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有林场改革历程与发展思路(共10篇)
我国的国有林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为加快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和改善生态,在重点生态脆弱地区和大面积集中连片的国有荒山荒地上,采取国家投资的方式建立起来的专门从事营造林和森林管护的林业事业单位。经过50多年的建设,全国国有林场总数已达到4507个,分布在31个省(区、市)的1600多个县(市、旗、区)。现有职工总人数66万人,其中在职职工47万人,离退休职工19万人。经营总面积9.3亿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7.5亿亩,森林面积6亿亩,森林蓄积量22亿立方米,分别约占全国林业用地面积、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的18%、23%和17%。
国有林场在我国林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骨干、示范和带动作用,特别是在森林培育和保护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得到了社会的公认,但是,国有林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很多困难和问题,如林场经济危困,职工生活困难,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发展后劲不足等,国有林场的改革迫在眉睫。
我国国有林场改革历程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国有林场也和其他行业一样,进行了多方面改革探索,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国有林场改革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时间为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上世纪90年代初期。这一阶段的改革,主要是围绕着国有林场内部经营管理展开的。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全面推行场长负责制,确立场长在生产、经营、管理中的中心地位,以实现责任和权力的统一。建立了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使责、权、利有机结合起来,以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缩小经济核算单位,推行一级管理两级核算或两级管理三级核算,以提高经济效益。在此期间,国家提出了国有林场实行“以林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利用,以短养长”的办场方针,许多林场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广开生产门路,兴办多种产业,改变了长期以来主要是单一营林生产的格局。由于当时处于物资短缺时期,国有林场通过开展多种经营生产的各类初级产品不愁没有市场,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收入显著增加,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第二阶段:时间为上世纪9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后期。这一阶段改革,是围绕着强化内部管理,转换经营机制,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展开的。重点改革内容:一是推行人事、劳动、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在人事制度上,打破干部与工人的界线,推行干部聘任制;在劳动制度上,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在分配制度上,实行按劳分配为主,推行多种形式的分配方式,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根据岗位技能和实际劳动贡献确定职工的收入。二是强化内部管理,转换经营机制。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合理设置内部管理机构,压缩非生产人员,充实生产第一线,建立和完善了各种岗位责任制、生产责任制和经济责任制,从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入手,规范内部管理,形 成了有效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三是大力提倡发展职工家庭自营经济。林场创造条件并提供优惠政策,允许并鼓励职工发展种植、养殖和小型加工项目,增加职工收入。通过上述改革,国有林场的内部管理得到一定加强,经营机制得到明显改善。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国有林场多种经营生产的初级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下降,经济效益下滑,林场经济危困局面开始显现。1997年,全国国有林场出现全行业亏损。为此,中央财政从1997年开始安排国有林场扶贫专项资金,帮助国有林场解决面临的经济困难。
第三阶段:时间为上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这一阶段的改革,主要是围绕着国有林场如何摆脱困境,建立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进行了积极探索。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实力的增强,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加,对林业的主导需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国家对林业的指导思想进行了及时调整,提出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林业工作的重点从以木材生产为主转向了以生态建设为主。为适应这一变化了的新形势,国家从90年代后期开始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重点生态工程,在加大对林业投入的同时,调减木材产量,特别是地处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的省区实行了禁伐。国有林场以木材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受此影响,国有林场的经济危困加剧,进入了长达6年的全行业亏损。国有林场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务院领导同志对解决林场困难和问题作出了重要批示。各级政府和 林业主管部门就如何解决国有林场面临的困难问题、建立国有林场稳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进行了多方面的积极探索。1999年山东省率先开展了国有林场分类经营改革,重点是在对林场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明确了将生态公益型林场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对促进国有林场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2005年4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包括理顺管理体制,转换运行机制,解决职工分流安置和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问题的综合配套改革政策措施。几年来,各地从不同角度积极探索解决国有林场问题的措施和途径,为全面推进国有林场综合配套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国有林场改革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 1.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是要进一步明确国有林场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国家投资设立国有林场的目的是大力造林、育林,加快森林资源培育,以保护和经营管理森林资源为根本任务。在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的新时期,必须对国有林场发展方向和目标进行重新定位,也就是要集中精力把培育扩大森林资源作为根本任务。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快造林绿化进程,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强化经营措施,不断提高森林资源质量。
二是要改革管理体制,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国有林场实行了近20年的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自收自支的管理体制,已不符合新时期林业发展的要求,必须从根本上进行改革。要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公益性事业主要由政府负责、商品经营性活动主要由市场运作的职能分工,把国有林场承担的社会公益事业和以获取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商品经营性活动相对分离开来,使以承担生态建设这一公益事业为主要任务的国有林场纳入政府管理的范畴,其建设所需投入主要由政府财政负责,为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提供保障;使以商品经营性活动为主要任务的国有林场以及场办经营性项目,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运作,给予更灵活的政策,让其在市场竞争中求得更好的发展。
三是要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国有林场特点的运行机制。要彻底改变国有林场管理机构庞大,供养固定职工多,管理成本高,经济负担沉重的现状,变国家出钱养人为国家出钱办事。生态公益型林场要按照所承担的任务和管理的难易程度,合理核定事业编制。用人上全面推行聘用制和岗位责任制,林业生产性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由社会力量来完成,商品经营性活动面向市场经营。2.改革的主要任务
国有林场的综合配套改革,主要涉及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两个方面。
