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教学反思(精选8篇)
数与代数贯穿学生小学学习的始终,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学生学习了除数是整数除法,商是整数或小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对于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学生刚刚接触,可能在算法上不尽相同,教材渗透了转化这一思想,也就是想办法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教学反思:小数除法教学反思。变为学生熟悉的以前学过的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在教学中,我有以下体会:
一、把握知识内在联系,找准新知识的最佳生长点,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小数除法教学反思》。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学生较容易掌握。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却是个难点。而商不变性质正是联系旧知与新知的桥梁,也是新知的最佳生长点。在教学中,复习旧知后,我要求学生根据800÷160=5直接写出80÷16、8÷1.6、8000÷1600的商。这是学习层面的一个飞跃,但却是有根据、有基础的飞跃。学生能根据商不变性质来说理,就证明了学生能够接受。只要紧紧抓住商不变性质这根线索,这部分内容就能轻松获得突破。
二、抓住本质,化繁为简,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根据商不变性质先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来计算,再反推出原式的商。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最根本的是要先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算出商,没有必要计算时在小数点的问题上过多纠缠,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教学中先让学生在计算前多说一说除数和被除数要同时扩大到原数的多少倍,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几位。然后多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口算练习。使学生习惯于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例1、例2。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分一分、摆一摆、说一说等操作活动中,理解“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且会用除法算式表示;让学生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活动,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下来认识的,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因此,这部分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激发兴激。
(创设情境:联欢会上,用红、黄、蓝的气球来装饰教室,师生共同玩“你说数字、我猜颜色”的游戏)
师(激趣引入):你觉得老师猜数字厉害吧?上完这节课,你们也会像老师一样厉害,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除法。
(板书:除法)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你说我猜”的游戏活动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2. 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探究活动: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动手操作,唤起学生对除法的回忆)
师: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说说你是怎样摆的?用算式怎样表示?
生:6÷2=3(盘)。
师: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谁愿意上来展示你是怎样摆的?
(学生课堂展示)
师:为什么这1个草莓不摆了?
生:不够摆1盘了。
师:想一想,用算式怎样表示?
(板书:7÷2=3盘,剩余1个)
师(引出余数):生活中经常会出现平均分以后,剩下的不够再分一份的情况,这样的数叫作“余数”。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理解意义和读法)
师:谁能结合图意,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在这个除法算式中7、2、3、1的名称分别叫什么?谁会读这个算式?
(巩固练习,圈一圈,填一填)
师:17个☆,2个2个地圈,圈了()组,剩下()个,17÷2=□……□。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摆草莓”,让学生在分一分、摆一摆、说一说等探究活动中,理解生活中平均分完、恰好分完没有余数和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既是对表内除法的巩固,又是对有余数除法的探究,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感知余数的产生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会用除法算式表示有余数的除法。
(2)探究活动: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师:想一想,摆一个正方形需要几根小棒?用8根小棒能摆几个正方形?怎样列式?
(生动手操作,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师:用9根、10根、11根、12根小棒来摆,每次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动手摆一摆,填一填,并在小组内交流是怎样摆的?怎样列式的?
(学生汇报交流,展示探究成果)
8÷4=2(个)
9÷4=2(个)……1(根)
1 0÷4=2(个)……2(根)
1 1÷4=2(个)……3(根)
1 2÷4=3(个)
(学生观察比较,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师:仔细观察8÷4=2、9÷4=2……1算式中的除数和余数,你发现了什么?余数都是1、2、3,如果是4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生:如果是4,就可以再摆一个正方形。
(板书:余数小于除数)
设计意图:通过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探究活动,引导观察、比较每道算式中的除数和余数,在交流汇报中探究得出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3.实践应用,深化理解。
师:圈一圈,填一填。
19支铅笔,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人,还剩()支。
9÷□=□(人)……□(支)
215个▲,每4个一份,可以分()份,还剩()个。
1 5÷4=□(份)……□(个)
321个面包,每5个装一袋,可以装()袋,还剩()个。
21÷□=□(袋)……□(个)
师: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10÷2=4……2()
214颗糖,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4颗,还剩1颗。()
318÷5=3……3()
412根小棒摆三角形,摆了3个,还剩余3根小棒。()
师:在一个除法算式中,已知除数是6,请你猜一猜余数可能是几?余数最大是几?
设计意图:设计有针对性和层次性的练习,有利于巩固所学新知,以闯关形式设计多样的练习题,既增加了趣味性,又及时巩固了所学知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4.回顾总结,自我评价。
师:把你的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你对自己的学习满意吗?在今后的学习中你会怎样做?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所学知识,让学生把自己的收获和大家分享,同时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体验成功的喜悦。
板书设计:有余数的除法
(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小于除数)
【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的平台,把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作为教学主线,通过直观形象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等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认识余数,并探究除数和余数的关系。
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教学时,重视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直观的操作活动中感知余数的意义,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2.重视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探究活动中获取知识。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是指导计算的基础,为了突出重点,教学中教师注重从直观、形象、具体的材料入手,有意识地安排了“分一分”“摆一摆”“说一说”“圈一圈”等观察和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在观察、猜测、操作和归纳等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
3.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重视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操作活动中蕴含的数学信息,对收集到的各种数据进行加工和提炼,从而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并加以综合运用。教师以闯关形式设计了多样的练习题,既增加了趣味性,又及时巩固了所学知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到解决问题的乐趣。
4.课堂教学是有缺憾的艺术。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在学生动手操作后,应该让学生充分交流,多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结合动手操作,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动手操作的过程及探究的结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使学生在交流汇报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经历由整数除法的计算迁移到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的探究过程,体现数学的转化思想。
2.结合情境以及小数的意义,理解小数除法的算理,会笔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3.能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类推能力,同时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商的小数点是如何确定的。
教学准备:相关教学内容中的PPT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
1.用竖式进行计算。
2.8个1和5个0.1合起来是( )个0.1。
3.把16个0.1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 )个0.1,也就是( )。
4.不改变大小,把13改写成一位小数是( ),把3.6改写成两位小数是( )。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已有的整数除法的相关经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算理的基础是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算法的基础是整数除法,这种复习性导入的设计,通过新旧知识的连接,为后面学习新知的探究作好铺垫。】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除到被除数的末尾没有余数。)
师:图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是什么?
