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调研方案(精选7篇)
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产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丰富旅游内涵,提高旅游服务接待水平,延伸旅游产业链条,促进旅游产业整体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自2007年“旅游兴县”战略实施以来,我县一直大力扶持引导条件成熟的乡镇村庄发展农家乐经营和乡村旅游产业,逐步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景区为依托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
一、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发展概况
2010年我县新发展农家乐35户,总户数达到123户;新发展农家宾馆、家庭宾馆80户,总户数达到160户。在国省道沿线和主要景区周边6个乡镇分别举办了农家乐、农家宾馆服务技能培训班,参陪人数达到300人次,统一农家乐门头30户。全县乡村旅游从业人数达到800多人,乡村旅游产业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00余万元。黄牛铺镇东河桥村等4个村入围宝鸡市最美乡村评选,使我县乡村旅游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据调查。
(二)发展特例分析
在本次调研中,我们从双石铺周边地区选择了百合人家、凤羌八大碗、胖子农家乐、步景柳居4户农家乐作为发展特例进行了分析。
二、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目前,全县乡村旅游处于初步发展,为经营者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对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起到了一定的推动和引导作用。但从内部服务质量和外部发展环境来看,仍处于较低层次的发展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甚至影响了我县旅游形象。主要表现在:
一是乡村旅游的经营户分散,没有形成有特点有规模、集中连片发展的“民俗村”。目前我县东河桥村、西庄村、草店村、马场村等乡村旅游起步较早的村落形成了明显的农家乐聚落,但仍没有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服务功能完善的“民俗村”。
二是乡村旅游服务项目单一,品位不高。大多数乡村旅游休闲娱乐活动只限于麻将棋牌等,只有桑园、马场等地的部分农家乐开发了垂钓、骑马等体验娱乐项目。远远不能满足游客多样化的休闲娱乐需求,缺乏具有浓郁乡村文化内涵的健身休闲性旅游项目。
三是服务意识不高,服务不规范。目前我县农家乐经营服务人员普遍缺乏接待礼仪、餐桌礼仪等基本服务技能,不能做到标准化、规范化的旅游服务。
四是环境卫生标准不高。虽然我县自2007年以来,通过实施双岭双路百公里生态长廊建设、乡镇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嘉陵江上游生态综合治理等项目,使乡村旅游发展有了一个良好的自然生态大环境。但许多农家乐仍存在基础设施简陋,灶房(操作间)缺少必备的消毒保洁设施,房前屋后乱堆乱放,厕所、家畜
积极探索推行连锁式经营模式,引进国内专业的服务企业进入,各农家宾馆、农家乐连锁经营,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配送、统一宣传、统一服务。由工信局负责协调县内6家规模以上宾馆酒店,率先推行农家乐、农家宾馆连锁经营试点,2011年五一前每家宾馆酒店至少发展5户以上挂靠的连锁农家乐、农家宾馆,进行菜品推广、游客分流、服务规范。
(二)扩大宣传,突破发展瓶颈。造成业主不愿扩大投资、提升环境,以及存在盲目追求高利润心态,服务价格虚高的主要原因是客源难以长效稳定保障,业主普遍追求有限时间内的利润最大化。因此,农家乐市场开拓与客源组织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所在。2011年,我们要把乡村旅游的市场营销作为凤县旅游宣传的重中之重,进一步明确凤县乡村旅游在全省、全市乡村旅游产业中的规划定位与市场空间,加大宣传促销力度。设计制作专门的凤县乡村旅游宣传画册、宣传单页等多种宣传品,向宝鸡、西安等地旅行社配发上架;拍摄凤县乡村旅游专题宣传片,在宝鸡电视台文化旅游频道播出;在旅游旺季和重要节假日来临前,选择影响力大、覆盖面广的平面媒体,发布凤县乡村旅游宣传广告;围绕乡村旅游,继续开通西安、宝鸡至凤县旅游大巴车,争取开通汉中、渭南等地至凤县的乡村旅游大巴车。
(三)因地制宜,创新发展模式。目前我县乡村旅游大多为农户自发建设,自主发展,还没有探索出一种适合岭南山水风光特色,适应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现状,适宜全县推广的乡村旅游发展路子。在2011年的乡村旅游工作中,要重点培育以下几种乡
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在乡镇村组深入开展“六清四改一统一”活动,在乡村旅游重点村落由政府统一投资建设垃圾台、垃圾箱,星级旅游厕所,设臵乡村旅游地标牌、导视牌、宣传牌。创造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乡村旅游发展大环境。
(五)农旅结合,延长发展链条。依托嘉陵江生态农业观光园建设项目,在嘉陵江流域低洼河道、湿地开发重要区段,发展特色养殖和特色观光农业,黄牛铺镇东河桥村、红花铺镇永生村、双石铺镇桑园村鱼池放养鱼苗,向旅游市场提供品质佳、价格高的绿色生态水产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养殖业和林果业,以花椒、苹果、核桃等绿色生态园艺产品为依托,开展花椒文化采摘节、苹果采摘节,利用现有鱼池、果园,配以农家餐饮、茶座、停车场等休闲服务设施,形成生态渔庄、生态果园等生态服务中心,强化生态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
(六)规范服务,增强发展后劲。坚持以优质服务树立乡村旅游品牌,2011年的农家乐服务技能培训要将培训重点由烹饪技能培训转变到服务意识培训和旅游知识培训,引导农户转变服务意识,摒弃只看一天收益,只顾眼前利益的错误思想,培养规范标准的服务习惯。同时能对凤县各景区景点有一定的了解,熟知本地区、本乡镇的人文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风景名胜,可以在服务中向游客宣传讲解凤县旅游。将乡村旅游经营行为纳入全县旅游行业创佳评差,设立乡村旅游服务监督热线,对欺客宰客、欺行霸市行为在县内媒体进行曝光。在年中和年底分别评选农家乐服务明星户,由政府给予奖励。
关键词:旅游流,时空演变,乡村旅游,汤峪镇
1 研究背景
2009年11月25日, 国务院讨论并原则通过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指出, 坚持以国内旅游为重点, 积极发展入境旅游, 有序发展出境旅游, 使国内旅游走上快速发展之路。近几年在国内旅游客流中, 短线游、一日游、近郊游、乡村游、自驾游、休闲度假游等成为主要方式, “当地人游当地”比重大[1], 以“原汁原味”、“古色古香”为特色的古村落旅游成为时尚的旅游活动形式[2]。在新假日制度下, 人们旅游消费意愿普遍增强, 短途休闲度假旅游需求快速增长, 需要加强都市近郊休闲度假地建设[3]。基于国家政策助力及市场需求, 乡村成为国内旅游流的主要方向。随着乡村旅游流流量的不断增大, 乡村旅游目的地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4]。
