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抗生素使用分析

2024-08-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骨科抗生素使用分析(精选12篇)

骨科抗生素使用分析 篇1

时间:2011-4-24下午15:00 地点:医务科科室

参加人员:分管院张锦华、二甲办主任梁美凤、医务科主任陈玉地、质控科蔡元行、外科主任陈盛颖、颅脑外科主任周培勇、骨科主任陈长光、妇科主任刘刘、产科主任王晓艳

张锦华院长:最近我们对临床应用抗生素情况进行了检查,主要是检查运行病历中记录的对抗生素使用的情况,发现了一些问题今天召集几位讨论一下,现在由梁主任给大家分析一下。梁主任:我们在检查中发现几个问题:

1、抗生素超范围使用,手术科室一类切口使用二代头孢类抗生素不符合卫生部38号文件规定,文件规定只能用第一代头孢类抗生素。

2、使用的溶媒不符合规定,检查发现我们的医生使用的溶媒为250ml,按规定溶媒为100ml。溶媒太多,会引起头孢类药物分解,不但降低了疗效,而且产生了其他物质,增加了过敏几率。3、4、5、手术前用药没有在病程记录中体现术前半小时用药。外科有用喹喏酮类药物,按规定尽量不用喹喏酮类药物。骨科发现有先用克林霉素一次,又改为头孢类药品,病程记录里又不说明改药的原因,这违反用药规定。按规定是先用头孢类药物,如果头孢类药物有过敏,再考虑用克林霉素。

6、产科剖宫产患者有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按规定是在婴儿出生后断脐后给药,不知道产科是如何使用的;还有发现用的是第二代头孢类药物,这不符合规定,按规定只能使用第一代头孢类药物。

7、头孢类药物是浓度抗菌,有发现临床医生一天仅用药一次,而且用量偏大,这也不符合用药要求,要按规定一天两次给药,要按规定的用量给药。以上是我们检查发现的问题。

骨科抗生素使用分析 篇2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5月至2013年6月骨科178例手术切口感染病例, 患者无肾功能不全、无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史、入院时无感染。通过采取患者感染组织样本, 并进行感染病原菌实验室培养、分离及药物敏感试验。抗生素应用均符合《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判定标准》[3]。

1.2 方法

试验采用法国梅里埃药敏鉴定试剂VITEK2全自动细菌检定仪及药物敏感试验测试仪;药物敏感试验采用琼脂培养法;真菌鉴定采用微生物形态学鉴定法。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统计学软件WHONE5.4。

2 结果

2.1 感染病原菌的构成及分布

178例骨科手术切口病例共分离出病原菌192株, 革兰阴性菌在病原菌中占主要地位, 为125株, 占65.2%;革兰阳性菌为59株, 占30.7%;真菌5株, 占2.8%;其他菌株感染3株, 占1.3%;感染病原菌分布呈现出多样性, 且存在复合感染6例, 病原菌组成比具体情况见表1。

2.2 革兰阳性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统计分析

由患者组织渗出物中分离出耐甲氧西林金葡菌, 分离率32.6%, 分离出耐甲氧西林凝固酶葡萄球菌, 分离率为38.4%, 主要革兰阳性菌株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见表2。

2.3 革兰阴性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统计

由患者组织渗出物中分离出大肠埃希菌, 分离率为48.7%;铜绿假单胞菌分离率为26.4%。可见影响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 并呈现出多样性分布, 患者手术切口部位也出现复合感染情况的发生, 提示临床应该注重对革兰阴性菌抗生素的有效应用, 主要革兰阴性菌株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见表3。

注:“R”表示耐药。“S”表示敏感, “—”未进行药敏试验

注:“R”表示耐药。“S”表示敏感, “—”未进行药敏试验

3 讨论

感染是骨科手术中较为棘手的术后并发症, 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成为骨科手术过程中重要的环节。然而大量的文献资料显示抗生素滥用存在于国内的各级医院, 广州地区医院通过大样本调查研究发现抗菌药物消耗金额占药品比例在30%~40%[4]。本研究通过分析探讨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病原菌种类、耐药性及在骨科手术中抗生素的应用情况, 为抗生素在骨科手术中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结果显示, 通过对患者感染部位组织渗出物中菌株的实验室培养、分离与鉴定, 确定了主要感染菌株为革兰阴性菌、革兰阳细菌与真菌, 其所占比例分别为65.2%、30.7%和2.8%, 其中分离度较高的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葡球菌和链球菌。整个菌群分布呈现多样性, 提示临床骨科手术切口感染中需要考虑抗菌药物的联合使用, 但应避免抗生素的大剂量应用或者两种以上抗生素联合使用, 以免出现耐药菌株及菌群失调[5]。

革兰阳性菌中耐甲氧西林金葡菌、链球菌、肠球菌及凝血酶葡萄球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呈现不规律分布。其中肠球菌与链球菌对多种抗生素均敏感, 故两者可选择抗生素范围较广。耐甲氧西林金葡菌逐渐成为临床患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因其表现出对多种抗生素耐药, 对部位感染及传播速度块的特点也越来越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6]。对抗金葡菌常用药物多为青霉素类以及第1、2代头孢菌素类药物[7], 急性骨髓炎的主要致病菌为金葡菌。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均被分离出, 实验结果也显示造成手术切口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为革兰阴性菌。何爱咏等[8]对500例骨科感染患者做取样分析, 结果发现, 尽管金黄色葡萄球菌以12.9%占主导地位, 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以10.5%占第3位, 但是G-细菌感染率则达到52.8, 而G+细菌感染率为43.5%。由此提示我们, 骨科手术过程中, 应重视革兰阴性菌造成的感染影响, 而造成G-细菌感染的原因可能与头孢三代、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密切相关[8]。

