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教育学考试大纲(推荐5篇)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补: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用的是孟子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补: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基本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字的产生。学校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
历史的比较典型的教育制度是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分支制学制。
1904年,我国颁布了
卯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22年,我国颁布了“
戌学制”,这是近代史上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学制。
补: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习教育、社会教育
3、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战以后世界各国教育制度呈现出的共同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补:原始形态的教育的共同特征是: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教育是没有阶级性的;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4、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
(1)中国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夏曰校、(商)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 中"校、序、庠、学"都是学校的名称。
中国古代社会(西周)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以礼、乐为中心,典型特点是学在官府、政教合一 补:春秋时期,孔子私学规模最大,促进百家争鸣。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唐,科举制。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四书》、《五经》成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1905年(光绪),废科举,办学堂。
补:印度教育,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
(2)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增为师”、“以(书)吏为师”
(3)古希腊是西方教育的源泉,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及特点培养政治家、商人为目的,注重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丰富,方法灵活.
(4)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及特点培养军人,强调军事体育与道德灌输,内容单一,方法严厉. 补:西欧中世纪教育主要是教会学校,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
5、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
6、近代教育的特点(1)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3)教育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补: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
法国,保罗、朗格郎,提出终身教育
7、二战以后世界教育的新特点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1、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P11 孔子(公元前551——479)是中国古代最伟 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一书中。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希望把人培养撑贤人和君子。● 《学记》成书于战国后期,是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主张:教学相长、启发诱导、循序渐进、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师严而道尊▲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阐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阐释了启发式教学▲“学不躐等”要求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P13—14 ●苏格拉底是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而著名的教育家。苏格拉底问答法分三步:第一步称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产婆术)该方法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过程中起助产作用。●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体现在《理想国》中 ●亚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体现在《政治学》中,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和谐教育主张。(以上是古希腊)
补:古罗马,昆体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
2、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1)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的 《大教学论》的出版(1632年)
● 《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自然发展规律、泛智思想、首次提出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提出学年制思想。
● 夸美纽斯主张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 人 的“泛智教育”
● 康德提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卢梭代表作《爱弥尔》。
近代:●洛克提出了“白板说”,提出“人类之所以千差 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他主张绅士教育。(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 创始人:德国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被称为“科学教育学奠基人” . ●代表著作:《普通教育学》(1806年)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贡献: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他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
●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传统教育学主张:教育的目的是传授知识;
传统教育的特点是“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杜威▲代表作:《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作的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针锋相对。
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即经验
主张: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儿童中心主义);认为教学是儿童通过亲身实践探索经验的过程。他强调的“三中心”是“学生中心、生活中心、活动中心”
3、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第一人是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凯洛夫的《教育学》吸收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 20世纪6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 ● 20世纪60年代以后(当代),美国布鲁纳的课程结构论《教育过程》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生论,以及前苏联赞 2 可夫《教育与发展》的实验教学论体系(教学发展思想)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的教育理论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社会(包括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文化背景、传统)影响和制约着教育; 现代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教育促进社会的发展(体现在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科学技术发展功能和文化功能)。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主动的地位。”近年又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 第一节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和受教育的内容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促进作用(1)教育视线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2)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专门的人才;(3)教育对当前的政治变化和发展产生影响;(4)教育可以促进民主进程. 第二节 教育与生产力
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人才规格和教育结构的变化、制约教育内容、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
2、人力资本理论(1)提出者: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2)创建时间:1960年12月(3)核心概念:人力资本(4)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33% 第三节 教育与科学技术
1、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P31—33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能改变受教育者观念、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推进科学体制化、具有科学研究功能、具有科学技术研究功能.
2、信息技术对教育有哪些影响?P33—34信息技术改变人们关于知识、学习和教育的观念,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个性化、民主化和自主化提供了平台。.
3、传统的学校教育与网络教育的不同?P35(1)传统学校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登记制教育,网络教育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2)传统学校教育由他人掌握的“筛选制度”评定优劣,网络教育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评定;(3)传统学校教育是“年龄段教育”,网络教育是“跨年龄段教育”或“无年龄段教育”;(4)传统学校教育存在时空限制,网络教育是跨时空的教育.
第四节 教育与文化
补:教育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最早提出学校文化的是华勒(美)在《教育社会学》中提到的
1、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P38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
2、学校文化的特性(1)是一种组织文化(2)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学校文化特别是良好的小分,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
3、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 ● 学校文化的构成:学校物质文化、观念文化、规范文化 ●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精神或观念文化
● 学校精神文化的四种基本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 ● 校风是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4、影响学生文化形成的因素
(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
5、学生文化的特征: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补:
6、学校文化的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
7、学校文化的形成: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原有文化的传承而后改造的过程,是对文化构成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是学习文化主题积极创建的过程,是一个良好行为的改造和累计的过程。补: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关键所在,教育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竟争能力的基础性因素;教育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教育是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领域。
2、如何落实教育优先的发展战略
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对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战略地位的认识;把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作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第一要务;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加快教育发展,进一步动员社会资源,建立多元教育投资体制;建立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3、现代化教育的定义:就是基于教育传统,积极的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建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方式的教育的历史变化。(教育现代化是一种历史的变化,是基于教育传统的变化,积极吸收国外的优秀教育成果,实质是创造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方式的教育。)
教育现代化的内容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教育目标的现代化、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教育方法、手段的现代化、教育队伍的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教育设备现代化、教育制度现代化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指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2、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及它给我们的启示:P43—44(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认识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性,可以使我们重视学校教育中促进人的社会化这一重要任务,重视学校教育的社会意义,重视学校与社会实践的联系,重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人的能动性能否较好发挥是决定人的发展能否达到较高水平的重要因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能动性的清醒认识,是学校教育个体发展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认识前提,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
3、关于身心发展动因的理论
(1)内发论代表人物:中国的孟子;奥地利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美国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2)外铄论代表人物:中国的荀子;美国的华生;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白板说”(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对教育的启示(1)人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有简单到复杂、有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的过程)→ 循序渐进(瑞士的皮亚杰)(2)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3)人心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个体身心发展不是一个匀速前进的过程)→ 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去的最佳的效果(4)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他首先指机体的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长发展 4 得到补偿)→ 注重培养学生自信和努力的品质(5)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 因材施教。“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差异性。补:关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典型观点 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二因素论
第二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1、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心发展的生物前提;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提高最初的可能性;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成熟势力说,美国,格塞
(2)成熟——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3)环境——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环境决定人的身心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环境的决定作用是通过人的内部因素实现的。(4)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
(5)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2、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1)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对个体的发展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3、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个体主观能动性由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
补: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是通过收购换们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学校教育对个人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学习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第三节、第四节知识点
1、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2、教育怎样使人的价值得到发现? 教育提高人们对自身价值的认识,提高人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充分认识到人的生命价值、主体地位及尊严.教育教给人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教会人们驾驭知识技能、怀疑知识技能.使人们认识到,知识是为人所用的.
3、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
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进行个性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
4、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 乳期”,在这一时期,儿童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
少年期总体性的阶段特征是: 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
5、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是什么? 总体上: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具体讲:(1)在身体发展方面,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2)在认知方面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3)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4)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
6、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是人生的定向时期,个性的定型时期,个体从准备投入社会到正式投入社会生活的转变时期。第四章 教育目的
1、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补: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2、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或说核心问题,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3、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3)教师的教学目标
三者关系: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4、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二)、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个体的身心发需求;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根本途径)。
补:教育目的的两种对立观点:个体本位论(孟子、卢梭、裴斯泰洛奇)社会本位论(荀子、柏拉图、康德)5、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该教育目的反映出的基本精神:(1)、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3)、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6、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或说素质教育的本质)(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7、为什么说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既充分重视学生共性的发展,对学生的基本方面的发展有统一的要求,又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多样性,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要求、不同的教育模式、不同的评价方案,从而把学生的差异性显示出来并加以发展,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具有高度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的人。补:创新教育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他是教育对于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的挑战的回应。(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治理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也是一种精神状态
(2)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
(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额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8、为什么说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创新能力离不开智力活动及大量具体知识,但决不仅仅是智力活动,它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及对新思想、新技术的发明,而且是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
9、能不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补: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要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树立素质教育观念
(2)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加大教育监督力度;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加强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
(3)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改革内部管理体制;提高校长和教师的素质;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过程 素质教育实施应避免的误区。
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 学生
1、学生特有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学生是人)
(1)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2)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2、学生的社会地位如何?
