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学习心得(精选12篇)
虽然,国家各大文件精神和政策要求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建立心理咨询室,全方位为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提供帮助和指导。但是,毕竟,心理学的知识博大精深,不是所有老师都接受过正规的心理辅导培训的,另外就是心理咨询室,虽然各学校都有设置,但实事求是的说,一方面是普通学校的心理咨询室的配置都比较简陋,另一方面,学生对于心理问题普遍认识不够到位,缺乏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的勇气,有了心理上的问题,连主动向班主任求助的想法都很少,想要学生主动走进心理咨询室更是难上加难。所以,这就对老师们提出了更高的教育要求,要在日常的教学中主动自觉地遵循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发挥教师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但不得不考虑当前的中学教育环境,还是普遍讲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的第一标准,学校自然还是将教学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那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老师们对于学生心理状况的关注,有的老师发现学生课堂有异常行为,无非就是两种处理方式,要么作为课堂捣蛋分子交由班主任作为违纪情况处理,要么以扰乱课堂秩序为由直接训斥学生,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学校固然也有不定时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但是由于场地、经费等等各方面的原因,毕竟很少,而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机会少之又少,即使参加,群体活动,起到的作用也是微乎其微的。
1 医院健康体检中心的规划要点
健康体检中心的服务对象一般为健康人和亚健康人群,也有部分有疾病的人群,与医院中其他服务对象———前来就医的患者有所不同。从尊重体检者的心理需求和避免院内交叉感染的角度出发,在健康体检中心的位置规划时即应注意避免两部分人员的交叉。健康体检中心应尽可能布置在独立建筑物内,在条件不允许时可在医院建筑主体内布置,一般在门诊楼内,但应有独立出入口。体检者一般都有正常的活动能力,所以可将医院主体建筑内较低楼层让给来就医的患者,体检中心可布置在相对高的楼层。
健康体检中心在医院中功能相对独立,但是涉及到的检查科目繁多,有些检查需要其它科室给予协同支持。部分生化检验项目必须依靠医院大型设备集中处理,但前端取样可在体检中心完成。透视、放射甚至CT设备可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在体检中心内设,或集中设在影像科室。有些医院体检中心设有MRI的检查项目,一般不在该科室单独设,而与影像中心合用。
《综合医院建设标准》(建标110-2008)中第二十四条规定:“健康体检设施及其所需的面积指标,应根据实际需要报批。”说明该标准中的面积指标并未包含健康体检中心的面积,在设计中需要注意。
2 健康体检中心的流程特点与平面布局
医院设计讲究流程合理,健康体检的流程同样决定了体检中心的平面布局。健康体检服务的目标人群一般分为两类:单位(集体)体检者和个人体检者,个人体检者又根据体检目的不同划分为行业体检者和一般健康体检者。单位(集体)体检特点为人员集中,检查项目提前已确定。行业体检特点为检查项目固定且相对简单。一般体检特点为检查项目繁简不定,检查时间分散。图1、图2分别为两类人群的体检流程。
各类健康体检一般均包括以下活动:样本化验(如血、尿等)、各部位的检查(如五官科、内科、外科等)、小型设备检查(如B超、心电图等)、大型设备检查(如透视、X光、CT等),附加服务活动包括就餐、健康咨询、健康教育等等。在这些活动中,有一部分需要划分性别进行检查。体检者完成以上活动的一般顺序见图3。
通过分析看出,登记大厅、采血厅和餐厅是体检者活动最为集中的空间,需要设计得宽敞开阔;几个公共空间也可临近设置,便于相互借用及人流疏散。围绕大厅设置各检查区域,形成诸个独立尽端,既便于体检者寻找,又避免人员交叉拥挤,还使大厅到达检查室的路线最短。大厅周边还应设置卫生间,因几乎所有体检者都须采集尿样,应考虑卫生间洁具的设置数量,并注意设置洗手池。
大型设备检查区如不能集中在健康体检中心,应相对靠近,或在管理上采取预约的措施方可减少体检者的不便。尿、便常规应尽量结合卫生间设置标本收集处,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也可方便体检者。普通检查人流较为集中,但检查速度相对较快,可设置等候区。口腔科可开展口腔治疗的后续服务、眼科可开展验光配镜等附加配套服务,或根据医院需求在适当位置预留空间,或与医院内相关科室统一考虑。男、女需分开检查的部分应尽量分通道布置,注意保护体检者的私密性。不具备分通道条件时,应分室设置,并宜在室内通过隔断或布帘分隔出小前室。此类检查速度较慢,应设较大的等候空间。
有些医院设有贵宾体检者专用通道,可设置独立的更衣区、休息室,普通检查室及小型设备检查室可与一般体检者分设或合用,大型设备检查室应与一般体检者合用,以提高设备使用率,避免资源浪费。
3 健康体检中心的室内空间设计与人性化
健康体检中心的室内设计应做到温馨、舒适、安全,室内设计的风格定位和材料选择都应接近公共建筑,色彩运用上则可采用浅绿、浅蓝、米色等温馨淡雅的颜色来营造出轻松、柔和的氛围。适当位置可布置壁画、绿色植物等作为点缀,室内布艺的材质和色彩也宜自然、素雅,可缓解体检者等候时焦急的心情。
入口大厅应设总服务台,作为登记、收费、咨询、导医等多功能使用,还可提供衣物存放、预约体检等服务。总服务台应考虑设在入口大厅的合理位置并留出足够空间。
采血厅应明确划分采血区、等候区,以保证有序检查。