有报道显示, 国内骨科手术患者术后感染高达10.97%[9]。而在高感染率的情况下, 造成了抗生素的大剂量及二联、三联的使用, 进而引发了耐药菌的出现。很多学者认为, 国内抗生素的使用存在适应症不适当[10], 包括未选择细菌敏感药物及用药时间超出规定等现象。本研究显示革兰阴性菌是造成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同时其耐药菌株的出现也标志着抗生素的选择需要经过慎重考虑。耐药菌已经成为医院获得性感染的主要致病菌[11], 病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提示我们应该注重在骨科手术中应无菌操作, 合理、规范、科学的使用抗生素, 保证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及避免术后病原菌感染并发症的发生。

摘要:目的 探讨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病原菌的分布情况、耐药性分析及抗生素应用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5月至2013年6月骨科178例手术切口感染病例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情况, 对抗生素应用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178例手术切口感染患者共分离出192株病原菌, 主要病原菌分布情况为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真菌, 所占比例分别为65.2%、30.7%、2.8%, 病原菌分布呈现多样性及多重耐药性。结论 耐药菌在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病原菌中占主导地位, 手术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 确保合理、科学应用抗生素。

我院骨科应用抗生素的调查与评价 篇3

132011北华大学附属医院(吉林市)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9.005

抗菌药为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在其治愈并挽救了许多患者生命的同时,也出现了由于不合理应用甚至滥用而导致的不良后果,如不良反应增多、细菌耐药性增长,以及治疗失败等。而且近年来,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预防性用药有范围扩大化的趋势,不论手术的大小、部位、切口的类型等,均普遍使用抗菌药,且所使用的抗菌药物抗菌谱广、价格贵。是否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对于预防术后院内感染、延缓细菌耐药以及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和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对本院骨科2007年6月~2008年6月836例应用抗生素的出院患者进行统计与分析:手术前后所用抗菌药物名称、术前和术后用药起止时间、剂量、用药途径等,以及非手术患者抗生素的使用情况。

资料和方法

我院2007年6月~2008年6月共有836例患者出院,其中男532例,女304例;年龄8个月~91岁,平均35.79岁;手术患者687例,非手术患者149例;院外及院内感染患者78例。

方法:统一填写一般情况(性别、年龄、诊断,出入院时间等)。手术患者填写手术名称、手术持续时间、血常规情况、手术切口及愈合等级;非手术患者填写血常规情况、创伤部位及软组织情况;院外及院内感染患者详细填写血常规情况、感染部位、培养及药敏情况。用药情况:抗菌药物名称、用法用量、给药方式、开始用药时间、停用抗菌药物时间等。

抗生素应用以单用为主,共792例(94.74%);二联41例(4.9%);三联3例(0.36%)。抗生素应用以静滴为主,共829例(99.16%);口服仅为7例(8.37%);本组中没有应用肌肉注射抗生素的病例。见表1。

836例患者中非手术患者149例,非手术患者中抗生素应用时间<3天的 38例(25.5%);<7天的65例(43.62%);>7天的46例(30.87%)。见表2。

评价标准参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相关文献,建立评定标准进行评定。

结 果

本次调查共涉及9类32种抗菌药物,其中注射剂28种。836例患者抗菌药物应用883例次;联合2种药物82例次,其中不合理配伍12例次;联合3种药物9例次。预防性用药652例(77.99%);无指征用药48例(5.74%)。合理用药661例(79.07%);不合理用药175例(20.93%)。

讨 论

Ⅰ类切口手术为清洁手术,抗菌药物应用的适应证:①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③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④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本调查显示:在836例患者中,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骨科患者达652例(77.99%)。很大一部分患者不存在上述情况,通常不需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存在用药指征把握不严、抗生素使用扩大化的问题。

用药时间:本调查显示术前、术中用药仅占手术患者的21.98%。预防性给药的时机极为关键,最需要提供保护的时间是污染发生后的最初3小时,即在细菌定植发生之前,所以抗菌药物必须在手术前给予,一般在全身麻醉开始时,即切开皮肤前20~30分钟开始静滴给药,如手术持续 3~4 小时,需要再给予一个剂量,以保证在整个手术期间切口部位保持有效浓度,使病原菌不能定植和引起感染。调查中发现,术前0.5~2小时应用抗菌药物的患者82例,术前超过2小时甚至超过24小时应用抗菌药物的患者58例,这就说明临床医生对于术前术中应用抗菌药物的重视程度不够,不能抓住预防性给药的关键时机。同时,患者的给药间隔及途径欠妥:头孢菌素类(除头孢 曲松外)与青霉素类及林可霉素为时间依赖性抗菌药,其杀菌作用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致病菌平均最低抑菌浓度的时间,由于半衰期短,要求每6~8小时,甚至4~6小时给药1次,以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但大多数医生采用较高的剂量,每日1~2次给药,不仅降低了杀菌效果,还可能增加不良反应。而在给药途径上选择口服或静脉给药等,主要依据感染的严重程度,轻症感染可接受口服给药的,应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不必采用静脉给药。而本组中骨科几乎所有清洁手术病例均采用静脉给药,而且术后连续使用3天的患者达到96.65%。有调查发现,骨科清洁手术术后使用抗菌药进行预防与不用抗菌药相比没有明显差异,长时间使用反而使感染率升高,造成耐药菌在院内流行播散、病区爆发局部流行的可能性增大。

病原学检查:本调查显示,联合应用抗菌药物的患者一共44例,其中感染患者38例,但进行病原学检查以及细菌培养的患者仅8例。对感染性疾病,应要求明确病原学诊断以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特异性,经验治疗在多数情况下取得成功,并不意味着临床可以忽视和放弃病原学检查。

