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猴王教学反思(推荐10篇)
《美猴王》是一篇阅读课文,节选自“四大名着”之一的《西游记》。课文情节清晰生动,语言生动形象,深受学生们的喜欢。被安排在五下第五单元“经典名着”中,课文较长,语言精练,节奏感强,但全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让借助注释、工具书,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重点。读出语言的整齐美,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着的兴趣。
本文的教学设汁,我力争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中实践了查、听、读、说、想的综合能力,使书本知识和生活世界沟通起来,为学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完全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评论者,并积极参与活动,仔细观察学生的探究活动,发现和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对学生进行较好的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各个教学环节时间的安排还是合理的。语文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学生只有在各种语言实践中才能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课堂上,学生在读、思、议中感悟提高。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语言,学习表达的形式。但从课堂教学个环节的时间分配上来看,阅读理解比学习语言的比重更大,注重课文的分析,让分析内容挤了品读感悟的时间。
课堂上,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遗憾的是课堂上没有让学生动笔写话的时间,模仿课文中的经典片段进行仿写练习,是以后应该注意的。
《猴王出世》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组“中国经典名著之旅”中的一篇略读课文, 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孕育出了一只石猴, 这只石猴在与群猴玩耍时, 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 因此被群猴拜为猴王。
根据选编的课文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实际,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感受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 了解语言文字的规律, 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 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阅读提示”, 自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在读懂课文“写什么”的同时, 体会作者是“怎么写”的, 在学习语言文字表达的方法和品味经典名著魅力的同时, 培养学生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能力, 真正体现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激发兴趣
1.回答问题。 (出示长篇小说《西游记》) 这本书你们看过吗?大家对《西游记》故事都不陌生, 里面塑造了许许多多不同人物的形象, 在《西游记》中, 你最喜欢哪个人物?能用几句简单的话语来说一说你喜欢的理由吗?
2.揭示课题。很多同学都喜欢《西游记》中神通广大, 能力非凡的孙悟空,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猴王出世》。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以学生喜欢的话题引出课题, 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 感知形象
1.提出问题。学生根据课文前“阅读提示”提出问题:石猴是从哪儿来的?他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2.自读课文。要求把句子读通顺, 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3.交流互动。 (1) 用课文中的句子说说石猴是从哪里来的。 (相机板书:石猴来历———仙石迸裂。) (2) 说一说石猴是如何成为猴王的。 (板书:石猴成王———跳水寻源。) (3) 这是一个怎样的猴王? (神奇、活泼、勇敢、无畏、自信……)
4.归纳小结。仙石迸裂, 化出一个石猴, 他往水帘洞一跳, 就跳出一个猴王, 从这里开始, 一个美猴王的形象, 走进了每一个人的心里。那么, 作者吴承恩先生又是用怎样的语言, 把一个猴子的形象写得深入人心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石猴的生活世界, 去发现, 去感受这个美猴王吧!
设计意图:通过“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自主解决问题, 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有利于学生的交流互动, 让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 了解课文大意的同时, 感知美猴王的形象。
三、品味语言, 感悟内容
1.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猴王出世”, 感悟语言的“精练”。 (1)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2) 出示句子:那猴在山中, 却会行走跳跃, 食草木, 饮涧泉, 采山花, 觅树果;与狼虫为伴, 虎豹为群, 獐鹿为友, 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 朝游峰洞之中。 (1) 指名读。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石猴在干什么? (学生同桌交流。) (2) 齐读这段话, 要读出石猴的快乐和自由。 (3) 回答问题。这句话有哪些特点? (预设:引导学生从三方面观察发现:关注语言形式———对联、排比、精练。关注语言内容———饮食、交友、起居。关注语言节奏———三个字 (动宾结构, 短促有力。) (4) 细细品读这句话中的语言规律, 读出活力。 (5) 你认为这是一只怎样的石猴? (写在句子旁边, 做上批注。) (6) 归纳小结。作者写的是一只欢快跳跃的猴子, 用的语言也非常短促、跳跃、有节奏, 把内容与语言高度统一, 从这样的语言中, 我们读到了一个活泼可爱、顽皮跳跃的猴子。
2.学习2~4自然段。了解“猴子成王”, 感受语言的魅力。 (1) 快速浏览“石猴称王”的内容, 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在旁边写上批注。 (2) 小组交流, 品悟语言。 (3) 出示句子:“他瞑目蹲身, 将身一纵, 径跳入瀑布泉中, 忽睁睛抬头观看, 那里边却无水无波, 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请说一说:石猴是怎样跳进水帘洞的? (让学生结合课文体会石猴进洞动作的轻巧。) (4) 出示句子:“那些猴有胆大的, 都跳进去了;胆小的, 一个个伸头缩颈, 抓耳挠腮, 大声叫喊, 缠一会儿, 也都进去了。” (1) 读句子, 圈出动词, 结合表演理解“伸头缩颈”“抓耳挠腮”这两个词语。 (2) 指导朗读, 体会猴子的“胆小”。
3.总结提升, 把握美猴王形象。 (1) 用四字词语说说孙悟空是一只怎样的猴子? (预设:孙悟空是一只活泼可爱、机智勇敢、敢作敢为、身手不凡的猴子。) (2) 课文记叙的是孙悟空的出生过程与成为“千岁大王”的过程。课文内容节选自古典小说《西游记》第一回。 (3) 小组交流。说一说你还知道《西游记》中的哪些精彩的故事。 (学生讲述《西游记》中的故事。)
4.激情迸发。播放《美猴王》主题曲, 教师学生在歌声中再一次感受猴王的风采。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通过让学生品读句段, 突出美猴王的形象, 并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来概括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四、拓展延伸, 激发欲望
1.《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文章语言非常优美, 描写人物形象生动,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从19世纪开始, 《西游记》被翻译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几种文字流行于世, 深受人们喜爱。希望同学们都能读一读原著, 切身感受古典文化, 感受经典名著的魅力。
2.课后请阅读《西游记》, 准备好一个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看谁讲得最精彩。
悟空是个心细的人,怕惊了别人,忙变作一个小蜜蜂,嘤嘤地飞了进去。他先飞进一间小房子内,见几个人正在交谈。其中一个看起来年纪比较大的人说:“我们搞前期策划的,千万要当心,不论是创作主要人物还是设计场景,都要慎重。假如把孙悟空写成像猪八戒一样好色贪吃的人,他还不跟我们急眼!”悟空听了,暗笑一番,急忙飞走了。
悟空又飞到了另一间大的办公室,看到正好有一组小学生前来参观,他摇身一变,也变成了一个小学生,混在了参观的队伍中,随他们来到了一位正在画画的叔叔旁边。一个高个子男生问道:“叔叔,动画片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叔叔停下手里的笔回答说:“一部动画片需要经过很多人的分工协作,经过很多道工序才能制作出来。就拿我们正在做的《马兰花》来说吧,那个勤劳美丽的小兰就是我画出来的,我先在白纸上画出来,然后再把它拷到电脑上,就可以交给下一个环节来处理了。”他一边说着,一边把同学们带到了另外一位叔叔面前。
原来这位叔叔是负责画分镜稿的。“什么是分镜稿呢?”一个学生问道。负责分镜的叔叔说:“大家都知道剧本吧,影视剧的剧本是用文字写出来的,我们动画片的剧本是用图画出来的,分镜稿就是动画片的图画剧本。”悟空心想,这分镜稿莫非就是如来佛的手掌心?原来我的故事都在它的手掌心里呢!
