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宗教经费保障问题

2024-08-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民族宗教经费保障问题

民族宗教经费保障问题 篇1

(二十一)加大少数民族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努力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的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者队伍,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着力培养一大批艺术拔尖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积极保护和扶持少数民族优秀民间艺人和濒危文化项目传承人,对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突出贡献的传承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与抢救濒危文化,推动相关学科建设,培养濒危文化传承人。

五、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领导

(二十二)重切实把少数民族文化工作摆上更加要的位置。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少数民族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评体系。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调查研究,定期听取工作汇报,做出部署,狠抓落实。关心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工作部门和单位的建设,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突出困难和特殊问题,充分调动和有效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二十三)推动形成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政府统筹协调、业务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少数民族文化工作格局。各有关部门编制规划、部署工作,要把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作为重要内容,加大支持力度,确保目标任务完成。加强舆论宣传,营造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社会氛围。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作用,不断开创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新局面。

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本意见的精神,结合实际,制定贯彻实施的具体措施和办法。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本意见贯彻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

四、完善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十八)完善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政策法规。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立法工作,适时研究制订有关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快制定和完善从事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政策和资质认证、机构和团体建设等方面的相关标准和办法。研究、制定或修订有关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政策法规时,要充分考虑少数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增加专条专款加以明确。推动国家扶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十九)深化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机制改革。实行公益性事业与经营性业务分类管理,对公益性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度、岗位管理制度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引入竞争机制,采取政府招标、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形式,对重要少数民族文化产品、重大公共文化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动给予扶持。支持少数民族文化单位按照有关规定转企改制,在一定期限内给予财政、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做好劳动人事、社会保障的政策衔接,按照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原则制定相关政策。努力推进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交流。切实增加少数民族文化在国家对外文化交流中的比重。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文化活动参与中外互办文化年和在国外举办的中国文化节、文化周、艺术周、电影周、电视周、文物展、博览会以及各类演出、展览等,促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文化交流格局。打造一批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交流精品,巩固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交流已有品牌,进一步提升少数民族文化国际影响力。大力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与海外华人华侨、台湾同胞、港澳同胞的交流,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为促进国家和平统一服务。

尊重、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尊重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国家保障各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鼓励各民族公民互相尊重、互相学习语言文字。尊重语言文字发展规律,推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处理工作。在有利于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前提下,使各民族饮食习惯、衣着服饰、建筑风格、生产方式、技术技艺、文学艺术、宗教信仰、节日风俗等,得到切实尊重、保护和传承。加强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形势下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特点和规律研究,不断开辟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推进和谐文化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十四)大力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创新。促进现代技术和手段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中的应用,鼓励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优秀文化作品创作,提高少数民族文化产品数量和质量。加大对少数民族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力度,打造一批有影响的少数民族文学、戏曲、影视、音乐等文化艺术品牌。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要进一步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倾斜。国家各级各类文化奖项,少数民族文化作品获奖应占合理比重,对优秀少数民族文化作品及有突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给予奖励和表彰,进一步激发少数民族文化创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十五)积极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把握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特点和规律,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培育文化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形成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优势,鼓励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多样化发展,促进文化产业与教育、科技、信息、体育、旅游、休闲等领域联动发展。确定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门类,推出一批具有战略性、引导性和带动性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一批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在重点领域取得跨越式发展。

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广播影视事业。巩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建设成果,扩大民族地区广播影视覆盖面,对设施维护进行适当补助,确保长期通、安全通。提高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影视节目制作能力,加强优秀广播影视作品少数民族语言译制工作。提高民族地区电台、电视台少数民族语言节目自办率,改善民族地区尤其是边远农牧区电影放映条件,增加播放内容和时间。推出内容更加新颖、形式更加多样、数量更加丰富的少数民族广播影视作品,更好地满足各族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

(十)加大对少数民族文艺院团和博物馆建设扶持力度。重点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少数民族文艺院团建设,积极鼓励少数民族文艺院团发展。扶持民族自治地方重点民族博物馆或民俗博物馆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民族博物馆。民族自治地方的综合博物馆要突出少数民族特色,适当设立少数民族文物展览室、陈列室。加强少数民族文物征集工作,改善馆藏少数民族文物保存条件,做好少数民族文物鉴定、定级工作,提升管理、研究和展示服务水平。

(十一)大力开展群众性少数民族文化活动。鼓励举办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展演和体育活动,支持基层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活动,加强指导和管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发挥各族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努力探索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办好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和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十二)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结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开展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调查登记工作,对濒危少数民族重要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保护。加大现代科技手段运用力度,加快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进程。进一步加强人口较少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扶持少数民族古籍抢救、搜集、保管、整理、翻译、出版和研究工作,逐步实现少数民族古籍的科学管理和有效保护。加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和保护工作,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予以重点倾斜,推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大对列入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力度。积极开展少数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工作,有计划地进行整体性动态保护。加强保护具有浓郁传统文化特色的少数民族建筑、村寨。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民族地区县级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建设,保障民族地区基层文化设施有效运转。地广人稀的民族地区配备流动文化服务车和相关设备,建设和完善流动服务网络。大力推进数字和网络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和普及,形成实用、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国家实施各项重大文化工程时,切实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倾斜力度。

