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法
——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改革思考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软件技术14-1 小组成员:常新欢
14038420109
史俭志
14038420105
张聪聪
14038420147
唐康殷
14038420146
刘源
14038420121
2016.5.8
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改革思考
【摘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设置方案实施过程中, 实践性教学改革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 教学效果很差, 教学方式落后, 已成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 /瓶颈0, 必须对其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 着力构建实践性教学的新体系;创新实践性教学的有效模式;打造实践性教学的评估体系。形成具有较强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的运行机制, 来搞好思政课实践性教学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从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实践教学的意义,提出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实践教学意义,存在的问题,改革措施,思想政治理论课
一、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实践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亲身实践和体验能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接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提高认识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适应现代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面对社会新的变化,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深入社会现实之中,加大实践环节的教学力度,直面各种社会信息,直面学生的各种疑虑,才能够在解释规律中传道、在强化教育中授业、在理论联系实际中解惑,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学生分析认识社会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模式以课堂、书本、教师为中心,授课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而实践教学使学生变成积极的实施者和参与者,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增强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实践教学是高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需要。总之,实践教学应当成为这类课程不可或缺的环节。
二、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困难
虽然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有很重要的意义,但现实中,教师的授课大多仍然沿用原有一本课本、一支粉笔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比较单一,教学内容陈旧,照本宣科、老调重弹,缺乏针对性和时代感,加剧了学生对公共政治理论课的厌学心理。“三进”工作,只能进教材、进课堂,而难以进学生头脑。实践教学存在着很多困难,主要有:第一是实践资金缺乏,学生要走出校门,通过参观调研,进行社会实践就需要有相应的资金,但一般学校没有这项资金,各种经费相对短缺,问题就更为突出。第二是教学资源短缺,社会实践资源有限,学生众多,不管是社区,企事业单位,还是专门的实践基地,如果常年不断地接待实践,其自身的正常运作和发展必然受到影响。第三是教学组织困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每位教师要面对几百甚至上千的学生,组织起来相当困难。
对于这些困难的存在,是教学与管理观念上存在着局限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现代大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虽然得到权威部门和教育人士的认可,但是由于现实教育中的功利化倾向,使得教师和学生普遍重视专业课程,而不重视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导致该类课程被边缘化,整体地位低,实践教学被轻视乃至忽视。现行教学管理制度和理念本身也不太适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管理,教学资源短缺这个长期的问题难以得到全面地改观。由于缺乏观念上真正重视与实践上的实际作为,因而导致了实践教学制度与资源建设步伐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基本需要。
三、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增强教学实效性
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仅仅是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缺乏直观的实践指导。因此,许多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内容空洞、抽象、牵强,脱离社会发展实际,说教式教育难以使其信服,从心理上排斥、反感、拒绝认同,这些都使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信度大打折扣,也是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的重要原因。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改进和丰富教学内容,“要把课堂内的教学与课堂外的教育培养起来;要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形成新的教学风格”。实际上,高校思想政治课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又具有生动的实践性,如果能够把理论付诸于实践,使大学生们在现实生活中自己总结经验教训,从而印证理论、诠释理论,会
更有说服力。也就是说应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而应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目前,高校思想政治课的课程内容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课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第二类是日常思想行为规范课程。这两大类课程的教学内容既相互联系,又各有特点。因此,其实践教学环节应各有侧重。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道德、法律类课程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践教学中可以根据理论教学的进度,结合大学生的校园生活状况和社会热点问题,开展“公民道德建设状况调查”、“大学生诚信状况调查”、“校园文明状况透视”、“法律知识宣传”“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等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在实践中促进大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教育,更好地理解法律知识。对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课程,在理论教学中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知识,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新成果的同时,通过专题调查、红色基地学习、新农村考察等实践活动,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好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清楚地认识国家发展大局,准确地把握世界发展的总趋势,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理论修养。
这种打破以往单纯理论教学模式,引入实践教学环节,构建理论教学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互动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深化课堂教学,搭建他律和自律沟通的实践桥梁,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四、开辟“第二课堂”,让学生自己参加实践教学
思想政治课教学不应该局限于书本内容,毕竟书本内容有限,课堂讲授的时间也有限,而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层次不相同,接受能力也不相同。为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深入到学生中去,组织学生积极开展与思想政治课相关的课外活动,建立第二课堂,让学生自己积极地参加
实践教学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开展社会调研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举行演讲比赛、辩论赛开设“读书讲坛”、邀请校内外著名教授、专家和学者为学生作学术报告,使学生及时掌握思想政治理论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了解国际国内出现的重大政治经济事件,并鼓励学生积极思索,通过提问、探讨等方式,深化对思想政治某一领域具体问题的认识,引发广大学生深入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兴趣。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学生走出课堂后自觉运用理论知识去关注周围的人与社会,为他们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第二课堂”的开辟,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改变了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状况,提高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升华提供了途径。
思考与总结
实践性教学改革,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 思政课实践性教学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思政课理论教学注重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传授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学术性, 思政课实践性教学则注重知识传授的应用性、经验性和综合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进行实践设计, 调查研究, 收集与整理资料等, 还要在社会中与各种人打交道, 处理好各种关系, 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学生的创新能力、交际与组织能力都会得到相应的提高,这是单凭思政课理论教学所难以达到的效果。实践性教学改革, 也提高了思政课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实践性教学在客观上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教师的任务不仅仅在于传授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如何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也就是教师给学生的应该是如何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增强探索未知、创造新知的意识。实践教学改革会实现学生与老师的双丰收,为教学添加一道彩光!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等编;
1 采用微课条件下“翻转课堂”模式教学的优势