旅游流是旅游地理学的基本问题[5], 狭义的旅游流指旅游客流。从广义角度上, 唐顺铁、郭来喜指出, “旅游流是以旅游客流为主体, 涵盖旅游信息流、旅游物资流和旅游能量流的一个复杂的巨系统”[6]。马耀峰认为, “旅游流是指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或旅游目的地与目的地之间的单向、双向旅游客流、信息流、资金流、物资流、能量流和文化流的集合, 旅游流具有方向性”[7]。在旅游流体系中, 各种旅游流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8]。近几年乡村成为旅游流流向的热点地区, 对乡村旅游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挑战, 要求乡村旅游管理、规划和保护、营销等应与之相适应, 与时俱进。
本文在长期关注西安市蓝田县汤峪镇乡村旅游时空演变下的动态发展基础上, 结合乡村旅游属于生态旅游范畴以及生态旅游核心目标等观点进行分析[9], 运用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法, 探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2 汤峪镇“农家乐”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发展现状
汤峪镇隶属西安市蓝田县, 位于秦岭北麓, 以温泉著称, 素有“蓝田八景之一”之称, 人文自然景观众多, 2008年被列为“关中百镇”重点建设镇、全国第一批旅游景观名镇 (村) 。汤峪镇乡村旅游发展规模大, 汤峪镇所在地塘子村有4个村民小组276户1092人, 已正式注册经营“农家乐”的有109户, 占全村户数的39.5%, 如再加上仅提供住宿的农户就达到200多户, 占全村户数的70%—80%。此外, 有餐饮、商店、玉器经销户共52户, 85%的村民从事服务业, 发展历史早。该镇距西安市约30km, 处于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密集带[10]。
2.2 存在的问题
游客满意度较低、停留时间短:游客的满意度不高 (表1) , 其中对环境、旅游活动项目、卫生、餐饮等评价较低, 大多数认为“农家乐”卫生条件差、小吃千篇一律、活动项目少, 说明汤峪镇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着过度城市化、环境破坏严重、产品单一、政府管理薄弱等一系列问题。此外, 有37.7%的游客在此地过夜, 62.3%的游客选择当天回家, 可见旅游项目比较单一, 旅游流速度快, 不能吸引客人在此停留较长时间。因此, 汤峪镇应丰富旅游产品项目, 留住客人。
游客收入水平和教育程度较高:游客的收入普遍在中等偏上, 其中以2000元以上收入者占较大比例 (表2) , 无收入人群一般为老年人或未成年人。游客的收入较好, 购买力较强, 因此汤峪镇应开发相关的乡村旅游商品来供应旅游者。从游客学历来看, 高中、大专、本科学历者居多, 低学历和高学历者很少 (图1) 。基于游客的知识结构, 汤峪镇的营销方式应以网络营销为主, 辅以其他方式。
客源地以西安为主, 信息获取途径单一:汤峪镇游客主要来自西安市, 其次为蓝田县、陕西其他城市, 外省的游客则很少 (图2) , 所以营销应以最近城市西安市的市民为主。从旅游信息流来看, 游客信息获取途径60%来自于亲戚朋友的口碑效应 (图3) , 可见发展乡村旅游的口碑最重要, 所以应注重产品开发和提高服务质量。通过媒体等其他途径知晓的公众少, 因此应强化旅游信息流, 加强市场营销方面的力度。
游客年龄构成以年青人、中老年人居多:从年龄构成来看, 乡村旅游对18—25岁之间的年青人、35—55岁之间的中年人以及55岁以上的老年人吸引力大 (图4) , 其中出游以家庭为单位较多。从游客年龄段和出游方式分析, 旅游产品开发应以参与性强、体验活动多 (年青人、中年人) 以及休闲娱乐 (家庭、老年游客) 为主。
“农家乐”经营户市场开拓不足, 收入低:汤峪镇的“农家乐”以家庭为经营单位, 80%经营业主初中学历, 对自己的“农家乐”发展方向、特色不明确, 产品仍停留在单纯的住宿和餐饮服务上, 挖掘民俗和利用“农家生活”开展的参与性项目很少, 且不注重市场开拓, 基本处于被动接待地位。户年纯收入大约在10000—30000元左右, 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相比差异很大, 说明还有很大潜力可挖。淡季部分经营户选择外出打工, 融资困难, 资金流制约着其快速发展, 且政府缺乏具体的扶持方式与优惠政策。
整体缺乏规划, 基础设施薄弱:乡村旅游在规划布局上缺乏科学依据, 乱建设滥开发等问题突出。目前镇政府在乡村旅游发展方面没有具体目标和总体规划, 多数经营者自身无长远规划, 思路不明确;部分经营者虽然打着乡村旅游的“招牌”, 但客人却享受不到农家快乐氛围、田园生活乐趣, 其服务范围仅停留在住宿层面。走在街道上俨然是走进了城中村, 很难扑捉到农家气息, “农家乐”转变为一般的招待所, 餐饮特色不明显。基础设施整体上比较薄弱。汤峪镇有天然温泉, 疗养的游客多, 但基础设施差, 不便出行, 因此应增加绿色通道和电信、打字、复印等基本生活服务设施。
卫生隐患、食品问题突出:调查发现, 汤峪镇的街头巷尾环境卫生状况较差, 镇上垃圾多, 排污排水管道不畅, 部分生活污水直接排入附近河里, 污染环境和水体。特别是旅游者购买当地的鸡、鸭、鱼等畜禽, 现场宰杀后烹饪, 未经过检疫部门检疫, 存在卫生安全隐患。此外, 汤峪镇经营户中厨房设备简陋, 生食与熟食混放, 碗筷缺乏正规的消毒措施, 有的甚至还出售明令禁止销售的保护性野生动物, 如野猪、蛇类、青蛙等动物, 易发生食品卫生安全问题。
“旅游协会”有名无实, 不良竞争影响村风:根据调查得知, 汤峪镇目前已注册的109家“农家乐”由村‘农家乐’旅游协会统一管理, 但自协会成立至今, 仅在成立初期对部分经营者进行了有关经营管理方面的简单培训, 以后便无人问津, 乡村旅游协会组织名存实亡。汤峪镇“农家乐”密集分布, 导致竞争激烈, 加剧激化了邻里关系, 使整个古镇丧失了和睦的邻里关系和淳朴的民风, 制约着“农家乐”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 汤峪镇“农家乐”可持续发展机制
3.1 政府机制:政府支持, 促进发展
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汤峪镇旅游管理与决策部门应更好地把握乡村旅游流的空间分布现状与特征, 采取有效措施, 促进客流辐射和流通, 不断丰富和完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发挥“团队”功能, 促进乡村旅游流实现空间的顺利流动。各级政府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加强引导, 是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外部动力之一[11]。
