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始业教育(精选8篇)
一、现状:面对新环境,许多大学新生无法有效适应
从中学到大学,宛如进入一个新天地:新的学校、老师和同学,新的学习内容、学习条件和学习方式,新的生活方式、活动方式。习惯了应试教育和长辈全方位照顾的大学新生,身处多年神往的大学,许多新生却不知如何去应对。面对新的学习环境,众多大学新生无法找到新的支撑点。在学习方式上,现阶段,普通高中仍然面临着升学考验,高中时代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牵着走“、“家长赶着走”,学生习惯于“境鸭式”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学生并不是真正的主体,而是被动的“接收装置”。大学学习强调启发式教学,课堂讲授时间相对少,学生自己安排自习、阅读、钻研学问的时间相对多,这就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这种转折,对于经受了十几年“境鸭式”教学方式的熏陶,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几乎定型了的大学新生来说,如猛然进入断乳期的婴儿,通常难以适应。从学习任务看,中学生的学习任务主要是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而大学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场所,大学生既要学习专门知识,又要掌握专门技能。从学习目标看,高中生学习目标很明确,教师上课的针对性也极强。大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与中学不同,大学生主要靠自己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特别是教育部对各学科教学时数进行调整之后,上课时数明显减少,学生自学时间大大增加。一些大学生无法在学习上找到新的支撑点,不知道该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么学,因此感到空虚无聊,少数学生在浑浑盔盔的心态中度过美好的大学时光。
面对新的生活环境,众多大学新生无所适从。从生活方式看,中学生大多住在家里,不少人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生活空间,起居由父母安排。而大学生活主要是集体生活,住宿舍吃食堂,凡事要靠自己处理,这种改变对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学生是严峻的挑战。从生活习惯看,不少大学生远离家乡,离开了原来熟悉的生活环境,饮食、气候与语言环境的变化,作息制度与卫生习惯的不同,都可能造成其适应不良。从生活范围看,中学生生活领域较窄,基本上是从家门到校门,生活的中心内容是学习,课余时间很少,校园生活单一。而进大学犹如从“小天地”来到“大世界”,生活领域大大拓宽。大学校园对新生来说几乎一切都是新的,新环境给大学新生带来新鲜感的同时,也使相当多数学生感到无所适从。
面对新的人际关系,众多大学新生束手无策。从交往的方式与对象看,中学生个性单纯,较合群,人际之间利害冲突较少,即使发生了人际冲突也有家庭环境可以缓冲,到了大学,各地来的同学家昧乎生,重新组成新的班级,生活在同一个宿舍,脾气习惯各不相同,人际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加之师生关系不像中学密切,有时几天见不到老师,又远离父母难诉衷肠。从人际交往的要求看,中学生学习压力较重,又有亲情的缓冲,对友谊的渴望虽较强烈,但受一定遏制。进入大学,新的伙伴,新的环境,要求大学生独立地主动地与人交往,社会化要求急速提高,从大学生自身来讲对友谊的渴望强烈,但由于缺乏交往技巧等原因,常难以建立友好协调的关系,易发生人际冲突。一些新生对此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显得束手无策。他们一方面没有从旧的人际关系中拔出来,另一方面又没能尽快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总觉得与周围的一切格格不入,封闭自己,逃避现实,把自己当成局外人,若得不到正确的引导,有可能形成病态封闭的心理。
面对新的管理环境,众多大学新生不知所措。在教学管理方面,中学实行学年制教学管理,必须修满三学年才能毕业,而大学大多实行学分制,学习不受学年限制,只要修满规定的学分,就可以提前毕业或者延期毕业。表面上这是比较宽松的管理环境,但实际上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更高,学生学习压力更大。在管理方法方面,由于有高考升学压力,中学对学生各方面管理都很严格,学生的言行有教师管教;而大学主要依靠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尽管有辅导员斑主任,但是他们与同学见面少,师生关系较松散,其职责主要是把握大方向,通过指导、组织开展各种活动来发展学生的自主、自立、自理能力。许多大学新生只认识到这种形式上的由紧到松的变化,从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没有积极主动适应这种变化,加强自我的管理能力,一遇到因难和挫折,就难以自拔,影响学业和成才。
二、分析:新生无法适应大学生活的原因从中学到大学是人生的一个巨大的转变,这一转变要求大学生做出必要的心理调整,可以说,大学新生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是其角色行为和身心状态带有质变性质的特殊社会化过程,许多大学新生无法适应这种转变,导致大学新生不能适应大学新生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学校角度分析,一是中学管理与高校管理缺乏连续性。中学管理与高校管理各自形成独立的封闭体系,相互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缺乏必要的连续性。中学习惯于对学生实行严格学习生活管理,而高校倾向实行宽松式学习生活管理,教师较少过问大学生学习生活问题,大学新生必须进行自我学习生活管理。适应了中学管理的大学新生受习惯性心理定势影响,不会因为他们从中学生一跃成为大学生而自然而然地完成对高校管理的适应,部分大学新生因此产生不知所措和无所适从等心理困扰。二是中学教学与高等教学脱节。中学教学与高等教学在要求、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均有显著差别,而目前高校恰恰忽视了对大学新生的学习指导,大学生学习动机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现象具有普通性。大学新生学习内容方法指导处于真空状态,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缓慢摸索,逐步积累经验才能完成由被动学习习惯到主动学习模式的转变,这种自我摸索不仅费时,而且未必成功。正因如此,许多大学新生有较长的学习适应磨合期,部分学生合适应不良。三是高校专业调整滞后于社会发展。随着以数字化网络化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在全球蓬勃兴起,我国正实现由传统经济向现代知识经济转软,社会各个领域发生了团天覆地的变化,产业结构大规模调整,新兴行业不断涌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原有的教学观念和专业设置已越来越不适应这种变化的要求,部分专业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沉重,虽然一些高校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教学观念和调整了专业设置,但仍面临不少因难和问题,这种现状严重干扰和影响了大学新生的适应。影响大学新生适应的客观因素还包括中学生择业指导缺乏,高校忽视大学新生学习指导和心理辅导,以及高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新缓授等。
从学生方面分析,一是大学新生心理行为系统尚不完备。大学新生行为和心理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节和自我监督系统尚不完备,他们往往缺乏对自己能力和知识水平的客观认识,常表现出自评过高或过低等极端的自我效能感倾向。二是社会阅历和知识经验有限。大学新生受原有社会阅历和知识经验的局限,认识过程和情感特征系统带有明显的幼稚性、片面性、刻扳性特点,这位他们常不能系统全面地认知主观理想与客观现实间的辩证关系,易造成理想与现实矛盾的失落感和冲突。三是挫折心理承受能力差。大学新生大都是中学里的佼佼者,长期受家长和老师的过分保护,心理上存在较高的自我效能感,一部分学生的挫折心理承受力比较脆弱。而在大学里总会有部分学生沦为后进生或表现乎乎的普通学生,从而产生挫折感和失败感。
三、对策:开展始业教育,实现大学与中学教育的衔接综上分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并非一帆风顺。因此要求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新生的心理、行为特点,重视始业教育工作,及时主动地关心、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新生活,实现大学与中学教育的衔接,为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基础。根据我们的实践与探索,当前,对新生始业教育重点要从以下环节着手。
开展校史校风校纪教育,帮助新生尽快进入角色。通过校史教育,让新生了解学校的过去、现在及未来发展的前景,用已取得的优势、成绩和荣誉,唤起新生的成就感和上进心,即“今天我为母校骄傲,明天母校为我骄傲”。校史教育要系统规范,使学生了解到比较全面的校情、学校概况、教学科研力量、学校培养人才目标及学校历史和前景,并突出学校的发展态势。通过校纪校规教育,使大学新生认识到大学生应承担和履行的道德与法律的责任和义务,从而强化大学新生的法制观念和自律意识。开展教学管理制度教育,使学生一人校就了解大学和中学教学管理上的差异。开展学生管理制度教育,尤其是遵规守纪的教育,使学生了解纪律的种类,清楚违纪的严重后果等内容,并把本校学生违纪被处分的情况进行分析,通过详尽的讲解,使学生加深对规章制度的印象,树立纪律观念。dCAr通过军事训练,使大学新生进一步增强组织性、纪律性,培养他们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为他们适应大学学习环境作好准备。
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使新生树立起明确的奋斗目标。理想信念是个体人生幸福事业成功的精神支柱,能给人以信心、勇气和力量。一些大学新生招考上大学作为自己的唯一奋斗目标,随着大学考上,这一目标的实现,又陷入目标失落的境地。通过理想信念教育教育大学新生,大学只是人生道路上的加油站而并非登上了学业的顶峰,大学仅是进入社会的阶梯。大学生必须根据高校的培养目标,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根据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重新确立适合自己发展的奋斗目标。同时,通过形势政策教育,使大学新生认清形势,明确责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开展专业思想教育,增强新生学习的内动力。要向学生说明所学专业的课程性质和知识结构,本专业就业前景,自己以后可以胜任的工作领域及单位;请学生所学专业有造诣的学者作报告,介绍本专业在国家发展、人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本专业领域的学科前沿奋斗目标,本专业的知名学者和杰出入物;也可以请本专业高年级学生介绍自己的专业思想形成过程,以及学习专业的体会。此外还要组织学生参观专业实验室,组织专业思想讨论,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使学生热爱本专业,决心为自己选择的专业奋斗,树立学生专业学习的信心,激发新生学习的内动力。