翻转课堂是一种以掌握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的为指导,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支持来实现的一种教学模式,以其自身的诸多优势和意义。而微课是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大卫·彭洛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首倡“微课”教学方式。“‘微课’又名‘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微课条件下的翻转课堂具体有以下方面优势:
1.1 有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欲望
在传统教学中,虽然也不乏教师的整体指导和个性化辅导,但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很多指导与辅导只能流于形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和核心,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以微课支持的“翻转课堂”却强调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能够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去安排和调控,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关资料,并鼓励学生自主安排学习过程,并提出相应的问题,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加以解决,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更为积极的参与学习活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培养学生良好的终身学习能力奠定基础。
1.2 有助于教师实施个性化教学
在实施微课条件下的“翻转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明确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要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学习过程,不管是学习的时间和地点,还是进度与练习内容,都由学生自己掌控,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与性格特征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于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或简单的内容可以大体看一下,而对于自己不会的,难以理解的问题可以反复看,如果反复看之后仍有不解之处,可以拿到课堂上与教师或同学一起解决。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1.3 有助于促进学生间交流互动
在实施“翻转课堂”时,教师应在课前加强构思与设计,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在翻转课堂中,学生和教师之间存在很多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机会,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促使双方相互理解、相互启发、补充见解等,以不断拓展学生思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营造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思政课教学中的操作路径
鉴于微课支持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诸多优势和作用,本文对微课技术支持下的高校思政课翻转教学模式的操作路径进行了以下分析。
2.1 做好翻转课堂的前提工作
为了做好高校思政课翻转课堂的前提工作,老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挖掘知识本质,明确教学目标,根据总目标对单元课程进行分解,将其设计为相应的微单元。作为老师只有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才能够总结归纳出教材内容的本质知识,并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设计,从而为微课的设计制作与翻转课堂的实施打好坚实的基础。
2.2 制作微课和设计学习任务单
微课是开展思政课翻转课堂的工具和手段,老师要在吃透教材内容基础上制作短小而又实用的微视频。同时教师根据每个单元的主要内容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如果学生独立思考无法完成的,可以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在任务单上应注明以下内容:探究主题、实现目标、学习方法、学习形式、学习任务、问题设计、练习题等,并注重引导学生记录相关重点和难点,激发学生的质疑品质,鼓励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并在学习结束之后进行相应的反思,以保证课堂学习质量,顺利完成课堂学习任务。
此外,教师在制作微课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明确教学内容,突出重点;二是搜集多样化素材,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三是把握微课时间,最好控制在10分钟以内,因为这样的时间符合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的规律,以免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因时间过长而产生厌烦情绪;四是灵活设计教学结构,采用新颖有趣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五是明晰课程结构,使用精炼的教学语言,保证每一个环节都清晰有序;六是收尾简洁明快,提出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问题。七是结合具体内容编制相应的微练习,教师应熟知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并灵活设计相配套的练习题,并保证练习数量与难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如果问题过难,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如果过于简单,则不易激发学生的挑战欲望。
2.3 开展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
做好了上面的准备工作后,在思政课的课堂上通过引导学生接受任务,课外学习以及课内强化等环节,开展微课条件下的翻转课堂。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是翻转课堂的开端,为了学生能够按照微课资源开展学习活动,在微课资源中要按前面提到的要求设计好;其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移动终端设备对老师制作的微课进行自学,这个学习过程是相对开放和自由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理解程度针对性地观看学习;最后是课内强化阶段,在课内强化阶段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合作探究实际上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指的是学生个体之间采用交流、讨论、争辩等方式对知识进行深入探究的学习模式,最终实现相应的学习任务。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不但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思维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交流与交际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相互之间的包容力。同时,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模式,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形成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的良好关系。由此可见,在“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的相关设计,随时捕捉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生的思想动态,并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引导,帮助学生突出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设计合作学习时,每个小组以2~5人为宜,保证每个人都可以参与活动;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发表自身见解的机会;提供多样化交流机会;集思广益,集合大家的力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后,把优秀的学习作品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展示;教师还可以收集教学内容相关的拓展学习资源设置拓展任务,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挑战拓展任务,实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巩固和拓展。
2.4 对微课支持下翻转教学评价
微课支持下的翻转教学的评价必须要摒弃传统课堂的评价标准和体系,在翻转课堂中进行评价必须要考虑到老师、同伴、学生等多种主客体的评价。可以通过专家、学者对思政课微课的设计、应用等方面进行评定,指出思政课翻转课堂设计上,应用上哪些方面比较到位,哪些方面还存在什么问题,这都以利于在今后的教学中做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同时也要通过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特别是自学情况、小组合作情况以及微课练习情况进行过程性和综合性评价。此外,也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中去,让学生对此教学模式以及个人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评价,评价的内容涉及问题的选择、独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在小组学习中的表现、学习计划安排、时间安排、结果表达和成果展示等方面。
总之,作为高校思政课老师,要在教学实践中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从思想上认识微课支持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先进性和重要性,同时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不断加强学习与实践摸索,真正发挥微课支持下翻转课堂的作用,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孙华.大学生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改革探索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4(6).
[2]李海龙,邓敏杰,梁存良.基于任务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3(9).
[3]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
[4]朱宏洁,朱赟.翻转课堂及其有效实施策略刍议[J].电化教育研究,2013(8).
一大学生信仰缺失的原因及表现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多元文化的交织融合,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临着物质的丰富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如何保证大学生内心的净土已经成为了高校教育关注的主要课题。从深层次予以研究可以发现,现代市场经济的逐利现象正在逐步腐蚀校园文化,就业压力的增大迫使大学生趋向“功利主义”,再加上高校思政课教学引导力的下降,都是造成大学生信仰缺失的原因,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如下。
第一,大学生入党积极性高但目的不纯。当代大学生年纪尚小,大多没有经历改革风雨的洗礼,不了解我党的历史,无法感同身受对党组织的崇敬与热爱之情,他们积极要求入党基本上都出于其他原因。据调查了解到,当代大学生要求积极入党大多是由于希望毕业后能够找到一个好工作,目前的用人单位会优先考虑党员学生。因此,在高校要求入党的学生数量有增不减,这就导致了入党动机不纯,在内心并没有坚定党的理想信念。另外,有些党员同志的腐败现象和行为,破坏了党组织的形象,在大学生中产生了不良影响,引发了他们对社会主义的怀疑,对当下政策的不满,进而影响了其信仰的确立。