抗生素使用整改报告 篇4

通过此次点评发现,在书写病历中,手术切口为Ⅲ类切口,标记为Ⅰ类切口,出现此类错误原因为管床医生对切口分类不熟悉,或书写病历不认真,在以后书写病历中,积极改善病历书写规范,保证病历质量。因此患者为污染切口手术,病程记录中抗生素使用说明不具体,欠详细,故评判为超时间使用抗生素,在日后临床操作及书写病历中,将如实记录清楚,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有效控制感染, 避免菌群失调及防止药物的毒副作用, 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规范化,提高医疗质量,降低药品不合理支出费用,制订了以下整改措施:

1、抗菌药物品种数量达到限定范围,做到品种结构合理。我院原有抗菌药物50余种,种类较多,删减困难较大。经院长办公会多次遴选,最后保留了疗效好、价格适中,不良反应少,临床常用的35种抗菌药物供临床应用。

2、严格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根据抗菌药物特点、适应症、抗菌谱,参考国家抗菌药物分级目录,制定了我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明确了各级医师使用权限并认真执行。

3、认真落实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制度。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每月定期对门诊处方和病区医嘱单进行点评,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上报医务科予以通报,督促整改。对使用量和使用金额前十位抗菌药物进行公示。

4、努力规范清洁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科室要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合理用抗菌药物。各科主任认真贯彻落实我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使用抗菌药物有明确的适应症,疗程适当。逐步杜绝长期用药、无适应症用药、联合用药的不良习惯。本科室将加大管理措施,加强监督考核,加大奖惩力度。我们给各科室制定药品使用比例,降低药品费用,限制抗菌药物用量,对超比例的科室严格处罚,加大对于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责任人的处理和惩罚力度。科室医务人员加强学习,持续改进。持续加强对医药人员的培训。应使各级临床医师和药剂科工作人员了解各种抗菌药物的抗菌谱、作用特点、体内过程(人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适应证、不良反应等, 以便根据上述特点, 结合患者临床特点(感染部位、病原菌种类、临床表现等)正确选用抗菌药物。做好病情及用药记录。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在病历上记录患者感染的临床情况及抗生素应用的情况,包括用药原因、疗效、不良反应、耐药情况等。掌握预防用药的适应症和用药时间。明确预防用药的用药时间及疗程。手术预防用药一般用至术后24 小时,最迟不超过48小时。治疗感染用药通常用药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

外二科

骨科抗生素使用分析 篇5

骨科手术用高值耗材申请采购使用流程细则

一、为强化医院基础管理,规范骨科手术用高值耗材申请采购使用,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订相关工作流程,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

二、骨科必须明确现开展手术以及拟开展手术所需的高值耗材目录,经科室讨论后报采购中心,由采购中心统一招标,明确中标供货商和中标产品价格后,制作产品价格目录,交由骨科医师使用。

三、申请、采购、使用、入库、出库、审核、计算机维护记账等各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互相提醒、监督,确保流程顺畅,一旦发现不认真履行职责的,视情节轻重按行为规范细则进行考核。

四、各流程环节要求

1、患者入院后,管床医师应尽快做好术前准备,明确告知患者及家属所需手术材料,提供医院中标产品目录供患者选择;

2、患者及家属应在医师的指导下尽快明确所选材料的型号,并在医患谈话记录中签字认可;

3、管床医师填写骨科耗材申请单,患者及其家属签字认可后,经科主任审核签字后立即将申请单送至采购中心;

4、采购中心接到采购申请后立即与相应供货商联系,并明确要求供货商在手术前一天上午11:00之前将所需材料送达手术室;若供货商不能确保准时到位,由采购中心与申请医师联系,确认是否推迟手术或者在中标范围内更换供货商;

5、供货商在准备手术材料时,要与申请医师联系,确认手术器械、材料的型号、规格、种类,确认有无变更配置,如有变更的,供货商必须将变更后的配置清单报送采购中心;

6、供货商应准时将备好的材料送至手术室,与手术室护士交接确认签字;

7、供货商在手术室护士确认签字后,告知采购中心,材料已到位;

8、手术室当班护士清洗所购材料,打包后送供应室消毒,最迟不得迟于下午上班时间。因未及时送达供应室的,责任由手术室当班护士承担;

9、供应室应按要求将打包的材料进行消毒、生物学监测,完成后及时送交手术室;确保生物安全的前提下,保证供应时间;

10、手术室当班护士在接到生物学监测合格的手术材料后,通知麻醉医师到病区接病人进行手术;

11、手术医师当天手术前明确术前准备全部到位后,方可进行手术;

12、术后当天,供货商必须在手术医师确认术中所用的材料后办理入库手续;

13、供货商在手术当天将入库手续办好后送仓库办理入库;

14、仓库必须按程序办理出库手续;

15、仓库须立即将所购材料于当天送交财务科审核;

16、财务审核人员应立即进行审核,并将相关手续报送微机中心;

17、微机中心工作人员应立即将所用材料进行电脑维护;

18、供货商必须于手术当天将出库手续送达病区护士站,由值班护士及时将材料记账;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高中生物教案 篇6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染色体结构的交异”“染色体数目的变异”以及实验“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是需要学生了解的内容,教材通过4个示意图直观形象地说明了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是本节的教学重点,涉及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单信体等概念,其中“染色体组”是本节课的核心概念之--。理解这概念,才能正确理解依据染色体效目变异衍生出的单倍体育种技术和多倍体育种技术。

学习本节之前,学生e经学习了近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即遗传规律)、减数分裂、DNA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基因概念和功能的知识。因此,将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知识结合,能帮助学生构建更为直观而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对“遗传和变异”整体理解,也可为介绍人类进传病、生物育种及生物进化等知识作铺垫。

