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2024-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鄂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通用4篇)

鄂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篇1

1我们的身体

第一单元 走进树林 1林中的树 2树木中的纹路 3蘑菇 4林中的鸟 5谁吃谁 6茅草与锯子

自由研究

第二单元 池塘群落 8 鱼 9 蛙 10 龟和鳖 11 池塘中的植物 12 池塘生物的相互联系 13 做个小生态瓶

自由研究

第三单元 公路 14水泥与沥青 15盘山公路 16桥

17车的运动 18自行车

自由研究

第四单元 农田 19常见的农作物 20农作物与土壤 21农作物与化肥 22大棚蔬菜 23防治病虫害

自由研究

1我们的身体

(鄂教版科学五上第1课)

教学目标

1.知道青少年时期,人的身体在不断生长变化。不同的人生长情况有差异。2.知道男、女生的生长情况有差异,女生从10岁开始,男生从12岁开始生长速度加快。

3.能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科学预测自己今后的生长变化情况。4.能通过实际的测量来收集数据并分析数据,发现规律。5.乐于与同学合作,善于在交流中与同学分享研究成果。6.在测量和分析过程中具有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体重身高测量仪(或体重秤),皮尺,学生三、四年级体检表等。

2.学生准备:近期全身照,三、四年级生长情况数据记录表等。教学过程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近两年来自己身体外部特征方面的数据、照片或其他资料,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1.导入,交流一年来的身体变化情况。2.测量并进行数据分析,制作生长记录卡。

(1)回顾四年级时对身体进行生长情况测量的项目和测量方法。

(2)分小组进行合作测量,记录测量数据。

(3)交流测量数据,分析自己的生长情况和主要特征。

(4)制作身体生长记录卡。学生可以根据教材上提供的图表完成自己的记录卡,也可以在科学笔记本上自我设计。

3.搜集整理3~5年级的身体测量数据,研究自己的身体变化。

(1)“我们测量了身高、体重等方面的数据后,通过研究数据就可以发现自己长高了,体重增加了。”引导学生从数据变化的角度来观察身体的变化。

(2)提问:“你们有什么好的研究方法呢?”引导学生设计表格,整理完成三、四、五年级身体生长数据记录表。

(3)分析数据记录表,发现问题。4.比较分析男、女生生长情况的差异。

(1)整理男、女生对比分析数据表。

(2)讨论:男同学和女同学在两个时期内的生长情况有什么不同?

(3)科学预测自己未来一年的身体变化。5.课外拓展。

(1)继续搜集关于自己身体变化的数据、照片等资料,检验自己的预测是否科学准确。

(2)查阅资料,了解五年级学生生长发育的特点。林中的树

(鄂教版科学五上第一单元走进树林第1课)

教学目标

1.植物所需的主要养料不是来自于土壤,而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2.解绿色植物能在阳光下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同时释放出氧气。3.知道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和和细胞中的叶绿体。

4.能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对植物养料的来源作出假设,能根据已知结论进行推理。

5.具有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尊重证据、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6.敢于提问,乐于交流。

教学准备

1.一盆天竺葵(或月季花),两张大小相同的黑色卡纸或锡箔纸(大小根据所选植物叶片的大小而定),曲别针。

2.显微镜(每小组一台),用韭菜叶下表皮制作的植物细胞装片。3.光合作用挂图或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问题导入。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如:动物要吃食物,植物靠什么生存呢?(学生可能给出许多答案:植物需要水,经常浇水植物就可以生存;植物需要养料;植物还需要阳光照射等。)

出示单元主题图:走进树林,树木郁郁葱葱,树木生长所需要的养料从哪里来呢?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提出自己的假设。1.了解海尔蒙的实验。(1)讲述:在300多年前,有一位科学家也思考了这个问题,让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通过谈话,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2)阅读海尔蒙的实验研究的故事。思考:①海尔蒙是怎样猜测的?他的实验是怎样做的?从海尔蒙的实验中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了解海尔蒙是怎样思考和实验的,以及怎样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②海尔蒙的探究过程给你什么启示?根据海尔猛实验中的发现你什么进一步推测?(可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根据结论进一步推理:海尔蒙在完成了实验之后,他推测植物生长的养料是从雨水中得到的,你同意他的推测吗?在学生思考提出观点的过程中,要引导他们陈述理由,重要的是学生在思考。)2.探究植物在体内制造养料的方法

(1)演示实验:课前将一盆生长良好的天竺葵带进教室,选择一片生长良好的叶,用黑色的卡纸将这片叶正反两面严严实实地遮盖,然后将整株植物放在教室向阳的窗台上。

(2)讨论并推测:几天之后,叶片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让学生把自己的推测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下节课一起来观察实验结果,看谁的预测是正确的。)

(3)课外活动:①保护好教室里的实验植物。②自己在家里和父母合作也做一做这个实验。

第二课时

1.继续探究植物在体内制造养料的方法。

(1)交流分析实验现象。

①请在家里做了实验的同学交流自己的实验过程和发现。

②观察课堂实验的天竺葵叶发生了什么变化,看看自己在实验前的预测是否正确。

③讨论:这片叶子可能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认为与什么有关系呢?(期望学生能分析出问题的结论是不现实的,但是要引导学生从实验的过程中去寻找相关因素,让他们意识到变化是有原因的。)

(2)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和叶绿体。

①指导学生认识显微镜的构造,讲解使用方法。

②分小组观察植物叶片细胞,并描述细胞的样子,指导学生认识叶片细胞中的绿色颗粒叫叶绿体。③讲解: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最小单位。

(3)讲解光合作用的过程。教师利用挂图或者多媒体资料,形象讲解光合作用的过程。交流并明确以下问题:

①植物在体内制造养料需要什么条件?

②植物主要用什么器官制造养料?

③植物制造养料的原料是什么?

④植物制造养料的原料从哪里来?

⑤人们常说:植物生长离不开阳光、空气和水,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1.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意义。

(1)讨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除了为自己制造了营养物质,还为动物和人的生存提供了哪些物质?

(2)交流分享讨论结果。2.总结与拓展。

(1)小结本课学习的收获。

(2)课外收集有关树木生长的资料。

3树木中的纹路

(鄂教版科学五上第一单元走进树林第2课)

教学目标

1.知道树木的横截面上有年轮,观察年轮可以知道树木的年龄。

2.知道树木的年轮可以告诉我们树木生长情况,年轮的变化可以反应树木生长的环境、气候等多方面的信息。

3. 能对观察对象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4. 能通过阅读教材提供的资料进行学习。5. 具有参与科学探究的积极性,愿意与人合作。

教学准备

一块有明显纹路的木版,每组三种不同的树的横截面,观察记录表,有关年轮的图文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1.导入。

出示带纹路的木版,提问:你们从木板上看到了什么?这些纹路从哪儿来?你还在哪儿看到过树木中的纹路?我们把树木中的这种纹路叫什么?(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交流学生已知经验的过程,通过交流导入新的探究过程。)2.观察树干横截面,激发学生发现问题。

(1)教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一块用树干锯成的横截面,学生分组观察。要求小组在观察中记录自己的观察发现和疑问。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个记录表发给小组,也可以让学生直接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

(2)交流发现,提出问题。3.观察其他树的横截面。

(1)给每个小组再提供两块树的横截面,小组观察:有什么新发现?你还有什么疑问?

(2)交流与质疑。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随堂板书,引导学生整理问题:看一看,这些问题中,哪些我们可以在刚才的观察中找到答案?哪些可以同学们互相解答?把已经解决的问题做上标记。然后给剩下的问题进行分类。4.了解年轮的形成。

(1)阅读教材上的小资料,思考:年轮是怎样形成的?年轮跟树木的生长情况有什么关系?你从这段资料中又解决了哪些疑问?

(2)交流。

(3)为学生补充一些相关资料,丰富学生的认识。5.了解更多的来自年轮的信息。

(1)观察年轮图,估算树的年龄。(五年级的学生一般都知道通过数年轮的圈数可以知道树的年龄,如果只是简单地去数数意义就不大了,因此教师要启发学生思考:怎么数、为什么数出圈数就是树的年龄。)(2)观察:同一个年轮的宽窄都是一致的吗?不同年轮的宽窄、颜色一样吗?

(3)讨论:同一个年轮的宽窄不同,不同年轮的宽窄、颜色不一致可能与什么有关?

(4)记录讨论结果并交流。

(5)你还知道年轮可以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6. 课外拓展。

(1)继续观察伐木留下的树桩或者锯下的树干截面上的年轮。

(2)收集有关树木年轮的资料,读一读,把学到的知识与同学交流。

4蘑菇

(鄂教版科学五上第一单元走进树林第3课)

教学目标

1.知道蘑菇是真菌类生物,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另一类生物。

2.认识蘑菇的特点,知道有的蘑菇可以食用,有的蘑菇有毒。3.了解细菌和病毒的特点,知道细菌对人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4.能通过观察发现蘑菇的特点,比较蘑菇和动植物的异同。5.能通过调查活动了解生活中的食用菌。

6.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能辨证看待身边的事物。

教学准备

1.收集关于蘑菇、细菌、病毒的挂图或视频资料。

2.供学生观察用的构造完整的蘑菇(每组1~2种),放大镜、小刀、白纸等。

3.生活中常见的真菌类生物:木耳、银耳、平菇、金针菇、香菇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关于蘑菇的资料。1.导入。

(1)教师可以采取实物导入的方式:看一看,实验桌上放着什么?在自然界中,哪些地方会生长蘑菇?

(2)利用教材插图或挂图等引导学生小结蘑菇的生活环境。

(3)提问:你还知道关于蘑菇的哪些知识? 2.观察蘑菇。

(1)观察一个完整的蘑菇。教师指导学生运用眼看、鼻闻、手摸等方式全面、细致地观察。

(2)用小刀把蘑菇纵向切开,用放大镜观察切开的菌盖、菌盖上的菌褶、菌柄。

(3)交流,描述观察发现:从整体看,蘑菇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有什么特点,我有什么重大发现等。

(4)整理观察到的蘑菇的特点并记录下来。4.认识蘑菇属于真菌。

(1)小组研讨:蘑菇与动物和植物有什么不同和相同?(引导学生从外部形态特点、获取营养的方式等方面进行比较。)

(2)交流,整理意见。

(3)讲解:蘑菇既不是植物也不是动物,它属于真菌。

(4)你还知道哪些是真菌生物?

(5)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供的资料。5.认识食用菌和毒菌。

(1)提问:吃过蘑菇吗?我们平时吃哪些蘑菇?所有的蘑菇都可以吃吗?

(2)观察教材插图(或实物、挂图),认识常见的食用菌和毒菌。(3)学生交流自己所知道的有关食用菌和毒菌的知识。(可以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

6.课外调查:小组或者独立调查:我们生活中有哪些食用菌?要求学生记录食用菌的名称、颜色、形状,还可以了解它的主要营养成分等。

第二课时

1.了解细菌和病毒。

(1)猜一猜。教师展示一幅细菌或病毒的彩图,这是什么?说一说:你为什么这么猜?

(2)交流学生了解的细菌和病毒的知识。

(3)观察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的细菌和病毒的照片。谈一谈:看了之后有什么想法?(如果不知道它们是细菌和病毒,我们也许会认为它们很美丽,但当我们明白了它们是什么之后,我们可能觉得它们很可怕。)

(4)阅读教材上的小资料:你又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到细菌和病毒也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5)小结:细菌和病毒也是生物,它们因为十分微小,用肉眼看不见,被称为微生物。现在,你知道生物家族有哪些成员? 2.展示食用菌调查成果。

(1)小组交流、展示。

(2)小组选择代表向全班展示调查成果。

(3)制作食用菌名片。(为一种自己感兴趣的食用菌设计一张名片,内容包括:名称、特点、外形图、主要食用价值等。)

(4)名片展示与评价。

5林中的鸟

(鄂教版科学五上第一单元走进树林第4课)

教学目标

1.认识更多生活在林中的鸟。2.知道常见的鸟的翅、喙、爪的特点,知道这些外形特点与它们的生活环境和习性是相适应的。

3.能仔细观察鸟的外形,并能分析外形与它的习性及生活环境的关系。4.能在观察的同时,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有做观察记录的良好习惯。5.能积极地与同学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成果。

6.能意识到保护鸟类的重要性,有爱鸟护鸟的意识并能落实到行动中。

教学准备

1.啄木鸟、鹰、鸽、燕等鸟的飞翔状态的图或视频资料。2.啄木鸟、麻雀、猫头鹰等鸟的图或实物标本。3. 鸟类在林中栖息、捕食的视频资料。4. 鸟类与人类关系的视频资料。

教学建议

1.师生交流导入新课。

(1)提问:你认识哪些生活在树林里的鸟?向同学们介绍你认识的鸟。

(2)出示几种常见的鸟的图片,交流:这些鸟以什么为食?它们的羽毛、翅有什么特点?它们的喙、爪有什么特点?

2.观察鸟的翅、喙、爪的特点,研究这些特点与环境及生活习性的关系。(1)观察鸟的翅。

①观看不同的鸟飞翔的视频资料(或者挂图),提问:这些鸟是怎样飞行的?它们的飞行方式相同吗?你认为它们的飞行方式可能跟什么有关系?

②观察描述鸟翅的特点,认识鸟翅的四种类型。

③小结:鸟翅的大小和形状不同,适于飞行的方式也不同。

(2)观察鸟的喙和爪。

①观察啄木鸟、麻雀、猫头鹰等鸟的标本:这几种鸟的喙和爪各有什么特点?(观察的时候给学生提供标本,有条件的也可以提供活的鸟,学生在观察中可以看,甚至触摸,总之,尽量让学生直观地感知。)②整理观察记录,小组交流。(虽然观察的重点是鸟的翅、喙、爪,但在交流中可以不局限于这三个方面,鼓励学生表达其他发现。)

(3)研讨:鸟的翅、喙、爪的特点与其生活环境及习性的关系。

①观看鸟在树林里生活的视频资料(或教材上的插图),提问:鸟儿在林中怎样飞行?怎样歇息?怎样捕食?

②讨论:鸟的翅、喙和爪,对于它们在林中的生活有什么帮助?

③交流与小结。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使学生知道鸟的这些外形特点都是与树林的环境和自己的生活习性相适应的。

④拓展:你还知道哪些鸟的外形特点与它的生活环境及习性相适应的例子? 3.爱鸟护鸟,从我做起。

(1)师生交流:喜欢鸟吗?为什么喜欢?

(2)播放鸟与环境和人类关系的资料片,提问:你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3)讨论:为了鸟类的生存,我们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

(4)小结。5.课外拓展

以小组为单位,办一份以爱鸟护鸟为主题的小报,或者设计一幅爱鸟护鸟的宣传画。

6谁吃谁

(鄂教版科学五上第一单元走进树林第5课)

教学目标

1. 通过讨论、分析,认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

2. 知道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的食物,动物要维持生命就要消耗这些食物作为能量。

3.意识到食物链、食物网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之间的复杂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4. 通过分析和概括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

5.意识到自然界中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6.了解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保护青蛙的教育。

教学准备:

1.课文插图中的动植物的图片或挂图。2.准备稻田里的动植物名称的卡片。

教学过程 1. 导入。

(1)讲述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2)讨论: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螳螂、蝉、黄雀之间有什么食物关系? 谁吃谁?谁被谁吃?蝉吃什么呢?

(3)讲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2. 认识食物链。

(1)按照谁被谁吃的顺序,说一说:树、蝉、螳螂、黄雀之间的关系。

(2)指导学生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3)出示草、廊、羊的图片,说一说:它们之间谁被谁吃?

(4)在书上记录它们的食物联系。

(5)提问:同学们根据食物关系用“→”将这些动植物连接在一起,这种动植物间的食物关系像什么?你能给起个形象的名字吗?

(6)讲解: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形成像链环一样的关系,称为食物链。

(7)学生练习写几条食物链,交流。

(8)小组研究:观察写的几条食物链,讨论:这几条食物链从什么开始的?为什么从绿色植物开始?这几条食物链到什么结束?(9)讲解:在食物链中,植物能制造自己需要的营养物质,叫生产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营养物质,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利用生产者制造的营养物质,叫做消费者。

(10)指出上面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11)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3. 研究稻田里的食物网。

(1)出示挂图(或投影教材插图),提问:稻田里有哪些动植物?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贴上卡片。

(2)小组讨论:找出稻田里的动植物的食物关系,写出食物链。

(3)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在黑板上画箭头表示,并且检查每条食物链画得是否完整,是否合理。

(4)找一找,这些食物链中,哪些生物能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哪些动物能吃不同的食物?这些食物链之间的关系怎样?

(5)讲解:小结:多种生物在取食关系上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多种食物链相互交错,相互联结,形成网状的结构,人们形象地称之为食物网。4. 保护青蛙,维护生态平衡教育。

(1)讨论:以一条食物链(稻子→稻螟虫→青蛙→蛇)为例:如果食物链中有一种生物(比如:青蛙)死光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2)教师介绍青蛙在稻田里的作用。提问:由此,你想到了什么?人也是食物网中的重要部分,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人类应该做些什么呢? 5. 课外拓展。

收集青蛙的资料,编写一条保护青蛙的公益广告词。茅草与锯子

(鄂教版科学五上第一单元走进树林第6课)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在生物的启示下,进行了大量仿生的发明创造。2.具有认真观察和探究仿生的兴趣。

3.初步具有模仿生物的构造或功能进行发明和创造的意识和能力。4.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运用创造性想象和“原型启示法”提出一些小发明的思路。

5.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6.意识到动物、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准备

1.供课堂观察用的茅草的叶、苍耳的果实(或其他植物),放大镜等工具。2.鸡蛋与薄壳结构屋顶、鸟与飞机、鱼鳍与船桨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

1. 导入。

(1)讲述:鲁班发明锯子的故事。

(2)提问:鲁班为什么能发明锯子?(发现茅草——观察茅草——产生联想——大胆尝试——发明锯子)

(3)交流:我们在树林、在野外有过类似鲁班的经历吗?哪些植物容易划破和刺伤我们?哪些植物容易粘在我们的衣服上?

(4)我们也像鲁班一样,来认真研究我们身边的这些植物。2. 观察容易划破和刺伤人、容易粘衣的植物的特点。

(1)为每个小组提供一份观察材料和必要的观察工具。

(2)学生分组观察,记录观察发现。

(3)交流。

(4)讨论:我们观察了这些植物的特点,能产生哪些想法呢? 3.了解人们在生物的启示下完成的发明。(1)讲述:人们在生物的启示下,发明了许多物品。你们知道这样的例子吗?

(2)用课件或图片展示:鸡蛋与薄壳结构屋顶、鸟与飞机、鱼鳍与船桨。

(3)小组讨论:图中这些新技术分别是在什么生物的启示下研制出来的?它们有什么相似之处?

(4)根据以上发明的实例,你认为在生物启示下进行发明创造要经过怎样的过程?

(5)讲解:在生物启示下的发明创造,通常要经过以下过程:

明确需要:在生产或生活中,为了完成某种工作,需要具有什么功能的工具或设备。

寻求启示:通过观察或在无意中发现,某种生物的构造或功能与我们需要的工具或设备很相似,在这种生物的启示下提出发明的设想。

设计制作:根据发明的设想精心设计,根据设计试制出我们需要的工具或设备。

实验定型:经过反复实验、修改,完成发明。

4.课外活动。根据某种生物的特点,构思一件科技创新作品。

第二课时

1.指导学生根据某种生物的特点,提出创新设想。

(1)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画科技作品设计图。

(2)交流、展示:我设计的是什么?它是仿造什么生物的特点研究的?它有什么特殊的功能?

(3)师生共同评价。(学生的设计可能很富有想象力,对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意要鼓励和保护,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完成一件科技小作品除了有创意之外,还要考虑实用和可行性。)

(4)向学生介绍一些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的小发明作品,供学生学习借鉴,讲解常见的创造发明方法。2.指导学生完善科技作品设计方案。

(1)修改完善设计方案。(2)组内交流方案。3.制作科技作品。

一件科技作品的制作往往不可能在课堂上完成,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继续探索、完成自己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得到来自教师和家长给予的帮助和支持。

8鱼

(鄂教版科学五上第二单元池塘群落第1课)

教学目标

1、认识家乡池塘中的常见鱼类,能说出它们的名字。

2、观察、实验、记录并归纳典型鱼类的外形及行为特点。

3、能根据提出的问题作出合理推测,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语言较清晰准确地描述鱼类的外形及行为特点,能利用表格整理记录有关研究结论。

4、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能将自己研究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证据、逻辑推理、想象建立假设和推断、理解事物及现象的重要性。

5、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通过探究,讨论归纳鱼类共同特点。实际生活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鱼类及相关行为作出判断和解释。

6、能将鱼类特点与池塘环境相联系,知道鱼的外形及行为特点与它生活的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准备

1、池塘鱼类的种类、外形特点、生活方式等相关挂图或课件。

2、水槽(或玻璃鱼缸)、瓷盘、镊子、纱布条、塑料绳、木片、滴管、水、家乡池塘中的典型鱼类(如鲫鱼)、毛巾或卫生纸。

3、各种水生动物(不一定是鱼类)的图片或课件。

4、家乡池塘中的小型鱼类活体。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

1.搜集信息资料

(1)出示图片或播放课件:同学们,这是我们家乡的池塘中生活的几种鱼,谁知道这是几种什么鱼?

(2)在我们家乡的池塘中,还生活着哪些鱼类?(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有争议的动物板书在黑板一侧,在后面的学习中重新归类)。

(3)各种鱼的大小、形态、生活方式不尽相同,可为什么人们把它们都叫鱼呢?关于鱼你还知道一些什么? 2.提出研究问题

⑴教师出示并简介鱼类活体,安排学生观察鲫鱼的外形特点,为下一步研究活动做准备。

师述:鲫鱼是鱼类的典型代表,它在外形上具有什么特点呢?请各小组认真观察鱼的外形、身体表面长有什么、鱼鳃的形态等。同学们若对鲫鱼其它外形特点感兴趣也可以进行观察,观察之后将结果记录在“我们的发现”表格里

⑵分小组进行观察、讨论、记录。

⑶小组汇报观察记录结果。

⑷教师小结,然后出示图片、展示课件或让学生对照水槽中的鲫鱼阅读课文26页上图内容,认识鱼的各种鳍。

⑸你能根据鱼的外形特点,对鱼如何运动、怎样呼吸和运动,大胆做出自己的推测和设想吗?怎样证明自己的推测? 3.制定研究方案

⑴教师出示并简介各种学具,告诉学生这些学具主要用于观察研究鱼的运动和呼吸方式。

⑵各学习小组制定“鱼靠什么游泳”、“鱼如何呼吸”的研究计划和步骤,预测研究结果。

⑶各学习小组汇报研究方案和预测,相互质疑、修改完善研究方案。4.开展科学探究 ⑴分小组按照研究方案先进行“鱼靠什么游泳”、“鱼如何呼吸”的观察研究,并将结果记录下来,在“我们的发现”表格中。

⑵小组汇报实验观察记录结果。

⑶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简要小结和讲评。

第二课时

1.(接上节课)开展科学探究

⑴你对鱼还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用什么办法研究解决我们感兴趣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表述进行板书)。

⑵根据实际,各小组选择一项大家都感兴趣的研究项目,同时制定研究计划和步骤。

⑶分小组汇报研究方案,相互质疑、修改完善研究方案。

⑷分小组对选择的研究观察项目进行研究,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⑸小组汇报实验观察记录结果,集体讨论,统一意见。2.总结与交流

(1)分小组归纳整理:“作为鱼类代表的鲫鱼在外形和生活、行为方式上有哪些特点?”

(2)拿鲤鱼与草鱼、团头鲂、鲶鱼等家乡水池中常见鱼类进行对比,看看鲤鱼有什么特点是它们共有的?

(3)分小组汇报“鱼类共同特点,”各小组进行交流、辩论,将大家共同的观点记录在课本空框中。3.应用与实践:

(1)出示各种水生生物图片实体或展示课件,辨别出其中的鱼类,并能分析说出其中原因。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增加一点相关内容供学生辨别。(自然水域中生活着许多动物,有的名称中还有一个“鱼字”,如甲鱼、鲸鱼、鳄鱼、娃娃鱼等,可它们不是鱼类;有的名称中没有“鱼”字,可它们属于鱼类,如泥鳅,海马等)。

(2)课外在家长的带领下观察家乡池塘中各种鱼类的生活情况,看一看除了课堂上所了解的鱼类特点外,还有哪些特点是鱼类共有的?与此同时通过现场观察、比较、取回水样研究、查阅资料、请教专家等方法,了解池塘水质对池塘中水生生物有什么影响(详见课本41页),填写“自由研究”调查表。

9蛙

(鄂教版科学五上第二单元池塘群落第2课)

教学目标

1.认识并识别蛙和蟾蜍。

2.通过观察、实验,记录并归纳两栖动物在外形、生活方式和个体发育过程方面的共同特点。

3.能将两栖动物特点与它们生活的环境相联系,知道两栖动物的外形、生活方式与它生活的环境是相适应的。

4.能利用各种感官感知事物,并能用语言、文字准确描述两栖动物的外形特点、生活方式和个体发育过程。

5.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能将自己研究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6.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尊重事实,珍爱生命。

7.实际生活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两栖动物类别及行为作出判断和解释。

教学准备

1.两栖动物在种类、外形特点、生活方式、个体发育等方面的挂图或课件。2.水槽(或塑料缸)、塑料袋、毛巾或卫生纸。3.青蛙和蟾蜍活体。

4.各种其它动物(不一定是两栖动物)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搜集关于蛙的事实材料,提出研究问题。

⑴出示蛙的图片或播放关于蛙的课件,让学生仔细观看后回答:你从中知道了一些什么?关于蛙你还知道一些什么?(此处可以将青蛙的种类、青蛙的外形特点、行为方式、个体发育的相关图片或课件一次性展示(播放)完,展示(或播放)过程中,除了背景音乐外,教师可以不对学生作任何讲解)。⑵学生独立回答问题,教师将重要信息或学生有争议的问题,用词组或短句板书在黑板上。(此处不要求学生能正确表述关于蛙的知识结论)。

⑶提出研究问题:蛙类具有什么共同特点,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了解它们呢?

2.制订观察研究方案。

⑴分小组制订活动方案。

⑵小组汇报活动方案。教师小结:为了了解蛙类共同特点,我们选择青蛙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它的外形特点,研究它的捕食、游泳方式,了解它的生长发育过程。(研究方法按课堂上学生的表述灵活处理)。3.开展科学研究。

⑴各小组在讲台前方自主选择观察研究的青蛙活体及相关实验材料,按照活动方案有组织地观察青蛙的外形特点、如何游泳,做蹼足作用的实验,比较蝌蚪与幼蛙的不同。

⑵各小组汇报观察研究结果,集体交流订正。

⑶填写“我们的发现”表格。

⑷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简要讲评。

第二课时

1.指导认识了解蟾蜍。

⑴教师出示图片指导看书或播放课件。

⑵学生观看后讨论回答“蟾蜍的身体有什么特点,它的生长发育过程是怎样的,蛙和蟾蜍有哪些共同之处?”

⑶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将要点作为主板书板书在黑板中央。2.总结与交流。

⑴蛙和蟾蜍具有如此多的共同之处,因此生物家将它们归为了同一类动物。那么它们与鸟类、鱼类等其它动物相比较,有哪些是它们独有而其它动物不具有的特点呢?

⑵分小组交流讨论,总结其主要特征。总结出一条就在课本上规定地方画一面小红旗。⑶小组汇报,集体交流订正。教师对学习内容进行小结,讲评本课学习情况。

⑷学生将其共同特点填写在31页课文中间的空框中。3.应用与实践。

⑴看书31页下图或由教师出示图片,播放课件,让学生辨别其中的两栖动物。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增加一些相关内容供学生辨别。

⑵课外在家长陪同下考察家乡农田、草地、森林、池塘、小溪中的两栖动物,研究其外形特点、生活方式、生长发育过程等并作好考察记录。

10龟和鳖

(鄂教版科学五上第二单元池塘群落第3课)

教学目标

1.认识并识别龟和鳖。

2.通过观察,记录并归纳爬行动物在外形、行为方式、繁殖等方面的共同特点。

3.能将爬行动物特点与它们生活的环境相联系,知道爬行动物外形、行为方式等与它生活的环境是相适应的。

4.能利用各种感官感知事物,并能用语言描述爬行动物外形及行为方式特点,能归纳填写信息记录表,并通过比较了解爬行动物共同特点。5.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尊重事实,珍爱生命。

6.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能将自己研究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7.实际生活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爬行动物类别及行为作出判断和解释。

教学准备

1.有关龟和鳖的种类、外形特点、行为方式、繁殖等相关的挂图或课件。2.水槽和水、筷子或木棒、毛巾或卫生纸。3.龟和鳖的活体。

4.各种其它动物(不一定为爬行动物)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1.搜集事实材料,提出研究问题。

⑴出示龟和鳖的图片或播放龟和鳖的相关课件,让学生仔细观看,然后回答:你从中知道了一些什么?关于龟和鳖你还知道一些什么?(此处可将本课所涉及知识的课件一次性展示(播放)完,展示(或播放)过程中,除了背景音乐外,教师可以不对学生作任何讲解)。

⑵学生独立回答问题,教师将重要信息或学生有争议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⑶提出研究问题:龟和鳖都有一些什么样的特点呢?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了解它们呢?