第二,校园文化的丰富多彩与大学生精神生活的空虚。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学生们既有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又有图书馆知识的海洋,校园内还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文艺活动,社团组织,校外兼职。这本是大学生建立信仰的最佳时机,但是,很多教师放任学生自行活动,给予了太多的自由空间,再加上很多大学生没有抵挡诱惑的能力,经常假借活动之名逃课上网、恋爱、打工赚钱,忽略了学生的天职是学习,使得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反差,造成了表面的光鲜与内心的空虚,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精神文明的建立,造成了信仰的缺失,更影响了我国大学生的整体水平。
二大学思政课教学在学生信仰引导上的弊端
近年来,大学生信仰缺失的现象日益普遍,除了上述提到的经济原因与一些人为因素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各大高校思政课教学在大学生信仰引导上的缺乏。高校思想政治课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要阵地,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传播的主战场,也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渠道。但是,由于我国传统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大学思政课教育只重视知识的灌输,造成了课堂呆板枯燥,教师在讲台上夸夸其谈,学生在课桌上昏昏欲睡的现象时有发生,课堂大多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
另外,很多传统的观念和思想已经无法跟上社会进步的步伐,与迅速发展的国内国际形式不符,造成了思想理论和现实情况的脱节。再加上很多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年头已久,思想过于保守,对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不会加以应用,导致了学生的厌学情绪,对思政课产生了反感。近年来,大学的思政课也在逐步进行改革,不断引进先进技术,提高教师的教学方法,采用互动式教学手段等等,使得学生的逃课现象有所减少。但是,目前的思政课教学还是存在不足之处,加强重视教学趣味性的同时没有把培养大学生的良好信仰与课堂内容结合起来,忽略了大学思政课教学的内在价值,使得思政课大多是流于形式,无法引导学生信仰的建立。
三高校思政课的改革策略
信仰的缺失是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其实在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都存在着信仰迷失的现象。因此,如何转变社会风气,改变价值体系就成为了社会重塑信仰的根本措施。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高校的思政课堂就是其信仰重塑的关键场所。所以,当今高校要加强教育力度,改变教学方式方法,唤起大学生的团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高校的思政课教学也要以信仰教育为核心,实现社会、学校、家庭的有机结合,唤起大学生的信仰意识,从而树立起大学生的科学信仰。
(一)在思政课堂上融入情感教学
任何课堂的教学都是学生和教师的双向互动教学,信仰的建立要以良好的师生沟通为基础,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要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从内心发出对学生的关心,设身处地的为学生考虑,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另外,教师要真诚的与学生进行交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分享自己的人生体验,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从而实现心灵的沟通。
(二)在思政课堂上改变教学方式
传统的大学思政课教学呆板枯燥,课堂死板无趣,大多只是教师的“一言堂”,无法引起学生们的听讲兴趣。现如今,教育改革力度不断推进,想要在高校思政课上树立起大学生的良好信仰,就一定要转变教学方式,加强学生们的交流互动,使课堂变成集体的“群言堂”。
第一,实行互动式教学,给学生自由讨论的空间。以往的思政课大多是知识的强硬灌输,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他们只能被动的进行接受,无法产生共鸣,引起兴趣。对此,思政课要转变教学方式,采取互动的方法,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可以尽情的发表意见,实现沟通和交流。例如,教师可以选取社会上的热门话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请小组发表组内意见,让学生产生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认同感,把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重塑大学生的信仰体系。endprint
第二,采用实践教学法,提高大学生的人生感悟。想要重塑大学生的价值信仰,关键就在于让他们意识到生活的不易,发自内心的产生人生感悟,体会到奉献的意义。想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加强社会实践,利用周末或者短暂的假期时间,带领学生进行实践考察,或者将其组成调查小组,对社会现状进行考察。然后树立起奉献精神,找到价值体系的核心内涵,形成自己新的感受体悟,并在校园中积极弘扬,传播正能量。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可以让大学生产生爱国主义情怀,感受到奉献带来的快乐,提高自己的人生感悟,促进信仰的完善建立,构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
第三,互换角色教学法。顾名思义,互换角色也就是实行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角色互动转换,让学生充当老师的位置。在高校的思政课堂上开展“我是小教师”的活动,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上讲台进行知识的讲解,加深他们对教材的理解力,提出自己对思政课内容的看法,找出他们认为的内容重点,从而让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看法;另一方面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锻炼他们当众讲演的技巧,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让学生体会到教师讲课的艰辛,从而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更加自觉。
(三)在思政课堂上改变教学手段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在大学思想政治课堂上引入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不仅能够简化繁琐的教学步骤,节约时间,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实现有效教学。对此,在大学思政课上,教师可以在进行知识讲解的同时适当地选择一些历史纪录片进行播放,加强学生对我国历史的了解,并通过对我国伟大人物的学习,坚定自己的信念,丰富自身的阅历。例如通过《小平您好》、《激流中国》等片子的播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的变迁和我党的光辉形象,从内心产生对中国共产党的崇敬热爱之情,坚定向党内优秀成员学习的决心,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信仰。
(四)完善和加强课后学习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毕竟有限,想要建立起大学生的坚定信仰,就要保证在思政课堂以外仍旧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大量阅读书籍就显得尤为重要。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完善培养与内心坚定信仰建立的书籍有很多,教师可以通过选择,在课堂上向学生们进行介绍,并在下一堂课让学生进行读书心得的讲演。另外,教师要善于利用一切资源,加强与学生家长的交流和沟通,建立起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策略。这样做,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加强与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还能够不断丰富他们的知识,扩展自身的视野,了解社会生活,做到与家长的良好交流,从而建立起核心价值信仰,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五)完善听课与评课制度
高校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健全的大学生,树立起他们坚定的信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为学生服务。思政课的教学要能够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要求,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要,就要不断进行完善,完善评价体系。对此,高校可以采取教师与学生双评价的体系对教师进行考核,一方面可以让其他教师去听课,并进行系统的评价,这样做有利于听课教师从讲解教师那里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完善自身的教育教学。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主人翁作用。这样做可以在高校内形成一股良性竞争的氛围,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为大学思政课达到培养学生坚定信仰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大学生关于疫情防控思政课的学习心得1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这个冬天,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广大党员干部坚守岗位、奋战一线,无数个感动的瞬间温暖了无数颗心,无数个感人的精神照亮一座座城,无数名党员干部坚守阵地、逆行而上,勇做战“疫”一线的最强王者。
身先士卒、筑起防线,做迎难而上的“先行者”。“生命重于泰山”,在当前防疫斗争中,广大党员干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时刻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上来,服从党组织安排。党员干部以“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怀与广大群众并肩作战,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和无畏冲锋在“疫”线,在每个基层一线筑起防疫的最强屏障,把投身防控疫情第一线作为践行初心使命、体现责任担当的试金石和磨刀石,以更强自觉决胜战“疫”。
坚守岗位、阻击疫情,做精确打击的“阻击者”。“疫情就是命令”,广大党员干部闻“疫”而动,把严峻疫情当做对党性的考验、对初心的考问,将疫情防控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以“我是党员我带头”的积极性主动投身到这场严峻斗争中去,以“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的决心真抓实干,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攻坚克难。既敢于斗争,更善于斗争,在抗“疫”斗争中练胆魄、磨意志、长才干。各级党组织带领群众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在防控中做到“思想认识到位、宣传引导到位、摸底排查到位、责任落实到位、党员作用到位、应急措施到位”,筑牢“疫”线战斗堡垒。
担当使命、守护平安,做守望相助的“守护者”。“防控就是责任”,广大党员干部主动扛起责任,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和实干抓好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各项工作,以“草摇叶响知鹿过”“一叶易色而知天下秋”的细心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以“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从容面对各种棘手问题、处理各种突发事件,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定力消除群众顾虑、坚定群众信心,在“疫”线当先锋、作表率,让党旗在一线全面飘红,让党徽在前沿熠熠生辉。
大学生关于疫情防控思政课的学习心得2
“您从哪来?到哪里去?”“是这样的……”“感谢您的配合,少出门,出门请带上口罩”。这是一线排查工作者一天能重复两三百次的话,一次次苦口婆心“劝返”,限制人流、车流聚集,“地毯式”“网格化”再强调、再动员、再排查。战线医护人员更是用自己的生命在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岂能让瞒报谎报的个别行为,给民心“添堵”、给冲锋战“疫”一线工作“拖后腿”?