染色体变异发生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是细胞分裂异常产生的结果,因此细胞分裂是染色体变异的细胞学基础。如果以学生已经掌握的细胞分裂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将会大大地降低学习的难度,并能有效帮助学生从已有知识中构建出新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本节主要的知识点及突破方法

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较集中,如染色体组的概念及数目判断方法,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之间的关系,多倍体和单倍体育种等方面,突破方法如下

(1)染色体组概念:以辨图、设问、讨论和复习的方式理解染色体组的概念。染色体组的概念较为复杂,如果直接讲述,学生很难理解其实质。可以从展示男性人体染色体组成自制模型,让学生回顾同源染色体的概念,然后将人类染色体分成两组,让学生观察并讨论两组染色体组异同点等方式人手,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情境,通过联系以前所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染色体组的概念。

(2)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概念:通过具体实例概念的辨析和对比,认识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之间的关系。单倍体的概念是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可以采用教材中提供的蜜蜂的实例来分析蚱王、工蜂和雄蜂体内的染色体组数目,提出单倍体的概念,并设置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区分单倍体与一倍体,单倍体、二倍体与多倍体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单倍体与多倍体育种:用图解、事例和图表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多倍体和单倍体育种。二倍体、多倍体和单习是建立在这些概念的基础之上的。单借体具有可比性将多低体和单伤体育种放在一-起来学习,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育种的学

(4)染色体结构变异:以辨图、设问、讨论的方式理解染色体结构变异。

(5)“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的实验:学生先进行实验设计,制定实验方案后,第2节课进行实验操作。二、学情分析

作为高二学生已经学过染色体、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等概念,为染色体组等新概念的构建奠定了认知基础。前面学习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等基础知识,为创设问越情境,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能。大多数学生对学习有精情,但学习的主动性不强,使乏深层次的思考.对基本概念、过程和原理往往一一知半锅,不能灵活远用所学知识。因此,教学中应设置好问题情境,让学生观察动手,思考和讨论,适时引导追时启发和酒时效励由浅人深,构建染色体组等基本概念

三、教学目标

(一)生命观念

1.说出染色体变异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的区别。

2.理解染色体组、单倍体、多倍体的概念、内涵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二)科学思维

1.举例说出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在生产中的应用

(三)科学探究

1.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四)社会责任

1.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质疑、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2.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会与人交流、尊重他人。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说出染色体数目变异

难点:1.理解染色体组概念

2.理解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的概念及其联系

五、教学策略

1.通过多媒体直观了解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概念、种类

2.通过具体事例、概念的辨析和对比,认识染色体结构变异

骨科抗生素使用分析 篇7

我院今年4月份开始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虽然同样存在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 但通过比较发现实施前后还是有很大的变化 (因4月份是过度期, 存在很多非正常因素, 故不放在比较中) 。

1 基本药物实施前临床调查资料

1.1 住院资料

2011年1-3月住院共计274人次, 使用抗生素者256人次, 占93.43%。其中使用一联抗生素的43人次, 占16.79%;使用二联的132人次, 占51.56%;使用三联的81人次, 占31.64%;没有四联使用的。

从病例看:使用一联抗生素的都是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正常的病例, 如一般上呼吸道感染、脑血管意外、心血管疾病。一般感染如慢性胆囊炎、尿路感染、支气管炎, 使用二联抗生素的占74.43%, 使用三联抗生素的占25.57%。较严重感染均使用三联抗生素。使用疗程3-22d。手术病例100%使用三联抗生素。术后4-5d使用者占100%;6-7d使用者占45.45%;7d以上使用者占22.73%。

1.2 门诊资料

分别在2011年1-3月门诊处方中每月随机抽200张, 共计600张门诊处方。使用抗生素处方有471张, 占78.50%。其中一联抗生素处方149张, 占31.63%;二联处方216张, 占45.86%;三联处方106张, 占22.51%。门诊输液处方252张 (三联处方均是输液处方) , 使用抗生素处方244张, 占总处方量的40.67%, 占使用抗生素处方的51.80%, 占二、三联处方的75.78%。

1.3 无论门诊还是住院抗生素使用频率依次为

头孢类 (三、四代为主) 、喹诺酮类、青霉素类、硝咪唑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

1.4 抗生素费用占比

住院抗生素费用占总药费的61.64%;门诊抗生素费用占59.57%。

2 改制后临床资料

2.1 住院资料

5-7月住院共计203人次, 较前减少71人次, 下降了25.91%。使用抗生素者151人次, 占74.38%, 下降了19.05%。其中使用一联抗生素的59人次, 占39.07%, 上升了22.28%。使用二联抗生素的84人次, 占55.63%, 上升了4.07%。使用三联抗生素的8人次, 占5.30%, 下降了26.34%。没有使用四联抗生素的。

2.2 门诊资料

同样于5-7月门诊处方中每月随机抽取200张, 共计600张门诊处方。使用抗生素处方有364张, 占60.67%, 下降了17.83%。其中一联抗生素处方307张, 占84.34%, 上升了52.69%。二联处方54张, 占14.84%, 下降了31.02%。三联处方3张, 占0.82%, 下降了21.69%。门诊输液处方184张 (二、三联处方均是输液处方) , 其中抗生素处方128张, 占总处方量的21.33%, 下降了18.34%。占抗生素处方的35.16%, 下降了16.64%。占门诊输液处方的69.57%。

2.3 抗生素使用频率依次为

青霉素类、喹诺酮类、头孢类 (一、二、三代基本平均) 、硝咪唑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

2.4 抗生素费用占比

住院抗生素费用占总药费的52.28%, 下降了9.36%;门诊抗生素费用占47.94%, 下降了11.63%。

图表对比如下:

3 存在的共性问题

无论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前后, 抗生素使用均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具体表现在:

3.1 抗生素使用人群范围过大

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实施前93.4%, 实施后74.4%;门诊患者实施前78.5%, 实施后60.7%。均远远超过WTO30%的标准。无论有没有感染, 无论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都使用抗生素, 将抗生素视为预防药。万能药。

3.2 抗生素使用时间过长

基本上从患者入院一直用到出院。一般无菌手术病人抗生素使用都不少于4d, 有菌手术都不少于6d。内科患者抗生素使用时间更长。

3.3 抗生素使用品种多、剂量大

实施前住院患者抗生素二联使用率48.2%、三联使用率29.6%;改制后二联使用率55.6%、三联使用率5.3%。抗生素使用单品种剂量明显偏大, 如青霉素目前用量在1200万-1600万每天;头孢他定、头孢唑肟在4-5g每天。明显增加了抗生素不良反应和细菌耐药的发生机会。

3.4 抗生素使用方法不合理

浓度依赖性杀菌作用药物宜每日一次给药, 且应注意输入速度以保证药物的血药浓度。时间依赖性杀菌作用药物宜根据药物半衰期每日分2-3次给药, 并控制每次输入速度, 以保证细菌暴露在有效药物浓度中的时间。但临床实际使用中多是一次给药, 造成细菌有效暴露时间过短, 容易诱发细菌的耐药。

4 比较

通过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前后门诊、住院抗生素使用情况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实施后无论是抗生素的使用范围、比例、联合使用情况还是费用都有很明显的下降。抗生素使用频率的排序也得到了优化。当然离合理使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5 原因分析

通过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 卫生院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有了很大的进步, 原因分析如下:

5.1 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切断了利益链条。

基本药物制度的实行取消了药品的加成, 零差率销售使卫生院买药无利可图, 从根本上遏制了卫生院推销药品的冲动。

5.2 绩效考核的推行进一步规范了抗生素的使用。

目前实施的绩效考核方案对抗生素的使用有严格的规定并且和卫生院的补助、职工的工资直接挂钩, 从经济利益上规范了医生抗生素使用的合理化。

5.3 临床医师观念的转变。

今年从卫生部到卫生厅一直到卫生局对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都非常重视, 卫生院也根据要求作了多次业务辅导, 对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并从制度上做了强化。使临床医师的用药观念得到了改变。

6 对策

6.1 管理层必须对抗生素滥用的危害有足够认识, 注重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只有领导重视了才有可能做好本单位的抗生素管理工作。

6.2 加强抗生素使用的管理。

按照《抗生素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家基本药物临床使用原则》明确用药指针、联合使用原则, 合理用药;明确各级医师抗生素使用权限, 禁止超权限使用;实行抗生素分级管理, 对限制使用类抗生素实行审批制度。

6.3 加强对临床医师的培训和考核。

通过培训学习提高医务人员的知识水平, 更新抗生素的使用知识, 指导临床医师合理用药。培训药剂人员, 加强对医师抗生素合理使用的监督, 对不合理处方实行退方处理。

6.4 加强数据统计工作。

对每一位临床医师每月的抗生素使用种类、数量进行精确统计, 进行合理性分析。对不合理使用情况作通报, 对连续不合理使用者作经济和行政处罚。

6.5 加强与患者的解释、沟通。

通过沟通使患者了解抗生素滥用的危害, 改变他们的用药观念, 指导患者合理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迫切需要改变, 不然将会出现无药可用的局面。而通过卫生院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前后抗生素使用情况的比较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现状是可以改变的, 当然这需要政府、社会和我们医务人员一起努力。社会改变宣传诱惑、医生改变观念、医疗机构改变考核激励机制、政府改变医院营运补偿机制, 合理使用抗生素是能够做到的。

摘要:我院今年4月份开始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对比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前后, 虽然同样存在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 但通过实施前后门诊、住院抗生素使用情况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实施后无论是抗生素的使用范围、比例、联合使用情况还是费用都有很明显的下降, 抗生素使用频率的排序也得到了优化。要做到合理使用抗生素, 社会需要改变宣传诱惑、医生需要改变观念、医疗系统需要改变考核激励机制、政府需要改变医院营运补偿机制。

关键词:卫生院,基本药物,抗生素,调查,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1]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S].2009年版基层部分:1-7.

[2]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S].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卫医发 (2004) 285号.

谨慎使用抗生素 篇8

细菌耐药性带给我们的不应该仅仅是恐慌,而更多的是警钟长鸣,只有正确认识抗生素,科学合理使用抗生素,才能真正使抗生素成为人类健康的保障。

我国将每年的9月份定为全国安全用药月。刚刚过去的2012年安全用药月的主题为“谨慎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使用的四个误区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目前有一半以上的处方分发和销售不当,使得一半的病人没有得到正确使用药物的指导,这主要表现在使用药物种类过多,过多使用抗生素和注射剂,缺乏基本的用药常识,随意增减药物剂量,不按时或者忘记用药,盲目的崇拜进口药、高价药和新药等等,这些不合理的用药行为,不仅危害了患者自身的健康,消耗了有限的社会资源,更严重的是已经危害了人民群众的健康与生命安全。

尽管1928年第一个抗生素,也就是青霉素的发现,为我们人类战胜感染性疾病树立了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但随之而来的却是由于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给我们人类带来了新的更多的伤害,这其中也包括耐药性菌种数量迅速增加,这里尤其要说一些细菌量问题,耐药性细菌并非新的事物,它们一直存在,并且随着人类滥用抗生素而进化,有强大的耐药性。有人说只要自己不滥用抗生素,耐药菌就不会形成,然而事实远比这种一厢情愿的想法要残酷的多。即使从来没有使用抗生素的人,同样可以成为受害者。

卫生部合理用药委员会委员、主任药师周筱青提出了国人使用抗生素的四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抗生素并非消炎药。