2.制订观察研究方案。

⑴分小组制订活动方案。

⑵小组汇报活动方案,教师小结:龟和鳖的特点包括外形特点、如何爬行和游泳、受到惊吓时有什么反应以及它们如何繁殖后代等方面,研究方法按照同学们的意见执行,研究结论由学习小组长有条理地进行记录,最后总结归纳。3.开展科学研究

⑴各小组在讲台前方自主选择观察研究所需的龟和鳖活体及相关实验材料,按照活动方案观察龟和鳖的外形特点、如何爬行和游泳、受惊吓时的反应等。⑵各小组总结归纳观察研究结果。4.总结与交流。

⑴各小组汇报观察研究结果,集体交流订正,教师对学习内容进行小结,讲评各小组学习情况。

⑵学生在课本33页中间表格中填写观察研究获得的信息。

⑶检查学习效果:生物学家为什么把龟和鳖归为同一类动物,并且起名为爬行动物?

5.应用与实践。

⑴看书33页下图或由教师出示图片,播放课件,让学生辨别其中的爬行动物。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增加一些相关内容供学生辨别。⑵课外在家长陪同下,考察家乡的农田、草地、池塘、小溪、森林等地方的爬行动物(城市学生可以参观动物园的爬行动物馆,请教管理员或抄录动物介绍,有机会到农村旅游、参观、走亲访友时做有心人),观察研究其外形特色、生活方式,如何繁殖等并作好记录。(提醒学生千万注意安全。)

10龟和鳖

(鄂教版科学五上第二单元池塘群落第3课)

教学目标

1.认识并识别龟和鳖。

2.通过观察,记录并归纳爬行动物在外形、行为方式、繁殖等方面的共同特点。

3.能将爬行动物特点与它们生活的环境相联系,知道爬行动物外形、行为方式等与它生活的环境是相适应的。

4.能利用各种感官感知事物,并能用语言描述爬行动物外形及行为方式特点,能归纳填写信息记录表,并通过比较了解爬行动物共同特点。5.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尊重事实,珍爱生命。

6.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能将自己研究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7.实际生活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爬行动物类别及行为作出判断和解释。

教学准备

1.有关龟和鳖的种类、外形特点、行为方式、繁殖等相关的挂图或课件。2.水槽和水、筷子或木棒、毛巾或卫生纸。3.龟和鳖的活体。

4.各种其它动物(不一定为爬行动物)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1.搜集事实材料,提出研究问题。⑴出示龟和鳖的图片或播放龟和鳖的相关课件,让学生仔细观看,然后回答:你从中知道了一些什么?关于龟和鳖你还知道一些什么?(此处可将本课所涉及知识的课件一次性展示(播放)完,展示(或播放)过程中,除了背景音乐外,教师可以不对学生作任何讲解)。

⑵学生独立回答问题,教师将重要信息或学生有争议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⑶提出研究问题:龟和鳖都有一些什么样的特点呢?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了解它们呢?

2.制订观察研究方案。

⑴分小组制订活动方案。

⑵小组汇报活动方案,教师小结:龟和鳖的特点包括外形特点、如何爬行和游泳、受到惊吓时有什么反应以及它们如何繁殖后代等方面,研究方法按照同学们的意见执行,研究结论由学习小组长有条理地进行记录,最后总结归纳。3.开展科学研究

⑴各小组在讲台前方自主选择观察研究所需的龟和鳖活体及相关实验材料,按照活动方案观察龟和鳖的外形特点、如何爬行和游泳、受惊吓时的反应等。⑵各小组总结归纳观察研究结果。4.总结与交流。

⑴各小组汇报观察研究结果,集体交流订正,教师对学习内容进行小结,讲评各小组学习情况。

⑵学生在课本33页中间表格中填写观察研究获得的信息。

⑶检查学习效果:生物学家为什么把龟和鳖归为同一类动物,并且起名为爬行动物?

5.应用与实践。

⑴看书33页下图或由教师出示图片,播放课件,让学生辨别其中的爬行动物。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增加一些相关内容供学生辨别。

⑵课外在家长陪同下,考察家乡的农田、草地、池塘、小溪、森林等地方的爬行动物(城市学生可以参观动物园的爬行动物馆,请教管理员或抄录动物介绍,有机会到农村旅游、参观、走亲访友时做有心人),观察研究其外形特色、生活方式,如何繁殖等并作好记录。(提醒学生千万注意安全。)

11池塘中的植物

(鄂教版科学五上第二单元池塘群落第4课)

教学目标

1.认识家乡池塘常见水生植物。

2.观察植物外形,了解其生活环境,能将观察结果与它们的生活环境建立联系。知道其外形及生长方式与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3.了解更多植物种类,感受植物世界的多姿多彩。

4.能利用各种感官感知事物,能利用语言描述水生植物外形及生长方式特点,能通过观察、实验了解水生植物对水环境的依存关系。5.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尊重事实、珍爱生命。

6.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能将自己研究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7.实际生活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指导生活。8.知道外来物种的引进有时会严重影响原生态的自然环境,造成重大的环境改变和经济损失。

教学准备

1.有关池塘植物的挂图、课件。

2.种植了池塘水生植物的生态缸(瓶)、毛巾或卫生纸。3.挺水植物标本。

4.供学生观察、实验的水生植物。

教学过程

1.搜集事实材料,提出研究问题。

⑴出示池塘中水生植物图片或播放相关课件,让学生仔细观赏,然后回答:你从中看到了一些什么?关于池塘中的植物你还知道一些什么?

⑵学生独立回答问题,教师将重要信息或学生有争议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⑶提出研究问题:关于池塘中的植物,有什么问题你最希望了解?要了解池塘中水生植物的外形特点,我们应该采取什么办法? 2.制订探究方案,开展科学探究。

⑴分小组制订活动方案。

⑵小组汇报研究方案,教师小结:为了便于相互合作与交流,大家最好选择同一种植物进行了观察和实验,大多数小组在教师带来的植物中选择了菱(也可以是别的植物),因此下面的观察就以观察菱来展开,各小组在观察时要按一定顺序对植物器官逐个进行观察,并将观察结果填写在“观察记录表”上。

⑶各小组领取植物样本进行观察和记录。

⑷小组汇报观察记录结果,集体讨论订正。3.对假设作出推断与猜想。

⑴提出假设,让学生推断事实结论:把菱(也可以是别的水生植物)种在陆地上的土壤里,你认为它会发生什么变化?怎样观察记录这种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⑵小组交流讨论,对假设作出合理推断。

⑶小组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⑷老师布置课后实验任务。4.应用与实践。

⑴有的物种在改变环境后不仅没有生长不良,反而大量生长繁殖,使原来生活在这里的植物生长不良或死亡,动物无法生存,甚至引起物种消亡,成为了具有极大危害的物种,教师出示图片(展示实物)或播放课件。

提出问题:池塘里凤眼莲生长时,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引进外来物种引起生态灾难的事例?

学生回答,教师结合本地经验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讲小结。

⑵课外或双休日,在家长陪同下,观察家乡的池塘、水库、湖泊中生长的各种水生植物,观察研究它们的形态、生长方式与环境的关系,并作好相应记录。

12池塘生物的相互联系

(鄂教版科学五上第二单元池塘群落第5课)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用普遍联系的眼光看待池塘中生活的各种生物,初步形成池塘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

2.进一步明白食物链的含义,知道池塘生物除食物联系外,还存在更为重要的其它依存关系。

3.了解生态平衡对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和意义。

4.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推断和解释。

5.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能将自己的研究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6.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能用语言准确表述所观察的自然现象和自己要表达的观点。

7.实际生活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准备

1.池塘生物图片(或课件)、池塘生物水族箱(内养生物活体)。2.反映池塘生物食物联系的录相(课件)。3.反映池塘生物依存的课件。

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

1.对上一课安排布置的实验记录和实验结果进行检查和总结。

⑴上一节课课后,大家将水生植物种在陆地土壤中,通过观察研究你们都有什么发现,这一事实说明了什么?

⑵学生分组汇报,统一观点,教师小结。2.复习已学知识,提出探究问题。⑴复习已学知识:在前面的第一单元第6课《谁吃谁》中我们学到了几个新的科学名词,如食物链、生产者、消费者,谁能不看书,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解释?

⑵提出问题:树林中的生物之间存在食物联系,那么池塘中各种生物之间有怎样的食物联系呢?这些池塘生物中哪些是生产者?哪些是消费者?教师引导学生观赏池塘生物水族箱,并播放相关录相(课件)。3.开展科学探究。

⑴学生观赏池塘生物水族箱,欣赏池塘生物食物联系的录相(课件)后,回答问题,相互质疑,教师指导。

⑵分小组针对上述所见所闻写出池塘生物之间的食物链,能写多少写多少。同时讨论:“在食物链中,如果某个链环上的生物灭绝了,会对整个食物链产生什么影响?”

⑶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⑷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简要小结和讲评。

第二课时

1.(接上一节课)开展科学探究。

⑴池塘中的生物之间,除了食物联系之外,还有其他的依存关系吗?教师播放相关课件,学生观赏后分小组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结果记录在“报告单”上。

⑵学生汇报讨论结果,集体订正。

⑶学生根据集体订正结果填写课本38页空框。2.总结与推断:

⑴引导学生在小结“池塘中的动物和植物存在着哪些联系?”的基础上推出“池塘群落”定义。

⑵假设与推断:在池塘中,如果植物或动物灭绝了,将会出现什么现象?(本环节可由学生独立思考回答,也可由学生讨论回答)。

⑶师生共同学习和理解关于“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概念。学习、理解过程可结合池塘、森林等生物实例进行讲解说明。3.应用与实践:

⑴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明白关于“沙漠群落”、“海洋群落”、“森林群落”等其他生物群落的含义。⑵课外选择一块草地,观察一下“草地生态群落”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⑶课外查阅资料或上网了解“沙漠群落”、“海洋群落”、“森林群落”等生物群落中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4.单元“自由研究”检查与指导

对学生“了解池塘水质对池塘中水生生物有什么影响”、填写“自由研究”调查表的进度、困难及解决办法等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

13做个小生态瓶

(鄂教版科学五上第二单元池塘群落第6课)

教学目标

1.能与小组同学合作制作简易的科学探究所需的生态瓶,并对生态瓶中生物关系作出科学解释。

2.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能将自己研究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正确修订自己的探究方案。

3.实际生活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所遇到的现象作出判断和解释,并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生活水平。

4.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尊重事实、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

1.生态瓶(缸)样本(或相关图片、课件)。

2.供学生实验所需的小型水生动植物及玻璃或透明塑料容器。(教师课前准备小型水生动植物,学生自备容器。农村学校可在教师带领下到浅水池塘或水沟现场采集水生动植物。

3.清洁砂、水、水槽、毛巾或卫生纸。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提出探究问题: ⑴复习引入:池塘生物群落是怎样保持生态平衡的?

⑵提出问题:如果我们模仿自然界的池塘做一个简易的小生物瓶,要如何选择水生生物种类?

⑶让学生拿出自备的容器,如果让你用手中的容器做一个小生物瓶,你认为还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⑷出示生态瓶(缸)样本,如果将生态瓶放在教室的讲台上,你认为动植物能正常生长吗?为什么? 2.制订活动方案

⑴学生根据刚才所见的生态瓶样本,分小组讨论制作小生态瓶应该准备什么材料,按照什么步骤进行制作?

⑵小组讨论,将所需材料名称填写在39页空框中,制作方法和步骤记录在草稿纸上。

⑶小组汇报。阅读课本39、40页制作步骤,与自己选用的材料和步骤进行对照,补充遗漏的材料,更改不科学的材料。

⑷小组讨论课本上提示性语句所反映的问题:为什么生态瓶内要装沙?为什么要选择无污染的河水或池塘水,城市学生用自来水做实验为什么要放置24小时以后才加入生态瓶内?生态瓶中的小动物为什么要选择小型健康的动物? 生态瓶制作完成后还应注意哪些方面因素来保证生态瓶中生物正常生长。

⑸分小组展开讨论。

⑹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集体订正、教师小结评讲。

⑺学生将讨论结果记录在课本40页空框内。3.绘制生态瓶制作图

⑴学生根据所学,初步设计绘制小生态瓶设计图。

⑵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小生态瓶设计图,相互交流经验。

⑶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简要小结和讲评。4.课外参观实践

学生参观水族馆、水族箱(生态缸、掌中缸)销售店,向专家请教,查阅书籍或网络资料,对自己小组绘制的小生态瓶设计图进行修改完善,将小生态瓶设计得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

第二课时

1.分小组制作小生态瓶。

⑴学习小组各成员讲述参观实践活动所见所闻。发表自己修改设计图的意见。

⑵教师展示水族馆、水族箱(生态缸、掌中缸)相关图片或播放录像(课件)。

⑶小组讨论修改设计图。

⑷各小组汇报修改小生态瓶设计图的内容和原因,相互取长补短。

⑸各小组有秩序地在讲台前方不同位置领取不同的材料。

⑹分小组按制订的方案和设计图有步骤地制作小生态瓶,教师巡回参与制作活动,对有困难的小组适当指导。2.交流和讲评。

⑴做好了的小组展示给大家看,大家认为合格者,该小组所有同学可以在课本上规定地方画三面小红旗。评选小生态瓶设计得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的小组,该小组所有同学可以画四面小红旗。

⑵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简要小结和讲评。3.课外实践活动安排。

每位同学由家长陪同,在家乡池塘采集小型健康生物活体和无污染水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小生态瓶,保证水生生物存活一周。4.安排准备“自由研究”课堂教学

对学生“了解池塘水质对池塘中水生生物有什么影响”、填写“自由研究”调查表的进度进行抽查,要求学生下一节课将“自由研究”调查表带来。

14水泥与沥青

(鄂教版科学五上第三单元公路第1课)

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认识这些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2.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3.能在水泥与沥青变化实验中进行科学的实验设计和细致地观察。能够有根据地预测并体会到与同学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少量的水泥与沥青,烧杯,水,计时表,小铁锤。教师可另备酒精灯、坩锅、坩锅钳。

教学过程:

一、引出问题

先介绍在铺路架桥等活动中,人们通常会使用到水泥与沥青,然后请学生说说关于它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并仔细留意学生讲到的各种已有认识,有些学生已经说到的可能会在后面的教学中用到。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把在生产中是如何使用它们的也谈一谈,从而引出后面的教学。

二、开展观察和实验

第一步:教师提供实验材料,让学生观察。教师出示为各组准备好的观察材料及工具,了解水泥与沥青本来的“真面目”。

第二步:以水泥为例,研究加入水之后的变化。可以先让学生预测水泥在加入水搅拌后可能出现的情形,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实验方法,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完善,重点是引导他们在不同时间段如何观察水泥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第三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对实验中不同时间段水泥变化的观察,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积累的对干燥后水泥的认识,或出示教师课前制作的水泥块,展开讨论:干燥后的水泥还能回到原来的粉末状水泥吗?

三、认识可逆变化过程与不可逆变化过程

首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沥青的加热过程:固态的沥青被加热后,会改变原来的形状,形成可以流动的液体,待温度降低后,它又会还原成原来的固态。从而比较这种变化与前面水泥的不同。在此基础上,给出可逆变化过程与不可逆变化过程的基本概念。

接着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与水泥和沥青变化类似的例子,并说说人们是怎样利用的。在学生列举时,教师应不满足于学生仅仅讲出事例本身,而是要求他说出更加细致的变化来。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在物质的变化过程中,有的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有的变化后生成了新的物质。最后,要求学生按这两类给列举的变化分类。

15盘山公路

(鄂教版科学五上第三单元公路第2课)

教学目标

1.知道利用斜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斜面在生活生产中的使用。2.进一步学习如何进行对比实验,并自觉地在实验中做到与同学默契配合。3.通过辨析斜面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体会到科学原理无处不在。

教学准备

关于盘山公路和教学图片、资料。各实验小组准备测力计或橡皮筋、长短不同的木板、带有牵引小环的物体、四方的木块(或字典,用于搭建同一高度斜面)。

第一课时

一、认识盘山公路,提出问题

先出示盘山公路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盘山公路的特点。从山底到山顶,没有直接修成一个直线的斜坡,而是在山间绕来绕去,形成“盘山”之状,谓之盘山公路。

自然地,提出本课的研究问题:为什么要修成这个样子?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通常学生都会谈到涉及坡度(不一定是用这个说法)的理解,教师则可以适时地介绍坡度的概念,为后面的教学扫除理解、表达上的障碍。

如果学生理解盘山公路这个“变形”的斜面有困难,就及时引出第二个生活中的事例,利用搭起的斜坡往汽车上搬运重物。要通过寻找更多的例子作支撑,帮学生理解。

二、研究斜面

首先,要让学生推测斜面的作用。通过对利用斜面往汽车上运输重物,更好地帮学生推测斜面的作用。必要时,可以通过制作课件演示,把盘山公路“拉直”,就可以得到一个坡度更小的、从山底到山顶的斜面,从而区别直接由山底到山顶的斜面。然后提示学生把推测结果记录在书中的相应位置。其次,小组设计实验方案。教师要根据实验室现有的材料,或要求学生自备的材料,设计不同坡度的斜面,并明确研究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如怎样做实验记录表;做直接提升重物的实验,看测力计的读数;做坡度不同的斜面(固定斜面的最高点,使用不同长短的木板搭建),做沿着不同坡度斜面提升重物的实验;如何读数等。实验方案不明确,就会影响到后面展开的研究。

但是,正如教材说明中所述,本课的实验材料在组建斜坡时有多种组合方式,如果学生提出来,教师应鼓励并引导学生按照他们自己的设计进行实验,如果探究的充分,一节课的时间显然不够。这样,教师就应该按照教学的实际情况,对课时的划分做灵活安排,不要过于拘泥于原有教学设计。

各小组开展研究时,教师应放手让他们自主实验,随时了解他们在实验过程中的发现。

三、分析讨论斜面的作用

先组织学生分析各组研究得到的实验数据,在小组内进行讨论,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在分析实验数据时,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直接提升重物与使用斜面提升重物作比较,一是使用不同坡度的斜面提升同一重物的比较。

如果出现个别组数据与其他组分析的结论不吻合,则可以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做法,让其他小组用自己在实验中的经验进行解释,必要时可以让这个小组重新演示。

四、分析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

先让学生解释盘山公路以及利用斜面往汽车上搬运重物的理由。然后让学生对生活中运用到斜面的事例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

通过第一课时的教学,斜面的相关内容已经基本完成。开展第二课时的教学,主要是想通过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增强对斜面原理的形象理解。

比如体验直接登上约1米高的平台,然后用木梯搭成斜面,到达同样的平台,比较有什么不同。又如使用木梯到达同一高度的游戏,把木梯按照坡度大小不同设置成几组游戏,让学生体验用力的情况。或者教师设计包含有斜面原理知识在内的目标游戏。

16桥

(鄂教版科学五上第三单元公路第3课)教学目标

1.知道不同形状的桥梁具有不同的特点,它们在承受力、特点等方面并不相同。

2.知道科学探究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经验、新现象、新方法、新技术。体会到模型的制作在生活生产中的积极意义。

3.能够收集有关桥梁的图片和资料,体验造桥的艰辛和快乐; 4.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一个桥的模型。

教学准备

各种各样的桥的图片,每小组准备两个木墩,6张左右硬卡片纸,一次性杯子,若干围棋子。制作桥的模型时,学生按自己的设计准备相应的材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导激趣

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展示的各种各样的桥,让学生讲一讲对桥的认识。然后提示他们说一说家乡周围有哪些桥,这些桥都有什么特点和用途。通过生动丰富的学习形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就会感受到栩栩如生的桥的不同结构和特点,感受到桥梁的美。

在学生讲过所见到桥的情况后,请大家思考:如何给这些桥分类,认识这些桥有哪些相同与不同。最后引到认识桥有着不同的形状与结构上来。

二、研究桥承受力

直接提出要研究的问题:不同形状结构的桥承受力会有什么不同?让学生猜想各种桥的构造可能有哪些科学道理。

这些预测是否正确?需要组织学生制作桥的模型进行验证。在各组提出自己的实验方案后,学生自由实验,验证自己研究的桥。教师参与学生实验研究。最后汇报研究情况,实现资源共享。

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桥的观察、分析比较、整理,归纳认识不同形状与结构的桥在承受力方面有什么异同。

三、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进一步利用所学知识,思考:已经对桥的科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各种结构的桥的受力情况及它们的科学性,你能运用你学到的科学知识设计一座新桥吗?

第二课时

本课主要是制作桥梁模型。让学生设计制作桥,是及时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先组织各小组交流自己的设计方案,同时让其他组对他们的方案进行质疑和建议。如果有学生在课前通过其他渠道了解了桥的相关知识,也不妨让他们讲一讲。

接着,让各小组按设计的方案制作桥的模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自行探究科学的精神,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试验,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时间与空间,强化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最后留些时间让学生进行展示、评价。不仅是对桥的承受力进行检验,还要兼顾制作的工艺、美观,以及小组间相互合作的情况等。因此,教师和学生研讨、制定一个怎样的评价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17车的运动

(鄂教版科学五上第三单元公路第4课)

教学目标

1.通过以玩具汽车为载体的学习,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等。

2.在实验探究过程中,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描述玩具小车的运动,并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与评议。

3.在描述玩具小车运动时,愿意与同学进行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

玩具小车,记录表。教师另可准备用于讨论公路汽车运动的动画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组织学生观看公路上汽车繁忙往来的录像片,或安排几个会骑自行车的同学在球场上按“剧本”模拟演绎,让其他学生进行观察。然后布置观察任务:“从哪些方面来描述,才能使别人准确地了解某一辆汽车或指定的某一位同学的运动情况?”

然后组织学生回答,并提示他们把主要的描述内容记录在书中的空格处。

二、小组研究

教师直接指出,本课将利用玩具小车来模拟车的运动,并学习如何科学地描述运动的物体。

各小组先讨论准备怎样开展研究,教师重点提示两个问题:一是观测前的准备,一是准备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在学生交流时,教师应有意地突出这两点。有两种方式进行“游戏”可以选择:一是小组的全体同学一起做、一起说;二是把组内同学分成两组,一部分同学设计、控制车的行进,其他同学描述,然后交换角色。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但无论是哪一种方式,应该提示学生把观察到的情况记录在表格中。

接着在全班进行交流,描述小汽车的运动。在学生描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把他们交流的关键词板书在黑板上,供后面的讨论所用。

组织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刚才同学们在交流时所站的角度、观察对象、运动情况都不一样,但描述其运动时,主要都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描述的呢?让学生从黑板上板书的记录要点中寻找共同点,从而梳理出描述运动物体的一般要素。

三、总结、运用

再次组织学生观看公路上汽车繁忙往来的录像片,或安排几个会骑自行车的同学在操场上骑自行车,再来描述,比较与课前描述的差异,体会到学习的成果。

18自行车

(鄂教版科学五上第三单元公路第5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自行车的齿轮原理,知道齿轮是轮轴的变形,使用齿轮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2.知道杠杆、斜面、滑轮、齿轮等都属于简单机械,机器是由这些简单机械组成的。3.能在探究活动中提出大致思路,认识到齿轮有不同的咬合(或连接)情况,知道齿轮间不同的咬合(或连接)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4.通过对自行车所包含的相关机械的分析,体会到对事物的分析常用到“部分-整体”或“整体-部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

机械实验盒,自行车实物,实验记录表。

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

一、提出研究问题

先组织学生谈谈对自行车各部件的认识,如自行车车把利用了轮轴的原理,自行车把手利用了杠杆的原理。然后重点让学生谈谈对自行车齿轮的认识,并推测它在自行车的运动中起什么样的作用,尤其是齿轮齿数不同所起的作用。学生通常会认为它主要起到了传动的作用,却不会意识到由于齿轮数的不同,可以灵活地改变其转速。

二、研究齿轮

第一步是了解学生对齿轮的认识。先让他们回忆还在哪些地方见过齿轮,并比较它们与自行车的齿轮有哪些相同与在不同。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说出齿轮的用途,包括齿轮间存在相互咬合与用链条连接的组合,这样可以为课的最后分析,体会齿轮的作用峁┧夭摹T谘枋龅墓讨校氐阋妓侨鲜兜较喙亓某萋滞萋执笮〔煌佣鲜兜匠萋值某菔煌竺嫜芯砍萋值南嗷ス叵档於ɑ ?/SPAN> 第二步讨论实验方案。首先要根据材料确定是研究齿轮间相互咬合还是链条连接的情形,或者两种方式同时采用。小组讨论方案后,可以在全班交流。交流过程中,注重引导他们明确以下细节:在实验中如何确定两个齿轮的不同齿数,如何确定两个齿轮转动的圈数,如何在记录表中进行记录,记录哪些方面等。

第三步是动手实验。实验中,教师要及时捕捉他们的发现,提醒他们把有价值的东西记录下来(有些发现学生可能自己并不会意识到),促进他们完成完整的实验,但不要过多地影响他们的自主研究。先完成实验的小组,应当提示他们把实验的发现进行整理和初步的分析,为后面的讨论作好准备。有条件的实验室,还可以让各组把实验结果统一反映出来,如实物投影仪或通过黑板上的全班记录表等。

三、讨论实验发现 教师可以选择在组内先交流,然后在全班进行沟通,或者直接在全班进行交流,这主要根据学生平时的学习习惯和能力来确定。

学生在交流时经常会出现只谈结论或只谈发现的情况,无论是哪一种情况,教师都应当及时提示学生把实验的发现与所思考的结论间的联系讲出来,以便了解他们的思维过程,并发现其中的精彩与不足。有的小组在交流时,可能还会提到本组实验发现的其他情况,对于这样的小组教师要肯定。

如果实验只做了相互咬合这样一种情况,则还需要简要地帮助学生分析如果采用链条传动又会是怎样的情形。相互咬合的情形,可以很方便地计数两个齿轮转动的齿数。链条传动则不再是直接计数,而是通过链条这一中介,间接地推算出两个齿轮转动的齿数。如大齿轮转动一圈,通过链条经过了30个齿,这30个齿的变化体现在小齿轮上,也应该经过30个齿,如果小齿轮只有20个齿,则说明小齿轮要转动1.5圈。从而很好地理解两个齿轮转速间的关系。

四、分析自行车的齿轮及其他简单机械

有了实验中对齿轮原理的认识,再回到自行车的情形当中,引导学生分析隐藏在自行车的其他零部件所涉及的机械原理,如自行车的踏脚用到了杠杆原理。以飞轮的轮轴为支点,用较长的铁杆来转动链条上的飞轮,可以省力。踏脚飞轮上用到了齿轮,以防止链条打滑。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的主要内容是观察研究自行车,尝试对它进行改进。

改进自行车通常会采用发明创造中的某些方法,比如:加一加、减一减、变一变、缺点改进法、优点迁移法等。

一、让学生提出自己关于改进自行车的设想

可以先让学生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积累起来的对自行车的认识,给它“挑刺”,列举自行车使用中所暴露出来的缺点,并陈述自己的理由与看法。也可以对自行车能具有其他更多功能谈自己的想法,并说明初步的解决方案。再从全班学生的众多设想中,优选出比较有价值且在现有条件下可以展开研究的问题,教师准备相关的实验材料,供学生小组研究。有的可能只是完成一些设想或改进的建议,教师应当灵活处理。

二、学生动手研究

教师提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前面讲到的某一方面,进行方案的细化,包括对材料、工具的选择,研究的步骤,还需要得到的帮助,或者只是一个设想等。之后就开始小组活动。

三、交流 各小组在全班把研究成果进行展示,接受其他同学的质疑、建议等,最后总结全课。

自由研究

(鄂教版科学五上第三单元公路之自由研究)

教学过程:

一、明确研究任务

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本节课的研究重点是制作两个齿轮,且满足一个要求:一个齿轮转1圈,另一个齿轮转3圈。

二、小组活动

先是讨论活动方案。除了教材提供的几个提示需要让学生在组内进行明确外,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给学生提示如下要求:制作齿轮需要考虑到材料、工具及操作的安全性,制作的主要步骤,设计图纸,同时使齿轮的各齿间的距离基本相等,即各齿要均匀地分布。正式动手活动之前,教师还可以设定某些奖励措施,刺激学生更专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

然后是小组制作。在小组制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参与到动手能力相对薄弱的小组中去,鼓励他们自己动手,但教师直接参与的不要太多。

三、交流展示

让各组轮流在全班进行研究成果的展示,让大家根据完成的质量好坏、工艺的好坏进行评定,兑现活动之前承诺的奖励。

19常见的农作物

(鄂教版科学五上第四单元农田第1课)

教学目标

1.认识家乡常见的农作物,并知道1--2种农作物播种和成熟的时间。2.能通过查阅图书、网上搜索等方式,收集2--3种家乡的农作物生长习性的资料。3.主动与同学分享自己的资料,并积极参与研讨活动。

4.知道各种不同的农作物播种和成熟的时间不同,农作物生长习性各不相同。

5.体会祖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感受植物生长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师生共同收集不同农作物的图片或实物,不同农作物的生长习性资料。

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常见的农作物,研讨不同的农作物播种成熟的时间为什么不一样。

一、引入学习

教师可以采取谈话的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导学生回忆并描述常见的农作物:“你认识哪些农作物?能说说它的样子吗?它们一般生长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上市?”

