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交社会实践报告(精选8篇)
——以山东大学为例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交网络悄然兴起,并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日趋重要的角色,成为影响人们社交方式和社交行为的重要因素。本研究试图以山东大学的全日制在校学生为例,了解社交网络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使用其所带来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提出对如何更好地使用社交网络提出建议。【关键词】社交网络 大学生 人际关系 影响
社交网络,即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简称SNS),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随着以“90 后”为代表的网络新生代成为了大学生主流群体,网络已成为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社交网络作为新兴社交平台,也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青睐。据统计,目前超过 80%的大学生拥有至少一个社交网络的账号,其中30%的学生每天至少花半小时用于该类网站,社交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交流思想的重要场所。
一、研究背景
(一)社交网络的特点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社交网络对当代大学生行为方式、思考方式、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影响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学界关注的热点。社交网络是在传统网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然而与传统网络相比,又具有其独特性。
首先是真实性,现有的社交网络大多已不再允许匿名方式注册,而是要求实名注册,鼓励用户使用个人真实相片并填写真实信息,因此在社交网络中,用户都是以个人的真实身份在与他人进行交流互动,这样避免了匿名用户在公共网络中随意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扰乱网络环境,社交网络用户往往会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论及其所可能产生的影响。
其次是高效性,传统的公共网络讨论方式大都缺乏即时性和互动性,很难实现网络人际交往活动中信息的及时反馈和流通共享,再加上匿名导致缺乏对交往对象的信任感,社交网络通过实名回复,大大地提高了人际交往的效率,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最后是同龄化和封闭性,社交网络会根据用户提供的真实信息自动提供分类检索服务,因此社交网络用户多呈现同龄化和熟人圈子的特点,是传统公共网络所不具备的。
(二)当前大学生普遍使用的社交网络(1)人人网
国内最大的 社交网络——“人人”成立于 2005 年,是以高校青年为主要群体,并被他们热力追捧,用于情感、信息交流的流行网络工具。人人网为整个中国互联网用户提供服务的SNS社交网站,给不同身份的人提供了一个互动交流平台,提高用户之间的交流效率,通过提供发布日志、保存相册、音乐视频等站内外资源分享等功能,搭建了一个功能丰富高效的用户交流互动平台。它是一个真实的“虚拟”世界,也可以称为一个功能庞大的社交网站,目前是中国大学生市场具有绝对垄断地位的校园网站,对大学生的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
(2)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是一款为大众提供娱乐休闲生活服务的信息分享和交流平台。新浪微博于2009年8月14日开始内测。9月25日,新浪微博正式添加了@功能以及私信功能,此外还提供“评论”和“转发”功能,供用户交流。新浪微博的特点在于其采用了与新浪博客一样的推广策略,即邀请明星和名人加入开设微型博客,并对他们进行实名认证,认证后的用户在用户名后会加上一个字母“V”(认证个人字母V为金黄色,认证企业字母V为深蓝色),以示与普通用户的区别,同时也可避免冒充名人微博的行为,但微博功能和普通用户是相同的。用户可以通过网页、WAP页面、手机客户端、手机短信、彩信发布140字以内的消息或上传图片,此外还可通过API用第三方软件或插件发布信息。于2009年8月14日开始内测,2009年11月3日,Sina App Engine Alpha版上线,可通过API用第三方软件或插件发布信息。截至2013年3月,新浪微博的注册用户数5.36亿,活跃用户4620万,是中国用户数最多的微博产品。公众名人用户众多是新浪微博的一大特色,基本已经覆盖大部分知名文体明星、企业高管、媒体人士。(3)微信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手机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微信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同时,也可以使用通过共享流媒体内容的资料和基于位置的社交插件“摇一摇”、“漂流瓶”、“朋友圈”、“公众平台”、“语音记事本”等服务插件。目前,微信拥有超过6亿用户,日均活跃用户超过1亿,曾在27个国家和地区的App Store排行榜上排名第一。
(4)QQ空间
QQ空间(Qzone)是腾讯公司于2005年开发出来的一个个性空间,具有博客(blog)的功能,自问世以来受到众多人的喜爱。在QQ空间上可以书写日记,上传用户个人的图片,听音乐,写心情。通过多种方式展现自己。除此之外,用户还可以根据个人的喜爱设定空间的背景、小挂件等,从而使每个空间都有自己的特色。当然,QQ空间还为精通网页的用户还提供了高级的功能:可以通过编写各种各样的代码来打造自己的空间个人主页。根据腾讯2012年第一季度财报,QQ空间活跃账户数达到5.7673亿,这个数字遥遥领先于中国绝大多数社交网站。
(三)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社交心理的影响
通过前期讨论和分析,并参考其他有关研究报告,我们总结认为,社交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社交心理的影响可以参照一下四个维度进行考量,分别是:自我暴露、社会支持、网络依赖和人际互动。
(1)自我暴露
自我暴露指人们自愿、有意地将自己的真实情况暴露给别人。自我暴露有利于加深和丰富人际关系。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可以反映人际关系的层次,如图所示。高自我暴露水平是网络人际互动的重要特征。网络的匿名性和去抑制性环境,使人们的表达会更直接和无所禁忌,更容易吐露个人内心的情感,暴露自己的弱点,表露个人隐私。
(2)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指一定社会网络运用相关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无偿帮助的行为的总和。社会支持的功能包括直接或间接增强个体的适应能力,减弱潜在威胁;支持或增强个体的自尊,增强个体的控制能力。一个人的人际关系系统本质上是其社会支持系统。
(3)网络依赖
网络依赖指过于沉迷于网络的社交功能的现象。大学生接触网络最多,又缺乏家长的监督,另外还面临恋爱等亲密关系的需要,因此大学生群体是陷入网络依赖的高危人群。所以网络依赖是影响大学生现实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4)人际互动
人际互动效率指的是在单位时间内人际互动的次数。一般认为,人际沟通的效率和人际互动的频率成正比。如果能提高人际互动的频率,那么就能提升人际互动的效率。网络人际关系区别于现实人际关系的重要特点是人际互动不受时空的限制,因此有必要调查大学生网络人际互动的效率。
二、研究设计
(一)理论框架
本调查以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为研究的核心内容,以人人网、新浪微博、微信和QQ空间为切入点进行研究,以山东大学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前期的准备过程中,我们通过分析总结了我国社交网络的发展现状以及当代大学生对社交网络的使用情况,通过网络活动的主体的自身认知来探究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社交行为和社交心理的影响。因此,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将重点探究使用不同社交网络的大学生所反映出的特殊的心理偏好,以及这些偏好如何影响了他们的社交行为。在访谈中,我们选取了四个典型对象,就使用社交网络的变更和前后的心理变化进行了深入了解。
(二)研究方法 1.资料收集方法
本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为主要的研究方法,以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主要进行定量研究。收集的数据运用SPSS 17.0进行统一分析处理。课题组成员运用结构式问卷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山东大学(威海校区除外)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实体和网络问卷调查。前后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 290 份,问卷有效率达96.6%。
