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实践与人文精神

2024-11-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艺术实践与人文精神(推荐8篇)

艺术实践与人文精神 篇1

——知东阳“情”、做东阳“人”、兴东阳“艺”

摘要:在学校艺术教育中渗透地方人文精神元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从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实现美术价值目标与符合初中美术课程标准三个方面入手,论述了人文精神渗透教育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渗透人文精神的益处。并从了解东阳历史名人、感悟东阳艺术家的“人文精神”、将东阳民间艺术元素引入以及引领实践、勇于创新等方面论述了学校艺术教育渗透地方人文精神元素教学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艺术教育人文精神元素民族艺术

一、人文精神渗透教育势在必行

1、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当前,东阳市委、市府审时度势、针对当今社会人文精神弱化、道德理性滑坡的倾向,顺应东阳社会发展而发起“东阳人文精神”的大讨论,正在三乡大地如火如荼而又有条不紊地展开。教育是上层建筑,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学校的艺术教育也应顺应潮流,渗透人文精神教学,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

2、是实现美术教育价值目标的要求:

在全球化的历史趋势中,民族艺术越来越得到重视。艺术教育的价值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要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二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果说前者着重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那后者就是在于观念的形成。要让优秀的传统技艺得以传承和发扬,就需要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启发思维,培养 创新意识;而提倡民族艺术,是希望在民族艺术的发展中加入时代感,让学生更好地建立民族的自尊心。

3、符合初中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在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中要求: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要按 10-20% 的课时比例补充乡土内容,以反映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实际。初中美术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指出,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人文精神渗透教学必有所得

由于应试教育等多种原因,当今学生很少了解家乡。不知道家乡“艺术”,更不知“人文精神“。调查发现:有相当学生不清楚东阳处在浙江省的哪个位置;不清楚市内有多少个镇、乡和街道;不知道东阳迄今已有多久历史;不知道中国百年新闻史上有位用“自己的一支笔,抵过千万军”的邵飘萍;物理学家,我国现代物理研究奠基者之一的严济慈也日渐陌生;十八集电视连续剧《大地之子》的主人翁,长达50年的生活历程,为植物学、为国家、为人民作出无数贡献,可几乎没有一个人知道他就是东阳骄子——蔡希陶;有60%的学生说不准 “三乡”的具体内容,更不知道东阳有多少“工艺美术师、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更不了解东阳人文精神。

今天的初中生,很快就是东阳的建设者,只有了解东阳,才能立志勤奋学习、回报家乡、做好“东阳人”。补上这一课,对学生、对社会无疑是“及时雨”。东阳的民间艺术是东阳乡土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入民间艺术元素的教学更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东阳的民族文化精神;有助于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三,在学校艺术教育渗透地方人文精神元素教学的方法

1,了解东阳历史名人

东阳是“龙的故乡”。不但具有悠久历史,且艺人辈出。二十世纪至今,如著名美术家王之英,深受徐悲鸿指染,擅长于画人物、肖像画和风景画。50-70年代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人民大会堂、等地画伟人像的金石;笛艺生涯70年,人称“笛王”的赵松庭。文革后,刻苦学习美术、自学成才,现为上海市美术协会副主席、上海书画出版社总编的卢辅圣。他们都是挂着东阳名片的全国艺术界的“精英”,他们艺高品更高,他们无不蕴藏着一种无价的高尚的情操,他们所代表的就是“东阳人文精神”。

2,感悟东阳艺术家的“人文精神”

卢辅圣的《故乡重影》、郑金城的《山村情》、任龙魁的《老屋的泪水》、吴季生的《老家印象》、蒋天耕的《深山美人》、张杨明的《江南民居数东阳》„„欣赏这些东阳画家画东阳的一张张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的力作,让学生用心去感悟画家们真真切切的家乡情怀。正如蒋天耕先生在(代序)中所述:“画家,对于家乡可以用最苛刻、最贪婪的眼光来审视、评判。然而用最宽容、最热烈的笔触来描绘、宣扬,因为她无论是地理上的错觉,还是心理上的虚幻总是位居中央。”“感谢画家深入到东阳毛孔里用心触摸了东阳的肌理,并且展现了东阳的肌理,但愿能诱引大家欣赏东阳、创造东阳、享受东阳”这正是东阳艺术人的内心表白,这正是东阳艺术家的人文精神之所在。

