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电企业培训激励机制

2024-10-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发电企业培训激励机制

发电企业培训激励机制 篇1

作者:-

摘要:本文分析了电力企业面临的竞争形势,培训效果不佳、培训激励不足是电力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运用激励理论和教育统计学的原理,对如何构建员工培训激励机制进行了研究,探索推行了职工保级考试制度。关键词:发电 员工 培训激励

第一章 绪论

为构建政府监管下的政企分开、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电力市场体系,2002年12月,我国电力体制进行了前所未有的较大力度的改革,成立了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组建了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两大电网公司和华能、大唐、华电、国电、中电投等五大发电集团,电力企业重组工作基本完成,并初步实现了“厂网分开”,电力体制改革正不断引向深入。

在新的竞争环境下,电力企业面临新的挑战,特别是发电企业,既面临着竞价上网的压力,也面临着“上大压小”结构调整的困难,要想获得竞争优势,企业必须提高管理水平,适应扩张建设高参数、大容量机组的技术、管理要求,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职工素质的提高,因此,新形势下,如何通过有效的培训激励员工提高自身素质、进而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是摆在发电企业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

第二章 新形势下电力教育培训面临的挑战

一、科技进步和电力结构调整、电源建设发展给发电生产经营提出新课题

在电力科技进步与电力体制改革的强力推动下,电源结构显著改善,一大批亚临界、超临界高效率大容量机组投入电网运营,电站设备技改步伐加快,发电厂生产环节技术含量明显提升;经过资产重组后新组建的发电企业将真正走向商业化运营,在保证电网安全的前提下追求自身商业利益的最大化。电力市场化运营将为电力企业带来管理理念和技术支持等方面的挑战,电力业的经营和管理都将发生新的变化,面临许多新的问题,这对电力企业的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在素质、能力、专业等方面都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同时对员工的技术驾驭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电力企业存在人才结构不合理、高技能人才匮乏、重学历轻能力的现状。据中电联统计,全国电力行业138万名职工中,仅有高级技师1630名,技师2.3万名,二者之和不足总数的2%,远远低于发达国家30%的水平。电力行业目前45岁以下高级技工严重短缺,行业检修的高技能人才也是凤毛麟角。以陕西渭河发点有限公司为例,2007年底公司现有职工2233人,技能人员992人,其中技师205人、高级技师8人,二者之和仅占职工总人数的9.53%;而学历教育方面,硕士2人,后续本科及以上学历254人,后续大专学历840人,后续中专学历319人,技校312人,高中273人,初中及以下233人,前三者之和占职工总人数的29.5%。电力作为技术密集型的公用型、装备型产业,在电力生产和市场竞争中,职工劳动中含有越来越多的智力成份,电力企业越来越趋于运用高技术生产,更需要职工的创造性参与。传统的岗位将发生深刻的变化,新的职业、岗位将应运而生。随着电力市场化的发展,诸如“市场竞价员”、“市场营销员”、“网络管理”、“项目经理”、“法律咨询”等职业岗位将受到企业青睐。而传统的职业岗位在职责内容,在管理、技术含量上也将发生大的变化,如发电厂的运行人员将被要求具备多专业才能,具有“通岗”本领,既不仅通晓热动、电力、机械等专业知识,也应熟知计算机应用、电网技术和具备灵活的事故处理能力。中层管理人员必须全面了解专业知识、领导知识、有关管理知识、法律法规、成本控制、财税知识、金融知识;生产人员必须熟悉和精通本岗位和相关专业业务理论知识、技能操作实务以及有关的管理知识。市场化要求综合素质高的员工,从过去重学历、重 转向重能力、重素质(包括职业道德、协作能力、团队精神、诚实守信等非智力因素),全面实现职工教育培训由学历教育向技能培训的战略转移,加大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满足现代电力企业的基本要求。

三、电力企业加强职工教育培训的迫切性

目前在电力企业中,知识滞后的现象十分突出,从一般的管理人员到企业的各级领导成员,均急需更新知识结构,提高知识水平和业务水平。近年来,发电企业快速扩张,高参数、大容量机组相继上马,但事实告诉我们,所获经济效益并未按比例增长,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的管理水平未能相应升级,管理方法和手段明显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究其原委,一方面是企业管理者知识管理功底不扎实、知识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学风漂浮,对电力企业改革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缺乏前瞻性研究,更缺乏创新思维。另一方面,企业的部分员工受到自身素质的制约,对企业推行的新型管理模式和改革思路不适应、不理解,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导致管理收效不大。在电力企业中,不仅生产技能人员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大部分经营管理人员也没有经过系统的工商管理知识、市场营销知识、市场经济法律知识等正规培训。因此,加强教育培训工作、致力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养是一项常抓不懈的系统工程,它始于员工,终于员工,旨在于改善员工素质和行为表现,提升企业总体竞争实力。注意发挥学习对人的素质的提升功能,把学习作为提高职工素质和经济效益、谋求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从长计议,舍得投入,加大对职工的培训力度,让职工业务素质切实得到提高。

第三章 如何实现有效的激励

一、电力企业培训激励机制不足现状分析

开发人才主要途径是教育、培养、知人善任,积极引进人才,大胆推荐人才,创造条件吸引人才,以及采取多种形式培育人才,并努力创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电力企业的人才资源的开发的重点应放在加大职工培训力度上,生产经营应以知识教育、技能培训为前提,把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作为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提高企业参与电力市场竞争的综合能力。当今的电力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着培训激励不足现状,我认为归根结底在机制,现有的培训激励机制存在以下缺陷:

1、多年来,缺乏一项鼓励学习的制度。学习不仅仅是学理论,而且是学技能。光有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理论要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对设备、电网的运行检修水平、安全生产才能实现强大的推动力。由于历史的原因,随着电力系统设备自动化水平的日益提高,我们生产一线的工人,越来越形成了凡事依靠厂家的惰性心理,缺乏处理事故的能力和责任感,工作效率大打折扣。特别是对于微机保护这样的智能化产品,动则一个电话,要么换芯片,懒于查回路,这样虽然既节约时间,又节约人力,殊不知,我们的工作责任心、我们的学习力也日益消退。“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好学坏一个样”,企业内部缺乏鼓励学习、鼓励创新的机制,长此以往,抑制了拔尖人才的脱颖而出,更没有团队学习的良好氛围。因而我们亟待建立一种制度来促进学习,培养学习力,让我们重拾失去的好传统,打破依赖心理,自己动手,提高我们的动手能力、操作技能、综合分析能力,从而最终提高供电可靠性。

2、学习是运动,缺乏长效运行机制。从没有将学习和考试作为一项制度制定下来,长期化、规范化。要想提高全员素质,只有靠长期学习、靠长效运行机制使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而不能搞运动式的学习,运动式学习容易造成专业、人员、岗位的学习盲点,不利于全员学习,不利于团队学习,而且缺乏对职工考核的信服力和激励力。

3、缺乏培训成果转化的环境。培训后返回岗位,员工需要一个能够促进培训成果转化的环境。但在员工的工作环境中,存在着诸多阻碍员工进行培训成果转化的因素,如部门管理者的不支持、同事的不支持以及时间紧迫、资金短缺、设备匮乏等工作本身原因。培训成果缺乏转化的环境造成“培训没有太大实际用处”的观点产生,对培训工作又是一大阻碍。短期内可建立制度,将培训纳入考核中去,使所有的管理者有培训下属的责任,并在自己部门中建立一对一的辅导关系,保证受训者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工作环境中。

4、缺乏学习的压力。首先是行业优势,电力系统的职工由于行业的优势,缺乏竞争意识,缺乏危机感和压力感。二是只奖不罚,缺乏压力。开展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培训效果只所以不明显的主要原因就是只奖不罚,学历教育是这样,技术比武更是这样,职工从内心里缺乏积极向上、争先创优的意识,缺乏顽强拼搏、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的精神,缺乏为企业争光的荣誉感。对于选拔落后者,企业又没有相应的惩罚措施,使很大一部分职工产生宁愿选拔不上的念头,这些现象的原因,就是缺乏约束激励机制。

二、电力企业建立培训激励机制的迫切性

通过对培训激励机制不足现状的上述分析,我认为:电力企业员工存在学习意识淡薄,满足现状、缺乏压力感、危机感现状,缺乏培训激励机制,这一切都不可避免的导致培训效果不佳现象,严重制约了电力企业的向前发展。纵观电力企业的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普遍存在培训投入大,培训效果不佳现状。能不能主动学习、接受培训,培训的效果如何,培训是否导致行为改变,等等,都应与工作绩效、职业发展相关。因为强迫或控制是不会发生真正的学习的,那么如何扭转“要我学”为“我要学”的局面呢?只有靠培训激励机制。电力企业亟待建立长期有效的培训激励机制,机制是管根本、管长远的,只有建立了一个好的学习机制,营造一种“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良好氛围,才能真正锻造出一个有竞争实力的电力企业。