2.定量资料分析方法
(1)频率分析(Frequency Distribution)。主要用于对某一变量的总体分布情况做简要的描述。
(2)相关分析(Correlation Analysis)。分析几种因素相互间关系的密切程度并用适当的统计指标表示出来。
3.本研究的局限性
由于时间、人力和技术的问题,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涉及的调查对象范围较小且分布并不严格。并且由于技术问题,没有能够对回收的数据进行更深更复杂的分析研究,因此,本研究只能作为限定范围内的描述性研究。
三、数据分析
在问卷的设计过程中,我们根据简洁明确、目的性强和逐题深入的原则将调查问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学科和所在年级;第二部分是被调查者使用社交网络的基本情况,包括使用的时间、频率、个人真实信息的完善程度、好友数量、陌生人比例、关注重点以及原创与转发的情况等,是调查的重点;第三部分是被调查者对于社交网络的评价,包括表达个人真实想法的意愿和使用社交网络时的困扰。问卷共计2页,15题。
(一)问卷来源分析
从调查对象的性别来看,问卷分布比较均匀。其中,共调查男性133位,占全部调查对象的45.9%,女性被调查对象157位,占全部调查对象的54.1%。从调查对象的专业分布来看,人文类78人,占全部调查对象的26.9%;社会类91人,占全部调查对象的31.4%;自然类32人,占全部调查对象的11.0%;工程类70人,占全部调查对象的24.1%;艺体类19人,占全部调查对象的6.6%。从调查对象的年级来看,一年级12人,占全部调查对象的4.1%;二年级57人,占全部调查对象的19.7%;三年级178人,占全部调查对象的61.4%;四年级及以上43人,占全部调查对象的14.8%。大三学生占主体地位,其次是大
二、大四(及以上)和大一。
(二)使用情况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反映,被调查者使用社交网络的时间普遍较长,超过三年的占到被调查者总数的84.5%。其中,使用五年以上的260人,占全部调查对象的55.2%,使用三到五年的85人,占全部调查对象的29.3%。较长的使用时间并没有使同学们对社交网络产生厌倦,相反,仍有超过半数的人在调查中认为自己使用社交网络的频率较高。其中,“很经常”的有171人,占全部调查对象的59.0%,“经常”使用的99人,占全部调查对象的34.1%.。只有3人选择了“很少”使用,占全部调查对象的1.0%,有17人选择了“有时”使用,占全部调查对象的5.9%。在大家回忆自己最初使用社交网络的动因时,“社交需要”成为了大家的首选。据统计,共有194位受访者认为“社交需要”是自己使用社交网络的最初动因,占全部调查对象的66.9%。“朋友推荐”和“个人好奇”也是促使同学们开始使用社交网络的重要诱因,分别有50.7%和46.2%的同学在调查中选择了这两个原因。此外,还有19位同学认为自己使用社交网络是出于“无奈从众”的选择,这个原因占到了全部调查人数的6.6%。
(三)个人偏好分析
第一,关于同学们对社交网络的选择和使用问题。在前述四种社交网络中,人人网占据了明显优势,有138位同学目前主要使用的社交网络为人人网,这个数字占全部调查对象的47.6%,另外,新浪微博和微信朋友圈在高校学生群体中发展迅速。有51位受访者目前主要使用的社交网络为新浪微博,占全部调查对象的15.6%,另有65位同学选择了微信朋友圈,占全部调查对象的22.4%。相比之下,QQ空间的使用人数出现了明显下降,只有33位同学目前主要使用的社交网络是QQ空间,仅占全部调查对象的11.4%。而在“您最初使用的社交网络”调查中,有235位,占到调查对象总人数81.0%的同学选择了QQ空间。这说明在同学们使用社交网络的时间里,普遍发生着从一种社交网络转向另外一种的迁移现象。
第二,关于同学们在社交网络中个人信息的完善程度。调查显示,社交网络账号中包含真实姓名、真实照片、所在地、单位(学校)、生日的频次均超过200,其中,包含真实姓名的221人,占全部调查对象的76.2%;真实照片233人,占全部调查对象的80.3%;所在地246人,占全部调查对象的84.8%;单位(学校)的240人,占全部调查对象的82.8%;生日230人,占全部调查对象的79.3%。另外还有176人、占全部调查对象60.7%的被调查者的个人账号中包含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可见,同学们在社交网络中个人信息相对完善,真实性和自我暴露水平普遍偏高。
第三,关于同学们在社交网络中的好友(或关注)数量。有111位被调查者的好友数量超过了500,占全部调查对象的38.3%;好友数量在101到300之间的有96人,占全部调查对象的33.1%;301到500之间的有63人,占全部调查对象的21.7%;另有20人、占全部调查对象6.9%的被调查者好友(或关注)数量在100人以下。在众多好友(或关注)当中,我们还进行了陌生人比重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79人、占全部调查对象27.24%的被调查者的好友(或关注)中“几乎没有”陌生人;有150人、占全部调查对象51.72%的被调查者的好友(或关注)中有“较少”的陌生人;有44人、占全部调查对象15.17%的被调查者的好友(或关注)中有“一半左右”的陌生人;有17人、占全部调查对象5.9%的被调查者的好友(或关注)中有“较多”的陌生人;没有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好友(或关注)中有“几乎全部”的陌生人。
第四,关于同学们在社交网络中的活动情况。调查发现,同学们在社交网络中的关注兴趣较广,活动面也比较宽。就关注重点来看,调查显示,有272名受访者在使用社交网络时的关注重点为“好友动态”,占全部调查对象的93.8%;有159名受访者在使用社交网络时的关注重点为“校园资讯”,占全部调查对象的54.8%;有154名受访者在使用社交网络时的关注重点为“时政新闻”,占全部调查对象的53.1%;有128名受访者在使用社交网络时的关注重点为“影视娱乐”,占全部调查对象的44.1%;有66名受访者在使用社交网络时的关注重点为“体育赛事”,占全部调查对象的22.8%;有92名受访者在使用社交网络时的关注重点为“学术文章”,占全部调查对象的31.7%。还有7位、占全部调查对象2.4%的受访者选择了“其他”,他们给出的答案有“幽默段子”、“动画游戏”和其他个人的一些兴趣爱好等。在社交网络中,同学们的活动方式也是我们关注的对象,就受访者发布的内容来看,有73人、占全部调查对象25.2%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发布的内容中“原创较多”;有102人、占全部调查对象35.2%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发布的内容中“原创与转发比重相当”;有95人、占全部调查对象32.7%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发布的内容中“转发较多”;还有20人、占全部调查对象6.9%的被调查者称自己“几乎不发布内容”。
第五,关于同学们对于社交网络的评价问题。有40人、占全部调查对象13.8%的被调查者认为,设立公开平台,“总是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有40人、占全部调查对象13.8%的被调查者认为,设立公开平台,“总是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有105人、占全部调查对象36.2%的被调查者认为,设立公开平台,“经常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有130人、占全部调查对象44.8%的被调查者认为,设立公开平台,“有时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另有15人、占全部调查对象5.2%的被调查者认为,设立公开平台,“不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可见同学们对于在社交网络上公开发表意见持谨慎态度。在被问及“使用社交网络所带来的困扰时”(开放性问题,回收有效记录190份,有效率约65.5%),有大约30%的受访者提到社交网络会造成个人信息的泄露,对此感到担忧;也有约20%的受访者认为社交网络中包含有大量的广告等商业信息,使自己经常被无端骚扰;另有约20%左右的同学认为使用社交网络浪费时间,并且容易成瘾;还有约10%的同学认为在社交网络中表达自己的不满或批评会得罪某些同学,因此发言往往随声附和,并非内心的真实想法。其他20%的意见普遍比较分散,大多出自受访者的个人情况,在此不一一赘述。
(四)相关因素分析
在研究同学们使用社交网络的过程中从一种社交网络转向另一种的“迁移”时,我们发现了以下几个有趣的现象。
第一,样本中最早使用的社交网络是QQ空间。在“您最初使用的社交网络”调查中,有235位,占到调查对象总人数81.0%的同学选择了QQ空间。但是,在“您目前主要使用的社交网络”调查中,这一选项的比重却下降到仅为11.4%,而人人网却占到了47.6%。这说明,存在大量的被调查者,他们对于社交网络的偏好从QQ空间转向了其他选择。通过对原始问卷进行调查分析,我们发现,这其中超过半数的人从QQ空间转向了人人网。而这部分人当中,有58%的人使用社交网络的频率为“很经常”,大部分人好友中陌生人的比重较少,好友数量有一半以上超过了500人。而且,他们大都愿意在公开平台上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第二,存在少量的人(10人)从人人网转向了新浪微博,而这些人都有一些共同特点:他们都不愿公开自己的个人信息,账号中个人信息的完善程度很低;他们当中,陌生人在好友(或关注)中的比重都在一半或一半以上;设立公共平台,他们都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四、研究结论
