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漠化治理方法

2024-06-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石漠化治理方法(精选8篇)

石漠化治理方法 篇1

论文摘要沙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一种类型,主要成因是气候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沙漠化对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危害。防风固沙和合理水资源利用是沙漠治理的2个关键问题,为此可开展工程治理、植物治理和汲水、输水及灌溉等一系列治理方法。

论文关键词 土地沙漠化;治理;沙障;沙生植物;灌溉

中国是受沙漠化严重危害的国家,自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就已开始大规模的沙漠治理研究。沙漠化是沙质荒漠化的简称,是土地荒漠化的一种类型[1]。沙漠化土地的土壤粒间孔隙大,内部排水快,蓄水量少且易蒸发失水。且砂质土的毛管较粗,毛管水上升高度小,如果地下水位较低,不能湿润表土,植物则很难在表土上生长。笔者论述了土地沙漠化的危害及沙漠治理的主要方法,并重点比较不同技术间的优缺点,为土地沙漠化的治理提供依据。

1 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及其危害

1.1 主要成因

1.1.1 气候因素[2]。赤道地区的上升气流在高空向两极方向流动,由于地球旋转偏向力的影响, 在南北纬30°附近,大部分空气不再前进,而在高空积聚,并辐射冷却下沉,近地面气层常年保持高气压,气象学上称之为“副热带高压带”。这一地带除亚欧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区外,其他地区气候干燥,云雨少见,而成为主要的沙漠分布区。

1.1.2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使土地承受的压力过重,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和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使土地严重退化,森林被毁,气候逐渐干燥,最终形成沙漠[3]。

1.2 危害 土地退化不仅使生态环境恶化,土地承载力下降,而且对土地利用退化区域及其周边地区社会经济生活产生深远影响。我国的西北、华北地区,仅春季连续发生12次扬沙、沙尘暴天气,均波及北京,该恶劣天气范围广,强度大,为近50年所罕见[5]。

在1977年联合国荒漠化会议上,联合国环境署对全球荒漠化灾害进行了估算,因荒漠化造成的农业生产损失保守估算为263亿美元。Dregne等人于1991年对全球荒漠化进行了新的评估[6],得出在全球范围内由荒漠化造成的损失为422.08亿美元,其中灌溉农业损失107.85亿美元,旱作农业81.89亿美元,草原232.34亿美元。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因土地沙漠化灾害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约541亿元[7]。

目前沙漠化仍在继续,沙漠仍在不断扩张。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1975年,荒漠化土地扩展速度为1 560 km2/年,1975~1987年为2 100 km2/年,1988~20为近3 600 km2/年[8]。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的以下3个区域:半干旱地带的农牧交错区,占40.5%;半干旱地带波状沙质草原区,占36.5%;干旱地带绿洲边缘及内陆河下游地区,占23.0%。行政上包括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共13个省份、自治区及直辖市。土地沙漠化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在风沙危害严重的地区,许多农田因风沙毁种,粮食产量长期低而不稳。因此,土地沙漠化已成为我国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2 沙漠治理的主要方法

2.1 防风固沙

2.1.1 设置沙障。

主要有草方格沙障、黏土沙障、篱笆沙障、立式沙障、平铺沙障等。草方格沙障使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流动沙丘上扎成挡风墙,以削弱风力的侵蚀,同时有截留降雨的作用,能提高沙层的含水量,有利于沙生植物的生长。黏土沙障是将黏土在沙丘上堆成高20~30 m的土埂,间距1~2 m,走向与风向垂直。黏土固沙施工简单,固沙效果较好,且具有良好的保水能力,但需要大量的黏土。

2.1.2 在沙面上覆盖致密物。

以色列尝试了一种塑料薄膜固沙法[9],即将塑料薄膜覆盖在沙漠上,并用石头等重物压住。这种方法可有效防止水散失,但塑料薄膜易被风刮起,使其丧失固沙和保水功能,同时造成二次污染。

2.1.3 利用废塑料治理沙漠[10]。

该方法可有效固沙和保水。利用简单工艺将废塑料改性成为固沙胶结材料,然后在所种植物周围的沙表面喷洒1层固沙胶结材料,15~20 min后固沙胶结材料就将表层沙胶结在一起,形成黏性固沙层。固沙层为柔性,很难开裂,且固沙层由固沙胶结材料与表层沙紧密黏结,重量较大,大风也很难将其刮起。

2.2 植物治理

沙漠植物治理指在沙漠地区播种沙生植物,以阻止沙漠扩张及改善沙漠土地。沙生植物具有水分蒸腾少,机械组织、输导组织发达等特点,可抵抗狂风袭击,并尽快将水分和养料输送到亟需的器官,其细胞内经常保持较高的渗透压,具有很强的持续吸水能力,使植物不易失水,能够适应干旱少雨的环境[11]。

其治理的方法:

①在沙漠地区有计划地栽培沙生植物,造固沙林。一般是在沙丘迎风坡上种植低矮的灌木或草本植物,固住松散的沙粒,在背风坡的低洼地上种植高大的树木,阻止沙丘移动;

②在沙漠边缘地带造防风林,以削弱沙漠地区的风力,阻止沙漠扩张。防风林的效果与林带的高度有关,树木越高大防风效果越好。此外,还与树木的疏密结构和透风性能有关。其类型有3种:紧密结构林带、疏透结构林带及通风结构林带。植物治理的效果重点在于选择适当的树种和科学的林带结构。

2.3 水资源利用

水资源利用在沙漠治理过程中最为重要。沙漠中的水源主要有地下水、河道水和降水。但沙漠区域的降水量不稳定,一般随气候的变化而变化,湿润年份降水量多,而干暖年份降水量少。沙漠地下水较稳定,其沙层厚,具有一定的“隔热”性,使水得以在地下保存。但这种稳定是相对的,受到降水的制约[12]。解决水资源主要从汲水、输水和节水灌溉等方面考虑。

2.3.1 汲水。

其方式主要有2种:

①地下井汲水工程。在含有水体的古河道、古湖泊或地下水发育的沙漠区域可以建立地下井。井深度及口径的确定要综合考虑需水量、水层厚度与井底持力层等因素。

②坎儿井。坎儿井是井渠相连的汲水工程,由地表开挖许多竖井,挖到含水层,然后再在各竖井的`底部相互挖通,以洞相联,形成地下渠道,在新疆地区被大量应用[13]。渠聚的地下水顺渠道流至坎儿井的终端,引水出地面流入渠沟再进行灌溉。由于其沿山前倾斜的冲积层挖掘,渠头水位高,终端水位低,无需动力设备即可把水引到地面,且在地下渠道流动,蒸发损耗量小。

