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书上册教案

2024-09-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年级数学书上册教案(共13篇)

一年级数学书上册教案 篇1

2016年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免费下载

课题: 准备课——数一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2{16;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经历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按顺序数数的方法。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过程与方法:初步经历运用点子图表示物体个数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和

一一对应的思想。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事物,渗透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他人的帮助下,初步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乐趣。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用点子图表示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初步体验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方法:情境演示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小朋友们都爱玩你们最想到哪儿去玩呢?

(学生交流)

这节课老师要带我们班的小朋友到美丽校园去。

二、自主探索,维持兴趣。

1、初步感知。

提问:在美丽校园里,你们看见了什么? 分小组交流后集体交流。

学生描述:在灿烂的阳光下,绿树

成荫,鲜花怒放。鸟儿欢快地歌唱,蝴蝶快乐地飞舞,小朋友们玩得多开心呀!他们有的在骑木马,有的在荡秋千,有的在坐小飞机,有的在滑滑梯。

2、数数交流。

提问:美丽校园里有好多东西,你们能数出它们各有多少个吗?

学生先自己数一数,再数给同桌听。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选几名学生做小老师,带领其余小朋友按顺序数数。

总结方法。

展开讨论:怎样数数才能又对又快?

生分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师小结并强调一个一个按顺序数。

3、抢答练习。

①提问:1个——(学生接:1个滑梯〉;2架——(学生接:2架秋千)……

(课件演示,从主题场景图中逐个抽取10幅片段图)

②学生自己看图说图意。如:3架

木马……

4、用点子图表示数。

① 我们可以用一些最简单的符号表示物体个数,你们想用什么符号来表示?我们就用点子图表示好吗? 1个滑梯用1个点子表示〔演示出1个点子〉。

② 怎样表示秋千的架数?为什么这样表示?怎样表示木马、飞机的数量?你还有什么想法?

(让学生畅所欲言)

一年级数学书上册教案 篇2

“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重点内容之一, 也是历年中考必考内容, 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及简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平面几何知识, 并且具备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基础上讲授的。它是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继续, 又是后面学习菱形、矩形、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 能根据判别条件进行实际应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的探索过程, 在有关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 使学生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丰富的想象力, 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 体验到探究的甘苦, 更能领会到成功的喜悦。体验数学活动来源于生活更能服务于生活,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难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的灵活应用。

四、教材处理

(1) 学生状况分析及对策。根据初三学生年龄的特点, 学生年龄比较小, 逻辑思维能力较差, 归纳推理能力较低, 灵活运用知识能力也较差, 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 通过判别方法的推理, 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意识, 通过练习强化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 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 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了重新组织和安排, 创设更为有效探索活动和更为合理的探索顺序。

五、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交流获得知识, 形成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思维情境,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方针, 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 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融为一体。

六、教学手段

自制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学。

七、教学设计

(一) 说设计理念

想改变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让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 为学生敢创新、能创新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二) 说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1) 让同学们一起来看生活中美丽的图案 (大屏幕演示) 。

设计意图:从实际问题引入新课,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2) 复习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

设计意图:一方面巩固学生旧知, 另一方面使学生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既是性质又是判别方法, 从而引进新课。

2. 讲授新课

(1) 动手实践:让学生每人拿出两根牙签或火柴 (长短不定) , 自制平行四边形框架。

设计意图: (1) 让学生在摆拼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并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2)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并满足他们的好胜心。 (3) 同时组织组与组之间的评比, 培养竞争意识, 然后由学生代表发言, 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从而总结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2) 教师演示钉制平行四边形这一过程。

方法一:将两根木棒AC, BD的中点重叠, 并钉子固定, 则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

方法二:将两根同样长的木条AB, CD平行放置, 再用木条AD, BC加固, 得到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便于学生发现和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常用判别条件, 并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解决问题。

(1) 实际生活: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玻璃片, 李大爷不小心碰碎了一部分, 同学们想想看, 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重新画出来?

(2) 通过活动, 让学生进一步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并学以致用, 确保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体验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

(3) 例题精析。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的活动, 解决问题。通过探索式证明法, 开拓学生的思路,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 随堂练习

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 AC, BD相交于点O, 点E, F在对角线AC上, 且OE=OF。

(1) OA与OC, OB与OD是否相等? (2) 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吗?

设计了习题组有层次的教学, 在探索活动中鼓励学生力求寻找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为了进一步巩固重点、突出难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知道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教学思想方法, 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得到恰当的巩固和提高。

(四) 小结

(1) 谈谈你今天的收获;

(2) 平行四边形判别的条件。

(五) 布置作业

(1) 课本P104习题1, 2, 3; (2) 《资源与评价》P70。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八、评价分析

本节课教学过程通过问题设置, 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通过对平行四边形判别方法的讨论发现新知, 归纳总结得出结论。通过强化练习, 巩固新知, 通过小结归纳总结新知。

本节内容逻辑性较强, 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学生在说理上存在一定困难是正常的。但在问题讨论、引导发现、巩固训练的过程中, 师生的信息交流畅通, 反馈评价及时, 学生与学生积极交流讨论思维活跃, 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期盼控制中。

九、教后要进行教学反思, 使自己不断成长与进步。我说课结束, 谢谢各位评委!

