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中考优秀作文

2024-10-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常州市中考优秀作文(精选8篇)

常州市中考优秀作文 篇1

让好心情牵引我们成功

春天,撷一缕春风,放进心房,让它吹起我的快乐;夏天,捧一抹骄阳,放进心房,让它照亮我的温暖;秋天,拾一枚红叶,放进心房,让它收获我的心情;冬天,掬一捧阳光,放进心房,让它荡涤我的心灵„„

我珍惜生命的每一寸光阴,我渴望美丽,我享受生命,所以无论何时,我都会拥有一份好心情!

“试卷满天飞,作业遍地堆,老师后面催,时间勿乱挥„„”面对这厚厚的镜片与沉甸甸的书包,我仍拥有着一颗积极向上的心。

在完成艰巨的学习任务之后,我会带着我的好心情去散步。走出教室门,走进校园美景这幅水墨画中,便可以嗅到一股新幽的香味,让人顿感神清气爽,我喜欢陶醉于欣赏百合的高洁、玫瑰的浓郁、康乃馨的清香之中的快感;喜欢抚摸青翠的柏树、苍劲的青松、婉约的杨柳。同样也喜欢聆听鸟儿的倾诉。因为我有一份好心情。

踏进图书馆,清香浓厚的油墨味便扑鼻而来,随即我便进入了知识的海洋,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我在这时代的窗口窥视,读风读雨读感情,泼洒着我的幽幽油墨之情。书中的知识是精美妙伦的。它带引我捧腹大笑,或引我黯然垂泪,或引我浮想联翩。知识的阳光在这儿将我的心灵净化。

来到报刊亭边,读着连战、宋楚瑜等***的国民党、亲民党主席来大陆访问。作为一名中国人,感到无比自豪与骄傲,感叹社会主义中国的蓬勃发展„„

操场上传来阵阵喝彩声,同几个发烧友一起去谱写青春的乐章„„

我们,肩负着时代的使命,我们要努力奋斗,努力拼搏。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最后的希望沿着意志的肩膀上升,直到重扣最后一记胜利的锣鼓,开启未来的梦想。

带着好心情上路,去实现梦想。成功,我们共同创造!

2005年常州市中考满分作文:

生活似水 快乐永恒

农民伯伯们“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之时是快乐的;作家们夜以继日,伏案写作数日,终于让笔下巨著诞生之时是快乐的;医生拼尽全力让一位病人重获新生之时是快乐的„„

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拥有一份快乐,因为好心情是生命价值的见证。

鸟儿飞过,给天空留下一份快乐,于是素雅的白云交织成我童年快乐的印记,透明的天空掩映出我此时快乐的足痕。有时,我于朋友们在同一片蓝天下,放飞载着梦想的风筝,好心情便油然而生。

偶尔,我与朋友们致力于原野的奔跑,然后在水中嬉戏,好心情便盯上了我。

有时,我与朋友们尽情地奏响收获的乐曲,让如精灵般的音符不停地跳动着,好心情便更随着我。

偶尔,我与朋友们在沙滩上堆砌出一个个活泼可爱的沙人,好心情便永远不舍与我分离了。

四季草木枯荣。我的心也随岁月跳动,风沙也许会湮没星辰,但却无法吞噬我的快乐。

曾几何时,独立于不眠的窗前,聆听着小雨的淅沥声,我便渴望与雨融为一体,因为雨的纯情与清冽让我为之心醉,为之快乐。

曾几何时,漫步于万籁俱寂的枫林中,掬一捧秋之淡泊与静谧入口,细细咀嚼,金风便会携着快乐吹拂我的脸颊。

曾几何时,倚着家中的栅栏,遥望远处烟雾缭绕的山峰,进闻绽放着的菊花的芳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旷达心情也来寻我了,这时,快乐便会在我心中滋生。

寻寻觅觅,只为有个好心情,拥有一份纯真的快乐。

常州市中考优秀作文 篇2

请以“传递”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 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2) 要突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 (3) 不少于600字; (4) 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佳作评析

例文一

传递

我不知不觉来到了这里,我生于斯而长于斯的故里:青果巷。

似乎是旧颜未改,这里的一景一物都那么熟稔。我像是回到了不谙世事的那个五岁的我,趿拉着一双凉拖,在青果巷的石板青砖上踩下一个个水渍。砖路表面凹凸有致,细细的缝隙里,湿润的天气滋生了蓊绿欲滴的苔藓,散发出略微有些生涩的植株气息,传递出一份久违的缅怀。青果巷是标准的江南小镇,粉墙黛瓦,灰色的石灰沙砾,装饰了这条沧桑的古巷,我忍不住扑向了青果巷临着东下塘建起的民屋,这是我的家!我的故里!青果巷是颇有乌镇周庄的味道的,不仅仅在于黑色与白色之间的反差,更在于它的原始,原始的房屋,原始的居民。

东下塘水光潋滟,这一条窄小的河流像一位温婉贤良的母亲,清瘦的身影永远伫立不倒,有几只春归的燕子涉水飞翔,蜻蜓点水般轻逸的动作留下了水波未绝,也在我心中泛起涟漪。东下塘的水是稳重的,没有水应有的灵巧,她累了吧,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青果巷人,她不再似从前清澈得望眼欲穿,而多了一份潜心休憩的乏力与倦怠。

燕子飞入了青果巷黑色的屋瓦,飞入了那一层苔藓,飞入了我年幼时的生活。“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在青果巷的雾气氤氲中,我隐隐感到了燕子的眼波流转,它想向我传递问候:“少年郎,你也回家了么?”耳畔忽又响起母亲的歌声:“青青野果,桃儿花错;青青野果,梧儿叶落……”

原来是场梦。我从床上爬起,我在梦中故地重游,重游到了儿时的青果巷。平时做梦的时候,手中总是生满涔涔汗迹,而这次,我似乎在做梦时分外安详了。

这个真实得令人难以置信的梦,在向我传递着什么呢?半梦半醒间,我推开窗户,临窗而望,是一片灰蒙蒙的高楼大厦,我的青果巷呢?我的青果巷呢?她想必是生硬难堪地挤在现代化的常州城而难以寻觅了吧!

这个梦在向我传递一份情怀,感召着我回到我的青果巷,欢笑着跳入东下塘清洌的河水中。我把这次珍贵的传递藏于心中鲜为人知的角落,因为我想,再过几年,我连这样的传递都感受不到了。

如果说分别的感伤是为了团聚时的欢愉,那么自五岁分别后,我与我的青果巷下一次的重逢在何时呢?青果巷,再向我传递几次这样的梦吧!

点评:

幽幽然然的青果巷,凹凸有致的青石砖,水光潋滟的东下塘,眼波流转的堂前燕,飘忽杳渺的儿时谣,这一切却只缘自一场梦。心思细腻的小作者视角独特,用敏锐的笔触,向我们传递了一份梦幻的意境,一种久违的念想,一缕悠悠的情怀,品过让人齿留余香。而生生的现实却继续传递给了作者淡淡的哀伤,百年名巷混迹、淹没于现代化的水泥建筑之间,这对青果巷钟爱有加的作者来说,怎能不引起无限的感慨、不尽的哀思呢?聪明的小作者以虚渺的“梦”为依托,向我们传递着一份浓浓的人文情怀,呼唤更多的人关注古巷的历史文化。你感受到这种“传递”了吗?

(常州市清潭中学尹翔翔)

例文二

传递

阳光透过树影,传递给心灵一个春天。

一人一龟一世界

春天绕满了房屋。又是一个明媚的午后,我蹲在抹了釉彩的瓷缸前唱歌给乌龟听,吊兰斜探来一抹新绿,映在浅浅的水里,那是外公的乐园。可是,外公的乌龟好像少了一只吧……

我蹭到外公身后,他正用心浇着花。“还有一只呢?”我小声探询,外公的手不经意地一抖,沉默良久,声音沙哑地回答:“还有一只搬过来后想老家了,就回去了……”“哦!”我蹦跳着走了,未及去想沉默中的深意。

花,姹紫嫣红,仿佛幼时的我一脚踩一只乌龟在外公的搀扶下咯咯绽放的笑靥,可它们却告诉我,应该安静,再也不能像小时候那样了。

我惊异地回头看外公的身影:孤独,缓慢,清瘦了很多,像瓷缸里那只伸着脖子聆听春天的乌龟,很安详。

一影一窗一远眺

在那只乌龟“依恋归去”的老屋,曾经,总有一个探望的身影。

我们刚拐了弯,未到楼下,便看到七楼上外公望眼欲穿的目光,突然间,就闪放出一种快乐的光芒。

下楼了,弯也拐了,却还听见外公喊“走好”“再来”之类,他定是又趴在那小窗上依依不舍了。

可是我却愿意迎着他的目光,听他的喊话,享受着被关怀裹挟的温暖。

只是如今的新屋再也没有小窗可以凭眺了,他便站在擦亮的落地玻璃前,在淡淡的吐吸的烟圈里,在那浓了又淡、淡了又浓的茶水中期盼吧?

