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的进步需要教学反思(精选8篇)
由刘艳芳 小学数学发表于2011年12月 27日 星期二 23:18
古语说的好:思而不学则罔,学而不思则殆!也就是说思考与学习要一同进行,二者缺一不可。对于我们的教学而言就更需要反思,没有反思就不会有进步也不会有提高,只有我们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发现不足及时调整思路,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我们才能真正成为成长型的教师!
我们平时教课总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没有特意去准备一节课,结果这节课学生配合得非常好,学生对知识点融会贯通,整节课若行云流水,娓娓道来,水到渠成,老师的心情也受到感染,开心无比,就会想如果天天都这样上课该有多好!实际上如果我们仔细反思一下就会发现:这一节课之所以会这么成功,是有诸多原因的,或是我们的情绪高昂感染了学生,或是我们引导到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或是我们讲授的知识点条理清晰,一气呵成!总之成功的一节课是有诸多要素构成的!然而有时我们特别用心准备了一节课,反倒差之千里,学生不配合,更有甚者上着上着无法进行下去了,就像这个课例一样!我想教师一定提前做好了精心的准备,但没想到会陷入两难境地。其实越是失败的案例越能引发我们的思考!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我觉得这位教师一定要好好反思一下,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1.教师的本意是创设能吸引学生的问题情境,唐僧师徒分桃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考虑到现有学生的认知水平,他们除了知道平均分配之外还知道按劳分配,根据功劳大小分桃子!这一点其实很棒的!因为我们要培养的孩子是21世纪的新型人才,他们除了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以外还要有一定的经济头脑!懂得要按劳取酬。但是这样又偏离了课堂正常的轨道,所以我觉得关键是老师没有充分备学生!针对这种情况我有两点建议:(1)鼓励并表扬孩子的按劳分配的想法,并引导孩子考虑如果一定要每个人分的一样多呢?(平均分)把课堂拉入正常轨道。(2)教学情境问题设置为:孙悟空回到花果山带来了6只仙桃想分给两个小猴,该怎么分呢?
2.教师要有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灵活掌控,及时化解困境,将学生引到正常的学习轨道中来,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把自己变成智慧型的教师,即使在课堂中我们也要及时反思,调整思路,将课堂变成我们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
一、转变理念, 提升认识
新课改要求教师从传统的满堂灌和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 改变教学理念, 改革教学模式, 丰富教学内涵, 提升教学水平。在课堂中实现教与学的角色转换, 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人、学习的参与者, 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课堂上, 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 且在承认学生差异性的基础上, 关注学生整体发展, 使每一个学生在不同的知识层面、不同的智力领域得到相应发展。
二、聚焦课堂, 优化课堂
1. 扎实预习, 夯实基础。
预习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学生预习的结果直接影响着课堂中掌握知识的层次和水平。尤其对高年级学生来说, 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和保障。另外, 预习的内容要合理, 既不能完全脱离教材又要延伸到教材之外, 以期扩展学生知识面, 开阔学生视野, 积淀语文素养。为了让预习扎实有实效, 笔者不断总结, 把预习内容细化到字词具体化, 问题细小化, 使预习内容落到实处。
2. 走上“讲台”, 主动展示。
课堂展示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的具体表现。预习中要善于思考, 展示时要善于表达。思考的问题与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要清晰明了地表达出来, 就需要坚持不懈地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新课改中, 语文教学绝不能忽视对学生这两方面能力的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 才能有勇气走上讲台, 成为其他学生的“小老师”, 才能使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因此, 笔者特别注重培养学生上台展示的能力。首先要求声音洪亮, 语言简单、明了。其次要有自己的见解, 讲解时要用上“我认为”、“我觉得”、“我想”诸如此类的开始语。最后要有恰当的体态语言, 比如用手指着黑板讲解等。笔者先在每个小组挑选一两个学生做表率, 然后让他们影响和带动其他同学, 最后让每个学生都学会自如地表现自己。
3. 合理评价, 积极参与。
课堂评价决定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 也直接关系到课堂效率。评价是多样的, 有语言, 也有掌声, 有教师的评价, 而更多的是来自同学间的相互评价。通过评价, 促进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 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加强小组的合作意识。根据班级情况, 笔者和学生一起制定课堂评价标准, 由小组长计分。评价内容从课堂纪律、小组合作参与情况、小组内成员展示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背诵默写情况等方面进行。为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尤其是调动学困生参与, 评价标准规定课堂展示精彩满分为五分, 学困生发言加四分, 其他学生发言加两分。每天小组内成员都遵守纪律, 作业能认真按时完成, 当天小组加十分, 小组内成员课堂积极合作学习, 主动参与展示发言, 当天小组加十分。每周评出优秀小组和优秀个人。这样评价, 有利于调动小组学生的积极性, 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性, 更能让学生进行自主管理。
