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后勤社会化管理的调研与思考(精选9篇)
“后勤”,是指后方勤务的简称。它产生于军队,是一个军事概念和军事术语。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后勤”一词的使用已从军队扩展到机关、学校、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等各种社会组织。现在讲“后勤”,一般是指一个组织正常有效地运转所必需的各种财务供给保障和生活服务及其管理等工作,故也叫“后勤”工作。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的性质、任务和活动方式不同,其后勤工作的内容、范围和特点也不相同。从实质上讲,后勤工作是一种为组织提供各种服务和保障的辅助性工作,其基本职能是从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等方面保证组织的正常运转和发展,因此它是任何组织都不可缺少的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
长期以来,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否认了“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存在,党校的后勤市场不存在价格和竞争机制,党校无法在市场中“有效购买”到合适的后勤服务,只能立足自身,建立全面、福利型的后勤保障体系。不可否认,在计划经济时期,党校自办后勤服务模式,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社会资源的配置已经由主要依靠指令性计划转变为基本由市场的供需(市场机制)来调节。在新的社会经济体制环境下,党校福利型的自办后勤服务模式弊端凸现,其不经济性严重阻碍了学校与后勤本身的发展,党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势在必行。
党校的后勤服务具体是指为完成党校教育工作而开展的物质供应,环境建设、物业管理等服务活动。党校后勤服务社会化一方面是指党校后勤服务范围从校内延伸到校外,求取社会效益,学习并适应社会化服务机制;一方面是指引进社会化服务机制、服务实体为党校后勤服务所用,借助外力,在积极提高党校后勤服务工作质量,水平,能力、效益的同时,推动党校后勤服务事业的发展。
党校后勤社会化将会彻底打破了落后后勤模式所形成的体制性障碍,促进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办学模式的转变,促进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党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还要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利于减轻党校负担;有利于降低服务成本,提高办学效益;有利于提高党校的办学活力;有利于党校的可持续发展和学校的稳定。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如何挖掘潜力,拓宽服务空间、开辟服务项目、提高服务效益?由此引发了党校后勤工作者不得不做出积极的思考。
一、我国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由来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央正式提出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目标,我国学校后勤在社会化改革的道路上也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学校后勤社会化是指将学校后勤服务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由政府引导、社会承担为主,适合学校办学需要的法人化、市场化后勤服务体系。这个含义包含四层意思,一是学校后勤应当进市场,使市场而不是行政计划成为学校后勤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使学校后勤服务体系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是学校后勤社会化应由政府引导、社会承担为主。政府引导起宏观调控和扶持作用,社会承担主要是剥离学校办社会的职能,把学校后勤这一经济属性较强的行业回归社会,恢复其商品的属性和职能,从而为教育的发展甩开包袱。三是社会化的学校后勤必需满足学校办学需要,这就是在具有第三产业“服务”的本质职能的同时,必须将“育人”纳入它的本质职能之中。四是社会化、市场化的学校后勤的组织形式是企业法人化。
二、党校后勤社会化管理的改革目标
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是使党校积极吸收社会资金。在体制上,事企分开,实现党校后勤管理职能与后勤服务职能的分离,管理职能是制定党校后勤服务需求规划,引入竞争机制,为党校选择后勤服务实体,代表党校以(甲方)身份与后勤实体(乙方)签订各类经营服务合同,监督后勤服务质量。服务职能是实体为党校提供后勤所需求的各类劳务。在机制上,后勤服务由党校行政拨款改为契约或收费服务,以形成市场驱动有序竞争的后勤服务新机制。通过改革使后勤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形成良性的运行体系,成为补充党校教育经费不足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减轻党校负担,使党校领导集中精力抓党校发展方面的大事;通过改革使后勤工作能适应党校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的需要,努力做到党校满意、全校师生员工满意、广大后勤职工也满意。党校后勤改革的方向是社会化。
三、党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原则
规范分离、整体并入。把具有服务职能并具备条件的后勤部门成建制地从党校行政管理系统中分离出去,提出分步实施,成熟一个,分离一个的原则,分离出去的后勤部门作为企业按照规范分离的标准。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合理收费、有效监控的运行模式。
党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要有利于教学、科研的改革和发展,把党校办后勤,逐步转化为社会办后勤,党校与后勤做到事企分开。改拨款制为服务收费制。对新成立的后勤集团所提供的各种后勤服务,党校不再以拨款的方式付给费用,而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在实行成本核算的基础上以合同方式分门别类,合理地付给费用。同时逐步理顺关系,建立后勤经济核算、收费服务的办法和价格管理体系;产权清晰,经营自主。实现资产所有权与经营使用权相分离,把为党校提供后勤服务所需的资产,如房产、场地、设施设备等后勤资产通过评估核算,盘清后租赁给后勤实体经营使用,所有权归党校,为后勤实体逐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产业实体创造条件。
四、党校后勤社会化管理改革面临的现实矛盾与问题
党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促进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党校的办学活力与水平,也促进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办学模式的转变,为党校教育的稳步、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得认识到,改革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新的矛盾,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好,势必会影响改革的进一步推进。
1、投资成本的回收困难很容易挫伤投资者持续投资的积极性
社会资源的利用必须遵循经济规律,社会资源教育化的基本前提是应该让社会资源投资者“有利可图”,这是资本“寻利”特性的基本要求,但是在党校后勤设施的投资过程中,投资大、收益低,投资成本回收周期过长的矛盾十分突出。究其原因,除了经营管理因素外,党校后勤设施的建设规格与标准是由国家统一规定,有硬性要求的,而向资源使用者的收费标准也同样由国家统一限定,也有硬性规定,“硬”碰“硬”,市场机制不存在,经济规律不存在,空间没有了,投资与收益不配比,矛盾客观存在。
2、投资风险独担与投资利益共享 在党校后勤资源的投资、使用、管理过程中,风险与收益的平衡不可能简单地用代数公式来计算。我们认为,党校后勤资源投资成本的回收困难,是由后勤服务产品的“准公共”特性决定的。实际上,党校后勤资源的投资不但不可缺少,而且投资的利益也十分巨大。后勤资源投资者利用社会资金进行党校后勤设施的建设,对国家、地方,对学校都带来巨大受益。学校后勤经济实体做强做大了,不仅能创造许多就业岗位,而且还能有力推动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商业零售、餐饮等服务业的发展,对拉动社会需求,促进所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有积极的作用;后勤社会化改革既减轻学校的负担(如财政的,管理的等多方面),又促进学校规模迅速扩张,党校后勤社会化之后,不仅解决了学校的后勤保障问题,而且使学校从后勤经营、管理的琐事中解脱出来,专注于教学、科研和育人,有利于学校提高办学质量和提升办学层次。但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所有的风险都只承受在后勤投资者及后勤经营者身上。实质上看,学校后勤投资成本回收困难,正是“投资”与“受益”之间的矛盾关系问题。投资不是不能受益,然而,党校后勤资源的投资者却的确无法从投资中受益。由于后勤经济实体姓“教”的属性,后勤服务产品并不完全是“私人产品”,不能以完全市场化为准则,不能以争取利润最大化为终极目标,而必须兼顾社会效益。面对这样的客观条件,后勤投资者必然进退两难,一方面是社会的要求、国家的政策,另一方面是市场的巨大压力和风险。