各检查室与候诊区的设计也应注重人性化。检查室可由传统的大房间改为小房间,医生与体检者一对一的检查空间是对体检者隐私的尊重与保护。候诊区可由传统的走廊候诊改为走廊与集中候诊区结合的二次候诊。在集中候诊区设置电视、书报、饮用水等设施,最大限度改善体检者等候时的焦躁情绪;在二次候诊区营造较为安静的环境,可加以轻柔的背景音乐,使体检者心情尽快平静、放松下来。集中候诊区尽可能有直接对外采光通风的条件,及时通风可减少交叉感染,室外宜人的景致更给等候者带来好心情。如只采用内走廊式一次候诊形式,走廊尽端应尽量有采光通风条件。
健康体检中心室内设计应考虑无障碍设施的配备,满足老年人、妇女、儿童的使用要求。
4 健康体检中心的室外环境设计
医院健康体检中心在独立建筑内设置时,其入口处应设开敞的广场空间,方便单位(集体)体检者的组织疏导。绿化形式可自然随意,与医院整体绿化设计相结合。在体检中心的临近位置设座椅,供等候者使用。当健康体检中心设于楼层处时,可在体检者目光所及的室外空间设置绿色植物、景观小品等,丰富视觉空间。
参考文献
【关键词】幼儿教育 指南 儿童健康 共同关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幼儿的学习生活与健康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每个领域按照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学习与发展目标部分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的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应该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都提出了合理期望。
由此,我们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每个年龄段孩子应该具体达到怎样的目标。教育建议则给我们一线老师在环境创设、活动内容、幼儿养成习惯、情绪情感的表达和控制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为我们一线教师更清楚地了解对各年龄段幼儿大致的发展水平提供了参考依据。 在认真学习了《指南》以后,我的感悟是;
一、让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是幼儿教育的根本
在《指南》中把“幼儿健康”放在首位,一个健康的幼儿,既是一个身体健全的幼儿,也是一个“愉快”、“主动”、“大胆”、“自信”、“乐于交往”、“不怕困难”的幼儿,只有充分地尊重幼儿,使其发挥应有的主体性,幼儿才有可能主动、积极、创造性的活动。那么,如何才能做好幼儿的健康教育工作呢?
(1)《指南》强调“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尊重儿童发展的个体差异”、“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这些基本原则都是“尊重儿童”个体价值的理性表达,要尊重每个幼儿,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使幼儿能寓学于乐。
孩子们都有尊严,教师应该给予孩子的是尊重。按照一桶水的原理,我们每个孩子能力都是有差异的,在设计活动时,要具有层次性,满足不同孩子的需求。我在设计区域游戏时,充分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提供不同的区域供幼儿选择,在同一个区域中还提供难易不同的材料。在中班下学期《小鬼显身手》主题中,我根据幼儿的兴趣出发,开设了各个区域,在美工区的设计区中,有服装、鞋子、房子等不同设计,并且在每一个区域都有范图、半成品、成品等,孩子们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的玩法,使他们对游戏充满了乐趣。
(2)做好科学的教育评价,理解幼儿,这是促进每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在此,值得注意的是要避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横向比较。当孩子犯了错,教师要以慈母般的胸怀理解孩子,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责骂孩子。老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孩子不会、不明白的,老师要用合理的方式让孩子去明白,而不是责怪孩子,更不能去和别的孩子进行对比,这样会伤害了幼儿的自尊心。
(3)要有多样的教育形式和途径,因时、因地、因内容、因材料灵活地运用。将“美”的事物都展现给我们孩子,让幼儿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学习生活,给幼儿创设一个轻松、舒适、和谐、美观的外在和内在环境,让幼儿每天都有好心情。
二、在教学中,多与与幼儿交谈、交流。
尽可能与每个孩子交流,自由活动中的交流往往更利于幼儿情绪情感的表达。我晨间活动中利用孩子自主游戏的时间,来到孩子们中间,听听他们谈论的话题、了解疑惑和感兴趣的话题。除了自由活动交谈机会,在集体教学活动活动中,教师也应该时刻关注幼儿的兴趣点,给予充分表达的机会,在活动中多听取孩子的想法的意见,尽可能多的创造幼儿交流表达的机会。
和幼儿一起发现并分享周围新奇、有趣的事物或现象,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鼓励并认真对待幼儿的问题,引导他们猜一猜、想一想,和幼儿一起做一些简易的调查或有趣的小实验。在日常活动中,孩子们会经常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他们会问你一些有趣的问题,和他们一起分享、交流、探索,鼓励他们大胆尝试。
三、和家长需共同关注的问题
(1)“具备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教育建议中提到了“告诉幼儿不允许别人触摸自己的隐私部位”,这虽是属于幼儿自我防护的范畴,但我们也要让幼儿树立正确、科学的性启蒙教育。所以,在平时教学中,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和家长都要多关注幼儿性启蒙教育,让幼儿了解自己的身体,消除身体的神秘感,这对于幼儿是很有价值的教育!