动画到底是如何动起来的呢?这又进入了下个环节——调动作。负责调动作的叔叔说:“在电脑技术引用到动画制作以前,动画片中每一秒连贯的动作都是由24格的连续动作画面组成的,这样对于一整部动画片来说,画图的工作量是巨大的。电脑技术引入到动画制作之后,我们就可以通过三维软件来让角色动起来。比如,我们画一个人物举起手的动作,只要绘制人物开始和结束的两个动作画面,三维软件就可以帮我们把他的动作连贯起来了。”“噢,原来动画片就是这样制作出来的呀!”悟空不无感慨地说。“这还没有真正完成呢!”那位叔叔又接着说:“一部动画片的真正诞生,还需要后期做大量的合成工作。比如把我们的人物与相应背景进行合成,给人物进行配音,为动画片制作合适的音乐,还要经过适当的剪辑,最终才能呈现到我们的观众面前。”
悟空看到电脑里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小哪吒、猪八戒和葫芦娃,大吃一惊,不禁感叹:原来自己的“出生”过程是如此的复杂,真不容易啊!此时,他真是打心里感谢让他出生的“父母们”。
猴王出世教学反思
白秀莲
《猴王出世》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教学时,我以读为主线来安排教学过程。首先,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中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然后围绕“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等问题读读议议。接着再读课文,读中感受形象。最后组织学生讲讲猴王出世的故事,并适度拓展,开展语文活动。孙悟空,学生大都比较熟悉,帮助学生感受他最初的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时我注意结合学生头脑中已经建立的孙悟空的形象,将读、想、做等有机结合,让孙悟空最初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鲜明地树立起来。课文中有些词句,学生能知其大意即可。如,“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一句,学生大概知道“这块石头自从盘古开天辟地时就有了,日久天长,有了灵气”这个意思就行了。教师大可不必逐个细讲,只要在有些影响阅读的古今差异较大的词义出现时,可让学生通过查字(词)典解决,有的老师可直接告诉学生。避免占用课堂大量时间。教学中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如我没有点拨学生说一说:石猴——美猴王。没让学生感受这称呼中微妙区别,并说说美猴王“美”在哪,学生也没深入体会到:勇敢无畏,也是一种美。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放不开;板书也不够完美;时间把握不准……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改进、努力提高自己!
《猴王出世》虽然不是我第一次讲授了,对课文内容并不陌生,但这堂课我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和需要改正的地方。
首先,从教学准备上来说,我的教案和ppt存在一定的问题。教案的教学设计部分我将其设计成了教学实录是一个错误。另外,教案的设计中我虽然列出了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但是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却偏重了对教学重点而忽视了对教学难点的设计,所以这也导致了我在讲课的时候将其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对教学重点的解读上,即一直在分析石猴的形象特点而忽视了对词语的解释上。设计的ppt也存在一定盲区。没有列出难懂的词语的解释,比如说,石窍、拱伏无为、序齿等词语的意思。
悟空虽从石中蹦出,但亦属猴类。央视将其塑为猕猴,日本《西游记》则将其塑为东方的“金刚”。无论怎样,孙悟空俨然是猴类昌盛之代表,其兄弟姐妹也个个叱咤风云。然而现实远不如神话那样美丽,从非洲到亚洲,灵长类动物厄运不断,已有25种列入最濒危名单。即使在20世纪,还没有灵长类动物灭绝,但不容置疑的事实是:一度繁荣辉煌的灵长类,如今命运坎坷。
猩猩:孙悟空的狂暴二姐
据元杂剧所言,齐天大圣的姐姐,是骊山老母与无支祁。
在上古的中国神话中,淮水之怪无支祁蹲踞的模样似猿,身形高大威猛,高5丈许,雪牙金爪。据说此怪勾结附近木精水怪,祸害一方,且伶牙俐齿,能言善辩;而他力量之大,被铁索拴在水中,一度被人用牛拉出水面,但它还是咆哮着重新入水。
显然,这聪明和凶猛的劲头只有灵长类中的猩猩才能与之媲美:太猩猩是最大的灵长类动物,成年大猩猩体重近300公斤,身高1.7米。它们面容可怖,吼声惊人,强健的手臂可以轻易洞穿豹子的胸腔,击碎野牛的头骨,叱咤整个非洲。即便是猩猩种类中最小的黑猩猩,也会像人类一样发起战争,甚至会杀死并吃掉疣猴、狒狒等灵长同类。
传说中,无支祁在大禹治水时和大禹遭遇,大禹派出童律、乌木由等战将都不能降伏她,因为此猴怪力大无穷且身手敏捷,最后派出战将庚辰方才捕获它。勇力和智慧非凡的无支祁终不敌众将被降伏,这是神话中巨型猴怪的命运。