3、学校角色的错位:“办”与“管”辨证关系
过去,由于历史客观条件的制约,学校不得不自身办后勤,现在,这些制约条件已经消失了,如果学校还继续投资经营本来应由社会承担的后勤服务,学校就超越了其职责行使的范围,无疑是一种越位,必然制约学校的发展。但是,自己不办,决不意味着可以不管。由于市场中自负盈亏的法人主体,不是慈善机构,追求经济利益仍是它的主要目标之一。基于这个特性,后勤实体在为学生提供后勤服务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矛盾,如后勤服务价格高,质量差等等。因此,党校必须积极参与改革,应该站出来和后勤投资、经营者一起出谋划策,共同解决难题,而不是敬而远之,置之不理。
4、党校后勤资源的专用特性与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党校后勤资源的专用特性是指党校后勤资源作为学校赖以生存的后勤保障,对学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必不可少的。党校后勤资源一旦投入使用为学校服务,由于地理位置、政策等方面的因素,就决定其要终身以既定的服务内容为学校服务。后勤设施的投资者和经营者不容易按照社会化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来组织生产,通过改变后勤资源的原有用途来提高其使用效率。党校后勤资源缺乏流动性,既提高其成本,又加大其风险,其经济性随之降低。
另外,党校后勤服务还存在社会化与福利化的矛盾。党校后勤的服务对象,习惯于长期来学校福利型的自办后勤服务,对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缺乏必要的思想认识。
五、党校后勤社会化管理改革的探索
党校后勤社会化,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后勤资源的社会化;二是后勤服务的社会化。所谓后勤资源的社会化是指以提高党校后勤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为目的,在党校后勤资源的投资和运用上实现市场化,一方面开放投资,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党校后勤基础设施建设,让社会资源教育化,另一方面还要向社会开放使用,充分挖掘党校后勤资源的潜力,积极融入第三产业,让教育资源社会化。所谓后勤服务社会化,是指以提高服务质量为目的,在党校后勤服务的提供方式、经营运作模式、市场服务对象和提供服务的主体要求上,实现市场化,即改变学校后勤垄断经营的方式,允许社会团体或个人参与竞争,共同为师生提供后勤服务,真正使党校后勤服务成为市场行为。党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直接目的,既要让原有的后勤资源出效益,又要让社会力量办后勤,而且还要让后勤服务的水平与质量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1.进一步提高对党校后勤改革的认识 党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的,是要改变过去一切后勤都由党校包办的机制,用社会化的新思路建立新型的党校后勤保障体系。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和利用社会力量解决党校后勤问题,实现后勤与社会接轨。另一方面,后勤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社会化的概念并不是绝对的。
2.进一步完善党校后勤现代企业制度
在党校后勤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党校后勤实行社会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证,是党校后勤企业改革的方向和大势所趋,是党校后勤与市场经济接轨的主要途径。只有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才能从根本上理顺后勤和党校的关系。只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才能真正地发展后勤生产力,提高后勤的“造血”功能,增强市场竞争力,壮大后勤实力,更好地满足党校办学的需要。
3.进一步深入开展社会化实践工作
社会化服务对一切领域的渗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部门和单位的自我服务必须与社会化服务融为一体,必须持积极主动的态度和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创新,大胆改革。社会化服务以对社会一切领域开展服务为目标,在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中体现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也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而部门和单位的自我服务则是以相对有限的服务设施和手段
在相对狭小的范围内对相对有限的人群开展的服务,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不积极融入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大潮中,必然遭到社会化服务的取代而淘汰。因此党校的后勤服务必须尽快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化服务体制,在围绕党校工作开展服务的同时,积极寻找生存和发展的领域和空间。
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地州党校通过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地州党校后勤工作者必须审时度势,积极稳妥地开好头,起好步。引进社会化参与党校后勤服务,目的就是按照市场化社会化的要求,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嫁接改造党校后勤管理体制,提高工作效率,推动党校后勤事业发展。党校后勤工作一定要超前部署,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后勤工作的管理制度,包括岗位责任制,各种物资的管理、使用、节约制度,奖惩制度等。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后勤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从而出色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为了适应新时期的党校教学工作和推动党校后勤服务事业的发展,必须要把党校的后勤服务半径延伸到社会的其他领域,挖掘党校后勤服务潜力,利用党校后勤服务设施,到校外开展多方面的效益型服务,同时还要积极拓宽校内后勤服务,如环境的净化美化、校区和家属区的物业管理,日用小商品的组织和供应等,满足党校教职工生活多方面的需求。可成立多功能、市场化的党校服务中心(公司),内设若干经营部。
关键词:县级党校;后勤服务;改革
一、现阶段县级党校后勤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后勤服务的思想观念落后。县级党校后勤服务的思想观念相对落后,服务意识相对淡化,经济理念相对薄弱。党校的基础建设、硬件设施、绿化、美化、亮化等方面的资金投入相对较少,以党校自身条件主动出资来改善党校环境的实力尚不够,如何想方设法来改变党校的现状的思想观念尚未形成,自力更生的意识不够强,习惯于过去的那种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宁愿服务不足,也不愿承担冒险,总是希望靠上级、靠政府来帮助解决困难。在日常工作中,依然存在着“重教学、轻后勤”、“重科研,轻管理”、“重培训、轻服务”的思想。
(二)后勤服务的保障能力不足。县级党校后勤服务的保障能力,目前还无法满足广大教职员工的生活需求,尚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大规模培训干部的要求,还无法满足广大学员在培训学习期间的住宿安排、伙食用餐、交通出行等方面的需求,后勤保障能力相对较差。基本上处于既没有学员宿舍楼,也没有学员食堂,学员在培训期间的食宿基本都不能安排,只能让学员自行想法解决,党校学员培训只能当天来回走读。对此,学员在培训期间也不够安心,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三)后勤服务的管理体制不顺。县级党校后勤服务的主要手段是依靠行政主要领导的个人意图和思想理念来管理,一般都是忙于应付各种大小会议以及各种培训班次的日常茶水、音响等事务。欠发达地区县级党校存在着办公室和行政科室(或总务科)的工作职责划分不清,有的设行政科,有的设总务科,行政科或总务科与党校办公室的职能交叉,人员混淆,哪些工作属于后勤服务的职责范围不明确,经营主体的内容对象不清晰,经常是科室之间工作相互混搭,工作职责不明,加上各种配套设施落后,各方面的制约因素比较多,使后勤服务难以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现在的管理体制造成无法适应当今形势的发展。
二、县级党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创新发展思路