盼着盼着,把那满腔的爱,化为了我在背后默默地感动。

心的传递又何须触碰?自有爱的光芒从沉默的背影中投射,从凝望的双眼中散发。外公予我这份温暖的传递,早在花前窗边、在平淡的言语中完成了储存。

心灵的春天,在一个感动的瞬间,点染了繁华大地,爱在蔓延。

点评:

文章用块状结构来布局谋篇,用小标题来总括内容,在形式上给人整齐清晰的美感。文章选择了生活中极其常见又常常被人忽略的细节,用细腻的笔触,饱含情感的笔调叙写自己的独特体悟,在材料处理上也避开流水账式的记叙,而是勾勒了两幅生动的画面,因而给人比较鲜明的印象。同时,在描述中间又恰到好处地穿插抒情和议论,既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又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文章的语言也别具特色,既有形象的比喻,也有生动的拟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文中用了很多短句,读来轻松自如又朗朗上口,还在文面上造成一种如音符般跳跃的节奏感,说明作者的语言积累比较丰厚,遣词造句的能力也非常强。略感不足的是文章的第一个板块,文笔有点晦涩,主题似乎也不够明朗,“传递”的旨意不是很突出。

(常州市田家炳中学分校曹介梁)

例文三

传递

爱的传递,有时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我总是很任性,不听母亲的话。前天早晨,我们又吵架了,我摔门而出,在学校里呆了一天,很晚了才极不情愿地回家。我讨厌看到她那张满是黄斑的脸。我拒绝投降,很生硬地说:“喂!后天中考,我现在要去买文具了!”母亲二话没说,开门去推电瓶车,我讨厌她那样的神情,虽然我知道她不生气了,但我仍觉得她像在施舍,好像我是乞丐。

外面风好大。骑到离家最近的文具店,我晃悠悠地下车,慢慢挑选。母亲看不下去,不耐烦地说:“快点!”我刚想回头,忽然听到“嘀”的一声,停电了!店里的人慌了起来,我也赶忙寻找母亲。“妈!”“哎,怎么了?”“停电了,我还要做作业,怎么办?”“有蜡烛吗?”“不知道!”母亲那双有力的手把我拖了出去,冲向一家小超市。那儿有蜡烛。

超市很挤,黑暗中人们嚷嚷着都要买蜡烛。母亲十分着急,瘦弱的她无法挤进去,她的声音颤抖着,急切地对店主说:“我孩子要中考了,给我两支蜡烛吧!”听到这话,我心里酸酸的。一道闪电划破寂黑的长空,我忽然发现,母亲手拿蜡烛,两眼里好像有什么东西,亮亮的;我仿佛看见她的头上有好多白发……不好,我要落泪了,我悄悄背过身去,擦去泪水……

回到家中,端坐在小房间的书桌前,我擦亮火柴,点燃蜡烛。微弱的烛光在我的呼吸中颤动着,幽幽的,暗暗的,正好能照亮我的书本。我抬起头,看着那缓缓落下的烛泪和那跳动的烛焰,仿佛又看见了母亲刚才为我买蜡烛的情景。明亮的烛焰传递着一种温暖,那,应该是母亲的爱吧。

再沉重的生活负担也压不垮她柔弱的双肩,再艰难的岁月也挡不住她那双燃满希望的明眸。青丝褪尽,白霜染鬓,我是母亲心中的唯一,母亲,请原谅我的任性,到现在才领会你的爱。

蜡烛燃得更旺了,烛泪滴得更快了,它们,传递着母亲的爱,暖暖的,一直传到了我的心里……

点评:

考场作文贵在立意。千人一面、泛泛而谈的文章是很难获得阅卷老师认同的。小作者撇开一般考生都会考虑到的奥运、爱心传递等话题,选择了中考前一个雨夜突然停电母亲为我买蜡烛这件事作为载体,娓娓道来,独特的视角自然抓住了阅卷老师的心。

很多人写爱的传递都会选择一个温馨的环境,母子(或父子)间情意融融,小作者却巧妙运用对比,一个任性的孩子的形象便跃然纸上,而母亲的行动让这样一个任性的孩子悄然改变。

文中的“蜡烛”是一个重要的象征物,考场上短短的时间内,能够将蜡烛与母亲抢蜡烛的行动、母亲对孩子的爱、“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意象有机融合,使文章具有了不同一般的风采,确是一篇难得的考场佳作。

(常州市北环中学祝畅红)

例文四

传递

有人说,是太阳向向日葵传递了微笑;也有人说,是向日葵给太阳传递了温暖……

我说:是太阳把微笑传递给向日葵吧。

从小,我就是一个争强好胜的女孩儿,对于学习一点儿也不懈怠,对于成绩更是特别在意。八年级下学期的期末考,我考得一塌糊涂。回家后不知所措的我,拿着试卷一个人在墙角哭泣,暴雨狂风,都在我心中咆哮着,冲垮了我心灵的最后一道防线。我觉得自己就像是一叶小舟,在狂风暴雨中颠沛流离,不知前方在何处……

这时,妈妈推开房门。她径直走到我面前,看着那试卷和我哭红的双眼,似乎明白了一切。妈妈坐到我身旁,把我拥在她怀里,轻轻地说:“没事的,一次失误不代表永远,你的努力一定会有回报的,妈妈相信你!”我抬头,看着妈妈的笑脸散发着光辉,那种强烈的爱让我微笑,忘记伤心,继续拼搏。

我看到,阳光下,一朵向日葵绽放了!

我在想:是向日葵把温暖传递给太阳了吧。

去年底,妈妈面临着失业的威胁,家里的气氛一直很紧张。我发觉,还没几天工夫,妈妈就显得苍老了许多。

妈妈回外婆家,外公外婆不能理解她的感受,少有的话语中更多的是对她的指责。这一切,我都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一天傍晚,我看到妈妈神情憔悴地坐在沙发上发呆,我想该用“女儿”这瓶药剂来医治好妈妈的郁闷了。

“安慰”,这是一个孩子很难对母亲作出的行为,在抱住母亲的刹那,我想对她说的话一下子全卡在喉咙口,说不出来。于是,我就对妈妈笑,一直保持着那微笑的神态,把我对她的深深的爱在笑容中传递。妈妈也笑了,乌云也退了,太阳也出来了,一切都晴朗了。

当我看到向日葵开花后,阳光更灿烂了!

我和妈妈之间传递着一份爱,同样的,我们希望把这份爱传递给你我,传递给世界!

点评:

2015年常州市中考作文述评 篇3

制作送别礼物,布置个性房间,安排朋友聚会,规划全家出游……生活处处需要付出热情。温馨的设计,不断丰富着我们的生活。

请以“温馨的设计”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要有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请勿透露个人信息。

命题透视

初看此题目,或许有些考生会被“设计”一词稍稍“蒙”一下头,感觉它透着些许“技术”味,似乎离我们的生活有些遥远,一时难以把握,不知从何下手。但仔细读一读作前提示语,那么,一股“温馨”的气息便扑面而来:“制作送别礼物,布置个性房间,安排朋友聚会,规划全家出游……”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考生的写作灵感会被瞬间激活,写作的方向,选材的范围,文章的构思、立意、布局等,也会随之逐渐明朗起来。

这道作文题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注重对考生的人文关怀。“制作送别礼物,布置个性房间,安排朋友聚会,规划全家出游……”无一不是考生熟悉的生活,要描述这样的生活,考生肯定会得心应手。可以说,这个题目给考生提供了多角度地观察生活,有创意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的广阔空间,考生可以自由地抒写自己的生活,尽情地表达真情实感,不会有任何写作障碍。

二是对写作的正确引导。命题者意在通过这样的题目让考生抛弃以往写作中存在的不良风气,避免应试作文中常见的胡编乱造、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等现象的出现,剔除那些假、大、空的“豪言壮语”,删除那些苍白无力、虚情假意的所谓励志故事、亲情故事,引领考生将目光投向自己的生活,抒写真实的生活事件,表达真实的感悟,让写作回归生活的本源。

三是对考生精神生活的引领。由于学业紧张、功课繁多,很多考生已经无暇参与更多有意义的活动,不太关注身边鲜活的人和事,不会欣赏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幸福和快乐,不会享受温馨浪漫的生活情趣,不太乐意为自己、为他人“设计”种种温馨感人的场面。“温馨的设计”这道题就是要引领考生走进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去体验别人为自己“设计”,或自己为他人“设计”的善意美和创意美,从而提升对美的感悟能力和表现能力。这样的引领对考生的精神成长实在是一种无形的推力,对他们未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评卷扫描

尽管这道题贴近考生的生活实际,但是,由于写作基础和语文功底的不同,还是有一些考生在写作中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 没有扣住“设计”进行构思,写作重点不突出。

“温馨的设计”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词是“设计”,因此,要始终围绕“设计”一词进行构思、立意和选材。但是,在不少考生的文章中,“设计”已经不见了踪影,或者说“设计”的痕迹已经非常模糊。例如,一些考生在文中叙写的是妈妈每天早晨如何为自己准备丰盛的早餐,晚上如何为自己准备可口的点心;做作业累了的时候,爸妈怎样提醒自己注意休息;外出活动时,他们又是如何嘱咐自己要注意安全的;等等。诚然,这些生活细节充满了浓浓的温馨气息,但与“设计”一词的本义相去甚远。所谓“设计”,就是人们在做事情之前有精心的安排和预设,因此,写作时就一定要着重表现人物的巧心思和善心意,通过人物的外显行为来表现其内心的美好善良,以此凸显“温馨”。上面的例子中,妈妈每天为孩子所做的事情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不需要事先刻意组织和安排,如果硬要扣上“设计”的帽子,就显得矫情做作了。

2. 一味地强调“设计”,“温馨”味淡薄。

有些考生对“设计”一词的把握还是比较到位的,构思写作时,也能紧紧扣住“设计”。例如,有的考生写自己如何亲自动手设计了一个模型飞机;有的考生写自己为了在体育中考中获得好成绩,自己制订了每天的训练目标,自己设计了每天的训练方式;还有的考生写自己小区里的绿化设计如何美观漂亮;更有一些考生写常州青果巷里的古建筑设计得如何幽静雅致,常州古城墙设计得如何古色古香等。但是,这些文章却显得“设计有余”而“温馨不足”。“温馨”更多的是要表现设计者的匠心独运或美好心愿,因而写作时必须把更多的笔墨放在彰显人性的温暖、赞美人格的美好,或者渲染温情的善意、颂扬人文的关怀上。如果仅仅写自己如何设计飞机模型,没有“设计”目的和缘由,就体现不出“温馨”的情怀。如果是写绿化设计或古建筑设计等,则要重点表现设计者的匠心,或者说说这些“设计”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情怀,而不能只停留在描写它们外观的美丽、壮观上,如果那样,“温馨”的意味就会大打折扣,文章的主旨就不鲜明、不突出了。