开展学习方法指导,激发新生学习兴趣。对每个学生来说,大学是人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它为其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提供了机遇,为大学生将来创业打下了基础。开展大学新生始业教育,要指导学生制订和完善大学学习与发展目标规划。帮助做好大学生在大学生活的每一阶段的自我设计,把直接的短期学习目的和间接的远期学习目的相结合,把每一阶段的学习生活与自己的未来发展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找到自己的明确定位,使学习生活有目的性。指导学生认识大学学习的特点,掌握大学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大学学习更多地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引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用学术研究的方式去思考、研究问题。要帮助新生克服依赖性,培养其独立学习能力。可以请高年级成绩优秀的学生介绍学习方法和经验,如如何听课、作笔记、自学等,可以请专家介绍如何查阅、选择、运用图书馆的文献资料。要鼓励新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与同学交流,参加各种兴趣小组、社会实践、科技活动,从多个渠道、多种方位获取信息,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指导新生与人相处,提高新生人际交往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增进大学新生身心健康,使之能顺利完成学业。所以,开展人际交往教育是大学新生始业教育的重要方面。要针对大学新生在新的人际交往中出现的不良心理和情绪,及时加以引导和帮助,使他们能以良好的心理态势去面对新的人际交往和复杂的人际环境。要教育大学新生加强个性品德修养,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以诚相待,以心换心,用真情去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得到他人的理解、支持和帮助。同时,要指导大学新生掌握人际交往方法和技巧,使大学新生能有效地交往。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引导新生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刚入校的大学新生对校园的一切都感到新鲜和好奇,面对校园琳琅满目、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他们一时还难以选择和接受。可以向新生介绍校园课余文化活动,使新生能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点进行选择,以满足他们表现自我、实现自我的心理需求。同时,也可以充实他们的课余生活,培养他们多方面的能力。
开展心理教育,提高新生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针对大学新生中由于对大学环境不适应而导致的心理不健康现象,要进行必要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做好他们的调试工作。可以开设有关的选修课或者请心理学专家进行心理健康和心理疏导的专题讲座,帮助大学新生学会自我调整。设立心理辅导(咨询)中心,让心理辅导人员对新生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摆脱心理障碍和压力。建立新生个人心理档案,掌握心理健康现状,发现问题,做好新生过渡期的引导工作。加强“适应性”训练,塑造健康人格。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新生的心理素质。对极少数大学新生中出现的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情况,除及时组织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外,还要及时与家长建立联系,通过学校、家长、专业机构三方面一起帮助学生,使其健康发展。
大学生始业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新生始业教育,指高校为了使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而进行的准备性教育。心理学上,有个“首因效应”,它告诉我们进入一个新的环境,第一印象和先入为主的观念往往是最深刻的。作为入学后的“第一课”,它在培养新生环境适应能力,缩短角色转换的适应期,使之尽早掌握大学的主动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1 学生个体适应性发展的需要
从高中进入大学,大学新生会出现一些生活上,学习上不适应的现象。比如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方法不适应;不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管理方式;人际交往不适应,心理调适能力差等。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在大学期间充分发挥出每一位学生的个性潜能,成为大学生始业教育首要考虑的问题。
1.2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指让教育者采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受教育者正确审视自己的优势,发掘自己的潜力,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个清晰的认识与充足的准备,从而在适合自己的领域更好更快的成长。对大学新生进行科学、合理、及时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无论对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还是对学生个人的未来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始业教育对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传统大学生始业教育的局限性
传统的大学生始业教育仅仅局限于一些形式。入学教育时间短,缺乏计划性,大多学校的入学教育在时间安排上比较集中而短暂。基本上是利用军训期间的空余时间突击进行随机性较大;教育内容单一,缺乏全面性。教育内容局限在校规校纪的学习、专业介绍、院系的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上而对新生即将面对的思想、生活、娱乐等诸多方面的实际问题却涉及不多,教育形式单调,缺乏多样性。在形式上仍然沿袭传统的模式。教育方式单向,缺乏互动性,教育组织单干,缺乏统一性,入学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必须统一领导,多方协调,齐抓共管,方能取得成效。基于以上传统始业教育弊端的考虑,把大学生始业教育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来完成。把大学生始业教育课程化,对于受教育者而言,即把始业教育作为一项系统的理论来学习,加大学习的实效性。大学生始业教育课程化指导理念
要实现始业教育的课程化,把始业教育作为一项系统的课程来探讨,首先应该明确课程的概念。古德拉从课程层次上来定义分为五种:理想课程、正式课程、知觉课程、运作课程、经验课程。不同的课程层次需要不同的课程理念指导,始业教育课程化的过程中包含自由教育、个性教育、主体性道德教育、生活教育的理念。
3.1 自由教育
自由教育又译“博雅教育”、“文雅教育”,是西方国家关于教育目的和内容的一种教育思想。其含义随时代发展而有所变化,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尼各马可伦理学》等著作中最早提出。自由教育主要指文艺复兴以前,特别是自由教育思想,即认为“最高尚的教育应以发展理性为目标,使人的心灵得到解放与和谐发展,为享用德行善美的自由、闲暇生活,进行理智活动、观察和沉思作准备,而不是为谋生和从事某种职业作准备”。自由教育旨在通过性格的培养来使学生获得比较完善的理性和健康的情感,开发主体自我实现的潜在可能。而从中学迈入大学的新生,正处于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期”,需要指点和引导,需要在新生始业教育中教会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发展”。因此,在实施大学新生始业教育的过程中,自由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3.2 个性化教育
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教育的目的就是发掘每一位学生的潜能,施展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大学生始业教育课程化,在始业教育过程中贯穿个性化教育理念非常重要。课程是历程性的,表明课程之外并没有特定的客观性目标。历程中建构的课程知识应是丰富多彩的。在历程中也有一定的目标,但目标只是过程的一种引导,它是非固定性的,而是唤起性的,它仅提供学生所面临的情境,为过程本身提出原则,以引导课程的进行和学生的学习,因此在过程中目标是暂时的,变化的,在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作用、经验交流、内容传达中随时变化和修正,这种目标注重的只是过程本身,并不把过程看作是达成外在目的的工具。基于课程的性质,把大学生始业教育课程化也是提高始业教育实施有效性的关键。
3.3 主体性道德教育
进入大学首要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这也是德育课的主要内容。由于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要求实施道德教育最关键的应是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性。主体性道德教育就是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前提,运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育方式,以形成学生道德品质为目的的教育。道德教育在高校学生思想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大学生始业教育课程化建设理应贯穿这个理念。高校主体性道德教育在追求学生个体自由上表现为培养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和道德推理能力。要求在始业教育课程化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的因素是:大学怎样才能进一步根据学生培养要求和意愿,使之在个人和职业生涯中能符合道德行为规范;课程在制定中如何避免思想灌输和道德相对主义。有学者认为劳动对于形成道德体验和道德情感有重要的作用。这里指一种体验,因而在大学生始业教育课程化中应包括主体性道德教育,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要从生活的点滴着手,学生公寓文明建设,围绕如何从学生实际生活角度出发进行更为有效的教育。从卫生要求使大学生了解小事不小的重要性,从守时熄灯让大学生明白公德制约的互利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实践活动。
3.4 回归生活教育
教育的对象是人,生活世界的主体是人,所以教育必须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当代教育学面对的不是抽象的生活世界而是一个以全球化为背景、以现代性为特征、以原子主义为
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具体的生活世界。”教育只有面向生活世界,才有助于教育联系实际,更好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教育一旦脱离学生生活,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体验不到快乐与乐趣。加拿大现象学教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马克斯·范梅南 在其所著的《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一书中写道:“教育学要求我们对生活体验保持一种现象学的敏感性。教育学要求我们具备一种解释能力,以及对生活世界的现象作出解释性理解,其最终目的是理解与孩子共处情境之中的教育意义。”教育面向生活世界,其目的是学校要关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处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增强学生的生活技能,提高生存能力,过上幸福和谐的生活。大学生始业教育课程化内容