(一)不断转变思想观念。党校后勤改革的一个根本目的是为了给党校教学科研和学员以及教职工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和创造舒适的环境, 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职员工的收入。 为此,我国党校后勤改革要做到是否有利于更好地为党校教学科研服务;是否有利于更好的为学员以及教职员工服务, 不断地改善他们学习、工作以及生活等方面的条件; 是否有利于调动广大后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这些就是党校后勤改革的出发点与归宿点。
(二)积极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推进党校后勤社会化, 充分利用我国党校各方面的优势, 加强市场调研, 提高固定资产利用率, 探索党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路子。如可以考虑将党校后勤服务部门, 像宾馆接待、设备维修、楼房服务、车队运行、被服洗涤以及食堂餐饮等服务人员及相应资源从党校事业管理体系过程中分离出来,组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以及自负盈亏服务实体, 与党校签订合同并可以提供有偿服务,实行党校营业额与利润双向考核,以党校的利润考核为主,并可以超过目标的给予奖励, 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这样可积极挖掘党校内部潜力, 发挥后勤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科学设置后勤机构和人员。党校行政后勤工作繁杂琐碎, 其涉及到的范围也相当得广泛, 且随着金融业务不断地发展, 对党校行政后勤工作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为此需要增设党校专门行使行政后勤部门有关职能的机构,并可以配备具有一定素质、数量的人员, 来从事党校行政后勤工作,把那些懂业务、思想以及文化素质较高的工作人员充实到党校行政后勤部门, 以确保党校行政后勤工作抓好抓实。
(四)提高人员素质,确保优质服务。后勤服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后勤服务质量的好坏。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各种形式教育员工关心集体,热爱党校事业,关心党校发展,珍视党校荣誉,用维护党校集体荣誉这条纽带来规范后勤服务人员的行为,把思想统一起来,把精神振奋起来,把力量凝聚起来,使后勤服务人员都能热爱本职工作,积极进取,敬业爱岗,实现服务和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社会化、优质化、现代化。一是要通过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努力提高后勤服务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后勤人员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谐社会的理念,通过努力学习,不断提高员工的思想政治素质,使广大后勤服务人员牢固树立服务观念,保持和发扬敬业、务实、勤俭、奉献的良好作风,热爱党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廉洁奉公。同时,要“努力改善党校学员和教职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适当提高教职工待遇。” 二是要通过开展技能竞赛活动,努力提高后勤服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要有计划地选送一些业务骨干到外单位进行培训、学习、考察,拓宽视野,增长才干。要组织并鼓励后勤服务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勤奋钻研业务知识技能,学习工作有关的专业文化知识。要经常开展专业技术竞赛活动,形成比、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通过技能培训、学习、考察、竞赛等活动,来提高后勤服务人员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工作能力。
(五)实行党校后勤岗位责任化。党校后勤工作人员需要实行岗位责任化, 不但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还有利于把竞争机制引入党校后勤工作。并在实际工作中, 对缺乏建立竞争机制,职责不清以及权限不明等方面的向题, 可以实行岗位责任制化是解决这些问题比较好的方法。岗位责任化是从党校职责权限问题上, 寻求工作人员效率,工作的有效科学配合,合理安排,人与人的关系有效协调, 使他们的责、权、利的统一在每个党校后勤工作人员身上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 使每一项工作做到有人负责, 责利可以相符, 奖惩兑现, 这样才可有助于调动党校后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责任感, 只有当每个党校后勤工作人员的责任感都可以有效的树立起来, 其工作积极性与聪明才智都可调动与发挥起来, 能更好地发挥党校后勤工作的整体效应, 搞好党校后勤工作。
(六)逐步完善后勤管理制度。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性、根本性的工作来抓,规范后勤管理,不断健全和完善后勤管理制度,为更好地推进党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提供可靠的制度保证。一是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将责任分解到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在关键环节上、制度上和程序上抓到位,要人在其位,就必谋其政,以堵塞各种服务管理漏洞。二是健全监督制度。后勤管理部门要加强对专业服务公司的检查指导,对他们的管理行为、服务质量等进行有效的监督,对教职工工和学员反映出的问题及时予以沟通协调和妥善解决,不断提高管理效益。三是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适合党校后勤工作实际、行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对于调动和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造更好的工作业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对后勤职工工作业绩的量化考核办法,实行工作业绩和收入分配挂钩的分配机制,獎勤罚懒、奖优罚劣,以工作业绩作为干部提拔用人的核心指标。
况。获得的启示是:随着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推进,后勤职工的危机感增强,后勤服务必须围绕气象事业发展勇于创新,后勤服务社会化也将为气象后勤工作注入新的活力,使后勤工作拥有更为广阔的创业空间和展现能力的舞台——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势在必行。
一、调研对象的后勤服务工作基本情况
省水利厅和省林业局的后勤服务工作情况既有相似之处,也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他们都将机关办公区的保卫、绿化、保洁工作委托给物业公司管理,机关服务中心通过各处室每月打分、评价等形式对物业公司工作情况进行考核,服务满意度达到90%以上;物业公司根据机关服务中心提出的意见及时作出改正和完善;而水电暖维修保障工作仍由机关后勤部门负责。省林业局还将宿舍区的物业管理工作一并交给物业公司负责,包括保卫、绿化、保洁、收发、家委会等。这种聘请专业公司与自我服务相结合的办法,在两个单位取得了成功,他们一致认为,因为有专业公司的介入,机关后勤管理更加到位、更加省心,既节约了资金又提升了保洁和维护的专业水平。
二、省局后勤服务工作现状分析
(一)后勤中心基本情况。
1.机构设置情况。省局园区的后勤服务工作由省局后勤服务中心承担,中心下设办公室、物业服务部、后勤管理室、综合治理室、招待所、财务核算中心、车队等七个内设机构。主要工作包括:机关办公车辆和办公家具管理,属于单位自行采购的政府采购事宜,省局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维修改造,以及水电暖维修保障、保卫、绿化、保洁、收发、家委会等物业服务工作。
2.职工队伍状况。现有职工97人,其中在职职工56人,退休职工41人,现职处领导3人,科级干部10人。在职职工平均年龄43岁。其中:21-30岁6人占总数的10%,31-40岁16人占总数的28%,41-50岁26人占总数的46%,51岁以上9人占总数的16%。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67%,中级职称人员占职工总数的26%。但是缺少精通后勤管理和物业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
3.服务运行情况。省局后勤服务中心的物业服务工作按其岗位划分为水暖工、电工、木工、环卫绿化、保洁等工种,基本形成了面向全局、配套相对齐全的“小而全”式的服务设施和服务项目。但是,由于缺乏竞争意识、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加之缺少专业人员、管理水平有限、服务保障能力不足,使得物业服务工作仍然局限于零工式的修修补补和粗旷式的卫生保洁模式,只能完成基本的后勤保障服务工作,没有发掘并形成有自身特色、多元并存的物业服务机制。
(二)制约后勤工作发展的因素。