政府在制定乡村旅游政策体系时, 应以扶持乡村旅游的发展壮大、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乡村旅游属于农村农业范畴, 在资金、税收、土地规划、水电供应等方面应实行优惠扶持政策, 具体包括以下方面:①资金流。着力解决农户发展资金问题, 促进旅游资金流正常流动。由于政策因素的影响, 经营户难以向银行贷款, 只能进行小规模经营, 难以形成规模效益。政府可利用国家扶贫款项、新农村建设资金、城乡统筹资金设立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 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金融机构应有相制定的贷款计划进行扶持。②税收政策。乡村旅游项目的本质是农业产业链的延伸, 是现代农业的一种形式, 应享受农业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③土地政策。采取积极的土地流转政策, 允许村民根据乡村旅游项目规模建设管理接待用房和接待设施, 为现有乡村旅游建筑设施提供土地 (房屋) 使用权证, 增强业主进一步发展的信心。④水电供应政策。对乡村旅游项目应按农业水电价格政策给予优惠。⑤人才流。政府牵头联系, 组织对乡村旅游管理人才进行培养, 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和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方式, 做好人员培训, 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⑥管理流。制定并完善相关政策制度, 制定乡村旅游服务地方规范标准, 促进乡村旅游的有序竞争和可持续发展, 确保游客和经营者双方的基本权益不受侵犯。建议成立乡村旅游发展专项领导小组, 做好政策制定、指导服务、年度考评、产业发展规划等工作。⑦信息流。开展乡村旅游旅游营销服务, 加大信息搜集和发布的力度。根据市场变化指导经营, 为经营户提供及时准确的旅游市场信息, 引导其向较高层次发展。
3.2 经济机制:延长产业链, 搞好循环经济
旅游能流是指伴随旅游活动产生的能量流动。从旅游开发和经营者角度而言, 某次旅游的能流是其组织完成一次旅游活动所消耗的人力和资源。用成本来衡量, 成本越低, 旅游能流消耗就越低。降低乡村旅游能流可通过社区产业引导, 协调旅游经济和传统产业经济的融合互动,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区经济模式[12]。以旅游六要素为指导, 延长产业链, 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以科技为先导进行技术改造升级, 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推进低碳旅游制度化建设, 低碳旅游管理, 开展低碳补偿旅游[13]。目前, 汤峪镇乡村旅游“农家乐”产业链构建路径可设定为初级农业生产 (游客观光休闲、采摘水果和农产品食用) —高级农产品 (加工成旅游商品销售) —生产农家食醋等 (加工剩余麸皮和玉米皮等的再利用) —发展养殖业 (生产食醋等的余渣) —生产沼气 (养殖业等产生的废物、游客产生的废弃物等) —接待客人照明、做饭等, 这样既节能增收, 又循环利用, 低碳环保。
3.3 约束机制:严格保护古镇原有风貌, 保护环境
政府预见性的干预是在旅游大规模开发前制定发展与保护措施, 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旅游收益[14]。在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时, 应注意文化流, 具备预见性、前瞻性, 严格依据《旅游规划通则》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规划。日本制订了较多的法律法规保护古村镇, 如1975年将“传统的建造物群”专门列入《文化财保护法》条例中进行规范保护[15], 而且在经济上政府给以一定的费用补助[16]。在规划前期进行旅游资源调查时, 对原有古民居、古街道、古树木等文化物质遗存进行编号统计, 挂牌保护;邀请有关专家参加旧民居和旧街区的改造, 修旧如旧, 凸显古镇特色。
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特别强调乡村旅游规划的重要性[17]。规划时要把保护环境放在首位, 增强垃圾处理能力, 实施垃圾集中处理措施;设计上下排水管道, 搞好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停车场, 设立明显的路线、路标、指示牌等。在规划时, 鼓励村民参与, 倾听他们想法和意见, 减少村民反感情绪和冲突行为;积极保护当地地方文化, 激发村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自觉抵制各种不良习气的影响。
4 汤峪镇“农家乐”可持续发展对策
【关键词】 “美丽乡村”建设 调研报告
【中图分类号】 G6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11-059-02
0
一、罗家坪村基本情况
罗家坪村位于株洲市攸县网岭镇东北部,由原罗家坪村、杨家洲、慈头岭村合并而来,全村共有44个村民小组,1111户人家,总人口4368人,土地总面积4422亩。近几年来,罗家坪村各项工作取得明显进步,先后获得“县新农村建设重点示范村”、“全国绿化小康村”、“省级卫生村”、“市五个好村党支部”、“基础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省新农村建设先进村”等荣誉称号,是湖南省首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之一。该村以水稻制种、规模养殖为支柱产业,并大力发展农村休闲旅游。2015年,全村实现总收入500多万元,村民年创收超200万元,村民们过上了较为富裕的生活。
二、罗家坪“美丽乡村”建设举措及主要成效
网岭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结合本镇实际,正在努力建设一批“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罗家坪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本次调查中,35.80%的村民对本村“美丽乡村”建设举措及成效是基本满意的,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各占被调查村民的19.75%、16.67%。由此可见,罗家坪村大部分村民对本村“美丽乡村”建设持肯定态度。村政府主要采取了以下四项举措建设“美丽乡村”,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因地制宜,注重科学规划
罗家坪村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在改革开放政策鼓舞下,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主要是在广东等省开的士)。乡村经济发展以劳务输出和农业为主,基础设施较落后,乡村经济发展受制约。第二阶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网岭镇抓住了攸县煤炭资源豐富这一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工业,完善交通网络,提高煤炭产量和运输能力,发展了经济,罗家坪村主动融入网岭镇经济社会发展潮流。第三阶段:二十一世纪初至今,罗家坪村又抓住了酒埠江风景名胜区这一丰富的旅游资源,依托优势经济基础和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特色农家乐旅游业,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村经济迈上新台阶。
