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收入分配现状及财税政策研究

2024-12-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国收入分配现状及财税政策研究(精选7篇)

我国收入分配现状及财税政策研究 篇1

【关键词】 基尼系数收入分配财税政策

【摘要】

在描述我国当前收入分配现状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利用财税政策缓解我国当前收入分配的困局的思路。在民生问题越来越被全社会广泛关注,在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悬殊的今天,如何实现公平收入分配,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我国收入分配现状

我国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和年均9%以上高速经济增长,经济总量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然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却出现了社会成员间、城乡居民间、不同行业间、不同地区间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的现象,使得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陷入了一个困难的局面。

1、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

国际上,经济学家们通常用基尼指数来表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财富分配状况。这个指数在0和1之间,数值越低,表明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越均匀,反之越不均匀。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我国国家统计局2000年对全国4万个城镇居民家庭收入情况的调查显示,目前20%的高收入者拥有42.5%的国民财富;2004年,占城市总人口10%的高收入者占有45%的城市财富。专家计算,我国基尼系数从1981年的0.31提高到2001年的0.45,2002年的0.46,2006年的0.50,到了2008年基尼系数又上新高,已达到了0.65,显著超过通常所说的警戒水准(0.4),并且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而西方一般发达国家的基尼系数在0.24到0.36之间,我国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在世界范围的比较中也处于很高水平。

2、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扩大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1995年36个国家的资料,绝大多数国家的城乡人均收入比都小于

1.6﹕1,只有3个国家超过了2﹕1,我国是其中之一。国家统计局2001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当我国农民人均收入为2366元,这其中包括40%的实物收入,实际的现金收入在1800元左右。在这1800元当中,还有20%的现金要备来年生产资料之需,这么下来,农民手中真正用来购买消费的现金只有1500元左右。而当年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是6860元,是农民可支配现金收入的近5倍。如果再考虑到城市居民能享受到的社会福利,城乡之间真实的差距大约在6﹕1之间。到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经济下滑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城镇居民,200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7年的3.33﹕1扩大为3.36﹕1,绝对差距首次超过1万元。

3、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

我国地区收入差距的扩大,相当一部分表现在东部、中部、西部的地区间差距上,特别是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差距非常明显。1978年改革以来,尽管各地区人均GDP均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但它们之间的差距却在持续扩大。1980年,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人均GDP比是1.8﹕1.18﹕1,1990年扩大为1.9﹕1.17﹕1,2002年进一步扩大为2.63﹕1.26﹕1。这说明1990年的东部与中部、西部的地区差距比1980年分别扩大了5.9%和5.6%,2002年比1990年又分别扩大了28.4%和38.4%。而2008年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人均GDP比是2﹕1﹕0.86。

地区间人均GDP差距的扩大,说明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水平也在日渐增大。

4、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扩大

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扩大主要表现为有些垄断行业收入分配过分向个人倾斜,使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总体上呈扩大趋势。资料显示:1987年我国收入最高行业和最低行业的工资比是1.38﹕1,1991年行业平均收入最高与最低水平相差1.55倍,到2002年这一差距扩大到2.99倍。而到了2008年,平均工资最高与最低行业相差已超过10倍。从1978年起至今,电力、煤气、金融保险、房地产、采掘、地质勘探等行业成为国有经济中收入水平增长最快的行业。

二、促进公平收入分配的财税政策建议

1、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1)实现工资与主要经济指标协调增长。近年来,消费者物价指数(CPI)逐步上扬,货币的实际购买力持续下降,而我国工资增长幅度却滞后于GDP的增长。因此,有必要建立与GDP、CPI、财政收入、企业利润等主要指标联动,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以上指标占不同权重的工资决定机制和正常增长的新机制。

(2)完善公务员“阳光”工资制度,清理整顿公务员工资外收入。将其收入公开化、透明化。要在保持职级工资制主体功能的同时,归并简化基本工资结构。合理拉大不同职务人员的工资差距,增强竞争激励机制。向基层公务员倾斜,发挥工资的导向作用。

(3)改革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结合事业单位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研究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分级分类管理的事业单位薪酬制度。规范工资收入分配的支付方式,建立单位工资专户。将单位的工资性收入全部纳入单位工资专户,实现单位工资分配的货币化、透明化、规范化。加强对非基础公益类和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内部收入分配的指导和监督,重点健全对事业单位法人的约束和监督机制。

(4)强化企业职工的权益保护,提高职工工资。这一方面取决于其赖以就业的企业的盈利水平,另一方面还取决于职工与业主讨价还价的能力。因此,要在公有企业中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在非公有经济中建立健全工会组织,保护和体现职工利益,加强其与业主讨价还价的能力,缓解贫富分化问题。

2、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

(1)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一是实施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逐年加大城镇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经费投入。并在调查摸底、审核、公示的基础上,落实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困难群众充分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二是要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加大财政对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乡卫生院、村卫生室的扶持力度,让这项制度更好的惠及农民群众。三是建立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我国现有的由街道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构成的社区组织网遍布基层,熟悉千家万户的情况,便于监督和管理,而且成本较低。建议采取制度化措施,使社会保障机构与社区组织和各种市场中介机构密切衔接,建立广泛的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

(2)大力实施免费义务教育。一是大力支持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切实把义务教育重点放在农村。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对困难家庭学生实施免费提供教科书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化远程教育工程,确保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顺利进行。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水平,集中资金加快改善农村

中小学课桌椅、学生饮用水、学校厕所等基础设施。二是支持城市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免学杂费和贫困生免教科书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等政策。

3、动用合理的税收政策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私人财产得到进一步累积,特别是我国高收入阶层拥有巨额财富。众所周知,产生贫富差距的原因有三个:收入、支出和财产。笔者认为可分别在收入、支出和财产三个环节,动用税收政策来调节收入差距。

在收入环节,应发挥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税等税种的积极作用。个人所得税作为国际通行的调控收入公平分配的一个重要税种,对调控收入公平分配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它通过累进税和法定免税可以发挥对收入的二次分配功能。目前,个人所得税占我国全部税收收入比重较低,2008年不足7%,但是由于涉及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一直倍受社会各界关注。现阶段个人所得税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分类计征难以体现公平,费用扣除标准不规范等等。目前比较通行的观点就是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综合考虑家庭实际负担来设计扣除标准,以体现量能负担的原则。个人所得税的扣除额近年来备受关注,已经从最初的800元增加到2000元,但是仍有许多不同的意见。对此,中央可以制订基准,将扣除额和地方的人均GDP水平挂钩,赋予地方一定的浮动权,同时应与当地物价挂钩,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因为不同地区人群面临的物价水平不同,同等收入水平下的生活水准也会有很大差异,“一刀切”式的扣除方式容易造成苦乐不均。

在社会保障税方面,目前我国的社保费是按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式交纳,在形式上更多地体现了“强制储蓄”的意义,并且由于覆盖面偏窄,社会保障功能比较薄弱。因此,应该在完善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尽快将社保“费改税”,并将其收入纳入地方税务部门征收范围,不但可以增强社保费缴纳的自觉性和权威性,确保资金筹集的数量,同时,可利用现有税务部门的组织机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进行征管,还可以发挥地方税务部门在征管经验、人员素质等方面的优势,大大提高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效率。

在支出环节,可利用增值税、消费税等税种对居民的消费支出进行调节。在增值税方面,由于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广泛,覆盖到生活必需品,而生活必需品在低收入阶层的消费支出中占的比重大,而收入较高的人负担的税款占其收入的比重反而比收入较低的人要小,这显然不符合税收的纵向公平原则。笔者认为对于生活必需品,除了在目前的低税率水平13%基础上,可以对面粉、食用油、大米、自来水和燃气等一些生活必需品给予免税处理,进一步减轻低收入阶层的税收负但。

