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读书心得

2025-02-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禹治水》读书心得(精选10篇)

《大禹治水》读书心得 篇1

今天,我读了《中华上下五千年》中的《大禹治水》深有感触,被大禹那关心人民、热爱自己家园的精神令我深深地感动。

帝尧时,中原洪水成灾,百姓愁苦不堪。鲧受命治理水患,用了九年时间,洪水未平。鲧悲愤交加,最后在羽山将其处死。他的儿子禹继任了治水之事。他整天不分昼夜,召集百姓前来协助,他亲自翻山越岭,淌河过川,拿着工具,从西向东,一路测度地形的高低,树立标杆,规划水道,引洪水入海。禹为了治水,费劲脑力,不怕劳苦,从来不休息。后来,他在治水的路程中,曾三次路过家门口,但是总是没有进去看一眼,为了人民能够安下心来,他咬着牙匆忙地离开了。由于他常年奔波在外,人消瘦了,皮肤晒黑了,手上长满了老茧,脚底布满血泡。但他从来没有喊过疼,还是天天四处奔波,治理水情。经过了8年的漫长治水时间,洪水终于治理好了。

合上书,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英雄大禹为民为国家付出了多少汗水和心血啊!所以,我一定要向大禹学习,长大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大禹治水的读书笔记 篇2

今天,我读了大禹治水的故事让我们深受感动。故事最动人处有两点。一是大禹那种热爱子民、爱护老百姓的善心:在治水的过程中,他与百姓同甘苦、同劳动,不辞劳苦地四处奔波:治水成功之后,他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导百姓发展农业生产,改善了人民生活。二是大禹那种大公无私的精神:治水过程中、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以民为先。

大禹为民造福,受到华夏孙世世代代的称颂。而他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永远炎黄后裔所怀念。所以如今每当人们来到浙江绍兴,总忘不了大禹陵拜祭一番。

大禹治水故事心得体会 篇3

在大禹治水期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却始终没有选择进去看下自己的妻子和儿女以及年迈的母亲,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大禹的这种做法在很多拥有雄心壮志、心怀天下、志比天高的鹰男眼中很是值得推崇。推崇的理由大致是以下几点:好男儿就该心系天下,志在四方。男人就该以国为重,切勿恋家等等。

初中那会看篇文章之时也与诸多心怀天下的鹰男看法一致。现在回头来看这篇文章,反而觉得,三过家门只是那个时代特有情况,放在现在而说有些与时代不接轨。现在这样做不仅是在行为上错误,更是一种思想上的错误。古代圣贤总是说,没有国何来家?那么如果没有了家园,只是守着一个空国又有什么意义呢?

大禹治水教案 篇4

新乡市卫滨区姜庄街小学 朱瑷华

【教材简析】

《大禹治水》是北师大教材三年级下册“奉献”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这个千古流传的神话,主要叙述了上古时代大禹率领民众治理洪水的故事。大禹的奉献精神代代相传,家喻户晓,成为后世颂扬的英雄。课文语言精炼,仅用四百来字,就把父子两代人如何治水写得清清楚楚,把人物的奉献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句子,体会感情。

4、使学生明白大禹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的原因,感受禹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

学会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句子,体会感情。【教学难点】

明白大禹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的原因,感受禹的奉献精神。【教学策略】

抓住关键词句,借助多媒体课件,以读促思,让学生充分动口、动脑,展开丰富想象,在读中感悟大禹治理洪水时的表现出的大智、大勇、大爱,使学生思想上受到启迪,情感上得到升华。【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三 学习生字,理解词语。四 学习1、5节,体会变化。

1、学习第一节,展开想象,指导感情朗读,了解大禹治水前的情景。

2、学习第五节,展开想象,指导感情朗读,了解大禹治水后的情景。

3、反复指导朗读课文最后一句,初步感知英雄。五 小结课文,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感知“英雄”。