2.发挥党组织带头作用,提高村民发展意识
罗家坪村各党员干部紧密联系群众,狠抓工作落实,指导村民活动,合理规划村庄建设,建设有乡村大舞台、农家书屋、青少年爱国训练基地等项目。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农民群众每家每户都形成一个接待点,提供吃住游一条龙服务,发展农家乐经济活动。帮助村民组织腰鼓队、舞蹈队,丰富农闲生活。资扩建敬老院、卫生院,完善医疗体系,涵盖了养老、医疗等各方面,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3.创新发展思路、变资源为财路
在农业方面,不忘以农为本,改良农田,推广种植良种水稻,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增收创收;在工业方面,网岭镇利用资源优势和政府打造攸县副中心的政策支持发展第二产业,兴办工厂,建设了网岭镇循环经济园,变废为宝,提高资源利用率,罗家坪村在网岭镇工业发展中首当其冲,获得了发展契机。同时,充分利用酒埠江风景名胜区资源,罗家坪村形成了包含住宿接待、美食游玩、农村娱乐等独具特色的农家乐。
4.着力开展宣传、树立良好形象
在村内,积极向群众宣传新农村建设情况,团结一心向前发展。投举办评选活动,评选出“五好家庭”、“道德模范”代表,扩大典型影响,提高榜样效应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向优秀学习的良好氛围。在村外,利用网络、报纸宣传罗家坪村美丽风景及建设成就,吸引大众前来旅游观光。
三、罗家坪“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株洲市从2014年正式启动“美丽乡村”建设,罗家坪村在短短的2年建设中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当然,建设时间短,问题也不少。根据问卷调查情况统计,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罗家坪村50%的村民认为本村的经济发展存在不足,63.03%的村民认为最大的困难是资金不到位,61.15%的村民认为饮用水不达标。总的来说,罗家坪村“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基础设施等建设资金供给不足
村内的基础设施和其它项目继续建设和完善面临较大的资金缺口。到底由政府来埋单还是由建设村自己来承担?如果由建设村自己来承担,资金又从哪里来?等等的问题还很多。“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现在除了市、区政府给予部分引导资金外,主要靠镇、村投入,由于网岭镇、罗家坪村经济实力有限,难以保证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有较大的投入,这直接影响到了工作的进展。
2.村民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尤其在文化活动方面,多集中在节日,不具有普遍性,次数少,且村民参与热情低。农民是村庄的主人,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是村庄建设理所当然的主体。但从目前的工作情况来看,农民群众参与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还未被充分调动起来,少数村干部还存在着畏难情绪和“等、靠、要”的思想,工作主动性不强。
3.村内政务公开和规划发展有待完善
部分村民对村内村务政策了解不够,理解不同,褒贬不一。不少村民对村内事物有个人的意见和建议,希望为村里的发展出谋划策,与村官们互相监督。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需进一步加强。近年来,由于承接如陶瓷、能源公司等大型工业企业,第二产业仍是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且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产品附加值低,利润低,污染重。旅游业,村办特色太少,没有形成对游客的吸引,只是周边游客在周末的闲暇度假,周一到周五景区基本上属于关闭状态,宣传力度弱。
4.生态文明建设治理体系亟待完善
由于发展中期煤矿开采过度,水资源与土地资源污染严重(水资源和部分庄稼已不可食用),罗家坪村承接第二产业转移也将加剧这一系列问题。村内垃圾露天焚烧,大气也遭到污染,主公路附近居民受灰尘影响严重。
四、罗家坪“美丽乡村”建设建议
1.因地制宜、完善规划
科学规划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最大的节约。要把规划摆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首要位置,坚持先规划、后施工。一是要凸显村庄特色,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千篇一律,要结合各村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发展、村民实际需要等。就罗家坪村来说,合理利用该地的煤矿和风景资源,大力发展相关产业并完善基础设施,发掘村内各项资源,形成了带有罗家坪特色的农家乐旅游。二是要突出产业支撑。把环境改善与资源开发相结合,做大、做强、做优特色产业(如罗家坪村的农家乐),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创业增收。三是要稳步推进。从农民群众反映最迫切、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改善和村庄道路等环境资源改善入手,按照“富规划、穷实施”的原则,实事求是地制订实施计划,稳步落实发展阶段计划。
2.整合资源、加大投入
美丽乡村建设必须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一是注重财政引领。尽快出台相关以奖代补配套政策,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吸引企业和个人集资融资。二是激发全村活力。可通过村民大会,全体村民参政议政,全力为联系村提供物质和智力支持设,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三是发挥主体作用。动员村民自筹资金,鼓励在外经商、工作或親属捐赠,支援家乡建设。
3.建章立制、长效管理
三分建、七分管,要使村庄环境管理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必须尽快建立美丽乡村管理的长效机制。一是尽快出台村民自主管理的管理考核办法。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二是加大监督和处罚力度。与村民签订“门前三包、门内达标”责任书,对乱倒垃圾、违反有关规定者给予警告或经济处罚,建立环境卫生巡查和评比制度,加强工作督查和通报并严格奖惩;三是长效实施好道德模范学习评选,树立模范形象,鼓励像榜样学习,提高道德素养。
4.深入宣传、营造氛围
