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小说教学设计(推荐7篇)
校本教材语文第五单元(小说)教学设计
师范教育部 魏晓红
一、单元说明
本单元的中长篇小说涉猎的人物较多,活动的环境比较复杂,情节较曲折,作者在表现这些人和事的过程中所调动的手段较丰富,表现得也更充分。因此,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其中情节的安排、人物的塑造和环境的描写,掌握小说的特征。
1、教材内容:
基本阅读:《永远的蝴蝶》、《守财奴(节选)》、《变色龙》《项链》《装
在套子里的人》扩展阅读:《守财奴》
2、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小说特点及作者的相关知识。
(2)学会鉴赏小说的情节安排,学习小说通过语言、动作、肖像、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学习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3)简单了解文学流派。了解现代派小说与传统小说在表现手法等方面的不同。过程与方法:(1)欣赏小说人物塑造方法,领悟小说通过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深刻内涵。(2)培养文学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的鉴赏能力,学习写书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社会背景理解小说主题,并通过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完善自身的价值观,增强自身的人格修养。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阅读鉴赏中,了解小说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努力探索小说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4、教学设想:重点指导学习《永远的蝴蝶》《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阅读《项链》,《守财奴(节选)》安排自学。
5、教时安排:十课时
三、单元教学流程
1、知识传授:复习小说的知识。
2、学法指导:
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①认识环境;②把握情节;③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
品主题;④运用想象推断,合理填充“空白”;⑤揣摩语言与艺术上的精妙。
3、自主·合作·探究:《永远的蝴蝶》《项链》《《装在套子里的人》
4、写作活动:学写书评。
5、课外拓展:(1)阅读本单元著名作家的中长篇小说;
(2)欣赏由中长篇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的有关节目。
6、检测与反馈:单元知识测试。
四、单元活动安排和设计
1、“‘谈·评’读书活动”,在每一课之后,提出一些扩展或提高的问题,这部分问题都可以作为“谈·评”活动的突破口。
2、结合活动安排学生进行口头交流和书评写作。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小说知识回顾 《永远的蝴蝶》
一、单元导入
我们在短篇小说鉴赏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在这一阶段对中长篇小说的学习中要注重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小说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
体验和思考,同时学会努力探索小说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
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因此,将鉴赏中长篇小说中情节的安排、人物的塑造和环境的描写,掌握小说的特征,学习书评的写作作为教学的重点,通过尝
试研究性阅读的方法,培养研究的能力。
二、小说知识回顾
1、小说的情节一般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情节的发展是为塑造
人物服务的。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分析,了解人物在情节中各自表现,能更好地把
握人物的性格。
2、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有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通过这些
人物描写能深入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进而理解其反映的社会情况。
3、小说中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交代事件的时代背景,自
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及场景,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渲染氛围,表达人物的心情、表现主题等。
三、学法指导
从故事情节安排、人物形象塑造角度入手,领悟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初步
掌握写人叙事的技巧。
四、学习《永远的蝴蝶》
教学要点:
1、知道悲剧的美,知道小小说的特点,了解该小说的表现手法。
2、通过文本的研读,大体能够从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上去分析和
欣赏小说。
3、通过欣赏体味小说创造的悲剧美,激发学生对人间深情的珍视,进而激发
学生对文本研读的兴趣。
教学设想:
在教学方法中,我选择以文本研读法为主,朗读法、讨论法、联想法为辅的教学方法。重难点的积极思考和突破,也是以上述方法为主。采用多媒体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丰富教学内涵,创设情感氛围,增强直观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本课为一课时。
学习《项链》
教学要点:
知识目标:赏析人物的心理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学习人物心理描写的方法
并能运用到写作中。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审视人物形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领悟人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教学重点是分析人物形象,难点是学习并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教学设想:教与学的互动设计 准备活动:认真阅读《项链》一课,请学生
简略复述故事情节。
(1)梳理课文的故事情节,以借项链——丢项链——陪项链——识项链的线
索,分成几部分,请学生编写课本剧片段。
(2)分角色扮演四个片段,请学生自主点评
(3)探究活动:课堂讨论:为《项链》续写,字数500字左右,以论坛形式来 课堂讨论
学习《变色龙》 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知识目标: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理解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
2.能力目标:学习小说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来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3.情感目标:认识沙皇警察统治的腐朽黑暗,培养学生做一个正直的人。
教学设想 :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教师作为启发者和鼓励者,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主动参与学习,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根据这一思想,我把这堂课设计为“角色
体验”的形式:化身法官,让学生在分析案情中把握情节;在模拟审案中进行角
色体验,感悟人物的心理;化身记者,在采访中揭示人物内心,理解小说主题;
化身讲述者,在讲故事中体验人物的心理,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具体
步骤如下: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自然界中有一种蜥蜴,皮肤的颜色会随着环境颜色的改变而变化,今天,同
学们也尝试不断地改变自己的角色,在别人的故事里旅行,相信会有特别的收获。
(二)、与文本对话,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感知文意。听课文朗读录音,扫除字词障碍。
2、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的情感。
(三)、化身法官,感知案情。提取要点教师过渡:大屏幕上显示的是一份判
决书。请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判决书上的提示,提取相关信息,完成相关的内容。
判决书
原告:_________职业:________ 被告:_______ 证人:(1)______(2)______(3)______(4)_______ 审判长:__________ 审判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流程:①自由阅读,梳理提炼;②组内合作交流,解决疑难;③小组展示,选择审判长宣布结果。
3、谈发现,畅所欲言。
4、教师小结,导出板书。
(四)化身记者、感受人物心理。
教师过渡:下面,让我们跨越时空隧道,来到十九世纪的俄国,来到事发现场,作为一名记者,进行现场采访。
最后归纳出小说的主旨:《变色龙》通过对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警官奥
楚蔑洛夫这个沙皇专制统治的忠实走狗的刻画,巧妙地揭示了俄国警察统治的反
动和黑暗。
(五)、课堂小结,与心灵对话。
总之,在本课教学中,大力提倡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鼓
励学生参与、交流、讨论,力争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这堂
课的教学设计和实际操作中,我努力去体现这种新思想、新理念,相信会获得理
想的教学效果。
《装在套子里的人》 二课时
教学要点: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契科夫及其作品。
2、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
3、学习本文运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理清小说结构,分析别里科夫生活和思想上的套子的具体内容。
2、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别里科夫形象的把握,认识、憎恶一切反对进步,畏
惧改革的习惯势力。
教学设想:
根据小说单元教学的情况,制定教学设计时注意利用小说的线索——“套
子”,从文体分析入手,以人物形象解剖为主,联系语言特点,展开对本课的阅
读教学活动。通过学生活动与教师活动的互动,让学生多读、精读、巧读、多讨
论,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多向分析。
(一)学生课前自主阅读,查找作者、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整理和筛选所需的信息。进行基础知识和文章脉络的梳理;并将预习的结果进行展示,有疑问共同探讨。
(二);课下准备:
1、找几位本班中善于表演的同学,排练表演小说中的情
节。
2、课下我也指导学生的表演,使其表演更到位,课堂效果更好。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学生表演
在学生对别里科夫有了一个初步了解之后,教师适时引导学生鉴赏小说的方
法(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将上节内容再次引入。
安排学生情节表演,即小说中别里科夫看见华连卡骑车以及别里科夫到柯瓦
连柯家中的情节。
在表演之前,教师提示学生注重观察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也正是分
析人物的切入点,并提出表演完后学生需解决的问题。以“别里科夫”的服饰装扮的表演作为新课的导入。
(四)合作探究
在热烈的表演交流之后,趁热打铁,把课堂引向另一个高潮(同时也是本课的另一个教学重难点):在这里我设置了三个问题
1、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对周围的人们有什么影响?为什么?