1、板书课题,温故知新。

2、出示句子,感知“英雄”。

3、指导写“雄”,齐读句子。

过渡: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设计理念:课伊始,趣已生。复习导入,直奔主题,抓住主线,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二 品读文本,感受“英雄”。

(一)画出语句,感受英雄。

1、自由读课文,从课文中画出让你能感受到禹是英雄的语句。

2、学生自主学习。

3、学生交流画的句子。

(二)体会大智,感受英雄

1、引导学生,质疑解疑。

(1)(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自由读这一句,引导学生质疑。预设学生质疑:①为什么改变父亲的做法?②为什么开凿龙门?龙门在哪?③为什么挖九条河?哪九条河?④为什么垒起堤坝?⑤为什么要引到东边的大海?(2)解决疑问。

①联系上文,解决禹为什么改变父亲的做法?默读第二自然段,找出一个句子来回答。(生读书、思考)②引导学生解决提出的其余问题。a、图片出示,理解龙门。b、简笔画理解九条河。

c、了解禹的做法,解决其它问题。

2、感情朗读,体会艰巨。

禹治水是一项怎样的工程?指导感情朗读。

3、比较做法,体会大智。

(1)谁能用一个词概括禹是怎样治水的?

(2)鲧为了治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禹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吸取了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变堵为引,治水成功。从这里,我们能感受到禹是一位怎样的英雄?

4、教师小结:禹就是这样一位聪明的英雄。在这么艰巨浩大的工程中显示出了他的大智慧。让我们带着敬仰和爱戴之情再来一起读读这句话。

【设计理念: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这一环节教学,放手让学生自己质疑问难,引导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决疑问,并借助图片、简笔画解决学生理解的难点,在感情朗读中体会到工程的艰巨,运用对比阅读的方式使学生感受到禹在治水中彰显出的大智慧。】

(二)体会大勇,感受英雄。

1、朗读课文,想象画面。

(1)这么艰巨的工程,相信禹一定经历了不少艰辛,不少磨难。听老师读一读,一边听一边想象画面。(2)自由读,想象画面。(3)学生交流,并指导感情朗读。

2、拓展课文,展开想象。

①这么大的工程,在漫长的十年中,禹吃的苦远远不止这些。你们想一想:他可能还吃了哪些苦?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吧。②学生交流,想象艰辛。

③为了治水,不知他付出了多少汗水和心血啊,不知他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此时你觉得禹是一位怎样的英雄?

3、教师小结:禹治水经历了千辛万苦,但他都无所畏惧,多么勇敢呀!这就是大勇。让我们带着敬仰和爱戴之情再来读一读这句话吧!【设计理念:阅读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展开想象,既能深刻地领会文本内涵,又能提高表达能力。该环节依托文本,从大禹治水的艰辛与危险入手,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感受大禹治水的艰辛,体会大禹无所畏惧的精神,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三)体会大爱,感受英雄。

1、比较句子

(1)(课件出示原句和对比句)你发现了什么?(2)同学们再读读这段话,从这几个词体会到什么?

(3)学生体会“才”、“仅仅”、“就”、“却”,指导学生读好句子。

2、故事链接

(1)禹治水十年,不计个人幸福、得失,抛家舍子,《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至今被人们广为传颂,我们现在就一起来看看这个故事?(2)此时禹会对儿子说些什么?

(3)此时此刻,你认为禹是一位怎样的英雄?

3、教师小结:禹一心治水,为了老百姓早日安居乐业,他舍小家为大家,把自己的爱都献给了百姓,这就是大爱呀!让我们带着敬仰和爱戴之情再来读一读这句话吧!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要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环节,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重点抓住“才、仅仅、就、却”等词语进行品词析句,链接《三过家门而不入》资源,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补充主人公此时怎么想,怎么说?入情入境地感受到禹的大爱。】

三、总结全文,感悟“英雄”。

《大禹治水》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语,想象画面,品读人物形象,体会禹的无私奉献精神。

2.理解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比治水前后,环境的变化体会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和奉献精神。