2.3.2 输水。

水资源的输送方式主要有渠道引水和管道输水[14]。

①渠道引水。这是我国农业进行灌溉的主要方式,目前全国渠系水的利用系数为30%~40%,即输水损失率高达60%~70%。

②管道输水。该方式可减少水资源在输送过程中的蒸发和流失,其输水损失率仅为20%~30%,且输送量大。

2.3.3 节水灌溉。

节水灌溉技术主要包括喷灌和微灌技术。喷、微灌技术与地面灌溉相比,节水30%~70%,被广泛应用。

①喷灌。被大量用于沙地的灌溉,其效果与风速的大小有关。据陈渠昌等人[15]测试:风速小于3 m/s时,喷灌的喷洒均匀度一般在80%左右;风速小于2 m/s时,喷灌的喷洒均匀度可达85%以上。

②微灌。微灌是按照植物需水要求,通过压低管道系统与安装在末级管道上的特制灌水器,将水和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以较小的流量,均匀、准确地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表面或土层中[16]。微灌形式较多,有滴灌、地表下滴灌、微型喷洒灌、涌泉灌等,其中应用较广的是滴灌。微灌具有很多优点,如比喷灌省水15%~25%;灌水均匀;微灌工作压力比喷灌低,节约了抽水的能量;较其他灌溉方法增产30%左右;自动控制,省力且非常方便。虽然微灌的效果明显优于喷灌,但其对水质要求高,投资成本高,限制了其应用规模。目前,在我国沙漠、沙地地区最理想的灌溉方式仍然是喷灌。

③小畦灌。其方法即长畦改短畦,宽畦改窄畦,大畦改小畦的“三改”畦灌灌水技术,具节水、灌水均匀、减轻土壤冲刷等优点。畦灌试验资料[17]表明:采用小畦灌比块灌、漫灌和串灌分别增产10.9%、11.7%和29.1%。在同等产量条件下,小畦灌比块灌、漫灌和串灌分别省水13.73%、22.90%和48.45%,长畦分段灌比一般畦灌省水40%~60%,灌溉效益提高1倍。

参考文献

[1] 黄昌通. 土壤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 周宜吉,葛云.沙漠成因新探[J]. 江苏地质,2000,24(2):124 - 128.

[3] 王涛,陈广庭. 内蒙古巴林右旗沙漠化治理模式与效益分析[J]. 中国沙漠,,25(5):750- 756.

[4] 濮励杰,包浩生. 土地退化方法应用初步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14(1):55-61.

[5] 朱雅丽,阮全贵,倪琳. 我国沙尘暴的防治与生态环境建设[J]. 科技进步与对策,(8):3l-33.

[7] 张玉,宁大同,SMIL V.中国荒漠化灾害的经济损失评估[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6(1):45-48.

[8] 王涛,吴薇,陈广庭,等.近来中国北方沙漠化土地空间分布的研究[J].中国科学(D辑),2003,34(S):73-82.

[9] 李宝红. 以色列的沙漠治理与水资源利用[J].世界环境,,(1):35-37.

[10] 包亦望,苟盛彪,黄鹏飞.利用白色污染废料研制开发固沙胶结材料治理沙漠化[J].中国建材,2001(9):55-57.

[11] 胡树慧. 沙生植物与沙漠治理[J].特种经济动植物,,5(4):32-32.

[12] 李江风. 沙漠生态系统与水分分布[J].新疆环境保护,,19(1):7-12.

[13] 关东海,张胜江,吾甫尔.努尔丁.新疆坎儿井现状分析及保护利用对策[J].新疆水利,2005(3):1-4.

[14] 郭明远.节水农业的形成与灌溉水价改革[J].甘肃科技,2005,21(4):7-9.

[15] 陈渠昌,杨燕山,李久生,等.喷灌技术在干旱风沙区的应用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5(2):50-52.

[16] 王贤. 微灌技术应用与分析[J].山西水利,2003,(3):32-33.

石漠化治理方法 篇2

石漠化是“石质荒漠化”的简称, 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而造成人地矛盾突出, 植被破坏, 水土流失, 加上喀斯特石山区土层薄, 基岩出露浅, 暴雨冲刷力强, 大量的水土流失后岩石逐渐凸现裸露, 呈现“石漠化”现象。

1.1 概况

石漠化的形成既有自然原因, 更重要的是人为因素。据2005年石漠化现状调查结果, 在石漠化土地面积中, 已石漠化面积为57271hm2, 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22.1%, 占碳酸岩分布面积的24.4%, 在石漠化面积57271hm2的土地中, 轻度石漠化面积47294.9hm2, 占总面积的18.2%;中度石漠化面积9119.6hm2, 占总面积的3.5%;强度石漠化面积856.5hm2, 占总面积的0.3%, 是贵州省40个石漠化程度较重的县之一。全县19个乡镇都有石漠化土地。其中石漠化土地占土地总面积20%以上的乡镇有凤仪、乐俭、安场、市坪、流渡、土坪、小雅、中观、俭坪、格林、和溪等11个乡镇;低于15%的仅是班竹乡。

1.2 危害

“石漠化”的形成造成土层变薄, 肥力下降, 严重威胁粮食的生产, 且由于水土资源不断流失从而恶化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给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石漠化治理工作迫在眉睫, 保水土, 就是保生存、保发展、保护我们的生命线。石漠化不仅给正安县带来了生命财产的损失, 还严重影响、制约着正安县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 正安县石漠化治理概况

正安县2008~2010年岩溶地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小流域共12条16992.18hm2, 其中, 桴焉乡3条7574.5hm2, 瑞溪镇6条3631.1hm2, 碧峰乡2条5263.98hm2, 俭坪乡1条522.6hm2。总的石漠化治理面积为4988.32hm2, 其中桴焉乡1290.8hm2, 瑞溪镇1040.6hm2, 碧峰乡2291.42hm2, 俭坪乡210.1hm2。治理总投资3372.92万元, 其中, 中央财政投资3000万元, 地方财政投资372.92万元。主要建设内容有封山育林1390.54hm2, 人工造林2238.08hm2;林下种草574.66hm2, 棚圈3100 m2;蓄水池124口, 小水窖60口, 排灌引水渠7815m, 沉沙池45口, 田间便道17.19km2, 机耕道4.44km2, 输水管道11.36km2, 谷坊15座, 小山塘治理5座, 坡改梯46.6hm2, 青贮窖1250m3, 拦水堰1座。

3 正安县石漠化治理采取的措施

为了遏制石漠化发展趋势, 做好石漠化防治工作, 正安县采取了以下措施和方法。

(1) 加强领导, 强化责任。正安县明确相关部门职责, 要求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 将石漠化防治工作作为各部门行政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并确保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