一、大学新生始业教育过程中进行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新生刚刚离开封闭的高中生活,离开家庭开始独立的大学生活,他们除了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外,还需要走出学校参加各种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缺乏必要的社会生活知识,尤其是安全知识,势必会导致各种安全问题的发生。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大学新生始业教育过程中进行安全教育,是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需要
当前我国面临的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境外敌对势力和间谍情报机构会利用各种渠道,传播西方的政治和经济模式、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打着学术交流、参观访问、基金会等幌子,发展反华势力,与党争夺青年学生。另一方面,大学生政治觉悟不高,安全意识淡薄。对外国的政治观点、宗教信仰缺乏分析判断,盲目随从。因此,在大学新生中开展安全教育有助于端正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增强安全意识。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培养国家安全知识,树立新的国家安全观,是国家赋予大学生的新的使命和任务。
2、大学新生始业教育过程中进行安全教育,是高校平安稳定的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高校的校园环境日趋社会化、复杂化。高校由原来单一的教学封闭型转变为全方位、多功能、开放型的“小社会”,这种复杂的格局,客观上也给高校的安全造成诸多不利因素。社会上的一些不法之徒,时常窜入高校进行盗窃、抢劫、诈骗、行凶等犯罪活动,有的甚至危害师生的人身安全,直接影响学校的安全稳定。加强大学新生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能力,可以迅速有效地减少和避免发生在大学新生中的各种安全问题,从而起到维护高校安全和稳定的积极作用。
二、大学新生始业教育过程中进行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1、政治思想教育。
正确的政治观念,是保护大学生远离危险的思想保障。
2、法制教育。
大学生要具备正确的安全意识、正确地选择自我保护手段和防范法律风险,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3、安全防范技能教育。掌握安全防范知识和基本的防范技能,是大学生防止各种危险的有效手段。
三、大学新生始业教育过程中进行安全教育的着重点
1、强化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新生出现心理障碍主要是高中阶段应试教育导致家长、学校的过度保护,学生缺乏应对困难与挫折的心理承受力。大学新生离开父母开始独立生活,往往在学习、生活上难以适应从而引起大学新生心理障碍。因此,当前高校要重视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一套科学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体系。通过专家讲座、开设心理教育课、心理健康普查和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以及创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加强大学新生的网络安全教育
网络安全问题已不仅仅是高校考虑解决的问题,也是国家保证网络安全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这种形势下,高校要做到:一方面强化网络安全责任感,引导大学新生提高网络信息辨别能力,防止各种不道德的、破坏性的网络行为发生。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优越性,把有关法律法规知识、安全知识等在网上公开宣传,进行网上教育,普及安全知识,提高学生自我防范、自我抗险能力。
3、加强大学新生的文化安全与国家安全教育
许多大学新生没有抵抗西方文化侵蚀的意识,学校必须拿出更可信的解释和分析,才能从思想到实践,使大学新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对此做出积极的反映。国家安全意识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高校要让大学生了解一定的国家安全知识,结合法律基础课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对国家安全忧患的意识,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意识和保证国家安全的法治意识。
4、加强大学新生心理防范机制培养,保护学生安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坚实基础。随着高校开放度增大,大学生面临学习、生活等压力不断增大,适应学校生活环境、自我评价、人际关系、异性交往等问题极易引发内心冲突和心理挫折。因此,各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应在师资培训、科学设备、财力等方面大力投入。针对不同时期大学生特点及高校内发现的一些心理不安全的危险个体进行早发现、合理监控、合理干预并作相应的心理救助。
5、加强大学新生自我活动中安全意识的培养
完全依靠高校保卫部门和公安、综治等政府职能部门很难保证大学生安全。因此,大学生应增强自我管理意识,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学校规章制度要求去做,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事实证明,不断开展安全活动,更益于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强化。大学生自我活动中贯穿安全意识,能使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体验到安全的重要性,真正地由被动的”要我安全”向积极主动的“我要安全”转化。
如何在大学新生始业教育过程中进行安全教育,是摆在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共同课题,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与思考,才能探索出一条与我国高等教育实际相适应的道路,才能真正地使广大学生成为保卫工作的受益者,才能使广大新生迅速的融入大学生活,才能真正将高校的中心精力解放并投入到日常的教学和科研中去。
摘要:高校为了让大学新生尽快的适应大学生活都会对他们进行始业教育。而安全教育则是始业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关键一环。为使大学新生迅速的提高安全意识,使之尽早融入到安全稳定的大学生活,高校必须在始业教育过程中开展切实有效地安全教育。本文结合大一新生的特点,对始业教育中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基本要求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大学,始业教育,安全教育
参考文献
[1]《大学生安全教育》宋志伟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关键词:大学生 始业教育 课程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09)5-0165-02
1 大学生始业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新生始业教育,指高校为了使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而进行的准备性教育。心理学上,有个“首因效应”,它告诉我们进入一个新的环境,第一印象和先入为主的观念往往是最深刻的。作为入学后的“第一课”,它在培养新生环境适应能力,缩短角色转换的适应期,使之尽早掌握大学的主动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1 学生个体适应性发展的需要
从高中进入大学,大学新生会出现一些生活上,学习上不适应的现象。比如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方法不适应;不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管理方式;人际交往不适应,心理调适能力差等。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在大学期间充分发挥出每一位学生的个性潜能,成为大学生始业教育首要考虑的问题。
1.2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指让教育者采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受教育者正确审视自己的优势,发掘自己的潜力,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个清晰的认识与充足的准备,从而在适合自己的领域更好更快的成长。对大学新生进行科学、合理、及时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无论对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还是对学生个人的未来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始业教育对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2 传统大学生始业教育的局限性
传统的大学生始业教育仅仅局限于一些形式。入学教育时间短,缺乏计划性,大多学校的入学教育在时间安排上比较集中而短暂。基本上是利用军训期间的空余时间突击进行随机性较大;教育内容单一,缺乏全面性。教育内容局限在校规校纪的学习、专业介绍、院系的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上而对新生即将面对的思想、生活、娱乐等诸多方面的实际问题却涉及不多,教育形式单调,缺乏多样性。在形式上仍然沿袭传统的模式。教育方式单向,缺乏互动性,教育组织单干,缺乏统一性,入学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必须统一领导,多方协调,齐抓共管,方能取得成效。基于以上传统始业教育弊端的考虑,把大学生始业教育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来完成。把大学生始业教育课程化,对于受教育者而言,即把始业教育作为一项系统的理论来学习,加大学习的实效性。
3 大学生始业教育课程化指导理念
要实现始业教育的课程化,把始业教育作为一项系统的课程来探讨,首先应该明确课程的概念。古德拉从课程层次上来定义分为五种:理想课程、正式课程、知觉课程、运作课程、经验课程。不同的课程层次需要不同的课程理念指导,始业教育课程化的过程中包含自由教育、个性教育、主体性道德教育、生活教育的理念。
3.1 自由教育
自由教育又译“博雅教育”、“文雅教育”,是西方国家关于教育目的和内容的一种教育思想。其含义随时代发展而有所变化,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尼各马可伦理学》等著作中最早提出。自由教育主要指文艺复兴以前,特别是自由教育思想,即认为“最高尚的教育应以发展理性为目标,使人的心灵得到解放与和谐发展,为享用德行善美的自由、闲暇生活,进行理智活动、观察和沉思作准备,而不是为谋生和从事某种职业作准备”。自由教育旨在通过性格的培养来使学生获得比较完善的理性和健康的情感,开发主体自我实现的潜在可能。而从中学迈入大学的新生,正处于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期”,需要指点和引导,需要在新生始业教育中教会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发展”。因此,在实施大学新生始业教育的过程中,自由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3.2 个性化教育
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教育的目的就是发掘每一位学生的潜能,施展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大学生始业教育课程化,在始业教育过程中贯穿个性化教育理念非常重要。课程是历程性的,表明课程之外并没有特定的客观性目标。历程中建构的课程知识应是丰富多彩的。在历程中也有一定的目标,但目标只是过程的一种引导,它是非固定性的,而是唤起性的,它仅提供学生所面临的情境,为过程本身提出原则,以引导课程的进行和学生的学习,因此在过程中目标是暂时的,变化的,在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作用、经验交流、内容传达中随时变化和修正,这种目标注重的只是过程本身,并不把过程看作是达成外在目的的工具。基于课程的性质,把大学生始业教育课程化也是提高始业教育实施有效性的关键。