社交网络的好友大部分存在于现实当中。也就是说,网络人际交往其实是现实人际交往的延伸。网络对现实人际关系有依托和再造关系,网络社会无法超越现实物质关系的桎梏,网络人际关系依存于现实人际关系同时又反作用于现实人际关系,互联网上人际交往的满足降低了现实人际关系的需要,因此大学生理想的人际关系状态应该是现实和网络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对于现实中不善于人际交往的同学,社交网络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在虚拟世界可以忘却身份、场合、外貌等现实的客观条件,自由地与其他同学对话表达自己的看法。
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说:“现代化在人与人关系上表现最深刻的就是距离缩短了,接触加多了,范围扩大了,相互往来频繁了。”社交网络开辟了全新的交往模式,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变得更加方便和频繁,它把大学生带到无限的网络群体中,使其接触社会的范围大大扩展。因此,社交网络提高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频率和效率,网络人际交往更加方便、直接和快捷,为大学生创造了更为高效的交际平台。
社交网络是将一个人在真实世界中的社会关系网络化,它能带来真实的朋友、人脉。在社交网络看到的是大家真实的信息和兴趣爱好,而且每个网络都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封闭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用户的真实性和可信赖性。只有真实性,才能保证沟通的质量,降低人际沟通的成本和风险。社交网络把真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及行为映射到网络,并通过网络的力量变得更高效更顺畅。大学生在SNS 网站上的个人信息以及情感表达具有较高的真实性,通过这种方式的自我暴露使其在网络中赢得人际信任。
社交网络为大学生提供社会支持。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有比较强烈的情感需求,而在现实中,他们的情感需求总是得不到满足;另外,大学生在现实中由于受到各种不良刺激,容易出现迷茫、烦恼、焦虑等负面情绪,这些心理问题在现实中由于大学生本身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再加上不愿意咨询心理医生,因而得不到较好的解决。而网络空间相对自由、虚拟、隐秘,因而这些学生可以选择通过网络来宣泄情绪。久而久之,这些宣泄伙伴的稳定化,就形成了稳定的网络人际关系。社交网络就能在这方面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为大学生的不良情绪提供了宣泄空间。
在所有网站类型中,社交网络是被认为粘度最高的网站之一。人人网最初聚集的是校园关系,每当一批用户毕业了,其人际关系就扩展到整个社会,因而人际范围也扩大到整个社会。这种高粘度容易造成网络关系的依赖,长期沉迷网络人际关系又会导致现实人际关系的疏远。新浪微博以公众认为为引导,聚集了一批具有共同爱好,关注共同话题的人,具有极强的网络凝聚力和快速的应急反应机制。近几年来,作为新媒体的微博与传统媒体的互动不断增强,线上与线下的联系日益紧密,成为大学生了解世界、参与实时动态的有效途径。微信诞生时间较晚,但发展势头迅猛。由于其基于手机平台,并且有良好的封闭性和用户体验,所以得到了一大批年轻人的青睐。目前其使用人数仍在快速增长,已成为具有影响力的社交网络平台之一。QQ空间开发较早,虽然现在的使用人数已大不如前,但依旧不能忽视其影响力。加之其与QQ软件绑定,因此注册用户群十分庞大。
五、对策与建议
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这就需要加强引导,尽可能地发挥社交网络的正面影响,规避负面作用,使大学生学会建立良好的网络人际关系,提高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的能力。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大学生自身角度,重视学习网络人际交往道德规范,增强自我约束能力。在现实社会中,人际交往规则具有相对强大的约束力,使人际交往行为受到道德规范、社会舆论以及法律法规等的控制和约束。而网络人际关系具有隐蔽性与匿名性,因此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所谓的道德规范、社会舆论和法律法规的作用就微乎其微了。同时,以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既崇尚个性和自由,又缺乏鉴别和独立思考能力,容易被网络现象和舆论所误导。这就要求大学生们加强自我约束能力,不能被网络某些歪曲的价值观所同化,而要提高对网络的认知能力,清楚地知道我们使用网络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具体而言,大学生对自我的严格约束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的网络交往观,形成健康的人际交往圈;另一方面要坚持锻炼和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以现实人际交往为主,网络人际交往为辅,拓宽人际交往的范围。
(二)高校管理角度,要利用社交网络,发挥社交网络的积极作用,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社交网络。高等教育决定了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因此面对新兴事物,广大高校不能回避和拒绝,而要积极研究和开发社交网络,要合理利用社交网络与同学们开展良性的互动。老师们通过使用社交网络可以增加与同学们的了解,方便与同学们的联络,也可以更加便捷的指导大家的疑难,解决同学们学业上的问题。
(三)政府监管角度,政府要落实“依法行政”原则,对待网络中对于自己的批评建议不能盲目排斥,更不能动用强制手段删除和禁止公民发言和对批评者打击报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5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在网络上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任何机关和个人不得侵犯和剥夺公民的言论自由权。政府要做的是,依据法律勘定言论自由的边界,依法处置恶意散播谣言,危害公共安全和利益的非法行为。
社交媒体在2009年经历了爆炸式增长。仅Facebook的活跃用户群在今年就增长至3倍, 达3.5亿人。社交媒体的使用预计将在2010年继续增长, 尤其是随着更多组织认识到社交网络作为必需的业务要求的价值。社交网络已经迅速成为网络犯罪的温床, 因为这些网站的成员过于信任他们社区的其他成员, 没有采取阻止恶意软件和计算机病毒的预防措施。小漏洞、不良用户行为以及过期的安全软件结合在一起会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可能大幅增加网络安全的风险——《年度安全报告》还提供了这方面的更多信息。
思科2009年《年度安全报告》指出在2009年为互联网用户造成重大问题的攻击。
(1) 最胆大妄为的犯罪行为:Zeus。一种通过特定的网络钓鱼和偷渡式下载传播恶意软件的木马病毒, Zeus可越过登录名和密码, 窃取网上银行凭证。廉价的工具包可以让网络罪犯创建Zeus的变种, 它们很难被防病毒程序检测发现。2009年, 全球范围内受到Zeus僵尸网络感染的计算机有将近400万台。
(2) 网络犯罪“希望之星”:Conficker专门研究组。该小组由安全社区与行业的成员组成, 显著降低了Conficker网络蠕虫的影响, 该病毒预计在2009年4月1日开始爆发, 将造成严重破坏。
(3) 最引人注意的新型犯罪:Koobface。该蠕虫病毒可自我再生, 于2008年首次出现在Facebook网站上, 之后于2009年出现在Twitter中。Koobface引诱用户点击一个YouTube视频链接从而传播蠕虫病毒。超过300万计算机受到此恶意软件变种的感染。
(4) 垃圾邮件:社交网站可能是网络犯罪寻找新的受害者的地方。然而, 垃圾邮件仍然是诱骗人们下载恶意软件和怂恿他们购买诸如假药等商品的可靠手段。《年度安全报告》估计, 2010年全球范围的垃圾邮件量与2009年的水平相比, 可能会增加30-40%。然而, 思科自己的SensorBase数据显示, 美国和其他经济发达国家 (例如欧盟内部的国家) 开始在他们各自的国家关闭垃圾邮件僵尸 (spam zombies) , 而发展中国家 (包括印度和越南) 已经成为垃圾邮件日益增长的源头。事实上, 美国不再是第一大垃圾邮件发送者。2009年巴西跃居第一。几个世界经济领先的国家在2008年和2009年间垃圾邮件量有所降低;然而, 发展中国家的垃圾邮件量呈现上升趋势。
(5) 云计算:尽管在10年之前企业将敏感数据保存在企业防火墙之外还不可想象, 而现在随着云计算和主机托管应用的出现, 这种做法变得越来越常见。许多用户如此信任云计算, 以至于他们对于何人托管他们的敏感数据以及其数据的安全程度都很少进行尽职调查。《年度安全报告》建议寻求使用外部服务的组织应要求服务提供商详细地说明他们的数据安全措施。
鉴于国内还看不到一家SNS(社会网络化服务)可以很好平衡这门算路,后来者目前就有一个很好的居上机会,通过掌握深入的算路,提前发现未来商机,实现咸鱼翻身。
沿着Facebook的方向,再往前走几步,我们将期待怎样的未来?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借助理论。如果把人生比成一盘棋,理论家好比支招的人,他可以比下棋的人多算几步、甚至十几步、几十步。
计算Facebook的路数的“棋谱”有两门,分别是社会学和经济学。社交网络这盘棋,棋路与其它的棋非常不同。一方面,要有经济学家的算路,否则就会象推特那样,叫好不叫座;另一方面,要有社会学家的算路,否则就会象Myspace那样“速灭杀丁”。
鉴于国内还看不到一家SNS(社会网络化服务)可以很好平衡这门算路,后来者目前就有一个很好的居上机会,通过掌握深入的算路,提前发现未来商机,实现咸鱼翻身。
网络社交的理论界桩
网络时代的社交有其特殊的社会和经济学意义,从社会学和经济学角度我们都可以了解到网络社交的重要性,而社会学和经济学也必须面对自己在网络社交时代的新发展。
