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的三点反思

2024-07-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物理教学的三点反思(共13篇)

物理教学的三点反思 篇1

一、“学知识”和“做题目”

学习知识和做题目的关系应是:做题目是知识的应用,通过解题练习,可以巩固、拓宽知识,增长能力。但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把做题目作为学习的目的,认为会解题,就能取得考试的好成绩,学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于是颠倒了两者的关系。有的教师也认为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学会解题,这是对教学目的的曲解,也会导致对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的误解。因为不同学生解出同一个题目,思想的层次各不相同,有的可能是再生性思想,而有的可能是创造性思想,解出题目并不能唯一反映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这想法的滋长,会使学生化时间大量解题,并以解题题目为满足,于是解题、对答案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由于盲目地解题,使解题的巩固知识功能大受损伤,习题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我反对学生大量地解题,要求学生用好每道题,发挥它巩固知识的作用,在用题上要给学生以指导;在上课解完例题后,与学生一起分析例题所联系的知识和方法;不盲目要求学生购买习题集之类的参考书;提倡学生在完成作业后,写一点作业体会以扩大作业的作用。

二、“即时效应”和“长远效应”

一个教学过程中,有些目标是可以直接达到的,例如使学生认识一个概念,一条规律,这种效应是即时效应。但有些目标在一节课或一段较短时间内不能达到,如:能力培养的目标,思想修养的目标,科学素养提高的目标等,这些目标为发展目标,这些教学效应应是长远效应,也是教学效果的一部分。教学效果也要着眼于学生全面成长,着眼于长远效应,单纯追求即时效应,会影响学生全面成长。当然,两种效应不是对立的,即时效应的积累会促进长远效应的产生,而注重长远效应的形成,会缩短即时效应获得的`过程。

我在教学中通过两个途径促使长远效应的产生,一个途径是有意识地进行渗透,如思想教育的渗透、科学方法的渗透、科学态度教育的渗透等;另一个是以自身的素质对学生施加影响,如工作态度、法学方式、思维方式等等,都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多数”和“少数”

我们的教学效益,应该指被教育对象整体的效益。但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总是存在的。分化也是不可避免的。在教育对象的整体中一般会有多数的“中间”和少数的“两头”。教学既要面向中间,也要抓好两头。只抓“两头”不管“中间”虽然不对,但对“两头”也要充分重视,不处理好“两头”,也会影响到整体的质量。如“上头一的少数学生学习能力强,不会满足于课本知识的要求水平,如果不引导他们拓宽课本知识,会损害他们的学习能力。他们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使教学效益有所损失,同时也因为他们学习过于轻松,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以致影响整体的学风。

物理教学的三点反思 篇2

“半成品”的设计:围绕学生身边真实的问题

教学片段一在“网页表格的设计”一课中, 一位教师设计如下:以“欧洲十大古堡”为主题, 在网页表格中列举了德国新天鹅城堡、法国圣米歇尔山城堡、法国卢瓦尔河香波城堡等。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这一“半成品”和相应的图片进行表格属性 (对齐方式、边框粗细、背景图片等) 的设置。课堂上, 只有少数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草草完成了以上任务, 大部分学生对教师提供的这个“半成品”不太感兴趣, 正忙着打扮自己的QQ空间。

思考和探讨:“半成品”的设计不需要刻意而为。这就好比厨师烧菜, 目的是菜能合人的胃口, 大家吃了满意就好。好的“半成品”最好从学生身边真实的问题中寻找素材, 巧妙地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 从而提高教学实效。这种素材真实、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会使学生备感亲切, 从而自然投入到知识的学习之中。在这一课中, 我们的“半成品”不妨围绕“我的地盘我做主”来设计, 让学生在展示自己风采的网页表格中充分发挥主动性, 积极在“个人简介”、“我的爱好”、“我的朋友”等表格内容中进行操作和学习。

“半成品”的使用:实现一物多用、一用到底

教学片段二在“Excel图表创建”一课中, 一位教师为突破“根据数据来创建图表”的教学难点, 向学生提供了三个“半成品”:学生期中考试各学科成绩单、上个月学生的零花钱统计表、象山地区2008年各月平均气温数据表。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数据分析的需要, 分别创建相应的Excel图表, 得出“饼图可以显示部分相对整体的关系、柱形图能说明一段时间内数据的变化情况、折线图则反映数据的发展趋势”的结论。课堂上, 学生疲于在这三个毫无数据关联的“半成品”之间来回切换操作, 在处理数据时表现出了明显的厌烦情绪,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

思考和探讨:有些教师热衷于使用多个“半成品”, 认为“半成品”越多, 课堂会越热闹。殊不知, 这给学生的技能操作环境人为地制造了麻烦。实际上, 课堂上教师向学生提供的“半成品”越多, 学生对“半成品”的前期认识、理解、分析就越费时间和精力。这在无形中牵制了学生对教学重点、难点的学习。在这一课中, 我们不妨以“班级同学成绩单”展开具体教学, 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思考。如用“根据张小明同学的各门学科成绩创建相应的图表”, 引出饼图的适用范围;用“根据张小明同学的各次考试总分创建相应的图表”, 引出柱形图的适用范围;用“根据张小明同学语文学科的各次考试成绩创建相应的图表”, 引出折线图的适用范围。一物多用, 一用到底。正是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让他们带着问题去探索、去想象、去讨论、去解决, 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 让他们都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对完成“半成品”的评价:注重作品的整体感