1.观念不新。一方面后勤职工在地位、待遇和发挥作用等方面有被边缘化的感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有待于提高;另一方面省局园区内职工和居民一直享受无偿服务、福利服务,后勤服务由省局“埋单”的依赖性较强,这种思想观念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
2.能力不强。相当一部分后勤管理干部是由后勤服务岗位走上管理岗位的,缺乏相应的管理知识、管理能力和创新意识,距离气象业务工作对后勤保障不断增长的新需求和对后勤建设提出的高标准,现有的后勤服务保障工作能力与各方面实际需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3.机制不活。现有的一些管理方式、运行机制无法适应现实工作的需要,业绩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制度不完善,协作机制、激励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特别是鼓励主动思考、积极创新和提高能力的机制尚未建立。
三、积极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思考
调研的情况和分析的结果说明,后勤服务社会化是机关后勤服务工作的发展方向。只有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转换机制、调整结构,才能形成具有气象部门特色的后勤产业;只有主动打破条框束缚,建立激励机制,请进来与走出去并举,借助他人之力,才能推动省局后勤服务快速发展,才能有能力为职工工作、生活和气象事业发展提供精细化、专业化、产业化的后勤服务。省局后勤服务中心如何实现围绕服务需求走渐进式社会化之路,如何坚持以人为本、转换服务机制、不断探索建立市场导向和多元并存的服务体系,才能为保障机关高效运转、业务安全运行、职工和谐生活做出积极贡献……这是实现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推动省局园区后勤服务社会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提高思想认识,转变固有观念。
郑国光局长在全国气象后勤工作座谈会暨后勤工作协作会成立大会上指出:“气象后勤工作是气象
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气象事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是支持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依托,也是树立气象部门社会形象的重要窗口。”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教育,充分提高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新时期后勤工作在气象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光荣感和责任感,提高队伍凝聚力;要始终紧紧围绕服务于“气象”这一中心,自觉树立政治意识、大
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与各单位之间的沟通协调,了解实际需求,主动提供服务。
(二)加强自身建设,增强能力建设。
一是加强学习,提高素质。既要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后勤业务知识和现代科技知识,也要学习一些气象知识,了解业务发展和需求。二是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工作内容、方式和标准,明确工作程序,提高规范化、制度化水平,逐步建立结构完整、内容全面、形式规范、层次分明的后勤保障体系。三是转变作风,求真务实。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深入实际,加强调查研究,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办实事,求实效。四是加强服务,提高质量。做好服务是后勤工作的本职,后勤工作要围绕“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工作、服务生活”开展工作,把“主动、热情、周到、细致”的要求贯穿到后勤服务保障工作的始终,不断增强服务的时效性,不断提高服务标准,不断提升服务层次,确保各项服务工作真正做到快捷、便利、优质。
(三)逐步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
机关后勤服务要坚持服务社会化的方向,就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特点和要求,在组织形式上有所转变,打破“小而全”、福利型、封闭式的自我服务格局,建设开放的社会后勤服务体系。后勤服务社会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选择的过程,机关后勤无论是引进社会服务,还是自身走向市场,都面临着改革时机、改革范围、实现形式、运作机制的选择。省局园区后勤服务社会化工作可采取有步骤、分阶段的方式推进。
1.试点阶段。以引进物业公司负责防灾减灾楼的物业服务工作、派员参与大楼的物业管理为试点,迈出走出去、引进来的第一步,既能保证防灾减灾楼的正常运行,又能学习物业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派到物业公司的后勤职工划归物业公司管理、边干边学,物业公司负责对这部分人员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同报酬挂钩并由后勤中心发放工资。参与大楼的物业管理工作是学习先进经验、提高人员素质的有效办法,可以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经验,增强职工的服务意识和能力,促进后勤工作上水平、上台阶。
2.推广阶段。适时扩大后勤服务社会化范围和规模,将整个省局园区的保安、绿化、保洁等工作,交给物业公司负责。后勤中心内部实行岗位管理责任制以及选聘、奖惩制度,建立灵活有效的分配激励机制,保留精干的后勤管理队伍,负责与地方有关部门的工作联系、与物业公司的工作协调,保障机关和直属单位各项工作正常运行。
一、总务后勤与教学一线
人们通常认为,校园内教学工作是中心,是一线,总务是后勤,服从于服务于教学。这种观点确有一定道理,但也形成如下影响:人为地将学校工作分出主次,导致一线教师心理上的优越和总务人员心理上的自卑;导致总务人员习惯于消极等待,听命于人,工作缺乏主动性、计划性和创造性;导致总务人员工作业绩难以显现,缺乏成就感,易于职业倦怠。
其实,总务后勤和教育教学都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辅相成,协同作用。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二、总务工作的效益与管理
教学质量的提高要靠总务后勤的支撑,而总务工作效益的提升在于管理,这是不争的事实。
我校制定了倡导敬业爱岗、乐于奉献的总务人员守则,制定了与总务人员(包括职员、临时人员)利益挂钩的考核细则,落实了工作区域、工作任务、工作流程和检查目标。
如果说教学工作的主战场是课堂,那么,总务工
作的主阵地是整个校园。迈出办公室,勤于转校园,善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是检验总务人员敬业态度和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
因工作特点,总务部门较多接触财和物,教育他们廉洁自律,厉行节约,就显得尤其重要。行之有效的方法大致有三。
一、加强教育,适时提醒,提高人员素质和主人翁意识;
二、创设制度环境,让制度规范行为;
三、或公示,或集体讨论,或邀请各方代表参与决策,阳光操作,增大透明度。我校积极改革传统的不甚完善的请购、批报程序;对全体教师进行财务知识培训,以提高总务管理水平,把好财务关口。
三、后勤服务与育人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提倡总务部门服务育人,管理育人,但实际情况却往往是总务人员勤于服务,致力管理,却疏于育人。个中原因多种多样:或受传统影响,或受学历、知识水平限制,但最为重要的是观念问题。
其实总务部门在教育培养学生方面(包括德智体美劳诸育)有独特的视角,有其他部门难以企及的优势,是大有作为的,非常值得探索和尝试。
总务人员因其工作特点,较多地接触自然,接触社会,长于动手,长于社交,有较为宽泛的知识面和阅历,一专多能,是校园中不可忽视的一股教育力量,应努力帮助他们强化教育意识,提高育人能力和育人艺术。让总务人员参与育人,恰能与现时重理论、轻实践,重智轻德的教育形成互补,提高教育效能。
四、总务人员的激励与成长
各级各类的教学比武、论文大赛为教师提供了展示舞台;一年一度的职称评定让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得到认可;教坛新秀、中青年骨干、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等称号的授予让教师的职业生涯充满追求。
总务工作繁杂琐碎,常常不为人知,其价值和绩效或难以显现,或滞后显现,或要通过其他部门以及其他教师、学生显现,往往“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因此很多人常常不愿意做。
我们认为,人的管理首先是人心管理,在于激发人的潜能。总务人员在感情上有被尊重、信任和理解的需要,在事业上有被重视、承认和成功及成就的需要。管理的目的不是将人管死,而应将人管活,激发总务人员的内在需求,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并将自身价值定位与学校群体价值取向趋同,这便是管理者所期望的“同频共振”现象。
1、学校教师周转房通过何种方式居住?
