

(五)手术室、麻醉科:按照卫生部有关手术室、麻醉科的建设标准执行。

五、药品配备

1、产科基本抢救药品

宫缩剂:缩宫素、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卡前列甲酯栓或米索前列醇 心血管系统药物:去乙酰毛花苷、罂粟碱、肾上腺素、阿托品、山莨菪碱

解痉降压药:硫酸镁、拉贝洛尔、硝苯地平、酚妥拉明、硝普钠 升压药:重酒石酸间羟胺、多巴胺 利尿剂:呋塞米

镇静药:地西泮、哌替啶、氯丙嗪、异丙嗪、吗啡

止血剂:酚磺乙胺、血凝酶、氨甲苯酸、维生素k1、6-氨基己酸、凝血酶原复合物

扩容剂:0.9%氯化钠注射液、复方醋酸钠注射液、5%、10%葡萄糖注射液、低分子右旋糖酐、复方氯化钠注射液、羟乙基淀粉 纠酸药:碳酸氢钠

麻醉药:利多卡因/布比卡因/丁卡因等

其它:氨茶碱、纳洛酮、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甘露醇、肝素、10%葡萄糖酸钙。

2、新生儿基本抢救药品 呼吸药:氨茶碱、纳洛酮

循环药:肾上腺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洋地黄类 纠酸药:碳酸氢钠

止血剂:维生素K1、血凝酶 镇静剂:苯巴比妥钠、地西泮

六、辅助检查

具备二级医疗保健机构所需的检验、影像、功能检查等诊断能力。

七、技术水平

(一)产科危重病人的监护、处理技术

1、心、脑、肺复苏;

2、心力衰竭的抢救;

3、急性心律失常的抢救;

4、各种休克的抢救;

5、呼吸衰竭的抢救;

6、羊水栓塞的抢救;

7、产科出血的抢救;

8、子痫的抢救;

9、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的早期诊治;

10、DIC的诊断及处理。

(二)胎儿疾病诊断及监护技术

1、胎儿疾病产前诊断;

2、先天缺陷的产前诊断;

3、宫内缺氧的监测;

4、胎儿生长发育监测;

5、胎儿成熟度监测;

6、宫内感染的产前诊断。

(三)产程监护、处理技术

1、产程监护技术;

2、各种难产诊治技术; ⑴头位难产识别与处理; ⑵臀位难产识别与处理; ⑶其他难产的识别与处理。

3、产科出血防治技术;

4、毁胎术;

5、软产道损伤的处理技术。

(四)孕产期保健技术

1、孕产期保健及产后康复技术;

2、孕产妇营养咨询及指导技术;

3、高危妊娠监测及处理技术;

4、早产的预测及处理技术。

(五)终止妊娠技术

(六)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

(七)新生儿复苏及合并症的抢救技术

(八)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NICU)

(九)胎儿监护技术

(十)脐血流监测技术

(十一)镇痛分娩技术

八、制度职责

(一)医疗核心制度

1、首诊医师负责制;

2、三级查房制度;

3、值班、交接班制度;

4、分级护理制度;

5、病历书写及病历管理制度;

6、查对制度;

7、会诊制度;

8、疑难危重病案讨论制度;

9、危重症抢救制度;

10、手术分级管理与审批制度;

11、术前讨论制度;

12、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13、医疗技术准入制度;

14、差错事故登记制度;

15、死亡讨论制度;

16、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17、医患沟通制度。

(二)产科专科制度及人员职责

1、制度

(1)爱婴医院工作制度;(2)产科工作制度;(3)产科业务培训制度;(4)宣教室工作制度;(5)产科门诊工作制度;(6)高危妊娠门诊管理制度;(7)产房工作制度;(8)待产室工作制度;(9)隔离待产室工作制度;(10)分娩室工作制度;(11)隔离分娩室工作制度;

(12)产科重症监护室工作制度;(13)母婴同室管理制度;(14)新生儿沐浴室工作制度;(15)产儿科医师双查房制度;(16)新生儿交接制度;

(17)孕产妇、围产儿死亡及出生缺陷报告制度;(18)高危孕产妇新生儿(儿)科医师会诊制度;(19)孕产妇安全管理制度;(20)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21)新生儿疾病筛查制度;

(22)出生缺陷诊断管理制度;

(23)死婴、死胎管理制度;

(24)胎盘处置管理制度;

(25)出生医学证明管理制度。

2、职责

(1)产科主任职责:

(2)产科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职责;(3)产科主治医师职责;(4)产科住院总医师职责;(5)产科住院医师职责;(6)助产人员职责;(7)母婴同室儿科医生职责;

(8)母婴同室责任制护士职责。

(三)新生儿科(病室)专科制度及人员职责

1、儿科医生进产房、手术室制度;

2、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生职责;

3、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护士职责。

(四)产科、新生儿科基本登记

1、普通产科门诊登记;

2、高危妊娠门诊登记;

3、产科出、入院登记;

4、分娩登记(阴道分娩、剖宫产分娩);

5、出生缺陷登记;

6、疑难危重病案讨论登记;

7、重危病人抢救登记;

8、孕产妇死亡登记;

9、围产儿死亡登记;

10、差错事故登记;

11、新生儿交接登记;

12、死婴、死胎、胎盘处置登记.(五)产科基本抢救程序

1、产科失血性休克抢救程序;

2、水栓塞抢救程序;

3、DIC抢救程序;

4、子痫抢救程序;

5、心衰抢救程序;

6、心、肺、脑复苏程序;

7、新生儿复苏程序。

(六)产科、新生儿病室基本诊疗护理常规 有规范的诊疗护理常规,及时修订,认真执行。

九、产科管理

产科应有质量控制管理小组,对产科质量全程监控管理,定期评价质量,促进持续改进。

(一)门诊管理

1、医务人员遵守医德规范、仪表端庄、衣帽整齐、坚守岗位、佩戴胸卡。

2、严格执行《母婴保健法》早孕建卡(或产科门诊病历),规范填写保健卡、门诊日志。

3、实行首诊负责制。门诊医师应具有中级以上职称。

4、接诊室内清洁卫生,设备仪器摆放整齐完好备用,不得存放无关物品。

5、做好高危妊娠的筛查与管理,按期进行高危评分,对高危孕妇实行专册登记并在保健卡(病历)上作高危妊娠标记。筛查出的高危妊娠孕妇应转入“高危妊娠门诊”诊治。

6、凡属妊娠禁忌症者,应尽早动员终止妊娠。

7、严禁对胎儿进行非医学原因的性别鉴定和非医学原因的大月份引

产。

8、做好孕期保健指导与咨询工作。

9、做好母乳喂养宣教及产后42天复查工作。

10、做好孕期各种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上报工作。

(二)产房管理

1、产房实行助产士24小时值班制,严格执行床前交接班制度。工作人员进入产房,应更换产房专用的衣、帽、口罩、鞋。检查产妇前后应洗手。

2、医师或助产士应取得《母婴保健技术合格证书》。

3、实行抢救危重患儿儿科医师进产房、手术室制度。有高危因素的产妇分娩前应通知新生儿科医生。

4、实行高危产妇床旁监护。

5、应当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对传染疾病、疑似传染病孕妇在产程处理中增加额外预防措施,如:接触隔离、空气隔离、飞沫隔离。产后对房间按照消毒规范进行终末消毒。