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整篇课文的内容。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生回答。

二,师:说的真有条理,请同学们一起来看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那么,禹治理的是什么样的洪水?请同学们默读第一自然段,指生说洪水的印象,适当评价(无情,可怕,凶猛)课文是中的哪些词语描写洪水给人们带来的灾难的?请你再读课文,找一找。

抓“淹没”、“倒塌”、“冲走”、“冲毁”、“四处逃荒”来理解洪水的凶猛、无情。

2、指导朗读。你能读出洪水的可怕和凶猛吗?(课件出示,黑

色字体)

通过他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生汇报。是啊,我仿佛看到了波涛滚滚的洪水正向我们冲来,太可怕了!我仿佛看到了老百姓拖儿带女地正在四处逃难,真是太可怜了!传说,人们为了避开洪水,把家安在山洞里,像野兽一样的生活;为了避开洪水,人们把家安在大树上,像猴子一样爬上爬下,日子过得很悲惨。我们再来齐读第一自然段,读出洪水的可怕,读出你的同情和担心。指名读,齐读。

3、通过你们的朗读老师深深地感受到了洪水就像一头猛兽,摧毁了老百姓幸福的家园,老百姓已经无家可归了!

4、那么面对无情的洪水,禹是怎么想的?找到(一定要把洪水治好)是原因让他坚定地投入治水之中?理解:父亲鲧临死时叮嘱儿子: “一定要把洪水治好。”

三,体会治水。

5、师:是啊!看到洪水带来的危害,想到父亲临终前的叮嘱,大禹坚定了治洪的信念,他是怎样治水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勾画大禹治水的句子,并与父亲鲧的治水方法进行比较,体会大禹科学治水。

6、引导生找出关键词语,并体会治水工程的浩大和艰辛。抓住(开凿,挖通,垒起,引到),联系当时的劳动工具,和现在先进的机械化设备对比。

四,抓关键词想象画面,体会奉献精神

过渡:同学们,光有智慧就能把洪水治好吗?让我们默读三四自然段,找一找,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划出让你感受最深的词语,想象禹治水的情景。(课件出示第三段后两句)(刚刚同学们用“~~~~~”

画出了这两句。谁来读一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哪些词语让你感受最深?

预设1:(生抓“草丘山冈”)

1、师:草丘山冈没有床,没有被,睡得会舒服吗?他会遭遇什么?

2、让我们带着想象用这个句式规范地表达:

(引导学生说具体,引完直接用句式说:冬天还会怎样?能不能把你的想象带入句式说一说?)

冬天的草丘山冈,怎么能睡呢? 夏天的草丘山冈,怎么能睡呢? ……

冬天的草丘山冈:大雪纷飞,寒风呼啸,冰天雪地,大禹冻得直发抖……

夏天的草丘山冈:蚊虫叮咬,大雨倾盆,毒蛇猛兽出没…… 师:老师听了你的描述,仿佛看到了大禹在草丘山冈上无法安然入睡的场景,让我们想象画面读读这个词。(读词:草丘山冈)

大禹放着家不回,放着舒服的床不睡,他为什么要睡在这样一个地方?(2人)

生:大禹一心想着治水,大禹为了尽快把洪水治好。

师:大禹的心思你都能读懂。是啊,大禹为了治水,一心装着老百姓,丝毫不顾自己,一晚都没有睡好,天蒙蒙亮就又出发了,他急着去

师:是啊,当人们还在睡梦中,大禹就已经赶去治水了啊。谁来抓住这些关键词读读?(指名读)(课件出示句子)(2人)

预设:

⑴指名1人读得好——你想象到了禹在草丘山冈上的遭遇,抓住了关键词“()”,让我们像他这样读一读!(再齐读)

⑵指名一人读得不好——这个()应该怎么读,谁再来读一读? 小结:刚才同学们运用了抓住关键词,展开想象,品读形象的学法,(出示学法金钥匙),更好地体会到了大禹不怕困难。现在运用这把金钥匙读一读后面这句话。还有哪些词让你感受深刻?