在财产税环节,我国目前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财产税。现有的房产税和城市房地产税,尽管在名义上可以归为财产税。但其设定的纳税人并非着眼于个人,而是以传统意义上的“单位”作为基本纳税人的这两个税种,自然不是直接税。为了实现公平税负原则,应在适当时候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在最后的财产转让和继承环节进行必要的调节,提高税收对个人收入调节的功能。

在消费税方面,消费税调节收入水平,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过扩大税基和提高税率的办法来增加高收入者的消费负担。2006年4月,财政部对消费税征收范围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扩大奢侈品的征税范围,如对购买超豪华住宅,高档家具等开征特别消费税。应合理界定奢侈品的定义,既不能挫伤中等收入人群的消费,又要有效的调节高收入者的消费。

【参考文献】

[1] 贾康:论居民收入分配中政府维护公正、兼顾均平的分类调节[J].地方财政研究,2007.[2] 周彩亚:影响中国目前收入分配公平性的因素分析与税收政策选择[J].新西部,2007

(11).[3] 马佳、赵桂芝:提高税收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调控效应的对策[J].辽宁经济统计,2008

(3).[4] 罗贤栋:我国收入分配现状、问题及对策[J].财会研究,2008(3).[5] 巫颐凯、靖平、龚长林:居民收入分配机制完善与税收政策研究[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8(4).2 下一页

本文关键词:基尼系数 收入分配 财税政策-

我国收入分配现状及财税政策研究 篇2

关键词:差距,收入分配,政策

一、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已经明显偏大,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需要加快进行

首先, 从绝对水平看,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在上世纪年80年代末的基尼系数为0.38, 2005年达到0.48—0.50。国际上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在0.3—0.4时, 为比较合理, 超过0.4时, 收入差距偏大, 超过0.5时, 就表明收入分配出现两极分化, 可能引发社会问题。目前我国已超过国际公认的承受线。其次, 从分布结构看, 收入差距广泛存在于社会经济的各主要方面。

一是城乡差别。按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1995年36个国家的资料, 绝大多数国家的城乡人均收入比都小于1.6, 只有三个国家超过了2, 中国是其中之一。2006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到了3.53:1。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享有各种补贴、劳保福利和社会保障等隐性收入, 以及农民尚需从纯收入中扣除柴草等不可能成为消费基金、“三提五统”和用于再生产的部分, 我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差距约为5!1—6!1。

二是区域差距。近年来, 我国区域间收入差距呈现扩大的趋势。统计数据表明, 2005年西部居民可支配收入占东部地区的比例, 在城镇由2004年的69.7%下降到2005年的66.7%, 在农村则由2004年的48%下降到44.2%。东西部内部收入差距也略有加大, 其中东部收入差距最大, 东部地区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343, 分别比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高出20.1、9.6、9.2个百分点。省际间居民收入差距依然存在, 2006年最高收入的上海市与最低收入的新疆年收入相差为10655元, 而上一年这一差距为9465元, 收入之比为2.3∶1, 黑龙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上海的一半。

三是行业差距。2004年人均收入最高的证券业为50529元, 最低的是林业, 为6718元, 前者是后者的7.52倍。此外, 电力、电信、金融、保险、水电气供应、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3倍, 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福利待遇上的差异, 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10倍之间。

四是企业差距。即使同为国有控股企业, 2003年, 宝钢股份 (16.47, -0.54, -3.17%) 负责人薪酬最高的前三名平均值为85.34万, 中石化负责人薪酬最高的前三名平均值为28.4万, 华能国际 (14.19, -0.10, -0.70%) 负责人薪酬最高的前三名平均值为47.34万。

根据国际经验, 人均GDP达到1000到3000美元的社会阶段, 既是可能的经济腾飞期, 也是社会矛盾易发期。有些国家由此出发经济再上一个台阶, 成为了发达国家。而更多的国家则是因为没有处理好社会矛盾, 导致了经济停滞不前, 甚至出现了倒退。造成这两种不同结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收入差距是否合理。目前, 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这一敏感区间, 收入分配差距又如此之大, 加速推进制度改革刻不容缓!

二、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现状

(一) 初次分配不太合理

初次分配中存在着一些不平等、不公平现象, 集中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改革不到位, 一些部门凭借“行政权利”获得大量额外收益。根据有关资料, 2004年全国公款吃喝3700亿元, 公车消费3986亿元, 公款出境旅游2400亿元, 公款赌资外流2000亿元, 合计12086亿元。这一规模占当年各项税收收入 (不包括关税和农业税) 的47%, 并远远高于同期的国防开支。二是垄断行业以垄断地位获取收益, 垄断行业内职工收入明显高于其他行业的员工, 许多企业员工工资是全国平均工资水平的3—10倍。根据国资委编制的统计年报, 2005年利润排名前40家的企业, 平分了6000多亿央企利润中的95%。其中有12家企业的利润都超过了100亿, 而这12家企业主要来自石油石化、冶金、通信和电力系统等垄断行业。三是地区改革开放程度的不同导致了一定的地区差别。部分地区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国际贸易, 居民分享到国际分工的好处, 收入增长明显要快一些。与此同时, 外资流入较多的地区, 居民收入增加的机会也要多一些。四是居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例偏低。有关资料显示, 2002年为62.1%, 2006年为57.1%, 下降了五个百分点。与此同时, 企业的收入比重从20%上升为21.5%, 上升了1.5个百分点, 政府收入比重从17.9%上升到了21.4%, 上升了3.5个百分点。

(二) 二次分配缺乏力度与公平

当前, 政府“二次分配”作用的弱化, 主要体现在对高收入者税收调节机制不健全;“偷、漏、逃、抗税”严重, 对非法收入处罚乏力;在税收收入连年大增的良好环境下, 税收流失额也在趋于扩大。据专家保守估计, 2004年我国税收流失额至少4500亿元, 税收流失率在15%左右, 这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与此同时, 低收入群体有效保障基础薄弱, 难以得到有效援助。

更为严重的是, 由政府主导的“二次分配”本来的作用是要弥补市场机制下初次分配在公平方面的不足, 但在我国却在一定程度存在着“逆向调节”的现象。通常情况下, 少数高收入者缴纳税收应占个人所得税的主要部分, 如美国1991年10%的最高收入者缴纳个人所得税占全部个税比重在80%以上。但在我国, 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 高收入阶层的个人所得税收难以有效征收到位, 而个人所得税起点偏低 (即使从800元提升为1600元以后这一问题依然存在) 使得大多数人成为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对象, 最后导致一个现象就是, 按照国际惯例不该交税甚至应该成为政府补贴对象的中低收入阶层成为了交税主力, 而本该成为交税主力的高收入阶层却往往成为漏税逃税大户。

(三) 第三次分配格局没有形成

在很多国家, 除了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之外, 慈善公益事业也较为发达, 通过多种途径和多种方式的捐助活动, 许多富人的财产被直接或间接地转移到了穷人手中, 客观上起到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作用。因而, 被学者称为第三次分配。由于第三次分配是人们自觉自愿的一种捐赠, 它带来的影响不仅是经济的, 而且还有社会与政治的, 因而发挥了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无法替代的作用。

目前, 我国有大大小小慈善机构100多家, 但所掌握的总额还不到GDP的0.5%, 而美国每年捐赠的慈善公益资金高达GDP的9%。初步分析, 目前制约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 (1) 历史文化中, 往往主张“各人自扫门前雪, 岂管他人瓦上霜”, 因而对民众慈善公益理念的形成带来一定的制约; (2) 缺乏规范的捐赠法律制度, 现有的少数慈善公益事业较为零散, 缺乏监督和规范管理, 并出现过一些较大经济问题; (3) 我国现有的慈善组织缺乏独立性, 难以进行大规模高效运作; (4) 缺乏足够的政策扶持, 经费来源严重不足, 慈善组织的生存往往都成问题, 更不用说发展壮大了。