总之, 新课改任重而道远。作为学校, 必须搭建课改平台, 引领教师转变理念, 积极投身课改, 才能改出出路;作为教师, 必须努力尝试, 放手大胆去进行课改, 才能改出成效;作为学生, 必须端正思想, 明确学习目标, 才能做到自主管理、自主学习, 才能学出成绩。因此, 作为一名教师, 我们要坚持实施新课改, 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确立“以生为本”的思想,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重视学生的发展, 挖掘他们的潜能, 让他们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知识带给他们的无穷的乐趣, 进而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基础知识;审题;解题;反思
教学是反思的基础,反思是教学的升华,没有反思,教学就没有意义,教学就没有进步,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才能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水平。
自从担任高中政治教师后,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大致存在着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缺少联系能力,不能把材料信息与课本知识点联系起来;二是答非所问;三是答题时口语太多。这说明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还很弱。面对这样一些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对于教材知识把握不够全面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智力、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意识的重要工具。而现在新教材中图片、探究内容很多,文字内容却很少,如果学生在课堂上不全身心听老师讲解,那么就书本知识而言,他们不难记住学习的内容,但根本的问题是,绝大多数学生不能把书本知识联系起来,不能形成一个明确的知识链条,因此,答题时会出现盲目堆砌,答案言而无物的现象。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让他们学好高中政治学科,我认为最好的捷径就是俗话说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生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奠定自己坚实的基础,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1.要认真反复地看书
学生对课本知识的不熟悉,使得脑袋空空,因此,在答题时当然只能是有问不答、无从下笔和废话连篇了。所谓认真不苟的阅读:(1)要看目录,解析全书的知识体系编制,列出每一课的提要及观点;(2)把握住关键点和核心要点,了解掌握知识的关键点;(3)要把重点放在知识的关键点上,要再现系统的相关知识,系统还可以复习相关的知识,一起复习,找到容易掌握的方法。通过仔细的反复阅读,力求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把书中的知识应用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得到问题解决,又可以把问题解决中总结的策略、途径、方法运用到解决其他问题上,从而终身受益。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造条件,提供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去发现规律,探求知识。
2.要熟记基本知识点
要想夯实底子,构成自己的常识体系,就必须熟知课本中的基本知识点。必须牢记在心,这就像我们从互联网上下载的东西,一定要保存在硬盘上,需要时随时可以找出来,这样就可以自由地使用,运筹帷幄自然就可以决胜千里了。当然,我们的记忆不同于电脑,我们的记忆具有遗忘的缺点,因此知识的识记要用勤记忆、多反复的方法,穿插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间,这样既可以统筹利用学习时间,又可以各学科协调发展。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和鼓励,鼓励这些学生质疑问难,为学生的大胆求知、自主发展创造条件,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好习惯。
二、审题不清,答非所问
现在大多数的学生通过认真学习,对思想政治这门学科的知识要点都能较好地掌握,但是在知识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却往往做得不尽如人意,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在于审题方面,找不到问题的角度和方向。学生在思想上不重视审题,再加上粗心大意的毛病,作答时经常造成答案答非所问,甚至还出现漏答或者不答的现象,长此以往必然使自己的审题能力下降。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生提高自己的审题能力呢?在教学探索与实践中,我发现教师对学生的分析能力在培养、重视的同时,还应该教给他们准确的审题要领,培养每个学生养成正确学习与审题的习惯。审题是解题的开始,学生审题本领的高低强弱,直接影响到解题的结果。所以,教师要求学生养成认真细致、反复推敲题干的良好习惯,不能粗心大意、一瞟而过。可以让学生自己独立审题作答,然后比较标准答案和自己答案不一样的地方,找出自己的缺点,最后,反思、总结组织好答案。唯有如此,坚持不渝的锻炼,才能逐渐发现,发掘和驾驭解题的规律,逐步抬高本身的解题本领。
三、语言表述不规范,口头语言偏多
语言表述不规范,过于生活化、口语化,这也是学生在日常答题时比较常见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首先要以身作则使用政治术语,杜绝使用口头语言,其次教师要对学生严格要求,要求学生在日常作业和测试中语言要严密,使用科学术语,书写要规范,卷面要干净,字迹要清晰。同时要在教学中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发挥学生灵活敏捷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
总之,教学要换发出生命的活力,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在培养富有个性、主见、创新精神的未来人才,教学反思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有反思才能有进步,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高考改革的深入,我们需要不断实践,不断反思,在反思中追求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许建明.对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中若干问题的反思[J].新西部:下半月,2008(11).
