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的说明文

2024-10-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科普的说明文(共11篇)

科普的说明文 篇1

大约过了二十分钟,到了目的地——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可惜还没开门,我们只能在那等啊等,等啊等......终于大门打开了,我迫不急待地冲了进去。

首先进入我视线的是一个神奇的洞,顺着洞口往里看,只见洞内有数千个小小的荧光灯,突然你会发现这个洞深不见底,洞会无限延长,仿佛进入了时光隧道,原来是利用了光线反射的原理。接着又一个好玩的科学游戏吸引了我,只要按下按钮,一根像大炮一样的管子瞬间就会吹出风,把一只球给吹起来,只要掌握好管子的分寸,就能把球送进球网。我又去玩了一个类似“喊泉”的游戏,只要对着泉眼大声喊,泉水就会像浪花一样喷射出来,就像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又蹦又跳。快乐的时光总是过的很快,最后,我只能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展览馆。

科普的说明文 篇2

关键词:科普性,语文味,学科特点,教学策略

科普说明文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承载着普及科学知识,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学习掌握说明的方法, 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等功能。小学阶段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身的科普类课文不在少数。儿童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 对这类课文往往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由于此类文章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 因此往往在讲授时容易被肢解得只剩下知识的条条框框;由于叙述简洁, 没有多少具有感染力的语言, 因此常常被教师分析得只剩下概念化的“写得生动而准确”。稍不留心, 还很容易上成科学课或常识课。教学总是显得那样枯燥, 学生听得乏味至极。那么这类课文到底该教些什么、怎样教, 才能使教学更具“语文味”呢?

一、点燃科普热情, 挖掘语文之趣

二年级下册《恐龙的灭绝》是一篇语言活泼、行文有趣的科普文, 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书籍和影视作品的渲染, 对恐龙这一远古生物非常感兴趣,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 即可以此为触发点, 创造丰富多彩的语言环境。

1. 在科普文的教学中, 可以适当地引入一些文字、图片、录像资料,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比如《恐龙的灭绝》, 导课时播放一段恐龙的录像, 在学生看得投入时戛然而止, 引发阅读期待。揭示课题后, 用各种图片资料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恐龙的庞大, 思索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么强大的物种的灭绝?自然地把学生领进了恐龙王国, 激起强烈探究欲, 从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为成功的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开端。这样带着解谜的欲望进入文本的学习的方法, 无疑是高效的。

2. 字词教学是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 提高学生识字兴趣是关键。

在本文教学中, 在识字释词的同时, 如通过“尘埃”一词引导学生发现同类词语内部的秘密, 帮助学生总结构词规律, 再让学生举一反三地找出文中的“躲避”、“枯萎”、“死亡”等是同一种构词类型的词语, 从而使学生牢牢记住生字, 提高识字兴趣, 感受识字乐趣, 切实强化识字效果。

3. 在课堂活动中可以设计利用“恐龙奖章”激发学生当小小解说员的欲望。

学生兴致勃勃地争当解说员, 解说恐龙的灭绝, 把课堂学习气氛推向高潮。

二、围绕科普设问, 抓紧语文之脉

由于科普文的特点, 在阅读教学中有时为了让学生能弄清课文内容, 老师总是一遍又一遍地提问, 课堂显得零散, 缺乏对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且有些问题问得太大, 学生阅读时无从着手, 课堂显得空而散。怎样做才恰到好处呢?这时, 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提问,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以四年级上册《飞向蓝天的恐龙》为例:

1. 提炼要点的设问。

新课标指出:在学习说明文时能抓住要点, 了解说明方法。“这篇课文认为‘恐龙能演变成飞向蓝天的鸟类’, 你相信吗?为什么?”为了顺利解答此题, 学生需要在文章中提炼两个事例的要点:赫胥黎发现鸟类和恐龙的骨骼相似和中国科学家发现保留有羽毛印记的恐龙化石。学生通过此问题不仅很快读懂了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还学会了提炼文章要点这一技巧。

2. 揭示方法的设问。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巧妙众多, 了解说明方法是学习这类课文必不可或缺的一环。如在体会“列数字”的妙处时提问:恐龙演变成鸟类经历了 () 年。一个简明的问题即可推动学生不断阅读课文中的相关语句, 并进行推理演算, 最后算出是二亿五千万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知道了课文的第4、5自然段描述了恐龙的演变过程, 还复习了说明文要素之一的说明方法。

3. 梳理层次的设问。

恐龙的演化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如何让学生既能梳理出层次又习得科普文语言的精确性呢?“小组合作, 根据第四自然段的内容设计一个表格, 有条理地展现出恐龙进化的历程”。让学生通过抓关键词“有的”、“其中”、“两亿三千万年前”、“数千万年后”等进行分层梳理, 有条理地理清演变过程, 完成任务, 习得语言。

4. 见微知著的设问。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精美插图, 文本加上插图也会成就很多非连续性文本, 《飞向蓝天的恐龙》就是这样的文本。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插图与文本进行比较是否一致后, 教师提出:课文的插图准确吗?为什么?此时, 一些同学会挑文本的刺, 而另外一些同学必然要找出文中相应的语言进行反驳。在两种思维的碰撞中, 学生就会更深入地体会到一些关键词语的妙用, 如“一些”、“一支”、“一种”等。

三、品味科普精彩, 守住语言之根

虽然科普文的文体简洁通俗, 但一篇文章哪怕叙述再客观, 文字再严谨, 也不可能不包含作者的感情, 因此在教学此类课文时还应力求把握好语文的特质和特点, 坚守住学科的课程本位。二年级下册《最大的“书”》就是很好的例子。如何处理识字、阅读和发展语言能力的关系呢?

