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

2024-08-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共8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 篇1

实验方案

一.课题提出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阐述了数学教育应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这标志着数学教育正发生着“从知识本位到学生发展本位,从封闭性到开放性,从强求统一到注重差异”的重大变革。

如何在《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思想的指导下,探求适宜小学生终身发展的数学教育方面的有效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最大效能地实现《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多元的教育目标,是当前我所从事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也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不仅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还影响着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抓住数学改革的契机,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教学,由于一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因此,一些学生在心理上对教学内容有畏惧甚至抵触的心理。一些学生数学成绩不好,并不是因为智力因素,数学学习不佳,心理因素占主导地位。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针对这一特点,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采取有效策略,努力消除学生畏惧甚至抵触的心理。比如,在讲解数学定义与术语时,笔者根据教学内容,有效地引入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事件进行教学内容的补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还加入学生喜闻乐见的图片,强化这些内容。另外,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枯燥的数学术语变成生动的教学内容,笔者还根据教学需要,将PPT引入教学中进行教学手段的设计,用讲故事的方法,把生活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与数学教学内容相结合,并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故事的亮点与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进入数学天地,在潜移默化中对数学产生兴趣,进而深入探索和学习。

小学高年级数学与低年级数学不同,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内容更侧重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逻辑概念和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进行教学设计,以丰富内容为侧重点,讲解应用题,多用趣味性题目进行引入,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去思考题目,开阔学生的视野,更多地关注数学知识的整体性,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魅力。在教学中,笔者在讲解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时,引入大量真实数据,提问,让学生思考一下地毯的花纹与图案。同时,笔者还利用教具,将一些美丽的地毯图案展示给学生,并为学生简单地讲解了其来源与风格,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随后,开始进入正式理论知识教学。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前,已经得到了一定的信息,在丰富的铺垫下,思维就可以快速地进入教学内容,兴致勃勃地进入学习状态。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内容的含金量,笔者还喜欢将一些数学史料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内涵很值得去了解,不是一堆无趣d数字理论,不要有畏惧甚至抵触的心理。

二、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来说非常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不断创新思维,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多让学生“想一想”“试一试”“议一议”,鼓励学生“做一做”,让学生从过去被动的学习状态中走出来,主动地探索,并体验动手实践,“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有充足的时间与机会去融会贯通,自己思考,而不是一味地死记题型,能够把所学的知识理论真正理解,在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进行交流与探讨,尝试着自主探索,更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梯度化教学设计,不仅要让学生熟悉数学符号,还要让学生熟练运用符号,学会运用数学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如,在图形的学习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效率,笔者采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进行演示,多媒体课件教学的优势在于可以将传统板书很难体现的空间感,通过透视图与动态演示全面地体现给学生,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意识,还有利于学生直观感受,形成空间思维模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更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不同的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模式,多进行教学拓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丰富教学内容;设计出符合学生心理的教案,注重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丰富教学手段,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钟伟林.用故事演绎数学教学的精彩:例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故事[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0(3):327-328.

[3]黄宗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有效学习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性;课堂教学

【中国分类号】G623.5

引言:小学数学课程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学科,就有基础性、普及性及发展性的特点,小学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们掌握生活和学习中所需的数学知识及技能,也是为了通过学习数学培养同学们创新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本文对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概念、小学数学的教学特点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性性策略等方面做了简要概述和讨论。

一、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概念

众所周知,师生们的对话、互动学习及问题探究都是在课堂上进行的。教学总体来说是指教和学相结合、相统一的活动,课堂教学是指在以班级为单位授课的情况下,通过课程内容,老师和学生双方进行共同参与,交流互动的一个过程。在这个活动中,既要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又要使教师实现自我的价值。

二、小学数学的教学特点

处于小学阶段的少年儿童,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和期望,但他们意志品行还不成熟,自制力比较弱,注意力不够持久和稳定,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对事物的认识带有很浓的情节色彩。这些心理特点影响和制约着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使其有一定的特点。

1.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儿童时期对数学的模糊概念基础上的。小学生在儿童时期对数学的概念已经有自己的生活经验,例如对不同种类物品大小、多少、长短等有一定的认知,这使他们对数量、形体有模糊和零散的概念,这些为他们对算学算理及构建数学知识奠定了基础。

2.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在解决问题和探索操作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思维活动。儿童的数学思维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大和生活经验的丰富而增强的,低年级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高年级时逐渐使用抽象思维。因此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做数学”,通过让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各个阶段,即在问题指引下,提出猜想、设计方案、动手操作、互相交流、归纳总结等学习数学的环节,来建构数学知识和提高数学能力。因此,小学数学的学习活动,“解决问题”始终贯彻全过程,并逐步养成理解概念、练习计算、探索规律及空间概念的能力。

3.小学生的数学学习需要他们在老师的有效指导下进行。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他们在自己的童年生活经验基础上重新对数学进行认知的过程。但是,他们经验不够丰富,意志力比较薄弱,这就需要老师的有效引路和导航。

三、有效性课堂教学的策略探究

小学生的有效性数学教学的主要场所还是需要课堂上进行的,教师有计划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前提是有效性备课。课堂教育的有效性离不开有效的课堂教学的落实和实施。以下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进行探讨和分析。

1.情境设计可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设计情境教学,可以激发小学生们的兴趣情感,发挥其主动学习性。课堂教学情境主要包括语言文字、图表、图像、实物材料、人物动作人际关系等,是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利用立体感、质感较强的教学工具营造生动有趣的数学学习环境的过程。有效的学习情境可以引起小学生的兴趣情感,增强学习材料的直观感,培养他们的数学感知力,增强对数学认知的心理反应,激发潜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情境设计要具有生活性,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由于小学生的感性经验不够丰富,抽象思维度不高,在课堂教学情境设计中还要直观形象,可以有效的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还要具有数学学科性,要体现数学学科的特色,突出教学重点和紧扣教学内容;数学教学情境设计还要具有引出数学问题和启发同学们思考的效果,提出的数学问题要具有目的性和启发性,独特性和新颖性,可以结合当下的生活环境,提出具有现代化信息的启发问题。