6、产房用过的巾单和污物应经由污染路线或装袋封口运出。

7、做好医疗废物的管理。传染病或者疑似传染病产妇的胎盘按照病理性废物处理。

8、胎儿娩出后应由助产医师(士)清洁呼吸道、断脐、处理脐带、擦干、Apger评分、交母亲看过新生儿、油浴(早产儿不做)、称体重、量身长、打新生儿双足印和母亲大拇指印于新生儿病历上,在新生儿手腕系标明新生儿性别、体重、出生时间、母亲姓名及床号的手

腕带,并用标明同样内容的包被包裹。胎儿娩出后30分钟内,接产人员应帮助产妇和婴儿进行皮肤接触和早吸吮。非高危因素胎儿娩出后出现异常情况时,由接产人员及时抢救,并通知新生儿科医生到场抢救。

9、产妇分娩后产房留置观察两小时,观察情况记入分娩记录。如无异常送回母婴病房,助产士与病房护士及家属进行床头交接,三方签字后的交接记录单存入病历。

10、助产人员应认真、即时作好产程、分娩记录(手术分娩由手术医师记录),出生缺陷儿、死胎、死产等各种登记。遇有抢救情况必须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

11、保持产房整洁,空气消毒净化装置每日消毒一次;每周对室内全部物品、家俱彻底消毒一次;每月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细菌培养一次,菌落总数合格,做好记录。

12、设备和药品专人保管、定期检查维护、及时补充和更换。

(三)母婴同室管理

1、母婴同室产妇、新生儿床应配备足够的保暖被褥。房间采光充足,通风良好,温度适宜。

2、母婴同室实行24小时母婴同室制度。病理新生儿收住新生儿科病房,产妇可在新生儿科哺乳间按需哺乳。

3、母婴同室实行产科、新生儿(儿)科医生双查房制度。⑴产科医生负责产妇,每日检查,书写病历记录。

⑵新生儿(儿)科医生负责新生儿。新生儿进入母婴同室后,新生儿

(儿)科医生应该完成新生儿记录单。无特殊情况新生儿查房记录每日记录一次,特殊情况随时记录。新生儿病历由新生儿(儿)科医生负责管理,出院时归入产妇病历。

4、母婴同室实行责任制护理。责任护士对孕产妇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情况采取相应护理措施,护理服务应体现对产妇生理和心理及社会等方面的全面护理,5、有产科危急重症抢救流程并定期演练,有相关记录。

6、建立新生儿与母亲分离交接手续。因医护工作需要母婴暂时分离时,应有双方签字的凭证供产妇执存。

7、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母乳喂养的有关规定和《母乳代用品销售守则》,对产妇及家属进行母乳喂养知识和技能的宣传教育。

8、母婴同室限制探视。探视者洗手后方可接触新生儿。

9、患有皮肤化脓及其他传染性疾病的人员,应暂停接触新生儿。

(四)病历管理

严格执行《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符合病历管理的基本要求。出生婴儿均应在出生后建立母婴同室新生儿记录,由儿科医生书写。病理婴儿应收入新生儿科(病室),建立完整新生儿病历。

1、产科病历:体温单、长期医嘱、临时医嘱、规范化产科住院病历(病理产应书写住院病历)、病程记录、产程图、产程记录、分娩记录、护理记录、各种检查报告单、病案首页、出院记录、疑难危重症讨论记录,各种告知书及知情同意书,新生儿交接记录单。手术病人应有:危重病人术前讨论记录单、术前谈话记录单、术前小

结、麻醉谈话记录单、麻醉记录单、手术记录单、手术风险评估表、术前核查及手术器具清查单,输血患者应有输血签约单及有关血液资料标志。

疑难危重急症标准(见三级标准附表1-3:产科重症疾病标准)

2、新生儿病历:体温单、长期医嘱、临时医嘱、新生儿出生记录单、查房记录、各种检验报告单。

十、新生儿管理

(一)新生儿复苏

1、人员要求:产科、儿(新生儿)科、麻醉科医生、助产士均应掌握新生儿复苏技术,实行岗前培训,每年定期复训。

2、具有高危因素的孕妇分娩时产科医生应提前通知新生儿(儿)科医生(必要时提前请新生儿科医生会诊),新生儿(儿)科医生应提前到场,负责组织抢救,产、儿科医生及助产士共同实施抢救。

3、操作要求:按规范的复苏流程图操作(第七版)。

(二)母婴同室新生儿管理

1、人员要求:应有新生儿(儿)科医生管理新生儿。

3、技术要求:有独立的新生儿住院记录,由新生儿(儿)科医生管理;病区能完成预防接种、新生儿疾病筛查;负责宣传母乳喂养。

(三)新生儿病室管理

1、人员要求:应有专职新生儿医生。

2、技术要求:医生熟练掌握新生儿复苏后的监护及合并症的处理、掌握早产儿监护及合并症的治疗、病理性黄疸的治疗、新生儿感染的治疗。

3、有区域转运的绿色通道,标识醒目。

4、有发生紧急情况、暴发感染的应急预案;

5、有可行的应急会诊及报告制度。

十一、医院感染管理

(一)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相关制度:

1、母婴同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2、危重症抢救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3、产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4、新生儿科(病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5、医疗废物管理工作制度。

(二)具体要求

工作人员应熟练掌握并自觉遵守卫生规范、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等。所有新进人员需经培训后上岗。

1、产房:

(1)工作人员进入工作区要换(室内)工作服、工作鞋,遵守洁污不交的原则。

(2)使用过的巾单和污物应经由污染路线或装袋封口运出。(3)分娩室和待产室每日湿式清洁,每周进行一次大扫除;待产室应当保持空气流通,每日通风不少于2次,每次15-30分钟。(4)分娩室和备用手术间应安装适宜的、卫生许可批件等证件齐全的空气消毒净化装置。环境卫生学应达到二类环境的要求。

2、母婴同室:

(1)对有感染高危因素的产妇进行相关病原学检测,采取针对性措施,避免造成医院感染爆发。

(2)对患具有传播可能的感染性疾病、有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产妇应当采取隔离措施并作标识。

(3)发现特殊或不明原因感染孕妇,要按照传染病管理有关规定实施单间隔离、专人护理,并采取相应消毒措施。所用物品优先选择一次性物品,非一次性物品必须专人专用专消毒,不得交叉使用。(4)应配备适宜、卫生许可批件等证件齐全、可在有人活动情况下使用的空气消毒净化装置。每日湿式清洁。环境卫生学应达到三类环境的要求。