1. 务实字词学科普。

本文中的“册”就具有典型性。在教学“册”这一古老的象形字时, 教师一边用图片演示“册”字从古至今字形的演变, 一边口述“册”的字义相应的变化, 使学生在直观地感受到汉字的字形美同时充分感受汉字的神奇, 挖掘文化内涵, 品味汉字意蕴。

2. 加强朗读品科学。

本文对话较多, 要充分抓住这一特点, 在教师的引领下, 通读对话中了解岩石是“书”, “书”上有字有画, 通过角色扮演、变式朗读、看图背诵等方式学习反问句、学习句序调换,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1—8自然段对话, 再通过看图依托文本句式积累语言。让学生在科普文中与文本亲密接触、潜心会文。

3. 自主阅读悟科学。

在自主诵读、感悟、发现、体验和创造中, 逐步认识化石, 感知地壳演变过程, 再联系上下文, 借助文本中的句子了解化石的成因, 并将之转化为学生的语言。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 更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能力的培养, 使科普文的课堂也能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四、适时运用多媒体, 闪耀科普之光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早已深入课堂, 多媒体教学以其丰富的多媒体形式———声音、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 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 充分展示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和乏味, 为现代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在科学概念和科技名词比比皆是的科普文中, 更不能离得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辅助。那么在不同的科普文中应该怎样最恰当地实际使用多媒体, 最大限度地优化科普文教学呢?

1. 多媒体前置, 让“陌生点”熟悉化。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在阅读一篇新课文时都是率先关注那些没有教学过的生字、生词, 关注那些表达新颖的句式、段落, 因为这些带有新鲜感的内容容易激发探究兴趣。对于一篇科普文而言, 这样的“陌生点”更是随处可见。如四年级上册《蝙蝠与雷达》一文, 需要学生了解蝙蝠这种特殊动物及雷达这一科技产物, 显然, 这些离学生的日常生活都比较遥远, 因此需要在课前用课件详细展示这两种事物, 以期通过理解文本内容达到良好的效果。

2. 多媒体同步, 让文本情景具象化。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有些知识的理解, 难点的突破单凭老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或者用投影、学具操作, 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这时, 恰当运用多媒体, 常会使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迎刃而解。例如, 五年级上册《假如没有灰尘》, 在学生的思维中往往只会说空气新鲜了, 人不会生病了, 等等, 大家只是认识到灰尘危害。而通过课件演示, 学生立即明白了灰尘的重要作用, 理解了事物的两面性。

3. 多媒体后置, 让“熟悉点”陌生化。

司空见惯的东西往往不能给人以新鲜感。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常会忽略旧知识里的新内容, 更何况学生。科普文教学要把“熟悉点陌生化”, 就是要让学生原有的旧知识与新内容, 产生新冲突, 将熟悉的陈旧变为陌生的新鲜将抽象的认识变为具体的形象, 追求对熟悉的文本的“陌生化”阅读效果, 进而产生欣赏和品味的兴趣。如《飞向蓝天的恐龙》的教学中由雨点的脚印想象雨痕, 由波浪的足迹想象波痕, 再用多媒体出示图片印证猜测。这样既不使语文过于直白, 失去应有的语文味, 变成了课件展示课, 又比较准确地解决了常识性问题, 使语文教学与科学知识的落实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课堂教学是一门精益求精的艺术, 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科普教学的课堂, 在于把复杂的知识讲授得浅显易懂, 把高深的道理表达得透彻明了, 把枯燥的事物描述得生动形象;把一切远离儿童时间的东西拉到儿童的眼前, 净化儿童的心灵, 陶冶儿童的情操。让科普文中的语文味和人文精神在这样的课堂上如翩翩蝴蝶般比翼双飞, 荡漾在孩子们的心田。

参考文献

[1]高兴志.说明文教学中的语言分析[J].攀枝花大学学报, 2002 (01) .

[2]张祖庆.例谈科普说明文语感训练要义[J].小学教学参考 (语文版) , 2005 (12) .

[3]赵雪琴.有效把握上好科普说明文[J].教育科研论坛, 2009 (05) .

[4]洪爱娟.小学语文教材中科普文的价值取向与教学策略探寻[J].语文教学通讯 (小学刊) , 2010 (05) .

教出科普说明文的“语文味” 篇3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科普说明文篇幅短小,中心鲜明突出,具有科学性、条理性,语言生动有趣,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教版教材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选编科普说明类文章,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避免将其上成单纯的科学知识课,应关注语文学科的特点。科普类说明文如何上出“语文味”呢?

一、了解文本价值,激发学习热情

1.提升科学素养,培养探究精神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科普说明文不仅带给学生科学知识,文章的字里行间还充满着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和渗透,它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探究的兴趣,对动物、植物生命的珍爱,对宇宙行星的幻想,可以培养学生对大自然探究的精神,形成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反对迷信的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2.课内指向课外,架起阅读桥梁

在科普说明文教学中,知识与能力是一只鸟儿的双翼,缺其一翼,鸟儿便会折翅。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书本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教师要根据文本的特点,适度拓展,创造性地设计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在语言实践活动中活用说明方法,提升语言的表达能力。

一旦学生的科学兴趣被激起,他们探求更为广泛的科学知识的欲望就会更加强烈。所以,课内说明文的阅读应该架起通向课外阅读的桥梁。例如《恐龙》一课,教师要利用课堂,利用课内的知识来激发学生探索课外更广阔的天地。前面相关恐龙的知识激起了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因此播放一段有关恐龙生活、灭绝的录像一定能把学生的探究欲望推向高潮。放手让学生浏览“恐龙之最”“恐龙之谜”,为学生提供“中华恐龙园”“恐龙博物馆”“恐龙世界”的超级链接,让他们收集资料,以自己的观点,猜测一下恐龙是怎样灭绝的。布置学生找出更多的资料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查阅资料的能力。很多学生家里有图书,也有光盘,还有模型,因此我在课后开展了一次“恐龙知识展览”,发动学生去做一些材料的收集工作。在交流中,学生的兴趣很浓厚,听得也很认真。