生:已知条件是4周跑22.4千米,问题是平均每周跑多少千米。
师:这道题可以怎样列算式呢?
生:22.4÷4。
师:为什么这样列式?
生:可以根据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求,速度=路程÷时间。(PPT出示:“224÷4=”“22.4÷4=”。)
师:比较一下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生:这两道题都是除法算式,而且除数相同,都是4。
生:第一道题的被除数224是整数,第二道题的被除数22.4是小数。
师:看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小数的除法也会经常见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新的单元“小数除法”,先来学习第一课,“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板书课题。)
师:这道题应该如何来进行计算呢?请同学先独立进行思考,将自己的计算过程写到练习本中,然后再和小组的同学互相交流一下你的想法。(师进行巡视,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之中,提出指导意见。)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的解题方法。
生1:我想利用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将22.4扩大10倍,变成224。将4扩大10倍,变成40,就变成了224÷40。这样就将小数除法变成整数除法,可是后面的我就不会做了。
想法一:
把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到原来的10倍
师:你的思路不错,虽然没有算下去,却提示我们小数除法也可以用竖式解决。
生2:我是这样进行计算的, 22.4千米=22400米,22400÷4=5600米,5600米=5.6千米。
师:你是通过单位换算把这道题变成了整数除法,很好。虽然可以算出结果,过程却比较麻烦,如果没有单位转换的话就不能计算。
生3:我们学习了整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这道题我是用竖式进行计算的。
师:你能说说你的计算过程吗?大家认真听,有什么疑问可以向他提。
(生回答,师适时点拨。)
师:22除以4,商5余2,2不够除怎么办?
生:余下的2表示2个一,化为20个十分之一。
师:4在哪一位上,表示什么?24表示什么?
生:4在十分位上,表示4个十分之一,合起来就表示24个十分之一。
师:商6应写在哪儿?怎样表示出6在十分位上呢?
生:用24个十分之一除以4,商6个十分之一,在商的十分位上写6。在商的个位5与十分位6之间点上小数点,这个小数点要与被除数22.4的小数点对齐。
师:如果没有小数点,商就变成整数了。所以同学们在计算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忘记点小数点。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时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怎样了?
生:对齐了。
师:那么我们在用竖式计算“224÷4=”和“22.4÷4=”时,计算过程中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板书课题。)
师小结: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为“与整数除法的计算步骤基本相同,也是先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唯一不同的是要确定商中小数点的位置,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出示做一做的习题:9.6÷4、25.2÷6、34.5除15。)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设计,不仅让学生理解了竖式的计算过程,更让学生明白了其中的算理。在学习的过程之中,教师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个性化的再造。引导学生不断地进行尝试、猜想、验证,是整节课中的设计亮点。最后,结合数的含义理解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2.教学例2。(除到被除数的末位仍有余数的计算方法。)
※王鹏的爷爷计划16天慢跑28km,平均每天慢跑多少千米?
(出示题目,生练算式“28÷16=”。)
师:除到被除数的末尾还有余数时应该怎么办?(生回答。)
师:余数12后面的这个0从哪来,可以添这个0吗?(生讨论,小组研究。)
师:通过交流活动,同学们知道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时,可以添0后继续除。因为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所以可以在十分位上添0继续除。120表示什么?用120个十分之一去除以12商几?(板书课题。)
师:现在除到被除数的末尾有余数时,你能解决吗?(生做题。)
3.教学例3。(被除数的整数部分不够除的计算方法。)
※王鹏每周计划跑5.6km,平均每天慢跑多少千米?
(出示题目,生练算式“5.6÷7=”。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
师小结: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为“按照整数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0继续除。个位不够商1,就在商的个位上写0,点上小数点继续除”。
【设计意图:例2和例3是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中的两种特殊情况。有了例1的学习基础,例2和例3的学习难度就降低了。所以在教学时适度放手,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让学生自主尝试竖式计算,在计算的过程之中发现它们的特殊之处。】
三、巩固反馈
1.基础练习,算一算,试一试。
2.提高练习。(练习十六第1题。)
※比较每组中的两题,你发现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吗?
3.拓展练习。
甲、乙两具筑路队,甲队8天修路6.48千米,乙队9天修路10.35千米。哪个队的工作效率高?