3、新生儿病室(科)管理按照卫生部《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执行。

4、感染管理要求:

(1)、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应当实施标准预防,并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和无菌操作技术。

(2)诊疗和护理操作应当以从洁到污的原则进行。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操作时应当戴手套,操作结束后应当立即脱掉手套并洗手。

(3)、所有重复使用的需要灭菌的医疗器具应集中清洗、灭菌,不得自行清洗。

(4)、医疗废弃物管理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进行分类收集,标志清楚,统一处理,登记项目齐全。输血完毕后,将血袋送回输血科至少冷藏保存一天。

(5)、胎盘的处理要符合《卫生部关于产妇分娩后胎盘处理问题的批复》(卫政法发[2005]123号)的要求。

(6)、医疗保健机构必须将胎儿遗体、婴儿遗体纳入遗体管理流程,依照《殡葬管理条例》的规定进行妥善处置。严禁将胎儿遗体、婴儿遗体按医疗废物实施处置。建立健全太平间工作制度,完善遗体的登记、交接、转运、存放、处理等各环节的工作规则,确保遗体规范管理。

(7)、每季度对产房、新生儿科的重点区域和部位进行空气、物表、医护人员手的监测,结果合格。细菌菌落总数分别为:空气≤4cfu/(15min•直径9cm平皿);物体表面≤5cfu/cm2; 卫生手消毒≤10cfu/ cm2;外科手消毒≤5cfu/cm2;使用中的消毒剂应每日监测浓度并记录。

每季度对母婴同室进行空气、物表、医护人员手的监测,结果合格。细菌菌落总数分别为:空气≤4cfu/(5min•直径9cm平皿);物体表面≤10cfu/cm2; 卫生手消毒≤10cfu/ cm2;使用中的消毒剂应每日监测浓度并记录。

十二、服务质量标准

1、危重孕产妇抢救成功率≥85%;

2、院内子痫发生率<0.2%;

3、滞产发生率<0.5%;

4、产后出血发生率<2%;

5、子宫破裂发生率为零;

6、会阴侧切率<20%;

7、Ⅲ度会阴撕裂发生率为零;

8、新生儿重度窒息发生率<3%;

9、院内母乳喂养率≥85%;

10、剖宫产率<15%;

11、无指征剖宫产率为零;

12、住院产妇死亡率<0.02%;

13、住院孕产妇可避免死亡率为零;

14、新生儿死亡率<0.5%;

15、围产儿死亡率<1.5%;15、16、围产儿死亡报告率、出生缺陷报告率100%;

17、高危孕妇健康状况跟踪率100%;

18、院内感染率<10%;

19、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0.5%; 20、医疗事故发生率为零。附件3 陕西省一级医疗保健机构产科建设基本标准(2013版)

经卫生行政部门许可,依法取得执业执业资格的一级医疗保健机构的产科适用本标准。

一、功能任务

1、开设普通产科。接收正常孕妇住院分娩,依法开展助产技术服务。

2、严禁未取得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资质的医疗保健机构非法开展产科业务,3、承担孕产妇系统管理,建立孕妇保健手册,开展围产保健技术服务,识别高危孕产妇,并负责高危孕产妇转诊。

4、开展爱婴活动,实行母乳喂养。为孕产妇提供卫生、营养、心理等方面的医学指导与咨询。

5、负责本机构或本区域孕产妇保健资料的收集、统计和上报工作。

6、承担本机构或本区域村级(街道)孕产妇保健指导及技术人员培训、监督管理;

7、开展孕产期保健健康教育知识宣传。

8、承担上级下达的指令性工作,按时参加上级工作例会。

二、人员标准

严禁聘用未取得相应资质人员非法从事产科诊疗服务。

1、至少应有一名产科医师和一名助产士(师)。同时应有一名经过培训的内儿科医师或全科医师。

2、医师应具有《医师资格证书》、《医师执业证书》。助产士(师)应取得《护士执业证书》。所有人员按照执业资格范围执业。助产工作应由医师或助产专业人员承担。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人员应取得相应的《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

三、房屋标准

1、门诊设诊室一间,面积不少于15㎡,诊断、检查分开,内有流水洗手设施。候诊室可利用走廊空间。

2、母婴同室,一组母婴床的面积不少于6㎡,新生儿床独立设置。

3、分娩区域相对独立,设有待产室与分娩室各一间,区划合理。⑴分娩室面积一般不少于15㎡,墙面应用可擦洗消毒的材料,门窗严密,光线充足,有保暖设施,室内不设地漏。

⑵待产室(可与分娩室的缓冲间合用)设待产床1-2张,每床使用面积不少于6㎡。内设更衣、换鞋区。室内有流水洗手设施。

四、设备标准

产科检查床、妇科检查床、产床、多普勒胎心听诊器、骨盆测量器、器械台、器械敷料柜、急救柜(箱)、母婴同室按每单元床配备必需物品、消毒产包、输液包、氧气瓶(袋)、负压吸引器、开口器、舌垫、导尿管、新生儿秤、挂钟、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计、听筒、卷皮尺、污物桶、冰箱、照明灯、会阴切开缝合器械、高压灭菌设备、紫外线灯、宣教资料和设备、急诊转运设备。

新生儿抢救设备:新生儿复苏台、新生儿保温箱、氧气面罩、复苏气囊、新生儿喉镜及气管插管、吸痰管、低压负压吸引器。

五、辅助检查

陕西省产科质量标准 篇2

在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实践中, 笔者深切体会到:要全力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统筹兼顾, 坚持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即:一手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坚决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一手抓农业标准化实施, 推进农业生产发展方式转变, 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当前, 我们应当抓住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受到各级党委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大力支持的有利机遇, 努力做好这两个方面的工作:

1 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1.1 持之以恒, 扎实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活动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重在落实, 贵在坚持。2007年至2010年, 按照全国统一部署, 我省持续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活动。从活动成效来看:我省各级农业部门以当前风险高、隐患大的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为整治重点, 以着力解决突出问题为整治目标, 基本实现了显著降低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 有效遏制农产品质量安全重大事件发生的目标。同时, 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查监测的统计也表明:整治活动开展得扎实、深入的地区, 往往农业标准化发展较快,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也较明显。由此可见, 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活动已成为了全省各级农业部门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抓手。

1.1.1 突出重点, 狠抓落实。

重点将在种植业生产中违法使用甲胺磷等5种禁用高毒农药、在生鲜乳和饲料生产中非法添加三聚氰胺等有毒有害物质、在水产种苗生产和养殖过程中使用硝基呋喃类、孔雀石绿等违法药物行为列为整治工作重点, 一个一个区域、一个一个企业、一个一个基地、一个一个产品进行整治, 整治一个巩固一个, 彻底消灭监管盲区, 坚决不留监管死角, 建立起纵向到底, 横向到边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