一年级数学书上册教案 篇3

一、 教材外观与字数的变化

首先对教材的外观做一比较,实验教材是32开本的,而审定教材则变成了16开本的。其封面左上角的标志由“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11年初审通过”变成了 “教育部审定2012”,实验教材封面上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行字在审定教材的封面上并没有出现,标志着实验工作告一段落。书变大了许多,但审定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的页数并没有减少多少,只比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少了16页。再仔细一看字数,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总字数为70000,而审定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总字数为145000,整整多了一倍还多,可以预想一下在具体内容方面的巨大改变。

二、 教材“编者的话”与目录的变化

翻开课本,首先看到的是“编者的话”,“编者的话”有一个小小的改变,审定教材(一年级上册)中增添了对数学王国小精灵的介绍。因为在整套实验教材中,许许多多重要而关键的话都是借这两个小精灵的口说出来的,小学生们常常会想它们是谁呀?怎么那么聪明?现在都知道它们是数学王国的小精灵,就不会再有疑问了,而会想,我也要像它们那样聪明!

再来浏览目录,目录中列出的单元也有了一些变化,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合并,实验教材中的前两个单元“数一数”和“比一比”在审定教材中被改编为第一单元“准备课”;二是增减,审定教材中新增了第二单元“位置”,减掉了实验教材中的第五单元“分类”,实质上“增”只是一年级下册内容的前移,“减”也只是把它后移到了一年级下册中;三是强调,把原来实验教材目录中未列出的“数学乐园”列在了目录中,以增强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其他单元的名称虽然也有一些改变,但变化都不太大。

三、 各个单元内容的变化及其教育价值的提升

实验教材中的“数一数”与“比一比”两个单元的大部分内容也都是幼儿园的教学内容,随着学前教育普及率的不断提高,这部分内容就显得有点重复,但考虑到各地学前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同时也考虑“数一数”和“比一比”中的“比多少”两部分内容对于小学生数学课程后续学习的重要性,审定教材把它们合编为第1单元“准备课”,强调了“数一数”和“比多少”是小学数学学习的基础,也显现出教材的弹性 ,体现了编者的良苦用心。教学中可直接考查学生“数一数”的能力,也更应该重视“比多少”的教学,因为“比多少”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这一点应该引起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师的注意。教材删去了“比高矮”和“比长短”两部分内容,因为“比高矮”和“比长短”都比较具体,易为学前的孩子所掌握,这样做,并没有削弱什么,反而提升了“数一数”和“比多少”两部分内容的教育价值,因为过多的重复会使小学生失去新鲜感,影响学生的后续学习,而如何做好学生学前知识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衔接则是每位小学数学教师必须直面的问题,也是必须研究的课题。教材同时删去了练习一中“比高矮”和“比长短”的习题,练习一中的其他习题没有变化。

审定教材中新增了第2单元“位置”,主要是帮助一年级小学生建立上、下、前、后、左、右等概念,虽然都是常识性的概念,但它们也属于数学的空间形式的范畴。

第3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各部分内容也发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化,“比大小”变成了“比多少”,“几和几”变成了“分与合”,使用过这一教材的教师们对这两个改变的看法是不一样的,认为前者还是用“比大小”做标题较为合适,虽然数的大小关系的建立离不开对于数所对应的物体多少的比较,但“数的大小关系”是从“物体多少的比较”中抽象出来的,这种抽象能力的培养是数学学习所必需的。而多数数学教师普遍认为后者的改变更为合理,“几和几”主要是从“和”的角度来体现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加法概念的基础,而“分与合”也强调了数的分解,也为建立减法概念做了很好的铺垫。这一单元的另一个变化是第25页上半部分的图文的变化,与实验教材第24页的图文相比较,更能从序数与基数两个角度揭示数的加法的本质。这一单元的重大变化还要说是练习内容的调整,审定教材中这一单元“练习”的个数比实验教材增加了两个,变成了五个,“做一做”及各个“练习”的编排更为有序,与教材内容更为贴切,同时部分习题也为后续的学习埋下了伏笔,做了很好的铺垫,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练习四”的3、4题,这两道题既考查了学生数的分解能力,巧妙地设问,也渗透了“平均分”的概念,为除法的学习做了铺垫,尤其是第3题,还渗透了抽屉原则的思想。另一个重大变化是在内容较多的第三单元也增加了一项内容“整理与复习”,这是实验教材所没有的,这是在学生所学知识不断积累增多的情况下,积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保持与应用,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第4单元由实验教材的“认识物体与图形”改成了“认识图形”。因为认识物体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智力正常的学生在一般的家庭环境中认识物体不会存在障碍,所以我们更为关心认识图形及从物体中抽象出图形,所以这一改非常贴切。另一方面,与之对应的练习题的个数也由实验教材的5个增加到8个,其中第4题“用四个相同的长方体,你能拼出几种不同的长方体?”和第6题“数一数堆放立体图形的个数。”都较为抽象,提升了一定的难度。而第8题则是用物品摆出的找规律问题,为后续的数的找规律问题做了铺垫。

审定教材的第5单元与实验教材的第6单元内容相同,都是“6~10的认识和加减法”。都包括了“6和7”、“8和9”“10”、“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几部分。“6和7”部分教材编写的变动主要体现在练习题和后半部分,首先增加了用于巩固对“6和7认识”的“做一做”,对应的练习九中,去掉了实验教材中编写不太恰当的练习七第2题,这是一个考查“9”的分解的问题。实验教材中关于6和7的加减法的练习题忽略了0,审定教材做了弥补。同时把实验教材中练习七的第11题改编成了审定教材中的第2题,原题中以平面图形为主的图形个数为7、7、5,与6无关,改编成一个与“6和7”相关的“数一数堆放立体图形的个数”问题,在考查对“6和7认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使教材的教育价值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其中的第6题是新增的,这是与6和7相关的减法运算问题,以辐射型圆盘图表的形式呈现,渗透了函数思想。另一个变化是将实验教材中练习七的第13题改编、扩充成为审定教材中这部分内容的后半部分,并配编了相应的练习十,其中的第4题和第6题具有很强的启发性。“8和9”部分教材编写的变动与“6和7”部分极其相似。“10” 部分、“连加连减”部分、“加减混合”部分教材的编写变动非常小。