学生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描述,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描述完整。例如,学生描述白菜时,应引导学生描述长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播种,什么时间开花,什么时间成熟等,学生在描述过程中也可能有些地方说不清楚,这实际上就是与已有的认知结构产生了不一致,就产生了新的问题。

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可以让其他学生补充说明,这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形成注意倾听的习惯,有了倾听,学生才会知道其他同学描述的还有什么不完整的地方。

二、汇集资料

1.在学生描述它们认识的农作物的基础上,教师提出:关于这些农作物你们有什么问题吗?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农作物的播种时间是一样的吗?它们成熟的时间又相同吗?谁知道?学生可能了解部分农作物的播种和成熟的时间,但对多数农作物,他们可能并不了解,这就需要教师提前收集相关资料。

2.提供常见农作物播种和成熟的相关资料:你想知道哪些农作物播种、成熟的时间?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看谁收集的资料多。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整理已经收集的资料,一方面促进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一方面促进学生形成守时惜时的习惯。

三、研讨交流

1.学生汇报、展示他们搜集到的农作物的播种时间、成熟时间。

2.先引导学生对这些农作物进行比较:这些农作物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学生可能会说到许多的不同之处,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这些农作物播种的时间一样吗?成熟的时间呢?

学生通过交流的资料就会发现,这些农作物播种和生长的时间并不一样。3.研讨:在同一个地区,不同的农作物播种时间为什么不一样?这些农作物的播种期与什么有关?学生通过阅读农作物生长的资料,会发现,不同的农作物播种时间不同,是因为不同的时间气温不同、降雨量不同,不同的农作物需要的生长条件不同。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这些农作物都是同一天播种,会出现什么现象,由此体会到自然界的生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四、课外拓展

课后收集资料:

1.调查收集不同地区的农作物种类,思考:不同地区的农作物种类都一样吗?

2.调查搜集本地区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的资料,思考:本地区适合种植什么农作物?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的主要内容是知道不同地区的农作物种类各不相同,研讨本地区适宜什么农作物的生长。

一、交流引入

1.提问:你搜集了哪些农作物,它们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它需要什么生长条件?

学生可能收集到很多全国各地的农作物,有些是本地区没有的,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交流几种常见的农作物的生长条件,如小麦、棉花、大豆、高梁、红薯、水稻等。

2.大家说的这些农作物,哪些是我们这里没有的?

各个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不同,气候条件不同,土壤类型不同,适宜生长的农作物也各有不同。教师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提前搜集本地区没有的农作物品种,了解这些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条件。

二、研讨

1.思考:为什么这些农作物在本地不能生长?这种农作物生长需要什么条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推测,这些农作物为什么不能在本地生长的原因是什么?在学生预测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查阅这些农作物的生长习性。2.讨论:本地区的气候特征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当地的地理位置、气候土壤条件,和这些农作物的生长条件进行对比分析,讨论这些农作物不能在本地生长的原因。

3.除了我们知道的本地区的农作物外,你推测,还有哪些农作物可以在本地区正常生长?

本地的气候和土壤环境也许适合有些农作物的生长条件,但是由于没有进行种植和实验,在本地还没有引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大胆推测,并积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引进新的农作物品种进行实践活动。

三、课外实践

1.访问有关农学专家,了解本地区农作物的种类。

这一活动意在让学生了解家乡,认识家乡的农产品,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意识。

2.种植实验:找一种本地未种植,但是本地区的生长条件又能满足其生长的农作物,进行栽培实验,做好记录。学生在进行种植实验时,教师要及时给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农作物与土壤

(鄂教版科学五上第四单元农田第2课)

教学目标

1.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生长不同的农作物。

2.能给不同的土壤进行编号观察,形成科学的学习习惯。

3.能用多种观察方法观察土壤,知道土壤中沙和黏土的含量是不同的,并能根据土壤中含沙和黏土的多少给土壤分类。

4.能和同学合作,制定豆苗在不同土壤里生长情况的实验方案。5.能坚持持续观察和记录,并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沙土、黏土、壤土的土壤样品;烧杯,玻璃棒,花盆,放大镜,记录表,黄豆苗等。

2.学生准备:沙土、黏土、壤土的土壤样品;烧杯,玻璃棒,黄豆,培养皿等。

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是观察研究土壤的成分,认识沙土、黏土和壤土。

一、引入学习

在上一节课中,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土壤的知识,也有学生接触过土壤,但是学生对于为什么某些农作物能很好地生长某一类土壤中,并不一定清楚。教师在课前可以安排学生分别到菜地、坡地和稻田里采集土壤样品。也可以由教师为学生提供土壤样品。

教师可以从以下问题入手展开本课的学习:你是在什么地方采集的土壤样品?你采集的土壤有什么特点?什么地方生长有哪些农作物?

学生分别从菜地、坡地和稻田采集的土壤样品,种类是各不相同的。学生会说出土壤的一些特点,但并不完善;对于土壤里生长的农作物,学生知道,但并没有思考为什么这些农作物会生长在这种土壤里。水稻为什么不能长在坡地上?花生为什么不长在稻田里?这些土壤是不是都一样呢?这些经验将激发学生观察和研究土壤的兴趣。

二、制定、完善观察计划

我们怎样来观察土壤?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会提出用自己的感官和用观察工具等方法来观察。教师要指导学生,就如何有序观察进行研讨,在学生制定好观察计划后再实施观察。

第一,要给土壤样品编号。为什么要编号?可以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编号可以使我们的研究更加有序。

第二,要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来观察,先是用眼睛来观察,看土壤的颗粒大小,颜色是什么样的;接着用手来捻一捻土壤,看看土壤的颗粒大小,水分含量的多少;然后用鼻子闻一闻,土壤有什么气味。第三,利用工具来进行观察。我们可以利用什么观察工具来进行观察活动,学生很容易想到放大镜。在放大镜下,土壤里还有什么,又有什么发现。

第四,用实验观察的方法来观察。这一活动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如怎么放土壤,如何搅拌,怎么静置。

这四个观察活动是有序进行的,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完善观察计划,然后让学生分组自主开展观察活动并做好记录,也可以把四个观察活动分步实施,特别要注意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来观察,这一活动对学生有些难度。

三、观察实验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分组进行自主观察活动。在学生观察活动中,教师应巡回指导学生观察,并做好记录。

四、交流汇报

1.分小组描述观察的土壤样品的特点,其他小组可以补充。2.总结三种样品土壤各自的特点,并用文字归纳在课文的方框里。

五、拓展活动

各小组分组交流汇报后,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文中提供的关于三类土壤的资料。在阅读资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所有的沙土都一样?所有的黏土都一样?沙土里含沙多,但是多的比例又有所不同;黏土里含黏土多,多的比例也有所不同,希望学生初步形成的辨证观点。

第二课时

一、引入学习

1.预测:豆苗适合在哪种土壤里生长?

学生在上节课中已经认识了三种土壤,当教师提出豆苗这一典型的农作物适合在哪种土壤里生长的问题后,学生会很自然底联想到把豆苗种到不同的土壤中生长的情况,并根据自己的判断作出预测。2.怎样才能知道豆苗适合在哪种土壤里生长?

在前面,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做对比实验,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希望学生养成科学的态度,用实验中获取的事实来验证自己的推断是否正确。

二、指导学生设计实验

1.讨论:设计实验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哪些条件不变?改变了哪些条件? 本课中,学生通过再次设计对比实验,增强实验能力。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并完善实验方案。

2.交流:你们打算怎样设计这个对比实验?你们实验中改变的条件是什么?不改变的条件是什么?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描述实验方案,并指导完善。比如:你们的花盆放在什么地方?放的土壤一样多吗?黄豆种多深?每天什么时间浇水?每个花盆浇多少水?怎样控制浇水量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将帮助学生完善实验计划,进行更加科学的实验观察活动。

三、学生实验

在完善实验计划的基础上,教师为学生提供花盆,并现场指导学生进行种植活动。

1.为花盆编好号,分别放入同样多的沙土、壤土、黏土; 2.用一根筷子扎同样深的小洞,把黄豆植入花盆中; 3.把每组的三个花盆放置在同一个位置; 4.制作豆苗生长记录表;

5.确定每组负责浇水、观察和记录的同学,并提醒学生注意,每天同一时间浇水,浇同样多的水。

四、激励评价

1.评价每个小组在制定实验计划和进行种植实验过程中的突出表现。2.鼓励学生坚持认真观察,培养好自己的豆苗。

本次观察实验活动持续时间比较长,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及时观察和记录,还要注意和其他老师的协作,争取取得班主任及其他任课教师的支持和协助。在种植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挑选颗粒饱满、生命力强的种子,也许有的黄豆种子因为一些原因而不会发芽,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并帮助学生作出合理的解释。

在豆苗生长发芽后的一段时间,教师要利用一些时间组织学生总结交流豆苗的生长情况,指导学生对豆苗的生长的情况作出合理的解释,引导学生思考,其他的农作物适合在什么样的土壤里生长?激发学生进一步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农作物与化肥

(鄂教版科学五上第四单元农田第3课)

教学目标

1.了解化肥的作用,认识化肥对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性。2.能经过小组合作,制定尿素对玉米苗生长的影响的实验方案。3.能持续观察,并及时认真做好记录。4.能整理分析实验结果,得出自己的结论。

5.意识到化肥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但不当施用会对农业生产产生负面影响。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师提前培育一些玉米苗,尿素,装同样土壤的花盆三个。

学生准备:实验方案记录卡,观察记录表,每组装同样土壤的花盆三个,化肥施用情况调查表。

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是制定尿素对玉米苗生长的影响的实验方案,并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一、提出问题

1.问题:你知道农田一般都施用哪些化肥?关于化肥,你都了解哪些事情? 学生可能知道农田里一般都施用一些化肥,具体到是什么化肥,学生不一定清楚。也有部分学生知道一些化肥的作用,这个问题和学生的已有经验发生了冲突,必将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2.尿素对农作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怎样才能知道?

关于尿素,学生可能知道它是一种化肥,会促进农作物生长,但是很多学生并没有见过尿素是什么样的,更没有真正给农作物施用过,因此即使知道一些也是仅限于书本知识或听他人的介绍。让学生真刀真枪地去做,学生一定会很感兴趣,这样获得的认识比老师告诉他们的要深刻得多。要知道尿素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就必须做对比实验。因为有了前面做土壤对比实验的经验,学生知道,可以通过对比实验来研究尿素对玉米苗生长的影响。

二、制定实验方案 1.讨论制定对比实验方案。

经过小组的讨论,学生会比较容易制定出一个实验方案。在指导学生制定对比实验方案的过程中,应注意让学生充分讨论,自主设计实验。小组完成实验方案后,教师应引导他们把自己的方案与其他同学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对比实验的方案。具体来说,这个对比实验需要改变的条件就是施肥,其他的条件都不改变。教师可以把学生的实验方案简单地写到黑板上,供学生研讨和参考。

2.制定观察记录表。

引导学生就观察项目进行讨论,制定观察记录表。可以就怎样记录、每天记录还是隔一天记录、记录什么内容、还有什么项目等进行研讨,并达成共识。

三、进行实验 1.种植玉米苗。

教师指导学生按照实验方案,现场示范种植玉米苗,在种植的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时,及时完善实验方案。

第一步:学生挑选大小一致的玉米苗,小心种植到花盆里。

第二步:给三个花盆浇同样多的水。

第三步:给三个花盆编号。

第四步:给1号花盆施用1汤勺(约20克)尿素,2号不施用,3号施用4汤勺(约80克)尿素。施肥时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施用尿素合理?是直接施到在土上面,还是埋入土下?是施放在花盆中间,还是施放在花盆边上?施肥地点离玉米苗多远?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他们的想法。

在每一步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注意不要包办代替,让学生先自己讲述怎么做,其他学生注意听,然后提出建议和意见,让全体学生共同完成实验。2.分组种植玉米苗。

教师提醒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进行种植,特别要强调每一步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3.放置花盆。种植完成后,学生可能会忽视怎样放置花盆的问题。教师应指导学生,将每个小组的三个花盆放置在同一种条件下。4.记录。

种植完成,对本组的玉米苗进行身高的测量,并做好记录。每组确定一名学生为主要观察记录员,其他学生在自己的观察日记上做记录,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别的小组交流玉米苗生长的情况。

四、小结评价

1.学生自主评价本节课的学习情况。

2.教师对学生在本节课的突出表现进行评价,并及时表扬。

3.提醒学生每天观察记录玉米苗的生长情况,鼓励学生把自己小组的观察发现与其小组交流。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的主要内容是整理分析收集到的实验资料,调查当地施用化肥的情况。

一、汇集事实

学生交流花盆里玉米苗的生长情况。小组在交流汇报时,教师应引导其他小组注意倾听。

二、整理分析各组玉米苗生长的数据资料

1.比较各小组玉米苗生长的共同特点。每个小组种植的玉米苗的生长情况都会有所不同,但是相同的是:没有施用尿素的玉米苗生长的比较慢一些。2.比较每个小组玉米苗的生长情况有什么不同。实际上由于每个小组的花盆放置的位置不同,管理的时间不同,管理的方法不同,可能形成这样的事实:施用1汤勺尿素的玉米苗生长情况不同,施用4汤勺尿素的玉米苗生长情况又不同,没有施用尿素的玉米苗的生长情况也会有所不同。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这些不同。

3.有些玉米苗可能因为施用的尿素过多而“烧”死,教师要利用这一事实,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施用过量的尿素会导致农作物死亡?如果学生不能解释,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资料:施用过量的尿素的玉米苗,一般是因为土壤中水分渗透压的不同,导致玉米苗体内缺水而死亡。

鄂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篇2

2012-05-28 13:32:46来源:作者: 【大 中 小】 浏览:8次 评论:0条 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平时上课时纪律比较好,各个都很认真,整体的音乐基础还可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不错,对音乐充满浓厚的兴趣,学生在演唱时不喊唱,认识到气息的作用,演唱时充满感情。各班的学生情况大同小异,有一小部分学生乐理知识掌握的不错,唱歌的状态,音色也很优美。大约占整体学生的30%—35%左右,中等生的人数占多数,大约是50%—55%,这批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很浓,但又由于自身的条件原因或其他原因,所以歌唱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意目标。

2、知识目标:认识四二拍,四四拍,四三拍的拍号及其强弱规律。通过学习本册教材,学习换气等一些常用记号。

3能力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歌曲,学会用正确的口形,呼吸及连音、断音的演唱方法演唱,学会简易的轮唱,二部合唱,做到声部间的和谐,均衡,看得懂一些简单的指挥手势。

4、通过学习本册教材,认识一些乐器,学习演奏方法。

5、通过欣赏,了解几种常见的演奏形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速度,力度,节奏、节拍、音色、音区的感知能力,培养他们的音乐想象力和联想能力。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分析和技能训练要求。本册教材内容有:八单元,每单元还包括“唱歌、音乐欣赏”、“器乐”、“动手动脑练习”等等内容,这些内容均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其要求如下:唱歌:学习用正确的口形唱歌,咬字吐字清晰,学习正确的呼吸及连音演唱方法,能够很好的表现歌曲的情感。欣赏:欣赏优秀的歌曲、乐曲、民歌、民间歌舞、民间器乐曲。了解人声的分类和演唱形式,常见的乐器和演奏形式,了解中外杰出音乐家。感受音乐的不同情绪。视谱:通过学习认识四三拍,四四拍的强弱规律。

四、改进教学的措施

1、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在此基础上认真写好教学详案。认真执行课时计划,严格把握40分钟的课堂时间,向40分钟要效率。

2、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当放第要求,防慢教学进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根据本校条件设备,充分利用投影仪、录象、录音机等教具,努力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完成教材任务的同时,为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活动能力,且配合学校社会的中心工作,丰富校园生活,本学期准备成立几个兴趣小组,如器乐、舞蹈、合唱等。

5、因材施教法: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扬长避短,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

音乐第八册第一单元教案设计

我们多么幸福 教学内容:

唱一唱:我们多么幸福 教学分析:

《我们多么幸福》是一首欢快、活泼的儿童歌曲。金帆词郑律成曲。创作于1955年,描写了少年儿童幸福的童年生活,表达了他们为了祖国的明天而努力学习的决心及远大的理想。歌曲虽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历程,却以它积极向上的思想与艺术精髓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使他们活泼健康地成长。歌曲为C大调,3/4拍,速度稍快,二段体结构,由主歌、副歌组成。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并体验这首歌曲的真正内涵,珍惜今天的学习与幸福生活。

2、认识#(升)记号,了解其作用及唱法。教学重点:

1、感受歌曲内涵,体验今天的幸福生活。

2、把握好三拍子的“强弱弱”规律。教学难点:

1、把握好三拍子的“强弱弱”规律。

2、二声部合唱 教学准备:

电子琴、录音机、教学磁带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听一听《我们多么幸福》这首歌。同学们:它的节奏是几拍的吗?

请大家随老师琴声边拍节奏边听边用手打拍子。这首歌是三拍子的。

二、聆听

1、播放歌曲听后请说说歌曲的情绪,速度,结构及演唱形式。

2、播放歌曲第二部分。

三、体验、深化观点

1、出示节奏练习。

(1)××.× ××—︱××.×︱××—︱(2)×××︱××—︱×××︱×--︱

2、学习二部合唱

(1)分别弹奏一、二声部旋律。(2)播放二声部合唱录音二遍。

(3)将学生分为两个声部,教师指挥学生演唱。

四、表现

1、演唱全曲。

播放音乐旋律,指挥学生演唱。

2、为歌曲伴奏,教师弹奏旋律。

3、跳个圆舞曲先指导学生学习三步舞。

再播放音乐,师生共舞。板书设计:

唱一唱《我们多么幸福》 节奏练习

(1)××.× ︱××—︱××.×︱××—︱

(2)×××︱××—︱×××︱×--︱

小小少年

教学内容:

唱一唱:小 小 少 年 教材分析:

《小小少年》歌曲为c大调,4/4拍,二段体结构。歌曲优美抒情,节奏起伏跳跃。其中弱起拍与切分节奏是这首歌曲中的节奏特点;歌中描述了英俊少年由无忧无虑走向成熟的纯洁心灵。歌曲中反复出现的大跳音程,形象地吐现了小小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动荡不安的心理。教学目标:

1、能用自然声音有感情地学唱歌曲《小小少年》,培养学生面队困难时积极、乐观品质。

2、引导学生在“听、唱、动、奏”活动中感受愉快轻松的情绪,体验成长快乐,诉说成长烦恼,激发学生积极尝试和探索音乐奥妙的愿望和兴趣。3、准确掌握弱起小结与切分节奏。教学重点:

1、让学生在游戏、演唱、舞蹈等活动中感受音乐作品带给生活的快乐,体验成长的喜悦,增进对音乐的喜爱。

2、学唱歌曲《小小少年》能正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教学难点:

1、运用多种艺术形式表现歌曲。2、歌曲中的弱起小节与切分节奏。教学准备:

录音机、钢琴、音乐《小小少年》 教学流程:

一、组织教学

1、播放伴奏音乐《小小少年》学生听音乐精神饱满的走进教室。

2、音乐停止。学生按座位坐好!

二、音乐游戏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神奇的“口袋”,你们猜猜这里面会是什么呢? 播放《小小少年》

三、导入新课

我班许多小朋友的烦恼多起来了,大家能帮助他们解决烦恼吗?

四、学唱歌曲

1、曾经有一部影片讲述了一个少年如何面对烦恼茁壮成长。(讲解故事片段}

2、板书课题

3、在学习歌曲之前先处理难点节奏。

4、用“lu”哼唱旋律。(注意:速度)

5、歌曲中有弱起小结是我们主要练习的地方。

6、老师先给唱一遍,同学们听完后说出听后心情怎么样?(生认真聆听深成、优虑......)

7、跟着录音机里小朋友一起张口默唱吧(播放歌曲)

8、师生接唱

9、随音乐完整地演唱歌曲。

五、拓展

任何一个音乐作品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都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播放两种形式版的音乐)学生认真聆听

a体验男女声对比效果。(合唱版)b猜猜表演方式(口哨)

1、前两种同学听得很认真,接下来运用身势节奏为乐曲伴奏。学生认真练习(拍腿拍手)4/4 x x x xx...... 2、优美的旋律肯定已经激起大家创作表演欲望。(每组选择一种形式表演)

六、小结下课

在歌声中我们品味着生活的快乐与烦恼,在成长的路上,有喜悦也有烦恼,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经的起考验,茁壮成长。板书设计:

小 小 少 年 节奏:4/4 x x x xx......

歌唱幸福的新生活

教学分析:

王元阶词曲,这是首歌唱幸福生活的儿童歌曲,歌曲为2/4拍,大调式,一段体结构歌曲的音乐素材简练,多用重复的手法,小快板的节奏和开朗欢快的音调表现了歌曲的主题思想,一、二、三乐句节奏完全相同,表现了儿童的兴奋情绪,充满自豪感,后两个乐句节奏的拉长,增强了歌曲的歌唱性,充满了幸福感。教学目标:

1、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2、认识2/4拍的指挥图式,并用正确的方式指挥。

3、在指挥、演唱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教学重点:

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教学重点:

认识2/4拍的指挥图式,并用正确的方式指挥。教学准备:

图片、电子琴、伴奏音乐。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一、师生问好!

二、观赏图片导入 出示几幅生活的画面。新课教学

三、节奏练习

引言:同学们听听我的拍手声音并模仿练习。(1)2/4xx x|xx x|xx xx|xx x| 双手拍击节奏。

(2)2/4xx x|xx x|xx xx|xx x| 把节奏的强弱规律表现明显些(拍手练习)教唱歌曲

四、学唱新歌

1、导言,我们刚做完拍手游戏,下面我们一起来

2、放伴奏音乐,范读歌词一遍。

3、学生按节奏读一遍歌词

4、听范唱音乐一遍。

5、学生跟琴唱词。

6、先跟琴哼唱“la”,再唱词。学生学会后问:我们也是生活在幸福的新生活里,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情去唱这首歌(欢快、高兴地)

7、完整地唱一遍。1 2 把‖::‖ ‖ 认识反复的标记 拓展部分

五、拓展

1、引言:今天我们已经学会了这首歌,有没有同学相当名小小指挥家来指挥下我们大家。

2、出示2/4拍指挥图式。2ζ

3、强调划拍的姿势和动作。

4、集体讨论创作

分组选出指挥家组合唱团,设计好后进行展示

5、展示成果,挑选个别学生指挥全体学生,分组展示讨论结果。分组选出指挥家组合唱团,设计好后进行展示 小结部分

六、小结

我们今天不仅学了这首歌,我们唱的很开心、很幸福,也当了小小指挥家,引申我们如果想永远这样开心幸福,珍惜时间、把握机遇、好好努力

阿莱城姑娘 音乐欣赏:

比才,法国作曲家。1838年10月25日生于巴黎,1875年6月3日卒于同地。父亲是声乐教师,母亲出身于音乐世家。9岁从师A.-F.马蒙泰尔学钢琴。同年考入巴黎音乐学院。

比才的重要作品有C大调交响曲、戏剧音乐《阿莱城姑娘》、歌剧《采珠者》以及《卡门》。

《阿莱城姑娘》是比才应邀为法国文学家L.都德的话剧《阿莱城姑娘》写配乐。由于条件的限制,只允许他用26人的小乐队。这不仅没有束缚住他的手脚,反而促使他发挥自己的特长,创作了这首至今仍在各国演出的名曲。《阿莱城姑娘》描写一个农村青年本来可以和心爱的姑娘维尔塔成家立业,安分守己地过一辈子,但是由于他迷恋放荡的阿莱城姑娘不能自拔而自杀。比才以鲜明的色彩描写了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地区的农村生活,成功地烘托出剧中主人公的悲惨结局,加强了戏剧的感染力量。比才特别显示了他在配器上的清新风格。他模拟钟声铃声以及各种民间乐器的音响,运用人的闭口哼唱,使音乐独具风格。他以萨克斯管吹奏的旋律,表现痴呆少年的天真无耶,以弦乐小柔板表现年轻时曾相恋的老农和老妪重逢时的心情。话剧的演出并未获得成功,音乐却被改编为两套管弦乐组曲而流传下来,第一套是比才自己选编的,第二套是比才的朋友E.吉罗在他死后选编的。歌剧《卡门》是比才的顶峰创作.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小树快快长大

教学内容:唱一唱:小树快快长大 教学分析:

《小树快快长大》童声合唱,张如镜词,杨石青、王富麟曲。是一首极富童趣的二部合唱歌曲。通过“清晨”和“黄昏”这两个不同的时段借拟人的表现手法,描写了少先队员快乐地为小树浇水的情景,并希望小树与他们一样快快成长的美好愿望。

歌曲为C大调,2/4拍,中速稍快,二段体结构,乐句和乐段都很方整,第二乐段具有副歌作用。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小树快快长大》,启发学生重温四年来的校园生活和自己的成长过程,以深情的声音,富有表情地唱好这首歌曲。

2、对比唱准X.X和X.X两种附点节奏;在配合中准确把握二部合唱的力度。教学重点:

1、通过听唱歌曲感受劳动的快乐,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劳动意识。

2、唱准X.X和X.X两种附点节奏。教学难点:二声部合唱

教学准备:钢琴、录音机、教学磁带、彩色大歌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在《小树快快长大》的音乐声中步入教师,师生问好。

二、学唱歌曲

1、提问:刚才听到的歌曲在唱什么内容?(为小树浇水、小树快快长大„„)

2、板书课题,出示彩色大歌片。

3、听赏歌曲,感受他们在为小树浇水时的心情是怎样的。(让学生在歌曲中感受劳动的快乐)

4、教师深情演唱歌曲,让学生静静的聆听。

(学生可以选择舒适的方式聆听,如闭上眼睛,倚着课桌等。)

5、反复播放歌曲,用听唱法让学生学会歌曲。

三、体验歌曲 议一议:

1、歌曲中队员们盼望小树快快长大,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急切、快乐、高兴„„)

2、同学们的成长,带给了谁喜悦欣慰的心情?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是谁在关注着我们,给我们帮助?(爸爸妈妈、老师、爷爷奶奶、好朋友、邻居„„)

3、小树长大了会用茂盛的枝叶装扮校园,同学们长大了准备做些什么呢?(学生自由讨论发言)练一练:

1、节奏练习

X.X X │X.X X │X X │X — ‖ X.X │X.X │X.X │X — ‖

2、二声部练习

(1)分别教唱一、二声部旋律。(2)播放二声部合唱录音,学生听唱。(3)教师指导学生分声部练习演唱歌曲。

四、表现

教师伴奏,学生分声部演唱歌曲。体验歌唱的快乐。板书设计:

唱一唱《小树快快长大》 1=C 2/4 张 如 镜词 中速稍快 杨石青 李富麟曲 节奏练习:

X.X X │X.X X │X X │X — ‖ X.X │X.X │X.X │X — ‖

《绿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演唱歌曲《绿荫》,深情、舒展地唱出绿荫带给我们的快乐,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绿荫带给我们的温暖。

2、通过音乐活动,提高学生的创编能力并把本课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教学重点:学会用深情、亲切的歌声来演唱。教学难点:唱准切分音节奏。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新歌导入

1、师生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让你们准备的资料都带来了吗?好!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民都非常讲究自己的居住环境。那我想问问大家:“你喜欢住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学生答)我也非常喜欢住在这样的环境里--(放课件,师配音:“这里是一座大大的森林,这里有一片浓浓的绿荫,这里是小鸟快乐的天堂,这里是小鸟们自由嬉戏的乐园,这里是我幸福生活的地方一,这里有家给我永远的温馨。)

2、读歌词

(1)师:看,我们生活的世多美呀!我这有一首小诗,我们一起来赞美它吧!(2)学生读

3、说说绿荫小知识

(1)师:同学们读得很有感情!绿荫给了我们快乐成长的环境,那你知道有关绿荫的小知识吗?(2)指名说

4、范唱

师:你们懂得可真多!可我还知道一首有关绿荫的歌呢!你们听--(师范唱)你觉得这首歌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学生说)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二课《绿荫》。刚才读的小诗就是这一课的歌词。

三、学唱歌曲

1、感受旋律

2、跟琴轻声唱歌曲

3、师指导唱好第一和第三部分

4、完整唱歌曲(1)全班唱(2)分组唱,自评(3)指名唱,互评

四、表演 师:同学们的歌声可真美!让我感受到了那一片片浓浓的绿意!现在就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合作,开动脑筋,表演一个以”绿荫"为主题的节目,你想用什么形式都可以!(1)学生讨论、排练(2)展示,点评

五、小结

同学们真是多才多艺!每一位同学表现得都很不错!在这节课的最后,我希望我们的生活环境能越变越美,同学们也能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让我们用最美的歌声来歌唱这个绿色的世界吧!(在歌声中结束本课)

第三单元 心中的丰碑 唱一唱:烈士墓前 教学内容:

1、读谱知识:常用音符和休止符。

2、欣赏:烈士墓前 教学目标:

1、认识常用音符和休止符的名称及时值比例。

2、通过欣赏,感受并初步了解旋律进行的几种方式(上行、下行、平行)在表达音乐的情感和形象上所起到的不同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常用音符和休止符的名称及时值比例。教学难点:认识常用音符和休止符的名称及时值比例。教学手段: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

目的:训练学生用连贯的声音歌唱。

1= C 4/4 5 6 5 4 5 4 3 4 3 2 3 2 | 1---0 || mi ma mi ma mi ma mi ma mi ma yi ya yi ya yi ya yi ya yi ya

二、综合训练

(三)1、教师将书上的几个音符分别弹弹,请同学跟着唱一唱熟悉一下。

2、教师将书上的音符任选两个弹弹,请同学说一说教师弹的是哪两个音。并将这两个音符用线连起来。

3、请同学将书上六个音符按照高低顺序写在五线谱上,注意,要写上高音谱号。

三、读谱知识:

1、提问:我们过去学了哪几种音符形状? 请同学将这几种音符写在黑板上。

2、教师按照学生写的音符将其排列顺序后,一一讲解其名称和时值。注意:数字越大而时值越小。

3、请同学两人为一组,互相出题,学习常用音符和它的时值,看谁记得快记得牢。

4、综合训练

(二)请同学两人为一组,将书中时值相同的两组节奏用线连接起来。(教师最后订正)。

四、欣赏:烈士墓前

1、教师介绍:《烈士墓前》是一首表现少先队员以无比崇敬的心情悼念革命先烈,决心继承烈士遗志的歌曲。

2、初听歌曲,请同学说一说有什么感觉?用线条表示。

3、复听歌曲,讨论完成听听想想。

五、作业:。

板书设计:(常用音符和休止符的图例)

听一听:雨花石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歌曲《雨花石》的教学,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的教育,宏扬革命烈士为了人民的利益甘于奉献的高尚品德。

2、学会用连贯优美的声音歌唱。(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感受到歌曲的美)

3、学习休止符,并能理解休止符表示的音乐形象。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歌曲,能深情的演唱。

2、掌握休止符,在歌唱中能体会休止符的作用。

3、通过歌唱教学,使学生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结合自己讲讲理想。教具:钢琴、录音机、磁带、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组织上课:师生问好

二、学习歌曲

1、导入歌曲

欣赏歌曲《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介绍歌曲产生的背景,引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通过无数革命先烈的奋斗、鲜血得来的。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革命的解放。如叶挺、方志敏、夏明翰等等。(通过欣赏歌曲,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今天幸福生活的不容易)

2、介绍歌曲

1、师:同学们知道新中国成立的时间吗?你们可知道在新中国成立背后有多少英雄儿女甘洒热血,牺牲自我的故事吗? 生:交流收集的材料。

展示雨花石实物以及南京大屠杀的有关图片。、师:在我们江苏南京,有一座烈士陵园雨花台。在那有一种非常漂亮的石头-----雨花石。雨花石色彩斑斓,非常好看。但它是因为它的颜色而美丽,同学们知道是为什么吗? 生:回答。

3、感受歌曲(通过感受歌曲,整体的聆听,对歌曲有一个完整的感受,这是音乐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播放音乐,感受歌曲的情绪。了解歌曲的意义。

4、朗读歌词

感受革命先烈的优秀品质,一起朗诵歌词。

5、学唱歌曲。

可以采用跟唱的方式。重点指出学生把握的不好的地方。

6、拓展歌曲

根据歌曲的意义,引导学生用适当的声音和情绪演唱。教会学生用轻声演唱最后的“啊”。要求学生用连贯优美的声音,满怀深情的歌唱。(通过这个环节,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都能大胆的参与音乐表现音乐)

7、个别表演。

雨花石这首歌曲,全曲旋律婉转起伏,节奏富有变化,后乐段音区提高,造成全曲的高潮,歌曲短小精悍,抒情优美,刻画了主人公淳朴而又高尚的心愿。分小组排节目,表演或者是不同的演唱形式,进行表演唱。

三、通过歌曲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在歌曲《我们走进十月的阳光》结束本节课。

歌唱二小放牛郎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歌唱和欣赏歌曲,了解王二小的英雄事迹,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

2、能看着歌词完整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以情带声,用较连贯的气息和自然而委婉的声音表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二.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感受、欣赏并演唱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理解歌曲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从中受到相应的思想教育。选定正确的速度、力度。难点:引导学生连贯演唱歌曲。三.教具准备:手风琴 四.教学过程: 1.先请小朋友们回答老师的部分问题。

师:小朋友们知道<< 歌唱二小放牛郎>>是怎样的一首歌曲吗? 生:答(略)(举手回答)师:同学们说的很好,但不全对,那么就由老师来告诉你们,它是一首以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真实故事为题材而创作的叙事歌曲,哪么同学们都知道王二小的故事吗? 生:答(略)(举手回答)师:哪么那位同学将这个故事用简短的话来告诉老师。生:答(略)(举手回答)师:小朋友说的很好,(歌曲浓郁的民歌风格的旋律,像阵阵清风传送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放牛娃王二小以自己的勇敢和机智,把日本侵略军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使我们的老乡和干部得到了安全,敌人受到了惩罚,而我们的小英雄却献出了自己的生命)那么谁来告诉老师再演唱这首歌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我们应该怎样的演唱呢? 生:答(略)(举手回答)师:对了,(这种叙事歌曲是在民间分节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运用了起承转合的四句体单乐段结构,以一个精心锤炼,富于概括力的曲调配以多段歌词,曲调优美动听,又略带悲凉的色彩,感情容量较大,充分寄托着人们对抗日小英雄的哀思。《歌唱二小放牛郎》作于抗日战争时期的1942年。采用了叙事歌曲体材,讲术一个动人的故事。这首叙事歌曲是在民间分节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很接近我国的民间小调,曲调优美动听,感情容量大,使人回味无穷,因而不觉单调乏味调乏味。使歌曲富有艺术魅力。)我们应该用怀念地。2.初听全曲,整体感知

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从歌词和音调两个方面来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3.深入聆听,体会情感

在这一环节中,我通过组织朗读歌词,展开简短讨论,概述歌曲所表达的故事,说说最让自己感动的段落或句子,启发学生体会情感。4.琴声引导,学唱歌曲

在这一环节中,我利用键盘,让学生随琴声轻声分句唱词,并给予必要的提示及指导,最后随着琴声完整地初唱全曲。

5.加强体验,演唱处理

由于本课歌曲段落较多,当学生们都能完整地演唱后,我采用多种形式的练唱,如领唱与齐唱的结合,老师唱与学生齐唱的结合,学生分组接唱等,这样既使学生的嗓音在不至于疲劳的情况下,增强演唱的熟练性,又逐步深化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情感体验,在练习过程中,我始终把握歌曲塑造的特定情景,将呼吸、吐字、咬字及力度变化等表现手段有机渗透于演唱的指导中去。五.总结: 《歌唱二小放牛郎》激发和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丰富情感体验。促进音乐感知、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的培养,养成共同参与群体意识和互相尊重的合作精神。有了前面情感的铺垫,学生情动辞发,各抒己见,言语中充满了对英雄的敬慕。

歌曲《嘎达梅林》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用圆润、连贯的声音唱歌及正确地理解歌曲内容。

2、了解蒙古族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等。

3、教育学生热爱民族英雄,学习英雄为祖国、为人民不怕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点:准确表达歌曲感情。教学难点:长音的保持。教学手段:讨论法、视唱法。

教材分析:对“嘎达梅林”的解释,最普遍的解释是:“嘎达”是英雄的名字,“梅林”是王府中一个职位很低的官名。也有人解释为:英雄的名字叫那达木德,又名孟亥山,蒙古族人,1892年生,1931年牺牲。“嘎达”是幼子的意思,“梅林”是官衔。总之,对“ 嘎达梅林”的解释还要做深入细致的考证工作。《嘎达梅林》这首内蒙古民歌,唱的是历史上一个真实的故事:

1929年前,蒙古族封建王公达尔罕企图出卖旗地,便勾结东北军军阀强行开垦土地。这一暴行引起蒙古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嘎达梅林代表人民的利益到沈阳去控告。但是,事与愿违,不仅控告无效,他反被捕入狱并被判处死刑。嘎达梅林的妻子牧丹闻讯后,带领群众劫狱,救出了嘎达梅林。嘎达梅林率众起义,形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抗封建贵族统治的大规模武装斗争。后来,嘎达梅林被蒙奸李守信陷害,在辽河畔被敌人包围,后在战争中壮烈牺牲。原歌歌词有五百多段,人们经常演唱的四段歌词是由作曲家安波整理译配的。个词运用了形象化的比兴手法,抒发了人民对英雄崇敬怀念的感情。

歌曲的旋律采用了蒙古族常用的五声羽调式作基础,用上下句单乐段结构的曲式写成。两个乐句的节奏完全相同,上句的旋律起伏宽广,情绪激昂。下句基本上是上句的变化重复,旋律低沉。总起来看,歌曲的节奏舒展从容、稳健有力,旋律宽广豪迈、庄严肃穆,既表现了广大群众对英雄崇敬爱戴的感情,也突出了英雄高大的形象。教学过程:

(-)欢迎大家到蒙古包作客。(大屏幕显示:蒙古草原风情图片)

在北方蒙古高原上,长期生活着一个古老民族――蒙古族,他们分成许多部,过着游牧和狩猎生活。蒙古族又是个善战的民族,嘎达梅林就是蒙古族历史英雄人物之一。

1、找一个学生讲述历史上一件真实的故事:

1929年前,蒙古族封建王公达尔罕企图出卖旗地,便勾结东北军军阀强行开垦土地。这一暴行引起蒙古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嘎达梅林代表人民的利益到沈阳去控告。但是,事与愿违,不仅控告无效,他反被捕入狱并被判处死刑。嘎达梅林的妻子牧丹闻讯后,带领群众劫狱,救出了嘎达梅林。嘎达梅林率众起义,形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抗封建贵族统治的大规模武装斗争。后来,嘎达梅林被蒙奸李守信陷害,在辽河畔被敌人包围,后在战争中壮烈牺牲。

2、放电影《嘎达梅林》片段。

(二)学唱歌曲。(大屏幕显示:歌名《嘎达梅林》,背景是骑马善战)

1、教师范唱,学生感受歌曲情绪。

2、跟琴视唱1、2段歌词。(注意长音唱够拍)

3、视唱3段,注意换气的地方唱得要准确。

4、视唱4段,分析有几个乐句及乐句之间的关系。

5、完整演唱歌曲。

6、听录音,体会歌曲情绪。

7、再完整演唱一遍歌曲。

(三)分组讨论,介绍有关蒙古族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等。(共分5个组,课前每个组已准备好了自己的内容,并制作成课件)

每组派一名代表到电脑前展示课前准备的内容。

一组:内蒙古的风光片。二组:蒙古族是怎样待客的?并表演。

三组:蒙古族的服饰及生活习惯。四组:蒙古族的音乐(歌曲、乐曲、乐器、音乐家等)、舞蹈。(带动全班学生跳蒙族舞蹈。)

五组:蒙古族的一些重大活动(那达慕会等)

(四)我们充分了解了蒙古族,就让我们有感情的再演唱一遍歌曲《嘎达梅林》吧!

(五)口风琴齐奏《嘎达梅林》。

(六)小结:这节课,我们充分了解了蒙古族的音乐、舞蹈、风土人情等,如果同学们有机会可以到内蒙古看看,和蒙古族人民结成好朋友。第四单元

听一听《平湖秋月》 教学要求:

了解中华民族乐器高胡的音色特征,提高兴趣,激发爱国情。教学重难点:感受音乐特色,提高对中传统音乐的兴趣 教具学具:民族乐器高胡、扬琴的图片,录音机、磁带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听一听《平湖秋月》 谈谈对主要乐器的音色感受。

二、介绍民族乐器高胡。

出示图片。这是广东地区常见的民族乐器。音色优美,活跃。

再听一听。

三、随音乐摆动并模仿该 乐器的演奏姿势。跟着音乐按四四拍的基本图示打节奏。

四、找一首描绘月色的小诗,合着音乐让不同的学生来朗诵。教师点评,要求诗的意境和朗诵节奏与音乐相符。

五、练习节奏:

彩色的中国 教学要求:

1、能拍击歌曲的节奏,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

2、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拍击歌曲的节奏,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教具学具:中国地图、磁带、录音机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展示中国地图。

能不能找出祖国的大山大河,平原少漠? 点名说说,初步了解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二、听歌《彩色的中国》。

老师范唱,学生感受歌曲的内容与旋律。听一听,歌曲中写到了祖国的哪些地方? 你感受到这首歌的旋律是什么? 欢快活泼。

三、随着音乐拍击歌曲的节奏,找一找这首歌曲中完全相同的旋律。并且写在纸上。要认真写下来。

四、节奏练习:

课题:《两个蝈蝈吹牛皮》

教学要求:

1、感受歌曲欢快活泼、诙谐风趣的音乐特点,体验本单元的主题——动物乐园。

2、学唱歌曲,培养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创造力。

教学重难点:学唱歌曲,培养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创造力。教具学具:录音机、磁带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听《两个蝈蝈吹牛皮》。感受到歌曲是什么样的情绪? 歌曲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思考一会儿,请谁给我们讲讲这个故事。

三、全体同学随着歌曲做情景表演。模仿动作。

四、学唱歌曲。

五、创编短剧。

分组进行,各组自行创作。

六、展示各组的节目,相互评价,比一比谁最和谐、最动听。

七、老师小结。

课题:《小青蛙,你唱吧》 教学要求:

1、学习读谱知识,认识3/8拍含义及强弱规律;

2、学习并唱熟歌曲《小青蛙,你唱吧》。教学重难点:学唱歌曲,正确掌握3/8拍。教具学具:课件、录音机、电子琴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已经读四年级了,小青蛙不仅长大了,连歌声也变得更加优美、动听了。不信我们去听听。

2、板书课题:小青蛙,你唱吧

二、学唱歌曲:

1、(点画面)它们的歌声怎样呢?(点青蛙,青蛙唱)生:叫声很可怜,好象很悲伤、害怕;好象在呼吁„„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人们破坏了它的家,还要捉它„„ 师:(反复播放叫声)生:练习

师:谁来试试?指名唱 师:全班一起来

2、师:小青蛙真可怜,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生:要保护环境,不要乱捉青蛙„„

师:小青蛙听到了大家的话,放心了,忍不住又唱起了歌,快听!(画面:绿树葱茏、湖水清澈、青蛙开心)(点青蛙、青蛙唱)青蛙现在心情怎样? 生:高兴、开心„„ 师:(反复放)生:练习

师:谁来试试?指名唱 师:全班一起来

3、用听唱法学习歌曲: 师:不同地方的青蛙,生活环境不一样,心情也不同,唱出歌声也不同。(1)湖边有群小青蛙,我们去欣赏一下它们的歌声。

(2)池塘边住了几只小青蛙,它们怎唱的,我们去学习学习。

4、师:同学们,老师来伴奏:“小青蛙们,你唱吧!”(让生听琴声,唱歌词)

5、师:人类积极保护了环境,也不再捉青蛙,为青蛙提供了一个优美舒适、安全的家,全国各地的青蛙们聚在准备开一个“青蛙王国”赛歌会,大家快准备吧!(生分组练唱,编动作)师:青蛙王国赛歌大会现在开始,首先请第*组先来。

6、师:最后小青蛙唱起了齐唱,唱吧!(全班齐唱)

7、创编:

下节课,我们还要请世界各地的小青蛙比赛,要求唱出不同的风格!

五、课堂小结:(师生共同评议)

1、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听了青蛙的歌声,还亲自参加了“青蛙王国”的赛歌会,你们想说些什么吗? 生:人们保护了环境,使青蛙唱起了愉快的歌,相信只要人类保护好身边的一草一木,一鸟一兽,地球上将到处充满欢声笑语。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保护环境”吧!画面(齐说)

2、师:大家说得可真好!那你们有什么打算呢? 生:我以后再也不吃青蛙了!

生:回家后,我要告诉爸爸、妈妈,青蛙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爱护它!师: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的地球一定会变得更加美丽!

听一听《猫的追逐》 教学要求:

1、通过欣赏音乐作品,巩固学生对钢琴音色的认识,了解钢琴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感 受欢快幽默的情绪。

2、初步了解复调音乐的特点,学会区分复调和主调。

教学重难点:初步了解复调音乐的特点,学会区分复调和主调。教具学具:录音机、磁带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欣赏音乐。

这首乐曲是什么乐器演奏的?

通过歌曲,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画面? 老师介绍作品。

二、了解复调。

复调音乐的特点是由两条或两条以上相对独立且无主次之分的旋律声部,在运动中按照对位法则结合在一起的多声部音乐。

欣赏以前学习过的音乐《阿莱城的姑娘》,与之对比,有何不同?

三、再听一听乐曲,谈谈自己的感受。

你的头脑中出现了几头猫,它们各是什么样子的? 它们跑过了哪些地方?碰到了什么东西?

四、老师小结。

蜗牛与黄鹂鸟 教学目标:

1、通过音乐实践,让学生明白凡事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达到目标,并从中体会坚持下去就一定会胜利的道理。

2、引导学生自主地对歌曲的情感内涵、表现形式的把握,并在听、唱、动等情感体验中感受歌曲欢快、风趣的情绪。教学重难点:

1、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让学生来体验、创造和表现音乐。

2、指导学生相互合作,创造性地参与音乐的创编活动与表演的实践活动。教具:磁带、录音机、头饰等 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理念:

《蜗牛与黄鹂鸟》是一首很流行的台湾民谣,有部分学生对这首歌曲比较熟悉,甚至有的学生已经会唱了,但也有部分学生并没有听过这首歌曲。因此,在教这首歌曲的过程中,我充分关注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同时也是利用了这种差异,让会唱的学生来帮助不会唱的学生,带动全体学生学会歌曲。另外,这首歌曲的歌词带有故事情节,歌曲中的角色是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因此,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演唱和表演,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和体验音乐。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生听《阿里山的姑娘》拍手进教室。

2、师生音乐问好!

二、导入:

师:这首歌曲好听吗?歌名叫《阿里山的姑娘》,大家知道阿里山在哪吗? 师:你了解台湾吗?

师:台湾是一座美丽的宝岛,那里有晶莹如玉的玉山,阿里山,还有著名的日月潭,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是祖国的瑰宝,也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后来台湾被侵略者霸占了,直到现在,台湾人民天天都在盼望着能早日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

三、歌曲《蜗牛与黄鹂鸟》

1、初听音乐

师:今天,老师想让同学们听一首台湾童谣。2.师:你们、复听 师:听听歌曲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回答

师:老师发现有的小朋友都已经会唱了,大家一起来说说这首歌曲的名字叫什么?师出示课题《蜗牛与黄鹂鸟》。

3.生用动作表现情绪

师:再听一遍这首歌曲,并且思考一下,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并把这种情绪表现在你的动作上,可以用拍手、跺脚、捻脚,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刚才都带着什么样的情绪去表演? 学生自由地回答(欢快、活泼等)

师小结:这首歌带给我们欢快、活泼而又风趣的感觉,同学们都表演得不错。

4、按节奏读歌词

师:让我们用最美的声音来按节奏读歌词。(生跟读)

5、轻声地跟琴学唱

6、解决难点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哪一句你在唱的时候遇到困难了?(生提出遇到的难点)师:谁来帮助他?(请已经会唱的同学来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共同解决困难。)

7、歌曲处理

师:你认为在唱这首歌曲时,应带着什么样的情绪去演唱才会好听? 生:欢快、风趣。

师:让我们带着活泼、欢快、风趣的情绪来演唱一遍。生演唱。

四、合作创编与表演

师:这首歌曲中有几个角色? 生:有蜗牛、黄鹂鸟、葡萄架。师分别贴上图片

1、讨论

师:同桌之间交流讨论一下,歌曲中的每个角色,在演唱时,音色和语气上有什么区别?(学生进行讨论)师:如果我们的这间教室就是蜗牛与黄鹂鸟相遇的葡萄架下,请同学们发挥你们丰富的想像力,蜗牛讲话的声音会是怎样的?(又慢又粗)那黄鹂鸟呢?(带着嘲笑的语气)师分别请同学来表演蜗牛与黄鹂鸟说话的部分。

师:如果让你用动作来表现蜗牛爬的样子呢?黄鹂鸟、葡萄架(学生分别来表演。)

2、合作创编 a、学生小组组讨论

小猫钓鱼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以轻松、诙谐的歌声表现小猫钓鱼的有趣情景,并使他们懂得做事必须“一心一意”的道理。

2、启发学生感受音乐,积极参与表现音乐,丰富和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

3、通过歌词创编、为歌曲编故事并表演,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自信、大胆的心理素质,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唱准六度、七度大跳,停准歌曲中出现的休止符。教具准备:琴、歌纸、录音机、投影、VCD、图片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唱师生问好歌。

二、创设情境,感受不同动物的音乐形象。

师:同学们,今天是小猫家请客,一大早就来了许多小动物,听,这是谁的的脚步声? 放录音,请学生表演并说出音乐所表现的动物或说明理由。

三、基础训练:

⑴感受节拍,作变换拍子练习。

师:小动物们在一起,心里多高兴呀!大家跳起了欢乐的舞蹈,请同学们跟着它们的舞蹈节奏打拍子。①分别放三拍子、二拍子的节奏。②请学生说出两种不同拍子的节奏规律。③出示练习:

●○|●○|●○|●○| ●○○|●○○|●○○|●○○| ●○|●○|●○|●○||

(二)模唱练习。

师:正在这时候,小兔子匆匆忙忙、蹦蹦跳跳地跑来了。师弹奏模仿小兔子跑跳的旋律。

学生模唱:5 3 5 3 | 5 3 5 3 | 55 4 55 4 | 55 4 55 4 || 蹦 蹦蹦 蹦 蹦 蹦 蹦 蹦 跳得高跳得高跳得高 跳得高。

四、新歌教学:

师:这时候,猫妈妈走过来,摸摸小兔子的小脑袋说:“小兔子第二次与乌龟比赛,吸取了第一次比赛的教训,取得了第一名,知错必改,真是个好孩子!”猫妈妈接着又说:“那天,我家小猫去钓鱼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师挂歌纸,放录音《小猫钓鱼》第一段)师:故事讲到这里只讲了一半,我请同学们一起帮猫妈妈把故事讲完。师生讨论创编第二段歌词。

方法:教师先开个头:小猫猫把缺点来改掉。

用提问的形式启发学生创编歌词:接下去小猫继续做什么?这时又发生了什么事?小猫怎样对待这件事?夸奖小猫的语气应该是暗淡还是响亮呢?请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小猫钓鱼的态度。结果怎么样? 范唱:教师 完整范唱歌曲一遍。学唱歌词:

1、生朗读歌词。

2、生跟琴学唱词(注意引导有感情地演唱)。

3、生演唱歌曲一遍,指出错误并纠正。学唱歌谱:生跟琴唱谱两遍。

出示两幅猫的图片,让学生听音乐后说说猫妈妈讲的是哪一只小猫,并说明理由,感受歌曲风趣、诙谐的风格特点,并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一遍。思想教育:

师:小动物听了猫妈妈的故事受到了什么教育?(请学生回答)师:小动物们既玩得开心,又受到教育,它们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五、启发学生创作: 把歌曲编成故事并表演。

六、结束课业:唱着歌曲走出教室。

《小茉莉》 教学要求:

1、学唱《小茉莉》,并按要求完成课本上的练习。

2、学会用统一流畅的声音把握八度大跳音程。

教学重难点:学会用统一流畅的声音把握八度大跳音程。教具学具:录音机 磁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聆听歌曲《小茉莉》。

听第一遍,注意听听歌中表达了哪些内容? 放录音带2遍,感受音乐情绪。把听到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二、学唱歌曲。跟着伴奏音乐哼唱。注意6/8拍子的节奏。

三、学习6/8拍子的手势划拍图。注意强弱弱次强弱弱的轻重变化。注意附点节奏的准确把握。

四、完整演唱,可边唱边舞。

五、你还会唱有关茉莉的歌曲吗?

六、小结。

美丽的家乡 教学要求:

了解台湾高山族及其民歌。学唱《美丽的家乡》。准确掌握歌曲中的一字一音及一字多音。教学重难点:

学唱《美丽的家乡》。准确掌握歌曲中的一字一音及一字多音。教具学具:录音机 磁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学生看课本上的彩图,聆听全曲两遍。谈谈听歌的感受:音乐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2、练声:

3332 3332 | 3335 6| 咿呀呀子 哟 咿呀呀子 喂

注意一字一音在演唱时的颗料,咬字清晰,流畅;再注意一字多音在演唱时的连贯,流畅。

3、跟琴声听唱歌曲到熟练。反复听唱,引导学生创编动作。

4、对照课本上的图示合着音乐边歌边舞。分组创编动作,比一比。看谁的创编快而美。

围圈跳起来,由小到大引导全体一起动动起来。

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 教学要求:

欣赏钢琴独奏《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了解台湾,树立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教学重难点:欣赏钢琴独奏《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教具学具:录音机 磁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学过的歌曲,唱一唱。谈一谈对祖国台湾的认识。给同学简短介绍我国台湾省的历史。请会唱台湾歌曲的同学唱唱台湾歌曲。让学生积极参与,引入课堂。欣赏钢琴独奏《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听乐曲后提问:

作品是什么样的情绪?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请同学朗诵原歌词。

介绍作品的段落特点,并让学生区分感受作品A、B两部分不同的情绪特征。重复欣赏,让学生随着琴声哼唱曲调。请同学们给台湾小朋友说一句祝福的话。比一比谁说得好。

唱一唱学过的歌,听一听将要学的歌。

《我是人民的小骑兵》 教学要求:

讲解我国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及其音乐文化。了解木琴的音色特征,加强学生的节奏感。让学生感受渐强、渐弱的运用在乐曲中的效果。

教学重难点:了解木琴的音色特征,加强学生的节奏感。让学生感受渐强、渐弱的运用在乐曲中的效果。教具学具:录音机 磁带 幻灯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反复聆歌曲,小组讨论,并用简短的语言说一说音乐表现的小骑兵的故事。

二、引导学生做生动形象的模仿动作。边听边看幻灯片,学生自由模仿小骑兵律动。注意观察小骑兵勇敢、顽强的品质。

三、选择乐曲的一个片断,加入伴奏。要求学生用打击乐或击掌来参与。

教师鼓励,带领学生集体参与,加强学生的节奏感练习。

四、复习。

唱一唱学过的歌曲。请同学表演唱有关草原的歌曲。

《映山红花满山坡》 教学要求:

通过学唱《映山红花满山坡》,认识达翰尔族,了解我国的大草原都分布在祖国的哪些地区,并能说出或哼唱出1~2首歌唱草原的歌。

教学重难点:学唱《映山红花满山坡》让学生感受渐强、渐弱的运用在乐曲中的效果。教具学具:录音机 磁带 幻灯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聆听歌曲《映山红花满山坡》。谈谈听了这首歌曲后的感想。看到过大草原的图片或影视吗? 描述一下大草原的境象。

二、节奏练习:

三、上波音练习。

四、学唱歌曲。听伴奏,小声跟唱。老师范唱。

学唱,跟老师一起唱。

五、你还会唱其他的有关草原的歌吗?〈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我是草原的小骑手》 教学要求:

通过听、唱等音乐实践活动,感受内蒙古地区的民族风格。即兴编动作,配以伴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学重难点:

通过听、唱等音乐实践活动,感受内蒙古地区的民族风格。让学生感受渐强、渐弱的运用在乐曲中的效果。教具学具:录音机 磁带 幻灯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本单元所学的歌曲《映山红花满山坡》。感受内蒙古的草原情调。谈一谈自己的真切感受。

二、聆听歌曲《我是草原的小骑手》,初步熟悉歌曲的旋律。说一说你听到的歌曲中所唱到的各种角色。

三、再次聆听歌曲,用动作表现歌曲中所描写的情景,随着音乐做情景表演。模仿小骑手的动作,模仿小射手的动作,模仿摔跤手的动作。

四、选择打击乐为歌曲伴奏,伴奏的节奏让学生自己创编。最后全班边伴奏、边唱、边表演。

赛 马 教学要求:

让学生了解民族乐器二胡的音色特征、演奏姿势,了解这首作品的独特技法。感受民族乐器二胡的表现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对中华民族乐器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以及对本民族文化的崇高自豪感。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了解民族乐器二胡的音色特征、演奏姿势,了解这首作品的独特技法。感受民族乐器二胡的表现力。让学生感受渐强、渐弱的运用在乐曲中的效果。教具学具:录音机 磁带 二胡等乐器图片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完整的欣赏二胡独奏《赛马》。欣赏时请学生用肢体语言表现作品的形象。提问:作品表现了什么样的场景? 同学们听到了什么?

引导进入《赛马》这一情景,再介绍这首作品所表现的形象和场景以及各段描述的不同的音乐形象。(边听边讲解)

二、问:《赛马》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准备出示图片,让学生选择。介绍二胡音色用演奏姿势,讲解演奏技法。学生跟着音乐模仿演奏姿势,并唱主旋律。三、二胡曲名还有哪些?