出示:他的脚长年泡在泥水中,脚跟都烂了,他只好拄着棍子走路。

预设1:“泥水” 泥水是怎样的?

预设2:“长年”。

预设评价:那是几年啊?

A(不知道)引导:读读课文找一找。评价:你联系课文读懂了这个词。

B(十年)你真厉害,一下子就从文中发现了这个信息。预设3:“拄着棍子” 预设评价:你能体会到大禹走路的艰辛。

预设4:“烂”

师:让我们抓住关键词,想象一下大禹的脚都烂了,疼吗?(疼)

师:你能把它读出来吗?(读)(可分2人读)师:大禹的脚只破了点皮,谁再来试试?

师:我听出了大禹钻心的疼痛,我们仿佛看到了大禹走路一瘸一拐,走一步疼一步的样子。

师:大禹啊,这么疼,你为什么不休息一下?(看着学生眼睛说)预设:

A生:为了治水 师:等脚伤好了再去治水不行吗? B生:不行啊,我休息了,洪水会淹没更多的房屋。

师:是啊,大禹的心中想的不是自己,而是百姓的安危,一个坚定的决心支撑着他。(手指)——引读:一定要把洪水治好!(读出决心)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决心,他不怕——(生:困难)(齐读)(板书:不怕困难)——晚上,他常常睡在草丘山冈,天蒙蒙亮就又出发了。他的脚长年泡在泥水中,脚跟都烂了,他只好拄着棍子走路。

师:同学们,你们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禹的奉献精神? 生汇报,相机出示第四自然段。

师:这段中有很多数量词,你找到了吗?(教师相机板书:三十岁-四天 十年-三次)

你从这一组组数量词中读出了什么?指名答,预设1:生:禹三十岁才结婚,在家仅仅住了四天。师:三十岁结婚说明什么?四天呢?

生:三十岁才结婚,说明他结婚很晚,四天说明大禹在家待的时间很短,只有四天就走了。

师:人家妻儿围绕,享受着家庭的温暖,可他却在干嘛啊?他在治水啊!

预设2:

生:禹治水十年,十年,三次路过家门,一次都没有进去看一看。师:十年说明什么?三次呢?

师:是啊,几个简单的数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十年啊,三千多个日日夜夜,难道是他不关心自己的家人吗?(生:不是)是他远在他乡,没机会回家吗?(生:不是,他曾经三次路过家门)。三次路过家门都没有进去看看,他下定的是什么决心?生:不治好洪水,就绝不回家门。

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舍己为人、奉献)(板书:无私奉献)

渗透写法:课文没有多余的描写,只选取了一个最典型的事例就让一个无私奉献的大禹跃然纸上。今后我们在描写人物时也可以用上这种方法。

师:(出示课件-第四段,“才,仅仅、却、又”已变红,对比段直接去掉增强语气的词)快速浏览这两段话,它们有什么不同?

师:自由读读这两段,我把红色的词去掉好不好?

生:不可以。去掉了读不出那种强烈的语气。去掉了就没有感情。师:你能不能抓住刚才的数量词和这几个词读一读这段话? 师:大家觉得他读得怎么样?(生评价)

师:是啊,几个关键词就让我们感受到了大禹的精神。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它!(齐读)

大禹治水十年,三次路过家门却顾不得看一看。现在人们都用“三过家门而不入”来比喻无私奉献的精神,(出示课件)积累典故,生想象填充内容。

是啊,因为大禹坚定的决心——(生接:一定要把洪水治好。)让大禹有了这样的奉献,正是因为大禹舍小家为大家,才让大禹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出示课件: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五、读五自然段:理解“禹因此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师:洪水终于大地又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同学们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学生展开想象,自由表达。)

师:看到这种现象你心情怎样?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来读最后一段……。

师:谈谈你对“禹因此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这

句话的理解。

六,探究问题——题目中为什么称禹为大禹?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课文中都说的是“禹”,为什么题目中要说是大禹呢?你认为他“大”在何处?请大家想一想,可以和同桌讨论讨论。(生讨论片刻后回答)