(2) 加强法制, 严格落实保护措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属于政府投资公益性建设项目, 防治工作要坚持防范为主, 科学治理, 依法保护好现有林草植被。

(3) 实行山、水、林、田、路统筹规划, 综合治理。正安县结合本地实际, 从山上到山下, 从坡面到沟谷, 合理布设各项措施, 使之形成相互联系协调的综合防护体系。

(4) 设立专项, 综合治理。正安县根据国家政策编制了石漠化防治专项工程, 严格实行工程资金专户储存、专账管理, 确保项目资金使用安全。

(5) 因地制宜发展生态产业, 增加群众收入。喀斯特石漠化与贫困是一对孪生兄弟, 在喀斯特石漠化治理过程中, 要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切入点, 针对种植结构单一、耕作粗放和群众贫困的特点, 把石漠化治理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密切结合, 以增加群众收入、促进农民脱贫致富为重点, 因地制宜发展野木瓜、方竹、核桃等具有市场优势的经济林果, 并以此培育和形成生态产业, 以增加群众的收入。

摘要:指出了石漠化是岩溶地区的首要生态问题, 严重制约着岩溶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根据正安县岩溶地区石漠化的分布现状及发展趋势, 分析了石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原因, 对正安县石漠化的治理措施做了调查研究。

关键词:石漠化,综合治理,措施

参考文献

[1]金小麒.喀斯特地区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分析[J].贵州环保科技, 2000 (1) .

[2]余琼.贵州省瓮安县石漠化综合治理现状及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1 (16) .

[3]喻甦, 但新球, 吴协保.石漠化土地综合治理模式探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03 (3) .

[4]陈志颖.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系统理论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13) .

有关贵州石漠化治理的探讨 篇3

关键词:贵州 石漠化 治理

中图分类号:X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8-0306-01

贵州是我国喀斯特发育最充分、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全省喀斯特面积达13.0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73.8%,其中:喀斯特出露面积10.9万km2,占全省总面积61.9%。石质荒漠化面积达2.25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12.8%,且每年仍以超过6.7万hm2的速度在继续扩展。据调查,现有石漠化土地中,岩石出露面积占70%以上的石山74.1万hm2,岩石出露面积在30%~70%的半石山地46.7万hm2,白云质砂石山13.8万hm2,工矿型石漠化土地12.9万hm2,石漠化农耕旱地(石旮旯土)13.7万hm2,有潜在石漠化趋势的25度以上农耕旱地64.5万hm2。这些石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境内乌江流域和南、北盘江流域。

1、石漠化的主要危害

1.1土地石化,耕地破坏,生产力降低

贵州省不少地方陷入了“人增、耕进、林退、水土流失、岩石裸露、石漠化”的恶劣生存环境中,石漠化使土层变薄,土壤层次缺失,土体结构破坏,土壤养分流失,肥力降低。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加剧,土壤表面逐渐石化,最终无法耕种。在一些石漠化区域,严重的石化已经夺走了村民部分的土地,剩下的也只是石灰岩上的一层薄土。

1.2旱涝灾害严重,人畜饮水困难

由于石漠化严重,加之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形成大量采空区,以及环境污染,植被败坏,导致水源涵养能力差,致使每年进入冬春季节,岩溶山区许多井、泉干枯,河溪径流量减少,不少山溪小河水源枯竭。不仅影响农业灌溉用水,而且造成人畜饮水十分困难。有的要跑到2~3km以外挑水,每户人要有1个劳动力专门负责挑水,才能解决饮水问题。

1.3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日趋脆弱

由于人们乱砍滥伐,大面积毁林开荒和不合理的利用土地方式造成了森林的严重破坏和森林面积锐减。全市森林覆盖率由20世纪50年代的40%以上下降到1984年的5.6%,面积为19188hm2。2003年全市森林覆盖率恢复为24.3%,2008年森林面积10.63hm2,覆盖率达31.13%,原始植被已非常少。对于尚未被开垦为坡耕地的荒山荒坡,土地退化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地表上植被生长更困难,植株高度降低、生物量下降、群落种属的数量减少、群落结构日趋简单、食物链易受干扰中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敏感性增强、自我调控能力和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整个生态系统日趋脆弱。

1.4石漠化与贫困恶性循环

石漠化与贫困互为因果,艰苦的生产条件和恶劣的生存环境,导致了农民的贫困和素质不高。石漠化造成生态环境恶劣,农业生产条件差,生产水平低,经济基础薄弱,群众生活贫困而无力投入石漠化综合治理,形成贫困导致石漠化,石漠化造成贫困的恶性循环。

2、石漠化的治理对策

2.1强化领导,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加强多学科的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体系

石漠化治理是一项多地区、多部门、多行业的综合性及社会性很强的生态环境建设公益事业,涉及千家万户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协调,政策支持,各部门形成共识,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很好地协调。组织该项工程的实施,要从经济学、人口学、社会学、生态学甚至更多的学科相结合的角度,进一步研究治理荒漠化石漠化的问题。只有社会力量不断参与,荒漠化石漠化治理才有可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治理,从而逐渐走向恢复生态。

2.2建立石漠化宏观监测体系,强化矿区的生态保护与恢复治理

石漠化宏观监测体系,应以石漠化土地调查为基础,建立起基于“3S”技术的石漠化土地信息管理,并确定5a为周期的宏观监测。加强治理效益定位监测站(点)网建设,在典型区建立若干个效益监测站,随着治理的进展连续进行效益定位监测与评价。并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信息系统,探寻生态建设的有效途径。

矿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地质灾害频发,并伴有大量矿业废弃地的出现,对石漠化的恶性演化起着直接的、显著的作用。应通过国土资源部门、环保部门、水利部门等部门,加强对正在开采的矿区的监督管理,进一步完善矿区的生态保护及水土保持措施,并对闭坑的矿区,要实行复垦及还绿,强化生态保护和恢复治理,以促进可持续发展。

2.3生态移民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相结合,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

以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推动人口、经济、生态协调发展为原则,妥善处理人口与发展的关系。对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石漠化山区,要因地制宜地进行生态移民。在强度石漠化区域、矿山采空区和地质灾害严重区,应紧紧抓住贵州正在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的契机,采取生态移民搬迁,帮助移民谋发展,找出路,进一步实施新农村建设,培养新型农民,减轻土地的承载能力。应着力改善教育结构,以基础教育为依托,以成人教育为途径,以职业教育为辅助,多渠道、多层次培养人才,变人口包袱为人力资源。积极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石漠化治理,必须有科技支撑,才能使治理效果得到明显提高,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引进普及行之有效的农业科技实用技术,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水平,增加土地产出值,从而减轻人口与经济发展对土地的压力,是解决生态恶化和石漠化问题的重要保证。科技保障的重点是先进实用技术的示范与推广,提高示范项目的科技含量,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尤其要抓紧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搞好示范基地建设,加速防治模式的试验,及时总结经验,建立健全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抓示范、抓推广,为石漠化综合防治做好技术储备,确保石漠化防治工程的顺利开展。

3、结论

总之,石漠化治理的根本目的是富民利民。与生态经济结合的治理模式是确保石漠化综合防治成效的有力措施。要因地制宜积极发展具有市场优势和生产潜力的特色产业,如特色林果药茶、生态畜牧、旅游等产业,并以此培育和形成生态产业链,提高当地农民经济收入。

参考文献:

[1]李琦剑.森林生态补偿机制与贵州石漠化治理研究[J].大观周刊,2011(19):167.

