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单元计划

2024-07-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单元计划(通用6篇)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单元计划 篇1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解决问题)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单元教学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单元教学重、难点:

1、小括号的使用。

2、综合算式的应用。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表内除法

(一)课本P13~36页。单元教才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有: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第一,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合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概念。第二,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用口诀求商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解决问题是结合除法计算出现的。首先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孕伏解决问题的内容。然后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编入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内容。单元教学要求: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单元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单元课时安排:

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2课时左右 除法„„„„„„„„„„„„„„„„„„„3课时左右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课时左右

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教科书第37~47页的内容。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上册已学了如何辨认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与 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会判断角与直角。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板上的 直角进行比较,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教材都是从现实生活实例入手,抽象出数学概念,最后,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深入理解概念,体现了知识形成的完整过程。单元教学要求:

1、生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3、使学生通过看、说、百、分、画、互问几互答等活动形式,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学会提出问题并运用一定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评价意识。单元教学重、难点:

1、直角、锐角、钝角。

2、知平移、旋转现象。

3、画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单元课时安排:约3教时

第四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 表内除法

(二)课本P48~66页。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主要内容有: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用除法计算的简单的实际问题,综合应用乘、除法计算的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着重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口诀求商一般方法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诀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单元教学要求:

1、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2、使学生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

单元教学重点:

1、使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

2、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单元教学难点:

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单元课时安排: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3课时左右 解决问题 „„„„„„„„„„„„„„„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课时

第五单元 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 教科书第67~84页的内容。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事万以内数的认识。包括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近似数以及数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教材将上述内容合成以下逻辑结构。

数的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本学期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在这一阶段,学生将认识更大的自然数。它不仅是大数的计算的基础,而且是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必须让学生切实学好。单元教学要求: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2、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3、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单元教学重、难点:

万以内数的读写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而其中的数的组成、数位的意义等概念又是读写数的重点。难点:

(1)数数过程中,接近整百、整千时拐弯处的数如何数的教学。(2)体会多位数中的数位意义以及相邻数位之间的10进关系的教学。(3)如何读写中间、末尾有“0”的数。单元课时安排:约8教时

第六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

克和千克 课本P85~90页。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质量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单元教学要求: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单元教学重点: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单元教学难点:建立克和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单元课时安排:

克和千克„„„„„„„„„„„„„„„„„2课时左右

第七单元 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课本P91~105页。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以及加减法估算。共安排了5个例题。这部分内容是在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100以内的加、减法基础上教学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口算和笔算,复习了数和计算的有关知识,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学习万以内的数鱼计算起就铺垫作用。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设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单元教学重点:

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单元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设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单元课时安排:6课时。

第八单元 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课本P106~111页,第八单元(统计)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两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本单元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单元教学内容:

继续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代表五个单元)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本单元选择了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学校组织学生检查身体、对街头过往车辆的调查、彩电的销售情况统计等。例题的编排力求使学生经历统计过程,又从中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方法,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如不偏食、注意用眼等等,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本册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物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 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图(一格代表五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

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 意识和创新精神。

单元教学重点: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单元教学难点:完成以1格代表5个单位的统计表的制作。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

第九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九单元(找规律)(第115—118)单元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去创造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单元教学重、难点:

1、在教学中用主题图找规律的方法。

2、数列相邻两项的差组成一个新的数列,这个数列是一个等差数列。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单元计划 篇2

本单元以讨论允许和不允许做的事情而展开学习, 在不断深入讨论过程中又学习了表示同意和不同意的表达方法以及由情态动词should构成的被动语态。为了能够增强学生开口讲英语的自信心, 第一课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创设与本课话题相关的情景, 如谈论青少年日常行为规范、校规、家规等。围绕着教学目标, 设计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任务, 让学生辩论一些学校规章制度。学生在使用所学目标语言进行辩论时, 教师要不断地鼓励学生, 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真实观点和想法, 同时学会关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规章制度, 对周围世界进行比较客观地认识和评价, 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 教学内容分析

学生在七年级下册第十二单元“Don’t eat in the classroom”中学过关于规章制度的讨论, 在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what should I do?”中学过情态动词should的用法。本单元谈论的是学生非常熟悉又和生活、学习紧密相关的话题——家规、校规及其他规章制度, 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 激起学习的兴趣。因此, 掌握“be (not) allowed to do/ Should (not) be allowed to do”难度不大。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自由谈论各种规章制度, 发表自己的观点, 并陈述同意或不同意的理由;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各种家规、校规进行修改, 并为一些组织机构制定新的规章, 体现“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学了就用”的新课程理念。

(二) 学生情况分析

笔者教学的对象是初三学生 (以中等生为主) , 他们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 所以对英语学习的模仿力很强, 但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没有自信, 害怕表现, 但又希望能得到大家的肯定。因此笔者在教学活动中尽量让这部分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有更多的说英语的机会,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还有一些学困生由于基础薄弱, 对完成某些任务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可采取小组奖励的办法, 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 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学, 鼓励小组中的优秀成员主动帮助困难生学习,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他们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让他们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三、教学目标分析

(一) 语言知识目标

1. 掌握语言结构 should (not) be allowed to do, 学会表达 agree 和 disagree。

2. 对目标语言的听力训练。

(二) 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了解和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中学生日常行为准则、规范自己的言行, 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和优良品德; 正确看待“家规”“班规”“校规”等, 并能认真遵守;理解父母、教师的合理建议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一) 教学重点

1. 词汇:teenager, choose, pierce

2. 词组:too wild, too silly, too young, not seriousenough, not old enough, not calm enough, get earspierced

(二) 教学难点

结构:should be allowed to,

should not be allowed to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 步骤 1:导入 (5 分钟)

T: An exchange student comes to our classtoday. He wants to know some rules about ourschool.

通过投影展示以下活动名称, 学生以四人一组活动, 各自谈论在学校里能做哪些, 不能做哪些。

What rules do you have at our school?