生:“大”是指伟大,伟大的禹,伟大的英雄。禹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很高大。

师:课件出示总结。

七,出示关于奉献的名言,生齐读。

八,师:同学们,在我国历史上,像大禹治水这样的神话传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你还知道哪些神话传说?你们课后也可以读一读这些故事。(下课)

板书设计:

大禹治水

三过家门而不入

志向远大

不怕困难

大禹治水教案 篇6

运用综合识字的方法,继续培养学生独立识字、合作识字的能力。

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使学生在课文情境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教材分析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是第十单元“奉献”的一篇主体课文,与后面的《炮手》和《小溪的歌》共同组成一个主题,从不同体裁(神话传说、记叙文、诗歌)、不同国籍、不同的角度诠释了“奉献”这个主旨,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受到教育、受到熏陶,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大禹治水》是一篇千古流传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洪水肆虐,冲毁了庄稼,冲没了房屋,大禹的父亲偷息壤用“堵”的方法治水,没有成功,反受处罚,大禹继承了父亲的遗愿,历尽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用“引”的方法治水成功,给人们带来幸福的的故事。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其中二、三、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文章简短易懂,语言精练,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大禹的赞美,一个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教学目标

运用综合识字的方法,认识本课十个生字,会写七个。继续培养学生独立识字、合作识字的能力。

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使学生在课文情境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弄懂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课前自己阅读,做到能用简练的语言说出大概的意思。

教师准备

大禹治水的历史及视频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难点

通过文中词句感受大禹不辞辛劳、公而忘私、为民造福的奉献精神。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讲故事导入新课

师:课前同学们搜集了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并认真地读了,把你读的故事简单介绍给大家。

师:是的,《后羿射日》、《夸夫逐日》、《女娲补天》……等等神话故事都歌颂了真、善、美,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其中的一个动人的传说――《大禹治水》。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板书课题)如果让你针对课题来提问,会有哪些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疏理板书:为什么治水?怎样治水?结果如何?)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边读边为自己的问题找答案。

生自读课文,同学互动,检查识字情况。

课件出示生字,师生评点正音。

分小节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解决提出的三个问题。

细读课文,体验感悟

师:刚才同学们读书为自己的问题找到了答案,对这个小故事有了一定的了解,相信再细读课文,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师:究竟哪些原因使大禹投入了治水中呢?课文中哪些段落写到了原因?

生读第一、二自然段,理清大禹治水的两个原因。

(引导学生找出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来自自然的:洪水淹没村庄、冲毁房屋;二是来自父亲的:治水不利,临终嘱托。)

师:是啊!看到洪水带来的危害,想到父亲临终前的叮嘱,大禹坚定了治洪的信念,他是怎样治水的呢?你觉得大禹是个怎样的人呢?从哪里看出?

生选择喜欢的方式读第三、四自然段,划出受感动的句子,说说理由。

(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读,教师适时点拨,把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

根据学生交流汇报的顺序,教师确定自己的教学进程,可抓住以下几个句子引导学生着重理解:

“禹改变了父亲的做法,带领人们开凿了龙门,挖通过了九条河,垒起堤坝,把洪水引到东边的大海里。”

(引导学生比较大禹的治水方法和父亲的不同之处,体会大禹的聪明。)

“晚上,他常常睡在草丘山冈,……拄着棍子走路。”

(让学生从读中体会,大禹为了治水起早贪黑,不辞劳苦,忍受了巨大的痛苦。并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重点研读第四自然段,体会大禹公而私的奉献精神。