石漠化治理方法 篇4

新邵县岩溶地区石漠化生物治理措施探讨

分析新邵县石漠化的现状、成因、危害,提出石漠化土地生物治理技术思路及原则,针对石漠化土地不同立地条件选择不同的治理模式,从生物治理技术上提出解决的方法和途径.

作 者:黄先竹 HUANG Xian-zhu 作者单位:新邵县林业局,湖南,新郡,422900刊 名: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英文刊名:CENTRAL SOUTH FOREST INVENTORY AND PLANNING年,卷(期):28(4)分类号:P588.24 S714.6关键词:石漠化 生物治理 新邵县

石漠化治理方法 篇5

尊敬各位领导、同志们:

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对我镇坡改梯项目进行检查验收。在此,我谨代表镇政府向验收组一行表示热烈的欢迎!

该项目从2009年12月实施以来,在市石漠化办公室的具体指导下,在县直相关科局和项目实施乡镇的大力支持下,县石漠化办公室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统筹安排,按质按量完成了2009石漠化综合治理任务,并于2010年4月21日、7月12日、8月4日、9月20日县发改局组织了审计、财政、监察、林业、畜牧、水利等单位分别对人工造林、草食畜牧业发展、小型水利水保、坡改梯进行县级自查验收,现将实施情况汇报如下,敬请提出宝贵意见。

一、项目计划情况

该项目经县施政发„2009‟2554号文件批复初步设计方案;实施治理范围为杨美寨村、大领岗村两个村委会,涉及阳溪镇和河口乡两个乡镇。治理岩溶面积51.44平方公里,治理石漠化面积16.58平方公里。审批工程主要建设计划为封山育林880.88公顷(其中人工促进8公顷),人工造林619.71公顷(其中经济林357.51公顷,防护林262.2公顷);人工种草116.08公顷,建设棚圈1076㎡,青贮窖1290.4立方米,购臵饲草机械26台,坡改梯41.7公顷,田间生产道路19.2公里(其中作业便道9.2公里,机耕道10公里),引水渠1.1公里,蓄水池14口2000立方米,取水池14立方米/7口,铺设灌溉管网10.05公里,维修排捞渠0.8公里,截排水沟0.95公里。工程投资876.86万元(其中国家补助800万元、地方自筹76.86万元),其中林草植被建设361.39万元,坡改梯及小型水利水保工程371.81万元,草食畜牧业发展69.66万元,其它费用74万元。

二、项目任务完成情况

(一)建设任务完成情况:该项目初步设计方案的投资文件下达后,于2009年12月13日正式开工建设,2010年8月完工。完成荒山造林277.41公顷,为计划的105.8%;经济林建设314.22公顷(其中板栗83.69公顷,花椒77.14公顷,金银花50.49公顷,黄柏31.89公顷,方竹71.01公顷),为计划的87.9%;封山育林880.88公顷(其中人工促进8公顷),为计划的100%。完成人工种草116.08公顷,占计划的100%;棚圈建设1076平方米,占计划的100%;修建青贮窖1290.4立方米,占计划的100%;发放饲草机械32台,占计划的123.07%。修建田间生产道路19.2公里(其中农耕步道路9.2公里,机耕道10公里),为计划的100 %;引水渠道1.215公里,为计划的110.45%;蓄水池14口2035.47立方米,为计划的101.77%;取水池9口18立方米,占计划的128.57%;管网建设10.07公里,完成计划的100.2 %;截排水沟0.95公里,占计划的100%;新建排捞渠1.299公里,占计划的162.37%;完成坡改梯治理区域面积41.7公顷,完成坡改梯25.13公顷(不含进入图班的房屋、坟墓、水田、道路、零星林地、退耕还林地、部-23 合同规定和工程进度拔付资金并实行县级报帐。

(三)强化监督管理,协调联动推进。一是强化监督管理。工程启动阶段,对石漠化治理工程建设内容、建设规模和资金安排对项目区群众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县石漠化治理办公室和县直相关部门认真履行技术指导、检查和监督职责,认真做好工程质量监督、资金管理、督促建设进度。二是部门协调联动。充分发挥县石漠化治理办公室牵头负责和综合协调职能,建立与各相关部门协调沟通和信息交流平台,通过定期召开调度会和随时深入施工现场了解等方式,及时了解和掌握工程质量和进度,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和困难。项目乡镇、村充分发挥实施主体作用,做好群众宣传教育工作,认真组织项目区受益群众投工投劳,及时化解工程建设中的各种矛盾纠纷等职责,确保工程顺利推进。

(四)严格把关,确保项目发挥效益。一是严把苗木及肥料质量关,做好苗木及肥料抽样验收工作,确保苗木及肥料的品种与质量,杜绝弱苗上山,不合格肥料入坑。二是严把整地打窝质量关,做好整地打窝检查验收工作,对不符合要求的,要求限期整改,整改落实后,方可进行植苗。三是严把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设质量关,由县石漠化办公室、项目乡镇、监理与施工方对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设内容进行现场定点和放线。严格基础开挖,块石铺垫,墙体砌筑,防渗等每一道工序都必须经监理单位认可合格后,才能进入下道工序施工,隐蔽工程必须有监理人员的合格签证,对质量不合格建设内容,限期整改。确保各项目工程质量均达到了合格以上。四是严把工程验收关。县石漠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结合上级石漠化工程验收办法,制定了单项工程自查验收方案和县级验收办法。每一单项工程施结束后,乙方向甲方申请检查验收,对不合格建设部分,甲方下达整改意见书,要求限期整改,整改落实后,乙方再一次申请检查验收。整个工程结束后,县发改局组织相关单位进行全面县级验收。通过县级自查验收合格后,经县审计局对工程建设、资金决算、财务管理进行严格把关,做到及时审计。