2020防控武汉肺炎疫情,要设置“隔离点”,如实汇报是对自己负责。疫区返乡、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反馈上报,严格落实“隔离14天”要求,及时梳理“路线图”和“延伸接触”线索,切莫盲目自信和故意隐瞒,不仅耽误自身病情确诊和治疗,还危害群众利益。尽量少出门、不出门,在车站、码头、地铁、机场、超市、广场等人流聚集场所,要有效切断疫情蔓延传染源,积极配合卫生健康部门进行安全检查,隔离“病毒”。要清醒认识自身健康状况,做好科学防范、预判风险,积极发声、靠前站位,组织引导周边人参与到宣传、监督、战斗的“大家庭”中。要精准划分“安全区”与“隔离区”,勤洗手勤通风,拧紧“群防群控”的每一个“结点”,人人有责、人人尽责,齐心协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2020防控武汉肺炎疫情,要筑牢“防护线”,配合隔离是对家人负责。正值“年关”过“难关”,要遏制“人传人”主要传播途径,必须禁止走亲访友、人情往来、闲话家常等“春节行为”,自觉筑牢家人“防护线”。广州市余某刻意隐瞒家人曾出入过疫情发生地,已被隔离收治、立案侦查,内蒙古一男子谎称从疫区返乡引起区域恐慌。瞒报谎报危害极大,要组织发动群众力量积极提供重点人群“活动轨迹”,切勿让“抹不开面子”作为放任病毒蔓延的说辞借口。乡镇(街道)、村(社区)管理重心“下沉”,要充分发挥“主心骨”和“贴心人”作用,正面宣传弘扬主旋律,反面教材引以为戒,全面告知、信息透明,让群众在面对问题困难时,保持清醒认知,依靠组织理性防控。要互相理解包容、团结一致向上,在全民战“疫”的大环境下更要守住安定和谐的“大后方”,为前线作战输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2020防控武汉肺炎疫情,要覆盖“安全面”,严格遵循是对社会负责。疫情防控越是到最吃劲的时候,越要坚持依法防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国家法律法规,对故意隐瞒旅行史和接触史的,执法部门以危害公共安全罪立案侦查,等待的这些人的将是法律严惩。要利用电话、“互联网+督查”平台、QQ等,整合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织密疫情防控法治“安全面”,对虚假信息、不实谣言及时权威“发声”辟谣,乡镇、村居干部“大喇叭”宣传、“群众话”解释安抚、“全景式”思想教育,竭尽全力化解矛盾,维护社会安定有序。群众要以“严”的主基调监督和接受监督,对瞒报谎报、干扰防控、哄抬物价、传播谣言等行为及时反馈,自觉做到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携手共绘人民安全健康“同心圆”。
大学生关于疫情防控思政课的学习心得3
来势汹汹的新型冠状病毒冲刷了整个新春假期,原本应该热闹的春节变得愈发冷清。大多数人选择待在家里无声地支持着这场战“疫”,但在一线,各个基层党组织正热火朝天地坚守岗位,为基层防疫工作提供坚强保证。如果防疫是场“狼人杀”,只要“好人阵营”紧紧团结在一起,就必能击败病毒“狼人”。
防控新冠肺炎工作,要听从指挥做“良民”。人民群众是防疫阻击战中最长的一条防线,与一线的医护人员相比,人民群众无疑是一道“后防线”。在加强健康排查、停止聚集活动的基础上,各地的“硬核”防控纷纷上线:一听说村里要组建队伍不间断寻访、设卡管理,党员群里便热闹了起来,齐刷刷的都是“我愿意!”“算我一个!”更是拿出了自家的帐篷、桌椅和体温枪站上了“疫”线。基层党员在战“疫”一线带头垂范,带动更多农村青年、乡贤人士群策群力,将措施落到细处,坚守防疫“最后一公里”。同时在各村、社区张贴漫画、转发防疫短视频,快速纠正谣言,积极引导广大村民科学防范新冠病毒肺炎,养成勤洗手、戴口罩的好习惯。
防控新冠肺炎工作,要对症下药做“女巫”。84岁高龄、经历过SARS的钟南山院士又一次义无反顾地冲向一线;15名医务人员拯救病人,不顾个人安危,最终感染上了病毒;长时间辛勤工作后的医务人员,摘下口罩时,满脸都是创伤。全国无数医务工作者主动请战,支援武汉抗击病毒一线,这都在诉说着“大爱无疆”。这些行动无一不彰显大爱,是当代中国的脊梁,民族的英雄。严密检测、精准用药,一条条防控疫情的医学措施筑起理论防线,在无数医务人员的努力下,出院人数在日见增多,隔离效果在逐渐显现,治疗措施在日渐精进,正是他们的妙手回春,才撑起了患者生命的明天。
防控新冠肺炎工作,要孰是孰非靠“预言家”。打赢这场防疫战需要各级部门紧密配合,下沉乡村,从严要求开展工作,更需要村干部提高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危难之际见精神,难事之中看担当。”这时,更需要法检、公安、纪检监察部门联合督察,检查工作遗漏之处,挖掘出防疫工作中的榜眼典型,督察出失职的干部,以守土有责的责任感、守土担责的危机感、守土尽责的使命感践行勇于担当的铮铮誓言。
微风拂起鲜红的五星红旗始终在960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飘扬,基层党员、干部作为基层防疫工作的“主心骨”始终坚守在战“疫”一线。立春已至,我相信,没有一个冬天不能逾越,国家不会永远在黑夜中,武汉不会永远在寒冬中,樱花再开的时候我期待那个新生的春天到来,总有一天,“天亮了,好人阵营获得胜利”。
大学生关于疫情防控思政课的学习心得4
这个春节,谁都没有预见是这样过的。“不聚餐是为了以后还能吃饭,不串门是为了以后还有亲人”“出来聚会的是无耻之辈,一起打麻将的是亡命之徒”……疫情面前,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白衣天使请愿“上战场”,广大党员干部为了切断传染途径,日夜坚守岗位。他们用实际行动为“武汉加油”,守护人民群众健康。
时代是出卷人,疫情阻击战就是一场大考。要确保一线干部心无旁骛答好卷,打赢疫情防控战,“后勤保障”要跟上。对此,四川省委组织部出台《关于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人才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担当作为的十条措施》,紧扣组织部门有效发挥作用履职路径,采取政治激励、工作激励、组织激励、精神激励“干货”措施,着力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四川落地落实;河南省委组织部出台《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部署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中进一步发挥职能作用的若干举措》,从6个方面明确了23条针对性、操作性、实效性强的具体措施,推动各级组织部门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多省组织部门出台激励关爱“硬核”举措,必将激发一线干部战“疫”激情。
在战“疫”中培养选拔优秀干部,让一线干部敢为有为。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但危险无处不在。非常时期非常对待,对为守护群众健康而笃定逆行者、对把群众生命放在第一位者,对防控工作做得出色者,疫情结束后,就是要大张旗鼓表彰、奖励,该培养的培养,该提拔的提拔,既让干部坚守一线,又激励更多干部冲锋一线,充实一线防控力量。
摒弃形式主义,让防控工作落在实处。疫情阻击战,防控是最大的任务,也是最难的任务。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当前,填表式防控现象依然存在。一些人待在家里时间长了,就出现了“14天之痒”,“睡得腰酸背痛”了,看电视玩手机“眼睛都近视了”,“把自己喂胖了”,“发呆”“无聊”,所以管不住腿了,抱着“哪有那么危险”的侥幸心理,总是要冒着传染的风险,潇洒走一回。如果仅依靠一张进出小区登记表把防控工作做好,就容易出现形式主义。少一些形式主义的督查,检查,一线干部更能严格把关,“哪怕十防九空”。
当好“娘家人”,解决好一线干部的后顾之忧。为了防控疫情,一线干部在前方战斗,但他们也有妻儿老小,组织就是他们的“娘家人”,通过微信、电话、短信等方式,多了解他们的体温、家庭菜单、生活必需品清单,和不定时的其他生活需求等,也是一种温暖。让一线干部集中精力做好防控工作。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疫情阻击战是一场人民战争,充分激发一线干部战斗激情,让他们心无旁骛答好“战疫卷”,人心齐,泰山移!我们坚信,疫情阻击战,上下同欲者,胜!