(2)很多家长认为小学的知识储备特别重要,于是对数学、拼音的学习,有更为强烈的需求。但我明确,在幼儿园“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对于幼儿是不适宜的,也是我们应该杜绝的。在家长会上,我用正确、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家长一起观看视频。把幼儿园严禁“小学化”的教育理念传递给家长,使家长转变观念,要尊重幼儿的成长规律,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有价值的学习环境,從而培养起良好习惯。
(3)《指南》中更强调“学习品质的好坏决定了儿童现在和今后的学习和发展的质量”。当今世界的儿童教育中,越来越多的社会、老师、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将学习品质视作儿童入学准备与持续发展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关键的领域。因此,幼儿教师和家长应该正确理解幼儿学习,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才是我们教育任务的核心,珍视孩子童年生活的独特价值,努力使每个幼儿都拥有一个快乐生活、健康成长的美好童年。
通过网上培训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真实感受颇深!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可能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因此,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更应该责无旁贷地担当起孩子的心理健康医生。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我认为,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教师的衣着举止,言谈风度,以及待人接物等,都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而人格不健全的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造成一种紧张或恐怖的气氛,使学生如坐针毡,惶惑不安。所以新的教育实践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从自身的心理健康的角度,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通过学习,我也认识到了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古老文化的中国有这样一句格言3岁看小,7岁看老。这充分说明了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其一生有何其重要的影响。学生的不良心理的成因,既包括学校因素,如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也包括家庭、社会因素,如家庭的生活环境、抚养环境,社会风气等。可惜,我们无力摆脱社会风气的困扰,我们也只能劝说学生家长有科学地教育子女,我们惟一能做的是改善自身。
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气质、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化作用,真正作到为人师表。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真正作到为人师表。其次,只有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齐抓共管,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水平一定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心理健康学习心得(2):
通过本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让我了解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以及它的重要性,现谈谈自己本次学习的心得体会: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是教师,教师要尊重学生。
不可有私心讲究诚信,要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给孩子一片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的成长。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
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了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小学生情操,充实了小学生生活,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平等相待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位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 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感性的交情,也是爱的投入。教师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
如何让这种消极的影响降到最小?我认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行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生,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第一,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任务
我们都是从高中升到大学,在应对新环境的时候会有各种情绪,比如烦躁、抑郁、抑郁等。在处理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不要一个人承受,更不要深挖墙角,努力调整自己的心理,了解如何适应环境;我们必须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艰辛;一定要学会改变学习方式,让学习变得简单愉快,然后设定一个现实的目标;知道就是知道,知道就是知道。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要学会发自内心的去理解现实中的一切,来了就安于现状,这样才能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二、人际关系的处理
良好的人际关系让人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给人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促进身心健康;不良的人际关系让人感到压抑和紧张,遭受孤独和寂寞,伤害身心健康。因此,我们大学生应该培养良好的沟通技巧。我们应该坚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愿意与他人交流,以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他人和谐相处。通过人际交往,可以认识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遵守纪律和社会公德的习惯。增强心理适应能力,能够与人共事,坚持与群体的和谐关系,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第三,爱情中的矛盾