3. 写作文体不明,视野不宽,选材狭窄。

虽然这道题在要求中注明了“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但是,对于考生而言,心中必须要有文体意识。如果在文体把握上出现了失误,那将是致命的,轻则不能进入二类文,严重的甚至会被判为不及格。此外,由于部分考生生活阅历不丰富,平时又不注意观察和积累,导致视野狭隘、选材撞车,让阅卷教师产生审美疲劳,作文分数不高也就很正常了。

4. 语言生硬直白,没有思维深度。

不论是初中语文教师还是批阅中考作文的高中语文教师,反映最多的就是初中生作文语言肤浅和苍白的问题。例如,很多考生的文章都是以类似这样的句子开头的:“这件事已经过去好多年了,但是,这温馨的设计还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让我久久不能遗忘。”这样的叙述就显得非常生硬。而在叙写“设计”时,不少考生也是以概括记叙为主,“有一次”“还有一件事”“经过这件事”等词句反复出现,显得稚嫩而缺少文采。此外,文中基本没有出彩的、有思想深度的语句,不善于在记叙和描写中适当地穿插抒情和议论,结尾的点题句不能做到精练、生动、深刻等,也暴露出考生思维深度的不足。

迷津指点

首先,要理解“设计”的含义。“设计”是这道题的中心语,只有正确理解了“设计”的含义,明确了它所涉及的范围,写作时才不会偏题、跑题。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的解释,“设计”一词的意思是“在正式做某项工作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预先制定方法、图样等”或“设计的方案或规划的蓝图等”。在这个题目中,“设计”可以有更宽泛的理解,只要是包含了主观意图或者有明确目的的行为,或者组织、策划了某个活动,都是符合题意的。除了提示语中出现的制作送别礼物、布置个性房间、安排朋友聚会、规划全家出游,同学们还可以将眼光放得更远一些。例如,走上街头体验城市规划和建筑,感受城市设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与美妙;走进社区,参与社区管理,为社区公共事业出谋划策,体验现代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等。

“设计”的核心是“人为”,亮点在于“人为”“心思”的缜密而巧妙,体现人性的美好。设计一般都是主动的,有明确的目的和意图,因此,文章中应重点描写你或他人设想、计划的全过程,要有意识地去体会设计者的良苦用心;也可以写别人的“设计”给你带来的惊喜和温暖;还可以写你的“设计”给别人带去的温暖情谊。如此设计,便真正切合了题意。

其次,要扣住“温馨”。温馨的本义是“温和芳香”,可以引申为“温暖”,也就是说你或别人组织策划的活动要能体现人性的温暖,表现人格的美好,透着温情和善意。这种温馨既可以是亲情的流露,也可以是友情的再现,还可以是人间真爱的彰显。这种温馨是润物无声的滋养,是春风化雨的浸润。同学们如果能在文章中表现出这样的温馨,写出来的文章就是佳作。

第三,要避免走进写作误区,即对某种设计手段如何温馨进行概括介绍和叙述。例如,自己使用的手机的功能设计得如何温馨,公共场合残疾人通道的设计得如何温馨,公交车上的爱心专座设计得如何温馨等。这样写作,一方面显得抽象呆板,另一方面很可能导致文体不清,而文体不清,正是考场作文的大忌。

第四,要扣住“设计”进行深度挖掘。写作时,同学们不要将重点放在对活动过程的记叙上,而要把设计者的美好心愿通过事件、画面、细节等展示出来。例如,描述“我”为妈妈设计一次生日庆祝活动,就既要表现“我”感恩妈妈的美好心愿,也要描写妈妈在这“温馨的设计”中所流露出的惊喜和感动,这样,文章才会洋溢着浓浓的温馨气息。

例文点评

一类文:

温馨的设计

指尖轻拂过古城墙的黛砖空垛,一步步走过陈旧的青石板路,似有,似无,如梦,如幻……(文章开篇营造了悠远空灵的意境,仿佛带着读者走过千年的历史,感受它的几多风华)

忆·凯风自南

(三个小标题,使文章层次分明。巧用《诗经》,文采斐然)

曾是那样地留恋运河之畔。悠悠水光中,老去的岁月会以新的容颜呈现于眼前。拥抱南来的风,细心感受河畔边的丝丝静美。

沏一壶清茶,静听河面上渔歌互答,笑谈天上云卷云舒。

茶水慢慢地旋转,升腾,清恬淡雅,流转着几代人的回忆,回旋着千年的风霜。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我仿佛看到绵绵细雨中,明城墙边打着油纸伞的民国少女,还有那着一件素白衣裳的少年。

“窗外海棠花又谢,落红深处有芭蕉。”抿一口清茶,茶水甘甜润喉。这里有我钟爱的古城墙、古运河,还有似老者一般看破红尘的青果巷。

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样的温馨静谧,使人不忍心去打扰。(传统中的温馨设计,静谧,安宁,让人也变得澄澈)

失·沧水蒹葭

不知从何时起,一切都变了。

我看见青果巷高楼耸立,听见运河畔嘈杂声不绝于耳。渔舟消失了,天空之上,灰蒙蒙一片。

加速的现代化,也改变了常州这座江南小城的容颜。

眼前这些看似繁华的设计,挡住了空灵的世界,唯有古运河畔荡漾着的枯黄的芦苇,还在诉说着千年之前的盛景。(转折,繁华的设计并不等同于温馨的设计)

渔舟唱晚,响穷延陵之滨。

雁阵惊寒,声断常州之浦。(化用诗句,巧妙地呈现了城市在现代化发展中丢失传统古韵的情状)

我看着这一切的设计——看似精妙,却失了古韵。

遇·别样温暖

习惯了“现代”的我,行走在轻虚之中。忽然间,我看见了——那样温馨的设计!

常州地铁初建,周围的护栏被设计成了古城墙的样式,青色的石砖紧贴其上,还有雕花木纹的屏,古色古香,打破了现代的桎梏,如重生的白衣少年,兀自穿梭于民国以前。

邂逅在这温馨的设计里,我感受着现代与传统的融合。城市再怎样发展,都不能忘失本源。(赋予“温馨的设计”新的内涵,那就是城市发展中现代与传统的融合,升华了主题)

我的眼前不再灰蒙。古城墙边,花朵绽放,一片缤纷。

我期待着,更多温馨的设计………

总评:诗化的语言让人沉醉,可见小作者的语言功底相当了得。诗有“起承转合”,这篇文章同样具备这一特点:第一段为“起”,初步引出自己眼中的温馨的设计;“忆·凯风自南”部分为“承”,描绘传统中留存的温馨设计;“失·沧水蒹葭”部分为“转”,阐明繁华的设计不等同于温馨的设计;“遇·别样温暖”部分为“合”,小作者赋予了温馨的设计新的内涵。三个片段,勾勒出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变化,回环往复,层层递进。含蓄的语言也给读者留下了更多思索的空间。

二类文:

温馨的设计

那一个小小的设计,凝聚了多少爱和温馨。(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小时候的我特别喜欢喝汽水,但每次喝的时候,汽水总会从瓶口流出,淌进我的鼻子里。每到这时,我就会哭喊着去找奶奶,让她帮我擦干脸上的泪水和汽水。

终于,奶奶有点不放心了,怕我被汽水呛着,便连夜赶工,穿针引线,做成了一个布制的“万能瓶盖”。瓶盖中间有一个小孔,用于插入吸管,这样在喝汽水时,就不会出现汽水冲鼻的现象了。(“万能瓶盖”真是一个特别的设计,奶奶的不放心也正是爱的“温馨”所在)

我好奇地拿过瓶盖,放置在瓶口,塞上吸管,满意地吮吸起来,还不忘竖起大拇指,夸赞道:“奶奶,你真厉害!”奶奶见我满意的表情,会心地笑了,笑容在她的脸上绽放。那一刻,世界充满了温馨。(奶奶连夜赶工,做成“万能瓶盖”,又因“我”的满意而感到异常快乐,随处可见“温馨”之情,温馨感也在不断加强)

时光荏苒,长大的我已不再需要那个瓶盖,便把它丢在了一边。(转折跌宕,留下悬念)

前段时间,奶奶生病住院了。动完手术,她虚弱地躺在床上,脸上毫无血色,眼神晦暗无光。她想喝水,却已拿不动水杯,只能用虚弱的声音喊着:“渴……”我连忙递过水杯,但是,奶奶连抬头的力气都没有。我将她轻轻扶起,将水杯放在她嘴边,怎奈杯口太大,水从杯口溢出,打湿了她的身子。

见此情形,我只得将奶奶轻轻放下。但奶奶还是觉得渴。我一筹莫展,不知该怎样做才能让奶奶好好地喝水。(详细描写奶奶的病情,为下文“我”想起丢在一旁的“万能瓶盖”做了铺垫)

这时,奶奶给我做的“外能瓶盖”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我赶忙回家将它找了出来。

我将水倒入瓶中,盖上瓶盖,插入吸管。奶奶通过吸管吮吸起来。她望着我,开心地笑了。我看着奶奶满头的白发,脸上布满的皱纹,心中不禁一阵酸楚,但还是强忍着,冲奶奶会心一笑。(祖孙间的又一次会心一笑尽管隔着时光,但温馨常在,与第4段遥相呼应。美中不足的是,在“我”回家找“万能瓶盖”的时候,奶奶就这样干渴地躺在病床上吗?这里应该有一段适当地补充描述,以使记叙更加真实)