审定教材的第6单元与实验教材的第7单元内容相同,都是“11~20的认识和加减法”。审定教材调整了情景图,主要内容没有大的变动,只是将实验教材中这一单元的第1、第2部分合并为第1部分,新增了第6部分“间隔问题”,同时增加了练习题的类型与个数,使学生的练习更为全面而合理。

“数学乐园”的形式做了重大改变,内容更加丰富,趣味性更强了。第7单元“认识钟表”则保持了原有的风格。

审定教材的第8单元与实验教材的第9单元内容相同,都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包括了“9加几”、“8、7、6加几”、“5、4、3、2加几”、“复习与整理”几部分,实验教材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在审定教材中得以保留,“做一做”与对应内容不匹配的情况得到了纠正,同时对实验教材中较为模糊的“一题两解”予以了强调,最后也为解决数学的应用问题做了铺垫。

总之,细读完审定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之后,感到内容的调整是比较大的。使用过审定教材的教师普遍反映,经过修订,教材内容的编排更加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做一做”、练习题与对应内容的匹配程度提高了,层次更加分明,学生更易于学了,教师也更易于教了。

【责任编辑:陈国庆】

一年级数学上册数学乐园教案 篇4

吉花小学 赵容

教学内容:数学乐园 教学目标:

1、①进一步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组成及计算,区分基数、序数的含义,加深对本单元所学的比多(少)知识的理解。

②让学生经历多角度多途径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感受同一问题答案的多样性,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渗透统计思想。

3、在经历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到用数学、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进行活动,感受身边的数学。教学准备:课件、苹果算式、小动物图片、迷宫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玩游戏吗?(喜欢)今天,老师带你们到数学乐园里做游戏,(课件:数学乐园全景图)夷,大门怎么没开?(课件演示:小朋友们,别着急,数学乐园也不是人人能进去,它只欢迎聪明爱动脑的孩子!看!你们要想办法走出这个数字迷宫才能进入数学乐园!)课件

二、活动:迷宫

1、大家仔细看看,迷宫上都有什么?(数字)都有哪些数字?你观察得真仔细。除了数字,还有什么?(箭头)

2、你们知道箭头是干什么用的?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谁知道怎样才能走出迷宫呢?

师:对。只有按照从1到9的顺序,才能走出迷宫如果不按顺序,就会被困在迷宫里,在你的桌面上也有一个迷宫图,自己用水彩笔画一画,看谁能走出迷宫。学生自己走迷宫。

学生汇报。

3、同学们找到了这么多条路,真了不起。不管怎么走,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是按照从1到9的顺序走的。其实,还有还有很多条路线可以走出去,课下,咱们再找找,看谁找到的路线多。(出示课件:数学乐园欢迎你!)。

师:好了,现在我们赶快到乐园里去吧。(课件出示许多小动物)

三、第一关:对口令

师:乐园里真热闹,小动物都来欢迎我们了?你们认识他们吗?都是谁?小动物们在这里设下了三个难关,只要我们闯过去,就可以去胜利岛,那里会有一个意外的小惊喜。敢挑站吗?我们大家集中精神去闯第一关。(课件,第一关,开火车,说组成。)看谁得又对又响亮,说对了就过关。

你们看大屏幕,我知道1和7组成8,谁还知道几和几组成8(学生汇报)师:刚才,我发现他说的时候有规律,谁发现了?

师:你听得可真仔细,(课件)他是按照顺序说的,第一排数字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第二排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的,这个规律真好,你发现了吗?你能按照规律说说9的组成吗?

我们在学10的组成时,我们学了一首儿歌,还记得吗?那我们大家一起拍手说一遍。下面又要边要求了,认真听。开火车说组成,看哪列小火车能顺利过关。

师:大家的火车开得又快又响亮。恭喜大家,我们闯关成功。

四、起立游戏

1、师:让我们赶快进入第二关。(我说你做)我说什么,你做什么,做对了就过关。

师:游戏之前,咱们先报个数,这一排从前往后报数,从后往前报数。其他同学也数数自己从前面排第几,从后面排第几?

2、我们开始做游戏。看谁反应快。出示课件。

全体同学听我口令,请每一组前面的四个小朋友站起来。请每一组前面的第4个同学站起来。

3、(环节一)咦,这可奇怪了,这两句话中都有一个4,为什么起来的人不一样了呢?(学生汇报)

师:哦,你真棒,让我们明白了这么重要的一个数学问题。四个小朋友是指几个人,第四个是指几个人。

环节二)刚才老师发现,你也站起来了,你怎么又做下来了,大家看看他应该站起来吗?不应该,为什么?

4、下面我们分组活动,看看哪个组表现好,老师就让他来参加,这一组听口令,其他同学当裁判,看他们做得对不对。

请从后往前数第一个小朋友站起来回答,你前面有几个人?

请这一排左边的第2个同学学个小猫的动作。

请这一排的右边的2个同学学一声猫叫。

师:同学们可真棒。看,米奇也来为我们加油了。下面,让我们进入下一关,抢摘苹果。

五、第三关,摘苹果

师:(课件连线)大家看,树上的苹果多不多。这些苹果不能随便摘,只有算出苹果上的算式,才能对号入座,在我们的桌面上有一张答题纸,同学们可以用连线的方法,帮助小帽蓝兔。小熊、米奇摘苹果,听清要求了吗?那好,开始摘吧,看谁看谁摘得又对又快。学生活动。

师:摘完的同学请做好。大家摘对了吗?集体订正。

摘对的同学举手。同学们为小猫、米奇老鼠,小熊蓝兔抢摘了这么多苹果,真棒。我发现米奇摘了2个苹果,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谁还有不同的发现?