同学们下去了解二胡的历史,收集二胡名曲。

四、教师指导,布置课后同学自己组织将有关二胡的收集资料整理后订立册子,互相交流。

我的中国心 教学要求:

1、品读歌词

2、评析歌词

3、探究游子心境、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把握歌词朗读节奏和情感,抓关键句研究歌词内涵。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让学生说说自己生活中喜欢的歌曲,并谈谈喜欢的原因。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表明学歌词。歌词是什么?诗。

二、指导朗读歌词(节奏、情感)引导学生评析歌词

三、引导学生分析古代写游子心境的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孟郊《游子吟》

这首歌词表达的感情与上面这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

四、聆听歌曲,回答:

在这首歌中多次出现的是哪一句旋律? 找出来,唱一唱。

五、学唱。

哼唱,齐唱,表演唱(模仿歌星的样子)

六、小结:通过学习《我的中国心》要明白哪些歌曲更值得我们去唱的(有教育意义的、开启心扉的、给人鼓舞的)

七子之歌

一、情感导入与歌曲欣赏体验

1、导入:以轻声的《七子之歌—澳门》的歌曲录音为背景音乐,教师板书或用字幕打出一段格言:“诗人的主要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

提问:这句格言出自哪位诗人?他与歌曲《七子之歌—澳门》有什么关系?

师生共议:这句格言出自我国现代著名爱国诗人、学者、烈士闻一多先生,它镌刻在清华大学闻亭下的闻一多先生雕像后面的石壁上。正是闻一多先生对祖国深沉的爱,使他创作了《七子之歌》的爱国诗篇,在1925年7月4日发表在《现代评论》上。《七子之歌》是一部组诗,组诗一共分七章。它们分别是: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澳门》是组诗中为首的一章。1997年,在澳门即将回归之际,作曲家李海鹰,用深沉、诚挚的曲调为《澳门》这首诗谱上了曲。自此,他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心声,响彻了神州大地。

请同学们看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大型电视专题片《澳门岁月》中的主题曲《七子之歌—澳门》。

师生共议:片中担任领唱的年仅七岁的澳门小姑娘容韵林的那双充满童真的眼中仿佛注视着400年的澳门沧桑,荡澜着40万澳门同胞的炙泪深情,她的演唱深深打动了亿万炎黄子孙的心,牵动着全世界正直善良的人的心。

二、歌曲演唱与处理

请几位会唱这首歌的同学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用不同的形式,演唱或演奏《七子之歌—澳门》。师生评议、讨论如何更好的表现作品:(1)要将表现歌曲的感情置于核心的地位。(2)歌曲的第一乐段要以真诚的倾诉为基调,去表现仿佛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对母亲的思念之情。(3)歌曲的第二段要以急切的呼唤为基调,去抒发离别已久的游子渴望回归祖**亲怀抱的强烈感情。

在以上分析歌曲情感的基础上,教师用钢琴弹奏歌谱,师生共同演唱歌谱,做进一步的体验。引导学生以音乐为本,感悟作品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1)旋律线的进行。如:上行中的大跳5 3,下行中的3 21 65。(2)节奏中的休止符。(3)速度、力度变化。(4)演唱状态。如歌的朗诵歌词。演唱歌曲;和伴奏带。

三、听赏《1997 天地人》序曲

1、教师导语:闻一多先生创作的《七子之歌》抒发了爱祖国、爱人民的主题。如今,爱的内容更宽泛,意义更深远。一个正直的公民,不仅要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而且要爱世界、爱人类、爱地球。

2、听赏交响曲《1997 天地人》序曲(不出示标题,为下节课做铺垫)。结束本课。

东方之珠 教学要求:

通过欣赏、学唱歌曲,让学生了解1997年香港回归历史事件,感受富于时代气息的音乐旋律。感受朴素的受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欣赏、学唱歌曲,感受朴素的受国情感。教具学具:录音机 磁带 有关香港及香港回归的图片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朗诵歌词。

结合有关香港及香港回归的图片,让学生了解香港。

二、欣赏体会作品。

讲解歌曲的意义及内涵,欣赏体会作品的旋律及情绪。

三、学唱歌曲。

先边听边哼唱,再教唱二遍。再跟着乐曲唱。

四、说说身边的变化,家乡的进步等。

现代小学生的爱国热情可体现在哪些方面,说说各自的打算,并要求在班会活动中施行。

五、收集并朗诵歌颂伟大祖国的诗词。爱要主交的歌曲不家哪些?

月儿高 教学要求:

1、让学生了解民族乐器琵琶、古筝的音色特征,学会辨认几种拉弦乐器和打击乐器。

2、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认识,了解传统音乐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了解民族乐器琵琶、古筝的音色特征,学会辨认几种拉弦乐器和打击乐器。教具学具:录音机 磁带 写好的几首唐诗 琵琶、古筝图片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欣赏音乐。

提问:听了音乐之后同学们想到了什么画面?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并把脑海里的画面描述出来或画出来。

二、展示几首唐诗,学生选择合适的音乐,朗诵。感受中国古乐文化的审美意境。讲一讲伯牙和子期遇知音的故事。

三、出示琵琶、古筝图片,介绍其历史,音色及演奏姿势。

四、再听音乐。

问:高音声部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介绍中中民族乐器两大类:拉弦乐器和打击乐器。问:作品中出现了哪些打击乐器?

五、听一听《春江花月夜》等。学生自己收集一些中华民族乐器的资料,整理后出一期板报。

回到祖国喜洋洋 教学要求:

1、感受歌曲的欢悦情绪,抒发对祖国统一的热切盼望之情。

2、体验音乐要素在塑造音乐形象中的作用。

3、创编歌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教学重难点:体验音乐要素在塑造音乐形象中的作用。创编歌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具学具:录音机 磁带 渔鼓演奏录音片断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听一段渔鼓演奏录音片断。感受一下渔鼓的音色。

学生跟着音乐合着节奏模仿演奏。

二、老师范唱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

请学生找一找歌曲中哪些音乐元素使歌曲的情绪欢快。

三、设问:

歌曲中的“喜洋洋”指的什么? 揭示课题。

问: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什么喜洋洋的事,你们能不能尝试着编一段歌曲,再唱一唱?

鄂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篇3

单元目标

◆情感与态度

了解自己家乡的各种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致,知道家乡的名胜古迹及当地富饶的物产,初步形成热爱家乡的情感。感受家乡的变化,形成建设家乡的意识。

◆行为与习惯

培养与人合作的习惯,学会与同学和睦相处及分工合作。

◆知识与技能

能够运用一定的方法调查、了解自己生活地方的名胜古迹、丰富物产的相关资料,学会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做记录,形成一定的技能。尝试制作简单的家乡小吃,形成初步的劳动技能。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家乡的调查、家乡物产的再创造等活动,培养参与意识与参与能力,锻炼与人交往、交流及合作的能力。初步掌握搜集材料、整理材料与表达的方法。

◆设计思路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从各方面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家乡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本单元并没有直接出现“家乡”一词,而是用“我们生活的地方”作为单元的主题。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儿童的认知规律,本单元安排了“好山好水好地方”“富饶的地方”“我们生活的地方变了样”三个主题。

从家乡的自然风光到人文景观,再到名胜古迹,展现了家乡的各种面貌;从家乡的特产到特色小吃,展现了家乡丰富的物产;从眼里看到的家乡变化到展望家乡的未来,展现了人们生活的变化。达些内容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他们会从这些浅显的、熟悉的场景中了解并认识自己的家乡,形成对家乡的热爱。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不必强调“家乡”的概念,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人手,了解家乡,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本单元主要落实课程标准中如下几个内容标准: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知道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资源,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

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1.学习用观察、比较、小实验等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

2.能用多种办法收集资料,并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应用。3.能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感受、想法或活动成果。◆课时安排

单元建议总课时:7课时

第1个主题:3课时

第2个主题:2课时

第3个主题:2课时 好山好水好地方

主题目标

1.感受自己生活的地方的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感受家乡的美景给人们带来的欢乐,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3.了解家乡的名胜古迹以及它们的故事。教科书分析

本主题由“我们这里很美”“留住精彩”“风光名胜故事多”三个主题,六个页面组成。每一个主题活动两个页面。

在“我们这里很美”的两个页面中,选取了农村和城市各种不同的自然风光,体现了家乡的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调查自己生活的地方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在展示、讨论的过程中感受家乡的美。

“留住精彩”以照片和孩子们生活的画面做背景,同样涉及了农村和城市两个场景,这些照片既体现了家乡的人文景观与人们生活的联系,又体现了儿童的快乐,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围绕这一点展开,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风光名胜故事多”这两个页面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呈现方式。第一个页面告诉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家乡各种不同的事物展开教学,引导学生从多种渠道多种角度去调查。第二个页面以黄鹤楼为例,示范家乡名胜古迹故事的学习。黄鹤楼是江南四大名楼之一,在全国影响很大,还有很多优美的传说故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黄鹤楼的气魄,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教师在教学时,也可根据当地的情况选取一个例子重点讲,然后让学生进行拓展。

一、我们这里很美】 ◆活动准备

师生课前共同调查自己生活的地方有哪些美丽的自然风光,并搜集自己生活的地方的自然风光的照片或图片。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教师出示几张家乡自然风光的照片,请学生欣赏照片上的景色。

照片中拍摄的是我们生活的地方。瞧,这里有山、有水,多美呀!你的感受和我一样吗?也请你把搜集到的资料展示给大家看。

2.学生分组,在小组内展示家乡自然风光的照片,教师巡视,发现学生准备得比较典型的照片、图片。

3.指名几位学生上台展示、介绍自己搜集的照片。

教师就如何介绍,给学生提一些建议。如:你这张照片是在哪里照的?照片上都有谁啊?你那天都玩了些什么?你高兴吗?

(师生、学生之间可以进行简单的交流、评价。)4.小结要点:我们生活的地方有许多美丽的自然风光。◆活动要求

教师在指导学生搜集照片时,一定要注意学生选择的是不是本地的风景,能否发现与说出照片中家乡的特点,介绍中是否表达出对家乡美景的欣赏与喜爱。

◆活动拓展

分组将搜集到的美景照片或图片进行汇总,以“瞧,这就是我们生活的地方”为题,办一份小报。然后将各小组办好的报纸粘贴在墙上,组织全班同学进行参观,还可以组织班级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活动。

二、留住精彩】 ◆活动准备

师生课前共同搜集自己在家乡的美景中快乐玩耍的照片。◆活动过程

1.提问导人:阅读教科书第4-5页的照片和图片。你是不是觉得照片和图片上的情景很熟悉呢?仔细观察孩子们脸上的表情,你发现了什么?

2.引导学生观察,指名学生回答。

3.小结要点:孩子们畅游在美景中,体验着快乐。4.游戏:快乐直通车。

(l)谈话过渡:你有和照片上的孩子们相似的快乐经历吗?能把你的快乐和大家分享吗?

(2)学生分组,在小组内展示自己课前搜集的在家乡的美景中快乐玩耍的照片,介绍照片中的景色在哪里,同小伙伴交流自己在那里的快乐经历。

(3)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说说自己的快乐经历。

5.请用绘画或文字的形式把你的欢乐瞬间记录下来,可以和同学合作完成,也可以独立完成。

◆活动要求

在“快乐直通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向小伙伴或老师介绍自己的快乐经历,还要注意聆听其他同学的快乐经历。

◆活动拓展

进行“我生活的地方精彩一刻”摄影作品展示交流活动,或组织学生组成摄影采风团进行拍照,整理照片在全班发表。

◆活动准备

1.师生课前调查家乡有哪些名胜古迹以及它们的故事。

2.教师课前准备家乡风光片及古代黄鹤楼与现代黄鹤楼的对比图。◆活动过程

1.谈话导人:我们生活的地方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我们一起来看看。2.教师播放家乡风光片,学生一起欣赏。

3.教师提问:在风光片中你看到了哪些名胜古迹?指名学生回答。4.小结要点: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和了解黄鹤楼。

5.阅读教科书第7页的照片及介绍,思考:为什么要起名叫黄鹤楼呢? 6.说说黄鹤楼的传说。

(1)学生分组,在组内相互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黄鹤楼传说的资料。教师要鼓励每位学生都积极发言。

(2)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讲述黄鹤楼的传说。(教师引导学生对同伴的讲述做简单的评议。)

(3)教师出示古代黄鹤楼与现代黄鹤楼的对比图,引导学生了解黄鹤楼的演变。

(4)全班一起朗读教科书第7页关于黄鹤楼的古诗。

7.小结要点:除黄鹤楼之外,我们生活的地方还有许多其他的具有悠久历史与优美传说的名胜古迹。

◆活动要求

有关黄鹤楼的传说版本很多,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传说故事中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感受自己生活的地方的风光名胜和悠久历史。

◆活动拓展

制作家乡名胜古迹宣传手页:你最喜欢家乡的哪一处名胜古迹,用搜集到的图片或自己拍摄的照片,配以文字进行介绍,制作成宣传手页,与小伙伴进行交流。

教学评价:

1.学生搜集的资料是否是本地的名胜古迹。

2.在小组活动中,学生是否能表达自己对家乡名胜古迹的欣赏与热爱。3.学生在介绍资料时是否积极踊跃,富饶的地方

主题目标

1.知道当地的各种特产,了解当地丰富的资源,尝试用当地的特产制作一些小饰品,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2.知道当地的特色小吃,尝试制作一种特色小吃,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教科书分析

本主题由“家乡的物产”“特色小吃味道好”两个主题活动,三个页面组成。

在“家乡的物产”的第一个页面中,通过图片展示了不同地区的各种特产,如:煤、茶叶、农作物、甘蔗等,这只是各地特产的示例,教师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引导学生了解当地丰富的物产资源。第二个页面给大家呈现了孩子们讨论当地特产的场景,还展示了许多用当地特产制作的小玩具,目的在于提示教师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引导学生联系当地的实际情况,利用身边的各种材料制作有趣的装饰品,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的特产,激发对家乡的热爱。

“特色小吃味道好”这个页面给大家展示了当地的一些特色小吃,如臭豆腐、热干面等,这些小吃都是深受人们喜爱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做小吃,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

本主题的教学要充分联系当地实际情况,以教材为依托,真正地活用教材,同时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做好调查。

活动安排:

一、家乡的物产】 ◆活动准备

1.教师课前搜集当地的特产,用当地特产制作成各种小饰品,并用布袋子装好。

2.学生课前准备当地的特产以及制作小饰品所需要的材料。◆活动过程

1.游戏——猜猜看。

(1)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布袋子:这个袋子里装了很多宝贝,大家猜猜看,里面装的是什么?

(2)请学生上来摸一摸,猜一猜。

2.教师向学生展示袋子里的物品,边展示,边示范介绍。

3.大家知道我们这儿还有哪些特产?请学生自由介绍当地的特产,教师适当进行补充。

4.小结要点:我们生活的地方,物产很丰富。

5.教师出示用当地特产制作的各种装饰品,如:椰壳做的盒子、橘皮做的小橘灯、芦苇编的小动物等。这些装饰品好看吗?这可是用我们这儿的特产做成的,你也来试试吧。

6.比一比,看谁做得好:学生动手用自己带来的特产制作小饰品,教师相机进行指导。

7.评一评:将学生制作好的小饰品摆放在讲台上,全班学生一起来评议,选 出自己最喜欢的小饰品。

◆活动要求

教师课前搜集的当地特产和用特产制作成的小饰品,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既要常见,又要有地方特色。

◆活动准备

1.师生课前共同调查当地的特色小吃及其做法。

2.学生分组,各组商量制作什么小吃并了解它的做法,准备制作材料。3.教师了解学生的制作情况,帮助学生准备制作材料。◆活动过程

1.教师导入:我们生活的地方不仅风光秀美,还有很多著名的特色小吃,很多人都慕名前来品尝。

2.教师提问:通过课前调查,你知道我们家乡有哪些小吃吗? 3.游戏——开火车。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每次介绍一种家乡小吃,依次传递,不能重复,看哪个小组知道的家乡小吃最多。

4.教师提问:在这么多的特色小吃中,你最喜欢的小吃是什么? 5.指名学生介绍自己最喜欢的特色小吃,学生相互交流。

6.学做特色小吃:今天我们也来办个“小吃一条街”。

(1)动手做一做:学生分组,各小组分别制作一种有家乡风味的特色小吃。教师巡视,对学生有困难的地方给予帮助。

(2)评一评:互相尝一尝,看看哪个小组做的特色小吃最好吃、最地道。◆活动要求

1.在学做特色小吃的活动中,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小组。教师注意在操作、卫生等方面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与提示。

2.品尝小吃时,教师要注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健康卫生意识。◆活动拓展

在家中,和父母一起建立一份“汉味家庭食谱”,还可以和家长一起做一次汉昧家庭餐,品一品自己亲手制作的家乡特色小吃。

教学评价

1.学生是否熟悉家乡的特产与特色小吃。

2.学生能否利用家乡的特产创造性地制作小饰品。

3.学生是否会制作一两种具有家乡风味的特色小吃,是否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

4.学生分组制作小吃时,是否表现积极,是否乐于与同学合作完成任务。我们生活的地方变了样

主题目标

1.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家乡的变化,感受家乡的发展。

2.展望家乡的未来,提升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建设家乡、为家乡争光的意识。

教科书分析

本主题由“我看到的变化”“欢迎你来做客”两个主题活动,四个页面组成。

“我看到的变化”有三个页面。第一个页面从农民搬新家、农村校园装饰一新、公路修进农村、农民家中安装有线电视四个角度,反映了农村生活的变化。第二个页面通过修建超市、儿童漂亮的房间、学校安装了磁卡电话、城市住宅小区内修建了健身场所四个场景,反映了城市生活的变化。第三个页面通过将要建体育馆、将要修建大桥两个场景,让学生想象展望家乡未来的变化。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寻找自己生活的地方的变化,感受家乡的发展。

“欢迎你来做客”的一个页面是一个学生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各种方式介绍自己生活的地方。

活动安排

一、我看到的变化 活动准备:

师生课前共同调查自己生活的地方的变化,搜集各种新旧照片进行对比。活动过程:

1.教师导人:我们生活的地方,每天都有新的变化。你注意到这些变化了吗?

2.说一说:阅读教科书第11~12页,说说书中小朋友生活的地方发生了哪些变化?指名学生回答,并请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3.提问过渡:我们生活的地方有变化吗,有哪些变化呢? 4.小组活动:我了解的生活的地方的变化。

学生分组,在组内展示课前搜集的生活地方的新旧照片,通过新旧照片的对比,说说生活的地方发生了哪些变化。

5.各小组派代表,说说本组成员共同发现的变化。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将变化的内容写入或将学生提供的新旧照片贴在相应的框中(如下图)。6.小结要点:我们用眼晴去观察,到处都有变化。我们用心感受,我们生活的地方越来越好。

7.畅想未来:你希望我们生活的地方变成什么样子?画一画,写一写。◆活动要求

学生搜集的关于生活地方变化的资料可能比较散,教师要注意在活动中指导学生进行分类、归纳。

◆活动拓展

将学生畅想生活地方的未来的作品收集起来,布置成一块展板《我们生活的地方的未来蓝图》。

二、欢迎你来做客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卡通木偶一个。◆活动过程

1.教师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丹丹(出示卡通木偶)。丹丹来自很远的地方,对我们这里不熟悉。谁能给她介绍一下我们生活的地方?

2.学生分组,共同商议如何给丹丹介绍我们生活的地方。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哪些方面做介绍,介绍时怎样突出家乡的特点与特色。如:我们生活的地方有哪些风光名胜和动人传说?我们这里有哪些物产和特色小吃?我们生活的地方从过去到现在发生了哪些可喜的变化,未来又将是什么样子?

3.展示活动:教师扮演“丹丹”的角色,各小组向“丹丹”介绍我们生活的地方。

(鼓励学生的介绍,引导学生评议哪个小组的介绍体现了我们家乡的特点与特色。)

4.“丹丹”小结:大家生活的地方真好,真想马上出去玩!我想请我的好朋友也来这里玩,大家能给她写封信,邀请她来做客吗?

5.写一写:给丹丹的朋友写一封信,向她介绍一下我们生活的地方,并邀请她来做客吧。

6.评一评:请几位学生读一读自己写的信,教师引导其他学生评一评,他们这样邀请丹丹的朋友好不好。

◆活动要求

为了增强真实感,让学生人情入境,也可借助课件模拟“丹丹”形象,让学生的介绍以“舟丹”为对象,进行模拟表演。

◆活动拓展

可以在学校的支持下联系手拉手学校的领导及老师,安排学生一对一地结对相互通信,介绍自己生活的地方。

教学评价:

1.学生能否发现与感受到生活的地方发生的变化。

2.学生能否对生活地方的未来做合理化的想象,是否有创新与独特之处。3.学生是否能积极热情地参与到活动中。4.学生能否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第二单元爱护我们的家园

◆单元目标 情感与态度:

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热爱大自然,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取向和生态意识。

行为与习惯:逐步形成在日常生活中珍惜、节约自然资源的好习惯。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地球上的资源与人类生存的关系,初步感知周围的环境问题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理解环保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亲身感受、调查、观察等活动,了解身边的环境状况,提高收集资料的能力,并学会初步的统计方法。

设计思路

随着社会科技、经济的发展,人类也不得不面临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生态灾难。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是时代的要求。一个对自然界生命漠不关心、对大自然一山一水随意索取、只顾眼前利益的人,决不能在现代文明社会中有所作为。热爱大自然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天生就对自然界的水、植物、动物等怀有天然的好感。但如果得不到及时地保护和弘扬,这种天性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经受世俗功利的消极影响,而逐渐受到抑制甚至丧失。所以教育者应呵护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天性,使他们善良纯真的内心世界在自己的行动中积极外显出来,从小开始逐步养成高尚的环境道德和良好人格。其实环境问题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存在子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应从我们每个人自身做起。为此,我们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选取了小学生周围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突出的环境问题,设计了“爱护我们的家园”这个单元,通过爱护环境、节约水电纸张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采用讲故事、表演、绘画、看图讲述、调查、参观、游戏等多种形式,将环境情感的培养和激发摆在首位,以此来促进环境认知和行为习惯的目标的达成,引导学生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本单元主要落实课程标准中如下几个内容标准: 健康、安全地生活

爱护家庭和公共环境卫生。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懂礼貌,守秩序,行为文明。

爱护公物和别人的劳动成果,节约水、电、纸张等资源。为保护周围的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有初步的生态意识。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对自然现象或生活中的问题有探究的兴趣。在自己的生活中尝试一物多用,废物利用。能为解决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建议。会正确使用简单的工具。

能用多种办法收集资料,并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应用。能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感受、想法或活动成果。

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其他科学常识。能在老师的帮助下,总结、提升获得的经验和信息。课时安排:

单元教学初步安排总课时:5课时 第4主题:2课时 第5主题:2课时 第6主题:1课时 我喜欢美好的环境

主题目标

1.通过调查等活动了解自己周围的环境状况。

2.了解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形成初步的生态环境意识。

3.爱护公共环境卫生,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教科书分析

本主题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了解周围的环境状况,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并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人手,以实际行动为美化环境做贡献。

第16页组图展现的是生活中的一些美好环境,旨在引导学生用各种感官去发掘生活中的美好环境,体会美好环境带给人们的舒适与愉悦。

第17页活动要求学生画出自己心中最美的生活环境,旨在引导学生为创设理想的生活环境而努力。

第18页组图呈现的是生活中的一些不好的环境,旨在引导学生关注、思考身边的污染向题。

第19页图展现的是一个“让垃圾回家”的游戏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对垃圾进行分类。

第20页组图展现的是学生“变废为宝”的手工活动,旨在倡导利废利旧的精神,锻炼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活动建议

一、美的环境,好的心情】 ◆活动准备

1.教师课前收集一些美好生活环境的资料和图片。

2.学生课前调查了解周围生活中的美好环境,并准备彩笔、画纸。

◆活动过程

1.直观导人:出示一些美好生活环境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看了图片的感受,如:美、漂亮、好看等,引出主题——美的环境。

2.交流体验: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谈谈在自己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美好的环境,并说明为什么美,美在哪里,身处其中的感受如何。如:生活在整洁宁静、空气清新、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环境中,我们会感到舒适愉快、精力充沛。

3.小结要点: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不仅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还会使我们的心情也好起来。

4.意愿画:请学生用彩笔绘出自己心中理想的生活环境。(学生自评和互评作品。)◆活动要求

在交流体验活动中,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谈,注意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环境与人相互影响的关系上:美好的环境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美好的环境需要人类的保护和创设。

◆活动拓展

选几幅好的意愿画寄给报社,把学生的美好心愿传递给社会各界,呼吁全社会共同创设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

二、这儿怎么了?】 ◆活动准备

1.学生课前在家长的帮助下,了解身边的一些环境污染情况,并用自己的方式记

录下来。

2.教师课前检查了解一下学生的调查记录情况。◆活动过程

1.设疑导入:请学生观看教科书第18页的几幅图,思考:“这儿怎么了?” 2.集体讨论:学生讨论教科书第18页的几幅图所揭示的几个常见的环境问题。

3.资料交流:请学生介绍、展示自己课前收集的有关身边环境污染的调查记录资料,并说说自己调查之后的心情和感受。

4.分类分析:引导学生将调查的结果加以分类,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并引导学生尝试分析造成这些污染的原因。

5.小结要点:被污染和破坏的环境,给人们生活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可是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又是人类自己造成的。美好的环境人人喜欢,可是美好的环境需要我们每个人都来创造和维护。

◆活动要求

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人类破坏了环境就必然受到环境的惩罚。◆活动拓展

把自己对环保的新认识告诉自己身边的人,让更多的人关注环境污染问题。【

三、让垃圾回“家”】 ◆活动准备

教师课前准备关于童话故事《一个邮包》的图片与两个分别写着“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字样的纸盒。

◆活动过程

1.作品导入:教师边出示图片边讲童话故事《一个邮包》(林颂英)。森林里的动物小区环境真幽静,有清亮亮的小河,还有小鸟啾啾叫。狗熊先生把家搬到这里。

狗熊先生住在浣熊太太的楼上。没事的时候,狗熊就坐在阳台上看风景,听鸟儿们唱歌。这天,狗熊先生边看风景边有滋有味地嗑瓜子,像天女散花一样,把瓜子壳往楼下扔。第二天,狗熊先生把酸奶杯子往楼下扔。第三天,狗熊先生又将肉骨头往楼下扔。楼下的浣熊太太看见院子里的瓜子壳、酸奶杯、肉骨头,就把它们捡了起来。

一天,邮递员黄狗先生在楼下喊:“狗熊先生有邮包。”狗熊先生连忙“噔噔噔”地奔下楼去,取回包裹。回到家,狗熊先生乐呵呵地坐在沙发上,慢慢地打开邮包,发邮包里竟然是瓜子壳、酸奶杯和肉骨头,还附有一张字条:“狗熊先生:请你把它们丢进垃圾箱里。浣熊。”狗熊先生脸红了,赶忙奔到阳台上,朝着楼下大声喊:“浣熊太太,对不起。狗熊今后一定注意环境卫生。”

2.故事讨论:引导学生讨论故事内容。

3.小结要点:乱扔垃圾会影响环境的美观,应当让垃圾回自己的“家”。4.集体讨论:垃圾的“家”在哪儿呢?学生自由发言讨论。

5.小结要点:垃圾桶、垃圾箱、垃圾袋、字纸篓都是垃圾的“家”,应让垃圾呆在自己的“家”里,不能随地乱扔垃圾。只有垃圾回“家”了,我们的环境才会美丽起来。

6.知识讲解: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家,不同的垃圾也应回不同的“家”。引导学生学习垃圾分类的知识。

7.游戏活动:让垃圾回“家”。

(1)每位学生分别将两种垃圾写在两张纸条上。(2)打乱学生的纸条,重新分发,一人两张。

(3)学生将手中的垃圾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进行分类,分别投入不同的垃圾箱。

(4)请两位学生上来检查、评议本次游戏结果。(5)可视时间情况反复游戏。

(6)小结要点:垃圾进入不同的家,有利于人们对垃圾进行进一步的处理。◆活动要求

注意关于垃圾的分类以及垃圾的处理,可酌情介绍一些简单的知识,不要讲得太深。

◆活动拓展

1.给学生提供一些捡拾垃圾的工具,如塑料手套、小桶、火钳等,让学生把校园里还没有回“家”的垃圾送回“家”。

2.“变废为宝”巧手大赛。

要求学生回家和家长一起收集废旧物做一件手工作品,参加班级的“变废为宝”巧手大赛。

教学评价

1.学生是否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2.学生是否了解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3.学生是否在生活中养成垃圾人箱的好习惯。4.学生是否初步了解垃圾分类的简单知识。

5.学生是否具有利废利旧的意识,是否在生活中乐于动手动脑、利废利旧。6.学生是否能树立“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观念,能否积极为保护环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节约水和电

主题目标

1.了解水电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水电资源的宝贵。2.了解自来水的生产过程,知道水是来之不易的。

3.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约水电的好习惯,初步形成节约能源的意识。教科书分析:

本主题主要是通过让学生了解水电的宝贵以及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教育学生节约水电。

第21页组图展现的是地球上各种形式的水,为下一步的对比埋下伏笔。

第22页上表格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悬殊明显的比较,了解水资源的宝贵。下照片展现的是缺水带来的严重后果,旨在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水的重要性。

第23页组图展现的是水在生活中的种种用途,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水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第24页组图展现的一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设想停水一天将要发生的事,从而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水。

第25页组图以童话故事的方式生动再现了自来水的生产过程,旨在让学生初步了解自来水复杂的生产过程,引出下个话题——节约用水。

第26页上图以“水龙头,不要哭”的漫画方式提出了自来水滴漏现象,以形象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到水滴漏也是不容忽视的水浪费现象,教育学生注意关紧水龙头。下面两幅图展示的学生日常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引导学生探讨如何节约用水。

第27页组图展现的是各种家用电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电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第28页组图展现的是电在各行各业中的运用,旨在引导学生了解电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大贡献。

第29页组图呈现的是生活中节约用电的几个场景,旨在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节约用电的问题。

活动建议

一、宝贵的水】 ◆活动准备

学生课前了解地球上水的有关资料。◆活动过程

1.猜谜导入:猜一猜教科书第21页的谜语(水)。

2.资料交流:“你还在哪儿见过水?”学生交流课前了解的资料。(评议学生寻找资料的情况,鼓励学生从不同的途径查找资料。)3.小结要点:地球上的水很多,且形式多种多样。可是人们真正能利用的水却很少。

4.分析比较:结合教科书第22页的比例表格,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人类能利用的水与地球总水量的悬殊巨大的对比,引导学生认识到水资源的宝贵,让学生了解世界上还有很多地方严重缺水。

5.小结要点:地球上的水很多,且形式多种多样。可是人们真正能利用的水却很少。

◆活动要求

可以适当介绍一些有关国家和地方缺水的情况,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水资源的珍贵。不过要想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水的宝贵,还是应当从学生自身的经历着手。

二、水有什么用】 ◆活动准备

学生课前了解生活中的用水。◆活动过程

1.提问导人:水有什么用?