1.1.2 加强抽查, 严格执法。

要结合本地实际, 有针对性制定阶段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工作计划。强化对农产品违规生产行为的监督检查, 加大检测力度, 重点对主要种植基地、规模养殖场、饲料加工厂、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监督抽查。及时处理、防范风险, 强化执法能力建设, 改善执法装备条件, 健全抽检与执法联动机制, 强化协调配合, 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能力和水平。

1.1.3 指导服务, 督促整改。

要组织大规模的农业质量安全技术及相关法规培训, 加强禁限用农药、兽药有关知识普及宣传, 做到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强化督导检查工作, 对重点地区、重点环节和重点案件进行现场指导、督导督办。发现的问题要督促相关单位或个人及时进行整改, 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1.1.4 完善制度, 着眼长远。

在开展专项整治活动的过程中, 监管责任部门应及时总结工作经验, 建立和完善一些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监管办法, 推进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 推进监管工作长效机制建设。把专项整治与加强全过程监管结合起来, 把执法与制度建设结合起来, 把监督检查与行业自律、诚信体系建设结合起来, 使每项整治工作措施既能迅速见效, 又能收到长远效果。

1.2 夯实基础, 不断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实践证明, 没有健全的体系和队伍,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各项措施就难以落到实处。

1.2.1 加强监管体系建设。

立足我省现有行政管理体制实际, 加强监管体系建设。首先从设区市级抓起, 通过加强设区市级监管机构建设, 带动和推进县、乡级监管体系建设工作。我们应抓住当前有利时机, 强化沟通协调, 积极争取编制、财政等部门的支持。乡镇级农产品监管体系建设, 须因地制宜, 充分利用农业技术推广等现有体系, 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纳入其中, 强化职能, 充实人员, 不断提高基层监管和服务能力。

1.2.2 加快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2008年以来, 我省抓住中央扩大内需, 加快实施《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一期规划》的机遇, 共争取中央资金11553万元, 建设了2个部省级农产品质检中心和37个县级农产品质检站。但是, 许多市、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实验用房紧张、检验仪器设备落后的现状仍没有得到彻底改变。当前, 我们应积极创造基础性条件, 主动对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和《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二期规划》, 加快建设部省级农产品质检中心, 重点推进市、县级农产品质检中心 (站) 建设, 尽快建立完善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夯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技术基础。

1.2.3 强化认证体系建设。

为适应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要求, 推动农业生产发展方式转变, 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 国家先后对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实行了论证管理。为做大做强传统地域农业特色品牌, 推动特色农业和农业区域经济快速发展。2009年底, 我省“三品”生产企业已达892家, “三品”农产品总数2124个, 其中无公害农产品716个、绿色 (有机) 食品1408个。全省有26个地理标志农产品正式被登记保护。为进一步挖掘我省生态资源优势, 加快我省“三品一标”农产品发展, 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加强“三品一标”农产品体系建设, 尽快设立专业性、独立性、非盈利性“三品一标”认证工作机构。大力强化品牌培育, 提升“三品一标”品牌公信力和美誉度。

1.3 积极探索, 努力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制

1.3.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依据国家已颁布实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结合本省实际, 抓紧制定出台《江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条例》。尽快形成国家法律、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相互配套, 互为补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法律法规体系。

1.3.2 落实监管责任机制。

进一步健全“地方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生产经营者是第一责任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体系。严格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和国务院特别规定的要求, 切实落实各地区、各环节质量安全监管责任, 严格责任追究。在涉及多个部门职责的具体工作中, 加强部门联合, 完善协调机制, 共同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1.3.3 推行市场准入制度。

当前, 许多省相继出台了地方性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未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省份也正在积极筹备出台类似制度。但作为一个工作基础较薄弱省份, 我省市场准入制度建设应遵循“统一规划、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的原则, 先在有条件的大中城市的重点批发市场, 进行试点、探索。逐步建立健全抽查检测、索证索票和台帐记录等制度, 取得经验后, 再在全省推行。探索市场准入制度建设的同时, 我们还应尽快推行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 形成与市场准入制度的良性互动。

1.3.4 建立风险处置机制。

一是建立监测预警机制, 着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危害因素摸底调查, 摸清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问题隐患和产生环节;针对质量普查、例行监测、监督抽查、群众举报、媒体披露所发现的问题, 及时发出预警信息, 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防范能力。二是建立风险评估机制, 加强风险评估工作。根据风险评估结果, 采取有针对性措施, 避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三是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完善应急处置机制, 形成上下联动、信息通畅、反应快捷、运转高效的应急工作体系,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四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收集、评价、处置和发布等工作制度。通过各种媒体宣传科学知识, 加强舆论监督, 全面把握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动态, 主动发布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

2 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

农业标准化是以农业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为基础, 它运用“简化、统一、协调、选优”的原则, 制订出一系列科学规范、简明可行的标准, 以此来指导、规范农业生产的全过程。这一全过程, 包括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 以及农产品加工、经营和销售等活动。农业标准化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 是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也是一个标志。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的重要区别, 就是看其生产过程是否按照标准要求进行。这些年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实践告诉我们, 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目标的实现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 关键是取决于农业标准化推进的广度和深度。从某种意义上说, 标准化生产水平决定现代农业的产业化、企业化和国际化的水平, 这是由农业标准化的技术管理内涵所决定的。为此, 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根本出路在于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在于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这是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治本之策, 是长远的方向。

近些年, 我省农业标准化工作虽然取得一定进展, 但是整体而言还是滞后于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要求。要从源头上保障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 必须抓好农业标准化的实质性突破, 使农业标准化这个先进的生产管理方式真正落实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的全程控制上, 重点是做好以下四个环节的基础性工作。

2.1 抓紧建立健全全程标准化体系

在建立健全地方性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基础上, 要逐步建立起与产品质量标准相适应的产地环境标准和生产技术标准以及安全包装、储藏、运输标准, 使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都实现标准化操作, 实施标准化管理。农业标准化问题远比工业标准化问题复杂, 它是在一种可变的环境中进行的可变性生产, 而且是一种有生命活动的生产, 其标准贯彻实施的难度可想而知。正是因为这个特点, 我们既要重视标准的研制和修订, 更要重视标准的实用性。要依靠广大农技人员, 把先进的农产品质量标准, 分解成各个环节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要点, 采取简易可行的方法与途径, 引导和指导农民落到实处。

2.2 努力搭建农业标准化推广平台

要充分发挥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作用, 按照标准化建设的要求, 转变工作思路和服务方式, 由传统的技术推广转变为标准实施。逐步建立起以县、乡农技推广机构为支撑的农业标准化推广网络。从最有条件的地方抓起, 找准农业标准化推广的突破口:一是从适度规模的基地入手, 以农业标准化示范场、示范基地为载体, 进一步提高标准化示范效果;二是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载体, 通过利益联结机制, 有效促进农业标准化发展;三是以“三品一标”农产品为载体, 加快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 通过“三品”的品牌效应, 带动标准化发展。