在管理体制方面:
一是界定两类林场,明确各自的性质和相关政策。将生态区位重要、以公益林营造和管理为主要任务、主要发挥生态效益、为国家和社会提供生态产品的林场界定为生态公益型林场,按公益事业单位管理;将自然条件较好、以商品林和其他产业经营为主要任务、主要发挥经济效益、为国家和社会提供物质产品的林场界定为商品经营型林场,逐步推行企业化管理。
二是生态公益型林场要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按照“精简、效率”的原则,重新核定事业编制,其人员经费和机构经费纳入同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
三是对于森林管护人员,与林场订立劳动合同,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产品等方式,加大对生态公益型林场的投入力度。
在经营机制方面:
一是生态公益型林场要建立以聘用制为基础的用人制度。商品经营型林场的劳动人事制度,可以参照国家对企业的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二是生态公益型林场的各类商品经营性活动和产业开发项目,都要按市场机制运作,组建独立法人实体经营。国有林场的造林、抚育、森林采伐以及其他生产性活动,要引入市场机制,采取承包或向社会招标等形式进行
三是生态公益型林场范围内各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产业发展,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通过招投标的方式,采取面向市场的办法进行。
3.改革的保障措施
为了确保国有林场改革的顺利实施,切实把各项改革政策落到实处,真正实现改革的目标,必须认真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妥善安置国有林场职工。生态公益型林场除纳入事业编制的人员外,其余人员要通过长期聘用森林管护人员、利用林场现有经营性项目转为企业职工、内部退养、领取一次性安置费后自谋职业等多种途径进行妥善安置。
二是解决好国有林场职工社会保险问题。需要分门别类制定具体政策,解决不同类别职工参加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问题,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
三是解决国有林场积累的债务问题。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国有林场各类债务的具体政策,为国有林场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关键词: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政策建议
国有林场在培育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和发展林业经济等方面承担着重要作用, 其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国有林场改革与可持续发展是一项政策性强、牵扯面广、影响因素多的复杂社会工程。下面笔者将简要分析我国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 并提出几项促进其改革和可持续发展的构思。
1 影响我国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1.1 外部环境因素
(1) 自然因素。我国国有林场大多建立在人烟稀少的边远偏僻地区, 这些地方大多经济较落后, 交通条件差, 自然环境条件恶劣, 而且很多林场房屋、通讯、电力、饮水等基本设施条件差, 影响了林业的发展。
(2) 政策因素。我国国有林场存在木材采伐管理政策滞后的不足, 受国家政策控制较紧, 无法自主根据市场需求进行采伐, 导致投资回收慢。而且还存在林地补偿政策滞后、林业投融资政策滞后、林业税费负担重等政策的制约, 严重阻碍了国有林场的正常发展。
(3) 社会因素。由于国有林场大多处于边远贫穷的落后地区, 社会条件较差, 造成许多国有林场承担过多的政府职能、社会职能, 如学校、医院、派出所等机构, 加重了林场的负担。此外, 一些国有林场还担负着巨大的历史债务, 导致林场出现财务困难, 也制约了国有林场的正常运作和发展。
1.2 内部条件因素
(1) 要素投入因素。国有林场存在投资长期不足, 银行债务沉重的问题, 国家对林业实行“多取少予”政策, 使得资金投入问题成为制约林业发展的瓶颈。而且森林还过伐严重, 林木资源存量偏低, 现存的森林资源质量也不高。林场职工整体素质水平不高, 职工收入也偏低, 林场的生产和管理技术水平也较落后。
(2) 产业因素。现在许多国有林场的经营规模偏低, 由于在建场过程中受人为切割的原因, 使得经营面积偏小, 难以取得规模效益。而且大多数林场产业结构单一, 无多种经营项目, 造成经济基础越来越薄弱。
1.3 体制因素
落后的管理体制与经营机制是现阶段国有林场存在的最大的问题, 它们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致使国有林场缺乏有效的动力机制。
(1) 自身性质与定位。国有林场的存在有其合理性, 森林经营适于规模化, 因而国有化更适于林业的发展, 森林资源大规模私有化, 也不适于我国国情。然而, 国有林场“企不企, 事不事”的这种性质与其担负的任务和职能不相适应。
(2) 管理体制因素。国有林所有权主体不明确, 林业主管部门、林场乃至各级政府都认为自己可以代表国家, 使其在某种程度上处于无人负责的状态, 造成产权交易的动力不足, 巨额的林业资产不能流动和重组, 导致经营不善。国有林场还存在管理体制落后的问题, 它不适应于森林资源的保护、发展和持续利用的要求, 林场分配制度、企业领导产生机制和林场剩余财产支配权都不合理。
(3) 经营机制因素。目前国有林场用人机制普遍比较僵化, “大锅饭”“铁饭碗”的体制没有从根本上被打破, 导致出现“林场机关化、人员老板化”、“人在家中休息、树在山上生长”等不良局面, 停留在任其自然的粗放经营模式上。
2 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2.1 加快林业改革, 建立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基础
(1) 加大国有林场分类经营的改革。我国国有林场大多实行的是生产性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管理的模式, 造成各级机构管理职责不明、权利不清。因而要加强国有林场的划分, 如事业型和企业型, 生态公益型、生态经营型和商品经营型国有林场的划分, 为国有林场改革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2) 加快国有林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应坚持“政企分开、社企分开、事企分开”的改革方向, 加快林业行政管理制度改革, 实现“还权于政, 还利于民, 减负于企”的宗旨。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 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森林资源管理体制, 由国有林场管理机构代表国家行使, 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 履行出资人职责, 享有所有者权益。
(3) 积极推进林权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是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 首先应界定明晰的国有林产权, 明确其所有权、经营权、转让权、法人财产权和受益权等多项权利, 分清利益主体、行为主体和责任主体, 健全市场法规和秩序, 逐步取消商品林的采伐管理制度, 促进国有林场的有效流转, 放开商品林经营。
2.2 采取有效措施, 创造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条件
(1) 解决历史债务问题。国有林场巨大的历史债务, 不仅使林场的经营变得困难, 还会造成拖欠职工工资、职工基本福利得不到保证。但受到禁伐限伐、划定公益林等政策调整的影响, 国有林场还贷的能力非常有限。国有林场的债务情况比较复杂, 应逐项进行清理, 针对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政策, 逐步加以解决。如对于一些只能发挥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公益林, 政府应承担债务, 必须出台专项政策、拿出专项资金予以解决。
(2)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解决冗员问题。我国国有林场职工人数庞大, 仍有很多地区的国有林场未进入社保体系, 社保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国有林场职工十分关心社保问题, 能否很好地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 是国有林场改革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除社保问题之外, 冗员多也是国有林场的一个通病, 妥善安置富余人员, 是改革的难点。要想解决国有林场富余人员问题, 就应转变他们的安置观念, 鼓励其走出林场;同时鼓励国有林场企业化, 使其改变单一的经营结构, 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3) 解决国有林场承担政府职能、社会职能问题。为使国有林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就应减轻其社会负担, 把派出所、学校、医院等由国有林场代管的机构逐步剥离出来, 交给当地政府管理, 暂时难以剥离或又确实需要保留的, 政府应给予一定的支持。只有解决好这一问题, 国有林场才能成为纯粹的经济组织, 获得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机会。
(4) 全面履行政府的生态公益林的出资功能。目前大多数国有林场的主要任务是生态建设, 提供公共物品, 其获得收入的渠道较窄, 要真正使大多数国有林场转变为企业, 各级政府应从资金上予以支持, 对生态公益林全部、分类、足额补偿, 切实履行出资职能, 保证国有林场的资金充足。
(5) 制订和落实国有林场税费优惠政策。国有林场即使企业化后, 政府应在税费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以降低其税费负担。
3 结语
目前国有林场的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 但在国有林场企业化、市场化改革过程中, 还会面临大量的问题需要解决, 有关部门和专家一定要充分研究, 提出更加妥善的解决对策, 实现国有林场的可持续发展, 继续发挥其在生态、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永红.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的林权争议调处[J].现代农业科学, 2009 (10) .