广大农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因此,“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农民的积极参与。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宣传标语等途径开展声势浩大的宣传发动工作,使广大群众更直接、更生动地感受到建设所取的成效和带来的实惠,从而更自觉、更主动地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去。同时,还要加强对外宣传力度,提升对外形象。
5.重视生态,保护环境
其中43.79%的村民认为对“美丽乡村”的理解是改造村庄环境,可见一个村庄发展的首要就是当地的环境,村民对于环境也很看重。罗家坪村因为当地矿业工厂过多,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污染严重。应该要引起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应重视,调整产业结构,控制企业污染排放,关停整改重污染企业。大力净化水资源,改良土壤,兴建沼气池,使用绿色能源。要建立长效的生态文明体系,不仅仅只是改善当地的外表环境,而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1、乡村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消费形式。乡村旅游的主要消费群体是城市居民。
2、**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按照国家分类标准,**旅游度假区的乡村旅游资源涵盖了地理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遗址遗物、建筑与设施和人文活动6个主类、14个亚类、24个基本类型和48个资源单体。
3、**发展乡村旅游的两个游客资源。一是本地客源。拥有60万人口的武陵、鼎城城区周边,离城市中心不过20公里路程,同时,以乡村旅游景区为中心的“一小时交通圈”内,覆盖了约200万城镇人口。二是外地客源。**作为**旅游业的龙头,目前正在朝打造大湘西休闲度假旅游的龙头而努力。
4、发展乡村旅游既能拓展**旅游产业的发展前景,更能促进新农村建设,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
5、发展**乡村旅游有待解决的四个基本问题:一是对乡村旅游内涵的认识有待提高;二是对乡村旅游资源的认识有待拓宽;三是对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四是对乡村旅游的系统开发思路还有待进一步确立 。
思考之二:**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思路
1、树立“科学保护即开发”的乡村旅游开发理念。
2、以促进新农村建设为发展乡村旅游的目的。
3、政府主导整体规划**乡村旅游发展战略是首要工作。
4、建立多元化互利共赢的合作开发经营模式。
思考之三:发展**乡村旅游必须的配套措施
1、培育人才,提升素质,夯实**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第一,开展村民环保素养和文明素养培训,改善村民的`卫生习惯和行为习惯,培养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新农民;第二,开展旅游经营管理职业道德与基本常识培训,造就一批守法纪、懂技术、会经营、讲诚信的乡村旅游经营人才,进而扶持一批经营信用好、经营效益高、经济实力强、发展后劲足的乡村旅游户和企业组织;第三,开展新型农业技术知识培训,促进农业生产的改良与改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提高农业生产的收益水平。
2、制定标准,规范管理,塑造**乡村旅游良好品牌。一是针对**乡村旅游经营开发特点,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结合国家有关标准,制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并举的科学可行、简便易懂的**乡村旅游评价标准;二是制定并推行**乡村旅游接待证制度和乡村旅游经营户的信用考评和公示制度,促进经营户规范经营;三是针对乡村旅游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逐步完善相关法规体系建设与宣传;四是积极倡导与扶持乡村旅游协会、乡村旅游研究会等民间组织,制定互助合作规范和行业自律规范公约,促进乡村旅游经营者的自我提升与发展。五是建立由经营户代表、游客代表、旅行经销商代表和专家组成的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对**乡村旅游发展质量进行年度评审,促进**乡村旅游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进步。
户,了解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困难和期盼,了解并实地勘察旅游基础设施,帮扶乡村旅游的发展。现将体验的情况作一汇报:
一、两村的基本情况
板固村位于罗樟源的中部,距离市区约30公里,地处海拔800米的山涧峡谷地带,森林覆盖率达到96%以上,整个板固村就是一个天然的“大氧吧”,自然生态优美。总面积10平方公里,其中竹林面积5000余亩,同时也是衢州市的野生兰花保护基地。全村46户228人,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农家乐经营和毛竹、高山蔬菜、土种牛羊养殖等。现从事农家乐经营户13户,能同时接待680人就餐和100余人住宿,直接从业人员近40人,间接从业人员80余人,2007年接待23600余人,实现经营收入120余万元。
下呈村坐落于紫微山国家森林公园境内,由5个自然村组成,245户农户761人。境内有年接待游客达到10万人次的国家aaaa级旅游区----天脊龙门风景区,是衢州市重点旅游景区。依托旅游景区开展“农家乐”,现共有26家,可提供床位500张,直接就业人数60余人,日平均接待游客3000人次。2007年该村年“农家乐”收入达到3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3142元。在“农家乐”的发展带动下,村民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业,茶叶、高山蔬菜种植和土鸡、土鸭养殖业发展迅速,农副产品的销售产业也初具规模,带动了村民的经济发展。
二、体验衢江区乡村旅游的感受
1、各地乡村旅游如火如荼。2005年,在村支书傅梅英的动员下,板固村的3户农户自发开始农家乐经营,经历了怕经营到试经营再到爱经营,从不懂服务到学服务再到提升服务的转变。村民从观望到积极参与,2007年底发展到13家,而且还有继续增加的趋势,农家乐迅速发展,并向规模化、专业化、特色化发展,经营状况明显高于农户预期,并保持稳定的增长。下呈村由于依托景区,起步较早,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一半农户从事农家乐,全村农家乐的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30%。原来游客依靠单一的衢州市区和衢化职工发展到金华、杭州等周边地市;促销方式由口碑传销发展到旅行社组团旅游,旅游方式由原来的单一自驾游逐步提高了团队份额;从消费方式上由原来的定额价为主发展到以自报价为主,经营状况日趋成熟。由于农家乐更适于短途旅游,两村预计“五一”的长假变成3个短假将使当地农家乐更趋火爆。