2、“别里科夫 ”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差点结了婚”。结婚是不 是表现别里科夫对生活的某种渴望?如果他结婚了能否走出“套子”?
3、别里科夫为什么会死?
(五)、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小说全文,进一步加深对小说的理解。另阅读《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比较其讽刺手法的运用,摘录小说当中最具讽刺意义的文句或文段。
板书设计
漫画事件
别里科夫恋爱过程 骑车事件 结婚不是为了爱情
争吵事件
“套子”的象征意义、现实意义
《守财奴》二课时 教学要点:
知识与能力:了解巴尔扎克其人及其代表作;了解《欧也妮?葛朗台》的写作背景及故事梗概;把握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上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的作用,学生自己能完成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让他们学到知识,而且还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教学设想:
一.课前准备
1.引导学生搜集、查阅巴尔扎克及《人间喜剧》的相关资料:了解巴尔扎克其人及其代表作,明白《人间喜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要求制成ppt)
2.了解《欧也妮?葛朗台》的写作背景及故事梗概;引导学生查出世界文学画廊中的“四大吝啬鬼”。(要求制成ppt)
3.通读《守财奴》全文,复述故事大意;关注开篇的议论,捕捉可以概括葛朗台性格的中心句。
二.检查预习
三.探究交流
(一)题意探究:什么叫“守财奴”?文中涉及到的“财”有哪些?葛朗台又是如何“守”的? 怎样理解1.梳理作品主要情节
让学生快读阅读全文,之后梳理作品的主要情节。
学生总结后教师小结:
作品围绕葛朗台“爱财—骗财—守财”这一线索,设置了三个主要情节:
(1)抢夺梳妆匣
(2)诱骗继承权
(3)看守密室 篇二:小说阅读教案
小说阅读教案
注:教案(含练习、专项检测)共分十课时完成第1、2课时 情节结构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特点。
2、鉴赏小说故事情节
3、学习并掌握小说阅读的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
【教学重点】把握概述故事情节的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过程】课前练习:专项练习;“创新运用测与评”
一、小说的基本知识
1、小说的定义
是一种叙事文学形式。它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2、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1)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的人物形象多为虚构,往往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小说的人物具有典型性,因为从生活中许多同类原型中撷取典型因素创造出来的角色,必然比生活中的人更鲜明突出。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以及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2)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四部分,还有的包括序幕、尾声。小说的主题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有的小说甚至有多条线索多种矛盾相互交错,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必须理清作品的线索和情节。分析情节,要善于把握故事发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环节,并能概括各部分的要义,为提炼主题思想做准备。同时,我们还须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
(3)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等。
二、考点内容
文学类文本阅读及其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 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 f(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2)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三、小说阅读方法
1、纵观全篇、把握主旨。
2、理清脉络、划分层次。
3、检索范围、准确摘取。
4、综合分析、全面考查。
5、认清手法、明确作用。
四、考点解析:
(一)概括作品情节结构
1、【常见题型】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4)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2、【常见回答】
(1)一句话概括情节式
答案主要用概括性的语句表述小说的主要情节,一般形式是: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情。如有必要,可再加上该事情的结果和产生的影响。
如:(2009安徽高考《董师傅游湖》)
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 解题思路:这篇小说情节较为简单,就是标题--董师傅游湖,不过里面还有一个人物--小翠,所以其主要情节可以概括为:董师傅领小翠游湖。
参考答案:董师傅领小翠游湖。
(2)分点概括情节式:可按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概述;也可按小说的线索概述;也可按场景的变化概述;还可以人物的情绪变化为脉络去概述。
如:(2010广东《面包》)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解析:仔细梳理整个事件,便可发现整个事件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四个场景,这里不好用一句话来概括主要情节,可分点概括。
以情节为点
开端:妻子半夜醒来发现丈夫不在卧室;
发展:原来丈夫因饥饿在厨房偷拿面包;
高潮:丈夫撒谎掩饰而妻子替丈夫圆谎;
结局:第二天晚餐,妻子多分了面包给丈夫。
以线索(面包)为叙述点:
妻子半夜醒来发现丈夫在厨房偷拿面包,丈夫撒谎掩饰自己偷拿面包的行为而妻子替丈夫圆谎。第二天晚餐,妻子多分了面包给丈夫。
以场景变化为点:
卧室:妻子半夜醒来发现丈夫不在身边;
厨房:原来丈夫因饥饿在厨房偷拿面包并撒谎掩饰而妻子替丈夫圆谎;
第二天晚餐:妻子多分了面包给丈夫。
以人物的心理变化为点:
(小说主要反映二战给百姓生活的戕害以及困境中人们相互扶持的人性美,故主要人物应为妻子)妻子半夜醒来发现丈夫不在身边很疑惑,丈夫偷拿面包却撒谎掩饰让妻子很难过,妻子最终谅解了丈夫并于第二天晚餐多分了面包给丈夫。
高考给出的参考答案:①妻子发现丈夫偷拿面包。②丈夫撒谎掩饰。③妻子替丈夫圆谎。
④第二天晚餐,妻子多分了面包给丈夫。
课堂练习:《巴尔塔萨的一个奇妙的下午》11题
(二)、分析情节作用
情节是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是生活片断的有机剪辑,又是矛盾发生、发展的过程。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可抓住小说的事、物、人、情、时间、空间等线索,理清小说的矛盾冲突,体会情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及主题的揭示所起到的作用。
1、【常见题型】
(1)小说叙写某一情节,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2)简要分析小说情节的特点(双线交织、悬念、曲折性、合理性等)及作用。
(3)作者反复写某一情节,有什么作用?作者写某一段,对展开情节有什么作用?