(教师补充“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故事,课件配画面:大禹带领老百姓日夜不停地凿山开渠,常常忙得顾不上吃饭和睡觉。一年又一年,他每天到处奔波,一心治水。有一天,大禹经过家门口,他的妻子刚生下孩子。大禹听到孩子哇哇的啼哭声,可是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探望,匆匆走了。几年后,大禹又经过家门口,妻子抱着儿子站在门口,儿子挥着小手在叫爸爸。大禹深情地望了他们母子一眼,又抓紧时间赶路了。又过了几年,大禹第三次经过家门口,儿子已经十多岁了。大禹让儿子告诉妈妈,等治好洪水后一定回家。大禹说完就脚不停步地向前奔去。)

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师:是的,大禹就是这样一个舍小家、顾大家,一心为了人们,一心扑在治水上。让我们带着对大禹的崇敬一起来读这一段。(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文字,同时音乐响起。)生读句子。

师:(课件将本段中的词语:“才、仅仅、就、却”打成红色。)请同学们注意文中的红色的字,再读这一段,体会词语中包含的意思。读到这里你又有什么感受?在你的心目中,大禹是个怎样的人呢?(学生回答,教师引导体会出大禹的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

读五自然段:理解“禹因此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师:洪水终于大地又恢复了欣欣向荣的象,同学们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学生展开想象,自由表达。)

师:看到这种现象你心情怎样?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来读最后一段……

师:谈谈你对“禹因此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这句话的理解。搜集故事,拓展延伸

大禹治水教案 王京 篇7

教材分析:《大禹治水》这篇课文通过写大禹治水的过程以及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迹,表现了大禹历尽千辛万苦治理洪水,大公无私的精神品质。这种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去学习。

要想分析大禹这个人物,我们就应该首先了解在古代洪水带给人们的巨大危害以及他所具有的危险性,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大禹在这个时候出现带领百姓治理洪水是多么的重要。

治理洪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一点在课文中也有体现。例如:他们不辞辛劳,日夜苦干。教学中应紧扣关键词“不辞辛劳”,让学生想象大禹在治水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困难?老师适时引导,“假如大禹在治水中渴了怎么办?饿了怎么办?累了又怎么办?”在孩子的想象中大禹的形象逐渐饱满,在孩子的想象中孩子得到了真正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

最后,通过朗读体会大禹为了治理洪水而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大禹治水》,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来做个练习: 滔滔的洪水无家可归治理不辞辛劳制伏世代相传

谁来读一读?找坐得最端正的同学来领读。滔滔的洪水让老百姓无家可归。大禹带领人民治理洪水,他不辞辛劳,日夜苦干,最后终于制伏了洪水,从此他的名字世代相传。几个词连起来就能概括了大禹治水的主要过程。

二、继续学习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大禹为什么要治理洪水,现在面对课文你有什么想要知道的吗? 大禹怎么治理洪水的?

大禹治理洪水成功了吗?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吧。

三、自学导引

1、默读课文

2、大禹为了治理洪水做了哪些事?

3、带着问题读课文,并用波浪线勾出大禹为治理洪水而做出的努力,反复读一读这些语句。看见大家努力读书的样子,相信大家一定收获很多,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一下吧。生汇报

生:大禹带领成千上万的百姓去开山挖河,治理洪水。他们不辞辛劳,日夜苦干。师:课文用简练的几句话就刻画出了大禹治水的过程。谁来读一读这一段?

生读

师:听完他的读,同学们对这一段描写的大禹有什么感想?

生:我觉得大禹非常的辛苦。

师:是啊,治理洪水非常辛苦,从课文哪里看出来的?

生:他们不辞辛劳,日夜苦干

师出示幻灯片

师:想象一下,大禹在治水过程当中有可能遇到哪些困难?

生:他们有可能迷路

生:他们有可能被大水淹没

生:他们也有可能吃不饱

师:假如大禹在治水中渴了怎么办?饿了怎么办?累了怎么办?遇到野兽怎么办?所以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是非常辛苦的。哪个小朋友能够通过朗读来把辛苦表现出来,谁能读好这两句话?