关键词:国有林场 深化改革
1 辽宁国有林场发展现状
全省现有国有林场182个,分布在14个市,57个县(市、区),其中辽东山区99个,辽西北地区69个,辽中南平原沿海地区14个。辽中南地区林场分布特点是一个县(市)只有一个林场。国有林场事权管理以县为主,县属林场164个,占90%,厅直5个,市直13个;副处级以上林场3个,副科级以上129个,股级50个。2007年,全省国有林场资产总额17.6亿元,林木资产6.2亿元;负债总计8.4亿元,其中银行贷款4.2亿元;营业收入5.4 亿元;林场净利润5032万元;39处国有林场亏损,亏损面达22%,亏损额为1296万元。全省国有林场林业用地面积1134万亩,蓄积量4866万立方米。商品林357万亩,公益林776万亩。“石头山”难以绿化的荒山面积33万亩,主要分布在辽西地区。职工总数23669人,其中在职17178人,离退休6491人。在职职工中,60%的职工在管理、技术、护林岗位上,40%的下岗职工承包、经营林场森林资源及自谋职业。大多数大中专生毕业于20年前左右,人数占8%。辽东山区平均每个林场人数139人,辽西北地区86人,辽中南地区73人。全省国有林场实行岗位工资,在职职工平均月工资额845元,退休职工1008元。162个林场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88个林场参加了医疗保险,大多数林场没有参加失业、工伤、生育保险。
2 当前国有林场存在的突出问题
2.1 债务负担沉重,生产经营艰难。全省国有林场负债总额8.4亿元,其中银行贷款4.2亿元,主要用于营造林、多种经营项目,每年负担2000余万元的银行利息。
2.2 社保压力巨大,保障体系不完善。全省162个林场欠缴金额10154万元,20个林场未参保需补缴“进门费”7448万元,共计1.7亿元,压力巨大,林场无法解决。同时,保障体系还有不完善方面。
2.3 基础设施落后,自我积累难以建设。集中表现在7个场部不通公路,15个场部饮水困难;不通公路工区196个,不通电的188个,不通电话的196个,吃水困难的92个。
2.4 人员包袱沉重,职工分流困难。随着国有林场承担任务的转变,造林任务和木材采伐量不断减少,客观上造成人员过多,负担沉重。2007年全省国有林场在职职工17178人,其中在岗的10284人,下岗的6874 人。初步推算,全省林场在岗职工中将又有14%人员下岗分流,分流安置就业困难重重。相当部分家庭有两人甚至全家均为林场职工,他们一旦下岗,生活将难以保障。
3 造成当前国有林场困境的原因
3.1 林场定性不准确,身份边缘化。在调研中,新宾县林业局领导说:“当前林场性质不明,是林场开展工作的最大障碍,是改革中首要解决的问题”。表现在,在人事、工资制度上按事业单位管理,但事业费供给无保障;在劳动用工制度上按企业对待,林场职工在加入养老保险、就业等方面都遭遇到重重困难,下岗职工难以纳入城镇职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地处农村的国有林场,其国有性质也限制了林场享受国家对农村的扶持政策。
3.2 自然环境条件差,投入严重不足。遼西北大多数林场位于生态脆弱的高山区和土地贫瘠地区,辽东山区部分林场地处地势险峻的远山区,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加之各种冰冻雪压和山洪自然灾害的发生,破损严重,投入严重不足。
3.3 结构调整不到位,经营机制不活。近20年,尽管林场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兴办二、三产业,但没有按市场经济规律运行,致使林场产业项目基本失败,同时也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在经营机制创新等方面,虽然林场做了尝试和努力,但由于受各种因素和自身条件的影响,一直未能建立健康的经营机制。这种单一的经济结构也难以承担以生态建设为主的任务,更满足不了安置职工再就业的需求。
3.4 经营困难重重,生存发展举步维艰。全省国有林场经营面积规模不等,最大的24万亩,最小的不足5000亩,设置不尽合理。如桓仁县城郊林场与库区林场的林地隔岭相望,却设置两个林场。城郊林场有林面积只有9千余亩,现有职工115人,与大林场一样有相同的管理机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造成机构臃肿、效率低下。同时,还有部分“无资源、无产业、无资产”的“三无”林场,即东部山区无可采伐森林的林场,西部地区无间种林下土地的林场,同时两个地区又都没有林业产业项目和可开发利用资产的林场。
4 深化国有林场改革的对策
4.1 建立新型的国有林场管理体制。管理体制是深化国有林场改革的核心与前提,不解决管理体制问题,林场改革谈不上深化,也就没有突破与进展。根据国有林场承担的主要任务和发挥的作用不同,对我省国有林场实行分类管理,划分为生态公益型林场和商品经营型林场。
4.2 调整国有林场规模与布局。对同一地区国有林场数量较多、单个林场经营规模过小的,要减少机构设置,实现规模经营,提高管理效益。进行重新规划布局。
4.3 妥善安置国有林场富余职工。富余职工安置是深化林场改革最大的难点,林场要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地实现再就业,提供生活保障。根据我省国有林场实际,拟以下方式安置:一是利用现有林场经营性项目优先安排富余职工,二是林场可采取现金支付经济补偿的方式或以产权流转多种经营项目和商品林的方式安置富余职工;三是各地制定解除分流人员的补偿标准,对“三无林场”,国家、省、市财政安排资金予以解决。
4.4 切实做好国有林场职工社会保障工作。解决职工养老保险应作为深化林场改革的突破口,存在的问题是欠缴费多、参保“进门费”高、政策不统一。应按照分级负责、政策扶持、区别对待、逐步完善的原则加以解决。一是商品经营型林场采取以资源换资金的办法解决入保问题,生态公益型林场的职工入保所需资金由国家、省、地方三级财政解决。二是鉴于国有林场的特殊情况,省社保部门应统一规范全省国有林场入保的补缴形式和程序,降低入保门槛,实现应保尽保;三是规范养老金管理制度,足额发放养老金,确保林场职工养老保险政策落到实处。
4.5 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一是债务问题。国有林场利用银行贷款造林,并已划为生态公益林的贷款本息,建议由省政府按程序核销或暂停息挂帐;因林场木材加工等多种经营项目亏损而形成的债务,偿还贷款;二是拖欠工资问题。对改革后重新聘用的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在职时拖欠的岗位工资,应纳入林场的收支预算逐步加以解决。对未聘人员在职时拖欠岗位工资,可采取以各类资源资产作价抵顶等方式加以解决;三是社会负担问题。按照属地化原则将林场代管的乡镇村以及林场自办的学校、医院等机构逐步移交当地政府。
一、xx林业局的发展现状及其在全市林业建设
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xx林业的发展现状
xx市xx林业局始建于1979年元月,属县级建制的市直事业单位。局下设八个国有林场(即和尚塬林场、张家湾林场、直罗林场、药埠头林场、槐树庄林场、张村驿林场、任家台林场、岔口林场),一个森林消防大队,一个中心苗圃,三个木材检查站(即五里埔木材检查站、岔口木材检查站、寺峪木材检查站)。
全局现有干部职工915人(天保工程编制总人数1165人,其中森林管护人员558人,社会公益人员73人)其中:离退休222人,在职职工693人(其中男职工475人,女职工218人,内退68人)。全局现有专业技术人员 179 人,其中高级职称74 人,中级58人,助理 74人,技术员41人。现有固定资产1000余万元。
1979年元月建局伊始至1985年以前,属市财政全额预算事业单位,经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由上级下达木材生产计划任务,所需经费由财政全额拨付。1985年以后,林业进行内部改革,管理体制变为事业单位企业管理,实行“自主经营、自收自支”,成为财政差额补贴的事业单位。2000年天保工程实施以来,森林采伐全面停止,林业局(场)所需经费由中央和地方财政按天保工程方案核定数配套供给。天保工程规划实施期从2000—2010年,共计11年。
(二)xx林业在全市林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xx林业局为xx市直四大林业局森林面积最大的一个林业局,辖区总面积453万亩,经营面积423.3万亩,其中林业用地413.5万亩,非林业用地9.8万亩。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322.6万亩,灌木林地48万亩,疏林地7.4万亩,未成林造林地8.3万亩,宜林地27.2万亩,全局森林覆盖率76%,林木蓄积1072万立方米。林区内设有陕西子午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柴松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植物主要有:油松、侧柏、华山落叶松、辽东栎、白桦、山杨、小叶杨、刺槐等。野生动物较为丰富,列入国家保护的ⅰ级、ⅱ级动物有10多种,其中金钱豹、黑鹳、金雕、白鹳闻名遐迩。这片天然次生林萌发生长于清朝同治年间,这片森林不仅福泽xx,而且是关中平原和渭北旱塬的天然屏障,属陕西五大林区之一,被誉为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一颗“绿色明珠”、陕西的“一叶肺”,生态区位极其重要。
***林场是***县仅有的一处国有林场,始建于1959年,位于鲁西南黄泛平原,是风沙危害严重地区,自然灾害较频繁。林场总面积214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146公顷,活立木蓄积量为5000立方米,属特用型生态公益林场。主要是由白榆、刺槐、毛白杨、黑杨等一大批优良树种汇集形成的特种用途林,林场的存在与发展对保证树种遗传改良的可持续性,维护树种和遗传的多样性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对于树种开发,提高绿化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截止到2002年底,林场在职职工32人,离退休职工16人,总人口170人。其中管理人员4人,后勤人员4人,林业生产职工24人;有技术职称的职工7人;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5人,初小学历的27人。在职职工全部参加了养老保险。林场目前有房屋总面积2000平方米,电力设施落后,全场没有柏油路面,农机具严重老化,个别设备已经瘫痪,缺少通讯工具。84年以来,因地方财政紧缺,林场改为事业单位,实行企业管理,自收自支。近几年来,随着公益型特种用途林建设的步伐加快,目前公益林已占全场林地总面积的80%,场内原从事其它经营的土地逐年减少,很难开展多种经营,没有稳定收入,加之实行分类经营后应给予的政策性补贴没有到位,更增加了林场开展正常经营活动的难度。目前,职工年工资总额为26万元,实发13万元。林场固定资产现值160万元,债务余额50万元。在林场生产经营困难的情况下,各级干部职工同心协力,连续两期完成了部、省下达的良种基地建设任务,取得了13项科研成果,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好评,1998年被划定为特用型生态公益林场。
二、制约国有林场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1、***林场位于***县西南部,靠近边界,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又属于黄泛区,立地条件差,林地盐碱低洼,生产力低下,发展门路窄,难以找到合适的经营项目,不能形成规模项目,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由于经济困难,房屋年久失修,无力建造新房,电力设施不能配套,没有林场公路,交通极不便利,下雨天无法进行生产,通讯工具、农机具得不到配备更新。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林场的发展,完全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