师:你可真会观察,发现了这么重要的问题。我谁比谁多几个,谁比谁少两个。你呢?

师:大家不但帮小动物摘了苹果,还发现了这么多数学信息。恭喜大家顺利的通过第三关。为了奖励大家的优秀表现,米奇带我们到胜利岛上去看看他们送给咱们的一个惊喜。

六、播放神奇的数字。

同学们,动画看完了,你都看到了什么?这些画里都藏着数字呢,你发现了吗?生找

一年级数学上册《加法》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根据图示列出十以内数的加法算式,并能正确计算出结果。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与动手操作摆一摆、数一数,发展抽象思维,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数学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交流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十以内数的加法运算。

难点:加法算式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

教具:PPT,梨子和苹果的卡纸若干个。

学具:计数棒。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

上伊始,通过大屏幕向学生展示图片——《猴子捞月》,并询问图片当中的猴子在干什么?有几只猴子在井旁站着?有几只猴子在井上空悬挂着?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观察。

学生作答后继续追问:那图片中一共有几只猴子呢?从而倒入题并板书。

探究新知

通过导入中的故事引出“3+2=?”,引发学生思考。设置小组讨论,前后桌四人为一小组,可以利用手中的计数棒,在五分钟的时间内讨论如何计算3+2=?

讨论过后,学生可能会给出以下3种方法:

1掰手指数数,数到;

2在2的基础上再往后数四个,数到;

3先拿出3根计数棒,再拿出2根,数一数,得到。

全班分享后,对学生讨论情况及时总结并对他们提出表扬,并板书3+2=。

深化新知

接着拿出准备好的苹果卡纸,创设新的情境:老师上午买了4个苹果,下午又买了1个苹果,总共买了多少个苹果?

通过随机提问,找同学上台来现在讲台上贴一贴,在写出算式并给出结果,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写出4+1=。

完成后,进行追问,若上午买了1个,下午买了4个呢?引导学生列出式子1+4=,并提问: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得出:改变两个数的顺序,它们的和不变。

应用新知

利用老师提供的梨子和苹果的卡纸,同桌两人完成游戏:根据本节学习的十以内数的加法一个出问题,一个回答问题,让同学们踊跃报名在讲台前展示。

小结作业

通过本节的学习,有哪些收获?并留给学生一道作业题:回家后,自己当一名小老师,给爸爸或妈妈出一道加法的题目考考爸爸妈妈。

五、板书设计

加法

3+2=

4+1=1+4=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二) 篇6

(二)(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

紫都台学校

安妮

第二单元 比较

一、教学目标

1、过生日

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比较的方法,初步了解比较的思维方法。

2、能力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初步感知直接比较的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关心父母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掌握了“”多“少”“最多”“最少”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比较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比较的方法,会用多种方法比较。

三、教具准备:实物投影、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妈妈的生日吗?今天是小红妈妈的生日,看,他们在开生日会呢?(课件出示插图)

2、观察主题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二、合作研讨,探索新知

1、小红将蛋糕切成了3块,也将西瓜切成了3块。让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那一块最大,哪块最小。

2、接着观察主题图,你发现桌上的杯子有什么不同?(1)出示3个大小不同的杯子。

(2)分别往3个杯子中倒上水,3杯水的高度一致。(3)你现在能一眼看出哪杯装得最多吗? A、同桌之间相互讨论 B、说一说自己的理由。C、教师小结

3、动手操作,比较多少

(1)4人小组,每组两个不同的瓶子;

(2)提问:请你猜一猜那个瓶子里装的饮料多。(3)动手试一试。(4)各组演示比较的方法, 学生观察后说出自己看到的一些东西。学生观察后,说出谁最大,谁最小。学生自由讨论、交流。学生活动 小组演示汇报。

三、加深理解,拓展延伸

1、出示教材p19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2、出示教材p19第4题

(1)说说图意,并说说你要向淘气学习什么。(2)谁喝得多?说一说理由。

3、完成教材p19第5题 学生独立试一试,集体评讲。

五、全课总结

通过小红妈妈的生日聚会,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

六、板书设计

1、过生日

比大小

最大 最小 最多 最少

七、留作业:完成练一练中的练习题。

八、教学反思:

“过生日”的情境极富儿童情趣,又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并能使学生直观地看到:哪块蛋糕大,哪块蛋糕小,用“倒一倒”的方法比较出不同的形状的瓶子(杯子)所装饮料的多少,这种方法深深地印入学生的脑海中。“过生日”的故事还渗透了互相关爱、互相帮助的思想品德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不足之处:用课件演示分蛋糕的过程,虽然直观但学生不易理解,不如用重叠比较法,使学生一目了然,易于接受。

2、下课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懂得比较垂直(水平)摆放的物体长度叫高矮(长短),初步感知物体有高有矮(有长有短)。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探索操作,让学生学会比较物体的高矮与长短。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高矮、长短的概念。【教学难点】高矮、长短的比较方法。

三、教具准备:课件、几根长短不同的尺子

四、课时准备: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1、出示几组高矮不同的物体的图片,引导:他们一样高吗?为什么?

2、你是怎么知道到的?

(二)探索新知

1、出示刚才的例子,随意标出高矮,有学生判断对错,并说一说为什么?