到了今天,被俘的“无支祁”们的日子越发不好过了:聪明的黑猩猩成为科学家的实验品以及马戏团中的可悲小丑,大猩猩则成为枪靶。喀麦隆、几内亚、刚果等地的低地大猩猩、山地大猩猩和中非平原大猩猩,数量本就不多,尤其是野生的山地大猩猩更是所剩无几,仅余700多只。它们无论有多么强壮,都难以逃脱潜伏在国家公园里的偷猎者,从而失去头盖骨、皮毛以及生命。
长臂猿:重情重义的将军
如果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在大闹天空时表现的是大猩猩的威猛,那他的偷盗和逃跑功夫,则表现的是长臂猿的敏捷——长臂猿是猿类中行动最快捷灵活的一种,他们的前臂特长,站立时手可触地,在森林中能随心所欲地荡秋千。长臂猿利用反弹力,能从一棵树跃到8米外的另一棵树,如风驰电掣般,行动方式和人猿泰山一模一样。
神话中的长臂猿很是风光,从白猿酿酒到白猿献果——古书中多白猿,是因为中国境内可见5种长臂猿:白掌长臂猿、白眉长臂猿、海南黑冠长臂猿、黑长臂猿和白颊长臂猿,人们把日常所见的白色长臂猿变作神话中的主角,甚至根据长臂猿打架的动作创出通臂拳法。早在封神时代(商周时期),就有一个孙悟空的前身袁洪(谐音猿猴),是个得道白猿,也是个领兵征战的将军。 《西游记》中的齐天大圣,和二郎神杨戬苦战,斗神通、变化都处下风,但《封神演义》中的袁洪将军,本事则更高一筹。袁洪将军披铠甲,跨战马,手持铁棍,与杨戬大战数合,展现八九玄功(七十二变)的威力,占尽先机。比他的同伴朱子真(猪妖)、金大升(牛精)等实力道行都高出大截。杨戬苦战不下,最后女娲娘娘出面,用山河社稷图造出幻境,使袁洪看见鲜美的桃子,本性萌发,落入陷阱。
在生态环境还不错的古代,轻快矫健的长臂猿倒是寻常物,轻舟过处江流常伴有两岸哀鸣的猿啼,引发诗人的灵感。可如今,他们的高亢叫声引来的是偷猎者,他们的生存之地骤缩,尤其是海南黑冠长臂猿,处于2006-2008年全球最瀕危25种灵长类动物名录之首,目前仅有19只。他们的濒危,最大的缘由是人类对其骨头的需求,据说:“乌猿骨”舒筋活血有奇效。可怜的长臂猿在神话中被斩首,在现实中被取骨,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
金丝猴:神秘的耍耍三郎
孙悟空的家族,在元杂剧中交代得很清楚,骊山老母和无支祁是大姐二姐;通天太圣和齐天大圣是大哥二哥,最近还在福建发现了两太圣的墓;此外,还有神秘的小弟,名为耍耍三郎。
耍耍三郎,听名字就知是贪玩好耍的小猴子,但生平故事却无可考,非常神秘。想来这俏皮的小弟弟,定是金丝猴无疑了。
金丝猴是疣猴的亚科,分布地和大熊猫的分布地差不多,两者也一样珍贵。金丝猴栖息在密林中,行踪神秘,因为他们鼻梁退化,鼻孔朝天,所以很难看见金丝猴出没的古人,就想象他们应该是尾巴分叉,下雨时用来堵鼻孔——这是神秘所带来的可笑误会。金丝猴性喜远居深山,以躲避人类。胆小羞怯的他们在古时被披上神秘的灵光,在现时却变成了可珍的奇货,等到更多的人开始关注他们时,才发现栖息地的丧失、人类的骚扰,导致金丝猴在中国野外的数量只有2万多只,残存在深远隔绝的大山群中。
好在,中国境内的川金丝猴、滇金丝猴和黔金丝猴,如今已引起人们的重视受到了较好的保护,而远在越南的北部亚热带雨林中的越南金丝猴,却永远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了。
猕猴:幸与不幸话六耳
猕猴又名恒河猴,在印度,猕猴悠然生存至今,当地人基本不去骚扰,因为它有猴神哈努曼的保护。哈努曼是印度人心目中的威力大神,它手拿铁门闩,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为了救回主人的爱妻,他四处杀海妖灭魔怪。
由于猴神哈努曼手拿铁棍,有人考据认为孙悟空的原型是哈努曼。个中争议暂且不说,且说说他在中国的远房亲戚,中国最具知名度的——六耳猕猴。
在中国神话中,他的威风可不亚于印度猴神。如来说混世四猴不在五行之类,悟空是灵明石猴,还有赤尻马猴、通臂猿猴和六耳猕猴。六耳猕猴也是手拿铁棒,威力和孙悟空不相上下,他变化成孙悟空,打过唐僧,占过花果山,甚至有上西天取经的疯狂做法。六耳猕猴威力巨大,和孙悟空战到天庭、地府、南海紫竹林,最后在西天被如来钵盂扣住,孙悟空一棒打杀。
现实中的猕猴也和神话中的六耳一样,不讨人喜欢,经常下山采集果实,采一路丢一路,山民的庄稼常受损失,不得不和其开战。这种与人类相处厚脸皮混不吝的做法,把他们置于了险境:我们惯常在街头看见耍猴人手中的猴子,基本都是猕猴;而惨绝人寰的“猴脑大菜”,牺牲的也都是猕猴。如今,猕猴虽还没到濒危的地步,但由于滥捕滥杀,处境也渐渐危险起来。如果生存环境继续恶化,加上泯灭人性者的推波助澜,不仅那些珍贵的猴类将灭绝,二级保护动物猕猴也会登上濒危名单。
六耳再有神通,也只能幽然长叹,生不逢时。
灵长类暮然回首,在以光年计算的夜里回溯反思,看到了远亲谜样的尾巴。直到此刻,神秘通道才算抵达终点,那终点就是意识到长途旅行原来是在走向那终点本身。此时他能做的只是以双手鼓掌,而双手正是他为物种后代所储存的最后利器。
歌德曾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秘密。”不仅要通过语言文字了解课文写了什么,还要弄清楚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关注语言形式,发现文本秘妙。内容与形式是一张硬币的两个面,一种恰到好处的形式更能够准确表达内容。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读与写要紧密结合。根据本单元目标以及阅读提示,确定这篇课文教学重点是通过品味石猴的动作、语言去体会石猴的不凡形象。