教学片段三在“Word文档的编排”一课中, 一位教师向学生提供了如下“半成品”素材:在Word文档《自我介绍》的标题、个人形象图片、页脚和页眉三处留空, 意在让学生完成艺术字的插入、图文混排、插入页脚和页眉三步操作。课堂上, 大部分学生在留空处随意地进行了操作, 根本没有考虑作品整体的协调性。教师却没有针对学生完成“半成品”的情况给出进一步的建议, 只是简单地询问了学生是否已学会了图文混排的操作, 并来回巡视学生对操作技能的落实情况, 随即下课。

思考和探讨:教师提供的“半成品”只是为学生运用技术提供了一个“虚壳”, 没有考虑由“半成品”到“成品”后的整体设计。在给学生加工“半成品”的任务时, 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你想要一个怎样的整体效果”, 然后才是通过艺术字的插入、图文混排、插入页脚和页眉等操作来实现这一构想。这样, 可使学生在运用操作技能的过程中保持明确的目的性, 不会盲目地为了技术而技术。在这一课中, 我们教师不妨从以下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操作:艺术字的冷暖色调要与作品的整体色调相统一、文字环绕的方式要考虑排版的美观、页脚和页眉的具体内容要和主题内容相呼应。

小学作文教学的三点体会 篇3

关键词:小学;作文;体会

写作是学生语文水平的集中体现。要想让小学生学会写,须先教会观察生活、感悟课文、体验生活、心有所感、发而为文,方能言而有物,写出真情,即所谓的“实践——说话——写作”三部曲。从教25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作文课指导的功夫,在千朝百日的启发诱导中,在儿童心智情感的培养导引中。古人说:“功夫在诗外”,我来借用一下:功夫在平时。

一、开发课文“说”点,感悟生活真谛

课堂教学是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主阵地,语文教材则是借以开启心智、培养小学生“说话”能力的重要切入点。现行的小学教材选材广泛丰富,可开发的地方很多,如何敏锐地发现、准确地把握、灵活地启发是检验一个教师语文教学功力深浅的重要尺度。我们应让学生由被动、静态的学习转变到主动、动态的学习中来,发挥学生的想像和联想,让学生想得新颖、议得具体、说得活泼,为写作教学打好坚实的基础。

“想”、“议”、“说”的训练,我是从一、二年级着手的。一年级的《雪孩子》一文关于“雪孩子什么时候还会回来”,“再来时,山、湖、路、屋的风景怎样”的讨论;《小松鼠找花生》一文关于“花生真的被摘走了吗?”“与桃、梨、李、杏、枣等果树比,花生喜欢把果实藏在地下,小松鼠会有什么感想呢”的议论;都激起了孩子们的美妙想象,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二年级《草船借箭》一课时,让学生讨论“哪些内容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一问题,学生找出了二十多处能反映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描写,并说明了理由。又要求学生用这些描写方法讲一个生活中的故事,思路活了,故事会上才会奇思妙语,兴味盎然。

学生学会了讨论,学会善于表达自己和吸取别人的意见,慢慢养成了凡事问个为什么,遇事喜欢探究其中的奥秘,讨论起来各抒己见。会想、会议、会说了,然后把各自的见解写下来,居然成了一篇好文章。学生体会到,只要会说,说得具体,就不愁写不出有血有肉的文章了,我班今年又有六个同学作文竞赛获得了全镇较好名次。

利用和开发课文中的知识,作为说和写的训练点,还表现在写作教学涉及的文化传统、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上。小学语文教材可说是一座孩子思想品德教育的宝库,内容丰富,稍加点拨、时做回顾,教起来便会左右逢源,皆备于手。

二、开展语文活动,改进写作训练

经过多年的探索,我把作文课改为作文活动课,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作文教学的效率。我将集中、单调的作文课分解渗透到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开发写作之源,实行开放性命题,诱发表达欲和创造欲。同时,将一人一本作文改为一组一本周刊,用自己印制的活页作文纸代替作文本,将作文课与文学社融在一起。习作一完成,小组同学就各显其能,“出版”自己的刊物,并随时交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传阅、修改、欣赏、评论,共同劳动、共同享受,改变了过去只有作文课才讲作文,其它时间不闻不问的老做法。

课余时间,我还组织全班同学办墙刊、出黑板报、办书画展、开故事会、诗朗诵、课前三分钟演讲,节庆日的文艺节目也由老师指导学生自编自演,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和语文活动课,既锻炼了学生的自主活动、合作活动的能力,又激发了语文学习兴趣。从讲故事到编故事,从怕写作到爱写作,大量的语文实践陶冶了情操,开拓了眼界,学生写作的积极性空前大增,玩中学、乐中学,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教师的点拔指导时常有事半功倍、水到渠成之感,教之乐也在其中了。

三、师生共同批改,搞活一池春水

过去作文一般都是老师批改,谁不精批细改,谁似乎就大逆不道。一大堆作文本放在办公桌上,花费了老师大量的时间。到下一次写作文的时候,好不容易批改完发下去,认真看的学生却寥寥无几。学生写作文,老师改,各做各的一份事。不少学生这一篇指出的毛病,下一篇照样重犯,是“药”疗效不佳,还是“病”抗药性过强,还是把“药”扔掉根本未服?