大学生关于疫情防控思政课的学习心得5
这个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防控阻击战,在中华大地骤然打响。新
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肆虐,严重威胁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武汉的疫情牵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无论是医护人员,还是基层工作者,以及所有的党员干部,在疫情爆发的那一刻,他们就拿起了“武器”奔赴“战场一线”,因为有了他们,我们坚信这场战争的胜利属于我们。
武汉封城后的24小时,有这么一群人朝着武汉去了,他们就是医护人员。那天有一幕深深的触动着我们的内心——年过八旬的钟南山院士乘坐高铁前往武汉,当疫情爆发后,钟南山第一时间就奔赴疫情一线,他用行动诠释着什么是“若有‘战’,召必回”。此外还有一个接一个,一群又一群还不等召唤就自愿请命前往疫情第一战场的医生和护士们。他们也是血肉之躯,病毒不会因为他们是医生和护士而“网开一面”“绕道而走”,如果要问他们一句为什么要去,他们最多的回答就是“这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
疫情爆发正值新春佳节,也是农村聚会聚餐,举行坝坝宴的高峰期。由于缺乏专业的医护人员、防护知识以及信息渠道,农村被作为疫情战的“最后一公里”,在这里,广大的基层工作人员就是战争的“冲锋手”“排雷手”。大年初一,一则通知唤回了本应在家团聚的基层工作人员,各乡镇、各村、各社区的基层干部带头排查、带头走访、带头宣传,他们用大喇叭为村民播送疫情,让那些心存侥幸、打算外出走亲访友、聚会聚餐的群众留在了家里,让打算举办婚丧嫁娶的群众取消了宴席,他们打下了最难打的防控战之一,用自身的安危换来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年。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疫情自发生以来,各单位对疫情防控工作进行研究部署,提出明确要求。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一名名共产党员挺身而出,一个个战斗堡垒巍然矗立,鲜红的党旗在疫情防控一线高高飘扬。广大党员干部深刻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他们自行接力,做出庄重承诺,带头不聚餐、不参与各种聚会、不去公共娱乐场所,坚决抑制谣言传播;他们不忘初心、挺身而出,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马不停歇奔赴各处,切实担负起战疫情的职责;他们全力以赴、尽锐出战,始终和群众并肩作战,带头奉献,积极投身防控疫情第一线。
摘要:应用技术型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方法不断适应时代需求而改革。思政课作为认知教育的必修课,在教学方法上亦需不断更新理念,探索创新。在此基础上,合作性学习能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PBL教学法能有效的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演讲教学法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增强思政课的实践性。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高校思政课合作性学习PBL教学法演讲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2(a)-0208-02
对于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应用技术型高校多管齐下,综合培养。既需要学生掌握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和技能,又需要学生具有优良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二者兼备才是真正能够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对于学术专业基础理论和技能专业课的教学,在各高校历来较为重视,已不断地随着发展的需要在改革。而对于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思政课,在应用技术型高校更应提升重视程度,转变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以促进课程的时效性和高校的发展及人才的培养。更新理念促发展
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高等教学向应用技术方向转型应成为必然的趋势。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新定位,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成为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摇篮。与传统高校主要培养学术性人才不同,应用技术型高校对人才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从事非学术性工作,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或转换。从而这类应用技术型人才需要具备3个方面的特征:第一,较强的应用能力,善于将理论运用与实践。第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植根于社会需要。第三,较好的创新能力,不仅能够懂理论,会操作,而且积极探索新方法,新路径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目前,为符合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特征及高校转型发展的需要,提升对教学方法的推陈出新,提升课程的时效性和实践性是应用技术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采用合作性学习,PBL教学法,演讲教学法三管齐下的方式不失为思政课教学改革行之有效的路径。
三管齐下促改革
2.1 以合作性学习创新思政课教学法
合作性学习是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部进行学习活动,并凭借小组的整体成绩获得认可和奖励的一种课堂教学方式。合作性学习从20世纪70年代出现,90年代传播开了,后传至我国,并在我国中小学基础教育中实践研究较多。目前,在欧美如英国、荷兰、美国等一些国家,已全面推行。但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尤其在思政课的教学中鲜有应用。
应用技术型人才需要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合作性学习则有助于形成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方式。在合作中,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共同讨论,从而找到正确的思路,自行分析错误的想法。同时,不同类型的学生组成小组,在共同为小组及其每位成员的成绩努力的过程中,锻炼了与人有效沟通的能力和团队精神,并且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思政课以其较强的理论性常被应用技术型高校学生所反感。但其又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重要必修课程。学生在必修的同时,还要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性学习则能够同时满足学校培养方式的需求与学生学习方式的需求。故而,引入合作性学习将是对应用技术型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一大创新。
在应用技术型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引入合作性学习的具体方式可采用案例教学和变革评价方式。案例教学可使学生在生动的情景中讨论问题,理解理论知识,较容易使学生形成合作学习的方式。同时,还需改变对学生传统的评价方式。思政课的目的是通过课程的内容使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并且,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需要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对学生的评价更应注重学习的过程而不仅限于结果。这也更符合合作性学习的要求。
2.2 以PBL教学法提升思政课时效性
PBL即英文中“Problem-based Learning”的缩写,是一种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基于问题为导向,让学生通过努力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创始人,美国神经病学教授霍华德?巴罗斯于1969年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首次创立此种教学法。从而流行开来,到目前,成为国际上使用较广泛的教学方法之一。
在应用技术型高校思政课中运用PBL教学法,课大大增强思政课的时效性。首先,应用技术型高校学生对思政课兴趣较低,主要源于思政课较强的理论性。很对人只看到了思政课的理论性,往往认为,这只是一门纯理论的课程,没有什么实际的左右。然而,思政课的宗旨是通过理论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其次,思政课的理论是来源于现实,而又引导人们认识现实和解决问题的。这恰恰符合了PBL教学法的理念,从问题中找到方法,再去解决问题。故而,PBL教学法的运用,能够将思政课的理论更具时效性。
根据思政课的性质及PBL教学法的要求,在运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第一,以学生为主题,让学生以问题为导向进行讨论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同时,教师仍然要作为问题的设计者和讨论的引导者。教师需要正确地设计和引导学生在课程范围之内讨论、解决问题,但不过多地主导课堂,让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客观、全面的思维。第二,进行PBL教学法还需对学生进行对方面的综合评价。可用互评、等方式进行。评价时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沟通能力、实践能力、道德品质等都应列入评价内容。这种评价可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进行,并将结果反馈给学生,同时作为学生成绩的参考。
同时,运用PBL教学法还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传统的教师为主体,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思政课教学方式很难体现出学生的团队合作。加之,目前90后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兄弟姐妹的缺失使得他们确实竞争与合作的意识,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照顾他人的感受。而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的方式,让学生必须组成团队,进行通力合作,凭借团队来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在思政课的教学中学会如何进行团队合作。这也正符合了思政课通过理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宗旨,同时让理论更具时效性。
2.3 以演讲教学法增强思政课实践性
演讲教学法,顾名思义,即通过演讲的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首先有学生根据一系列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选题确定适合自己的题目,通过课后查阅资料,撰写论文或演讲稿,在课堂演讲,并接受老师和同学的提问来分析和解释课程中的问题。这一教学法需要学生从确定选题,查阅资料到撰写演讲稿,进行研究并回答老师,同学提问的整个过程作为主体进行大量的实践工作。对于应用技术型高校来说,培养思想素质过硬的,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是教育的目标。故而,将演讲教学法引入应用技术型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能够有效的提高思政课的实践性。