2.有效的提問和讲授是有效课堂教育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老师的提问和教授是衡量教师教学语言和教学艺术的方法之一。老师在授课中会通过提问引出授课主题和启发同学们的思考,有效的提问需要具有层次感和把握适当的时机。讲授法是数学课堂教育中最早的方式之一,可以在经济有效的向多人传授数学知识和概括数学方法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有效的帮助同学们建立知识网络,但是由于学生处于被动静听的状态,所以老师在讲授过程中要结合提问,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在讲授过程中,要注意把握讲授内容的难度和容量,遵循学生注意力的规律,小学生的注意力一般都比较短,数学课的重点和难点应在课堂前15分钟进行,讲授还要注意保节奏性,使用富有很强感染力的语言,注意抑扬顿挫,轻慢缓急,授课节奏要和授课内容的难易程度相结合。在授课结束后,老师还应该及时对学生掌握的学习内容进行反馈,有针对性的展开课堂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3.采用有效的探究教学法。探究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采用探究型教学法对于数学教学有很大的帮助。老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提出相应的能引起同学们兴趣的问题,让学生们对其进行操作和探究学到数学知识,增强数学运用能力。在探究过程中,要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老师多给学生自主交流的空间,及时对同学们的探究方法进行指导,还要要珍视探究中学生们独特的感受、理解和体验,鼓励他们互相交流和质疑,尊重他们的探究成果,进行及时评价和鼓励,着眼于学生们基本素质的提高。

四、总结

判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标准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要一视同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满足不同的学习要求,使每个学生都有进步和发展。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参考文献

[1]杨洁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高效性的实验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2]刘珍.信息化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

[3]胡跃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轻负高效”策略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08:145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 篇4

开 题 报 告

建湖县森达实验学校 韩朝平余荣军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教师全面认识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价值。

2、通过调查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和其他教师的教学案例,探索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有效提问的策略。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设和谐的生态课堂。

二、课题研究内容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现状调查及其分析。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只有通过深入课堂进行调查,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对课堂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才能为我们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依据,指明方向。

2、有效性数学提问与教师教育观念的相关性研究。

有效的数学课堂提问可以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能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然而在我国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却存在很多不足,其原因之一就是教师的教学观念存在误区。所以我们将通过对教师观念的相关性研究,提高教师课堂提问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教师数学课堂提问方法以及策略的研究。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数学的魅力所在。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交流的双边互动过程,也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基本环节。课堂提问设计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所以我们希望通过教师数学课堂提问方法以及策略的研究提高教师的提问艺术。

4、小学生提问能力培养的研究。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学会提出疑问,充分体现“让学生自主探索,成为学习主人”这一新课标的理念。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也提出问题,但学生总是被动接受思考。反之,如果让学生也有机会成为“问”的主体,那么,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将大大激发。所以我们课题组将对小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作更进一步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中国传统的“启发式”教育理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告诫他的学生的一句话,道出了他所主张的“学思结合”教学思想。怎样使“学”的过程成为“思”的过程?这便又是孔子“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学习离不开启发诱导,相机提问。因此,提问在课堂教学诸多因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苏格拉底的教育理论

苏格拉底认为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他认为知识是可以移植的,可以由教学过程直接转入学生的心灵。教学过程仅仅是教师协助学生产生某一概念的过程。所以教师的任务不在于臆造和传播真理,而是要把存在于学生内心的知识导引出来,变为学生的实际知识与技能。由此可见研究提问的有效性就十分重要了,好的问题就是好的接生婆,能更好地帮助新思想的诞生。

3、课堂教学论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课堂教学论中指出设计课堂提问必须以认识论为基础,以《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知识体系为依据,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思维的关键点上提出问题。

4、“问题”的心理学分析

有效性问题有助于摆脱思维的滞涩和定势,促使思维从“前反省状态”进入“后反省状态”,有效性问题的解决能带来“顶峰”的体验,从而激励再发现和再创新,有效性问题有时深藏在潜意识或下意识中,“顿悟”由此而生。

四、课题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在班级教学的动态环境中、实践中具体研究如何转变学习方式;

(2)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有关学习方式转变的文献进行学习和探讨,以促进课题在我校的深入发展;

(3)案例研究法:对教学中转变学习方式而取得成功和失败的相关案例予以研究和探索,从而建立富有实效的开放性、探究性、综合性的学习方式;

五、课题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按三个阶段逐步展开。

1、准备阶段(2011年2月~2011年6月)主要工作:

(1)申报课题,确定实验班,制定课题方案及实施计划。

(2)召开课题组会议,学习讨论研究方案,明确研究思路,落实研究任务。(3)查看搜索相关文献资料,把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4)调查教师课堂提问现状及分析(前测)。

2、实施阶段(2011年7月~2013年1月)主要工作:

(1)课题组教师按实施计划进行实验。

(2)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

(3)召开课题研讨会,举行教学沙龙活动,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论文比赛。

3、总结阶段(2013年2月~2013年6月)主要工作

(1)调查教师课堂提问现状及分析(后测)。(2)撰写研究报告。

(3)完成课题实验,完成各项成果资料工作,做好课题研究的结题和成果论证工作。

六、课题研究人员组成及分工

姓名 韩朝平余荣军 职 称 中高 工作单位及职务 森达实验学校校长

学术专长 教育管理

课题组中的分工

课题负责人 负责课题指导

负责课题指导

负责课题申报、研究及结题报告的撰小高 森达实验学校教科室副主任 数学教学

写 森达实验学校

王吉明 曹兆文 夏玉良 徐友萍 李文娟 陈步珍 小高 小高 小高 小高 小高 小高

数学教学

教导主任

森达实验学校总务主任 数学教学 森达实验学校教导副主任 数学教学 森达实验学校数学教研组长 数学教学

森达实验学校教师 数学教学 森达实验学校教师 数学教学

负责各阶段的计划与总结 负责课题经费的筹措与管理

负责课题的调研、整理资料

课题会议记录

负责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存档

负责研究报告的形成

七、完成本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在进行这项研究之前,课题负责人及所有课题组成员都曾参与了县思者足音《有效提问—引领有效课堂的翅膀》的校本教研研讨,其沙龙纪要在《小学数学教育》上发表,对课题研究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此,课题负责人有能力承担该课题的研究。课题组成员都是教学第一线的老师,他们的参与是对本课题的有力支持。

