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主题单元设计(精选6篇)
——巴金《月》之主题探究
闽清白中中学 林斌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散文两篇》为巴金的散文《日》、《月》,选自巴金的散文随笔集《龙·虎·狗》。《日》写于1941年7月21日,《月》写于第二天,即7月22日。《日》讲述飞蛾和夸父为了追求光和热而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文章最后一段写道:“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联系当时的抗战背景,我们不难理解巴金为了民族的生存,为了不当亡国奴,希望拿起武器报国献身的崇高精神。而对于《月》的主题,人教版教参这样解说:“姮娥和飞蛾、夸父是相似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一以贯之的,他们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饶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也就是说《日》《月》主题本质上是一致的。理由是两篇文章写作时间仅一天之隔,日月关系密切。然而这样的解说令学生费解,老师怀疑。
理解一篇文章的主题是离不开时代大背景,但除了宏大的时局,是不是还有复杂的个人情怀呢?爱“国”的同时是否也能顾“家”呢?
让我们回归文本探个究竟。《月》的第一段“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皓月,我会想: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吗?”这是不是开篇点题——思念某人?第二段“圆月犹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我们的面影都该留在镜里吧,这镜里一定有某某人的影子。”段中的“我们”、“都”、“一定有” 等字眼说明思念某人之情更强烈了。再看第三到第五段,“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有时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的确,月光冷得很。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月的光是死的光。”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冷光”、“凉月”、“寒光”、“冷气”、“很厚的霜”、“冷得很”等词强调的是月之寒冷。这意境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这冷月与“思念”有关吗?且看最后一段中“但是为什么还有姮娥奔月的传说呢?”月这么冷,还奔月?原来愈是寒冷愈能体现思念之深,故而不顾严寒奔赴月宫。文章接着写道:“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吗?”教参认为这句是说姮娥奔月是“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非也。很明显,教参错把原文这句话当成疑问句了,实际上这是一个反问句。变成陈述句为: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不可能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文章最后一句“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吸引她而去的是朝思暮想的“什么人的面
影”。这里的“什么人”和开头的“某某人”固然不是同一人,却是相互思念的一对。首尾呼应,“思念”贯穿全文。
作为一篇随笔散文,巴金到底思念哪个某人呢?我们很自然地想到《随想录》中的萧珊,巴金一生唯一的至爱。1935年,年仅十八岁的上海文学青年萧珊认识了三十一岁的作家巴金,第二年相恋。后抗战爆发,两人虽颠沛流离,却是患难与共。长达八年恋爱后,1944年二人在贵阳结婚。1972年,文革中因巴金牵连受尽迫害的萧珊患肠癌悲惨离世。后来巴金将妻子的骨灰放在他们的卧室里,将妻子的遗像放在床头,直至2005年逝世也不再婚。可见他们感情之笃。《日》《月》创作于1941年,抗战最艰苦的岁月,当时萧珊就读于云南西南联大,巴金多在重庆等地,二人聚少离多,巴金望月思人亦人之常情。文中不直书“萧珊”,可能是因二人年龄差距大且未婚,故用“某人”含蓄代之,而在心中却以家人相待。
即使这“某某人”不是萧珊,而“月”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象征着“思念”的载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等。无一不是寄托作者某种思念,是一种小家情怀。至于“月”表示献身于国的象征意义则几乎找不到。
教参认为《日》《月》主题一致的原因之一是写作时间仅一天之隔。写作时间固然可以了解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但以此界定主题未免主观臆断。人的情感复杂多变,不要说隔天,瞬间都可能万变。杜甫的《春望》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忧国,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思家。一首诗都能有两个主题,何况隔天之作呢?巴金今天忧国,明天思家思人,又有何不可?
综上所述,说《月》与《日》的主题同是歌颂为国家而献身的精神过于牵强,不能为师生所信服。说《月》的主题为一支思念的曲子则入情入理。为什么会有教参那样的解读呢?成龙唱的《国家》中“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这句歌词或许可以解释其中的缘由。先国后家,国家利益优先于个人利益。这种貌似进步的政治理念是否合乎逻辑呢?前苏联国强而民不富,瑞士丹麦民富而国不强。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上,冠军周洋在夺金后感谢爹妈的获奖感言引来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于再清的批评:“感谢你爹你妈没问题,首先还是要感谢国家。”舆论哗然。其实感谢家人与爱国并不矛盾,奥运夺冠不就是爱国明证吗?只讲政治,不讲人情,人情服从于政治。这种理念文革时登峰造极。1972年,萧珊就成了这种理念的牺牲品。1972年的月对巴金而言应当是凄神寒骨。丰富的心灵难道只是爱国之情吗?再如陆游,一个永恒的爱国诗人,谁能因为他心中一直珍藏着凄丽的沈园,而藐视他写下的那么多舒展一个男人博大胸襟的爱国诗篇,而否认他永恒价值的存在呢?巴金在《月》中思家思人,难道真的就掩盖住他在《日》中爱国之热情?难道就削减了他的艺术力量?何况“讲真话”是巴金一生执着的追求,在《月》中借冷月抒发思念之情又有何不妥?