2.3 探索农业标准化激励机制

争取在政策层面上取得重大突破, 通过基地建设带动农户走适度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路子。在政策趋向上, 推动建立农业标准化补贴机制。在标准实施上, 以无公害农产品强制性标准为切入点, 确保合格上市, 满足大众消费。同时, 坚持政府扶持与市场推动相结合,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大力发展“三品”农产品, 实行产品分级包装、质量标识, 充分提高市场对标准化生产品的安全、优质认知度, 实现优质优价。让标准化生产者得到更多实惠, 进而增强农产品生产者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积极性, 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和标准化发展。

2.4 全面推进标准化县、乡 (场) 创建工作

产科分级护理标准和服务内涵 篇3

1.一级护理(1)一级护理依据

1)手术或治疗期间需要绝对卧床休息的患者。2)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且病情不稳定的患者; 3)生活部分自理、病情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患者;(2)一级护理要求

1)每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2)遵医嘱或根据病情测量生命体征及出入量记录;必要时监护并做好记录。3)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观察患者反应;

4)对重度妊高症、胎盘早剥出血性休克、中央性前置胎盘的患者协助床上使用便器。

5)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如每天整理床单位;会阴护理、皮肤护理、压疮护理;进行管路护理等。新生儿脐带护理,实施安全措施,防坠床、防跌倒有标示、有措施、有记录;

6)保持患者的舒适和功能体位,为病人、陪人提供正确的、个性化的康复指导、饮食指导、体位指导、心理指导等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给孕产妇讲解母乳喂养的重要意义及产后康复知识。2.二级护理(1)二级护理依据

1)病情稳定需卧床休息的患者如剖宫产后恢复期,顺产后及正常待产期间; 2)生活部分自理的孕产妇;(2)二级护理要求

1)每2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2)遵医嘱或根据病情测量生命体征;

3)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观察患者反应; 4)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安全护理,如每天整理床单位;保持病房环境整洁;会阴护理;新生儿脐带护理,防坠床、防跌倒有标示、有措施、有记录;

5)为病人、陪人提供正确的、个性化的康复指导、饮食指导、心理指导等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给孕产妇讲解母乳喂养的重要意义及产后康复知识。3.三级护理(1)三级护理依据

1)生活完全自理的产妇及则其手术的患者; 2)生活完全自理且处于康复期的患者。(2)三级护理要求

1)每3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2)遵医嘱或根据病情测量生命体征;

3)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观察患者反应。4)每天整理床单位;会阴部护理,新生儿脐带护理。

陕西省卫生县城标准 篇4

一、爱国卫生组织管理

1.县政府认真贯彻《陕西省爱国卫生条例》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的决定》,把爱卫和创卫纳入政府工作内容,制订规划和实施方案,县、乡、村三级联动,整体推进,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2.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爱卫会主任,爱卫会在爱卫和创卫工作中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各成员单位分工明确,责任落实。

3.县爱卫办行政列编,并具备与所承担的工作任务相适应人员(30万人以下编2-3人,30万以上编3-5人)、经费和工作条件。

4.制定病媒生物防制、控烟工作和卫生先进单位管理办法。爱国卫生工作有计划、有检查、有总结,开展爱卫月、春秋季病媒生物集中防制、农村改水改厕等爱国卫生活动,档案资料规范齐全。

5.群众对县城卫生状况满意率达到90%以上。

二、健康教育

1.健康教育网络健全,县级健康教育机构人员、设备、经费落实。

2.按照《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规划》,以《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为主要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居民基本健康知识知晓率≥70%,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形成率≥60%,基本技能掌握率≥60%。

3.中、小学按照教育部《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开设健康教育课,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80%,健康行为形成率≥70%。

4.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所)有针对性地开展病人、家属健康教育,住院病人相关卫生知识知晓率≥75%。

5.县电视台、电台开设健康教育栏目和曝光栏目,对创卫活动进行舆论引导和监督。

6.县城各行业能结合本单位特点开展有关职业病防治、疾病预防、卫生保健、控制吸烟等方面的健教活动,职工相关卫生知识知晓率≥80%。

7.县城主要街道、广场、医院、车站等公共场所设置固定宣传栏,定期更换内容。

8.制订公共场所禁止吸烟规定,积极开展无吸烟单位评选活动,建成区无烟草广告。

三、市容环境卫生

1.县城总体规划科学合理,城镇建城区路面平整,硬化率≥95%,下水道管网覆盖率≥80%,新建、改建道路实行雨污分离,无堵塞现象。

2.环卫基础设施完善,垃圾中转站、收集点、公共厕所、果皮箱等环卫设施符合《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要求,布局合理、数量足够、管理规范、清洁卫生。建成区无旱厕。

3.有专业清扫保洁队伍,主要街道清扫保洁不少于12小时,其他街道不少于8小时;机械化清扫和高压冲洗率≥15%。建城区内垃圾袋装化覆盖率≥80%,垃圾日产日清,密闭储存、运输,运输车辆车体完好整洁,密闭清运率达到100%。

4.生活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场建设、管理和污染防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要求,生活垃圾和粪便无害化处理率≥80%。

5.落实卫生责任制,建成区容貌美观有序,建筑物立面整洁、无乱搭乱建、乱贴乱画、乱摆摊点现象,车辆规范停放,门前“三包”落实到位。

6.集贸市场管理规范,商品划行归市,设立活禽独立销售区域。市场基础设施、卫生设施完善,管理良好。

7.建筑工地管理符合《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施工场地设置的隔离护栏规范,高度不低于2米,工地出入口硬化并有车辆清洗设施,建筑物料、施工泥土不得影响道路通畅和环境卫生,工地噪声不影响居民日常生活。建筑垃圾管理规范,无乱倒现象,有建筑垃圾处置场。

8.河道、湖泊等水体的水面清洁,无漂浮垃圾。岸坡整洁,无垃圾杂物。

9.绿化符合要求,公共绿地养护良好,绿化覆盖率≥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m2。建城区亮化、照明设施完好,路灯亮灯率≥95%。广告牌匾设置规范。

10.禁止饲养家禽家畜,饲养宠物符合有关规定。

四、环境保护

1.环境保护行政机构独立,落实职能、编制和经费。近三年行政区域内未发生重大、特大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事故和重大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案件;制订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机构和信息报送系统,有应急经费、设备和人员,纳入城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

2.大气总悬浮颗粒物(TSP)、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等主要污染物年日均值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二级标准。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60dB(A)。

3.水环境功能区达到省市相关规定或目标责任要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6%。

4.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率>90%,工业企业排污申报登记执行率达到100%。

5.县城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60%。污水处理厂排放的废水、废气、污泥及产生的噪声必须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和《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污泥排放标准》(GJ3025-93)的要求。

6.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防治办法》、《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和《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危险废物处置率100%。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70%。

五、公共场所卫生

1.贯彻落实《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卫生监督、监测与技术指导规范。

2.公共场所经营单位证照齐全,卫生管理制度健全,从业人员持有效健康检查合格证和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操作规范。