(八)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新闻出版事业。加大对民族类新闻媒体的扶持力度,加快设备和技术的更新改造,提高信息化水平和传播能力,扩大覆盖面和受益面。对涉及少数民族事务的重大宣传报道活动、少数民族文字重大出版项目,给予重点扶持。逐步实现向少数民族群众和民族地区基层单位免费赠阅宣传党和国家大政方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普及科学文化技术知识的图书、报刊和音像制品等出版物。加强少数民族语文翻译出版工作,逐步提高优秀汉文、外文出版物和优秀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物双向翻译出版的数量和质量。扶持民族类重点新闻网站建设,支持少数民族文字网站和新兴传播载体有序发展,加强管理和引导。少数民族出版事业属公益性文化事业,中央和地方财政要加大对纳入公益性出版单位的少数民族出版社的资金投入力度,逐步增加对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的财政补贴。

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重点,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手段,以推动文化创新为动力,以改革体制机制为保障,以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建设与全国文化建设、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建设、与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协调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贡献。

(五)基本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既要继承、保护、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又要推动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鉴、加强交流、和谐发展。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把握规律性,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改革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生产力。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生产更多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坚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先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事业,保障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各族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断完善扶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六)目标任务。到2020年,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备,覆盖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主要指标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少数民族群众读书看报难、收听收看广播影视难、开展文化活动难等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和弘扬。实施一批重大文化项目和工程,推出一批体现民族特色、反映时代精神、具有很高艺术水准的文化艺术精品,创作生产更多更好适应各族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文化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突破,科学有效的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服务运行机制基本形成,政策法规更臻完备,政府文化管理和服务职能显著增强。文化市场体系更加健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格局更加合理。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交流迈出重大步伐,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民族创造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增强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中华文化的内涵,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向心力。各民族都为中华文化的发展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二)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和关心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成就。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体系不断完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得到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学艺术日益繁荣,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初具规模,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交流不断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在提高各族群众文明素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民族宗教经费保障问题 篇2

我国自从出台了法律援助制度, 经费问题就一直困扰、制约着其法律援助的发展。现在政府拨款虽然仍是法律援助经费的主要来源, 但这种拨款和每年递增的、需要处理的案件数量相比, 在工作中需要使用的资金仍有很大困难。尽管各级政府对法律援助的投入在逐年增加, 但目前人均法律援助资金却只有0.3元, 所以法律援助经费的不足严重制约了法律援助工作的实施。

就我国目前的财政状况来看, 经费以财政拨款为主, 因此法律援助经费的来源形式是非常有限的, 这远不能满足法律援助的需求, 而社会团体组织和个人的捐赠, 也仅仅解决了少部分问题。况且这种来源数额非常小, 尽管有时能从国外获得一些资助, 但那也只是权宜之计, 因此, 寻找新的经费来源渠道, 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资金, 来弥补财政拨款的不足是迫在眉睫的。

二、针对经费问题应采取的完善措施

(一) 建立法律援助经费保障制度

建立法律援助的最低经费保障制度。按照法律援助的需求量及办案成本等标准, 从而确定每年法律援助所需最低经费, 同级财政按年度拨款, 并在此基础上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增加。

(二) 扩大援助经费的来源范围

为了保障法律援助能更好的实施下去, 光靠政府的拨款是不能解决实质问题的, 因此还应该扩大经费的来源范围, 不仅仅是政府拨款, 另外在国家税收、社会团体建立的社团、协会等方面, 也可以让他们和法律援助机构一起行动起来, 去帮助那些需要获得法律援助服务的人群, 具体来说:

当国家税务局工作人员在执行其原本的税收工作时, 除了应倡导税务人积极交税, 还要鼓励纳税人多交税, 以促进国家财政收支平衡, 以便为人民更好地服务, 这样多缴纳上来的款项就可以用于法律援助的运作中, 进而保障法律援助的工作顺利进行, 维护法律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三) 鼓励社会团体、单位捐款

现在, 社会中有很多公民自发成立的民间组织, 如:“红十字会”、“法律援助协会”等, 不仅国家方面应出钱向法律援助机构拨款, 也可以提倡各个社会团体和单位也进行捐款, 这样一来, 在帮助经济困难的弱势群体时, 可以更好地为他们服务, 而国家可以对在法律援助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 规定有关的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给予表彰、奖励。