2、【常见回答】
情节的两大作用: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这是就全篇情节而言,如果就某一情节而言,还应考虑对上下文情节的作用,有时也可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其作用。
具体为四个方面:
人物:展现或突出人物的性格。
主旨:表现主旨或深化了主题。
读者:悬念、留白、让读者了解人物。
情节:
如某情节多次出现: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增强故事情节的戏剧性、可读性;贯穿全文(线索)
如出现在开头:悬念、阅读兴趣、铺垫、引出下文的什么情节。
如出现在结尾:照应标题或呼应前文 补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让读者更全面的了解人物)、使情节再起波澜,留白,深化主旨。
如开头、结尾都出现:首尾呼应,使结构完整、紧凑。
如在中间:铺垫、伏笔、推动情节发展或加速情节发展、给下文的什么情节提高依据。课堂练习
“创新运用测与评”1、4、5、9、专项浙江卷11题,安徽14,《迎宾竹》1,第3课时 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掌握人物形象鉴赏的基本方法 2.学习人物形象鉴赏题的切入点 3.提升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人物形象鉴赏的基本方法 2.学习人物形象鉴赏题的切入点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专项练习;“创新运用测与评”第2、3、4、7、10题。
一、考点分析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因而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在2011年7套涉及到小说阅读的试题中,关于小说人物形象鉴赏的内容是各套试题的重点,09、10也如此。因此小说人物形象鉴赏应成为文学类阅读复习的重点。
二、小说人物形象概括题
(一)小说人物的鉴赏要领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所以,既要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又要把握人物描写的各类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进而发掘出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
我们对小说人物的鉴赏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人物的性格总是通过描写手段表现出来的。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俗话说:“言为心声”,即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性格的表白,至于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则更是直接表白了。另一方面,作品中人物的行动,又是人物思想性格的生动表现,此外,小说描写人物的方法还有肖像描写、神情描写、细节描写等。既有概括的介绍,也有具体的描绘;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分析人物形象时一定要抓住这些具体的描写语句去揣摩、领悟。
第二,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动的,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我们还要联系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中的自然环境。既准确把握人物鲜明的个性,又深切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共性)。既要善于从自然环境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心境等,又要善于从人物间的相互关系、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中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第三,人物性格也常用抑扬、虚实、对比、衬托等塑造人物的传统手法揭示出来。另外,确立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很重要,可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有的作品的标题就指明了主人公,最能传达主题思想的人物是主人公,与情节联系密切的是主人公,作者极力刻画出的栩栩如生的人物是主人公,作者用墨最多的人物往往是主人公。如《面包》的主人公是妻子而不是丈夫。
(二)、常见命题方式: ① 小说的主人公是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分析。②某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其性格特点。③ 试析某某人物的形象。
(三)答案组织模式:
①一个总括句(人物身份)+分述性格特点型
如:(2009年安徽高考)《董师傅游湖》概括小说中董师傅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见)解题思路:鉴赏形象,要能把握住形象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找到小说中有关董师傅的描述,然后根据他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来分析概括董师傅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
文章第2段介绍了董师傅精通木匠和他平静的日子,说明他技艺精湛,有一颗平常心;第三3段介绍他晚上收工后来湖边闲坐,说明他有生活情趣;第5段写他领着小翠游湖,并帮他带路,说明他乐于助人。
答案:董师傅是一位普通木工。(总括身份)他技艺精湛,质朴善良,乐于助人,有平常心,有生活情趣。(分述性格特点)
又如《三维》93页第3题。
②单句下定义型
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1)差拨是个利用职权诈取钱财的势利小人。(2分)(2)对比法。主要表现在对林冲先骂后夸的语言描写上:如先是骂林冲为“贼配军”、“贱骨头”,后来夸林冲为“好男子”、“久后必然发迹”。(4分)
又如:《保护人》中玛兰的形象的概括。(《三维》90页)③分点概括型
如:《二十年以后》小说中鲍勃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重视友情,信守诺言。
②乐观开朗,心直口快。
③企图逃避法律。
课堂练习:
《三维》93页第2、10题、专项安徽
12、广东
17、山东19题。
三、人物形象的作用分析题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分析小说人物的作用,要挖掘其典型性,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所折射出来的社会历史的内涵,明确其对现实生活中人们思想的引导作用。
(一)、主要人物的作用
命题形式及思路引导:
1.小说塑造某一人物对小说主题的作用。
——要考虑情节的推进和主题的体现两个方面。
2.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对话描写、肖像描写等有怎样的作用? ——首先要总结这些描写的内容,分析它们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然后依次考虑对情节、对主题的作用。
3.你认为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有怎样的社会意义?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首先要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然后结合社会现实深切理解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指导等方面的作用。
4.请简要分析某一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
——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
例:《想起母亲》
1、作者写老太太“一双混浊的眼睛”“花白的头发和满是皱纹的脸”有何用意?(5分)
2、你认为作者塑造的“林雄”形象有怎样的社会意义?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6分)【答题思路】:
(1)第1题考查的是肖像描写的作用。应先分析这一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接着依次分析对情节发展及对主题的作用。
答案示例: ①肖像描写,塑造了一位饱经沧桑,至今仍辛勤劳作的老母亲的形象。(1分)(指向本身)②这个形象触动了林雄内心深处的情感,为下文情节、情感的发展做了铺垫。(2分)(指向情节)③用老母亲贫弱的形象与小司机的“横”形成反差,促使林雄情感爆发,深化小说的主题。(2分)(指向主题)(2)第2题考查的是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即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应在人物个性分析中透出其典型性,并由此折射社会存在的某些方面的问题,然后分析其对社会的积极的作用。
答案示例: ①林雄请胡局长钓鱼,希望了结拖欠的工程款,反映了他的不正之风;(1分)但面对小车司机喝斥老太太时,林雄表现出了他的正直、善良(人性可贵的一面)。(1分)(结合情节分析人物)篇三:小说家谈小说(教案)《小说家谈小说》教案
主 备:王冲
备课时间:2010年10月20日
教学目标:
1.把握小说的情节,体会其思想内容。
2.学习本文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和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3.阅读茅盾的文章,感悟作者的评论观点,学习阅读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目标1、3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流程:
一、通过交流展示等方式,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交流学案“预习导学”第1~4题,听写词语。
二、结合学案预习导学4感知课文内容。(小组交流展示的方式)
(1)小说《百合花》写了哪几个人物?围绕这些人物写了哪几件事?