这篇文章节选自《西游记》,是章回体长篇小说,是用古代白话文写成的。古代白话文跟现代文还是有比较大的区别的。主要表现在一些词语的用法习惯、相同词语的语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另外,表述风格也是不同的,比如写石猴动作的一段话,形式整齐对称,富有韵味,用词准确生动。要让学生品味经典作品语言的魅力。
二、预设要充分,指导要得法
预设要充分,要充分估计到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比如,石猴动作一段,一读感受形式整齐的美,二读体会用词变化准确,三读体会人物形象。用词准确上,食、饮,能相互调换吗?为什么?如果学生不会,则从意思上入手解决这个问题:水只能饮,草木只能食;另外采与觅能调换吗?为什么,也是先理解意思,采摘,寻找;然后对象山花可以采摘,但是树果不是很多,需要寻找,也就是觅,这样学生就清楚知道为什么要这样使用。
“我进去!我进去!”这一语段,我让学生读,然后评价读得怎样?好或者不好,都要讲出理由。在讨论中,学生明白了应该怎样读,也明白了理由。为了感悟形象,我设计了问题进行引导,其他猴子为什么不敢进水帘洞?(害怕,怕有危险)那么石猴呢?他不害怕吗?(勇敢,敢于冒险,想称王,有胆略)最后进行比较,我进去吧!我进去吧!一对比,马上能够感觉其犹豫不决。
称王的一段话,我设计了这到关联词,让学生填写,通过这一环节,感受猴王语言有条理,而且理由充分。听了石猴的话以后,如果你们是众猴,你们愿意拜石猴为王吗?为什么?这样的好处是让学生转换身份,去思考,成为一个表达的点。最后是设计了一个反问句与祈使句的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判断出第一句好,语气强烈,有霸王之气,不可辩驳的理由,让众猴信服。
要做到导而弗牵,要想办法引导学生自己讲,让学生多讲,老师少讲。让学生多读读,多想想,许多问题都能解决,不要太急了,唯恐学生不会,过早揭示答案。三、突出一个“趣”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文有一个重要的目标是体验阅读名著带来的乐趣。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不仅在读中理解与感悟,还在读中体验到乐趣,比如开头老师的范读,有一种说书的味道,读石猴动作的一段话,朗朗上口,富有韵味,带给人美的享受。让学生表演读,最后一个环节是赛读,读出猴王的霸气。
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七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略)
设计理念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
1.自主学习:课前预习课文,扫除文字障碍,理清结构层次,围绕课后思考与练习自习课文。
2.合作学习:在预备课文的过程中,提倡小组的合作精神,碰到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在小组中讨论。通过想象画出心目中的美猴王,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帮助。
3.探究学习:课文较浅显,学生可以自学,因此,可延伸拓展到整部小说,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到阅览室查阅有关《西游记》的资料,包括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创作意图以及小说的内容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师搜集资料,编写课件脚本,制作课件,制作与课文有关的《西游记》片段;从网上下载flash动画《孙悟空重犯花果山》,激发学生想象、创新兴趣;录制动画片插曲《猴哥》。
2.生方面:布置预习课文,利用课外时间到阅览室读《西游记》这部书,动手创作有关美猴王的画。
(二)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板块)
第一教学板块:预备动作
1.简洁的导入
(略)
2.检查学生课前搜集有关作者吴承恩以及神话小说《西游记》的简介。
3.自由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请一名学生主持听写,两名学生上讲台听写,其他学生写在课堂笔记本上,完成后让学生自己点评,师生共同纠正错误。
听写词语:(略)
第二教学板块: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章的结构。
全文按情节的发展可分为三部分(屏幕显示下列内容)。
(各部分及层次的意思略)
第三教学板块:大胆放手,引导参与;小组讨论,自主学习。
1.围绕课文让学生提出问题,最后经过筛选确定三个主要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1)本文塑造了美猴王的形象,美猴王“美”在哪里?
(2)他有哪些性格特点?
(3)这个形象既有神的色彩,又有猴的特点和人的思想感情,三位一体,怎样理解?