针对这种现象,我进行了调查和反思。筛选出的治病方剂是:学生自己动手,互批互改。原因之一:摆正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青年人的共同特点,当今社会文明的熏陶,传播媒介的催化,青少年成熟期普遍提前,小学生凡事也总想说出个道理来,让他们学为人师,给别人改作文,个个都认真踊跃,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真正体现了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原因之二:培养学生修改文章的能力。过去一学期进行一两次修改训练,难以养成修改文章的好习惯,现在修改训练经常化,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到实践中去识别良莠,增长见识,从修改中悟出作文的真谛。原因之三:将老师从批改作业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增进师生的情谊。每次作文老师只批改一部分,减轻了负担,能放开手脚进行教研活动。师生共同批阅,平等相处,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亲密无间。

改进作文教学后,训练的次数明显增多,每人每月一般写三至四篇。这些习作在共同修改、广泛传阅的基础上,综合师生意见,选出部分“名篇”,再经过老师加工润色,汇编成《优秀作文选》。这些文章出自同学之手,心相近,气相通,味相投,无形中激起了“见贤思齐”的欲望。谁的作品选上了,谁心中就有一种创作的快感,任何物质享受都无法与之相比。而没有入选的同学,在羡慕的同时,也暗下决心,加大投入,力争下次“中奖”,激起了同学们的竞争意识,过去那种应付作业的消极心理被表现自我的精品意识所代替。全班写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物理教学的三点反思 篇4

“惯性”一节的教学,课本是先给出惯性定义,再演示“静止的物体具有惯性”、“运动的物体具有惯性”两个实验,验证一切物体都有惯性。这种安排,其特点是:先理论、后实验。教学实践表明:教材精炼,简捷明快有余,生动活泼不足,学生不易接受。究其原因,学习“惯性”前学生头脑中具有的惯性现象材料太少,课本只提供一个“伽利略理想实验”,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因此,学生总感生硬,难以接受。鉴此,我们改变教法:先实验、后理论,变验证型教法为探索型教法。这是符合初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的。下面就惯性概念的教学,谈三点体会。

一、建立“惯性”概念

1、激疑,引出“惯性”课题

(1)奔跑之人,脚遇障碍物时,人向前倾。何故?

(2)坐在汽车内的旅客,当车突然开动时,人向后仰。为什么?

身边现象,人所共知。学生却不能解释,激起阵阵疑团,欲罢不能。教师趁机引出“惯性”课题。

2、激趣,建立“惯性”概念

(1)学生做“抽尺”实验:把盛着墨水的敞口墨水瓶置于课桌边缘,下压直尺或三角尺。用手沿水平方向突然快速抽走直尺,墨水瓶巍然不动。学生疑虑:墨水瓶为啥安全无恙?教师演示“打板落蛋”实验(略)。学生嘀咕:鸡蛋为啥没落地摔碎?

师生共同得出:实验表明,一切静止的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

(2)教师演示“摸拟摔伤”实验:把布娃娃(头内暗置盛红墨水的敞口塑料水瓶)直立在小车上,手推小车沿桌面匀速平动。当车遇障碍物受阻停止运动时,布娃娃前倾,摔得头破血流。

师:小车匀速运动,布娃娃的运动状态怎样?

生:跟车相同,做匀速直线运动。

师:车停时布娃娃脚受车向后的摩擦阻力作用,脚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由运动状态变成静止状态。

师:车停时,布娃娃上身的运动状态怎样?

生:继续向前运动,摔倒跌伤。

师:运动的物体具有怎样的性质?

生: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水到渠成。教师给出惯性定义: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板书:

物理教学的三点反思 篇5

一、构建“导写与自写相结合”模式,优化作文教学过程

现代写作学认为:写作过程是事物在写作前头脑里加工的过程,它经历“双重转化”——客观事物向认识主体转化,主体观念向语言表达转化。因此,笔者认为:作文教学过程也必须尽可能与文章产生过程一致,因为只有经过这样的实际训练,学生才能形成真正的写作能力。同时,还要顾及“导学”与“自学”的两个方面,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互补学习写作学习。作文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参与,互相作用,创造性实现目标的优化过程。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一个“导学—自学”作文训练模式,步骤大体是:1.老师定标—学生定题;2.老师导写—学生自写;3.老师点拨—学生自改;4.老师评讲—学生总结。这一教学流程重在体现老师是“导”,而学生是“主”的主体性发展式的教学。

二、采用“给题与给意相结合”方法,拓展作文命题思路

怎样才能让学生“我能写”、“我想写”呢?笔者认为原则依然是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站在学生的立脚点上替学生设想设置作文训练任务。加强作文命题的实用性,积极探求开发智力培养创造能力的新途径,为学生提供情感表达的方便。学生表达目的一般分为五种:1.传达意志和要紧的事;2.为了记忆(备忘);3.为了使多数人知道;4.为了把情感传达出来;5.为了说服他人。在教学中针对这些方面的问题,有计划有目的地布置作文训练,对提高写作水平大有裨益。另外,作文教学还应重视创新导向,命题切忌陈旧,要力求新颖。例如《我的梦乡》、《假如我是你„„》、《1234„„引起的联想》等这些题目适合中学生幻想心理,能激发创作的内驱力,有利于迅速提取储存大脑中的物象知识。

下达作文训练任务时,应采用“给题与给意”相结合的方法,不要“一刀切”全是命题方式。可以统一命题,也可以按程度给题,还可因人给题,甚至可以只给一个“意思”、“意象”、“情境”让学生作文。“给题”一般多给几题让学生有选择地去做,“给意”一般给“材料”让学生自己命题。这些不同的命题形式,拓展了命题思路,广开题源,有利于兼顾共性,发展学生个性和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选材、拟题、审题的能力。