(四) 加强法律援助经费的管理

法律援助经费应当专款专用, 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在2008年“两会”期间, 全国律师协会法律援助委员会委员王林曾表示, 目前基层政府和司法机构对法律援助不够重视, 甚至有人提出“有的挪用投入资金, 有的干脆就使法律援助成为有偿服务, 就此牟利”这样的境况。为此, 我们应该在日常的法律援助工作中让各种经费的支出都有所记载, 不虚报假账, 节省不必要的支出, 让法律援助经费用到实处。

(五) 以国际组织合作形式募集资金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一些国际组织出于推动法制完善和保障人权的考虑, 愿意对作为国际公约缔约国的我国的法律援助工作给予资助。2000年至2001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以合作培训我国法律援助人员的形式进行资助, 效果很好。例如像美国亚洲基金会资助我国的贵州、云南等贫困地区的法律援助工作, 取得了援助和受援双方都满意的成效。

(六) 适当发行法律援助福利性彩票

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曾同有关部门协商争取在福利彩票公益金中划拨一定比例用于法律援助事业, 这个想法目前因现有的所有福利彩票公益金 (包括每年新增部分) 都已有规定用途而没有实现。

既然已有的彩票公益金都有规定的用途, 那么可以考虑发行法律援助福利彩票。这样一方面可以彰显法律援助的公益性, 促使社会公众意识到自己对公益事业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 彩票本身包含的不菲奖金也足以吸引充满重奖期待的公众踊跃购买。按照通行国际经验, 一个国家正常的彩票销售发行规模大约为其国内生产总值 (GDP) 的1%左右。依此计算, 我国彩票发行潜力可达1000亿元。发行法律援助福利彩票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严军兴、王立中:《建立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几点思考》, 《现代法学》, 1995 (4) 。

民族宗教经费保障问题 篇3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教育经费;经费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G5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115-01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长期发展的战略国策,经费保障又是义务教育健康发展的基础,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程。2005年12月,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要求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本文拟在分析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现状的基础上,就如何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问题提出若干建议。

一、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对教育投入总量不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12年实现教育财政性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尽管政府教育投入总量持续增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已连续几年呈现上升趋势,但距离4%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国家统计局有数据显示,2007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32% , 2008为3.5%,2009年达到3.59%,离4%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与国际相比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一直偏低。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4.9% ,发达国家为6.2% ,发展中国家约为4.0%。[1]因此,我国目前的水平不仅与发达国家无法相比,与发展中国家的投入力度相比亦有差距。

(二)经费投入责任划分模式存在不足。

各级政府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责任划分问题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核心内容,也是决定机制运行状况的重要因素。而现行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中,中央与各省以及省级以下各级政府制定的责任划分模式基本相同,正是这种整齐划一的经费投入责任划分方式,没有考虑农村义务教育的特殊属性和各地区间的教育差异,反而造成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短缺。[2]

(三)管理体制不健全。

第一,校务公开推行不力。学校教育经费的使用和管理不透明,学校教师对于上级拨给学校的义务教育经费有多少,用了多少,用在哪些方面都不清楚。

第二,各职能部门监督力度不够。一方面,校长在任期内对经济责任审计不及时;另一方面,纪检、财政、审计、物价、税收等部门监督检查也多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起到监督的作用。

二、对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进的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经费投入机制。

一方面,强化政府功能, 保持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增长趋势。由于教育投入不像有形投入一样能迅速见效, 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力的增强, 又都体现出教育的重要性。虽然我国义务教育水平较高,国家为更好地发展义务教育,不断增加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但教育投入仍不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因此,迫切需要从经费总量上增加对义务教育的投入。

另一方面,改革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来源。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来源比较单一,人口基数又大,教育经费跟国际平均水平相比偏低。可鼓励和提倡社会捐赠,对参与社会捐赠单位与个人进行税收优惠,推动厂矿企业、私营企业、社会团体和各界友好人士对教育事业提供资助和捐赠。[3]

(二)加强教育经费监督管理,提高使用效益。

1.建立和完善监督制度。建立教育经费监督组织,对政府、学校教育经费的拨付、使用、管理等进行多方位监督。目前我国教育管理部门虽然设立了教育督导机构,针对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但教育督导机构大多设置在教育部门内部,没有政府机构编制,不能拥有其应有的独立性,难以执行对财政和教育部门的监督。因而,保持监督组织的独立性是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监督机构的关键问题,这样才能真正避免行政系统内部监督可能存在的公正缺失问题。

2.建立透明、公开的信息化制度。政府部门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电视广播等媒体平台,公布义务教育经费的预算、拨付、使用等信息,吸引广泛的社会监督。同时,家长、捐赠单位等教育利益相关方的监督也可以成为义务教育经费运行的重要监督方式,共同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监督机制有效运行。[4]