2、你对学校食堂的管理情况评价如何?怎样加强食堂、商店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
3、把握中运会的契机,怎样进一步提高我校的办学条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条件?
4、后勤现行的规章制度哪些是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哪些是需要补充、修改完善的?
5、你认为学校后勤方面最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二、调研开展情况:
1、调研时限:20XX年10月14日至11月10日
2、调研范围:全校教职工、家长代表、学生。
3、调研方式:采取发放问卷调查表,召开座谈会,设在征求意见箱的方式展开调研工作。
三、形成的共识及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1、学校后勤工作发展的步伐太慢,工作中存在因循守旧的现象,在落实“以人为本”上做得不够,学校生活用水情况还处在十几年来的水平,停滞不前,一旦用水高峰,学生等水提供。
2、学校后勤发展规划不够长远,资源浪费过大。
3、食堂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服务水平”有待提高,要加强食堂及后勤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和提高业务水平能力。
4、食堂、商店的食品卫生安全要做到警钟长鸣,特别要做好三防“防鼠、防蝇、防尘”工作,杜绝霉烂变质的食品。
5、学校的财产管理不严,学生的桌凳、教室、门窗、寝室、床铺、卫生间破坏严重,教师借用学校公物,造成学校公共财物流失。
四、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观念意识落后。由于传统的思想观念的影响,还是习惯于用过去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抓发展,缺乏创新精神。
2、客观条件限制。如职工素质水平、硬件建设、办学规模等等,都是学校单方面力所不能及的。
3、我校是一所职业高中,规模小,生源有限,教师队伍不壮大,当地经济水平发展不平衡,因此给学校的管理造成较大的难度。
4、制度机制方面的因素。科学发展具体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但它并不是量化的事物,很难在主观上得到一致的认同。对于学校来说,需要制定一系列合理的、科学的规章制度和评价标准。目前,评价学校各部门、各环节及全体教职员工推进科学发展的成效机制还并不健全,需要与时俱进并进一步完善并增强针对性和操作性。
五、问题的理论对策
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我们牢牢把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这一有利时机,首先从思想上认识学习实践活动对于解决问题的指导意义和作用,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1、要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应该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不断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方式,改进工作方法,坚持把发展作为办学的第一要务。
2、要切实深入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必须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引导全体教职员工进一步增强发展意识和机遇意识,提高科学发展、xxx发展、率先发展的能力和本领。
3、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以育人为本,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发展和个性发展。
4、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推进党的建设。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党建工作,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xxx上来,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六、解决现有问题的基本思路
1、突出重点。开展活动不搞走过场,解决问题不搞形式主义。全体教职员工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工作措施,用理论来指导实践。每个党员干部,每个年级、处室都要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拿出解决问题的一个好的方案、一个好的工作思路来,要达到人人参与的目的。
摘要:上世纪80年代,中央正式提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现已经历了三十年的风雨历程,在这三十年间我国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困难。本文通过对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中的问题的分析与研究,结合实际,寻求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化改革发展之路。
关键词: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存在问题;应对策略
高校后勤是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领域,为实现高校后勤体制创新和后勤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高校后勤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全面推行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经过30年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摸索以及不断地调整完善,我国高校后勤开始走上了专业化、集约化的发展轨道,为学校的教学、科研以及师生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30年间取得的成绩固然可喜,然而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问题和困难仍无法忽视,形势不容盲目乐观: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如何处理市场经济的功利性与高校教育的公益性的关系。所谓高校后勤社会化是指将高校后勤服务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由政府引导、社会承担为主,适合高校办学需要的法人化、市场化后勤服务体系 。其核心就是使高校后勤進入市场,使市场成为高校后勤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而同时高校后勤又必须保持将“树才育人”作为其最根本的职能,这是高校后勤工作的本源所在。众所周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不追求利润就谈不上市场经济,这种经济形势要求人们具有功利意识;而教育是一项公益性事业,高校在与企业、社区、社会组织进行的有偿性、慈善性、服务性活动中,需要履行公共责任,体现公益性的价值取向。它不仅具有公平性和公共性的特点,更有要求人们所必须遵守的教育规律,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的功利性和教育的公益性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分歧,这也是“教育产业化改革”之所以饱受争议的根本原因所在。一言以蔽之,由于自身性质决定,高校后勤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化,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既要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又要使高校后勤系统体现出公益性、服务型,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拿捏好高校后勤市场性和公益性之间的度,是摆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
(二)如何健全高校后勤的用人机制。实施社会化改革后,高校后勤的用人机制已开始由传统的大锅饭模式向现代化企业化模式转变,这一定程度上为高校后勤管理注入了活力,提高了后勤职工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然而如今的高校后勤用人机制仍然存在着诸多不健全的方面。
(三)如何规划高校后勤产权,使责权更加明晰。在我国高校中,相当部分的后勤实体并没有注册成为独立的企业法人,全部资产属于学校,后勤实体仅仅拥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真正的所有权,因此也就无法从根本上实施真正的企业化管理,更加无法真正的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而另一些学校虽然对后勤实体进行了工商注册,成为了独立法人,但基本都是国有独资企业,经营者与所有者的界限相对模糊,无法实现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 ,由于产权关系不明晰,在后勤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种种问题,诸如学校过多干预后勤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行为,后勤企业的经营受到掣肘;后勤企业的员工无法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企业经营,关注企业发展等等,造成了后勤企业管理权力的缺失。
(四)如何解决高校后勤企业市场竞争力低的问题。高校后勤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普遍显现出竞争力不足的问题,这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前文提到的缺乏专门的市场经营管理人才的领导和产权体制不明确的牵绊引起的 ,但除此之外,仍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首先,在过去旧有的体制中,后勤部门隶属于各个高校,学校出钱,后勤花钱,后勤部门既没有必要也不被允许去通过服务创造利润、增加积累,从而造成其缺乏适应市场经济的活力。其次,许多后勤实体自身的实力比较差,由于没有获得国家的相关资质证书或资质等级较低,在残酷的市场中其竞争力极低,在某些市场领域,甚至根本就不具备进入市场的资格。以上这些因素都制约着高校后勤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存和发展。
二、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对策:
(一)对高校资产进行属性细分,实施分类管理。按高校资产性质可将高校内的各种资产分为服务型、服务经营型、经营服务型、经营型 四种类型,按照不同性质的类型分别进行管理。服务型资产包括:教学楼、图书馆、公共环境设施、水电暖气设施、学生公寓等。服务经营型资产以为师生提供服务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为主要属性同时兼具市场经营性质,一定程度上参与市场竞争;经营服务型则以参与市场经营为主要属性,同时兼具一定的服务属性。根据不同类型的属性,选择不同的后勤实体运营方式,对于服务型实体可以选择后勤实体托管或代管,学校承担维护及服务费用的方式,如此学校能后享受服务,后勤实体则能获得相关的服务费用。
(二)完善用人机制,加强后勤实体队伍建设。高校后勤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后勤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直接关系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在新形势下的高校后勤改革中需要:
1、开展对高校后勤在职人员相关教育培训。教育培训是实现人才资源开发的主要方式和渠道,培训的对象既包括高校后勤的管理干部也包括在一线工作的普通工人,通过多种渠道加快人才培训。
2、更新用人理念,创新用人机制。在加强对已有人员的教育培训的同时要不拘一格的吸纳人才,人才的竞争力直接决定着后勤企业的命运,要增强对人才关键作用的认识,转变思想观念,科学的吸引人才,打破束缚人才积极性、创造性发挥的体制障碍,建立有利于各类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用人机制,提升后勤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
3、建立健全高校后勤绩效考核标准,实施规范化管理。高校后勤的绩效管理应提升员工技能和工作成就感为目标,引导员工进行个人绩效计划的制定并实施自我管理。
(三)进一步推进高校后所有权改革。在我国高校后勤产权制动中,高校后勤资产的占有权在高校,终极全在国家,后勤只拥有经营权。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中,针对国有资产的处理方式主要由间接性管理和经营型管理等两种方式 。
(四)提升高校后勤实体市场竞争力。完善高校后勤实体用人机制以及推进高校后勤所有权改革会提高后勤员工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从主观上,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竞争力。但更应该在经营管理模式上发扬创新精神,进行深化的探索。譬如在推行联办模式组件跨校的集团性后勤企业,在这一点上广东省的高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广东海洋大学、广东医学院、湛江师范学院三校按联合办后勤的模式组建了湛江高等学校后勤集团,在各省、市、自治区等高校较为集中的城市由各校剥离出来的后勤实体联合组建的跨校后勤集团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在资金、技术、成本等市场竞争的各个方面都完成了优化,实现规模化经营,也是提高高校后勤实体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三、结语
高校后勤社会化是我国高校后勤深化改革的方向,改革的前景是光明的,但其进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制约着改革的因素仍有很多,因此,及时的发现分析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对改革的成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唯有改革,唯有发展,才能适应不断变换的新形势、才能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更大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基燕.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思考 [J].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3)
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刘江彩
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是一个新的概念,指的是将高校后勤管理服务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后勤管理部门既与高校相分离又与高校相结合。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校后勤服务管理应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按照按市场法则,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第二,社会化的高校后勤的组织形式是企业法人化,是一个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第三,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实行的政府引导,社会承担的模式,即,既有国有资金的投入,同时还需要又有社会其他资金的广泛参与;第四,社会化的高校后勤管理具有教育的职能,后勤是为学校的根本任务服务的,因此需要能够满足高校办学的需要。
近年来,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取得了一定了成绩,但在改革的进程中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1.后勤管理部门社会化改革意识淡薄。首先,高校管理领导者的后勤社会化改革意识不够全面。在考察工作时,认为后勤部门是学校的一个分支结构,应该对学校的安排无条件的服从和接受;在拨款时,则认为后勤部门应独立经营、自负盈亏,造成后勤管理部门的两难境地。
其次,高校后勤管理部门的市场意识不强,管理上主要依靠行政生产安排计划为主,不尊重市场规律和消费者的需求,服务产品质量不高。
2.新的运行机制尚未全面理顺。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进程中,往往会出现实际操作和改革的宗旨不协调的现象。目前,很多高校后勤改革模式只是把原来作为行政处室的后勤部门改为后勤企业,并还增设了后勤管理处,把原来的一个行政机构变为行政加实体的两个机构,后勤管理处代表作为产权主体的学校行使后勤部门原有的行政职能并对后勤企业进行监控,高等学校后勤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并没有进行根本的转变。
3.国资管理不到位。在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进程中,高校后勤产业中有相当大的比例时由学校作为投资主体或出资人的。然而,很多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非常薄弱资产的登记、核销、报损脱节严重。另外,后勤企业在思想观念上还存在较大的偏差,他们认为后勤的资产应该属于他们,不愿意进行清产核资。甚至,在一些高校中根本就没有划清学校后勤企业之间的职责与权利。
4.高校后勤经营管理人才短缺。后勤部门员工的总体素质相对较低、经营管理人才缺乏。一是,由于后勤管理经营人员大多是从计划经济运行模式下转制的,不熟悉市场经济规律。二是,由于后勤管理人员大多是从教学部门或学校行政部门调到后勤工作的,中军转人员多,家属多,不熟悉经营管理流程,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三是,长期以来后勤部门的工作不受重视,待遇不高,地位也不高,难以吸引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要想顺利的进行,首先需要更新人们的理念,因为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后勤管理社会化既涉及学校和后勤集团的关系,又涉及后勤集团与职工之间的关系。因此,转变观念既需要学校领导转变观念,对后勤集团有一个合理的定位,还需要后勤工作人员转变后勤服务的观念。转变观念要求由“行政领导”转向“后勤服务”,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更新本质观;由“无偿服务”转向“有偿服务”,更新价值观,将现代企业的精髓融入到高校后勤管理中;由“重量轻质”转向“质量并重”,更新质量观,注重高校后勤集团的可持续性。
2.政府主导完善制度。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具有艰巨性、复杂性、特殊性和渐进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对它必须从上到下加以引导与推进,在这个过程中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主导作用是十分必要的。首先,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主导作用,把后勤社会化纳入到整体的规划之中,合力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发展;其次,要改革和完善后勤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管理体制改革中还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主管后勤的校领导,处、科级干部与经济实体的承包者三者之间的关系。二是,领导监督、群众监督和自我监督三者之间的关系。三是,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和个体所有制三者之间的关系。四是,国家、学校、承包单位投资者三者之间的关系。
3.引入企业化管理提升竞争力。引入企业化管理,加强高校后勤企业化改革建设是在激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必然发展趋势。只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运行办法,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重视知识和人才,实行合理的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才能使企业健康发展。首先,要引进社会企业参与以开放校内后勤市场;其次,注重高校后勤经济实体的战略选择;再次,明确高校和后勤的产权关系;第四,加强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最后,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4.加强后勤职工队伍建设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加强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的建设,是一项战略性措施,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应该在宏观调控下,根据市场规律,由市场来配置资源,使合适的人在合适的位置上做合适的事,人事相配,做到人尽其能、能尽其用、用尽其事、事尽其效。首先,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力资源体制;其次,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再次,优化后勤人力资源配置。具体而言,需要合理调整内部人员结构,有效实施人力资源市场配置,建立全员终身教育制,构建人才合理流动机制,建立分配与激励机制。
[1]倪维.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困境与出路[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3).