三、两种培训激励模式

1、外在激励模式

所谓激励,就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激发人的内在潜力,开发人的能力,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分为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内在激励是通过内在“潜移默化”满足人们深层次的需要,激发潜力,调动积极性。包括对工作本身的兴趣、价值、挑战性以及工作者的责任感、成就感和荣誉感,类似精神激励。如成就感满足感等内在激励方式效果持久,但见效缓慢。外在激励指对工作绩效给予一定的工资资金福利以及提升机会,类似物质鼓励。主要有竞争激励,参与激励等,其优点是,见效快,但不能持久。外在激励由内在激励做基础,内在激励的产生有赖于外在激励的诱发,而内在激励人一旦产生会使外在激励更为有效。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的关系是:(1)当外在激励强而内在激励弱时,工作或学习变得枯燥无味。当事者将自己的工作或学习只看作是外在激励的推动。(2)当外在激励弱而内在激励强时,工作或学习变得有趣、有意义和有挑战性。(3)当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均弱时,工作或学习变得索然无味,并缺乏具有诱激力的报偿。(4)当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均强时,工作或学习变得引人入胜并具有颇富诱激力的外偿。外在激励的概念基础就是:激励是独立于工作之外的,要么是薪水、要么是升职,激励跟工作本身毫无关联;激励就是“出卖劳动,换取报酬。”如果有人给你十美元,它并不能刺激你在工作中有所创新,你想要的只是十美元而已。与之相反,内在激励却和工作本身血肉相联,它能激励你精益求精。将培训与员工的物质利益挂钩,就是通过物质激励的手段,鼓励职工参加培训和自主学习。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正激励,如上浮工资、增加津贴、增加年津和一次性奖励等。负激励,如下浮工资、一次性罚款等。通过与物质利益挂钩,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激发职工学习的压力和动力。要将培训结果同职工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将考试成绩和培训考核做为一种激励,并同岗位工资挂起钩来,从而打破“同岗同酬”的局面,充分调动员工的学习和工作积极性。

2、内在激励模式

非金钱奖励属于内在的附加报酬,它是基于工作任务本身但不能直接获得的报酬,属于隐性酬劳,分为职业性奖励和社会性奖励。职业性奖励又可以细分为:职业安全、自我发展、和谐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晋升机会等等;而社会性奖励由地位象征、表扬肯定、荣誉、成就感等因素构成。这是一种内在的激励方式。外在的金钱激励方式虽然能显著提高效果,但是持续的时间不长久,处理的不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反作用;而内在的心理激励,虽然激励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但一经激励,不仅可以提高效果,更主要的是具有持久性。对于高层次的人才和知识型的员工,内在的心理报酬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工作满意感度和工作成绩。

3、与绩效评估相结合

员工的业绩取决于自身努力程度和综合素质,而综合素质的提升来源于培训和学习,如何才能促进职工去争先恐后的自主学习呢?那就是通过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将员工个人的努力、培训结果、素质提升与绩效评估结果有机地结合起来,做为今后晋升和加薪的依据,从而使他们感受到培训后的希望,从内心深处迸发学习的动力和激情。

4、电力企业培训激励模式的选择

外在激励与内在激励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它们相互补充,缺一不可。不同的激励理论具有各自的侧重点和适用条件,外在激励更加适合当前电力企业的管理体制、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是普遍使用、最有效的激励方法,侧重于外在的培训激励,并不否定内在激励的有效性,但在特定的条件限制下它是最适合的。

第四章 制定保级考试制度,建立培训激励机制

如何才能从根本上培养职工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培训效果,在电力企业范围内营造一种学习的氛围呢?那就是将学习和考试定为一种长期性的制度,并将考试成绩与经济效益挂钩。探索构建具有电力特色,适合电力企业员工素质状况的培训激励机制。一方面,通过奖励来促进职工学习的动力,特别是年轻有为、高学历的业务骨干和技术尖子,培养比学赶超、积极向上的学习意识,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考核来增加职工学习的压力,对于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有混日子、吃大锅饭思想的相对消极的职工,无疑是一个较好的促进。从企业层面上,最终达到“以考促培、以考促学”的总体目标,提高员工素质,提高发电设备的运行与检修水平。根据电力系统职工的特点,一次性的奖励对优秀的人员起不到应有的激励,对落后的员工更起不到鞭策作用。因此,抓住职工对岗位工资的心理敏感度,将学习培训考试的成绩尝试与工资的岗级挂钩,使处于同一岗位上的不同人员,根据成绩实行不同的岗位报酬,并将考试做为一种制度列入教育培训管理制度中,避免运动式的学习,打破“同岗同酬”的分配机制,收到较好的培训激励效果。

发电企业培训激励机制 篇2

由于人们几千年的经济活动,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工业活动造成地球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急剧增加。对我国来说,2010年已经成为世界第一温室气体排放国。低碳约束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空间的重要因素。二氧化碳是对温室效应贡献最大的主要温室气体。通过排放权交易控制、减缓以至改善我国主要工业集中排放源——电力行业(特别是煤电)的二氧化碳排放,是实现我国电能生产——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相协调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

近年来,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公众的绿色消费行为也会影响到企业的日常生产,对于发电企业也同样如此。如果发电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居高不下,这必然会引起公众向政府和发电企业施加压力。由于受到公众绿色消费行为和政府环境管制的约束,发电企业不得不采用环保技术和设备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1]。

到目前为止,探讨二氧化碳排放市场交易机制的相关文献还比较少,如文献[2]、文献[3]只是从理论上来分析二氧化碳排放权定价的必要性,而没有指出具体的定价方法和价格确定过程如何进行; 文献[4]将碳减排量当作一种特殊资源,建立了一个碳减排量定价理论模型,但交易机制是建立在静态的基础上的,与现实的二氧化碳排放交易过程不太符合。同时上述文献都没有深入分析二氧化碳排放交易机制过程中各种主体的行为选择的过程,没有揭示二氧化碳排放权定价的深层次原因。

本文借鉴欧洲气候交易所二氧化碳期权合约交易市场的经验,建立如下二氧化碳排放期权交易市场(CDEB,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Bonds)。在此借鉴期权合约的概念[5],对二氧化碳期权合约做如下定义:二氧化碳期权合约是由二氧化碳期权交易所统一制定、规定在将来某一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交割一定数量的二氧化碳的标准化合约,它是二氧化碳期权交易的对象。在二氧化碳期权交易市场中存在两个由政府PA(Public Administration)发起的二氧化碳交易活动,即政府分别和公众联盟和发电企业联盟间建立二氧化碳排放期权交易合约,这个合约的主要内容是二氧化碳排放期权买入合约(CDEC,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Call)和二氧化碳排放期权卖出合约(CDEP,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Put)。本文的二氧化碳排放期权交易市场有以下假设条件(在这个市场中二氧化碳排放期权合约没有利息):

政府在特定时期内提供以下选择:

(V1)公众以某一固定价格购买由政府发行的二氧化碳排放期权买入合约。这就是说公众为了享受满意的环境质量需要付出代价,这一代价用环境污染指数Q来表示。在环境污染指数很高情况下,公众有享受环境补偿的权利。也就是说购买CDEC,是公众在面对环境恶化的情况下,购买的环境保险。在文中将指出的Q下限(Q由政府的专业部门制定)。当QQ¯时,公众将享受到环境保险。

(V2)公众向政府支付固定的费用p¯作为环境税同样政府向发电企业联盟中的企业提供如下选择:

(F1)签订由政府提供的二氧化碳排放期权卖出合约。实际上,这样的二氧化碳排放交易活动是一个合约。它的目的是促使发电企业采用环保技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因此发电企业需要承担采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环保技术的额外成本,这一额外成本将由政府的财政补贴来补偿。

(F2)发电企业为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付出一个固定的费用q¯作为二氧化碳排放的代价。

假定环境污染指数Q取决于采用环保技术的发电企业的数量,即购买CDEP的发电企业的数量。因此,如果Q<Q¯,公众选择V1策略,将享受较高的环境质量,但是需要承担一个高于p¯的成本;同时,选择策略F1的发电企业将会因采用环保技术和设备而得到政府的财政补贴。同时,政府可以一个较小的代价实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目的。事实上,公众和发电企业都有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要求:公众是为了享受较高环境质量;发电企业是为了得到政府的财政补贴。

如果QQ¯,公众选择策略V1将因为较低的环境质量而得到环境保险,同时选择策略F1的发电企业将得不到政府的财政补贴。

通过上述设计的二氧化碳排放期权交易市场机制可以看到,在这个市场中公众、发电企业和政府之间有一种很强的相互作用关系。为了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本文在演化博弈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公众、发电企业和政府的相互作用过程。演化博弈有别于传统博弈理论, 从有限理性假设出发,以参与人种群为研究对象,认为参与人的行动是一个动态调整过程,个体通过学习、模仿等动态调整过程做出决策[6,7]。发电企业和公众的选择过程是一个双种群演化博弈的过程,发电企业和公众的行为选择的演化过程也是一个动态复制的过程[8]。只要期望收益大于平均收益,他们之间的演化博弈过程就会继续下去。在这个过程中,存在这样一个改善环境质量的演化均衡策(ESS)(即所有的发电企业采用环保技术和和设备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2 模型的建立

假定在每一时刻t,公众和发电企业同时进行博弈,每个发电企业在F1和F2之间进行选择,每个公众在V1和V2之间进行选择。假定变量x(t)(0≤x(t)≤1)表示在时间t选择策略V1的公众人数比例;y(t)(0≤y(t)≤1)表示在时间t选择策略F1的发电企业占整个发电企业数的比例。下面用EVi(x,y)表示策略Vi(i=1,2)的期望收益,EFj(x,y)表示策略Fj(i=1,2)的期望收益。

公众的期望收益用下面公式来表示:

EV1(x,y)=-p˜(x)+r˜(x,y)θ(y)EV2(x,y)=-p¯(1)

参数p¯>0p˜(x)是选择策略V1的公众购买CDEC的价格,θ(y)表示QQ¯的发电企业比例,r˜V(x,y)表示当QQ¯时,政府给购买CDEC的公众的补偿。为了简单起见,假定:

p˜(x)=p¯+α+βx

参数α≥0,β>0(α,β大小由政府确立),也就是说CDEC的价格和购买它的公众的比例成正比。

同样,假定:

r˜V(x,y)=γ-δx-εy

参数γ>0,ε>0,δ>=<0(γ,ε,δγ,ε,δ的大小由政府确定)。因此,r˜V(x,y)的大小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小的企业数量的比例负相关,也就是说r˜V(x,y)与污染指数Q正相关(当QQ¯时,公众将得到补偿)。

最后假定θ(y)=1-y.