●传统认识:整个社会没有把青少年儿童看作是有个性的独立存在的人,儿童或学生在社会上处于从属和依附的地位,儿童对于双亲或学生对于教师要绝对服从,社会上存在鞭挞、体罚儿童或学生的习俗。
●现代教育思想:
由于中小学生属于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因此,中小学生在社会中具有主体地位,不仅享有公民的绝大多数权利,而且在某些权益方面受到特殊保护,如身心健康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受教育权等,以及在教育过程享有的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等。
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家长要做到:
(1)承认和确立青少年、儿童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
(2)切实保障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
2、学生享有的主要权利有哪些?(1)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2)受教育权:包括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完成法定年限的教育权、学习权等。
受教育权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的教育意义:学生具有依赖性和向师性,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权威性,这是教师进行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并不是盲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不同的特殊素质及个人的独立意志。教师只有在尊重并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基础上合理并巧妙运用自己的权威,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发展,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不珍惜甚至滥用权威,将阻碍学生的发展。第二节 教师
1、教师职业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职业?(1)是一种专门化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教师是教育者。
2、教师职业的本质(或说教师的根本职责)是教书育人。
3、教师职业的特点是什么? 教师职业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6种:传道者;授业、解惑者;榜样;管理者;朋友;研究者。
补: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劳动的特点是:复杂性和创造性、示范性、系统性 补:教师的职业素养
(1)道德素养:忠诚于人们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2)专业素养: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精深的学科知识,宽厚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和管理科学知识)。专业能力素养(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分析、预测和指导的能力。驾驭教材和组织教学的能力。精湛的语言表达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教育科研能力)(3)个性素养
4、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学科专业素养:(1)精通所教学科的技术性知识和技能;(2)了解该学科相关知识;(3)了解该学科发展脉络;(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教育专业素养:(1)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5、教师应具有的教育能力中对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语言准确、明了、有逻辑性;富有感情,有感染力;有个性。要掌握对话艺术,善于独白。在对话过程中,善于对学生的谈话作出迅速而有针对性的语言反应,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完整准确地表达思想,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6、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包括:
热情慷慨、善于交际、乐于助人、有责任心、仁慈友善、合群合作、公平客观、耐心周到、有幽默感。第三节 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1、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最基本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师生关系包括哪些方面:(1)教学上是授受关系(从教育内容上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2)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真正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与帮助的关系);(3)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师生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人—人关系。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知识和治理上,而且体现在思想和人格上)。2、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书上没有):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不成熟到成熟,最终促成学生不再依赖教师,学会学习、判断、选择。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世界发展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多元化。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不可能终身不变,在学校就必须认可并鼓励学生善于根据变化的实际情况作出判断、选择、发挥。
补:儿童权利公约的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组织儿童观点和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第六章 课 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
●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中国最早使用课程的是朱熹
●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课程论侧重研究“教什么”教学论侧重研究“如何教”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课程类型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
● 课程类型是如何划分的?
(1)根据课程任务划分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2)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划分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3)按课程的设计形式,可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4)按学生选择课程的自主性,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4)课程理论。补:课程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A.美国,博比特,活动分析法,1918年出版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B.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课程编制应该考虑的四个问题: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提供哪些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怎样才能优秀的组织这些经验,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四个步骤: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
C.现代课程理论:学科中心论(布鲁纳、施瓦布)学生中心课程理论(卢梭、杜威、罗杰斯)社会改造课程理论主张(布莱梅尔德、弗莱雷)
第二节 课程目标
第三节 课程设计
1、从概括性程度角度分,包括四种不同目标(1)教育目的(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2)培养目标(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3)课程目标(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4)教学目标(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
2、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1)教学计划(也叫课程计划)(2)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3)教科书
3、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它教材的依据。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的特征1)强制性(2)普遍性(3)基础性
4、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是开设哪些科目,中小学的教学科目设置,基本以科学的分类为依据。补:课程计划的构成: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制与学周安排
5、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一般由说明和本文两部分组成。学科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补:课程标准的结构
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6、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课程标准时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
补: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关系: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为教科书编写的多样性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在组织。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原则 5点(1)按照学科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3)注重适用性;(4)符合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5)兼顾同年级个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与同学科各年纪教材间的衔接。
补:教科书的编排形式通常采用直线式和螺旋式两种。教师、学生和教学过程都是课程资源。第四节 课程实施 第五节课程评价
1、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课程实施的过程结构:(1)安排课程表(应遵循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宜性原则);(2)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6)组织教学活动;(是课程实施计划的展开过程)(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2、课程评价既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终点,又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继续向前发展的起点。
3、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有哪些?(1)目标评价模式(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基础上形成的,以课程目标为中心展开);(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美国学者斯克里文提出)(3)CIPP评价模式
(包括四个步骤: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
(4)SCE评价模式(需要评价、方案计划、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较为实用)
4、课程评价过程中要经历那些步骤(第一步,将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第二步,搜集信息;第三步,组织材料;第四步,分析资料;第五步,报告结果。
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包括指定性内容和非指定性内容两部分。指定性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领域。非指定性内容是由各地区和学校根据自己饿实际情况确定的内容。
第七章 教 学(上)
第一节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1、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教学包含哪些方面?P108—109 3点(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或说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或说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3、教学的意义(教学的作用)是什么?(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要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 9 的活动,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
为什么说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P109(1)使个体的认识突破时空及个体直接经验的局限,扩大了个体的认识范围,加快了认识的速度;(2)使个体的身心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结合科学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在统一的过程中实现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4、教学任务受人们追求的教学价值取向决定的,它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标要求。教学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
教学的一般任务(或说普通学校教学任务有哪些?)110—112(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5、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学所传授的基础知识,是指形成各门科学的基本事实、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及其系统。
6、智力的核心是思维力
创造才能是指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智能去探索、发现和掌握未知晓的知识的能力。
怎样理解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的教学任务? 111 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发展以思维力为核心的认识能力;不仅要发展学生智力,而且要发展学生体力,注意教学卫生,保护学生视力,增强学生体质,培养自觉锻炼的习惯,有规律、有节律地学习与生活。要通过发展性教学,启发诱导学生进行推理、证明、探索、发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要求。
7、现代教学是如何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112 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协调学生知识、智力、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因素,追求教学与教育的统一,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通过教学激励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他们不仅有现代科技文化知识,而且有自觉能动性、独立性和开拓创新性,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平等观念和合作精神。
第二节 教学过程
1、历史上对教学过程的各种理解P113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 夸美纽斯:主张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上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杜威: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直接经验的不断改造和增大意义的过程,是从做中学的过程。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2、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表现如何? 114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引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
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
3、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或说基本规律)(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于学生能动性结合
4、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教学中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与人类实践活动中直接经验的获得有什么不同? 115教学中往往将直接经验典型化、简约化,主要方式是实验、演示、教学录象,参与一定的生产劳动、社会调查,设置模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等。选择的经验材料是经过改造的、少量且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
5、怎样理解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 P116(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6、赫尔巴特率先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观点,主张把知识涵养与人格成长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