以下是部分老师的随笔、反思抑或“论文”、报告,登载的目的不仅在于分享,更在于引领。让我们像她(他)们一样,边研究边总结,不断为自己的职业人生增加亮丽的色彩吧。
本学期,我们三年级有幸参加了教研室举行的课例研究活动。本次课例研究的主题是“读思悟说,培养语感”,形式是“一人多轮”。于是我们就紧紧围绕这个主题进行备课,由我担任主讲。我们所选的课例是三年级语文上册选学课文第三课《五花山》。文中作者描写了家乡大山春夏秋三个季节的美丽景色,具体描绘了不同季节的不同色彩,尤其是秋天五彩缤纷的景色。因为是选学课文,教师用书和教案集里都没有可参考的资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在平时的语文课上,我一直在困惑:语文课上到底应该怎样读书,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呢?带着这些问题,围绕“读思悟说”这个实验课题,针对《五花山》这篇课文,我们组的成员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备出了详细的教案。通过前两轮的上课与评课,今天,我在多媒体教室进行了第三次公开课的展示。整节课总的来说,能紧紧围绕本次活动的主题进行,教学目标也基本得到实现。
一、提高学生读、思、悟、说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咬文嚼字、体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只有揣摩品味得透彻,才能促进语感的发展。
为了较好地完成这个教学目标,我将它贯穿于整个课堂。
在教学春天这一段时,我让学生通过读,去体会春天树木刚抽出新的枝条,比较娇嫩,读时就应该轻而慢,而且重点让学生去理解“淡淡的,冒出,嫩嫩的”这几个词的读法。
在教学夏天这一段时,我让学生和春天这一段做对比,夏天的树木枝繁叶茂,读时应重读。
在教学秋天这一段时,把这一段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我将这一段中的句子出示在大屏幕上,逐句进行指导。
描写“金黄色”的这一句,我让学生体会,秋天里秋风萧瑟,阳光都集中到了这里,让人感到无比的温暖与舒适,读时应让人感受到暖暖的感觉。
描写“杏黄色”的这一句,我让一个同学站起来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有的说“仿佛出现了一个大鸭梨。”有的说“仿佛看到了满树的杏和梨”。于是我让学生体会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人们的心情无比的喜悦,读这一句时,就要读出高兴,喜悦之情来。
描写“火红色”这一句,我让学生抓住“为什么说树林像火苗在跳跃呢?”读时语速要稍快。
描写“紫红紫红”这一句,我让学生重点理解“什么是幕布?”