2、机制僵化。分配制度不完善,不同岗位间、同岗位间,工作的质和量与职工的收益挂钩不直接,职工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出来。没有形成较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环境,没能充分发挥职工的劳动潜能,过多地强化了壮大国有经济成分,忽视了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国有资产闲置,造成浪费。
3、国有林场的包袱重。林场总面积有214公顷,可用林地有160余公顷,特用型生态公益林占130余公顷,多数是汇集的良种基因,基本没有可采伐利用的林地资源,剩余的30余公顷土地,虽然林场配备了有能力、有管理经验的领导集体,但因剩余土地太少,无法开展大规模的多种经营项目,只能进行小面积单一的育苗,来维持林场的生产经营。
加之多年来林场一直负债经营,离退休人员多,成为了林场的一项沉重负担。
4、林业政策发展滞后。***县***林场属特用型生态公益林场,国有林场分类经营政策没有落实,相应的专项资金和差补费没有到位,县财政困难,97年以来,也没有资金或具体措施进行脱贫扶持,而且林场在生产经营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每年还要拿出大量资金用于特用型生态公益林的培育和管护,直接影响到对发展其它多种经营的投入,使林场陷入恶性循环中,无法进行有规模、有秩序的生产经营活动,严重影响了林场的发展。
三、深化改革,加快国有林场发展的主要措施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促进林场发展。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清形势,加强思想学习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林场职工的整体素质和文化水平,增强林场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经常聘用专家来单位讲课,选派优秀人员到外地学习,提高干部职工的技术水平。积极和大专院校、科研部门联姻,引进智力和技术,依靠科技,增加效益。进一步完善以岗位生产责任制为核心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不同岗位的目标管理体系和监督考核办法,调动全体干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2、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国有林场的投入。投入不足是制约国有林场经济发展的瓶颈。要重点投资建设国有林场的基础设施,大力改善营林生产条件和职工生活条件,使国有林场路、水、电、通讯等设施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同时,加大扶持国有林场发展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的项目力度,以此带动林场每家每户的大发展,努力促进国有林场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
3、优化国有林场外部环境。一要切实维护国有林场的合法权益。依法严肃查处各类侵犯国有林场合法权益的案件,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打击一起,决不姑息,绝不能让侵犯国有林场合法权益者逍遥法外。二要改善国有林场周边环境。要以政令形式发布通告,严禁周边乡(镇)、村及有关部门巧立名目向国有林场乱摊派、乱集资或卡、拿、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国有林场发展的周边环境。三要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国有林场在没有实现脱贫解困之前,建议政府应对其实行免税政策。
当前,对于国有资产能否管好,国有企业改革能否成功,这个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政府、企业及广大群众关注的焦点,也成为上至政府高官,下至平民百姓的热门话题。因为这上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成功与否,下连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现就当前国有企业产生困难的原因及对策谈些看法。
一、国有企业发展及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国有经济所创造的财富维持了国家机关的正常运转,壮大了国防力量,保证了国家的安全,促进了两个文明建设。可以说没有国有经济的物质基础,就没有社会主义政权的巩固。但是国有经济的发展也同其他所有制经济一样,不是、也不可能是直线上升的,有时也带有明显的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既受国有经济政策、政治环境制约,也与国际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当然也有自然环境的影响。可以说,建国以后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实行计划经济的管理手段,在当时我国工业化程度低,生产力水平不高,供应不足的情况下,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不但解决了占全世界1/5人口的吃饭和就业问题,而且为我国改革开放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但是随着科学的进步,技术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国内、国际经济、政治环境的变化,继续沿用计划经济的管理手段,继续实行原有的管理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我国
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因此,出现了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滑坡,亏损面逐年增大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独立核算的国有工业企业亏损面1992年~1995年分别为22.7%、29.8%、32.7%、33.5%,1996年上半年则达到43.3%,并且1996年一季度出现了全国性的整体亏损,国有资产的损失数额也逐年增大,据1994年全国开展清产核资的12.4万户国有企业的不完全统计,全部资产损失达2231.1亿元,全部资金挂帐22069亿元,损失与挂帐合计达4438亿元,占这些企业全部资产的10.7%。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少看法,有的归结为管理体制落后,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有的归结为企业目前存在三座大山:负债过高,冗员过多,社会包袱过重;有的认为主要是企业管理混乱,管理水平低。上面这些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都是从不同角度提出的。我个人认为,其中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原因是管理制度不顺,企业管理落后。虽然近10多年来,我国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包括:放权让利,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实际两权分离,进而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什么药方都用过了,但成效并不十分突出,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就是以往这些改革,停留在企业层面的多,政府层面的少,浅表性的多,深层次的少。因此,必须抓住问题的本质,改革才能见成效。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在于建立起科学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体系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成效不明显的主要原因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滞后,政企不分、政资不分仍困扰和阻碍着企业的发展。
传统的体制下,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职能被政府部门分割,造成了产权管理的多元化,政府各部门都可以所有者的身份向企业发号施令,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企业要对多个政府部门负责,但却没有哪个部门真正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负责任。由于所有者的责任主体不明确,企业缺乏应有的监督的约束,尤其是那些直接归各级政府管理的大企业集团,其产权归政府所有,但政府是由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行使管理职能的,由于政府没有授权由哪个部门进行监管,结果是政府哪个部门都可以管企业,但谁都管不了,谁都不负责任。政府对企业的情况完全靠听汇报,对企业的内在情况不清楚,结果不出问题则可,一出问题就大得不得了,就要关闭乃至破产。