在进行演讲教学的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个环节:第一,是演讲主题的选定。主体是进行演讲的核心。好的主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根据思政课的特征和性质要求。主题选定需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首先,主题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性;其次,主题要理论联系实际,同时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流价值观,弘扬真能量。第二,演讲教学过程的开展。在整个演讲教学法进行的过程中,教师只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始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未了能让学生有的放矢并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先对基础知识进行大致的讲解,让学生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再根据课程内容拟定相关选题。接着由学生按照各种方式,自由组合结成合作小组,选定选题或自拟选题,查阅资料,撰写文稿并完成演讲。最后,教师和学生评委对学生的整个过程进行评价,并由教师汇总,评定学生的成绩。
这样的演讲教学法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又应思政课理论性较强的特点,增强了其实践性。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习理论的同时,充分进行了实践,同时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结语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应用技术型高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社会责任。而思政课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则是培养学生道德精神和人文素养的主要途径。因而,对应用技术型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需进行适当的改革,以适应教育目标的需求。
根据上述分析,为适应教育目标的需求,应用技术型高校思政课需从教学方法的创新性,时效性和实践性几个方面进行改革。而合作性学习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了课程的时效性。演讲教学法则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让学生在完成演讲的过程中增强了课程的实践性。
参考文献
摘要:思政课教学在新时期遭遇严峻的挑战,借鉴国外先进的授课系统和教学手段,如微课、慕课,是大势所趋。但在借鉴新模式新方法的同时需注意,完全的拿来主义、绝对的借鉴,并不适合我国思政课教学的实际情况。因此,传统与现代的教学手段在传承中超越,在微课这一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中寻求探索适合我国思政课教学的节点是本文思考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微课微课宝思政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6-0069-01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教学中的“老大难”,课程事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及核心价值观的宣讲,涉及到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近十年来国家相关文件频发,从2005年的课改到全国众多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成立,思政课对于国家发展的战略意义可见一斑。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影响,其总体教学效果并不如人意,面临严峻的形势与曲高和寡的困境。究其根本原因,除了社会转型期大环境复杂和教材本身原因外,还与教师在教学中理论脱离实际,与学生缺乏沟通交流和对话,不能回应学生的诉求有关。如何将学生的“主体性”调动起来,由“不爱学”“请你学”变为“我要学”“我爱学”,课题组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和开放教育理念,在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等多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一方面在课内精炼专题,系统讲授,另一方面在课外利用微课等新兴翻转课堂的形式与学生积极互动,调动学生的主体性。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高等教育大众化得以加速实现,而目前高校中有限的教育教学资源和传统的“灌输式”重知识传递、不注重知识传递方式方法的模式无法满足90后学生的多方面需求,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是当下最热的教学方式改革和教育创新话题之一,“微课”时代已经来临。微课的创始人是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大卫?彭洛斯(David Pen-rose)。“微课”(Microlecture)又名“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微型教学视频是其主要载体。主要用以讲授单一知识点或突破某个教学问题。这种微视频通常由短小精悍的微课视频及配套教学资源所组成,授课者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其作为授课的素材,而受教者可通过微课进行预习、复习等,实现自主学习。
但是传统20至45分钟的、全程实录式的微课教学课例制作成本高、交互性差、应用率较低,不适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际,开发录制一种“内容短小、教学价值大、针对性强、数量众多、使用灵活、易于更新”的微型课例,“思政微课宝”势在必行。“微课宝”区别于传统上课形式和拍成教学视频的教学实录形式,是在两者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研究形式,是一种倡导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导向的新型教学辅助模式。在实际应用中,“思政微课宝”录制简便、操作轻松,在手机、计算机、平白电脑等网络终端,借助微信、QQ、网络教学平台播放流畅,有助于激发学生自主受教的能动性、有助于教师实施个性化教学、有助于促进师生间、学生间、同行间的交流互动,教学效果良好。
“思政微课宝”作为思政课教学的辅助教学手段其特点有以下几方面:(1)目标明确、主题突出。(2)短小精悍、视频为主。(3)依托网络、使用方便。因此在具体录制和应用“思政微课宝”时,也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教学设计精致,知识要点突出
“微课宝”的核心内容是录制教学视频,时间长度通常为5分钟左右,超过10分钟会影响弱化学生的注意力。其作用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的重点问题、难点问题或疑点,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微课”内容以短小著称,“有限时空,无限创意”理念应贯穿微课宝录制全程,尽量在有限的内存时空中将“思政微课宝”做到别致、精致。
(二)视频容量微小,使用灵活自由
5分钟的“微课宝”,容量只有几十兆左右,画面设计优美、内容安排精当、节奏把控准确、讲解交互性强。视频格式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行媒体格式(如RM、MNV、FLV等),学生可以在线观看课例,查看教案和课件、案例、时事新闻等辅助资源,起到课前预览课后复习的作用;在“微反思”环节设立“你怎么看?”同时设立时事热点微课宝专题,给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材和教学效果发表意见和诉求的空间;也可以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手机、MP4、计算机、平板电脑等)上,在课余闲暇时间实现移动学习。
(三)开发源于生活,过程利于探究
“思政微课宝”的开发不追求问题教学探究的完整性,但对于每一个重点知识环节调查研究、过程分析、结果论证是必不可少的。这一特征既让过程具有“探究”功能,又使学生容易上手,为学生的主体发展提供了传统教育无法实现的广阔时空,让学生在知识结构过程中进行课程整体的知识建构。在开发过程中,学生作为实践的主体根据自身的生活经历,按照自己的兴趣需要选择开发主题、制定开发方案、得出研究结论,自觉地获取知识,提高素养。与此同时,教师在课堂讲授时更应精炼、深入剖析原理的深层次内涵,注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逻辑线索和脉络性的掌控,要求教师不断提升理论功底,教学相长。
建设“思政微课宝”教学资源系统。可以用“非常6+1”来概括思政微课宝的系统资源结构。“1”是思政微课宝的最核心资源:一段精彩的教学视频,这段视频应能集中反映教师针对思政课某个知识点、具体问题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过程,教学形式和教学活动地点可以多样化,不一定局限在教室或课堂上,也不一定局限为教师本人的影像出现在视频中。这些资源以有机整合的形式和一定的结构关系,营造一个半开放的、相对完整的、交互性良好的教与学应用生态环境,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营造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沈阳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论文为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阶段性成果,编号为:JGZXS13033
参考文献:
[1]王玉苓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探析[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2]赵丽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年03期
[3]韩梅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研究与探索[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4]张桂霞,曹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一、“导”指导“演”, 共同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
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泰勒把课程目标放在首要位置, 如果没有明确目标, 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环节都失去了方向。同样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明确该模式要达到的目标, 这些目标是理念的具体化。学生由于其专业背景各异, 知识结构不同, 心理认知水平亦有差异。他们对实践教学的目标未必十分明了。需要思政课老师指导和帮助, 教师是导演, 是推动者, 其角色定位于引导实践教学全过程, 发挥主导作用,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共同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 保证实践教学的方向。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所预期要达到的结果, 它在内容上是对实践教学效果的超前反映。所谓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目标, 是指在课内外、校内外的环境下, 在各项实践条件可控的前提下, 在预测的基础上, 人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所期望达到的结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是以构建大学生的学习参与机制, 形成“实践体验”, 达到“知行致”和“学以致用”的目标。也就是说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大学生在参与中亲身体验、主动探究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验证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基本原理, 并运用所学的知识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 在“实际情境”中分辨是非, 坚持理想信念, 自觉砥砺品性, 不断完善自我。教师应从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特点、学生状况和学校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地开展实践教学, 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而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即是不仅要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还要使学生知道应在实践活动中获取哪些方面和什么样的感性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熟悉各种实践形式的操作流程, 并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学习社会交往知识, 社会活动知识等。