四、做好项目移交工作,明确具体的管护措施

该工程通过县级自查验收合格后,分别移交给阳溪镇和河口人民政府管理,根据项目建设的实际情况,将封山育林及经济林建设内容移交给受益农户,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移交给镇直相关部门及受益村民委会员。通过一事一议,制订了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管护公约及制度,落实了8名专职管护人员进行管护,明确管护人员职责,制定护林员考核管理办法,保证工程长期受益。

五、项目建设效益分析

(一)生态效益:项目建成后,各治理区初步形成乔、灌、草相结合的多层次、多功能防护体系,土壤理化性能得到有效改善,加之通过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的蓄、引、拦、排作用,基本实现“土不下山、水不乱流”的良性局面,达到了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减轻水旱灾害、改善生态环境,为我县推进生态立县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社会效益。通过石漠化综合治理,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67

道真自治县石漠化综合治理办公室

石漠化治理方法 篇6

毕署通〔2009〕34号

各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地直有关工作部门:

《毕节地区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管理办法》已经行署研究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二○○九年五月十五日

毕节地区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

试点工程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项目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投资效益,根据国家《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管理办法》、《中共毕节地委、毕节地区行署关于加快推进石漠化综合防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及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结合毕节地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以县、市(区)为基本建设单位,以小流域为基本建设单元,因地制宜地将各项治理措施合理配置,对石漠化进行综合治理。国家和省级石漠化综合治理专项资金用于封山育林育草,人工造林,草地改良,人工种草,草食畜牧业发展中的棚圈和青贮窖建设、饲草机械购置,坡改梯及配套田间生产道路、引水渠、排涝渠、拦沙谷坊坝、沉沙池、蓄水池等坡面和沟道水土保持设施等建设和防治效益监测。

第三条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必须紧紧围绕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以恢复和保护植被、控制水土流失、遏制石漠化、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构建和谐毕节、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林草植被保护、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种草养畜、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土地整治和水土保持等措施对石漠化进行综合治理,将石漠化综合防治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地方经济发展、群众脱贫致富有机结合,正确处理好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当前与长远、开发与保护的关系,逐步实现石漠化地区生态、经济和社会相互协调、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四条 建立和落实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目标管理责任制。由行署与各试点县、市(区)政府(管委会)签定目标责任书,并纳入行署对各县、市(区)综合工作目标考核重要内容,作为行署督查室的重点督查内容。

第五条 县、市(区)政府(管委会)是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的实施主体和责任主体,须逐级落实目标责任,确保各项建设任务落到实处。地区防治石漠化管理中心负责全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指导,同时对石漠化工程建设成效进行监测,每年公布工程建设成效,每五年公布石漠化监测结果。

第六条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涉及发改、林业、农业、农办、水利、畜牧、国土资源等部门,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发改部门具体负责工程建设的综合协调,审查和平衡投资计划,并会同有关部门下达投资任务;林业部门具体负责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的技术指导、检查和监督;畜牧兽医部门具体负责草地改良,人工种草,草食畜牧业发展中的棚圈和青贮窖建设、饲草机械购置的技术指导、检查和监督;农办具体负责坡改梯及配套田间生产道路的技术指导、检查和监督;水利部门具体负责引水渠、排涝渠、拦沙谷坊坝、沉沙池、蓄水池等坡面和沟道水土保持设施建设的技术指导、检查和监督;国土资源部门具体负责新增耕地的测算和认定工作;项目所在乡(镇)政府具体负责配合县级防治石漠化管理中心实施和落实本行政区域内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任务,并按“一事一议”原则组织本行政区域内受益群众投工投劳。

第七条 地区防治石漠化管理中心根据国务院批复的《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和《贵州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以及相关专项规划要求,认真做好《毕节地区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第三章 计划管理

第八条 县、市(区)防治石漠化管理中心依据上级批准的《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实施方案(2008—2010)》,精心编制工程实施投资建议计划方案,并经县、市(区)政府(管委会)组织发改、林业、农业、农办、水利、畜牧、国土资源等部门审查后报送地区防治石漠化管理中心审核。投资计划建议方案应包括上一投资计划执行情况和本投资计划初步意见。

第九条 投资计划一经确定,必须严格执行。因特殊情况确需变更的,属于建设地点、项目类别、建设规模、投资数额等重大变更,须报原审批部门批准;不涉及投资和治理面积、不降低质量、不影响项目功能的一般性变更,须报原审批部门备案。

第四章 建设管理

第十条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属政府投资公益性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加强管理,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项目法人制、工程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招标投标制等各项制度。

(一)领导责任制。县、市(区)政府(管委会)是工程实施的责任主体,政府(管委会)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并对辖区内工程建设负总责。

(二)项目法人制。县、市(区)防治石漠化管理中心承担项目法人职能,在县、市(区)政府(管委会)的领导下,具体组织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

(三)招标投标制。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贵州省招标投标条例》和毕节地区招标投标管理的有关规定,认真组织招标投标活动。招标文件、招标结果报告,需在招标结束5日内报地区防治石漠化管理中心备案。在造林种苗招标采购过程中,应优先使用本行政区域内培育的种苗,严禁违反区域限定调运种苗;如需采购区外种苗的,须经地区林业局批准。

(四)合同管理制。工程设计、监理、施工、材料采购严格实行合同管理,所有合同须报地区防治石漠化管理中心备案。

(五)工程建设监理制。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监理机构和人员对工程建设实施监理。

(六)项目公示制。在工程实施前,县级项目具体实施部门应会同乡(镇)政府将项目名称、目标、任务、资金来源与规模等向项目区群众进行公示,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

(七)目标奖惩制。行署将对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市(区)和地直相关部门进行考核考评,对全面完成工程建设任务的,予以表彰奖励;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将追究主要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并由地区县、市(区)目标办和地直目标办在其综合考核总分中扣减相应比例的分值。同时,将工程建设任务完成情况列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

第十一条 试点县、市(区)根据上级批复的《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实施方案(2008—2010)》,编制好初步设计。初步设计必须由具有乙级以上林业、水利或工程咨询资质的设计单位承担,做到图、文、表齐全和科学合理,各项建设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和农户。初步设计经县、市(区)政府(管委会)组织审查后,以发改、林业、农业、农办、水利、畜牧、国土资源等部门正式文件呈报地区相关部门审核。

第十二条 项目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照初步设计规定的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组织施工,不得擅自降低建设标准和工程质量。

第十三条 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档案实行磁介质和纸质双建。有关工程建设的相关文件、实施方案、初步设计、阶段性项目建设总结、检查验收资料、资金审批和审计报告、工程监理报告、技术资料、图片照片、统计数据和录像资料等,要明确专人负责收集和整理,并按照档案管理规定,配备专门设施设备,分门别类地归档保存,严格妥善管理。