三、收入分配政策探讨

1.加大税收制度改革力度

发挥税收在调节收入分配中的重要作用。国外已有很多行之有效的经验, 国内也有不少研究。其实税收的主要功能就在于调节收入差距, 缓解初次分配中难免出现的社会矛盾。从国际经验看, 一个完善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对缩小居民差距能够起到显著成效。加拿大1974年纳税人的税前基尼系数为0.38, 税后基尼系数降低为0.34;到1993年, 纳税人的税前基尼系数为0.37, 税后基尼系数降为0.33;英国家庭原始收入基尼系数为0.53, 税后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37。

2.适时开征遗产税

遗产税作为个人所得税的补充, 征收起点较高, 征收对象主要是高收入者, 是抑制“富人”代际转移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 有利于减小社会成员间贫富差距, 不仅有经济意义, 而且有政治意义。正因为如此, 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征此税。目前, 我国初步具备了开征遗产税的一些有利条件。但许多人认为现在开征收遗产税没有意义, 因为中国的富豪还很年轻, 将征收不到多少税金。然而, 从政策学角度出发, 一个政策出台的最好时机通常是对当时的社会与经济活动不带来明显冲击的时候。现在出台遗产税不会引起社会的震动, 所以它反而是一个较好的出台机会。

3.国资收益权要尽快落到实处

目前, 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垄断行业收入过高的问题, 就要打破垄断, 引入竞争机制。但要打破垄断最难的是由于垄断行业大多资本规模巨大, 市场进入困难, 很难通过市场配置资源, 形成合理价格, 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会存在政府的干预和采取国有经济为主导的生产供应方式。在这样的前提背景下, 要想解决垄断行业收入与贡献的匹配问题, 真正体现其劳动价值。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国资收益权要落到实处。因为在国家不建立国有资本收益收缴制度的情况下, 企业拥有国有资本收益自由支配权。那么, 效益好的企业职工收入就会不断膨胀, 而困难企业的职工却收入下降, 由此产生企业内部分配秩序混乱的弊端, 会导致社会分配不公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并将积重难返。国资收益权落到实处, 一方面它可以体现国有资产的权益, 一方面也有利于收入分配的公平。

4.大力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有关资料显示, 我国在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等基本民生方面的公共投入在GDP当中所占的比例为世界倒数第一。目前, 我国只有15%的社会成员享受到公共卫生保障, 大量的社会成员缺少起码的最低生活保障或者享受不到足额的、政策所规定的最低生活保障。在未被社会保险覆盖的人群中, 除了少数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外, 大部分是乡镇企业职工、进城农民工、私营个体企业雇员以及非组织化就业人员等, 人数在2.6亿左右。目前, 我们具有的一个有利条件是, 这些人大多是青壮年, 缴纳社会保障税的时间将长达20年或30年以上, 如果从现在开始将他们都纳入社保体系, 尽管每年获得的社保资金不多, 但是经过几十年的积累, 就会达到一个巨大规模。

5.加速推进建立第三次分配体系

在一些发达国家, 慈善事业等第三次分配的总量大概占GDP的3%—5%, 而在我国现在只占0.1%, 而且其中还有近80%来自海外, 只有20%多一点来自内地。在这种背景下, 加速推进慈善事业的发展, 促进第三次分配格局的形成无疑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通过发展慈善事业, 利用高收入阶层的自愿捐献, 来援助低收入阶层特别是社会最低阶层和生活不幸者, 将在改善贫困社会群体的生存状况、缓解贫富阶层的社会矛盾和增强社会凝聚力等方面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孟鑫.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才能切实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科学社会主义.2006, (3) .

[2]中央党校省部班学员“收入分配问题”课题组.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收入分配问题.理论前沿.2006, (7) .

[3]国家体改委分配司“收入分配”课题组.当前分配领域的突出问题与治理对策.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 (京) .1998, (3) .

我国收入分配现状及财税政策研究 篇3

【摘要】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城镇居民失业、下岗,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社会分配两极化趋势愈加明显。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调整取得积极成效。但是,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下降、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依然存在。这既有资源禀赋、市场竞争机制、发展阶段性等合理因素,也体制机制不健全、政策措施不完善、发展不平衡等不合理因素,特别是收入分配中掺杂垄断、寻租、腐败等因素,使问题更加复杂,不仅积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也影响市场运行效率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深刻认识解决收入分配领域问题的紧迫性,遵循增进公平、兼顾效率的原则,重新审视财税体制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倾向性问题,以及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进程的影响,关注行业层面的垄断现象和企业分配机制不合理的问题,注重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要求,加强政策研究和工作协调,推进机制改革和制度完善,抓紧解决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收入分配

问题

对策

一、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

第一、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比重逐年下降

政府、企业和居民收入分配是最重要的宏观收入分配关系。近年来,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比重呈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64.81%下降至2008年的57.11%,十年间下降了15.38个百分点。同期,企业收入和政府收入占比均呈波动上升,其中企业占比由2000年的15.65%上升至2008年的21.60%;2004年,居民收入和政府收入占比骤然下降,分别较2003年下降2.91和2.51个百分点,同期企业收入占比增加了5.43个百分点。第二、劳动报酬在居民初次分配中比重逐年下降

收入分配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层次。初次分配是对生产要素的分配,由劳动者报酬、营业盈余总额和财产性净收入组成;再分配则是生产环节之后通过经常转移的形式对收入的分配。劳动报酬是居民初次分配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约占80%以上。2000年~2008年,劳动报酬占居民初次分配总收入比重整体呈下降趋势,由93.69%下降至83.71%;特别是2004年该比重骤然下降了8.61个百分点,自此劳动报酬占居民初次分配总收入比重由2000~2003年的93%左右,下降至2004~2008的83%左右。

第三、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且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差距大于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

2000~2010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整体呈扩大趋势。其中2000~2003年,城乡收入差距急剧扩大,由2.79倍持续扩大至3.23倍;2004年较2003年略有缩小,至3.21倍,随后有持续扩大至2007年的3.33倍,2008年略有缩小,但2009年又扩大至3.33倍,2010年又缩小至3.23倍。

二、我国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 第一、个体收入问题

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感召下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收入来源的多元化,我国居民的个体收入差距迅速拉开。据统计,用以衡量贫富差距的的基尼系数以超过0.45,说明我国居民个人之间收入以严重悬殊,第二、城乡收入问题

城乡收入差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虽有差距,但由于国家对城市居民工资的计划治理,城乡收入差距的问题并不突出。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2003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2622.2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8472.2元。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虽大幅提高,但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由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1.8:1扩大到2003年的3.2:1.第三、地区收入问题

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国家对全社会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统配,地区间的收入反差不是很大。改革开放以后,在“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和国家给东南沿海地区的特殊优惠政策的双重结合下,加上东部沿海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相对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便于形成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吸引了国内民间投资、国外资本和港澳台资本迅速向东南沿海地区集聚,从而使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迅速腾飞,人民的实际收入水平远远超过了中西部地区。

第四、农村内部收入问题

农村内部收入问题主要表现在:东西部农村收入差距扩大,平原地带与山区地带农村收入差距在扩大,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收入差距在扩大,特色农业与一般农业收入差距在扩大,技术型农业劳动者与普通型农业劳动者的收入差距在扩大,体格健壮的完全劳动者与弱能及弱势者的收入差距在扩大。

三、收入分配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国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下降和收入差距扩大,既有合理的因素,包括资源禀赋特征、经济体制转轨、发展的阶段性等原因;也有不合理的因素,包括对资源享有的初始不平等、行业或部门垄断、体制机制不健全、政策措施不完善等原因。

第一、政策因素导致的个人收入差距

改革开放后,我们首先提出“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并通过“两富”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这种政策指导下,我国率先在基础较好且具有开放区位优势的东南沿海地区实行了特殊的优惠政策,使得东南沿海聚集了国内外大量资本,从而加速了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扩大了地区之间特别是东西部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