我们日常说的消炎药,实际上炎症在医学上是指机体对各种损伤因子刺激的一种防御的反应,它表现为红、肿、热、痛等等,那么这些刺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例如有生物性的因素,有物理化学性因素,以及免疫反应等等,显然物理、化学性因素以及免疫反应引起的炎症,是非感染性的炎症,是完全没有必要用抗生素来对抗的。即便是感染性的炎症,我们也要分门别类的来进行对待,因为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引起的炎症,而对于病毒引起的炎症是无效的。

第二个误区是错误理解抗生素,夸大它的作用。

我们说抗生素它是一种治疗疾病的药物,但是很多人却错误的理解抗生素可以预防感染。事实上,在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抗生素仅仅是针对引起感染性疾病的致病菌而发生作用,是通过杀灭或者是抑制致病菌的作用而达到治疗效果,而预防感染则主要是通过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杜绝不合适的生存方式等方法来达成的。因此利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不但没有作用,相反长期使用会使细菌耐药,或引起其他的一些新的伤害。

感冒了就使用抗生素,殊不知引起感冒原因也是多方面的,绝大多数感冒是病毒性感冒,而抗生素主要是针对细菌产生作用,对病毒性感冒是负效果的。除非某些因病毒性感冒合并的细菌感染,我们可以考虑应用抗生素。还有一些消费者,一发烧就使用抗生素,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出现发烧病因也是多方面的,除了感染性疾病,例如中毒、肿瘤、免疫性疾病,像类风湿等等。

第三个误区,就是过渡的使用抗生素。

认为使用抗生素种类越多越能够有效控制感染,实际上在临床治疗当中,一般来说医生是不提倡没有目的的联合使用抗生素,这是因为联合用药不仅不能增加疗效,还可能增加一些毒副作用,所以能够用一种抗生素解决的问题绝对不使用两种。?

此外,认为新的抗生素比老的好,贵的抗生素比便宜的好等等,也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事实上对于感染性疾病尤其是已经明确了致病性的感染性疾病,最好使用针对性更强的窄谱抗生素。 ?

第四个误区是随意使用抗生素。

医生为患者制定合适的用药流程,在使用过程当中,如果出现暂时疗效不好,首先应该考虑用药时间不足,以及全身免疫功能状态出了问题等等,如果频繁换药,容易使细菌产生对多种药物的耐药性。如此反反复复,相当于增加了药物对细菌的自然选择的时间,也会使细菌对这种药物产生抗药性。 ?

可见,抗生素是双刃剑,可以驱逐病魔,造福人类,但是滥用就会有更大的危害。在抗生素使用当中,正确做法要坚持“四不”原则——

首先不随意买药,应该从医生的处方来购药。

第二不自行选药,抗生素用来对付细菌的,抗生素需对症才能有效,选哪种药物需要专业医生或者临床检验后做出判断,不能够随意选择和购买药品。

第三不任意服药,对于家庭小药箱当中储备的抗生素,要谨慎使用,千万不要盲目滥用,尤其是感冒等等这些日常小病,不要动不动就服用抗生素。

使用抗生素后补充益生菌的必要性 篇9

现代社会由于医疗机构过度使用抗生素及肉类产品中抗生素的残留,使人体中抗生素的含量长时间无法完全代谢干净,导致人体血液中抗生素的残留浓度不断上升,产生了一个严重的危害:杀死人体内共生的细菌(包括消化道必须的参与消化的有益菌和生殖道维持酸碱平衡的有益菌),导致局部菌丛紊乱,有害菌耐药性强大量繁殖,有益菌急剧减少,严重威胁到身体的健康。抗生素过度使用的直接结果表现为:

1、肠道有益菌数量骤减,参与消化功能的有益菌分解的消化酶减少,消化机能下降,出现食欲下降、腹痛、腹胀、腹泻等;

2、部分肠道有益菌参与肠道免疫,数量减少致使免疫功能失衡,出现免疫力低下或增加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如过敏性鼻炎、咳嗽、哮喘、湿疹、荨麻疹等;

3、部分肠道有益菌数量减少,导致肠道食物代谢率降低,高脂高热量类食物更易转换为脂肪蓄积体内,出现肥胖症;

4、女性生殖道有益菌数量骤减,微环境破坏,局部PH值升高(正常情况需要弱酸性环境),坏菌大量繁殖,刺激粘膜发生炎性反应,导致妇科疾病反复发作,如阴道炎、宫颈炎、白带增多、有异味、瘙痒等。

5、尤其是早产儿、婴幼儿、儿童对细菌的敏感度更高,一旦坏菌占据优势地位,往往会同时出现消化功能紊乱和呼吸道感染双重临床表现。

抗生素使用过后及时补充特定的益生菌就可以降低上述疾病的发生及反复发作的几率。针对不同的疾病,益生菌的补充种类不同。台湾益生菌之父苏伟志博士叮嘱:

1、关键是要选择定居型、耐酸耐胆碱、易存活的菌株。

2、菌株配方经过动物及人体试验证实安全有效;

3、生产过程需要严格控制杂菌污染,符合GMP标准环境;

4、配方的菌株量及活性也很重要,日摄入量不低于50亿株。目前在国际(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台湾)比较公认的几个配方分享如下:

1、儿童消化不良、腹痛腹泻配方:Bifidobacterium longum、Bifidobacterium bifidum、Lactobacillus piantarum;中文名“康润元益生菌冲剂”。

2、妇科炎症、内分泌失调配方:Lactobacillus piantarum、Lactobacillus rhamnosus、Lactobacillus paracasei;中文名“私立洁益生菌冲剂”。

3、过敏性鼻炎、哮喘、湿疹、荨麻疹配方:Lactobacillus salivarius、Lactobacillus gasseri、Lactobacillus johnsonii、Lactobacillus paracasei、Lactobacillus reuteri;中文名“益敏佳益生菌冲剂”。