具体聚焦到网络社交这个主题上来,我们发现“棋谱”或“菜谱”相当多,首先需要梳理一下。社会学与经济学的交叉,依重心的不同,形成两类差异很大的学科,一类叫社会经济学,以经济人为重心;一类叫经济社会学,以社会人为重心。
社会经济学,又称社会问题经济学(如夏普等《社会问题经济学》第18版),内部已经形成了两个流派:一个是古典传统“福利导向”的社会经济学,简称“福利学派”。国内这一分支的(如白雪秋 、宋国兴主编《社会经济学》)与夏普一样,主要研究弱势群体利益相关的贫困、失业、环境污染、毒品走私等社会问题,与社交网络无关;一个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贝克尔等人在“经济帝国”思想支配下创建的社会经济学,简称“帝国学派”,从经济人角度研究成瘾等社会行为背后的理性选择。
经济社会学,又称新经济社会学,以别于早期的经济社会学。主要分为两个流派,一个是低度社会化理论,主要从交易费用角度在经济学中引入社会因素,如威廉姆森的制度经济分析,国内是汪和建的《迈向中国的新经济社会学》。一个是过度社会化的观点。
如果以棋谱比喻,社会经济学注重“实地”,经济社会学注重“外势”;如果以菜谱比喻,社会经济学偏重“炒菜”,强调物化的因素,经济社会学偏重 “汤菜”,强调人化(或文化)的因素。
在所有这些理论中,最有助于我们分析象Facebook这样的SNS的理论,无疑是新经济社会学这一支,包括格兰诺维特的理论(代表作《镶嵌:社会网与经济行动》),国内有张其仔的《新经济社会学》。因为它们与网络社交的关系最相关。
旧经济社会学与新经济社会学的最大区别,就在网络理论的有无。“新”主要新在网络上。这个网络虽然本意不是指互联网,但与SNS关系更为密切,因为它是指人际互动网络。
格兰诺维特的社会网理论,有别于低度社会化理论之处在于,他不认同交易费用的决定作用,因为认为那太经济化、物化,而强调信任在网络中的作用,也就是强调人心的作用。但格兰诺维特又不同于一般社会学家以一般道德的观点解释诚实行为,认为那过于社会化,“人”化,而强调在人与人互动中产生的信任起决定作用,有点象经济学中强调的有限重复博弈对合作的影响。
打下上述这些算路上的关键界桩,我们就可以深入实质性的分析,看理论为网络社会提供了什么指引,而网络社交又给理论出了哪些难题。
网络社交中的深度判断
1、仅有关系不行,还要有信任
中国是个非常讲关系的国家,格兰诺维特在建立社会网理论时,特别看好中国。他说“研究社会网的社会学”“应该在中国社会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一席”。据说他爱吃中国菜,而且还能在一家一家中餐厅中比较出正宗与否。于是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中国学生,轮流请吃,关系大为密切。以致美国学生大为吃醋,说他爱中国学生甚于美国学生。
关系并不是社会学的专利,经济学中也有关系。当关系作为社会概念最初引入经济学时,还不能同经济人行为区别开来。经济学中讲的关系是契约关系,是基于原子论的一个个孤立个人之间的物化关系。
在网络社交实践中,我们看到一种竞争,就是以Facebook为代表的熟人网络与Myspace为代表的生人网络之间的竞争。按照契约关系理论以社会化为优先的标准,熟人网络是低级的,因为是私人关系;生人网络才是高级的,因为是公共关系。后者比前者的社会化程度高。因此应该是Myspace赢,而Facebook输。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我在Myspace死亡前半年提前给他总结的第一位死因就在这里:“Facebook的理念是分享,发展的是熟人之间的关系,做的是礼品经济;Myspace的理念则是发现,发展的是生人之间的关系,做的社会化。Myspace把SNS误解为社会化,是主要死因。SNS的本质是社会资本,即关系加信任,相比较而言,二者都有关系,但Myspace缺信任,因此天然有残缺。”
我个人一直认为,把SNS当作社会化,是一个SNS从业者至今仍存在的极大思维误区。它与扎克伯克关于SNS的原创思路正好相反。坚持认为SNS是社会化模式,会由于理论基本面上的失误,导致商业实际操作上的两方面误区。一是社会化必然导向认为公共关系高于私人关系,把这一点绝对化,会把社会网操作成经济网,而失去社会网的内在活力。二是社会化会必然导向以交易成本最低为取向,而失于发挥信任对网络的增值作用。契约本质上是非信任关系,是在信任度为零条件下进行交易的原则。信任一直被排除在经济学之外。按此逻辑操作,难以把建立信任这种基于“社会”的长处和优势真正引入经济。
我们从理论上总结出的SNS以生命换来的教训,格兰诺维特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就提前预言了。问题在于搞互联网的不爱看书,也不爱通过杂志学习知识,而偏爱拿自己的小命耍着玩。我们现在来看格兰诺维特在四十年前指出的导致Myspace死亡的问题的理论根源所在。他在批评经济与社会结合中的“低度社会化”倾向时,指出其中基本面上的问题在于过度迷信“经济”,而忽视“社会”。
以经济方式,外在地处理信任问题是否可行?威廉姆森用交易费用理论对待网络关系中的诚信,有一个严重问题:它直接在理论基本面上,就会产生与网络模式冲突的悖论。格兰诺维特揪住威廉姆森《市场及科层》中基本观点上的一个致命问题不放。这就是,威廉姆森交易费用理论将直接导致以科层制,而不是扁平化网络来处理信任和网络欺诈。格兰诺维特讥之为缺乏文化的“利维坦”。我们不可想象SNS为解决诚信问题,而诉诸科层制的办法。现在小结一下,社会学和经济学在交叉融合中,对网络社交提出的第一个指导性的意见在于,把异质关系网络和信任,作为社会人特有的长处加以吸收。按照社会网理论推论,网络社交中的关系应该不是指契约关系。可以认为,网络社交所建立的关系,是有别于“你是你,我是我”的契约关系,而属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非契约关系。不是物化的关系,而是人化的关系。这里与经济相对的社会,不应被理解为社会化,而应理解为与物相对的心,即与物化理性相对的人本。
2、光有信任不行,还要有个性化互动
社会学和经济学在网络社交模式上的交汇,不光是向经济中引入社会的因素,也在向社会中引入经济的元素。
格兰诺维特在社会网理论中,批评了过度社会化的观点。这是指,在信任问题上,只考虑并且只相信道德这种社会因素的作用,而无视经济因素作用的观点。在实践中,这是指在诚信问题上,过多强调道德作用,而不讲经济规律的偏颇之见。比如,以为尽社会责任,提供公共产品,就是做善事。
社会网络中常见的一个经典问题是,从低度社会化,直接走向另一个极端,即过度社会化。原因是由于固持经济理性,在发现经济解决不了信任问题后,直接把信任推给道德来解决,而忽视了可以用经济的方法解决信任问题的隐蔽方法。
这个问题的推广,是网络社交如何与社会责任相容的问题。成熟的社会网理论发现,由于网络的存在,经济利益与社会责任可以内在统一起来。也就是将社会责任内生于经济利益,通过讲求社会责任获得经济利益。格兰诺维特自豪地声称:“我已经论证了是社会关系、而不是制度安排或普遍道德,能在经济生活中产生信任。”前者指的是威廉姆森的制度分析,后者指的就是相反的诉诸“普遍道德”的倾向。
格兰诺维特发现单纯诉诸“普遍道德”的社会学家的一个思维盲点,他们没有发现人际互动是从经济内部解决信任问题的必由之路。这就涉及到对网络之道的根本理解。
格兰诺维特发现,“不管过度与低度社会化有何明显不同,很讽刺的是:两者共同地以社会性孤立的行动者作为行动与决定的中心”。“两个观点对社会秩序的解答因此合二为一,共通地将行动者孤立于实时的社会情境之外”。
格兰诺维特的意思,“翻译”过来,实际是想说,对于社会网,既不能(象经济学家那样)把它当节点理解,也不能(象社会学家那样)当铁板一块的整体理解,而只能理解为节点之间的互动。社会网是异质性的个人之间的互动。这是格兰诺维特社会网理论的精髓所在。
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格兰诺维特对网络实质的理解。他在互联网没有出现的时候,就指出对网络的根本理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其方法的特点是,脱开了网络的技术方面,而直指网络的灵魂,从道上理解网络。我们现在搞SNS的人,90%以上都是投机分子,他们根本不想去了解网络之道,而只想捕捉偶然机会、撞大运,结果成为命运的奴隶。
当这样理解网络社交时,个性化和互动就成为关键词。进一步深化理解,第一个方面,个性化不是一对一的小农经济,它一定是成本合算的。而这个合算,还不是指从静态效率上看合算,而是更深远地从动态效能上看合算。Facebook的成功正在这里,它利用数据挖掘,提高了个性化的效能。我国的许多SNS之所以学不像,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从深度悟到互联网个性化的要领,因此也不知象数据挖掘之类东西有何用处。
第二个方面,互动不是简单的对话,而是互动网的形成,在其中信任关系得以低成本地建立。这一点,用经济学可以解释。在博弈论中,人们看到,博弈的次数,与信任关系、机会主义倾向有内在联系。在一次性博弈中,信任关系最差,合作难以建立;在有限重复次博弈中,信任关系建立起来,但机会主义仍不能避免;但是在无限重复博弈中,信任进一步提高,机会主义得到抑制。如果这种经济学逻辑,再加上社会学逻辑,就会演化成商业生态系统。
在义乌小企业信贷关系中,我们看到低成本信任的建立过程。最初,银行不愿向小企业贷款,因为征信成本过高。但稍加调整后,让三个上下游小企业建立联坐担保机制,再一起向银行申请贷款,银行就欣然同意了。在这里,信任关系的建立,既不是靠社会学家的道德,也不是经济学家的科层化的制度设计,而是建立了一个人际网络,通过网络的互动(包括责任的互动、诚信的互动),很简单地实现。
在社会学与经济学的各种结合实验中,我们看到格兰诺维特抓住了人际互动的社会网的理论特征,他几十年前的见解,越到互联网前沿检验,越觉出先锋和前卫来。可以说,通过这个窗口,从社会学和经济学角度我们都可以了解到网络社交的重要性。
网络社交带来的新的难题
上面说到,几十年前的理论,可以指导我们对网络社交的理解。下面可以看到,社会学和经济学也必须面对自己在网络社交时代的新发展。
格兰诺维特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网与经济行动”,但他毕竟不是研究互联网的,而互联网,尤其是SNS的发展,又对社会网产生着新的冲击,带来新的发展。那么,网络社交发展中,有哪些重要方面,是格兰诺维特的理论概括不了的新东西呢?