3,将东阳民间艺术元素引入

东阳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民间艺术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为学校加强地方乡土教材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美术课程改革还要求在各册设计中留有20%左右的课时,由老师根据本地区、本校师生的实际需要安排教学。我早在1990年就加入了浙江省根艺研究会,根艺作品多次在省级拿过大奖。我利用自身优势,把“根艺”搬上了课堂。还在课堂上展示了自己的作品《八面山传奇》。根据横店八面山金水牛的传说而作的作品,反映了改革开放中的横店人不畏艰难、敢为人先、造福百姓的创业精神,感动了佛主,放出了金牛。

直观的教学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我详细地把根艺制作的要领以及步骤介绍给学生,让他们明白“源于自然,高于自然,还其自然”的创作理念。

4,引领实践、勇于创新

平时指导学生创作,我常启发学生,作品应体现时代精神、体现地方特色,要怀着一颗热爱家乡、宣传家乡、表现家乡的“家乡情怀”,让自己融入到社会,作品应该体现时代与地方风貌。去年第十三届全国中小学生绘画、书法作品比赛,学生包素洁的根艺《盼》获全国一等奖;本人获指导教师一等奖;第八届全国中小学生美术作品比赛,方俊萍同学的作品获“铜奖”;2008年浙江省中小学生艺术特长水平测试,有两位同学取得“西画B级”证书。最近,从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组织的以“祖国,校园”为主题的第14届全国中小学生绘画书法作品比赛又传来佳音,我校申屠笑笑的《青春风采——服装设计,我的最爱》荣获一等奖;方雅倩的《外婆家》荣获二等奖;马伊婷的《我 和小鹿共成长》、申屠诗晴的《哺》两件根艺作品又都获得二等奖。

四,结语

实践使我们体会到:美术教学引入人文精神元素的教学,将定会使广大学生在学得一定绘画技术和美术知识的同时,还学会了互相学习,互相合作,共同提高,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培养自己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人格情感和良好的思维品德,从小知道东阳情,立志做“东阳人”,为振兴东阳艺术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制定、颁发,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用书,浙江出版社

3,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4,顾华,乡土文化 生机盎然,早期教育(教师版),2007年11。

5,陈哲,农业考古,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教育的现实意义,2007年3月。6,杨芳,论艺术素质教育的科学化,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6月。

申屠华浙江东阳防军初中 E-mail:

艺术实践与人文精神 篇2

在大学生综合素养中,人文精神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同时人文精神也是衡量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从当前的情况看,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还存在人文精神缺乏的情况,特别是在艺术院校大学体育教学中,鉴于此,深入分析艺术院校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人文精神的概念

对于人文精神,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的含义,总的来说,人文精神是一种影响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因素,人文精神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的核心,也是衡量一个地区、民族个性内容的重要因素,在一个国家中,人文精神的水准直接决定了国家的人文教育情况。对于人文精神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 人文精神强调以人为核心,关注的是人的存在基本前提; ( 2) 人文精神强调人的真、善、美,并在此基础上体现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艺术院校大学体育教学和人文精神培养

1. 互助共赢。通过大学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在对大学生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可有效提高学生互助共赢和相互协作意识。体育教育形式同其他教学形式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尊重团队和谦虚带人为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因素,部分体育项目需要队员的相互写作,如篮球、足球和接力赛等,若队员不能很好的协作就不能进行,更不用谈成功和竞争力了。同时在团队进行比赛时,不会有观众将整场比赛的成功归功于一个队员身上。在竞技场上,得奖的队员和没有得奖的队员都一样,他们都积极的参加比赛,带给人们一定的人文精神。

2. 强健体能和个人责任。培养人才的标准之一为体能强健, 不管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有属于各自的评价体系。同时,伴随基础教育的改革,各个阶段评价人才身体素质的标准不相同,并逐渐细化。目前,在一些省份的高考中逐渐加入综合素质的内容, 该种现象的出现证明社会不仅重视人们的专业知识,同时还重视人才身体上、品格上和心理上的综合素质。在培养大学生体能素质时,体育课程较为重要,该课程具有主导作用。体育教师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指引学生锻炼身体,该种锻炼身体的手段为身体练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体育素养,增强学生体质,促使学生身心健康,最终成为社会和国家需要的合格人才。

个人责任在人文精神中占据重要地位,它的基础为尊重人和精神的价值。个人责任从人文精神中滋生出来,具有较长的生命力。大学生个人责任的导向为个人情感体验、自我意识变化、气质等的提升,同时, 该种导向为大学体育实现增强学生个人责任的有效方法。

3. 体育教学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健康是人立足于世界的根本,也是体育教育的基本要求,在现代体育教学中,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并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技能、体育文化。对于体育,其本身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在艺术院校中体育教学中, 能为学生提供更很多的竞争机会和场所,让学生敢于面对竞争、学会竞争,可见,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竞争能力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四、提高艺术院校大学体育学生人文精神的途径