三、重视“他改与自改相结合”评价,培养作文赏析能力

修改过程是一个不断加深对客观事物认识、不断寻求好的表达形式的过程,其目的就是为了追求思想的深化和表达的完善。因此作文不仅需要他改,以明自己的不足,还需要自改,自品文章得失的结果。培养学生自改能力,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成为作文教学整个过程的主人,这不仅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而且适合了一切真知均来源于自身实践的哲学观点。笔者十几年来,一直十分重视培养作文“他改与自改相结合”的评改方法,让学生互改、自改,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不断加强赏析能力;采用“大家评”、“小组改”、“写后记”、“作小结”、“办展报”等方法,逐渐形成了一套“自改”、“互改”办法,收到了显著效果。

法硕真题的三点启示 篇6

20法硕考试刚刚结束,纵观整个试卷,跨考教育法硕教研室老师总结出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今年整体的感觉,还是继承了以往真题的特点,中正平和,问题设计的比较新颖,但是能够把握住重点,这是直接能给考生一种新的感觉,但同时通过我们的复习、学习,能够把握住学习思路和重点。

第二,从辨析题来看,紧扣热点,几个题目都是针对今年的一些热点来命题,比如第56题,就考到:辨析:“男女双方一经登记确立婚姻关系,双方的`一切财产均属于夫妻共同财产。”这就联系婚姻法的最新司法解释这个时事,所以广大考生在复习时要注意多关注时事。

概念教学的三点体会 篇7

一、重点概念抓住本质讲

对于每一章、每一节的每一个重点概念, 都要了解它的实质、地位、作用以及前后的关联.例如, 在讲“函数概念”这一节时, 定义域的概念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是函数两要素中的一个, 又是研究函数性质、图形的基础, 并在解方程和不等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定义域的实质就是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x的“全体”.教学中要讲清“有意义”的两层意思:①实际问题的实际意义.②解析式有意义.实际问题, 如:路程、时间等不能为负数.解析式有意义的, 如:分母不为零、负数不开偶次方根、对数的真数大于零以及三角函数与反三角函数的定义域要求.排除了无意义的情形, 剩下的就是有意义的了.再说自变量的“全体”, 实质是指:所有的一切, 不能漏掉一个.如求函数undefined的定义域, 不光要考虑负数不开偶次方根:x2-5x-6≥0, 还要注意分母不为零:x2-5x-6≠0, 综上解x2-5x-6>0, 得其定义域为 (-∞, -1) ∪ (6, +∞) .这样所得才是“有意义”的“全体”.

二、难点概念分散因素讲

有些概念抽象、难懂, 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而这些难点概念往往又是重点概念.如果在讲解中不能很好地突破, 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障碍.

如:在进行函数连续性的概念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定义1到定义2的过渡, 重点对定义2的讲解.将定义2分成三部分:①在点x0及左右近旁有定义.②函数在点x0处有极限.③函数在点x0处的极限值等于该点处的函数值.每一部分作为连续的一个因素, 又各自独立, 循序渐进.分别讲清各个因素, 再用具体的例子, 结合图形说明, 学生接受起来就容易多了.这样不仅掌握了连续的问题, 而且对后续的不连续的教学铺平了道路.

三、易混淆的概念比较、对照着讲

在学习中常常会遇到容易混淆的概念, 例如:交集与并集、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排列与组合.如果分不清将会导致思维混乱, 得出错误的结论.

在学习排列与组合这一节时, 学生解题常常不能正确迅速地加以区分, 究竟是排列还是组合问题, 从而导致解题难、错误多.其根本原因就是学生混淆了排列和组合的概念.为了讲清这两个概念让学生不混淆, 采用了比较、对照的方法.

首先, 从定义的文字上加以区别, “排列与顺序有关”, “组合与顺序无关”;排列是从n个不同元素中每次取出m (m≤n) 个元素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而组合只须把取出来的m个元素放在一起就行了.因此, 元素相同时, 排列顺序不同是不同的排列, 却是相同的组合.即是任意交换两个元素的位置, 就导致结果发生变化, 这样的问题就是排列问题.

其次, 用一些较简单的、条件类似的, 但容易混淆的排列、组合的问题进行比较与对照. (在教学中最好列成表的形式) 如“有10个人互相通信一封, 共要通信多少封?”“有10个人互相通话一次, 共要通话多少次?”显然前者是排列问题, 因为甲与乙通信和乙与甲通信是两种不同的情况, 但后者是组合的问题, 因为甲与乙通话和乙与甲通话是相同的.又如“从40人中选出3人当正、副班长及生活委员, 有多少选法?”“从40人中选出3人担任班级干部有多少选法?”前者由于与顺序有关是排列问题, 后者是组合问题.