第二、制度因素导致的个人收入差距

(一)、税收调节乏力。对个人收入最具有调节效力的是个人所得税,但从我国现行的税种结构来看,由于个人所得税不占主导地位,公民个人纳税的意识还比较淡薄,个人收入特别是无行收入难以查实,使得个人所得税在收入调节方面的作用也大打折扣;消费税对个人的收入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但从消费税设计来看,范围偏窄,把本应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的个别高档娱乐消费行为,如保龄球、歌舞厅、高尔夫球等价高利大的行业未列其中;遗产和赠与税在调节个人收入方面有其特殊作用,但我国目前还未开征。

(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在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社会保障制度实施时间短,资金来源严重不足,致使全社会范围内的有效保障力不从心,影响了社会公平的实现。

(三)、分配制度不规范。我们在经济转轨时期,收入分配基本上处于一种无序失控状态,缺乏行之有效的制度约束。

(四)、政府职能“缺位”。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不足,存在拖欠工资、随意增加工作外补贴等不规范的分配行为,也引发了不同群体、不同地区人的心态不平衡。

第三、体制因素导致的个人收入差距

一是竞争机会的不均等造成了收入差距的拉大。一些个体或群体凭借在计划经济时代占据的有利优势或特权,在市场经济放开搞活的条件下捷足先登,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聚敛了大量的财富。

二是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自行“创收”的存在造成了收入差距的拉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放权让利、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对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的自行“创收”现象基本上是持宽容和默认的态度,使得一些单位通过各种合法或非法的途径,尽可能多地攫取收入并将其所获得收入的一部分分配给其职工。

三是行业的垄断性经营造成了收入差距的拉大。垄断经营的行为,在极力维护垄断经营地位的同时,把其所获垄断租金的一部分以各种形式分配给自己的职工,这既不利于行业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率的提高,也促使不同行业之间人们收入差距的拉大。

四是地方保护、地区封锁造成了收入差距的拉大。地区保护、地区封锁不仅与建立统一大市场的要求不相容,也违反了市场经济自身的运行规则,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不同地区之间人们收入差距的拉大。

第四、非法性因素导致的个人收入差距

关于收入差距拉大的非法性原因在我国目前主要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灰色经济”,主要是指未经工商登记,逃避纳税的个体经济,如没有营业执照的小商小贩、家居装修、私房建筑等。

第二种是“黑色经济”,主要是指抗法抗税的犯罪经济,包括走私、贩毒、洗钱、制假、色情业、人口贩卖、坑蒙拐骗等。

第三种是“腐败经济”,主要是指以权谋私,权钱交易。不合法的高收入会带来反面的示范作用,非法经营、寻租活动带来的高收入会严重挫伤合法经营者的生产经济性,破坏人们的守法经营的理念,诱使更多的人从事非法经营活动或通过拉关系、走后门、疏通、行贿等寻租活动来增加个人收入,这既阻碍了市场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也加剧了收入分配的不公平。

四、完善我国分配制度的建议 总体上看,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既是一项紧迫的、现实的任务,又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这项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提到经济发展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从推动多方面改革入手,从促进起点公平、机会公平和结果公平多个环节入手,进行系统的部署和安排,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进入互相促进、良性互动的轨道。

第一、从促进形成合理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要求出发,对财税体制进行全面评估,确定新一轮改革重点。

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是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经过长期努力,我们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对这一比重及其变化趋势是否合理,我们也应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做出明确判断,用以指导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当前初次分配有向政府倾斜的趋势,生产税净额增长快于经济增长;在再分配中,政府从经常转移中获得的收入税和社会保险缴款等增长快于社会补助支出;在政府的支出结构中,也存在偏重生产性投资的问题,对收入的调节作用相对弱化。从收入分配格局的角度看,下一步财政体制改革的重点,要通过完善体制机制,避免财政收入增长挤压居民收入增长空间,解决政府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支出不足影响居民消费倾向的问题。

第二、以缩小城乡差距为重点,发挥城镇化在缩小收入差距和促进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

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进程。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消除人为设置的制度障碍已经刻不容缓。否则,城镇化就会异化为简单的城镇扩大,以及对农村资源的进一步挤占,强化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妨碍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我们要在推动城镇化方面制定系统的、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政策措施,不仅要做到公共投入和公共服务真正向“三农”倾斜,加快农村各项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而且要加快探索完善农村宅基地置换、土地自愿有偿合理流转的办法,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进城务工人员的平等就业制度,包括就业机会平等、获得劳动报酬权利平等、享受社区公共资源权利平等,让农民工逐步成为稳定的城镇居民。

第三、在初次分配中兼顾效率与公平,让各种要素遵循市场原则取得收益,并加强对不合理因素的调节。

一是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制度。完善工资宏观调控指导体系,充分发挥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行业人工成本信息的调节作用。逐步在各类企业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健全并落实最低工资制度,完善劳动定额管理体制。二是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调控。通过市场准入引入新的竞争因素,不断弱化垄断性经营力量,创造平等竞争环境。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和垄断行业特别收益金制度。加强对垄断行业单位内部收入分配的制度约束,严格实行工资总额控制制度,确定经营者与职工收入的合理比例,实施职工收入水平调控办法。加强对垄断行业产品和服务的价格管理。三是完善资源产品定价机制。加快建立健全土地、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进一步推进市场化,规范交易行为,保障所有者权益,限制各种不合理的高收入。

第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解决公共服务领域的机会公平问题。

主要包括:(1)受教育机会的公平。这是最大的、起点性的公平。提高全民族受教育水平,是缩小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政府要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的力度;保障不同家庭的孩子有公平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要向困难群体倾斜。(2)就业机会的公平。让人口自由流动,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打破城乡、地区以及所有制等方面的市场分割,让劳动者在平等竞争中得到合理的报酬,并以过程公平促进劳动者发展机会的公平。(3)享受基本医疗服务和社会保障机会的公平。这是人人都应该享有的最基本的公共服务,是结果公平的重要体现。要重点加强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着力解决社会保障待遇差别过大的问题,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尽早实现贫困标准的国际接轨。

第五、加强收入分配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收入分配调节工作机制。

完善职工工资统计制度,建立全国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建立和完善高收入人群的收入申报制度,提高个人乃至家庭收入和财产的透明度。加强大额资金流动的金融监控,规范各种报酬的支付方式,逐步减少市场交易过程中现金支付的比例。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企业行为和行政权力,打击偷税逃税行为,坚决取缔各种非法收入。还应研究提出收入分配调节的阶段性工作目标,明确各级政府责任,建立收入分配调节的工作协调机制,统筹中长期规划安排,综合制定政策,加强检查落实。

五、结语

改革和完善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市场型分配体制,也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组成部分,在对待和处理收入分配问题时,应在重视效率的前提下,重视分配的公平。而且分配的公平合理也有利于促进效率的提高,这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最终是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需要。应该说,合理且适度的收入差距是贯彻党和国家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重大方针的必然要求,对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事业的社会氛围,对放手让一切劳动、支持、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法人源泉充分涌流,加快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要看到,有效调控收入差距,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找许多方面付出不解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刘玉凤.现阶段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2006年04期

我国收入分配现状及财税政策研究 篇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直是中华民族不断追求的社会理想,特别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更是把和谐社会的建设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今年5月,中央政治局举行专门会议研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问题,特别是最近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会议一致认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而公平公正的收入分配制度是和谐社会的建设的主要标准。本文主要论述分配制度在和谐社会会中的重要意义,对我国分配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并针对性的提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对策及建设性意见。