4、降血脂、降体脂、减重配方:Lactobacillus johnsonii、Lactobacillus paracasei;中文名“简菲益生菌冲剂”。

抗生素使用误区多 篇10

NO.1

术后防感染用抗生素

人们往往把手术和伤口感染发炎联系在一起,因此很多手术后都应用抗生素做抗感染预防,其实这是一个抗生素应用的误区。据临床统计,在常规无菌手术后不使用抗生素和使用抗生素的感染率并没有差异,也就是说在没有任何指征的情况下,无菌手术后仅以预防为目的使用抗生素是没有价值的,是一种抗生素的滥用。随着2012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颁布和滥用抗生素整治活动的加强,无菌术后防感染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已得到了极大改善。

NO.2

非细菌感染性疾病用抗生素

抗生素是针对细菌感染的,而生活中有很多非细菌感染性疾病也在应用抗生素治疗,比如最为常见的感冒,90%都是由感冒病毒引发的,应用抗生素治疗无效,且会引发细菌耐药,而现实中却有70%的感冒患者在应用抗生素治疗;再比如哮喘患者,很多人出现哮喘的时候经常到医院要求输液治疗,其实哮喘的发作跟细菌感染也完全是两码事,这都属于抗生素应用的误区,导致抗生素滥用。

NO.3

一拉肚子就用氟哌酸

生活中有很多人只要一拉肚子就赶紧买来氟哌酸服用,氟哌酸也是抗生素的一种。据专家介绍,其实拉肚子是身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未必是细菌感染肠道所致,比如腹部受凉会引起肠蠕动加快导致拉肚子,吃鱼虾过敏也会引起肠道的变态反应引发腹泻,而这些腹泻都没有细菌感染的存在,还有儿童的秋季腹泻也有可能是病毒感染引发的,因此只要一拉肚子就吃抗生素的做法是不正确的。专家指出,如果只是大便性状比平时稀,次数增多,颜色无异常,只需服用止泻药物即可;如果大便里面出现了脓血、黏液,则证明肠道已经发生感染,这时需尽快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生素。

NO.4

发烧就要用抗生素

很多人认为发烧是细菌在体内作怪导致的,因此就要用抗生素。其实很多病毒感染也会引起发烧甚至是高烧,比如流感,流感100%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患者常常会出现高热的症状,抗生素既不能对抗病毒,也不是退热药无法退热,因此发烧要分清情况,只有确认是细菌感染引发的发烧才能使用抗生素。

NO.5

有炎症输液好得快

生病了想尽快好,这是人之常情,所以门诊中常见这样的患者,听医生说自己属于细菌感染有炎症就要求输液治疗,认为输液好得快。其实这也是抗生素使用的一种误区。世界卫生组织提倡抗生素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注射。正确的抗生素使用应该根据病情轻重、感染的细菌种类及病人的身体素质等进行综合判断,然后正确给药。

NO.6

抗生素越新越贵才越好

很多人错误地认为抗生素品种越新、价格越贵,效果就越好,尤其是给孩子治病的时候更是习惯选择新的贵的药物。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忽略了新老各类抗生素的作用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别,不仅造成了药物的浪费,而且可能产生耐药性,引发严重的不良后果。以头孢为例,对于术后感染、烧伤后创面感染等阴性杆菌感染的疾病,的确是越新越好,三代头孢菌素的抗菌作用明显超过二代和一代;但是对于皮肤组织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等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疾病,三代头孢的疗效却不如一代和二代,所以说不是新品种抗生素就一定优于老品种,要遵医嘱有针对性地使用抗生素。

NO.7

有好转就减量或停服

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患者,他们对抗生素的知识了解不全面,认为抗生素有副作用,因此只要病情有所好转,他们就开始减量服用或者是干脆直接停药。殊不知,减药或停药的后果是不仅治不好病,反而会使已经好转的病情因为残余细菌的作怪而反弹,导致病情反复需再次用药,这就给细菌对该药物产生耐药性提供了机会和时间,所以对于抗生素的使用必须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

NO.8

急于见效随意更换

有一些患者使用某种抗生素治疗一两天后没见明显好转,就认为药不对症,然后迫不及待地自行换服另外一类抗生素,这种急于见效随意更换抗生素的做法问题更大,会让细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以后再碰到细菌感染就会无药可用。其实任何药物发挥作用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对于抗生素的服用至少要观察三天,如果三天以后依然未见好转,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更换药物。

NO.9

效果不佳联合用药

我院门诊使用抗生素的现状分析 篇11

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08年7~12月门诊西医处方进行抽样分析, 每月随机抽取7天的处方, 共计6000张, 统计抗生素处方数、种类、频度、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及不同疾病使用抗生素的情况等。

2 结果

抗生素处方数共3558张, 占59.30%, 其中以青霉素类为主。主要为单用抗生素 (占使用抗生素处方的63.49%) ;联合应用抗生素, 以β一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为主;针对使用抗生素治疗的, 以呼吸道感染为主 (见表l~3) 。

3 讨论

3.1 抗生素使用处于偏高状态

在抽取的6000张处方中共有3558张使用了抗生素, 占59.30%, 显示感染性疾病仍是门诊治疗的主要病种。但与其他研究结果比较, 我院门诊抗生素的使用比例、数量及注射剂使用比例, 均处于偏高状态, 结合相应治疗的病种分析, 其中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占有一定比例。另外单独使用的剂量有偏大倾向, 尤其是氨基糖苷类药物应予重视, 这与目前新药发展较快、临床医师掌握的程度有一定的局限有关。