2.教师深入巡视,参与讨论,由学生回答得出以下的答案。
(1)美猴王的“美”表现在:身世美、行为美和言语美。(案例原文其它文字略)
(2)这是个聪明灵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深孚众望的猴王。
(3)美猴王是猴,是人,又是神。猴表现了他的生物性;人表现了他的社会性;神,表现了他的传奇性。
第四教学板块:看看-议议-画画-讲讲-唱唱,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摄取有益的东西,提高人文素养,学习美猴王的聪明勇敢、有胆有识。
1.观看录象,放映《西游记》第一集与课文有关的部分,边看边思考:美猴王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2.体验感悟
(1)评选创作画,通过小组评选出画得最好的,拿到投影仪上展示,并自己讲解,学生互评。(其余文字略)
(2)讲《西游记》的故事。
课前布置学生到阅览室阅读《西游记》,选其中一回作好准备。(其余文字略)
(3)说话训练。请选择一个精彩的片段或最喜爱的片段(课内课外都可以),自我评点孙悟空(扣紧课文的性格特点)。(其余文字略)
(4)我们看了《西游记》后,都会对识妖降妖的孙悟空赞叹不已,也常常会产生做孙悟空的奇想。假如你得了孙悟空的神通,你将如何?请你以“假如我得了孙悟空的神通”为题,充分发挥想象,在小组中讨论,即兴上台讲讲。
(屏幕播放flash动画《孙悟空重返花果山》,几分钟后定格,学生争先恐后的说想法。其余文字略)
(5)师生共唱动画片插曲《猴哥》。(多媒体播放音乐,配上孙悟空优美活泼的画面。)
3.课堂小结,结束全课。(其余文字略)
评析
陈春红老师的教学贯穿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课程教育理念,体现了让学生主动发展的人本精神。这一课堂教学的具体特点是:
1.教师心中有人。(其余文字略)学生是培养的对象,是发展的主体,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发展的需求。美猴王作为家喻户晓的英勇形象,了解其个性特点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学习美猴王更主要的是吸取其精神养分,提高辨别是非、真假、善恶的能力。设计者定位较准确,让学生主动阅读、搜集和捕捉信息,主动思考、讨论和解决问题,课程资源互动发展,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发展自己。
2.注重学生体验实践。(其余文字略)
3.注重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其余文字略)
(授课教师:福建南安陈春红)
以上是一个案例的实录,除作者旁批自评及那些描绘课堂情景的文字略去之外,其余都较忠实原文。本案例有几个特点:一是案例描述中充斥着大量的课标里的闪亮词汇,譬如“自主、合作、探究”、“感悟”“创新”等,另外,“想象”、“培养……能力”等公共话语也充斥其中,授课教师实践新课程与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良好愿望不容置疑;同时可以看出授课教师把自己对语文课改的理解主要落实在方法的改进上。二是内容“丰富”,景象“繁华”。我们现在简要的回顾一下教学过程:导入--识字--分段--讨论(问题有两个:美猴王美在哪里?有哪些性格特点?)--看《西游记》第一集与课文有关的部分--评选、讲解美猴王的画像--讲《西游记》的故事--选择片段“扣紧课文的性格特点”评点孙悟空--看flash动画《孙悟空重返花果山》,即兴演讲“假如我得了孙悟空的神通”--共唱动画片插曲《猴哥》--结语。与课文直接相关的环节是识字、分段、讨论,后来大量的环节属于延伸部分;活动形式多样,画画、唱歌、说话训练、“即兴演讲”等无所不包;手段较豪华,课件、《西游记》片段、flash动画《孙悟空重返花果山》、主题曲《猴哥》都用上了。
就以上两个特点,我们可以从中引出以下几个探讨的问题:一.如此“自主、合作、探究”、如此“体验”感悟”、如此“想象”“创新”算不算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合作、探究”、“体验”“感悟”、“想象”“创新”?诸如此类的行为算不算履践新课程、达成语文新课标?二.如此教师把对新课程的理解主要落实在教学、学习方法的改进上,而不是教学内容的确定、创生上,这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三.本案例的教学内容正确吗?课内的人物形象探讨的教学内容正确吗?那些延伸部分的教学内容--画画、看影像、唱歌等正确吗?属于语文吗?该怎样界定它们与文本教学的关系?
下面我们对这些问题一一讨论。
一.本案例描述充斥着大量新课标里的词汇,这一点,我们并不陌生,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各类资料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言论,授课老师与听课老师都乐于把自己的教学行为往课标上靠拢。按理说,这也是正常的现象,因为,教师的教学要达成目标这是一个教师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意识,问题是,如此做法是不是真正领会了新课程的精神?我们语文的目标是能力目标和素养目标,目标不等于内容,这样把目标当作内容来实践正确吗?本案例中该教师把课前学生预习、自习课文称之为“自主学习”,安排个小组讨论就是“合作学习”,查阅资料就是“探究学习”,画画唱歌就是“体验感悟”,讲个故事、“评点”孙悟空就叫做“说话训练”,这种简单化、浅表化、形式化的行为有没有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的精神?本案例中,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题目有三个,即:
(1)本文塑造了美猴王的形象,美猴王“美”在哪里?
(2)他有哪些性格特点?
(3)这个形象既有神的色彩,又有猴的特点和人的思想感情,三位一体,怎样理解?
最后他们的答案是:(1)美猴王的“美”表现在:身世美、行为美和言语美。
(2)这是个聪明灵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深孚众望的猴王。
(3)美猴王是猴,是人,又是神。猴表现了他的生物性;人表现了他的社会性;神,表现了他的传奇性。
若他们的答案可以代表“合作”学习的成效的话,我们就可以看出,其实,第二个问题是不需要“小组合作”的;至于第一与第三个问题是无论怎么也不会探究出这样的结果来的,第一个答案简直荒唐,说美猴王的“美”表现在身世美、行为美和言语美,难道石头里蹦出来的就是“身世美”?“行为美”指的是“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呢,还是指“瞑目蹲身,将身一纵……”这样动作的潇洒呢?“语言美”怎样理解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这句话好美--好像是孔子的吧--可惜又给人以太要做大王的感觉了!至于第三个答案--“美猴王是猴,是人,又是神。猴表现了他的生物性;人表现了他的社会性;神,表现了他的传奇性”,只要是在教室里,只要是一群七年级的学生而不是学究在做学问,都不可能“合作”“探究”出这样的答案。(许多老师在讲孙悟空形象的时候,也都“猴性、神性、人性”,其实,孙悟空形象所有的意义都在“人性”中,猴与神无非增添了小说的观赏性吧了)这样,“自主”也是假的了,说到底还是参考书上的答案!可只要是常态下的学习,又有谁会得出这样的答案呢!