二、有效提取信息,提升阅读能力

1.概括整合,提取信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要引导孩子学习科普知识,更主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关注知识背后的语言文字、文本采用的说明方法、表达顺序、独特的语言等。

(1)圈点勾画明重点。例如学习《石头书》一课时,我们可以提出: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本特殊的书——石头书。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呢?它有什么特点呢?引导学生明确石头书的特点:一页一页、有字有画、有知识,然后思考“石头为什么像书呢?”请学生画出石头像书的地方。通过勾画,帮助学生明确文章的重点,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2)设计图表提信息。运用表格是提取信息的有效手段。这种方式,能帮助学生快速提取有效信息。例如在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时,我就设计了这样的表格。

这样的图表一目了然,直观清晰,能够帮助学生迅速提取有效信息。

2.品味语言,明确方法

(1)品味语言准确性。说明文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征。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词句进行咬文嚼字,让学生充分感受说明文准确用词的意识。例如《恐龙》一课中有一句“恐龙大多以吃植物为主,也有专门食肉的”。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句中“大多”一词,思考能否把“大多”去掉。类似的词语可以让学生反复咀嚼,进行对比研读,深入思考,从而认识到说明文语言表达的严谨、精确性,体会说明文的科学性。

(2)品析语言悟方法。科普说明文中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因此,我们在教学科普文时,应该巧妙渗透、引导学生品味其丰富的具有表现力的语言。例如《恐龙》一课的教学。

生:我从“梁龙的身体很长,从头到尾足有二十多米,走起路来,好像是一架移动的吊桥这句话知道了梁龙很长。

师:我注意到了你把“二十多米”这个数字读得很重,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这个数字写出了梁龙的长。

师:也就是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明梁龙的长是吧?你知道吗,这一种说明方法,叫作列数字

教师不是刻意地去讲说明文中的说明方法而是引领学生饶有兴致地去阅读文本,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反复对话中心领神会,进而“豁然洞开水底天”,对说明方法有所领悟,有所习得。怎么悟?通过朗读让他们朦胧地感受说明方法,并通过品析词句,形象地感受说明方法。

3.揣摩顺序,训练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科普说明文教学,要致力于从整体和局部上梳理和把握说明文的内在逻辑结构,这对学生今后说话写文章有条有理是大有裨益的也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最好的依托。

例如《恐龙》一课,可给课文画个概念图(如下)。这个概念图,再现了作者的行文思路,学生一看就明白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恐龙的生活年代——恐龙的种类——恐龙的亲戚——恐龙的食物——恐龙的繁殖——恐龙的消失

三、读懂科学知识,读出盎然情趣

1.指向性读

对于叙事性的科普说明文,我们可以采用指向性朗读的方式,读懂知识。课堂上教师要明确读书的任务和指向,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强化内驱力,让知识在学生头脑中被加工整理,然后再消化,理解,吸收。如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在初读时要求学生画出表示“小骆驼”的心情变化的词语。再读,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小骆驼”心情变化的。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后,读得很认真,很专注,在这样的梯度朗读中习得知识,习得语言。

2.情趣性读

情趣,指的是情感和趣味。小学低中年段的科普文,往往是童话题材,如《跟踪台风的卫星》《水上飞机》等,语言诙谐风趣,生动,是学生练习朗读的很好的平台,可以采用赛读、角色表演等方式读懂知识,读出情感,让知识和情感共生。例如教学《跟踪台风的卫星》一课时,整堂课以朗读台风和卫星的对话为主线。教学时,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角色,在反复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狂怒”“狂暴”“暴跳如雷”等词语,并通过插入台风肆虐的录像,使学生深切体会台风的狂暴和气势汹汹,抓住“偏偏”“没门儿”“嘲笑”“自豪”等词语,读出气象卫星的自信与坚定。这类课文大多是以对话的形式来呈现角色形象的,这些对话充满了童真童趣,品味其中的语言,一个个鲜活的角色形象活灵活现。

四、学会读写结合,培养创新思维

这类课文的教学可以根据年段要求和教学实际在学文的基础上进行片段扩写、改写、仿写、续写和编写等多种形式的训练。在读写的过程中有机渗透科普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唤醒学生的童心,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将科普教育和语言、思维的训练融合在一起。

1.仿写有例

例如《水上飞机》一文中,水上飞机在介绍自己的兄弟的时候用了这样一段话:“我还有很多兄弟。有的可以随时从海上起飞,参加战斗;有的可以给航行中的船只输送物资;还有的能从海中汲水,去扑灭森林大火……”这段话的句式比较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学习时,我们既可以指导学生仿照其中一个句式再介绍一种水上飞机,也可以让其借助省略号发挥想象,给予现实生活中人物的介绍方式,模仿这一段的总分写法,按照“我叫( ),我的本领可大了,可以( )”的句式来学写几个自己设计的未来的水上飞机的句子。

2.续写有据

例如《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教学,要善于凭借课文所提供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丰富、充实课文的内容,拓展课文的空间,深化、升华课文的主题。“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又见到了那匹小红马,它会怎么说,怎么做?”这道题明确地提示我们,在学生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了有关动物常识,品悟到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后,还应该让学生“续写”。续写的指导还是应该从课文内容出发,引导学生设计有趣的合理的场景,紧紧围绕小骆驼的驼峰、眼毛、脚掌的特点和作用来展开,拓展延伸,寻求合理基础上的自主、创新。