3.2 门诊常用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从门诊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看, 半合成青霉素类是我院门诊最常用的抗菌药物。该类药物具有抗菌谱广、价格相对低廉、对大多数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都具有抗菌活性。美洛西林属苯咪唑类青霉素, 作为第三代半合成青霉素, 对绿脓杆菌和各种厌氧菌有效, 对β一内酰胺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1], 故在临床上使用较广泛。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占我院门诊使用抗生素的第二位, 比例偏高, 临床医师往往勿略了其存在的毒副作用, 比如将它作为门诊一线用药, 或给老年患者使用。克林霉素由于对革兰氏阳性菌及厌氧菌有抗菌活性, 且无需皮试, 故方便临床医师应用, 大多用于呼吸道感染。头孢类抗生素, 尽管其疗效显著, 但因近几年新品种上市较多、其价格相对较贵, 故在临床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3.3 常见不合理联用抗生素情况

联合应用抗生素的目的, 在于增强疗效、降低毒性、防止产生耐药性。我院抗生素使用以单用为主, 占一半以上, 单用抗生素较有针对性, 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和耐药菌株的产生[2]。联合应用, 最多见的是β一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的联用, 前者为繁殖期杀菌剂, 后者为静止期杀菌剂;前者破坏了细菌的细胞壁的完整性, 有利于后者进入菌体发挥作用, 在治疗革兰氏阴性、阳性细菌上起着明显的协同作用。处方中出现了将青霉素类或头孢类药物与大环内酯类或克林霉素联用, 一类为繁殖期杀菌, 一类为抑菌剂, 两者合用降低前者药效, 应避免[3]。所以在使用抗生素时, 不应只从抗菌谱的角度出发, 还要注意各类抗生素的抗菌机制, 从而避免某些不合理的药物联用。

3.4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比例偏离

通过对抽查的处方进行统计分析, 发现预防性用药比例偏高, 例如:较小的皮肤挫伤、头皮小血肿、单纯的肋骨骨折等, 均无须全身性使用抗生素。另外, 还存在无指征用药情况, 例如:上呼吸道感染中的普通感冒, 或下呼吸道感染中的毛细血管炎症等, 绝大多数为病毒感染, 不宜给予抗生素。抗生素既不能缩短疗程, 也不能有效地预防继发性细菌感染, 反而会增加发生不良反应和产生耐药性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陈静宜.美洛西林的临床应用[J].中国药业, 2002, 11 (6) :80.

[2]刘强, 何文, 徐明霞, 等.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门诊抗生素应用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05, 16 (1) :54-55.

安全管理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篇12

【摘要】目的:探讨安全管理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骨科收治的12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行护理安全管理;另选取12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未实施护理安全管理。结果:观察组护理安全意外事件发生率为23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骨科护理中实施安全管理,能有效减少骨科护理中各种意外事件的发生,有利于保证患者的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安全管理;骨科;护理;意外事件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4-0114-01

护理安全是在护理过程中,不发生法律与法定制度允许范围外的心理、机体结构及功能的损害、障碍及死亡等[1]。近年来,随着临床护理安全意外事件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如何保证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安全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2]。骨科患者的卧床时间长、机体功能降低,容易引发各种并发症及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等。为探讨安全管理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笔者对实128例患者实施安全管理,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骨科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2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82例,女46例,年龄18~72岁,平均(448±45)岁;股骨粗隆间骨折30例、胫骨骨折26例、股骨颈骨折23例、胸腰椎骨折18例、锁骨骨折15例、髋部骨折10例、其他骨折6例;内固定治疗93例,外固定治疗35例;住院时间6~17d,平均(113±18)d。另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2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81例,女39例,年龄16~73岁,平均(438±44)岁。股骨粗隆间骨折30例、胫骨骨折25例、股骨颈骨折20例、胸腰椎骨折18例、锁骨骨折13例、髋部骨折9例、其他骨折5例;内固定治疗89例,外固定治疗31例;住院时间6~18d,平均为(117±17)d。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如健康教育、心理护理、早期功能训练等。观察组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具体方法如下:①建立安全管理小组。设置护理安全管理小组。在护理工作中,由安全管理小组成员负责病区的安全管理工作,以及时消除各种不安全隐患。并定时召开安全管理会议,以根据护理中存在的隐患进行分析、讨论,并制定可行的安全管理方案[3]。②严格执行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及执行骨科护理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个岗位人员的职责,规范护士的护理行为,以保证护理安全,从而预防各种护理意外事件的发生。③强化技能培训。科室应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熟悉掌握安全管理方法,提高其护理沟通技巧及安全管理意识,严格贯彻执行,以防范安全意外事件的发生。④转变护理服务理念。在护理中应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危险因素的预测,并制定合适、可行的护理方案[4]。同时进一步加强医院硬件设施的建设及完善,如厕所、走廊的扶手、消毒池、病床护栏等。

13观察指标观察护理安全意外事件发生情况,如跌倒、坠床、压疮、误吸等。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安全意外事件发生率为23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安全管理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临床护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尤其是在骨科护理中[5]。由于骨科患者往往需要长时间卧床,且机体功能较低,在住院期间容易引发各种并发症及安全意外事件,从而引发护患纠纷。

本研究中,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后的意外事件发生率为234%(3/128),明显低于实施安全管理前的1250%(15/120)。表明在骨科护理工作实施安全管理有利于降低各种安全意外事件的发生率。主要是由于通过建立安全管理小组,能有效保证护理安全管理工作的正常、有效实施;而骨科护理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及执行,使安全管理工作的实施有据可循,能更好地落实安全管理工作;而强化技能培训,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及综合素质,能有效预测及处理护理中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有利于降低各种安全意外事件的发生;另外通过转变护理服务理念,能有效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6]。

综上所述,在骨科护理中实施安全管理,能有效减少骨科护理中各种意外事件的发生,有利于保证患者的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上一篇:儿童节儿童免费体检下一篇:医院消防安全自查整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