在以上假设的基础上,可得

EV1(x,y)=-p¯-α-βx+(γ-δx-εy)(1-y)(2)

类似,假定发电企业的收益如下:

EF1(x,y)=-cΝΡ+r˜F(x,y)(1-θ(y))EF2(x,y)=-cp-q¯(3)

参数cNP,cp分别代表采用环保技术和设备(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小)的成本、传统技术(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大)的成本,且cNP>cp>0;r˜(x,y)是Q<Q¯时,一个发电企业选择F1时收到的财政补贴。1-θ(y)是Q<Q¯时的概率。

假定

r˜F(x,y)=λ+μx+υy

参数{x˙=x(1-x)(EV1-EV2)y˙=y(1-y)(EF1-EF2),λ0,μ>0,υ>=<0(它们的大小由政府确定)。

通过上述分析,可得

EF1(x,y)=-cΝΡ+(λ+μx+υy)y(4)

按照演化博弈理论的策略选择的动态复制的原理,期望收益高于预期收益的策略在公众和发电企业中扩散,公式化表达如下:

x˙=x(EV1-EV¯)y˙=y(EF1-EF¯)(5)

其中

EV¯=xEV1+(1-x)EV2EF¯=yEF1+(1-y)EF2

其中EV¯,EF¯分别是公众和发电企业的平均收益,复制动态方程组(6)可以改写为

x˙=x(1-x)(EV1-EV2)y˙=y(1-y)(EF1-EF2)(7)

将式(1)、式(2)、式(3)、式(4)代入式(7)可得

x˙=x(1-x)[γ-α-(β+δ)x-(ε+γ)y+δxy+εy2]y˙=y(1-y)[-(cΝΡ-cΡ-q¯)+λy+μxy+υy2](8)

其中, α,λ≥0; β,γ,ε,μ>0; cNP>cP.

进一步假设:

①如果y=0,当x=1时,购买CDEC的公众将得到补偿,即γ-α-β-δ>0。

②如果δ>0,当Q>Q¯时政府通过CDEC交易得到的部分收益,将返还给签约者,可得β+δ>0。

cΝΡ-cΡ-q¯>0

④如果Q<Q¯,即使x=0,二氧化碳排放量小的发电企业的成本一定小于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的企业,即λ+υ-(cΝΡ-cΡ-q¯)>0

在上述假设的基础上,复制动态方程(8)可以改写为

x˙=x(1-x)[a-bx-cy+dxy+ky2]=x(1-x)F(x,y)y˙=y(1-y)[-f+gy+hxy+iy2]=yG(x,y)(9)

参数a,b,c,k,a-b,b-d,c-a-k,f,g,h,g+i-f>0。

3 模型运算结果

现在求F(x,y)=0和正方形区域[0,1]2的交集,即函数x=φ(y)=ky2-cy+ab-dy,0y1的图解。

y=0,x=ab>1y=1,x=k-c+ab-d<0。y服从函数φ(y),在正方形区域[0,1]2内,y∈[y1,y2],0<y1<y2<1,由前面的系数假设可知在[0,1]2内,φ(y)是一个减函数。

接下来求G(x,y)=0和[0,1]2的交集,即求函数x=ψ(y)=-iy2-gy+fhy的图解。

当y→0+, ψ(y)→+∞, 且ψ(1)<0, y服从函数ψ(y)。 在正方形区域[0,1]2内,在区间[y3,y4]中(0<y3<y4<1),ψ(y)是减函数。

3.1 均衡点的稳定性

在正方形区域[0,1]2的边界上的均衡点是四个顶点和(0,y4),(1,y3)。两个顶点(0,1)和(1,0)是节点, 另外两个顶点是鞍点。对于(0,y4),(1,y3), 相对于正交特征向量, 它们有一个正的特征值, 所以它们没有吸引力。当F(0,y4)>0或<0时, (0,y4)是原点或鞍点; 当F(1,y3)<0或>0时,(1,y3)是原点或鞍点。

现在,假定在区域[0,1]2内部,P0=(x0,y0)是一个均衡点。那么,易得如下结论:

①如果|φ′(y0)|<|ψ′(y0)|,那么P0是一个鞍点;

②如果|φ′(y0)|>|ψ′(y0)|,那么有两种情况:当-b+dy0+g+hx0+2iy0<0时,P0是一个节点;当-b+dy0+g+hx0+2iy0>0时,P0是一个鞍点。

③如果φ′(y0)=ψ′(y0),且两条曲线φ(y),ψ(y)在P0点处不相交,那么P0是一个鞍结点。

④如果φ′(y0)=ψ′(y0),且两条曲线φ(y),ψ(y)在P0点处相交,那么P0是一个异常的鞍点。

显然内部均衡点最多有三个,且只有一个最优的内部均衡点。此外,按照指数定理,一个可能的解轨道必然环绕着一个均衡点。

命题1 如果存在一个内部均衡点,且这个均衡点是有吸引力的,那么至少有一条解轨道环绕着它。

证明 很容易可知在正方形区域[0,1]2的垂直边上的均衡点是鞍点。由于位于各条边界上的鞍点不稳定集合,在α极限集作用下使鞍点集合处于正方形区域[0,1]2中;又因为在正方形区域[0,1]2中唯一的均衡点是节点,根据Poincare-Bendixson定理[9],在α极限集作用下,一个解轨道环绕一个内部节点。

3.2 唯一的解轨道

为了证明这一问题,假定复制动态方程组(9)在正方形区域[0,1]2中有解轨道。由于方程组(9)是多项式,解轨道数量是有限的。所有解轨道环绕着内部均衡点P0=(x0,y0)。此外两个矩形R=[α,β]×[γ,δ]⊆R′=[α′,β′]×[γ′,δ′]⊆[0,1]2,且所有的解轨道和唯一的均衡点位于R,R′内,同时有F(β′,γ′)<0<F(α′,δ′)。那么可把R′定义为如下复制动态方程组:

x˙=λ(x)F(x,y)y˙=μ(y)G(x,y)(10)

参数λ(x),μ(y)>0,在(∂′,β′)和(γ′,δ′)中,λ(α′)=λ(β′)=μ(γ′)=μ(δ′)=0。在[α,β]中λ(x)=x(1-x);在[γ,δ]中,μ(y)=y(1-y);λ(x){>0,x(,)<0,x(β,β)μ(y){>0,y(γ,γ)<0,y(δ,δ)

因此,在R′中,复制动态方程组(10)有一个内部均衡点,六个边界均衡点。四个鞍点和两个节点。现在把R˚´=(,β)×(γ,δ)中的变量定义为:

u(x)=x0x1λ(s)dsυ(y)=y0y1μ(r)dr

那么,R˚´是R2的映射,在R˚´中,即在矩形(u1,u2)×(υ1,υ2)中,包含唯一的均衡点(0,0),方程(10)可以改写为

u˙=-Ρ(υ)eu+Q(υ)υ˙=S(υ)eu-Τ(υ)(11)

P(υ),Q(υ),S(υ),T(υ)是eυ的二次多项式,P(0)=Q(0),S(0)=T(0)。

事实上,对于υ∈(υ1,υ2),可将R用S(υ)>0来表示。那么复制动态方程组(11)可以表示为:

u˙=-Ρ(υ)S(υ)eu+Q(υ)S(υ)υ˙=eu-Τ(υ)S(υ)

下面对变量做如下变化:

υ=υ,w=Κ(υ)+uΚ(υ)=0υΡ(z)S(z)dz

那么区域平面(υ,w)内,(υ,w)⊆(υ1,υ2),同时乘以因子eK(υ)后,可得一个等价于复制动态方程组(11)的新方程组:

υ˙=ew-Τ(υ)S(υ)eΚ(υ)w˙=Q(υ)S(υ)-Ρ(υ)Τ(υ)S2(υ)eΚ(υ)(12)

所以在范围(υ1,υ2)中,在

υ˙=φ(w)-F(υ)w˙=g(υ)(13)