描写“翠绿”这一句,我让学生体会,其他树木都变了颜色,只有松柏不怕秋霜,还是那么翠绿,是那么坚强,勇敢。教学时,我有意选了几个男生站起来读,让他们读出男子汉那种坚强、勇敢的气概来,然后我又让全班男生一齐来读,读时语气沉稳,声音洪亮,把课堂推向了高潮。
通过对这些句子的品读,我让学生在读中自己去悟,去说,学生从课文语言文字中找出根据,见仁见智。这样,抓关键词句比较、咀嚼就能品出语气神韵,领悟作者遣词的独具匠心,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提高了学生读、思、悟、说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去感悟文本,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在第一次试讲时,我让学生自己读,指名读,齐读,男女轮读,读的形式多,次数多,但只停留在了表面,我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够,学生没有投入进去,不能很好地去体会,感受课文带给我们的语言美。《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感知、理解的过程,也是培养语感的开始。在同一语言的反复熟读中达到“成诵”的目的,这又是记忆、积累的过程。因而,阅读教学中就应充分利用读的策略,以读为主线,但不是那种单调、枯燥地“天地玄黄喊一片”式的死读、傻读,要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对词义的内涵,表达的恰切,语势的磅礴,条理的连贯,意境的优美都能够有所体会。于是,我在今天的讲课过程中,仍将“读”贯穿整个课堂,从开始的老师范读,到后来学生不同形式的品读,让学生从读中去感悟文本带给我们的那种自然美。学生读的也是津津有味。
三、拓展延伸,想象说话,丰富语感。
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而想像正是学生进行感悟、理解、体验的重要手段。在理解课文中发展想像,又能借助想像进一步理解课文。于是在这节课的最后,我让学生进行了拓展训练,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冬天的五花山。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和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学生说得很好。
最后我又设计了一下环节,“我来夸一夸”,“五花山一年四季 ,真是 !”学生总结得很好。
有的学生说:“五花山一年四季景色诱人,真是个美丽的地方!”
有的学生说:“五花山一年四季风景优美,真是个迷人的地方!”
还有的学生说:“五花山一年四季风景如画,真是个旅游的好去处!”
看,学生说的多好。通过这些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有了悟,悟中有了读,把读后悟到的用自己的话说了出来,更加体现了本次课例研究的主题,同时也给这节课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总的来说,这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把上两次课堂上存在的问题基本上解决了,也能够突出本次课例研究的主题。但再好的课也总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导课时,学生的回答有些单一。在板书的设计上不太合理。通过这次课例研究,我学到了很多新知识,也成长了不少。非常感谢教研室为我们搭建的这个学习的平台。我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这篇文章浅显易懂,我指导学生用读一读,画一画等方法来读懂课文,了解课文隐含的道理。为了巩固识字效果,我设计了摘茄子的游戏环节,孩子们读准字音,摘到茄子后的兴奋与喜悦弥漫在整个课堂之中。有个没有摘到茄子的孩子还伤心地哭了起来,相信他们是真的想展示自己认识的字,摘到茄子。在这样的氛围中分角色朗读课文,更是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在找出小燕子的三次发现后,我对同学们说:“小燕子经过三次仔细观察,发现了冬瓜与茄子的不同点。老师相信你们比小燕子更认真、更仔细。”来进入接下来的读和写环节,孩子们都学的很认真,学习目标达成。
教学这篇课文我抓住低年级学生喜欢童话故事,好玩好动的性格特点,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情境:老师就是燕子妈妈,大家都是可爱的小燕子,想要演好小燕子,就必须认真读好课文,学生觉得新鲜有趣,在角色的扮演中读课文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而当他们当“小燕子”来回答妈妈的话时,又是那么迫不及待地想展示自己读文后的收获。一年级的学生该如何让他们初步体会课文中角色的情感,并用朗读来表现出来呢?如果只是在老师的指令之下被动地读书,又怎么能读出情感?我通过巧妙地引导发现,用燕子妈妈的口气引导他们感受小燕子发现了许多不同后,心情非常高兴,从而让他们自己体会到应该怎么来读小燕子的话。
面对孩子们积极学习的态度,我更多采取鼓励的方式,尤其是那些平时不太多发言的孩子,多给他们机会,让他们也来展示自己。在他们回答问题的时候,我也注意到讲评结合,这也是学校一直以来让我们青年教师学习的方向,以后还会继续朝这个方向努力。这一节课,孩子们始终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兴高采烈地读,认真地观察,积极地表达,他们的高涨的情绪深深感染了我,我忽然明白,只有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语文课,才是孩子们喜欢的语文课,而有了孩子们的喜爱就意味着获得了成功的一半,这堂课使我内心充满了幸福感。
本课主要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乘积在百以内的口算方法,是学习笔算乘法的重要基础。直观理解乘法的算理和算法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基于以上的认识,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做到了一以下几点:
1、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开始我创设了淘气、奇思和妙想三人去海边玩耍,想下海玩,需要买些东西的情境,同时在将故事的同时多媒体课件演示海边美丽的风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接着出示海边商店。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页培养了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借助直观模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体验算法多样化。在学生独立思考找出计算12乘3的方法后,我借助钱币模型,帮助学生进一步直观理解算理,初步展示了位置思想。而在用学习用点子图和表格的过程中,考虑到学生没有用他们进行计算的`经验,因此在教学时我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二年级学习乘法口诀时如何运用点子图为工具计算7乘6的思考过程,唤醒学生的知识经验。然后让学生独立在12乘3的点子图上圈一圈,在汇报进一步体会可以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在表格的学习中,我采用了自学的方式,然后请学生当小老师讲,学生的兴趣很高。在多样化的算法中,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学习效果较好。
3、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直观操作,讨论交流合作学习,自学等多种学习方法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4、在学生掌握了三种算法后,我引导学生将口算、点子图表格三种算法对比找共性,再一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比较中体会不同算法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故事中历史教师精湛、高超的课堂教学技艺令人折服, 震撼人心。它源自于五个字:用一生备课。课堂教学应是教育者一生的备课, 反思则是备课的最佳途径和方法, 反思的过程就是教育教学行为的革命, 不断地反思才能从根本上促使教育教学行为的转变、进步, 促使素质教育斗转星移, 迎来教育的创新发展。
一、对备课的反思
作为教师, 在教学前应该努力钻研文本, 不仅要熟悉所教的内容, 还要深入地去剖析文本中的重点、难点, 同时还要思考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会遇到哪些问题, 自己在备课时是否都把这些备好、备透。在备课时尽管我们对教案、课件都经过多次认真修改, 但常常会忽略备学生, 很多时候我们都高估了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 没有注意到理想与现实的反差, 没有准备好如何将高深的理论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并传授给学生, 或者让他们亲自参与探究得出规律。比如在教学《力的合成》时, 我通过演示实验归纳总结出了平行四边形定则, 但我发现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而且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也不深刻不透彻, 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后来在备课时我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 实践证明, 这样做是正确的, 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的精神。
二、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在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 往往会出现深度与浅度相差悬殊, 师生互动交流并非融洽, 教法与学法相脱节的现象发生。此时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失误, 且可对下一知识点的教学产生催化的作用。
例如, 在教学《自由落体运动》时, 我让学生用打点计时器测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 由于认为学生基础较差, 我只设计了一种计算方案, 只请一位学生回答, 结果他却说出了另外一种出人意料的方法。我经过短暂的反思后, 立刻表扬了他, 并让其他学生思考: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如果有, 哪一种最好?这时, 课堂气氛也变得活跃起来, 最后学生想出了四种方法, 通过比较, 我们确定出了一种最好的方法, 并通过这种方法计算出了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这样, 不但完成了教学任务, 而且还复习了前面的知识,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问题的考虑不一定全面, 对课堂上发生的情景也不一定能预测周全, 上完课后再重新审视自己的教案, 也常会发现很多问题, 此时应及时地反思与整理, 这样对教师本人的成长、教学能力的提高都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对教学组织的反思
教学组织能力即通常所说的驾驭课堂教学活动的能力。回顾五年多的教学工作, 我发现自己在这方面还是比较欠缺的。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我都是在“赶”课, 希望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全部讲完。心里想着这个目标, 无形中就忽略了学生的学习状态, 讲课的语言速度也在不知不觉中加快。有时觉得教室里鸦雀无声, 乍一看去, 才发现学生脸上满是“困惑”, 甚至有个别学生还在呼呼大睡。尽管如此, 我仍认为:要求每一个学生在一节课40分钟内自始至终保持高度集中的学习状态是不可能的, 让他们睡一会儿后, 或许效果会更佳, 况且学习是靠自觉的, 学不学是他们的事, 就让他们睡去吧!现在回过头来想想, 才发现这个想法是大错特错的。因为个别学生上课的状态有时会产生连锁反应, 直接影响到整个班级学生的学习状态, 导致惰性产生, 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一节不注重学生参与的课不能算是好课, 一个自编自演的教师更加不是一位好教师。我们应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引导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才能最终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 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
四、对教学态度的反思