3.旅店、美容美发厅、歌舞厅、公共浴室、网吧等公共场所内外环境整洁,卫生设施(清洗、消毒、保洁、通风、照明和排水等)齐全,各项卫生指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影剧院、图书馆、展览馆、商场等公共场所按国家标准要求配备通风、采光和空气消毒设施,各项卫生指标达标。

六、生活饮用水卫生、职业卫生、学校卫生

1.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卫生监督监测与技术指导规范。连续三年未发生重大饮水污染事故、职业危害事故。

2.集中式供水单位持有效卫生许可证。水质质量管理体系和卫生管理组织、制度健全。供水单位的生活饮用水的生产和污染事故报告处理符合《生活饮用水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规范》要求。集中式供水单位水质检测的采样点选择、检验项目和频次符合《城市供水水质标准》(CJ/T206)要求。村镇集中式供水单位水质检测的采样点选择、检验项目和频次符合《村镇供水单位资质标准》(SL308)要求。有水污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消毒剂和饮用水消毒设备均取得卫生许可批准。出厂水、管网末梢水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

3.二次供水单位持有效卫生许可证。水质管理规范,有专(兼)职管理人员和制度,定期清洗、消毒(不得少于2次/年),每年进行一次常规卫生指标检测,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消毒剂和饮用水消毒设备均有卫生许可批件。供水设施符合《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规范》要求,资料齐全规范。

4.企业职业卫生符合国家要求。对新建、改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依法进行职业卫生审查,企业对劳动者开展职业健康监护工作。

5.县城普通中小学设卫生室,按学生人数600∶1比例配备专职卫生技术人员。学校教学建筑、环境噪声、教学采光照明以及黑板、课桌椅设置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学校饮用水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七、食品安全

1.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政府各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卫生、农业、质量监督、工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密切配合,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完善,做到编制、人员、经费三落实,制订食品安全中长期工作规划。

2.有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和工作规范,食品安全事故及时报告处置,全县连续三年无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3.食品生产、加工、经营单位持有效证照,卫生管理制度健全,落实到位,从业人员持有效健康证和培训合格证,“五病”调离率达100%。

4.机关、学校、托幼机构等单位食堂、饮食摊点、食品加工点及集贸市场卫生设施齐全,防尘、防蝇、防鼠及上下水设施齐全,有专用餐具消毒、保洁设施,操作规范,运转正常。无变质、腐败和不符合卫生要求的食品及原料。制售、存放食品过程符合卫生要求。

5.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有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产品检验合格后出厂,定型包装产品标签、标识、说明符合要求。

八、病媒生物防制

1.坚持以环境治理为主的综合防制方针,鼠、蚊、蝇、蟑螂孳生地得到有效治理。各项防制措施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

2.在化学防制中,注重科学合理用药,不使用国家禁用的药物。鼓励有害生物防制(PCO)专业公司以市场化形式参与消杀活动。

3.开展病媒生物监测,监测方法规范,数据可靠,能够反映病媒生物危害的动态,为开展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4.广泛宣传病媒生物防制知识,特别对粮食、餐饮、食品加工制作、集贸市场等病媒生物适宜栖息的重点单位开展防制技术培训,防蝇防鼠设施完善。

5.定期开展病媒生物消杀活动,鼠、蚊、蝇、蟑螂等病媒生物得到有效控制。其中,鼠密度达标,蚊、蝇、蟑螂密度有一项达到全国爱卫会规定的标准,另两项不超过国家标准的三倍。

九、传染病防治

1.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政府将打击非法行医、非法采供血和规范医疗机构执业行为纳入政府工作考核目标。医疗机构审批和日常监管资料齐全,非法行医、非法采供血和非法医疗广告得到有效治理,医疗服务市场秩序良好。

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达到规定要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及时规范。120绿色急救通道畅通,能快速、有效处置和转运传染病患者。城区近两年无甲、乙类传染病暴发疫情,无院内感染引起的重大疫情或导致的死亡事故。

3.医疗机构依法做好疫情报告和控制院内感染工作,县级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实行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法定传染病漏报率<3%。县级综合医院设立感染性疾病科,其他医院和乡镇卫生院设立传染病预检分诊点。

4.国家、省免疫规划项目的预防接种实行免费,接种场所符合国家规范要求,安全注射率100%。儿童国家、省免疫规划疫苗全程接种率≥90%。

5.医疗废物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和处置符合要求。医源性污水达标排放。

6.托幼机构、学校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开展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按照《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要求报告疫情,无瞒报、漏报现象,有专人或兼职教师负责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

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1.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制订卫生保障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管理办法或实施意见。

2.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6%以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85%以上,新农合参合率达90%以上。

3.乡镇卫生院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工作,规范开展儿童计划免疫。按需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

4.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村卫生室设置符合规范,村民基本卫生服务覆盖率达100%。

5.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省政府当年医改要求标准。

6.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95%,孕产妇死亡率<45/10万。

7.三年内未发生严重危害农民身体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

十一、单位社区卫生

1.机关、企事业和窗口单位以及居民社区卫生管理组织和制度健全,定期开展检查评比活动;积极开展创建卫生单位、卫生社区、卫生楼(院)活动。

2.环卫设施完善,垃圾收集和厕所管理符合卫生要求,无乱排乱倒现象。

3.环境整洁,硬化、绿化、美化,车辆摆放整齐,无乱堆乱放、乱贴乱画,无违章搭建。

4.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公共场所有效控烟,餐饮服务符合规范,病媒生物防制达标。

十二、农村卫生

1.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平均参合率达90%以上。

2.村卫生室建设和医疗用房、设施设备、人员配置符合要求,村医取得合法执业资格,服务规范。

3.积极开展创建卫生村镇活动,县城所在镇30%的村建成省级卫生村(自来水普及率和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均达80%以上)。

4.改厕示范镇学校、医院、机关单位和公众活动场所公厕达到无害化标准,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60%。

5.村庄卫生管理组织和制度健全,建立保洁员队伍,考核检查规范。

6.村庄道路平整硬化,村容整洁,绿化、美化、亮化,无乱搭乱建,排水畅通,垃圾密闭存放,实行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机制。柴草、杂物堆放整齐有序。有效开展病媒生物防制,消除“四害”孳生地。

7.积极开展健康促进活动,村民卫生习惯良好,居室内外干净整洁,开展卫生示范户评选活动。

产科质量控制自查报告 篇5

我院根据省卫计委关于印发甘肃省助产技术服务机构产科质量控制评价标准评分细则的通知的通知及要求及时客观对我院产科设置、执业范围、技术服务、产科服务流程、技术人员配备、制度建设、设备配备、质量监测、病历质量管理、信息网络管理、保健技术指导,健康教育,危重急救及转诊等项目进行了自评自查工作,现就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产科基本情况

我院自2008年挂牌成立之初积极发展科室建设,产科发展取得了积极效应,目前产科有用执业医师2人,科室设诊断室、手术室、妇科诊疗中心、基本规章制度健全,产科设置基本符合要求。