最后, 用一些排列组合的综合性的问题, 向学生讲明什么时候应是排列, 什么时候应是组合.例如, 从1, 3, 5, 7, 9里每次取出3个数字, 从2, 4, 6, 8里每次取出2个数字, 一共可以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五位数?显然, 从两组数字里取数是组合问题, 因为数字的取出与顺序无关, 只有数字不同时, 结果才不同.但所取出的5个数字组成五位数就是一个排列的问题.数字虽然相同, 但它所在的位置不同时, 所得的五位数的数值就不同.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三点做法 篇8

一、多看课外书和优秀习作

在《小苗与大树对话》一文中,小女孩就怎样才能写好文章采访季羡林爷爷。季老的回答是:“得多看点儿课外书。”这表明了季老对儿童阅读的支持。杜甫也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名句告诉我们大量阅读书籍,在写作时就会如有神助,点明了阅读积累与写作倾吐之间的关系。要想写好习作,平时就需要大量阅读。

作家叶文玲也曾在《我的“长生果”》一文中写道:“有一次命题作文〈写一件不愉快的往事〉,我的情绪分外激动,觉得自己得到了一个大显身手的好机会。小时候受一次委屈,平时积累的那些描写苦恼心境的词语,像酵母似的发挥了作用。”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课外阅读对于习作的重要性:只有平日里积累丰富的课外阅读和真实的情感体验,才会在实际的习作中文思泉涌。

二、平时加强习作片段描写的训练

所谓“片断作文”指用较小的篇幅表现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或叙述,或说明,或描写,或论述,做这种片断的习作练习,就叫“作文片断训练”。片断作文教学有利于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要求,促进学生走上作文成功之路。因此,片断作文教学的理念和方法在新课改中具有现实意义。

作文片断描写训练需要分类分阶段进行,分类即把作文分为四大类——写人、写事、写景、写物,分阶段即是分不同的时间进行不同片段练习。比如:上周练习写人片断,下周练习写事片段。再如:上二周练习写景片断,下二周练习写物片段。

就写人来说吧,要写出人物的外貌特征、衣着打扮,通过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针对这一片断描写,笔者在教学中分两方面进行训练。一方面是对人物外貌特征、衣着打扮的片断训练,并对学生出示例句。如:“我的妹妹今年7岁,很讨人喜欢。她长得不高,梳着油黑的齐耳短发,小圆脸白白胖胖的,她的眉毛很浓,弯弯的像两片柳叶,眉毛下长着一双又黑又亮的大眼睛,雪白的牙齿中缺了颗门牙,一笑起来可逗人啦!”所谓特征就是指特点或者是独特之处。根据这些要素来理解其含义,再写就容易掌握了,最后让学生仿写例句。经过一周的专项练习,学生就掌握了外貌特征的写法。

另一方面是通过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的片断训练。在这里同样讲解两个词的含义:具体事例、性格特点。具体事例是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这个具有代表性的事例,要能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所谓性格特点是指在态度和行为方面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如开朗、内向。经过讲解这两个词的具体含义,学生才容易明白写作的内容,然后再让学生仿写例句,最后就例句让学生理解写作内容,老师指出不足,请写得好的同学上台朗读,并讲讲自己是如何写的,让其他学生借鉴。经过一周或两周的专项训练,学生就容易掌握其写法了。

三、结合教学实践教会学生列提纲

列提纲进行写作至关重要。什么是作文提纲?作文提纲又叫作文计划,列作文提纲就是制定作文计划,它是构思、布置篇章的具体外在表现形式。“纲”原指网上的总绳,“提纲”就是提住网上的总绳。古人认为:只有整张渔网都连在总绳上,渔网才会有条理而不零乱,善于撒网的人,一定是提拉网的总绳,而不是一个个地去拉开那数不清的网眼。这说明了列提纲对写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如何列提纲呢?

作文提纲一般包含三个部分内容:①题目;②主要内容和中心。要在题目下面,简要地写出这篇作文的主要内容及要表达的中心思想;③结构安排。这是作文提纲的主要部分。

在安排结构时需注意做到以下五点:

(1)安排好材料的组织顺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全文准备分为几大段,每段写什么,要以小标题的形式,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起来。

(2)确定好重点写的内容。要依据表达中心的需要,确定哪些内容是主要的,哪些内容是次要的,标明“详”“次详”“略”的字样,重点段又打算分几层来写,先写哪层,后写哪层,具体列出准备重点写的步骤、次序。

(3)依据文章选用的材料及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确定好开头、结尾,并在提纲中简要说明。

(4)设计好点题的时机及具体的方式、方法。

(5)考虑好层次之间、段落之间如何衔接过渡,哪些内容需照应,如何照应,也简要标注一下。

为了帮助学生学会列提纲写作,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以提纲的形式要求学生预习课文,讲课先以提纲式讲解,使学生更容易把握课文。这样学生就弄清楚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为后面的作文列提纲做铺垫。所以每次单元训练习作,我都以提纲式内容出示,然后再进行详细讲解。学生紧扣提纲写,不仅不会走题,而且以后遇到类似的作文就会列提纲了。

总之,要想写好习作,就应该多看课外书,多积累好词好句,平时加强片断训练,列好写作提纲,这样才能把习作写好。

“北大保安上大学”的三点启示 篇9

“北大保安上大学”的三点启示

作者:张玉胜

来源:《今日教育》2013年第06期

过去20年里,北大保安队先后有500余名保安考学深造,有的考取大专或本科学历,有的考上重点大学的研究生,有的毕业后当上了大学老师。(5月12日《燕赵都市报》)与一些在校大学生逃课、沉湎游戏、荒废学业相比,北大保安“站着上北大”的励志故事着实让人感到另类与欣慰。