3.3 主体性道德教育
进入大学首要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这也是德育课的主要内容。由于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要求实施道德教育最关键的应是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性。主体性道德教育就是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前提,运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育方式,以形成学生道德品质为目的的教育。道德教育在高校学生思想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大学生始业教育课程化建设理应贯穿这个理念。高校主体性道德教育在追求学生个体自由上表现为培养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和道德推理能力。要求在始业教育课程化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的因素是:大学怎样才能进一步根据学生培养要求和意愿,使之在个人和职业生涯中能符合道德行为规范;课程在制定中如何避免思想灌输和道德相对主义。有学者认为劳动对于形成道德体验和道德情感有重要的作用。这里指一种体验,因而在大学生始业教育课程化中应包括主体性道德教育,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要从生活的点滴着手,学生公寓文明建设,围绕如何从学生实际生活角度出发进行更为有效的教育。从卫生要求使大学生了解小事不小的重要性,从守时熄灯让大学生明白公德制约的互利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实践活动。
3.4 回归生活教育
教育的对象是人,生活世界的主体是人,所以教育必须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当代教育学面对的不是抽象的生活世界而是一个以全球化为背景、以现代性为特征、以原子主义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具体的生活世界。”教育只有面向生活世界,才有助于教育联系实际,更好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教育一旦脱离学生生活,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体验不到快乐与乐趣。加拿大现象学教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马克斯·范梅南 在其所著的《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一书中写道:“教育学要求我们对生活体验保持一种现象学的敏感性。教育学要求我们具备一种解释能力,以及对生活世界的现象作出解释性理解,其最终目的是理解与孩子共处情境之中的教育意义。”教育面向生活世界,其目的是学校要关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处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增强学生的生活技能,提高生存能力,过上幸福和谐的生活。
4 大学生始业教育课程化内容
高等教育培养的是社会各个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学生在始业教育的过程中了解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知识,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强化自己的学习能力,激发合理的学习动机,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应该成为始业教育的一部分。但是让学生理性的认识自己专业的同时也应该让学生了解到更全面的有关学校的,有关学生自身的知识。这样培养的人才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时代的需要。
4.1 学校资源课程化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第一场所,校园的环境直接影响着每一位学生。“不读史不足以明鉴”,校史馆将成为学生重要的课程资源。校史是一所学校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是一所学校兴建、发展、壮大的历史,是学校各方面工作成就浓缩的精华,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是学校传统精神的映射和风格特色的集中体现,校史教育应是高校新生入学前的必修课、育人工作的起点。一个学校的历史和传统精神、学术文化氛围和校友的榜样,都将对一代代学子产生终身铭记的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要充分开发利用现有课程资源,对入学新生进行学校、学院的历史与发展教育,增强新生对我校的认同感和热爱,树立对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的信心。
4.2 精神资源课程化
教育通过什么来培养学生的精神?柏拉图说:“当然,我说过知识是灵魂的粮食,我的朋友!” 而这种精神就是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也就是学生的个性精神。学校教育是通过课程知识的选择、组织和传递来实现人的生成,个性的实现。关于课程知识“是什么”、 “能做什么”“怎么做”等课程知识观在学理上最一般性的追问与理解,从根本上制约并影响着教育中人的生成。从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到阿普尔的“谁的知识最有价值”的提问方式的转变,就深刻反映了课程知识引入“人身”的演变历程。学校课程知识因着布鲁尔所说的“所有知识都包含某种社会成分”,而把“人身”渗透到知识的存在方式当中去,从根本上否弃了传统的“知识”与“人”的完全分离、“知识是独立于人之外的中性存在”的课程知识观。
大学生始业教育课程化,强调把人文精神知识贯穿于始业教育,把课程知识与学生个体实际相结合。这样,始业教育才能有助于学生在大学阶段确立一个明确的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作为知识分子群体的一部分,有助于其弘扬知识分子精神,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同时应该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4.3 生活资源课程化
知识原本是人们用以生活的手段,生活本身才是目的,但很多时候目的和手段却被颠倒,人们在为追求固定知识的同时,忘记了还有丰富多彩的生活。“社会只是生活的必要条件,而生活本身的意义和质量才是生活的目的。在社会机制中的生活决不是为了社会机制而生活。”基于此,始业教育课程化后应该在其中贯穿学生的生活的素材。在学生入学时就体会到生活的气息。让学生懂得如何生活,在生活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追寻有生活意义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教育大辞典[S].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5.
[2] 金生鈜.理解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151.
[3] 马克斯?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50.
[4] 赵汀阳.论可能生活[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9.
[5] Goodlad,J.I.et a1.Curriculum Inquiry,1979:60,64.
[6] 王策三.教育主体哲学刍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4(2):80,87.
[7] 晏辉.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本方式[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6(1):1,7.
11计(5)班始业教育小结
开学短短的的两周,不少同学还沉浸在暑假的喜悦中,许多方面都还是没有进入状态,看得出他们的内心还是有那么点骚动,主要表现为:
1、寝室内务有点杂乱。
2、通讯工具较多。
3、仪容仪表不符合学生形象。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在始业教育期间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开展了“争创7S 示范班级,让7S充满校园”的系列活动。
一、争创7S示范班级。作为高二的学生,我们应当是学校其它班级的榜样,我们应当能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响应学校的号召,利用“7S”黑板报的刊出在教室内营造了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氛围,同时利用班会课让学生懂得学习的艰辛和同学间相聚的不易,来营造班级团结向上的集体精神,让同学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效果良好。
二、争做7S示范生
由于暑假相对放松,许多隐藏的不良习惯也随之而来,不少同学自制力也有所下降,针对现状,我利用开学的几天作了如下措施:
1、让通讯工作远离我们的学生。学生以学为天职,不需要大量的交往,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教育,使学生把已有的通讯工具带回了家,有些直接交给了我,同时利用与学生的交流,了解了部分不以为然的学生,单方面的作了沟通,使问题变得更加明朗。
2、让阳光青春的形象重回我们身边。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一个暑假下来,许多学生的发型、服饰可谓千奇百怪,我通过“大家心中的阳光少年”活动的开展,使我们学生能自觉的作出了相应的修改,符合的作为一名中学生的应有形象。
3、让安全伴随我们一生。高中阶段,学生生活很大程度上已经独立,要面临交通、人身、财产等安全问题,而开学阶段又是这个阶段的高发期,通过“大家都来说说身边的安全问题”让学生有了更真实了了解,也使大家的安全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
4、守纪教育。开学阶段是违纪的高发期,我利用周边县市的违法案例来教育大家,使他们懂得高预班的主要任务和违纪后带来的一系列活动,通过与家长的交流使得家校联系得以加强。
5、卫生习惯教育。由于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来不从事家务劳动。使得学生的卫生习惯相当差,有些寝室开始几天就乱糟糟,甚至有些不堪入目。利用对生物学中的细菌传染的介绍,引起了较强的反应,值日生经常提醒其它学生,你想让我们走入病菌世界呀。
莲都区天宁小学 陈建秋
【教学目标】
1.利用视频和照片回顾一年级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2.了解二年级上册科学的教学内容,提出自己的学习意见和愿望。3.强调科学课堂的教学常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意识。【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回顾一年级主要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2.教学难点:了解本学期的教学内容,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愿望。【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预设10分钟)
1.出示鸡蛋和鸡图片,提问:这是什么?然后让学生观看视频《无壳孵化小鸡》,了解科学的神奇。
2.出示捕蝇草图片,提问:这是什么?然后让学生观看视频《好玩的捕蝇草》,了解科学的有趣。
3.观看视频《植物生长:从种子到开花》,感受身边的科学。
4.过渡:看了“无壳孵化小鸡”、“ 好玩的捕蝇草”和“植物生长:从种子到开花”这几个视频,你有什么想法?