【设计意图:练习题的设计是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使学生深刻理解小数除法的算理,及时巩固、练习并突破难点。由于本课的时间关系,习题量安排得不大,重在提高准确度。】
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体目标中曾提出,要让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而在整个小数部分的学习中,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是其中的重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为深藏其中的算理多、方法难,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认真研读教材的内容,我把对本课的教学设计重点集中在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计算导入提示课题,为算法算理埋伏笔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算理的基础是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我在新课伊始阶段,通过几道复习题,对先前所学的小数知识进行了巩固,同时又为后面即将学习的新知奠定了基础。这样的设计,加强了学生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找准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使所学的知识更加系统化,同时通过练习提高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利用情境理解算理,初步形成计算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让学生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这些经历就必须要有一个实际的情境,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会数学、了解数学、认识数学。所以,在新课的开始环节,我借助了书中例1练习的主题图,这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素材。在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借助数量关系列出一个小数除以整数的算式时,也就加深了他们对小数除法含义的理解。
三、尝试竖式掌握算法,自主探究竖式练习
本节课中对于例1的教学用时时间长,因为我认为例1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而例2和例3只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中的两种特殊情况。例1的算理和算法掌握了,例2和例3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再引导学生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去解释算式过程,并结合数的含义来理解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这样,学生不仅明确了计算的过程,更弄懂了为什么这样算,并通过讲练结合、合作交流的方式,最终掌握了计算的方法。
四、总结全课,完成练习,在反思中体验转化
由于整节课的时间关系,练习题在量上不多,但整体是有梯度的,由易到难。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反思整节课的过程中再次体会到转化的数学思想,并形成了一定的计算能力,真正做到了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只是在课堂节奏的把握上,还应该加强。另外,对于除法竖式的写法,带有太多的规定性,留给学生探索的时间不够。在巩固练习环节,也应该多准备出充裕的时间,让学生体会算理和算法的运用。
鉴于上述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一、夯实基础,引入新课
复习铺垫是数学课的重要环节,能引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参与到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去。上课一开始,我通过多媒体首先呈现了8道口算题进行抢答,充分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紧接着通过2道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唤醒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为学习新知识作好正向迁移准备。
二、引导探索,学生新知
1.注重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两次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教学92÷30的竖式计算方法时,先是组织学生摆小棒,之后再让学生“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根据小棒图怎样把竖式表示出来?商应该写在什么位置上?”通过直观的动手操作,学生很快就能说出商是3,应该写在个位上,表示可以分成3份;在教学140÷30中,我放手让学生先圈一圈方格图,有了前一次的操作经验,再通过方格图的形象呈现,学生自主探索出竖式的表示方法,并能正确地找出商是4,以及它的书写位置和所表示的含义,教学反思《笔算除法教学反思》。两次动手操作活动的展开使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手脑并用”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2.注重合作意识的培养。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我多次引导合作交流。如:在探讨92÷30的算法时,先是让学生同桌交流,确定了口算和笔算两种方法。教学笔算时,通过摆小棒理解算理,并在小组里讨论“商应该写在什么位置?为什么”。又如:在教学140÷30时,教师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做完后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商应该写在哪位上?”让学生通过交流,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再如:在“对比小结”这个环节中,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在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时,怎样确定商的位置,书写时要注意些什么?”等等。这些问题的交流和讨论,有效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此外,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感受到合作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分层练习巩固提升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分数除法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 1今天教学了“分数与除法”这一课,例题3——我备课时的一个重、难点,因此,在这部分我给了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又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引导他们按着书上的提示去思考。我又从意义和算法两方面入手,分别详细地讲解了每种方法。一直讲了十多分钟,“明白了吗?”“明白了!”学生点头回答。我满意的笑了。
接下来的“做一做”中就有类似的题,我让学生自己完成,并说说自己的想法。心里还不免有些担心,怕他们说不好。哪知学生一张口竟是“和以前学过的谁是谁的几倍做法一样。”我一愣,可不是嘛,如果联系以前所学的知识,这个例题十分简单且容易理解,可是竟被我弄的如此复杂。于是我大大表扬了这个同学一番,“你真会学习,能够联系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对比着学,真棒!”
课后我反思,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老师备课备的还远远不够。我们往往只备教材,却忘了备学生,忽略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有时又只从本节课出发,却忘了应将旧知与新知联系起来进行系统的学习。如果我们每次备课都充分考虑到了这些,恐怕会少走很多弯路吧!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 2分数除法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倒数的认识、分数除法计算、分数乘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成功之处:
沟通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加强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在例2和例3的教学中重点梳理分数除法的数量关系:
总数÷份数=每份数总数÷每份数=份数
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
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
在此类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中,学生容易出现总数与份数、总数与每份数颠倒位置的情况。因此,加强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让学生明确谁是总数,谁是份数,谁是每份数。此外,还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让学生进行辨别。如:榨1/4千克油需要4/5千克大豆,榨1千克油需要多少千克大豆?1千克大豆可以榨多少千克油?
在例4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先找出关键句中的数量关系,比如:小明的体重×4/5=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然后再找出单位“1”,看一看是已知还是未知,已知用乘法,未知用除法或方程来解决问题。