那一刻,很温馨,一切都仿佛回到了过去,回到了那个温馨的时刻。

岁月将奶奶的年华褪去,只留下深深的皱纹。奶奶不能再像从前那样呵护我了,现在,我要用自己的双手呵护她。

奶奶,在我小的时候,你用这个温馨的设计呵护我快快长大。现在你老了,就让我用这个温馨的设计陪伴着你,陪着你慢慢变老。(文章的主题在这里得到了深化。如果能将这一段和上一段略作整合,会使描述更加精练。此外,“现在你老了,就让我用这个温馨的设计陪伴着你,陪着你慢慢变老”,奶奶已经年老了,那么,“陪着你慢慢变老”这一表述也最好做些修改,如“陪你度过幸福的晚年”)

总评:一个布制的“万能瓶盖”,将祖孙二人紧紧地连在一起。小时候,这是奶奶对“我”的呵护;长大后,它又成了“我”对奶奶的关爱。温馨的设计,独特的视角,诠释了别具一格的祖孙亲情。本文立意深刻,没有停留于单纯的“长爱幼”的陈旧主题,这是难能可贵的。如果文章的叙述语言能更加生动,人物描写更为细腻,部分细节再做斟酌,那么,文章就会再上一个台阶。

新题预测

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因为行色匆匆,我们错过了多少质朴的美丽。其实,越贴近,越真实。

因为生存所迫,我们忘记了最宝贵的陪伴。其实,越贴近,越温暖。

因为缺乏勇气,面对成功,我们望而却步。其实,越贴近,越难忘。

……

请以“越贴近,越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有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请勿透露个人信息。

题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将军去山里打猎,傍晚时,突降暴雨,他担心找不到回去的路,便焦急地在山里到处奔走,最后不慎掉下了悬崖。第二天天亮后,将军才被赶来的士兵找到,那个时候,他已经奄奄一息。事实上,那场暴雨并没有下太久,将军只需要在附近的山洞里稍微躲避一下,待天亮的时候再下山就可以了。但是,将军驰骋沙场,性情急躁,着急地想要回到山下的军营,结果迷失了方向。本来,路就在眼前,他却在慌乱中走到了悬崖那个方向。

阅读上面的故事,以“守住内心”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有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请勿透露个人信息。

曹介梁:中学高级教师,常州市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常州市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曾担任常州市教育局兼职语文教研员,江苏省“送优质资源下乡工程”主讲教师,多次参加常州市中考语文试卷的命题和审稿工作。现任教于常州市田家炳初级中学。

常州市中考优秀作文 篇4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这是央视广告中的一句经典广告词。

“心是什么?它既是一种人生理想(志向、信念……),也是一种人生态度(毅力、勇气 ……);”舞台“是什么?它可以指展示才华的空间,也可以指人生取得的成就……

请以”心“为话题,结合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③字数不少于600字(格子写不下,可以写在格子外,但不得另附纸)。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

满分作文之一:

父爱中所诞生的

我睁开朦胧的双眼,”六月十七日,五点二十五分……!“我嘟囔着,又猛然一惊,大呼:”今天中考!“

我是一丝信心都没有,整日昏昏沉沉,胸膛里空空的,就像没有心的一样。今日,我更是毫无信心。

父亲踱步而来,温柔地笑着:”今天中考。加油!“"行,行。”我有气无力地答到。“还要买瓶激活什么的吗?”“不了,咱家的水就行。”说罢,拿出剩了半瓶水的瓶子,开始灌水。“倒掉!听到没有?给我倒了!”父亲怒目圆睁,一向颤巍巍的手竟精确地抢过瓶子,倒掉剩水。那剩水乖乖地在空中跳出一圈弧线。父亲愠色不减:“这喝坏肚子怎么能行?!”我一沉脸,径自离开。回头望着他灌水的样子,聪明地暗笑:“这个样子哪像灌水?好一个龙虾呢。”

早餐后,时间到,父亲像个孩童天真地笑着:“走喽,儿子!”我低声说道:“在我前面走吧。”父亲便大踏步地前行着。七点的阳光不是很慵懒,活泼地射着父亲的头;稀疏的发丝像荒漠中的植物,已不成片了;头皮也露出来了,映着阳光;昔日父亲挺直的腰背也弯了,像一片弯曲过了头的塑料板。

朦胧中,我回忆着小学时,坐在自行车上,直瞅着父亲的背发愣;与父亲一起坐在草坪上,背对着背看天;父亲用宽大的背,气喘吁吁地背着胖胖的我到六楼还直说不累……鼻子里有一种酸酸的气息游走,我吸吸鼻子,父亲赶忙回过头,一脸关切:“鼻子塞了吗?”我上前一步,赶忙拉住父亲的手,是那么粗糙,像一张砂纸。父亲憨憨地笑着,一滴浊汗在额头晶莹着。

十几年风霜,将昔日力壮的父亲琢磨成垂老的中年人,他在这十几年里将爱铸在我身上。父亲!您在十几年中如山般爱得深切!在我不知情中关怀着我!不光为那瓶父亲亲手灌的水,也为这深切的爱,我定要充满信心地走向自己的舞台!带着信心,收拾山河!

到了考场,我笑着对父亲说:“谢谢你早上灌的水。渴了,您也别忘买瓶。”父亲轻轻点头。父爱中所诞生,就是现在我满怀的信心,充满生机地在舞台上展示自己……

[简评]这位考生在短时间内提炼出生活当中微小的素材,并写得如此细腻、真实,情文并茂,是很难得的。由没有信心,到在父爱中诞生信心,再到满怀信心走上“舞台”展示自己。作者翔实地写出了自己的情感变化。文中关于父亲倒水的细节描写以及对父亲的外貌刻画都是很成出色的。倒数第二节出于表达感情的需要,用第二人称直接抒情,效果也很好。文中有几处显然受到朱自清《背影》影响。

青萍之末,风舞翩跹

风起于青萍之末,舞于松柏之下。

--题记

生命如风。好一个隽永的比喻。

人们曾无数次为生命寻一个比喻,可都不如风来的贴切。因为如风的生命必有如风的心境。如风的心境,或坚毅,或隐忍,或飘逸,或豁达,总是如风一般清逸爽朗。

--我相信美丽的心总是有风的骨血的。

苏轼,这个如风的男子。他又一颗如风一般的灵动的心。风是过往人间的精灵,不会去承载世俗的沉重。但为何世俗的枷锁却非要禁锢风的精魂?!黄州诗案后,这个如风的文人开始像无风可御的枯叶一般坠落。游走,游走,城市接着城市。苏轼的心,沉在风之底。看江上至清风,览山间之明月,间或做一个神鹤翔舞的梦。风呢?只有独处时才会偶尔造访。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没有触动他的心底。在那最黑暗的谷底,一阵风终于从遥远的心底青萍之末,蹁跹而来,如此恰当的拨动了他的心弦。弦响心动。这不是柔柔拨动,而是如斯的强烈,是如同裂帛般的四弦一声啊!

弦断帛裂。王者的雄风如长虹锐利贯通尘封的心房。豁然,释然,顿悟。

他重整旗鼓。从此,逍遥红尘,寄情山水,如新生一般,再从那青萍之末,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的翩跹而来。

心如风,神如风,自然如风一般生活。乘风而来,又御风而去,只留下不朽诗篇,仍在新的舞台上熠熠生辉。

苏轼乘着心而舞,又乘着心风而逝。转眼千年,风已舞遍。只有字字珠玑的文采风流依然如他的心风一般,在那亘古的舞台上,盘桓,蹁跹,且诉且舞。

T形的历史舞台,台上充实而台下空荡。人们乘风来去,留下和带走。过客和主角,群舞和领舞,全部取决于你的心。乘着你心底的风,在那充实却也广阔的心灵舞台上舞动吧!用你生命的精华,舞出最华丽的独白,用你的旋舞扬起一阵可以穿越时空的劲风,让他如刻刀一般在历史的舞台上永远铭刻你的精魂,也让那流转的风翩跹舞动,舞出旷世的华彩--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高密 山高我为峰 辑]

常州市中考优秀作文 篇5

我是一只丑陋的毛毛虫,受尽了其它动物的嘲笑。唯一让我活下来的信念就是妈妈的那一句:“要相信有一天你会变成花丛中最美的蝴蝶。”

丑陋的小虫

从我懂事开始,受到的只有嘲笑,看着蜜蜂能在花丛中飞舞,我只能羡慕;看着小鸟能在天空翱翔,我只能自叹;望着它们,我心中呐喊道:“为什么,我是一只又丑又讨人厌的毛毛虫?”我要摆脱这副身躯,我知道,唯一的办法就是结茧。

我选择了结茧,想着妈妈的那句话:“有一天你会变成花丛中最美丽的蝴蝶。”我想好了。

破茧的疼痛

我醒了。

四周一片漆黑,我像是被什么东西笼罩着,我知道,那是厚厚的茧,我试着用身子推开它,才知道,它是那么厚。

我一定要出去!

我用尽了所有力气去推开它,可它好厚,汗水,泪水,甚至是血水,沾湿了我弱小的身子,好累,好困,我想放弃了,此时,耳边又响起了妈妈那句话:

“有一天,你会成为花丛中最美的蝴蝶。”

顿时,我像浑身充满了电似的,劲力十足,我奋力地撞开厚茧,终于,一束温暖的阳光从茧的缝隙里渗透进来,透过那束阳光,我似乎看见了在花丛中翩翩起舞的我,已不再是那只受人嘲笑的毛毛虫,我用尽了力气扒出一个小洞,眼前天昏地暗,我拖着疲惫的身子,慢慢的从茧中爬出来。

成蝶的妖娆

闻着花香,我翩翩起舞,在这朵花上轻轻一点,又飞到那朵花上摆个姿势,我终于长成了一只最美的蝴蝶,我不必再羡慕蜜蜂和小鸟,因为,我已经成了最妖娆的蝴蝶,我已经成了虫国的骄傲,这是我寐以求的,我实现了我的理想——让别人对我欢笑,向我谄媚,向我投来无比羡慕的目光,我简直陶醉了。我的倩影被印在了书刊的封面,印在了少女穿的衣服上,被贴在了照相馆的背景图上……我飞舞的姿式被当做了旅游景点的广告的主题画面,没有人再嘲笑我,相反,人们以一睹我的芳容为荣,有的甚至不惜花重金购买我,来装饰他们的门面!