一、充分认识收入分配改革的重要意义

任何社会的经济活动基本可以概括为财富的创造与分配的互动过程,财富如何被创造与分配,是社会进步水平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国民收入作为财富“流量”的概念,如何被分配,不仅关系到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整体经济效率和社会财富增长。一个分配相对公平、合理的社会,能够激发社会成员创造财富的热情,并使社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反之,则会造成社会利益格局失衡,抑制社会财富的增长潜能,并且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其核心内容是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分配关系,形成与集体、企业和个人劳动成果相联系的新型分配关系。分配关系的改革极大调动了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扭转了物质紧缺的局面,同时也为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提出:“被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至此,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新型分配关系改革和调整的基本方向。显然,无论按劳分配,还是按要素分配,都以承认“要素”贡献客观上存在差异为前提,并且必然承认由这种差异带来的分配差距的合理性

在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条件下,由于个人、群体创造财富的能力不同,必然产生一定的收入差距,这是社会正常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如果收入差距过于悬殊,社会大多数成员不能分享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不仅会导致社会矛盾和冲突尖锐化,而且也会抑制经济增长。因此,促进收入分配合理化,并不是要消灭差距,而是要有效抑制不合理的差距,缓解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进而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缩小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我国现行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三大问题

一、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比偏低

从收入法核算的GDP看,在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下降了12个百分点。在此期间,统计口径的调整,是其原因之一。即便考虑这一因素,劳动者报酬占比偏低、下降过快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影响了居民消费的增长。

二、收入分配不公平导致收入差距明显偏大

城乡间、行业间、人群间收入差距扩大,以及收入分配不公平等问题比较突出,也是我国当前收入分配中老百姓反映最强烈的问题。

城乡差距是导致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行业间收入差距问题日益突出。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各行业间收入水平最高是最低的1.8倍。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10倍之间。除了行业特征和技术密集等合理因素外,当前我国行业间的收入差距很大程度上是垄断因素导致的。

三、公共服务支出在政府总支出中占比偏低 国际经验表明,随着一国发展水平的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在政府支出中的比重呈现逐步上升趋势。以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三项主要公共服务为例,国际平均升幅达到13个百分点。其中,教育支出保持相对稳定,而医疗和社会保障支出分别大幅增加了4个和10.7个百分点。虽然经过近年持续加大投入,我国政府公共服务支出总体仍然不足。我国医疗和社会保障支出不足问题十分突出,在主要经济体中仅略高于印度的水平。我国政府教育支出总量尽管达到了较高水平,但也存在资源分布不均衡等问题。

由于政府公共服务支出总体不足,迫使居民用自身的收入来支付快速增长的教育、医疗、社保等支出,不仅挤压了居民的其他消费增长,而且强化了居民的谨慎预期,降低了居民消费倾向。归结起来,我国现有收入分配格局的形成,有发展阶段、国际分工格局等方面的原因,但是体制性弊端是根本性原因。

一方面,初次分配过于“亲资本”,劳动者报酬占比总体偏低,而且行业间差别过大,使广大居民相对没有钱可花;另一方面,二次分配力度不足,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公共服务和社会安全网不健全,使得有钱也不敢花。

另外,由于对内开放不足,金融、电信、电力、石油等基础产业,教育、医疗、文化、出版等服务业,社会资本和民营经济依然难以进入,结构性供给不足问题同样突出。

对策:针对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比偏低的问题,“十二五”期间调整收入分配可以从初次分配、二次分配以及政府支出结构三个环节入手,并通过多种可选择的途径来实施。初次分配环节,可选择减少企业营业盈余和政府生产税净额,相应增加劳动者报酬和居民财产性收入,调整不同部门和不同产业间不合理的劳动者报酬。二次分配可扩展社会保障范围,适当提高企业,特别是政府负担的水平;减少政府向国有企业的资本转移,增加向居民的经常转移;调整非生产税税制,增加对居民的直接货币性补贴。政府支出调整环节,主要是增加政府消费中的实物转移,增加公共服务供给。

针对目前存在的个人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

1.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一是继续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原则;二是充分利用财政、税收、工资等分配工具,从制度设计上制定调节政策;三是从严规范个人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并依法实施分配行为全社会全过程的监督。

2.完善税收调节分配制度。一是通过直接、间接两种税收模式调节垄断行业超额利润,可考虑实行法人所得税超额累进税率;二是改进个人所得税,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实行个人所得税超额累进计征办法;三是实行社会保障费改税。改依规交纳社会保险费为依法交纳社会保险税。

3.完善转移支付分配制度。综合利用财政、价格、利率分配工具,调节区域、城乡、阶层、群体间的分配差距,在制度层面上做出法律安排,以约束各层次主体的分配行为。明确财政转移支付规模逐年增长,困难领域、困难地区、困难群体与先进领域、先进地区、富裕阶层实现利益同步增长的政府法律责任,建立公众共享发展成果的法律机制。参考文献: 2010年02月24日 来源: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2010-02-24]作者:高尚全 针对公共服务支出在政府总支出中占比偏低的问题

1)完善政府财力分配制度。主要是通过政府财政分配行为调节政府间、区域间、城乡间、阶层间、群体间的分配差距。一是通过完善税制,不断改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二是按照和谐社会的各项目标,依法制定,解决和谐社会的薄弱环节和发展中的利益失衡问题。三是建立转移支付财力规模增长机制和中央、省、市、县四级政府保证增长的责任机制,从法律层面上明确各级政府财力用于区域、城乡、事业协调发展、缩小差距的转移支付财力比例。

2)完善社会保障分配制度。主要是进一步完善政府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和建立政府社会保障与公民商业保险协调机制。一是用法律形式规范社会保障资金的政府、法人、个人三方面来源以及各自的责任与义务;二是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统一险种的费基费率,调整统筹内外政策,从来源和发放两个环节建立起独立于企业事业之外的社保机制;三是建立基本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城乡低保对象支付水平与在职职工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协调增长机制,为不断缩小低收入群体与高收入群体间的分配差距提供制度机制保障;四是建立城乡低费率、广覆盖的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医疗、住房、取暖、就学救助体系,并作为保障内容纳入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五是政府匹配财力引导商业保险进入弱势群体保障保险领域。建立财险、灾险、医疗保险三类险种与政府合作机制,运用政府和商险双重功能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利益,从机制上避免因灾因病沦为社会底层的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2010年02月24日 来源: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2010-02-24]作者:高尚全

我国收入分配现状及财税政策研究 篇5

一.中国的垄断现状

人们对垄断的认识由来已久,在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中,较早对垄断作出定义的有欧文费雪,他把垄断定义为竞争的缺乏,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商品和要素的价格都具有一个自然的平均水平,而垄断者使市场存货经常不足,从而使有效需求永远不能得到充分供给“这样,他们就能以大大超过自然价格的市价出卖他们的商品,而他们的报酬,无论是工资或是利润,都大大超过其自然率。由此可见,垄断是一种与自由竞争相对的概念,形容企业对市场的独占状态,从而可以对市场进行排他性的控制以及凭借其资源,技术或政策优势限制市场竞争行为,垄断市场供给与市场价格,并从中获取高额利润的状态和行为”现代经济学家根据垄断形成原因的不同,将垄断分为自然垄断,行政垄断和市场垄断三种类型“。

经济垄断是指企业通过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而形成几家企业共同控制市场的一种状态。以中国的饮料行业为例,在目前的碳酸饮料市场,基本上是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二者竞争的格局,而在茶饮料市场上,“康师傅”一家的份额就已接近50%,再加上“统一”,两者的份额在一、二线城市基本上占据了 80%,其他品牌则市场份额很小。

自然垄断是由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原因而形成。我国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对电信、电力、航空、石油、邮政等传统自然垄断行业进行了市场化的改革,但从整体上来看,中国的自然垄断市场开放并不充分。而且,中国目前虽然对一些垄断行业进行了拆分重组,并且引入了一些民营资本,但在这些市场上并没有形成有效的竞争。最为明显的要数我国的石油行业。