(三)建立科学的义务教育经费经费分配制度。

在义务教育经费的分配上要逐步体现均衡和公平。

一方面,统筹管理部分公用经费。县教育主管部门按一定比例统筹管理中央、省(市) 补助的公用经费,将统筹的这部分资金,用于全县农村薄弱学校的扶持和教学硬件条件的改善。

另一方面,制定科学使用方法。一要科学分配统筹后的公用经费,经费的分配应结合学校的办学规模,以学生人数和班级数的一定权重作为测算依据,实行学生人数和班级数的双向控制。二要科学制定补助方案,对薄弱学校的补助,不能只凭学生的多少简单划定补助标准,应结合学校实际理财情况实行奖励补助、奖励扶持,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三要科学配备教学仪器设备。制定教学仪器设备配置计划,用“以奖代补”的方式,重点解决中小学急需的教育教学仪器设备的添置。在仪器品目的安排上,要结合绝大多数学校的实际需求汇总选择,按需配置,提高教学仪器设备的配置效益。[5]

三、结束语

我国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涉及到千家万户。只有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高效、规范运转,才能保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健康发展,才能更好地培养出优秀人才,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健全与完善一定会给我们带来一个全新的农村义务教育。

参考文献:

[1]赵艳立,赵洪浩,朱锦龙.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现状分析[J]. 继续教育研究,2010(1)。

[2]焦树国,张勇,王闯.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2010(13)。

[3]石利芳,王爱华,孙乐为. 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投入问题研究[J]. 教育研究,2011(9)。

[4]薛海平,丁延庆.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成效、问题与对策[J]. 教育科学,

2009(4) 。

经费保障制度 篇4

第一条为加强磨盘乡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营造整洁优美、规范有序、和谐文明、充满生机的人居环境,根据《四川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和《西昌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工作实施意见》精神,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磨盘乡在环境整治活动中,必须由乡、村、组及学校和各单位出经费保障治理活动顺利进行。

第三条具体的日常工作由各单位自行负责经费开支,保障环境治理工作能够正常有序的进行。

第四条节假日和特殊的大型的环境治理活动的经费支出由乡财政统一支付。

第五条 特殊地段如街道等的治理经费由乡政府支出。特别是街道卫

生一定要聘请专门的清洁工进行卫生清理工作,工资由乡政

府发放。

第六条 各村组在日常工作的经费开支上有困难时,要提前报告乡政

府,作好准备工作,不能因为经费的原因而使环境治理工作

中断,否则将给予严惩。

第七条 本制度自2012年4月1日起执行。

磨盘乡人民政府

应急经费保障措施 篇5

××××××××××××

二〇一二年

应急救援经费保障方案

应急救援经费是保障煤矿发生灾变事故时迅速投入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的前提保障,没有可靠的资金渠道和充足的应急救援经费,就无法保证有效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和维护应急管理体系正常运转,因此特制定应急救援经费保障措施

一、建立应急经费保障机制

可考虑着眼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救援任务的能力需要,按照战时应战、平时应急的思路,将现有应急管理体系中的抢险救灾领导机构和各应急救援专业小组有机结合起来,平时领导抢险救灾和做好动员准备,战时指挥动员实施职能。应急救援财力保障专业小组要把抢险救灾经费、物资装备经费等项目进行整合和统一管理。主要职责是:平时做好动员准备、开展动员演练的经费保障,以及防灾抗灾经费管理的基础工作,负责对包括应急投入和应急专项资金在内的所有保障基金的管理和运营;制定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经费保障的应急经费保障预案、紧急状态下的财经执行法规和制度;与包括抢险救援、医疗救护、通信信息、交通运输、后勤服务在内的各有关职能小组建立紧急状况下的经费协调关系。一旦发生自然灾害或突发紧急事件,经费保障统管机构即成为应急救援经费管理指挥中心,负责召集上述相关部门进行灾情分析和项目论证、救灾资金的紧急动员、各部门资金需求统计和协调、救灾物资的采购和统一支付以及阶段性资金投入使用

(二)建立有机统一的协调机制

首先,要明确经费保障的协调主体及其职责。总体上可考虑依托企业应急救援领导组建应急救援资金协调管理小组,由企业应急办公室统一管理调度,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时积极响应防灾救灾经费保障统管部门组织工作。由企业组织抗灾救援工作时,总后勤部应急救援资金协调管理小组对口协调企业防灾救灾经费保障统管部门,申请企业财务资金及时划拨应急保障;由集团公司组织进行抗灾救援工作时,各煤矿企业应急救援资金协调管理小组对口协调本矿的防灾救灾经费统管部门,充分保证财政资金用于应急救援经费保障。其次,要进一步理顺企业内部需求上报渠道。经费保障跟着需求走,企业内部需求提不出来,经费申请和下达就缺乏相应依据。企业进行抗灾救灾活动要逐渐形成统计上报制度,并保证企业内部各系统之间信息渠道的顺畅。各救援部队可指定专人负责将所需经费保障数额上报至企业抗灾救灾指挥机构,经由抗灾救灾指挥机构专人汇总后及时报送企业应急救援资金协调管理小组审核。