从毛毛虫变化到蝴蝶,在花丛中,我欣喜的笑着……我终于看到了自己破茧成蝶美丽的变化!

【简评】

1、三个小标题,有力的推进了情节的发展,“变化”,变得层次分明,井然清晰。

2、“变化”,变得艰辛痛苦,“汗水,泪水,甚至是血水,沾湿了我弱小的身子”,“我拖着疲惫的身子,慢慢的从茧中爬出来。”全文紧扣变化的过程,细节描写生动形象。

常州市中考优秀作文 篇6

刚来到这个世界的小孩,是脆弱的,无知的,刚涉足人生这场游戏,他不懂得什么是惊险刺激;不懂得失败的滋味;不懂得成功的喜悦,他只是吃着,玩着,享受着游戏刚开始的特别待遇。

然而一切惊险刺激,成功,失败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向他袭来,因为他长大了,他不再是个无知的小孩,等待他的是来自家庭、社会的责任以及来自自身的压力。正值花季的我们,不正是这个阶段的主角吗?我们学习着,梦想成为老师、家长眼中的好孩子。我们快快乐乐地兜了一圈又一圈,停下来想一想,才发现自己扮演着什么角色都不清楚,于是开始害怕,害怕输掉这场游戏,因为我们很清楚,这不只是一场游戏,到头来输掉的可能是整个人生。

既然开始了这场游戏,就应该坚强地走下去,快乐地走下去。我们对“游戏创始人”负责,就是对社会负责;对“游戏启动者”负责,就是对家庭负责;对“游戏执行者”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对游戏本身负责,就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花季,正是游戏的高潮部分,它充满了惊险,亦充满惊喜,我们只有勇往直前,不断挑战自我,从而在感受游戏精彩的同时收获成长、收获成熟。

游戏还在继续,因为人生还在继续。现在所经历的,仅仅是那波澜壮阔的大海里的一朵小浪花,我们所要面对的,绝对不止这些,征服远方那片海域才是我们的梦想。但征服必定拿出自己的勇气和胆量,正如高尔基所说的“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那样,带着无悔与满满的能量继续出发,告诉自己,这场游戏,我必胜!

2015年苏州市中考作文述评 篇7

出发, 可以说是人生常态。一种期待, 一次召唤, 一个承诺……凡此种种, 都可能成就一次出发, 让你去经历, 去收获……

请以“记得那一次出发”为题, 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②除诗歌、剧本以外, 文体不限;③不要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要出现 (或暗示) 本人的姓名、校名。

命题透视

1. 诗意与哲理浑然一体的“引导语”。

苏州市的中考作文命题, 即便是命题作文, 通常情况下, 也会有一段引导语。 这道题的引导语共有三句话, 其中, 后两句都是未说完的话, 用“……”表示, 只有第一句话说完了。 而这三句话中, 既有长句, 更有两字、三字、四字的短句, 它们排列组合起来, 几乎是一首现代小诗。 特别是在轻轻地诵读之后, 你便会感受到这不是在读文, 而是在读诗, 带有诗的节奏, 诗的韵律, 诗的味道。

而你在轻轻诵读与品赏的同时, 又会感受到诗意中的哲理。 “出发, 可以说是人生常态。 ”我们谁不在出发呢? 我们谁又不是时时刻刻都在出发呢? 因为, 我们永远在路上。我们为什么要出发呢? 因为会有一种期待, 会因为一次召唤, 或者一个承诺。 原来, 出发就是这么简单。 但是, 我们一旦出发了, 就不会一无所获。

这样的引导语, 不仅引导考生对题眼“出发”有了一个基本的领悟, 也引导他们围绕出发开启一次诗意与哲理的穿行, 甚至会走向更深更远。

2. 当下与曾经水乳交融的“文章标题”。

这是一道引导考生回望自己曾经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 往日的花样年华和喜怒哀乐的命题。 “那一次”而不是“这一次”, 不是“现在”, 因此, 所写的人和事是你曾经的岁月, 是你曾经走过的路, 是你拼搏和奋斗的开始。 人生若没有过往, 还有什么意义可言呢?

而“记得”又分明指向现在、当下。你必须是一个站在当下的自己, 来回望那个曾经的自己。 曾经的自己不可能是现在的自己, 而曾经的自己又必须是以现在的自己的阅历与视角来观照的自己。 于是, 现在在你笔下呈现的虽是曾经的自己, 但也无法摆脱现在的自己, 当下与曾经早已水乳交融, 无法分离。

又因为“出发, 可以说是人生常态”, 那一次的出发是出发, 这一次的出发也是出发, 因而用今天对出发的感受、体验来审视曾经的、那一次的出发, 其意义或价值将会得到升华。

3. 严格与关怀互为表里的“写作要求”。

分条表述的四点写作要求中, 有三条用了否定词“不”。 而同样是用了“不”, 其中的三、四两条是非常明确和严格的“不要”:“不要少于600字”, 这是关于量的底线, 少了会被扣分, 这很严格;“文中不要出现 (或暗示) 本人的姓名、校名”, 考生本人的姓名、校名不能在文中出现, 甚至暗示也不能, 这是关于文品的底线, 突破了就有泄密之嫌, 扣分可不是一丁半点的事。 这些底线平时在课堂上老师们都已讲过, 这里的提醒就体现了命题人对考生的无尽关爱。 因此, 这样的“不要”看似严格, 其实是一种关怀。

而第二条关于文体的“不”, 本身就是一个严格与关怀完美结合的典型。 诗歌与戏剧是不能写的, 但除了这严格的“不能”之外, 其余的文体是完全放开的。 考生不仅可以写常规的记叙文、议论文, 而且可以选择写散文、小说, 写杂感、随笔, 写书信、日记。 即便是第一条关于将题目抄写到答题卡上的要求, 也在友善的提醒中蕴含着不可疏忽的严格。

评卷扫描

1. 大凡优秀的作文, 不仅能紧扣“那一次”, 更能充分体现“出发”。

考场作文与平时写作有一个最大的不同, 就是对是否切题的要求特别高。600字必须对题发挥, 600字必须体现题眼、凸显文章的主题。 就这道题而言, 600字中的大量篇幅应该用在“那一次出发”上, 而不是表现“那一次出发直至到达的全过程”。

优秀的作文在“出发”二字上, 也有两个层次的表现:

一种是一般意义上的“出发”。 这些考生多半写一次出远门或参加某一次夏令营或参加某一次比赛, 主要描写老师的相送、家长的一送再送或同学、朋友的送行, 也有写自己出发前和出发时的复杂的心理活动的。 一句话, 那就是一次离开原地、离开家、离开故土到另一处去的出发。

另一种情况的“出发”就不只是距离上的从一端到另一端, 从一地往另一地, 而是一种从普通走向高尚、从低品位走向高品位、从目光短浅走向视野开阔的精神、气质、境界等层面的“出发”。 这种出发扣住了“出发”的引申义、比喻义甚至象征意义, 是又一层次的“出发”。 这样的文章相当少, 因而容易赢得阅卷教师的青睐。

而无论哪一层次的优秀作文, 考生也多半能在叙事和描写中恰到好处地穿插三言两语的议论或抒情, 使文章更加精彩。

2. 良好层次的作文, 大多写的是“那一次”的“经历”或感受。

有一部分考生其实完全可以写出优秀的一类文, 可惜由于审题不慎, 而遗憾地与佳作失之交臂。 他们审题时的思路想必是清晰的, 但写着写着就情不自禁起来, 以为不把一件事情的全过程写出来、写完整, 就似乎对不住自己, 因为, 这一经历自己记得太清楚了。你“记得”的肯定很多, 可这不等于都要写到文章中来啊! 这类文章中不是没有“出发”, 而是相对于全过程来说, “出发”只占据了其中的一小部分, 被整个过程冲淡了;而在说及故事的感受或收获时, 正好相反, 这些考生只一味地感谢那一次“出发”, 而丢下了文章所写的篇幅较大的重要的人和事。 因为这些缘故, 这类作文只能被评为“良好”层次。

3. 中等的作文, 基本上就是讲述了一个亲情、友情或励志故事。

这些考生基本上不顾题目, 一看到“记得那一次”, 就信笔由缰地一气写来, 直到把自己熟悉的一个亲情、友情或者励志故事写完, 才强行贴一个“难忘那一次出发”的标签。阅卷中可以明显地看出, 有的考生所写的故事是“借鉴”了他人的成果, 只是稍微改头换面。 再加上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一般, 最终只能得到一个虽然及格但平平的分数。

4. 比较差的作文, 既不是写“那一次”, 也不是写“出发”, 甚至连一个故事也写得不像样。

这样的文章所占的比例还不算小, 据抽样统计, 接近20%。 例如, 有的考生写初一出发, 初二又出发, 初三再出发, 那出发早就不是“那一次”了;有的考生, 阅卷者根本不知道他写的是一则什么样的故事, 或者说不知道他为何要写这样低俗的人和事;有的考生的文章前言不搭后语, 让人越读越糊涂;等等。

迷津指点

一、抓牢题眼, 吃透“出发”

会写作的人总会抓准题中之眼, 吃透题眼的形与神, 做出合乎情理而又出人意料的精彩解读, 进而写出让人叫绝称快的好文。 对于“那一次出发”这道题而言, 谁吃透了题眼“出发”, 谁就能写出一篇高分的考场作文。