二、执业资质及范围

由于现实条件限制,目前《母婴保健技术服务许可证》尚未取得,故产科部分业务无法正常开展,只开展孕产妇及儿童管理、保健类健康技术指导服务、访视体检服务及其他政策性项目服务。

三、制度建设

基本制度建设比较健全,但按照一级产科制度设置尚不完善。

四、业务用房及科室设置

由于现实条件业务用房及科室设置严重不足,按照一级产科设置尚不达标。

五、设备配备

目前妇产科设备配备严重不足,仅有产床1台,按照一级产科设置设备配备严重短缺。

六、产科服务流程

常规检查及保健工作正常开展,个别检查项目由于监测设备短缺无法开展,健康教育及技术指导工作按要求积极开展,孕产妇及0-6岁儿童保健管理按要求开展,孕期检查工作部分由于监测设备和技术条件限制无法开展。

陕西省产科质量标准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2002-08~2010-07在我院行超声检查并行子宫全切术、获得子宫内膜癌大体标本的患者71例,年龄31~85岁,平均54.03±11.89岁。其中育龄期患者16例,围绝经期患者21例,绝经后患者34例。除2例为绝经后体检发现子宫内膜增厚外,余患者均表现为异常子宫出血。对照组为子宫内膜增生过长患者137例,年龄21~73岁,平均39.8±9.5岁。

1.2 仪器与方法

ACUSON SEQUOIA 51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ATL 3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阴道探头频率4~8MHz。检查时间:阴道停止出血3天内[2]。经阴道超声检查内容:测量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宫腔回声的厚径[3],观察子宫颈结构及盆腔淋巴结,比较内膜癌患者和内膜增生过长患者宫腔回声厚径的差异。

所有全切子宫标本及诊断性刮宫子宫内膜均行病理检查。子宫内膜癌全切子宫标本行HE染色后光镜下分型,按2003年WHO子宫内膜癌的分型标准分为Ⅰ型癌(雌激素依赖型,也称子宫内膜腺癌)和Ⅱ型癌(非雌激素依赖型)[3]。依据2009年FIGO分期标准确定手术分期,将内膜癌患者声像图表现与手术分期进行对比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以表示;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宫腔回声的厚径,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宫腔回声厚径

内膜癌组患者宫腔回声厚径平均为19.1±10.2mm,增生过长组宫腔回声厚径平均为13.3±5.8mm,两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分型及分期

分型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与分期见表1、2。63例Ⅰ型内膜癌中,超声检查提示内膜病变57例;Ⅰ期51例,漏诊3例,误诊2例,均为ⅠA期;漏诊病例中宫腔回声厚径<10mm 2例,合并宫壁巨大病变1例;误诊病例均合并内膜息肉,其中1例癌变内膜厚径仅为6.1mm。Ⅱ期10例,超声提示3例;提示内膜病变7例;宫颈浸润为镜下病理改变。Ⅲ期2例,其中ⅢB期1例,超声检查仅提示内膜病变伴肌层浸润,考虑为ⅠA期;病理诊断为内膜癌浅肌层浸润伴宫旁血管内瘤栓;漏诊ⅢC1期1例,超声检查宫腔回声厚径仅为8.1mm,宫颈未见著变,未探及盆腔淋巴结;镜下病理见宫颈及宫旁淋巴结部分浸润。Ⅱ型内膜癌8例,均提示内膜病变。其中ⅠA期2例,ⅠB期2例;提示Ⅱ期1例,与病理符合;ⅢA期1例,为输卵管浸润,超声检查未提示;ⅣA期2例,1例提示为ⅢC期;1例仅提示内膜病变,镜下病理宫体部肌层未浸润,宫角肌层浸润,卵巢部分浸润、宫旁浸润,肠管见转移结节。

3 讨论

3.1 子宫内膜癌手术分期的修订

2009年FIGO重新修订的子宫内膜癌分期标准适于各分化程度内膜癌,包括Ⅰ型癌中的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癌及Ⅱ型内膜癌。

Ⅰ期:肿瘤局限于宫体

ⅠA期:肿瘤无肌层浸润或浸润深度<1/2肌层

ⅠB期:肿瘤浸润深度≥1/2肌层

Ⅱ期:肿瘤侵犯宫颈间质,但无宫体外蔓延Ⅲ期:肿瘤局部和(或)区域扩散

ⅢA期:肿瘤累及浆膜层和(或)附件

ⅢB期:阴道和(或)宫旁受累

ⅢC期:盆腔淋巴结和(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

ⅢC1期:盆腔淋巴结阳性

ⅢC2期: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阳性,合并或不合并盆腔淋巴结阳性

Ⅳ期:肿瘤侵及膀胱和(或)直肠黏膜,和(或)远处转移

ⅣA期:肿瘤侵及膀胱或直肠黏膜

ⅣB期:远处转移,包括腹腔内和(或)腹股沟淋巴结转移

新版FIGO分期标准中,删除原来肿瘤局限在子宫内膜的ⅠA期,以肿瘤是否侵及1/2肌层划为ⅠA期和ⅠB期;Ⅱ期不再分ⅡA和ⅡB期,原仅有宫颈内膜腺体受累划为ⅡA期,现认为是Ⅰ期,而不再认为是Ⅱ期,即宫颈间质浸润是诊断子宫内膜癌Ⅱ期的标准;Ⅲ期删去细胞学检查结果,在ⅢC期中再细分ⅢC1和ⅢC2期,将盆腔淋巴结和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分开。

3.2 临床关注点与分期标准的修订

3.2.1 Ⅰ期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是否有肌层浸润一直是临床医师关注的问题之一。修订的分期标准已不再强调肿瘤是否局限于内膜,黏膜内癌和浸润深度<1/2肌层均为ⅠA期。因此,对于Ⅰ期子宫内膜癌,修订版强调的是浸润深度是否达1/2肌层。本组病例显示:63例Ⅰ型子宫内膜癌中58例出现肌层浸润(93.55%),8例Ⅱ型子宫内膜癌均有肌层浸润,即在不考虑分型的前提下,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的发生率可达90%以上,甚至当宫腔回声厚径<10mm,仍有超过50%(5/9)的病例出现肌层浸润[4]。因此,临床医师的关注点已发生转变,在关注病变有无肌层浸润的同时,更关注内膜癌浸润肌层的深度。

3.2.2 Ⅲ期子宫内膜癌

原分期标准中腹水或腹腔冲洗液细胞学阳性为ⅢA期,故超声检查即使提示少量腹水,临床医师也会高度怀疑病程达Ⅲ期。修订的分期标准认为腹水细胞学阳性与腹腔或淋巴结的转移不相关,细胞学检查阳性应单独报告,不改变分期。因此,临床或超声检查发现腹水已不再提示病程分期,宫旁受累及盆腔淋巴结增大是Ⅲ期内膜癌的主要征象。