We should sweep the floor every day.

We should not arrive school late.

We should not take mobile phones .

……

sweep the floor, clean the blackboard, fightw it hothers , arrive school late , take mobil ephones等等。

多媒体呈现表格, 小组讨论填表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引入新知。

( 二 ) 步骤 2:呈现 (25 分钟)

1.Introduce the new structure: allow sb. to dosth. / don’t allow sb. to do sth.

多媒体呈现 :

Teachers allow us to eat in the dinning hall.

Teachers don’t allow us to eat in the classroom.

2. 小组活动:

全班50人分成12组, 每组4人

游戏规则:

(1) 用纸片做成12个签, (其中有2个签画有小红旗) , 由组长抽签, 抽到带有小红旗的签的两个组进行比赛。

(2) 第一轮用am/is/are allowed to结构说句子, 比赛小组每人2次机会, 但是不能重复出现句子, 否则为失败。第二轮用am/is/are not allowed to结构说句子, 规则同第一轮。获胜小组会得到一面红旗并在全班中挥舞以示胜利。

(3) 在重新抽签 (不含已参加过的小组) , 规则同2.

参考短语:sweep the floor, fight with others, eat in the dinning hall, eat in class, take mobilephones等, 可以自己自由发挥。

设计意图:由熟悉的结构引入新的结构, 并采用小组活动使每个学生能够参与其中熟练短语和句子结构, 达到开口说的目的, 有助于学生理解下一环节, 从而使新授课的内容达到高潮。

3. 被动语态:

(1) 定义 : 表示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 .

(2) 构成 : 助动词be+ 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助动词有人称、时态和数的变化。

(3) 含有情态动词的被动语态:情态动词+ be +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

(4) 用法:当我们不知道谁是动作的执行者, 或者没有必要指出谁是动作的执行者, 或者只强调动作的承受者时, 要用被动语态。

4.复习过去分词的构成 :

(1) 规则变化

watch---watched practice---practiced

study---studied stop---stopped

(2) 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分词:

am/is /are---been have/has---had

write---written do---done go---gone

5. 教学1a

(1) 教师明确任务要求, 给出一定的指导。强调重点词汇:teenager, choose, pierce。

(2) 让—位学 生大声朗 读1a中的句子。 确定学生理解了每个句子之后,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agree or disagree。

(3) 在学生掌握了结构be allowed to的基础上, 进—步介绍带有主观态度的新结构:

should (not) be allowed to, 告诉学生这—结构增加了情感态度, 表示应该被允许和不应该被允许。

(4) 学生完成1a之后, 让不同的学生发表意见:agree or disagree. Why?

6. 投影展示练习

我会做:这个环节要求学生快速抢答做4个转换句子, 将allow sb.to do变成be allowed to do并用投影展示答案。

1.They should allow us to have part-time job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We should allow children to spend time with their friend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The teacher should allow Anna to finish thepictur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arents should allow children to choose theirown friend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We should be allowed to have part-time jobs.

2. Children should be allowed to spend timewith their friends.

3. Anna should be allowed to finish the picture.

4. Children should be allowed to choose theirown friends.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la中的句子, 投影展示练习这个环节巩固了学生allow的用法。

7. 教学 Section A - lb, 2a, 2b

利用多媒体课件中的Section A - 1b, 2a , 2b进行听力练习。

(1) 认识新词汇:teenager, earring, get their earpierced, do homework with friends

do part-time jobs, too wild / young / silly …, not serious / calm / old…enough

(2) 教师先帮助学生明确要求, 并且给出—定的指导。

(3) 让学生朗读其中的句子, 问题。

(4) 播放录音, 核对答案。

设计意图:带着问题听录音能提高学生听的质量和信心。

8. 练习

用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The telephone _____ (invent) by Bell in 1876.

The trees may _____ (plant) in spring.

Teenagers should not _____ (allow) to drive.

English _____ (speak) in Canada.

Math must _____ (study) well.

答案:

was invented , be planted , be allowed , is spoken, be studied

设计意图:巩固本节课所学的被动语态。

(三) 步骤 3:巩固和拓展

1. 学生列出青少年应该被允许做的和不应该被允许做的事情, 列表之后进行 free talk。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重点结合Section A -1c和Section A - 2c的内容进行小组活动, 以便能更自然, 更正确地使用所学的语言。

通过投影展示语言结构和交际中要用到的词组:

结构:should be allowed to, should not be allowed to

词组:too wild, too silly, too young, not serious enough, not old enough, not calm enough

设计意图:创设贴近学生实际情况的情境, 真实而富有趣味, 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巩固了本课的新知。

(四) 步骤 4. 小结

1. 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内容复习Grammar Focus.

2. 总结并回顾本节课所学到的重点知识。

(五) 步骤 5:作业

1. 用结构 be (not) allowed to do 列出课堂上介绍的—些事情;

2. 用 should, must, may 等情态动词各写出 5 个被动语态的句子。

(六) 步骤 6:板书设计

六、教学评价设计

(一) 评价内容

本节课通过展示练习, 巩固与拓展这两个环节, 如果全班80℅的学生能够按要求学习或完成句子, 那么就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本课的教学难点即得到突破。这是评价本课是否成功的更重要的标准。

(二) 评价方法

小组活动汇报, 基本全体学生都能说出一个正确的句子即可符合标准;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单元计划 篇3

[关键词]识字教学 兴趣 引情入境 演绎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0-09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低年级课本大量的、抽象的归类识字也是教学的难点,因为单调的识字是枯燥乏味的。具体、形象的事物更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因此,教师在识字教学中,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有意识地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营造识字教学的良好氛围,使学生能够主动识字,乐于识字。