2.讨论: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和体验,谈谈水对人类生活、生产的重要性。

3.小结要点:生活离不开水。◆活动要求

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体验切实体会到水的重要。【

三、停水那天„„】 ◆活动准备

教师课前准备“停水通知”一份,以及情境表演的相关道具。◆活动过程

1.情境导入:出示“停水通知”,创设情境——将要停水一天。2.即兴表演:请学生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设想这一天会发生的事,并自由组合表演。

3.小结评议:评议游戏活动,学生互评和自评相结合。◆活动要求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情境表演,评议重点是学生能否抓住停水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不便。

四、爱惜每一滴水】 ◆活动准备

教师课前带领学生参观自来水厂,或者请自来水厂的工作人员来做介绍(酌情而定);将故事《小水滴旅行记》录制成磁带;准备一枚国家节水标志。

◆活动过程

1.设疑导人:我们生活中用的自来水是自己来的吗?让我们来听听小水滴自己是怎么说的吧。

2.故事欣赏:听录音故事《小水滴旅行记》。

3.集体讨论:学生讨论录音内容,教师可结合课前的参观活动,引导学生了解自来水的生产过程。

4.小结要点:自来水来得真不容易,我们应当珍惜它。5.看教科书第26页上图讲述。

(1)提出看图讲述的要求,教师提问引导:图上画的是什么?水龙头为什么流泪?东东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这么做?

(2)学生自由讨论。

(3)小结要点:不要小瞧这种滴漏现象,一滴水看似微不足道,但是不停地滴起来,数量就很可观了。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向东东学习,别让水龙头“滴答流泪”。

6.集体讨论: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浪费水的现象?应该怎样节约用水?(引导学生互相讨论评议各类行为,教育学生从自己做起,节约每一滴水。)7.知识讲解:出示国家节水标志并介绍。

节水标志由水滴、人手和地球变形而成。绿色的圆形代表地球,象征节约用水是保护地球生态的重要措施。标志留白部分像一只手托起一滴水,手是拼音字母JS的变形,寓意节水,表示节水需要公众参与,鼓励人们从我做起,人人动手节约每一滴水;手又像一条蜿蜒的河流,象征滴水汇成江河。

◆活动要求

1.考虑学生的理解水平,只需要让学生粗略地了解自来水的生产过程即可,无须讲得太深。

2.最好让学生有自来水生产方面的感性经验,能参观是最好的,否则理解起来会有一定困难。

◆活动拓展

1.要求学生回家做个“滴水实验”,用桶接滴水一天,看看有多少水,也可以全班一起做个“一分钟滴水实验”,每个人用水杯接一分钟的滴水,最后将水集中起来。使学生直观了解到,滴几滴水看似微不足道,可是如果滴的人多了,滴的时间长了,就会有许多水白白浪费。

2.设计节水标语或绘制节水标志,在校园里进行节水宣传活动。【

五、节约每一度电】 ◆活动准备

1.学生课前了解家庭里常用的电器有哪些。

2.教师课前准备几幅人们正在用电的图片。如:在炎热的夏天里扇电扇,从储满食物的冰箱里拿冰淇淋吃,用电脑写作,用洗衣机洗衣服„„

◆活动过程

1.提问导人:你们家里有哪些电器?

2.自由交流:学生交流自己家里的电器,教师将它们都写在黑板上。3.小结要点:电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很密切。

4.看图编故事:出示人们正在用电的各种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图片肉容,创设问题情境“如果此时停电了,会怎么样?”引导学生设想停电后的各种情景,鼓励学生创编故事。通过这个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电在生活中的重要。

5.我们的家庭需要用电。还有哪些地方需要用电?

6.小结要点:如今,人们的生活、生产已经越来越离不开电了。

7.交流体验:电是一种重要的能源。近几年来我国出现大范围的“电荒”,由于供电不足,许多地方开始拉闸限电。你遇到过这种情况吗?学生自由交流。

8.小结要点:节约用电刻不容缓。

9.讨论:生活中应该如何节约用电呢?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如何节约用电的问题。

(对学生节约用电的好点子给予肯定。)10.小结要点:节约用电是对社会的贡献。◆活动要求

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进行节电教育。◆活动拓展

1.学生回家向家长宣传节约水电知识,并和父母一起制定一个家庭节水节电计划。

2.全班师生一起写一份致全校同学的节约水电的倡议书,并张贴出去。教学评价

1.学生是否理解水电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2.学生是否理解水电资源的宝贵。3.学生能否理解自来水的来之不易。

4.学生在生活中能否形成节约水电的意识和好习惯。5.学生是否积极向他人做节约水电的宣传。爱惜每一张纸

主题目标

1.认识纸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意义。2.养成节约用纸,爱惜纸张的好习惯。

3.初步了解树木造纸的过程,了解纸与树木的关系,懂得节约用纸意义重大。

教科书分析

本主题主要是为了对学生进行节约用纸的教育。

第30页组图呈现的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纸或纸制品,旨在引导学生明确纸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第31页上组图展现的是纸发明以前人们的写字情况,右下角图是造纸术的发明者——中国的蔡伦。旨在引导学生经过分析比较,体会到造纸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使学生感受、了解中国古代的文明。

第32页两幅图呈现的是节约用纸的情况,旨在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如何节约用纸,从而在学生中掀起节约用纸的良好风气。左上的小资料,旨在使学生将造纸与环保问题联系起来,进一步理解节约用纸的意义。

活动过程

一、纸的用途多】 ◆活动准备

1.教师课前准备计算器一个。

2.学生课前收集各种纸制品,并提前一周每天记录当天的作业用纸量,最后统计自己一周的作业用纸量。

◆活动过程

1.直观导入:展示学生收集的纸制品,引出课题——纸的用途。2.集体讨论: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验谈谈纸有什么作用,如:纸可以写字、画画、包装等。如果没有纸,生活会有哪些不便。

3.小结要点:纸在现代人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

4.小统计:各组学生统计本组同学一周作业的用纸量。然后引导学生统计出全班同学一周作业的用纸量。

(引导学生评议统计结果。)◆活动要求

注意引导学生从统计一个人的用纸量到统计一个组的用纸量再到统计一个班的用纸量,逐步扩大,最后引导学生设想更大范围的用纸量,从而体会到纸在我们生活学习中的重要性。

◆活动拓展

可以回家连续记录家里一周的各种用纸量,最后在家长的帮助下分类统计。

二、造纸术——我国的伟大发现】 ◆活动准备

师生课前收集纸发明前的写字材料的相关资料。◆活动过程

1.设疑导人:纸的作用真大,那纸是谁发明的呢,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呢? 2.资料介绍:蔡伦造纸。

蔡伦,湖南耒阳人,家境贫寒,少年时就进入宫中作宦官j是东汉和帝时的中常侍兼尚方令,掌管制造宫廷用品。

蔡伦觉得竹简木牍太重不方便,缣帛又太贵。如何才能够制造出轻便又便宜的纸张呢?他经常去民间考察沤麻、煮葛、纺织等生产经验,并潜心研究,积累了许多关于植物原料与纤维性能的知识。经过长期努力,他终于发明了造纸术:先收集材料并用刀子将材料切碎;然后将它们浸泡在水中;等材料发酵、涨开后,再用清水漂洗,用木槌打细、搅散成为纸浆;最后把纸浆浇在竹器或麻布框内,晒干后,一张张粗粗的纸就造成了。

3.引导提问:没有纸的时候,人们用什么写字?

4.资料交流:师生共同交流课前收集的纸发明前的写字材料的相关资料,如:甲骨、丝绸、竹简等。

(对积极收集资料的同学给予表扬。)

5.小结要点:在纸发明以前,人们主要是在甲骨、丝绸、竹简等上面写字,很不方便。造纸是一项伟大的发明,是中国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

◆活动要求

1.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的古代文明,培养民族自豪感。2.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了解纸发明前人们写字的种种不便,从而使学生体会到纸的发明给人类文明做出的贡献。

◆活动拓展

使用再生纸,可以大大减少树木的砍伐,保护环境。引导学生学习制作再生纸。

三、节约用纸】 ◆活动准备

教师课前准备展示树木造纸过程的图片。◆活动过程

1.直观导入:出示树木造纸过程的图片。

2.知识讲解:结合图片简单讲解树木造纸的过程,使学生了解造纸与砍树的关系,从而理解节约用纸与保护树木的关系。造纸的主要材料是树木,我国每

年造纸要砍伐大量的树木。如果每人每天节约一张纸,一年下来就等于挽救了一片小树林了。教师可以结合前面的用纸量小统计活动的结果,加深学生的理解。3.集体讨论:如何节约用纸?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把自己节约用纸的好点子写下来,然后集体讨论交流。如:双面写字,用用过的纸画画或做手工,写字时不要留太多空白,使用再生纸,废纸回收等。

(对学生节约用纸的好点子给予肯定,并加以推广。)4.小结要点:应当把这些好点子落实到日常行动中。◆活动要求

1.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节约用纸的重要意义,教育学生不要浪费纸张。2.注意对于学生的一些好点子应加以肯定和推广。◆活动拓展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全班一起制订一个“节纸公约”,督促全班学生节约用纸。

教学评价

1.学生是否认识到纸对人们生活的重要作用。2.学生是否了解纸的发明及其意义。

3.学生能否理解节约纸张与保护树木之间的关系。4.学生能否明确浪费纸张的危害。

5.学生在生活中是否养成节约纸张的好习惯。

第三单元 我进步,我快乐

单元目标 ◆情感与态度

能看到自己和别人的成长、变化,并为之感到高兴。对学习、生活充满自信,愿意向身边的榜样学习。体验到诚实带给别人和自己的快乐。

◆行为与习惯

勇于给自己不断提出新目标,并能天天坚持,有始有终地完成自己的计划,虚心好学。逐步养成诚实、不说谎话的好习惯。

◆知识与技能

能初步分辨是非,知道怎样做才是一个诚实的孩子。体会到进步从点点滴滴开始,学习自我认识、自我总结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

在玩游戏、情景表演、行为训练、故事讲演、情感体验、讨论交流、对比思考等活动中去感受和发现,初步掌握取得进步与全面地看待自己、看待他人的好方法。

设计思路

二年级学生年龄小,自我评价水平低,他们在完成某项活动后的“成功的喜悦”与家长、老师、同学等“重要他人”对其的评价密切相关,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别人给予了表扬性的评价,孩子就会体验到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信心。能看到自己方方面面的进步,孩子就会感受到进步的快乐,就会对以后的生活充满自信。在一年多的学校生活中,孩子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人际交往技能,但随着儿童社会性和交往能力的发展,又会有~些新的困惑。如:遇到一件事,说实话会挨批评,说谎话心里难受。孩子心里的烦心事多了,就不会快乐。因此,在整个单元的设计中以“我进步,我快乐”作为一个切入点,编排了四个主题活动:“我比以前做得好”,“向别人学习”,“和诚实交朋友”和“每天进步一点点”。

本单元主要落实课程标准中如下几个内容标准: 愉快、积极地生活

·能欣赏自己和别人的优点与长处。

·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并为此而高兴。·愿意有计划、有目标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心中有榜样,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进步。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能初步分辨是非,不说谎,做诚实的孩子。

·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做事认真、不敷衍,有耐心,有毅力。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能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感受、想法或活动成果。课时安排:

单元教学总课时:5课时 第7个主题:1课时 第8个主题:1课时 第9个主题:2课时 第10个主题:1课时 我比以前做得好

主题目标:

1.通过向自己身边熟悉的人了解自己在各方面的成长和进步,比较全面地了解自我,逐步学会认识自我,总结自我。

2.在活动中充分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变化,并对学习、生活充满信心。教科书分析:

第34页呈现了三组前后对比的图片:以前不敢与客人打招呼,现在热情地给客人端茶,我变大方了;以前做作业不专心,不重视错题,现在的作业得甲,我做作业认真了;以前取笑残疾人走路的样子,现在牵盲人过马路,我懂得尊重人了。组图旨在提示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比较自己前后不同的变化和进步,学会认识自我,总结自我。

第35页上半页的两个场景旨在提示学生向自己身边的人了解自己在学习、行为习惯、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的进步,任何点滴进步都是可喜的。如:评上了“三好学生”、获得“进步奖”、学会了剪窗花或跳绳、改掉了迟到的缺点等。下半页给学生出示了一个“进步记录本”,让学生通过记录自己的进步,进一步了解自己。

第36页呈现了三位学生改变自我、取得进步后收获快乐的场景。旨在引导学生开阔思路,回忆、感受进步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并将快乐与同伴分享。

活动建议

【我比以前做得好】 ◆活动准备

学生课前主动与父母、老师、同学交流,听听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了解自己在各方面的成长和进步。

◆活动过程

1.游戏开课: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现在我们一起来玩“进步快车”游戏。(1)教师提出任务和要求:老师这儿有一辆进步快车,想请有进步的同学来当驾驶员。车子开到哪个同学那儿停下,“驾驶员”就要讲出这位同学的一个小进步,然后再由这位同学接着往下开。

(2)教师示范:“进步快车出发了!”儿童问:“开到哪里去?”教师:“开到×××那里去,×××上课听讲比以前认真了。”再由这位儿童接着以对话的方式往下开。

2.小结要点:进步快车装载着我们的快乐,愿进步快车一直开下去,祝每个同学都比以前做得好。

3.我们发现了这么多进步,想不想把自己的进步告诉大家?现在请你们自愿组成小组,把自己的进步和变化告诉同组的同学。

4.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进步和变化写在教科书第35页的“进步记录本”上。5.小结要点: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进步和变化,老师真为你们高兴。6.学生分组交流:取得进步之后,你的感受是怎样的?进步给你带来哪些快乐?

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1)当你取得进步时,周围的人是怎么评价你的,你当时的心情怎样?(2)快乐的感受有很多种,包括高兴、得意、兴奋、好玩等等,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快乐的含义,拓展思维。

7.各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进步带给自己哪些快乐。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感受快乐的过程中,学会欣赏自己和他人的进步和变化。

8.小结要点:进步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快乐,也增强了我们的自信心。让我们一起自豪地、充满信心和力量地说:“我进步了!”

◆活动要求

1.学生玩“进步快车”游戏时,目光容易停留在优秀生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关注一些“被遗忘的角落”,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

2.学生自愿组成小组时,教师要特别关注性格内向、胆小、没有组成小组的同学,主动和这些学生组成一组,参与、鼓励、启发他们交流。3.学生自我评价水平较低,对自己的评价往往依赖于父母、同学、老师的评价,因此,课前要让学生充分地与父母、老师、同学交流,具体地感受到自己方方面面的进步。

◆活动拓展

以小组为单位,请每个学生对自己进步最大的、最想让大家了解的方面进行一定的展示,并汇集在一起办一期“进步报”,张贴在教室里。教师注意教给学生办报的基本方法,与学生一起将报纸做得内容充实、版面整洁美观。

教学评价:

1.学生是否能从多方面总结出自己的进步和变化。2.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活动,交流自己的进步。3.学生是否能为同学的进步感到高兴。4.学生是否能体会到进步带给自己的快乐。向别人学习

主题目标

1.学名人故事,培养乐于向别人学习的情感与习惯。

2.学会发现同学的长处,树立身边的榜样,激励自己不断进步。教科书分析

第37页展示了孔子分别向老聃、师襄、弟子学习的画面,旨在帮助学生认识、了解孔子,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含义,让学生知道虚心好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能不断进步。

第38页给学生出示了三个榜样:爱劳动的小华,大胆回答问题的小欣,爱看书的小宇。旨在提示学生: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长处,有的热心帮助同学,有的对人有礼貌,有的很会剪纸„„引导学生去发现同学的长处,夸夸自己的同学。第39页呈现了两组对话图。图l两个学生对话:对别人的成绩,一个称赞,一个瞧不起。图2妈妈和儿子对话:妈妈夸奖别的孩子,儿子却找理由为自己辩解。旨在让学生针对他们的对话从多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优点和不足,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点,才能不断进步;总是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不足比,会使自己越来越退步。

活动过程:

【向别人学习】 ◆活动准备

1.教师在全班选出若干个“小师傅”,根据小师傅的手艺和学生的兴趣将学生分成若干兴趣小组。

2.学生根据自己找到的学习对象,准备学习材料,并自制“优点卡”。◆活动过程 1.教师简介孔子。

2.阅读教科书第37页三幅图,说说自己的感想。并结合教科书与自己的实际,谈谈对“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理解。

3.小结要点:虚心好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4.寻找身边的小老师:在你身边,有值得学习的榜样吗?把你准备向他学习的优点写在自制的优点卡上吧。

5.学生自由地与自己找到的榜样交流学习。

6.小结要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关键是你是否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7.阅读教科书第39页的两幅图,并请几位学生根据图画内容进行情境表演。8.学生根据表演的情境,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不同观点,大家进行辨析。教师注意适时加以点拨、引导。

9.小结要点:拿自己的优点与别人的缺点相比较,会使自己越比越退步。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我们会进步得更快。

10.在操场或教室里设置若干小能手学习基地,如学折纸,由“小师傅”传授技艺。学生任意自选一种或几种学习项目,学习之后,由小师傅颁发他签名的“小能手”证书。教师到各小组巡视,及时表扬学得认真的同学。

11.小结要点:多向身边的人学习,不断努力,我们会进步得更快。◆活动要求

1.一个集体中,总可能存在一小部分容易被忽视的学生,教师要有意引导其他学生写写他们的优点或长处。

2.本课的重点是发现同学的“优点、长处”,要与“进步”区分开。◆活动拓展

与班主任联系,利用班队会的时间开展讲演活动,主题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教学评价:

1.学生是否能发现同学的优点和长处。

2.学生心中是否有榜样,能否虚心向榜样学习。和诚实交朋友

主题目标:

1.愿意做一个诚实的孩子,感觉到做一个诚实的孩子是快乐的。2.学会分辨是非,能够领悟到说谎害处大的道理。3.学会用诚实的行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科书分析:

第40页给学生呈现了《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的故事内容。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讲诚实故事,感悟到诚实做人的快乐,从而乐意做一个诚实的孩子。第41页呈现了豆豆两次说谎话的场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教科书中的提示语,给豆豆续编故事,从而领会说谎话的害处。

第42页的两幅图呈现了两个诚实的孩子的故事,旨在引导学生讲讲身边的小伙伴或自己的诚实故事,让学生感觉到做诚实的孩子很快乐,大家都喜欢。

第43页上半页通过展示女孩“是说实话还是说谎话”的矛盾心理,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辨析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下半页是课后实践用的图表,目的是鼓励学生课后坚持做诚实的孩子,养成不说谎话的习惯。

活动过程:

一、手捧空花盆的孩子】 ◆活动准备

1.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搜集古今中外有关诚实的故事。

2.教师组织四个表演能力较强的学生,排练教科书第40页《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的故事。

◆活动过程

1.学生表演《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的故事。教师提问:国王会对手捧空花盆的孩子说什么呢?这位孩子后来的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2.小结要点:诚实的行为会得到人们的赞许,诚实的孩子更快乐。3.阅读教科书第4页的豆豆的故事,想一想:豆豆撒谎会产生什么后果呢? 4.续编故事: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续编豆豆撒谎后的故事情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续编不同的故事情节,并引导学生感受说谎话的害处。

5.小结要点:说谎话不仅害自己,而且得不到大家的信任。

6.诚实故事会:古往今来,有很多关于诚实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开个诚实故事会。请学生讲一讲课前搜集的古今中外有关诚实的故事,可以全班集体讲,可以分组讲。

7.儿歌小结:出示投影,指导学生读教科书第41页的儿歌。◆活动要求

续编豆豆的故事时,教师要鼓励孩子续编多种可能的情节,避免学生都续编同样的结果。

二、做诚实的好孩子】 ◆活动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自己或身边小伙伴诚实的故事。

2.请学生推选几位代表和教师一起组成记者团,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拟订几个参加“诚实俱乐部”需要回答的问题,检验学生的诚信度。

◆活动过程

1.阅读教科书第42页的两幅图,说说自己或身边小伙伴诚实的故事。2.“实话实说”现场采访活动。

(1)教师做主持人给学生讲的诚实故事的小主人公戴上红花,并对他们进行采访:诚实给你带来了哪些快乐?

(2)学生交流互动:学生自由采访诚实的同学,伙伴们之间相互交流。3.小结要点:诚实能给自己和别人带来快乐,诚实的孩子人人夸。4.脑筋急转弯——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

(1)阅读教科书第43页上半页图,说一说:如果你是兰兰,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2)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是说实话还是说谎话的难题吗?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师生一起讨论,共同想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5.小结要点:说谎话虽然可以暂时帮助自己逃脱责任,但是最终还是会受到惩罚的。我们要做诚实的好孩子。

6.游戏“诚实俱乐部”。

(1)教师宣布参加“诚实俱乐部”的条件:自己认为自己是一个诚实的人。(2)开始报名:报名的儿童要接受记者团的提问,并以孩子的掌声决定是否通过。

(3)对于没有报名的儿童,教师表扬他们很诚实,告诉他们:“老师和同学相信你们一定会成为诚实的孩子”,并以掌声同意他们加入俱乐部。

(4)师生共同讨论诚实俱乐部的行为守则。

7.小结要点:我们今后不管遇到什么情况,要遵守自己制定的规则,坚持不说谎话,这样才能赢得真正的信任和成功。

◆活动要求

1.教师要创设宽松的心理氛围,鼓励儿童敢于讲真话,不要为得表扬而说谎话。

2.在游戏活动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儿童的心理反应,鼓励儿童的诚实行为和正确的自我诚实评价,把握好尺度,尽量把每个学生都吸收到诚实俱乐部来。

◆活动拓展

结合教科书第43页的表格,开展“诚实俱乐部”活动。看一看一个月后,每位同学得了多少颗“诚实星”。

教学评价:

1.学生能否从故事中正确、深入地理解诚实是一种美德。2.学生能否真正意识到说谎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害处。3.学生是否能体验到做诚实的孩子的快乐。4.学生能否用诚实的行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每天进步一点点

主题目标:

1.体会到进步从点点滴滴开始,掌握取得进步的好方法。2.愿意有计划、有目标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3.养成天天坚持、有始有终地完成自己的计划、目标的习惯。教科书分析:

第44 ~45页呈现的《佳佳的故事》旨在让学生通过看故事、读故事、演故事,认 识小事与大事的关系,体会到做大事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第46页呈现了三位学生交流自己进步过程的三幅图,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进步过 程”的含义,引导学生回忆总结自己的进步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与同学交流。

第47页上半页呈现了王明制订的学打乒乓球的计划,既有远景目标,又有近景目标。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范例,指导学生学习制订目标计划的方法。下半页的“体操全能王”李小双的故事旨在引导学生体会:计划要靠毅力去实现。第48页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富有童趣的计划表,不同数量的红旗代表不同的目标阶段,旨在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活动中制订出自己的目标计划。

活动建议:

一、佳佳的故事】 ◆活动过程

1.学生自由看教科书第44~45页图画,并大声朗读图中的对话。2.学生自愿组成小组,分角色表演《佳佳的故事》,教师巡视指导。3.学生谈感受:看、读、演完故事,你想说些什么?

4.小结要点: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才能做好大事。大成就都是由小进步积累而来的。

◆活动要求

学生自愿组成小组时,教师要关注那些没有组成小组的同学,并组织他们融人到活动中去。

◆活动拓展

在日记本上每天记录自己所做的小事,利用班会时间在全班或小组交流。【

二、一步一个脚印】 ◆活动过程

1.阅读教科书第46页内容,说一说:这三位小朋友是怎样取得进步的? 2.分组交流:我有哪些进步,进步的过程是怎样的?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总结进步的经验。

3.小结要点:每天坚持进步一点点,不断积累,就能取得很好的成绩。4.怎样才能保证自己每天能够进步一点点呢?看教科书第47面内容,思考:(1)王明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2)你认为李小双“体操全能王”的称号是靠什么得来的?

(3)小结要点:制定目标计划,有毅力地每天完成计划,就一定能够保证天天进步一点点。

5.结合生活实际制订目标计划:

(1)在近段时间,你希望在哪些方面有所进步呢?(2)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做些什么呢?(3)你准备分几步实现目标?

6.学生在教科书第48页制订出自己的目标计划,教师给予指导。7.学生交流计划,结合计划说说自己执行计划的办法:你准备用什么方法管住自己,每天完成计划,实现自己的目标呢?

8.小结要点:拿出行动,对照目标,实现目标,我们就能不断进步。◆活动要求

1.一个学生交流时,其他学生要专心倾听。

2.学生制订目标计划,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既不是高不可攀,又有利于自己的进步。

◆活动拓展

根据学生自制的目标计划,确定一个时间,用不同的方法,师生一起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

教学评价:

1.学生是否愿意有目标、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生活。2.学生能否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目标计划。3.学生是否有决心坚持实现目标、执行计划。

第四单元 火热的夏天

单元目标

◆情感与态度

养成亲近自然、热爱夏天的情感,能充分体验夏天的乐趣,乐于对大自然中的现象进行探究,体验成长的快乐。

◆行为与习惯

养成较好的假期生活习惯,合理安排暑期生活,注意游泳安全。◆知识与能力

了解夏天季节变化的特点及其与动植物、人的活动的关系,具有观察、记录动植物变化的能力。了解夏季防止雷击、消暑降温、游泳安全的常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探讨、交流等探究活动,了解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相关科学常识,乐于实践,多渠道地获取知识,积累经验。

设计思路

这一单元有三个主题:“夏天到了”,“清凉一夏”和“开开心心过暑假”。通过三个方面的主题活动,让学生亲近夏天,感受夏季的鲜明特征带来的新奇与快乐,使学生产生“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的美”的兴趣;让学生了解天气、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其他科学常识;初步懂得夏季卫生保健知识,引导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每个主题中都设计了相应的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实验、创作中去体验和感受。

本单元主要落实课程标准中如下几个内容标准: 健康、安全地生活

了解天气、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学会照顾自己。了解卫生保健设施的作用,并能在成人指导下利用。知道基本的紧急求助和自救办法。愉快、积极地生活

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的美。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并为此而高兴。愿意有计划、有目标地安排自己韵生活。学习与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愿意想办法解决。

有勇气尝试富于挑战性的活动,不怕苦,不怕难,不胆怯。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其他科学常识。

课时安排:

单元建议总课时:5~6课时 第11个主题:2课时 第12个主题:2课时 第13个主题:1~2课时 夏天到了

主题目标:

1.感受夏天的季节特点,充分体验夏天的乐趣,热爱夏天的生活。2.了解夏天常见的动植物和一些自然现象的相关知识,注意雷雨时的安全。教科书分析

教科书第50页的这组图展示的是典型的夏日风景图,中间的主图表现的是两个小伙伴在家人的带领下在池塘里抓鱼的愉快情景。上下的两幅小图呈现的是夏天自然界特有的两种声音:蝉呜和蛙叫。这组图旨在让学生欣赏夏季特有的景色,感受夏天,引导学生从各方面去留心观察,发挥想象,满怀好奇地去寻找夏季特征。

教科书第50页右下角呈现的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儿歌,教材提示语旨在启发学生说说自己眼中的夏天的景色。

教科书第51页的一组图表现的是孩子们对夏天的不同感受,旨在引发学生的讨论,体现个性化的感受。

教科书第52页几幅图表现了雷雨前大自然中的几种典型现象,旨在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自然中的现象。

教科书第53页展现的是关于雷电的知识,教师可结合图中的问题,积极引导学生发现大自然和生活中的现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探究活动。教科书第54页的三幅图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室内、室外的防雷常识,注意雷雨时的安全。分别用绿旗和红旗来表示安全和不安全的做法。

活动过程: 【

一、感受夏天】 ◆活动准备

1.教师课前将表现火热的夏天的典型景象、夏季常见的自然现象等制作成课件,帮助学生开阔视野。

2.学生课前分组,从不同方面观察夏季的特征,如:昆虫、花卉、夏夜星空等。

◆活动过程

1.导语:随着蝉儿“知„„知„„”的呜叫声,火热的夏天来到了,同学们对夏天有哪些特别的印象呢?