第十四条 工程建设信息统计和报送工作由各级防治石漠化管理中心负责,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每月10日、20日、30日(节假日顺延),各县、市(区)防治石漠化管理中心须将工程建设进度情况上报地区防治石漠化管理中心;每年7月5日前和次年1月5日前,必须上报半年和工程建设情况总结。上报的工程建设情况须包括工程建设进展情况、主要做法与经验、存在问题、下一阶段工作措施,书面报告和工程建设报表须同时上报。

第十五条 加强工程监测,科学分析和评价工程实施效果,严格考核工程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工程监测分为石漠化状况监测、定位监测和工程质量监测。通过石漠化状况监测,掌握岩溶地区石漠化状况及相关生态因子动态变化;通过定位监测,掌握工程实施以来各不同定位观测样地生物群落与种群结构、植被盖度、生物多样性、土壤理化形状、水土流失状况、岩溶小气候、河川径流量、含沙量与社会经济因子等的连续动态变化信息;通过工程质量监测,建立工程监测地理信息管理系统,逐年将工程设计及建设成果落实到电子地图上,切实把握工程建设成效;地区防治石漠化管理中心根据上级要求,按照国家统一的指标和方案,负责做好本地区监测指标体系、监测实施方案的制定、监测工作的技术指导和成果汇总以及工程进度和质量的核查等工作,并认真搞好工程效益监测。监测结果定期上报省石漠化领导小组并抄送地区防治石漠化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同时向社会公开发布。

第五章 资金管理

第十六条 工程建设采取国家投资、受益群众投工投劳的机制。县、市(区)须制订优惠政策,完善建设管理制度,整合部门项目资金,引导其他社会资金投入工程建设。

第十七条 在工程建设项目实施前,应广泛征求项目区群众意见,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十八条 县、市(区)防治石漠化管理中心务必设立工程资金专户,明确专人管理,做到专账核算,严守财经纪律,确保资金专款专用。

第十九条 工程建设实行报账制。工程建设合同签订后,严格按照工程建设进度拨付建设资金,并预留10%的工程建设质量保证金,待地区检查验收后结算。报账方式根据单项工程检查验收结果和有关财务凭证予以报账,并以工程检查验收结果作为支付工程建设资金的依据。

第二十条 工程建设资金用于工程建设所需物资、材料、种苗等的购置及机械作业费和劳务费,严禁挤占、截留、挪用,不得改变其用途。

第二十一条 地方配套资金按照上级要求足额配套。

第二十二条 工程建设管理费本着分级负责的原则,由同级财政按照国家基本建设有关规定纳入预算。地区财政每年安排预算50万元,作为地区级工程建设管理费;县、市(区)政府(管委会)必须充分保障本级工程建设管理费。工程建设管理费主要用于规划设计、工程勘察、初步设计、工程监理、项目评审、图文材料等工程项目的编制与管理、检查验收、信息统计、效益监测及工程建设管理日常支出等。

第二十三条 财政部门负责抓好资金运行监管,监察部门负责定期监督检查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审计部门负责对资金拨付、使用情况进行严格审计,对有关违规、违纪问题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第六章 检查验收

第二十四条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属于重大基本建设项目,地区防治石漠化管理中心务必加强对工程建设进展情况的督促检查,及时解决工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第二十五条 工程验收分为县、市(区)自查验收和地级复验。小流域内单项工程自查验收由县、市(区)行业主管部门负责,整个工程的自查验收由县级人民政府组织发改、林业、农业、农办、水利、畜牧、国土资源等部门联合进行;地级复验在县级自查验收的基础上,由行署组织发改、林业、农业、农办、水利、畜牧、国土资源等部门联合进行。地区防治石漠化管理中心和各相关行业管理部门须注重工程建设的过程监管与指导,确保各个环节的建设质量。

验收的主要内容:工程任务和投资是否按计划完成,项目质量是否达到规定标准,资金拨付、管理和使用是否符合政策规定,工程管护措施是否落实,各项效益指标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工程档案、信息报送等管理措施是否到位。

第七章 建后管护

第二十六条 工程验收后,必须及时办理移交手续,明确其产权,并落实各项工程运行管护主体和管护责任,制定管护制度,建立管护档案,确保工程发挥持久效益。

第二十七条 县、市(区)务必按照“谁治理、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积极探索灵活、有效的运行管护机制,正确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农民等社会各界参与工程建设和管护。

第八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适用于国家、省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实施的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由毕节地区防治石漠化管理中心负责解释。

山区石漠化治理现状及对策 篇7

1 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概况

石漠化是一种岩石裸露、具有类似荒漠的土地退化过程, 主要由石灰岩岩溶山区脆弱的生态系统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而形成。石漠化会导致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等问题。我国有451个县 (市、区) 拥有岩溶地貌, 其中石漠化较为严重的190多个县 (市、区) 多为穷困地区。为加大我国岩溶地区扶贫力度, 保护长江、珠江中上游生态环境, 有效遏制小流域石漠化, 改善流域周边生态环境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2008年, 国务院批复《全国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 决定在石漠化严重的8省 (区、市) 的100个县启动实施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我国2011年将在200个县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 并将通过增加资金、技术等投入, 以改善这些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2 主要做法

2.1 建章立制, 稳步推进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进一步细化和完善石漠化治理试点及其他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制度。以《贵州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管理办法 (试行) 》为指导, 在工程实施前, 项目主管部门会同涉及乡 (镇) 政府把项目名称、目标、任务、资金来源与规模等向项目区群众进行公示, 各部门严格按照主要领导负责制、项目法人责任制、建设合同管理制、招标投标制、备案制、项目公示制等相关制度要求开展工作。在监理上, 2009—2010年均委托“北京政泰隆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对工程进行全程监理, 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 从而保障了试点工程稳步推进。

2.2 加强领导, 分工协作

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对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具体工作进行明确分工, 以县长为组长, 分管农业副县长为副组长, 县林业、发改、水利、财政、农牧、审计等为成员。工作组对石漠化治理试点工程高度重视, 按照部门职能和专业特点负责石漠化治理试点工作的指导、决策及协调工作, 各部门在治理试点工作中各司其职、责任明确、分工协作, 为项目顺利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2.3 强化督查, 确保质量

从林业、水利、农牧等部门抽调技术骨干负责治理技术的指导、培训及施工质量的督促检查, 长期坚守在治理区域施工现场, 提高了工作效率, 保证工程质量。督促施工单位严格按照相关堆积规范组织施工, 对发现的施工质量问题, 召集施工单位和治理区群众分析事故原因, 帮助治理区群众解决技术困难, 及时研究补救、整改措施进行整改落实, 有效避免了施工质量不合格而造成的频繁返工, 节约了材料、人工及费用。