作用下方程组(12)是一个Liénard系统,有一个唯一的均衡点(0,0),从而使

g(υ)υ<0,υ0φ(w)w>0,w0,φ(w)=ew-1F(υ)=Τ(υ)S(υ)eΚ(υ)-1F(υ)=f(υ)=S(υ)Τ(υ)-S(υ)Τ(υ)+Ρ(υ)Τ(υ)S2(υ)eΚ(υ)(14)

在证明式(13)在满足条件(14)有唯一的解轨道时,有多种方法。在此,借助文献[10]的方法可知,如果对于υ∈(υ1,υ2),υ≠0时,F(υ)G(υ)<0或>0,那么在正方形区域[0,1]2中没有解轨道;如果对于υ1<υ<0和0<υ<υ2f(υ)g(υ)是增函数,那么最多有一个解轨道。

4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在均衡点(x,y)=(0,1)处(环境质量好,没有公众购买CDEC,所有的发电企业都采用环保技术和设备尽可能少的排放二氧化碳);在均衡点(x,y)=(1,0)处(环境质量差,所有的公众都购买CDEC,所有的发电企业都最大限度的排放二氧化碳)。在动态复制方程中,这两点是局部最优演化博弈的均衡点。动态复制方程的路径选择(解轨道)依赖于参数值的选择。

通过验证可得

EV2(0,1)<EV1(1,0)EF2(1,0)<EF1(0,1)

因此,发电企业在均衡点(0,1)处的利润要高于在均衡点(1,0)处的利润,采用环保技术和设备的发电企业也享受较高的环境质量;公众在均衡点(1,0)处的收益高于在(0,1)处的收益,但是,在均衡点(1,0)处,公众享受的社会福利受到环境恶化的消极影响。

在任何情况下,购买CDEC给面对环境恶化威胁的公众有了一种自助的工具。在这种情形下,当发电企业的行为造成较低的环境质量时,购买CDEC的公众将得到政府补偿。因此,在CDEC的作用下,有助于促使政府保证公众的生活环境质量的稳定和提高。同时,CDEC建立了一种“满意或补偿”的制度,这一市场营销策略,将有助于提高公众的生活环境质量。

在均衡点(1,0)和(0,1)处,发电企业和公众只可以选择一种策略;也可能存在一个有吸引力的均衡点,使得发电企业和公众可以选择两种策略。很容易可以验证,在这样一个均衡点,公众的期望收益,大于在(0,1)点处的期望收益,小于在(1,0)点处的期望收益;发电企业的期望收益大于在(1,0)点处的期望收益,小于在(0,1)点处的期望收益。

如果减少发电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政府的最大目标且取得该目标不是以企业利润作为代价,均衡点(0,1)是最优选择,政府和发电企业、公众相互合作以最经济的方法实现这一目标。而其他有吸引力的均衡点,本质上是发电企业利润较低和环境质量较差的均衡点。

为了达到理想的均衡点(0,1),政府为二氧化碳排放期权交易市场设定恰当的二氧化碳排放期权合约价格是极为重要的,这也是作者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摘要:设计一种鼓励发电企业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二氧化碳排放期权交易市场。在该市场中,允许政府、公众、发电企业三方通过期权市场交易二氧化碳排放期权合约;借助演化博弈理论分析发电企业、公众、政府之间相互博弈的过程。结论表明:只要期望收益大于平均收益,他们之间的演化博弈过程就会继续下去。在这个过程中,存在这样一个改善环境质量的演化均衡策略(ESS)(即所有的发电企业采用环保技术和和设备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发电企业培训激励机制 篇3

当今世界已进入创新密集出现和新興产业快速发展的时代,新一轮经济转型和能源变革孕育新突破,将给能源电力行业带来深刻影响。能源互联网的概念提出后,未来的我国电网将成为网架坚强、广泛互联、高度智能、开放互动的能源互联网,能源互联网的环境下,各种发电形式参与竞争,可再生能源发电将在特高压交直流混联电网下实现超远距离输电,发电企业将遇到重大挑战。建设战略先进、管理科学、实力强大的一流发电企业,需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运营管理水平、拓展新的业务领域、培育新的效益增长点,增强核心竞争力。

科技资源是支撑企业发展的战略资源,在企业创新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加强科技资源整合共享和高效利用,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企业创新优势,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高创新主体能力的重要任务。发电企业如果想增强核心竞争力,需要坚持“创新、创造、创业”的工作方针,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着力解决创新能力与当前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进一步强化基础前瞻性研究,而人力资源是企业的重要资源,基础前瞻性科技人力资源更是基础前瞻性创新活动开展的保障。因此,对基础前瞻性科技人员进行激励,提高前瞻性科技人员的创新驱动力,对发电企业基础前瞻性科技创新的推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发电企业基础前瞻性研究人员内涵

基础前瞻性研究人员激励机制是指通过一套符合基础前瞻性研究人员特点和成长规律的制度设计,给予其职业发展的空间和通道,丰富外在性和内在性报酬方式,形成一个诱导因素集合以满足基础前瞻性研究人员的外在和内在需要,激发其创新积极性,促使其成长发展。通过恰当的培养和激励机制,科研机构和产业单位的基础前瞻性研究人员可以更加突出自身的优势,更加顺畅各自的发展道路,更加有利于凝心聚力,实现各自领域的效益最大化。

具体而言,基础前瞻性研究人员激励机制在内涵上包含以下几项要点:

一是培养和激励机制设计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调动基础前瞻性研究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公司科技创新的总目标,谋求组织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一致。二是激励机制设计的核心是基础前瞻性研究人才的开发和培养、职业生涯管理、团队管理、薪酬管理和绩效考核。这五部分内容构成了培养和激励机制的主体,以此构建公司基础前瞻性研究人员培养和激励机制的框架。三是激励机制运行的最佳效果是在较低成本的条件下达到激励相容,即同时实现了基础前瞻性研究人员的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使个人利益和组织利益达到一致。

发电企业基础前瞻性研究人员激励体系建设方案建议

结合上述分析,给出发电企业基础前瞻性研究人员激励体系建设方案建议如下:

在制定科技创新人才发展规划考虑基础前瞻性研究人员发展规划。企业需要充分认识基础前瞻性研究人才队伍建设对企业实现科技发展战略目标的重大意义,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建立和实施基础前瞻性研究创新人才发展规划,与企业整个的人力资源规划和人才教育培训规划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协同运作,加强对基础前瞻性研究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统一部署与集约管理,促进整个企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结构优化、战略匹配。

增强基础前瞻性研究人才引进和选拔力度,充实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研究建立基础前瞻性研究创新人才的胜任特征模型,遵循“目标导向、分类实施、客观公正、注重实效”的要求,从素质、能力和业绩等多个维度为科技创新人才的引进、选拔、任用和培养提供标准和依据。

拓宽人才引进渠道,采取公开招聘、以才荐才、机构合作、聘任兼职等方式,面向海内外引进一批智能电网、特高压等公司发展急需、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基础前瞻性科技领军人才。设立“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基金”,着重培养基础前瞻性研究领军人才。

建立基础前瞻性研究职业发展通道,用事业发展激励英才。职业发展激励是对科研群体实行的一种非货币化激励,主要包括职业发展通道激励和工作激励,一般基础前瞻性研究创新人才具有高学历、高能力、较强进取心等特点,渴望在工作中不断发展,需要通过建立与之匹配的职业发展通道激励其立足岗位,大胆创新,成才发展。为此,需要打破仅靠职务晋升才能提升岗级的单一通道,建立与“管理序列”并行的“研究序列”职业发展通道,使两者之间可以互联互通。

科研职业发展通道建立后,还需要建立与之匹配的激励机制。在岗位级别、薪酬待遇等方面,形成与科研职业发展通道的有机对接。同时,实现职业发展、薪酬激励、绩效考核、人才发展等多种职能之间的良性互动,真正发挥各种机制的协同效应,激励基础前瞻性研究人才为发电企业打造一流科技创新成果贡献力量。

构建多元化激励体系,促进基础前瞻性研究人才健康发展。除通过货币奖励体现公司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导向外,注重采用工作激励、特殊福利、技术创新一次性奖励等激励手段,满足基础前瞻性科技创新人才的个性化激励需要,并形成分配激励、事业激励、荣誉激励相结合的多元化激励体系。

光伏发电宣传手册(企业) 篇4

1、国家电网公司对光伏发电持何种态度?