7、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规律的基本观点是什么?P118(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8、教学过程的结构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 P119—120(1)引起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居于中心环节的是领会知识,它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第三节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1、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2、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怎样理解直观性原则? P121—122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4、在教学中如何贯彻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记》中提出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均体现了教学的启发性原则
5、巩固性原则的含义及要求是什么? P123—124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如何组织学生复习?P124要向学生提出复习与记忆的任务,安排好复习的时间,注意复习方法的多样化。指导学生掌握记忆方法,学会通过整理编排知识、写成提纲、口诀帮助记忆。
6、什么是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学记》提出的“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均体现了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
7、试述因材施教原则P125 因材施教原则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差别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佳的发展。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8、说明理论联系实际原则P125—126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9、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第八章 教学(下)
第一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1、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2、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教师应如何备课? 130—131(1)钻研教材(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并阅读有关参考书)(2)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原由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与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结合平时对学生发展情况的了解,研究当前所讲知识内容在学生学习时,可能产生的消极或积极态度、可能遇到的问题,确定如何针对学生和教学特点,启发学生,在教学哪一阶段,由哪些学生进行问答活动等。将这些研究、分析结果,纳入课时计划。)(3)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包括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教师怎样写好课时计划(教案)? 131—132进一步研究教材,确定教学重点和要注意解决的难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的;考虑进行的步骤,确定课的结构,分配教学进程中各个步骤的时间;考虑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具的准备和使用方法及板书设计;最后写出课时计划。完整的课时计划,包括以下项目: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题目、教学目的、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进程、备注。
3、上课是教学工作诸环节的中心环节,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上好课。
●课的类型划分依据是教学任务。根据一节课所完成任务的类型数,课的类型可划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手段可分为: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课的一般结构(主要指综合课的主要环节)包括: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如何上好一堂课(一堂好课的标准)P134 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气氛热烈。
4、学业成绩的考查与评定,俗称测验或考试。
测验的效度:指一个测验能测出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
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
测验的难度: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
测验的区分度: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第二节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2、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比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道尔顿制
3、班级授课制(也叫集体教学或课堂教学)●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阐述的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年)●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1902 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后,班级授课制在全国广泛推行,直至现在,它仍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缺点P139—140优点: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缺点: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适应学生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第三节 教学策略
1、教学策略专以表示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 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
2、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
3、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1)内容型策略(2)形式型策略(3)方法型策略(4)综合型策略
4、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提供学习内容是教学策略的核心内容。具体讲,有两条途径:(1)结构化策略(2)问题化策略
第九章 德 育
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
1、德育的实质是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2、德育的意义P147(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
4、我国学校的德育内容P150—151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学习辅导、生活辅导、择业指导)第二节 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个体的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2、德育过程的结构是指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 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4、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P154—156●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5、试述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或者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句话符合哪条德育规律,为什么?)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情即道德情感,它伴随品德认识产生发展并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意即道德意志,是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行即道德行为,它受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支配、调节,同时又影响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的,“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德育最后就是要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6、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因素。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7、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第三节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1、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2、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或说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P157—158(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写和原则(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
3、举例说明导向性原则: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有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
4、举例说明疏导原则 157疏导原则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5、试述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2)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作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3)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6、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
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6、德育的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德育的基本途径)(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3)劳动(4)共青团活动(5)班主任工作
7、德育方法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
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法。
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属于锻炼法
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
第四节德育模式
1、认知模式,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美国学者科尔伯格进一步发展。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实施德育的方法和策略:(1)了解学生当前道德判断发展水平;(2)运用道德难题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和认知失衡;(3)向学生揭示比他们高一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4)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动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德推理方式更合理的推理方式;(5)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断付诸实施。
2、德育认知模式中“道德两难”问题的教育意义P164 首先,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促进儿童的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其次,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敏感性,使他们自觉意识到自己的道德规范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的矛盾和冲突;第三,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提高学生在道德问题上的行动选择能力;第四,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深化学 13 生对各种道德规范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第十章 班级管理
第一节
班级管理的意义
1.班级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家埃拉斯莫斯。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19世纪初英国学校出现了导生制这种管理模式。对班级组织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最早采用班级组织形式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2.班级具有满足学生需求、促进学生发展、矫正学生行为等功能.3.班级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班级管理的对象是班级中的各种资源,主要对象是人,即学生;班级管理主要手段有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班级管理是一种组织活动过程,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班级管理的功能:P174(1)有助于实现教育目标,提高教学效率;(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第二节
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
1、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P174—176。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2、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班级平行管理理论源于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教育思想。
3、目标管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的。班级目标管理是一种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
第三节 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问题:(1)由于受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为解决当前问题,应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第四节 班集体的形成
1、班级是学校最基本的基础组织,是按一定的教育目的、教学计划和教育要求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而班集体还要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1)明确的共同目标;(2)一定的组织结构;(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2、班集体的教育作用:(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3、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第五节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1、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预热:总结、计划和抢票
就像我们做黑暗料理需要用微波炉预热猪肉大排骨,春节总是从年终总结与年度计划开始,此时距离春节目测还有近两个月。
等你写完了总结,差不多可以度娘一下春节放假安排了。今年春节,媒体非常兴奋地告诉你:提前一个月就可以买火车票啦。
当然,很快你就能听到后续消息:12306的网站又崩溃啦!
再然后,庞大的回家产业联盟主动找到你,今年不只是抢票软件独霸天下了,从偶们公司营销的角度来说,汽车、摩托甚至超强越野自行车都是本产业联盟的中坚分子。
回家的路,还没开始,就已经很拥堵。
前奏:年会,检验减肥成果的最好舞台
通过互联网,我们及时了解到各大小公司的第一手年会信息。
重口还是主旋律。京东的奶茶妹妹没有参与京东今年的年会,但刘强东把风靡全球的“维蜜秀”搬到了帝都,搞了一场“京东内衣秀”。据说现场口水流了一地。
但还是没有腾讯嚣张。腾讯QT举办部门年会,现场邀请美女主播着透视装助阵,不光是让你看,还直接可以现场面对面亲密互动……
虽然各种年会号称拼的是创意,其实最后看的还是钱。马云也好,丁磊也好,发的要么是股份要么是钱,当然发车的也不在少数。满屏炫富,让人惆怅。
重头戏第一波:年终奖
年会过后,大家对于年终奖终于有了一个明确的概念。
自然又有各种晒啊秀啊炫啊,还有各种吐槽啊哭穷啊淡定啊。
每个人都能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因为,总有人会在“晒年终奖”楼上幽幽地来一句:今年老板又跑路了,白干一年了。
重头戏第二波:全民参与小红包
发红包是一边流血一边强颜欢笑地撒钱啊。辛辛苦一整年,又便宜了七大舅八大姑家的小崽子。
自去年微信推出红包后,今年新浪微博打响了撒红包的第一枪,虽然只有一块钱,可亲,好多明星都在发呢。作为粉丝,一定要好好激动一下。
不过预测今年朋友圈还会继续因为红包系统疯狂。当然也有一种被利用的五毛党,整个几块几十块,了不起几百块的红包在微信体验自己当有钱人的快感。唉,脆弱的友谊哪里经得起人民币的诱惑?
出游:明知会堵死,偏要加进去
高速路继续免费。除了回家路上会堵死,长假出游高峰期,也会天天制造堵点。如果真堵在路上了,也要想得通:高速路不收钱是给大家的福利,大家要学会领情,就当是为了让开车的朋友们体验一下火车上的拥挤。
中国人的全家出游期就这么两个:国庆和春节。所以今年春节期间,微博微信还是会继续举办“我在人山人海中”的大型晒图活动。
高潮:不看春晚,我们吐槽也可以
年年春晚都希望出新意,其实大家坐在桌子前,除了一种所谓亲情感情的传递,丈母娘看女婿的有趣,以及岳父看儿媳的好奇,都是一些调剂佐料。
年轻人已经不看春晚了,但陪着父母看就是尽孝。父母即使不看春晚,但打麻将时最好还是要有个背景板背景音乐,所以春晚的收视率还是很可观的。
而且,春晚还能让各大网站、论坛、微博微信变得红红火火。吐槽,也得有个吐槽的对象,春晚多伟大,担任了祭品角色。
假期耍的是自慰
其实现在的假期真的不算多。
我们不跟欧美发达国家比。比如挪威这种小地方,连出现了极光自然现象,也会放个十几二十天的假。“砖”家说了,假放多了,对拉升GDP没有帮助。
只说我们的假期。现代白领的春节,撑死了7~10天。白领早就没法跟蓝领比工资,我楼下隔壁下水道旁边的施工队的泥水匠,假期一个半月。
他能耍爽,大部分白领不得行。
不管是买东西,爱父母,发红包,飞外地,所有的嫉妒恨还有各种对比炫过后,我们对假期的期望就是要自我安慰。
你看,有几天可以好好休息,有几天可以陪陪家人,有几天可以好好犒劳自己……其实你数一数,最后你满足了几项?
可以麻醉自我让自己勇敢前行的都是瘾君子。所以上班后,我要跟老板說,加工资!加假期!