明确:“我”、小通讯员、新媳妇;小通讯员送“我”去前沿包扎所、借被子,通讯员救人牺牲,新媳妇缝衣服、献被子。
(2)“我”是小说中事件的见证人,“我”对小通讯员的态度一直在变化,请用准确的词语填空。
在刚刚接触因赶路不及而生起气来,然后又对他保持距离的作法而 发生兴趣,以后是对小同乡越加亲热,“从心底上爱上这位傻呼呼的小同乡”,最后,“我”怀着 崇敬 的心情,送走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
(3)找出《百合花》一文中前后呼应的几处细节描写,试分析文中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特征。
明确:细节描写:两次写通讯员枪筒里插的野菊花和树枝,两次写给“我”开饭时吃的两个馒头,四次写衣服上门钩撕破的衣洞,三次写新媳妇的印有百合花的被子等。形象特征:小通讯员:腼腆、纯朴、勇敢、热爱生活、善解人意。新媳妇:腼腆、羞涩、拘谨;热爱战士、心灵纯洁美好。
(4)茅盾先生认为《百合花》用什么样的风格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深刻主题?而反映这一深刻庄严主题,在当时最常见的笔调是什么?
明确:用清新、俊逸的风格反映了庄严的主题。当时最常见的是慷慨激昂的笔调。
(5)茅盾认为小说《百合花》在展开故事和塑造人物方面有何特点?
明确:作者把这两者结合更好,而且尽量让读者通过故事发展的细节描写获得人物的印象; 细节描写,安排得自然而又巧妙,成为人物形象的有机部分,不但描出了人物的风貌,也描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
三、深入学习,互动交流探究。
1.找出小说《百合花》中的景物描写,说说其作用。
明确:比如第四节:“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新鲜温润的香味” 作用:
1、景物描写有色有味,展现了一派生计勃勃的和平景象;
2、巧妙地烘托了人物轻松愉快的心情 ;
3、表现了战士临危不惧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烘托小说主题、表现人物性格;
5、也突出了“我”是文工团员的身份;比如:第48节的环境描写。作用:
1、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烘托人物害怕在这样的环境下进攻会有巨大牺牲的痛惜之情,表现对战争环境的担忧之情;比如:小说第50节对家乡中秋环境的描写。作用:
1、舒缓紧张的气氛,调节读者的阅读情绪;
2、表现了战士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 2.小说《百合花》以象征纯洁感情的“百合花”为题目,有何寓意?
明确:“百合花”是被子上的图案,也是新媳妇纯真、高洁的优美品质的象征,更是革命战争时期人民的斗争生活中的“一朵浪花”,作者以此为题,不但让读者联想到新媳妇那美丽纯洁的心灵,也能让人体味到小说含蓄的主题及清新、俊逸的风格。3.茅盾在第三段中说“这闲闲的两笔,前后呼应”,在最后一段说“它是结构严谨,没有闲笔的短篇小说”这两处是不是前后矛盾?
明确:不矛盾,前一处的“闲闲”是指自然巧妙,不露痕迹,后一句的“闲笔”,是指与人物、主题无关的描写或叙述。
四、迁移运用
1.新媳妇将自己的新被子盖在牺牲的通讯员身上时,没有说话,但她的内心是不平静的。试揣度其心理,写一段话,写出此时她的心里所想。(50字左右)2.《百合花》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举例说说其作用。
明确:示例一:枪筒与野菊花的对比。在能射出杀人子弹的枪筒里插着象征自然与和平的树枝与菊花,这本身就是一个鲜明的对比,是一个战地寓言,让我们在无言中感受战争与和平的剧烈冲突。示例二:第二处对比是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与医生、“我”的态度之不同。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后,默默起身说:“不用打针了。”他是从职业技术的角度来作出这一决定的;对于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我”劝道:“不用缝了。”这是从理智出发而言;而新媳妇却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这是情感与理智的鲜明对比,是情感对死亡的战胜。
3.将你读《百合花》的感受与茅盾的评论观点进行比较,谈谈你的心得:如何写小说评论? 明确:1、有高度集中的论题。(紧扣小说三要素,如茅盾先生紧紧抓住小说评论的两个核心内容——展开故事和塑造人物,同时又突出小说最成功的特点——细节描写展开评论。)2、有新颖独到的观点。评论是议论文的一种,议论文都必须有明确的观点;好的评论都应该有独到的见解。3、有有力的分析论证。可以运用列举事例的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见解,并运用小说创作的一些基本原理适当进行理论分析。
五、布置作业
教后反思: 《小说家谈小说》教案(二次备课)
备课教师:范胜荣
备课时间:2010年10月28日
教学目标:
1.把握小说的情节,体会其思想内容。
2.学习本文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3.阅读茅盾的文章,理解作者的评论观点,学习阅读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目标1、2、3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流程:
一、通过交流展示等方式,检查学生预习情况。1.交流学案“预习导学”第1~3题,2.听写词语。
二、结合学案预习导学感知课文内容。
(1)小说《百合花》围绕哪几个人物写了哪几件事?