(1)你知道怎样比较物体的高矮吗?以你身边熟悉的物体为例,探究出方法来。(2)汇报交流

(3)强调:比两个认的高矮时,一定要站在同一条水平线上,不能踮脚跟。

2、那么,要是需要给学生甲乙丙三人比高矮,又该用什么方法呢?请同学们认真讨论,并进行实际论证。(1)学生汇报后给予肯定,并选择最佳方案。

(2)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估计、猜测,然后回答。(3)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学生分组活动,经历有猜测动手验证的过程,探究比较物体、人之间谁高谁矮的方法。

3、拿出两根跳绳,比一比,并说一说怎样比他们的长度。学生活动,比绳长,并总结方法。学生独立解决,集体订正。(强调:一定要把两根绳子的一端对齐并拉直,在比另一端。)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p21“练一练”第1、2、3、4题 课堂总结:今天你有哪些收获?,六、板书设计

下课啦 比高矮

长短

七、教学反思

《下课啦》是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是让学生学会正确比较两个物体之间的高矮、长短,知道在比较高矮或长短时,需要在同一起点上进行,并初步学习寻找参照物进行比较的方法,让学生经历与他人合作和交流比一比的过程,并让学生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本节课,我是先让学生看图,找出比较高矮的关键后,又组织了一个比较高矮的活动,但是由于同学们已经知道怎么比了之后才进行的,所以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应该在讲新课之前先组织一个学生现场比高矮的活动,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再看图,找出关键,再让同学们来比一比,这样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最后引导同学们说出在同一水平面上比较才公平,不一定非要说出在同一水平面,也可以是相同的起点。要鼓励孩子用自然的语言进行表达。

3、跷跷板

一、教学目标

1.经历物体两两间的轻重比较过程,初步学习三个物体最轻与最重的比较。

2.结合生活经验,在掂一掂等活动中进一步体验两个物体之间的轻重比较。

3.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比一比过程,并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二、教材分析

“跷跷板”一课是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较多少和高矮、长短的基础上进行的体验活动。内容选取学生身边的、常见的、较感兴趣的事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生活经验。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初步体会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的设计意图,教学中应注意创设有趣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比较轻重的兴趣,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发现比较的方法,使他们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创新意识。

三、课时准备:一课时

四、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跷跷板吗? 生齐答:喜欢!

师:谁来讲一讲你玩跷跷板的故事?

(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玩跷跷板的故事,并引导学生用手势表示:一只手托起来表示轻,一只手压下去表示重。)师:小动物们也喜欢玩跷跷板呢,瞧——(课件出示主题图)2.师:请你们仔细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1:老虎比狮子轻一些。师:能告诉我们你是怎么知道的吗? 生1:我看见老虎被狮子的跷跷板翘的老高。师: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2:我看见豹子被老虎的跷跷板翘起来了,我觉得豹子比老虎轻一些。

师:你们观察的真仔细!那狮子、老虎、豹子他们三个比,谁最轻?谁最重呢?(呈现学生们熟悉的游乐场景,充满童趣,使学生对比较“轻重”的学习立刻就有了既新鲜又亲切的感觉,也激发了好奇心,使他们主动地去探究。在交流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语言表述的规范性和完整性。)

(二)实践操作,体验轻重 1.说一说。

师:通过玩跷跷板,我们能知道谁轻谁重,在日常生活中,哪两样东西来比,一眼就能看出谁轻谁重呢? 学生广泛发言。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积极发言,举出了许多生活实例,思路开阔,也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2.掂一掂。

师:再来看看老师手里的两个盒子。猜猜哪个轻,哪个重?(大小两个盒子,小的重,大的轻)让学生自由猜测。

让学生上来用手掂一掂,验证刚才的猜测。你想对同学们说点什么?

生:我想告诉同学们,我们用眼睛看的不一定是对的。教师小结:这样看来,有的物体只用眼睛是不能看出谁轻谁重的,而要用到别的方法,比如说用手“掂一掂”。(学生跟着老师说一遍并做做掂一掂的动作。)

学生体验活动:用掂一掂的方法比较自己的数学书和文具盒谁轻谁重。把自己认为轻的物品举高些,重的放低些。(选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东西,引导学生先动脑猜一猜,再动手掂一掂,获得对轻重的感性体验。)3.称一称。

师:现在来比较苹果和橘子谁轻谁重。因为它们差不多重,用手很难掂出来。该怎么办呢?谁还想到了更好的办法?(学生很容易想到用秤称一称)

师出示天平并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两边托盘里没放东西或两边放的东西一样重时,天平的两边是一样高的,平平的。现在我们来看看苹果和梨子究竟谁轻谁重。(师操作,把苹果和梨子放在两边托盘里)谁能看出来? 学生自由发言,说明理由

4、圈一圈。

师出示一个皮球和一个铅球。

师:皮球和铅球相比,谁大谁小?

生齐答:铅球大,皮球小。

师:猜一猜,皮球和铅球比,谁轻谁重,为什么?

师:同学们意见不统一,这个同学的方法很好,我们就来称一称。

师:通过天平称一称,你们的结论是什么?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通过自己亲眼所见,了解了物体的轻重与大小不一定有必然联系,大的东西不一定就重,小的东西不一定就轻。)指导学生完成教材22页圈一圈。

(三)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学习你快乐吗?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让学生自由发言,最后教师引导集体小结:比较物体的轻重有很多种方法,一眼就能看出轻重的物体,我们可以用看一看的方法,当看不出来时,我们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掂不出来时,就可以用称一称的方法。

五、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

3、跷跷板 轻 重

七、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书上册教案 篇7

1.数一数,写一写,比一比。

2.

(1)一共有( )只动物,的右边有( )只。

(2)从左数, 排第( ),排第( )和第( )。

(3)从右数,在第8只动物下面画个△;把右边的3只动物圈在一起。

3.