引导和概括:身边处处有科学,科学好神奇……
二、科学之旅:回顾(15分钟)
1.出示一上和一下的单元课题:一上《植物》《比较与测量》,一下《我们周围的物体》《动物》,利用照片回顾我们的科学课堂和科普活动。
2.一上回顾,主要包括“莲都区一年级种植令——观察令——总结令”,重点介绍两个学生代表103班傅予涵和106班孙湙欣,以及“天宁小学树叶剪贴画”,和大量的课堂活动照片。
3.一下回顾,主要包括“天宁小学2018科学养殖令”,“天宁小学‘养蚕小博士’评比”,和大量的课堂活动照片。
三、科学之旅:展望(10分钟)1.出示二上和二下的单元主题,二上《我们的地球家园》《材料》,二下《磁铁》《我们自己》。
2.学生自由阅读二上科学教材,说说自己的发现,可以从特别喜欢的活动、图片等方面来说。
3.全班讨论,对怎样上好科学课提出建议和愿望。
四、总结:我们的约定(预设5分钟)
1.总结:神奇的科学,我们一起同行,为了使上课效率更高,我们要制定基本原则,主要有:三大口令(12,34,56);日常加星和扣分制度,组长负责和小组合作。
【板书设计】
神奇科学,一起同行
同学们,老师们:
初春时节,细雨濛濛,我们欢聚一堂,踏着春天的脚步,合着新年的快乐,步入一个新的学期。
首先,我代表学校向全体教职员工和同学们送上了新年的祝福。
新学期一开始,我们的校园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崭新漂亮的校园、整洁而宽敞的教室、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在这样一所设备齐全,充满现代气息的学校里上课,那感觉别提多好了。近年来,我们学校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试问谁又能不为此自豪和欢呼呢?
一直以来,领导和老师们默默工作,无私奉献,努力为同学们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同学们,学校一天天在发展,规模在不断扩大,校园环境一天天在改善。但是,同学们想过吗?学校要发展,形象要高大,光靠老师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你、我、他,大家的共同努力。你一言,我一行,塑造出学校美丽的形象,每一位少先队员的举止言行关系着学校的荣辱,展现的就是学校的品味。
同学们,当你早上背着书包迎着朝阳开始第一天的学习时,你要抬头,你要挺胸,精神振作,信心百倍,你的心里要装上一个伟大的决心;当你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你要摸摸自己的书包,问问自己今天你又学到了什么?有没有白白浪费一天的光阴?距离你那神奇的梦、伟大的理想、美好的愿望是不是又近了一步?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就是说习惯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咱们现在要求的同学们行为规范的养成就是培养大家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虽然不是德育的全部,但却是德育中最“实”的部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是学校德育中的重要环节。同学们,昨日的习惯,已经造就了今日的我们;今日的习惯决定明天的我们。根据我们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发现和存在的问题,如何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校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提高广大学生的文明素养,这是我校乃至全国各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青少年是整个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未来事业的接班人。你们的道德素质状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新一代国民的道德水平。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教育担负着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任务。评价一个民族的素质时,往往是从这个民族的多数人所表现出的行为习惯而获得的感性认识。因此,抓好你们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对于提高民族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位著名教育家说过:“良好习惯乃是在神经系统中存入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我们在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可见,良好行为习惯是人成长、终生发展的基础。培养你们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理应成为我们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
为培养同学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行为习惯和节俭习惯,坚持教育与管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完善同学们日常学习与生活的准则,以教育为先导,以制度为保证,以检查督促为抓手,以行为训练为基础,以习惯的内化与养成为目标,从基础小事抓起,注意点滴积累,切实提高我校学生的文明水平。
一、工作目标
开学伊始,我们要求以各班为单位分别进行“礼仪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节俭习惯”的培养为主的养成教育,以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树立良好校风。本学期全校各班要在这几个方面的习惯养成等方面有较大的.进展,做到校风、校容、校纪有较大改观,并以此建立我校养成教育的长效机制。
1、通过“礼仪习惯”教育,使学生逐步养成尊敬长辈、礼貌待人的优秀品质,提高分清是非、美丑、善恶、真假的能力。
2、通过“生活习惯”教育,使学生养成讲秩序、讲效率、讲公德、有理智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3、通过“学习习惯”教育,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
4、通过“节俭习惯”教育,培养学生在节俭意识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人力物力效能,使学生养成艰苦朴素的良好习惯。
二、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学。通过学《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八荣八耻”观、校纪班规,学校行为习惯要求等,明确行为规范的内容,知道在学习和生活中如何做,怎样做。
第二阶段:做。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指导学生行为,通过各种活动,强化训练。通过自查互纠,共同进步,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第三阶段:管。坚持长期恪守正确的行为习惯,掌握方法,自理自律,自主管理,自我管理,养成好习惯终身受益。
三、教育内容
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八荣八耻”观为重要的学习内容,从礼仪、学习、生活和节俭四方面,正面引导和培养学生行为习惯。
1、礼仪习惯
①尊重长辈,听父母教导,不顶嘴,讲话态度诚恳;
②接受长辈物品时要起立双手接,受到赞扬时说“谢谢”;
③上学或外出回家见到父母、长辈有礼貌地问候,外出时向父母道别,说明去向;
④吃饭不独占独吃,先让长辈就座,吃完饭要对同桌吃饭的长辈或客人说“请慢用”;
⑤关心父母等长辈的身体,父母生病要问候,端水送药,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⑥有客人来访,接待热情、周到,要使用“欢迎光临”、“再见”、“下次再来”等礼貌用语;
⑦进校第一次见到老师,早上问早、中午问好,放学见到老师说“再见”,进出校门、上下楼梯遇见老师让老师先行;
⑧上课回答问题先举手,跟老师说话要起立,进办公室前喊“报告”;
⑨同学要互助,不以强欺弱,不叫同学绰号;
⑩参加升降国旗,要严肃、庄重、衣着整洁。
2、学习习惯
①课前要预习,学会带着问题听课;
②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静待老师上课;
③上课座姿端正,书写时握笔姿势正确。手握笔的地方离笔尖一寸,眼睛离书一尺,身体离桌一拳;
④上课专心听讲,不乱说乱动,勇于提问,积极回答,抓重点,积极思考;
⑤作业要字体端正,纸面清洁,格式正确,不边做边玩;
⑥按时完成作业,做到独立、耐心、细致;
⑦学会先复习后完成作业,先审题再解答的习惯;
⑧考试答题要细心、准确、书写规范;
⑨培养自觉学习的习惯。
3、生活习惯
①早晨早起,不睡懒觉——做勤快人;
②起床、穿衣、洗涮、整理房间、整理书包、吃饭行动快速——当利索人;
③吃饱饭、吃好饭、不挑食——做健康人;
④不过早到校,上学不迟到,放学及时回家,不绕路,不贪玩,不在路上打闹——做守时人;
⑤早晚涮牙,天天洗脚,经常洗澡,经常剪指甲,穿戴整洁——讲卫生;
⑥出入教室,上下楼梯靠右行,不打闹。有秩序上(下)操,站队不挤、不抢、不拖、听口令,动作快——守纪律;
⑦积极主动打扫教室,不带零食入校,校园不乱扔碎纸,不乱涂乱画,不随地大小便——讲公德;
⑧星期天、节假日有活动时间表,学习、休息、玩乐有条不紊——讲条理;
⑨看电视按照家长和老师的要求有限度,不放任——讲理智;
⑩在家帮助家长做力所能及的事——爱劳动;
4、节俭习惯
①利用水、电及时关闭开关,节约一度电、一滴水;
②爱护书本,节约一张纸、一块橡皮、一支铅笔;
③爱护桌椅、门窗、板擦等物;
④爱惜衣物,不追求穿戴;
⑤爱惜粮食,不随便丢弃饭菜,不剩饭,节约一粒粮食;
⑥不随便丢弃粉笔、扫帚、簸箕等教室用具;
⑦正确支配零用钱,不吃零嘴;
⑧不向父母提出过高的物质要求;
⑨学习、办事讲效率,学会能用不同办法解决同一问题。
四、实施途径与措施:
(一)发挥课堂教学优势,进行“知”的教育。
“知”即提高学生道德认识,使他们懂得“是、非、善、恶、美、丑”。
1、健全学校德育管理网络,加强学生常规管理的力度。
2、充分利用班会、校会等时间,加强学生文明礼貌、安全卫生等常规教育宣传,引导学生做到:向粗鲁告别、向陋习告别、向坏事告别;把礼仪带进校园、把微笑带给同学、把孝敬带给长辈、把谦让带向社会;做到地面无痰迹、室内无纸屑、桌凳无刻画、墙壁无脚印、出言无脏话。
3、把行为规范教育贯穿在品德课教学始终,渗透在文化课教学之中,做到全员参与德育管理。
(二)开展主题班会,落实“行”的要求。
1、通过知、比、纠、行教育系列开展行为养成教育。
“知”:每月的第一周召开一次主题班会,教会学生什么是良好的行为习惯,什么是不良的行为习惯,哪些应该改正,哪些应该表扬,从思想上明确认识。