2.4 加强管理, 规范程序

由县防治石漠化办公室银行申请专用账户, 所有工程建设资金全部打入专用账户, 派专人管理, 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对工程建设实行报账制, 以工程检查验收结果作为支付工程资金的依据, 按照工程建设进度, 单项工程检查验收结果和有关财务凭证予以报账。同时, 办公室明确专人负责对工程建设的相关文件、初步设计方案、阶段性项目建设总结、检查验收资料、资金审批、审计报告、工程监理报告、技术资料、统计数据和影像资料等归档管理, 确保资料的规范性。

3 存在的问题

3.1 投入不足, 群众参与石漠化治理的积极性不高

一是织金县地方财政比较困难, 匹配规定的比例项目资金有限, 而国家石漠化治理项目投资标准工程投资单价偏低, 该投资标准作为一种政策性补助, 主要以考虑项目区群众大量投工投劳出资为前提, 因此项目批复的资金与实际需要的资金存在较大的差距, 当地政府无力投入更多足够的资金参与开展相关工作。二是群众参与石漠化治理的积极性不高。由于石漠化地区人多地少, 在石漠化耕地上实施造林、种草等工程后, 短期难以产生经济效益, 加上又没有退耕还林 (草) 工程补助和畜牧工程购畜补助等, 严重影响了农民当前生活, 导致老百姓积极性不高, 影响了治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3.2 管护力度不够, 招投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程进度和质量

一是治理区部分群众只顾及个人眼前便利, 不守护治理成果, 不遵守封禁区域内进行割草、砍柴和放牧等活动, 对治理成果造成一定的破坏。二是林业工程造林苗木需上一年安排育苗, 若苗木实行招标投标, 苗木质量不能保证, 严重影响工程建设质量;同时, 在林业工程造林投工投劳招标投标方面, 织金县没有劳务公司, 所以无参照标准确定中标人。三是畜牧工程棚舍建设涉及项目区每家每户, 如果实行招标投标, 农户不能接受。因此, 林业工程的苗木、投工投劳和畜牧工程棚舍如果进行招标投标,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程进度和质量。

3.3 工程设计深度不够, 部分措施布局不合理

一是措施配置不够系统, 关联性不强, 经济林、人工草地措施未配置蓄水池, 坡改梯、田间生产道路措施未设置截、排水系统等。二是在石漠化治理工程中, 要求一定规模的治理面积, 工程措施中只计算封山育林、造林、单纯种草和坡改梯面积, 而排灌沟渠和谷坊防治的面积不纳入治理面积, 为了保证治理面积, 在规划设计中尽量满足封山育林、造林、单纯种草和坡改梯, 对工程布局产生严重影响。

4 对策

4.1 加强监督执法和减少招投标程序, 保护和巩固治理成果, 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一是建立严格的奖罚制度, 进一步完善健全管护工作相关机制, 特别是有效落实各项制度和措施, 加强对管护工作的培训、指导和检查力度, 确保治理措施的正常运行和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3,4]。二是建立健全监督执法工作机制, 组建一支强大精干的高素质石漠化生态环境监督执法队伍, 切实加强对石漠化治理成果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三是由林业局严格实行验苗制度, 实行订单育苗, 确保苗木质量, 林业工程的苗木、投工投劳和畜牧工程棚舍不实行招标投标, 造林投工投劳由涉及乡 (镇) 组织当地群众投工投劳, 工资水平按当地劳动力价格计发, 畜牧工程棚舍由涉及农户自行按标准修建, 经验收合格后按投资标准兑现, 确保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4.2 加大宣传和投入力度, 进一步规范建设管理程序

一是充分利用项目资金, 进一步加强相关项目的整合力度, 按照“统一规划, 各投所向, 各计其功”的原则, 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水土保持、基本农田建设、天然林保护、“三小”工程、畜牧养殖、土地整理等功能相近的项目共同投入治理。二是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地方党委、政府应积极挖掘内部潜力, 确保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国家应及时根据现行市场的价格情况核对石漠化治理的可操作性。三是明确水土资源、林草植被与石漠化的关系, 进一步加强对石漠化成因、危害及治理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的研究, 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石漠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 加强水土资源、林草植被保护和建设对防治石漠化的重要意义及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力度, 以构建全社会防治石漠化的格局[5]。

4.3 调整项目工程组织模式, 加强协调力度和前期工作, 提高治理水平

一是应在有效防治石漠化的前提下, 积极与治理区村、组群众进行沟通和交流, 并结合相关技术规范, 从前期工作开始, 广泛征求其意愿, 正确引导其需求,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安排治理模式和技术措施。尽量安排一些群众喜欢的“短、平、快”项目, 进而激发参与治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其能够在短期内从石漠化治理中获得实惠。在规划布局前, 对人工种草、坡改梯、田间生产道路、经济林及小型水利水保工程, 设计人员可先初拟多个备选方案, 因为此类需占用农民现有耕地, 建设用地涉及群众利益, 应当保证设计方案的可操作性, 解决建设用地协调问题, 减少项目变更损失。应进行开会评议选定后, 农户填写愿意提供建设用地涉及使用权承诺书, 再由项目区村、组提出建设申请, 最后确定最终方案。二是方案设计应坚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技术路线, 统筹规划, 进一步加强项目前期工作, 通过优化措施配置, 充分发挥各项治理措施的群体防护功能。特别是外业工作一定要扎实, 设计成果应达到相应工作阶段要求的技术深度, 第一手资料必须详实、准确。三是由县政府统一领导, 调整当前所采取的设计、建设管理及监测等临时性抽调人员开展工作的项目实施组织模式, 从相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一个长期稳定的工作机构集中统一办公, 应加强工作组人员的相关技术和业务部门教育工作, 专门负责石漠化治理相关工作, 除项目建设、实施单位外, 还应纳入统计、国土等部门相关人员, 提高工作效率, 减少干扰因素, 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

摘要:阐述了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概况, 从建章立制与稳步推进、加强领导与分工协作、强化督查与确保质量、加强管理与规范程序等方面介绍了石漠化治理的主要做法, 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 包括加强监督执法和减少招投标程序、加大宣传和投入力度、调整项目工程组织模式等内容, 以期促进山区石漠化治理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石漠化治理,做法,存在问题,对策,山区

参考文献

[1]李琦剑.森林生态补偿机制与贵州石漠化治理研究[J].大观周刊, 2011 (19) :167.

[2]俊勋.贵州实现石漠化治理工程全覆盖[J].生态文化, 2011 (2) :32.

[3]梁启忠.遵义市汇川区石漠化治理研究[J].绿色科技, 2011 (6) :35-37.

[4]熊平生, 袁道先, 谢世友.我国南方岩溶山区石漠化基本问题研究进展[J].中国岩溶, 2010, 29 (4) :355-362.