4.

比少( )个,比( )( )个。

5.我今年( )岁,3年前我( )岁,2年后我( )岁。

6.我们班有( )个小组,从前往后数我坐第( )位。

二、细心算一算(12+8+8=28分)

1.看谁都算对。

2+4= 5Ha2= 5+2= 7Ha2Ha4=

3Ha3= 4+5= 10Ha6= 2+3+5=

5+3= 7Ha0= 0+8Ha3= 9Ha6+6=

2.

3.龟兔赛跑。

三、开心玩一玩(9+8+6+4=27分)

1.分水果。

2.小马过河。(按得数从大到小连上线。)

3.捉迷藏。(桃子后面藏着什么数?)

4.按要求画珠子。

(1)一共有7颗。

(2)再画7颗,一共有……

四、专心解一解(8+4+4+6=22分)

1.看图列式计算。

(1)

(2)

2.说一说图的意思,再解答。

飞走了( )只。 又飞来了( )只

3.

(1)原来有萝卜多少个?

(2)再拔掉3个萝卜,还剩多少个?

4.

(1)说一说,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从图中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8

1.亲历从生活中提炼出生活知识的过程。

2. 熟练地进行计算

3. 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解答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看图列式计算,并口头说题意。

二、创设情境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那咱们就到郊外去秋游吧。

三、合作探究(课件出示)

瞧,这是美丽的大森林,这里面藏着很多数学问题呢。

课件出示图

问:关于小鹿,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让学生说图意:

小鹿一共有( )只

跑走了( )只

要解决的问题是“还剩几只?”

求还剩几只,怎样计算?

列式:9—3=6

还剩(6)只。

从图中你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关于天鹅,你知道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问题,教师板书,然后让学生列式解答。

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树根下有6个蘑菇,草地上有2个蘑菇,一共有几个蘑菇?

2、一共有8个蘑菇,树根下有6个蘑菇,草地上有几个蘑菇?

……

让学生列式解答

师:同学们都是聪明的孩子,有美丽的小鸟和小梅花鹿都在为你们跳舞呢。

四、巩固达标

1、梅花鹿图和蘑菇图

说出图意后独立列式

2、课件练习

看图你知道了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58页练习十二第3题

六、小结

你学会了什么?解决每个问题前,要先看图,再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怎么列算式。

板书设计:

8、9解决问题

主题图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9

1、通过生活情景教学感受社会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2、培养学生数感,并提高学生的心算能力,

3、通过计算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逆向思维。

教学重点

灵活解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灵活解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口算1

20+60 80+10 20+50

70-20 60-30 90-60

2、连加连减口算

3+2+4 1+3+4 7+2+10

10-5-2 6-2-3 15-5-2

指明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上学期我们还学过连加连减。那你会算整十数的连加连减吗?

今天我们就来试着解答这样的题目。

二、自主探索

1、课件出示第五题,小猴分花生图

要求:

(1)看图说出图意,要求还剩多少个花生怎么计算?

(2)列出算式并独立解答

(3)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先算什么,在算什么?

2、基础练习。出示第四题基础练习

要求:

(1)独立计算,全班订正

(2)比较上下两题,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组讨论,整十数的连加连减怎么计算?

(4)师总结算法:整十数的连加连减和10以内的连加连减一样,只是要加在在十位上。

3、情景模拟,出示第6题

师模仿售货员一个学生上来模仿买东西的人,先示范给其他学生看,后要求学生分组模拟。

要求:

(1)说清楚自己要买的东西,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根据自己的要求买东西并算出要用去多少钱,付出钱后还要找回多少?

(3)口头列式,并回答。

(4)全班反馈,说一说,你想怎么买,是怎么计算的?

三、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第7题,

师:看小熊想邀请大家到它家里玩,可是只有算的又对又快的孩子才能进它的家,你有信心和它交上好朋友吗?

要求:独立解答。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0

背土豆(共1课时,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经历观察和操作等学习活动,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2.能正确计算得数是7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3.能应用所学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简单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计算得数是7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难点: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棋子,课件。

教学日期: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知道很多孩子都很喜欢吃土豆,你们喜欢吗?小老鼠也很喜欢吃土豆,你瞧!(出示课件:教材第36页情景图)

师:谁能把图中的故事给大家讲一讲啊!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讲故事。

师:是啊,小老鼠找到了7个土豆,它高兴极了,急忙装在口袋里背上就跑,结果还丢了1个土豆。同学们发现了不少数学信息呢。这里面就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问题。(板书课题:背土豆)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从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导入新课,在观察情景图的过程中,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准备工作。

二探究新知

1.“背土豆”中的问题。

师:现在同学们仔细看看第一幅图,看有哪些数学信息?

生:有两堆土豆,一堆有5个,另一堆有2个。

师:那你想到了什么问题呢?

生:小老鼠一共可以背走几个土豆呢?

师:这也是老师想知道的问题?根据我们以前解决问题的方法,你想该怎么解决呢?