择其要者来说,平台是格兰诺维特不曾重点研究而在SNS实践中越来越重要的现象。
格兰诺维特讲的社会网,只是直接的人际互动形成的网络。但SNS正发展成为以SNS平台为基础支撑的人际互动网络。象Facebook已形成了平台与增值业务的分离。其标志,就是网站直接有API(应用程序接口),建立平台级的人际互动服务与应用级的人际互动服务的分离。这没有否定格兰诺维特的理论,但却要求理论进一步发展,以适应更复杂的新现实。例如信任,可能成为平台上专业化的支撑服务,得到专业化的发展。
“个人关系的特殊性”在新技术条件下,又展现了新的可能,要求理论跟上“语言转向”的步伐。格兰诺维特在这方面显然落后了。话语分析是他研究的弱项,却是SNS前沿最活跃的地带。仅以Facebook来说,它在挖掘社会网中“个人关系的特殊性”方面,超越传统分析学派(从索绪尔到拉康)理论,又提出了不同于Google路线的人工智能的新路线,带来人人界面知识挖掘的新问题,以及对意义的新疑问。这也是网络社交给理论带来的新问题。
进一步说,在云计算的背景下,社会网正在进入实体免费而服务收费的新阶段,“免费-收费”模式对“社会学-经济学”提出理论解释上的更高要求。在社会学方面,我们将面对工业化基础以外的新的理论问题,如分布式条件下修齐治平的问题,碎片化生存条件下的责任机制问题,网络化的个人信息与诚信关系问题,P2P条件下的语话正当性问题……等等数也数不过来的新问题;在经济学方面,我们很快就会面对产权理论的坍塌与重构,网络外部性与利他问题,异质性与个性化的经济实现等棘手难题;更不用说社会学与经济学的结合问题。
近年来,社交网络的发展十分引人注目。目前,约有一半以上的中国网民通过社交网络沟通交流、分享信息,社交网络已成为覆盖用户最广、传播影响最大、商业价值最高的网络终端业务。同时,社交网络在我们大学生的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并对我们的信息获得、思考和生活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我们选择了通过调查问卷以及视频访谈、录音访谈的形式进行调查。在调查结果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分为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对娱乐、学习、求职的方面的影响,以及对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影响。
在调查中显示同学们比较常用的社交网络是QQ、人人和微博,并且每天使用社交网络的频率非常高,有的同学甚至在上课时和睡觉前也会花费大量时间使用社交网络,这样的现象非常令人堪忧,长时间对着电脑、缺乏运动、不规律进食,这种生活方式影响大学生身体健康。依附社交网络的虚拟身份沟通,人和人之间难以实现真正的信任,阻碍了我们之间的真诚交流。然而,大学生通过社交网络平台,能够快速实现资源共享,相互学习、交流成本降低,效率提高。高效率的互动社交网络使交流的趣味性增强。大学生也通过社交网站(如人人网、校友、豆瓣)能够找到老朋友,结交新的朋友,扩大交流圈。社交网络上的学习和娱乐资源十分丰富,非常值得我们好好利用。基于社交网络平台的学习,让参与者能寻找学习伙伴,除了有自我学习空间外还能和其他学习伙伴进行学习经验的交流、学习资源的分享;社交网络的兴起对大学生求职带来的影响体现在:求职信息在社交网络上的发布,便于sns化的大学生用户集中筛选和取舍。求职网站会发布在线招聘、在线视频面试等信息,让大学生能通过互联网求职,免去了出行车宿费用,节省了开支,降低求职成本。
但是在社交网络上经常会出现跟风现象,根据调查问卷显示的结果也表明,其实大家对社交网络发布的信息的真实性并不是非常高,经常爆出的一些爆炸性新闻其实是某些个人蓄意的炒作或者无聊之举。而大家辨明真假的能力也随之提高,网络上这些个人也不再有市场,而主流的、正面积极的信息被广大群众接受,这也在另一个层面上鼓励的大学生不要利用社交网络散播虚假信息、甚至网络犯罪,鼓励大家善于利用社交网络。
大学生作为一个庞大的群体,和其他群体一样有着各自不同的群体思想和价值观,大家利用社交网络进行沟通表达自我具有独特个性的价值观,或就某一事件发表看法。这种群体与群体间的沟通,使大学生可以比较清楚地表达和诉求愿望,其中暴露出的社会问题,有利于社会管理者及时做出调整和处理;同时在社交网络上的和谐交流,有利于开阔大学生眼界,了解不同领域文化;另一方面,大学生也积极参与到一系列群体性事件当中,良性的如“围脖打拐”恶性的如“东方神起爆吧事件”,这里面折射出的大学生思想及处事原则,都引人反思。
总之,社交网络已经渗透到了现在大学生的生活中,社交网络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我们也因为社交网络发生着一系列如理念、自我意识等的改变。在这种影响与改变中,一些良性的、进步的在不断发展与完善,一些恶的、坏的东西也正在蔓延,我们大学生应冷静地分析与辨别。在生活方面,利用沟通进行学习和丰富生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从实际经济情况出发,发扬朴素的生活作风,养成好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心态;在精神方面,做一个有道德、有良好心态、有辨识能力的成熟青年人,不发表不良言论,煽动不良情绪,滋生事端。
外国语学院
11商贸英语2班
11020230
赵阳
前言:
近年来,网络以其强大的信息传播覆盖功能,还有相对而言言论较为自由,以至于网络日益普及,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逐渐的就形成了日益强大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的特点就是具有补偿性、极端性、大众性的特点。而网络语言则具有形象化、个性化、多样化的特点。掌握网络文化的特点,是更好的融入网络社区,更好的表现自己,掌握网络的社交礼仪的基础。
概述:
网络功能多样,而在娱乐交流方面,可以分为三大功能,①交流(例如:百度贴吧、猫扑、天涯社区、豆瓣网等)②传播信息(主要是微博)③娱乐(主要为各种网络游戏)
在这些社区与人交流,有一些共同的行为规范: 不盗取别人账号
不发反对宪法,危害国家的帖子。遵守法律法规。不发垃圾信息,广告信息,不实信息。不发涉及黄色、恶心及暴力的图片与信息。不任意谩骂、贬低、侮辱、攻击、挑拨他人。
不发与标题毫不相关,毫无营养,无实质性内容的帖子,不用代码回复,不盲目复制他人回复,(就是不要随意灌水)不盲目炫富,无意义攀比。
不随意泄露本人或他人的通讯方式以及真实信息。不骚扰他人(反复@以及反复发送信息),不冒充他人。
在这具体的三大功能之下,各自又有不同的侧重点,以下是针对特点的功能补充几点建议: ①交流(例如:百度贴吧、猫扑、天涯社区、豆瓣网等)在这些社区中,特别注重与人交流 因此应特别注意:
1,语言文明,不随意侮辱他人,可展示自己素质
2,乐于帮助他人,例如有人发帖子求助,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帮助,有助于树立自己的好形象,可以促进自己融入集体,更容易被人接受。3,恰当使用网络流行语、流行表情以及文字,入乡随俗。4,具有娱乐精神,例如乐于调侃自己以及他人(不带攻击性),可以带来喜剧效果,并使自己和他人关系更和谐,也就是说在网络里面不要太较真,可以适当的开玩笑。5,乐于分享,分享一些好的资源或者有趣的信息。6,交流过程应善于认同他人,注重他人感受。