对未来的不满足是人类前进的动力。
后续:长假综合征
春节真正的结束,不在7天假期结束的那天。一定要度过春运回程高峰期、回来上班再感染了至少一周的长假综合征后,才算彻底。
此症包括:无法进入工作状态、哀嚎又长胖了、为刷爆的信用卡痛心疾首等等。
附带节目:相亲
春节肯定不是单纯的请客吃饭,而是一系列吃饭喝酒聚会。单身的,面临社会歧视:人人都热衷于给你介绍对象,不管对象候选人有多么不靠谱。有伴的,也要面临二选一:是去娘家还是婆家?是先拜访未来岳父母还是先讨好准公婆?
这些都在春节这个中国人最重视的与家庭有关的节日里,决定了你未来在家里排行老几的命运。
至于租男友女友回家过年的,相信我,那一定是媒体记者制造出来的新闻。
网络规划设计师一年考一次,2018年网规考试定于下半年开考,共有三个科目:综合知识、案例分析、论文。下面是关于2018年网络规划设计师考试大纲的完整版内容,希望对大家的备考有所帮助。
科目包括:
(1)网络规划与设计综合知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笔试,选择题;
(2)网络规划与设计案例分析,考试时间为90分钟,笔试,问答题;
(3)网络规划与设计论文,考试时间为120分钟,笔试,论文题。
考试科目1:网络规划与设计综合知识
1.计算机网络原理
1.1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1.1.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与应用
1.1.2 计算机网络组成 计算机网络物理组成 计算机网络功能组成 1.1.3 计算机网络分类
按分布范围分类
按拓扑结构分类
按交换技术分类
按采用协议分类
按使用传输介质分类
1.1.4 网络体系结构模型
分层与协议
接口与服务
ISO/OSI与TCP/IP体系结构模型
1.2 数据通信基础知识
1.2.1 数据通信概念
数字传输与模拟传输
基带传输与频带传输
1.2.2 数据通信系统
数据通信系统模型
同步方式
检错与纠错
1.2.3 数据调制与编码
数字数据的编码与调制
模拟数据的编码与调制
1.2.4 复用技术
时分复用
频分复用
波分复用
码分复用
统计时分复用
1.2.5 数据交换方式
电路交换
报文交换
分组交换
信元交换
1.2.6 传输介质
双绞线
同轴电缆
光纤
无线
1.3 网络分层与功能
1.3.1 应用层
应用层功能
应用层实现模型
1.3.2 传输层
传输层的功能
传输层的实现模型
流量控制策略
1.3.3 网络层
网络层功能
数据报与虚电路
1.3.4 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功能
数据链路层差错控制方法
基本链路控制规程
数据链路层协议
1.3.5 物理层
物理层功能
物理层协议
1.4 网络设备与网络软件
1.4.1 网卡
1.4.2 调制解调器(Modem)
1.4.3 交换机
交换机的功能
交换机的工作原理
交换机的类型
1.4.4 路由器
路由器的功能
路由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1.4.5 网关
1.4.6 无线局域网设备(AP、AC)
1.4.7 防火墙
1.4.8 网络操作系统
1.4.9 常用的网络软件
1.5 局域网
1.5.1 局域网基础知识
局域网定义
局域网拓扑结构
1.5.2 访问控制方式
访问控制方式的分类
令牌访问控制方式
CSMA/CD访问控制方式
1.5.3 局域网协议
IEEE 802 LAN体系结构与协议
IEEE 802.3协议
1.5.4 高速局域网
100M 以太网
1G 以太网
10G 以太网
1.5.5 无线局域网
Wi-Fi(802.11)无线局域网
蓝牙技术
1.5.6 虚拟局域网
VLAN的概念
VLAN的实现
IEEE 802.1Q / ISL VTP协议
1.5.7 冗余网关技术(HSRP、VRRP、GLBP)
1.5.8 以太网环保护技术(RPR)
1.6 广域网与接入
1.6.1 广域网的概念
1.6.2 拥塞控制
拥塞概念
拥塞控制原理
拥塞控制方法
1.6.3 公用通信网
PSTN
ISDN/BISDN网络
SDH网络
WDM网络
MSTP网络
移动通信网络
1.6.4 接入技术
PSTN接入
ISDN接入
xDSL接入
Cable Modem接入
局域网接入
无线接入
光网络接入(PON)
1.7 网络互连
1.7.1 网络互连概念
1.7.2 网络互连方法
1.7.3 路由算法
静态路由算法
自适应路由算法
广播路由算法
分层路由算法
1.8 Internet协议
1.8.1 网络层协议
IPv4协议
IP地址与子网概念
IPv4分组格式
IP封装与分片
路由协议
路由信息协议RIP
开放最短路径优先协议OSPF
边界网关协议BGP
组播协议PIM与MOSPF
地址解析协议ARP与反向地址解析协议RARP
Internet控制报文协议ICMP
IPv6协议
IPv6地址
IPv6分组格式
IPv6地址自动配置
邻节点发现过程
IPv4向IPv6的过渡
1.8.2 传输层协议TCP与UDP
TCP协议
TCP定时管理机制
TCP拥塞控制策略(含RED)
UDP协议
1.8.3 应用层协议
域名系统DNS
电子邮件协议
文件传输协议FTP
远程登录协议Telnet
Web应用与HTTP协议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
P2P应用协议
1.8.4 代理与NAT
1.8.5 线网路协议
移动IP协议
无线TCP
无线Web协议WAP
1.9 网络管理
1.9.1 网络管理基本概念
1.9.2 管理信息的组织与表示
抽象语法表示ASN.1
管理信息结构SMI
管理信息库MIB
1.9.3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SNMPv1、SNMPv2、SNMPv3
RMON
1.9.4 网络管理工具
基于Web的管理
典型网络管理工具
1.10 服务质量控制技术
1.10.1 IntServ
1.10.2 DiffServ
1.10.3 MPLS
2.计算机网络规划与设计知识
2.1 网络分析与设计过程
2.1.1 网络生命周期
2.1.2 网络开发过程
2.1.3 网络设计文档要素
2.2 需求分析
2.2.1 需求分析内容
2.2.2 业务流量分析要素与方法
2.2.3 通信量分析要素与方法
2.2.4 网络设计的约束条件
2.2.5 需求说明书编制
2.3 逻辑设计
2.3.1 物理层设计
2.3.2 网络互联设计
2.3.3 网络逻辑结构
2.3.4 节点容量和传输流量估算
2.3.5 VLAN策略
2.3.6 网络管理设计
2.3.7 网络地址设计
2.3.8 网络安全设计
2.3.9 逻辑网络设计文档规范
2.4 物理设计
2.4.1 结构化布线设计
2.4.2 网络中心机房要求
2.4.3 网络物理结构
2.4.4 设备选型和配置
2.4.5 物理网络设计文档规范
2.5 网络测试、优化和管理
2.5.1 网络测试的方法和工具
2.5.2 性能优化的方法和技术
2.5.3 网络管理和网络监控
2.5.4 测试文档
2.6 网络故障分析与处理
2.6.1 常见的网络故障
2.6.2 网络故障的分析
2.6.3 网络故障的检测
2.6.4 网络故障的定位与排除
2.6.5 故障处理文档
2.7 网络系统性能评估技术和方法
3.网络资源设备
3.1 网络服务器
3.1.1 RISC架构服务器
3.1.2 IA架构服务器
3.1.3 性能要求及配置要点
3.1.4 服务器相关技术
3.2 网络存储系统
3.2.1 SCSI接口卡与控制卡
3.2.2 独立磁盘冗余阵列(RAID)
3.2.3 磁带库
3.2.4 光盘塔
3.2.5 DAS技术
3.2.6 NAS技术
3.2.7 SAN技术
3.2.8 备份系统及备份软件
3.3 其他资源
3.3.1 视频会议系统
3.3.2 网络电话系统
4.网络安全
4.1 网络不安全因素与网络安全体系
4.2 恶意软件的防治
4.2.1 计算机病毒知识
4.2.2 计算机病毒防护软件
4.2.3 网络蠕虫病毒的清除与预防