生:左边有5个,右边有2个,一共有7个,就是把两部分合在一起算,用加法,列式是5+2。

★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加法》教案

★ 一年级数学上册《搭积木》教案

★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

★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 《认识图形》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一年级数学上册物体分类教案 篇11

一(5)班

教学目标

1、通过讨论探索、操作和比较过程初步培养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感性认识;

2、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发现数学,以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能够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名称,并能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理解各几何体的特点

教学用具

多媒体、各几何体的模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搭积木吗?(喜欢),喜欢搭什么积木?(…)

师:你的好朋友淘气和笑笑也喜欢搭积木,看(出示课件1)!你们知道他们搭的是什么吗?(小狗)搭好了没有?(没有)….二、探索新知

1、出示课件(2):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说说这些几何体的名称,师加以引导。

2、出示课件(3): ①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如何分类,后与同桌互相讨论;(师巡视并对个别引导)

② 点名汇报;(关键让学生说出你是根据什么来分类的)③集体反馈。

④小结:对一般物品,我们根据它们的形状来分类。

3、让学生拿出带来的学具,用眼仔细观察,动手摸摸跟同桌说说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有哪些特点;

4、出示课件(4):根据学生探索出来的特点,师加以引导,用课件出示这些几何体的特点;

5、活动:①师拿物品,学生猜名称;(说出几何体的名称)

②同桌之间互相合作一人拿物品,另一人猜,轮流猜;

③点名上台拿物品,下面的学生猜。

三、巩固新知

1、完成课本69页练一练第一题(师先点名题意,再由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2、完成练一练第二题(点名回答);

3、认真观察课室,想一想:哪些物体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4、认真回忆一下:我们的生活中哪些物品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五、布置作业

一年级数学上册《上下》教案设计 篇12

学习目标:、通过具体活动使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

2、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及想象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用激励性语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从中体会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乐趣。

学习重点: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上下位置关系。

学习难点:体验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学具准备:、投影仪、教学书、铅笔盒、橡皮、动物图片、胶水

学习过程:

一、新授导入、在情境中渗透“上下”位置关系。

小鸟说:“树爷爷,您好,冬天快要到了,我们三个好朋友想搬到您这儿来过冬,行吗?”

老树说:“行啊。我这有三间房,不知你们想怎么安排呢?”

小鸟又说:“是啊。我们各自应该住在哪个房间最合适呢?

聪明的小朋友,你们能帮我们合理地安排一下房间吗?”怎么安排房间最合理呢?

(1)小组成员一起给小动物们分一分房间。

(2)用“上”“下”说一说小动物们的位置关系。

汇报:哪一小组把你们分房的情况说一说?(引导学生用“上”“下”关系描述)为什么这样安排?

学生汇报反馈小组内讨论的结果。

学生讨论的结果可能有:

①小鸟飞得高,所以它的房间在最上面;小松鼠会爬树,所以它的房间在中间;小兔不会爬树,所以房间在最下面。

②小松鼠在最上面,小鸟在中间,小兔在最下面。

小鸟在小松鼠的上面

小松鼠在小鸟的下面

小松鼠在小兔的上面

小兔在小松鼠的下面

小鸟在小兔的上面

小兔在小鸟的下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种新的位置关系。

现在,同学们对“上下”这种位置关系理解了吗?老师有个问题想问问大家:有的同学说小松鼠在上面,有的同学说小松鼠在下面,这是怎么回事?可以在小组内讨论。

学生组内交流,然后汇报。

生可能回答:因为跟小鸟比,小松鼠在它的下面;跟小兔比,小松鼠又在它的上面;所以有的同学说小松鼠在上面,有的同学说小松鼠在下面。

小结:看来,同学们在说“上下”位置关系时,一定要看准跟谁比,是这样吗?

小鸟在小兔的_面,小兔在小鸟的_面,松鼠在小兔的_面,松鼠在小鸟的_面。

二、感知生活中的上下

、摆一摆,说一说。

(1)请小朋友拿出数学书,把铅笔盒放在数学书的上面,把练习册放在数学书的下面,把橡皮放在铅笔盒的上面。

(2)你们同它摆的一样吗?谁能说说数学书、铅笔盒的位置?

(3)随意调换学习用品的位置,同位互相说一说他们现在的位置。

2、说说教室里的上下问题。

(1)找一找教室里有哪些东西可以用上下来说一说。

(2)组织交流。

3、猜一猜:同学们,今天老师把上用的卡片放进这个箱子里找不到了,你们愿意帮助我找到卡片吗?

师:那你们猜猜它在哪个盒子里?

生:1号盒子,2号盒子,3号盒子。

师:这可是个神奇的箱子,只允许我们打开一次,不过,它为我们提供了两条提示,第一个提示:卡片在1号盒子的下面,它有可能在哪?

第二个提示:卡片在3盒子的上面,它在哪?

生:2号盒子。

师:你们是怎么猜出来的?

生:因为卡片在1号盒子下面,它就可能在2号、3号盒子里,卡片还在3号盒子的上面,它就只能在2号盒子里。

师:那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你们判断的对不对呢?(师揭开2号盒子找到卡片)你们真能干。刚才我们一起寻找卡片的过程就是确定物体位置的过程,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知识。

4、出示小书架。

(1)提问:书架有几层?都摆了哪些东西?

(2)指名当小小解说员,介绍书架里面物品的摆放位置。

三、实践应用

、看图提问解答。

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好,有一位叫小明的同学也带着他喜欢的东西来到了堂上。

想知道是什么东西吗?我们一起看看吧!(电脑演示:书柜图。)

①这是什么呀?书柜有几层?里面都放了些什么东西?外面呢?

②看到这幅图,你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吗?请同学们四人一组互相提问并回答问题。

学生四人合作:一生问,余生答。

③汇报。

2.律动。

请同桌面对面地说一说五官的位置关系。

老师说口令,学生听口令指五官。

老师把你们刚才说的五官的位置关系结合今天所学的知识编了一首儿歌,想不想听一听?

请学生配乐说儿歌做手势。

两只小手伸出来,上上下下分明白,左手在上右手下,右手在上左手下,我们一起指一指,鼻子上面是眼睛,眼睛下面是鼻子,嘴巴长在鼻子下,五官端正真好看!真好看!