总之,教学科普说明文,应关注文本语言,指向学生表达,充分挖掘文本语文教学价值,教出科普说明文的“语文味”。

科普说明文 篇4

我是由锌皮(铁皮)、碳棒、汞、硫酸化合物组成的,我的兄弟蓄电池则以铅的化合物为主。随着我们“电池家族”队伍的不断壮大,废旧电池也悄然滋生。由于废旧电池所造成的污染不像大气、垃圾和水污染那样明显,而是充当一个“隐性杀手”的角色,所以一直得不到人们的重视,但这些废旧电池虽小,威慑力却不容忽视。它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这是由我们自身的组成成份决定的。这些物质在使用过程中,被封存着电池壳内部,并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但经过长时间的机械磨损和腐蚀,使得内部的重金属和酸碱等泄露出来,进入土壤或水源,造成环境污染,而且对人体健康也造成一定伤害。据资料显示,废旧电池对土壤污染很严重,可以造成农作物绝收。一粒钮扣电池能污染60万升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饮水量;一节1号电池埋在土壤里,能使1平方米的土地失去使用价值。这样一来,我们“电池家族”岂不蒙受了“不白之冤”,承担了污染环境的罪名?在这里我要为电池同胞们说句话:我们电池一生的使命就是为人们奉献,等到失去了使用价值,只剩一幅“浑身是病”的躯壳,难道也是我们的罪过吗?不!是因为人类缺乏环保意识,才使我们成为元凶。

目前,人们的环保意识还很淡薄,也根本没有意识到废旧电池的危害性。有不少人把它与生活垃圾一同倒掉,形成了巨大的污染源。世界上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主要是卫生填埋、焚烧和堆肥,混入其中的废旧电池也在这三个过程中发生了污染作用。当采用填埋的方式时,废旧电池的重金属通过渗滤作用污染水源和土壤;当采用焚烧的方式时,废旧电池在高温下,腐蚀设备,某些重金属在焚烧炉中挥发在飞灰中,造成了大气污染。焚烧炉底重金属堆积,给产生的灰渣造成污染;当采用堆肥的方式时,废旧电池的重金属含量较高,造成堆肥的质量下降。除此以外,人们也会采用再利用的方式。这样的话,工艺虽然容易掌握,但回收率只有82%,其余的铅以气体和粉尘的形态出现,同时冶炼过程中二氧化硫会进入空气中,造成二次污染,直接危害了操作工人的健康。

我们“电池家族”在此呼吁:请人们正确利用我们,让我们能够持续造福人类。为了减轻废旧电池所带来的污染,我建议人们对其进行回收处理。目前具有一定规模的废旧电池处理方式主要有热处理法、湿处理法、真空处理法等。热处理法是将废旧电池磨碎,然后送往炉内加热,这时可提取挥发出的汞,温度更高时锌也蒸发,铁和锰则熔合成炼钢所需的锰铁合金,从而变废为宝。湿处理法利用了除铅蓄电池外,各类废旧电池均有溶解于硫酸的性质,然后借助离子树脂从溶液中提取各种金属,用这种方式获得的金属比热处理法所得金属纯净。真空处理法是先在废旧电池中分拣出镍镉电池,再从余下粉末中提取镍和锰。

科普说明文 篇5

科普说明文凭借着生动活泼的文字给小学生讲述了一个个科学故事,让他们了解科普知识,增长见识,感受到科学的无处不在。通过科普说明文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仿生学方面的知识,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

2.了解说明方法,品析语言文字,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一篇篇科普文都是图文并茂、文质兼美的文章。在课堂上,若能引领孩子进行细细品味,了解科普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文字的独特之处,就会提升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提高阅读这一类文章的能力。

3.揣摩表达顺序,理清文章脉络,知道表情达意的逻辑性。

科普说明文的语言确切、简洁、通俗,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在每个句子的内部甚至句与句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认识语句之间逻辑关系的严密。通过致力于从整体和局部上梳理和把握说明文的内在逻辑结构,对学生今后有条理地表达大有裨益,也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最好的依托。

4.重视读

在教学中着力去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再通过朗读传递作者透过文字想要表达的情感。教师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读的问题:(1)读懂科学与知识;(2)读出准确与生动;(3)读出趣味与感悟

5.巧妙写

在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巧妙地把“写”挤进课堂,使学生进行个性化创造,学生既可以掌握知识,又能在充满语文味的写、说课堂中轻松穿行,自然是兴趣高涨、兴致盎然。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文基本功,而且有利于教师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

6.诱导说

科普说明文作文 篇6

因为在古时候人们是吃生的食物,可是,后来因为有了火,人们就开始吃熟的食物,但是,总是把手烫伤,这就是最早的筷子。当然,现在的筷子已经做的越来越精细了,使用起来也越来越方便了。

可以顺利地将饭菜送入口中,在遇到大的肉块时,用筷子夹住肉块,启到动物爪子的作用,人之所以文明斯文于动物,就是人会用筷子。

有多种筷子筷子有很多类,有竹类、木材、金属、动物骨骼、各种化工材料等。其中,名贵木材……其中,名贵木材,如红木、楠木;、银……,首先部分人会觉得店面里面的筷子不干净或者怀疑店里没有消毒就把筷子放到桶里面了。

低段科普性说明文教学初探 篇7

那么低段科普性说明文该怎么教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尊重儿童天性, 让课堂具有情趣味

要让低年级学生喜欢科普性说明文, 必须尊重儿童的天性, 挖掘出科普文背后蕴藏的“情趣味”, 吸引儿童走入文本, 从而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一) 巧设疑问, 让文本充满“好奇”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利用文中的矛盾, 巧设疑问, 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从而吸引学生走入文本。如教学《兰兰过桥》时设疑:同学们, 你们平时都看到过哪些桥呢?你看到过海底的桥吗?看到过会变形的桥吗?今天就跟着老师一起去看看这些神奇的桥吧!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顿时对桥产生了好奇;又如教学《活化石》时激趣导入: (1) 同学们, 你们看到过化石吗?来介绍一下。 (2) 那你看到过活的、有生命的化石吗? (学生不敢相信) 今天你们就和老师一起到课文中去找找这些活化石。话音刚落, 学生便带着好奇纷纷打开课文仔细阅读;再如教学《恐龙的灭绝》时, 教师可出示各种恐龙图片, 提问:“这各种各样的恐龙在千万年前是地球上的霸主, 但现在我们还能看到它们的身影吗?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它们在地球上消失了呢?”课一开始, 学生就感到趣味盎然。