4.2.4 木马的检测与清除方法
4.3 黑客攻击及预防方法
4.3.1 拒绝服务攻击与防御
4.3.2 缓冲区溢出攻击与防御
4.3.3 程序漏洞攻击与防御
4.3.4 欺骗攻击与防御
4.3.5 端口扫描
4.3.6 强化TCP/IP堆栈以抵御拒绝服务攻击
4.3.7 系统漏洞扫描
4.4 防火墙应用
4.4.1 防火墙应用规则
4.4.2 防火墙系统应用设计
4.5 ISA Server应用配置
4.6 IDS与IPS
4.6.1 IDS原理及应用
4.6.2 IPS原理及应用
4.7 访问控制技术
4.7.1 自主访问控制
4.7.2 强制访问控制
4.7.3 基于角色访问控制
4.7.4 访问控制机制
4.8 VPN技术
4.8.1 PPTP / L2TP / GRE
4.8.2 IPSec
4.8.3 MPLS VPN
4.8.4 VPDN
4.9 网络安全隔离
4.9.1 划分子网隔离
4.9.2 VLAN子网隔离
4.9.3 逻辑隔离
4.9.4 物理隔离
4.10 安全认证方法与技术
4.10.1 PKI
4.10.2 证书管理
4.10.3 身份认证
4.11 加密和数字签名
4.11.1 加密技术
4.11.2 数字签名技术
4.11.3 密钥管理
4.11.4 电子印章
4.12 网络安全应用协议
4.12.1 SSL
4.12.2 SET
4.12.3 HTTPS
4.13 安全审计
4.13.1 审计内容
4.13.2 审计工具
4.14 安全管理策略和制度
5.项目管理
5.1 项目计划管理
5.2 项目范围管理
5.2.1 工作分解结构
5.2.2 范围确认和控制
5.3 项目进度控制
5.3.1 活动资源估算
5.3.2 活动历时估算
5.3.3 进度控制技术和工具
5.4 项目成本管理
5.4.1 项目估算
5.4.2 成本预算
5.4.3 成本控制技术和工具
5.5 项目风险管理
5.6 项目质量管理
5.6.1 质量管理的内容
5.6.2 质量管理的方法
5.7 项目文档管理
6.标准化与法律法规
6.1 标准的分类
6.2 标准化机构
6.3 知识产权
6.4 互联网有关的法律法规
7.财务管理相关知识
7.1 会计常识
7.2 财务管理实务
8.应用数学
8.1 概率统计应用
8.2 图论应用
8.3 组合分析
8.4 运筹方法
9.专业英语
9.1 具有高级工程师所要求的英文阅读水平
9.2 熟悉网络规划设计师岗位相关领域的专业英文
术语
考试科目2:网络规划与设计案例分析
1.网络规划与设计
大中型企业网络规划
大中型园区网络规划
无线网络规划
网络需求分析
网络安全性分析
逻辑网络设计
物理网络设计
网络设备选型
网络性能评估
2.网络工程管理
网络工程计划及成本控制
网络工程进度控制
网络工程质量控制
3.网络优化
网络现状分析
网络缺陷分析
网络优化方案
网络优化投资预算
4.网络配置
桥接配置(交换部分)
路由配置
IP地址配置
服务质量配置
VLAN配置
防火墙配置
IDS/IPS配置
隔离网闸配置
VPN配置
服务器配置
5.网络性能分析与测试
6.网络故障分析
故障分析
故障检测
故障处理
考试科目3:网络规划与设计论文
根据试卷上给出的与网络规划与设计有关的若干个论文题目,选择其中一个题目,按照规定的要求撰写论文。论文涉及的内容如下:
1.网络技术应用与对比分析
交换技术类
路由技术类
网络安全技术类
服务器技术类
存储技术类
2.网络技术对应用系统建设的影响
网络计算模式
应用系统集成技术
P2P技术
容灾备份与灾难恢复
网络安全技术
基于网络的应用系统开发技术
3.专用网络需求分析、设计、实施和项目管理
工业网络
电子政务网络
电子商务网络
保密网络
无线数字城市网络
应急指挥网络
视频监控网络
机房工程
4.下一代网络技术分析
IPv6
全光网络
3G、B3G、4G、WiMAX、WMN等无线网络
第一章
1、交通调查:是一种用客观的手段,测定道路交通流以及与其有关现象的片断,并进行分析,从而了解与掌握交通流的规律。
2、交通调查与目的:为了向交通,城市建设规划和环境保护以及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提供优化,改善道路交通的实际参考资料和数据。主要对象是交通流现象。第二章
1、交通量调查目的在于通过长期连续性,短期间隙性和临时性观测,搜集交通量资料,了解掌握交通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为交通规划,道路建设,交通管理和控制,工程经济性分析提供必要的数据。
2、交通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路面某一断面的车辆数。
3、平均交通量:某一时间段内的交通量平均值。
4、日平均交通量ADT:任意期间的累计交通量之和除以该期间的总天数所得的交通量
5、年平均日交通量AADT:一年内连续交通量累计值和除以一年的总天数365(或366)所得的交通量
6、月平均日交通量MADT:一月内连续交通量累计值之和除以该月的总天数所得的交通量。
7、周平均日交通量WADT:一周之内连续交通量累计值之和除以一周天数7所得的交通量。
8、年平均月交通量AMDT:一年内连续交通量累计值和除以一年的月份数12所得的交通量。
9、最高小时交通量:以1h为计时单位连续观测若干小时所得结果中最高的小时交通量。
10、高峰小时交通量:一天24小时内交通量最高的某一小时的交通量。
11、年最高小时交通量:一年8760个小时内交通量最高的某一小时的交通量。
12、第30位年最高小时交通量:又称为第30小时交通量,是一年内8760个小时交通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位于第30位的小时交通量。
13、道路分布系数:是指用分数表示的道路主要行车方向交通量占双向行车方向总交通量的比值。
14、第30位交通量系数:第30位小时交通量与年平均日交通量的比值。
15、月(周)交通量变化系数:月平均日交通量与年平均日交通量的比值。
16、高峰小时流量比:高峰小时交通量与该天的日平均交通量的比值。
17、高峰区间:是指高峰小时内连续5min或15min累积交通量最高的区间称为高峰小时区间。
18、扩大高峰小时交通量:将高峰区间的累计值扩大推算为1h时间内的交通量为扩大高峰小时交通量。
19、高峰小时系数:高峰小时时间内实际交通量与扩大高峰小时交通量之间的比值。
20、交通量调查的地点和时间选择:交通量的地点选择随调查目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主要是考虑交通量集中且具有代表性,方便调查与统计,具有控制性的点:一般选择远离交叉口的平直路段,交叉口某一进口道的引道,交通设施,枢纽的出入口。调查时间,日期,范围随调查目的不同而不同,作为了解全年的交通量变化趋势的一般性调查,必须选择在一年内有代表性的交通量日期进行,作为一周来说,最好选择在星期二到星期五,避免周末及星期日前后。从日期来说以商业活动比较活跃的日子,节假日,休息日,以及无大型文化活动日的晴天为宜。
21、交通量调查的方法:人工观测法,机械观测法,实验车法,浮动车法,基于GPS的方法,航摄法,录像法。
22、区域境界线交通量调查方法:是在一个完全被一条假设线封闭的特定区间内,对进入该区域的所有道路进行交通量调查,以检测出入的交通量和该区域的交通量的比例关系,又称为小区出入交通量。
23、分隔查核线交通量调查法:是为了记录跨越一个主要地理障碍物或行驶于两期区间的交通量,第三章
1、样本车速的选择:在地点车速的样本选择中,要取得无偏向车速样本,必须随机选择车辆,即任何一辆车被选为样本的概率是均等的,样本的选择必须避免某种偏向,样本的各个单元,相互之间必须完全独立,选取数据的地区间应无根本的差别,构成样本所有项目的条件必须一致。
2、1、空间平均车速:在给定的路段上,同一瞬间车速分布的平均值。P54
2、时间平均车速:道路某一断面上车速分布的平均值,即断面上各车辆通过时起地点车速的算术平均值。P54
3、运营车速:车辆在运输线上的周转速度即车辆行驶距离与运营时间的比值。P53
4、行程车速:亦称区间车速,是车辆行驶在道路某一区间的距离与行程时间的比值。(行程时间包括行驶时间和中途受阻时的停车时间。)53