四、巩固练习

、看图说位置关系。

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去过南方吗?没去过南方的同学别遗憾,现在老师带你们一起去看看南方的风景画。这幅画美吗?美在哪儿?对!小桥、流水、小船、人物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你能运用今天学习的知识结合图说一句话吗?

学生观察反馈的结果可能是:

①人在桥的上面,桥在人的下面。

②河水在人的下面,小船在桥的下面。

③其他。

2、数学游戏:分房子。

美丽的森林动物园又为小动物们盖了一座新房,管理员叔叔正准备把房子分给四只小动物,可是小动物各有各的想法,你们能帮小动物按照它们的想法住进新房吗?

住在最下面,是第 层;

住在最上面,是

层;第2层住的是谁

,它在 的上面,的下面,第三层呢?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大象说它太重了,想住在最下面的房间;小猫说它想住在最上面的房间;小兔说它想住在小猫的下面和小狗的上面,小狗说它想住在大象的上面。同学们,请你帮它们安排好房间好吗?

师小结:由于同学们的热心帮助,小动物们都高兴地住进了新家。它们夸你们真是一群热心助人的好孩子!

3、巩固深化,拓展创新。

聪明屋。

老师带你们到聪明屋去看看,今天它给我们出了一道什么样的难题?

有三个小女孩分别叫小红、小兰、小英,她们住在同一座楼里,小红住在小英的楼上,小英住在小兰的楼上,请你猜猜看小兰住在哪儿?

现在每个小组都有写有三个小朋友名字的卡片,请四人一组摆一摆,看看小兰到底住在哪层楼?

学生根据题意讨论,按楼层摆卡片。全班交流反馈。

正反口令游戏。

①听老师口令,学生指方向。

如:老师说“上”,学生指“上”。

②听老师口令,指相反的方向。

如:老师说“上”,学生指“下”。

五、堂小结

一年级上册数学《9加几》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探索9加几的计算方法,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初步理解“凑十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计算。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思考的意识与判断、选择的能力,提倡算法多样化。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应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9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学准备:

师准备挂图、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谈话:今天有位客人和我们一起来学习数学知识,小朋友们欢迎吗?

(出示小猴图)

它给大家带来了 “智慧树”。

(出示三棵“智慧树”,每棵树上有三个数,看谁能想出好办法很快说出三个数相加的得数是多少?)

请学生说一说怎样算才会又快又对呢?

师小结:对,这些题都是把9和1先加起来得10,10再加几就得十几。

2、喜洋洋偷偷地藏起了“1”(擦掉“1”),只剩下9和5两个数了,你们想知道9+5得多少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样9加几的题。

二、探索新知

1、学习例题,探索算法

(1)谈话:你们真是聪明,答得又对又快。小猴要去买些桃子来奖励你,你们看(出示例题图:盒子里9个,盒子外4个。)

提问:你能说说这些桃子是怎么摆放的吗?(带着数,板书:9 4)

提问:看着这幅图,你能提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提问:要求“一共有多少个”,你会列式吗?

列出算式9+4

提问:怎样算出结果呢?(同桌讨论)

(2)学生自主探索,再指名汇报。

你怎么会想到这种方法的?请用同样方法的小朋友再来说说。

(3)教师分析、总结学生的算法:因为盒子里已经有9个桃,所以先把4个分成1个和3个,9个和1个合成10个,再把10个和剩下的3个加起来就得到13个。边分析在算式下注出思维线路图:??

(4)讲述:这种方法叫做“凑十法”,就是先把9和1凑成10再计算。因为我们学过10加几得十几,很好算,所以把9凑成10之后计算非常方便。

2.尝试计算,优化算法。

(1)教学“试一试”,出示题中的花朵图

提问:图中的花分成哪两部分?各有几朵?你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列算式?(根据学生回答,板书9+7)

提问:你能先圈出10朵,再计算吗?在书上圈一圈,并把自己的思考过程填写在图右边的式子里。

(2)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小猴不但爱学习,还爱劳动,他正在搬砖块,你知道一共有几块砖吗?(左边有几块,右边有几块?)怎样算?

提问:猜一猜,小猴想怎样算?小猴为什么只搬一块呢?(引导学生体会从左边的9块中搬4块,和6块凑成10太麻烦了,突出看大数分小数的“凑十”的.思路最简便。)

让学生先在同桌间说一说怎样计算,再把结果填在书上,最后指名汇报,并板书思路图。

(3)引导小结。

提问:我们再来看看今天学习的算式,这些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计算9加几时,用怎样的方法计算比较简便?(凑十法)

三、巩固新知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小猴准备用小棒来做篱笆,你能帮他算算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吗?

(1)让学生先圈出10根,再计算

(2)和同伴交流想法

(3)集体订正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先计算再找出规律。

提问:比较第一组两题,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结果相同;下面算式的“1+1”就等于上面算式中的“2”对第二种发现的学生加以肯定并表扬)

提问:在第二组两题中,你又发现了什么?第三组呢?(请学生以在第一组中发现的规律说说第二组和第三组的发现)

提问:每组的两个算式,你们都有什么发现?(让学生认识“凑十法”就是用上面的连加来计算的。)

3.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1)学生独立填写得数

(2)指名回答填写结果,集体分析订正。

(3)仔细观察,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有多种发现:如①都是9加几。②9加上的数和得数都是按顺序排列的。③得数都是十几。④得数个位上的数总比加上的数少1。

这些发现都是对的,应给予肯定。

4.悄悄算。(“想想做做”第4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上一篇:一年级下册植树节的150字满分作文下一篇:2024年云南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笔试招聘考点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