那么国有企业如何进行改革?这方面中央有了明确的规定,即对国有资产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企业自主经营的体制”。目前,理论界、学术界对于从建立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到中间或中介性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再到生产经营企业三个层次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框架,在认识上是统一的。近年来,各地也根据实际进行了大量的探索,目前全国已有11个省、市、自治区及经济特区先后建立了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尽管各地做法不尽相同,但新的管
理体系基本上是按照三个层次的框架建立的。其大致情况是:在省(直辖市)、自治区政府一级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简称国资委),下设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简称国资办);在中间层建立资产经营公司;在下层是由企业群组成。这三个层次,在上层通过国资委直接管理资产经营公司,而不是靠各部门分工把关,这样既能实现将政府各部门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资产所有者职能分开,又直接加强了对资产经营的监督和领导,形成了有效的制约机制;在中间层建立了国有出资人制度,为资本运营构建合格的载体,使企业对投资主体负责,投资主体对出资人负责,出资人向政府负责,实现了国有资产监管职能与国有资产经营职能的分离;在下层由国有独资企业、国有控股、参股及合资企业群组成,这些企业根据国家法律拥有法人财产权,具有企业法人资格,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并具体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任务,从而实现了国家终极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分离,理顺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初步实现了政企分开。
三、加强对企业的监督,坚持改革与加强管理相结合 现在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并没有与经营者的利益直接挂起钩来,经营好了没有得到实惠,经营差了也不负责任,出了问题只要自己没把钱装腰包仍然万事大吉,这个单位搞不好调到另外一个单位去照样可以当官,这样的一种机制打击了先进,保护了落后,也出现了一些投机钻营和短期行为。我认
为,加强管理应该坚持内部和外部相结合的方针,内部管理主要是提高管理水平,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内部人控制制度目前很难奏效,因为现在是厂长经理说了算,你要么坚持原则看饭碗,要么保饭碗说假话。因此,加强政府对企业管理尤其重要,但加强管理并不是捆住企业手脚,不能采取计划经济那一套行政办法,而应该用政策进行规范,用制度约束和监督考核的办法。
四、国有企业改革应坚持实事求是的方针
国有企业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情况非常复杂,当前要注意防止和克服以下几种倾向。
一是不能盲目追求速度。当前有的地方为了赶速度,不顾客观实际,搞指令性计划,要求在一段时间内全部完成改制计划。应该说,改制有个计划是对的,但计划应该实事求是,要因地制宜,不能强求一致,要成熟一个转一个。否则即使转了,也是换汤不换药。
二是改制应讲究实效。现在有的企业改制图形式,赶时髦,为组建企业集团搞拉郎配;改变主管厅(局)为公司,把牌子一换,结果机构没变,管理方法没变,职能也没改变;组建经营公司不但未能减少行政干预,而且增加了新的婆婆。这些不讲究实际的改革,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劳民伤财。
三是改制应采取多种形式。现在有一种误解,似乎一搞改制就只有搞贴身经营”,搞员工持股;一搞抓大放小就只有卖
企业。于是出现了不顾企业和职工的反对,把本地好企业全卖光,似乎卖得越彻底越好。有的企业借改制之机化公为私,最近朱总理就曾两次对安徽扬子集团改制中化公为私问题进行指示,提出这种改制”问题很多,父职子继,把国有企业变成家族企业,要严肃处理,吸取教训。
关键词:湘西州,国有林场,改革,发展方向
1 引言
湘西州共有7个国有林场, 经营总面积28.43万亩, 职工总数640人, 50多年来, 国有林场一直是湘西州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屏障和森林资源储备基地, 在保护和改善全州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涵养水源、保持土壤、净化大气、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增加碳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湘西州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长期以来, 湘西州国有林场存在着定位不清、管理体制混乱、经营机制不活、支持政策不健全等问题。随着森林分类经营, 以及湘西州委、州政府实施生态湘西、绿色湘西建设, 国有林场80%以上的森林被划为生态公益林, 林场的工作重心已由传统的造林、采伐, 转变为森林培育、管护, 维护生态安全, 林场失去了主要资金来源, 而当地财政也无力为其投入, 国有林场生存和发展受到极大威胁。
2 改革前湘西州国有林场存在的问题
2.1 定位不科学, 体制未理顺
湘西州7个国有林场中南华山和红山国有林场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曾家界、砂子坡为差额拨款事业单位, 高望界、军亭界和杉木河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虽然都是国有林场, 但管理体制不统一, 林场资金来源差异较大, 导致国有林场发展参差不齐。此外, 军亭界林场有1个代管村, 3个村民小组, 860余人, 林场还要承担代管村建设责任。这种“企不企、事不事、工不工、农不农”的定位体制, 与国有林场的性质和任务不相适应[1]。
2.2 政策边缘化, 发展弱势化
国有林场是以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为主要任务, 既不能与企业一样自主经营, 又不能与其他社会公益事业单位一样得到公共财政的有效支持, 地方财政基本没有对国有林场的事业经费和基础建设进行投入。林场处于农村又独立于乡村, 成为政策孤岛, 既没有被地方政府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也没有享受农村税费改革、新农村建设等支农、惠农政策。而且, 国有林场大多处于交通欠发达地区, 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能力非常有限, 使其发展越来越弱势化。
2.3 债务负担重, 民生问题突出
湘西州国有林场有各类债务7045.8万元, 各林场社会保险参保情况参差不齐, 5个林场为事业单位养老保险, 2个为企业单位养老保险。4个林场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 1个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1个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1个职工未参加医疗保险, 还有3个林场职工没有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虽然同为国有林场, 但各林场养老保险以及医疗保险管理混乱, 不统一, 林场职工基本工作条件得不到保障。加上林场大多建于20世纪50、60年代, 基础设施缺失、老化严重, 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大部分林场场部和护林站所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高望界的中界护林点、曾家界他砂分场还未通电, 大多数职工的生活水平、生存状况远不及当地村民。
2.4 资金投入不足, 经营管理粗放
长期以来, 国家对国有林场资金投入十分有限, 加上湘西州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发展战略, 2014年以来, 7个国有林场已经全面禁伐, 致使该州林场处于基础设施建设无资金、造林经营无经费、职工工资无来源的“三无”状态[1]。加上国有林场森林自养能力十分有限, 个别林场还承担繁重的社会建设职能, 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主体任务难以完成。且大部分国有林场产业结构、经济结构都比较单一, 没有多种经营项目, 经营管理粗放, 全州国有林场平均每公顷蓄积量仅为75m3, 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7%。
3 湘西州国有林场改革成效
湘西州的改革试点工作在2013全面启动, 计划用2年的时间, 基本完成国有林场改革, 做到森林资源不断增长, 质量不断提升, 生态功能不断增强, 民生保障不断完善, 综合效益不断提高, 建立起国有森林资源统一管理的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 形成符合行业特点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的国有林场经营机制[2]。
3.1 彻底解决了国有林场定位和体制问题
截至目前, 湘西州7个国有林场改革工作已经全面完成, 将7个国有林场全部定性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 核定全额事业编制325个, 富余人员全部安置到位, 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改革前后的基本情况详见表1。改革后, 国有林场所有职工和富余人员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等社保保障全部到位, 在职职工实行了住房公积金制度。同时, 并将符合低保条件的林场职工家庭成员纳入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切实做到应报尽保, 彻底解决了职工的后顾之忧。
3.2 成功转变了经营发展方式