我们在教学中常鼓励学生要敢于质疑,而一个教师是否更应当有自己的思考?不盲从,不迷信,敢说“不”,要立足文本,言之有据,言之有情,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探索丰富的语文世界。
一、对“小学体育主题教学单元”的认识与理解
我们认为小学体育主题教学单元是基于明确的教学目标,在充分体现体育学科特性的前提下,为挖掘和发展学生某一能力,而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生活经验,运用具有较强内在联系的知识、内容和运动素材进行整合、重组和拓展性开发,从而确定一个具有儿童化、生活化、趣味化、游戏化的学习主题,每个主题构成一个学习单元和评价单位。主题教学单元强调以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为载体,通过有组织、有目的和连续课时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完整的理解学习内容和构建知识技能,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和意识,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开发主题教学单元其实质就是对教学内容进行教材化处理的过程。
我们不能狭义的把“主题”理解为“思想”主题的意思,主题教学单元的“主题”呈现形式可以是“生活情境”主题、“故事情节”主题、“趣味游戏”主题、“合作交往”主题、“个性发展”主题、“心理健康”主题、“运动项目”主题、“运动处方”主题、“理论学习”主题,也可以是其他形式的主题。
二、主题教学单元设计的一般步骤
以我们构建的水平一(二年级)《森林趣味运动会(障碍跑)》主题教学单元为例(表1)。
步骤一:明确课程目标,选择教学内容。
开发主题教学单元首先各校要依据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体系,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和确定各水平学段具体的教学内容,并对其进行分类。例如,我们把教材具体分为重点教材和一般教材两类。重点教材:小篮球、武术组合动作、篮球操、走(水平一)、跑(快速跑、障碍跑、耐力跑等)、跳跃(立定跳远、急行跳远、跨越式跳高等)、投掷(轻物投远、准、垒球、实心球等)、技巧(各种滚翻、前、后滚翻、支撑跳跃、攀爬等)、队列队形等;一般教材:发展学生机体的身体素质,如力量、耐力、速度、灵敏和柔韧等素质练习和活动性游戏等。
步骤二:认真解读教材,构建单元主题。
第二步应对教学内容(教材)进行认真解读,分析教学内容对学生身心影响,深刻理解和充分挖掘教学内容潜在的教育价值,弄清其教学内容之间关系,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例如,障碍跑是一项具有一定难度和实用较强的综合性运动,它能提高学生适应环境和野外生存的能力,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和顽强进取精神。小学低年级是以学习和掌握钻、跨、绕、滚等为主的简单过障碍物的动作,这些动作虽然比较简单,但对于二年级同学来说仍然是有一定难度的。为此,我们充分挖掘 “钻、跨、绕、滚”过障碍物动作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该学段学生生活经验和身心特点,构建了“森林趣味运动会”这一主题来贯穿整个教学单元,教学中诱导学生进入角色,激发练习兴趣。
步骤三:单元目标设计,确立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把握正确与否,决定着教学的成败。例如,我们在学情和教材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本单元教学目标为:(1)知道所做简单“钻、跨、绕、滚”等动作术语,明白安全运动的重要性,乐于按游戏的规则进行比赛。(2)做出钻、跨、绕、滚等简单障碍跑动作,发展速度、灵敏等身体素质和增强过障碍的基本活动能力。(3)在活动中敢于自我表现,具有热爱大自然的意识及勇敢顽强,相互协作的精神。基于此,本单元的重点、难点是:学生能掌握钻、跳、绕、爬等过障碍物的基本方法,在快速奔跑中灵敏、安全地通过障碍物,并能保持身体的平衡。
步骤四:确定单元课时,构建课次主题。
主题教学单元课时数不仅要考虑完成教学目标的实际需要,还要考虑教材的难度、水平学段学生身心特点以及主题单元知识技能容量等情况。例如,我们根据障碍跑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共设计5课时来完成本单元的教学任务,课时主题内容依次为,第1课次:穿越树林(绕过障碍物)——第2课次:踏石过河(跨越障碍物)——第3课次:滚过草地(滚过障碍物)——第4课次:穿过山洞(钻过障碍物)——第5课次:森林擂台(滚跨绕钻组合障碍跑)。
步骤五:设计课时目标,建立评价要点。
课时教学目标不宜贪大求全,应有所侧重,即每课时突出一个主目标,在主目标的统领下实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确保五维目标在每个主题教学单元中全面实施。例如,我们把“障碍跑”单元的第1课次主目标确立为“运动参与”,第2课次为“运动技能”依次类推……一般情况下第1课次不直接进行技术教学,强调运动参与、体验、感知。主题教学单元评价应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依据教学目标、重难点和课时主目标来建立评价要点。如本单元第1课次的评价要点为“善于观察模仿同伴正确动作”……
步骤六:教学方法设计,预设运动负荷。
结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和认知规律等特点,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在“乐中练,动中练,玩中练”。这里的“练”是发展学生基本活动能力的手段,而“乐、动、玩”则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关键。在练习中,注重鼓励学生自我表现,让学生显示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主题单元设计过程中对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要有一定的预设。不同类型(主目标)的体育课练习密度和运动生理负荷也不相同,如技术教学课25-30%,125-135次/分;复习课35-40%,135-140次/分;综合课30-35%,120-135次/分。一般练习密度在35-40%左右,平均心律在135-140次/分。
三、主题教学单元设计的原则
1)教学连续性原则。主题教学单元设计中,课次应当是连续排列的,尤其是主教材内容应当作为课次的连续排列,进行连续课时单元教学。
2)内容递进性原则。主题教学单元的每课时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的编排,应该呈现出前一课时总是后一课时教学基础,后一课时又在前一课次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升华。
3)主体参与性原则。主题教学单元设计应把学生作为真正的学习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学习。
4)主题教育性原则。设计的学习主题要有教育性,充分体现真、善、美,能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身心的健康发展。
5)全面发展性原则。设计的主题教学单元,每学完一个主题教学单元,都能促进学生“身、心、社”三维健康水平的协调发展。
6)符合身心特点和生活经验的原则。主题教学单元设计要符合不同水平学段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切忌死搬硬套,强行结合,要顺其自然。
四、主题教学单元设计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强调以技能学习为载体,兼顾三维健康目标同步发展
主题教学单元设计的过程中,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调以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教学载体,把“身、心、社”等维度目标并行推进,融合体育、生理、心理、卫生、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实现“身、心、社”三个维度目标的有机融合。
2.合理搭配副项学习内容,弥补主教材的不足
为了弥补单一运动项目自身功能不足,在某项运动为核心内容的基础上配以副项(或素质练习),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辅助与延伸,这样有利于启发和加深学生对此类运动项目的认识和了解,对学生日后深入、广泛的学习会产生潜在的积极作用。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将队列队形的练习、体能训练、项目知识介绍以及校本课程的内容都兼顾起来,这样将有助于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3.处理好主题与教学内容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
用主题为线索构建教学单元,其情、其境只是一种手段,应把“主题”和教学内容的健身、文化、育人等教育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的主题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吸引学生,能使学生主动地关注学习内容,能唤起并暴露学生生活的经验;能贯穿整个教学单元甚至整个知识段的学习,能为学习内容“抛砖引玉”,引起学生的思考,不能为了“主题”而牺牲了教学内容。
4.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
体育课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强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体育课如果缺少科学的身体活动,没有一定的科学合理的运动负荷,应称之为娱乐活动。尤其是目前我国学生体质每况愈下,体育课承载一定的运动负荷是非常必要的。所以,主题教学单元设计过程中要跟据教学内容合理科学安排体育课的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
(江苏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心小学213176)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走进西部”为主题编写。选编了4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西部的神奇和变化。《草原》和《白杨》是精读课文,《丝绸之路》和《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是略读课文。《草原》描绘了内蒙古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表达了蒙汉民族间的深情厚谊。《白杨》通过父子两代人的交谈,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热情讴歌了一代又一代献身边疆的建设者们。《丝绸之路》再现了丝绸之路辉煌的历史,表明了这条交通要道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和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重大作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民族自豪感。《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报道了一支最能吃苦、最能打硬仗、克服了世界第一高原隧道难关的筑路大军,他们昂扬的斗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让人肃然起敬。本单元教材编写的意图,旨在让学生体会祖国西部的风土人情和繁荣昌盛的历史,感悟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不绝的民族情、爱国情,并领悟作者是怎样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的。
二、设计理念
1.整合教学资源。整合单元教材并结合课外学习资源,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学生的学习内容更丰富,学习效率更高。
2.优化学习过程。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学应以读贯穿始终,在读中得意、得言、得法。
三、总体构思
本单元的教学分为六个模块。
模块一:预习课文,整体感知。引导学生阅读单元导读,自主学习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模块二:理解内容,体会情感。精心设计关键问题,细读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解决预习中的疑难。
模块三:品味语言,领悟表达。在细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模块四:口语交际,策划活动。通过开展口语交际,组织“手拉手”活动,讨论与远方的同龄人建立联系,提高表达、沟通和交际能力。
模块五:敞开心扉,快乐习作。回顾活动方案,掌握书信的写法,畅写心语。
模块六:拓展阅读,走进西部。《同步阅读》丛书里7篇课文都是写西部的,通过有节选的学习,加深对西部的了解,积累好词佳句。
四、单元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20个生字,掌握本单元的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
3.积累优美的语句。了解课文叙述顺序,体会表达特点。
五、单元重点
1.掌握本单元的重点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体会情感。
六、单元难点
1.阅读:把握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激发学生热爱西部的情感。
2.表达:抓住重点语句,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魅力,学习表达的方法。
七、模块设计
【模块一】预习课文,整体感知(1-2课时)
(一)自定目标
1.师生共同商议,制定本组课文的预习目标。
2.从“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堂质疑”三方面制定目标。
(二)自主学习
1.小组合作学习,填预习单。
(1)预习单一。
①容易写错的字:
②容易读错的音:
③学的生字:
④会的新词:
⑤积累的好词:
(2)预习单二。
课题:
主要内容:
写作目的:
我的疑问:
2.自查,小组汇报。
3.全班汇报,梳理疑问。
(三)朗读课文
小组长组织本组,以多种形式读本组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四)检查效果
1.听写生字新词。
2.小组比赛读课文,评选优胜组,帮助其他小组查找原因,寻求对策。
(五)总结学法
在这个模块,你们是怎么学习的?