答:国家电网公司对光伏发电持“欢迎、支持、服务”的态度,优化并网流程,简化并网手续,提高服务效率,积极为电网接入开辟绿色通道,提供便利条件。

2、分布式光伏发电介绍。

答:分布式光伏发电指在用户所在场地(多为建筑物屋顶)建设安装光伏发电系统,并接入用户内部配电网,以自发自用为主,多余电量上网的光伏发电模式。

3、常规投资模式介绍

答:光伏发电常规投资模式有四种,一是屋顶租赁模式,由业主提供屋顶给投资方建设光伏发电项目,收取租赁费用;二是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由投资方先期出资建设光伏发电项目,投资回报按照约定从收益中获取;三是内部购电模式,由投资方建设光伏发电项目,业主使用光伏电量并按照约定折扣电价支付给投资方;四是自有屋顶建设光伏发电项目。

4、建设规模及常规投资收益介绍

答:河南地区一般均采用建筑物屋顶建设光伏发电项目,大约每千瓦需要10平方米屋顶面积,年发电利用小时数约1300小时(也就是说一千瓦光伏发电每年发电量1300度),目前光伏发电项目投资成本每千瓦约0.6万元。电费收益方面主要有两部分构成,一是国家对光伏发电量补贴,目前每发一度电电国家补贴0.37元;二是自发自用或余电上网产生收益,其中余电上网目前电价为每度0.3552元,自发自用部分与用户电价有关,平均估算每度约0.6—0.7元(工商业)。

5、申请前准备工作介绍

答:如果您计划建设光伏发电项目,那么在国家电网公司办理申请前需要做好前期必要的准备工作。一是项目的规划(可研),包括建设规模、安装位置、系统构成、意向接入点个数、发电量消纳模式、投资模式等;二是政府部门备案;三是项目合作单位选择及协议签订。国家电网公司受理申请时需要您提供以下资料:

(1)《分布式电源项目接入申请表》(国家电网公司提供,由项目投资方填写)。

(2)项目投资方经办人身份证原件、复印件以及法人委托书原件(或法人代表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3)项目投资方营业执照、建设地土地证(或其他合法性证明)。(4)政府部门出具的项目备案表。

(5)若项目属于非自有屋顶建设,需提供建筑物及设施使用或租用协议、合同能源管理合作协议等。

(6)用户现有配电设备相关资料(一次接线图)。

6、光伏发电接入电压等级介绍

答:光伏发电接入电压等级的选择与光伏电池容量有关,一般8千瓦及以下可采用220伏接入;8千瓦—400千瓦可采用380伏接入;400千瓦以上可采用10千伏接入。一个用户可按照建筑物分布情况考虑多个接入点就近接入用户内部电网。

7、光伏发电并网流程介绍 答:光伏发电并网流程如下。

(1)用户申请办理光伏发电项目,填写表格并提供相关资料;(2)国家电网公司组织现场查勘,编制接入系统方案;(3)用户确认接入系统方案;

(4)用户根据接入系统方案开展工程设计;

(5)用户将工程设计资料提交国家电网公司审查,审查通过后开展工程建设(注:380伏接入用户不需要设计图纸审查);(6)工程建设完成后,用户提交并网调试申请;

发电企业工会年终工作总结 篇5

2017年,公司工委认真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工委工作要求和公司工作部署,以打造一流职工队伍、创建和谐发展环境为目标,坚持依法履职,坚持强基固本,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为企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2017年工会工作基本情况

(一)深化职工岗位建功。

组织开展企业职工创新创效工作调研,调研企业在创新工作室、劳模工作室等集智平台建设推进情况,推广职工先进操作法、“五小”创新、合理化建议活动等职工创新创效活动开展方面好的经验,进一步完善公司系统职工创新创效工作机制。组织开展工会先进评选表彰工作,共评选出xx个“先进基层工会”,xx名“工会积极分子”,xx名“职工文明家庭标兵”,xx名“先进女职工”进行表彰,激发了职工建功立业热情。扎实推进“工人先锋号”创建活动,积极培育一批在集团公司具有较大影响的先进典型,使“工人先锋号”成为企业加强基础管理、职工创新创效的实践平台,公司X个集体被命名为集团公司“工人先锋号”。组织开展女职工“巾帼建功”活动,引导女职工岗位建功,发挥女职工半边天作用。公司X个集体被命名为集团公司“巾帼文明示范岗”,X名女职工被授予集团公司“巾帼建功标兵”荣誉称号。以选树集团公司劳模为抓手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公司X名职工被授予“集团公司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认真贯彻落实集团公司“一意见、两规范”要求,持续推进公司系统职代会建设,积极筹备召开一届一次职代会,督导各分公司组织召开职代会。xx个分公司已经召开了职代会,保证了职工参与企业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组织召开公司2017年工委全委(扩大)会议,掌握基层企业工会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并给予分类指导、协助解决。关心职工业余生活,组织举办公司第二届职工羽毛球比赛,经过层层选拔,共有xx支队伍xx名队员参加比赛,在公司系统掀起全民健身的热潮。公司总部还组织成立xx个机关文体协会,举办“迎新年”羽毛球比赛、庆“三八”妇女节趣味活动、“学党章”硬笔书法比赛等活动,为职工创造体面工作、快乐生活的良好人文环境。

(三)强化职工素质提升。

指导公司系统各单位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和人才薄弱环节,积极自主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竞赛活动,不断探索提高职工技能水平的新途径、新方法,为职工学习技术、展示才能、脱颖而出搭建平台。牢固树立“以赛促训,以训促学”理念,按照基层企业推荐、分公司预赛选拔、公司统一集中培训选拔的步骤积极备战集团公司举办的各项技能大赛,组织举办xx次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培训班,培训时间共计xx天,累计参培xx人次,从业人员覆盖率达到xx%,有效推动了公司人力资源队伍素质的全面提升;组织举办水电检修技能培训班,提升了水电从业职工的岗位技能水平。在已经结束的集团公司人资资源管理技能大赛和水电检修技能大赛中,公司选手均取得优异成绩,共有xx名选手被推荐为“中央企业技术能手”,xx名选手被授予“集团公司技术能手”。

(四)加强工会自身建设。

按照集团公司“抓总”、“做实”、“强基”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推进公司、各分公司、基层企业工会组建工作和工会工作标准化建设,创新工会组织体制、运行机制、活动方式,推动建立三级管控体系。组织参加集团公司工会干部实务培训班,提高了工会干部的素质能力。公司机关召开第二届一次会员大会,依法规范完成机关工会换届选举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全总《关于加强基层工会经费收支管理的通知》,依法用好管好工会经费和资产,确保工会经费依法专款专用。

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是部分单位对工会工作重视不足。部分单位党委(党组)没有定期研究工会工作,帮助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部分单位把工会干部作为“安置型”岗位。二是民主管理水平仍需提高。华电国际公司和分公司层面职代会建制率尚未达到xx%,民主管理制度体系仍不完善,厂务公开的内容、形式和程序需要进一步规范。三是工会干部能力建设仍需加强。部分工会干部不注重学习,不研究新时期工会工作新问题,法律意识、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工作能力与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工作作风不够深入,联系职工不够紧密,缺乏工作创新意识等。

二、2018年工会工作打算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认真落实集团公司工委工作要求和公司工作部署,重点做好以下五方面的工作:

(一)规范企业民主管理。

进一步探索完善职代会制度与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等治理结构有效衔接的方法和途径,确保职代会制度健全、程序规范、职权落实。不断加强公司系统职工代表建设,做好职工代表的日常培训、专题培训等工作,提高职工代表履职能力,对企业重难点、职工关注焦点组织职工代表参与其中、进行巡视,提高职工代表提案质量,发挥好职工代表作用。进一步规范厂务公开的内容、形式和程序,推动厂务公开向广度、深度拓展,依法保障职工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二)激发职工建功立业。

组织开展职工创新创效成果评选表彰活动,激发公司系统广大职工岗位创新创效的积极性、主动性。组织举办职工创新工作室现场交流会,持续推进公司系统创新工作室、劳模工作室建设,加大队伍、资金、时间投入,打造集智平台,充分激发职工的潜能和聪明才智。组织各级工会组织围绕企业提质增效攻坚战,扎实开展各种劳动竞赛,扩大竞赛覆盖面、参与面,增加竞赛的技术含量,突出竞赛“价值”贡献。开展好女职工“巾帼建功”活动,引导女职工岗位建功,发挥女职工半边天作用。

(三)实施职工素质工程。

按照“集中统一培训”的原则和“整体规划,分段实施,全员参与,重点培养”的工作思路,做好集团公司各项技能大赛参赛人员选拔和培训工作,扩大选拔和培训人员范围,切实提高职工素质能力。持续完善导师带徒、岗位练兵等活动的机制、形式,在广大职工中营造学技术、钻技能的氛围,为企业锻造一支有技术、能创新、敢担当的高素质职工队伍。

(四)推进职工关爱工程。

进一步健全、完善困难职工帮扶救助长效机制,采用工会干部和困难职工“1+X”结对等形式,加强工会精准帮扶、服务职工的能力建设。深化“xx杯”竞赛、班组安全竞赛等群众性安全生产活动,组织职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提升广大职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维护职工生命安全健康权益。组织举办xx国际公司第一届职工乒乓球赛,加强基层单位文体协会和文化活动阵地建设,促进公司系统群众性文体活动广泛开展。

风力发电企业的综合计划管理 篇6

(2)加强综合计划管理的管控力度,提升全面管理水平。

综合计划管理的重点在于执行和实践,风力发电企业要加强综合计划管理的管控力度,提高计划的执行力和实践水平,在管控中监督,在监督中积累经验,最后在全面管理中完成企业计划编制时制定的各项目标。

其中,计划在具体实施之前要将各项指标进行分解,然后依据各个部门的实际任务进行执行和分配,对于电力企业的重点建设项目、重大的工程项目以及重要的管理工作,要将其合理的规划到综合计划管理中的框架中来,定期对各部门的实施情况、效益目标和完成情况等进行考核,并进行全面的监督审核,提高管控力度。