不足之处:
1.个别学生仍然无法正确辨别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中的总数、份数、每份数,导致列式出错。
2.学生在理解数量关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不能正确列出数量关系式。
改进之处:
1.对于数量关系式可以统一归纳为单位“1”的量×分率=对应量,加强理解对应量和对应分率之间的关系理解。
2.联系整数和分数解决问题进行对比,让学生加强整数和分数解决问题的区别与联系。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 3首先通过课前谈话解决了分数除法的意义。接下去重点来研究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我出示了这样一道例题:布艺兴趣小组的同学要用米的花布给小猴做衣服。如果做背心,可以做3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们一致的提出了“做一件背心需要花布多少米?”的问题。问题一出,学生马上就把算式列出来了,÷3,可是这个算式应该怎么计算呢?通过四人小组讨论合作,最终想出了好几种方法。
法1:÷3=0.9÷3=0.3(米)(把分数化作小数,然后再计算)
法2:÷3=(×)÷(3×)=(米)(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
法3:÷3=×=(米)(因为把整块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三份,其中的一份就占了整块的,所以直接乘以)
法4:÷3==(米)(把分子平均分成3分,分母不变)
把三种方法整理出来后,他们感觉不出来哪种方法简便。于是我接着把改为,让他们再用自己发现的方法进行计算。结果学生们发现用方法1时,化成小数时除不尽;用方法2太麻烦;用方法4时,11除以3,除不尽;还是用方法3最简便。
随后,我让他们观察、讨论、交流÷3=×=(米)与÷3=×=(米)这两道题的计算方法,学生们发现除以整数等于乘以整数的倒数。
第二环节解决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我把例题改为:布艺兴趣小组的同学要用米的花布给小猴做衣服,每件衣服要用米,能给几只小猴子做衣服?有了第一题的基础,大部分学生马上就想到÷=×=3(只),我问他们,为什么其他方法不用了呢?学生们说马上异口同声的回答,如果你把改为的话,小数不行,除数转化为1麻烦,反正只要乘以它的倒数就行了。接着我又问如果老师把米换成1米,你认为又该怎么计算呢?学生们说还是乘以后面的数的倒数。
最后总结:同学们,从这几题中你发现了什么?——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们脱口而出。
第三环节,做一些练习。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是以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出现在他们的面前。这样不仅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而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的轻松,记得牢固,教师教的快乐,教的放心。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 4首先通过课前谈话解决了分数除法的意义。接下去重点来研究第一环节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我出示了这样一道例题:城西中心小学占地约为9/10公顷,如果按面积平均分成三块不同的区域,每块区域占地多少公顷?题目一出,学生马上就把算式列出来了,9/10÷3,怎么计算呢?通过四人小组讨论合作,最终相出了好几种方法。如9/10÷3=0.9÷3=0.3(公顷)9/10÷3=(9/10×1/3)÷(3×1/3)=3/10(公顷)9/10÷3=9/10×1/3=3/10(公顷)(因为把一块地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三块,其中的一块就占了这块的1/3,所以直接乘以1/3)等一些方法,通过比较最终得出9/10÷3=9/10×1/3=3/10(公顷)这种方法简便。接着我把9/10该为10/11,让他们再用自己发现的方法进行计算。结果学生们发现还是用这种方法简便,10/11÷3=10/11×1/3=10/33(公顷),最后,让他们观察、讨论、交流9/10÷3=9/10×1/3=3/10(公顷)与10/11÷3=10/11×1/3=10/33(公顷)这两题的计算方法,学生们发现除以整数等于乘以整数的倒数。第二环节解决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我把例题该为城西中心小学占地约为9/10公顷,如果每块区域占地为3/10公顷,平均分成几块不同的区域?有了第一题的基础,大部分学生马上就想到9/10÷3/10=9/10×10/3=3(块),我问他们,为什么其他方法不用了呢?学生们说马上异口同声的回答,如果你在把9/10换成10/11的话,小数不行,除数转化为1麻烦,反正只要乘以它的倒数就行了。接着我又问如果老师把9/10公顷换成1公顷,你认为又该怎么计算呢?学生们说还是乘以它的倒数。那么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们脱口而出。第三环节,做一些练习。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是以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出现在他们的面前。这样不仅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而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的轻松,教师教的快乐。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 5本课是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进一步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的解答方法。在教学时我是从先把四个饼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得几块?再把三个饼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块?让学生分别列式。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两个算式的结果。学生很自然就发现一个可以得到整数商,一个不能。这时我顺势引导学生:不能得到整数商的可以用什么数表示呢?自然的导出分数。我觉得这样处理,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真正产生学习的需要,体会到用分数表示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初步的感知到分数与除法之间确实是有关系的。这样学生学习的目的明确些,兴趣也高一些。在例题的教学中,学生对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掌握的也不错。我重点是强调了单位换算,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发现单位间的进率就是分母的结论。学生运用这样的结论进行相关练习时正确率有很大的提高。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 6根据教材总复习的教学内容,我对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复习后,觉得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掌握的不好,现反思如下:
从本学期进入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时,学生学习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后,在练习训练时就分数乘法算式做题,没有真正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的含义。在学习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时,学生做练习题时就用分数除法算式做题,也没有理解题中数量关系的含义。我也反复强调过,学生就是不在意。后来分数乘除法的问题同时出几个题后,学生就混淆了,大部分学生就乱列算式。现在进行总复习了,学生还是这样,我就反思怎样让学生学懂这部分内容。我想,我采取以下方法来弥补这部分教学:
比如“一件衣服现在降价2/5”,这句话把()看作单位“1”的量,数量关系式是:
()×2/5=()。
好几位学生都填错了,有的填的是“现价”,有的填的是“降价”,看来学生对“现在降价2/5”这种缩写式的关键句不能够真正理解,弄不清这句话的本来意思,其实只要把这句话扩一扩,就不难找准单位“1”了——“现在比原来降价2/5”,其实这种简略式语句在练习中也有过几次,也都让他们扩过句,但是可能练习得还不够,学生的见识还嫌少。
再结合例题加以说明.(1)有一条鲸全长是21米,头部占二十一分之五,求头部的长度。
(2)一些米,吃了4吨,是其中的十六分之五,求这些米重多少?
帮助学生复习回忆有关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基本方法。
“一找”找出关键句。
第(1)题的关键句是:头部占二十一分之五,第(2)题的关键句是:是其中的十六分之五,“二列”
帮助学生根据关键句分析了解其中的具体含义并且列出等量关系式。
第(1)题中的等量关系式是:鲸的全长×二十一分之五=头部的长度
第(2)题中的等量关系式是:全部米的重量×十六分之五=吃掉米的重量
“三算”
帮助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算式并完成计算。
第(1)题中单位“1”已知,所以我们列一个乘法算式就可以了。
第(2)题中单位“1”未知,这时候题目要求我们设单位“1”为未知数X.总的来说“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有6种基本形式: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②求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③求比一个数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⑤已知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 ⑥已知比一个数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 7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后进行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不论是被除数小于、等于、或大于除数,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它们的商。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而且是后面学习假分数、带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比、百分数的基础,所以,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如果单纯地从形式上去教学分数与除法间的关系,学生能学得很扎实,但这样一来计算3÷4=3/4的算理往往被忽视,为了让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我是这样来组织教学的:
1.通过实际操作感悟新知识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境,把一张饼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让学生拿一张圆形纸片代表一张饼,亲自动手分一分,唤起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接着出示要把3张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四人一小组想办法把3张圆形纸片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并让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分的过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引申出两种含义,即每人分得1张饼的四分之三,也可以说是3张饼的四分之一,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充分理解了3÷4=3/4的算理。
2、使学生清楚为什么要用分数来表示除法算式的结果
在学生理解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之后,我有意识的设计了这样几道练习题。1÷3= 8÷9= 2÷6= 让学生把计算结果写在练习本上,比比看谁先算完。结果有的学生一两秒钟就举起了手,而有的学生费了很长时间才写出了计算结果。汇报之后,引导学生思考:1÷3=0.333……与1÷3=1/3 8÷9= 0.88……与8÷9= 8/9有什么区别?学生最直接的回答是:用循环小数表示商计算太麻烦,没有用分数表示快捷、简便。这时告诉学生,以后计算两个整数 相除的商,除不尽时或商里有小数时就用分数表示他们的商,这样既简便又快捷,而且不容易出错。
3、借机引申,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第一次向学生介绍分率与数量的区别。如①“把一张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分得这张饼的几分之几?每份分得多少张饼?”② “把2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7段,每段长是这根绳子的几分之几? 每段长多少米 ”③“把4千克盐平均分成5份,每份重量是盐的总数的几分之几 /每份重多少千克?先让学生明白这三道题第一问求的都是“分率”,分率没有单位,都是把总数看做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求其中的一份是总数的几分之一,都是用单位“1”除以平均分的份数得到,如前三道题的分率分别是1÷4=1/4 1÷7=1/7 1÷5=1/5。而第二问都是求每份数量是多少,每份数量是有单位的,都是用总数量除以平均分的份数得到,得数一定带单位名称。前三道题第二问的算法分别是1÷4=1/4(张)2÷7=2/7(米)4÷5=4/5(千克)
此处学生理解了分率和每份数量之后,为后面学习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做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4、让学生自主建构新知识
当学生发现除法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母后,引导学生把数字换成它们的名称: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这时候,再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用字母a、b表示除法与分数的关系。多数学生写下:a÷b=a/b,老师拿一名稍差学生的板书出来,故意表扬这位同学。正表扬却突然转身给这名学生作业后面一个大叉号。正当同学们都诧异的时候?问为什么错了?这时几个思维灵活的先叫起来,说到:“b不能等于0!”我马上抓住这个契机,追问:“为什么b不能等于0?”。我继续用课堂中的例题把1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这块蛋糕的1/4为例,让学生说说这个分数中的‘4’表示什么?”“如果把‘4’换成‘0’呢?”学生恍然大悟:分母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的份数,平均分成“0”份就没有意义了。在用字母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a÷b=a/b(b≠0)”学生经常会忘记,这里的b不能为0。通过这样分析,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除法中除数不能为0,所以在分数中分母不能为0的道理。这里并不直接告诉学生在除法中除数不能为0,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母,所以分母也不能为0。而是通过分析一个分数的实际意义让学生充分理解分数中的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所以分母不能为“0”的道理。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虽然学生对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学生理解的比较透彻,但是它们之间还有哪些区别没有引导学生总结出来。除法表示两个数相除,是一种运算,是一个算式,而分数既可以表示分子与分母相除的关系,又可以表示一个数值。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 8本周我们对分数除法这一单元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复习。通过整理和复习,把前面分散学习的知识加以梳理和归纳,提出要点。
1.在复习概念方面,主要复习了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比的意义。通过式子b×3/4=a,明确b的3/4等于a,由b×3/4=a得出a÷3/4= b;a÷b=3/4,a与b的比是3:4,使学生更清晰地感悟乘法与除法,分数与比之间的内在联系。
2.在复习计算方面,先让学生说一说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明确整数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所以不管被除数、除数是整数(0除外)还是分数,都可以把除转化为乘,即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3.在复习比的化简方面,通过让学生说出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化简比的依据,然后完成练习题,结合题目对常用化简方法加以概括总结。
分数比:前后项同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整数比:整数比前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化简成最简单整数比
小数比:前后项的小数点右移动相同位数
重点强调了化简比和比值的区别:化简比是以比的形式出现,而比值是一个数。
4.在复习比的应用方面,通过分析数量关系,变换条件让学生感受到分数乘除法形变神不变的内涵。
六年级有男生60人,(),女生有多少人?
(1)女生人数是男生的2/3
(2)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3
(3)男生人数比女生多2/3
(4)男生人数比女生少2/3
(5)女生人数比男生多2/3
(6)女生人数比男生少2/3
通过不同形式的变式练习,使学生体会到只要掌握住数量关系,就能解决问题。
在复习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复习中只注重了基本的练习,但是题型千变万化,学生灵活解题能力欠缺。
2.对于实际数量和分率的区别,学生容易出现混淆。
3.在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中夯实数量关系的分析,用“单位1”已知和未知来进行乘除法的检验和验证。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 9本单元是对分数除法这一单元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复习。通过整理和复习,把前面分散学习的知识加以梳理,整出头绪,加以归纳,提出要点。
成功之处:
1.在复习概念方面,主要复习了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比的意义。通过式子b×3/4=a,明确b的3/4等于a,由b×3/4=a得出a÷3/4= b; a÷b=3/4,a与b的比是3:4,使学生更清晰地感悟乘法与除法,分数与比之间的内在联系。
2.在复习计算方面,先让学生说一说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明确整数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所以不管被除数、除数是整数(0除外)还是分数,都可以把除转化为乘,即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3.在复习比的化简方面,通过让学生说出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化简比的依据,然后完成第3题,结合题目对常用化简方法加以概括总结。
前后项同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分数比 前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整数比 最简单整数比
小数比 前后项的小数点右移动相同位数
重点强调了化简比和比值的区别:化简比是以比的形式出现,而比值是一个数。
4.在复习比的应用方面,通过分析数量关系,变换条件让学生感受到分数乘除法形变神不变的内涵。
六年级有男生60人,(),女生有多少人?