改革后的国有林场创新了经营机制, 所有岗位全部实行竞聘上岗, 并建立绩效考核制度, 各类人员工资与绩效考核挂钩。改革后, 国有林场共核定岗位356个, 其中管理人员岗位97个, 占27.2%;专业技术岗位148个, 占41.6%;工勤技能岗位111个, 占31.2%。通过改革, 明确了国有林场是建设绿色湘西, 生态湘西的基石, 国有林场落实了法人自主权, 实现了国有林场由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转变和由采伐木材获取经济利益为主向保护培育资源、发挥生态功能和服务为主的转变[3]。
3.3 完善了支撑政策
定编后的富余人员, 通过政府购买劳务、提前5年退休、解除劳动合同等多种途径安置, 其工资待遇及社会保障享受与在编人员同等待遇, 并由县财政保障到位。林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造林、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等投入, 纳入各县市发展计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 交由当地政府统一规划, 统一安排建设资金。林业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优先安排在国有林场, 扶贫开发、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等工程项目向国有林场倾斜, 建立以国家投资为主体的多元投资体制, 吸纳更多的社会资金, 投资林场建设, 加大对林场人工造林、封山育林、低效林改造、森林抚育、天然林保护、森林防火等基本建设的资金投入, 促进国有林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4 湘西州国有林场未来发展的方向
4.1 更加注重生态功能的改善和生态效益的提高
近年来, 大气污染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普遍关注, 生态文明建设也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森林是陆地生态的主体, 是国家、民族生存的资本和根基, 关系生态安全、淡水安全、国土安全、物种安全、气候安全和国家生态外交大局[3]。湘西州国有林场大都分布在大江大河的源头或上游, 饮用水源地或水库周围等生态脆弱地区或生态重点地区, 是湘西州生态安全的基本骨架和生态屏障, 守住了全州生态安全的底线, 因此, 湘西州国有林场未来将更加注重生态功能的改善和生态效益的提高, 是维护全州可持续发展, 改善人民生态福祉的战略选择。
4.2 更加注重向公益性方向发展
湘西州国有林场森林资源是全州的重要的公共资源之一, 是免费天然氧吧, 改革后湘西州明确将国有林场主要功能定位于保护培育森林资源、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主要发挥其生态功能和为社会公众提供社会服务职能, 使更多的人能走进森林、体验自然、放松心情、释放压力, 这对于实现个人的内心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进而构建和谐社会, 建设美丽湘西有着重要意义[1]。因为生态建设的需要, 国有林场木材被禁伐, 林场自身没有收益权, 但是他产生的生态效益涵养了水源, 净化了空气, 这些都是全民共有共享的公共产品, 无法进行市场交换[4]。所以, 国有林场是一个奉献的行业, 是公益性的事业, 在建设生态文明, 在全民的生态需求越来越突出的背景下, 国有林场要想焕发生机和活力, 必须把国有林场作为公益性事业来支持、来管理, 才能够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5~8]
4.3 更加注重森林资源培育
森林资源是林业发挥多种功能的物质基础, 培育森林资源是林业工作的核心任务, 加强森林资源培育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举措[9]。湘西州是生态脆弱的地区, 维护生态安全的任务十分繁重, 国有林场是国家木材战略储备的重要基地和资源培育的核心, 培育的资源越多, 给国家创造的财富越多, 自身的管护责任也越大。目前, 我国木材和其他林产品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十二五”期末, 我国木材需求达到5亿m3左右, 供需缺口近2亿m3, 其他林副产品供需缺口将达3000万t。在木材等林产品进口日益困难的情况下, 全州必须立足州内的林地和物种资源优势, 调整树种、林龄结构, 大力发展优良乡土树种, 多树种结合, 乔、灌、草立体配置, 积极营造混交林, 增强森林生态功能, 加快后续资源培育, 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 努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需求[10]。
4.4 更加注重森林生态旅游和发展林下经济
森林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 森林改善环境以及为公众提供休憩功能正在逐步被加强, 森林旅游作为生态旅游的一种, 在该州正逐步兴起, 并呈现“井喷”的发展趋势。2015年底, 湘西州的森林旅游人数达100万人次, 旅游总收入达1亿元。改革后, 国有林场要调整产业结构, 在保护好森林资源的前提下, 根据林场自身资源优势, 积极发展名特优新经济林、花卉苗木、森林食品、森林药材、森林旅游及野生动物养殖等新兴产业。要大力进行林下综合开发, 实行“林-药”、“林-菜”、“林-牧”立体经营, 发展森林药材、森林蔬菜和林下养鸡、养猪、养牛等, 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 促进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褚利明.关于国有林场改革有关问题的思考[J].林业经济, 2012 (6) :7~11.
[2]中共湖南省委, 湖南省人民政府.湖南省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R].长沙:湖南省人民政府, 2015.
[3]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的通知[R].北京:中共中央国务院, 2015.
[4]周辉, 黄小林, 陈颜颜.林业资源管理与林业造林方法的应用分析[J].绿色科技, 2015 (12) .
[5]马琳.新形势下林业森林资源林政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绿色科技, 2015 (11) .
[6]王刚.加强森林资源林政管理, 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J].四川水泥, 2016 (8) .
[7]常传海, 王开宇, 孟凡祥.对林业森林资源林政管理的分析思路构建和探索[J].中国林业产业, 2016 (9) .
[8]王福余.天水市秦州区森林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6 (23) .
[9]李淑英.强化森林资源林政管理措施探析[J].中国林业经济, 2016 (4) .
互助县北山林场
(2020年10月12日)
天道酬勤,数十年来,北山林场几代林业人步履匆匆,精彩不断,生态保护和建设在改革探索中前进,在科技创新中发展,一步一个脚印,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忠诚和奉献,在青藏高原铸就了一道历久弥坚的绿色屏障,谱写了一曲播绿撒翠的雄壮乐章,践行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一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理念。
林场成立于1956年,是集营林、护林、育苗、科研为一体的大型生态公益型林场。现有各类职工617人,其中正式职工88人,大学生志愿者3人,社会护林员184人,生态护林员253名,分散面积管护人员89人。经营总面积169万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17.9万亩,森林覆盖率80.01%,是青海省分布相对集中、面积较大的天然次生林区,也是青海省最大的天保工程区,天保工程面积145.7万亩。
自2016年启动国有林场改革以来,我场紧紧围绕保护生态、保障职工生活两大目标,坚持改革的四项基本原则,严格按照《中共青海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青海省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青办发〔2016〕6号)和互助土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互助县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互政〔2017〕251号)精神,积极稳妥推进我场各项改革,通过改革初步实现了生态功能显著提升、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管理体制全面创新的总体目标。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认真领会精神,明确工作目标
2016年2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青海省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青办发〔2016〕5号),这是省委、省政府对国有林场改革的一项重大决定,是国有林场改革发展进入新时期的重要里程碑。我场党组高度重视国有林场改革方案的学习和宣传,将国有林场改革方案的学习和宣传作为改革前期的一个重大政治任务来抓。由场主要领导亲自带头,紧密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扎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要求,紧密结合北山林区的实际情况和林场广大职工群众的实际需要,认真学习宣传《青海省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在林区张贴宣传标语480张,发放政策解读材料3100份,把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政策措施以及《青海省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精神原原本本传达到林场每个职工当中,及时让广大职工掌握文件精神,了解熟悉政策。通过学习宣传让职工理解改革、参与改革、支持改革。学习结束后,在全场职工中开展了“国有林场改革之我见”的征文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形成了改革的良好的氛围。在掀起学习宣传热潮的同时,林场先后指派场长、副场长、业务骨干到北京林业干部学院参加国有林场改革培训班3次,通过培训提高了认识、吃透了政策、掌握了方法,使林场的管理者真正成为了推进改革的中坚力量,确保了高质高效地完成改革的各项任务。