5、行驶车速:亦称运行车速,是车辆行驶在道路某一区间的距离与行驶时间(行程时间中扣除因阻滞而产生的停车时间)的比值。P53
6、地点车速:车辆通过道路某一地点(道路某断面)时的车速,亦称瞬时车速。P53 第四章
1、空间占有率:在单位长度车道上,汽车投影面积总和占车道面积的百分率。P91
2、时间占有率:在单位测定时间内,车辆通过某一断面的累计时间占测定时间的百分率。P91 空间占有率与密度的差别在于密度不能直接反应车队的长度,而空间占有率在测定时就已经预见到车队长度。
时间占有率与密度的差别在于时间占有率在一个点测的,而密度是在一个区间段内测得的。出入量法:是一种通过观测取得中途无出入交通的区段内现有车辆数或行驶时间的方法。第五章
1、可能通行能力:已知公路的一组成部分在实际或预测的道路、交通、控制机环境条件下,该组成部分一条车道或一车行道对上述诸条件有代表性的均匀段上或一横断面上,不论服务水平如何,1h所能通过的车辆(在混合交通公路上围标准汽车)的最大辆数。(交通工程)
2、基本通行能力:公路组成部分在理想的道路、交通、控制和环境条件下,该组成部分一条车道或一车行道的均匀段上或一横断面上,不论服务水平如何,1h所能通过标准车辆的最大辆数。(交通工程)
3、道路通行能力:指在一定的道路、交通、环境条件下,道路上某一断面在单位时间内能通过的最大车辆数,其单位通常为辆/h。
4、设计通行能力:设计中的公路的一部分在预测道路、交通、控制及环境条件下,该组成 部分一条车道或一车行道对上诸条件有代表性的均匀段上或一横断面上,在所选用的设计服务水平下,1h所能通过的车辆(在混合交通公路上为标准汽车)的最大辆数。(交通工程)
5、饱和流量:是指在一次绿灯时间内,入口引道内车队能通过的最大车辆数。
6、停车线法调查:停车线法的基本思想是以车辆通过停车线作为通过路口。将饱和通行能力经修正后得到的设计通行能力。
7、冲突点法调查:冲突点法的基本思想是以车辆通过“冲突点”作为路口。
8、冲突点:是指本向直行车和对向左转车在同一绿灯时间内交错通过,此两向车流轨迹的交汇点。第六章
1、延误:由于道路与环境条件、交通干扰以及交通管理与控制设施等驾驶员无法控制的因素而引起的行程时间损失。
2、固定延误:有交通控制设施引起的延误,与交通量大小及交通干扰无关,主要发生在交叉口处。
3、运行延误:有各种交通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干扰而引起的误差。
4、停车延误:车辆由于某种原因而处于静止状态所产生的延误。
5、行程时间延误:车辆实际行驶的总行程时间与完全排除干扰后以平均速度通过调查路段的自由行驶时间之差。
6、延误率:车辆通过单位长度路段的实际运行时间与车辆在理想条件下通过该路段的自由行驶时间之差。
7、车流延误率:车流各车辆的延误率之和,即车流在单位长度路段的总延误时间。
8、排队延误:车辆排队时间与车辆按自由行驶速度通过排队长度的时间之差。
9、引道延误:为引道实际消耗时间与引道自由行驶时间之差。
10、路段调查方法:跟车法、驶入驶出法、11、交叉口调查方法:停车时间法,行程时间法。
12、第七章
1、OD调查主要包括:人的出行OD调查、车辆OD调查、货流OD调查。
2、出行:指人、车、货从出发点到目的地的移动过程。
3、出行的三属性:每次出行具有起讫两个端点,每次出行就有一定的目的,每次出行都会采用一种或多种交通工具。
4、小区形心:指小区内出行端点密度分布的重心位置,即小区内交通出行的中心点。
5、期望线:连接个小区形心的直线。
6、OD表:表示起讫小区间出行交换数量的表格。
7、分隔查核线:为校核OD调查精度而在调查区域内按天然,人工障碍设定的调查线,可设一条或多条,他们将调查区域划分为几个部分,用以实测穿越该线的各道路断面的交通量。
8、主流倾向线:又称综合期望线,是将若干条流向相近的期望线合并汇总而成,目的是简化期望线图,突出交通的主要流向。
9、出行吸引:相对于出行产生,包括交通分区内下述出行端点:家庭出行中的非家庭一端的端点,不论其为出发点还是到达点;非家庭出行中的到达点。整个调查区域的出行数应等于出行产生数。
10、出行产生:包括交通分区内下述出行端点:家庭出行中的家庭一端端点,不论其为出发点还是到达点;非家庭出行的出发点。
11、区内出行:调查区域分成若干交通小区后,起讫点都在同一个小区内的出行。
12、区间出行:调查区域分成若干交通小区后,起讫点分别位于不同小区内的出行。
13、区域境界线:包围全部调查区域的一条假想线,有时还分设内线和外线,内线常为城市中心商业区的包围线。
14、过境出行:起讫点都在调查区域范围外的出行。
15、出行分布:又称OD交通量。调查区域内各交通小区之间的车、人出行次数,当限位车辆出行时,亦称交通分布。第八章
1、停放周转率:表示一定时间段内每个停车车位平均停放车辆次数,即用停车设施容量除实际停放数求得。
2、停车供应:指路内、路外停放场地可能提供的最大停放车位数(或面积)。
3、停放吸引量:在指定小区或停放点上一定时间内的停车数量。
4、停放吸引:指车主(驾驶人、骑车人)在出行活动中有目的的路内(路外)停放。P181
5、停放车指数:指某一时刻实际停放量与停车供应设施容量之比。它反应了停放场地的拥挤程度。
6、延停车数:表示各个间隔观测时段获得的延停车辆数之和。
10、行人交通特性调查主要的调查有:行人步行调查、行人过街调查、其他行人交通情况调查
11、车辆停放调查方法:航测照片方法、人工实地调查法(分为三类:间断式调查、连续式调查、征询意见调查)
12、停放吸引量:在指定小区或停放点(段)上一定时间内(一天、高峰、小时等)的停车数量
13、停放车指数(停放饱和度):指某一时刻实际停放量与停车供应设施容量之比,它反映了停放场地的拥挤(饱和)程度 第一章
1.什么是交通调查,交通调查有什么重要意义和作用?
答:交通调查是一种用客观的手段,测定道路交通流以及与其有关现象的片段,并进行分析,从而了解与掌握交通流的规律。
意思作用:交通工程学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依靠交通调查工作的开展和数据资料的积累与运用。向相关部门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为交通规划、交通设施建设、交通控制与管理、交通安全、交通环境保护和交通流研究理论等各方面服务。对发展我国道路交通事业有重大意义。第二章
1.为什么要进行车种换算?换算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
答:我国道路中,除了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原修建的二级汽车专用路是汽车专用的道路,其余大部分道路是汽车与其他各种车辆混合行驶。因此就存在一个以什么车辆为标准和各种车辆如何换算成标准车的问题。
换算原则:根据各种不同车辆在行驶时占用道路净空的程度,可以分别确定他们对标准车的换算系数。
方法:城市道路交通量调查时,根据标准车的不同,可分为以小汽车为标准的换算系数和以载货汽车为标准的换算系数。
其中缺乏自行车的换算系数,各地的自行车采用数值的大小不一。2.浮动车法可测何数据?如何组织浮动车法进行观测和数据分析? 答:浮动车法可同时测得某一路段的交通量、行驶时间和行驶车速。
观测:选择一辆没有特殊标志的测试车,座位足够容纳调查人员为宜。除开车者,需一人记录与测试车对向开来的车辆数;一人记录与测试车同向行驶的的车辆中,被测试车超越的车辆数和超越测试车的车辆数;另一人报告和记录时间及停驶时间。如此沿调查路线往返12~16次,总行驶时间主要道路每英里30分,次要道路20分。
3.简述交通量人工计数法的调查方法及其优缺点? 答:调查方法:调查人员在指定路段或交叉口引道一侧。用计时器卡一段时间,用手动计数器数出需要测的车辆数据,记录在调查记录表上。
优点:人工计数法适用于任何地点、任何情况的交通量调查,机动灵活,易于掌握,精度高,资料整理也很方便。适用于短期的交通量调查
缺点:需要大量的人力,劳动强度大,冬夏季室外工作辛苦,对工作人员要事先进行业务培训,在 4
现场要进行预演调查和巡回指导、检查,不适用于长期连续的交通量调查 4.对大型环形交叉口,应如何组织人员进行流量流向调查及数据分析?