那么,如何让识字教学的课堂充满情趣呢?下面,我就以二年级下册“识字六”一课为例谈一谈识字课堂中的情趣教学。

一、引情入境,充分调动学习兴趣

抽象的文字,“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只会让学生厌学,学习效率低下。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师在导入环节要创设具体形象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学二年级下册“识字六”一课时,首先,我说:“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动物,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森林动物园去看看。”接着,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一幅森林动物图片,学生兴奋极了。“快来和你喜欢的动物打个招呼吧。”充满人情味的招呼,让学生知道这些动物的名称,也拉近了他们与动物的情感距离。就这样,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课程的学习。

二、兴趣盎然,主动识字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前的情感导入已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这个神奇动物世界的浓厚兴趣,学生有了强烈的识字欲望,想和这些汉字交朋友。这时,教师就抓住良机引导学生图文结合地学习12个词语。具体步骤如下:

1.自由读韵文,要求读准动物名称,声音响亮。

2.检查读韵文,正音。

①分组读,每组一行。

②开火车读词。

③指名读,相机认读生字,给“狮”正音。

④去掉拼音由小组长在组内检查读。

⑤看着词卡读一读。

3.熟练诵读韵文。

4.指导朗读,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突出不同动物的特点和喜爱动物的感情,体现韵律美。

在以上的教学环节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生字的字音,整体感知整篇韵文。在学生意犹未尽时,我趁热打铁进行巩固。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体,对直观事物很感兴趣。鉴于此,我设计了“挂门牌”的游戏,让学生把写有动物名称的词卡分别贴在相应的动物图片上,读出自己对动物的喜爱或害怕。一个学生拿着写有“老虎”的词卡,声音颤抖地读出了这个词,将它挂在老虎图片上撒腿就跑。学生在环境中认词识字,词语与图像一一对应,把抽象的词和形象的事物整合在一起。名称与实物建立起了亲密的关系,在这样的识字教学中,学生脑海里有形,脸上有情,口中有声,让一个个静止的生字活起来,赋予生字勃勃生机。

三、激情演绎,拓宽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能主动进行探索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识字教学也不例外,有了这种主观能动性,识字教学就不要局限于课本本身,要不失时机地向外拓展延伸。二年级下册“识字六”,12个词串都是动物名称,动物贴近学生的生活,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他们喜欢模仿,喜欢展现自我。

于是,我设计了“森林动物大聚会”这样一个环节。课前,师生动手把动物画下来(既有课内的,也有课外的),做动物头饰,制作相应的动物名称词语卡片。学生纷纷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头饰戴上,将对应的词语卡片贴在胸前。我先提出要求:(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出场亮相;(2)介绍“自己”,如生活习性、身体特征等。一只“狮子”迫不及待地出场,他挺着胸晃动着肩膀,用低沉的声音说:“大家好,我是一头乱发的万兽之王,在森林里,我是老大,我喜欢吃肉。”话音刚落,“仙鹤”迈着T台步走来了,满脸骄傲地说:“我全身洁白,头上顶着颗红宝石,像仙女一样高雅。当危险迫近时,我还能腾空飞翔。”“大象”上台时摔倒了,大家纷纷上前搀扶,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一定要爱护它们!”

介绍动物,这又是一次情境的渲染,学生的感情又一次升温。看着学生声情并茂地演绎,我感受到学生的思维活了,文字丰满了,通过实践体验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好的识字课堂不仅要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还要使学生乐于识字,善于识字,它是一座桥梁,把学生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

总之,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拓宽识字途径,培养识字能力,使枯燥的识字教学成为培养学生探索的热土。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单元计划 篇4

【教学内容】

混合运算(教材第47页内容)。【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讲解,探索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运算顺序,用脱式正确计算。

2.通过计算训练,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重点难点】

探索只有乘除法和加减法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正确。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口算。

7×3= 29-19= 8×4= 12+24= 5×6= 17-9= 9×9= 9+45= 9×4= 45-21= 7×6= 15+17= 2.解答下面的问题。

(1)一个花瓶有7枝花,5个花瓶共有多少枝花? 7×5=35(枝)

(2)小红买了6只气球,每只气球3元,小红一共花了多少钱? 6×3=18(元)【情景导入】

师:很好,在刚刚的简单复习中,同学们都已经熟练掌握了一步计算,不知道两步计算大家还记得吗?

板书:你还记得58-14+6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吗? 生:先计算58-14=44,再算44+6=50。师:真聪明!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新课讲授】 师:我们知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板书:15÷3×5 师:那么大家知道在没有括号的乘、除法算式里要怎么计算吗? 生1:先计算15÷3=5,再计算5×5=25。生2:也是从左往右计算。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对。

板书: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47页“做一做”。(1)学生独立完成计算题。(2)抽学生板书计算过程。(3)教师逐一讲解。

2.完成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1题。(1)学生独立完成计算题。(2)抽学生板书计算过程。(3)教师讲解、订正答案。3.完成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2题。(1)学生分组比赛完成本题。

(2)教师点同学给出自己的答案,集体交流,看是否一致。(3)教师给出正确答案,集体订正。4.完成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3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在课本上写出正确计算过程。(2)同桌互相交流。(3)全班集体订正。(4)教师小结。【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这节课我们再次学习了只有加减法、乘除法没有括号的综合算式。希望同学们能记住运算顺序,熟练运用。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教学板书:

第1课时 混合运算(1)

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教学反思:

第2课时 混合运算(2)

【教学内容】

混合运算(教材第48页内容)。【教学目标】

1.通过“跷跷板乐园”的情境,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用脱式正确计算。

2.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

1.掌握“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2.理解“先乘除,后加减”的算理。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脱式计算下列各题,说一说先算什么。16+5-6 30+7+2 3×8÷4 7×1×2 【情景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去跷跷板乐园逛逛,看看会有一些什么收获。(2)看教材第48页图,说一说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3个跷跷板,每个坐了4人,边上围观了7个同学。)

(3)小组讨论:怎样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4)小结:从同学们计算人数的过程中,我们知道:一个两步算式,有乘法又有加法,无论乘法在前还是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新课讲授】 板书:

①等号写在算式下面左边。②加号和7要照抄下来。

小结:在乘加混合运算中,先算乘法,后算加法,第一步不参与运算的数要落下来。

师:计算时,乘法和除法是同级的,所以我们也可以得到这个结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48页“做一做”。(1)学生独立完成。(2)教师抽学生答题。(3)集体订正答案。【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计算两步算式,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有除法和加减法,要“先乘除,后加减”。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 对应练习。教学板书:

第2课时 混合运算(2)

①等号写在算式下面左边。②加号和7要照抄下来。教学反思:

第3课时 混合运算(3)

【教学内容】

混合运算(教材第49页内容)。【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小括号的作用。2.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运算。【重点难点】

1.掌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2.理解小括号的作用。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口算。

6×9= 30+15= 45-7= 26+4= 63÷7= 50-8= 42÷6= 54÷9= 37+8= 18÷3= 5×4= 18+9= 30-6= 72-40= 48÷6= 2.脱式计算。

7×2+30 46-6×4 15+25÷5 36-9+10 18-12÷4 80-40÷5 63÷9+7 9×6+9 【新课讲授】

1.复习“跷跷板乐园”情境,翻开教材第48页出示图,学生观察图片。图中告诉了什么,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从图中我们知道:3个跷跷板,每个4人,围观7人。解决的问题是:一共有多少人? 2.试一试:怎样解答?

3.分析评价。

冬冬分步列式解答,算出了,做对了。

乐乐列出综合算式,结果也是一共19人,像乐乐这样列式对吗?(乐乐写的算式中有加法又有乘法,要先算乘法。上一课的时候,我们还没学习乘法和加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如果先算7+4就不符合题意了。)

老师请小括号来帮忙,在乐乐写的算式上加上小括号,7+(4×3)算式中有小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这样问题就解决了。

4.尝试练习。板书:

小结: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1题。(1)学生独立完成。(2)抽学生板书此题做法。(3)教师讲解,集体订正。2.教材第49“做一做”第2题。(1)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讨论。(2)汇报,教师评讲。

3.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3题。(1)学生独立完成。(2)同桌互相检查。(3)全班集体订正。(4)教师小结。【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今天学习了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算式里有小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教学板书:

第3课时 混合运算(3)

教学反思:

第4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50~52页练习十一。【教学目标】

1.培养热爱生活、关注社会、欣赏他人、尊重他人的情感。

2.感受运用混合运算知识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过程,掌握运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方法。

3.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理解混合运算知识,理解小括号的作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学会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并了解小括号的作用,会计算有小括号的两步计算题。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正确使用小括号。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这节课我们来对混合运算进行复习。【练习讲授】

1.复习混合运算实练。(1)口算。

9÷3= 20-16= 63÷9= 21-14= 54÷6= 8×3= 18+8= 40-8= 9+27= 42+7= 56÷8= 4×9= 35-20= 24+6= 32÷8=(2)下面的计算对吗?把错误的改正过来。①12+12÷6 =24÷6 =4 ②42-(22+9)=20+9 =29 ③7×4-16 =28-16 =44(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①42除以6的商是(),再加上19得()。②7乘以8的积是(),再减去30得()。③50减去20的差是(),再除以6得()。④6加上22的和是(),再除以4得()。2.复习解决问题。

讨论: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应该注意什么?

小结: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首先要找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数据,把缺少的信息数据作为先要解决的问题,并解决这个问题,最后解决题目所提出的问题。

【课堂作业】

1.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4题。(1)抽学生板书题目。(2)学生独立完成。(3)教师讲解。

2.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5题。(1)学生独立完成。(2)同桌互相检查。(3)教师讲解,统一订正。3.教材第51页练习十一第6题。4.完成教材第51页练习十一第9题。(1)学生分组比赛完成本题。(2)教师集体订正。【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整理和复习,我们对混合运算以及用混合运算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希望同学们还要多加练习和运用,以便解决生活中的更多问题。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教学板书:

第4课时 练习课

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有括号时先算括号里的。

教学反思:

第5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53~54页内容。【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验思考的快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练习,更加熟练地用乘加、乘减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对学生进行尊老爱幼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计算意识,增强学生的情感。【重点难点】

学会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同学们在游乐园里玩得真开心,可不知不觉到了中午,我们肚子有点饿了。走!老师带你们到面包房买面包去!

【复习巩固】

1.出示教材第53页例4情景图。2.引导观察,提出问题。

师:你从这幅画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谁能把这个问题说完整?

生:面包房一共要烤90个面包,已经烤了36个,每次能烤9个,剩下的要烤几次?

3.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1)提问:你能解决“剩下的要烤几次”这个问题吗?(2)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各小组汇报讨论的结果。请各组把讨论的结果汇报一下,重点说一说你的解题思路和列式。

生1:我先算没烤的面包有多少个,再用它除以每次能烤的个数,得到的就是还要烤几次。列式为:

90-36=54(个)54÷9=6(次)

生2:我的想法和他的一样,但是我把他的两个算式写成了一个算式,列式为:(90-36)÷9=6(次)

师:你先算什么?

生2:我先算没烤的面包有多少个。

生2:我的方法是在90-36的前面和后面加上一个小括号,表示要先算90-36。列式为:(90-36)÷9=6(次)。

师:你从哪里知道要加小括号的? 生2:我上节课学习的。

师:你真会学以致用,你是学习的小主人。

小结:小朋友们,我们的数学家在很早以前就约定,像这样又要写在后面,又要先算的情况,用小括号把后面的算式括起来,表示先算。如果在以前,你们也能成为数学家,你们真棒!