2、乡村旅游给农民带来真正的实惠。一是农民致富了,板固村大部分农家乐经营户年收入超过10万元,不少农户放弃既辛苦又不稳的来料加工,投入到乡村旅游;二是农村发展了,板固村的农家乐不仅带动了周边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江西农村定期送土鸡,丽水的遂昌农村定期送猪肉过来,形成了乡村旅游的产业链;三是不出远门当地就业了,板固村的秋兰馆农家乐不仅夫妻当家,而且将外出打工的女儿也叫回来,忙时还动员亲戚帮忙,生意红红火火,村民安居乐业;四是环境改善了,农家乐的开办使村民认识到良好的环境是其收入的源泉,村民主动放弃造纸等污染环境的项目,还青山绿水本来面貌。
3、发展乡村旅游因地制宜各具特色。两个村充分利用各自的环境优势和区位优势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旅游,板固村利用自然生态优势发展小桥流水型农家乐,主要为衢州市民提供休闲度假场所;下呈村则利用天脊龙门景区的独特优势,主要为中短途旅游者游玩天脊龙门景区提供吃农家菜的服务。
三、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旅游接待设施有待完善。住农家屋是城市居民返璞归真的追求,但由于有些农户缺乏热水器无法洗澡、卫生间窗户没有窗帘布以及棉被厚度不够等原因,住宿条件还无法满足城市居民的基本需求;农户的碗筷消毒土法上马,洗净后用开水沸煮,缺乏消毒柜等消毒器械和措施;景区小卖部出现销售过期食品的现象。为此,农家住宿设施设备要从方便游客出发,以人为本,根据城市居民的需求和生活习惯合理安排设施和提供服务,增加舒适度和私密性,让游客真正有宾至如归的感觉;餐饮方面,既要在菜肴上突出“农”字,更要在碗筷等器具上讲究食品卫生,适当引进消毒柜等现代化卫生设备,让游客吃得放心。
为助力建成“六养胜地宜居潼南、决胜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我们以“促进乡村旅游、推动旅游扶贫”为主题,科学选题,精心组织,扎实、深入开展了旅游扶贫工作调研。现就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区充分把握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机遇,围绕美丽乡村建设,依托贫困地区优势旅游资源,发挥精品景区的辐射作用,带动农户脱贫致富,积极开展旅游扶贫工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旅游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2019 年,我区共接待游客预计将突破 1000 万次,乡村旅游已接待游客 722 万人次,约占全区游客接待量的 72%,实现综合收入 38 亿元,有力助推了脱贫攻坚。
(一)政策推动。全面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各项决策部署,出台了《重庆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潼南工作方案》《关于打造“六养胜地”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发展潼南全域旅游打造旅游业升级版实施方案(2018—2020 年)》等文件,进一步明确了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突破口,推动农村扶贫开发的工作思路,成立了乡村旅游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将太安镇蛇形村的香水百荷、太安镇罐坝村的现代农业、崇龛镇的菜花景区,确定为乡村旅游扶贫试点镇。
(二)资金拉动。按照市扶贫办安排部署,近年来,我区积极开展乡村旅游扶贫工作,累计投入专项资金 670 万元实施乡村旅游扶贫示范项目。一是投入 170万元,兴建了白沙村中央广场;二是投入50万元,为薛家、灌坝两村70家星级农家乐添置了床位、茶几、电视柜,解决了游客住宿难问题;三是投入 120 万元,为太安镇香水百荷项目建设停车场、观光道路等;四是投入 130 万元,为崇龛镇老店村玫瑰花基地打造观光带;五是投入 200 万元为柿花村油菜花基地、龙滩村油牡丹基地新修产业便道以及其他附属设施,该些项目的投入,有效改善了旅游项目的生产条件。蛇形村的香水百荷、灌坝村的现代农业以及白沙村的油菜花海,已经成为展示潼南旅游的窗口。
(三)景区带动。截止目前,全区建成乡村旅游扶贫村 5 个,打造乡村旅游扶贫片区 3 个,发展星级农家乐 70 家,推进农旅、文旅深度融合,突出“人文牌”“乡村牌”,高质量高品质打造“花漾潼南”“水韵潼南”“田园潼南”“乡愁潼南”四个系列节会活动,大力推进“赏花游”“古镇游”“红色游”“礼佛游”“养生游”,唱响“周末游潼南”文旅品牌,吸引游客到潼旅游消费,指导开办农家乐,并在各节会期间,在景区设置扶贫摊位,让贫困户优先销售土特产产品,在崇龛菜花景区打造潼南首个文创基地,吸引群众本地就业,提高辖区贫困户及回乡人员就业率,吸引游客到潼旅游消费,助推沿线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二、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投入力度较小。由于开展脱贫攻坚,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大多用于基础设施或综合保障政策,我区获取的乡村旅游资金仅有 2014、2015 年的 670 万元。市级安排的资金非常有限,区级也没配套安排,财政投入很小。
(二)旅游环境有待优化。部分景区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还不够完善、服务功能不够优化,尤其是乡村旅游区域的配套设施较落后,普遍欠缺优质整洁的住宿环境,不能较好的吸引过夜游客。
(三)旅游产品层次较低。我区乡村旅游产品大多由市场自发形成,经营者自己谋划、自行设计、自主建设,缺乏科学规划,发展水平不高。旅游产品形式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乡村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缺乏核心竞争力。
三、对旅游扶贫工作的建议
(一)突出特色,打造品牌。依托各地自然条件、人文特色、农业资源,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一是发挥潼南农业大区的优势,秉持“农业是根、文化是魂、旅游是路”的理念,构建“农业+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围绕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民俗,精心策划一批参与性强、趣味性强的活动项目,使游客在乡村旅游过程中,品尝农家风味、品读农耕文化,获得回归自然、放松身心的良好体验。二是延长产业链条,让游客白天观光体验,晚上聚会娱乐,延长逗留时间,增加旅游消费。三是推进旅游新业态发展,打造一批具备休闲观光、养生度假和文化体验等综合功能的高端产品,满足旅游市场的高端需求。
(二)规范管理,提升服务。注重对“吃住行”相关服务及从业人员素质的管理与培训,从而提升乡村旅游品质。指导新建星级酒店和优质民宿、农家乐,指导旅游企业丰富提升系列特色旅游商品,加强对全区的公共交通、酒店、餐饮等行业从业人员经营管理、食宿服务、接待礼仪、传统技艺、导游解说、文艺表演、市场营销等技能的培训,提升旅游服务意识,树立良好的旅游窗口服务形象。