所谓情感目标, 即学生喜欢什么, 接受什么, 厌恶什么, 也就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 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 能在情感上有所触动, 并把科学理论内化成自己的思想, 形成科学的态度与精神。在实践中,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运用辩证的方法分析各种问题, 从而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 促进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增强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自觉性, 并在活动中, 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
学以致用, 能力目标乃是实践教学的核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帮助学生完成从书本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尤其要注重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 学生积累一定实际操作经验, 学习和掌握一些技术和技巧, 培养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社交能力等, 还要充分激发其创新精神。
理论应用是学习主体整合利用各种教育力量和教学资源, 根据自身的需要及现实可能性, 结合教学理论自身的特性, 将所学理论知识贯彻落实于各种实践活动中, 创造性地加以应用, 完善并建构课程理论的知识体系, 培养实践能力的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原则和方法传递给了学生, 但知识要掌握必须使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加以应用, 只有这样才能使道德内化为自己的德行, 真正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学习主体在课堂学习中, 不可能理解教师传授的所有理论知识, 他们要掌握知识必须回归生活、回归实践, 需要在课外时间通过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 在实践活动中, 运用所学的知识研究、探讨、分析、解决问题, 加深对课堂知识的领悟和理解。
二、“导”“演”互动的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方式
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实现形式和有效载体, 让大学生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亲历亲为, 进行自我教育, 对于加速良好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的培养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师生是实践教学的主体, 实践活动亦离不开一定的中介与平台, 为实现实践教学的目标, 必须构筑一定的教学平台并在师生“导”与“演”互动中实现。
首先是利用好课堂。课堂是高等学校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 课堂教学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最系统、最经常、最正规的形式之一, 亦是模拟实践教学最佳平台。重视课堂教育的功能, 寓政治思想教育于课堂是搞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课堂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和学生学习的地方, 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构成了课堂的基本要素。“在形态上, 课堂既表现为一定的时空状态, 如教室与具体课程授课时间;又表现为一定的活动状态, 即课堂教学活动;还表现为一定的组合状态, 如构成课堂的物质要素的组合,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组合等;另外, 它还表现为一定的制度状态, 即受学校相关纪律、规则所控制和维系;表现为一定的心理状态, 如课堂气氛, 等等。”[1]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模拟教学主要是利用课堂时间, 在教室或学校特定场所里组织实施, 在课堂上完成的。课堂是一个具有生态性的相互依存、平等共生的“学习共同体”, 不同质的学生可以在同一个课堂里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实现思维和智慧上观点的碰撞, 从而产生新的思想, 有利于学生自尊自重情感的产生, 使他们互勉、互助、互爱;“学生通过共同完成小组学习任务的过程, 深切感受到群体的力量和合作的成效, 形成较强的归属感和群体凝聚力, 也更能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和力量, 树立起较强的自信心, 产生出强烈的学习和自我发展的欲望。”[2]因而, 以课堂作为模拟教学的实施平台更能够取得好的效果。
其次, 重视课外校内的实践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课外校内”主要指大学生在本学校内部, 根据现有条件开展的为了加深理论知识而进行应用活动。“课外校内”既突出时间概念, 即指正常课堂教学时间以外的实践活动;又突出空间概念, 即在校园以内进行的实践活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每周所占的时间非常有限, 要想用课堂时间实现教学目标, 完成教学任务难度比较大, 这就需要在正规课堂教学之外开辟第二课堂, 利用第二课堂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如在课外时间, 组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小组, 一方面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分析问题之中, 另一方面在应用过程中反思理论的价值。第二课堂与学校日常管理相结合的养成教育活动, 可以培养“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观念, 增强社会责任感, 提高大学生自我认同感。
再次, 校园的硬件资源相对充足, 有标准规范的操场、优良的体育设备、现代化的图书馆, 多功能的教室等, 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准备了有利的外部物质条件。校园还拥有优秀的教育人力资源, 不仅有各科教师, 而且有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社会阶层的学生群体, 它们是学生体验生活、应用理论的重要社会资源, 既是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力量, 又是学生实践活动的必需条件。另外, 学生对校园环境比较熟悉, 他们既是学校管理的对象, 又是学校管理的主人, 他们对学校生活最具有发言权, 把书本上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学校管理、生活实践中的时间最短, 效果最明显。总之,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可以利用校园的有利条件和课外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的校园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最后, 亦是最核心的是要强化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社会实践基地主要着眼于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教育资源, 通过书本理论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为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解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能力提供平台, 是开展社会实践教学的硬件条件。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以社会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 才能保证社会实践教学的持久性和规范性。这种形式可以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优势, 使学生亲自投身于社会活动中, 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社会实践基地活动有利于运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丰富生动的实例, 回答并解决学生普遍关注的重要理论和实际问题, 从而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 因而能够解释世界, 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3]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思想互动的平台;可以使课堂教学得到延伸, 还为广大师生提供宽广的思维空间乃至理论创新的场所, 弥补课堂灌输教学的不足。同时, 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可以为学生提供接触社会、接触实践的机会, 促成课堂理论被“消化”、“吸收”。社会实践基地一般包括道德与法制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历史与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育基地等。这些基地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特点。“所谓典型性是指既具有历史意义, 又具有现实意义的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或历史人物的活动地;所谓代表性是指具有时代先进意义并被人民群众认可的企业、事业等单位。”[4]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先进意义的地点、单位既体现了理论的实践作用, 又代表了历史前进的方向或趋势;既具有理论价值, 又具有实践价值;既容易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 又容易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升华, 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收到最佳效果。
摘要: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讲求师生互动, “教”与“学”的关系就是“导”与“演”的关系。实践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实现目标, 必须充分做到“导”“演”互动, 利用好课内外、校内外的实践平台, 预瞻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学目标,实现方式
参考文献
[1]苏立云.构建和谐课堂师生共同成长[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1) .
[2]刘泓蔚.构建新课程标准下的“和谐课堂”[J].潍坊学院学报, 2006, (4) .
[3]毛泽东选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292) .
[4]夏建文.高校“两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6 (3) .
[5]骆郁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 (320) .
[6]谭宏, 杨启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原则、方法和保障[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 (3) .