7,应适当发表一些有见解、有涵养的帖子,可以更好展现个人内涵与魅力。但不要盲目自大,贬低他人。
②传播信息(主要是微博)
在这些社区中,特别注重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因此应特别注意:
1.,发布真实可靠的信息,例如微博上很多配一张图然后断章取义,这样的行为是要坚决抵制的。2.,发布及时的信息,不要发那种已经过时的信息混淆视听。3.,不要刷屏,影响他人浏览微博。
4.,乐于帮助他人发布信息,例如帮别人发布求助信息,就业信息等。5.,有必要的时候,可帮人转发信息,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6.,了解最近最新的消息,紧跟大部队。
③娱乐(主要为各种网络游戏)在各类网游中,特别注重团队合作。因此,应特别注意:
1,不要随意谩骂别人(在网游中很常见,会显得很没素质,应当抵制)2,保持网络通畅,不要经常掉线,影响团队合作 3,不要盗号或者骗取他人财物,不与他人共享账号 4,了解游戏基本术语
5,游戏技术过关,恰当使用技能,注重团队配合与合作,会更受游戏玩家的欢迎,更容易融入游戏。
6,乐于帮助他人,例如可以指导他人完成任务,或者必要时提供药物、装备来促进团队合作,但注意提防骗子。
7,不开外挂,有作弊嫌疑,影响游戏正常秩序,引起其他玩家不爽。
8,帮派或者加入的组织的活动,应尽可能参与,可以促进自己融入集体,更有存在感。
在网络表情图片的选择上,也可以体现出个人气质。第一类:带有恶搞夸张性质的表情
例如暴走漫画,可以展示抓狂、无语、愤怒等情绪,给人一种不修边幅、猥琐、无下限的个人气质,可展现自己与众不同,或者有意自我贬低来达到娱乐效果。而兔斯基则展现出滑稽的、有趣的、无节操无下限的个人气质。
第二类:卖萌装可爱的表情
例如啊狸,还有那个什么熊,狼小花,给人一种可爱的、文艺的、善良的、单纯的、卖萌的个人气质
第三类:普通的默认表情
影片简介:
《社交网络》投资5000万美元,由杰西•艾森伯格和贾斯汀•丁伯莱克主演。影片根据本•麦兹里奇(Ben Mezrich)的小说《意外的亿万富翁:Facebook的创立,一个关于性、金钱、天才和背叛的故事》(《The Accidental Billioaires: The Founding of Facebook, a Tale of Sex, Money, Genius and Betrayal》)改编,讲述了Facebook的创建人马克•扎克博格和埃德华多•萨瓦林的发家史。
影片的人物原形是马克`扎克伯格。马克·扎克伯格,美国社交网站Facebook的创办人,被人们冠以“盖茨第二”的美誉。哈佛大学计算机和心理学专业辍学生。据《福布斯》杂志保守估计,马克·扎克伯格拥有15亿美元身家,是08年全球最年轻的单身巨富,也是历来全球最年轻的自行创业亿万富豪。
扎克伯格生于1984年,在美国纽约州长大。作为牙医和心理医生的儿子子,扎克伯格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从小就是个电脑神童。10岁的时候他得到了第一台电脑,从此将大把的时间都花在了上面。高中时,他为学校设计了一款MP3播放机。之后,很多业内公司都向他抛来了橄榄枝,包括微软公司。但是扎克伯格却拒绝了年薪95万美元的工作机会,而选择去哈佛大学上学。在哈佛,主修心理学的他仍然痴迷电脑。在上哈佛的第二年,他侵入了学校的一个数据库,将学生的照片拿来用在自己设计的网站上,供同班同学评估彼此的吸引力。
黑客事件之后不久,Zuckerberg就和两位室友一起,用了一星期时间写网站程序,建立了一个为哈佛同学提供互相联系平台的网站,命名为Facebook。Facebook在2004年2月推出,即横扫整个哈佛校园。2004年年底,Facebook的注册人数已突破一百万,Zuckerberg干脆从哈佛退学,全职营运网站。
Facebook是美国第二大社交网站,微软2.4亿美元赢得Facebook1.6%股份收购权。
2003年秋天的一个夜晚,在哈佛大学读心理学系的学生马克•扎克伯格(杰西•艾森伯格饰)在他的电脑面前坐下来,开始非常热情的构思着一个全新的点子:对于这位曾经拒绝了微软百万年薪的工作而立志于到大学深造的小天才而言,没有什么比他此刻头脑中的计划更刺激:马克要做一个囊括全球所有人的网站,他要大家在上面工作、学习、娱乐、交友„„他的室友爱德华•萨文(安德鲁•加菲尔德饰)虽然认为马克的想法太过疯狂和不切实际,可是鉴于马克之前入侵学校网络的黑客行为的“伟大”,爱德华最终还是决定和马克一起,设计这个无比庞大的网站。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个看似轻率的网站制作计划,却带来了全球性网络与通讯的革命。凭借他们创立的名为facebook的网站,在短短六年时间内就聚集了5亿用户,马克成为了历史上最年轻的亿万富翁,彻底改变了他和他身边人的生活。但是,这位成功的企业家,在辉煌的事业成就和巨额的财富背后,却不得不面对与朋友的分道扬镳,以及更多让他身处利害关系的陷阱当中„„
恃才放旷的天才学生马克•扎克伯格(Jesse Eisenberg 饰)被女友甩掉,愤怒之际,马克利用黑客手段入侵了学校的系统,盗取了校内所有漂亮女生的资料,并制作名为“Facemash”的网站供同学们对辣妹评分。他的举动引起了轰动,一度致令哈佛服 务器几
近崩溃,马克因此遭到校方的惩罚。正所谓因祸得福,马克的举动引起了温克莱沃斯兄弟的注意,他们邀请马克加入团队,共同建立一个社交网站。与此同时,马克也建立了日后名声大噪的“Facebook”。
经过一番努力,Facebook的名气越来越大,马克的财富与日俱增。然而各种麻烦与是非接踵而来,昔日的好友也反目成仇„„
影片与现实提炼:
2004年,马克·扎克伯格还是一个穷得一毛钱都掏不出的哈佛学生。靠着舍友的一千多美元,他把整个哈佛的社交网络都搬到网上。现在,马克·扎克伯格的“脸谱”(Facebook)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SNS网站,年仅26岁的他也成了全世界最年轻的亿万富翁、《时代》周刊人物。无敌最寂寞,现在,大卫·芬奇将Facebook创始人的故事搬上了银幕,拍成了《社交网络》这部2010年口碑最好、注定要拿奥斯卡大奖的影片。
第一幕 灵感来自意想不到的地方
现实中,马克·扎克伯格无疑是个失败者。跟那些精英世家相比,哈佛的任何一个高级会社都会将他拒之门外,他进不了任何一个社交圈子。他甚至连泡妞都泡不到:接触过马克的人都知道,他经常絮絮叨叨,更要命的是一分钟内他可能变换5个话题。没有任何女生能接受这一点,而他建立Facebook的灵感源泉,居然是女生拒绝跟他继续约会。
在上哈佛的第二年,马克又被一个叫艾丽卡的女生拒绝了。当晚,他侵入了学校的数据库,将女同学的照片拿来用在自己设计的网站Facemash上,供哈佛学生评估哪位女生的脸更漂亮,这其中也包括艾丽卡的照片。作为一个小学6年级就开始编程的天才,这对马克来说不是难事。不过他没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这么做,也许是为了泄愤吧——如同他在博客上写的那样,你艾丽卡也不是大美女,凭什么这么拽?