直接提生交流展示,其他生补充纠正
明确:“我”、小通讯员、新媳妇;小通讯员送“我”去前沿包扎所,小通讯员跟“我”一起向新媳妇借被子,通讯员救人牺牲,新媳妇缝衣服、献被子。
(2)“我”是小说中事件的见证人,“我”对小通讯员的态度一直在变化,请用准确的词语填空。直接提生交流展示
明确:在刚刚接触因赶路不及而生起气来,然后又对他保持距离的作法而 发生兴趣,以后是对小同乡越加亲热,“从心底上爱上这位傻呼呼的小同乡”,最后,“我”怀着 崇敬 的心情,送走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
(3)读完整个故事,小通讯员和新媳妇分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直接提生交流展示,要求从文中找出依据
明确:小通讯员:英俊、腼腆、纯朴、憨厚、勇敢、热爱生活、关心同
志、舍己救人。新媳妇:美丽、羞涩、热爱战士、深明大义、善良、支持革命、纯洁。
(4)茅盾先生认为《百合花》用什么样的风格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深刻主题?而反映这一深刻庄严主题,在当时最常见的笔调是什么?直接提生交流展示
明确:用清新、俊逸的风格反映了庄严的主题。当时最常见的是慷慨激昂的笔调。
(5)茅盾认为小说《百合花》在展开故事和塑造人物方面有何特点?直接提生交流展示 明确:作者把这两者结合更好,而且尽量让读者通过故事发展的细节描写获得人物的印象;细节描写,安排得自然而又巧妙,成为人物形象的有机部分,不但描出了人物的风貌,也描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
三、深入学习,互动交流探究。1.细读课文《百合花》,找出文中前后呼应的几处细节描写,用心体会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教师精讲点拨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可以是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个心理活动,学生小组分工完成学案——小组交流——班级展示,教师精讲点拨明确:
两次写通讯员枪筒里插的野菊花和树枝:表现通讯员的天真质朴和即将参加战斗的乐观情绪和热爱生活的情趣。
两次写给“我”开饭时吃的两个馒头:第一次通讯员要去时给“我”留下的两个馒头,说是给我开饭:对同志的关心、体贴;而第二次是当通讯员牺牲后,“我”无意中摸到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表现“我”对物存人亡的悲痛之情。
四次写衣服上门钩撕破的衣洞:第一次(34节)是抱被子时因慌张而挂破上衣,表现了通讯员的腼腆羞涩,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有了这个破洞,新媳妇中认出了他,也才有为牺牲了的他缝军衣的感人场面 ;第二次(45节)是通讯员要给“我”开饭是我看到的,表现了“我”对通讯员的关心;第三次(56节)“我”看见他安详的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漏着那个大洞,一块布还挂在那里”,表现通讯员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最后一次(59节)新媳妇缝那个破洞,表现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关心、崇敬和悲痛之情。
三次写新媳妇的印有百合花的被子:百合花被子是小说的情节的纽带:有了它,就有办法把两位人物联系到一起。第一次表现出新媳妇的觉悟高和对革命的支持,因为她只有这一条被子;第二次表现了新媳妇的大方,也为下文受伤的通讯员被抬到她的被子上进而新媳妇的献被这两个情节做铺垫;结尾巧妙地点出了小说的主题:军民之间纯洁美好深厚的感情。
总结归纳:细节描写这不仅使得作品在情节发展上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而且使人物个性鲜明,血肉丰满。
2.小说《百合花》以象征纯洁感情的“百合花”为题目,有何寓意?
自主思考——同桌交流——班级展示,教师精讲点拨明确:
百合花为题的寓意:本文题目以借代的手法指印有百合花的被子。更重要的是,百合花,作者赋予了它丰富的象征意义:即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他们都有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军民之间的感情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战士和战士之间的情感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一句话,百合花,象征着人性美性格美。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主题:小说通过护送、借被、救护和 献被等情节的叙述,刻画了有着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心灵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表现了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之情,传达了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3.茅盾在第三段中说“这闲闲的两笔,前后呼应”,在最后一段说“它是结构严谨,没有闲笔的短篇小说”这两处是不是前后矛盾?