1. 在引导语的帮助下理解“出发”。

出发是一种行走, 是一种刚开始时刻的行走。 出发既是一种行走的状态, 也是一种人生的状态。 因此, 引导语的第一句就提醒我们:“出发, 可以说是人生常态。 ”同时, 每一次的出发, 理由是不尽相同的;每一个人的出发, 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所以, 引导语的第二句话, 用了三个分句加以列举, 并用省略号引发我们发散思维。 而且, 任何一个理由或者原因, 都会引发或者导致或者成就一次出发。 我们不仅要明白什么是出发, 更要明白人生正是因为有了这一次次的出发, 才会有一次次的经历和一次次的收获, 才会变得丰富、充实、有意义, 才会让你无法忘怀。

2. 在比较的思辨中定位“出发”。

一是在过程中比较。 出发永远是每一次经历的全过程中最初的那一刻, 出发后还有漫长的过程, 还有各种风雨需要承受, 最后才是“到达”。

二是与“到达”比较。 出发是为了到达, 但“出发”绝不是最后的“到达”。 虽然, 每一次到达又常常是下一次出发的开始, 但它依然不是到达。 著名诗人艾青写于1979年的一首《盼望》诗对此做了形象的诠释:“一个海员说/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一个海员说/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 ”

3. 在选材取材中落实“出发”。

艾青诗中的“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的场景, 正是对出发最好的落实与表达。 对海员来说, 出发时刻是起锚时的浪花;对军人来说, 出发时刻是背上行囊时的从容;对农民来说, 出发时刻是扛起锄头时的惬意。 那么, 对我们未成年的初中生来说, 出发时刻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最有发言权的还是同学们。 即使你们抓不到如艾青所描绘的充满诗意的、个性的出发画面, 也要紧扣“出发”, 集中笔墨写好出发前和出发时的情况, 出发后的内容则必须略写, 而且主要是写感受和收获。

对于出发前的情况, 同学们既可以写自己的心理活动, 也可以写各种准备, 还可以写各种牵挂、交代甚至预见等。 对于出发时的情况, 同学们既可以写三步一回首的犹豫, 也可以写送了一程又一程的不舍, 还可以写此时此刻所见之景之物之人之事, 更可以写此时此刻的所想所忆所思……总之, 只要是发生在“出发”这个点上的, 就是切题的、准确的和有意义的内容, 就会使文章真正变得丰富、充实、精彩。

二、记得“记得”, 务必在场

“记得那一次出发”是一道让写作者无法置身事外的命题。“那一次出发”虽是你曾经的过往, 但你至今“记得”, 而且不只是记得一个大概的过程。 因为, 出发的主角就是你, 无论感动还是伤心, 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记得”二字则明确地告诉你, 这是一次在场写作, 是一次虽在当下但又不得不回到既往的写作;同时, 所写的虽是过去, 但你此刻必须置身其中, 将你当初的和当下的感受、体验展露出来。 因此, 这是一次触动灵魂的写作。

顺便说一下, 在场的写作特别强调关注当下。 一是要有当下意识, 要把每一次写作都作为一次神圣的心灵之旅。 二是要有在场的姿态。 我们身处的时代日新月异, 我们自身也在不断地成长, 因此, 我们必须要用当下的视野, 贴近灵魂, 呈现真实, 把握生命的终极价值。 三是要有在场的技法, 善意呈现, 自然浸润, 体现正能量。

例文点评

一类文:

记得那一次出发

还记得, 初中时的我, 满怀着对加拿大多姿多彩的生活的向往, 希冀远离母亲的切切察察, 体验独立的生活。我从中国出发, 踏上了为期三个月的留学之旅。 (“多姿多彩”“切切察察”等词语的运用, 有形有态, 有声有色。开头非常简洁的两句话直接点明了“出发”是源于一种召唤、一种期待, 更是一种逃离。有意思!)

那次出发, 记忆犹新…… (紧扣“出发”, 紧扣文题, 单独成段, 非常醒目)

大雨滂沱, 母亲撑着雨伞送我上学校的大巴前往机场。就在我满天欢喜地摆脱母亲的唠叨时, 她却以我身材瘦小搬不动行李为由, 要驱车跟在大巴后面一同前往。 (一个追求独立, 希望摆脱;一个借口瘦小, 不舍相送。此情此境, 活脱真实, 让人叫绝)

我不论如何拒绝, 她硬是不同意。 望着母亲已有丝丝皱纹的面孔, 看着她乌黑的眼珠像是在恳求我似的, 我无奈地答应了。 (一边是母亲丝丝的皱纹和恳求的眼神, 一边是无法拒绝后的无奈, 依然是两幅情景对比呈现, 很是揪人)

坐在车子最前排的我, 心绪如雨如麻般地乱。 从大巴的后视镜中, 我清晰地看到在雨中, 母亲的灰色轿车紧追不舍。 (如雨如麻的心绪, 非常传神地表达了一个追求独立的当代初中生在亲情包围下的尴尬境遇)

“唉, 这种小事, 出发了都穷追不舍, 我都多大的人了!”我叹息道。 (借叹息直抒胸臆, 也是一次智慧地点题)

到了机场, 母亲跳下车来, 慌忙的眼神中透出焦急与担心。 她穿着绿色的户外装, 只顾帮我搬箱子, 却忘了打伞。 雨滴落在她身上, 打湿了衣服。 这是何等地糊涂! 我刚低头叹息, 余光中却瞥见母亲挪动着的微胖的身子。 她双手提着大箱子, 用脚将箱子费力地挪上台阶。 雨水打湿了她的衣服, 可她却转过身来, 满怀热情地朝我招呼。 (此处描写, 不是“背影”, 胜似背影!可怜天下父母心哪!)

接下来, 便是安检门前的字字叮咛, 如雨滴般滴落在我的心里, 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似乎是道别了, 我有些不舍, 便耐心地聆听这出发前的最后的叮咛。 (“我”被母爱感动着, 从心乱如麻变成了耐心地聆听叮咛)

安检需要穿过一段玻璃挡住的路, 母亲是不能送了。 我回头望去, 母亲衣服的颜色因被雨打湿而成了深色。 岁月终究还是在母亲脸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她微笑着, 眼角处已经有了皱纹。 她的眼神中似乎透着焦虑, 却又好像怀有欣喜;似乎很无奈, 却又透出一丝坚定…… (又一次回望, 用自己的灵魂贴近亲爱的母亲。笔下的文字, 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窗外的雨似乎停了。我头一转, 便没再回头。此刻, 心里反没有了期待中的喜悦, 只觉得既感动又温暖。 (经历了一番出发时的相送之后, “我”的内心世界也变得“温暖”了!)

出发了!在加拿大的生活充满了挑战, 没了关爱的叮咛, 也没有了备好的热气腾腾的三餐, 我学会了独立, 也念起了母亲的好。 (写到达之后的生活及收获, 只用了简单的三句话概括处理, 便把大量的篇幅留给了“出发”时刻, 真的非常聪明)

如今, 又是一个雨天。我想起了那次出发。神圣的母爱溢满我的心灵, 给了我面对挑战的力量。 (又一次的真切体验, 再一次的人生收获, 使得“那一次出发”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总评:这次写作中, 以出发远游、夏令营活动、到一个陌生的城市读书求学等为题材的文章特别多, 但能写得好的实在是凤毛麟角。这位小作者却很聪明地描写了母亲从学校到机场这一段的出发相送, 再现了一个追求独立的初中生的情感转变与成长过程, 也真实地呈现了母亲对出远门的孩子的不舍。两相对照的画面不断地交替呈现, 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感动于出发的这一刻, 羡慕着这两代人。

二类文:

记得那一次出发

八月的骄阳把大地烤得炙热, 往日清凉的湖边凉亭里也不见了人影。 而我在这种酷热的天气下, 背上背包出发了。 (既介绍了环境, 也交代了出发的缘由)

妈妈总说我不肯吃苦, 这不, 她给我报了一个夏令营, 让我去锻炼锻炼。 听到这个消息时, 我自然是万般不情愿, 但终于没能说服她, 只好背上她为我整理好的背包, 无奈地踏上这段旅程。 (一段心理描写, 再次交代了这次出发的原因)

坐上大巴, 空调呼呼地吹着, 与外面的酷热真是截然不同。 可后面的一切肯定没有这么舒服与容易吧。 (概述了出发时坐在大巴上的感受, 同时想象着夏令营的情形)

下了车, 眼前便是一片自然之景:没有高楼大厦, 没有人潮涌动, 有的只是几棵参天绿树和一片与河相连的绿草地。 (此情此景, 与想象中的差距太大)

老师分发了帐篷让我们自己搭建, 说今晚便在这里休息。听到这个消息, 我仿佛被推到了谷底, 不由得埋怨起来。不过, 现在说这些也没什么用, 我只好对照说明书, 研究起如何搭帐篷来。炎炎烈日下, 整整一页的说明书看得我头昏脑涨, 最后, 还是在老师的帮助下, 我才将帐篷搭好。累得满头大汗的我赶紧躲进帐篷中, 以为会舒服些, 谁知帐篷里同样闷热无比。下午, 我在心里一个劲地埋怨妈妈不该把我送到这种地方, 还要参加一系列烦人的活动。好不容易吃过晚饭, 太阳终于落下, 月亮似乎显得亲切了许多。辛苦了一天的我倒下就要睡着了, 可是, 就连蚊子也不放过我, “嗡嗡”地一个劲地围着我吸血。想着还要这样度过好几天, 泪水不禁涌了出来。 (这段文字很是逼真, 无奈的情感充满字里行间)

夏令营终于结束了。再次踏上大巴, 吹着空调, 感觉真是惬意极了。坐在车上, 我回想着过去几天中发生的一幕幕, 好像也没有那么糟糕嘛。 回到家, 妈妈激动地抱住了我, 问我累不累, 我只是一笑而过。