师:你们会读(90-36)÷9这个算式吗? 生:不会。

师:这个算式应该这样读:90减去36的差与9的商是多少。4.自主体验,总结判断。

师:比较上面几种算式,说说自己喜欢哪一个算式,再说说喜欢的理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评。

5.通过刚刚的讨论,我们知道了如果一个问题需要多个步骤才能解决,要想好先解答什么,再解答什么。

6.尝试练习。(1)投影出示:

平均插在5个花瓶里,每瓶插几枝?(2)小组讨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3)列式解答,把先算的部分加上小括号。(19+16)÷5 =35÷5 =7(枝)

答:每瓶插7枝。【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的第3题。

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完成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的第4题。(1)让学生说明图意。

(2)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3)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3.完成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的第5题。

(1)让学生板演此题,同时加强训练学生的计算速度,增强学生的数感。(2)教师讲解。4.完成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的第6、7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各题,学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相关信息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5.完成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的第8题。(1)让学生仔细看题中的情境图。

(2)请学生分析题中所给的信息,以及要求的问题。(3)学生先独立思考解题,再在全班交流。(4)老师讲解,统一订正。【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

小结:在生活中有很多问题要我们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而且方法很多,在今后的解决问题中老师希望大家能总结出更多更好的方法。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教学板书:

第5课时 解决问题

剩下的还要烤几次? 方法1: 90-36=54(个)54÷9=6(次)

方法2:(90-36)÷9 =54÷9 =6(次)教学反思:

第6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练习题(教材第57、58页内容。)【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先乘除,后加减,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的运算顺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记住混合运算的顺序,正确计算。2.利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利用所学知识来上一节数学整理和复习课,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以及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复习讲授】 1.知识梳理。

师:混合运算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呢?请同学们看看课本,在小组内讨论、回顾、总结一下。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学生汇报,师生共同梳理知识。

2.自主探究解题方法。(1)出示第一个问题。

师:要求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可以怎样列式计算?你有几种方法,每种方法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

小组交流。

全班汇报、交流,集体订正。

生1:先看图中一共有3组相同数目的苹果,每组有5个,就可以求出3组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再加上另外的3个,就可以求出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分步计算 5×3=15(个)15+3=18(个)综合算式 5×3+3=18(个)答:一共有18个苹果。

生2:如果把图中的苹果看成4组,每组有5个苹果,可以先求出4组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再减去多算的2个,就可求出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分步计算 5×4=20(个)20-2=18(个)综合算式 5×4-2=18(个)答:一共有18个苹果。(2)出示第二个问题。

食堂运来60袋米,第一天吃了9袋,第二天、第三天吃的都与第一天同样多,还剩多少袋米?

师:想一想,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有几种算法?它们的运算顺序一样吗?

学生独立探究,尝试解答。小组交流。集体汇报、交流,总结解题思路和方法。小结:

方法1:先求第一天剩下多少袋,再求第二天剩下多少袋,最后求第三天剩下多少袋。

列式:60-9-9-9=33(袋)

方法2:也可以这样想:先求出三天共吃了多少袋大米,再把运来的米的袋数减去三天共吃的袋数,就是剩下的袋数。

列式:60-(9+9+9)=33(袋)列式:60-9×3=60-27=33(袋)答:还剩33袋米。3.归纳总结。

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认为在解决问题时应注意什么?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小结:(1)解决问题应用口诀:解决问题莫着急,数量关系要看细,乘法能求几个几,加求总数没问题。比多比少是减法,部分用减准成立。

(2)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法。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57页“整理和复习”第1题。(1)学生分小组讨论。(2)学生汇报,教师评讲。

2.完成教材第57页“整理和复习”第2题。(1)学生独立完成。(2)同桌互相交流想法。

3.完成教材第58页练习十三的第1题。(1)学生分小组讨论。(2)汇报,教师评讲。

4.完成教材第58页练习十三第3题。(1)学生独立完成。(2)同桌互相检查,交流想法。(3)教师讲解订正。【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了运用所学习的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其中重点是学会使用了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小括号的作用就是表示要先算。

【课后作业】

1.教材第58页第2、4题。2.完成本课时 对应练习。教学板书:

第6课时 练习课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单元计划 篇5

表内乘法

(一)课本P13~36页

单元教学内容 1.除法的初步认识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解决问题 单元教学分析

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第一

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合活动情境 让学生建立“平均分”概念 第二

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 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用口诀求商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 解决问题是结合除法计算出现的

首先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孕伏解决问题的内容

然后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编入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内容

单元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会读、写除法算式

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单元教学重点

1.使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并会求商

3.运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的意义

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知识基础

1.加、减、乘三种运算方法 并会熟练计算连加、连减

2.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口诀

3.在学习乘法时 有了分东西的基础

认识了一份、几份、总数 知道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建立了“倍”的概念

单元知识网络图

例题的知识点 例1 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例2 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平均分

例3 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

例4 体会除法的意义

初步掌握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例5 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例1 教学求商的方法(被除数不超过12)

例2 用2-6的任意一句乘法口诀求商(被除数不超过36)

例3 解决与“平均分”相联系的简单实际问题

例4 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单元课时安排

1. 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2课时左右 除法.........................................................3课时左右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除法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课 题平均分 教学内容

课本P13~14页

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 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 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 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具准备

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修改

一、创设数学情境 提出数学问题

1、谈话导入 实际操作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 老师要送给你们

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 要求把糖果分完

(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2)各小组动手操作(3)各小组汇报情况 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 你发现了什么?(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 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4)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

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 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4)学生交流、汇报

二、组织有效教学 探究数学本质

1.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 怎样分?有几种分法?(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2.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 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3.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 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 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三、致力问题核心 建立数学模型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 总结:每份分的同样多 叫平均分

四、设计有效检测 解决实际问题 1.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2.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五、升华经验成果 深化数学内涵

本节课的知识你是通过什么方法学会的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课 题

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P13页

例3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解决租船问题的过程中 掌握“把一个数每几个为一份来分”的方法 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在操作、交流 自主探索的过程中

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掌握“把一个数每几个为一份来分”的方法 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过程 修改

一、创设数学情境 提出数学问题

1.小朋友你们喜欢春游吗?喜欢去哪里春游? 2.出示春游租船问题的情景图(不显示解决问题的办法)