也许,在人们的常识里,“保安”不过是身处社会底层的草根一族,但北大保安却不乏向上涌动、拼搏圆梦的勇气和志向。他们守护着燕园,更守望着理想。相继拥有“北大保安”“北大中文系学生”“支教老师”三个角色的甘相伟,以“起点不能决定终点”作为其追梦成功的人生感慨,这既是对500余名北大保安考学深造的生动诠释,也是对时下风行的“起跑线”说的现实否定。梦在心中,路在脚下,才是圆梦成才的内在驱动力,这是“北大保安上大学”带给我们的启示之一。

打造温馨品牌的三点思考 篇10

现实面前,急需反思什么是打造温馨品牌

在现实中如从恒源祥12生肖到送遍天下人的黄金搭档,从分众无线卷入垃圾短信的灰色产业链,再到堪与本山大叔比高下的电视直销界的精英侯总,等等。这一切正葬送着广告可信度与公正性。中国青年报在线调查显示:61.7%的人对此类广告持“排斥”态度,“没感觉”的占28.9%,只有9.4%的人喜欢。而在购买行为调查中35.5%的人表示:“碰上此类广告,虽有印象,但不会购买”,还有37.8%的人表示“不仅自己不买,还会奉劝身边人也排斥它”,在他人口碑会对购买产生重大影响的中国社会,这无疑是对品牌宣判了死刑。

面对现实,不能仅停留在对这些恶俗广告批评与谴责的层面。深入挖掘会有更多发现:

第一,本末倒置的幼稚:江南春的一句“广告是用来改变消费者态度的,所以一定要变态”成就了“宁让人骂死,不让人忘记”的恒源祥。恒源祥让人们记住了变态,却忘记了广告本来的作用,这样的本末倒置是业界一直片面强调注意力经济的恶果,抓人眼球的形式需要绝佳的创意支撑。虚有其表,哗众取宠,其下场很惨。

第二,引以为豪的知名度:事后企业大开新闻发布会、追加元宵广告等,似乎很满意眼下的传播效果,分众无线的一位副总更直接:“你就算删我短信,还得看一遍”。这是将恶名远扬、消费者的排斥认为是企业利润的源头,无须敷述,滑稽之至。

第三,对同类品牌及媒体的二次污染:首次污染是指向消费者的视听,那二次污染则是对业界的公信力。试想其他品牌创意近期再包含民族喜庆的节日元素会让消费者联想到什么,刊播频道的信誉也受牵累,新媒体的引以为豪的精准诉求也被视为无孔不入。最可怕的结果是消费者对广告形成偏见,那将标志以后一切诉求的出发点是改变对象态度,而那又是被公认为最难解决的环节。

如何打造温馨品牌

1985年4月可口可乐由于更改配方而遭致大规模抗议,最终不得不恢复经典可乐的生产。而今天如果恶俗广告榜上的品牌停播广告,必会引来叫好声一片,此间反差竟是如此巨大,

现今国内企业在营销活动中过于关注量的评估:知名度+美誉度=销售额、购买次数=品牌态度、连续购买次数=品牌忠诚,却忽视表象下的实质――如何拉近与消费者的心理距离。因此从透视消费者在品牌接受中心理特点,我们提出寻找打造与消费者心理紧密相连的品牌法则。

(一)品牌接受中消费者心理

(1)消费者的第六感――品牌印象的主观建构:类别化、极化与整体化。在奈特•希亚马兰导演的《the sixth sense》一片中,男孩柯尔总能看到常人未见的灵异之事。消费者眼中品牌同样也出乎商家意料之外,主观建构中出现以下现象:

一是面对繁杂的信息,尤其在消费情境中,消费者更偏向于经济的认知方式,即付出极少认知资源占有最大量的信息。类别化记忆品牌个性便是捷径之一,即以某类形容词概括一类品牌,品牌可以是跨品类跨地域,但只需有相似品牌个性,就可能聚集在一起。如百事、M-zone、ipod、NIKE被年轻、活力、探索、乐趣划分为一类,雀巢、宜家、OLAY则被包含在温馨、呵护的范畴内。

二是经济的认知方式的直接后果便是极化与整体化,即认为某种品牌只代表一种品牌个性,并且加工过程中,屏蔽有悖于既定个性的信息,完善并填充缺少的信息。也许百事只说了句:年轻一代喜欢喝的,结果在消费者心目中,却赋予百事一切80、90后的特质,也许BMW要成为年轻成功人士首选,结果一切年轻成功者特质(内敛、睿智)都被赋予BMW。这一切对于品牌好处在于强化品牌独特鲜明个性,危害在于打开一扇门的同时关上所有的窗。

(2)品牌的象征意味,主导着消费者选择:商家与消费者本质上是完全共赢关系,并非什么精确打击、优势轰炸而显出一副斗得你死我活的姿态。即使花几万买一个LV的包、花上百仅是在Starbucks喝杯咖啡,消费者获得的不是经济价值或功能利益,而是品牌象征意味带来的心理满足。品牌与产品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以独特的个性满足消费者心理需求,从而与消费者建立起情感联系。恶俗品牌如此作践自己,倒也与消费者建立情感联系,只可惜是厌恶、排斥、恶心的联系。消费者自我形象提升的需要、使用中自身体验与可能的社会评价才是品牌个性塑造的出发点;