本案例中的“体验”“感悟”“想象”“说话训练”“培养创新意识”等等也都是贴标签,至于瓶子里装的是什么,有没有真货色,老师们可以自己判断一下,这里受篇幅限制,不再展开。但我们至少要明确,这种在当下极具普遍性的行为,是错误的。其原因有二,一是像“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等极具人文内涵的词汇你不能把它浅层次的理解为一种“用”的东西,以为它们可以不经转化就可以运用到课堂上来。像“自主”、“合作”、“探究”,它们“体现了现代社会对人的规格的新要求,它的提出,标志着我们‘立人’教育思想的确立”,“因此,我们说‘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实是重新塑造一种新型的群体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即培育未来公民独立的人格,平等、互利的意识,包容的气度、开阔的文化视野及批判、求真的精神”。因此,若我们以为自学就是“自主”,小组讨论就是“合作”“探究”就要闹笑话了。“任何一个抽象的理念都不可能以一种看得见的方式直接落实在现实中。‘自主’、‘合作’、‘探究’它好比血液,只能渗进课堂教学的肌理,我们要实践它,不能认为它自上而下的可以以某种固定的形式落实在课堂的外在形态上,你只能把它同具体的教学情景结合起来,把它当作一个具体的问题来研究。如果老师出了一个没有暗示的题目,鼓励学生向生活求证;如果老师以多元的价值观包容了学生的真实的体验;如果老师奖励了思维缜密的答案;如果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叫他们学会宽容;如果老师抵制“求圣”教育给学生“底线”上的广阔天空;如果老师以更宽的文化视阈观照文本;如果老师在课堂上标榜了独立的人格,宏扬了一种精神……那么,其实他就是在实践“自主”、“合作”、“探究”了。而那些漠视情感与思想,技术至上的课与文化眼光狭隘的老师,不管怎样的装模作样,都很难与‘自主’、‘合作’、‘探究’沾边的”。⑤其它“感悟”、“想象”、“创新”等也一样,你叫学生“感悟”、“想象”、“创新”一百遍也没用,关键是你给学生多少的人文空间与专业指引。二是我们语文的课标是能力、素养目标,能力、素养目标可以指引教学内容,但绝对不会是教学内容本身。比如,学生要具有倾听别人说话的能力,但怎样做才能使学生具有这种能力却是需要研制的,否则,你就是一味的叫他们倾听、再倾听,都是没用的。“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等无不这样,你叫学生要怎样怎样,这没有用,关键是要有达成这种能力的具体的科学的教学内容。因此,我们不能把课标里的词汇直接空降在课堂上,错把目标当内容。
二.现在我们来说说若教师把对新课程的理解主要落实在教学形式、学习方法的改进上,而不是教学内容的确定、创生上,这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体现先进理念的教学方法应当大力宏扬,“然而,教学方法的努力,是为了更有效的实现教学内容,先进的理念首先关乎教学内容,首先要落实到“教什么”上。⑥目前,我们面临的形势是光有课程目标,却没有明晰的课程内容;同时,我们面临的是文选型教材,里面的教学内容是需要老师自己创生的,文本好比大海,有的时候我们需要给学生整个大海,但更多的时候,我们给他们的其实是里面一条鱼而已。因此我们首先要想的是“教什么”,而不是“怎样教”。“在目前的情况下,对语文教学来说,我们以为教学内容更为重要、更为关键。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或者只有在考试的试卷上才有用,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的气氛再热烈、再活跃,价值都极为有限”⑦。
三.现在,我们可以讨论一下这个案例的教学内容是否适宜的问题了。看某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适宜,有两种方法,一种当然是要讨论出一个或者几个正确的内容来与此比较。若以此方法,我们现在要讨论的问题是“面对《美猴王》这篇文章,我们应该教什么”,而所教的“什么”是要在课程论的视阈里面的,它不是老师的想当然。前面说过,由于教学内容是需要在课程论的观照下,由老师自己来创生的,所以,这种方法稍显复杂。第二种方法稍简单,我们看一个老师的教学内容是否适宜,可以从结果上来看,我们可以看看,在教了之后,学生的印象、理解是否加深了,有没有学到了某种技能。现在我们看看这位老师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成效。该教师的第一个教学内容是识字,这个环节为学生顺利阅读所必需。倒是该教师的自我评价--“该环节体现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活跃课堂气氛,教师深入到学生当中,及时发现问题”需要重新认识。接下来的教学环节是分段,他们按小说的情节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把文章分为三个部分(该教师把高潮和结局合在一起了),并清理每个自然段的段意。该教师对这个环节的认识是--“课文虽是节选,但清洁清晰,内容完整。讨论分段分层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本文而言,有必要抓住这一环节”。我们奇怪的是,既然“情节清晰,内容完整”,那还有什么必要分段呢?分段无非是梳理课文内容啊?无问题的阅读,又如何能“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呢--又假如的确“讨论分段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可实际上,若按这样的分段,又有几个学生会分呢?非常简单的一个故事,却非要把它弄出个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以该教师(可能是参考书上的)的分法,第一部分是“情节的开端,写石猴出世”;第二部分是“情节的发展,写石猴的山间生活和发现水帘洞”;第三部分“写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进洞居住,而被拥戴为王。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我们要问的是,二、三两部分不是联系的挺紧的?为什么要分开呢?像这样非要把一个故事搞出个什么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是不是符合阅读的常态?!这样非常态的.阅读行为说到底是该老师潜意识的知识在起作用,这个知识是,这是一篇小说,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而讲情节就要讲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了。总之,这个环节没有一点好处。该教师的第三个教学内容是讨论“美猴王美在哪里?它有哪些性格特点?怎样理解这一形象”。这个环节老师“想教的”是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可“实际上教的是”一堆教条与荒谬的东西!(上面已论及)与课文直接关系的教学内容就这些,我们可以知道,老师心中想教的是小说的情节与人物,可实际上教了一些荒谬的东西。出现这样的结果原因是复杂的,我们可以追问到这些问题:(一)关于小说的旧知识要不要重新审视?(二)这样一篇节选的小文章当小说来教可以吗?《西游记》是经典小说?《美猴王》是吗?但不管怎样都说明一个问题,一个人头脑中的知识支配着教学行为,他头脑中的知识就是他的教学内容,尽管好些行为是下意识的。因此,王荣生教授说,新课程建设在某种程度上说,是知识的除旧与纳新。
我们再来看看该老师引申部分的教学内容--“看看-议议-画画-讲讲-唱唱,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摄取有益的东西,提高人文素养,学习美猴王的聪明勇敢、有胆有识”。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一)看《西游记》第一集与课文有关的部分,边看边思考:美猴王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由于前面“探究”出的答案是“聪明灵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深孚众望”和“人性、猴性、神性”三合一!前者是不是特点的特点,后者又有些玄奥,学生看了之后能加深理解吗?另外,看《西游记》的时候先入为主的想着孙悟空的性格特点,这有没有背离了观赏的常态?既然起不到任何作用,那么该老师为什么非要用音像替换课文的文字呢?可能是“多媒体情结”在起作用吧。这一环节的教学内容是错误的。
(二)评议课外画好的图画。画画本身肯定不是语文科课程内容,可能该老师认为“评议”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若真的这样,那么,我们从事任何听说的活动岂非都在进行“听说能力”的培养了。语文科之所以能够从生活里朴素的语文活动中分离出来,那是因为课堂里的语文教育更为科学、它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把人类的文明成果传承下来,这关于教育的本质问题,像该教师这样盲目的听说训练在严格意义上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语文活动。另外,这部分的教学与上一环节与下一环节的教学内容都没有必然的联系。我们难以理解该教师的真正动机,或者可能她本来就没有动机。
(三)讲西游记的故事。除了培养学生对《西游记》的喜爱外,没有其它的作用,理由与上面同。
(四)“紧扣课文的性格特点”说孙悟空。如此性格特点,没有人会说。孙悟空的形象一而再,再而三的被僵化,意义一再缩水。
(五)看flashu动画,演讲“假如我得了孙悟空的神通”。
(六)唱《猴哥》。
“多媒体情节”再次抬头,由于前面对孙悟空的认识(美猴王的“三美”与“三性”)是教条乃至错误的,这里的演说与歌唱就是言不由衷的。可怜的孙悟空此时成了教师道德说教的工具了。整堂课师生的言语在虚假与浅薄中滑行。学了《美猴王》后,你说孙悟空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是变得丰满了还是单薄了?