【关键词】浅谈;后勤保障;社会化;食堂管理
【中图分类号】R5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659-01
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的食堂管理在我所实施已经几年,由于所领导重视,雇主双方坦承合作、鼎力相助、相互配合,携手并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工休人员比较满意。
1 领导重视,坚持原则选队伍
后勤保障社会化是军队新时期的产物,各级领导积极响应并非常重视,我们干休所就是在这个时期开始招聘地方饮食服务公司承担饮食保障服务工作的。回顾前些年,我所在食堂饮食及卫生管理方面也曾经是一件令领导和老干部头痛的事情,虽然没有出现食源性疾病等事件,但在保障用餐问题上几次更换承包商,老前辈总是不满意,意见不断,经常因饭菜质量和服务不到位、卫生搞不好等问题让所领导操心,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也曾提出批评,每年年终考评总结时老干部在这个事情上提的意见也最多,成为不稳定因素,所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也想了不少办法,也曾经换过几个承包商,但仍无济了事,所领导所党委决心下大力气对饮食管理进行整改,后经深入凋研,主管领导逐家逐户拜访,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心贴心征求意见,以寻找症结所在,以便对症下药,这项举措打动了老干部和阿姨,并得到了老前辈的大力支持和赞赏,通过了解,进一步知道老前辈有强烈的参与意识,他们谈到此事很兴奋,踊跃献计献策,捉出了不少合理化建议,所领导非常高兴,认为这就是契机,于是带着有针对性的问题召开了由党委、管委、所领导参加的联席会议,老干部所领导亲自把关,严格筛选,定规立制,采用先考察再招聘、先审核再录用、先体检再发证、先培训再上岗的“四先”要求挑选队伍,联合考察承包商,经过竞标,最后确定招聘“北川饮食服务有限公司”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由于该公司员工大部分是四川乡镇企业下岗职工或农村青年,部分人员未曾经过专业培训或无餐饮工作经历,首长们担心由于基本素质和技术力量参差不齐,恐难以达到老干部的需求,于是在实施中重视受聘人员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的考核,先解决人的问题,把团队配好放在第一位,其他问题都能迎刃而解,我们这样做了,效果不错。
2 成立食堂监委会,群防群治抓落实
所领导在完善硬件的基础上,为防止不可预知的问题再次发生,成立了由所领导牵头、各部门和各方人十参加的饮食管理委员会,简称监委会,检查监督和随时解决食堂管理中出现的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实践证明效果良好。成立监委会也许其它单位也有类似情况,但就我们单位来说是首次,从中获益不小。我们明白,食堂作为饮食基地,是为大家服务的,是解决单位人员的基本饮食需求,但俗话说“众口难调”,真正做到让所有人员都满意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真止做好有难度,但作为一项事业和工作还必须要做,也必须要做好,这就必须要靠大家,靠领导的重视和支持,靠所有就餐者的聪明才智,集思广益、齐抓共管、群防群治,把满意最大化,把不满意降到最低点,让就餐者不失望就能成为现实。我们同时还了解到,单位的人不管是否经常在食堂就餐,儿乎都关心饮食问题,都有想法和主张,每个人都有参与意识,也都想就近就能品享到可口的饭菜。为了吸纳多数人的意见,有一个能长期监管的组织最好,于是由所领导牵头成立了由所领导、各业务主管部门等参加的监督委员会,为了达到预期的日的,使监委会不辜负人家的期望,能运作下去,能真正起到监督作用,我们在监委会组成人选上又广泛征求了意见,让群众推荐,讓懂餐饮和有爱好烹饪的同志参加最为理想,也想到,大家的意见重要,但决策者是领导,所以干休所领导必须参加其中,所长必须担任主任,负责食堂全面工作的检查监督和指导,遇到重大事情能及时拍板解决;另选德高望重的有责任心的老干部代表任副主任,通过他与老首长们的密切接触,有利与其他老首长沟通,能及时听到老干部的心声利意见,以德高望重的身份也便于与食堂协调;门诊部主管防疫的医生代表,他作为饮食卫生的专业人士和常务委员介入其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责任范围较广,比如协助食堂完成饮食服务人员招聘;他亲自组织制定有关规章制度利操作规程;组织食堂所有人员定期上饮食卫生和营养知识课;组织一年两次的炊管人员查体;检查一条龙流程各环节有无违规;落实每周一次例行检查和十天一次食品检测,他作为常没监督员,有关事情都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利处理,有困难的及时上报所领导解决:另有战十利阿姨代表参加,他们作为消费者代表,几乎每天与食堂工作人员打交道,能亲自体会和监督他们的服务,很有代表性和发言权,在食堂经常看到他们的身影,时间久了食堂也非常重视和尊敬他们,虽然有战士转业等情况,人员常有变动,但不管换谁,都能很快进入角色,认真负责的履行起自己的义务。
3 加强业务技能培训和服务意识教育并举
队伍的选配、监督委员会的建立固然重要,政治素质和烹调技能、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和改进也很关键。所领导认为,鉴于食堂工作人员的现状,他们初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不免有对各个方面互不适应的心态,为了尽快使他们能更快地全身心的投入到岗位赋予的工作之中,我们进行了食品卫生法、营养和烹调技能培训、单位情况介绍和服务意识、技能教育,不断充实和提高他们对营养和烹调知识的掌握,不断改进烹凋技能以适应老首长们的需求;加强尊老爱老教育,使大家认识到他们的服务对象是功勋卓著的老前辈,他们还经常相互交流怎样为老人们服务利如何让老人们满意的经验和体会,老人们也善意的不断的提一些合理化建议,形成了彼此互动过程,他们发自内心的理解、同情和帮助老前辈,为老人们提供方便,他们为老人们设立了专桌专座,处处有“老干部优先”的标志,对前来就餐的老人来有迎声,去有送语,总是满带笑容的尊称“首长好、阿姨好、慢点走”等温馨的语言,对于因行动不便的老人搀上扶下,让老人们有家的感觉;与此同时,监委会比较重视炊管人员的烹调技能培训,要求门诊部主管食堂的同志,按计划组织人家学习食品卫生法、营养知识、吃的学问等常识,保证色香味美的同时做到膳食搭配合理、营养素全,他们尽力了。相处时间长了,老人们与食堂工作人员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老人们也从内心关心体贴他们,老前辈们的宽容、和蔼可亲的举止使他们很快放下了包袱,熟悉并适应了这里的一切。他们和所有就餐人员和谐相处似一家人一样,形成了相互关心、支持和共同努力的氛围,保障了饮食营养需求和饮食卫生完全。
总之,干休所饮食卫生管理看起来是吃吃喝喝的小事,其实是一件涉及到每个人尤其是老干部切身利益的大事,它既是我们生活的必须,又是我们营养和力量的的源泉,健康的保证,尤其是干休所老年人多,他们疾病缠身,出门困难、行动不便;加之器官功能逐渐衰退,吸收力差,营养稍有不足就有可能影响他们的健康,解决好吃饭问题、为老前辈提供饮食方便显得尤为重要,搞好干休所是饮食卫生管理是各级组织和领导的要求,也是首长子及女们非常关心和期盼的事情之一,所以必须充分发挥监委会的作用,下大力气抓好,才能保证工休人员的健康和稳定。
参考文献:
[1] 陈辽平;香港医院后勤支持系统管理特点[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8年05期
[2] 吴明,刘英超;实施社会化保障 加强医院后勤管理[J];华北国防医药;1998年06期
关键词: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创新