2、我校拥有一支强而有力的数学教师队伍,全体数学教师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完整的科学文化知识,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精湛的教育教学业务能力以及健全的生理心理素质,教科研意识强烈,有敬业精神。另外,还拥有一批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观念新颖,在市、县各类评优课中屡获好评的优秀骨干教师,他们在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方面都已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3、本课题理论框架论证较为充分,研究设计较为严谨,这是我们研究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和保证。参与课题的老师对自己的课堂将进行录音、分析,逐步建立资料库,拟对数学课堂中的提问环节进行具体研究,以便于找出现有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努力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提高课堂效益。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 篇5

一、课题的提出

1、社会发展需要数学教育改革

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数学学习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学会建立数学模型,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然而,在我们之前的数学教育中,数学在某些方面成了封闭的系统,成了固定的逻辑联系。不是数学成为人的工具,而是数学教育使人成了数学的工具,成了解题的工具。因此,面对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面对需要每个人发挥创造力的现实社会,我们只有改进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才能使数学教育适应社会的需要。

2、课程改革对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要求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标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们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其有效性势在必行。

3、我校目前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及时需要改变

目前我校数学课堂教学,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教学中的低效、无效现象还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前有部分教师缺乏理论支撑,在教育教学观念上,往往还停留在“讲授——接受”的层面上,拿着新教材,唱着老歌谣。学生的能力、素质得不到充分的发展。

(2)不能结合实际,因材施教,照搬照抄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案例,不管本地实际,不研究学生特征,教学时心中无学生,满足于是否把教案完成了,忽视学生的动态生成,呈现一种教学形式化的趋向。

(3)课堂效率不高,导致学生的作业量增加。大量的作业,给学生加重了课业负担,同时也使得教师陷于繁重的批改任务之中,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教学,研究自己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形成一种教师越忙、学生越苦的现象。

综上所述,开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的研究,能促使教师从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揭示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途径和方法,改变以往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这对于提高课改的实效性、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以及促进学校发展都具有很高的实践意义。

二、研究的目的 基于新课程理念、教育的建构主义及教育实际情况三大理论基础,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引导,进行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性的研究,转变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提升教学水平,促进专业发展,最终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实施的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丰富理论,提倡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紧密结合,积极参与。

2、科学性原则。研究中所探索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必须是符合学生心理、认知规律的科学的方法。

3、整合性原则。新课改理念下的有效教学策略,必须对各种先进的教学理论进行整合、对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整合等。

4、主体性原则。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5、可操作性原则。有效教学策略必须具有可操作性。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概念的界定:

教学:按师生关系的角度来说,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活动,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活动;一种认为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交互作用,是师生双方的矛盾和依赖的过程。我们认为,教学是由教师引起的、学生主动学习的师生双方的交互过程。

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有效教学首先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其次关注教学效益;第三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第四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最后,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教学策略: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有效性教学必须为实现这个理念服务,是教师为了实现这个理念而采取的教学措施。

2、研究的内容:

(1)有效的情境创设策略(2)有效的课堂提问策略(3)有效的活动教学策略(4)有效的课堂练习策略(5)有效的课堂评价策略

五、研究方法

(1)调查法:对课堂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建立课题实验的现实基础。(2)文献法:查找已有的与有效教学策略相关的文献、资料、成果,进行验证和实践。(3)观察法:通过观察了解学生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对学习产生的变化作出客观的评价。

(4)行动研究法: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改变一定的教学方法模式,其目的是把实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落实在新课程优化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上。

(5)对比法:设定实验班级,进行过程性与终结性的对比。

(6)经验总结法:运用经验总结法来构建开放的、多元化的、有效的课堂实施和经验。策略,并推出一批有推广价值的实施方案。

(7)案例分析法: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来构建具有本学科特色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并探索出有价值的研究经验。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和措施 第一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0月)提出课题,设计方案阶段 阅读有关资料,提出研究的目标和任务,设计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写成课题设计方案,明确课题组成员的具体分工。第二阶段:(2009年11月~2012年4月)进行研究,具体实施阶段

1.加强学习,建立健全学习研究制度。

应健全学习研究制度,制定好每学期的课题研究工作计划。2.认真做好搜集、积累和整理资料工作。

要重视日常的搜集和积累,有针对性地搜集和积累;可以从看书阅览材料中搜集,也从教育教学实验中搜集如备课、研究教材、分析学生、设计实验课,编拟的教案、记录等;还应从上课的实践中搜集和积累。建立教例撰写制度,开展案例研究,探索教学过程中所体现的教学效果分析等。还可以从评课中、作业、课外活动及课外调查中搜集和积累资料。3.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切实提高研究质量。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最基本的、最有效的教学形式,是实验研究的最实在、最丰富的实践活动,每一位实验教师都应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研究,重视上好每节实验课。要重视实验教学的备课工作,努力上好每一节研究课。

4.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活动,提高课题研究水平。开展多种教科研活动,是推动科研工作深入进行的重要措施。课题研究活动有优质课评选和交流活动;教改前沿性问题、热点问题的研究课,以及围绕这些热点问题而开展的网络研讨活动;优秀教学设计评比等活动。以上活动应分或学期做出工作计划;订出内容,提出要求,安排好研究活动时间等。同时也要写好阶段性小结。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的研究》课题组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 篇6

江山市卅二都小学数学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 在新课程理念的感召下,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性变革,有效的课堂教学正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焦点。但由于我们的新课改实施的时间还不长,有些教师还不能深刻地领会新课程的新理念,很好的运用教学新策略,致使目前不少的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走形式。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问而提问,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合作而合作,为了练习而练习,更多的只是因为要“体现新理念”而走走形式,做做样子而已,这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因此,如何让我们的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或技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进行之时,讨论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基于此背景,我们提出“小学数学课堂 教学策略有效性的研究”的课题,试图通过研究,实现课堂教学策略最优化。