师:瞧!图中的小朋友也去春游啦!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 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问题? 3.学生观察画面 交流信息

二、组织有效教学 探究数学本质 1.学习例3 出示例3主题图

2.分组探讨解决“租几条船”

师:你能应用你收集的信息帮他们解决租船问题吗?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本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结果

3.全班交流反馈 及时评价

三、致力问题核心 建立数学模型

小结: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24里面有几个4 24里面有6个4 就需要6条船

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遇到这样的平均分的问题

在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吗 给大家说一说

四、设计有效检测 解决实际问题 你们真了不起

不但解决了租船问题 还能找到最佳方案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小熊在做什么? 1.课本第15页的“做一做”

问:图中的小熊在做什么? 小熊在思考什么问题? 你能帮小熊分分看

(引导学生帮小熊分筷子 用小棒代替筷子动手分

引导学生思考:有几个小动物就餐?一双筷子是几根?并说说怎么分)

2.练习三第4、5题

(1)第4题

出示分萝卜的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画面

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和问题?(2)学生独立完成

然后教露分的过程和结果

(3)第5题

师:你们知道小猴子爱吃什么?请小朋友帮忙分香蕉 要做到公平

把18支香蕉平均分给6只小猴 每只小猴分到()个; 把18支香蕉平均分给9只小猴 每只小猴分到()个;(4)学生借助学具动手分一分 并边说分的过程和方法

开放题

1.学生独立操作

(1)用15个方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 每个长方体用()个木块

(2)每个长方体用3个木块 可以摆()个长方体

思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2.学生在生活中找出用平均分的例子 在小组里交流分享

五、升华经验成果 深化数学内涵

本节课的知识你是通过什么方法学会的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和大家分享?

小结:今天我们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会用到数学知识 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就一定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课 题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P18页 例4 练习四第1、2、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除法运算的含义 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过程与方法:在沟通图画语言、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之间联系的过程中 发展符号感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的简洁美

教学重点

1.知道除法运算的含义 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具准备 课件等

教学过程 修改

一、创设数学情境 提出数学问题 1.谈话

出示课件情景图

2.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 每盘应放几支?请小朋友想一想

3.开展活动 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

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 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 但无论怎样分 结果都是一样的

每个盘子里放()支竹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二、组织有效教学 探究数学本质 1.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

问: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 每盘放三支 每盘放得同样多 是平均分吗?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 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

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 它就是“÷” 读作:除号

写时先画一条横线 再上下各一点 横线要直

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 12÷4=3 读作:12除以4等于3

a.12表示什么意思?4呢? b.这是除号

“÷”表示什么意思? c.12÷4什么意思? d.分得的结果

每份是多少?3在哪儿呢? e.12÷4=3表示什么意思? 3.分一分 写一写 读一读

(4)让学生吧12支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三份

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 再读一读

三、致力问题核心 建立数学模型 小结:

① 观察得到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② 你能再举一个生活中的实例 也用这个算式来表示吗? ③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

除号前面的数都表示什么?除号后面的数都表示什么?等号后面的数都表示什么吗? 小结:通过前面的研究你有什么体会?

四、设计有效检测 解决实际问题

1.课本第18页的“做一做”(1)明确要求(2)学生动手操作 填写算式 教师巡视

(3)汇报:说说每道除法算式的含义.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第一关(练习四第1题):“魔法卡片”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 请6名学生来抽卡

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 读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2)第二关(练习四第2题)“小帮手”

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 教师巡视

(3)第三关(练习四第3题)“分西瓜”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 然后交流

五、升华经验成果 深化数学内涵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课 题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P19页例5 练习四第4、5、6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 温故知新

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活动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具准备 课件等

教学过程 修改

一、创设数学情境 提出数学问题 1.谈话

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

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每4个竹笋放一盘”这句话什么意思?出示问题“能放几盘?”完整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 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

二、组织有效教学 探究数学本质

活动中

学习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 继续了解除法的含义 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1.学习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平均分的过程 继续了解除法的含义

(1)能放几盘呢?谁来分一分?(2)汇报 展示分的过程

(3)我们刚才在干什么?

(4)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大家分的过程吗?20÷4=5(盘)

(5)20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6)为什么这个意思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呢?(7)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吗? 2.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20÷4=5 谁来读读这个算式?

(2)谁知道这三个数在除法算式中分别叫什么名字吗?

除号前面的20叫做被除数 除号后面的数叫做除数 结果叫做商(教师板书)

(3)在这个算式中

被除数表示什么?除数和商呢?(4)12÷4=3中

被除数、除数和商又分别表示什么呢?(可以用话说也可以指图说明)(5)谁来说一说

这些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10÷5=2 15÷3=5 18÷2=9

三、致力问题核心 建立数学模型

思考:看看例4和例5 小熊和熊妈妈分竹笋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四、设计有效检测 解决实际问题

1.同学们学得很好

如果我们把 例5改成“每5个放一盘

能放几盘?”你们还能列出算式吗?试一试

学法指导:如果有困难 请你们摆一摆手中的卡片 帮助自己列一个算式 同时读给你的同桌听听

并说出被除数、除数和商各是几?

2、课本第19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2)学生动手操作 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讨论与总结

①观察这些除法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指导学生用被除数除数等名词来说)

②被除数都是12说明什么? ③除数越来越小 说明什么? ④商怎样变化 说明什么?

⑤由此你有什么发现?想说点什么? 3.挑战园地:

(1)练习四第4、5题

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 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四第6题:先让学生看图 叙述平均分的要求 再让学生动手圈一圈 圈好后填写算式

最后让学生对照图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五、升华经验成果 深化数学内涵

这节课

你有什么收获?(把一个数每几个为一份 分成几份 也用除法计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用乘法口诀求商 第一课时 课 题

用乘法口诀求商

(一)教学内容

课本P23页例1 练习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

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自己得出除法算式的商;通过比较分析的思维过程 使学生体验到可以用多种方法求商 感受到用口诀求商的简便;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借助乘除法的关系

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

教具准备 课件等

教学过程 修改

一、创设数学情境 提出数学问题 出示情境图

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故事

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你会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猴妈妈有12个桃子 每只小猴分3个 可以分给几只小猴?