(三)建立可靠的资金保障体系

一是要建立—定规模的应急资金。煤矿企业每年在制定安全生产投入计划时要预留部分应急资金,并把这部分应急资金列入企业预算。二是要建立灾害保险资金体系。应对突发事件,除依靠通过政府财政投入外,也应考虑采取运用保险市场融资的方式,建立资金保险基金,由政府和企业分摊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弥补财政资金支付不足。三是要进一步完善常态的企业资金动员机制。通

过管理机构认证,固定和规范企业救援基金组织和救助团体职能,面向各投资企业积极开展资金募集活动,加大救灾基金储备力度。四是在紧急时期充分发动民众捐款。此次抗震救灾民众捐赠情况显示出民间存在很大的财力动员潜力。通过广泛宣传引导,动员民众捐献资财。是紧急时期筹措和募集资金不容忽视的重要措施。

(四)强化经费保障监管力度

一是要建立全方位监管制度。完善的法规制度是实施经费保障监管工作的根本依据。要健全完善救灾经费管理的法规规章和管理办法,使经费监管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是要建立全过程全方位监控机制。监督管理工作要能够覆盖经费筹措募集、申请划拨、采购支付全过程,财政、民政、企业团体等经费使用的所有部门和单位,使经费保障监管工作真正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严密有效,把所有救灾经费保障活动全部纳入监督检查的视野。三是要形成内外监督协调配合的监控体系。要采取经费使用职能部门内部监管,审计、纪检监察部门外部监管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等形式,互通监管信息。形成监管合力,及时发现和处理抗灾救灾经费管理使用中的违法违规问题。四是要充分发挥群众舆论监督的作用。继续把公开透明原则贯穿于救援经费管理使用的全过程,主动向社会公开救援资金来源、投向和使用管理情况;进一步完善监督信息反馈机制,利用信息发布平台,发挥群众舆论监督作用,加大社会监管力度。

(五)完善经费保障体系

安全投入经费保障制度 篇6

为建立企业安全生产投入长效机制,加强安全生产费用管理,维护企业、职工及社会公共利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1、安全生产费用是指本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标准提取、在成本中列支、用于完善和改进企业安全生产条件的资金,对其企业按照“企业提取、政府监管、取保需要、规范使用”的原则进行财务管理。

2、本企业的安全生产费用应当按照以下范围使用:

1)完善、改进和维护安全防护设备、设施支出;

2)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和现场作业人员安全防护物品支出;

3)安全生产检查与评价支出;

4)安全技能培训及进行应急救援演练支出;

5)其他与安全生产直接相关的支出。

3、在规定的使用范围内,企业将安全生产费用优先用于满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提出的整改措施或达到安全生产标准所需支出。

4、企业对提取安全生产费用实行专户核算,按规定范围安排使用。结余下使用,当年计提不足的,超出部分按正常成本费用渠道列支。

5、安全生产费用的使用程序为;由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各部门主要负责人提出,报企业总经理批准后方可实施。

6、对在使用安全生产费用中形成的资产,本企业将纳入相关资产进行管理。

7、为职工提取的职业病防治、工伤保险、医疗保险所需费用,不再安全费用中列支。

民族宗教经费保障问题 篇7

一、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过程中存在问题

1、城乡投入差别造成教育相对不公平。

义务教育的公益性要求国家为每一位适龄儿童提供水平大致相当的义务教育, 但由于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义务教育体制, 各地义务教育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而我国的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又极不平衡, 特别是城乡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具体表现在教师工资发放标准不统一, 学校教学设施配备存在差异, 学生课余时间活动场所存在差异。适龄儿童在不同学校接受教育的环境和条件产生很大区别, 造成教育的相对不公平。

2、同一地区的教师工资津贴发放标准不统一。

根据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以县为主”的要求, 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工资应全额纳入县级以上财政预算。但目前情况是相当一部分县级政府财力不足, 通常只能做到维持县本级的人员供养及机构运行。在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的统筹层次提高到县一级后, 总量不足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相当一部分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工资未纳入县级以上财政预算, 导致了越是在贫困偏远地区教学的教师工资越低的不正常现象的发生。使优秀教师不愿意到贫困乡村任教, 致使这些地方师资薄弱, 学生平等受教育的权力得不到保障。