总之, 教师在教学此类课文时应巧设疑问, 激趣导入, 让平淡的科普文穿上一件神秘的外衣, 让文本充满好奇, 以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 关注文体, 让文本带有“色彩”

细读低年级科普文, 不难发现, 有的课文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 有的课文带有童话色彩……编者在安排低年级教材时, 就已经考虑到了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 让科普文也变得生动多彩。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考虑编者的用心, 关注文体表达, 找寻文本所特有的情趣, 让文本鲜活起来。如教学《棉花姑娘》《小蝌蚪找妈妈》时, 教师可让“棉花姑娘”“小蝌蚪”“鲤鱼妈妈”“青蛙妈妈”等角色形象更加鲜明, 引导学生在童话世界中趣味学习;又如教学《我是什么》时, 教师可巧设“谜”, 让猜谜贯穿全文;再如教学《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时, 教师要关注诗歌的表达形式, 引导学生在诗的色彩中学文。

二、拉近文本距离, 让学习充满生活味

科普性说明文以介绍为主, 内容比较枯燥且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学生缺少生活体验, 很难引起与文本的共鸣。怎样拉近学生与科普文的距离呢?让文本走入学生的生活, 把文本内容变成学生身边可触摸的事物, 教学效果也就显而易见了。

(一) 变“抽象”为“形象”

如《农业的变化真大》这篇课文向学生介绍了杂交水稻、大棚种植、彩色棉花、无土栽培等农业知识, 这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讲, 概念抽象, 很难理解。教师在教学时, 如能出示这些农业知识的画面和影像资料, 学生一看就明了;又如《最大的书》中有这样一句:“这岩石一层一层的, 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教学时教师出示一层层的岩石图片和厚厚的书籍图片, 让学生看图比较, 由于把岩石和书“形象”了, 学生一看就明白它们的相像之处, 学习起来也就更加简单易懂了。

(二) 变“模糊”为“清晰”

科普文所表述的文字简洁、明了, 这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讲, 有时很难真正理解。如《活化石》一文中有这样一句:“银杏树, 又叫白果树, 它是几亿年前的树种, 十分珍贵。”只有感受到“几亿年”的漫长, 才能体会出银杏树的珍贵, 而“几亿年”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怎样把“模糊”的概念变得“清晰”呢?

师:同学们, 你们知道人类的历史有多长吗?

生:几百万年。

师:是的, 人类的历史已经有几百万年, 可它与白果树的历史相比, 差距有多大呢?

(学生一脸茫然)

师:如果把人类的历史看成一小段的话, 那白果树的历史则是它的几百倍。 (多媒体演示:人类历史一小段标志, 而白果树历史的标志则无限延伸)

教师把一个模糊的概念“几亿年”与人类历史相比较, 并用图标对比演示, 一下子“几亿年”就变成实实在在可感觉到的数字。有了这样的感受,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有了内心的触动。

三、咬文嚼字, 让解读充溢语文味

语文课姓“语”, 科普文教学也不例外。细读低年级科普文, 发现说明性课文的语言并非那般枯燥乏味。只要细细玩味, 默默涵泳, 还能洞见说明性课文结构的清晰缜密、语言表达的准确简练, 能挖掘出科普性说明文中诸多的语言因子, 让课堂上散发浓浓的语文味。

(一) 书声琅琅, 读出语文味

读, 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精华, 是帮助学生品味语言的最好方法之一。尽管科普性说明文的语言和文体不如文学性作品那样富有感染力, 但也会包含作者的情感, 因此在教学中应着力挖掘课文的朗读因素, 引领学生通过朗读传递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如《小蝌蚪找妈妈》一文中, 作者对小蝌蚪和青蛙的外貌描写得特别生动、有趣, 教师在执教时, 可让学生以不同的形式朗读,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更能读出对小蝌蚪、青蛙的喜爱之情。

又如《最大的书》一文语言描写较平实, 但描写“文字”的一段运用了“分总”的结构, 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样的写法呢?教师在执教时, 可先让学生分组朗读描写“雨痕”“波痕”“矿物”的句子, 然后齐读总结句——“他们都是字呀”。通过这样的朗读形式学生就能马上明白其中的写法。同时为了加深对“分总”“总分”结构的印象, 教师又调换朗读的顺序, 先读“他们都是字呀”, 再分组读“雨痕”“波痕”“矿物”的句子, 学生在这样趣味性的调换朗读中, 读出了理解, 更读出了发现。

(二) 关注细节, 寻得语文味

一篇好文章的精妙之处不仅在于结构的把握、用词的精妙, 更在于细节的处理。一个停顿、一个标点、一处留白, 都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 体会作者的用心。科普性说明文也是如此。

《最大的书》一文中有6处川川的话:“叔叔, 你在看什么?”“哪里有书啊?”“这上面有字吗?”“这上面有图画吗?”“这能说明什么呢?”“读了这本岩石书, 有什么用呢?”这一个又一个的问号让学生从视觉上更直观地了解川川的刨根问底, 体会到川川的好问。关注一个标点, 带动对一个人物的理解, 从而推动课文的发展。

(三) 沉入词语, 悟得语文味

小学低段的科普性说明文, 大多利用客观事物的介绍来向学生渗透科学知识, 这类课文在语言方面最大的特点就是选词考究, 表义准确。教学中, 要抓住重点词语, 引导学生阅读、品析, 领悟文章用词的精妙。

如《雷雨》一文仅用164个字, 就描绘了一场雷雨的迅疾之势, 字里行间透露着活泼, 言语之间洋溢着欢愉。文中将这雷雨前的景象用最精练的词语描绘出来。一个“压”, 将漫天乌云欲将大地覆盖住的动态尽显眼前;一个“乱”, 仿佛让人看到了树枝禁不住大风的肆虐, 随处摇摆的模样;“垂”“逃”, 更加生动地传达出自然界小动物——蜘蛛的机智与活跃。读罢让人忍不住感慨天地万物自有灵性!