爱情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生的普遍现象,大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在爱情中,我们应该遵循:以爱为基础,以高尚的品味为爱情发展的动力,在爱情中尊重对方的选择、自由和权利以及人格,守本分,忠贞专一,坦诚相待。理解是前提,奉献是数据,被爱是结果。大学生应该避免爱情的负面影响,学会使用爱情技巧,明确情感价值,做出爱情决定,注重爱情的交流,履行爱情的义务。
现在的老百姓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在生活上已不止单单追求味觉上的享受,更重要是的健康,然而,一些原来的富贵病也多了,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而且在现实的情况下,这些毛病在大多数情况下没有很明显的症状,所以老百姓往往不愿就医,更关键的是,这些疾病并发症往往严重,甚至影响到生活质量和生命,所以时时刻刻要掌握这些疾病的发展过程并坚持长期有效的药物控制,这些都需要我们基层卫生人员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帮助他们建立健康档案,在每个活动周期免费上门服务,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通过这次培训,作为基层卫生人员的我们知道,我们不仅要不断充实自己的业务水平,更要掌握各种药物的作用和使用,更好的为老百姓服务,从源头上落实和贯彻医改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使自己的工作更具有意义和挑战性。
2013年6月30日
一、全面分析心理障碍的成因
(1) 依赖心理:即缺乏自主性与独立性和内在的学习动力, 遇到学习困难消极等待老师的帮助。 (2) 受挫心理:渴望成功的需要受阻, 则产生痛苦、悲观等受挫心理。 (3) 自卑心理:学生不正确分析自己成绩差、学习能力弱的原因;又过多看重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评价, 一旦失意就陷入孤独、苦闷和自卑。 (4) 厌烦心理:学生基础差;课堂投入不够, 收获少;思维混乱;语言颠三倒四;观察问题只顾表面不求实质。对学习产生厌烦的心理, 甚至导致学生与家长、老师的情感对立。 (5) 畏惧心理:学习中屡试屡败, 升学的压力大, 心理承受能力脆弱, 得不到教师及家长的理解和帮助, 丧失继续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从而产生了逃避和畏惧的心理。 (6) 逆反心理:当学生对学习彻底丧失信心, 教师忽视学生的被动处境, 强行转化就会诱发学困生的情绪不满、对立, 心理封闭, 行为上拒绝本来可以接受的东西, 即逆反心理。以上心理的关系是互为条件、互相影响、共同阻碍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降低学习成绩。
二、排除障碍, 优化教学策略
学困生自身丧失了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变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使学生从无奈到厌烦终至放弃。因此, 排除心理障碍, 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立足于明确转化的层次目标, 以思维发展为主线, 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良好情感为原则,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来调整教学结构。核心是创设和谐的氛围,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学习探究的机会, 关键是适时疏导, 自主构建认知结构。
(1) 优化教学结构, 铲除依赖心理。教法调整:提倡自主探究, 突出思维的强化训练, 追求三维教学目标的均衡发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1) 师生共同参与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 (2) 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概括。 (3) 主动质疑, 自主解答。 (4) 分层训练, 及时反馈矫正。改进学法:首先立足学生的实际, 加强学法的具体指导, 使学生逐步养成准确表述和运用政治概念的能力, 正确审题、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回答问题言必有据的习惯及规范答题的习惯。其次, 加强合作共学, 注重师生间、优差生间的互动。压缩教师在课堂上的活动空间, 避免教师包办代替, 通过多边合作学习,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2) 因材施教, 克服学生的受挫与自卑心理。 (1) 创造条件, 增加学生对成功的体验。调整教学的内容难度标准, 进行“差别目标教学”, 即分层目标。多采用鼓励性原则, 优先满足学困生对成功的心理需求。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如实施课堂反馈测试与周测、月考等各项成绩的综合评定。其中最大的亮点是突出课堂反馈测试,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锻炼和启发, 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增加自信。 (2) 积极引导失败, 增强学生的抗挫折的能力。失败只是离成功更进一步。在教学中, 给学生成功机会的同时, 又有意识地让他们体验失败的痛苦, 在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多次循环发展中使学生开发自身的潜能, 明确进取目标, 将目标细化、具体化, 分多步完成, 从而提高目标的可实现性, 增强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3) 纵横比较, 自我激励。教学中, 教给学生评估的标准和方法。每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 让他们对成功前后进行自我的纵向比较。如进步排名榜, 奖励成绩和名次进步大的学生, 使学生感受进步、享受成功、建立自信。进而扩大竞争范围, 开展学困生与优生间的横向比较, 找出自身缺点, 借鉴优生的学习方法, 对症下药、自我激励, 逐步缩小与优生的差距。 (4) 学习名人, 确立榜样, 健全心理。教学中, 有意识引导学生了解名人成长艰辛历程和平凡之处, 使学生理解:成功不存在捷径和侥幸, 激发他们树立努力才会成功的进取信念。