明确:不矛盾,前一处的“闲闲”是指自然巧妙,不露痕迹,后一句的“闲笔”,是指与人物、主题无关的描写或叙述。
四、自主质疑
学生再看“预习导学”“自主质疑”部分,预习时的疑问如果现在仍解决不了小组交流讨论,还解决不了集体讨论。
五、迁移应用
1.假如小说中写到的百合花被已被保留下来,后来又被征集到中国革命博物馆,请你为这条来历不平凡的被子,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解说词。
教师指导:以说明这条被子的来历为主,可以适当穿插有关人物的描述;可以倒叙,也可以以时间为序进行叙述;语言一定要简洁生动,有一定的抒情性。
学生自主写作——班级交流展示 2.将你读《百合花》的感受与茅盾的评论观点进行比较,谈谈你的心得:如何写小说评论? 学生自主思考——班级交流展示
明确:1、有高度集中的论题。(紧扣小说三要素,如茅盾先生紧紧抓住小说评论的两个核心内容——展开故事和塑造人物,同时又突出小说最成功的特点——细节描写展开评论。)2、有新颖独到的观点。评论是议论文的一种,议论文都必须有明确的观点;好的评论都应该有独到的见解。3、有力的分析论证。可以运用列举事例的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见解,并运用小说创作的一些基本原理适当进行理论分析。
布置作业:1.完成《巩固案》。2.选做《课时作业本》。板书设计:
百 通讯员: 腼腆、纯朴、勇敢、热爱生活、善解人意
合 讴歌了纯洁的 花 茹 纯洁军民鱼水情 志新媳妇: 美丽、羞涩、热爱战士、深明大义、善良、和战友之情
鹃支持革命、纯洁。
教后反思:
第一课时小说的学习课堂时间不够用,字词默写应该提前在晨读时默写。
课堂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给学生参与课堂的动力,那么课堂提问时就应该随机提问,如抽学号,再如,互动探究本文细节描写作用时,提起回答的学生不一定是小组内负责解决那一个问题的学生,这样就让学生有紧张感,小组交流讨论时会积极参与并做好笔记。
在教学中, 我发觉很多学生读小说, 包括读一些经典小说, 大都是走马观花, 往往一知半解, 或者囫囵吞枣。
鉴于这种现状, 我们有必要指导学生, 让他们懂得应该怎样真正地读懂小说、鉴赏小说、评价小说。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能力, 以便他们将来能更有效地阅读其它文学作品。
下面以阅读鲁迅小说《故乡》为例作阐述。
第一步, 让学生明确阅读目标。
这一点很有必要。可以将读小说与学生自己看皮影戏, 看电影、电视剧作比较, 让学生悟出自己以前读小说时并没有真正读懂小说, 没有从阅读中获得应有的感悟、认识。而要真正读懂小说, 首先要了解小说的常识。读小说最起码的前提是要对小说这种文体的特点有所了解, 包括小说的概念、主题、中心三要素等, 还要了解小说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源于生活, 是对生活的集中反映。如图所示:
这样, 很自然地让学生明确阅读小说的目标是领会小说的主题思想, 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譬如, 读《故乡》一文, 要思考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用意何在, 从人物变化中可以窥见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小说揭示了发生这些变化的社会根源是什么等等问题。
第二步, 指导学生领会小说的主题。这一步是紧承上一步, 让学生意识到:读小说如同看电影电视, 要领会其深层的东西, 也就是要思考其主题思想, 这是读懂一篇小说的核心。可以列举电视剧《水浒传》《红楼梦》、电影《百合花》为例作比较, 然后以小说《故乡》为范文作具体地阅读指导。
以下四个方面, 是交给学生的“钥匙”, 也是领会文章主题思想的几条途径。
一.分析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中心, 因此, 分析小说人物形象是领会小说主题思想的关键。为了让学生容易悟出小说人物形象与主题思想的关系, 可以设计一系列思考题。譬如:《故乡》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其中哪些人物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各有什么特点?他们具有什么代表性?少年闰土和“豆腐西施”杨二嫂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让学生把这些问题串联起来思考, 明确: (1) 小说常常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行为、神态等的细致刻画来表现人物形象; (2) 思考并挖掘人物形象所折射的社会意义是阅读一篇小说的重点, 是领会主题的重要途径。
二.分析小说的情节发展。
1.情节发展对展示人物形象的作用。例如:《故乡》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 按照“回到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的思路展开情节, 逐步展示了杨二嫂、闰土还有“我”等人物形象。
2.细节描写更能表现人物性格。例如:《故乡》中少年闰土看瓜刺猹, 中年闰土拣香炉和烛台, 杨二嫂把“我”母亲的手套塞在裤腰带里和拿狗气杀“飞也似的跑”等等细节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3.从情节发展中领会小说主题。随着情节的发展, 人物形象逐步分明, 小说的主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例如:《故乡》中“离开故乡”这个情节着重表现了“我”内心的感受, 让读者进一步了解到“我”这个积极的知识分子形象, 感受到作者改变旧中国, 追求新生活的愿望。小说的主题逐步深刻地显现出来。
学生读小说最普遍的毛病是仅仅留意情节发展。要教学生读小说不能只知道小说写什么事, 还要善于从情节发展中了解人物形象, 领会文章主题。
三.领会环境描写的作用。让学生明确:
1.“景语皆情语”。例如:《故乡》中“我”回到故乡时看到的景象正是人物悲凉、复杂心境的写照。
2.自然环境往往即是社会环境的缩影。《故乡》中那“没有一些活气”的“萧索的荒村”就是旧中国农村的缩影。
四.留心作品的艺术手法。
一、发展学生认知性思维,把握阅读文本的整体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的认知性思维,引导学生自读文本,感知语言材料,丰富感知内容,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结构脉络。如,我在教《范进中举》时,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边读边思考:《范进中举》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小说精心描写了哪几个场面?初步感受一下范进是一个怎样的人?小说描写了哪些人物?这些问题是为整体性掌握课文内容和结构而设计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对课文建立整体意识,大体抓住课文的“纲”。
如果学生初读课文,能够了解小说中范进二十岁开始应试,前后考过20多次,直到五十四岁才中了举。几十年痴情的追求,一旦功名到手,竟然欢喜得疯了。了解范进中举前、范进中举后的境遇这两个场面。知道胡屠户、张静斋、众邻等人物对范进态度的变化。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在初读课文的过程中实际上得到了认知思维的训练。
二、启发理解性思维,探究阅读文本的问题
在阅读的初始阶段,认知性思维呈现一个整体影像,但这个影像一般比较模糊、粗糙,仅似作画打下的轮廓,它不能满足阅读主体的心理要求。阅读主体的愿望要在感知文本的基础上,弄清文本的丰富内容和意蕴,与作者交流情感,探究文本中的意义和主旨,从而建立更深刻、更具体的思想联系。要达到这些要求,主体就得依托理解性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理解性思维表现为具体问题、综合问题、概括文章主题等,如《范进中举》关于主题思想方面的挖掘、深度的探究,需要学生经过一番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理解性思维的活动。在探究主旨时,我主要以两个问题引领学生:1.范进为什么发疯?2.孔乙己沦为乞丐,可范进中举成为老爷,两个人的命运相反,为什么说《范进中举》一文也揭示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毒害?学生讨论后对主旨的理解就明确了。除小说主旨外,要对小说里的人物,如,胡屠户、张静斋、众邻等性格进行分析。所有这些训练都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理解性思维的提高和发展。
三、鼓励评价性的思维,构建阅读主体的价值观
评价性思维是指在评价认识活动中产生的思维心理过程。由于评价反映主体对客体的感受认识、理解和态度,因此,评价性思维具有批判性特征,表现了主体对客体肯定或否定、支持或反对的情感态度和倾向。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指导学生多方位多层次对文本进行评价,既可评价文章内容和性质,也可评价文章的技巧风格,还可以评价文章的时代作用及文章的情感态度和倾向。如,在教《范进中举》时,我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评价,小说中的胡屠户是作者着力刻画的艺术形象,他对范进的态度:中举前:他骂范进“现世保”“癞蛤蟆”“尖嘴猴腮”等,对范进动辄训骂。中举后,他称范进为天上的“文曲星”“贤婿老爷”。引导学生精读这些语言材料,品出其中的味道来,鼓励学生对胡屠户这一人物性格作评价,学生就会对欺贫爱富、自私虚伪、趋炎附势的人物有了深刻的认识。让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评价,一定会加深他们对作品的思想内容的理解。