(1.制定学习目标。2.读本单元的4篇课文,填写预习单。3.提出质疑。4.检查自学效果。5.再读课文。)
【模块二】理解内容,体会情感(2-3课时)
(一)回顾课文,概括大意
根据读书报告单,说一说每课的主要内容。
(二)潜心阅读,体会情感
1.在阅读本组课文时,每课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2.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出来的?画出最能打动你的语句,细读品味,试着写一写你的体会。
3.小组内交流。
(1)读读你画出的句子。
(2)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
(3)谈谈你的体会。
(4)有感情地读读你画的句子。
4.班级交流。
(三)重点品读,领悟情感
品读《草原》:
1.自由读文,用直线画出展现草原风光美妙的语句。边读边想象画面。
2.再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草原人民热情好客的句子,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品读《丝绸之路》:课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课文围绕这句话写了哪些内容?找出来读一读,试着写上批注。
品读《白杨》:
1.白杨有什么特点?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2.爸爸在表白自己怎样的心?
3.爸爸与白杨有什么联系?
4.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些句子。
品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动?你为什么感动?怎样才能读出条件的恶劣,读出建设者昂扬的斗志和无私的奉献?
(四)总结阅读方法
阅读了本组课文,在自学和与同学交流讨论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1.回顾本单元课文的主要内容。2.说出每课最打动你的.句子。3.抓住1-2个主要问题去学习课文。4.找出重点语句,利用关键词,通过朗读,领悟情感。)
【模块三】品味语言,领悟表达(1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我们被草原的无限风光吸引,更为蒙汉情深所打动;被丝绸之路的巨大贡献所折服;为西部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作者是怎样将情感表达出来的呢?这节课,大家将探讨这个问题。
(二)学习表达
1.小组合作填写报告单。
课题相关句段表达方法
草原
丝绸之路
白杨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2.集体交流,找相关句段,有感情地朗读,领悟表达方法。
3.体会写法的好处。《草原》采用语言质朴、情境交融的写法。在描写草原风光时,质朴的语言里处处流露出对草原的赞美之情。《丝绸之路》语言生动,史实和想象互相印证,叙述与明理相得益彰。《白杨》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传神。《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不仅语言直白简洁,节奏感强,而且恰当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情感。
4.本节课,你在习作上有什么收获?
5.运用我们刚刚学到的表达方法试着写个小练笔。
6.汇报交流,相机评价。
(三)积累语言
课后,请把你认为优美的语句有感情地试着背一背,再抄写在积累本上。
【模块四】口语交际,策划活动(1课时)
(一)教师营造氛围,激发学生“手拉手”兴趣
1.课件展示各地风土人情片,教师作简单的介绍。
2.说说你最想去哪个地方?想与那里的小伙伴交朋友吗?与他们交流有哪些好处?
3.怎样才能与他们取得联系?
(二)教师引导学生分小组策划活动方案
1.想去同一个地方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
2.各小组讨论你们打算怎样活动?
3.小组内部交流开展活动的实施步骤。
4.小组内部选举代表参加班级交流。
(三)集体交流
1.各小组代表交流、汇报,组员认真倾听。
2.在本小组代表发言结束,本组组员可补充。
3.其他组员有疑问,等组员补充后可提出质疑。
4.小结方案策略。
(1)写信建立联系。
(2)发出邀请共同活动。
(3)若对方有困难,热情帮助。
(4)看望对方,建立友谊。
…………
5.评价交流情况,选出优胜组。
6.在这些方案策略中,你认为哪一种最可行?为什么?