3、学校校舍维修改造、内部设施及教学仪器购置经费无法解决, 办学条件存在很大差异。

新机制实施后, 乡镇财政投入越来越少, 公用经费拨款仅仅能维持正常运转, 学校没有多余资金解决内部设施充实问题。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设备只有在个别乡镇中心小学和中心初中能勉强使用, 村小和各教学点根本无财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设备进行教学和研究。图书馆、体育活动室、实验室、阅览室更无从谈起, 学生课余生活比较匮乏, 怎么能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健康成长。

4、乡镇、村级办学的积极性有所降低。

“新机制”实施后, 教育经费管理“以县为主”, 乡 (镇) 、村两级办学的积极性锐减。片面地认为现在办教育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各级教育局的事, 与乡 (镇) 、村两级无多大关系。义务教育法赋予给他们的权利和义务都无形地淡化了, 更不用说办学的积极性。

5、教职工考核奖励政策不配套。

实施“新机制”后, 上级出台的政策未考虑到学校在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教职工建立考核奖励机制方面的支出安排, 学校在义务保障经费中不能列支补贴、奖金、福利费。虽然国家出台了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政策, 但在财政状况相对较差的地区, 特别是县级以下地区完全落实绩效工资政策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学校无法制定和实施教师的奖励考核政策, 由此会造成学校的绩效管理难以实施, 容易造成工作中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现象, 导致教师墨守成规, 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现象。

二、建议和措施

1、在县域内统一国家规定的教职工工资、津贴标准, 制定偏远山区教师地方性津补贴标准。

教职工工资纳入县级财政预算, 由财政部门按时存入个人工资卡, 要保证偏远山区的教师至少能够在乡镇驻地取到工资。建议条件成熟时, 由省级政府财政承担义务教育教师人员经费, 包括国家规定的工资、津补贴、养老金、医保金、住房公积金等。各地区可依据地方实际制定地方性津补贴标准, 增加偏远山区学校教师补贴, 适当提高教师待遇, 增加教师福利, 以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确保教师队伍的稳定。

2、在加强“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同时, 明确镇、村两级的办学职责, 提高他们的办学积极性。

逐步转变办学观念, 赋予镇村两级在办教育上的权利, 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对镇、村两级教育投入情况考核机制, 真正树立起人人办教育的大教育理念。

3、深化教育内部改革。

提高义务教育保障能力, 除了增加财政投入外, 还须深化教育内部改革, 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要规范会计行为, 加强学校财务管理, 确保教育资金管好用好。要加强对校长和财务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 建立相应的培训考核机制, 及时将上级的政策、法律、法规贯彻到最基层, 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针对当前基层学校财务人员大多是教师改行的现状, 建议将财会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充实到教育会计队伍中去, 以全面提升教育财务人员的整体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

4、建立学校校舍维修改造及充实内部设施正常资金来源机制。

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经过“普九”后, 基本达到了办学要求, 学校的校舍维修经费和内部设施购置经费应建立以各级财政投入为主, 学校义务保障经费为辅, 社会捐赠为有力补充的资金来源机制。各级财政部门应将学校维修和购置经费按照实际需求情况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进一步建立健全对各级政府在校舍维修改造过程中投入情况的考核机制, 保障学校正常维修改造资金的及时足额到位。

5、在改革过程中统筹考虑教师考核奖励机制。

在目前教育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的情况下, 课堂教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占主体地位。如何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对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建议各义务教育学校设立奖教奖学基金, 采取财政拨一点、学校结余一点、勤工俭学筹集一点、社会力量捐赠一点的方法筹集资金, 由学校制定科学合理的奖教奖学政策, 专项用于对教师的考核奖励, 最大程度上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促进教育教学方法不断创新和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

相信随着义务保障经费机制改革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教育资源配置相对公平, 人民的教育负担越来越轻, 教师素质普遍提高, 教育事业一定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景。

摘要:近年来国家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行改革, 陆续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课本费, 对困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 化解学校普九债务, 建立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 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 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 对改革顺利进行将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保障中等职业教育经费合理投入 篇8

1.中等职业教育的总投入占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例大幅度下降。全国现有14000多所各类中等职业学校,虽然挂了职业学校的牌子,但一些学校实验、实训条件非常差,难以适应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所提出的对劳动者技能的新需求。

2.与普通高中和高等教育的投入相比,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明显不合理。近些年,政府的教育投入偏重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高成本”与“低投入”的矛盾非常突出。大部分省(区、市)教育经费的投入总量中,中职尚不到普通高中的三分之二。

3.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投入明显不足。参照国际标准,职业教育的生均成本应该是普通教育的2~3倍。现阶段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远远低于其人才培養成本。

可见,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薄弱环节,因此,各级政府需要进一步发挥主导作用,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合理确定其在整个教育经费投入中的比例,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为此,建议:

一方面,加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建立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机制。在中央不断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投入力度的同时,地方各级政府也要切实落实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加强对高中阶段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切实执行国务院有关文件中“教育附加费20%~30%应用于职业教育”的规定,解决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

另一方面,多方面筹集社会资金,以更加优惠的措施,吸引社会团体、公民个人和企业投资举办职业教育,逐步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企业、社会和个人参与的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机制。

基层党建经费保障制度 篇9

为了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切实增强党建经费的保障性及使用的规范性、有效性,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建经费的使用和管理工作,现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制订依据

本制度根据•中共上海市委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区域性大党建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沪委办„2005‟33号)关于“要建立和完善党建工作财力支撑机制,将基层党建经费纳入区县财政预算,逐步形成与地方财政同步增长机制”和•中共上海市委办公厅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等四个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文件的意见‡的通知‣(沪委办„2006‟33号)关于“各区县党委要把党员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的精神制订。

二、基本原则

1、服务基层、立足支部。党建经费要用于各基层党组织的活动,特别是保障基层党支部能正常开展活动。

2、统筹安排、适当倾斜。党建经费应根据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实际情况统筹安排,并适当向农村、社区、“两新”组织和其他财力相对困难的基层党组织倾斜。

3、以财政拨款为主、党费留用为辅。基层党建经费应纳入财政预算,并与财政同步增长,财政拨款和党费一起为基层党建工作提供保障。

4、专款专用、规范使用。党建经费必须用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各项工作,确保专款专用、规范使用,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挪用、占用。

三、使用范围

本规定所指党建经费是党建活动经费,必须用于党的活动,其具体使用范围包括:

1、培训和教育管理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党员、党务干部等;

2、订阅或购买用于开展党员教育宣传的报刊、资料、音像制品和设备;

3、表彰和奖励先进的基层党组织、优秀的共产党员和党务工作者;

4、联系群众,走访慰问和补助生活困难的党员;

5、补助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党员和修缮因灾受损的基层党员教育设施;

6、召开党内会议,开展党的组织生活、主题活动和专项活动;

7、党建理论的研究、党建工作调研和学习考察;

8、确保基层党组织正常开展工作和活动;

9、党员活动阵地建设和党组织规范化建设等;

10、其他与党建相关的活动。

四、核算标准

各基层党组织党建经费原则上按照党员年人均100元标准核算。村、居民区、“两新”党组织党建经费核算标准具体如下:

(一)村、居民区党组织

党组织建制的党员人数在150人(含)以下的按不少于15000元/年标准;党员人数在150人(含)以上的按不少于15000元/年标准外,每增加一名在册党员,相应增加100元/年的经费。

(二)“两新”组织党组织

按照每个党支部不低于2000元/年,“两新”组织党员缴纳的党费全额返还,用于开展党建工作;每个党支部负责人的工作补贴200元/月。

五、工作要求

1、党建经费由各单位的组织部门统一管理,具体管理工作由组织部门承担党员教育管理职能的内设机构承办,具体财务工作由组织部门内设的财务机构或者同级党委的财务机构代办。必须指定专人负责,实行会计、出纳分设,并建立专用账簿。党建经费应当单独设立银行账户。

2、党建经费使用要从实际出发,合理细化年初预算,并严格按照预算执行,实行专款专用,量入为出,确保合理有效使用。党建经费的使用和下拨,必须集体讨论决定,并按照•会计法‣和行政单位财务制度的要求,严格执行财经法规和经费审批程序。

3、各单位组织部门要加强对党建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于每年1月底之前以书面报告形式向区委组织部报告党建经费使用和管理情况,并接受区委组织部定期或不定期安排的检查,或委托第三方进行的审计。基层党组织每年要向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大会报告党建经费管理使用情况,作为党务公开的重要内容,接受党员监督。

4、党建经费使用情况将纳入基层党建工作“三级联创”考核范围。

5、各单位可根据本办法研究制定符合本单位情况的具体规定。党费的收缴、使用和管理参照新区•关于进一步加强党费收缴、使用和管理工作的通知‣执行。

6、本规定与以前文件规定有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

7、本规定由区委组织部负责解释,自2010年1月起试行。

中共上海市浦东新区委员会组织部

上海市浦东新区财政局

反邪教协会经费保障制度 篇10

为了从根本上保证我校反邪教协会的顺利进行,特制定本制度。

一、学校反邪教协会领导小组必须每年划出一定经费用于反邪教开支,保证做到专款专用;

二、学校反邪教协会领导小组要按照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组织反邪教协会会员参加培训、领导者培训,在经费上给予保证;

三、学校反邪教协会领导小组要保证向反邪教协会提供反邪教所需的宣传材料、宣传栏以及人员外出学习的经费保证;