二、国内外综述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 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西方比较有影响的教学理论与模式,如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克拉夫基的“范例教学”,维果茨基的儿童最近发展区和最佳教学阶段学说,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和布鲁姆的目标分类说等等,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对教学有效性的探寻。国内有效教学的研究始于20 世纪90 年代下半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崔教授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的界定,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一是“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二是“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三是“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四是“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五是“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在有效教学的行动研究中,我们认为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实验独树一臶,经过长达10 年研究形成的报告及叶澜教授完成的《重建教学价值观》《重建教学过程观》《重建教学评价观》,对有效教学的研究提供了极为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三、理论依据 2

1、建构主义理论。该理论对发展和完善我国的课程和教学理论、指导和促进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灵魂就是认为,人的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的,指出教学应当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而不是要求他们复制知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与可能。小学数学课程教材实施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研究,就是将这一先进的教学理论实施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充分发挥其指导意义。

2、有效教学理论。该理论源于20 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

3、儿童心理学研究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根本动力是儿童心理内部矛盾,即儿童的需要和儿童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学生能否掌握知识技能,既依赖于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也依赖于学生能否产生生动的学习活动,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不是简单地“授予”或“移植”,而应是在了解儿童的基础上引发他们的兴趣,激发其参与学习活动的动机,引导学生在亲身参与的各种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能和形成个性。

四、研究目标

1、通过实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帮助教师自觉地、有目的地控制和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数学教学效益和质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情境创设、课堂提问、合作学习、习题设计有效性的教学策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数学课堂教学环境,创设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肯钻研、善思考、勤探索的科学态度,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氛围中,得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通过实验,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发挥实验班的辐射作用、示范作用,带动其他教师运用研究成果,开展教学活动,进而推动我校教改的深入开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五、研究内容 随着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方法、手段也随之发生的变化:以往的教师“满堂灌”变成了学生的“自主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更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更好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然而,反思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与浮躁,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3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1、创设的情境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情境的兴趣指向性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原有知识、技能和年龄、心理发展的特点,创设他们感兴趣的,能激发他们求知欲的情景。[案例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导入情景创设:

1、出示图片:

2、师:小狗和小兔要进行一次跑步比赛,他们绕上图中两个不同的场地同时出发,最后两人几乎同时冲过了终点线。小猪裁判也说不出谁最先冲过了终点,就判定两人并列第一名。可是小狗和小兔都认为虽然同时到达终点,但自己跑的路程要远些,自己才是第一名,于是他们就争吵了起来。这可让小猪裁判为难了。同学们,你能帮帮小猪裁判吗? [案例2]《圆的周长》导入情景创设: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 生1:听过。生2:都不知道听过多少次了,还讲这个故事。(悄悄地)师:动物王国又要举行一次龟兔赛跑,这一次比赛是在一个圆形的场地跑进行的……(引出圆的周长)。(虽然教师讲的有声有色,学生却没有多大的兴趣,整堂课效果不佳。)[分析]:合理、适度的情境,能有效的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1]是三年级的教材,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小动物赛跑的情景,富有童趣,比较符合这一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所以学生的兴趣很高,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小狗和小兔吵架的原因正是本节课要探索的问题。可[案例 2]中“童话情境”却为何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呢?儿童不是最愿意到童话中寻找自己的幻想吗?我认为其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这位老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没有认识到:处于不同学段、不同心理阶 4 段的小学生,对情境的兴趣指向存在差异性。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喜欢童话之类的情境,而高段的学生更喜欢直观性,探究性的情境。[思考]:小学生由于认知发展、心理年龄特点等原因,的确需要生动、有趣的情境。但“生动、有趣”并不是有效情境的标准。关键是这些情境是否符合他们的“胃口”,能否激发学习的欲望,有效促进学生“快乐、有效”的学习。只有基于学生实际、有助于学生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的情境才是有效的情境。

2、情境创设要以生活体验为出发点。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能够解决生活当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生活实际中选取一些与数学相关的实例或模拟情境,能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产生解决问题的迫切欲望,激发学习的兴趣。[案例3]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有位教师在教完“圆、角、分的认识”之后,创设了一个去超市购物的模拟情境,让学生扮演售货员、顾客,进行小物品的买卖。[分析]:在教学中,该教师创设了一个购物的模拟情境,让学生体验实际生活。我想,通过该活动,能使学生更好的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能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思考]:有时,学生由于经历有限,缺少某些生活的经验,给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这时,教师就要创设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及时进行补充,以亲历生活体验为出发点,以回归生活应用为着陆点,这样的数学情境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习、发展。

3、情境创设要力求真实。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境创设中,强调创设尽可能实在的真实情境,因为真实的情境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案例4]有位年轻老师。上完平均数的意义后,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师:大家想去春游吗? 生:想!(大家异口同声地大声回答)师:出于安全考虑,学校只同意我们在江郎山、仙霞关、浮盖山、月亮湖四个景点作一选择。老师考虑了一下,决定选择游客最少的一处作为我们春游的景点。我想请同学们帮忙完成这项工作。接着,老师出示了各景区最近一周的游客人数统计表,让学生计算各景区最近一周平均每天的游客量。整堂课,学生们都非常活跃,学习积极性很高,也取得了较好的学校效果。但在下课之后,当学生知道刚才老师说的都不是真的,大家都表露出了失望的神情。[案例5]同样也是“平均数的意义”的教学,某教师在本节课的前一周有意的安排了一次以小组为单位的班级歌咏比赛。在教学中,他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上周歌咏比赛的成绩已经出来了,请同学们来看看哪个小组的成绩最好。出示: 组 别 评委1 评委2 评委3 评委4 5 第一组 96 94 97 94 第二组 95 96 96 92 第三组 94 95 97 94 第四组 96 94 96 93 [分析]:情境[4]编造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情境——春游,让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让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从设计意图分析,是好的。但这毕竟是一个“假情境”,可以想象,以后学生面对这种人为编造的“假情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问题的主动性是不可充满激情的。而在情境[5]中,教师创设的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过的生活情境,他们一定急于知道比赛结果,这就能很好的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更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思考]:最优化教学是教学活动的理想目标,良好的情境创设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但教学过程受到教师、学生、媒体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创设情境毕竟只是进行教学的一种手段,所以在情境创设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尤其是客观现实,要考虑其是否为创设情境准备了条件。我们设计的情境要有一定的真实性和现实意义,更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二)、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教师们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然而,由于诸多原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不该问的而问,低效的重复性应答式的提问,以问代讲形成满堂问等现象还较为常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如何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值得我们去探索。