(四)谈话总结
【模块五】敞开心扉,快乐习作(1-2课时)
(一)教师谈话导入,激发写信兴趣
师:在口语交际课上,大家积极交流着自己的活动方案,踊跃阐述着自己认为最可行的方案,最终一致认为写信这种方法最可行。这节课,我们就练写书信。
(二)复习书信格式,注意写作方法
1.小组讨论:书信的格式包括哪几个方面?出示例文,介绍书信格式。(书信由称谓、正文、敬语、署名和日期几部分组成。称谓应顶格写在第一行,加上冒号,表示尊敬;正文是信的主体,就相当于我们平时写的作文,一个意思写一段,可根据对象和所述内容的不同,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文笔和风格;敬语是在书信结束时向对方表达的美好祝愿、勉慰之情的短语;署名写在敬语后另起一行靠右位置;时间写在署名下一行再靠右的位置。)
2.写信时应注意些什么?(给谁写信?怎么称呼对方?写正文时应注意说话要有礼貌,语气要和蔼等,称谓上要用“你”或“您”,显得亲切,不要直呼其名。敬语要符合身份。)
(三)商讨书信内容,激发写作灵感
1.小组讨论:你想向对方介绍什么?(自我介绍:学习、生活、爱好、策划方案等。)
2.你想了解对方什么?(家庭情况、爱好、学习等。)
(四)学生快乐写信,教师巡视指导
1.学生快乐写信,教师巡视、帮扶。
2.学生自行修改,教师个别辅导。
3.小组内相互修改,教师相机鼓励。
(五)学生认真誊写,教师指导学困生
(六)学生学写信封,感知信封格式
1.学生读教材第三自然段,初步感知信封的写法。
2.教师出示信封图,学生自由说格式。
3.学生交流格式,教师相机点拨。
(左上角的方格里写收信人所在地的邮政编码;第一行写收信人的地址;中间一行写收信人的姓名,姓名要写得大一些;信封的右下角写寄信人的地址、姓名,方格里写寄信人的邮政编码;最后在右上方的大方框内贴上邮票。)
(七)手拉手交朋友,鸿雁传书表真情
【模块六】主题阅读,体会西部风情(1-2课时)语文主题丛书:语文链接《会飞的孩子》《天山之夏》《拉萨的太阳》《风景如画的果子沟》《乌苏里河畔》《桑巴家的骆驼》等。
(一)熟读文章
1.自由读《会飞的孩子》阅读丛书1-7课,从中选读你喜欢的文章,读正确,读通顺,并画出你喜欢的词语、句段,多读一读。
2.小组内检查读书情况。
(二)了解大意
1.小组内简单说说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小组代表在班级汇报。
3.组员补充。
(三)完成习题
1.每篇文章后面都有两个问题,自己尝试着完成。教师巡视、辅导学困生。
2.小组长检查组员完成情况。
3.班级汇报,组员补充。
4.写几句赞美西部的话语。
(四)积累背诵
1.再读勾画的好词佳句。
2.尝试背诵这些好词佳句。
冰心:巴金这个人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精心的选材,组织巧妙的结构。
2、感受冰心与巴金的纯真友谊,学做真人。教学重点:
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手法。教学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链接阅读】
一、诗词赏析:中国古代诗人们的友情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简析]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在村民汪伦家做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厚情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释]
①庾开府:庾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世称庾开府。鲍参军:刘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
③②①②渭北:渭水北岸,借指长安一带,当时杜甫在此地。江东:指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当时李白在此地。
③论文:即论诗。六朝以来,通称诗为文。[简析]
这是天宝五载(746)或六载春,杜甫到长安不久所作。杜甫和李白于天宝四载秋在鲁郡分别,就再未见面。诗中表达了杜甫对李白的深挚情谊和对他的文学才能的极高评价。全诗以赞诗起,以“论文”结,由诗转到人,由人又回到诗,转折过接,极其自然,通篇始终贯穿着一个“忆”字,把对人和对诗的倾慕怀念,结合得水乳交融。以景寓情的手法,更是出神入化,把作者的思念之情,写得深厚无比,情韵绵绵。《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唐陈彝语:“‘飘然思不群’五字,得白之神。”此诗颈联亦颇得前人赞赏。《唐宋诗醇》称其“情景双关,一何蕴藉”。《唐诗别裁》称其“写景而离情自见”。
秋登兰山寄张五
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注释]
①兰山:应为万山,在湖北襄阳,诗人的园庐在岘山附近,距万山不远,诗人在此度过了大半生。张五:名子容,排行第五,隐居襄阳岘山南边的白鹤山。
②北山:当指万山。隐者:指作者自己。③薄暮:日将落之时。“薄暮”句:说忧愁由薄暮引起,其实是本身忧愁,见天色昏暗而触景生情。兴:秋兴。
④“时见”句:由山下看,见归村行人,有的还在沙道上行走,有的已在渡口休息。⑤荠:一种野菜,形容远望所见无边树木的细小。
⑥何当:何时能够。重阳节:古代以阴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简析]
这首诗名为寄,实为隔山遥望,不能相见,由清秋登高,日暮归雁,唤起愁心,来抒发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希望朋友重阳佳节携酒登高而欢聚。语意亲切自然,寄托了诗人对朋友真挚的怀念之情。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感情飘逸真挚、情景清淡优美、语言淳朴隽永。[鉴赏问答] 1.本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抒发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希望朋友重阳佳节携酒登高而欢聚。语意亲切自然,寄托了诗人对朋友真挚的怀念之情。2.请简要分析本诗的艺术特点。
参考答案:这首诗名为寄,实为隔山遥望,不能相见,由清秋登高,日暮归雁,唤起愁心,来抒发情感。全诗感情飘逸真挚、情景清淡优美、语言淳朴隽永。
梦元九 酬乐天频梦微之 白居易 元稹
⑤
⑥
③
④
②
①晨起临风一惆怅,山水万重书断绝,通川湓水断相闻。念君怜我梦相闻。不知忆我因何事,我今因病魂颠倒,昨夜三更梦见君。惟梦闲人不梦君。
[简析]
写作这两首诗时,元稹贬通州,白居易谪江州,两地迢迢数千里,通信十分困难。白诗不直说自己苦思成梦,却反以元稹为念,问他何事忆我,致使我昨夜梦君,这表现了对元稹处境的无限关心。诗从对方着墨,构思精巧,感情真挚。
元诗一开始就说“山水万重书断绝”。现在,好不容易收到白居易寄来的一首诗,诗中告诉元稹,昨晚上又梦见了他。老朋友感情这样深挚,使他深深感动。诗的第二句乃说:“念君怜我梦相闻。”元稹在通州害过一场严重的疟疾,病后一直身体很坏,记忆衰退。但“我今因病”的“病”字还包含了更为沉重的精神上的苦闷,包含了无限凄苦之情。四句紧承三句说:由于我心神恍惚,不能自主,梦见的净是些不相干的人,偏偏没梦见你。
“梦”是一往情深的精神境界。白居易和元稹两个人都写了梦,但写法截然不同。白诗用记梦以抒念旧之情,元诗一反其意,以不曾入梦写凄苦心境。白诗用入梦写苦思,是事所常有,写人之常情;元诗用不能入梦写心境,是事所罕有,写人之至情。[鉴赏问答] 1.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对友人的真挚思念之情。2.“梦”是一往情深的精神境界。白诗与元诗都写了梦,但在写法上却截然不同,试简要分析二者的不同点。
参考答案:白诗不直说自己苦思成梦,却反以元稹为念,问他何事忆我,致使我昨夜梦君。从对方着墨,构思精巧。元诗说自己梦见的净是些不相干的人,偏偏没有梦见白居易。一反其意,用不能入梦写自己的凄苦心境,翻出新意,内容更为深广。
二、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生字注音 僖藻尹汲靳笃
2、介绍古代一些表现友谊的诗歌。
赠汪伦
问刘十九
别董大 李白
白居易
高适
李白乘舟将欲行,绿蚁新醅酒,千里黄云白日曛,忽闻岸上踏歌声。
红泥小火炉。
北风吹雁雪纷纷。桃花潭水深千尺,晚来天欲雪,莫愁前路无知己,不及汪伦送我情。
能饮一杯无?
天下谁人不识君!