(1)女生人数是男生的2/3
(2)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3
(3)男生人数比女生多2/3
(4)男生人数比女生少2/3
(5)女生人数比男生多2/3
(6)女生人数比男生少2/3
通过不同形式的变式练习,使学生体会到只要掌握住数量关系,就能解决问题。
不足之处:
1.复习中只注重了基本的练习,但是题型千变万化,学生灵活解题能力欠缺。
2.对于实际数量和分率的区别,学生容易出现混淆。
再教设计:
在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中夯实数量关系的分析,用“单位1”已知和未知来进行乘除法的检验和验证。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 10“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是由分数乘法意义扩展到除法意义而产生的应用题,这类应用题历来是教学中的难点。这类应用题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应用题的逆解题。因此,紧扣已掌握的分数乘法应用来组织教学显得比较重要。此外,由于分数除法应用题和乘法应用题都存在着“单位‘1’的量×几分之几=对应数量”这样的数量关系,不同的仅是一个条件和问题不同,因此教材强化用列方程的方法解,这样做就能利用分数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统一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已下几点:
一、重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分数除法应用题和乘法应用题都存在着“单位‘1’的量×几分之几=对应数量”这样的数量关系,因此在探索新知之前,精心设计复习练习。一是找单位“1”和写数量关系式练习;二是出示与例题有关的分数乘法应用题。复习与新知有密切联系的旧知,为新知的探究铺路搭桥,为学生更好地从旧知迁移到新知做准备,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
二、重视思路教学。
思路,是学生确定解题方法的分析、思考过程,这个过程应是有条有理的,有要有据的。本课分析、具体地设计了使学生形成思路的过程:首先,分步思考;接着,引导学生完整地复述思考过程;最后,通过个别、集体训练,使学生形成完整思路。
三、重视训练学生讲题。
应用题教学重在分析数量关系。学生只有理解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才会进一步进行思考。若在学生不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的情况下进行分析,则思无源,想无据。所以,讲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是分析的基础,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四、重视列方程解答。
本节课没有设计算术思路,因为用列方程解答分数应用题是有限的,能比较熟练地解答,但达不到熟练的程度,发现不了解答规律。
本堂课我设计了“题目——线段图——等量关系式——解决问题”这样四个环节来教学例(1)的2个问题,本是很清晰的一个教学思路,意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教给他们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但由于教学时,我对线段图环节的教学引导不足,没有充分发挥线段图的作用,有些流于形式,因此学生在等量关系的推导上就未能如教师预计般顺利。下次如果再有类似的教学,我将注重思索如何将题目、线段图和等量关系式三者更有机地结合起来。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 11《分数除法(三)》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分数应用题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教学中,首先给学生提供探究的平台,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究解题方法,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不同的解题方法。使学生经历独立探究、小组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对 “分数除法问题”的算法有初步的感悟,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有清晰的理解,为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1、从已有知识入手,激发学生求知欲。在这节课的教学组织中,教师从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入手,很自然的将复习铺垫中的乘法应用题过渡到分数除法应用题。将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围绕“操场上的活动”这一活动情境步步展开。这样既有一定的挑战性,又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2、充分发挥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节课从新知的引入,到问题的提出、数量关系的分析、问题的解决,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空间是宽阔的。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学生同伴间相互说说或在组内讨论,然后集体交流,有效地引导学生,起到了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在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习的时间和交流机会的同时,学生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极大地鼓舞了学生,使学生个人的成功感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有力的促进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及能力发展,也更激发他们去主动学数学。
3、练习设计具有层次性。巩固练习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新知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同样应注意巩固练习设计的层次性,使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练习,这样,即满足了吃不饱学生的需求,同时又能使中下学生获得成功感。
4、学生习惯养成较好,学习能力较强。在每一项活动中,学生都能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且学生倾听、交流等习惯养成较好;此外小组合作组织有序、实效性强,学生语言表达完整、精炼,归纳、总结能力较强。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 12“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中出现问题最多的内容。长期以来一直受到教师们的重视,特别是到了六年级要学习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更是重中之重,因为它是小学毕业考试的必考内容。一些教师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一套分析解答分数应用题的方法,如“是、占、比、相当于后面是单位1”;“知1求几用乘法,知几求1用除法”等等。这些方法看似行之有效,在一定意义上也为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了帮助。但长此以往,学生便走上了生搬硬套的模式,许多同学在并不理解题意的情况下,也能做对应用题。然而在这种教学方法指导下获得的知识是僵化的,许多学生虽然会熟练的解答应用题,但却不会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原因在于他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不是以标准形式的应用题出现,在这里找不到“是、占、比、相当于”,也就找不到标准量,学生因此无从下手。
我在教学《分数除法应用题》时,是先让学生自己先预习,看看还有那些,不理解的地方。然后再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交流,本着“学生能思考的,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能说出的`,教师决不讲解;学生能解决的,教师决不插手。”的教学的思想,在适时因人,解决引导点拨。由于教师在课堂上适时的“隐”与“引”,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使他们真正成为科学知识的探索者与发现者,而不是简单的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这样的教学,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我把分数除法应用题中的例题与“试一试”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省去了许多烦琐的分析和讲解。在教学中准确把握自己的地位。教师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激励者和课堂生活的引导者,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老师的主导地位。
在巩固练习中,通过鼓励学生根据条件把数量关系补充完整,看图列式、编题,对同一个问题根据算式补充条件等有效的练习,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 13本课教学的内容是分数除以整数,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有了分数乘法的学习基础,学生们能够很快适应这一课的学习方式。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教学中,运用数形结合的教学思想。把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很好地结合起来,把抽象的过程直观展示出来,通过学生的直观体验,将文字语言和图形相结合,从而使学生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但是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时时间的不多,没有给学生更多的表达空间。部分学生对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理解不够,除法变成乘法后,除数没有变成相应的倒数。分数除以整数时,应该乘这个整数的倒数。没有正确理解分数除法结果的规律,一个数除以比1小的数,结果比这个数要大。有些比较大小的题目可以不用计算,直接运用计算规律就可以判断出来,但是学生不太会应用。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加强对学生的训练,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做题技巧,做题方法,真正的学会学习。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 14“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是抓住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的等量关系式,发现这类型的应用题的特点和解答的规律。
教学中注重对知识的概括,对比。复习题与新知,新知与新知的对比,从乘法应用题改成一道除法应用题,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到新课中,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本课应用题的特点,掌握解题方法,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让学生主动探索学会数学知识。激起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给学生学习探索的空间。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得到发展。
同时注重拓展学生思维能力,学会分析解决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方法。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鼓励学生画线段图多角度分析问题,明确解答这类应用题的两种方法的特点,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和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