答:在各相交道路入口引道上设置断面统计入环车辆总数及右转车辆数,交通量小,1人负责,交通量大,则可3人负责。此外,还需在环道上各交织段设置4个观测断面,统计交织段流量。第三章
1.简述试验车跟车测速法调查区间车速的方法。
测速前在1:2000以上比例地形图上量测路段全长及各变化点之间距离,进行路段编号。然后现场踏勘实地做好变化点标记,补充遗漏特征点。准备性能可跟踪道路上车辆的车,配两名观测者。测速时,测试车除遇特慢车外不可超车。起点出发计时,熟记标记点,每经过一个立即读出时刻。减速时要记录减速次数、延误时间及原因。以此往返6~8次,每次小于40分钟,路线长不超过15KM。2.简述地点车速调查的目的有哪些调查方法?(课本P53)目的:用于研究制定限制车速、设计车速、及进行交通流理论研究 方法:人工测速法、雷达测速法、自动计数器测速、录像法 3.简述区间车速调查的目的、有哪些调查方法?
目的:用于评价道路行车通畅程度、作为分析车辆产生延误原因的数据
方法:汽车牌照号码登记法、试验车跟车测速法、五轮仪测速法、光感测速仪测速、浮动车测速法 4.何为时间平均车速和空间平均车速,两者有何联系?
答:时间平均车速:道路某一断面上车速分布的平均值,即断面上各车辆通过时其地点车速的算术平均值。空间平均车速:在给定的路段上,同一瞬间车速分布的平均值。
交通流理论中均使用空间平均车速,实际则多观测为时间平均车速。在道路条件良好、交通组成单
一、车流稳定的道路上,可把时平均车速近似换算为空间平均车速 5.简述汽车牌照号码登记法观测区间车速的方法及其适用场合?
答:在调查路段的起终点设置观测点,观测人员记录通过观测点的车辆类型、牌照号码、各辆车的到达时间。测完后,将两处的车型及牌照号码进行对照,选出相同的牌照号码,计算通过起终点断面的时间差即为行程时间,路段距离除于行程时间,得到行程车速即区间车速。
适用的场合:路段上无主要交叉口,单向一车道或流量不是很大的单向两车道公路,路段长度不宜超过500m,路段上的交通情况不太复杂,可与其他调查同时进行。6.简述人工测速法测地点车速的方法
答:在欲调查的地点,量测一小段距离,在两端做好标记,观测员用秒表测定各种类型车辆经过前后两标记的时间,记录员在标准记录表上记录距离、车型及通过两标记的时间,经整理计算,得到各类车辆的地点车速。
7.高速公路常采用车速限制措施,试给出常用最高和最低限制车速的确定方法? 85%位车速作为最高限制车速;第15%位车速作为最低限制车速 第四章
1.出入量法调查交通密度时,如何测定初始密度值?
答:测试车从起点到终点的时间段内通过终点的车辆数A即为原始车辆数,除以空间即得初始密度值。有超车和被超情况下,应在车辆数A的基础上加上超车数并减去被超车数。2.何谓交通密度,有何用途?
答:交通密度是指在单位长度车道上,某一瞬时所存在的车辆数。
作用:在交通量参数难以全面描述交通流实际状态的情况下,交通密度大小则可直接判定拥挤程度,从而决定采用何种交通管理和控制措施。3.简述出入量法的基本原理
答:出入量法是一种通过观测取得中途无出入交通区段内现有车辆数或行驶时间的方法。
知道初始测量区间内的原始车辆数后,可根据同一时间起点与终点的车辆数做差来求得区间车辆数。第五章
1.什么叫车头时距,应如何观测?
答:车头时距指的是在同一车道上行驶的车辆队列中,两连续车辆车头端部通过某一断面的时间间隔。
2.停车线法的基本思想是什么,非定周期饱和流量应如何观测?
答:停车线法的基本思想是以车辆通过停车线作为通过路口,将饱和通行能力经修正后得到设计通行能力。调查主要对象主要集中在对通过某一信号交叉口进口道的饱和车流进行观测和分析。非定周期饱和流量的观测方法:将每周期分为三个时间间隔,第一间隔为绿灯最初的10秒,第二间隔为10秒以后余下的绿灯时间,第三间隔为黄灯时间。测量各个间隔饱和连续车流通过停车线的车辆数,然后计算饱和流量。
3.简述应该如何测定连续通行路段车流的车头时距?
答:人工测定法:由2人配合进行,先在测量地点预先做好前后相距15~20m的2个断面的标志。一人用秒表读连续车流中的首车经过此二断面的时间以求得该车队的地点车速。然后他连续读其余各车辆经过第二断面的时间和车型,另一人专门负责记录。4.定周期交叉口入口引道的饱和流量应如何观测?
答:定周期交叉口入口引道的饱和流量观测方法:在绿灯和黄灯期间,以每6秒为一观测单元,记录这些间隔时间内饱和车流通过的车型、车辆数和方向,最后一个间隔一般都小于6秒,因此要列出最后间隔的时长、通过的车辆数和车型。
第六章
1.简述驶入驶出法调查路段行车延误的前提条件及调查方法。
答:前提条件是:只适用于调查瓶颈(或窄桥)路段的行车延误。车辆的到达和离去属于均匀分布;车辆排队现象仅存在于某一持续时间内。
调查方法:调查在两个断面同时进行,在调查路段的的起始点各设一名观测员,以5min或15min为间隔时间累计交通量。要求两断面的起始时间相同。当车辆受阻排队有可能超过瓶颈路段起点断面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早将起点断面位置后移。若该路段通行能力已知,则瓶颈路段终点断面可不调查,此时终点断面每一时段离开的车辆数取同一时段待驶出车辆数和通行能力两者中低值。2.何为跟车法,跟车法调查路段行车延误时测试车的行驶方法有哪些,你认为应采用哪种方法行驶? 答:跟车法:观测人员乘坐沿待测路段行驶的测试车,观测并记录有关行车延误资料的方法叫做跟车法
测试车的行驶方法:
1)浮动速度法: 测试车在交通流中浮动,尽量使它超越的车数和超越它的车数相同 2)平均速度法:测试车按照驾驶员估计的交通流平均速度行驶
3)最大速度法:如果没有交通干扰,则测试车按照限制速度行驶采用最大速度法 3.简述牌照法调查交叉口入口引道延误的观测方法 4.简述用跟车法调查路段行车延误的方法。
5.什么叫延误?如何用牌照法调查交叉口的行程时间延误?
答:延误:由于道路与环境条件、交通干扰以及交通管理与控制设施等驾驶员无法控制的因素所引起的行程时间的损失。
如何用牌照法调查交叉口的行程时间延误?(参看课本P146)第七章
1.什么是区域境界线,起讫点调查中如何用区域境界线进行调查精度的检验? 答:区域境界线是包围全部调查区域的一条假想线,有时还分设内线和外线,内线常为城市中心商业区的包围线。
检验方法:在OD调查的同时,实测区域境界线上一些断面的流量与OD调查表统计扩算的不同交通方式。通过比较,一般相对误差15%内符合要求可进行必要调整,大于15%则需返工。特别是要对机动车出入境界线站、点的OD分布量与调查日的实际统计量进行重点比较。
2、何为OD调查?OD调查的调查方法有哪些?
OD调查即交通起讫点调查。调查方法包括家访调查(个人出行)、发(放)表调查(车辆出行)、路边询问调查、明信片法、工资出行调查、车辆牌照调查、公交站点调查、购月票填卡调查、境界 7
线出入调查、货物流通调查(货流OD)
3、简述起讫点调查的目的、调查类别。
目的:(1)通过收集出行类别与数量资料,在计算机上模拟现状的出行,为发现主要的交通症结,调整与改善道路系统功能,从系统上和政策上对近远期工程项目排序提供依据;(2)由OD调查资料、土地使用资料建立各类交通预测模型,为远期交通规划提供依据
(3)客观地分析评各类交通出行的特征,特别是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为提高公共交通体系运行效率,制定近期、远期交通政策提高有效信息。类别:个人出行、车辆出行、货物流通出行。
4、什么事分隔查核线调查,其主要用途是什么?