1、问题要少而精 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个案例:某市一位教育局局长在随堂听课中,细心地记录了任课教师在一堂课中提问的数学,课后统计居然达到了120 个之多!还有一本书上也有类是的介绍:一次随机课堂调查中,一位教师在课堂某一时间段短短5 分钟时间里,居然随口问了38 个问题,学生也相应地作了38 次回答!这样的问题有何价值?答案不用多讲。[案例6] 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两位教师设计的问题如下:

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三角形的底、高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原三角形面积有什么关系?怎样求三角形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

2、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我们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 6 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原三角形的底、高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原三角形面积的几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三角形面积又怎样计算?三角形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 [分析]:相同的内容,不同的提问,所能收到的效果也是不同的。相比之下,前者所包含的思考容量较大,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突出了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个重点,达到了教师问得精,学生想得深的效果。而后者的问题显得过于直白,不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进行分析推理,自主的去探索,逻辑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思考]: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要抓住教学内容的特点、数学知识的关键(重点、难点)与本质,运用归纳和综合方法,尽可能设计容量大的问题,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与效度,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

2、问题难度要适度 难度是指问题的深度与广度,难易适度就是指问题要切合学生实际。控制难度要考虑三个因素:一要切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问题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缺乏有意义的、本质的联系时,问题就显得太难了。二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积极思考都能解答。三要考虑问题的解答距。心理学家把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称之为“解答距”,并据此将问题分为四个级别:微解答距(不用思考,看书即可回答)、短解答距(书本内容的模仿与简单变化)、长解答距(原有知识的综合运用)、新解答距(采用自己独特方式解答)。教师设计问题时要合理调配四种级别的问题,一般情况下,要以后两种问题为主。这样的问题经验性重、联系性紧、趣味性浓、探究性大、穿透力强、覆盖面广。

(三)、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新课标》明确指出:“老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于是与其相适应的数学组织形式 —小组学习,被广泛的引入课堂,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在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一种形式上的合作。那么,如何让合作学习有效呢?

1、合理组建合作小组 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能有效的提高合作的效率。如何组建?我想首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性别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同时还要考虑到成绩好、中、差的搭配。其次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在一个阶段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职责,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组织者、记录员、资料员、发言代表等,并在一定的时间后要进行角色的互换,以便每个成员都能在不同的位臵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7

2、选择恰当的时机、内容

1、在教学的重难点是进行合作。[案例7]某教师在教学“长方体体积公式”时,把全班学生分成了4 人一组,让他们合作动手搭“积木”探讨用体积是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拼出不同的长方体,说出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并填写下表。长㎝ 宽㎝ 高㎝ 体积(立方厘米)长方体1 长方体2 长方体3 完成后,让学生观察表中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体积数据之间的关系,推导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通过合作,学生很快完成了表格,并在观察、思考之后,自主的发现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分析]:这一课的难点是:让学生把三角形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在教学的重、难点处组织了小组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己解决问题。不仅有效的突破了教学重、难点,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在需要操作时进行合作。[案例7]《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教学:师:能否把三角形转化为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从而得到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要求小组合作,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把梯形转化为其他图形。不一会儿,各小组便陆续得出能转化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正方形,经过推理,得出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分析]: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可见,动手操作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的重要性。而且在训练有素、配合默契的团体合作过程中动手操作,能充分发挥各人特长,集众人智慧于一处,往往效果不错。

3、教师要进行恰当的引导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在合作学习活动之前,教师必须讲清合作学习的具体要求,每一个步骤该怎样做,目的是什么。还应该通过适当的示范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好学生积极采取讨论、举例、引证、实验、诊断、归纳、演绎等探究形式,有效地开展小组的合作性学习。随着新课改向纵深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了一个战略性问题,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抛开形式主义的束缚和功利主义的诱惑,潜心钻研,勇于探索,最终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四)、习题设计的有效性 8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数学课堂渐渐变活了,学习内容的开放,灵活,使学生的学习有了更多自由度。但是,有些教师为了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自主探索精神,一堂课下来只推导了一个公式或证明了一个法则,连基本的练习都没有几个,还有些教师前半堂课采用新课标理念,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可是到了习题练习的部分,采用的还是机械练习的方法。虽然我们提的是素质教育,但在某些时候,衡量一个学生是“优生”还是“差生”,一个教师是否优秀,无形当中还是以成绩为衡量的唯一标准。因此,有些教师就运用题海战术来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教师都背上了沉重的负担。《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练习的功能也应与之相匹配,把握练习设计的创新与实践原则,克服练习中存在的一些低效的,无效的问题,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在练习中不断得到发展。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练习设计呢?