(3) 创设愉快的氛围, 调节厌烦、畏惧和逆反心理。心理学证明:兴趣是求知的催化剂, 是进取的动力, 是人生快乐的源泉, 是医治厌烦畏惧心理的良药。只有将学生置身于“听起来有味, 学起来有趣, 做起来有劲”的学习氛围中, 才能激发他们想学、乐学的欲望, 从而战胜心理障碍。 (1) 精编活动案例, 引发兴趣。多姿多采的社会生活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凡是教材上的活动案例, 力求创造条件做好做全。代表性的活动由教师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向学生直观展示;简单的活动改为师生互动的竞猜游戏, 激发他们学习人文知识的兴趣。 (2) 因材施教, 强化兴趣。面向全体实施目标教学, 精心设计三个层次要求的学习内容。配套选取三组评价训练题, A.基础题、B.能力题、C.综合题, 满足每个学生需要。课外指导他们涉猎更多的领域, 如新闻、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百家讲坛等节目, 还有名人传记、历史故事等书籍, 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进一步发展。 (3) 实践创新, 发展兴趣。积极开展课内外的探究学习, 是培养探究兴趣, 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如:模拟小法庭、时事大讲堂、小小心理咨询师、环保能手、节能高手、社会调查员、礼仪讲坛、沟通交往培训等实践形式, 给学生一个练习、展示、提高的舞台, 使他们获得更多成功的机会, 逐步将兴趣转化成特长。
关键词:心理;品德;教育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方式。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社会上出现的一些问题,有一个积极向上的认识和态度。培养孩子健康、快乐、爱学习的人生态度是现代小学品德课程的主要任务。目前,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过程中、家庭生活中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困扰着现代的小学生,例如:社会上出现了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拜金思想,学习成绩是衡量一个学生好坏的主要标准等等,一些偏激的思想充斥在小学生的周围。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有限,如果长时期没有人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会给他们的心理留下阴影。小学阶段,没有专门的心理辅导课程,但是这种心理问题需要解决,笔者认为在思想品德课程中融入相关的心理辅导是十分必要的。
一、心理干预与思想品德课程的结合点
心理干预主要是针对小学生思想、观点上存在的疑惑进行有效解答,从而纠正小学生错误的思想和观点。目前,小学生除了要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之外还要上很多的课外兴趣班,在暑假、寒假还有各种各样的预科班,造成一些小学生存在很大的学习压力,甚至出现了一些孩子具有多动症等问题,这也显现心理干预在小学阶段的必要性。
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从小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备正确的道德品质,在这点上,思想品德与心理干预正好是对小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两个方面,思想品德是正面引导为主,出现思想问题的小学生需要有心理干预作为辅导,有效纠正其思想观点,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这两者之间只是在方法上有一些区别,但是最终的目的是相同的——健康的道德观、快乐的人生态度、热爱学习的思想情操。
健康不仅是身体上的,更是心理上的。一些不健康的道德观点和思想让小学生接触到,对他们的成长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现代的小学生心理问题融合着思想道德问题,两者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
二、心理教育融入思想品德课程的措施
心理干预与思想品德有效融合不仅需要有结合点,更需要有融合剂,这种融合剂是使小学生乐于接受这种教育形式的措施,下面就具体分析一下:
1.融洽的学习氛围是开展心理教育的基础
我们开展思想品德教育需要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望,对于学习的积极性是他们进行有效学习的基础,同样将心理教育融入思想品德课程之中,也是需要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在一种气氛融洽的环境中,才能使小学生敞开心扉,将自己心中的不解讲出来,才能有效梳理他们内心深处的心理问题,找到问题根源,解开他们心中的疑惑。教师的和蔼可亲,同学之间的包容豁达是一个融洽的氛围,有助于心理教育的有效介入。
2.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是心理教育有效融合的手段
小学品德教育有较多的创新手段,例如:导学法,可以用一些中国好人的实例说一说什么是理想、什么是追求。任务案例法,提出一些观点和社会现象,让学生分析、探讨,甚至可以组织一场小型的辩论会,将学生的观点一一展现出来,实现对学生内心思想的表达,有效促进学生对内心疑惑的探究,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积极性,是开展有效心理教育的一种手段。
3.交流沟通是心理干预的主要方式
小学生出现最为严重的心理问题之后,将出现不同程度的自闭,直接影响小学生在社会交融中的问题。一些家庭的突然变故、学习压力的增大等都会引起小学生的严重心理问题,直接造成他们出现心理疾病,利用小学品德课程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作为教师,要主动接触小学生,把传统的品德说教变成师生之间的游戏,面对面地交流,使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感受到集体温暖、友爱,我们的思想品德课程也要倡导一种集体主义的精神,这两者可以进行有效的结合,使得心理不健康的孩子尽快融入集体之中。
目前,社会上存在很多成人复杂的思想和道德标准影响着小学生的健康发展,在接收到这些信息之后,他们变得不快乐,不知道学习的意义。这种不快乐的原因很复杂,是心理对成人思想道德标准的不解,是心理对成人世界观、价值观的困惑。心理问题交融着品德问题,将心理干预融入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课程之中,不断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使用创新的教学方法,有效推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不断培养小学生健康的道德观、快乐的人生态度、热爱学习的思想情操。
参考文献:
在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受益匪浅,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让我充实了理论知识。它帮助我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它让我更好的认识了自己,也更有信心创造美好未来。
这门课程很好的帮助了我适应现实的学习生活。面对目标失落与确立的冲突,这门课教会我要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在处理理想与现实、自尊与自卑的心理矛盾上,它教会我在全面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对影响自己成长的主要心理压力进行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找准自己的主要问题,然后有针对性的学习、努力提高,适时调整。它鼓励我积极投身实践活动,走进外面那个纷繁复杂的“课堂”,经风雨,见世面,在实践中受到磨练和考验,从而变得更加成熟和坚强,领悟人生的哲理。