二、广泛征求意见,制定改革方案
国有林场改革事关林场的发展、林区的兴旺,涉及林场职工切身利益,必须稳步推进才能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全面落实,才能保证改革取得预期成效。为此,林场党组在学习宣传改革政策,形成改革良好社会氛围的同时,开展了深入的前期调研工作。由场长带队深入到2个营林区、8个天保站、24个护林站点、14个行政村以及林区2个乡镇进行广泛的调研,召开专题调研会16次,在全林区下发国有林场改革征求意见表120份。通过调研摸清了家底,分析梳理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了解了职工和林区群众的诉求。在调研的基础上,结合《青海省国有林场改革方案》、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青海省林业厅关于转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林业局关于国有林场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的通知(青人社厅〔2015〕424号)精神,围绕林场目前人才队伍建设、天然林保护机制、基础设施建设、改革补助资金使用等,起草了《北山林场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初稿)。初稿形成后,将初稿下发到林场场属各单位再次征求意见,根据征求的意见,形成初步改革实施方案,公示后于2016年6月上报至县林业局。
三、落实政策措施,稳步推进改革
2016年7月至8月,场主要领导多次参加由县政府组织的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研讨会议,会上就我场改革的思路、林区职工群众的合理诉求、林场人才队伍建设的方向、天然林保护机制的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改革补助资金使用的计划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将改革意愿向县委县政府作了陈述和汇报。在2017年9月15日发布的《互助县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中,我场起草的改革方案基本被纳入全县国有林场改革的主要内容范围当中。
一是明确界定林场性质和人员编制。
根据互助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印发〈互助县事业单位机构设置主要职工和人员编制方案〉的通知》,我场被确定为公益一类正科级事业单位,核定事业编制103名(2018年3月精简事业单位编制时调整为96名),科级领导职数4名(1正3副)。主要功能明确定位为承担区域内天然林资源保护、森林培育、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公园管理和森林防火等工作。二是有效推进林场政事和事企分开。
我场自1991年起为县政府管理的正科级事业单位,业务归县林业局管理,资金实行报帐制。这种管理模式通过多年实践,符合我场实际,正科级和林场党组的设置便于和林区两乡镇协调关系,业务归县林业局管理便于接受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管。本次国有林场改革继续稳定现有的录属关系。根据省财政厅、省林业厅下发的《青海省国有林场(苗圃)财务制度》,国有林场从事的经营活动要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规定。我场对2002年成立的北山种苗有限责任公司,于2018年6月进行了企业注销,林场下属的三个苗圃归生产技术科管理,苗圃经营性收入除生产成本外全部上缴县财政。对原划归种苗公司的固定资产进行了清理认定和核查,全部归入林场固定资产,防止了国有资产的流失。三是切实建立以购买服务为主的天保管护制度。
2010年我场有正式职工134名,其中护林员84名,占林场职工总数的63%,护林员全部为财政供养的正式职工。因林区点多面广,分散到林区的41个护林站点,平均每个站点2人,每个站的平均管护面积3.55万亩,平均每个护林员管护面积1.775万亩,管护难度大,管护强度高,管护效果差。自2010年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实施后,我场依托天然林保护工程管护资金,逐步从林区群众中发展社会护林人员,每年签订一次聘用合同,实行以购买服务为主的管护机制。管护工资由2010年的800元,增加到2018年的2400元。到2018年12月共发展社会护林员184名。自启动国有林场改革以后,我场继续加强以购买服务为主的管护机制,依托国有林场改革发展补助资金、天然林保护新增管护资金,优先从林区贫困户中发展了266户贫困户担任林区生态护林员,占林区贫困户的68.5%,每年每户发放工资1.56万元,到2018年12月累积为贫困户发放管护费723.26万元,实现了一人从事生态护林工作,全家实现脱贫的目标。截止目前,林场有各类管护人员617名,其中正式职工88名。正式职工主要承担各天保站的管理工作,管理辖区内的各类管护人员。我场通过国有林场改革真正建立了以购买服务为主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天然林管护机制,管护人员结构由正式职工逐步向林区群众转变,林区群众的爱林护林积极性空前高涨。同时贫困户纳入生态管护行列,增加了贫困户收入,从林区“就地取材”的现象大大减少,林区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生态安全得到进一步巩固。四是建立健全责任明确的森林资源监管机制。
根据改革方案要求,我场对林区内的森林资源按照林地性质、面积大小、监管事项、管护难度等进行了一次梳理,根据每个站点的位置和管护人员的数量,合理划分了责任区,在管护合同上明确管护面积、管护范围,要求每个护林员每天要按规定填写管护日志。八个天保站要求每周召开一次全体社会护林员参加的周例会,汇报每周的管护情况,站长对护林员日志进行调阅,对汇报的重大事项及时向营林区汇报。在日常工作监管上,实行主管场长一季度一督查、营林区主任一月一检查、天保站站长一周一大查的监管机制。林场在注重护林人员监管的同时,建立了职工岗位目标责任制度,林场与场属各单位、各单位与职工逐层签订岗位目标责任制。真正建立了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森林资源监管体制。四、加强基础建设,提升队伍素质
根据方案要求,我场将加强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优先提升职工生活条件,先后对基层两个营林区、八个天保站和七个管护站点进行了原址重建或翻修;购置冰柜11台;办公桌椅345套。同时统筹各类基本建设投资,购置森林消防车1辆、森林消防摩托车2辆;建设森林“三防”智能管护系统一套、监控点11处;森林消防物资库3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车1辆,防治器械13套等。国有林场改革补助资金500万元,用于生产生活条件改善投资255.36万元,锅炉房及设备购置24.4万元,设施建设98.45万元,职工饮水管道建设89.79万元,其它投资32万元。通过国有林场改革职工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提升,职工对改革的支持度和满意度不断提高。在改善职工工作、生活条件的同时,我场继续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根据《关于国有林场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场长多次与县人社局协调沟通林场岗位设置情况,科学设置林业技能岗位结构比例,高级职称由原来4名增加到7名,中级职称由原来的14名增加到26名,初级职称由原来24名增加到32名,改善了专业技术人员结构比例。明确了职称考评的细则,建立了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营造了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2016年、2017年先后有12名大中专毕业生考入我场,为我场的改革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文/ 湖南省林业厅厅长 邓三龙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有林场改革工作,为使改革不走弯路,2011 年1 月决定进行国有林场改革试点。我省通过积极争取,于2013 年8 月5 日获国家发改委、国家林业局批复为全国整体推进国有林场改革试点省份之一。试点以来的主要工作和成效 试点以来,湖南已有60 个县市区110 个国有林场先后开展了改革工作。据统计,全省场办义务教育学校已剥离98.8%,医疗单位已剥离93.6%。目前,全省已有80个国有林场纳入当地财政预算,重新确认或新增纳入财政供养的事业编制4255人。加上改革前其他林场已明确的800 多名编制数,全省国有林场纳入财政预算事业编制已达5100 人。试点过程中,湖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出面,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省林业厅等共同努力,全省共争取到中央国有林场改革补助资金全部到位,占全国7 个试点省补助资金总量的32.44%。省财政安排了改革配套资金。向上争取资金和支持的同时,林业部门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财政、发改、交通、水利等部门的支持下,相继实施了一系列民生工程,让国有林场面貌焕然一新。首先,住房进行了改善。至2013 年底,全省国有林场职工通过林业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工程基本实现了住有所居的目标,其中83.7% 的职工搬进县城新居。其次,道路进行了硬化。省财政从2013 年开始,新增预算5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全省林区道路建设,去年安排到国有林场道路建设资金占林区道路建设专项资金总量的60%。再次,电网进行了改造。2014 年2 月,省人民政府将国有林场纳入农村电网体制改革范围,大大减轻了林场和职工的用电负担。还有,饮水进行了解决。国有林场“十二五”安全饮水工程可望在今年全面完成,林场及周边群众17.8 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将得到彻底解决。