1、结合情景设计习题。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学生的学习应脱离枯燥的纯数学的没有任何情境的学习。应该将学习的内容放到具体生活情境之中去,让学生在具体的、丰富多采的生活情境中去学数学,解决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只有这样,才可能激起学生创新的激情,才可能让学生向更高目标挑战。如小学低年级教材中模拟了超市购物、运动会等许多生活情景。学生在这些开放的情境中,能全身心地投入,积极主动地思考。[案例8] 有一位老师在教学人民币后,创设了这样一个场景:在各学习小组的桌面上分别摆了许多的学习用品(标有单价),每小组设两名售货员,其余均为顾客,然后进行购物模拟实践活动。活动开始后,同学们很快的就进入了各自的角色,而且积极性非常的高。[分析]由于该老师创设了一个极具真实的情景,学生的兴趣马上来了,都积极的投入到购物当中。卖(买)了什么?多少钱?找出(回)多少钱?都能比较迅速、准确的得到结果。有理由相信,通过此环节,学生以后在生活实际中也会独自进行购物了。当然,解决书本上的题目更应没有问题了。这样的教学既让学生学习了知识,又让学生得到了实践,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习题的内容要活。有趣的练习,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能稳定学生的注意力深化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设计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应尽可能地选择生动活泼的习题,让学生感到数学魅力无穷。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目 9 标挖掘习题本身之内在力量,设计游戏,猜谜语,儿童走迷宫等活动,开展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践练习等。题型上,可以补充、匹配、补缺、画图等,习题要富有思考性,操作性、灵活性、迷惑性,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思维”飞起来,只有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才能产生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机,这时学生即便遇到困难,也会去克服困难,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使练习产生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3、习题的形式要多样。教师的作业设计应不拘泥于传统的书面作业的形式,可以是口头形式的,也可以是操作演示形式的,还可以展示创作成果等等。学生完成作业时,可以采取相互竞赛,也可以采取相互合作的形式。例如,学习完利息这一知识后,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主题作业:调查目前银行利息情况并做专题小报告、帮助家长拟订一份储蓄计划、学习填写存单、计算利息税等。如此丰富的作业,一定有合适各个学生的作业内容,学生也一定会选择符合自己专长和个性的题目去完成。相信学生的解答是丰富多彩而富有创造精神的。[案例9]学校叶老师在教学“千米的认识”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具体、生动的概念,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带好米尺和卷尺,来到学校的操场上,分别量出1 米、10 米、100 米的长度,让学生走一走、看一看,感受不同的长度(重点在100 米),再问学生1 千米的长度有多长(学生回答:10 个100 米那么长)?并让学生感受,问学生从校门口到哪里大约是1 千米。你走1 千米要几分钟?(有学生根据走完100 米的时间推测出走完1 千米所需时间)。你还有其它办法知道1 千米有多长吗?(有学生回答说通过看摩托车的里程表可以知道1 千米的长度等等)。[评析]通过让学生到操场上量、测、算、估的方法,使学生能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地探求知识,并有自己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样的教学是扎实有效的。

4、习题要少而精。有效课堂练习设计不仅要有习题数量的保证,更要有练习质量的保证。努力做到练习少而精,确保练习一步到位。心理学研究证明:第二次重复学习,识记效果提高18%,第三次重复学习,识记效果提高了7%,由此可见练习次数绝不是越多越好。那么,要想精练,练习的设计就要以一当十,以少胜多,抓住有代表性,有典型性的习题来练。练一题,管一类,重在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力求以数量相对较少的练习获得知识的全面到位,方法全面掌握,智力能力有效提高,从而达到练习的优化,以少胜多的目的。实践证明,练习的份量多,势必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影响学生的学习情趣和身心健康,学生为完成作业量而草率从事,降低练习效率。反之,练习份量少些,完些作业的时间充裕,学生作业才能做到认真、仔细、工整、准确规范。10

(五)、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数学课堂教学中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必须从只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情况,转移到全面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个性、认知、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上来。

1、运用不同的尺子评价学生 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智力,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里没有所谓的“差生”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这样的学生观可以使教师乐于从多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从而发展学生的潜能。[案例10]我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时,制定了两个目标,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中的一个目标: 目标1:能用“补”或“割”的其中一种方法进行计算。目标2:能用两种方法进行计算。[分析]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每节课都用一个目标要求每一个学生,结果学困生吃不了,优等生吃不饱。实际上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因为学生个体差异具有客观性。上述教学环节中教师制定了两不同层次的目标,这种做法有效的克服了教学目标一刀切的弊端,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在各自的知识、能力起点上获得发展。

2、评价方式多元化 由于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持续时间比较短。所以,有的教师(特别是低段教师)在一节课中接二连三打给学生进行“小红花”、“五角星”等物质奖励。虽然,这种评价方法有一定的可取之处,提高了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但如果一节课中过多的使用这种方法,学生就会产生“厌恶”的情绪,也就不能保证学生注意力的集中。甚至有的学生会把更多的心思花在怎样得到奖励上,减少了倾听和思考的时间,而且还容易滋长“功利性” 的心理。因此,教师需要采取多元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3、注重延缓评价的运用 延缓评价的目的,主要是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在不知道正确结论之前,进一步发挥想象力,得到更多的不同答案,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但在我 11 们的课堂上,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个别学生会马上举手回答,并且答案非常正确。而教师也兴奋地及时表扬学生。这样,一大批同学也许还没有想好,结果却出来了,这些学生地思路一下子就被同化了过去,就失去了思考的价值。课堂变成了只是优等生表现的舞台。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的回答是错误的,教师会马上予以否认。这种武断的否定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形成畅所欲言的教学场面。当然,错的总是错的,关键是教师的评价不宜太早,要让学生说够说透,要引起学生间的争论。在教师没有作出评价之前,每个学生都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并且学生会努力使自己的想法与众不同,这对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十分有利的。

六、研究方法

1、实验总结法:设实验班,确立实验对象,进行有控制的实验并及时总结。

2、文献研究法:主要研究国内外关于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理论和经验。

3、行动研究法:在实验班进行探索研究,总结出方法即在其他班级进行验证,在探索、验证的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实验方案。

4、对比法:定期对实验班和对比班的学生进行对比,及时总结得失。

5、访谈法、调查法:通过对学生的访谈、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情感,以便更好的开展研究。

七、研究成效

(一)、通过研究,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在“以学定教,以教促学”这一核心理念的指导下,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了明显的转变,由此带来的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联系得到了沟通,学习的兴趣得到了提高,学习的差异得到了尊重,学习的空间得到了拓展,学习的潜能得到了开发,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了培养。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自主意识得到了明显的转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步形成。

(二)、通过研究,转变了教师的观念,促进了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

1、自本课题研究以来,我校的数学老师学习了大量的相关课题研究资料与理论知识,有利的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2、通过研究过程中各种方法的尝试,提高了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形成了有效使用教材、开发课程资源和动态生成的策略;提高了小组合作学习和课堂提问的实效性;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机智;加强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反思,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发展。

(三)、通过研究,使学校数学课堂教学呈现出新的特色。

(四)、通过研究,取得了全校推广研究的经验。12

八、问题和思考 实现优化、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长期的追求。为此,我们付出了多年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研究的困惑和问题也是必然存在的。

1、本课题在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上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在提升教师的教学策略上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从学校整体层面看,师生教学方式改革的力度还不够大,部分课堂教学的创新意识还不够强。