我们还可以从整体上看看这一大板块的教学内容。我们识别它们是否正确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一)若把前面的内容当作主体内容,后面的是延伸或拓展的内容,那我们看看通过后面部分的学习,有没有加深了学生对前面内容的理解?本案例中,教师的确也有这样的意图,比如叫学生边看录象边思考美猴王的性格特点,紧扣课文的性格特点评点孙悟空等,但由于前面结论的荒谬,加上背离了常态,这样,就非但没有效果,反而有负面作用。因此,我们说,尽管这部分老师归之为“体验感悟”,但这样的体验却与教师前面的教学内容无关!(二)若把后面部分当作独立的人文教育,即“学习美猴王的聪明勇敢,有胆有识”,抒发对猴王的喜爱之情,那么这里的好些行为是有效的,比如画画、唱歌、看多媒体等,但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有很多,这样的方式到底语文的东西有多少,即如此是否真的培养了语文能力,提高了语文素养?音像、歌声引起的体验能不能替代文字想象的阅读体验?如果说前面部分老师头脑中还有个小说三要素的话,那么到这里什么都没有了,凡与文章稍有关联而又时髦的东西统统搬上,并且都冠以堂皇的理由。像“体验感悟”、“想象”、“创新”、“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人文素养”等等。但诚如前面所分析的,这样的表述就好像“吃饭可以锻炼身体”一样。
她特别爱美,一年四季都穿着裙子。她有一根长长的教竿,就像金箍棒一样神奇,每天上课,只要她在黑板上轻轻一点,教室里就会变得快乐无比。她身边每天都围绕着一群徒弟,像小猴子一样活泼调皮,她总是亲切地称呼他们——“孩儿们”。在她的孩儿们眼里,她就是神通广大的“美猴王”。
她是谁?当然不是花果山上的孙悟空。她就是我们五年级五班的“小猴子们”最喜爱的班主任——曲老师。
说曲老师是美猴王,一点也不夸张,因为她有一双明查秋毫的金睛。孩儿们学习上的小差错,曲老师一个也不会放过。有一次,考试默写,我掉了一个小逗号,硬是被她一眼看了出来,让我改正。当然,如果你有细小的优点和进步,她也总能及时发现,绝不吝惜表扬。一次课间,我捡起了走廊里的一片废纸,曲老师不知什么时候都看在了眼里,在班会上表扬我爱清洁爱集体,让人心里美滋滋的。
我们的“美猴王”曲老师,还会神奇的七十二变呢。教室里有一个百宝箱,课外活动时,只要从这个箱子里拿出沙包,三十岁的曲老师一下子就会变成和我们一样大小的孩子。她和我们一起玩沙包,像小猴子一样灵活;她跟小女生一样边躲沙包边尖叫,有时明明沙包打到了她,还跟我们耍赖皮呢。每次玩到最后,我们都跟曲老师笑着抱成一团,根本分不出谁是猴王谁是徒弟。
当有同学生病时,曲老师又会变成一位有经验的大医生。只见她先用手轻轻地抚摸生病同学的额头,再查看他的喉咙,然后给家长打电话,等家长的时间里,还会给他喝热水让他休息,每一步都有條不紊。
有时,曲老师还会变成我们温柔的妈妈。有一次大课间,我们正在外面玩,突然下起了大雨,大家湿漉漉地跑回了教室。同学们落汤鸡般,狼狈地你看我我看你,一筹莫展时,曲老师像往常一样欢快地喊着:“孩儿们,我来了!”她拿来了毛巾,用干毛巾挨个给我们擦头,轮到我时,她笑嘻嘻地看着我,动作轻柔,和小时候妈妈给我擦头一样温柔,我心里暖洋洋的,幸福极了。
我们这群小猴子都喜爱的“美猴王”——曲老师,真是有孙悟空一样的本领,像齐天大圣一样厉害吧!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梧台小学五(1)班
点 评:
很好的一篇习作,简直是现实版的西游记“花果山”,小作者借鉴了西游记中的元素,用到班级写人叙事中,让人眼前一亮。样式的创新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指导老师:曲建凤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识记文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2、能有层次的复述课文,做到连贯流利清楚
3、掌握文章塑造美猴王艺术形象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欣赏文学艺术 【教学重难点】
1、分析美猴王的形象
2、如何欣赏小说文学艺术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歌曲欣赏《敢问路在何方》
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又出发啦啦„„„„一番番春秋 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二、走进作者:
吴承恩(1500-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江苏淮安人,中国明代文学家。吴承恩杰出的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借助神话人物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改变现实的愿望,折射出作者渴望建立“君贤神明”的王道之国的政治理想。小说借助唐僧师徒在取经路上经历的八十一难折射出人间现实社会的种种情况。小说想象大胆,构思新奇,在人物塑造上采用人、神、兽三位一体的塑造方法,创造出孙悟空,猪八戒等不朽的艺术形象。
三、预习检测:
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1)自己享受其中的乐趣。()(2)内心十分不安。()(3)高兴得不能控制自己。()(4)自然形成而合乎理想。()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复述课文。要求:
讲述故事时不能看书;要用口语;讲清楚故事的来龙去脉。做到有表情,适当配以动作
2、理清文章结构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情节开端:石猴出世。
第二部分(2、3)情节发展:石猴山间生活和发现水帘洞。
第三部分(4)高潮与结局: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进洞居住,而被拥戴为王。
五、合作探究
1、本文塑造了美猴王的形象,美猴王 “美”在哪里?