3、请学生讲述自己知道的古今中外关于友谊的小故事。
三、简介冰心、巴金的生平事迹。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福建长乐人。1919年在北京求学时即投身“五四”文学革命。1923年因成绩优异,提前获得燕京大学学士学位及学校颁发的金钥匙奖,后赴美留学。1926年获硕士学位,随即回国,在燕京大学文学系任教,并在清华大学兼课。1954年以来当选历届人大代表。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主要著作有散文集《寄小读者》,诗集《春水》、《繁星》,儿童文学集《小桔灯》。另有《冰心著译选集》、《冰心文集》等。巴金(1904~)现、当代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主要作品《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以及《春天里的秋天》、《寒夜》等,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金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笔会中心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并主编《收获》杂志。
四、整体感知:
1、如:淡交如水。语出《庄子山木》篇:“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2、学习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手法。
学生讨论,课文中写了冰心和巴金哪些典型事例。(自由发言。)
再讨论,为什么要写这些事例,而不写冰心参加过“五四”运动;巴金勤奋写作,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等。(启发学生应如何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能证明观点的材料就选,不能证明观点的材料就不选。)
3、概括文章的主题。
本文选取了冰心和巴金交往的典型事例,表现了这两位文学巨匠纯真的友谊。
4、学生活动。
请同学们用典型事例说出一个人的特点。
五、延伸拓展:
1、平时我们看电影、电视放松自己,娱乐身心,那么,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友情的影视呢? 生答:《香樟树》、《山鸡故事》、《不能没有你》、《难兄难弟》、《兄弟连》、《红苹果乐园》。(3分钟)
2、你知道哪些著名的、感人的名人友情故事呢?(5分钟)
生答:桃园三结义、高山流水、歌德席勒、鲁迅瞿秋白、马克思恩格斯。
3、你有自己的好朋友吗?你与好朋友之间又感人的故事吗?请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5分钟)
4、(真情告白)也许,为了追求理想,我们不能与好朋友天天在一起,如今新年到了,你想对好朋友说些什么呢?请用笔写下来。(5分钟)
六、课堂小结:
1老师寄语:相识是缘,相知是福,成为挚友是幸,我愿与每一位同学成为好朋友,共同谱写一曲人间至真至纯的友情之歌。
“成长手册”教学设计
单元概述:
本单元围绕“成长故事”这一专题,安排了21篇文章,其中人教版教材课文4篇,《新语文 主题阅读》文章8篇,《主题式·经典诵读》诗文9篇。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有过获得成功的喜悦,有过遭受挫折的烦恼,也遇到过困惑不解的问题;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述了少年周恩来在感受到中华不振的现实之后,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事;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为他修改一篇作文并请他到家中做客的事;
《乌塔》讲的是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一个人在欧洲旅游的事;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则以书信的形式,讲了 一个小朋友向一位作家请教如何与人和睦相处、平等交流的事情。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别人的成长故事,学生在阅读时一定会受到许多启发,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如何自立,如何与别人相处„„
在进行本组教学时,应以“成长的故事”为核心,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将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学习课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综合性学习,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访问、写信等多种渠道了解更多成年人或同龄人成长的故事,还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并在口语交际和习作中,把了解到的故事和想到的问题,以口头和书面的形式进行交流;在“展示台”中,用各种形式展示本组语文学习的成果,和大家一起分享语文学习的快乐。
朗读经典诵读的9篇诗文时,要边朗读边回味,读出诗人童年时的欢乐,成长中的收获和烦恼,以及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
设计理念:
教师在整体把握这单元教材的前提下,以“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法”策略为指导,以“单元主 题”为线,系统地、科学地串起21篇文章。
1.在教学过程中秉承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原则,创新读法求高效 减词加词对比读、提示关键承接读、突出重点反复读„„。语文课中的人文因素,情感体验,不是教师讲出来的,最经常、最有效的方法是读——读着读着体会到了;读着读着感悟到了;读着读着共鸣到了„„读能激起学生对童年的共鸣;读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逐步提升文化品位。在分享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更多成年人或同龄人成长的故事,还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过程中的问题,感受童年时的欢乐,成长中的收获和烦恼,以及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
2.以批注式阅读为主要学法,找出文中的中心句,仔细体会;找出句中的重点之词、传神之 词,反复品读,得其精华。在批注式的阅读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3.课堂以学生汇报为主,不过多讲解,重在读书,重在积累、积淀,真正把读书的权利交给 学生,学生从中实现了“大阅读”,课堂成为学生尽情展示的舞台、畅谈交流的乐园。
4.立足教材,围绕主题,实现三本教材的有效整合:以人教版课标教材为主,《新语文主题阅读》和《主题经典式诵读》为辅。从主题人手,明其“意”,得其“要”,融其“情”,得其“魂”,用其“华”,阅读是大量的,主题经典诵读是丰富的,习作又是具体的。
教学内容:
1.人教课标版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片绿绿 的爬山虎》《乌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2.《新语文主题阅读》: 《一串葡萄》《家里来了个外国男孩》《在美国的日子》《独享“体罚”之秘密》《儿子的创意》 《成长》《茅以升》《试胆量》。3.《主题式•经典诵读》:《送报》《呼唤》《童年》《短诗》《生活的色彩是爱》《在山的那边》《请求》《天生我材必有用》《风雨兼程》。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一主”目标: 1.能正确认识并理解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书后田字格中的生字。
2.引导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读诵中积累好词佳句,感悟诗文。
3.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的人和事进行评价,增强独立生活、自强、自立的意识。
4.学习修改文章的方法,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从中学做人、学对待他人。
5.通过口语交际和习作,回忆成长中体验到的快乐,思考成长中的问题,形成积极向上的人 生态度
“两翼”目标:
1.阅读《新语文主题阅读》8篇,《主题式经典诵读》 9篇,背诵喜爱的经典诗文。
2.指导学生运用“以读代讲”等方法深入感悟主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1.在分享阅读的基础上,唤起学生对“在成长的过程中曾经获得成功的喜悦,遭受挫折的 烦恼以及遇到过困惑不解的问题”这一主题的领悟与理解,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综合性学习,在成长故事中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的问题,留下成长的足迹。
2.正确使用批注式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分享阅读感悟和体会,积淀语言。
3.学习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能对文中的人和事进行评价,阐述自己的独特的 看法。
4.学习书信的正确格式及写法。
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主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过程,深入地体会周恩来树立志向的情感历程。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朗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2.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开阔学习思路。
4.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1.你知道哪些名人名言?
2.教师多媒体出示周总理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3.指名读。
4.大家想知道周总理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出他读书的目的的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5.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理请线索。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汇报: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概括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可分为几段?
(三)学习生字生词
1.教师板书要求学会的字和要求认识的字。2.学生自由读生字。3.指名读生字。
4.学生带着以下要求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
(1)怎样读准要求学会的字的音?怎样记住要求学会的字的形?通过书中的生词和课外的词理解生字的意思。(2)怎样记住要求认识的字的音?