从练习的效果来看,绝大多数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求另一个数的方法,数量关系正确,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只会依葫芦画瓢,不会深究其为什么,数量关系也不太清晰,这样的学生在后续学习中问题就会显露得更多,正确率随着学习的深入会更加糟糕。加强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数量关系的训练不能有一丝懈怠。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渗透了数学自学学习习惯的养成,许多知识是由学生自学得出的结论。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 15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建立起除法意义的平均分和把一个物体或多个物体看作单位“1”进行平均分概念的基本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基础上,从除法的角度去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做得比较好的方面是:1.教师能站在一个比较高的角度恰当地选择了教学的切入点,教师从解决简单的问题入手,把6块饼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几块?把1块饼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几块?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多少个?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3个算式和3个得数,学生很快得出一个结论,两数相除,商可以是整数、小数和分数。在这教师还注意制作课件,说明一块饼的1/3也就是1/3张饼,为促进学生主动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作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引领。2.在解决把3块月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的几块?这一重难点问题时,让学生借助学具动手分一分,并让学生充分展示和交流分的过程和分得的结果,充分展示了学生思维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注意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促进学生主动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注重数学思维深刻性的培养。在课堂上让学生经历了操作、发现、迁移、归纳,使学生水到渠成的发现、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课堂上实现了师生的交往互动。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去思考:
一、在学生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时,能够借助直观形象的实物图,通过动手操作、演示说明等方法,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这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由于我在教学时,疏忽了个别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在演示说明的时候,叫的学生少,如果能多叫几名同学演示说明,再加上教师的及时点拨,我想这部分学生在理解这一难点时,就会比较容易了。
二、学生不是理想化的学生,不要指望他们什么都会,因为学生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教学”把3张饼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个同学应分多少张饼?"时,我让学生借助圆形纸片在小组内合作进行分一分,在学生动手操作时,我才发现有的同学竟然不知道该怎么分,圆纸片拿在手上束手无策,只是眼巴巴地看着其他的同学分;小组的同学分完后,演示汇报时,有很多同学都知道怎么分,但说的不是很明白。在以后的备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心理认知特点。
三、小组的全员参与不够。在小组合作进行把3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时,有的小组合作的效果较好,但有的小组有个别同学孤立,不能很好的与人合作,我想,学生在动手操作之前,教师如果能让小组长布置好明确的任务分工,让每个人都有事可做,小组合作的效果就会更好了。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受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影响,在进行80÷20时,多数孩子认为得数是40,这是在教师预设之内的。本节课的重点就是帮助学生弄明白80÷20为什么等于4。我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让孩子们充分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解决问题。很快孩子们就有了答案,有的是利用数的组成,即80里面有几个20,得出只有4个20,而不是有40个20;还有的孩子其实就是利用我们后面将要学习到的商不变的性质,将被除数与除数同时缩小,变成8÷2来计算结果。
在教学估算时我则重点帮助学生将其算式变为口算试题。
一、激活学生原有认知, 逐步引入新知
“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是建立在“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基础上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又是建立在“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上的。“倍”的概念比较抽象, 因此, 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倍”概念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经验学习新知, 巩固旧知, 把握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进一步理解除法关系, 显得尤为重要。如教学“小白兔采蘑菇”时, 先让学生从情景图中提取数学信息:2只小白兔, 每只采到3朵蘑菇, 共采到多少蘑菇?再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从而唤起对“倍”概念的回忆, 明确“3的2倍”是“2个3, 就是6”, 列式计算得出:3×2=6。在此基础上, 教师进一步启发:2只小兔共采到6朵蘑菇, 那么蘑菇数是小白兔的几倍?显然, 学生能应用刚学过的除法知识列出算式:6÷2=3 (倍) , 即蘑菇数是小白兔的3倍。由此顺势进入用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和探究。
二、操作体验, 让学生经历将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
教学例2主题图, 可先让学生观察并说明主题图内容 (三位同学用小棒摆飞机) , 教师提示学生是否需要亲自尝试, 然后在三人小组中分角色扮演三位同学摆飞机模型 (课前学生准备好小棒) 。学生摆好飞机模型后,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 提出问题。学生提出很多问题, 但可归纳为主题图展示的问题。在学生思考解答并说出解答的方法后, 教师归纳总结。可用课件展示小红、小丽、小强摆的飞机模型, 抽象出数量5、10、15, 进而根据所提问题依次列出算式:5×2=10, 10÷5=2;5×3=15, 15÷5=3, 并依据摆的飞机模型对算式作说明。通过归纳和比较,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倍”的概念, 明确“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就是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 将小强用的小棒根数是小红的几倍的实际问题转化为15根是5根的几倍的数学问题, 进而转化为求15里有几个5的算法问题, 找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的解题思路。
教学例2的“做一做”, 先让学生动手摆一摆, 算一算, 列出算式并说一说, 进一步加深对“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的理解, 以形成稳定的认知结构。
此问题的教学, 让学生动手操作, 感悟体验,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机会, 正是遵循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的新课程理念。
三、设置情境, 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机
教学例3, 教师先创设情境:同学们都喜欢过“六一”儿童节, “六一”儿童节要开联欢会。那么, 同学们愿不愿意先去感受一下联欢会的气氛呢?课件动态出示主题图, 让学生仔细观察, 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将学生提的问题集中到“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这一实际问题上来,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 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后列式解答, 并请各小组汇报分析过程和计算结果。
例3的“做一做”是对例3解题思路的模仿与应用, 教师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让学生自主合作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积极性。”创设情境, 将数学知识置于学生熟悉的情境中,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如果教材中提供了很好的情境性素材, 教师可结合自身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 有效加以利用;如果教材未提供, 教师应创造性地加以开发。
四、训练拓展,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练习十二中的习题有的提供了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 有的是直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可谓丰富多彩。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独立思考, 合作探究,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利用多种手段拓展应用。一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学校开运动会的场景图, 给出训练题: (1) 24名运动员赛跑, 每4人一组, 分几组跑完? (2) 跳远比赛, 每人跳3次, 一共跳了21次, 参加跳远比赛的有多少人? (3) 共有18人参加拔河比赛, 平均分成2组, 每组有几人?二是数学游戏:动物王国开运动会, 许多动物都参加了, 其中有12只大象、10只小熊、3只小松鼠、2只老虎、42只小猴、6只梅花鹿。在比赛之前, 狮子大王给它们出了几道题, 请小朋友们帮它们算一算。 (1) 小熊的只数是老虎的 () 倍。 (2) 大象的只数是小松鼠的几倍?算式是 () 。 (3) 42÷6=7表示 () 是 () 的 () 倍。 (4) 梅花鹿的只数是 () 的3倍。 (5) () 的只数是老虎的6倍。 (6) () 的只数是 () 的 () 倍。
五、多元思考, 鼓励学生从多种素材或实际生活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加强变式训练。如例2“做一做”让学生摆弄时不要局限于课本中16÷4=4一种形式, 可变换成12÷4=4、12÷3=4、10÷2=5、15÷5=3等变式, 然后反过来先给出算式, 再让学生摆, 进行逆向训练。又如例3的“做一做”、练习十二1题、3题、4题、7题等, 都应充分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 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能解决。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50页中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估算方法,能合理地进行估算。
2.经历“猜想、验证、运用”的自主探究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运用知识迁移学习新知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等合作学习形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良好的学习习惯。
4.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掌握估算方法,合理进行估算。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地根据除数确定被除数的近似数,合理地进行估算。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教学准备:CAI课件、计算器、《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的调查报告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介绍第六届高交会的有关内容。
2005年10月12日-17日,深圳又成功举办了一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自1999年起到2004年,“高交会”已举办了六届。
2.规模宏大的第六届高交会,历时五天。总计参加展览、交易的机构超过了3500家,参观人数达到453000人。同学们说说,每天大约有多少人参观?