2、他有哪些性格特点? 1 注:小组讨论完后,以“我认为美猴王美在他的,你看 ”的句式说话。(一)身世美
仙石--仙胎--石卵--石猴 ——身世美 思考:说说这样起笔,有何好处?-----这样起笔,让石猴出一世就显出神异出众,也为后文写孙悟空的神通广大,除妖降魔埋下伏笔。(二)行为美
“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猿鹤为伴,麋鹿为群,夜宿石崖,朝游峰洞” “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
而后又写石猴领群猴进洞及最后被拥为王,这些行为动作的描写表现了石猴的哪些特点? 聪明 灵巧-------行为美(三)言语美
(跳出、高叫)“我进去!我进去!”这话表现了石猴什么特点?------胆大超群
“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这话十分鲜明的表现了石猴怎样的个性?------热爱自由 “何不拜我为王”------深孚众望
六、拓展延伸 体验感悟
1、我们看了《西游记》后,都会对神通广大的孙悟空赞叹不已,也常常会发出做孙悟空的奇想。假如你得了孙悟空的神通,你将如何?请你以“假如我得了孙悟空的神通”为题,充分发挥想象,在小组中讨论,然后发言。
“假如我得了孙悟空的神通,我会让沙漠以最快的速度变为绿洲,让当地群众免受黄沙之害。” “假如我得了孙悟空的神通,我会建造许许多多的希望小学,让那些经济困难的儿童能快快乐乐地去上学,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假如我得了孙悟空的神通,我会拔下一根毫毛一吹,在大陆和台湾之间架起一座金桥,让两岸人民自由往来,到时,我会邀请台湾小朋友们到我们实验中学参观。” “假如我得了孙悟空的神通,我要让老师越来越年青。”
知识抢答 一展身手:
1、《西游记》的作者是谁?他生活在什么时期?------吴承恩 明朝 ?
2、《西游记》与另外哪三部书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跟孙悟空有关的三个故事----如“大闹天宫 三打白骨精 巧借芭蕉扇”等
4、美猴王“美”在哪里?他有哪些性格特点?-----身世美 行为美 语言美 聪明灵巧 胆大超群 热爱自由等
5、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取经归来后分别被封为什么?-----斗战胜佛 净坛使者 金身罗汉
板书设计: 胆大超群 身世美 出生神异 美猴王 行为美 聪明灵巧
深孚众望 语言美 热爱自由
教学反思
本文通过动作、语言描写塑造一个集“猴”“神”“人”特点于一身的艺术形象:学生能找出课文中描写石猴动作、语言的语句,能具体分析哪些语句表现了猴的特点、哪些语句表现了神的特点、哪些语句表现了人的特点。
反馈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开辟(pì)迸裂(bèng)B.遂(suì)径直(jìng)C.瀑布(pù)夜宿(sù)D.玩劣(luè)麋鹿(mí)提示:D项中“劣”应读“liè”。答案:D 2.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瞑目 七窍 天造地设B.石碣 镌刻 力倦神疲 C.避署 山涧 滔滔不竭D.遮闭 家当 天真地秀 提示:C项中“避署”应为“避暑”。答案:C 3.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1)自己享受其中的乐趣。()(2)内心十分不安。()(3)高兴得不能控制自己。()(4)自然形成而合乎理想。()答案:(1)自得其乐(2)惴惴不安(3)喜不自胜(4)天造地设
4.《美猴王》节选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________,作者是_______朝小说家__________。提示:《西游记》是课标要求的初中阶段必须掌握的篇目,应着重了解。答案:《西游记》 明 吴承恩
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第4段(即从“好猴”至“遂称‘美猴王’”),完成5—8题。5.请补充概括选段内容。
初入水帘洞→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需要在把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得出答案,只要能够抓住出入水帘洞的次序即可。答案:出洞 复入洞
6.试指出下面两个句子是什么描写方式,并分别说说表现了石猴怎样的个性特征。A: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B:石猴笑道:“这股水乃是桥下冲贯石窍,倒挂下来,遮闭门户的。桥边有花有树,乃是一座石房。房内有石锅、石灶、石碗、石床、石凳。中间一块石碣,上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真个是我们安身之处。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
提示:分析时注意抓住重点词语作答,如动词等。A句很明显表现的是动作,B句介绍的是语言,从中表现的个性特征要结合对动作特征和语言反映出的心理作答。参考答案:A: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了石猴跳入水帘洞的三个瞬间,体现了他勇敢无畏的性格特点。B:语言描写,表现了石猴向往自由自在的幸福生活,并能与大家分享的优良品质。7.文中描写众猴随石猴入洞并“拱服礼拜”,对表现美猴王有什么意义? 提示:注意侧面描写的作用,并且结合选文中心作答。
参考答案:衬托美猴王的形象,突出他在众猴心目中的领导地位。8.你喜欢孙悟空这个形象吗?结合课外阅读谈谈原因。
提示:此题为开放性题目,能结合选文及课外阅读谈孙悟空的性格特点即可。
【美猴王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猴王出世课文缩写10-20
《猴王出世》教案实录11-02
语文教学反思,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05-27
体育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故事07-18
拼音《yw》教学及教学反思05-28
《积累运用五-习作教学》教学反思06-03
《背影》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10-14
教学反思05-30
《地图》教学反思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