5.汇报小组学习生字的成果,教师相机点拨指导。汇报要求学会的字。(1)“租”是平舌音,指导学生读准。“惩”是阳平,强调不要读成上声。(2)引导学生用比较法记忆:租—祖振—晨嚷—囊
(3)通过组词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帝国主义、租界地”的意思。(4)“凡”的最后一笔是竖弯钩,“嚷”字右边分上、中、下三部分,这两个字教师边强调边范写,帮助学生正确记忆。汇报要求认识的字。(1)指名读。(2)开火车读。
(四)练习朗读课文。
(五)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主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过程,深入地体会周恩来树立志向的情感历程。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朗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2.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开阔学习思路。
4.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两翼目标:
《新语文主题阅读》:《一串葡萄》 《主题式•经典诵读》:《送报》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一)谈话激趣。
1.出示旧中国东北的“外国租界地”图片。
2.指名汇报课前查找的有关“外国租界地”和“帝国主义列强”的资料。3.师:12岁的周恩来看到外国租界地的灯红酒绿、看到中国同胞任洋人欺侮,他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关心国家大事。1.自由读第一段,想一想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爱问问题、好奇心强、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的孩子。3.分角色朗读第一段。
(1)周恩来的话应该怎样读?伯父的话应该怎样读?(2)指名分角色读,师生评议后再指名读。
(三)学习第二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胸怀祖国。
1.过渡:租界地对于少年周恩来来说是一个不解的谜团,他一定要弄个明白。
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段,想一想“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
3.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4.引导学生从描写租界地的街道的句子中体会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为所欲为和中国巡警的奴颜媚骨。引导学生从描写中国妇女被欺侮的句子中体会中国人任人宰割的悲惨境遇、体会侵略者的猖狂和中国巡警的麻木不仁。
5.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6.结合查找到的资料补充帝国主义列强是怎样侵略中国的。
7.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8.指导朗读: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朗读这一段?(沉痛、悲伤)
(四)学习第三部分,感受少年的周恩来报国之心的坚定。
1.过渡:看到这一切,少年周恩来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12岁的他在想什么呢?
2.指名读,大家思考,周恩来常常在想什么? 3.汇报上面的问题。
4.周恩来在沉思中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5.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6.指导朗读周恩来所说的两句话。让学生说说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为什么从而体会周恩来志向的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五)、拓展总结,升华情感。
1、读最后一段。
2、知道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做了哪些贡献吗?学生结合查找到的有关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所做的贡献的材料汇报交流。
3、学生谈听后的感受。
4、谈一谈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课程资源开发
1.将旧中国东北“外国租界地”图片、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外国租界地”、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做的贡献的资料及名人名言。
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一主目标: ⒈理解生字新词。⒉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⒊引导学生初步思考“预习”与“思考.练习”,使孩子对本篇文章的学习重点做到心中有数。
⒋读通课文。
教学重、难点: 能在较短时间内以一定的速度读通课文。第一教时 教学过程: ㈠自读:(第一轮)
⒈明确自学要求:[出示投影(小黑板)A]
⑴默读:①标出小节;②用横线划出生字新词,并通过查字典将解释注在课文相应的词条旁。
⑵轻读:①读时能听见自己的发音;②先通读,读不顺的地方再反复读,直到通顺(达到“三不”)为止。
⒉学生自学。㈡交流:
⒈校对小节数:计11小节。
⒉读写生字词。(试读与范读结合;板演、书空与范写结合。)⒊解释词语:(以思考.练习4的词语为主)步骤:
⑴读出词语所在的句子。
⑵解释(能联系上下文最好,但绝不强求。)
推荐:推举,介绍。秘诀:秘密的窍门、办法。删掉:(演示)颠倒:(举例)典雅:优美不粗俗。融洽:彼此感情好。(谈得投机)和蔼:态度温和,容易接近。蕴含:包含。受益匪浅:匪,不、非。受益不浅。平易近人:态度和气,使人容易接近。身临其境:自己亲身经历。堪称楷模:堪,可以,值得。楷模,榜样,模范。可以称为模范,是值得学习的榜样。隔岸观火:形容和自己关系不大,采取旁观的态度。
⒋通读: 每生读一小节,师适当点拨。达到不添、不漏、不错。㈢自读:(第二轮)[出示投影(小黑板)B] ⒈明确自学要求:
⑴审题质疑(自问自答与自问他答结合)
⑵初步思考解答“预习”题: ①在文中划出作者的姓名;②划出作者描写爬山虎的句子,读一读。③结尾句说明了什么?
⑶思考.练习: ①完成第一题。②在文中划出第二题的句子,并读一读。⒉学生自学。㈣交流。
⒈补充:文中哪句话点明了题目?(同时,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⒉引导分段:爬山虎的主人是谁?写了主人的几件事? ⑴简介叶圣陶(1894─1988),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我们曾学过叶老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爬山虎的脚》。
⑵第一段(1─4)修改作文;第二段(5─10)应邀作客;第三段(11)我的印象。
⑶课文讲了1963年“我”的一篇作文获奖,叶圣陶先生帮他修改作文并邀请作者到他家作客的事。
㈤作业: ⒈抄写生字新词。⒉对文末句质疑并解答。
第二课时
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一主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叶老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和平易近人的人品。2.从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3.会用“受益匪浅”“堪称楷模”造句。
两翼目标:
《新语文主题阅读》:《家里来了个外国男孩》《在美国的日子》 《主题式•经典诵读》:《呼唤》《童年》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叶老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和平易近人的人品
教学流程:
一、自读:(第三轮)1.复习引入:
(1)读题,课文中哪句话点明了题目?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同时,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这句话点明了题目。说明了叶圣陶先生帮我修改作文并邀请我去他家作客的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过渡:是的,从这件事中我好象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样写的。(3)连线:(大黑板)修改作文──────作品就是这么写的。邀请作客──────作家就是这样做的。2.自读:
(1)要求:作品是怎么写的?请在“修改作文”这部分找个成语概括。作家是怎样做的?请在“邀请作客”这部分找个成语概括。(竞赛形式)
(2)交流:(作品:一丝不苟;作家:平易近人)造句:堪称楷模(3)引入:“修改作文”这部分是怎样具体表现叶圣陶先生一丝不苟的修改作风的? 邀请作客这部分又是怎样具体表现叶圣陶先生平易近人的人品?(示投影)
3.自读“修改作文”部分:
(1)大字报出示:<<一张画像>>1,2小节修改稿。
(2)同学们看了有什么感受?肖复兴呢?引读:“我翻到的那片作文,一下子愣住了:......曲线。”
(3)看大字报引读第三节。(突出:准确,干净,规范,确切)(填空:修改后的作文做到用字──、──,句子──,──)
(4)比较自改与叶圣陶修改的<<一张画像>>的第三小节,进一步体会“一丝不苟”的修改作风(出示投影修改稿)
(5)引读54页<<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第二节:(读──改──读)(6)看了叶圣陶先生的修改,你有什么感想?肖复兴呢?他收获很大,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一丝不苟:做事认真,一点儿不马虎。大气候:大成就。两大收获:一是看到了自己作文的毛病;二是认识到了文学事业的艰巨。)(7)为什么肖复兴会受益匪浅?比我们收获大?(我们是”隔岸观火“肖是“身临其境”。
(8)齐读“我真的从中受益匪浅......如春风拂面。”引入学“邀请作客”部分。
4.自读“邀请作客”部分:
(1)课文中那些词语表现了叶老先生平易近人的人品?若能谈谈理由就更棒了。(1.意外;2.叶小沫在门口迎接了我;3.握了握手;4.交谈融洽。)
(2)交流:这次谈话使“我”─────。
二、自读:(第四轮)
1.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作文这件事,对肖复兴的成长影响很大,齐读11小节。后来肖复兴发奋学习,充实做人,勤奋写作,终于成长为当代有名的作家,至今为止,已出版了50余种书,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的文学大奖。(出示书《日子的回忆》,他主编的杂志《人民文学》,<<文汇报.笔会>>,<< 今夜无法入睡>>。)
三、作业:
1.造句:受益匪浅堪称楷模
2.修改<<一张画像>>第5小节,再次同叶先生赛一赛。(出示投影片)
课题:《乌塔》 一主目标:
1.能认读本课生字词,理解不懂的词语。
2.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乌塔是如何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两翼目标:
《新语文主题阅读》:《独享“体罚”之秘密》《儿子的创意》《成长》 《主题式•经典诵读》:《短诗》《生活的色彩是爱》《在山的那边》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本课时应引导学生着重探讨:年仅14岁的乌塔为什么能独自一人游欧洲,你对此事有何看法和见解?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所在。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们也许到过很多地方去旅游,都和谁到过什么地方?