“比”:对照养成教育内容,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良习惯,强化训练。
“纠”:发挥同学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帮助的作用,纠正不良行为。
“行”:坚持长期恪守正确的行为习惯,始终如一。
2、结合“月主题”活动,根据教导处下发的学生每周教育,利用晨会、班会课提问学生进行考核。
3、在同一年级中开展主题班会交流,确保教育效果
(三)开辟社会教育途径,突出“情”的培养。
通过正面的家庭、社会教育,使学生自觉接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正确引导和教育,使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得到培养和强化。
1、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等多种形式,使家长充分了解小孩在校的学习和表现,并配合学校进行教育。
2、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上有益的义务劳动,提高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与实践能力。
(四)平时加强检查督促,强化“意”的训练。
制订各项制度对学生加以约束,定期组织检查评比,建立健全监督网,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学生坚定的道德意志。
1、值日制度:值日人员由领导、教师、学生会干部组成,负责检查每天学生在校的行为表现,发现问题,及时教育、矫正,并将情况及时记录,把行为规范教育真正落到了实处。
2、“文明班”评选制度:每个月,根据班级学生日常的表现,评选出“文明班”。把学生个人的行为表现与班级集体的评优结合结合起来,使学生平时的行为表现处于集体的舆论监督下,使学生能比较自学地遵守规范。
四、成果展示
让同学们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在长期的日常生活中通过多种方法施加影响,进行教育,使同学们逐渐养成良好习惯,这在短时期,效果是不会在明显的,不过我们也要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看到感到自身的变化。激励其自觉,养成良好习惯的信心。例:
①进行卫生评比,包括个人、教室、所属卫生区。看卫生习惯的培养,
②定期开展作业展览,背诵古诗文比赛,看学习习惯的培养。
③经常访问家长,看学生在家的表现,看文明礼貌的培养
④平时观察爱惜公物不浪费,看生活习惯的培养
⑤勤俭节约,不乱花钱,看节俭习惯的培养。
⑥助人为乐,勇献爱心,看人格习惯的培养。
据说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年过8旬仍能准确地背诵出圆周率小数点后面100位数字。有人问他是怎么记住的。他回答说:“说起来也简单,重复,重复,再重复!”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艰巨的长期的细致的过程,不能寄望一朝一夕就可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不断强化,反复抓,抓反复。反复宣传、实践,你们就能逐渐了解、熟悉校纪班规,继而才能够在老师的提醒、引导下,逐渐地由被迫遵守形成一种习惯遵守,再而经过继续的深化实践,最终才能变成自觉遵守。
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以新学期为起点,认真地学习,踏实地走好每一步,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每一个崭新的开始。让我们跟着秋天,拿起小画笔,把生活描绘得更美丽。让我们放飞心灵,展开歌喉,共唱一首和谐校园之歌。
一、生物工程专业大学新生的不良心态
(一) 松懈感
在紧张的高考复习过程中, 绝大部分的高中毕业生有一个既定的目标, 就是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升入理想大学。一旦既定目标暂时得以实现, 一些学生认为进了大学就上了保险, 入大学后可以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网络游戏、交友、聚会、旅游等方面, 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 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松懈感。
(二) 失落感
在紧张的高考备考复习过程中, 同样的努力, 同样的付出, 由于考场上的发挥不一导致结果往往大不相同。那些或是由于高考时发挥不佳, 或是由于高考志愿填报失误, 或是由于家庭经济比较贫困而未能升入梦想学校、理想专业的大学新生, 面对现实中不尽人意的大学校园、不是自己梦寐以求的专业, 心中不免容易产生深深的失落感。
(三) 骄傲感
生物工程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吸引了一大批青年学子。生物工程专业的许多大学新生在中学阶段是班级的佼佼者, 深得教师和同学的瞩目, 是家庭生活中的重心, 他们在父母、亲朋戚友的赞扬和同学的羡慕下进入大学后, 难免有些“飘飘然”。同样, 对于那些升学考试发挥正常且入学成绩较高的学生, 以及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 进入大学之后往往以天之骄子自居, 也容易滋生骄傲感。
(四) 自卑感
相对于有骄傲感的学生, 那些入学考试发挥不理想、入学成绩较低、将就入学的大学新生, 往往容易认为自己“低能”, 无所作为。还有一些学生因为家庭经济条件较差, 没有“拼爹”的资本, 认为今后就业无门, 前程无望。这部分大学新生往往容易产生自卑感。
(五) 茫然感
这是大学新生的一种普遍不良心态。一方面, 一部分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比较盲目, 对专业了解甚少, 以致进入大学后对专业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茫然感。
面对生物工程专业大学新生的种种不良心态, 作为大学班主任、辅导员及专业课相关教师等教育教学工作者要有一颗理解和宽容之心, 加强对新生的思想引导。
二、可采取的具体措施
(一) 加强理想信念与思想道德教育, 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经过十年寒窗苦读进入高校的大学新生, 没有高考压力的重负, 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目标变得不再明确, 缺乏动力, 容易松懈。在大学新生入学始业教育过程中, 结合新生的思想实际, 把理想信念与思想道德教育作为入学始业教育的主线, 充分发挥“两课”教学的主渠道与日常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主阵地的融合互动作用, 引导大学新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紧密结合当前国际国内的形势和生物行业的发展趋势, 通过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教育等教育活动, 引导新生结合社会对生物专业人才需求现状和自身实际情况, 确立新的奋斗目标, 树立远大理想, 培养自强自立精神, 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激发其内心的学习动力, 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自觉克服松懈情绪, 以积极主动、健康向上的心态投入到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 努力使自己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成为未来生物科学的领军人物。
(二) 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构建和谐学习理念
一部分生物工程专业大学新生对专业的认识与学习普遍存在茫然与无知的心态, 有的学生对所报专业不感兴趣, 存在厌学情绪。在生物工程专业大学新生始业教育过程中, 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向新生介绍院 (系) 的基本情况, 学科发展现状和前景, 专业设置, 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计划以及学分管理规定;组织新生参观实验室、相关教学实验设施、师生的科研成果;公布历届毕业生就业 (考研) 情况。自新生入校之日起, 就建立起本科生导师制, 结合专业课教学进行专业思想教育, 可以顺利消除大学新生的茫然感, 有了明确的方向感, 新生不仅能熟悉了解生物工程专业的就业方向、就业情况, 还能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前景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 养成研究型的学习习惯, 培养良好的科学精神, 促成专业素养的提高。
(三) 加强团队精神教育, 创建和谐学习氛围
对于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新生, 彼此之间大多互不相识而又陌生, 寝室和班级是大学新生的最先聚集地。大学生的相当一部分生活时间是在寝室度过的, 学会与寝室同学和谐相处, 建立深厚友谊, 可以受益终身。主管学生工作的院 (系) 领导、辅导员、班主任等要深入学生寝室掌握、了解新生的学习生活状况, 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 帮助寝室成员建立一种“尊重真诚、宽容理解、互酬互助”的寝室氛围。寝室、班级成员要学会为别人鼓掌, 让别人的长处不再是压力, 而是变成用来欣赏的风景;要学会为自己鼓掌, 让自己不再是成功者的陪衬, 而是成为自信的主角。和谐班级和和谐寝室的创建, 有助于生物工程专业大学新生及时克服失落感和自卑感, 成为大学学习和生活的主角。
(四) 加强对大学新生学习方式、学习目标和学业规划的指导
首先, 让学生明确大学与中学的差异性, 向学生介绍生物工程专业的大学教学特点, 与之相适应地要求学生转变学习观念, 由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知识向主动探索新知转变, 注重自主学习, 探究创新学习和实践。其次, 要求学生明确大学的学习目标不再是单纯地掌握知识, 而是要求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锻炼自身的能力, 可以通过“分享我的大学成长经历”、“学长指导计划”、“学习经验报告会”以及“生物工程专业学习ABC”主题班会等形式, 介绍大学英语四、六级过级考试, 考研以及教师资格证等职业资格考试等, 加强对生物工程专业新生大学学习方法的指导。结合高年级优秀学生代表和学生骨干等朋辈辅导, 使新生逐步了解大学学习的特点和规律, 掌握新的学习方法, 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了解图书馆和常用的生物学网络资源。再次, 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学业、什么是就业、什么是择业、什么是职业、什么是事业, 指导学生合理有效地安排课余时间, 根据自身情况及生物工程专业课程设置, 制定出学期、年度学业规划, 以便学生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学业, 为未来职业及人生定位做好必要的观念准备和知识能力准备。