教师的教学态度对教学的实施及效果有很大影响。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 教师需要时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态度, 一要反思自己的工作态度是否严谨、认真, 这种态度对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无感染;二要反思自己对教学资源的搜集与设计是否用心, 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体性;三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在严格要求的基础上, 发挥教学民主;四要反思在教学过程中, 对学生的探究过程以及表现出来的求知欲是否关注。
关键词:政治;教师;专业成长;需要;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5-139-01
一、教学反思的内涵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反思,它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实践进行自我诊断与自我修正,其反思的核心是关于自己教学行为的审视、澄清、质疑与批判,通过连续地自我追问、自我剖析、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从而实现自我提升、自我超越。
二、教学反思的类型
1、课前反思
课前反思是预设,具有前瞻性、导向性,主要根据的是经验,有利于对教学过程的合理设计。这一环节,要求政治教师对以前教学工作中的信息收集、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运用已有的教学经验,并借鉴他人教学中的长处,以局外人的身份,对自己的教学准备,设计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通过充分酝酿,反复比较,选择,达到最佳的教学准备状态。
2、课中反思
课中反思属于教学调控,主要根据是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及时、自动的调节自己的教学过程。在这一环节,政治教师面对课堂复杂的动态的情况,能够敏锐的洞察,迅速的作出判断,发现问题。有一次,在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中国香港的回归心中有什么感想时,按照我先前的估计,应该是自豪。但是学生的讨论却让我为之一震,他们提出了新的角度:对自己而言----振奋,对国家而---自豪,这些都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实行改革开放的国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中国人民的努力奋斗等等。当时,我在头脑中瞬间闪过一个词:教学相长。
3、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其实是对某一教学活动或某一阶段教学活动的反思与总结,这一环节要求政治教师对教学的整体结果进行归因和评价,及时的通过回忆、自述等形式收集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信息,深入细致的探讨教学中的长处和不足,有利于教学经验理性化。这是一种较好的反思形式。
三、教学反思的操作
1、教学后写反思
没有专业的教学反思,是单调呆板的职业生活,而有效的教学反思,并不是肤浅的、表面的、外控的,而是站在自我之外进行批判地考察教学行为及结果,反思教学技能、教学策略、教学理念、学法指导、三维目标达成等,是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和审视,总结教学的成功与失败,通过“问题—尝试—反思—新问题—调整—再反思”的过程反思,提升每位教师教学能力,增强有效教学的责任意识。
2、听课后写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索与解决课堂效率、教学目的以及教学达成度等方面问题,把教师的“学会教学”和学生的“学会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提升教学的合理性、针对性,达到有效教学的行动过程。我们以反思、反观与反省为手段,通过三大层面的横向反思,产生了“反思—发现”、“反思—改进”、“反思—计划”、“反思—未来”的行动链接,促进了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3、反观课堂教学后写反思
如果把自己的每学年的一节课或数节课的教学过程有摄像机拍摄下来,通过再现自己的教学过程,以“旁观者清”的心态去观察,去分析自己的教学活动,就像“照镜子”,是教学反思的一种较好的手段。
4、网络论坛交流中写反思
在教师网络中,教师可以消除地域屏障、学科界限、身份高低、平等的交流自己的思想、做法和困惑,是一种很好的反思交流方式。目前在网上有许多专门的网页和论坛,如新课标资源网和“教育在线”,为教师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
四、教学反思的撰写
教学反思是通过教师批判性的思思维提高教学的领悟能力和自身的教学质量,反思活动是教育理念与课堂实践之间的对话,它寄寓着教师专业成长的人生价值,渗透在教师实践智慧提升之中,不仅促进教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升,也促使课堂成为有生命、有挑战性的丰富的学习场所,为教师开展行动研究提供了无限的发展空间。
总之,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一个优秀政治教师的成长过程离不开不断地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教学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的智慧引领》康敏2008年
[2]、《反思性教学》熊川武
【课堂的进步需要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课堂教学需要回归11-08
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反思09-23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的教学反思12-21
进步的好句07-06
欣赏学生的进步10-01
让课堂充满花香《一路花香》的教学反思09-07
开放课堂的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10-04
《隆中对》的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12-16
关于进步的高一作文05-28
鼓励员工进步的话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