3.3 分期标准的修订与超声诊断

3.3.1 子宫内膜癌的指征

宫腔回声增厚是提示内膜病变的重要指征之一。确定子宫内膜是否增厚取决于超声检查的时间。在子宫内膜的增殖早期或阴道出血停止后2~3d,经阴道超声检查宫腔回声厚径>10mm提示内膜增厚。研究结果显示:(1)内膜癌患者中宫腔回声厚径>15mm者占54.9%(39/71例),厚径>10mm者达87.3%(62/71例);内膜增生过长患者中宫腔回声厚径>15mm者占32.9%(45/137例),宫腔回声厚径>10mm者为65.7%(90/137例)。提示:内膜增生过长组与子宫内膜癌组在宫腔回声的厚径上存在明显的交叉性[5,6]。(2)在育龄期、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即使临床表现有异常子宫出血,声像图显示宫腔回声显著增厚或不规则增厚,或与内膜癌相似(图1A),病理检查依然可以显示子宫内膜处在增生过长阶段(图1B)。反之,临床异常子宫出血的患者,若宫腔回声的厚径<10mm,声像图未见著变,与正常子宫内膜相似(图2A),但病理检查却可能为Ⅰ型子宫内膜癌,并有肌层浸润(图2B)。所以,子宫内膜癌的声像图表现也可与正常子宫内膜无明显差异。(3)临床观察提示:当宫腔回声显著增厚,子宫内膜涌动征象消失,提示子宫内膜癌可能性大;内膜涌动明显,提示内膜增生过长可能性大。当宫腔回声增厚不明显,内膜涌动征象不典型,鉴别内膜病变性质较困难[7]。研究表明,超声造影增强检查可区分子宫内膜癌与子宫内膜增生过长,但对于早期癌的诊断依然存在困难[8]。

3.3.2 肌层浸润的深度与分期

内膜癌浸润肌层的深度是否达1/2肌层是区别ⅠA期和ⅠB期的标志;肿瘤浸润深肌层,是否累及浆膜层是判断ⅠB期和ⅢA期的标准。本组病例肌层浸润的发生率为92.95%(66/71),其中深肌层浸润15例,占22.7%(15/66)。深肌层浸润的病例中宫腔回声厚径<10mm者1例,厚径在10mm~20mm者7例,厚径在20mm~30mm者3例,厚径>30mm者4例。本组内膜癌宫腔回声厚径的平均值为19.1±10.2mm,宫腔回声厚径<20mm及厚径>20.0mm者发生深肌层浸润的例数几乎相等(8/7);宫腔回声厚径>30mm者12例,深肌层浸润4例,仅占33.3%。所以,宫腔回声厚径的测值不足以判断肌层浸润的深度,即超声检查难于区分ⅠA期及ⅠB期内膜癌。此外,本组11例Ⅱ期子宫内膜癌中,浅肌层浸润8例,深肌层浸润3例;3例Ⅲ期内膜癌均为浅肌层浸润;2例Ⅳ期内膜癌,深、浅肌层浸润各1例。因此,当病变局限在子宫体,肌层浸润的深度直接影响分期;如病变已达宫颈或宫外,肌层浸润的深度则不影响分期(图3)。

3.3.3 分期诊断

诊断性刮宫可以提示内膜病变的性质——子宫内膜癌,而超声检查的重点在于提示病变的分期。本组病例显示:Ⅰ型子宫内膜癌的进展多为顺序型,即从Ⅰ期发展到Ⅱ期,进而到Ⅲ期。如增厚的宫腔回声延续至宫颈或宫颈部出现异常回声,提示病变达Ⅱ期;盆腔淋巴结和(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增大,高度怀疑病程达Ⅲ期;腹腔内和(或)腹股沟淋巴结增大则提示病程达Ⅳ期。当宫腔回声显著增厚近浆膜层,难以区分ⅠB期和ⅢA期,应注意宫颈的改变;如宫颈未见著变,病变多限于深肌层浸润;如宫颈回声异常,则应考虑病变可能达ⅢA期。Ⅱ型子宫内膜癌的进展可表现为跳跃型,即不经历Ⅱ期即达Ⅲ期,甚至在宫体肌层未见浸润时即可出现宫外转移[9]。因此,当诊断性刮宫提示为Ⅰ型癌,术前超声检查的重点应为子宫颈;如诊断性刮宫提示为Ⅱ型癌,子宫外的扫查更为重要。

摘要:目的 依据2009年国际妇产科协会(FIGO)修订的子宫内膜癌手术分期标准,探讨子宫内膜癌的超声表现与手术分期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对208例经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癌(71例)及内膜增生过长(137例)患者的声像图表现及病理分型与分期进行分析。结果 内膜癌组宫腔回声厚径(6.1~59.0mm,19.1mm±10.2mm)与增生过长组测值(3.8~43.9mm,13.3mm±5.8mm)互有交叉,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检出Ⅰ型子宫内膜癌63例,Ⅱ型子宫内膜癌8例;Ⅰ期55例,Ⅱ期11例,Ⅲ期3例,Ⅳ期2例。肌层浸润的发生率为93.0%(66/71),深肌层浸润占18.0%(13/71);11例Ⅱ期癌中,浅肌层浸润8例,深肌层浸润3例;3例Ⅲ期癌均为浅肌层浸润;2例Ⅳ期癌,深、浅肌层浸润各1例。结论 内膜癌组宫腔回声厚径的平均值明显大于增生过长组,二者所测值存在重叠;当病变局限在子宫体,肌层浸润的深度影响分期;如病变已达宫颈或宫外,肌层浸润的深度则不影响分期。

关键词:癌,子宫内膜样,肿瘤分期,超声检查,病理学,临床

参考文献

[1]FIGO COMMITTEE ON GYNECOLOGIC ONCOLOGY.Revised FIGO staging for carcinoma of the vulva,cervix,and endometrium.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2009(105):103-104.

[2]张丹,李燕东,马彦,等.用超声研究子宫内膜切除术后子宫修复的过程.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5,13(3):164-166.

[3]张丹.子宫内膜癌的分期诊断与超声检查.中华医学超声杂志,2010,7(4):10-13.

[4]张丹,王茜,李燕东,等.子宫内膜癌病理组织图与声像图的相关性分析.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9,25(12):1150-1153.

[5]Tabor A,Watt HC,Wald NJ.Endometrial thickness as a test for endometrial cancer in women with postmenopausal vaginal bleeding.Obstet Gynecol,2002,99(4):663-670.

[6]Testa AC,Ferrandina G,Fruscella E,et al.The use of contrasted transvaginal son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gynecologic diseases:a preliminary study.J Ultrasound Med,2005,24(9):1267-1278.

[7]张丹.子宫内膜病变的超声诊断与病理基础.中华医学超声杂志,2008,5(5):4-7.

[8]张新玲,黄冬梅,宋倩,等.超声造影在子宫内膜癌与子宫内膜增生症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9,18(12):1061-1063.

上一篇:体育课堂习惯下一篇:现代爱情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