三、应注意的原则
为了让生物工程专业大学新生及时克服不良心态, 顺利完成由中学向大学过渡, 尽快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 还应注意以下基本原则。
(一) 教育引导与规范管理相结合
我们既要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 特别是说服教育, 又要严格按照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规范管理, 对违纪违规现象予以严格批评, 以严明的纪律凝聚新生群体, 使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 正面激励与及时疏导相结合
对新生的教育, 要注意以激励式的正面教育为主, 善于激发他们内在的积极因素, 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 多指导、多启发, 消除引起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种种因素, 帮助他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
(三) 强化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新生入学教育活动以群体式教育为主, 在相对的一段时间内开展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教育活动, 使学生在这种密集式的教育活动中得到多种教育体验。在教育活动中, 要注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努力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四) 集体教育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新生入学教育要以集体教育为主, 通过多种积极有效的教育活动, 凝聚学生思想, 消除各种困惑, 同时对个别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加以重视, 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大学生活是美好的, 大学新生的入学始业教育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采取上述措施并结合相关原则, 能有效帮助生物工程专业大学新生克服种种不良心态, 顺利完成入学始业教育, 为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生物工程专业大学新生入学心态透析等心理教育是生物工程专业大学新生始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生物工程专业的特殊性, 针对生物工程专业的大学新生不良心态进行分析, 提出入学始业教育的相应措施和原则, 为顺利完成生物工程专业大学新生的入学始业教育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生物工程专业,新生心态透析,始业教育
参考文献
[1]王斌.大学新生入学教育[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0.
[2]吴倬.论两课教学的目标及其实现方式[J].中国高等教育, 2001, (6) :11-13.
关键词:中职数学 始业课 实践
一、问题的提出
在现今的中职学校里,学生对于数学课程的感受往往呈现“被学习”的现象,对待课程的学习态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于课程与教师的主观认同,而这种认同感往往在初次结识时最容易建立。但是,数学课程又是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初即接触到的一门重要的文化课,所以,教师在学生面前呈现的第一节课,对于学生的课程认同感的建立是至关重要的。
步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心理动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类学生是曾经拥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和功课基础,但经过努力后不能如愿进入普通高中,进入职高是“不得已而为之”,所以他们心有不甘,对于进入职高学习看做是自身身价大跌,有一蹶不振的倾向,对于学校和老师总是带有某种“吹毛求疵”的态度,这一类学生在职高学生中所占比例不大;另一类学生是对于自己进入职高早已有心理准备,因为他们的学业成绩决定了他们只能徘徊在中职学校,所以他们有保持着安分守己的态度,学习的态度与习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气候”,即学校的学风和班级的班风;还有一类是“被读书”的学生,他们本身是学习上的后进生,对于读书没有什么意愿,但是迫于家长的压力进入学校读书,所以他们在进入学校之初就有一种“天下老子第一”的态度,在自己和学校教师之间已经建立了一层厚厚的“防护网”,如何突破这层防护,只有靠老师的爱心、耐心与恒心来实现,这类学生在我们的学校里为数不多,但是他们对于整个学习氛围的影响是最大的,如果沟通不好会严重影响学科教学,如果沟通得好可以成为老师的最有力的拥护者。
面对这些不同心理状态下的学生,教师的第一节课如何开展,才能让他们愉快地接受你的授课,愿意让你走近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来校学习的乐趣?这是教师应该要深思熟虑的问题,也是我们在接手一个新的教学班级面临的第一个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所授科目的教学效果。
二、概念的认识与界定
在目前教育教学的研究成果中,始业课尚未有明确定义,更缺乏相关的深入研究,但“始业课”一词在笔者学校已经沿用多年,自上而下地进行着各种尝试,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此,我们将“始业课”定义为:某课程的第一节授课或者某一学期具体某学科的第一节授课。因此始业课可分为两类,第一类始业课是指某个学科的第一节起始课,往往需要简明扼要地介绍课程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对课程有初步认识。而第二类始业课是指因长时放假造成的阶段性学习的起始课,起到总结前一阶段的学习成果和动员后一阶段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数学课是高一学生进入学校之始就开始学习的一门课,是学生来到新学校后的第一节课,学生往往带着很强的期待心理,所以教师在学生面前呈现的第一节课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高一学生,一切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新的,新的老师、新的校园、新的课堂,会带给他们无限可能,因此好的始业课可以激起一个学生的全部学习热情,也可以为教师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失败的始业课会延长学生进入课程学习角色的过程,甚至会因为第一印象的落差完全放弃数学学习,这一点在第三类学生中极有可能出现,因为他们的学习是被动的、接受性的,而且主动性差。
三、中职数学始业课的实践
1.始业课的引入
数学始业课是学生高中数学学习的开端,而课堂引入又是开端的开端,这一环节的精心设计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并影响到他们对于高中数学的认识,以及对于数学老师的评价,和对于高中数学学习的热情,对此我们进行如下几个方面的实践。
(1)史材引入,拓野激趣。数学学科的理性本质让它的自身的文化气息藏得很深,通常上课很少有渗透,而事实上数学文化作为一个很重要的人类文化分支,出现过很多的名人轶事、学科发展故事,因而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数学理性知识的同时,也要让他们感受其文化内涵。对此,教师可以搜集一些能够引起中职学生兴趣的数学名人轶事,通过这些人和事的某一侧面触发学生的课堂兴奋点,从而集中学生的全部精力。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初展示给学生一些图片,映射某一故事。如被誉为“生活在地球上的影响最大的科学家”的牛顿、高斯和阿基米德等数学家的传奇人生,他们在数学上、物理学、天文学上的成就以及他们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是人类历史上成功者的楷模,是学生应该了解的精神领袖。而英年早逝的数学家阿贝尔和伽罗华的故事,则可以让学生体会这些天才们的非凡人生,也从侧面教育学生生命之可贵。从而让数学教学不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教学,还有数学文化的传承、数学历史的延续。
(2)亲历引入,有效沟通。在第一节课上,学生对于教师存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对于教师的第一印象会影响他们对于本课程的学习热情,所以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在自我介绍环节精心设置一些能够抓住学生心灵的触发点,让学生在结识老师之初就能够产生认同感,从而接受老师所教授的课程,这一点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学生自我学习的内部动力并不很强,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并不是来自自己,也不是家长,而是与之共事老师的脾气是否投其所好。
如教师在上课伊始的自我介绍环节,展示自己名字后,由名字的特点为入手,讲述名字的背景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父母的良好意愿,并把这一意愿传达给学生,这样既达到了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又能够快速地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以良好的祝愿为开端,学生是不会拒绝的。