例如,风力发电企业通过综合计划管理平台对项目预算、项目执行、资金使用情况以及考核目标等进行全面的管理,对重点工作要实行重点管控。

只有通过提高管控力度,才能提升综合计划管理的水平。

(3)注重综合计划管理在风力发电企业中的应用实践。

在执行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经验积累,只有注重应用实践才能积累实际操作中的宝贵经验,才能提高各个部门、各个项目、各个计划之间的统筹协调能力,制定出符合风力发电企业实际的计划。

风力发电企业注重综合计划管理应用实践,首先要注重综合计划管理的方案制定,方案的完备性才能保证实施的全面性、可执行性以及实施的严密性。

例如,风力发电企业在下达各个经济活动的具体指标和任务时要将其中的细节和重点说明清楚,防止理解上的歧义或者模糊,在目标执行的过程中,要和实际情况有机结合,不断增加方案实施的新元素,及时解决不确定因素在实施过程中的干扰,实行动态管理、科学管理、考核管理、专项管理的方法,提高各个部门执行的责任感和主动性,并进一步提升综合计划管理应用实施的水平。

四、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电力行业的逐渐展开,风力发电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和建设活动同样也要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

就当前而言,提高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的水平,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实施方案是一种有效的措施和帮助企业应对挑战的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发电企业培训激励机制 篇7

节能发电调度[1,2,3,4,5,6]是以节能减排为核心优化目标提出的电力工业发电调度规则。实施节能发电调度将引起各方利益的重大调整。文献[1]给出了设计节能发电调度经济补偿机制的核心思路,设计了基于行政手段的4种节能发电调度经济补偿机制,但是,解决利益调整的最佳办法是采用市场机制,而中国目前电力市场机制还很不成熟,市场在电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还没有形成规范的制度。因此,本文在文献[1]的基础上,设计了6种基于市场机制与政府宏观调控的节能发电调度经济补偿机制(为兼顾文献[1]的延续性,本文将这6种模式分别定义为模式5、模式6、模式7、模式8、模式9、模式10),对10种经济补偿机制进行了比较分析。

1 基于市场机制的经济补偿机制设计

为了叙述方便,以下合称为经济补偿市场机制。

1)对于多发电机组[1],其月度实际节能发电调度电量(或月度事先制定的节能发电调度电量)超出月度基本电量的部分,通过补偿发电量指标交易、发电权交易(替代发电)、跨省跨区外送电交易、大用户直购电交易等[4],从市场上按照市场电价(双边/多边协商电价、集中撮合交易电价、挂牌交易电价)购买发电权,补足月度基本电量与月度实际节能发电调度电量(或月度事先制定的节能发电调度电量)的差额;其月度基本电量按照政府批复的上网电价进行结算。

2)对于补偿期内的关停机组(比如小火电机组),通过补偿发电量指标交易[4],向多发电机组出售其月度补偿电量的发电权,获得一定经济补偿。

3)对于少发电机组[1]及参与调峰、调频、备用等辅助服务的机组(以下简称为辅助服务机组),其机组实际上网电量(或月度事先制定的节能发电调度电量)低于月度基本电量的部分,通过发电权交易等市场手段,将其发电权有偿转让给多发电机组(向多发电机组出售其月度少发电量的发电权),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偿。其机组实际上网电量(或月度事先制定的节能发电调度电量)按照政府批复的上网电价进行结算。

4)若有余量没有成交,则通过电力交易平台强制进行发电量置换交易[3](类似证券市场的强制平仓)。

需要说明的是:(1)补偿发电量指标交易、发电权交易、大用户直购电交易、跨省跨区电力外送交易等交易的先后顺序,可根据每个省(区域)实际情况调整;(2)跨省跨区外送电量、大用户直购电量,也可以按照多发电机组的节能发电调度电量(上网电量)进行分摊,不再进行跨省跨区外送电交易、大用户直购电交易,仅进行发电权交易(替代发电交易)。

1.1 基于市场机制的经济补偿机制之一(模式5)

模式5的主要思路是:每月上旬将上一月度实际上网电量分为以下2部分:

1)月度基本电量。该电量的确定方法与文献[1]中的模式1一样。

2)市场交易电量。机组月度实际节能发电调度电量超出月度基本电量的属于机组市场交易电量,该电量由上月跨省跨区外送电量、上月代发其他机组基本电量(替代发电)、上月政府批准的大用户直购电量[1]等构成。

根据机组月度实际节能发电调度电量与月度基本电量的偏差,多发电机组与补偿期内的关停小火电机组、少发电机组、辅助服务机组之间,通过经济补偿市场机制,实现经济补偿及结算。

模式5的经济补偿机制本质上是一种政府宏观调控(通过制定基本电量、补偿电量等)与市场机制(发电权交易等)相结合的方法解决利益调整问题,补偿价格由市场形成。

模式5是一种增量补偿模式,它通过市场机制,由节能发电调度受益较多的电厂,利用发电利用小时数增加带来的边际收益,对非受益方给予适当经济补偿。该模式是一种事后推算模式,不存在偏差电量的处理问题。

1.2 基于市场机制的经济补偿机制之二(模式6)

政府有关部门,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确定并网发电机组的年度基本电量,并分解到月,形成机组月度基本电量。

电力调度交易部门,考虑相关因素,制定并网发电机组的月度节能发电调度电量。

根据事先制定的机组月度节能发电调度电量与月度基本电量的偏差,多发电机组与补偿期内的关停小火电机组、少发电机组、辅助服务机组之间,通过经济补偿市场机制,实现经济补偿及结算。

基本电量的偏差调整方法以及在实际节能发电调度中出现的偏差电量调整方法参见文献[3]。

模式6的年度基本电量是一种政府宏观调控手段。该模式是一种按照制定的规则、事先测算并确定基本电量、事后进行偏差调整的模式,存在偏差电量的处理问题。

模式6、模式5适合省内能耗排序、省电力公司作为省内高效环保机组的委托代理、参与跨省跨区竞争(这也是目前的跨省跨区电能交易机制)的协调模型。

1.3 基于市场机制的经济补偿机制之三(模式7)

对于少发电机组与多发电机组的基本电量制定办法,对少发电机组的经济补偿,以及对并网机组的结算办法,与模式5中的相同。对于关停机组、辅助服务机组、自备电厂的企业等的补偿办法与文献[1]的模式3相同。

模式7将关停机组、辅助服务机组、自备电厂的企业,与少发电机组的经济补偿分开考虑,是一种经济补偿的“分散”解决方案。

1.4 基于市场机制的经济补偿机制之四(模式8)

对于少发电机组与多发电机组的基本电量制定办法,对少发电机组的经济补偿,以及对并网机组的结算办法,与模式6中的相同。对于关停机组、辅助服务机组、自备电厂的企业等的补偿办法与文献[1]的模式3相同。

模式8也是一种经济补偿的“分散”解决方案。

1.5 基于市场机制的经济补偿机制之五(模式9)

1)政府有关部门,根据省内电力需求,扣除政府批准的大用户直购电量和关停机组的补偿电量后,安排全省所有并网机组的年度基本电量,并分解到每个月,形成机组月度基本电量。

2)每月下旬,所有并网运行机组按照边际变动成本申报超过月度基本电量的发电价格。若机组未能及时进行申报,则其报价默认为同类型机组所有报价中的最低报价。

3)每月下旬,各省根据省内电力需求,确定下一月度发电组合基础方案。

4)国家、区域电力调度交易机构在各省机组月度发电组合基础方案的基础上,对各省边际机组(被调用的最后一台发电机组)考虑网损因素后的边际供电煤耗(或考虑跨省跨区电煤运输成本及网损的各省边际供电综合能耗)进行比较,直至各省的边际供电煤耗(或边际供电综合能耗)趋同,或跨省跨区输电联络线达到输送容量的极限,形成跨省跨区联络线交换电量计划。对于外送电省,其外送电价为跨省跨区优化后的该省边际机组的报价(或该省所有并网运行机组按照边际变动成本申报报价的平均价格)加上省内输电费。对于购电省,其购电价为外送电省的外送电价加上跨省跨区输电电价等。

5)各省电力调度交易机构,根据跨省跨区联络线交换电量计划以及省内电力需求,调整下一月度发电组合基础方案,确定下一月度预计的机组节能发电调度电量。

6)根据机组月度节能发电调度电量与月度基本电量的偏差,多发电机组与补偿期内的关停小火电机组、少发电机组之间,通过经济补偿市场机制,实现经济补偿及结算。

基本电量的偏差调整方法以及在实际节能发电调度中出现的偏差电量调整方法,参见文献[3]。

模式9首先形成跨省跨区联络线月度交换电量计划,确保跨省跨区电量优先落实,充分发挥大电网优化配置能源资源的作用,然后进行省内发电权交易等。该模式适合能耗省内排序、区域内优化、区域间协调的协调模型,也适合省内能耗排序、区域内及区域间按照各省边际发电综合能耗优化协调的协调模型,该模式给出了一种确定跨省跨区联络线交换电量电价的办法。

1.6 基于市场机制的经济补偿机制之六(模式10)

模式10的主要思路是:

1)所有并网机组的月度基本电量的确定办法与模式9一样。

2)每月下旬,根据省内月度电力需求、扣除政府批准的月度大用户直购电量,确定下一月度预计的机组省内节能发电调度电量。

3)按照省内节能发电调度电量与月度基本电量的偏差,少发电机组(也称为发电权出让机组)与多发电机组(也称为发电权受让机组)之间,开展省内次月发电权交易,促使发电量向高效节能环保机组转移,建立经济补偿的市场机制。

4)根据各省的剩余发电能力及电力需求,开展次月的跨省跨区电能交易,形成跨省跨区联络线月度交换电量计划。跨省跨区交易采用基于能耗、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市场准入机制。按照自愿的原则,利用在省内发电权交易中,发电权受让机组申报的报价(或跨省跨区外送电交易单独报价),参与跨省跨区售电;购电方为各省电力公司,购电省的外购电量分为2部分:一是该省缺电,省电力公司向省外购电;二是根据本省的节能减排的总体目标,省电力公司代表还有发电量指标[4](补偿电量)的高耗能小火机组,向省外出售发电权,进行跨省跨区发电权交易,建立跨省跨区经济补偿的发电权市场机制,并实现节能减排。跨省跨区交易结果经过安全校核后,形成跨省跨区联络线月度交换电量计划。

5)根据省内电力需求、跨省跨区联络线月度交换电量计划等,预计下一月度的机组节能发电调度电量。

6)在日前调度及实时调度中,按照省内能耗排序、区域内及区域间按照各省边际供电综合能耗优化协调的协调模型,开展节能调度。

7)按照各发电权受让机组在本省发电权交易中成交电量的比例分摊外送电量电费及大用户直购电量电费。发电权受让机组在本省发电权交易中成交电量、分摊的外送电量及大用户直购电量,在本模式中统称为发电权受让机组的月度发电权交易电量(机组月度基本电量与月度发电权交易电量之和不能大于预计的机组月度节能发电调度电量)。

8)各发电机组的月度实际上网电量由月度基本电量、月度发电权交易电量、实际节能调度时强行转移的偏差电量这3部分组成。各发电机组的月度基本电量,按照政府批复电价结算;根据月度发电权交易合同,对发电权受让机组、发电权出让机组结算。对在实际节能调度时强行转移的偏差电量,根据偏差电量的来源确定其结算价格。

模式10首先进行省内发电权交易(进行省内电力电量平衡),然后进行跨省跨区交易,形成跨省跨区联络线月度交换电量计划,最后安排节能发电调度电量。模式10可以进行跨省跨区的高耗能小火机组与高效环保机组的发电权交易,进一步实现节能减排。

2 主要经济补偿机制的比较

设计节能发电调度经济补偿机制需要重点解决的2个核心问题是如何确定基本电量和补偿电价。本文及文献[1]设计了基于基本电量(基本利用小时)的经济补偿机制;根据基本电量的不同制定办法(事前制定或事后推算),以及超过基本电量的上网电量(边际电量、市场交易电量)的电价不同确定办法(行政手段、市场手段),设计了10种主要的节能发电调度经济补偿机制。本文及文献[1]设计的经济补偿机制,可以实现在节能发电调度方式下的经济补偿,各机组的节能发电调度电量按照《节能发电调度办法》[2]确定,与之并行的是一个事先测算或事后推算的机组基本利用小时标准(基本电量),以此基本电量和节能发电调度电量之间的差值,采用行政手段或市场机制(发电权交易为主),建立多发电机组和少发电机组之间的经济补偿机制。

2.1 模式1~模式10的共同点

模式1~模式10的经济补偿机制的共同点是给予各类机组基本电量。模式1~模式10中的机组基本电量是一种在过渡期内的政府宏观调控手段,仅作为建立经济补偿机制的基础及电量结算的依据,不作为实际调度发电的依据。

2.2 基于行政手段的经济补偿机制与基于市场机制的经济补偿机制的比较

模式1~模式4的机组边际电量(机组实际节能发电调度电量超过基本电量的部分)的结算电价由政府确定,并由政府确定替代发电的补偿价格,是一种行政补偿手段;模式5~模式10的各类市场交易电量(机组节能发电调度电量超过基本电量的部分)是通过双边/多边协商或集中撮合交易、挂牌自愿认购交易形成的。补偿价格在市场中形成,是一种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补偿手段。

相比较而言,在实行行政补偿手段(由政府确定替代发电的补偿价格)时,如果补偿价格制定得不合理,可能导致发电企业的不满。通过市场自发的力量,以自愿为原则形成补偿价格,无疑是协调各方矛盾的最佳选择。但是,行政补偿手段操作简单,比较适合于不具备搞市场补偿机制的省份。

2.3 经济补偿机制的全电量分摊模式与增量分摊模式的比较

模式2、模式4的经济补偿机制是一种全电量分摊模式;在该类模式下,将所有需要补偿的费用总额,在所有上网电量中进行分摊,也就是:所有节能发电实际产生的上网电量均以政府批复的电价为基准进行结算,仅扣除需要补偿费用总额的分摊。按照全电量分摊模式,将会造成相关各方的不公平[1]。

模式1、模式3、模式5~模式10的经济补偿机制是一种增量补偿(分摊)模式,在该类模式下,经济补偿费用通过在超过基本电量的上网电量中解决;该类模式可以合理确定机组基本电量标准,采用增量补偿的形式,对电网公司的购电成本将不会产生特别大的影响,而发电企业之间的利益格局调整,主要通过调整机组基本电量标准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方式解决(也可以通过政府确定经济补偿标准的方式解决)。

模式1、模式3、模式5~模式10所建立的经济补偿机制可以达到以下目标:(1)对补偿期内的关停小火电机组、少发电机组、辅助服务机组,其基本电量的部分或补偿电量的全部由高效环保的多发电机组代发,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偿;(2)对高效环保的多发电机组,除了获得按照政府批复电价结算的基本电量(基本收益)之外,还可获得边际效益,发挥其节能减排的优势,同时承担部分社会责任;(3)自备电厂的企业获得优惠电量及优惠电价;(4)通过基本电量和市场交易电量或边际电量的结算,有效解决关停小火电机组、少发电的机组、辅助服务机组、自备电厂的企业等的经济补偿问题,解决利益调整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尽可能地做到利益再分配的公平合理;(5)尽量规避省级电网经营企业因节能发电调度可能造成的购电成本大幅上升所带来的经营风险。

2.4 经济补偿机制的事前模式与事后模式的比较

模式1~模式5、模式7给出的机组基本电量是以月度为单位事后推算得到的,即执行节能发电调度后按照事先确定的原则推算,不存在偏差电量的处理问题。

模式6、模式8~模式10给出的机组基本电量是事先按照一定的规则制定年度基本电量,然后分解到月,并根据实际情况事后进行偏差调整;该类模式存在偏差电量的处理问题。需要说明的是,模式1~模式4也可以以事前模式给出机组年度基本电量,然后分解到月。

2.5 基于不同跨省跨区协调模式的经济补偿机制比较

在空间尺度上,节能发电调度需要考虑省内、跨省、跨区之间的协调。节能发电调度在空间尺度上主要有以下4种协调模型:(1)能耗省内排序、区域内优化、区域间协调(简称协调模型Ⅰ)。(2)省内能耗排序、区域内及区域间按照各省边际供电综合能耗优化协调(简称协调模型Ⅱ)。(3)省内能耗排序、高效节能环保机组参与跨省跨区竞争发电(简称协调模型Ⅲ),在该模式下,在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及连续可靠供电的前提下,利用市场机制,考虑综合能耗折算、省内电力电量平衡情况,优先安排(确定)跨省跨区交换电量(高效环保机组参与,如果省级电力公司作为省内电厂的委托代理进行外送电交易时,外送电价与参与外送的电厂协商);然后根据跨省跨区交换电量和省内电力需求,按照发电排序表,安排机组节能发电调度电量。(4)兼顾协调模型Ⅱ与协调模型Ⅲ(简称协调模型Ⅳ),在该模式下,在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及连续可靠供电的前提下,首先以机组月度基本电量为基础,根据预计的机组省内节能发电调度电量,在省内开展月度发电权交易,促使电量向高效环保机组转移;然后根据各省电力电量平衡情况,发挥跨省跨区电网优化配置能源资源的作用,开展高效环保机组参加的月度跨省跨区外送电交易(包括跨省跨区发电权交易);在日前调度及实时调度中,按照协调模型Ⅱ开展节能调度。

协调模型Ⅲ不仅适合试点期间的节能发电调度(区域内仅部分省份实行节能发电调度),而且也适合全国所有省份实施节能发电调度(或区域内所有省份实行节能发电调度)。协调模型Ⅰ,Ⅱ,Ⅳ仅适合全国所有省份实施节能发电调度(或区域内所有省份实行节能发电调度)。

不同跨省跨区协调模式,对应不同的经济补偿机制及结算模式。模式1~模式8适合协调模型Ⅲ,模式9适合协调模型Ⅰ和Ⅱ,模式10适合协调模型Ⅳ。

2.6 经济补偿机制的“一揽子”解决方案与“分散”解决方案的比较

模式1、模式2、模式5、模式6、模式9、模式10的经济补偿机制,是采用“一揽子”经济补偿方案通盘考虑。模式3、模式4、模式7、模式8的经济补偿机制,是采用经济补偿的“分散”解决方案。在模式9、模式10中,关停机组、自备电厂的企业等的补偿问题,也可以单独考虑。