截至目前,全省国有林场已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达5.45 万人,占职工总数的94.79%;已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人数达5.74 万人,占职工总数的99.9%,有效解决了职工的后顾之忧,基本实现了安居乐业。在党中央,国务院全面铺开国有林场改革后,湖南迅速完成了改革的顶层设计,在全国第一个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出台了《湖南省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此方案凝聚了各方共识,切合湖南实际。现在,省编办、省人社厅等相关部门正按方案精神积极研究有关配套政策,将为湖南全面推进国有林场改革提供更强有力的操作细则。统筹推进国有林场改革 第一,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指定的方向加快推进改革。党中央、国务院对国有林场改革是全国一盘棋,且通过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发6号文件明确了改革的四项基本原则,目的就是避免以往曾有过的、由于各自为政导致改革成效打折扣的情况发生,确保国有森林资源不破坏、国有资产不流失。切实解决好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确保林场稳定发展。第二,根据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部署加快推进改革。省委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省政府常务会议就国有林场改革的范围、时间、目标作出了十分明确的顶层部署。根据《湖南省国有林场管理办法》的规定,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或省林业厅认定的并具有法人资格的国有林场,均在改革范围之内。要求2015年6月底,全省全面完成党中央、国务院交给湖南的国有林场改革任务,以通过改革,最终实现“三增一稳”,即国有森林资源增加、林场职工增收、发展后劲增强,确保林场和谐稳定。第三,根据各地各林场的实际情况加快推进改革。各地改革办,各级林业部门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协调联络发改、财政、编办、人社等有关部门,加快推进改革工作。一是宣传动员要细。宣传要细而管用,各地改革办(林业部门)要联合宣传部门和当地媒体,让大家明白国有林场改革是大势所趋,早改革早受益、晚改革晚受益、不改革不受益;改革的目的是保生态、促民生,而不是甩包袱或者其他;特别是要注意不能将改革的期望值提得过高,努力做到解读改革要准确、舆论宣传改革要正面。二是方案制定要快。各地改革办(林业部门)要根据今年6月底完成改革任务的时间要求,倒排任务表,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严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文件精神,既要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又要加快进度、减少程序。国有林场改革方案的标准,就是“三保、四有”。“三保”即方案不能违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生态、保民生、保稳定的战略方向,“四有”即方案要有路线图、有工作量、有时间表、有责任人。三是具体实施要稳。具体实施中,要高度统一思想,把维护干部职工稳定、森林资源稳定和林场社会稳定贯穿改革始终。改革期间,省林业厅将暂停征占用国有林场林地的审批,防止出现借改革之机破坏国有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各地改革办(林业部门)要统筹全局,加强督导。所谓“督”,要定期或不定期抽调人员组成督导组,深入市、县进行督促检查,对已经落实的要查成效、对正在落实的要查进度、对没有落实的要查原因、对影响落实的要查责任。所谓“导”,就是及时掌握改革动态,对改革不到位或政策执行有偏差的及时纠正,对改革富有成效的要及时推广、加大宣传。国有林场改革是一项历史性的事业,是湖南推进绿色化的生动实践。我们要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确保国有林场改革任务圆满完成,让湖南的自然生态更加山清水秀!
关键词:国有林场,问题,改革措施
国有林场在兴山县林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国有林场的发展能够扩大国土绿化面积, 起到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的作用, 从而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多年来, 兴山县国有林场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 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许多问题, 需采取多种措施加以改进和完善。
1 国有龙门河林场基本概况
龙门河林场始建于1976年, 位于兴山县西北部, 北部及东北部与神龙架林区接壤, 西部同巴东县相交, 南部及东南部与南阳镇相连, 龙门河位于三峡库首, 生态地位及地理位置极其重要, 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 被誉为“天然林木园”。龙门河林场林业用地4 644.44 hm2。其中, 森林林分面积占林业用地的87.5%, 面积为4 061.9 hm2;灌木林面积207.9hm2, 未成林造林地面积42.2 hm2, 其他面积332.4 hm2。活立木蓄积近18 hm3, 森林覆盖率达到96%。现有在职干部职工15人, 平均年龄43岁, 中级以上职称5人。
2 国有林场在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经济运转困难
兴山县内现有3个国有林场, 均属于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由于地处偏僻, 资金缺乏, 经营管理较为粗放。特别是天保工程实施后, 天然林全面禁伐, 造成国有林场收入锐减, 再加上国有林场生产成本较高, 又无其他稳固的收入来源, 林场除了发放职工工资外, 只能维持最基本的造林、护林任务, 根本无力从事场内的其他生产经营活动[1,2,3]。
2.2 职工整体素质较低
国有林场地处深山, 条件艰苦, 交通不便。各类专业人才不愿前去就业, 导致职工文化程度较低, 平均年龄偏大, 人员结构严重老化。一期天保工程期间, 通过岗位竞争考试, 招聘了一部分职工, 使龙门河国有林场职工整体素质有所提升[4]。
2.3 基础设施落后
龙门河林场建场时间早, 多年来一直是“以场代村”, 行使了部分政府职能, 因可供砍伐的木材较少, 又无稳固收入, 导致林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天保工程实施后, 兴山县将原来的2个村剥离出来, 并将村内主干道、饮水、用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地方政府预算, 林场的基础设施有所改善, 但受资金制约, 改造并不彻底, 林场基础设施仍比较落后。
2.4 职工收入较低, 影响生活工作
2000年天保工程实施后, 国有林场已全面停伐, 经营与管理体制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场内90%的区域被划为国家级或省级生态公益林, 林场发展及职工收入主要靠天保工程专项资金。特别是二期天保工程, 上级只按每人每年5 400元的标准拨付基本保险费, 导致国有林场职工收入有限, 特别是在子女教育方面更是无法保障其资金投入, 使国家林场职工逐渐成为新的特殊困难群体。
2.5 林、农问题突出
随着农村人口增长和林地资源的减少, 国有林场与周边农民为争夺林地、土地资源不时发生林权纠纷, 使国有林场森林资源及土地不断流失, 权益得不到有效维护。
3 深化国有林场改革的措施
3.1 理顺管理体制
国有林场要根据实际发展需要, 按照精简、效率的原则, 重新核定事业编制、人员机构、经费, 并将其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同时改革用人制度, 明确岗位责任, 提高工作效率, 减少非管理岗位人员数量和非生产人员。
3.2 改善经营机制
首先, 要不断加大各级政府对国有林场的投入, 完善现有扶持政策, 并且将国有林场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同级地方政府的基础建设计划中。其次, 要配备过硬的国有林场领导班子, 班子成员在“年轻化、管理化、专业化”的基础上, 要不断加强学习, 勇于创新。第三, 要引入市场机制, 采取社会承包或招标等形式组建独立法人实体进行经营, 要按照市场机制来运作林场的相关经营性活动及产业开发项目。
3.3 加大科技支撑, 提高职工综合素质
要加强引进专业人才, 提供一些优惠措施吸引、留住人才;并对现有职工进行定期培养和教育, 以提高林场职工的综合素质。同时, 要紧跟林业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 重视推广和使用林业最新实用技术。
3.4 深入化解林农矛盾
应加大对国有林场生态移民的力度, 将林场内农民逐渐从国有林场的核心保护区迁往条件相对优越的区域, 从根本上解决林农矛盾。
参考文献
[1]叶君花, 唐隆校, 唐昌贻, 等.遂昌县国有林场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绿色大世界:绿色科技, 2009 (10) :56, 58.
[2]张於倩, 李占兴, 姜良.黑龙江省地方国有林场林权制度改革的对策[J].中国林业经济, 2012 (1) :35-37.
[3]李文瑟.泾县国有林场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15) :177-178.
【我国国有林场改革历程与发展思路】推荐阅读:
我国电力管理体制改革发展历程11-09
国有林场改革基本情况的汇报(2015)06-17
我国会计电算化的现状与发展思路论文10-10
浅析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管理论文09-08
我国消防法律体系构想与改革发展对策05-29
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发展与改革方向12-24
国有林场章程07-05
我国证券业发展历程09-23
我国私募基金发展历程09-24
县国有林场情况汇报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