2.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位德国小姑娘——(板书:乌塔),看看她是怎样旅游的?
二、指导学生自学课文。1.出示自学建议(幻灯片1)。⑴可以先读一读阅读提示,根据提示去自学。
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在感触深的句子、段落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理解;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2.学生自学课文。
3.交流初读感受,提出疑难之处。(教师梳理、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再读感悟,研讨释疑
1.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认真思考,自读自悟。2.小组内交流讨论。3.全班交流,互助解疑。
(l)教师引导学生着重研讨“你对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有何看法和见解”? 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有的同学会认为乌塔还小,不应该一个人外出旅游,这样太危险;有的同学会认为只要做好充分准备,乌塔可以一个人外出旅游,这对她今后的成长会有好处;
(2)谈一谈你对“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这句话的理解。(3)你认为中国的孩子缺少乐趣吗?
4.快速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乌塔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⑴自理能力强。如:说话间,它已经穿好了黑T恤和牛仔裤、白球鞋,从柜子里取出一大瓶矿泉水装进背包。
⑵生活经验丰富。如:她告诉我“罗马很热,街上小摊卖的冰激淋和水都很贵,你要到超级市场去卖。”
⑶热情、活泼。如:她一见我,立即坐起来打招呼,问我玩得怎样,又问我从哪里来„„她一听,高兴得大叫„„马上拿糖给我吃
⑷生存能力强。如:乌塔说她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儿童玩。
⑸有责任感。如:然后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给家里的每一个人买礼物。
⑹做事有条理,有计划。如:她拿出一摞书给我看,全是欧洲各国的旅游指南,每个国家都是厚厚的一册,介绍得十分详细„„为这次旅行他准备了整整3年,读了很多有关这些国家的书籍。
四、指导学生讨论交流,结合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1.讨论交流,请学生积极发表见解。(出示幻灯片2)
⑴可不可以像乌塔一样单身外出旅游?
⑵自立精神与冒险有什么区别?怎样才算自立?
⑶从乌塔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受到了什么启示? 可以选择你感兴趣的话题来谈。
2.小结,教师提出自己的建议:
⑴我们应该向乌塔学习她的独立精神,但并不是要我们每一个同学去像乌塔一样独自一人外出旅游,而是要我们从日常生活、学习各方面克服依赖思想,逐步提高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⑵一人外出,要有家长同意和充分准备。
⑶要像乌塔一样有主见而不盲动,胆大心细,会待人接物。一个人的自立精神、生活经验、生活能力,只有通过时间才能锻炼出来。
五、布置实践作业:(幻灯片3)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听听他们的意见。2.小调查《从乌塔看中外小学生的不同》。查找资料,分析原因,互相交流。
课题:《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一主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3.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两翼目标:
《新语文主题阅读》:《茅以升》《试胆量》。
《主题式•经典诵读》:《请求》《天生我材必有用》《风雨兼程》 教学重难点:
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个信封)提问:你写过信或是收到过信吗? 谈话:书信是交流思想、传递快乐、倾诉烦恼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一位名叫张国强的小学生遇到了一件麻烦事,就给著名的作家柯岩老师写了一封信,希望得到帮助。想听听是怎样的一封信吗?
2.读张国强给柯岩的信,想想:张国强同学遇到什么麻烦了? 3.讨论:如果你收到了这封信,会想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发言,畅谈个人见解)过渡:柯岩老师又是怎样看待这些问题的呢?我们来读读柯岩老师的回信。
二、指导阅读
1.自读回信,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你从两封信中悟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边读边勾画圈点作批注,学习一些读书方法。
2.交流: 柯岩老师建议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你从中悟出了什么?(根据回答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含义)
3.启发讨论:张国强的问题还有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结合自身实际在小组内讨论。
三、学习书信格式
1.读了这两封书信,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从两方面谈: 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后学会了与人交往的道理;了解了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2.重点学习书信格式。结合文后的提示,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出示放大的书信进行指导)称呼:第一行,顶格,后面加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正文:信的主要部分。开头空两格,先写问候的话。结尾:写上致敬或祝福的话。“此致”、“祝你”等话,应紧接正文之后,或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健康”之类的话另起一行顶格写。署名:信的右下方写上写信人的名字。日期:可写在署名后,也可另起一行写。
四、拓展练习建议学生互通书信,可以交流彼此的看法,可以互相沟通、消除误会等。
本单元总第7课时 课题:语文园地七
教学目标
① 围绕“成长的故事”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畅。
② 结合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习作。
③ 发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注意总结。
④ 熟读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⑤ 积极参与展示活动,精心准备采用最好的方式展示“成长的故事”综合性学习成果。教学重难点: 围绕“成长的故事”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畅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① 在这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开展了“成长的故事“这个专题的综合性学习。相信大家在了解他人的成长故事及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中,有许多感想,今天就让我们在一起畅所欲言吧!