2、课题研究为教师专业成长构建了进步和发展的平台,但教师的教学素养、人文素养也始终是制约课题深入实施的瓶颈。如何进一步促进每一位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自主地开展日常形式的教学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教师成长机制,从根本意义上促进教师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我们将继续立足于学校实际,加强师资培训,特别是注重对青年教师的跟踪指导,把握课改的脉搏,进一步推陈出新,为构建戴小新教育而努力工作。2007 年9 月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2002 2、高永芳 《让学生成为小组合作的主人》 2002.9

3、孙 敏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2005.2

4、孔企平《改善小学生数学学习方式》

5、李 静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选择》 2005.1

6、许建生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7、杨正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评价方法的正确运用》 2007、8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 篇7

一、理清备课思路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种理念给上课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备课理清了思路。我们的备课不仅要备“教师怎样教”,更要备“学生怎样学”,要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去备课。备课时首先要考虑这节课准备安排几个学生的活动,每个活动怎么安排;其次要考虑在活动中教师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接着要考虑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或遇到哪些问题,老师怎样进行调控,怎样评价等;然后把以上安排写出来,作为教师课堂上临场发挥、随机应变的基础准备。例如,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材整理复习中“粉刷墙壁”一课,复习长方体(一)的知识后,我设计以下教学活动:首先让学生说说要计算粉刷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数据,是怎样获得的。这一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也是让学生明确下一步要做什么,为下一步的教学活动做准备;其次是让学生分组测量教室的长、宽和高和黑板、门窗的面积,并交流计算结果;第三个活动是让学生具体算一算实际要粉刷的面积; 第四个活动探讨如何购买涂料省钱。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我进行巡视指导,并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指导学生正确测量,在解决如何购买涂料这个问题时,我鼓励学生拓展思维,积极参与讨论,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二、把握教材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

把握好教材是能够上好课的前提。如何把握教材呢? 首先在理解《标准》基本理念的前提下读懂教材。通过反复阅读教材,查阅有关教学参考资料,了解全册教材的编写特点,明确各部分教学内容的目的要求和在全套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研究全册教材的所有知识点在各单元的分布情况; 还要研究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其次,要熟练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逻辑结构和编排意图。确定出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并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最后,把握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转化为教师的认识结构,只有到了这一步才算把握了教材,教学中才能驾轻就熟,寓繁于简。例如:在教学“有几瓶饮料”一课,主要是教学“9加几”,这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 它是在学生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10加几的口算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它又是以后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根据《标准》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实现算法多样化,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良好的思想习惯和合作意识。教学目标是学会9加几的进位加法并解决与此相关的应用问题,让学生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只有把握好教材,教学才会得心应手,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突破重点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能否突破重点对一节课数学效果的好与坏起着很关键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要抓住重点,采取相应的策略以达到突破重点的目的。例如,“植树”一课,教学“8加几”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巩固“凑十法”。由于在前一节课中已经重点讲授了“9加几”的计算方法,学生也初步掌握了“凑十法”,因此教学这节课时,我们可以采取学生自己操作、探索、小组交流的形式,体会“8加几”的多种计算方法,再通过练习进一步体会7加几、6加几、5加几的计算方法。这样,不但节约了教学时间,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突出重点不是只抓住重点而舍弃非重点, 教学中把教材重点孤立起来的做法是不恰当的。教学新知识时应注意运用学生的已有的旧知识,引导学生认识新知识的生长点、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和转化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突破重点。

四、发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是有效教学的重点

教学中的智力因素很丰富,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充分发挥教材中的智力因素, 使每个学生的智力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这符合《标准》基本的理念要求。在北师大版教材中很多地方都标明“试一试”、“说一说”、“想一想”、“拼一拼 ”等 ,这里面就包含着智力因素 ,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例如,《搭积木》中例题2就包含着很多智力因素,如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等。在观察相碰撞求和图后,如果有的学生这样想:一辆车和一辆车相碰,那么他可以说出12+6=18、12+4=16、12+3=15、6+4=10、6+3=9、4+3=7中的全部或部分;如果有的学生这样想:三辆车同时相碰,那么他可以说出12+6+4=22、12+6+3=21、12+4+3=19、6+4+3=13中的全部或部分;如果有的学生这样想:四辆车同时相碰,那么他可以说出12+6+4+3=25。类似的例子太多了,几乎每页上都有。我们在教学中就应放手让学生尝试,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或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推理、迁移等能力。如果这些内容教师不让学生“试一试”、“说一说”、“折一折”、“想一想”、“做一做”,而是把它当做一个全新的知识讲解,就达不到教材对学生智力培养的要求,不能体现教材的编排意图,也就达不到教学目的要求。

五、确立客观的评价标准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措施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侧重点不同,评价的结果就不同。教育部北师大基础教育课程中心在课堂教学评价方面做了探索,提出了很好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建议。建议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情境过程、学习中的认知过程、教师的因材施教过程三个维度进行评价,关注的教学环境、学习兴趣、自信心、学习方式、思维的发展、解决问题与应用意识、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方法手段等。这样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培养兴趣;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措施。

摘要:实行新课改以来老师们总觉得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不高,教学效果也不够理想。那么如何在单位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呢?作者认为要理清备课思路,把握好教材,突破重难点,发掘教材的智力因素,确立客观的评价标准,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篇8

关键词:数学;教学;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3-0096-2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追求有效课堂教学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虽然课改已经历了一个周期,但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还不能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新课程的理念,不能很好运用有效教学策略,致使不少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有效教学,本文加以阐述。

一、深入研究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主旨。

教材是实施教学活动的重要资源,是教学的凭借。因此,课前要深入研究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编排意图、编排体系、每个单元的知识点,明晰每一节课教学内容的知识主线、重难点,合理组织课堂教学。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简易方程》第一节《用字母表示数》(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几何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会用字母表示数和运算定律,初步体验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针对教材特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去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适当加强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的训练,并注意渗透函数思想。而有的老师却把重点放在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分配律等等的数量关系训练上,这明显是对教学重点把握不准确,偏离了教材内容的编写意图。