四、反邪教协会经费纳入学校办学经费统一管理。

五、本年工作经费预算

1、宣传栏设计:100元

2、工作小组活动经费:100元

3、四、五、六年级主题班会:100×3=300元

4、合计人民币伍佰(500.00)元整

民族宗教经费保障问题 篇11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问题;对策

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方面存在的不足

1.缺乏完善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责任划分模式

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中,经费投入责任划分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影响着经费保障机制的运行质量。现阶段,我国各省及其以下各级政府所制定的义务经费责任划分模式大致相同,而该种划分方式却没有将农村义务教育与各区域间的教育差异以及其自身的特殊性相结合,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短缺。此外,一般情况下,是由各级政府按照一定比例来分担农村义务教育项目经费。而分担比例却没有具体、明确的规定,没有进行量化。部分地方政府为了降低配套资金,有时会将公用经费或是学生人均学杂费标准低报,这就导致了当地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减少的现象发生。再者,部分地方政府不能足额落实或是不落实本机财政配套资金,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落实率低的现象以普遍存在。

2.缺乏健全的教育经费管理机制

现阶段,我国政府进行义务教育拨款还不够公开透明,大多数情况下只有直接经办人以及少数决策者知道,这就难以对经费拨款这一部分内容进行有效监督从而就为贪污腐败的不良现象提供了温床,并助长了不正之风,使得以往教育经费被挪用、滥用等现象屡禁不止。

3.缺乏行之有效的预算制度

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学经费的预算是于政府定额定项的基础上进行编制的。也就是先由财政部门与教育行政部门對学生人均经费支出项目以及拨款定额进行明确规定,再由学校在此框架下开展收支预算。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因为,省级所核定的公用费用与生均杂费都比较低,如若没有充分考虑农村教育的特殊性就直接生搬硬套,就容易致使农村学校农用经费不足,绩效管理与自主发展都受到制约,并逐渐加大农村学校的债务化解难度。此外,预算管理与采购行为相脱节,导致采购行为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二、对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建议与措施

1.明确各级政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比例与县政府的主体责任

针对于缺乏完善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责任划分模式所导致的经费运行无法保障的情况,笔者认为应将各级政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比例与县政府主体责任予以明确,通过采取这一措施能够较为有效地解决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运行问题。

(1)明确各级政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比例

首先,各地方政府在面对较为紧张的财政资金情况下,为了有效地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地投入应对财政支出进行一定的优化,以此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比例以及确保及时投入。其次,各地方政府应就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制定出与国家财税体制相配套的机制,并根据该机制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比例予以明确。就当前我国关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政府投入来看,4个级别的政府即中央、省级、地(市)以及县级政府是其投入的最主要来源,这其中前两级政府承担起约80%的经费投入,而后两者分别承担10%。最后,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安排中,目前主要实行县级财政统一管理,县级政府根据本地区教育情况统筹安排该经费使用。

(2)明确县政府主体责任

为了切实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得到充分地使用,将该经费的管理者县政府主体责任进行明确至关重要。对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着手:首先,确保每年所拨付教育经费增长必须大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其次,县政府应将执行中超收安排教育经费与新增经费纳入下一阶段投入中。最后,强化县级政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使用明细社会公开,通过这一的方式不但能够使得县政府的主体责任在社会监督下得到良好落实,同时更有利于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得到有效地使用。

2.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拨款与使用过程的监督工作

第一,国家政府部门应提高对各地区及其下属乡镇的义务教育拨款透明度。第二,应健全我国义务教育资金管理制度,并要求各级政府定期将义务教学详细拨款情况进行公开,将教育经费的拨款公开化与透明化,接受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教师与学生家长的监督。第三,应强化义务教育经费的使用监督力度。学校应严格遵循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经费使用标准与范围,并每隔一段时间将学校的收支情况进行公布,一旦出现私自挪用或滥用义务教育经费的行为,应及时进行责任追究。第四,应积极结构件义务教育资金使用绩效评价机制。第五,应实行农村教育事业费专款专用制度。

3.加大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的筹措力度

首先,针对农村学校的特殊性,国家可出台相关政策,结合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农村义务教育各项公用经费制定统一的标准,不仅能为学生进行年度预算的编制提供便利,而且还方便对公用经费的使用进行统筹规划。除此之外,各级财政部门还能够根据农村学校预算的执行情况来进行有效的检查与监督,避免公用经费被滥用或挪用的情况出现。其次,相关政府部门还可以结合农村学校的实际需求,合理加大公用经费的筹措力度,并保证能够确保农村学校的基本开支得以保障。

参考文献:

[1]聂劲松,彭天文,陈竖.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调研报告[J],当代教育论坛,2005,(5).

[2]于相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带来的影响及其对策[J].教育财会研究,2007,(1)

上一篇:段落翻译译文下一篇:中级审计师考试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