四、培养创造性思维,塑造阅读主体的人格
创造性思维的本质是求新求异,上课時应引导学生从平常的问题中引发新思路,我常用以下方法:
质疑法,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在阅读时多思多问。如,有的学生发问,“好了!我中了!”范进此时的心态是什么?也有学生问,范进从二十岁考到五十四岁,才考得一个秀才,为什么当时读书人非得走这条路?这些都是学生独立阅读时,善于动脑筋思考发现的新问题。经常让学生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多角度思考的方法,也就是引导学生对有关内容或问题,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通过比较选取最佳的答案。如《范进中举》中,学生对“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是喜剧,还是悲剧”这个问题,有着自己不同的理解。有的同学认为是喜剧,文中范进虽然疯了,但最终清醒过来,结局圆满;有的同学认为是悲剧,范进虽然中了举,生活有了改善,但他已成为一个没有灵魂的科举机器了,为科举而活,所以是悲剧。
以上即是本人上《范进中举》的教学实践,运用层级训练的方法进行小说阅读教学,确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国培丰富了我的反思内容
以前我只是在教案后面留一小块“空地”,上完课后简单的记录下这一节课的教学感受,更多的是单方面分析了不足之处。有时还会让这块“空地”变成不毛之地。通过这次国培学习,我明白了在“反思”中该做些什么。
在课后反思中要做的很多很多:首选要反思自己今天的课都做了和讲了些什么,哪些是该做该讲的,并已经做讲到了,哪些是该做却没做到,为啥没做到?必须找出原因,好在今后弥补或是改进;其次要反思所教的知识,学生到底掌握了多少,(这一点我想要在作业评价完之后才能很透彻的做出分析),这儿还要注意反思自己在教的过程中教学目的的完成程度以及深度,也就是学生理解了多少“有效知识”,获取这一知识的方法掌握了没有,要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到底有没有把方法教到位了;再次要反思教学过程中,教和学双边关系建立的亲和度系数有多大,为啥有的课堂里,气氛死沉沉的,学生不配合思考和回答,有的课堂里气氛活跃,理解轻松,这就是师生的亲和度系数所决定的反应。教师要时常反思和不断改进师生新关系建立的有效方法,总结经验改进不足,尽量使课堂气氛活跃轻松愉快,我觉得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所教的知识,学生容易掌握并轻松运用;第四还要注意反思在这一节课里,自己对学困生注意了多少,是否设计了简单的问题让一位、或是几位学困生有展示他们才能的机会……总之需要反思的东西太多了,让我们在今后不断地学习中完善自己,把课堂教学更完美的进行下去。
叶澜教授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教学反思的写作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那么怎样撰写教学反思呢?我们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学反思内容
1、写成功之处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达到光辉顶点。
2、写不足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上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
3、写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写学生创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5、写“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二、写好教学反思的方法
1、从怀疑处反思。
从怀疑处寻求问题,至少产生两个角度以上的思考。如: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否科学。从“是”与“否”两个角度,还可以延生出怎么“更科学”,怎么才能避免“不科学”等举一反三的思考。
2、从转换立场处反思。
一个教学细节,从教师、学生、家长的角度来看也会不同,细究之,从学生的不同层次来看也是如此。因此,反思中,要有机地寻求转换立场,多角度来“包围”反思主题,才能增强反思的深度与客观性。
3、从转换知识系统、学科领域处反思。
综合实践、跨学科教学实践是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因此,反思有时也应从转换知识系统、学科领域来寻求不同的答案。
4、转换时空处反思。
环境、时间的变化影响了人们的认知。每个教学细节都有其发生、发展的时空特性,一堂课、一个教育教学过程的成功与失败都有诸多偶然因素,不要因为成功或失败就放过或忽略潜藏其中的问题。
5、从假设性问题处反思。
注重思维的设计性是培养创新思维的要点。假设是逻辑思考的重要方式。一种假设就代表一种新思维、新概念,甚至能产生与已有的问题相悖的结果。反思中提出一个假设,就可能是在发现问题后寻找到的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
6、从联系对比处反思。
对比体现差异,联系体现衔接,通过横向、纵向的联系、对比,我们就可以从中发现许多新的问题。
7、从事物本质处反思。
哲学是所有科学的基础,心理学、教育学是教育科学的基础。要学会做更深层次的反思,就必须掌握哲学原理,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才能使“反思”更全面、更科学、更客观,才能提高“反思”的含金量。
三、写教学反思的注意点
1、注意反思的“落脚点”。
教师们多数处于实践研究层面,因此要重视发挥自已的优长,找准“反思”的落脚点。首先要做好个人教学能力与教学风格的自我反思,如课堂教学设计是否过于单一,教学组织是否有序,激励奖惩是否得法,课堂氛围是否和谐。通过一番自我“反思”,明确自已“反思”的中短期目标、方向;其次“反思”要有结合实际教育资源意识,如社区环境、学校环境、办学条件、学生实际等,有了实际的教育资源意识,“反思”才能实事求是,才能因地制宜。
2、注意反思的“系统化”。
一堂课、一个教学细节都是反思的因子,但“反思”并不是仅仅只是为了一堂课或一个教学细节,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我们整个的教学理念,教学思维,说到底是提高教育教学的生命活力。因此,要做好反思还必须具备系统化意识。所有的学科都由若干的子系统组成,都有其内在的规律特征与传统经验积累,只有进行“系统”的反思、实践,才能提高整体教学能力,才能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境界。
3、注意反思的“实践性”。
新课标是一种理念,实践是在理念的指引下进行的,理念又是在实践的论证下发展的。“反思”的目的就是为了改造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体现价值。
4、注意反思的“发展性”。
本课是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四章圆周角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圆的基本概念和圆心角概念及性质的基础上对圆周角定理的探索。圆周角定理是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揭示了同弧(或等弧)所对圆周角之间以及圆周角与圆心角之间的数量关系,它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继续,又是后面研究圆与其它平面图形(圆内接四边形等)的桥梁和纽带.本课从具体的问题情境出发,引导学生经历猜想、探索、推理验证的过程,有机渗透的“由特殊到一般”思想、“分类”思想、“化归”思想。因此无论在知识上,还是方法上,本节课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1、理解圆周角的概念,让学生探索和掌握圆周角定理,并能灵活地应用圆周角定理解决圆的有关说理和计算问题;
2、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会“由特殊到一般”、“分类”、“化归”等数学思想。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及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解决问题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既要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又要培养学生以严谨求实的态度思考问题。
【情感目标】:
1、通过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互相讨论的团队精神;
2、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教学问题诊断
圆周角概念和圆周角定理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不难掌握,难点在于圆周角定理的证明,以及证明时为什么需分类讨论,为了突
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探究活动一】摆一摆:一条弧对的圆心角有几个,圆周角有几个?