2.走出教室,感受夏天:分成几个活动个组在校园里分别观察夏天的昆虫、花草、同学们的衣着变化等。校内资源较一般或匮乏的学校,可以考虑利用活动准备中的教学课件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夏天的季节特征。

3.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及课中的观察,小组确立主题进行交流:(1)夏天里有哪些昆虫?他们各有什么特点?(2)你认识夏季里的哪些花?给同学们介绍一下。(3)夏天,人们的衣着和生活有了哪些变化?(4)„„

4.各小组推荐代表向全班汇报交流。

汇报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不局限于口头交流一种形式。如:可将夏季的昆虫、花草用标本或图片展的形式进行简介;也可用绘画、手工制作的方式呈现夏季人们的衣着变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可引导学生用与春天对比的方法表现等。

(学生互评各组交流情况)

5.说一说:你们那里夏天的景色是怎样的?你喜欢夏天吗?夏天带给你的是什么样的感受?学生各抒己见。

(1)喜欢在夏天戏水;(2)喜欢穿上花裙子;(3)喜欢夏天捉蚱蜢;

(4)喜欢在夏夜里乘凉,听大人们讲故事;(5)喜欢夏夜的星空;

(6)喜欢在广场纳凉,看露天电影;(7)讨厌夏天的蚊子;(8)受不了夏天炎热的天气;(9)„„

6.教师小结、归纳。◆活动要求

1.课前,教师要指导学生分组从不同方面观察、收集有关夏天季节特点的资料。

2.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身感受、体验大自然季节的变化,从周围的环境中,从动植物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变化中获取信息资料,了解夏季的显著特征。3.学生对夏天的感受可能各不相同,有喜欢夏天的,如可以游泳、户外纳凉等;也有讨厌夏天的,比如蚊虫叮咬等。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真实体验。

◆活动拓展

夏天里,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以《我眼中的夏天》为题,办一份小报。

二、夏天的雷雨】 ◆活动准备

1.师生课前了解有关雷雨前的自然现象和雷电的知识。2.学生分组准备红、绿信号旗各一面。◆活动过程

1.课前激趣:夏天里有很多有趣的自然现象,大家想试着揭开它们的奥秘吗?

2.“金钥匙”趣味知识竞赛:俗话说“六月天,娃娃的脸”,这句话很形象地比喻了夏季天气的多变。雷雨在夏季最常见,下面比一比,看哪组同学对雷雨知道得最多。每组答对一题,奖励一把“金钥匙”。

3.教师出示“必答题”。

(1)雷雨前会出现哪些现象?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小鱼浮出水面,蚯蚓钻出地面,蚂蚁搬家,燕子、蜻蜓低飞„„(2)为什么会打雷闪电?

(3)是先听到雷声,还是先看到闪电,为什么? 教师视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相机补充介绍。

4.教师出示“抢答题”:雷雨时,下面这些做法安全吗?

教师分别出示教科书第54页的几幅图,各组用红、绿信号旗进行判断。安全的做法出示绿旗,不安全的做法出示红旗。

5.各组出示“风险题”:关于夏天的雷雨还有哪些自然知识,请各组之间互相出题,进行问答。出题的小组可在其他组中任选一组进行答题,视题目的难易程度给予分值,答对了加分,答错了扣分。

6.宣布比赛结果。

(师生共同评议比赛中各组同学的表现。)

7.教师小结:雷雨是夏季天气中最显著的特征,同学们通过这次知识竞赛不仅了解了夏天常见的自然现象,还知道了雷雨的相关科学常识,学会了找到问

题、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运用。

◆活动要求

对于雷雨的知识教师不必讲解过深,要与科学学科的教学有所区别,只须让学生了解雷雨这种自然现象的基本常识,着重要引导学生了解雷雨时的安全问题,提高学生的自护能力。

◆活动拓展

将“金钥匙”的趣味活动拓展开来,不拘泥于有关夏季雷雨的知识,可以将问题涉及到夏天生活的各个方面,开展“夏天里的小问号”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找出问题,提出问题,将问题分类,并通过小组的研讨活动等方式解决问题。

教学评价:

1.学生是否感受到夏天的季节特点,能否专心地观察并认真地记录。2.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活动,并乐于交流,能否充分表达自己对夏天的感受。3.学生是否了解雷雨时的安全知识。清凉一夏

主题目标:

1.体验水中游戏的乐趣,热爱夏天。

2.了解游泳的有关知识,注意游泳安全,有基本的自我保护能力。3.了解防暑降温的小常识,提高自我保健意识。教科书分析:

教科书第55页的四幅图分别选取了孩子们打水球、捉泥鳅、漂流、在喷泉下戏水的场景,点明了“乐在水中”的主题,旨在引发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更多的例子。右下角的教材提示语旨在启发学生说一说还有哪些有趣的玩水的游戏。教科书第56页上方的教材提示语为我们指出了游泳是一项有益身心的运动,但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教科书第56页的三幅图呈现出夏季游泳的注意事项和安全问题:游泳前的准备活动、游泳的场所、儿童能否独自游泳。游泳安全对学生至关重要,这三幅图片旨在引导学生分析判断,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教科书第57页的三幅图表现了夏季防暑降温的几种常见的方法:天热了吹电扇;有事外出时戴太阳帽遮阳;中午气温高,尽量避免外出,在家午休等。教科书第57页右下角的《我的防暑小妙方》将防暑降温的知识进行了提炼,写成了一首朗朗上口的小诗,便于学生掌握和识记。教材提示语的问题旨在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后互相补充防暑方法。

教科书第58页的这组图通过呈现一名男孩在正午强烈的阳光炙烤下踢足球导致中暑的小故事,将中暑后正确的救助方法贯穿其中,旨在提示学生了解:中暑后要将患者迅速抬到通风、阴凉的地方;通过喝凉开水、擦汗等降温;擦风油精等药物醒脑提神;严重患者必须及时送医院救治等。

活动建议: 【

一、乐在水中】 ◆活动准备

教师课前准备夏季儿童在“水上世界”玩耍的场景的录像、《捉泥鳅》的磁带和游泳安全教育图片。

◆活动过程

1.播放歌曲《捉泥鳅》,同学们边听歌曲边做捉泥鳅的动作。歌曲结束,师问:谁在小溪边捉过泥鳅?

2.请捉过泥鳅的孩子给其他同学讲讲在水边捉泥鳅的乐趣。

3.炎炎夏日,水是我们最好的玩伴!大家和水做过哪些游戏呢?感受到哪些乐趣?

学生畅所欲言,如:漂流、打水球、游泳等。

4.播放录像:夏季,儿童在“水上世界”玩耍的欢乐场景。

青少年宫的“水上世界”是我们玩水的首选之地,除了“水上世界”,同学们玩水还有哪些好去处?请同学们给大家推介一下。如:江滩亲水平台,休闲广场音乐喷泉处,室内、室外游泳池等。(根据地域的不同,为学生推介安全的戏水场所。)

5.谈话过渡:很多同学都选择夏天到游泳池去游泳,游泳既好玩又能锻炼身体,是一项不错的运动,但在游泳时,我们还要注意一些问题。

6.出示教科书第56页的三幅图片,指名说一说,游泳时应注意些什么,进行游泳安全教育。

(1)游泳前要试试水温,做做准备活动。

(2)不到危险的地方游泳,注意游泳场地的选择。(3)儿童不能独自游泳,要在大人的带领和辅导下游泳。

7.教师做相应拓展,引导学生想一想:除了以上的三种注意事项外,游泳时,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如:

(1)不要用鼻子吸气。(2)不要在游泳池四周打闹。(3)不要倒着身子跳水。(4)防耳痛耳鸣。

(5)防恶心呕吐。(6)室外游泳防暴晒。(7)„„ ◆活动要求

教科书中列举的戏水的场景和游泳的注意事项只是其中一部分典型的情况,无法囊 括全部,教师都应进行拓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平时的积累,通过查找相关资料进行补充。

◆活动拓展

以《乐在水中》为题,开展班级主题绘画活动,请学生将戏水的乐趣画下来,看谁找到的乐趣多,看谁是“最快乐的孩子”。

二、天热我不怕】 ◆活动准备

师生课前收集、了解有关夏季里人们、动物防暑降温的资料。◆活动过程

1.导语激趣:炎炎夏日,酷暑难耐,怎样防暑降温,过一个清凉的夏天呢?同学有什么妙方?

2.开展《我的防暑小妙方》征集活动。

请各组同学相互交流,归纳出各组的“防暑小妙方”,看看哪组的方法最多、最科三注意鼓励学生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主动介绍、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防暑的资料。

3.《我的防暑小妙方》推介活动。

引导各组进行成果交流展示,各组《防暑小妙方》可以通过小诗、小手册、小画片、小便笺、小报等不同的形式呈现。

4.趣味链接:在人们消暑降温的时候,我们的朋友——动物们又是怎样消暑的呢?

请说你所知道的动物消暑的办法。如:河马泡在水里避暑;大象用耳朵扇风散热;小狗三舌头散热;狮子躲在阴凉的树下„„

5.故事引入:在大家避暑的时候,却有这样一个孩子,你瞧,他中午还在操场踢球呢„„引入教科书第58页的故事。

6.男孩中暑了,这可怎么办?

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或查找的资料进行讨论,还可以现场模拟救助的情况,小:三合作演一演,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

◆活动要求

教师可对学生在解暑降温时存在的普遍现象有针对性地进行提示,如:剧烈运动后,不要立即喝冰冻饮料;满头大汗时,不要对着电扇猛吹等。注意培养学生自我保健的意识。可出示相关图片,请学生判断,并简析原因。

◆活动拓展

根据课上《我的防暑小妙方》的汇报交流情况,在家中开展《家庭防暑小秘诀》活动,邀请长辈参加,向家人宣传夏季防中暑的知识。

教学评价

1.学生是否真正体验到水中的乐趣,是否了解季节的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学生是否了解防暑降温的基本保健知识,是否掌握中暑后正确的救助方法。

3.学生是否重视游泳安全的重要性,是否知道儿童不能擅自去游泳。4.学生能否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去,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开开心心过暑假

主题目标:

1.能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生活,过愉快充实而又有意义的假期。2.在暑假里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教科书分析:

教科书第59页上方呈现的是一幅四个孩子交谈的场景:快放暑假了,大家在讨论暑期的打算。四个孩子的话分别代表了四种不同的想法:有的想利用暑假和远方的亲人团聚,有的想在暑假里学会一种技能,有的想参加夏令营活动,还有的想和伙伴们痛痛快快地玩一玩。孩子们的想法各不相同,还可能有其他的想法,教师可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打算。

教科书第59页下方的四幅图呈现的是孩子们想象的暑假中的场景,代表了孩子们过暑假的不同方式,体现了丰富多彩的假期生活。

教科书第60页上方的三幅图旨在引导孩子们思考去年暑假什么也没干,时间就过去了的原因:经常睡懒觉,生物钟紊乱;整天看电视,浪费了很多时间等。从而让孩子们体会到制定暑假作息安排的重要性。

教科书第60页下方呈现的是一个孩子的暑假作息时间表,为学生提供了范例。

教科书第61页呈现的是“我的暑假计划”,从“我想读„„”“我想参观„„”

“我想制作„„”“我想学„„”四个方面提出了“我”的预想。教科书第61页下方的教材提示语旨在提示学生有了计划就要执行,要按计划去实施,否则,计划将会落空。

活动过程:

【开开心心过暑假】 ◆活动准备

教师课前了解学生以前过暑假的情况,准备一块小黑板。◆活动过程

1.回顾去年暑假:一年级时,你是怎样过暑假的?你过得开心还是不开心? 2.小统计:全班()人,开心的有()人,不开心的有()人。教师出示小黑板,学生举手示意。

3.分析与讨论。

(1)为什么你们会觉得不开心呢?(2)分组讨论,教师巡视。

(3)请各组派代表来说一说。如:没人陪着玩、作业多、要参加各种暑期学习班„„这里可以让学生尽量地说,教师还要做正确的引导,可以相应板书。

4.我们怎样才能开开心心过好暑假呢?

围绕“暑假里,我打算„„”为题,在班级内开展小调查,了解儿童对于暑假活动的真实想法。

5.以小组为单位制作调查表,小组讨论、填写。然后收集起来,从中发现好的想法和值得注意的问题。

6.以“小记者”的方式,对在调查中有好的想法的同学进行采访。7.对假期中值得注意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如睡懒觉、暴饮暴食、长时间看电视等。

8.教师归纳小结,引导学生了解怎样过一个有意义的暑假。如:(1)温故而知新,抽出一定的时间温习旧知识,预习新知识。

(2)“上山下乡”,回归自然。到乡村、山区与大自然“亲密接触”。(3)孩子与家长一起进行游泳、郊游、野营、爬山、欣赏音乐、制作小工艺品等有益的活动。

(4)接触社会,陶冶情操,参加一些有意义的社会活动或公益劳动。(5)„„ ◆活动要求

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愿望,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制定、填写《暑期计划表》。

◆活动拓展

课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愿望自主建立各种假期活动小队,制定《暑期计划表》。

教学评价:

鄂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篇4

教学计划与教案

目 录

一、教学计划

二、课时备课

2015—2016学第二学期五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五年级数学成绩整体不够理想,少部分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学生的书写状况较差,上课主动听讲、积极大胆发言的个性养成的不够好。从学生的思维能力看,思维的主动性不突出,逻辑能力很差,发散能力较弱。学习困难的学生占有少部分,他们的特点是:数学基础知识掌握不好,上课走神、不认真听讲、或者说根本就听不懂上课内容,缺乏学好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要因地制宜,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课堂上安排一些简单的问题专供他们回答,对有进步的学生进行及时表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鼓励他们好好学习,使后进赶先进,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内容包括:观察物体

(三)、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图形的运动

(三)、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综合与实践活动等。本册修订后的教材,既有原实验教材的主要特点,又呈现出一些新的特色。

1.改进因数与倍数教学的编排,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本册教材的编排既注意体现《标准》中关于因数与倍数教学与教材编排的要求,同时注重体现近年来有关这部分内容教学改革的经验首先,将以往教材“因数与倍数”的教学内容分散编排,安排在本册的两个单元里教学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的含义等,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些重要的概念;在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中,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和求法,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和求法其次,注意所涉及的数的范围在1~100的自然数内,避免题目中的数目过大此外,在例题的安排、素材的选取、习题的设计等方面都采取了新的措施。

2.改进熟悉分数的编排,注意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加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从本学期开始,学生将要系统地学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四则运算同整数、小数知识一样,分数知识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分数的概念

比较难理解,计算起来也比较复杂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本套教材仍然采用了以往教材的编排体系,把分数划分为两个阶段教学第一段安排在三年级上册,借助操作直观,使学生对分数有初步的熟悉,虽然也出现了简单的分数大小比较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初步概念,给学生积累一些感性知识在系统认识了小数和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本册将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的产生、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习并理解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约分、通分、分数与小数互化等技能,以及分数的加、减法计算在具体安排上,本套教材一方面注意体现《标准》所提倡的教学理念,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阐述新的内容,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小学阶段空间与图形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前几册一样,本册教材继续把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作为空间与图形内容编排的研究重点,在教学内容方面安排了“观察物体

(三)”“长方体和正方体”“图形的运动

(三)”。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逐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通过四年多的数学学习,在统计与概率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形成了一定的能力,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册教材教学折线统计图,根据统计内容的调整,将单式和复式折线统计图集中进行编排,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学生把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思想,并根据折线的变化特点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更好地了解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有效建构了数据分析观念。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参与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而奠定发展更高素质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本套教材总体设想之一是:系统而有步骤地渗入渗出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通过教学使学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逐步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据此,在本册教材的“数学广角”单元,安排了“找次品”的教学,旨在通过“找次品”渗入渗出优化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之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教材以“找次品”这一探索性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看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再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入渗出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本册教学内容涉及数学内容的各个领域,为学生探索奇妙的数学世界提供丰富素材。例如,“图形的运动

(三)”中“你知道吗”呈现了艺术家们利用平移、对称和旋转设计出的美丽图案;综合与实践活动“打电话”、数学广角“找次品”等,都蕴含了优化思想方法,简洁巧妙的解决问题策略中闪烁着数学方法的奇妙。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通分和约分。

2.掌握因数与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8.认识单式和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生活中有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点

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

五、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新课改精神,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把握教材的内容,吃透教材的前后联系,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做到对学生基础摸清,好、中、差生做到心中有数,更好的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优生优培,做好学习困难生的转化工作。

2.不断学习业务理论,提高自身素质,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加强直观教学,通过教具、挂图、投影仪等教学辅助手段,使学生从实物中认识并掌握数学概念知识。

3.加强基础教学的同时,继续关注学生智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好发挥他们的特长,培养他们的数学能力。

4.继续深入开展“小班化教育在农村的实验与研究”,使学生在等高、等爱、等距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5.制作必要的数学教具,为有效地开展数学课堂教学而准备。6.认真写好每节课后的反思。

六、课时安排

(一)观察物体

(三)(2课时)

(二)因数与倍数(7课时)

1.因数和倍数 „„„„„„„„„„„„„„„ 2课时 2.2、5、3的倍数的特征 „„„„„„„„„„ 3课时

3、质数和合数 „„„„„„„„„„„„„„„ 2课时

(三)长方体和正方体(13课时)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2课时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课时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8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探索图形(1课时)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20课时)

1.分数的意义„„„„„„„„„„„„„„„„2课时 2.分数与除法„„„„„„„„„„„„„„„„ 2课时 3.真分数和假分数„„„„„„„„„„„„„„ 3课时 4.分数的基本性质„„„„„„„„„„„„„„ 2课时 5.约分„„„„„„„„„„„„„„„„„„„ 4课时

6.通分„„„„„„„„„„„„„„„„„„„ 4课时 7.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课时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五)图形的运动

(三)(3课时)

(六)分数的加法和减法(7课时)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课时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2课时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3课时 打电话(1课时)(七)折线统计图(3课时)

(八)数学广角——找次品(2课时)

(九)总复习(4课时)观察物体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的实物图有多种摆放方式。

2.通过观察,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3.能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4.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培养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

1.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2.引导学生进行空间图形的平面和立体想象找出被遮挡住的小立方块。

【教学指导】

1.准备好必要的教具和学具。由于本单元有大量的观察和画图等活动。所以,除教具外,最好每个学生都准备一套相应的学具。老师可以结合实际,指导学生自制学具。并要求每位学生要备好直尺等画图工具。

2.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因此,老师要切实组织好教学的每一个步骤,使活动有目的、有秩序的开展,要让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进行观察和操作。注意不要让老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独立思考。活动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

【课时安排】 建议共分为2课时:

第1课时观察物体(1)1课时

第2课时观察物体(2)1课时 【知识结构】

第1课时 观察物体(1)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例1,完成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1、2、4、5题。【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通过具体观察活动,使学生能体验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的实物图可以有多种摆放方式。

2.学生能通过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3.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初步学会欣赏生活中的数学美。

4.在活动中培养数学学习热情以及良好的交流、合作习惯。【重点难点】

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玩积木吗?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搭积木的游戏。请用手中的4块积木搭一个你喜欢的形状。谁来展示一下你的摆法?

生展示不同的摆法。

师:通过刚才的游戏,老师发现同学们越来越喜欢动脑筋了,大家探索出了这么多有趣的摆法。老师真为你们高兴!这一节课希望大家积极动手动脑,我们来继续探索《观察物体》中的奥秘,好吗?(板书课题)

【新课讲授】

1.出示教材第2页例1(1)师:看同学们刚才学得真好,我又给大家提供了一个玩积木的机会(出示课件):现在有四块积木,如果我想摆出从正面看是这一形状(如图),应该怎样摆?有几种摆法?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师:刚才老师发现好多小组都在积极尝试多种不同的摆放方法,这种探索精神非常好,有谁愿意到讲台上,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小组集体的智慧成果?

生摆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生摆

师:电脑出示六种基本摆法,同时指出在这六种方法的基础上再进行移动,就延伸出了多种摆法。

(2)如果再加一个小正方体,要保证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不变,你可以怎样摆?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展示成果。

(3)同学们真棒!想出了这么多种摆法,你们能尝试着找到一个如何摆放的规律吗?可以讨论。

生讨论交流得出:先照图用三个小正方体摆好从正面看到的基本形状,然后余下的一个正方体可以摆在原来物体的前边或后边,都可让正视图保持不变。如果摆在前边,从正面能看到这个正方体,它必须与原来物体里的正方体对齐着摆;如果摆在后边,从正面不能看到这个正方体,它既可以与原来物体里的正方体对齐着摆,也可以不对齐着摆。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1、2、4、5题。【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它的实物图有多种摆放方式,你学会了吗?你还有什么收获呢?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第1课时 观察物体(1)

先摆好从正面看到的基本形状,余下的可以摆在原来物体的前边或后边.根据从一个面看到的图形还原出的立体图形有多种摆法.游戏是学生十分喜爱的一种活动,教师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用游戏作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了良好的情境。通过小组合作,经历“研究视图───构思摆法───摆出物体──观察验证”,不仅找到了摆放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它为学生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途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为学生亲自经历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第2课时 观察物体(2)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例2。【教学目标】

1.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

2.能根据从正面、側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3.让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和有条理的思考,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进行空间图形的平面和立体想象来找出被遮挡住的小立方块。【复习导入】

给出一个实物图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让同学画不同的摆放方法,引导学习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新课讲授】

(1)屏幕出示教材第2页例2。

(2)师:这是一个用3个小正方体搭出的立体图形,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所画下的形状。同学们,你能不能用小正方体搭出这个立体图形?

(3)学生小组合作操作。(4)各组展示本组搭好的作品。

(5)师:请说一说你搭过程中的想法和做法。生:略。

(6)师:可以先根据正面图形搭出符合正面的立体图形,再根据上面观察到的图形搭出符合上面的立体图形,最后根据左面图形确定最后的立体图形。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只有唯一的一种情况。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2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3~4页练习一第3、6、7题。【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第2课时 观察物体(2)

先摆出符合正面的立体图形,再摆出符合上面的立体图形,最后确定立体图形。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只有唯一的一种情况。

教学中充分调动了各种积极因素,创设出了学生乐学的氛围。这节课,学生学习情绪高,个个抢着发言,抢着上台来演示,甚至有的同学一边举手一边都想下位子,每个学生都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本课通过实物观察、动手操作、想象、描述等途径,运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了一种学习的过程,使其聪明才智有机会发挥出来,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力求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因数与倍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能力。【重点难点】

1.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的联系及其区别。2.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3.质数和奇数的区别。

【教学指导】

由于本单元内容较为抽象,很难结合生活实例或具体情境来进行教学,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应注意以下两点:

1.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本单元中因数和倍数是最基本的两个概念,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对于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等结论自然也就掌握了。对于后面的公因数、公倍数等概念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要引导学生用联系的方法去掌握这些知识,而不是机械地记忆一堆支离破碎,毫无关联的概念和结论。

2.由于本单元知识特有的抽象性,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虽然我们强调从生活的角度引出数学知识,但在过去的数学教学中,一些老师往往忽视概念的本质,而让学生死记硬背相关概念或结论,导致学生无法理清各概念间的前后承接关系,达不到融会贯通的程度,而学生到了五年级,抽象能力已经有了进一步提高,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也是很有必要的,如让学生通过几个特殊的例子,自行总结出任何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结论,逐步形成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能力等等。【课时安排】建议共分7课时 1.因数和倍数

2课时

2.2、5、3的倍数的特征

3课时

3.质数和合数

2课时 【知识结构】

1.因数和倍数(1)

【教学内容】

认识因数和倍数(教材第5页内容,以及第7页练习二的第1题)。【教学目标】

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重点难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复习导入】

1.教师用课件出示口算题。10÷5=

16÷2=

12÷3=

100÷25=

220÷4=

18×4= 25×4=

24×3=

150×4=

20×86= 学生口算

2.导入:在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相乘,得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积。乘法算式表示的是一种相乘的关系,在除法算式中,两个数相除,得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商。除法算式表示的是一种相除的关系,在整数乘法和除法中还有另一种关系,这就是我们这

一节课要学习探讨的内容。(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1)【新课讲授】

1.学习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1)教师用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例1,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算式,把这些算式分为两类。学生说出自己的分类方法,商是整数的分为一类,商不是整数的分为一类。教师以商是整数的第一题为例,板书:12÷2=6。

教师:在这道除法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都是整数,商也是整数,这时我们就可以说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谁来说一说其他的式子? 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2)说一说第一类的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学生回答,如:在20÷10=2中,20是10和2的倍数,10和2是20的因数。或:20是10的倍数,20是2的倍数,10是20的因数,2是20的因数。(3)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回答,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2.举例概括

教师:请同学们注意,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的是自然数,而且其中不包括0。

教师:在自然数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每个同学都在心中想一个,想好了说给大家听。学生举例,并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教师同时板书。

教师小结:像这样的例子举也举不完,那能不能用比较简洁的方式来叙述因数与倍数的关系呢?

引导学生根据“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表述因数与倍数的关系。

如:M÷N=P,M、N、P都是非0自然数,那么N和P是M的因数,M是N和P的倍数。

A×B=C,A、B、C、都是非0自然数,那么A和B是C的因数,C是A和B的倍

数。

你能从这些数中挑出两个数,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 3、9、15、21、36 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二第1题。

3.下面每一组数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16和24和2472和820和5 4.下面的说法对吗?说出理由。(1)48是6的倍数。

(2)在13÷4=3„„1中,13是4的倍数。

(3)因为3×6=18,所以18是倍数,3和6是因数。【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因数和倍数(1)

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因数和倍数一般指的是自然数,而且其中不包括0。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理解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知识内容比较抽象,知识点比较少,教学中,我采取让学生反复说,互相说的方式,让学生加深理解,提高他们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因数和倍数(2)

【教学内容】

一个数因数的求法和一个数倍数的求法(教材第6页例

2、例3,教材第7~8页练习二第2~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条理性,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求索精神。

【重点难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复习导入】

说出下列各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20÷4=5

6×3=18 在上面的算式中,6和3都是18的因数,你知道还有哪些数是18的因数吗?18是3的倍数, 你知道还有哪些数是3的倍数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2))【新课讲授】

(一)找因数: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一个数的因数还不止一个,我们一起找找18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尝试完成后汇报

(18的因数有: 1,2,3,6,9,18)教师:说说看你是怎么找的?(生: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18=18,2×9=18„)

教师:1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哪些?

小组合作交流后汇报,36的因数有: 1,2,3,4,6,9,12,18,36 教师:你是怎么找的?

举错例(1,2,3,4,6,6,9,12,18,36)

教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仔细看看,36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 教师板书: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

3.你还想找哪个数的因数?(18、5、42„„)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在自练本上写一写,然后汇报。

4.其实写一个数的因数除了这样写以外,还可以用集合表示:如18的因数。小结: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

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二)找倍数:

1.我们一起找到了18的因数,那2的倍数你能找出来吗? 小组合作交流后汇报,2的倍数有:2、4、6、8、10、16、„„ 教师:为什么找不完? 你是怎么找到这些倍数的?(生:只要用2去乘

1、乘

2、乘

3、乘

4、„)那么2的倍数最小是几?最大的你能找到吗? 2.让学生完成做一做1、2小题:找3和5的倍数。汇报 3的倍数有:3,6,9,12

教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应该怎么改呢? 改写成:3的倍数有:3,6,9,12,„„

你是怎么找的?(用3分别乘以1,2,3,„„)5的倍数有:5,10,15,20,„„

教师:表示一个数的倍数情况,除了用这种文字叙述的方法外,还可以用集合来表示2的倍数,3的倍数,5的倍数。

教师:我们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那么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怎么样的呢?(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课堂作业】 1.完成课本第7页练习二第2~5题。

2.完成教材第8页练习二第6~8题。

【课堂小结】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因数和倍数(2)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因数和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找一个数的因数时,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对于刚刚对因数和倍数有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方法进行反思,吸取同伴的好方法,很好的体现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2、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内容】 2、5的倍数的特征(教材第9页例1,教材第11页练习三第1~2题)。【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

2.知道2、5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自然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想、分析、归纳的能力,愿意与同学交流自己发现的结果,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重点难点】

通过探索发现2、5的倍数的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

【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玩个猜数游戏,好吗?你们任意说出一个自然数,不管是几位数,我都能很快的判断出它是否是2或5的倍数。不信可以试试看。

学生报数,老师答,同时请大家验证。

师:同学们的眼神里闪现出惊讶的目光。你们想知道老师为什么不计算就能马上判断出来吗?学了今天的知识,你们就知道老师猜数的奥秘了。板书课题:2和5的倍数的特征。【新课讲授】 1.探索5的倍数特征(1)引入百数表。

(2)出示课件:百数表,在这些数中找出5的倍数,写出来。(3)你们找的数和老师找的相同吗?(课件出示百数表)(4)观察5的倍数,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说给同桌听听。

(5)归纳:谁来概括一下5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板书: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6)验证:除了这些数以外,其它5的倍数也有这样的特征吗?请举例验证。请你写一个多位数,并且是5的倍数。

(7)过渡:学习了5的倍数的特征有什么好处?师随机在黑板上写一个数,让学生猜猜它是不是5的倍数。

(8)练一练:下面哪些数是5的倍数?