关键词:县域,乡村旅游,空间布局,蒙自县
1 引言
2006年, 全国旅游宣传主题为“2006中国乡村游”, 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城市的生活节奏的加快, 人们对回归自然的渴望加重。乡村由于形成机制、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资源的不同, 民风淳朴、自然环境优美, 成为城市人向往的去处。很多城市人利用周末闲暇到周边乡村旅游, 回归自然, 借此释放压力, 体验农村人的生活方式, 体味农耕文化。乡村旅游成为现代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旅游是新农村建设一大有效举措, 它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乡村经济发展, 缩小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 促使城乡实现统筹发展。
2 乡村旅游概述
2.1 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 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民俗风情、生活形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等为对象, 利用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和组合产品, 集观光、游览、娱乐、休闲和购物为一体的一种旅游形式。它具有乡土性、知识性、娱乐性、参与性、高效益性、低风险性以及能满足游客回归自然的需求性等特点。经过了近几十年的发展, 乡村旅游已逐渐成为我国城市居民旅游与休闲的主流趋势。
国外的乡村旅游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 但大规模的开展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外特别是欧美一些发达国家, 乡村旅游已经日趋成熟, 并具有自己的范式, 同时显示出极大的发展势头和发展潜力。
相比之下, 国内的乡村旅游发展相对较晚, 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 但就近几年的发展来看, 势头良好, 不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具体实践上, 都日趋成熟, 极大地拉动旅游业的经济发展,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就目前来看, 我国乡村旅游体现为内涵式发展, 体现出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的巨大依托性, 而在地域的选择上主要倾向三种类型地区, 即景区边缘地区、老少边贫地区和都市郊区。
2.2 乡村旅游空间布局影响因素
(1) 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业的合理布局的重要因素。通常, 具有“垄断性”的旅游资源, 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并往往发展成为旅游业的“增长点”。正确认识和分析不同地区的乡村旅游资源品位、分类及规模, 是建立合理的旅游空间布局, 提高乡村旅游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
(2) 区位条件
区位因素是区位单位进行空间配置的外部约束因素。在不同的区位上, 资源分布、市场供求、交通条件等状况不同, 从而其区位利益就具有很大差异, 区位单位的布局状况也就不同。优越的区位条件为乡村旅游开发创造了良好的先决条件, 对旅游产品的形成、客源的定位以及乡村旅游空间布局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3) 客源市场
客源市场是指在一定时期内, 对某一旅游产品现实和潜在的总体需求。客源市场的准确定位对乡村旅游产品布局, 旅游产品容量的控制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 因为目标群体的旅游目的不同, 客源市场也呈分级分布。一般客源市场强度有随空间距离衰减的规律, 当然也因为交通条件的便捷程度、人均消费水平等其他的因素影响呈局部增长。因此确定主要客源市场, 提出针对性的服务, 可以提高乡村旅游效益。
(4) 交通条件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 时间观念加强, 旅行时间和距离成为选择旅游目的地的衡量标准之一, 交通方式和交通便捷程度列入旅行考虑因素。乡村旅游相对于城市来说, 交通方式较少, 交通便捷程度较差, 交通条件成为乡村旅游的重要影响因素, 也是乡村旅游布局中应重点考虑的一个因素。
2.3 乡村旅游空间布局模式
目前, 乡村旅游空间布局模式依据区位条件、旅游资源、客源市场和交通条件等主要分为四种类型, 即都市依托型、景区依托型、村镇依托型和基地依托型。
在乡村旅游空间布局模式的选择上, 呈层级式发展, 分别为全国、省域和市域 (县域) 三个级别。乡村旅游的空间布局模式因为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区位条件的不同, 客源市场的定位及旅游政策的各异, 在不同的层级承担不同或相同的空间布局模式。如从全国范围来看, 云南大理乡村旅游布局模式依赖大理历史文化名城属于景区依托型, 在大理市域内, 大理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资源属于都市依托型或依靠其他次一级知名度的景区形成景区依托型或其他乡村旅游空间布局模式。同时, 乡村旅游空间布局与乡村旅游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 不同的乡村旅游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空间布局模式。这种动态的发展布局在本次探讨中不予考虑。
3 蒙自县乡村旅游资源分布及特征
3.1 蒙自县概况
蒙自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 红河州东部, 是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州府驻地, 地处珠江与红河分水岭两侧。东西最大横距61.3千米, 南北最大纵距62千米。东邻文山县, 南接屏边县, 西连个旧市, 北与开远市接壤。北回归线从境内鸣鹫镇小坝心、西北勒乡苏租、文澜镇大台子、雨过铺镇新光、长桥海东坝穿过。
云南省旅游分为六大片区:滇中片区、滇西北片区、滇东南片区、滇西南片区、滇西片区、滇东北片区。红河州地处滇东南片区, 属喀斯特山水文化旅游区。根据《红河州旅游总体规划》所提出的发展战略“两纵两横、五个片区、两个集散中心、五个旅游精品”, 五个片区又分别分为建石片区, 主要以丰富多彩的城邦文化吸引游客;弥泸片区, 以红河溶洞著称;个开蒙片区, 因近现代历史遗迹远近闻名;红河南岸片区, 拥有元阳梯田、红河谷等自然生态旅游景点;河屏片区, 是对外联系的边境。蒙自位于个开蒙片区, 是全州及东部旅游区的集散地 (图1) 。
蒙自是昆河国际经济走廊中心节点、滇越铁路与泛亚铁路东线贯穿县境、昆河高速与广临高速在县内交会、计划新建红河机场在蒙自境内。因此, 蒙自具有非常优越的乡村旅游区位, 周边旅游资源丰富。
3.2 蒙自县乡村旅游资源