师:面对这些困难,大禹放弃了吗?没有。他坚持了下去,和百姓们不辞辛劳,日夜苦干。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读出大禹的不怕辛苦,坚持到底。

生读

师: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件感人的事情,谁找到这件事了,给我们读一读。生读:一次,天下着大雨,大禹带着治水的队伍路过家门,听见儿子在家里啼哭,他的心被牵动了。他多么想进去看看可爱的儿子。可是,治水的工程在等着他,他只好望了望家门,心里默默地说:“儿子,等着我,等我治好洪水再来看你。”他毅然转过身,带领治水的人们,顶风冒雨上路了。

师:读得很流畅。那么大禹不进去看自己的儿子是不想念自己的儿子吗?

生:不是。

师:从哪里能看出大禹想念自己的儿子?

生:一次,天下着大雨,大禹带着治水的队伍路过家门,听见儿子在家里啼哭,他的心被牵动了。他多么想进去看看可爱的儿子。

师:是啊,他多么想看望自己的儿子啊,却没有进去。不仅这一次没有进去,在治理洪水的十三年时间里,他都没有进去看一眼自己的儿子。他为了治理洪水,做出了多么大的牺牲啊。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大禹的什么精神?

生:无私奉献。

师:这个故事如此感人,谁再来读一读?

生读

师:读得很好。

师:那么,经过了大禹不辞辛劳,无私奉献的十三年努力,洪水治理得怎么样呢?我们来看第四自然段。读(大禹带领人们疏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把洪水引入了大海。洪水被制伏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从此,大禹的名字世代相传。)

师引导学生观看课本中洪水被制服后一片山清水秀、轻舟漫游,反映人民生活安居乐业情景的插图,同时再次与压题画洪水泛滥图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大禹的功劳。

启发学生说说,大家对大禹会说些什么感激的话呢?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篇8

在进行本课教学时有三个环节给了我触动。

一、识字教学。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将识字教学与游戏、活动结合起来,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枯燥为有趣。所以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初读课文后,认读字词时采用了“大转盘”的游戏,将学生的识字行为寓于愉悦的游戏之中,让孩子们在玩中学,玩中识记,突破了识字难点;在学写生字、识记字形时,把竞争机制引入到教学中,采用“争当识字大王”的形式开展“识字擂台赛”,让学生互相交流记忆生字的好办法,互相启发,共同识字,这样,识字在学生的心目中不再是枯燥的读和写,他们在娱乐中掌握了字的音、形、意,从而提高了自主识字的能力。

二、写字教学。在写字教学中我让学生分成小组,互相评价彼此的字。鼓励学生多发现他人(转载自本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的优点,并鼓励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如:刘雨的字写得非常工整,尤其是“撇”写得特别舒展,如果能够写得稍微小些,让占格不那么挤就更好了。因为学生不只需要教师对自己的评价,那是一种师生间的交流,他们更需要同龄人的评价,即生生之间的沟通。这里互评的设计,不但为了使学生学会正面评价他人,更提高了课堂的参与度。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篇9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首先思考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为什么会是世人敬仰、代代相传的治水英雄”这个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在教学中以文本的资料与课前布置搜集的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相结合进行讲解,拓展延伸,让学生明白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原因,感受体会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

学习第一自然段之前,我先出示了一组洪灾的图片,让学生来谈谈看了图片以后的感受,然后再来体会洪水给老百姓带来的灾害,体会老百姓的“无家可归”。最后引出治水的英雄大禹,在讲解大禹治水经过时,我主要让学生透过朗读来体会治水的艰辛,个性是抓住“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等语句。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我出示了一组填空,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最后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定的日子,我让学生说说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个老百姓,你会怎样感激大禹,以此来理解为什么大禹的名字“代代相传”。

在这堂课中,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做到位,比如说

1、形式单一,缺少变化。这堂课以读贯穿全过程,虽然在读的形式上有自读、互读、齐读、指名读,但从整体的过程来看,教学显得很枯燥,学生仅是反复地读,基本局限在课文资料的朗读理解上,课堂上没有创设更多的情境引导学生自我去思考问题,缺少让学生质疑,自主学习的时光。