② 阅读习作的三个提示,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③ 根据相同选题,组成若干个小组合作交流,注意倾听,互相补充、完善。
A、成长的故事可以采用编演短剧或配乐讲故事等形式交流。
B、“从《乌塔》想起的“可把自己的经历与乌塔进行对比,着眼于乌塔的独立精神和自理能力,不要只一味批评家长的束缚。
C、围绕“如何与周围人交往”或“怎样才能过个有意义的生日”进行讨论,举行一场小型辩论会,搜集一些资料,用事实来说服人。
④ 按确定的方案进行演练。⑤ 全班交流。
⑥ 共同评议。
A、引导学生发现小伙伴的长处和进步,善意地提出问题和改进方法、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评价。
B、谈谈听了他人的成长故事后,自己有何打算。课题:语文园地七
教学目标
① 围绕“成长的故事”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畅。
② 结合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习作。
③ 发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注意总结。
④ 熟读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⑤ 积极参与展示活动,精心准备采用最好的方式展示“成长的故事”综合性学习成果。教学重难点: 结合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习作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同学们根据口语交际的内容自主选择习作内容,把最有感触、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一、认真审题,写出特点。三项习作,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各自的特点,习作时要注意把特点体现出来。
① 写自己或别人成长的故事。要求写得既有趣又能给人以启发。写时还要把事情交待清楚,注意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对最能体现有趣和给人以启发处要写具体。
② “从《乌塔》想起的”中“想”的内容从何而来呢? A、“想”从认真阅读、深入思考中来。从《乌塔》中想到什么呢?关键是逐字、逐句、逐段地读懂《乌塔》一课所反映的问题,并进行深入思考,只有读得精,才能想得深。B、“想”从联系生活实际中来。把《乌塔》所反映的成长中的问题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要用事实说话,不能空发议论。C、“想”从丰富的联想中来。《乌塔》揭示了成长中的一些问题,可以由这些问题延伸出去,谈一谈在成长中遇到的其它问题。
③ 写回信应注意格式: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等五个部分。回信的特点要表现在写正文时先要回答来信中的问题,再写自己想要告诉对方的事情。回答问题时要情真意切,要用事实说话,少谈或不谈大道理。
二、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三、放声朗读,进行修改。引导学生运用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中学到的修改方法。
四、学生交流,互相评议。尊重同学,虚心听取意见。
五、誊写作文。教师交代格式和书写要求。课题:语文园地七 教学目标
① 围绕“成长的故事”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畅。
② 结合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习作。③ 发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注意总结。④ 熟读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⑤ 积极参与展示活动,精心准备采用最好的方式展示“成长的故事”综合性学习成果。教学重难点: 积极参与展示活动,精心准备采用最好的方式展示“成长的故事”综合性学习成果。
第三课时 我的发现
① 各自轻声朗读小林、小东的对话,想想自己从中有何发现。
② 指名朗读。说说自己的发现。
③ 交流各自的发现。A、读书时,深入地想一想,不浮在表面,常常问个“为什么”,往往能发现问题。B、解决问题时可采用:查找资料、了解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的实际情况等方法。
④ 扩展练习。A、谈自己怎样读书的实例。B、从自己的读书实例中总结读书方法。C、鼓励在今后的读书中不断总结读书方法。
日积月累
① 采取多种方式反复朗读名言。
② 小组交流各自对名言的理解。③ 全班交流,互相补充。有志者事竟成:有志气的人只要坚持不懈,事情终归会成功。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人要不断学习才能明白事理,完善自我成为国家的栋梁。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学业上的精深造诣,出于勤奋,做事情成功在于多动脑筋、想办法。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在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时间一去不复返,应抓紧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
④ 背诵名言。
⑤ 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其他名言,鼓励平时积累。板报上专辟一角,每周一句名言。⑥ 把自己最喜欢的名言写在自己随时看到的地方,鼓励自己。
展示台
① 课前观察展示台中的图片,阅读学习伙伴的话,归纳展示内容。② 小组讨论展示内容、展示形式,提出建议,确定本组展示形式。③ 班长了解各组的展示准备,协调展示情况。
关键词:单元整合;国定课程;校本化
“课程”的本意是“课业及其进程”。
“艺术课程标准解读”课程被定义为:为了实现学校教育的目标,在一个有计划地组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通过各种学习活动获得的经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给予教师课程开发的权利,促使课程地方化、校本化和个性化。
网络资料显示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是一种理解与领悟、反思与实践、创生与发展的课程,教师即课程。
而我们的理解是,课程是一个主题,一个启示,一个资源或一个例子,它应该提供给学生选择,可以开发,可以作为一个扩展的机会,可以探索,并可以研究。呈现出开放型、生态型的特点。
现在,我们可以做的就是“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做我们应该做的和能够做的。研究学校学生现状,解读课标理念,解读教材,探寻一条适合我校师生发展的美术课程之路——主题单元式教学。
一、梳理教材,从理解内容走向校本探究
以“学科整合”为主线,将国定课程校本化实施。每学期开学初我校的每位教师都会根据自己所任教的不同年级研读教材,梳理出可以整合的教学内容,并多方收集教学资源,结合平时课堂教学,试着用主题单元来准备课程计划,并使材料的开发和利用为这两者的时间。
在学习内化层面,教师在课程创新时必须实现观念破冰。首先,改革课程结构,为学生创造适合的课程。其次,在文化渗透的过程中,促进教学和学习方式的转变。第三,它反映了课程的整體教育功能,学生文化学习的过程是知识发展的过程和道德的形成过程。学科教学到课程实施转变:由教师个人单一备课到备课组整体单元设计、由教教材到用好教材等资源教、由教学活动设计到课程设计。丰富课程资源,拓展课程实施空间,以“专题突破”为基本策略,将成熟的教育教学活动“系列整合”,形成单元化、年级化、年段化,逐渐实现“形成体系”。形成合力、深度整合、多头并进转变日常教研方式,变学科公开课申报制为课程基地建设定期交流研讨、资源汇报、亮点分享、网络教研等,实现集中力量打造;整合市区优质教育资源(市区教研、名师工作室、教师基本功培训、社区资源等)拓展课程资源、开阔课程视野,逐步形成学科内整合、跨学科整合、课程资源整合等。
二、单元整合,从单篇课例走向单元整合
美术教师们在主题单元式的教学模式中需要改变现有的三种观念:
1.改变课程视野,拓宽学生学习的宽度与深度。
2.改变学科整合理念,从学科内整合到跨学科整合,知识与技能是专业类学科的核心要素,对课程的理解才能体现出学科特质。
3.改变美术学科原有的备课方式,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完成学科内整合到跨学科整合再到全“人”的教育的过程,即是从单一性到多元化,从线性化到网状化的备课模式。我校将构建“主题单元类型的体验与创新课程”,并在各级领导、专家、同行和我们的研究团队建设美术课程体系。从艺术的角度看,一切都是相互共存的,课程需要去深入的整合,实现更高层次的融合,培养一个完整的人。
三、开发拓展,从教师主导走向学生主体
由于研究的复杂性问题或现实社会问题,而追求全面发展的学生在立体化的目标,需要进行较长的学习和研究的过程,因此,教学程序更为复杂,“单元”的研究计划包括:单元任务、三维对象、单元设计、单元内容结构、单元计划(执行过程和类分配)、单元评估表、参考等,然后写上教案(简案或详细案例)。
同时还需要思考:
如何根据主体的基本内容来设计“拓展课程”和“研究课程”的内容,扩大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课程的内容?
如何设计“单元构成问题”和“小问题”,深化学生的思考和理解?
完成这一单元课题需要多少课时量?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如何进入才最有效?
如何运用先进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来安排教学秩序?
需要制订哪些“游戏规则”(包括计划、学案、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等)以保证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这样的学习活动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能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关键在于教师的综合性和系统性思维方式和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为确保一系列复杂的教学活动能顺利进行。
总之,教师应逐步从传统的“单一课时意识”转向“单元整合意识”,并以建构教学模式和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来设计和组织教学,学习用单元整合理念来指导学生的思维,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巴金主题单元设计】推荐阅读:
巴金《家》读书笔记作文05-30
出自巴金的经典语录06-14
巴金《春》读后感07-02
巴金爱情三部曲10-29
巴金作品的读后感05-24
巴金的家内容简介11-05
我给巴金爷爷的一封信作文06-25
读巴金《家 春 秋》有感演讲稿07-18
单元主题备课设计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