科普说明文课堂教学策略 篇8

一.整体把握,纲举目张

当前的阅读考查和教学理念均把整体阅读和整体感受位列第一。科普类说明文阅读尤甚。因为科普类说明文通常是以读者的认知习惯、思维逻辑顺序来安排写作层次的,一般都能做到说明的对象凸显、说明的层次分明、说明的条理清晰。教学时如果随意肢解文章内容,对课文条分缕析等,学生往往无法感知文章所要说明的对象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因而无法顺利阅读、理解文本。所以,教学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通篇阅读、整体感知、全面把握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对文本获得清晰的整体认知。

比如,教学《新型玻璃》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说说文章中依次写了哪几种新型玻璃?它们各有什么特点?”这样,就把这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整体和盘托出来了,学生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就会留意和依次画出文中对五种新型玻璃名称、性能、实用功能等的介绍了。事实证明:学生对课文只浏览了一遍,就能够毫无遗漏地找到并流畅地说出课文中对五种新型玻璃介绍的全部信息了。

可见,如此引导学生整体阅读课文,学生对《新型玻璃》的感受是整体的、系统的,学生对课文所介绍的五种新型玻璃也会记忆犹新。而教师要培养学生整体阅读、整体感知科普类说明文的能力,设计的问题就要具有“包容性”和“全局性”的特点,提出的问题也要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唯有如此,学生才会关注课文说明对象的整体性。

二.筛选信息,重点把握

筛选信息、重点把握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激活与维持阅读、探究文本的兴趣,将注意力始终集中在收集、整理、筛选、记忆、运用有关学习信息或重要信息上,对学习对象保持高度的注意力、识别能力和接受能力等。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学科普类说明文,必须严格训练学生掌握上述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因为,唯有如此,学生才能正确把握作者在文中所要说明的事物或者事物的最主要的本质特征,并在阅读科普类说明文中主动发现、主动认识、主动获取重要信息,深刻体味说明文的艺术风格和写作技巧。

比如,教学《新型玻璃》,我们应该把教学重点设置在这些新型玻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为人类造福的实用功能上。所以教学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学会筛选与上述内容相关的信息:引导学生自学第二到第五自然段,找出介绍每种新型玻璃特点和用途的字、词、语句、段落等,然后,用列表的方式归纳概括并小组讨论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对同学们找出来的信息加以比较分析、分类筛选等,之后,再引导学生联系刚才寻找、筛选重要信息的过程,总结归纳“重要信息”的涵义和寻找、筛选重要信息的途径等。

三.妙引练说,读写结合

学习是为了运用。任何一门学科如此,小学语文科普类说明文教学亦然。因为这样,既可以巩固新知,又可以举一反三;既可以巧妙地激发学生说话和写作的兴趣,激活学生自觉学习科普类说明文的意识,又可以引导学生把知识内化后表达出来,求得口头表达能力或写作水平的提高,可谓一箭双雕。

比如,教学《新型玻璃》这篇课文时,在学生完全了解了课文的内容后,我非常巧妙地将学生从阅读、理解课文内容的学习环节顺利过渡到读读写写这一教学环节:“大家都已经十分了解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实用价值了吧。不过,现在我不要大家说,而是要大家写。写什么?怎么写?每个同学按照我的要求在这五种新型玻璃中自选一种以‘ 的自述为题介绍你所选中的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全班按照五个自然小组分配任务,第一小组写‘夹丝网防盗玻璃的自述,第二组写‘夹丝玻璃的自述,第三组写变色玻璃的自述,第四组写‘吸热玻璃的自述,第五组写‘吃音玻璃的自述。现在大家都是‘新型玻璃了,看谁最会介绍自己。但是,有一点,这是科普说明文,要实事求是,不许瞎吹。”我的话音刚落,同学们就纷纷动脑动手写起来。五分钟后,就有学生迫不及待地举手“自我介绍”了。在“自我介绍”中,同学们热情高涨,很多同学既介绍了自己——某一种新型玻璃的特点、性能和用途,还融入了目己的想象和设想,可以说,这次随堂读写演练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多向思维,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科普说明文作文 篇9

走进体育馆,我看到好多稀奇惊奇的景象。咦,那是什么呀,一个水龙头源源不断的流出水来,却没供应给它水管的接头。我观看介绍,才知道水里隐藏着一根透亮 的水管。啊!原来那根水管才是供应水龙头里的水呐,这叫“无源之水”。

我最宠爱的是“海市蜃楼”。我站在一米外,朝前面看,有一个弹簧悬在空中,我惊奇 地伸出手去摸,竟什么也摸不到,那就是“海市蜃楼”啊!

我又观看有一扇很大的屏风。上面有很多惊奇的图案,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大脑袋上有两个人,下面写到这幅有9张脸,据说全找到的智商有180。我惊奇 地区看,不少老师也来。唉,我只找着三张脸,而咱们的语文老师马老师在背后指教育点,不一会儿便找着9长脸,真不愧是老师!