行政垄断大体上有三种具体的表现形态,即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力导致了垄断的行为;地方政府分割地域市场形成了区域性的垄断市场结构的行为;以及包括自然垄断行业在内的特定行业的主管部门及其经营者滥用其法定的优势地位限制市场竞争的行为。行政垄断渗透在许多行业。中国行政垄断表现最充分的行业是烟草行业及食盐行业,这两个行业均是国家专营,按计划统购统销,行政因素最强。银行业也是行政垄断因素比较明显的行业,而在石油行业,行政垄断也十分显著。行政垄断是我国经济转型不完善的产物,也是阻碍经济发展的更为根本性的问题,更应成为中国反垄断的主要任务。

二.垄断行业高收入的形成

1.传统体制惯势导致行政垄断高收入

我国的垄断是由计划经济直接转化而来,带有浓厚的行政垄断色彩,具体体现为中央集权的传统以及经济体系中的政企不分”由于行政垄断是政府直接介入市场,为了保护自身利益,或为了取得更多的收益,政府将从三个方面对市场进行影响“第一是在垄断行业中阻碍其他经济成份进入,限制市场竞争”如民航石油和石化等行业,由于这些行业被视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行业,因而长期以来都由独家垄断经营,这些行业凭借政府所属部门的垄断权力,阻碍其他企业的进入,限制了该行业的竞争,以获得该行业全部的利润“二是通过制定高价以获得高额利润”由于我国的垄断多为行政性垄断,行政垄断的特点之一便是政企不分,垄断企业通常具有较高的国有成份,当垄断企业获得高额利润时,政府也同样获得高额利润,从而当垄断企业根据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制定高价时,政府为维护政府利益也会对这种行为进行默许,任由垄断企业将过高的成本转稼到消费者身上“同时,垄断企业还存在着随意增加收费项目或提高收费标准的现象,政府与企业的利益共享使这种不合理收费得不到很好的治理,使得垄断企业一直维持着高额利润”。三是政府的政策倾斜加剧垄断企业收入的增长“由于我国行政垄断行业通常是关系着国计民生,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或起着重要作用的行业,因而政府长期以来一直重视这些行业的发展,并在各个时期给这些行业制定一定的优惠政策,以帮助这些行业更好的发展,因而使得这些垄断企业通常具有其他企业没有的特权”同时,垄断企业的国有成份使得政府也分享到垄断企业的垄断利润,从而政府拥有了更积极地制定倾斜政策的动力“另一方面,由于垄断企业在资源,市场和政策等多方面有着越来越多的优势,使得其他企业更加难以进入该行业,进而形成更高的行业壁垒,垄断企业得以长期维持垄断地位,利用优惠政策获得高额利润”这些利润按一定比例以工资,福利等形式发放给职工,便形成了垄断职工的高收入。2.垄断行业收入分配模式导致高收入

垄断企业职工高于非垄断企业职工的收入,是通过三种途径实现的“首先,垄断企业将获得较高的垄断利润,这些垄断利润在向国家缴纳税费后,会按照一定比例在职工福利基金!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等方面进行分配”这样,在分配比例稳定的情况下,职工收入的多少便取决于企业税后利润的多少“垄断企业由于在资源,市场和政策等方面拥有很多的优势,能够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因而在分配比例一定的情况下,垄断企业职工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其次,垄断企业给职工的收入分配比例通常较高“在垄断行业中,仅存在一家或少数几家垄断企业”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的垄断行业中的垄断企业通常为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国家是企业的所有人,而企业的管理人则是这些国有企业的管理层,他们同样属于企业的职工”垄断企业取得收益后交由垄断企业的管理层控制!分配“在不存在有效约束的情况下,考虑到自身利益,管理层会倾向于将利润更多地分配给职工”。而竞争性行业并没有这样的优势“尽管竞争性行业的管理层也倾向于多分配利润给职工,但由于竞争性行业没有超额利润,同时还要面临同行业的竞争压力,不得不尽量降低劳务成本(即工资)以求使企业不在竞争中被淘汰”因而提高职工收入分配比例的愿望难以实现“。再次,垄断企业的非工资收入较高”非工资收入是指职工在工资总额以外从本企业内及企业外得到的各种现金和实物“垄断企业在工资之外,还经常利用垄断优势为职工提供垄断福利”如现在国内各大航空公司都会让普通职工每年享受两张甚至两张以上的免费飞机票“即使垄断企业处于亏损状态,由于其生产的产品几乎没有替代品,因而可通过提高价格把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垄断福利并未减少”垄断行业的这种非工资福利使得垄断企业职工在正常工资外的收入仍远远大于非垄断企业职工。

三.垄断行业不合理收入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1.垄断使行业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我国的垄断形式大多是行政权力介入的行政垄断,因而我国的垄断行业也多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垄断企业,它们或者可以垄断某种稀缺的生产要素,或者可以垄断经营范围,或者可以垄断产品的价格,从而获得各种形式的垄断企业都可以获得的垄断利润”同时,由于它们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及其与政府结合的紧密程度,使得这些垄断企业的生产和经营都受到国家或政策的保护“同竞争性行业相比,它们可以承担较少的风险而获得更多的利润,这使得垄断行业职工收入有了更高的增长幅度。如金融保险业,烟草业,邮电通信业等”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水电气供应及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收入是其他行业职工的2-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收入的差异,实际收入的差异还将相差更多“在形成现有差距的情况下,即使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职工收入以相同比例的增长速度增长,由于收入的基础不同,绝对收入差距也将进一步扩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测算,我国目前基尼系数已超过0.46,这意味着我国的贫富差距已超过了0.45的红色警界线,收入差距过大给社会带来了很多不稳定的因素,如果差距进一步扩大很有可能导致社会的动荡。2.垄断加剧社会不公平

垄断企业通常能够享受国家在投资,信贷,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从而获得高额的垄断利润,其职工的收入也远高于竞争性待业开的职工收入”垄断行业利用自己掌握的公共权力优先服务于自己,给予职工丰厚的垄断福利,使社会公平难以实现“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使得一个人收入的高低,与他所处的行业有很大关系”如果两个学历,能力,工作经验等各方面条件都相近的人,分别处于不同的行业,他们的收入可能相差很大“这种收入不平衡的情况如果过多,将引起低收入者心理的不平衡和社会的不安定。3.垄断形成寻租与腐败

我国的垄断多是带有浓厚行政色彩的行政垄断,政府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企业的经济活动,同时分享企业的利润”政府拥有的权力使得垄断企业为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采取贿赂等形式促使政府帮助自己建立对某一领域或行业的垄断,即采取所谓的寻租活动。与寻租同时产生的就是腐败“垄断企业进行寻租,使政府及政府官员可以得到经济上或其他各方面好处,从而利用其拥有的权力与垄断企业进行/权钱交易,进而形成腐败”。寻租与腐败的不断蔓延对社会!经济产生了极大的危害,也使得垄断行业得以维持其垄断地位,持续获得垄断利润,难以形成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 四.调节垄断行业过高收入的建议

1.反对行政垄断,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我国 2008 年实行的《反垄断法》对行政垄断的行为进行了禁止,表明了反行政垄断的决心,但是关于行政垄断的处置问题,反垄断法并没有给出很好的处置方式。反垄断法规定“行政机关和公共组织滥用行政权力,实施排除、限制竞争行为的,由上级机关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这个规定与 1993 年颁布的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是一样的,这种规定同样也像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一样缺乏约束。因为上下级之间往往是利益的共同体,不能进行有效监管。要想保证反垄断法的实施,应该建立独立、权威、统一的反垄断机构。2.将竞争引入自然垄断性行业

对中国的自然垄断行业进行改革,应当科学地划分自然垄断业务和竞争性业务。针对竞争性业务,应当引入竞争,放松进入规制,打破行政垄断;针对自然垄断性业务,则视情况或者允许一家企业独家经营,但要对其进行价格等的管制,或者可能的话,引入几个竞争者,构造一个寡头的市场结构,以使其相互竞争。另外,应当使自然垄断行业的垄断业务和非垄断业务由不同的市场竞争主体来经营,这样才能真正保持市场的竞争性。3.继续完善《反垄断法》