(3)偏见抑或忠诚:在品牌态度形成前,如果信息缺失,加上客观环境的误导,习惯概括化加工品牌的消费者极易对品牌形成偏见。非常可乐的新上市让人联想到汾煌、天府、少林等等,同样即使再物美价廉的商品通过电视直销一播,经过赖总一吹,效果也大打折扣,可能出现偏见前就应知道回避什么、诉求重点又是什么。正面态度的强化成就了品牌忠诚,当有人还在因小范围品牌选择加速而认为品牌忠诚已经消逝时,内维尔•艾斯戴尔曾宣称可口可乐全球销售有近七成是品牌忠诚带动的。重度忠诚者是企业最大的利润源,中度忠诚者则是在几个品牌间游离,而频繁转换品牌的轻度忠诚者也许比重较大,但对企业利润贡献却是最小,因此保持核心目标群的稳定才是重中之重。

对中职语文教学的三点认识 篇11

一、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素质相对较低已是不争的事实。学生缺乏求知欲,厌学情绪突出,学习缺乏主动性,纪律松散,让老师们感到“头痛”。加之很多老师教学仍不能摆脱传统教学模式,还习惯于“满堂灌”式的教学,使得整个语文课堂枯燥、沉闷、毫无生趣。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社会需求。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大力改革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努力提高学生素质,以满足社会需求。

(一)全面实施多媒体教学

直观的多媒体教学可以节约教师的板书时间。使多种先进教学方法的实施成为可能,而且声音、影像的视觉刺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应大力推广。

(二)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

1、讨论式

学生在“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讨论中完成了教学目标,训练了学生的口才。

2、启发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举相近的例子来启发学生,通过举一反三,变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易。

3、情景式

创设情景,学生参与表演,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

4、自主式

“自主式”教学法综合运用上述三种(或更多种)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在收集信息、发现问题等方面的兴趣、特长,让学生在自我学习中体验价值,从而达到拓展知识的目的。

当然,教学方法不是一堆公式,其关键在于操作者的活用,教师的教法思路同样有一个求活的问题,要研究不同的教学内容,研究不同的教学方法,灵活地加以运用,适时进行操作。

二、结合专业特点,增强服务意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因此,语文课教师,应主动强化服务职教的意识,要和专业课教师多沟通,深入了解不同专业对语文课的要求,力求在语文课的学习中有机渗透与培养专业综合素质有关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应让学生懂得语文是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工具课,它是学好专业的前提,是就业的一张门票,让学生引起重视。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语文课为专业课服务呢?

1、首先,教师要从应试教育中跳出来,让语文知谚同专业课结合起来,发挥语文的工具作用。如:每学期安排一定数量写作与专业课相结合的文章,电修班的同掣修理电冰箱、电视机后,让学生以修理原因、过程为素材,加以总结,写成文章;计算机班的同学每一次比赛后,让每一位同学写出这一活动的过程和体会;经常让旅游班的学生练习写导游词等等。学生开始写时有一定困难,经过一段时间训练之后,学生就能写出文从字顺、专业性强的文章。这样学生对所学专业不仅能熟练操作,而且形成了理性认识,语文课与专业课融为一体,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2、加强活动训练。为了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和交际能力,语文课应时常开展各种训练。如:演讲比赛,口头求职,自我介绍。针对专业和招聘要求不同,模拟招聘现场,提高学生遣词造句及面试对答如流的应变能力。当然,这种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取得,只有长期训练,认真学好语文并加以运用才有良好的表现。作为语文教师,应扎扎实实做好这些工作,为学生今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注重应用文教学,提高文书写作能力。应用文是处理事务、沟通关系、联系工作、商洽业务等不可缺少的文字工具,能写应用文是中职生必备的素质。加强应用文教学,是满足学生实际应用需要的重要途径。但现行的不少中职语文教材把应用文写作作为“附文”来对待,没有突出中职语文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我专门对学生进行各类应用文的教学,训练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学生毕业后非常受欢迎。

三、渗透德育,奏响“学会做人”的动人乐章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育人,育人应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面对生源素质日渐低下的中职学生,我们更应该肩负起育人的职责,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门或几门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使之成为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其中,德育是第一位的。道理很明白,如果我们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候,不注意对学生进行“德”的培养,那么,这种教育是失败的。这样的学生无论学习多么好,对社会对国家也不会有多大益处。甚至会起到反面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将育人的思想贯穿始终,让学生在接受必要的科学知识的同时也接受做人的教育,逐渐完善其人格,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起文明优雅的形象,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特别是语文课,更应渗透德育,奏响“学会做人”动人乐章。

1、吃苦耐劳品质的教育

由于现在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长们爱如掌上明珠。往往溺爱学生,对学生要求相对较宽,久而久之便会养成好逸恶劳、不思进取、好享受、怕吃苦的不良习气。不少中职校学生毕业后到工作岗位,一点苦也吃不了,有的甚至干几小时就逃跑了。对工作挑三拣四,缺少吃苦耐劳的品质。作为语文教师,应结合具体课文,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吃苦耐劳、敬业爱岗等职业道德品质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就业观,为今后走向社会做好充分准备。

2、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目前学生中独生子女占绝大部分,优越的家庭和社会条件,使他们中的相当大的一部分人,自我意识往往大为膨胀,而对于集体、社会、国家的责任感相对淡薄。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通过教材和拓展阅读,系统地、潜移默化地、多方面地渗入这方面的教育,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做一个有责任心、爱岗敬业的人。

改进物理实验教学的三点思考 篇12

一、要全方位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1.在实验前做好充分准备。教师应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写出来, 并在实验案中备写出“实验探究目的、实验探究猜想、实验探究设计、实验探究数据统计表设计、实验论证、实验结论及实验改进和注意事项”等。不仅要形成书面文字,而且要亲自预做实验,做到心中有数,实现“探究”。