石漠化治理方法 篇8

关键词:林业建设;石漠化;治理;措施

1.林业建设在石漠化综合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1.1投入的资金不足

石漠化区域的经济发展落后,其生态建设的资金投入主要依靠中央财政,相比石漠化严峻的形势,其资金投入可以说严重不足,治理力度也十分有限,使石漠化的扩展速度远远大于有效的治理速度。现在的石漠化土地变成了造林困难地,然而由于现有的单位造林补助得不到保障,致使治理的成效很难得到保障。

1.2石漠化综合防治不积极

治理石漠化土地的難度很大,因为这些土地的土层较浅,并且土被间断,基岩裸露严重,另外此类土地的坡度很大,再加之人们对石漠化治理的认识不够,没有了解到治理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缺少恢复石漠化地区脆弱生态有利的具体措施和扶持政策,石漠化治理的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科技含量整体较低。参与石漠化治理的社会组织少且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1.3治理任务艰巨

通常,石漠化土地的土被不连续、基岩裸露度高、肥力低、土层薄,生态环境十分恶劣,这些点都会使生态修复的任务十分艰巨,另外那些潜在的石漠化土地也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以确保整体生态治理的任务能够较好的完成。

1.4土地环境的承载量超限

石漠化地区还存在缺柴少粮的现象,群众生活贫困,这是由于人口密度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少,石漠化土地的环境承载量大大超出了它本身所能承载的量,最终出现毁林开荒等现象,使治理的成效难以保证。

2.林业建设在石漠化综合防治中的总体思路

岩溶地区的石漠化综合治理要结合实际,防与治并重,以科学为基石,并应当深入思考岩溶地区生态环境的问题与矛盾所在,治理水土流失以防治土地的石漠化。倡导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提高科技含量为前提,以法律为保障,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来努力造林育林。大力发展林业资源,不仅要保护岩溶植被的覆盖面积,更要恢复、扩大此类植被的数量,把试点地区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和林草植被保护作为突破口,把区域经济发展、林业建设和谐社会构建相结合,处理好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之间的关系,建立一个结构合理、功能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林业建设遵循的基本原则:首先,要遵循综合治理岩溶地区石漠化的规划大纲,以对现有的林业生态建设能够有个统筹规划以及整合,利用各类资源以加速岩溶植被的生态修复,并推进石漠化林业的生态治理。其次,石漠化林业生态治理属于社会公益性的事业,所以要多层次、多方式、多渠道地筹集资金,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并努力引入多方投资主体投入到石漠化的治理中,以加大石漠化综合治理林业专项投入。再次,要突出效益、防治结合,避免产生新的石漠化,切实保护好现有林草植被。采取封山的方法畜养林草,以及人工造林的方法使石漠化土地的林草植被能够快速地得以恢复,以防止石漠化进一步扩展,同时得以构建稳定的岩溶生态系统。治理林业的生态也要结合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林业生态治理的综合效能,在注重短期效益的同时也要考虑保护长远的利益。最后,要大力提高科技在石漠化防治中的含量,应用和推广先进的技术,以保障治理成效。依法防治土地石漠化,严格遵守和执行各类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

3.林业建设在石漠化综合治理中的主要措施及作用

石漠化的综合治理需要构建稳定的岩溶生态系统,恢复岩溶林草植被,更要以林业建设为中心。另外,发展生态旅游、经果林等产业以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林业建设的主要措施有封山育林育草、植被管护、人工造林、科技支撑和生态旅游业等。

封山育林育草能够使生物的多样性增加,植被和林草的恢复速度加快,优化岩溶地区的生态环境,这一方法的优点就是投资较少,并且用工也不多,但是效益高、见效快。下一步的建设需要设立封山育林的标牌和标志,落实封育的范围,落实管护人员,建立封山育林的管护机构。结合实际,准确地确定封育方式。消除可能抑制幼树生长发育的灌木和杂草,对密林和疏林进行抚育间伐或补植补造,全面提升其自我修复能力。

目前对岩溶地区的森林以及植被的保护很有效的手段就是依法对植被的管护,其工作内容是管护生态质量较高的岩溶地区潜在石漠化土地中的疏林地、有林地、灌丛地以及灌木林地等,严厉治理滥樵、滥垦、滥牧和滥采等类现象,以避免新的石漠化,以及森林的病虫害和森林火灾。这就需要我们落实管护的人员和机构,设立宣传的标志和标牌并制订管护的措施。

人工造林要结合当地的环境和实际,不要违背自然的规律,还应当认真考察土壤、气候和地貌等条件,努力在轻、中度石漠化的土地上建造生态经济林与生态林等。其他地区按土地利用规划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林草植被以推进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

科技支撑要做到充分地利用目前的技术储备和研究的成果,使工程建设的过程都存在科技的支撑,抓好示范园区的建设,大力提高相应的技术推广,加强技术培训。建立林业科技示范区以加快开展科技推广,培育适合岩溶地区的种苗,筛选适合岩溶地区的树种,研发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林草植被的恢复等方面的技术,全面提高林业生态治理的科技含量。

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要充分发挥生物景观和岩溶地貌景观的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旅游产业,降低群众对土地的直接依赖性,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重点打造结合了岩溶景观的生态旅游项目,例如,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等,生态旅游一定要杜绝大面积破坏林草植被而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要以生态优先为原则。政府也应当从政策方面进行引导和扶持,通过招商引资的方法来发展生态旅游业。

综合治理石漠化的首要任务就是提高森林的生态效能,而修复生态系统的关键就是林业建设。综合治理石漠化是党中央和国务院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和生态环境现状,兼顾国家、民族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作出的重要决策。综合治理石漠化的过程中,其中的林业建设是区域实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在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处于核心地位,能有效增加林草植被盖度,净化空气、保持水土、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加快了区域社会的经济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的结构调整,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4.结语

在石漠化综合治理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综合治理总体思路,以岩溶地区林草植被恢复为中心,结合岩溶地区“新农村”建设,辅以基本农田建设、生活能源建设、草食畜牧业发展等,合理落实与配置治理技术措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必定能够遏制石漠化扩展趋势,改善岩溶地区生态环境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构建和谐、稳定和繁荣的岩溶“新农村”,为我国石漠化的全面治理树立典范,积累治理经验。

参考文献

[1]胡培兴,彭继平.我国西南地区石漠化治理已探索出路子—来自广西平果、阳朔县的调研报告[J].中国林业,2002,(24).

[2]李瑞玲.贵州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形成的自然背景及其空间地域分异[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

[3]喻甦,但新球.石漠化土地综合治理模式探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3,(03).

上一篇:大合唱朗诵词新下一篇:高中语文学习的方法和做题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