《大禹治水》说课稿 篇10

《大禹治水》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15课。讲的是古时候大禹治理洪水的事。通过本课的阅读让学生感悟理解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原因,体会大禹意志顽强、为百姓造福的献身精神。本课共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讲洪水泛滥的景象,点明大禹治水的原因。第2自然段讲大禹治水的经过。第3自然段讲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第4自然段讲大禹治水的结果。

二、根据学生的年龄及认知特点,结合本单元“感悟英雄人物的伟大”的训练重点

我拟订了认知、智能、情感三方面的教学目标:①学会本课10个生字(音、形、义),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学会1个新偏旁。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③理解课文内容,感知大禹治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目标力求有层次、具体明确。

三 以情为线,优化教学流程

本着为学生提供一个真正自由、宽松的舞台,利于学生自主、个性化的学习的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激趣入境——读中设境——境中悟情——情中悟理。

激趣入境:上课开始,通过创设这样的问题情景:“同学们爱读神话故事吗?请说说你知道的神话故事有哪些。”“读课题,请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思考、表达、交流的愿望,努力营造一个朋友般面对面交流的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读中设境: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变化,始终以学生情感的发展为主旋律。教学第一小节时,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读着读着,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同时鼓励生生间的互评。将画面与音乐融为一体,更好的激发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

第二小节的学习尽可能的把学习的时间、空间、自由还给学生。我这样设计:①分四人小组讨论:你最喜欢哪一句话,为什么? ②交流汇报。同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禹为了治水吃过哪些苦?引导学生结合重点词句通过看、读、议、评进一步理解感悟大禹治水的辛苦。

境中悟情:第三小节的学习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看图讲故事,自由交流发言,感情朗读感悟大禹的伟大。

情中悟理:学第四小节时,通过询问:“读着读着,现在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老百姓的日子怎么样了?”(播放流动图)进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感情火花,让孩子的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最终脱口而出:“大禹,我想对您说……”这样,让人文性与思想性进一步整合,让学生用“心理视线”去读书,让学生获得情感的愉悦。

四 以学促教 ,落实读写项目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将识字教学与阅读活动结合起来。本着《课标》中识字教学应认写分流、多认少写、字不离词的原则,我在这个环节只对重点字词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让学生互相交流记忆生字的好办法,互相启发,共同识字。

在写字教学中我通过示范书写、让学生随老师板书书空、鼓励学生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提高课堂的参与度,使写字得到落实。

通过让学生说心里话:大禹是好爸爸还是坏爸爸?进而鼓励个性化发言,让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

启发学生想象:教学第一节时,通过放影像(“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的画面),激发学生的怜悯心、同情心,并想象洪水画面。进而引导学生想象:禹为了治水吃过哪些苦?如果你就是禹的儿子,你会怎么想?你想对大禹说点什么呢?通过几次想象来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使学生加深对大禹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受到一次爱他人、爱人民生命财产的高尚道德品质教育。

课堂上尽量体现“以读为本” 、“以情感人”、力求找到阅读教学与识字教学的最佳结合点。

学法方面,重视学生读书习惯的培养,通过学生自主地问、看、听、说、读、划、写、思、议、演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阅读活动,使学生感悟读中生情、景中有情的乐趣。

五、有的放矢, 选择教学媒体

针对学生知识经验少、喜欢直观、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我自制了音画、图文并茂的课件来优化教学环节,同时注意了小黑板、字卡、纸条等常规教具的运用,力求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一些美的愉悦和智慧的启迪。

六、“情”为线,合理设计板书

板书设计以“情”为主线,以事为据,精选词语,通过对比,突出大禹治水的艰辛,感悟大禹的伟大。板书力求美观、醒目、易理解。

附板书设计:

15大禹治水

害 无家可归

千辛万苦 千山万水

上一篇:通信机房门禁管理办法下一篇:创建文明卫生城市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