这门课程对健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财富,是任何东西都换不来的,那什么是健康?健康的含义是什么呢?健康,不仅仅指身体机能良好,心理素质端正,同时社会适应性和道德健康也是健康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体。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作为自然存在物,说到健康,首先,应该是指人的身躯健壮,机能良好;而人是有思想的社会性动物,时时得面对认识自己、协调自己,人与其自身之间内在的协调平衡,也应该是健康含义的范畴,处在社会之中,就得遵守社会规则,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内外的和谐统一,即人在社会环境的适应度以及自我规则与社会规范的统一性也应是一个社会中的人之于健康的应有之义。
这门课程帮助我规划了人生的方向。我觉得,人生是一个需要一直探索一直求解的奥秘。怎样的人生才算是真正的、有意义的人生?在本课程的学习中,对于这个问题,我想谈谈个人看法。
人生,首先应该是本真的人生。生活,应该是本真的,而不是虚伪的。心理咨询过程中,讲到咨询关系的建立需要真诚——说出真实的话,表露真实的感情,放大来说,真诚,不仅对别人不可少,对自己同样不可或缺。有些人台上一套,台下又一套;有些人为了所谓的颜面极力做作和掩饰,还有一些人大言不惭心不惊肉不跳,本人最痛恨这种两面三刀表里不如一的人,这种戴着面具、玩耍计谋的人把人生当成一种谋利的器具和过程。然而,人是活生生的、包含思想和情感的,本真的生活更显人性之美。
人生,还应该是自己的人生。做本真的自己,就应该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做自己命运的主宰。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是会不经意地遇到大大小小的暗礁,面对困难,需求帮助是可以的也是必要的,但问题的解决决不能依赖于他人,生活是自己的,困难的解决终究还是得靠自己。就像书中说的那样,没有谁是谁的救世主,书本无法代替当事人思考和行动,能做的仅是“引出”和“引导”。自己的生活靠自己,不依赖,不依靠;自己的命运自己把握,不交托,不随流;自己的人生自己掌控,不偏心,不盲从。有独立思想、独立人格,肯思考,敢质疑,求自主的人生才是自己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人生。
这门课程帮助我培养健全的人格。它教会我要勇敢的剖析自己,通过自我剖析我发现自己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人格偏差。我性格上太过于执着近乎偏执,在这门课程的指导下我避免了走向偏执型人格障碍的误区。在心理课上,通过老师的教导和书本的指导,我开始尝试着去听取别人的意见,我开始感受到思想交流的乐趣,虽然还是会偶有摩擦但是那是思想碰撞的火花。通过学习我掌握了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并通过这些技巧的灵活运用我的人缘又慢慢好起来。我知道良好的人际关系有赖于相互的了解,相互了解有赖于彼此思想上的沟通。因此要注意常与人交谈,交换看法,讨论彼此感兴趣的事。
5大学心理健康课学习心得
管经院信管131班徐静云大学生是从为数众多的中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在心理上有很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但是与此同时,大学生则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大学生往往自视 甚 高,很 容 易 受 挫 折,并 随 之 发 生 一 系列生理卫生问题。相 比 生 理 而 言,心里 健康就尤为重要了,故只谈心理方面的问题。
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在上大学前就听说大学要开设心理健康科,于是我就一直在猜测,心理课到底是怎样的,是不是李老师会给我们讲有关心理学的知识呢,是不是社会心理学、职场心理学这一类听起来很高深的课程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上了
老师表扬着,被同学羡慕着,难免会心高气傲,自大起来,觉得自己跟别人不在一个层面上,自己就是要高人一等,瞧不起他人,然而上了大学之后,发现没有人崇拜自己了,没有一群人来仰望自己了,心里的落差不是一点点,而在宿舍里还是自认为高人一等,一副不屑与别人为伍的模样,久而久之就被大家疏远了,如果再加点儿坏脾气,就会被大家排挤,日子就没那么好过了。宿舍里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生活习惯的差异。宿舍的室友都是天南地北聚到一块儿的,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不一样,有的人一个月不洗澡,有的人每天半夜煲电话粥,有的人特别自私,一点儿东西都不让别人碰......这些久而久之都会成为引起矛盾的导火索,但其实只要站在别人的角度,用为别人着想的方式,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大学其实是个小型的社会,每一个人在大学的生活就是在模拟着以后走入社会的生活,在大学处理好人际关系是以后走入社会能够如鱼得水的基础,也是在走进社会之前提前的演练,所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我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李老师还给我们讲了一个我印象深刻的故事,大概就是两个人很相爱,从初中一直在一起,后来男的没有读书去工作了,女孩子继续读,最后她们结婚了,但是即使他们相爱了那么多年,女孩子开始有点后悔,因为她觉得现在的他们没有共同话题,两个人对很多东西的看法都不一样,互相不能够了解,她很后悔当初没有听妈妈的话,李老师说女孩子可以叛逆,可以又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在婚姻这件大事上,还是要听妈妈的话,毕竟是你的长辈,他们一定有一些比较好的经历和经验,能够让你过得更好,而且对于父母来说,子女的幸福就是他们的幸福,所以他们是不会害你的。我觉得从这个故事中,我学会了要珍惜自己的父母,要学会尊重,考虑他们对你的一些看法和建议,当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你可以选择你认为正确的方式,但是别忘了想想父母的看法。
心理健康课让我学到了人处在社会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坎坷需要经历,有的人从此一蹶不振,而有的人在打击之后变得更强,有的人永远悲观,所以他一事无成,而有的人在每次挫折之后都暗示自己“我能行”,所以他终将成功。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的乐观的态度,才会将你引向成功。
这门课程帮助我培养健全的人格。它教会我要勇敢的剖析自己,通过自我剖析我发现自己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人格偏差。我性格上太过于执着近乎偏执,在这门课程的指导下我避免了走向偏执型人格障碍的误区。以前我处理问题我总是比较武断,很难听取别人的意见,更听不进任何批判意见,对别人也缺乏信任感。所以有时候总是会犯错误,但是又很难反省自己。因为这样在人际交往上我会面临很多尴尬,人际圈也越来越小,甚至连好朋友也没有几个了。