[7]尹晓敏.“两课”社会实践教学探索[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05 (1) .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理念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6-0227-02
一
近年来,我们注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和成绩,涌现出了一批深受大学生喜欢的先进教师典型,但在许多高等院校,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大部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不佳也是不争的事实,所以,中宣部、教育部提出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号召。由此问题倒逼反推,就要求思政教师进行多维度、多渠道的教学改革。如果我们比较分析这些教改成果就会发现,改革多集中于方式、方法层面,特别是新媒体手段的应用,很少触及教学理念的革新。传统的思政教学理念一般认为,思政教育要进课堂、进实践和进头脑,关键是进头脑。从上到下“进”的理念往往单方面强调“教”,即从教材到学生头脑的“单向输入”,让思想政治理论像士兵占领阵地一样,强制性地“入脑入心”,较少考虑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兴趣感受与内心需求,殊不知,该理念正是传统思政教育“灌输式”教学的思想根源,也是目前表面上繁花锦簇眼花缭乱、究其实质依然是“灌输式”教学的思想根源,更是很多学校思政课教学效果不佳的深层次原因。理念决定方法,方法决定效果,面向现实、面向未来的思政教育呼唤着从教学方法的革新上升到教学理念的革新。
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现代科学迅猛发展的一个特征就是学科交叉。结合当前市场经济体制,我们发现将经济学的“公共产品”理论和“供求关系”模型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对我们重新认识思政理论、转变思政教育理念、推动教学方法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理论具有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共产品”的三个特征:效用上具有不可分割性、受益具有非排他性和人为消费的非竞争性[1],因此,思政理论可以被视为一种体现国家意志的、由政府部门供给、非私人生产的“公共产品”。不论是古典经济学还是现代经济学,供求关系都是分析众多经济现象不可或缺的重要模型。特别是新古典学派,不但把传统的“供给决定论”和“需求决定论”改造成为“均衡价值论”,还以量化分析描述供求关系,使得这一模型成为西方经济学“万能”的分析工具。马克思在论及“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时指出:“要给需求和供给这两个概念下一般的定义,真正的困难在于:它们好像只是同义反复”,[2]208在讨论市场与生产的关系时,他又进一步指出:“需求决定供给,反过来供给决定需求,生产决定市场,市场决定生产。”[2]213我们不用再引用更多的论断来描述“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了,二者是密不可分的,供给是为了满足需求的供给(不是从资本所有者的角度),需求是立足于供给的需求。在这个意义上,供给分为两种:产品能满足社会需求称为“有效供给”;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产品,即使凝结了人类的一般劳动,也是“无效供给”。
首先,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不佳的问题可以用“公共产品”的“供求关系”模型进行解释:思政理论由于其特殊性,在高等教育中容易出现“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目前四门思政主干课是全国在校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假如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类别由必修改为选修,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有选择的自由,就像在自由市场消费者自主选择购买商品一样,稍有经验的教师就可以预测,选修的群体不会很庞大,这就是经济学所说的“市场失灵”。另一方面,目前思政课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从“公共产品”的角度来说为“强制供给”,如果有学生认为该“公共产品”没有或不能完全满足自己的需求,就会导致“消极消费”,即学生迫于必修课成绩必须合格的压力虽然“消费”了,但内心并不认同或低值认同该产品的实际价值,基于此种心理作用,谋求以最低付出应对该产品的“无效供给”。学习态度表现为不买教材和教辅参考书籍、逃课(绝大多数教师需要靠点名维持出勤率)、在课堂上睡觉、身在曹营心在汉——做其他课程作业、使用笔记本上网、玩手机、聊天等等,学习目的表现为考试只求及格,不计分数高低,所谓“政府失灵”。举例来说,相对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不是科学”而言,多数大学生更关注晚上宿舍能不能上网。调查表明,持此种心理的大学生并不在少数。
其次,应用经济学“边际效用递减”理论,我们也很容易解释大学生普遍对于思政课兴趣不大的原因。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对于某一产品的消费量和消费者心理满足度之间的关系,通过每增加一单位的消费量考察由此所带来的满足程度的相应变化。正如人从饥饿状态开始进食直到吃饱,这一过程中对食物的需求会先增加后减少一样,刚开始消费第一单位产品时,人的满足欲望最强,随着消费单位的不断增加,满足欲望也随之降低,呈现出一种满足程度递减的趋势,当满足欲望趋近于零但继续增加消费单位时,反而会抑制欲求,导致满足程度的负增长。以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例,大学生在初中、高中阶段已经系统地接受了近現代史教育(初中教材分为上、下两册,17万字;高中教材也分上、下两册,45万字),因此对这一特定时间段的史和论已有一个基本的掌握。虽然有资深学者一再强调:大学阶段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即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但相信中学教师也会在教学中贯彻这一指导思想,而不是局限于具体史实),和中学阶段相比各有侧重,但大学生们是否愿意为了资深学者们说的那一小部分不同内容而多课时重复学习大部分的相同内容?资深学者在不断深入挖掘理论的时候如鱼得水,是否考虑到了青年学子从初中到大学学习同一段历史进程十余年的心态变化和兴趣保持度?同样是大学必修课,《纲要》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毛特》)也有各自不同的教学目标,但课程所涉及的1840年以来中国近现代史发展脉络是基本吻合的,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阶段的重要理论成果都是必讲的,对大学生而言,应该说很多授课内容是相同或相似的,这也就解释了当下热火朝天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为什么搞一个活动(例如参观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可以很好地体现《纲要》与《毛特》两门课的大纲要求了;从教师角度而言,讲解《毛特》能离开中国近现代史吗?讲《纲要》能不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吗?利用“边际效用递减”理论就能很自然地解释,为什么到了大学阶段学生们觉得这个新增加的“一单位”的“公共产品”会造成满足程度衰减了。
“公共产品”理论和“供求关系”模型告诉我们:不充分考虑到消费者的需求,产品在市场上就会出现“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边际效用递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上的具体表现为实效性不佳、接受度较低、无效供给和公共资源的高成本消耗。因此,思想政治理论作为“公共产品”,必须充分考虑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需求,既要保证“供给”,又要满足“需求”,这是我们应该树立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那么,思政课应如何顾及大学生的需求呢?以《纲要》为例,对于还没有进行《纲要》课程学习的大学生群体,要调查其教学期待,了解他们在经过初、高中近现代史的学习后,到底在头脑中留下了什么,积淀了什么,已有学习对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他们树立了什么样的历史观,中学近现代史教育的成果是什么,对这门课程还有哪些未来预期等等;还要调查修完《纲要》课程的学生,要调查其需求满足度,了解在通过该门课程后,相对于中学历史教育有哪些收获,得到了哪些新知识、新观点,教师是否满足了学生对该门课程的需求,是否对学生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解答,是否对学生感兴趣的史实进行了讲述,对教材有哪些建议,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有什么意见,对课时、授课条件、考核等相关因素有何看法,如何看待《纲要》与《毛特》两门课程的关系等等。只有长期问卷调查每届学生学前和学后的需求满足度才能将思想政治理论的“供给”与“需求”结合起来。
总之,思政课教师作为党中央和大学生之间思想上的“联系人”,应该着力寻找和把握国家统一“供给”的教材内容和当代大学生内心“需求”的“结合点”,通过更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教学设计,不仅体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又能符合青年学子的兴趣感受和内心需求,避免“市场失灵”,摆脱“政府失灵”,使思想政治理论这一“公共产品”变成实实在在的“有效供给”,真正提高实效性,让该类课程焕发出应有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吕新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供求关系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9,(4):65-6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法】推荐阅读:
全国高校思政工作09-23
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及其价值09-14
高校思政教育积极心理学应用论文10-08
高校思政课教师加强理论学习辅导资料06-09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07-13
思政课程教学工作总结10-23
思政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探讨07-21
思政课实践教学安排及要求新10-05
课程思政总结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