后来, 我去亲戚朋友家时, 不再像从前那样只会坐着聊天, 而是会主动帮他们做些事情, 一句句表扬的话也随之而来, 听得我心里暖暖的。 (当时抱怨, 但夏令营结束后, “我”还是发现了自己身上的变化)

回想那一次出发, 与其说是让我提升生活能力, 不如说是对我精神的磨砺。我从畏惧困难到主动接受挑战, 从埋怨妈妈到理解了她的良苦用心。那一次出发, 教会了我许多。八月的骄阳即将再次炙烤大地, 这一次, 我将克服困难, 再次向前出发! (最后的议论卒章显志, 但有些内容在前文中找不到对应的描写, 感觉有为议论而议论之嫌)

总评:这也是一次出发, 没出国门, 只是参加夏令营。如果小作者能紧扣“出发”二字做文章, 写足自己出发前的不情愿、出发时的痛苦以及妈妈的再三劝说和鼓励, 虽然境界不一定很高, 但肯定是扣题的, 也是真实的。遗憾的是, 这篇文章主要叙写了夏令营的全过程, 最后表达了自己的收获与体会, 准确地说, 真正扣住题目的文字也就是开头的三个自然段, 约占整个篇幅的四分之一。鉴于小作者记叙文写作的功底还是不错的, 且文章所写也非常单纯与可爱, 故判为二类文。

新题预测

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 根据要求作文。

每个人都有一行热泪, 苦也要面对, 因为坚强;每个人都有无言的伤, 痛也要承受, 因为成长。请以“依然渴望长大”为题, 写一篇文章。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 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 (或暗示) 本人的姓名、校名。

题二:阅读下面的文字, 根据要求作文。

隐痛精灵阳光希望诱惑那一刻

手机咖啡馆生命风雨兼程

2013年徐州市中考作文述评 篇8

总有一次惊喜

要求:①以“总有一次惊喜”为题目,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文体自选;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透露个人身份的信息。

【命题透视】

徐州市2013年中考作文题“总有一次惊喜”沿袭了一贯的命题原则:引导考生观察生活、积累生活,对生活中的人、事、物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特别是引导考生发掘生活中的快乐元素和正能量,让考生细数那些曾经感受到美好的日子,品味那些让身心荡漾的惊喜时刻,从而发现生活的美好。

透视这道作文题,可以发现这样几个特点:

1. 积极的价值引导

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既有成功的喜悦、温暖的阳光,也不乏失意、忧郁的时刻。这才是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世界。但不管生活中有多少坎坷、多少失意,我们总能寻找到快乐的瞬间,发现令自己惊喜的元素。即使生活暂时欺骗了你,也不要忧伤,要相信,快乐的日子总会来临。

“总有一次惊喜”引导考生打开心灵的窗户,接纳灿烂的阳光,用心挖掘生活中的真善美,感受生活的美好:辛勤的付出换来了丰收的硕果;时时牵挂你的亲朋好友在特殊的日子送来了祝福;朝思暮想的夙愿突然实现;师长的谆谆教导让情绪低落的自己茅塞顿开;一片叶、一朵花、一米阳光让自己豁然顿悟;等等。这些,都会让我们感到惊喜。

顾城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生活其实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就能从中提取有意义的写作素材,写活珍藏的记忆,让文章鲜活出彩。

2. 对生活与自我的关注

作文的源头是生活,其归属也是生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初中生斑斓多彩的生活、丰富的成长历程、复杂而敏感的心理体验,就是写作最好的源头活水。

作文题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生活,写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另一方面,也要引导他们关注自己的生活,反思成长历程,关注自己的情感世界。

“总有一次惊喜”就是考查考生所选的材料是不是来自现实生活,是不是贴近生活,是不是对自己的生活有独特的发现和感悟。命题者特别希望考生能对一些看似平常的小事进行深入的挖掘,使所选的材料能够给人以真切的感受和强烈的冲击,从而更好地为表现主旨服务。

3. 对选材与立意的考查

选材的典型化也是本次作文的要求。考生不仅要会观察生活,还要会提炼生活。

或许,生活中的惊喜有很多,但是,本道作文题强调“总有一次”。命题者意在考查考生能否在选材上仔细斟酌,能否好好把握惊喜的内涵,能否在众多令自己惊喜的事中,把那一次最有价值的,或来自自身,或来自他人,或来自自然和社会的惊喜提炼出来,特别是那些富有情感、能触动人心灵的典型的人或事。

作文贵在创新,考生捕捉身边的惊喜时要注意把握好三个原则:不选泛滥的、廉价的、浅层次的,仅仅只为满足物质欲望的惊喜;要从不起眼的生活琐事中观察思考,发现新的惊喜;对普通的惊喜,要能换个角度予以描述。

4. 暗含审题的考验

中考作文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审题障碍,但这并不等于让考生不费一点力气、一眼就能看穿题目;也不是给考生留下轻易套题的机会。

“总有一次惊喜”,初看并不难写,应该很有素材,但是,如果不细细审题,要想写出新意,却极不容易。

这个题目其实包含两个需要注意的点:“惊喜”和“总有”。题目的中心词是“惊喜”,而考生可能会将其单纯地理解成“喜”,结果把文章写成了“喜”而不是“惊喜”,没有“惊”在里面。另一个关键词“总有”,也可能会被考生忽略。“总有”意味着“惊喜”前要有铺垫,要有一定的情感历程,也就是说,这个“惊喜”是在千寻百觅、痛苦失望、上下求索之后才获得的。这样的惊喜才是真正的惊喜,才是有价值的惊喜。

【评卷扫描】

1. 选材单一

或许是生活视野窄的缘故,也可能是缺少独特感悟的原因,本次考场作文中,考生出现的最大问题就是选材单一。

阅卷中,我们发现最多的是关于“生日”的惊喜,内容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家人看似忘记了自己的生日,自己极度失望,结果晚上回到家,却发现他们准备了蛋糕和丰盛的饭菜,于是,从失望转为惊喜。第二种是,自己是留守儿童,在外打工的父母说忙,不能赶回来给自己过生日,但是到了生日那天,他们却赶回来了,这真是一次惊喜。第三种是,自己生日临近,而同学们都是淡淡的样子,自己对生日便不再期待;而当自己一个人孤单地回到家时,却发现同学们已在提前等候,就为了给自己一次惊喜。

其实,成长道路上的“惊喜”各种各样,只是考生缺少敏锐细腻的心灵,缺少对素材的提炼,缺少对生活的观察、思考和感悟,从而导致写作素材单一、结构单一。

2. 立意不深

阅卷时,我们发现,很多考生是纯粹地为惊喜而写惊喜。例如,突然接到礼物而惊喜;和同学吵架,过了一段时间,同学突然给自己道歉,感到惊喜;好长时间没有做出来的题目突然做出来了,感到惊喜……其中,选材停留在父母给自己过生日、朋友之间送礼物等平淡琐事上的文章占60%之多。 这样,就出现了大量立意不深、内容流于平淡、庸常的文章。

这些考生忽略了选材的新颖性、独特性和深刻性,很少涉及这一次惊喜给自己的成长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因而也就无法表达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 故弄玄虚

说真话、抒真情、明白通畅是写作文的基本要求。但是,有不少考生为了所谓的情节曲折、情感动人而故弄玄虚。例如,有考生写道,自己生日快到了,希望爸妈能给自己过生日。日子一天天临近,父母却始终没有动静,自己虽然几番暗示,他们也似乎无动于衷。生日当天,自己心灰意冷,但是到了晚上,爸妈却突然送来了礼物,不禁喜不自禁。像这样俗套的文章,自然很难引起阅卷者的共鸣。

4. 过分渲染

心理描写、环境点缀本来是丰满作文的手段,但在阅卷中,我们却发现,部分考生的描写过分夸大。有的考生,只要写下雨,就是瓢泼大雨;写冬天,便是鹅毛大雪;写天热,便是骄阳似火;写考试没考好,便是万念俱灰;写爸妈不关心自己,便怀疑自己是不是他们亲生的;写晚上和父母吵架,摔门而出,外面一定是刺骨的寒冷;等等。我们知道这些考生的本意是想打动阅卷者,吸引阅卷者的眼球,但是,这样的虚假、矫情只会让阅卷者反感,影响得分。

5. 堆砌辞藻

适当运用精美语句、古诗词,是可以为文章增色的,但是,有一部分考生为使文章显得华美,大量地使用排比、比喻,或者在文章中堆满了诗词佳句,结果使得文章沦为了所谓的“文化作文”。

还有一些考生写自己遭受打击、感到失意时爸妈或者老师疏导、鼓励自己的话,简直就像是哲学家在发表演说,或者是上级在对下属谆谆教导,让阅卷者哭笑不得。

朱自清的名篇《背影》,全文没有过于华美的词句,但平易朴实的文字却感动了几代人。不切实际、一味地追求文字的华美,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6. 缺少刻画

作文应着力写出情感变化的层次性,呈现细腻入微、立体可感的内心世界。

就本道作文题而言,“惊喜”应包括“惊奇”和“喜悦”两个层次的情感体验,而大多数考生仅仅关注了“喜悦”这一个层次,且内容多流于对事件的叙述,缺少对细节的刻画,特别是对情感的变化疏于打磨,心理、语言、动作等描写不够细腻深入,无法彰显独特的个性,结果使文章显得干瘪。

【迷津指点】

1. 审题要细

同学们在下笔前,一定要仔细读题,弄清楚命题者出这个题目是想让你写什么。

例如“总有一次惊喜”这道题,应该是写生活中让自己感到惊喜的一次经历、体验等。如果只写“惊喜”而忽略了题目中的“总有”“一次”,就有扣题不准的嫌疑了,因为,这两个词起到了限制作用,是命题者设的两道小小的门槛。因此,针对这道题,文章在“惊喜”前一定要有铺垫,要有一定的情感波折,让人感觉这“惊喜”不是轻而易举得到的,而是在千寻百觅、痛苦失望、上下求索之后才获得的。这样的惊喜,才是真正的惊喜,才是有价值的惊喜,才是符合文题的“惊喜”。