在心理课上,通过老师的教导和书本的指导,我慢慢的开始正视自己。我开始尝试着去听取别人的意见,我开始感受到思想交流的乐趣,虽然还是会偶有摩擦但是那是思想碰撞的火花。通过学习我掌握了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并通过这些技巧的灵活运用我的人缘又慢慢好起来。我知道良好的人际关系有赖于相互的了解,相互了解有赖于彼此思想上的沟通。因此要注意常与人交谈,交换看法,讨论感兴趣的事情。这样,可籍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降低内心压力。沟通时,语言表达要清楚、准确、简练、生动。要学会有效聆听,做到耐心、虚心、会心,把握谈话技巧,吸引和抓住对方。我也克服了我的依赖心理。以前我总是缺乏独立性,经常感到自己无助,无能和缺乏精力,害怕被人遗弃,将自己的需求依附于他人,过分顺从他人的意志,要求和容忍他人安排自己的生活。通
过这门课程我学会了几种解决方法。
习惯纠正法。依赖型人格的依赖行为已成为一种习惯,所以首先必须破除这种不良习惯。清查一下自己的行为中哪些是习惯性地依赖别人去做,哪些是白作决定的。我每天作记录,记满一个星期,然后将这些事件按自主意识强、中等、较差分为三等,每周一小结。对自主意识强的事件,以后遇到同类情况应坚持自己做。例如某一天按自己的意愿穿成熟的衣服上课,那么以后就坚持穿成熟衣服上课,而不要因为别人的闲话而放弃,直到自己不再喜欢穿这类衣服为止。这些事情虽然很小,但正是我改正不良习惯的突破口。
重建勇气法。我开始选择做一些略带冒险性的事,每周做一项,例如:独自一人到附近的风景点做短途旅行;独自一人去参加一项娱乐活动或一周规定一天“自主日”,这一日不论什么事情,决不依赖他人。通过做这些事情,增加了我的勇气,改变了我事事依赖他人的弱点。
这门课程帮助我规划人生,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人生的确需要规划,刚进入大学的学生,一定要想好自己的一生准备做些什么样的事,按自己的理想,一步一个脚印向踏实的人生目标靠近。刚听说“规划人生”这个概念,我的眼前一下子就亮了好多,这的确是个伟大的提议。人的一生如果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永远是随波逐流,得过且过,过一天算二响永远都不知道自己会走到什么地方。有些时候,理想也等同于我们的目标,但只是有了理想却没有认真规划,在实现的路上歧路多多,看着是大道,走的是岔道,计划往往赶不上改变,到头来感叹行路难,安慰自己已经追求了过程就不要太再意结果。这是理想与现实出入太大不得不给自己的安慰。而如果你的确认真规划了你的人生,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即定的目标,如果过程出现了偏差就及时改正,始终让自己的目标在现实的征途中存在。一旦紧咬目标,你会发现你有战无不胜的力量,而且会努力为自己的最终理想而奋斗不已。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学生成才就有了可靠的内在条件。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我学习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创新意识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我们的新课堂模式提出的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不要低估学生的思维,给学生一个思考的广泛空间,学生会还给你一方享受教学的理想乐土。要想办法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问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喜悦、自信,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好的问题应充分体现必要性和实用性,能激发认知需求,好的问题能诱导积极探索,促进知识的深化;好的问题往往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内在联系的交叉点,更是创新思维的启动点;好的问题能促进学生展开积极的活动(包括操作性活动和思考性活动及实践性活动),从而获得主动的发现机会。
在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式学习习惯的时候,要注意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精神。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从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新东西。这样做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与辐射。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多看学生的成绩和优点,多看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并及时予以鼓励。对爱提“怪”问题的学生,不要动辄训斥,轻易否定,而要善于发现他们思想的闪光点,要采取多种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要让学生学会寻找事物产生的原因,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这种品质在青少年时期培养尤其重要。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数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对某些定理、公式、例题的结论或其本身进行深人、延伸或推广。创新意识具有求异性、探索性、开创性。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教学要创新,教学思维要创新,教师能力和教学水平要提高,要求教师基本功扎实,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具有驾御全局,随机应变的能力;具有开展数学活动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的能力。创新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具有发现新规律、新事物、新理论、新学说、新概念、新设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和主动探索精神,是一切发明和创造的源泉。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通过以下途径:1.注重例题的选择及变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2.创设民主氛围,激发主体意识是关键。3.允许“插嘴”,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空间。4.动手和动脑相结合。5.释放学生时间,拓延学习空间。
二、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学艺术
1、利用鼓励和表扬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
教学中,常听到学生说:“我怕老师提问时点到我的名字,讲错了难为情,同学会看不起自己。”产生这种想法的根子是产生差错。为了消除学生的这种畏惧心理,我在教学中经常跟学生讲,差错是学习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是不可避免的,古人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因为产生了差错,学生才会去分析差错的原因,去避免差错,失败是成功之母。
2、调整节奏与方法,帮助学生消除畏惧情绪
数学是初中所有学科中最难的,学生认为代数繁,几何难。遇到较难的题目或较难理解的内容时,往往会产生畏惧心理。老师需从学生实际出发,铺设台阶,降低坡度,调整教学节奏,采用各种教具和方法,使学生听懂并接受。