240,345,431,490,545,543,709,725,815,922,986,990。

过渡:那172是几的倍数呢?请同学验证。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想不想研究?下面我们一起研究2的特征。2.探索2的倍数特征

(1)猜一猜:根据研究5的倍数特征的经验,你猜一猜2的倍数可能会有什么特征呢?(2)课件出示:百数表找出2的倍数。(小组合作找出所有2的倍数)(3)汇报后,观察2的倍数的特征,看看你刚才的猜测是不是正确。(4)归纳:2的倍数有怎样的特征?

板书: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5)验证:除了这些数以外,其它2的倍数也有这样的特征吗?请举例验证。

(6)填一填: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1,3,4,11,14,20,23,24,28,31,401,826,740,1000,6431。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3.奇数、偶数的再认识

自然数按是不是2的倍数来分可分为奇数和偶数两大类,2的倍数都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就是奇数。

4.那么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1)在5的倍数中找出2的倍数;(2)在2的倍数中找到5的倍数。

比较: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都是看什么? 结论: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9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三第1~2题。【课堂小结】

1.现在,你们知道老师猜数的奥秘了吗?现在老师说数,请同学们判断出它是不是5或2的倍数。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

2、5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认识到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活泼的、主动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空间。教学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给学生提供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创设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做他们想做的,在做的过程中观察知识,在合作交流中去思考、质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真正领略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内容】

3的倍数的特征(教材第10页的内容及教材第11页练习三的第3~6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理解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2.引导学生学会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概括的能力。【重点难点】

理解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复习导入】

1.学生口述2的倍数的特征,5的倍数的特征。2.练习: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哪些数是5的倍数? 324

153

345

2460

986

756 教师:看来同学们对于2、5的倍数已经掌握了,那么3的倍数的特征是不是也只看个位就行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

板书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新课讲授】

1.猜一猜: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2.算一算:先找出10个3的倍数。3×1=3

3×2=6

3×3=9

3×4=12 3×5=15

3×6=18 3×7=21 3×8=24

3×9=27 3×10=30„„

观察:3的倍数的个位数字有什么特征?能不能只看个位就能判断呢?(不能)提问:如果老师把这些3的倍数的个位数字和十位数字进行调换,它还是3的倍数吗?(让学生动手验证)

12→21

15→51 18→81

24→42

27→72

教师:我们发现调换位置后还是3的倍数,那3的倍数有什么奥妙呢?(以四人为一小组、分组讨论,然后汇报)

汇报:如果把3的倍数的各位上的数相加,它们的和是3的倍数。3.验证:下面各数,哪些数是3的倍数呢? 210 54

216

129

9231

9876 小结:从上面可知,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如果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板书)

4.比一比(一组笔算,另一组用规律计算)。判断下面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3402 5003

1272

2967 5.“做一做”,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页“做一做”。(1)下列数中3的倍数有

。14 35 45 100

332

876

①要求学生说出是怎样判断的。

②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2)提示:①首先要考虑谁的特征?(既是2又是5的倍数,个位数字一定是0)②接着再考虑什么?(最小三位数是100)③最后考虑又是3的倍数。(120)【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11~12页练习三的第4、6、7、8、9、10、11题。

【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3的倍数的特征

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自主探索过程,通过猜一猜、算一算、想一想、验一验、比一比等教学环节,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但教师在想一想这个环节中要进行适当点拨、引导,这样效果更明显。

练习课

【教学内容】 2、5、3的倍数特征的练习(教材第12~13页练习三第7~12题)【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2、3、5倍数的特征,熟练应用2、3、5倍数的特征进行判断。2.会运用2、3、5倍数的特征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感受知识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以及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会正确判断2、3、5的倍数。

2.会运用2、3、5倍数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整理导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花吗?你都喜欢些什么花?学生回答。

师:小明的妈妈也非常喜欢花,有一天她去逛花店:玫瑰3元/枝,郁金香5元/枝,马蹄莲10元/枝,她买了一些马蹄莲和郁金香,付给售货员50元,找回了13元,小明的妈妈马上就知道找回的钱不对。你知道她是怎么判断的吗?(多媒体出示教材练习三第12页第7题图片)引导学生分析:由于妈妈买的是马蹄莲和郁金香,马蹄莲10元/枝,所以它的总价是10的倍数,也就是整十数,而郁金香5元/枝,所以它的总价是5的倍数,个位上是0或5,两者合起来的总价一定是几十元或几十五元,因此,服务员找的钱数不对。

小结:5的倍数的和还是5的倍数。

那么:2的倍数的和(还是2的倍数),3的倍数的和(还是3的倍数)。

师:同学们灵活地利用了5的倍数的特征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非常了不起,这节课我们就来针对这些内容进行相关的练习。

板书课题:2、5、3的倍数特征的练习【归纳提高】

1.2、5的倍数,都只要判断哪个数位上的数就可以了?3的倍数怎样判断呢?引领学生回顾,梳理2、3、5的倍数特征。

2.你能否一眼看出下列各数一定有一个什么因数(1除外),为什么? 2940、305、850、723、9981、332、351、1570. 3.什么叫奇数?什么叫偶数?

4.(1)在8,35,96,102,3.2,111,840,1060,14中,奇数有(),偶数有(),是3的倍数有(),是5的倍数有(),同时是2、5、3的倍数有()。

(2)最大的三位偶数是(),最小的二位奇数是()。

(3)同时是2、3、5的倍数的最大三位数是(),最小三位数是()。

【课堂作业】

学生独立做教材第12~13页练习三第8~12题。【课堂小结】

提问: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对2、3、5倍数的特征进行了练习,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实际上运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很多的实际问题,只要我们用心思考,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相信大家还会有更多的收获!

【课后作业】

1.阅读了解教材第13页练习三后面“生活中的数学”和“你知道吗?”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练习课

通过这节练习课,学生复习了2、5、3的倍数特征,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并能利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体会到了数学来自于生活又指导着生活的道理!

3.质数和合数

质数和合数(1)

【教学内容】

质数和合数(课本第14页例1及第16页练习四1~3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2.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4.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重点难点】 质数、合数的意义。

【复习导入】 1.什么叫因数?

2.自然数分几类?(奇数和偶数)

教师: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就是按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来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分类方法。

【新课讲授】

1.学习质数、合数的概念。

(1)写出1~20各数的因数。(学生动手完成)点四位学生上黑板板演,教师注意指导。

(2)根据写出的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填写下表)

(3)教学质数和合数概念。

针对表格提问:什么数只有两个因数,这两个因数一定是什么数? 教师: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如果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板书)2.教学质数和合数的判断。

判断下列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17 22 29 35

87 93

教师引导学生应该怎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根据因数的个数来判断)质数:17

合数:22

3.出示课本第14页例题1。

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1)提问:如何很快地制作一张100以内的质数表?(2)汇报:

①根据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②用筛选法排除。

③注意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16页练习四的第1~3题。【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又学到了什么新的本领? 学生畅谈所得。

【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质数和合数(1)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教学质数与合数时,先复习了因数的概念,然后再让学生找出1~20各数的所有因数,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的因数有什么不同,再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引出了质数、合数的概念,学生对一些知识的掌握就会水到渠成,而且还会作出正确判断。

质数和合数(2)

【教学内容】

数的奇偶性(教材第15页例2,以及第16~17页练习四第4~7题)。【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加减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的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2.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应用数学的意识。【重点难点】

1.探索并理解数的奇偶性。

2.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复习导入】

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做抽奖游戏。其实在抽奖游戏中蕴含着许多数学规律,今天老师就看谁细心观察,在抽奖游戏中获得数学规律。同学们想要奖品吗?那就要看你们的运气了。

【新课讲授】 1.探索规律

游戏一:出示盒子,里面装的都是偶数。

游戏规则如下:从盒子中任意取出两张卡片,如果两个数的和是奇数就可以领到精美礼品一份。

(1)如果继续玩下去有中奖的可能吗?什么原因拿不到礼物呢?(2)总结规律:偶数+偶数=偶数

(3)你能说说为什么吗?(偶数除以2余0,两个偶数相加的和除以2还是余0。所以:偶数+偶数=偶数)

游戏二:出示盒子,里面装的都是奇数

游戏规则如下:从盒子中任意取出两张卡片,如果两个数的和是奇数就可以领到精美礼品一份。

(1)如果继续玩下去有中奖的可能吗?什么原因拿不到礼物呢?(2)总结规律:奇数+奇数=偶数

(3)你能说说为什么吗?(奇数除以2余1,两个奇数相加的和除以2正好余2。也就是没有余数了,所以:奇数+奇数=偶数)游戏三:怎样修改游戏规则能得到奖品呢?(1)两个盒子里各抽出一张卡片,就会中奖。(2)总结规律:偶数+奇数=奇数

(3)你能说说为什么吗?(奇数除以2余1,偶数除以2余0,一个奇数加一个偶数的

和除以2还余1.所以:偶数+奇数=奇数)2.验证规律

这些卡片都是老师设计好的,仅仅靠卡片上的数,我们就下定论似乎还早了些。我们还需要什么呀?对,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那么就请你再自己任意出几个数,验证一下这三种情况吧。验证后把你的结论跟小组同学交流一下。

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并汇报发现的奇偶数规律。(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

生齐读一遍

练一练:不用计算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吗? 10389+2004 11387+131

268+1024 3721+2007

22280+102 38800-345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16~17页练习四第4~7题。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发现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实际是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的。只要我们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多用眼观察,多用脑去想,更重要的是多用手去做的话。数学知识就非常简单了.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质数和合数(2)数的奇偶性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奇数=奇数

本节课主要教学数的奇偶性的内容,通过教学,在知识方面主要引导学生研究加减运算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在数学方法的提升方面,通过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大胆猜测 —方法验证—实践应用”这一研究过程,渗透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探究能力。这节课主要采取学生自主思考与小组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形式,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为学生营造一个展示思维过程与方法的平台。

3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让学生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行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掌握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重点难点】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难点是体积和表面积两个概念的建立。

【教学指导】

1.注意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情境引入。通过对一些建筑物、生活用品形状的观察、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图形,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很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学习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中物体的形状。表面积、体积和容积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经常接触到,教学中应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2.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中,培养空间观念,建构新知。空间观念的培养应通过多种感官协同作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对长方体实物或模型进行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和空间位置关系,从而对长方体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在体积的教学中,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感受到物体所占的空间,不同物体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从而深刻地理解体积的含义。通过用小正方体来摆不同形状的长

方体,来观察、猜测、归纳、推理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11课时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课时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课时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6课时 【知识结构】

第1课时 长方体

【教学内容】

长方体的认识(教材第18~19页的内容及第21~22页练习五的1、2、3、6、7题)。【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勇于探索、善于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重点难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教学准备】

一些长方体物品,课件。

【复习导入】

1.谈话引入,回忆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它们都是什么图形?(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

2.投影出示教材第18页的主题图。提问:这些还是平面图形吗?(不是)教师:这些物

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它们都是立体图形。提问:在这些立体图形中有一种物体是长方体,谁能指出哪些是长方体?

3.举例: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长方体的物体?长方体又具有什么特征呢?引出新课并板书课题。

【新课讲授】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学具,摸一摸,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长方体有平平的面)

板书:面

(2)再请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相邻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讲述: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板书:棱

(3)再请同学摸一摸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一个点)讲述: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板书:顶点

(4)师生在长方体教具上指出面、棱、顶点。学生依次说出名称。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1)面的认识。

①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6个面)有几组相对的面?(3组)前后,上下,左右。

②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6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板书: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教师分别出示这两种情况的教具。

③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长方体相对的面的特征。板书:相对的面完全相同。④请学生完整叙述长方体面的特征。

(2)棱的认识。教师出示长方体框架教具,引导学生注意观察:

①长方体有几条棱?②这些棱可分为几组?③哪些棱的长度相等?通过以上三个问题,分组讨论,实际测量。根据学生汇报后并板书: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教师:请大家把长方体棱的特征完整地总结一下。

(3)顶点的认识。课件演示:先闪动三条棱再分别闪动三条棱相交的点。师:请你们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板书:8个顶点。

指名让学生把长方体的特征完整地总结一下。3.认识长方体的直观图。

(1)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放在桌面上观察,最多能看到它的几个面?(三个面)

(2)怎样把长方体画在纸上或黑板上。4.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讨论:要知道长方体12条棱的长度,只要量哪几条棱就可以

了?

(2)归纳:我们把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习惯上,长方体的位置固定以后,我们把底面中较长的棱叫做长,较短的棱叫做宽,和底面垂直的棱叫做高。

(3)拓展:老师将长方体横放、竖放,让学生分别说出长方体的长、宽、高。【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1页练习五的第1、2、3、6、7题。

(1)第1题:此题是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纸巾盒,说出各个面的形状,哪些面形状是相同的?各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同桌合作。

(2)第2题:求长方体的棱长和。

(3)第4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长方体棱之间的关系,如:各组棱互相平行;与其中一条棱垂直的几条棱相互平行等。

(4)第6题、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知道了长方体的相关知识,谁愿意来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第1课时长方体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在教学长方体的特征时,我始终采取让学生多动手,多观察,多体验,自己找出并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这样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提高。

第2课时正方体

【教学内容】

正方体的认识(教材第20页的内容及教材第21~22页练习五的第4、5、8、9题)。【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掌握正方体的特征。2.通过观察比较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空间概念。【重点难点】 1.认识正方体的特征。2.理清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教学准备】 正方体教具、课件。

【复习导入】

1.回忆长方体的特征,请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

2.操作:同桌交流,分别说出长方体的棱在哪儿?几条棱可以分别分成几组?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叫做什么?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种特殊的立体图形。(板书课题:正方体)【新课讲授】 探索正方体的特征。

1.想一想。正方体具有什么特征呢?我们在研究时应该从哪方面去思考?(也应该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去考虑)

2.合作学习。

学生根据手中的正方体学具,小组合作探究。3.集体交流。

(1)组:正方体有6个面,6个面大小都相等,6个面都是正方形。(2)组:正方体有12条棱,正方体的12条棱的长度相等。

(3)组:正方体有8个顶点。请学生到讲台前,手指正方体模型,按“面、棱、顶点”的特征有序地数一数,摸一摸,其他同学观察思考。

教师问: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正方体? 4.教学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老师出示一个正方体教具。请学生讨论:它是不是一个长方体? 学生充分讨论,集体交换意见。

学生甲组:这个物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它不是长方体。

学生乙组:长方体6个面是对面的面积相等,而这个物体是6个面的面积相等,所以我们也认为它不是长方体。

学生丙组:我们组有不同意见,因为我们认为它的6个面虽然都是正方形,不是长方形,但是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它的12条棱也包括每组4条棱长度相等;6个面面积相等,也包括了相对的面面积相等这些条件,所以我们认为它是长方体。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长方体中包含着正方体,用集合圈表示为:

教师:我们把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或者叫立方体。【课堂作业】

1.教材第20页的“做一做”。

2.教材第21~22练习五的第4、5、8、9题。【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学生畅所欲言谈收获,教师将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第2课时正方体

有6个面,都是正方形,每个面的面积相等。有12条棱,每条棱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

1.在复习长方体的特征后,让学生学会把学习长方体的特征的方法迁移到学习正方体的特征上来,使学生又快又好地掌握了正方体的特征。

2.把猜想和探索实践紧密结合,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又让他们享受猜想的成功体验,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同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只是学生需对体验中获得的有关知识进行搜索、归纳、整理而已。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第1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教材第24页例

1、例2,以及第25~26页练习六第1、2、3、4、6、7题)。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操作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并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3.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重点难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投影仪。

【复习导入】

1.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什么是正方体的棱长?

2.指出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并说出长方体的特征。指出正方体的棱长,并说出正方体的特征。

【新课讲授】

1.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在上面分另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

师生共同复习长方形的特征。请同学们沿着长方体纸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得到右面这幅展开图。

(2)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分别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然后师生共同复习正方体的特征。让学生分别沿着正方体的棱剪开。得到右面正方体展开图。

(3)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的展开图,看看哪些面的面积相等,长方体中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观察后,小组议一议。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需要计算哪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2)出示教材第24页例1。

理解分析,做一个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是求什么?(这个长方体饭包装箱的表面积)先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再分别计算出每个面的面积,最后把每个面的面积合起来就是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3)尝试独立解答。(4)集体交流反馈。

老师根据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板书。方法一:长方体的表面积=6个面的面积和

0.7×0.4+0.7×0.4+0.5×0.4+0.5×0.4+0.7×0.5+0.7×0.5=0.28+0.28+0.2+0.2+0.35+0.35=1.66(m2)方法二:长方体的表面积=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左、右两个面的面积

0.7×0.4×2+0.5×0.4×2+0.7×0.5×2=0.7+0.56+0.4=1.66(m2)方法三:(上面的面积+前面的面积+左面的面积)×2(0.7×0.4+0.5×0.4+0.7×0.5)×2=0.83×2=1.66(m2)(5)比较三种方法,你认为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关键是找什么?这三种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

(6)请同学们尝试自己解答教材第24页例2,集体交流算法,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解答计算正方体表面积的。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23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

3.完成教材第25~26页练习六第1、2、3、4、6、7题。【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又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掌握了长方休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学习,你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第1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本课时主要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教材先通过把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的6个面展开,帮助学生认识表面积的概念。这样可以把表面积的概念与刚刚建立起来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很好的联系起来,为下面学习计算表面积做好准备。接着,通过例1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然后安排“试一试”学习立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关

于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教材中没有给出计算公式,而是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列式计算,这样安排有利于他们更好的掌握表面积的概念及有关计算,有利于更好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2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

【教学内容】

求一些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材25页第5题、教材第26页第9、10题)。

【教学目标】

1.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结合实际生活,求一些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2.通过练习、操作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求知欲。【重点难点】

能根据生活实际,对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进行正确的判断。

【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且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请大家试着解决下面的两个问题。(出示课件)1.做一个长8厘米,宽6厘米,高5厘米的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纸板?

2.一个棱长和为180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师: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就是计算出它们6个面的面积之和,但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只需要计算其中一部分面的面积之和,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思考了。

【新课讲授】 1.教材25页第5题

(1)一个长方体的饼干盒,长10 cm、宽6 cm、高12 cm。如果围着它贴一圈商标纸(上下面不贴),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

(2)学生读题,看图,理解题意。

(3)“上下面不贴”说明什么?(说明只需要计算4个面的面积,上下两个面不计算)

(4)学生尝试独立解答。(5)集体交流反馈。

方法一:10×12×2+6×12×2=240+144=384(cm2)方法二:(10×12+6×12)×2=(120+72)×2=384(cm2)答: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需要384平方厘米。2.教材26页第8题

(1)课件出示教材26页第8题图片及文字:一个玻璃鱼缸的形状是正方体,棱长3 dm,制作这个鱼缸时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鱼缸的上面没有盖)(2)学生读题,看图,理解题意。

(3)提问“鱼缸的上面没有盖”说明什么?(说明只需计算正方体5个面的面积之和)(4)请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3×3×5=9×5=45(dm2)答:制作这个鱼缸时至少需要玻璃45平方分米。【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26页练习六第9、10题。【课堂小结】

提问: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求一些不是完整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第2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一个长方体的饼干盒,长10cm、宽6cm、高12cm。如果围着它贴一圈商标纸(上下面不贴),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

方法一:10×12×2+6×12×2 =240+144 =384(cm2)

方法二:(10×12+6×12)×2 =(120+72)×2

=384(cm2)

答: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需要384平方厘米。

一个玻璃鱼缸的形状是正方体,棱长3 dm,制作这个鱼缸时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 3×3×5 =9×5 =45(dm2)答:制作这个鱼缸时至少需要玻璃45平方分米。

在实际问题教学中要使得学生通过活动,根据所学的知识发现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猜测结果,同时教师进行适当引导。整个活动过程,要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这种研究学习的过程,通过本身的实践活动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利用本身所掌握的知识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了表面积的概念而且学会了如何根据实际情况求解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使得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体现自身的学习主体地位和主人翁感。

第3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练习(教材26页第11~13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思维品质。【重点难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复习导入】

1.如果告诉了长方体的长、宽、高,怎样求它的表面积? 2.如果要求正方体的表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怎样求? 3.一个长4分米、宽3分米、高2分米的长方体,它占地面积最大是多少平方米?表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4.一只无盖的长方形鱼缸,长0.4米,宽0.25米,深0.3米,做这只鱼缸至少要用玻璃多少平方米?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26页第11~13题。1.第11题

(1)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粉刷教室要粉刷几个面?哪一个面不要粉刷?还要注意什么?(3)列式解答:

4×[8×6+(8×3+6×3)×2-11.4] =4×[48+42×2-11.4] =4×120.6=482.4(元)

答:粉刷这个教室需要花费482.4元。2.第12题

这是一道计算组合图形的表面积的题,提醒学生:两个图形重叠部分的面积不能算在表面积里。

分析:前后面的面积是相等的,就是把3个长方体前面的面相加即可。左右两面也相等,实际上就是求中间这个长方体左右的两个面即可。解:涂黄油漆[40×(65-10)+40×65+40×40]×2 =(2200+2600+1600)×2=12800(cm2)

涂红油漆40×65×2+40×40×3=5200+4800=10000(cm2)

答:涂黄油漆的总面积为12800cm2,涂红油漆的面积为10000cm2。3.第13题

提示:把一个长方体从中间截断,就可以分成两个正方体。

让学生分别计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和切后的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和,再比较它们的表面积,看有没有发生变化。

小结:截完后,增加了两个截面。所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大于原来长方体的表面积。【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第3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棱长和、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这两块内容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联系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帮助学生总结计算方法,使学生不是单纯的记忆特征,也不是死记硬背公式,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所学知识形成知识网络。这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才会更加牢固。这节课,使我深深地认识到构建知识网络,培养空间观念,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更是使我们的数学课堂鲜活而又精彩的关键。

1.体积和体积单位

【教学内容】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材第27、28页的内容、第28页的“做一做”,及第32页练习七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形成表象。2.培养学生比较、观察的能力。

3.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加强学生空间概念的发展。【重点难点】 常用体积单位。【教学准备】

“乌鸦喝水”课件,玻璃杯、水、沙子、木条……

【复习导入】

口答:1米、1分米、1厘米是什么计量单位?

1平方米、1平米分米、1平方厘米又是什么计量单位? 【新课讲授】 1.认识体积的概念。

(1)故事导入 :多媒体课件演示乌鸦喝水的故事。看完后,老师提问: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为什么把石头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升上来了。

引导学生说出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水就升上来了。

(2)实验证明老师:石头真的占了水的空间吗?我们再来做个实验验证一下。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里,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让学生观察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第二个杯子装不下第一个杯子的水,因为第二个杯子里放了一块石头,石头占了一部分空间,所以装不下了。

(3)观察比较

观察:电视机,影碟和手机,哪个所占的空间大?教师:不同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同。

(4)体积概念的引入

教师: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提问:体积与表面积的概念相同吗?为什么? 2.体积单位的认识。(1)出示两个长方体。

提问:怎样比较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呢?(要比较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就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来测量)

(2)根据常用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想一想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教师: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可以分别写成cm3,dm3和m3。

(3)认识体积单位。

老师:请你猜一猜1cm3,1dm3,1m3是多大的正方体。

学生讨论后回答:棱长是1cm的正方体,体积是1cm3;棱长是1dm的正方体,体积是1dm3;棱长是1m的正方体,体积是1m3。教师请学生看教材,证实同学们的回答是正确的。

(4)再次感受体积单位实际的大小。

①一粒蚕豆的大小是1cm3,请同学们估出身边体积是1cm3的物体。

②一个粉笔盒的大小是1dm3,请同学们用手捧出1dm3大小的物体。

③用3根1m长的木条做成一个互成直角的架子,把它放在墙角,看看1m3有多大,估计一下,大约能容纳几个同学?

教师: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是常用的体积单位,要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中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请同学们用4个1cm3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你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吗?(4cm3)为什么?(因为它是由4个体积是1cm3的小正方体摆成的)

(5)练习:完成课本第28页“做一做”第1、2题。【课堂作业】

教材第32页练习七1~5题。【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体积和体积单位。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又有什么收获呢?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1.体积和体积单位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可分别写成cm3,dm3,m3。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这节课的教学中,通过课件演示“乌鸦喝水”的故事,再让学生亲身验证“石头占了一部分的空间,所以第一杯水无法全部倒入”这一结论。继而让学生对电视机,影碟机,手机三种物体进行比较,从而引出体积的概念。学生虽然知道了物体的体积概念,但还要让学生建立良好的空间观念,继而让学生进行猜想,并进行验证和感受,同时还要将体积单位和面积单位进行区分,加深学生对体积单位的认识。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

【教学内容】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课本第29~31页的内容,课本第30页的例1及第32页练

习七的第5~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讲授,引导学生找出规律,总结出体积的公式。2.指导学生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探索新知的思维品质。【重点难点】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教学准备】 正方体木块若干。

【复习导入】

1.什么叫体积?计量物体的体积常用的单位有哪些? 2.怎样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呢? 【新课讲授】 1.长方体体积的计算。

教师课件出示一块长方体积木,一块盖房用的大型砖板。(1)提问:它们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回答:长方体积木的体积可以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去摆,有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但是相对于大型砖板用1cm3或1dm3去量就比较麻烦。

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要知道较大物体的体积,我们能不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计算。

(2)观察操作,探究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小组合作,用准备好的24块1cm3的小正方体木块,任意摆出不同的长方体,然后把数据填入下表。

几再 46

学生拼摆,然后填表,集体汇报,老师把有代数性的数字写在表中。

说明学生拼摆长方体的样式非常多,这里只列举几个。观察:从这张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小结: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正好等于长方体长、宽、高的乘积。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讲述:如果用字母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可以写成:V=abh(3)质疑:求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2.探究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1)启发。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联系长方体积公式,想一想正方体的体积应该怎样计算。

(2)引导学生明确。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板书)用字母表示:V=a·a·a=a3(a表示棱长)(a3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

3.运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解决问题。(1)出示教材第30页的例1。(2)学生看图,理解题意。

(3)说出题中所给信息,和所求问题。(4)指名说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5)指名学生上台板演过程,其他同学判断。(6)老师订正书写。V=abh=7×4×3=84(cm3)(7)看图,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8)指名板演,集体订正。【课堂作业】

完成课本第31页“做一做”第1、2题。【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在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a3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重大的发展,然而此时,学生对立体的空间观念还很模糊,教师应特别注意加强实物或教具的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对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在教学时,教师让学生把24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放出不同的长方体,并把长、宽、高的数据填入表格中,启发学生思考怎样摆才是一个长方体,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所摆的长方体所含小正方体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最后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发现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在教学完长方体的计算公式后,教师继续启发学生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联系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清楚地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来源,应用起来

也就得心应手,水到渠成了。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2)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练习(教材33页练习七第8~13题)。【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体积(容积)的意义,能较熟练的运用体积(容积)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2.能解决体积(容积)计算的变式问题,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体会转化思想在解题的作用。

3.经历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解决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的数学活动经验。

【重点难点】

灵活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加深对体积意义,建立体积单位的正确表象。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

【复习导入】

师: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谁能说说这两节课中我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组织学生回顾汇报,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长×高×宽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3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老师:看来,同学们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这块知识掌握的还不错,那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课堂作业】

教材33页练习七第8~13题。1.第10题把长方体的体积平均分

2.第11题横截面的面积乘以长得一根方木的体积,再乘以500得这些木料的体积,这道题重点是要注意单位的换算。

3.第12题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V=Sh这个公式的应用以及变形的应用。4.第13题只有分别估计出它的长、宽、高,才能估计得更准确。【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2)长方体的体积=长×高×宽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

3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教学时,如果为达到目标,直接告诉学生算法,这样快捷实用,但学生得到的除了知识结果外,学习的过程、探索的过程被抹去,学生的思维训练受到扼制,一切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也给拒之门外。教学时我避开这条“捷径”,让学生通过经历由“山穷水尽”到“柳暗花明”这一过程,亲身体验数学思维的逻辑重演,并在寻找解题途径的过程中,促进其思维的深层发展。

第3课时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内容】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课本第34~35页内容及第36~37页练习八的第1~9题)。【教学目标】

1.通过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指导,使学生掌握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会进行名数的改写。

2.使学生学会用名数的改写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不同的单位进行计算的能力。【重点难点】

上一篇:帮妈妈包饺子的日记下一篇:公安基层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