可以在网上给所有哈佛女生的脸打分!整个学校的男生沸腾了,大量点击很快就拖垮了网络。隔天,马克被校委会罚了个“留校察看6个月”,但他依旧骄傲地认为自己的入侵指出了学校的网络漏洞。对于大冬天穿着阿迪达斯拖鞋、沙滩裤上课、事事都特立独行的马克来说,他才不在乎这一切呢。固执而冷漠的马克,唯一在意的人是艾丽卡,他甚至有点后悔如此伤害对方。
第二幕 在网络世界中实现自我价值
现实中的失败者马克·扎克伯格,却能把一个创意在网上扩展成一个帝国。但他需要钱把这个创意搬上网上,他需要好友爱德华多的钱,不得不给他三成股份。后来的变故,却令爱德华多跟他分道扬镳,继而把他告上了法庭。马克的敌人还包括艾沃斯兄弟,这两兄弟是那种典型的哈佛精英,踌躇满志地提出让马克协助他们建立一个哈佛关系网。后来他们认为Facebook抄袭了他们的创意,也将马克告上了法庭。
“哈佛关系网”的意念对马克有多大的启发,外人不得而知。但从Facemash出发,马克正在发展他的Facebook,继而把“哈佛关系网”抛在一边。他完善了Facebook的很多功能,比如你可以从这个女生的主页上查到她到底还是不是单身等重要“情报”。爱德华多成为他的财务总监,投资了一千多美元租借服务器,两人股份三七开。爱德华多同时还是凤凰会社的成员,拥有很多有影响力的学生的电邮,而马克需要这些电邮地址,好将Facebook传播开去。
Facebook很快出名了。谁都可以上来看看朋友们在做什么,和朋友聊天、搜寻新朋友。这就等于是一个高级会社,只不过,是你自己来当主席,再也不用巴结那些哈佛精英了,网络世界中人人平等。
第三幕 朋友一一出走最后剩下寂寞
马克·扎克伯意外得到了IT界传奇人物肖恩·帕克的赏识,两人都愤世嫉俗,从来就没把自己的网站看做是一盘生意,只是想让这个世界变得与从前有所不同。
肖恩·帕克的投资让马克的网络帝国更加壮大,业务突飞猛进的Facebook公司搬到了一栋漂亮大楼里,CEO马克一身T恤和便鞋的休闲打扮,坐在办公室大厅中间的一张大桌子上,跟普通员工之间并没有任何墙壁。
2004年年底,Facebook的注册人数已突破100万。如同新闻中所说,马克曾经拒绝过10亿美元的收购价。这是他的孩子,他想一手把它带大,为此必须扫除一切障碍和不同意见。在肖恩·帕克的建议下,马克用财务手段摊薄了爱德华多的股份,以削弱他对公司的影响力。同时他也需要摆脱艾沃斯兄弟的纠缠。用一大笔钱,他摆平了艾沃斯兄弟和爱德华多。
现在,所有的敌人都消失了。有时,孤独的马克也会想想对朋友、校友做过的一切,想想自己到底是不是一个坏人。无人的时候,马克也会想起他曾经伤害过的艾丽卡。毕竟,他一手建立起来的社交网络,源自这位女生的拒绝。他决定重新找回艾丽卡。
想法和感受: 人说《社交网络》是一部非主流的传纪片,讲述一位大学辍学的80后,年纪轻轻的亿万富翁facebook网站的创始人,他正是马克。马克本身就是一个传奇,电影虚实交织,娓娓讲述这个天才的创业历程,自有一番吸引力。如果仔细品味一下主角内心的孤独,还有那些矛盾的挣扎,会有另番感叹。
如问二十世什么发明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相信许多人会回答是网络,网络已经改变人类的生活、学习、工作、社交等方式。可很多人认为网络世界是虚拟的,这个观点值得探讨,世界没有分裂成虚拟和真实两个部分,世界从来是浑圆一体的,在所谓“虚拟”的世界里,都是“真实”的人在思考在争辩在分享在交流。现在,许多人真实地生活在网络世界里,他们已经强烈地感受到,网络世界就是整个世界的一部分,网络生活就是整个真实生活的一部分。此时,这位青年俊才适时创出了一个社交网站,仅数年就风靡了世界,颠覆了年轻人的社交方式。对此,谁都不得不叹服。
在《社交网络》里,马克像大部分的天才一样,极为自信又容易害羞,眼睛里闪烁着理性的光辉,偶尔也掠过一丝冷酷的眼神。也像大多数的天才一样,失恋之后经过一番灵肉的磨难,最后把翻山倒海的苦涩情绪浓缩为理性思考的晶体。如歌德失恋了写就传世名著《少年维特的烦恼》,马克失恋了却捣鼓出流行全世界的社交网络。
看《社交网络》,总觉得马克是因为嫉妒而产生社交网络的创意。在现实生活,他对女孩没有多少吸引力,他也从来不被那个社交群团邀请。既然不能在现实社交里被欢迎,那么重新塑造一种社交方式。于是,他真的制定出全新的社交方式。这好像毛泽东,既然不满意旧社会,那就创造新社会吧。在这一点,马克不仅是天才,还有着类似英雄的个性。真正的英雄总是制造新规则,然后大家遵守新规则而生活,顺理成章,英雄就成为“王”。
马克从一个失恋的小男生最后成为网络世界的“王”,这个蜕变过程,让游鱼不大喜欢,至少难以尊敬。马克是天才,但同时又是一个极具有商业头脑的年轻人。他的创业过程并不光艳,像绝大多数成功的商人一样,也存在道德上的欠缺。facebook网站创意源于他的哈佛校友——那两个双胞胎,说马克窃用了创意或许有点过分,但他至少背叛了承诺——答应帮双胞胎做社交网站,却自立门户。对此,马克辩解:“难道因为我做了一把好椅子,就得感谢所有做椅子的人?”而后来,随着网站越做越大,他有意无意地撇开另个facebook创始人爱德华,甚至欺骗爱德华稀释了他的股权比例,背叛了唯一朋友的友情。以至于,爱德华在对簿公堂的时候,悲愤地说:“我曾经是你唯一的朋友。”可是,马克把唯一的朋友都抛弃了。
电影最后,马克在facebook网站上,加前女友为好友,然后一遍又一遍地刷新网页,期待前女友能够加他为好友,眼睛里满是萧索的孤独。此时,游鱼突然觉得,他到底为什么要制作社交网站?即使他颠覆了传统的社交方式,创造了全新的社交方式,到头来他还是一个孤家寡人,没有女友,没有朋友,他还是那位从来不会被“凤凰社团”邀请的小男生。他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你会选什么?
“派对狂人”是凯特林给出的答案。即将进入高一学习的15岁的她,打算将她毕生的精力都花在派对上。她努力使自己应邀参加各种有趣的派对,一个接着一个。当然,最重要的莫过于将自己的这些照片传到她的个人主页上,展现自己在各种派对上的风采。
我曾和凯特林以及她的母亲凯伦一同交谈过。凯伦说她并不介意女儿对于派对的狂热:“只要她不酗酒,不吸毒,而我又知道她在哪参加派对,我真的不介意她的这种狂热。”
让我感到异常惊讶的是她如此沉迷于将自己的各种派对照片上传到个人主页上,似乎参加派对的唯一目的就是上传照片。她每天至少花一小时上传,而在周末,这将占用她更多的时间来编辑她的个人主页。
“你在我的年纪也会坚持写日记的。”凯特林打断了她母亲,“你说过你也曾花数小时来写日记。”
“但那是私密的行为。”凯伦说,“我不会给别人看的。”
“所以还有什么比我现在做的事更好呢?”凯特林回答道,“既然你已经决定花这么多时间来关注于自己,那为什么不和别人一起分享呢?总是只为自己写作似乎有点奇怪。”
“但你只是在照片上花时间。”凯伦反击道,“你甚至不写东西。”
凯特林耸了耸肩,摇着头闭上了眼睛,一副“你不会懂”的表情。“他们在成长中没有个人主页这回事,他们那时甚至没有因特网。”凯特林一边说,一边露出不敢相信的表情,“你不能在网上和朋友们分享你的照片,但这并不代表你不想分享。”
博客写的并不是自己的内心
这个想法直到我和其他的父母及其子女探讨之后才有所转变。
当年轻人在网上码字或贴图时他们正尝试去取悦、娱乐或逗趣他们的朋友。而当你一个人在卧室里写别人不会看的日记时,你可以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多长就写多长,你可以通过这些文字来寻求你内心的想法和感受。
在网上发布博客,维持网络关系所带来的其中一个弊端,就是并没有很好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相反,写的是朋友可能会感兴趣或会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些文字。
唐希音(音译)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她在接受有关其博客采访时表示,她从五年级就开始写博客。“当我开始写我的题为‘生活之旅’的博客时我非常诚实,”她告诉记者,“我单纯地觉得没有人会看。如果有人看,那就更好了。”但是很快她就转变了她基于网络上的写作风格,“我在网上发布的文章都力争言简意赅。”希音说她再也不会写那些她内心真正的想法,因为通常这些文字总是显得冗长而抓不住主题。
言简意赅,图文并茂,千万不要忘了贴图。最近一份来自哈佛商学院的报告指出,青少年上网排名第一的原因在于看别人的照片。尤其是那些年轻男性,他们在网上看一些女性的照片,无论这些女性他们认识与否。
女生们知道这些想法。她们也意识到,如果她们要想主页有很高的点击率,就必须贴很多图。搞笑的图片很好,有女人味的图片就更好了,只要这些图片不讨人厌。贴图就是要选择正确的图片,那些好看的、时尚的、搞笑的。
我最近和一位名叫朱丽叶的女孩的父母交谈过。她一直会花很多时间在她的个人空间、即时消息、短消息上。有时,朱丽叶会上网直到凌晨,为的就是将她的照片贴在空间里,或是给她的朋友发即时消息。而我给出的建议就是让她的父母限制她上网的时间。
“但她必须适应数字世界。”她的父亲如是说,“现在是21世纪,我们不论是读书或是工作都会用到电脑。那为什么不让她在平时生活中就多多练习呢?”