蒙自是滇南第一大坝子, 是北回归线上资源富集、最适宜人居的绿色家园, 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
(1) 自然资源
蒙自乡村自然旅游资源主要为特色鲜明、种类繁多的农产品, 如果蔬资源中的石榴、大枇杷、小红枣、水蜜桃等, 万亩石榴园历经700个春秋铸就了中国石榴之乡——蒙自。水域风光以长桥海湿地景观为代表, 各种水库和具有一定历史的龙潭水资源等分布较多。蒙自有干热坝区人工林分布, 如草坝有风景林、防护林及旱生植被等森林资源。
(2) 人文资源
蒙自乡村人文旅游资源包括以乡村农耕文明与乡村生活景观为核心的资源体系, 以及诸多的历史、文化、遗址等资源。如芷村查尼皮中共云南省一大会址、蒙自县革命烈士陵园、胡志明故居、永宁彝族花灯传习馆、新安所古井桥、碧色寨、新安所古镇、蒙自法兰西风情的法式建筑、周家住宅、民间工艺新安所刀烟等。
(3) 乡村旅游资源特征
(1) 资源类型丰富。蒙自资源类型丰富, 有省级重点文物——一万年前的古人类文化遗址——马鹿洞;有充满浓郁西欧风情的建筑群, 哥胪士洋行、海关和法国花园等, 还有风光秀丽的南湖和多处休闲广场;碧色寨村历史文化悠久, 北回归线穿越境内, 是有名的历史文化名村。有万亩石榴园以及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等。
这些资源共同决定了蒙自乡村旅游资源差异化程度高, 同时也便于确定优势旅游资源类型。
(2) 乡村旅游资源独特性强。蒙自乡村旅游资源独特性强, 万亩石榴园是云南省重点打造的乡村旅游景点之一, 被誉为中国石榴之乡;过桥米线在全国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山林田园的各种瓜果采摘活动四季不断, 月月有新品, 年年有特点。蒙自乡村旅游资源具有品位高、开发潜力大的特点。彝族花灯舞文化、汉族洞经音乐等独特的民俗文化资源可以成为蒙自乡村旅游文化传承与体验的重要内容。
(3) 乡村旅游资源分布相对集中。蒙自乡村旅游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呈整体集中, 局部相对集中的格局。乡村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坝区, 相似性资源相对集中, 有利于形成凝聚力以增强旅游的吸引力。
4 蒙自乡村旅游空间布局
4.1 空间布局模式选择
蒙自县是著名的石榴之乡, 在整个云南省省域范围内, 蒙自乡村旅游的总体布局采用基地依托型布局模式, 以万亩石榴园为旅游基地, 依托石榴基地的辐射效应带动整个蒙自县域的乡村旅游。为了实现进一步的乡村旅游规划, 将蒙自县域划分为以下三个区域, 分别应用不同的空间布局模式。 (1) 蒙自县东南部城乡民俗体验区。 (2) 蒙自县东部宗教文化区。 (3) 蒙自县东北部生态与文化休闲度假区。
蒙自乡村旅游主要以区位条件、乡村旅游资源、地域文化为基础, 依托坝区的农村村落与文化资源以及农业种植和森林资源进行布局, 从县城到坝区逐渐向坝区周边辐射。县域乡村旅游空间采取“113”的规划布局, 即一城:蒙自县城综合旅游;一环:串联蒙自县城及各功能分区的旅游大环线;三区:都市依托型——东南部城乡民俗体验区、村镇依托型——东部宗教文化区、景区依托型——东北部生态与文化休闲度假区 (图2) 。
4.2 分区内容
都市依托型——东南部城乡民俗体验区:以万亩石榴园为承载面, 整合村镇如龙潭村、新安所古镇等, 依托蒙自县城, 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规模化发展的乡村旅游大平台。主要包括花果飘香游 (万亩石榴园) 、红色记忆游 (芷村镇) 、东盟国际饮食文化城 (美食城) 、乡村古镇游 (新安所古镇) 。客源市场主要定位于蒙自县城城市居民休闲的“后花园”, 客源呈圈层结构, 内圈层为蒙自县城游客, 中圈层为整个红河州游客, 外圈层为整个云南省甚至全国游客。
村镇依托型——东部宗教文化区:以攀枝花村军华寺为代表, 整合周围乡村村落与民俗民风, 构建一个完整的宗教文化体验区。主要内容包括宗教文化游 (军华寺) 、农业研发基地 (东山水厂) 、壮乡生态园 (文澜镇) 。这个区域主要是依托自身原有民俗文化及特色, 对资源进行整合, 形成内涵式发展。客源市场主要定位于省内外旅客及宗教文化研究者。
景区依托型——东北部生态与文化休闲度假区:包括长桥海湿地及其周围的田园果树、特色民俗村落如永宁村、映月村等, 景区发展中引入村落历史、节庆文化, 采用“景区+文化”发展模式, 打造生态与文化休闲度假区。主要包括滇南水乡游 (映月村、永宁村) 、安养中心 (雨过铺镇) 、民族生态运动场 (草坝镇) , 是长桥海湿地景区的伴生物, 主要客源为旅游观光客, 初游率高、重游率低, 是典型的“搭便车”式的观光旅游, 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上需注重与长桥海产品的差异性。
5 结论
综上所述, 乡村旅游空间布局模式选择上要充分考虑旅游资源、区位条件、客源市场和交通条件, 选择合适的空间布局模式。在空间布局模式选择上, 注意空间布局的层级性, 采取宏观、中观、微观的眼光分析定位。不管是选择哪种空间布局模式, 都应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乡村旅游空间布局是乡村旅游规划中重要的一环, 然而乡村旅游空间布局在不同的乡村旅游发展阶段呈动态变化, 所以乡村旅游规划应该与时俱进。
云南是全国著名的多民族省份, 旅游资源丰富, 景区知名度高, 具备乡村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 准确定位乡村旅游空间布局, 使云南乡村旅游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李德明, 杨开福.我国乡村旅游研究进展及其展望[J].皖西学院学报, 2006, 22 (5) :122-125.
[2]幸岭.云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 2008 (5) :138-141.
[3]盘晓愚.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阶段和新趋势[J].河北农业科学, 2009, 13 (9) :87-88.
[4]刘树花, 李永文.乡村旅游与城乡一体化互动研究——以沂水县院东头乡为例[J].鲁东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24 (4) :363-366.
[5]曾天雄, 罗海云.乡村旅游与城镇化的互动研究[J].经济研究, 2006, 6 (1) :59-61.
[6]姜辽, 赵瑞, 张述林.重庆市乡村旅游空间发展思路探索[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8, 20 (4) :107-112.
[7]蔡卫民, 熊翠.湖南省温泉休闲度假旅游空间布局研究[J].经济地理, 2010, 30 (4) :688-692.
【乡村旅游调研方案】推荐阅读:
乡村旅游项目调研调查问卷09-09
发展乡村旅游资源的调研报告09-17
政和县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调研报告07-07
乡村旅游案例解析12-11
乡村旅游发展情况小结07-04
乡镇乡村旅游年度总结10-03
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10-08
乡村旅游工作汇报材料11-01
乡村旅游培训班12-04
乡村旅游未来发展前景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