猴妈妈把12个桃子平均分给4只小猴子 每只小猴子可以分几个?

二、组织有效教学 探究数学本质

(一)教学例1(1)用乘法口诀求商

1.动手操作 探究方法

(1)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并说说分的过程

(2)小组合作 交流方法

2.我们通过分一分知道了可以分给4只小猴 如果我们不动手分 那该怎样想呢? 3.学生交流想法

(探讨求商的方法)

a.读算式12÷3=4 设问:你们是怎样得到这个商的?把自己的想法写一写 画一画

b.展示算法

(1)12-3=9 9-3=6 6-3=3 3-3=0(分桃子)

(2)用学具分成4个3.(分桃子)(3)3+3+3+3=12(数猴子)(4)想:三()十二 商4(想结果)c.比较选择 理解算理

(1)我们想了这么多办法帮助猴妈妈解决了问题 如果你是猴妈妈你会选择哪种办法呢?为什么?(2)结合这个具体问题说一说 为什么可以用这句口诀来求商呢?

板书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d.12÷3的商是几?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二)教学例1(2)用乘法口诀求商

1.这幅图还可以这样看: 出示:猴妈妈把12个桃子平均分给4只小猴子 每只小猴子可以分几个? 2.自己读题目 列出算式

3.汇报:12÷4=3

12表示什么?在哪看到了?4呢? 4.你是怎样计算的?和同桌说说你的想法

()四十二

三、致力问题核心 建立数学模型 比较两道例题

提升学生思维:从刚才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结果不相同思路相同)

四、设计有效检测 解决实际问题

1.引导学生自己完成第24页的“做一做”第1题 然后与同桌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10÷2= 12÷2= 8÷2= 10÷5= 12÷6= 8÷4=(1)想想这些题目有什么特点?(2)交流汇报

看来

用同一句口诀可以计算两道除法算式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题

学生认真观察图 说说图意 然后独立完成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2、3题

五、升华经验成果 深化数学内涵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课 题

用乘法口诀求商

(二)教学内容

课本P24页例2 练习五第4~6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能运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培养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游戏中巩固知识并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借助乘除法关系进一步理解求商思路 掌握求商方法 正确求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等

教学过程 修改

一、创设数学情境 提出数学问题

1.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2.指名汇报

二、组织有效教学 探究数学本质 1.教学例2(1)引导学生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2)学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教师板书

a.每行栽4棵 栽了6行

一共栽了多少棵? b.一共栽了24棵 每行栽了4棵 可以栽多少行? c.一共栽了24棵 栽了6行

平均每行栽多少棵?

2.你会列式吗?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说说商是几

你是怎么算的?比较总结求商的方法

三、致力问题核心 建立数学模型

小结: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

仔细观察都用哪些乘法口诀求商?通过比较这些除法算式求商的方法发现规律

四、设计有效检测 解决实际问题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4题

要求学生口述对题意的理解以及求商的方法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5、6题

要求学生读懂题意 理解题意 独立完成

五、升华经验成果 深化数学内涵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课 题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P29页例3 练习六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 会写单位名称

过程与方法:通过提供丰富、现实、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 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除法应用题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等

教学过程 修改

一、创设数学情景 提出数学问题 出示例3主题图

(1)谈话:看小朋友在课间喜欢玩些什么游戏?是怎么玩的?说说你看到了什么?(2)学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分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3)全班汇报

二、组织有效教学 探究数学本质

1.教学例3(1)从图中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讲给你的同桌听听

(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一共有多少学生?*平均分成3组 每组几人?*每组5人 可以分几组?

(3)一幅图提出了3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该怎样解答?说说这样解答的理由

第二、三个问题怎么解答?试试看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这样计算的理由吗?(4)你能说出表示的意思吗? 通过解答这3道题

你能发现它们间的关系吗 和你组里的同学讨论讨论

(5)看!又来了3位同学

那每组应该有几人?你是怎么算的?和组里的小朋友说说

2.出示课题 板书:解决问题

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三、致力问题核心 建立数学模型 通过以上的学习

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吗?

四、设计有效测试 解决实际问题

1.引导学生完成P29页“作一做” 请学生观察情境图后用自己的语言讲小刺猬运水果的故事 引发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 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2.学生从图中搜索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 独立解决书中提出的问题

3.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六1-3

教师巡视、指导

做完的同学选择一道题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计算的?

五、升华经验成果 深化数学内涵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课 题

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P31页例4 练习七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探索解决乘除两步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索解决乘除两步应用题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等

教学过程 修改

一、创设数学情境 提出数学问题 今天

让我们一起到儿童商场逛一逛 出示例4的主题图

问:你们瞧

这个柜台里有什么? 学生观察主题图后回答

二、组织有效教学 探究数学本质 1.教学例4

(1)出示情境图:从他们的议论中你知道了什么?(2)学生观察情境图 找出里面的数学问题

(3)小明想买5辆小汽车

应该付多少钱?

引导学生得出:12÷3=4(元)是求1辆小汽车多少钱 因为要知道小明买5辆小汽车应付多少钱 必须要先知道1辆小汽车多少钱

(4)鼓励学生再提出问题

2.小结:揭示课题

三、致力问题核心 建立数学模型 通过以上学习

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吗?

四、设计有效检测 解决实际问题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七第1题

问:要完成这道题必须先知道什么? 2.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

3.教师巡视

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五、升华经验成果 深化数学内涵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课 题 整理与复习教学内容

课本P35、3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

进一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促使学生加深对除法含义的认识

3.巩固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4.巩固用乘、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让学生对自己在本阶段所学的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及情感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与反思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准备 课件等 教学过程 修改

一、创设数学情境 提出数学问题 1.请小朋友回忆一下本单元我们学习了有关什么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2.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

二、组织有效教学 探究数学本质 1.单元知识整理

(1)通过这些新朋友

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新知识呢?