【探究活动二】找一找:圆心与圆周角有几种位置关系? 当学生摆出三种位置关系时,教师提问是否还存在其它的位置关系,是否有遗漏?当确定只有这三种位置时,做出三个图中的圆心角,并要求学生分三组,每组学生分别摆其中一种图形,完成第三个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三】量一量:同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BAC与圆心角∠BOC 的度数,你有什么发现? 为突破难点,在学生验证猜想时,教师要给学生充分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因为难点处是学生互相学习互相交流思维的最佳时机,相信学生的思维闪光点也正是在学生互相讨论中挖掘出来的。若学生一时难以找到证明的途径,教师提示可把第二类圆内部的图形想象成一面三角旗、则第一类、第三类分别想象成两面三角旗合并、两面三角旗叠成,化抽象为具体、化一般为特殊。向学生有机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分类”、“化归”等数学思想。整个环节首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唤起他们在课堂上主动探索,实现了指导学生探究式学习;然后教师通过引导,环环相扣把难点突破,实现了指导学生有意义接受式学习。
四、本节课的教法特点以及预期效果分析
根据教材本身探究性较强的特点,我以“探究式教学法”为主,讲授法、发现法、分组交流合作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由浅入深,鼓励学生采用观察分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俗话说:“听不如看,看不如做”。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时,我使用了自制的教具,通过教具的演示,使学生非常直观地掌握圆周角的特征,并且为学生如何使用学具完成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做了很好的示范。为了简便快捷地充分利用好学具,我将学具中的塑料棒改为皮筋。学具的使用不仅激发了学生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乐于探索,还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与实践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得到了发展。
新课标要求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在大显身手的“试一试”环节中,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
作品展示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极大地增强学生了的自信心,让学生不仅体验数学的乐趣,更感受到数学的美.
第一不容易面对的, 大约是散文的真实。它不像小说, 可以将作家和作家的意图隐藏在虚构的故事里, 让一以二或三的面目出现, 它是从头到脚地真实, 一就是一, 二就是二, 一点不能含糊。人通常是有一点隐藏的心理的, 不喜欢大家看到的是一个无遮无拦的自己;而散文这样式, 由于以真实作了前提, 便没有任何的手段可以隐藏, 连遣词造句都不由地老实起来, 就像纳鞋底一样, 一针一针, 笨重而又结实。即便有时有貌似小说里的细节或是对话出现, 也都有真实的出处, 便显得孤单单的, 决不会有小说里那种连环套一样的前后呼应。因此, 要面对散文, 首先就要面对真实, 而面对真实, 首先是要拿出一点勇气来的。
第二不容易面对的, 大约是散文的思考。小说的思考是通过故事和形象来实现的, 这样做的好处是作者不必直接地说什么, 一切由故事和形象代替, 搞得好, 故事和形象还会超出作者的思考, 出现意外的奇迹。而散文几乎没有这种意外的可能, 若真有奇迹出现, 也是靠了老实的一字一句的推动, 就像上台阶一样, 上到最高的一层, 全仗一步一步不偷懒地迈进。当然, 不偷懒是一样, 另一样还要有坚实的东西作底, 作底的东西谈不上, 奇迹就更谈不上了。那作底的东西又是什么呢?我觉得, 不必四顾, 看准自己就可以了, 自己的感受, 自己的内心, 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存在……对对, 最终还是存在, 往近里说, 人存在于现实的世界, 往远里说, 人存在于原始的土地, 人的生死, 人的哀乐, 人的永无休止的追寻和发问, 全都由这儿而生。问题或许在于, 你的追寻和发问, 是否真的来自自己, 是否真的来自土地一般厚实的情感?问题当然还在于, 你追寻和发问的过程, 是否真的像上台阶一样地没有偷懒?
不容易面对的还有一些, 比如自由和局限的矛盾、细碎和宏大的矛盾、平实和飘逸的矛盾等等, 但只以上两样, 就足以让人有些怕了。不过怕也有怕的好处, 真做起来, 它会使你格外地看重, 凡多余的, 包括功利之心, 包括多余的词句, 统统都不留下, 只剩了一个纯粹的真实的自己。
这样来说对写散文的怕, 仿佛对写小说就不怕了似的, 其实不是, 怕是都有, 只是写小说是另一种的怕, 比对写散文的怕似更不易说清楚。小说说是可以虚构, 说是可以利用故事和形象, 但深层的那个自己, 事实上无时无刻不在起着作用, 即使出现了意外的奇迹, 那也多半是潜意识作用的结果。就是说, 小说不像散文, 自始至终可让意识占主导地位;而小说, 潜意识占主导地位的事是经常发生的, 要说真实, 小说里的“自己”也许才更真实呢。就算有故事和形象可以遮拦, 那深层的真实一旦被识出, 很可能会更醒目更叫人吃一惊。再说, 故事和形象就那么好虚构的?看似是讨巧, 其实处处都有笨重的功夫在里面, 只不过其中还有想象力为伴, 才使小说艰辛的写作过程有了些美妙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