近年来,高校后勤管理开始走上社会化管理模式,有效地推动了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将高校后勤服务归入到市场经济体系内的实践证明,创建社会化的高校后勤管理服务模式,能更好地提升高校后勤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实现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用,降低高校经费开支,激发后勤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改善高校后勤设备条件,最大限度地推动高校的现代化发展。那么,如何有效地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创新社会化管理模式,优化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这都是各高校后勤管理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根据我国各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的实践,提出几点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创新模式的构建思路。
一、从产权关系入手,推进用工制度改革
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创新模式的首要一点就是要改革资产管理,理顺高校和后勤之间的产权关系,确定资产保值相关责任。高校后勤管理走向社会化必须吸收社会资本,除了必要的公益性服务外,吸收社会资本能够有效解决后勤经费问题,降低高校的成本支出。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后勤人员的积极性,在用工制度上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可以制订社会保障制度与用工机制的双重制度保障,采取聘任与合同相结合的方式,根据高校后勤管理需要吸纳各种人才,充实高校后勤管理队伍。
二、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创新后勤经营体制
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要想实现创新发展就必须引入先进的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一方面,积极创建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将后勤管理从高校行政管理系统中分离出来,单独实行现代化企业经营模式,建立独立的核算机制,让高校后勤成为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服务实体。高校后勤在构建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时,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逐步推进,层层分离,既要确保后勤法人企业的主体性地位,又要厘清产权,做好资产清理和评估工作,防止高校资产流失,明确后勤法人企业对学校承担的资产增值和保值责任。与此同时,高校后勤管理还需要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引导和支持,可以建立跨校后勤企业服务,采用托管、连锁、股份等合作形式,充分激活市场的力量,发挥出竞争的效应,推进高校后勤集约化、专业化和现代化发展,逐步形成高校后勤规模化经营。在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的过程中,一定要实施校企分开,明确学校与后勤之间的权利和义务范围,高校管理层不能直接干预高校后勤的经营活动,但是对于高校后勤经营出现的问题有决策权,高校后勤重点决定需要经过学校领导层批准后方能实施。学校的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后勤作为独立经济实体则需要想方设法地创新服务管理,为学校发展做好物质保障。另一方面,加大后勤社会化经营体制的创新力度。高校后勤社会化经营必须建立成本费用核算机制与收入分配利益机制。在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进程中,高校后勤需要追求利益最大化,处理好服务质量与效益之间的关系,为了防止出现过分追求利益而忽视服务质量的现象,高校后勤必须创建系统的、规范的、长效的成本核算程序,把握好采购、入库、消耗和评估等环节,对成本费用核算进行严格规定。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需要建立在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基础上,高校后勤可以采用独立薪金制度,采用聘用与年薪制相结合的方式,从经理到普通员工都要签订合同,实行竞聘上岗,根据利润保值率来对管理人员进行量化考核。此外,为了激励后勤管理人员,高校后勤管理还可以引入股权激励模式,推进高校后勤管理股份制改革,鼓励和支持职工入股,在自身利益与高校后勤利益挂钩的前提下,员工根据规定还可以领到年终分红,广大后勤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自然被调动起来,后勤服务质量就会得到明显提升。
三、改进人力资源管理,完善后勤社会化监督体系
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创新模式的成功构建需要人才做保障。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需要以人为本,重视后勤员工的人力资源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后勤员工的整体素养,培育高素质的后勤管理人员。高校后勤应将员工培训放在首要位置,根据高校发展需要做好员工的培养工作,尤其是要着力培养后勤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招聘和选拔专业能力过硬的管理人员,促进后勤整体管理质量的稳步提升。此外,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需要创建学校监督、政府监督、行业自律以及学生参与评价的监督体系,尤其是政府部门应该制定相应政策来规范高校后勤服务市场,做好食材采购、卫生安全的监督,高校也要联合政府部门做好后勤服务质量的监督考核工作。
总之,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有助于高校后勤服务水平的提升。为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的创新发展,就需要理顺高校和后勤之间的产权关系,引入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优化后勤社会化经营体制,做好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完善后勤社会化监督体系。
参考文献:
[1] 曾兵.新形势下高校后勤管理的困境与突破[J].经营管理者,2014(23).
【党校后勤社会化管理的调研与思考】推荐阅读:
高校后勤改革与承担相应社会责任的探讨12-04
基层党校建设的思考11-27
关于对创新基层党校培训模式的思考01-20
高校后勤实体成本控制的思考论文11-02
党校开展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建设的调研报告07-16
党校入学考试社会主义打印版11-14
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初探11-30
基层党校干部教育培训模式的创新与探索06-17
高校后勤信息化服务与实现的途径探讨09-14
医院后勤保障的精细化管理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