(2)学生回忆在“表内除法”这一单元中结识了哪些新朋友 思考并回答问题

2.单元复习

(1)复习除法的意义

出示第一题主题图:比较这三道算式 说明乘法与除法的关系

指名回答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小结、板书

(2)复习除法计算

出示口算卡片 学生分组进行口算

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进行口算的

总结:我们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 这样可以算得又对又快

(3)复习除法应用题

每位学生拿出8根小棒

平均分一分后再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分的

谁能把你的分法和算式说给大家听一听

引导学生观察这几种分法和算式

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在组内交流分的过程和除法算式

三、致力问题核心 建立数学模型

小结:这几种分法都是平均分 都用除法计算

四、设计有效检测 解决实际问题

1.引导学生完成P35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 个别指导

(2)汇报交流 说说是怎样想的

2.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

先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 订正

3.引导学生完成第3题

(1)出示情境图

学生看图并在小组中提出问题进行解答

(2)全班交流汇报 评价

五、升华经验成果 深化数学内涵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单元计划 篇6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

(三)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是在前面经历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实物和单个立体图形以及几何组合体的学习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根据从一个或多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拼搭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根据给出的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给定数量的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

2.根据给出的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教学目标

1.能根据给出的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给定数量的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让学生体会可能有不同的摆法。

2.能根据给出的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体会有些摆法的确定性。

3.通过小正方体拼搭几何组合体的活动,经历观察、操作、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积累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措施

1.准备好必要的教具和学具。

2.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3.精心组织教学,使操作更有实效。

本单元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教材也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考和活动空间,这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但因需要操作的环节比较多,教师需要精心组织教学,做到“活而不乱”。

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

教材分析

通过四年多的数学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量的整数知识(包括整数的认识、整数四则运算),本单元让学生在前面所学的整数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整数的性质。本单元涉及到的因数、倍数、质数、合数以及第四单元中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都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本单元的知识作为数论知识的初步,一直是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重要内容。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一些有关整数的知识,另一方面,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能根据2、5、3的倍数的特征判断哪些数是2、5、3的倍数,能根据质数和合数的特点正确判断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

4.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教学重难点

1.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2、5、3的倍数的特征。

2.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能根据质数和合数的特点正确判断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

3.能根据2、5、3的倍数的特征判断哪些数是2、5、3的倍数。教学措施

1.本单元的知识属于数论的初步知识,概念比较多,并且有些比较抽象,概念的前后联系又很紧密,部分学生学习时会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在教学课堂知识的同时,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

3.引导学生多进行探究性学习,能发现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直观上使学生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不同,在此基础上,找出长方体,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然后再概括出正方体的特征,逐步形成空间概念,并强调学生多动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把表面积的概念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联系起来,为下面学习计算表面积作好准备。教材中没有总结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而是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去想计算的方法,有利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节中,通过实验、观察,引进物体的体积概念,接着认识体积单位。教学体积的计算方法,并总结体积的计算公式,最后引导学生推导出体积单位的进率。介绍容积的概念及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的关系。本单元教材重视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及联系实际。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³、1dm³、1cm³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体积的意义。

2.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容积)的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3.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容积)的计算公式。

4.建立正确的体积观念。

5.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措施

1.注意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从现实生活情景引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中培养空间观念,建构新知。

3.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适当增加练习量,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教材分析

分数的意义这部分教材多方面地展现了分数的来源,体现了学习分数的现实需要和数学需要,教材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情景,让学生在观察、实践操作中领悟知识,达到教学的效果。同时,教材把因数、倍数的有关知识与分数的相结合了起来。

教学目标

1.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4.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5.会进行分数与小数互化。教学重难点

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认识,约分、通分。教学措施

本单元的特点之一就是概念较多,且比较抽象。而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撑。因此,在引入新的数学概念时,适当加大思维的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化抽象为直观,对于顺利开展教学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所谓化抽象为具体,就是通过具体的现实情况,调动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来帮助理解。所谓化抽象为直观,就是运用适当的图形、图式来说明数学概念的含义,这是小学数学最常用的也是最主要的直观教学手段。

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

(三)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或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和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旋转90度。

3.初步学会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4.让学生在上述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旋转90度。

3.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旋转90度。

教学措施

1.由于本单元知识是在学生已有的关于对称和旋转的知识基础上,并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行安排的,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观察、想像、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独立探究出来。

2.教师要切实组织好学生的课堂活动,为学生创造进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不要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独立思考。这样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

3.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图形的旋转,平移,对称。

第六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材分析

1.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是数学运算的重要基础知识之一,能否熟练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评价学生是否拥有良好的计算能力,拥有良好的数感的一项重要尺度。

2.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有: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以及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

3.这些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在三年级上册学过的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出结果。

2.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仍然适用,并会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简算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良好习惯。

3.体会分数加减运算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教学重难点

1.同分母、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及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措施

本单元中教材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推导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推导,从整数和小数加、减法的意义,计算法则,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到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直至加、减法运算定律和性质的推广,无一不体现着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种内在联系,注意对比和沟通,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感悟新旧知识之间的共同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学习新知,这样不仅省时、突出重点,还培养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迁移、类推能力。重视口算,强化关键,培养能力。本单元中,分数加、减法中的分子、分母一般都不大,很多计算题可以直接口算出来,因此在计算正确的基础上,提倡能口算的尽量口算,以便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程度和口算能力。

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根据需要用折线统计图直观地表示数据。2.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及其特征,能根据需要选择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3.结合统计知识的学习,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措施

1.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和对比。2.重视统计学习的现实意义和核心思想。3.注重对学生开展统计活动的过程性评价。第八单元:数学广角 教材分析

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本单元主要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措施

上一篇:得到产品调研报告下一篇:质量评估报告 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