2.更新传统教学理念。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教师角色也从原来的“表演者”转变为“研究者、探索者、合作者、指导者、服务者”。物理实验教学也应如此,应改变以往的“说实验”、“画实验”,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科学地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动手、思考、质疑,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真正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

3.通过亲手制作器材以激发兴趣。让学生动手制作实验器材,可以提高学生动脑和动手的能力。因此, 实验教学中, 不但要让学生做课本上要求的实验, 还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自制一些实验器材。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巩固知识, 掌握方法,而且能使学生发挥聪明才智,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二、要把实验教学与多媒体技术有机整合

1.多媒体技术作为演示的工具。实验课不仅要让学生记住实验步骤和相关结论, 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透彻理解,完全掌握产生实验结论的过程。多媒体技术作为演示的工具,可使静态事物动态化,微观现象可视化,抽象知识形象化,完成难做实验的仿真模拟,进行物理过程的动态分析,以及利用一些实验的软件快速增加练习,训练学生观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多媒体技术作为信息加工的工具。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作为展示工具来使用, 而且可以使信息处理高速化和智能化,在实验数据的获取、分析、处理上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一些通用软件的数据处理界面非常接近实验数据的记录方式, 能够将数据以图表的形式给出,并显示出最终的结果。

3.切实处理好模拟实验与传统实验的关系。多媒体技术可以突破传统实验仪器的局限性,补充、完善实验的不理想之处。因此,把模拟实验与传统实验结合起来,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模拟是被理想化的模型,只要是操作方便、效果明显的实验,无论从真实性还是从效果来看,都不能用计算机模拟来代替, 如果一味用虚拟的过程替代真实实验, 将会弱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意识,背离实验教学的初衷。

三、要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理解知识

物理教材中的个别实验, 因为当时设计实验的条件和现在实际教学条件的不同, 从实验的意义和作用来看,实验效果不够理想。其实,教师应敢于创设条件,如,让学生制作学具、教师制作教具等,将课堂的演示实验搬到学生中来, 使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和感悟,真正达到对知识的理解。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物理术语的表达能力,又可避免学生回答、解释物理问题时的语言生活化。例如,在“变阻器”一节的教学中 ,考虑到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教师在演示了电阻定律之后,可直接用镍铬合金丝来改变灯泡的亮度, 让学生观察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和灯泡亮度的变化关系, 之后再把电阻丝缠绕在铅笔上, 用胶带缠好两端, 用纸夹当作滑片,变成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让学生观察。这样学生既能搞清原理,也能认识到改变结构的好处。

总之,一位德才兼备、学识渊博、勇于创新的教师对学生有着莫大的示范作用。所以,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实现“三维”目标,逐步转换角色,让学生走上讲台,教师回到学生中去,真正做到:“学生力所能及,教师避之;学生力所难及,教师助之;学生力所不及,教师为之”的新课程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成绩和能力得到提高, 才能使物理教学的整体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达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

听于永正老师的三点感触 篇13

第一点、朗读有四大技巧:

1、停顿。题目读完要停顿,并且与正文朗读也不同。课题要庄重,文本要有情感。如果语气没有变化,听者就会疑为题目是一句话。读书就像说话一样。句号要停顿。读出停顿,才会读完整一句话。段与段之间更要停。文本中有情感的转换、变换也要有停顿,2、重音。哪些是最想告诉大家的要重音,语法重音。充当谓语的应当重读。这样读书才有语感。定语和状语自然也要重读。

3、语气。自然就是好。读书象说话一样,不要刻意的带着朗读腔。最难读的是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读谁像谁。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4、节奏。哪地方快,哪地方慢,哪地方欢快,哪地方凝重。

第二点、课堂妙语

1、你说得真漂亮!

2、大家不必急于回答,再读一遍课文,体会体会。

3、要相信自己,要有信心。

4、说得真好!大家看,她笑了,这是胜利的微笑!

5、妙不可言,是不是?

6、里面更多的是作者的情,这就是我们祖国语言的魅力!大家细细读读这一节,由你们自己去体会体会。

7、同学们读得很美,很有味,这就行了。

8、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不就明白了吗?

9、读书不要慌忙,静下心来读慢一点,一边读一边思考。已经看出来的同学,可以把你的看法写下来。写完了,要读一读,看看顺不顺嘴。

10、同学们我们就要这样读书,要和生活联系起来,和自己的经验、经历联系起来,这样就会理解得比较透彻。——第二节写得很美,大家读读,要读出感情来。

11、找一个最不喜欢作文的同学阅读;找一个习作水平最高的同学。第三点、示范就是最好的指导

每一篇课文的教学教师需先做到读通读顺,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再把自己的感悟通过读展现给学生,这样的朗读指导才是底气十足,才引人入胜,才更有效果。

特别是在评课时,示范的那几段效果非常好,教师阵阵的掌声就是最好的证明。物以类聚,写字指导也是同理。教师每一次认真工整的批语,教师每一次规范工整的板书,对学生都是一次引领。或许,你没有一幅圆润的、富有磁性的嗓音,但你可以用你的真情投入去打动学生;或许你不能写一手漂亮的粉笔字,但你可以用你的认真严谨去感染学生。

上一篇:共建讲话下一篇:会计个人工作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