我国收入分配现状及财税政策研究 篇6

关键词:收入分配,分配制度,改革思路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构建符合国情、科学合理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 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 是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收入分配问题, 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 强调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 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 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有效调节过高收入, 取缔非法收入, 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意义

一个分配相对公平、合理的社会, 能够激发社会成员创造财富的热情, 并使社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反之, 则会造成社会利益格局失衡, 抑制社会财富的增长潜能, 并且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 深刻把握收入分配在整个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深化分配体制改革, 具有重要意义。

(一) 深化分配体制改革, 有利于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进一步改革、规范分配制度, 可以更大限度的引入竞争机制, 创造更公平的竞争环境。如此, 则能减弱垄断行业带来的不公平因素, 使劳动者在更加公平的环境下工作, 这有利于我国人民更快的走向共同富裕。

(二) 深化分配体制改革, 有利于健全全社会的分配制度。

通过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可以相应地改革各企业、各机关单位的分配制度, 从而建立起更规范的、更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更有利国民经济发展的分配制度。

(三) 深化分配体制改革, 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

通过改革, 寻求更加合适的分配方式, 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如果能通过改革, 使大多数人在劳动中能获得更公平乃至更多的收入, 那么劳动者的积极性便将大大的提升。劳动者作为生产力发展的主导因素, 必将大大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二、我国收入分配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 收入差距过大。

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 我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已由改革开放前的0.16上升到目前的0.47, 不仅超过了国际上0.4的警戒线, 也超过了世界所有发达国家的水平。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数字, 我国总人口中20%的最低收入人口占收入的份额仅为4.7%, 而总人口中20%的最高收入人口占总收入的份额高达50%, 并且最高收入者与最低收入者的收入差距每年正在以3%的增长速度扩大。收入差距重点表现为城乡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和行业收入差距。

1.城乡差距。

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一直处于不断扩大的趋势之中。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比例由1997年的246.89%逐步上升到2007年的332.96%。2008年开始,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出现了下降趋势,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比例由2007年的332.96%下降到2008年的331.49%, 下降了1.47个百分点。尽管如此, 2008年城乡收入比仍高达331.49%。如考虑到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在社会保障方面所存在的巨大差距, 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比目前的状况还要严重。城乡之间过大的收入差距一方面会进一步加剧本已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不利于城乡之间的统筹发展;另一方面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 严重的城乡收入差距阻碍了农业发展, 威胁到国家的粮食安全。

2.地区差距。

近年来各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变化幅度不大, 说明我国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保持在了一个较为平稳的状态。与此同时, 农村地区间收入差距要远高于城镇区域间收入差距。地区间收入差距问题所反映的是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 后者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首先, 广大中西部地区占我国领土面积的大部分, 也容纳了我国大多数的人口。如果广大中西部地区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 那么居民的收入增长就会受到极大限制, 居民生活水平也就不能得到有效改善。其次, 广大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 其消费水平也就相对较低, 从而限制了内需的扩大, 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

3.行业差距。

我国行业间收入差距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垄断造成的, 这一部分就属于不合理的行业间收入差距。行业间过大的收入差距造成了巨大的负面效应, 它将过多的人力资源集中到垄断行业, 窒息了经济发展活力。

(二) 收入分配关系紊乱。

尽管在党的十四大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逐渐建立起来, 但由于政府过多涉及收入初次分配领域, 在现实中收入分配制度却没有得到有效体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生产的扩大由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要素结合而共同推动进行, 所以应该由各生产要素按照其在生产中的贡献进行初次分配, 政府则主要通过提供公共产品等来弥补市场失灵。而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 政府直接涉及初次分配领域, 其主要表现就是在各个关系国计民生领域占主导地位的都是国有企业。尽管进行了现代企业制度改造, 但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的经营方式在本质上并未改变, 所以它们并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我国的国有企业之所以能够盈利, 主要是依靠政府所赋予的垄断权力获取垄断利润。与此同时, 由于政府是国有企业的最大股东, 国有企业利润是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政府也就丧失了对国有企业进行监管的动力。特别是当政府官员和国有企业管理者的个人谋利动机超过他们为人民服务的动机时, 国有企业就成了一部分人利用政府权力谋取个人利益的工具。

(三) 调节收入再分配的制约机制尚不完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各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必然会存在, 尽管这种收入差距是合理的, 但仍需要政府发挥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 从而保证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够获得维持其基本生存的收入。只有政府对收入进行再分配, 既注重效率, 又兼顾公平, 公平优先, 才能维持整个社会的顺利运转。政府对收入分配进行调节的手段主要是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制度。然而,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制度目前仍存在许多问题, 阻碍了其收入分配功能的发挥。

1.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差距调节不力。

这主要由两方面原因引起:第一, 我国缺乏切实可行的监测居民收入的办法, 导致税务部门无法掌握居民收入的实际状况, 无法按照居民实际收入征收个人所得税。第二, 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存在课税方式不合理、费用扣除标准不科学等问题, 从而导致我国个人所得税征收不足, 占GDP比重偏低。此外, 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主体不是高收入者, 而是广大中低收入者。

2.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首先, 城乡之间的不平等。由于我国实行城乡二元经济模式, 导致城乡差别待遇原则。在农村地区, 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居民只占极少部分, 特别是城镇人口享有的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和就业、教育、医疗等救助, 农民基本没有。这主要是与国家缺少投入, 农村劳动力外流, 农村社保制度不健全有很大的关系。其次, 群体之间的不平等。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 广大农民工无法享受到社会保障福利, 他们往往被排除到社会保障体现之外。不同单位和部门之间的劳动者所享受的社会保障待遇和项目差别也很大。在不公正的政策下, 企业退休职工退休金与机关和事业单位退休职工之间的差距逐步拉大。第三, 地区之间的不平等。从全国来看, 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不平衡, 造成社会保障分配的差异。一般来看, 经济越发达地区的养老保险覆盖率越高, 而落后地区养老保险覆盖率却处于非常低的水平, 而且受惠度也很低。

三、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主要思路

(一) 多渠道促进农村居民就业, 增加农民收入, 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政府要一如既往的贯彻和落实党的一系列惠农支农政策, 不断完善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继续增加财政对“三农”的资金投入, 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改革, 大力发展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农业。引导农村向二、三产业转移, 大力发展农村和城镇企业。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及时对拖欠农民工工资、随意延长工时等问题认真解决。进一步稳定农资价格, 降低生产成本, 适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 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增加农民收入。

(二)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我国收入差距过大主要是由于初次分配过程中收入分配秩序紊乱造成, 所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关键在于整顿和规范初次分配过程中的收入分配秩序。

1.转变政府职能, 缩小政府规模。

由于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 我国政府往往具有扩充权力、控制更多社会资源的动机, 这种动机的存在是政府涉入具体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根源。由于政府所涉入的经济社会事务越多, 它所拥有的权力就会越来越大, 控制的社会资源越来越多, 势必就要求政府的规模越来越大。因而, 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的关键是限制政府扩充权力和资源的动机, 这就要求将政府职能由促进经济增长转变为保障民生。根据因事设岗的基本原则, 政府从一般经济事务中退出之后会导致工作岗位减少, 这就要求合并机构、精简人员。

2.打破垄断, 缩小行业间收入差距。

在收入分配中缩小行业间不合理的收入差距, 最主要的还是要建立起充分的市场竞争环境, 打破一切不合理、不必要的垄断。一方面政府要通过深化改革减少管制、并运用适当的经济手段进行调节;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国有企业从社会责任的角度考虑尽责, 并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集中分配相当一部分国有资产收益。