对于很多家长而言,她父亲的话听起来很有道理。但事实上,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写博客、发照片并不是增强电脑技术的有效途径。埃默里大学教授马克·鲍艾林在一份研究中指出:“青少年写博客时所用的语言简单,拼写简略,用词单一,这些都会逐渐使他们养成不良习惯。”
上网对数学和阅读带来负面影响
如果你只是单纯地将上网多的孩子和不太上网的孩子放在一起比较,似乎前者相对而言表现得更加出色,然而十年前,能上网的孩子们大多数都来自于较富裕的家庭。西方社会的一个事实就是从富裕家庭来的孩子的表现总是比来自不那么富裕家庭的孩子好,而来自另一份研究则表明,在学生特色、家庭背景和教育背景都相对对等的情况下,在家上网会对数学和阅读理解能力带来负面影响。
鲍艾林教授发现花过多时间在社交网站或是更新博客,“并不能让你收集更多有关成人世界的信息,相反,它占用了我们去了解世界的时间”。为了在学校里、派对上或是聚餐中能够和别人恰当地交流,青少年必须时刻关注最新的电影、时尚、流行趋势、网站视频和电视秀。他们开始机械地评论着别人的穿着、饶舌说话的语气以及调情的手段,而这些都占用了他们应该用来读书的时间。
真正的世界和网络世界有很大的不同。在社交网络上的技巧实际上会影响你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鲍艾林教授总结说:“在青少年网络世界中的成功造成了你在学校或是工作中的无能。”
2014年,二者除了通过收购、分拆不断增强自身的“通讯功能”,消灭潜在的威胁者,剩下的就是如何在自身的封闭城堡中“做生意”,将海量用户变现为海量收入。
Facebook在2014年初豪掷190亿美元将通讯工具Whatsapp一举拿下,收割了4.5亿月活跃用户,也补足了自身在移动端的短板。只是大笔收购并不能让扎克伯格高枕无忧,就在两个月后,Facebook不顾用户的怨声载道,强行将通讯工具Facebook Messenger App拆分出来,即便在App Store和 Google Play里面收到14个一星评价,扎克伯格依然不为所动。2014年11月10日,Facebook对外宣布Facebook Messenger App的月使用者已经突破5亿人,似乎以“不畏众怒、我行我素”著称的扎克伯格又一次取得了胜利。
由于腾讯在中国IM市场十多年的霸主地位,所以微信欲收购而无对象,与同门兄弟QQ的明争暗斗愈演愈烈,对于腾讯内部资源整合、话语权的争夺潜流涌动。在市场上,微信和手Q也在拼抢用户使用时间的过程中正在变得越来越相似。
微信6.0试图通过6秒视频来宣布“视频时代”的到来,然而在小视频在朋友圈刷了一阵屏之后,人们的热情很快就冷却下来,大部分人弃之不用。这证明将视频整合进一个已经过于臃肿的社交平台,不是明智的做法。
就在1个多月后,微信的第一个独立应用——微信电话本再次点燃了人们的想象力,这一招与Facebook分拆Messenger异曲同工。不过,相比生于web端的 facebook,移动端“土生土长”的微信不需要去补什么短板,而是帮助仍以电话通讯为主的用户完成使用习惯的迁移。正如马化腾所言,“不是什么战略型产品。”
当人们线下的社交图谱向Facebook、微信上的迁移已经基本完成,当Facebook Page和微信二维码被印在公司简介、个人名片,当两者将短信、电话的功能接管过来,还整合了图片、语音、位置、网页等丰富多样的通讯方式的时候,它们正在从社交网络变身为移动时代的通信工具,人们倾向于在上面维系关系而非拓展关系,联络旧识而非结识新交,不再有乍见则喜的新鲜感,而是成了时时刷新、厌倦却又无法逃离的日常。
而因为《追气球的熊孩子》而陷入“少年不可欺”的抄袭风波,或许正好印证了陌陌正在多么不遗余力地推广“附近群组”,从“我是陌陌分之一”、“就这样活着吧”、“一碗热干面”到“追气球的熊孩子”,陌陌为了使新的slogn“总有新奇在身边”深入人心可谓拼尽全力。
毋庸讳言,这是陌陌在上市之前的“自我洗白”。顶着“约炮工具”的帽子不仅会让投资人皱起眉头,更是阻止陌陌用户增长的一个非破不可的“诅咒”。
总注册用户1.8亿,月活跃用户6000万,虽然与微信、QQ差距明显,但是陌陌仍然坐上了国内第三大移动社交平台的席位。而且,在LBS社交领域,几乎没有竞争对手。
当微信已经成了线下社交关系的投射,朋友圈里日复一日的晒孩子、秀恩爱、晒自拍已经不忍直视的时候,“总有新奇在身边”给渴望新鲜刺激的人们开了一扇透气的天窗,就像当初的QQ和微信一样。
从“约会神器”时代的一对一单刀直入,到“附近群组”时代多对多的线下活动,用户对于陌陌的使用也在从猎奇走向日常,回归到人们的社交常态——由面到点。
对于文艺青年和二次元宅男宅女来说,脱离地理限制的网上兴趣社区更值得流连忘返。那么,对于并无特殊爱好的普通青年来说,本地的兴趣图谱更接地气。
聚起一帮人捣台球、耍麻将、唱K,认识身边平日戴着面具的Les、Gay,结识同乡,初到新地方时向周围的人发起求助……
如果说微信是对基于通讯录的社交关系的颠覆和重构,那么陌陌就是在地理位置的纬度重新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实现了社交网络的真正O2O(而不是微信面对面建群那样的“伪O2O”)。
微信做的是存量市场,陌陌则在开拓增量市场,想象空间更为广阔无涯,“洗白+上市”之后的陌陌“未来可期”。
同时,如果连课程表都标榜自己是“泡妞神器”的时候,你就知道社交应用在2014年的火爆程度了。
虽然图片社交、视频社交在美国已经火爆了两三年时间,但是在中国2014年才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但是,已一发不可收。
图片社交、视频社交、状态社交、弹幕社交、运动社交、阅读社交、新闻社交、习惯社交……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无处不在的“社交触点”正在使每一个小众爱好者都能找到自己的圈子。
如果说Facebook、微信着力打造的是一张映射真实线下关系的社交图谱,陌陌在构建一张基于LBS的位置图谱,那么群起而兴的各类社交应用则在用兴趣图谱实现对社交图谱、位置图谱的重构。
愛晒名牌的潮人们在Nice上用tag连接彼此;不吐槽不痛快的毒舌们在A站、B站上勾搭——“前面的那位留步”;懂球帝们一边看球一边互相吹水、八卦;不爱热闹的“孤独客”在Same上面自己建一个小角落,守株待兔;强迫症患者在种子习惯上面互相监督,聚众打卡;Gossip girl们在秘密、无秘上散播流言蜚语、同事秘辛……
无关注、碎片化、轻关系、群体中的私密交流……它们无意也不会成为下一个微信,却正在蚂蚁搬家一般蚕食我们在微信上的时间。
时间碎片化、注意力碎片化的下一步就是社交关系碎片化,不用再在朋友圈里言不由衷地为亲朋好友的状态点赞评论,不用再在家人、朋友、同事的单调社交圈中来回打转,你的一张照片、一个爱好、一条状态、一句吐槽都会成为你与陌生人相识的一个契机,开启一段美妙或许短暂的缘分。
全面开花的社交应用将会把“单向度的人”身上的多重身份解放出来,也是对基于家庭、婚姻、地域、工作等传统关系的一种颠覆和重构。
【网络社交社会实践报告】推荐阅读:
社会实践报告(大学生网络社交)10-21
掘金社交广告―微博广告网络广告09-10
中国社交媒体报告06-27
社交礼仪课与社会生活09-26
网络社会实践报告11-21
网络实践实习报告12-19
网络工程实践实验报告06-02
社交能力06-08
社交自我介绍07-23
礼仪 社交 论文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