还有很多好玩,好玩的东西,我一路走走停停,说说笑笑,看同学们在用手触摸大话筒“怒发冲冠”;听同学们弹电子琴的“哆唻咪”;感受同学们的.欢声笑语,我的收获真的很多。

依依不舍地走了,我想科学的进步真是特别快,越来越让我着迷了。也让我们知道有些事情不能太迷信,要信任科学,科学能带领我们探究许多未知的隐秘。

科普说明文作文300字锦集 篇10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普说明文作文300字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科普说明文作文300字 篇1

前几天妈妈带我去超市购物,我们买了饮料、零食,还有一袋鸡蛋,在回家的路上妈妈让我提着鸡蛋,由于鸡蛋太重,我就用一只手把鸡蛋提起来,另一只手从下面托着。

不一会到了家,妈妈问我鸡蛋有没有碎,我看了看鸡蛋说:“中间的鸡蛋碎了不少。”

在路上我也没有摔跤啊,怎么鸡蛋就碎了呢?于是我去问妈妈。妈妈反问我:“鸡蛋是什么形状的?”“是椭圆形的。”我答道。我问妈妈:“这个和鸡蛋破碎有什么关系?”妈妈让我拿两个鸡蛋把它们拼在一起,我拼了好长时间却怎么也拼不成功,最多也只能让两个鸡蛋的蛋壳挨在一起,我问妈妈这是什么意思,妈妈指着那两个鸡蛋的接触点说:“鸡蛋破碎的关键就在这个接触点。”妈妈见我似懂非懂说:“鸡蛋的接触点有很多,鸡蛋与鸡蛋之间的接触面积却很小,虽然接触面积很小,但承受的力却很大,所以鸡蛋就破碎了。随后妈妈又让我把一个鸡蛋放在桌子上,让我用笔尖来扎,没用多大力气就被扎穿了。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有许多的科学道理,等着我们去探索、学习!

科普说明文作文300字 篇2

按下桌面上的“e”字符号,使我走进网络的天地里,打上关键字,数千个网页立即出现,让我一一的探索现实生活中缺少的那份自由,都可在这虚拟的天地里自由的奔跑;许多现实无法实现的梦想,都可以在这片天地里成真。

但是,简单又快速的动作,让我逐渐沉迷在这片虚拟的天地里,遗忘现实的责任。在我身旁,有许多朋友离不开网络,曾经我和他们一样,下了课只担心能不能玩电脑。常常一开始玩网络游戏,就无法克制自己玩的欲望。时间一久,不但近视加深、体力变差、功课更是每下愈况。面对这样的状况,我开始迷惘,网络的神奇和神秘使我不由自主的想靠近,而沉溺于网络的世界而耽误了学习,成了我的苦恼。

我曾经有个惨痛教训:我订购了一台随身听,图片上物美价廉,我二话不说马上叫妈妈订购,但实际上的物品,却是使我大失所望,让我了解到网络拍卖,还是有一定的风险。

网络是帮助我们查阅资料或适当的休闲,而不是让我们毫无节制的玩电脑游戏,或是被有心人士做非法的事情;网络是要被用来使用在正当的用途,小心提防各种的诈骗。

科普说明文作文300字 篇3

真科学能造福人类,伪科学会贻祸一方。我们学科学,是为了促进人类的进步,所以要抱有一颗善良的.和谐的心,保持一份淡然的平和心态去面对科学,善待科学,用好科学。最后,希望所有人都能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只要我们勤奋学习,永不言弃就会得到真科学。

一个个奇思妙想让“不可能”变成了现实,这就是人类对科学知识的聪明利用。所有的科学家都是从小发明走想大发现的,科学的大门永远向爱探索的孩子们敞开。同学们,你也试试,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让我们的生活更精彩!

走进科学,科学界中有许多妙不可言的事情,观察气象,收集标本,科学实验,科普活动,生活发现等都是探索科学的一种,人类因科学而进步,科学因人类而创新,人类离不开科学,科学也离不开人类。

科普说明文作文300字 篇4

筷子身带五颜六色的小木棍,筷头的筷嘴下,筷头大,远看他像一个人一样,但近看,他却像一棵挺拔的松树,横看还像一根长长的标枪。

因为在古时候人们是吃生的食物,可是,后来因为有了火,人们就开始吃熟的食物,但是,总是把手烫伤,这就是最早的筷子。当然,现在的筷子已经做的越来越精细了,使用起来也越来越方便了。

可以顺利地将饭菜送入口中,在遇到大的肉块时,用筷子夹住肉块,启到动物爪子的作用,人之所以文明斯文于动物,就是人会用筷子。

有多种筷子筷子有很多类,有竹类、木材、金属、动物骨骼、各种化工材料等。其中,名贵木材……其中,名贵木材,如红木、楠木;、银……,首先部分人会觉得店面里面的筷子不干净或者怀疑店里没有消毒就把筷子放到桶里面了。

还有就是外卖的话,用一次性筷子由于身边没有筷子,就会使用一次性筷子也有些贪图方便,不用洗筷子也使用了,店家也避免筷子的损坏和去掉洗筷子的步骤,就采用了一次性。顾客就不得不使用一次性筷子。

科普说明文作文300字 篇5

昨天,老师带我们来到体育馆,观看了一次有趣的科普展。

走进体育馆,我看到好多稀奇古怪的景象。咦,那是什么呀,一个水龙头源源不断的流出水来,却没供应给它水管的接头。我看见介绍,才知道水里隐藏着一根透明的水管。啊!原来那根水管才是供应水龙头里的水呐,这叫“无源之水”。

我最喜欢的是“海市蜃楼”。我站在一米外,朝前面看,有一个弹簧悬在空中,我好奇地伸出手去摸,竟什么也摸不到,那就是“海市蜃楼”啊!

我又看见有一扇很大的屏风。上面有很多奇特的图案,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大脑袋上有两个人,下面写到这幅有9张脸,据说全找到的智商有180。我好奇地区看,()不少老师也来。唉,我只找着三张脸,而咱们的语文老师马老师在背后指指点点,不一会儿便找着9长脸,真不愧是老师!