(3)适时引入,渗透新知。在课堂引入环节,可以用适应当时时间点的某些较为广泛关注的事件作为引入素材,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并适时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笔者学校每学年的第二学期,都安排了围绕当年生肖年为主题的始业课研讨活动,引入的主题以形形色色的生肖故事插入,既丰富了教学形式,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让教师形成了跳出学科范畴搜集素材的意识,丰富了上课素材。也可以以当时炙手可热的、备受学生关注的电视节目、新闻或连续剧等作为引入素材,如超级女声、中国好声音等节目形式作为开场,来丰富引入教学。
教学案例:在兔年春节后,某教师安排有名的兔子繁殖问题视频与学生分享,引出斐波那契数列,为即将要开始学习的数列问题做好铺垫;羊年春节后,以良好的祝福三阳开泰为题,穿插典故由来拓宽知识面,等等。
2.始业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呈现的设计与思考
始业课上什么?怎么上?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因为始业课并没有教材可以参考,也没有既定的必须达到的目标,所以教学内容有更大的弹性空间,而且教学内容与教师对于始业课的个人认识又直接相关。就职高学生实际而言,学生对于数学知识性内容的学习兴趣不浓,笔者个人认为在第一类始业课上,不宜在第一节课太多提及数学的知识性内容,以防数学的理性本质过早地“吓跑”学生,对于第二类始业课,可以结合上一阶段的学习情况安排教学内容,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始业课听课资料搜集,笔者将始业课的教学内容和呈现方式总结如下。
(1)从师生角色与关系的认识出发,阐述良好的上课纪律与学习纪律的必要性。在第一节课上,教师必然会对学生提出一些课堂与课程学习的纪律要求,但如果是生硬地告诉学生你必须做到什么,应该怎样做,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而没有参与思考与实际体会,所以,笔者认为纪律的提出必须是学生自发的提出,是自己约束自己,而非老师强迫其简单接受。为了达到此目的,师生需要对于自己的角色和相互间的关系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从而引导得出良好的纪律的必要性。
endprint
教学片断:某教师在课堂导入之后,提出2个活动问题,请学生思考。
活动问题1:你我的角色分别是什么?(学生答:你是老师,我们是学生。)
活动问题2:请同学们讨论“你”(学生)与“我”(老师)的关系?
故事分享:两个沙漠中的朋友的故事,映射师生关系该如何相处,如何处理矛盾与冲突。
而后共同制定保证良好的课堂秩序,需要的课堂规则与要求。
这样通过学生自我讨论制定出台的课堂纪律与学习要求学生更乐于遵守,也更容易执行。在某种层面上,这也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体现,并激发了学生的自觉性,且这种自觉性着重体现在学习中。
(2)从中职数学教学大纲和数学课程的本质出发,谈学习数学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有很多的学生会在学习数学遇到困难时,考虑或提出“为什么学数学”的问题,因此教师在第一节课上,可以结合大纲和课程标准回答这一问题,以正面面对学生的疑惑。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大纲(新)》指出,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科学和技术的基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具备必需的相关技能与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要让学生知道,在我们的专业学习中,数学无处不在,机械制图中的几何,电子技术与汽修专业中的三角问题,财务管理中的数列的应用,统计中的数学等等,都可以找到数学的影子, 所以引导学生树立“数学知识的积累是为了更好地进行专业学习”的意识。在这里尤其要注意表达方式,老师可以用更轻松的语调,尽量减少空泛的理论说教。
(3)从典型的事例与哲理性故事或图片出发,让学生体会如何学好数学。在解决了“为什么学数学”这一问题之后,学生自然会思考“如何学好数学”这一问题,在中职学校学生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大多是态度与方法上的,并非真正能力问题,所以,在始业课上,要让学生体会态度与方法的重要所在,从而给予一定的指导,这种指导不能是灌输式的,而是能够让学生从活动中体会。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一些有寓意的图片、自身的经历或哲理性故事,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其背后所蕴含的意义,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认识,来指导其学习实践活动。
教学片段:某教师在某始业课的教学时,呈现该环节时从以下图片与故事入手让学生讨论,从而让学生体会学好数学学习的必须具备的条件:
图片1图片2图片3
图片1的寓意是学习要有目标,而图片2的寓意是对待数学学习要自信,而图片3的寓意是有效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取长补短。
四、对于中职数学始业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始业课是一门学科的开篇或者一个教学时间段的开始,教学效果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学科的认识或下一段时间的学习态度,以及对教师的主观看法,因此应该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始业课的教学。下面就本人的实践探索,进一步探讨始业课教学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1.在始业课教学目标的设置上,要重视情感目标的达成
一般的新授课或复习课型,教学目标上更加侧重知识技能目标和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而对于始业课而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因为从学习心理来看,对一个学习者而言,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会极大地提高学习的效率。一般来说,学习基础越薄弱,教师越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学习的能动性绝大部分是来自于对于任课教师的认同感。如果说普通中学的学生读书目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的话,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的学习更是为了有一个愉快的生命历程,在这一历程中获得学生的认可是必需的,这一点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一样的,因此始业课的首要目标是和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基础,让其在第一次课上埋下“亲其师”的种子,在以后的教学中,结出“信其道”的果实来。
2.在始业课上,要让学生体会到中职数学的必要性与学习的可行性
在中职学生中,持有“数学无用论”的学生不在少数,在始业课上教师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消除这一思想。否则,学生学习的动力会明显不足,加上数学课程的趣味性不强,学习的积极性需要教师来调动,这就更需要教师对于数学学习的必要性进行深入的研究,把这种必要性以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传输给学生,这都是需要教师琢磨研究的。
在中职学生中,有数学基础良好的学生,但是所占比例甚少,大部分学生是“闻数色变”,被初中老师的高难度数学教学吓坏了,尤其是女生,占80%以上会惧怕数学,甚至厌恶数学,所以教师在数学学习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上大做文章,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让学生知道现在中职数学的学习评价(包括市会考和高职考在内)都是过关性质的,而非选优性质,所以难度很小,注重基础是中职数学的特征,给学生建立信心,这就是数学学习的可行性问题。
3.在始业课上建立常规是必要的,这是正常开展数学学习的保障
在中职学校中,良好的教学秩序是每个老师渴求的,但是又是摆在每个老师面前的一大难题,我们的学生纪律意识和学习观念十分淡薄,在进入职高后他们会在第一节课上观察老师的品行,看看老师是否严格,在老师的课上是否有放松可能。因此教师的第一节课上就需要和学生进行良好课堂纪律的约定,并依此严格遵守。在建立课堂常规时,要讲究方法,让学生认同课堂常规,才能自觉遵守并相互监督,保障数学教学的有序进行。
4.始业课内容的展现方式上要避免告知式的空洞介绍,而是要通过生动活泼的活动让学生体会
和其他课一样,始业课需要注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由于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始业课的教学手段的可选择性更强。在呈现教学内容时,空洞地介绍无疑是最低效的,要使学生由内而外的接受教师的授课内容,有必要设置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知识中所蕴含的内容。这些活动可以是看图片、听故事、玩游戏、头脑风暴等形式,让学生能够参与进来,并且有所体会,这种形式所传达的思想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参考文献:
[1]李大永等.高中数学特别教案[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
[2]盛云生等.高中物理开学第一课的设计与思考[J].江苏教师.2011(10).
[3]叶尧城.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胡淑珍.教学技能[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5]黄国东.中等职业教育数学教学的重要性和方法[J].职业教育.2007(6).
(作者单位:富阳市职业高级中学)
【大学始业教育】推荐阅读:
始业教育小结07-12
高中始业教育10-17
一年级始业教育01-09
开学第一课始业教育11-27
小学2009学年第一学期始业教育计划11-07
小学科学始业课教案01-12
思政教育大学10-02
当代大学教育12-18
大学专业教育12-25
大学纪律教育学习总结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