“一揽子”解决方案能够统筹全盘考虑,容易做到公平合理;而“分散”解决方案,不容易做到公平合理。

2.7 各种经济补偿机制的适用性

在设计经济补偿机制时,应事先测算补偿费用的总额度以及发电企业的盈利能力(财务状况);如果补偿费用的总额度大于发电企业的盈利能力,或发电企业的整体盈利能力很差(比如以火电为主的省份,如果电煤价格上涨速度快并且很高,上网电价的调整不能弥补其亏损,火电企业将普遍亏损),为了实施节能发电调度,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应考虑部分或全部补偿费用由政府财政承担(政府进行财政补贴或出台优惠政策),其余补偿费用由节能发电调度受益较多的发电企业承担(比如模式1~模式10中,对于补偿期内的关停机组、自备电厂的企业等的补偿费用,可以考虑由政府进行财政补贴或出台优惠政策)。

3 主要经济补偿机制经济学解释及结论

模式1~模式10的操作方法落实了国家节能发电调度的各项政策,有效解决了补偿期内的关停小火电机组、少发电的机组、参与辅助服务的机组、自备电厂的企业等的经济补偿问题,现有的利益格局调整相对较小,兼顾了公平,容易调动各方参与节能发电调度的积极性,有利于节能发电调度的顺利开展。模式1~模式10(特别是模式1、模式3、模式5~模式10)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按照“和谐共赢”理念设计的,显然,其经济补偿机制实现了资源有效配置、公平配置、有效利用信息及激励相容,符合微观经济学的机制设计理论。

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实施的“成本+收益”上网电价体系(基于成本和年预计发电量制定的上网电价定价机制),与《节能发电调度办法》[2]不相适应;与节能发电调度相适应的上网电价定价机制是否出台以及何时出台,无法预料。本文及文献[1]主要研究基于现有定价机制的节能发电调度经济补偿方案。

design and analysis of economic compensation mechanism based

[2]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节能发电调

度办法(试行)》的通知(国办发[2007]53号文)[EB/OL].[2008-

[3]尚金成.兼顾市场机制与政府宏观调控的节能发电调度模式及

运作机制.电网技术,2007,31(24):55-62.

dispatching mode and operational mechanism considering market

[4]尚金成,张立庆.电力节能减排与资源优化配置技术的研究与应

用.电网技术,2007,31(22):58-63.

[5]胥传普,杨立兵,刘福斌.关于节能降耗与电力市场联合实施方

案的探讨.电力系统自动化,2007,31(23):99-102.

implementation scheme of energy conservation measures and

[6]耿建,高宗和,张显,等.节能电力市场初探.电力系统自动化,

investigation on power market design considering social energy

市场理论及应用、电力系统优化调度协调理论及应用、节能发电调度理论及应用、机制设计理论及应用、电力节能减排理论体系与关键技术支撑体系。E-mail:jinchengshang@

参考文献

[1]尚金成.节能发电调度的经济补偿机制研究:(一)基于行政手段的经济补偿机制设计与分析.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33(2):44-48.SHANG Jincheng.Research on economic compensation mechanismfor energy-saving generation dispatch:Part one design and analysis of economic compensation mechanism based on administrative means.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09,33(2):44-48.

[2]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节能发电调度办法(试行)》的通知(国办发[2007]53号文)[EB/OL].[2008-05-12].http://www.sdpc.gov.cn/2cfb/2cfbqt/2007qita/t20070828-156042.ht m.

[3]尚金成.兼顾市场机制与政府宏观调控的节能发电调度模式及运作机制.电网技术,2007,31(24):55-62.SHANG Jincheng.Research on energy-saving generation dispatching mode and operational mechanismconsidering market mechanism and government macro-control.Power System Technology,2007,31(24):55-62.

[4]尚金成,张立庆.电力节能减排与资源优化配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电网技术,2007,31(22):58-63.SHANGJincheng,ZHANG Liqing.Technologies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n energy-saving,emission-reducing and resources allocation optimization in electric power system.Power System Technology,2007,31(22):58-63.

[5]胥传普,杨立兵,刘福斌.关于节能降耗与电力市场联合实施方案的探讨.电力系统自动化,2007,31(23):99-102.XU Chuanpu,YANG Libing,LI U Fubin.Discuss on the union implementation scheme of energy conservation measures and electricity marketability methods.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07,31(23):99-102.

发电企业内部同级审计探讨 篇8

关键词:同级审计;审计质量;价值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党中央、国务院及国资监管部门,更加重视审计工作。2014年10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要求“加大审计力度,创新审计方式,加强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实施审计,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这表明国家层面对审计越来越重视,要求越来越高,审计范围越来越广泛。但从企业内部审计落实的情况来看,企业集团总部对全资、控股子公司的审计,即“上审下”的效果较好,而各企业尤其是基层企业自身同级审计开展的效果不尽人意。

一、同级审计的含义

同级审计的概念最早来源于政府财政资金审计。财政“同级审”,是指审计机关对本级政府及其部门(含直属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草案以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的审计监督。企业“同级审”,是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对处于同一层级的部门或单位的业务开展情况进行的审计。二者紧密联系,又互有区别。实践证明,企业同级审计在规范企业管理、防范经营风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同级审计存在的问题

目前,内部审计增值服务的观念在企业尚未普及,与政府审计具有法定的权威性和内部审计中“上审下”的硬性规定相比,企业同级审计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公司重视程度不足。由于国家在内部审计上的法律法规偏少,大部分企业对内部审计重视不足。主要体现在:部分企业尤其是企业领导人员认为,内部审计的职能主要是监督,而监督不像生产、营销等业务,可以直接产生效益,内部审计可有可无,不设置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部分审计岗位待遇偏低,职业晋升通道狭窄。由于企业重视程度不足,缺乏相应的激励考核机制,审计工作阻力较大,审计人员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审计效果。

(二)审计方式方法落后。经统计,笔者所在单位2010-2015年审计类型情况看,以财务为基础的经济责任审计占到全部审计项目的85%。传统以财务账项、内部控制为基础的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更多立足财务会计报表、会计账薄及会计凭证的稽核,在时间和审计资源有限的的情况下,更多是事后的结果审计,事前、事中审计介入少,可能会忽略企业面临的内外部重大风险。

(三)审计能力有欠缺。首先,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与大幅提升的监管要求和业务复杂程度相比,审计人员总体偏少,且大部分审计人员以财务背景为主,专业结构单一,缺乏工程、技术、计算机等方面人才,对电力行业生产流程不精通;其次,审计制度尚不完善。与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和业务发展相比,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审计监督、评价、整改、问责机制尚未建立,具体实操指南不健全,审计标准缺失,审计质量不高。

三、提升同级审计成效的对策

(一)树立内部审计权威性。当前,国家关于审计工作的规定较多,但内部审计方面的法规政策偏少。2003年3月,审计署发布了《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主要明确了内部审计的定义、职责和权限,但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定位、人员配备、内部审计结果的应用没有明确规定,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法律法规依据不够充分。2014年,审计署正在修改上述“规定”。审计署在修改内审规章制度时,应明确内部审计定位、各单位对内审人员的配备要求以及内部审计结果应用的规定,增强内审的权威性。

(二)争取公司领导层支持。内部审计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直接受董事长或总经理等高级管理层领导,其主要目标是服务集团发展战略大局,促进系统单位完善治理、规范管理以增加企业价值,实现目标。因此,公司领导层的支持是企业内部审计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企业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应高度重视与领导层的沟通。在制订审计计划方面,充分考虑领导层对发电行业内部控制薄弱点或风险点的关注,年度审计计划应取得最高领导层的审批,并正式印发给被审计对象。在审计资源方面,努力争取领导层的支持,配备充足得力的审计人员,明确内审在企业经营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保障审计人员待遇及培训经费,搭建内审职业通道,使审计人员工作有干劲,无后顾之忧。

(三)加强审计人员能力建设。一是根据公司战略发展规划,分析审计人才需求,及时补充审计力量,推动审计队伍专业结构不断优化。二是强化业务培训,实施分类、分层次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不断提高审计人员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打造一支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人才队伍。三是增加与同行间的沟通交流,开拓视野,借鉴学习其他企业先进工作经验,不断提升审计人员业务水平。四是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体系,重点是完善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标准和审计业务工作指南,规范审计内容、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

(四)改进审计方式方法。企业内审人员要结合企业特点,充分发挥熟悉本企业,精通业务的先天优势,立足企业经营薄弱环节,找准审计切入点,认真组织审计项目。以发电企业为例,发电企业主营业务单一,营收业务循环的风险相对较低,但在安全管理、燃料业务、发电设备维护项目、报废资产处置、主副业关联交易等方面的风险较高。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应重点从高风险领域,以“寓监督与服务中”的理念,大力开展燃料采购、工程管理、节能减排等过程跟踪审计,努力发现内部控制中的缺陷和不足,注重沟通,与被审计部门一起,共同促进本单位规范管理、控制成本费用、提高经济效益,达到增加企业价值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协会.50家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发展报告与案例.企业管理出版社,2013.

上一篇:阿德莱德大学网申步骤下一篇:服装如何销售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