定义:分隔查核线调查是为校核OD调查成果精度而在调查区域内按天然、人工障碍设定一条或多条调查线,它们将调查区域划分成几个部分的调查。
用途:用以实测穿越该线的各道路断面的交通量,校核OD调查成果精度。
5、简述居民出行OD调查的实施步骤。
成立专门机构统一负责、资料准备、编制调查设计方案、试调查与培训准备、编写培训讲义和市民宣传提纲、全面实施调查。
6、OD调查精度校核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1)分隔查核线检验(2)区域境界线检验(3)在调查区域内,拟定众所周知的交通枢纽(4)由OD调查表推断出来的各类人口、社会、交通特征值与现有的统计资料进行比较,检验其误差程度。
7、何为OD期望线,其主要用途是什么?
定义:又称愿望线,为连接个小区形心间的直线,它的宽度表示区间出行次数。
用途:反映人们期望的最短路线,绘制成期望线图,对于分析客流流向和城市干道、公共交通网络布局的适应性十分有用。第八章
1、简述在车辆停放调查中,征询意见调查的方法及调查内容。方法:发放明信片、直接与车主对话
内容:停放车辆的目的、从停放车辆的地点到出行目的地的距离、出发地点和目的地、在该地停放车辆的频率、违章停放的理由、对停车收费与管理意见等。
2、简述车辆停放人工实地调查中,间断式调查和连续式调查的调查方法。
间断式:调查员在调查区间内边巡回行走,边记录停放车辆的数量和停放方式、车型分布特征、巡回观测的周期可以是5分钟、10分钟、15分钟、30分钟、1小时以上。
连续式:调查员在调查区间对停放车辆的车型、牌照和开始停放时刻及终止停放时刻记录下来。这一种方法精度比间断式更高。停放时间课又开始停放时刻与终止时刻之差得到。
3、简述车辆停放调查的目的。
(1)了解车辆停放设施供应状况(2)了解各类停放场地上停放车辆的基本特征(3)了解车主停放车辆的目的,停放出至出行目的地的步行距离、对对停放点设施与管理收费的意见和要求(4)通过调查,调整与增减现有停车供应的实际需要,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5)调整停车吸引与土地利用,交通量以及管理措施的相互关系。
4、简述停放车与停车的区别。
停放车是指车主在出=出行活动中有目的的路内(或路外)停放。停放车不同于停车一般路段的路口上因受阻延滞、信号灯、岩土上下临时停车等不做“停放吸引”的定义;而公交车、出租车、厂车、长途客车,当停靠时间大于五分钟以上,宜作“停放吸引处理。” 5,、车辆停放调查资料整理与分析时,为什么要对车型和周日进行换算?
1新党章确定的我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答: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是什么? 答: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基本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什么人可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答: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党费的,可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4入党誓词的内容是什么?
答: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5预备党员与正式党员相比,不享有哪几项权利?
答: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6党的纪律处分有哪几种?
答:党的纪律处分有五种: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
7党员在留党察看期间没有哪些权利?
答:表决权、选举权、被选举权。
8党组织讨论决定问题,是否必须进行表决?
答:党组织讨论决定问题,必须执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定重要问题,要进行表决。
9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照搬照抄、本本主义”;“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民主集中制,反对独断专行、软弱涣散”;“坚持党的纪律,反对自由主义”;“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坚持清正廉洁,反对以权谋私”;“坚持任人唯贤,反对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10我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什么?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什么?
答: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11发展党员的“十六字”方针是什么?
答: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十六大的主题是什么? 答: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13我党把“三个有利于”作为各项工作总的出发点和检验标准,请问是哪“三个有利于”?
答: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各项工作总的出发点和检验标准。
14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根本目的是什么?核心是什么?
答: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根本目的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15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16党的建设必须坚持实现的四项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第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第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第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四,坚持民主集中制。
17党的性质是什么?
答: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8为什么说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 答: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的路线前进。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更有效地动员和组织广大群众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19党员的权利有哪些?
答:(1)参加党的有关会议,阅读党的有关文件,接受党的教育和培训。(2)在党的会议上和党报党刊上,参加关于党的政策问题的讨论。(3)对党的工作提出建议和倡议。(4)在党的会议上有根据地批评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向党负责地揭发、检举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违法乱纪的事实,要求处分违法乱纪的党员,要求罢免或撤换不称职的干部。(5)行使表决权、选举权、有被选举权。(6)在党组织讨论决定对党员的党纪处分或作出鉴定时,本人有权参加和进行申辩,其他党员可以为他作证和辩护。(7)对党的决议和政策如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声明保留,并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8)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请求、申诉和控告,并要求有关组织给以负责的答复。党的任何一级组织直至中央都无权剥夺党员的上述权利。
20共产党员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答:(1)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土。(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3)树立共产主义的信念,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21在新时期,强调党的纪律有何重要意义?
答:(1)纪律严明是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保证。(2)纪律严明是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的重要保证。(3)纪律严明是完成党的任务的重要保证。
22如何理解端正人党动机是要求入党的同志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答:(1)入党动机正确与否,不仅关系到要求入党的同志能否为创造入党条件产生正确的导向和内在动力,而且关系到要求入党的同志能否在入党以后始终不渝地坚持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永谋共产党员的本色。(2)正确的入党动机可以产生正确的入党行为,并用科学的方法去实践它;不正确的入党动机则会驱使人们采用不正确的思贺和行为去实现自己的愿望。所以,端正入党动机是要求入党的同志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23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答: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4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实现哪些要求? 答: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5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和现阶段的最低纲领是什么?
答: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现阶段最低纲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6党的建设的两大历史性课题是什么?
答: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27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答: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8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什么?
答: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29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什么?
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30“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是什么?
答: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1简答题入党积极分子如何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答:第一,要坚持不懈地学习、学习、再学习。第二,要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第三,要自觉坚持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第四,要在学习和工作中努力创造一流业绩。第五,要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与革命气节。每一个积极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都必须对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持之以恒,并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自己,争取早日成为合格的共产党员。
32共产党员必须履行的八项义务是什么? 答:(1)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2)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3)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
(4)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执行党的决定,服从组织分配,积极完成党的任务。
(5)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坚决反对一切派别组织和小集团活动,反对阳奉阴违的两面派行为和一切阴谋诡计。
(6)切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揭露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坚决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
(7)密切联系群众,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遇事同群众商量,及时向党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维护群众的正当利益。
(8)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提倡共产主义道德,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一切困难和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英勇斗争,不怕牺牲。
33吸收新党员的主要标准是什么?
答:能否自觉地为实现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是否符合党员条件,是吸收新党员的主要标准。
34党的群众路线是什么? 答: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是什么? 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36.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答:(1)坚持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的学说的基本原则。(2)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3)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更有效地动员和组织广大群众投身到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来。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37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必须做到哪“四个服从”? 答: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
38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的改革指导思想,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39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职权有哪些? 答:(一)听取和审查中央委员会的报告;(二)听取和审查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报告;(三)讨论并决定党的重大问题;(四)修改党的章程;(五)选举中央委员会;(六)选举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40党的思想路线是什么?
答: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
41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答: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2党的领导主要是哪三方面的领导?
答:政治,思想,组织。
4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贡献是什么?
答:第一,重新确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第二,提出了调整国民经济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方针。
44十七大指出,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
答:第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第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第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45坚持和贯彻民主集中制的方法和途径是什么?
答:第一,发展党内民主,充分发挥全党的积极性;第二,自觉维护中央权威;第三,坚持和完善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第四,健全民主集中制的一基本制度;第五,加强党内监督,严肃党的纪律。
46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领导人民实现的三大历史性转变是什么? 答: :“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47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是做一个合格党员的基本条件,也是区别党员与非党员的重要界限。广大党员自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战胜和客服各种困难,使党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在艰难复杂的斗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
48如何认真学习党章,自觉遵守党章,切实贯彻党章,坚决维护党章?
答:按照党的十七大要求,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认真学习党章,自觉遵守党章,切实贯彻党章,坚决维护党章。
1、学习党章
2、遵守党章
3、贯彻党章
4、维护党章
49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
答: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
50党的十七大党章提出党要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必须坚持什么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完整版教育学考试大纲】推荐阅读:
完整版体育考试05-26
统计学考试内容完整版06-07
计算机一级考试真题及答案完整版07-22
父亲歌词完整版06-12
安全操作规程完整版06-08
德胜员工守则完整版07-01
完整版军事理论答案07-07
韵律活动教案完整版11-13
小学六年级班规完整版05-26
三年级写字教案完整版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