还有很多好玩,有趣的东西,我一路走走停停,说说笑笑,看同学们在用手触摸大话筒“怒发冲冠”;听同学们弹电子琴的“哆唻咪”;感受同学们的欢声笑语,我的收获真的很多。

依依不舍地走了,我想科学的进步真是特别快,越来越让我着迷了。也让我们知道有些事情不能太迷信,要相信科学,科学能带领我们探索许多未知的秘密。

我觉得这次科普展很有意义。

科普说明文作文300字 篇6

我们小学生正出于生长发育期,所以就可能会有一些健康方面的问题存在。有些问题不严重,但有些问题就严重多了。你想成为一个健康的孩子,你就应该知道如下规则:

1。食物的多样性

特别是水果和蔬菜。你可能特别爱吃某些东西,但是你应该吃一些不同的食物,这样才能保证你的营养需要。

2。平常多喝水和牛奶

当你渴了的时候,水是第一选择。牛奶能给你身体提供钙使你的骨骼发育良好,所以多喝牛奶对骨骼发育有帮助。尽量不要喝可乐等碳酸饮料,因为碳酸不仅影响钙的吸收,而且还会夺走骨骼中的一部分钙,导致骨质疏松,牙齿松动等。

3。吃东西要适度

当你吃饭时,不要有好吃的就大吃特吃,这样不但会导致胃病,而且还会使你发胖。你不喜欢吃的也要适当的吃一些,这样才能保证营养平衡。

4。减少屏幕时间

屏幕时间是你看电视,DVD,录像和使用手机,电脑等的时间。最好是多做运动,像打篮球,骑自行车和游泳等。你一天看电视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2小时。

5。不要老是坐着或者躺着

你要成为一个健康的孩子,有一点你要记住就是动起来,找出适合你的活动项目,并坚持下去。

做到以上几点,你就能成为一个健康的小宝贝了。

科普说明文作文300字 篇7

你只要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其实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比如:人为什么会走?自行车汽车为什么会跑?飞机为什么会飞到天上?太阳为什么会发光?太阳只是一个巨大无边的大火球,从里面到外面,分为核心区、辐射区、对流区和表层。表层是是色球和光球还有日冕。太阳的光和热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噢!原来太阳上有很多很多氢气,这些氢气的原子核不断发生反应,就像氢弹不断的爆炸,所以总有光和热发出来,太阳发出的光,要8分9秒才能到达地球。

牛顿,爱迪生……很多伟大的科学家,他们从小就是对任何事都有一颗好奇心,认真做好每件事。所以我们每位小朋友从小就开始认真学好每门功课,认真观察身边的每件小事。才能掌握更多得科学知识。

科普说明文作文300字 篇8

我们的地球也应该叫做水球,因为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有71%的表面积被水占着。地球是个非常璀璨的蓝色星球,它拥有的水量非常之巨大,总量为13.86亿立方千米。

其中,96.5%在海洋里;1.76%在冰川、冻土、雪盖中,是固体状态;1.7%在地下;余下的,分散在湖泊、江河、大气和生物体中。因此可以说,从天空到地下,从陆地到海洋,到处都是水的世界。

水在阳光的照耀下,不断蒸发弥漫在上空,其中一部分水汽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变成水滴、变成云朵、变成雨或者雪降落到地面上。

科普的说明文 篇11

放眼世界,各国对科普更是早就重视有加。尤其是在发达国家,从学术研究到政府认识,从政策、法律到实施执行,从科技专家到一般民众无不意识到学科学、用科学的重要性。早在1985年,美国就出台了旨在提高国民科学素质的“2061计划”。同年,英国发布了《公众理解科学》的报告,明确了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是时代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明确了提高“全民科学技术素质”的重要性。

我国也意识到了科学普及的重要性,于1994年出台了《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2002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2006年发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国公民的整体科学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从2001年的1.44%升高到了2010年的3.27%。但是,这也仅仅是达到了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

至此,面临着公民科学素质落后的现实,我国的科普工作不但不能放松,而且需要进一步加强。这其中自然包括对科普的基础研究、任务和行动、政策与实施、资源建设、人才培养、产业发展、活动策划以及监测评估等。科普工作说到底是人的工作,既是人去做的工作,也是对人做的工作。因此,建设一支专业的科普人才队伍对提高我国的科普工作能力,推进科普工作深入开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2011年6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中明确提出“科普人才建设工程”。而科普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科普人才培养的武器——教材。在此关键时期,中国科普研究所与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适时推出了适合中高级科普人才培养的专用教材——《科技传播与普及概论》。

《科技传播与普及概论》是一本适合科学技术工作者、科技管理工作者、科技新闻工作者、科技服务工作者、大众媒体从业者、科普设施从业人员、科学技术专业师生了解科技传播与普及的参考书,是科技传播专业研究生及以上学生使用的教材,适合从事科技传播与普及研究的教师、研究者使用,也可以作为科普工作者的培训教材。

作者在这本书中比较详细地讨论了科技传播与普及的概念和理论模型,提出了科技传播与普及的整合模型;分析了我国近年来的科技传播与普及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还进一步讨论了科普实践活动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监测评估问题,概括了科技传播与普及的发展特点和趋势,提出了科技传播与普及研究的重要方向和课题。该书的主要内容包括科技传播与普及的历史发展、概念理解、基本结构、基本渠道、当代需求以及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资源能力建设、科普政策、科普人才、科普基础设施、科普产业、科普实践活动的项目策划和监测评估等12个方面。

通过作者的论述,学习者能够很快把握科技传播与普及的基本理论发展脉络,明确科技传播与普及中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当下的科普需求和自己努力的方向,了解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进展,科普资源与基础设施建设的情况与任务,科普政策、法律与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科普产业的发展与人才状况以及科普监测预评估的情况。

与以前的科普著作相比,《科技传播与普及概论》立足于科普人才培养的需要,采用以专题成章节的编写体例,融合当下最新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成果,比较全面地展现了科普发展的全貌,从多个维度回答了“科普是什么”的问题,更进一步指明了应该“怎样做科普”和“怎样才能做好科普”的路径。

如果你想在科普领域有一番作为,可以从这本书中得到指导;如果你是科普中人,这本书也会让你耳目一新;如果你是科普之外的人,这本书会让你懂得科普的概况和意义;如果你热爱科普又无从入手,这本书可谓是雪中送来炭火。

上一篇:2024八一建军节演讲稿下一篇:《机器人邮递员》小学信息技术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