二、创设有效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于是,老师们绞尽脑汁,精心用“情景”扮美课堂,如语言描述渲染、用故事、多媒体课件导入等等,创设的情景可谓是美轮美奂、异彩纷呈,但是透过情景,我们发现一部分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创设教学情境的作用,创设的情景成了课堂的点缀和摆设。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的教师在上课伊始,为了渗透“转化思想”,设计了“曹冲称象”动画故事,播放时达4分钟,老师还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曹冲用什么办法称象的吗?授课老师出发点是好的,想借助动画片激发学生的兴趣,但用4分钟时间播放动画片,仅为了渗透转化思想对于五年级学生就有点大物见小物了,也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如果换个方式提问:大家听说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说说故事中曹冲想了个什么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既简洁明了导入新课,又节省了时间。因此对于高年级学生,要侧重于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景,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中低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来创设情景。在创设情景时,不仅要考虑有利于解决数学内容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还要注意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只有两者结合,有目的地创设有效教学情景,才会达到激发学习兴趣,开启思维的目的。

三、设计有效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知识形成过程

数学知识的获得、数学能力的培养、数学素养的形成是通过教学中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来实现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发生、形成的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锻炼。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體验、感悟、构建数学知识。如一位老师教学《锐角和钝角》这节课,以活动贯穿始终。活动一:找角(初步感知);活动二:给角分类(体验);活动三:折角(探究);活动四:画角(运用)。通过活动,学生不仅学会了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体验了过程和方法,并体会到了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再如:教“圆周率”概念前,要求学生用硬纸做直径分别为2厘米、3厘米、5厘米、10厘米的四个圆,直尺分别量出这四个圆的周长,通过计算思考:每个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几倍多一些?这个倍数是不是随着圆的大小变化而变化?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比较后得到:圆不管大小,它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三倍多一些,它是一个固定的数,这样,学生对圆周率的概念就理解了。有效的活动设计为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提供了机会,使学生初步领悟到数学中符号化的思想,提升了学生思维水平的层次。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设计数学活动要遵循小学生的思维特征和不同年龄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需求和特点,依据所学知识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做到适时适度,同时也要有数学的内涵和明确的目标,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游离于数学知识之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数学活动意义。

四、及时抓好效果反馈,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

在有的课堂上,效果反馈这一环节往往被弱化,不是被其它的环节挤掉,就是老师不够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既包括学,还包括习,及时收集反馈的信息能及时了解学生对新知理解应用上的情况,便于老师和学生及时改正错误和不足。从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来看,课堂练习和反馈特别重要。小学生意志力薄弱、自控能力较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在学习上容易浅尝辄止、遇难而退。对待作业也往往缺乏耐心。有专家对 “教师在场”和“教师不在场”学生做作业的情况做过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教师现场监督和有针对性的指导,既能培养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完成任务的毅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提高作业质量和速度。

五、讲究策略

1.准备的策略

新教材具有联系生活、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建立探索式的学习方式等特点。作为教师要充分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挖掘新教材内涵,利用新教材课程新的优势,用好、用活教材。上课前的课时分析时应考虑的诸多因素,如:本节课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教材内容与课时教学目标的实现是否是必须的?;需要补充什么或是删减哪些?;需要调整什么或是融合哪些内容?;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如何渗透?;教学如何导入又如何结尾?“知彼知已,百战不殆。”能否实现有效教学,关键在于能否备好自己的学生。我们可以这样分析学生: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点拨和引导?

把握教材中丰富的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使用价值。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还可以改变教材的呈现形式或调整、补充教材资源,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也可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或当地特色的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为教学所用,大胆、合理地进行补充、开发新的信息资源,并进行重新设计,使之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更好地体现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之前根据新的课程理念、教材的编写意图、影响学生课堂情感的因素、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原有的情感反应状况、教师本人的教学风格、手段和方法,从而策划出符合实际而又风格鲜明的教学预案。在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包括纵向的教学顺序和横向的师生交往形式,教师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多种教学艺术,优化教学结构,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即对整个教学过程所进行的一种有准备的、有意识地预设。

2.实施的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观点已逐步被广大教师接受,但话语层面上的认同并不能自然生成相应的教学行为。怎样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怎样恰当引导学生探究、交流?怎样以学习共同体一员的姿态,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伙伴?这些问题让我思考着、探索着,并要求我们实实在在地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教师要进行开放式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时间、空间和学习方法上体现一个“放”字,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更多,自主选择学习方法。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发现和掌握数学知识。要做到:问题让学生提,疑难让学生解,方法让学生悟,思路让学生讲,错误让学生析。

学生的体验不再是被动的接受与单纯的模枋,更多的是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体验、感悟。一位老师这样设计“10的认识”:先从生活中找“10”:10个手指头、一(10)班……小朋友兴趣盎然,纷纷举例。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影密切相关的情景,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利于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新教材提倡课堂学习活动化,因此可以把学生分成各种各样的合作小组,进行角色表演、游戏、做分工、完成项目以及陈述、讨论、辩论等。但要注意两点:一是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明确的合作任务,每一位都有事可做,有話可说,有问题可想;二是要创设合作的氛围,并采用多样化的合作方式。

3.反思的策略

教师自我有效反思可贯穿教学全过程。课前反思:学生的学习状况、课堂上可供挖掘和利用的课程资源以及教师本人的教学风格、手段和方法;课中反思: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拘泥于原有的教学设计,要根据课堂上的实际状况及时作出调整,随时思考教学策略的运用是否妥当等,及时对原有的教学设计进行“二度设计”;课后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到了?如果达到的话,有哪些标志?事先的设计与实际的进程之间的差距如何?如果有,你是怎么处理的?教学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哪些是关键性的问题?你打算在后继的教学中如何解决这关键性的问题?在教学中有无让你印象深刻的事件?如果有的话,记录下来。通过反思进行总结,通过反思加以调整,通过反思实现发展。

总之,着眼教材、深入研究教材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创设有效情景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动力,设计有效数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保证,及时做好课堂有效反馈是课堂效益最大化的重要补充。

参与文献

[1] 周玉仁.小学数学教学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 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天那边观后感 选择下一篇:凤凰树小学生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