3、培养学生的兴趣
如果没有兴趣,必定抑制学习过程的思维活动,所以要引导学生立定志向,并通过努力去争取成功。中学生喜欢听故事,教师可结合教材讲数学史和古代数学问题,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的伟大成就,使学生感到自豪;介绍我国学生在国际数学竞赛中的成绩,激起学生羡慕和模仿,决定成为祖国有用之才。组织开展抢答赛、小组赛、数学知识应用设计比赛等活动,增加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兴趣。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失去了对数学的畏惧感。
4、明确目标,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
中学生学习往往没有具体的目标,因此教师要从多方面向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如教师要按照课时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掌握什么知识、技能,解决哪类问题,并及时检查和校正。同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业上要分别提出不同的期望,对后进生辅导,也先要规定短期目标,例如测验合格,并帮助他们达到目标。对于新学习的知识,教师应告诉学生,开始学时都感觉很难,每一届的每位学生都是如此。只要钻下去,就会理解,而且觉得比几何要简单的多。这样使学生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增强了克服困难的信心。
5、培养学生的抗挫能力
学生解题时遇到挫折,主观愿望得不到实现是常有的事。如果承受挫折的能力不够,就会产生焦躁颓丧的情绪,致使主体一事无成。这种现象若出现在重大的考试中,则具有更大的危害性。所以在平时的教育中,抗挫能力的培养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6、创设最佳的学习情境
学习环境影响着学习的数量和质量,而学习的数量和质量又决定着学生是否愿意再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觉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之间的密切关系,并利用这种觉察去创设、去发展能引起学生关心和探索的情境,那么,课堂教学就会处于最佳状态。在教學实践中发现,说话风趣,使人兴奋的气氛,会使学生产生悬念,积极开动脑筋。而紧张的令人害怕的课堂情境,会使学生提心吊胆,什么也无法思索。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情绪,也就活跃了课堂气氛。
7、要帮助学生培养面对考试的良好心理素质
教师必须认真做好学生的考前思想工作。考试前教师要教育学生:第一,学生对自己的水平要有清醒的认识,平时的目标可以定的高一些,但对本次考试的目标要低一点,要低于平时成绩;第二,如果考试比较难,要想到觉得难的不只是你,大家都一样,这样,心理就会放松些;第三,遇到难题,应跳过去做其它题目,不要盯住不放,否则会影响其它题目的解题时间,造成紧张的情绪……
一、心理干预与思想品德课程的结合点
心理干预主要是针对小学生思想、观点上存在的疑惑进行有效解答,从而纠正小学生错误的思想和观点。目前,小学生除了要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之外还要上很多的课外兴趣班,在暑假、寒假还有各种各样的预科班,造成一些小学生存在很大的学习压力,甚至出现了一些孩子具有多动症等问题,这也显现心理干预在小学阶段的必要性。
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从小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备正确的道德品质,在这点上,思想品德与心理干预正好是对小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两个方面,思想品德是正面引导为主,出现思想问题的小学生需要有心理干预作为辅导,有效纠正其思想观点,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这两者之间只是在方法上有一些区别,但是最终的目的是相同的———健康的道德观、快乐的人生态度、热爱学习的思想情操。
健康不仅是身体上的,更是心理上的。一些不健康的道德观点和思想让小学生接触到,对他们的成长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现代的小学生心理问题融合着思想道德问题,两者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
二、心理教育融入思想品德课程的措施
心理干预与思想品德有效融合不仅需要有结合点,更需要有融合剂,这种融合剂是使小学生乐于接受这种教育形式的措施,下面就具体分析一下:
1.融洽的学习氛围是开展心理教育的基础
我们开展思想品德教育需要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望,对于学习的积极性是他们进行有效学习的基础,同样将心理教育融入思想品德课程之中,也是需要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在一种气氛融洽的环境中,才能使小学生敞开心扉,将自己心中的不解讲出来,才能有效梳理他们内心深处的心理问题,找到问题根源,解开他们心中的疑惑。教师的和蔼可亲,同学之间的包容豁达是一个融洽的氛围,有助于心理教育的有效介入。
2.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是心理教育有效融合的手段
小学品德教育有较多的创新手段,例如:导学法,可以用一些中国好人的实例说一说什么是理想、什么是追求。任务案例法,提出一些观点和社会现象,让学生分析、探讨,甚至可以组织一场小型的辩论会,将学生的观点一一展现出来,实现对学生内心思想的表达,有效促进学生对内心疑惑的探究,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积极性,是开展有效心理教育的一种手段。
3.交流沟通是心理干预的主要方式
小学生出现最为严重的心理问题之后,将出现不同程度的自闭,直接影响小学生在社会交融中的问题。一些家庭的突然变故、 学习压力的增大等都会引起小学生的严重心理问题,直接造成他们出现心理疾病,利用小学品德课程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作为教师,要主动接触小学生,把传统的品德说教变成师生之间的游戏,面对面地交流,使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感受到集体温暖、友爱, 我们的思想品德课程也要倡导一种集体主义的精神,这两者可以进行有效的结合,使得心理不健康的孩子尽快融入集体之中。
【健康学习心得】推荐阅读:
师生健康中国健康个人学习心得2009-15
全国卫生与健康学习心得05-28
初二体育与健康教学学习心得05-29
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学习心得09-18
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学习心得体会07-25
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班学习心得11-01
学习健康安全管理有感11-10
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学习总结06-01
健康教育心得07-28
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心得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