所以,同学们在审题时一定要细心,要能迈过命题者设置的门槛。

2. 选材要准

对于一道作文题而言,其实在生活中是有很多素材可供选择的,但是,由于题目中有一些限定,所以,同学们一定要从众多素材中选取最符合题目的素材。

例如“总有一次惊喜”这道题,同学们应选择生活中遇到过的或听到过的惊喜来写。这些惊喜,既可以发生在自己身上,也可以发生在别人身上,但一定要对自己有精神的引领、思想的砥砺、人格的提升、价值观的影响。如豁然开朗的顿悟、峰回路转的喜悦、不期而遇的快乐、失而复得的兴奋……只有这样的惊喜才能让阅卷者也产生惊喜,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引起共鸣。

3. 情感要真

说真话、抒真情是作文的核心。作文中最受欢迎的是抒写真实的经历、吐露真挚的情感、表达真切的感受。只有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融于文章之中,用自己的真情去拨动读者喜怒哀乐的心弦,才能让读者产生心灵的共鸣。

要想感动别人,就要先感动自己,而且,这种感动一定不能是虚假的、矫揉造作的。让自己“惊喜”之事,不一定非要惊天地、泣鬼神,只要是生活中的真事、真情,只要真的让自己心动、情动、智动,就是读者需要的,也就是能给读者惊喜的。

4. 描写要细

作文就像人体一样,不仅要有骨架,还要有血有肉,而且要血肉丰满。要做到这一点,细致的描写必不可少。

写文章如果只是纯粹的叙述,就会给人以干瘪之感,如果加上一些富有特色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则会让文章饱满、丰润。有时,也可以加一些环境描写的句子来渲染一下气氛、烘托一下心情。

同学们要记住,描写要富有个性,只有抓住了特定环境中的特定的人、物、景的特征,才能让自己的描写更加精彩。

5. 首尾要精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其实,结尾也和开头同等重要。一篇作文是否优秀,开头和结尾往往起着关键的作用。

简洁、明了、新颖别致的开头就如“凤头”,能牵引阅卷者的目光,给阅卷者良好的第一印象,从而使得文章脱颖而出;一个或余音绕梁,或含蓄深刻,或画龙点睛的结尾,则能使阅卷者深入、透彻地了解你的文章内容,唤起思考,久久回味。

例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的开头和结尾就堪称经典。虽然分别只是一句话,但是言约意丰:内容上点题,升华了主旨;结构上又起到了设置悬念、首尾呼应的作用。我们不妨多学学这样的经典首尾。

6. 书写要美

现在,很多地方都采用网上阅卷,且设置了卷面分。如果卷面凌乱,扫描后阅卷者看不清楚,就会直接影响作文得分。

2014年中考语文,徐州市的卷面分将达到5分,这更是对同学们书写能力的考验。建议同学们老老实实、工工整整地书写,争取做到规范、美观。

【例文点评】

一类文:

总有一次惊喜

深秋,小区里的菊花在风中摇摆,像极了那对平凡的夫妻。(开篇借物喻人,人物相融。)看似普通,实则会有惊喜迸发。

每个如出一辙的早晨,我都会背着沉重的书包路过那对夫妻摆的馄饨摊。一直都没仔细观察过他们,直到那次接触,我才渐渐对他们有了感触。(因为没有仔细观察,所以没有感触;接触了,才有下文的惊喜。)

那天,我要去火车站接妈妈回家,所以早早地下了楼。走到楼下,我看到,他们的摊位上,已炊烟袅袅。晨光熹微,照着他们的身影,那样柔和。

女人系着一条干净的围裙,裤腿挽到小腿。只见她左手托着面皮,右手飞似的舀上饱满的肉馅,放在面皮中,手腕再转过一个轻巧的弯儿,一个圆滚滚的馄饨就安然地躺在了她的手心,一气呵成。(细腻的动作描写,准确、详细地写出了馄饨的制作过程。其中,“安然”“躺”等词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传神地写出了馄饨的形态,也表现了女主人的勤劳。)她低着头,手不曾停歇,身后的面板上,躺满了刚包好的馄饨。

我走上前,男人露出洁白的牙齿:“正常?”我点点头。他揭开锅盖,抓过十来个馄饨放入锅内,盖上锅盖后,又在碗里撒上各种调料。汗珠在他的额间闪闪发亮。

不一会儿,他小心地揭开锅盖,将馄饨捞入碗里,小心翼翼地捧到我面前。“小心烫。今天怎么这么早?”我轻轻咬了一口晶莹的馄饨:“你们不比我还早嘛!”他憨然一笑,用沾着面粉的手在脸上抹了抹:“早了好呀,总有人想吃我们的馄饨呢。多卖一碗,哪怕就多一碗,踏踏实实的,生活就会好得很呢!”我心中一颤!多卖一碗,哪怕就多一碗,对他们而言,就是很大的幸福了。他们对生活的追求就凝聚在这一点一点的积累中,他们在平凡中小心翼翼地寻找多卖一碗的惊喜,难道我不该如此吗?

男人心疼地望着有些佝偻的妻子。他攥着粗糙的手,又冲我憨憨地一笑。我的心似乎突然澄澈清明了。生活有时固然平淡,但在这平淡中,总藏着未曾发现的惊喜。(点题很自然。)我在不经意间明白,我要用自己的双手,脚踏实地地筑造生活。

馄饨吃完了,我沐浴着晨光,穿过那丛金灿灿的菊,心中漾满了惊喜。

生活中,总有一次惊喜!(强化主题。)

【总评】本文最大的亮点是,小作者能抓住生命中独有的经历——每天都在自己身边发生的小事作为叙事主体,并将想要表达的情感寄寓在具体的物象——菊花上,委婉地抒发表述。文章景物描写自然,细节描写生动传神,文笔优美,不矫揉造作。质朴的夫妇,平淡的人生,简单的愿望,让读者感到真诚、动人。

二类文:

总有一次惊喜

两列长长的队伍,奔跑在红色的跑道上。

这是新一届的初一新生。他们身着清一色的迷彩服,脖子上系着红领巾。一圈虽然不长,但在这样炎热的天气里跑步,还是让人感到很不舒服。

阳光洒落了一地……(从下文看,小作者似乎是想营造一种温馨的氛围,引出下文的描述,但这样的插入显得有点突兀。)

奔跑中,不知是谁喊了声:“方教官!”“方教官?”我触电似的回过头去,下意识地寻找着记忆中的身影。真是方教官吗?真是吗?果真是的!是那个熟悉的身影,那个我以为再不会见到的身影。(引入自然。)

记忆如放电影般,在我的眼前闪现……

艳阳高照。(简短的四个字,展示了当时的环境。)

站在我们面前的方教官,皮肤黝黑,这是我对他的第一印象。他对我们要求很严,别人都在休息时,只有我们,还被他“勒令”站在原地,一动不许动。休息时,热得满头是汗的我们,总免不了埋怨几句。我们很奇怪,为什么方教官和我们一起站着,却能如松树般纹丝不动,他不热吗?他的腿不麻吗?对我们而言,这就是一个谜。

几天里,他带着我们跑步、踏步、站军姿,给我们讲军营生活的趣事,教我们唱军歌。说实在的,他的歌唱得真不咋样,老是跑调,但他总是唱得很认真、很投入。这不由得让我们有些感动,对军训的畏惧和厌恶也随着他不太好听的歌飘走了。

军训结束时,(此句前应该有个过渡,说说对军训的总的感受,从而为给方教官留言做铺垫。这里情节进展太快。)班主任买了个本子,让我们写下想对方教官说的话。我写了什么现在已记不清,只知道那时的我很认真、很认真地在写,这是从没有过的。(为什么会很认真地写?读者并不清楚。就是因为前面缺少交代。)

交上本子,我们同方教官告别,还真有点不舍,(应该用程度更深的词语表达不舍之情。)感觉这辈子可能再也见不到方教官了。

依旧是一身军装,依旧如松树般站得笔直。他是否还记得我?他有没有看我们写给他的话?他是否知道,他留给了我们太多的美好?

微风吹动了我的刘海。我感到一丝激动,或许是因为,在我觉得不可能再见到方教官时,惊喜却突然降临了。

眼前依旧是清一色的绿和那些飘动的红领巾。我心中的惊喜,久久没有平复。

【总评】小作者的语言表达能力不错,但审题不太准。既然要突出“惊喜”,那就应该对没看到方教官之前的个人状态有所交代,要写清楚因什么而惊喜。本文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总有”在文章中没有表现出来。故判为二类文下。

【新题预测】

题一:生活因为读书而绚丽多彩,心灵因为读书而飞扬灵动。或清晨,或午后,或灯下,林荫道旁、杨柳河边,心无旁骛,手捧书本,含英咀华,沉醉墨香,吮吸甘霖,思绪放飞于天外,精神遨游于万仞之上。品人生之百味,洞世事之万象。与书相伴,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享受幸福的时光。

请以“我与书的幸福时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题二:早晨,朝阳灿烂,春风柔顺,背着书包行走在上学的路上,听着各种美妙的声音,这样真好;课堂上,时而凝听老师精彩的讲解,时而与同学热烈地讨论,时而放声朗读优美的文章,这样真好;晚上,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品着香甜的佳肴,快乐地与爸妈交谈,温馨的气氛荡漾在房间里,这样真好……生活中,这样的场景有很多,它们带给了我们快乐、温馨和幸福。

请以“这样真好”为题,写一篇文章。

上一篇:请结合教师职业特点谈谈你对语文教师重要性的认识下一篇:三上语文部编版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