3.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加快出台《工资条例》, 监督企业构建起合理公正的分配制度, 将工资水平与利润挂钩, 确保职工收入与企业经济效益同步增长, 解决企业普通职工工资偏低、工资增长缓慢、遭遇欠薪等社会问题;健全法制机制, 严格执法, 打击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加大政府对农民工的教育、技能培训, 提高劳动者素质, 切实保障劳动者利益。要进一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 以解决部分企业退休老职工待遇过低的问题。鼓励创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 大力扩大就业, 降低失业率, 增加劳动收入的覆盖面和人群基数。

(三) 完善再分配机制, 实现分配的公平。

1.尽快启动个人所得税的深层改革。

个税政策的核心问题应该是谁真正承担了最重的税收负担, 也就是说, 哪个阶层交纳了最大比例的税收。我国目前的个税的不足之处除起征点问题以外, 更主要在于分类所得税制, 以及根本不考虑纳税人家庭负担和支出的抵扣制度。这种分类所得税制与综合税制相比, 缺陷明显, 对不同性质的所得税分项计征, 难以全面、完整的体现纳税人的真实纳税能力, 从而造成所得来源多、综合收入高的人少纳税甚至不纳税, 所得来源少、收入低的人反而多纳税的不公平现象。因此, 必须通过一系列税制的配套改革和整体的设计, 真正实现税负合理和公平, 使高收入者多纳税, 低收入者减负, 从而使个税回归公平, 促进经济的健康增长。

2.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制度的建设。

社会保障体系是再分配的一个重要机制, 是改革发展的“减震器”、社会公平的“调节器”和社会稳定的“安全网”。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是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托底”机制。要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 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的覆盖面, 将符合条件的城镇从业人员逐步纳入社会保险范围。要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要高度重视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问题, 继续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试点, 有条件的地方可继续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提高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比重, 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还要积极发展社会福利,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参考文献

[1].张东生.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 (2009) [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 12

我国收入分配现状及财税政策研究 篇7

关键词:居民收入分配;财政支出;转移支付

引言

财政作为政府社会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应积极履行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责任。首先,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财政与工资分配、价格分配有着密切联系,发挥财政促进居民收入合理分配的作用,是财政本质所决定的。其次,收入分配职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主要职能,财政通过对社会产品的再分配来调整社会各主体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最终实现社会共同富裕。最后,公平原则是财政支出的重要原则,政府可以通过调节财政支出对象及结构,均衡地照顾和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实现社会的相对公平,促进社会财富分配的相对合理。在调节居民收入公平分配的问题上,财政主要可以从“收入”和“支出”两方面发挥作用,本文重点研究财政支出在促进居民收入合理分配上的政策选择。

一、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现状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扩大

2.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反映的差距。恩格尔系数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一般随居民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下降。从下页表2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都有所下降,但是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还是高于城镇居民,说明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与城镇居民仍有所差距。

(二)居民内部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差距逐步扩大

(三)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逐渐扩大②

(四)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渐扩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行业间的竞争加剧,行业间的收入差距也开始渐渐拉大,尤其是一些具有垄断性质的行业职工工资较高。从表3可以看出,近年来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都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而农、林、牧、渔业以及住宿和餐饮业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高效益的行业有能力为员工提供企业年金、住房公积金、补充医疗保险、特殊津贴等福利,并且其高管人员的薪酬水平更高,这更加拉大居民收入分配差距。

二、财政支出政策对居民收入分配调节作用的缺失

(一)财政社会性支出规模有限,导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2.卫生事业支出亟待加强,现行医药卫生体制不利于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从卫生总费用构成情况看,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和社会卫生支出的比重呈下降趋势,1978年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为32.2%,社会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为47.4%,2009年二者分别为27.2%、34.6%。与之相比,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比较高,1978年这一比值为20.4%,2009年为38.2%。④如果居民个人承担越来越高的卫生费用,很容易导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加剧居民收入差异的局面。

(二)城乡之间的公共产品供给不均衡,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1.农村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制约农民增收的步伐。由于长期以来中国实行的城市偏向型公共服务制度,导致目前城乡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问题已经非常突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仍不能满足需求,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用房不足,质量低下,农村学校教学设备不足,卫生条件较差,校园环境设施不配套等现象较为普遍。此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拨付、使用和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滞后,制约着农民增收的步伐。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影响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由于目前私人投资还难以大规模进入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领域,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主要依靠各级政府财政资金,而政府资金有限,投入难以持续,所以导致中国农村基础设施总体发展落后。一是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严重。二是部分地区的农村道路还不够通畅。三是农村新能源使用与环境卫生状况不容乐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会影响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剧了城乡公共事业发展的差距,也进一步加剧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三)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不科学,导致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2.有条件拨款加剧了富裕地区与贫困地区的差异。中国在中央政府对下级政府的拨款方面,有条件的拨款往往多于无条件的拨款,往往要求地方政府拿出配套资金。东部沿海地区资金充裕,就容易得到中央政府的拨款,中西部贫穷落后地区难以拿出配套资金,就难以得到中央政府的拨款。这导致区域经济差距扩大,进一步拉大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

三、促进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的财政支出政策选择

(一)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1.发展农村经济,增加财政支农补贴的力度,促进农民增收。农民增收的根本动力在于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地方政府应在立足村情的基础上,积极寻求农村的自然资源优势和经济发展潜力,培育和扩大主导产业,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高效农业等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财政应进一步完善粮食生产直接补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综合补贴等财政补贴形式,提高扶贫开发水平。

2.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首先,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支出的形式,加大对民间资本的吸引,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体制。其次,加大中央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力度,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的生活费补助政策,改善教师工资待遇。最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农村公共卫生事业。通过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积极探索科学规范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运作方式,提高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水平。

(二)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积极保障和改善民生

1.优先发展教育投入机制,努力实现全社会教育公平。保证财政对教育事业投入的资金增长机制,尽快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达到4%的目标。进一步落实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政策,支持解决好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就学问题。加强普通本科高校、高等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支持职业教育发展,重点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事业。

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应对风险能力。一是建立可持续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探索新型资金筹集模式,进一步提高退休人员工资,防止养老保险基金空账运行的弊端。二是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社会救济和救助体系。三是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加大城乡医疗救助支持力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四是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扩大失业保险的范围和补助标准,积极开展补充保险和倡导商业保险。

3.运用财政政策,积极促进就业与再就业。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支出政策,一方面支持中小企业和服务业吸纳就业,另一方面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工作,鼓励自主创业。重点做好就业困难人群、零就业家庭和受灾地区劳动力就业的帮扶工作,对返乡创业的农民工给予政策扶持。

(三)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实现基本公务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1.明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事权与财权,科学确定有条件转移支付中对配套资金的要求,实现区域均衡发展。应明确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中央政府承担全国性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支出,地方政府承担地方性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支出。具有跨地区“外溢性”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支出责任,分清主次责任,由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按照一定比例共同承担。属于中央事权的项目,由中央财政承担配套资金。对属于中央与地方共同事权的项目,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确定不同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额。对属于地方事权的项目,为了鼓励地方推进工作,中央财政因地制宜给以不同的奖励与补助。

2.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强化转移支付的均等化作用。首先,适当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重,尽量将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县乡财政奖补资金、调整工资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年终结算财力补助等转移支付形式整合到统一的一般性转移支付中,并科学确定标准财政支出与收入。其次,规范和减少专项转移支付。对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进行清理整合,减少立项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使专项转移支付能够体现民主、公开、透明、时效性的特点。最后,逐步取消税收返还制度。税收返还制度不能体现均等化的目标,不能起到均衡地区财力的作用,所以可以将其整合到一般性转移支付中,促进中国转移支付结构优化。

3.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应向中西部地区和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等欠发达地区倾斜,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在对这些区域进行资金支持时,应着重关注对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调整工资转移支付等项目的补助,提高中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缩小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

参考文献:

上一篇:作文 无所不能衣下一篇:ast高有什么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