3.从下面两组题中任选一组进行口算。并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1)540÷908000÷2003200÷8090÷30
(2)543÷908121÷2003218÷8098÷30
4.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像第二组题这样,不易进行口算,但又需要知道大约结果的问题。
如第六届高交会每天要喝矿泉水538箱,如果用一次可运62箱的货车去运,一次运完,大约要用多少辆这样的车?假如现在你就是安排车辆的工作人员,在没有计算器的情况下,你该怎么算?这就要用到除法的估算。
[设计说明:利用高交会这一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件,作为情境引出数学问题,即使学生感知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我们身边处处有数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作为深圳人的自豪感。
复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和口算,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只有当被除数是除数的整数倍时口算才方便。也为新知“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的学习作铺垫。把课本中的例6进行改编后,强化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认识。]
二、自主探求。学习新知
1.学生猜想:猜一猜,今天将要学习的除法估算会用到我们以前所学过的哪些知识?你为何要这样猜?
2.验证猜想,探求方法。
(1)先估算,再用计算器算。
898÷31623÷19504÷49624÷69
①小组合作,先讨论第一小题怎么估算,然后再用计算器计算,比较一下计算的结果。
②小组代表汇报,师生共同小结方法。
③依此方法独立估算第2、3小题。
④先独立估算第4小题,学生汇报,再课堂讨论应该怎么估算,师生共同小结方法。
⑤学生独立估算准备题4。
(2)估算下面各题。
6120÷218282÷388904÷293620÷59
①独立估算,再用计算器计算。
②小组交流估算方法。
③学生汇报。
(3)除法的估算方法。
①学生独立思考除法估算方法。
②小组交流方法。
③学生汇报方法。
④师生归纳方法:先求除数的近似数,根据除数想口诀,再看口诀求被除数的近似数,最后运用口诀得结果。
(4)估算下面各题。
9130÷892395÷627293÷78482×393214×289
[设计说明:让学生在探求新知时先对新知进行合情合理的猜想,然后再让学生通过自主探求、合作交流活动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这不仅使学生体验了“猜想、验证”这一数学知识的获得过程,而且使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旧知学习新知的方法,初步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验到自主获取新知的学习乐趣。
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归纳出除法估算的方法,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学会数学思考的方法。]
三、应用反馈,内化新知
1.估算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
(1)学生小组交流课前准备的调查表。
(2)每小组推举两位学生汇报,师生共同评价。
例1:我们家一个月用电405度,一年大约用405×12—4800度电。
例2:我们家一个月用电405度,每天大约用电405÷30≈14度。
2.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我们学校小学部共有学生1817人,如果午餐按6人一桌进餐,大约需要准备多少张桌子?(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说明“进一法”的意义)
(2)如果每个餐车可装18人的中餐,那么大约需要多少辆这样的餐车?
(3)如果每班每餐需要12千克苹果,全校37个班大约需要多少千克苹果?如果苹果每千克6元钱,大约需要多少钱?
(4)第六届高交会启用新建的深圳会议展览中心,并同时使用高交会馆,展区总面积达到135500平方米,比上届增加了近3倍。如果每个展区占地68平方米,大约可以同时设多少个展区?
(5)截止到2003年底,深圳市共认定高新技术产业公司673家,开发、生产高新技术产品1439种,实现产品产值超过2167亿元。平均每家的产值大约多少亿元?平均每种产品的产值多少亿元?
四、反思总结,深化新知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今天你的猜想、估算的水平如何?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或有新的想法吗?
五、实践活动
进一步调查、了解在生活或生产中,运用除法估算的实例。
[设计说明:先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自己课外完成的调查报告,再由小组推举两位学生参加全班的汇报,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倾听中完善、充实自己对除法估算的认识。在推举的活动中使学生学会评价,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就是有意义的学习活动。
让学生运用自主探究获得的新知来解决发生在学生身边的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把枯燥的数学知识生活化,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学生回顾本课所学的知识,反思学习过程与收获,不仅可以梳理所学的知识,建构新的知识体系,而且还使学生树立起反思、质疑的意识,有益于持久的知识建构。]
总评
除法估算这个内容,在新课标颁布以前就有了,但似乎不大受应试教育的重视。随着新课标对“估算”(含除法估算)的关注,教师才认真起来,至于怎么教,还处在探索之中。
董庆鹏老师执教的“除法估算”一课,抓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而且从“高交会”这个深圳生活的“亮点”切入,把“高交会”的有关内容数学化,成为吸引学生的一种教学资源,这样的情境设计应该说与新课改理念比较“合拍”。课堂上,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认识除法估算的意义,知道除法估算的作用,学会除法估算的方法,感受估算的价值,印象应该是比较深的。而课前让学生完成《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的调查实践作业,更是给学生增添了一份亲身经历,学会接触生活实际,发现身边的数学,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这节课,教师设计的路径是很多的,既有情境导入,又有具体的练习估算,还结合学生进餐的问题,进一步加强了数学的生活化。教师亲切、平和、风趣,使用了不少人文化的语言,比较恰当、有用,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得还是比较轻松的。
【除法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除法教学反思参考01-12
《除法的验算》教学反思06-26
《除法简便运算》教学反思06-26
小数除法的教学反思10-02
除法竖式的教学反思07-21
分数除法之解决问题一教学反思11-25
四年级数学上册《笔算除法》的教学反思07-22
《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教学反思11-05
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教学反思12-24
《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教学反思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