1. 调整程序体系。对艺术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的个性更加突出,在体育课程体系中,要求更加丰富,因此,在实际教学中, 体育教师必须不断调整课程体系,丰富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性,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艺术院校大学生发展需求。在实际中,体育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专业等,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满足大众体育课程需求的基础上,突出个性,以此来满足艺术院校大学生的发展。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对体育教育的期盼,并尽可能的按照学生需求进行课程体系调整,这样才能为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保障。

2. 提高教师人文精神理念。体育教师的人文精神理念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中的人文精神渗透情况,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精神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更新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方法,将人文精神全面渗透在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将体育教学的自主、团结、竞争、合作、公平、 公正等理念体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体育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要引导学生进行心理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并引导学生客观、正确的判断是非,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这样才能全面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 优化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具体情况,优化教学方法,采用多元化的教学途径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从而更好的将人文精神传递给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教师可以采用竞赛式教学方法,通过比赛代替传统的训练,让学生在竞赛中掌握体育知识,并在竞赛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五、总结

对于大学体育教育,是践行人类体育精神的重要途径,是通过正义的课程来实现人文精神的培育,因此,在艺术院校大学体育教学中,要树立正确的体育教学观念,恪守高等教育规律,在培养学生体育意识、身体素质、体育技能、体育精神等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这样才能培养新一代合格人才,才能为大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春,钟东,李煜.体育教学中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8):68-69.

[2]贾玉芝,李春光.论大学体育人文精神的价值及培养路径[J].教育探索,2014(12):118-119.

[3]任为.艺术院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初探[J].现代交际,2014(7):242-243.

课堂教学中的人文精神与实践路径 篇3

一、 课堂教学语境下人文精神的内涵及特征

1.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是体现人性本质、强调人格与尊严、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集合。

课堂教学语境下的人文精神与教育密不可分,而这恰恰与人文精神的内涵完全契合。人文精神源于“人文”,而“人文”可拆分为“人”与“文”两部分,其中“人”即为人文精神的目标,即指称与人性、人生价值、人类道德、素养直接相关的人类品格与精神,“文”则为人文精神实现之手段,即通过文化感知、文化教育与培养的方式塑造“文”所指之理想人性与人类精神。

2.人文精神的特征

(1)互动主体:学生与教师实现教学相长

课堂教学活动由学生与教师双方通过互动方式进行,课堂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得以渗透与弘扬的前提便是有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参与。在渗透着人文精神的课堂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与充满人性的情感体验当中成为积极自主的知识汲取者;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命令者,而是学生知识体系构建的辅导者与价值取向、人格塑造以及审美情趣的引导者。在蕴含人文精神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获取的不仅是知识与理论,还包括对个体发展至关重要的情感控制能力、道德素养以及健全人格,教师在人文教育与人文精神培养的过程中实现自身发展与人生价值,因此可以说,课堂教学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使学生与教师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2)目标定位:呼唤人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与强调工具理性的科学精神不同,人文精神属于价值理性范畴,它将呼唤人性与实现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作为目标定位。如果将科学精神视为对人的知识理论进行完善的工具,能够帮助人树立追求真理与尊重规律的观念,那么人文精神的终极关切点则聚焦于人的理性、人格、尊严、价值、道德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与养成,并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作为研究尺度,关注的是有关善与美的价值判断,使人发展趋于全面。

(3)重要途径:通过人文教育弘扬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意识,以教育作为其重要且基本的实现与传播途径。作为“人文”中的两个重要部分,“人”做追求之内容与目标,通过“文”的方式实现。人文教育涉及的是有关人格塑造、道德养成、价值培养、审美情趣等人文内容。通过人文教育帮助受教育对象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培养其人文思想的逻辑思维与行为路径,将人文精神与个人差异化的价值观念衔接融合,从而赋予作为抽象社会意识的人文精神以价值引导与规范的实践意义。

二、 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1.人文精神是实现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

在追求素质教育的时代,课堂教学生活的意义与目的决不应再局限于对分数的追求与提高上,而应着眼于学生心智、人格的健全、自觉意识的培养以及人文情怀的陶冶等多个方面。以上方面的培养与熏陶虽不能对学生学习成绩起到直接提高作用,却能间接对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发展产生潜在与深远的影响,使学生在人生历程中拥有更深刻的人生体验,对人生价值产生更全面的认识与感知,从而对自我全面的发展与完善产生有益的引导与推进作用。人文精神将人生的价值、尊严、道德、素养等作为终极关怀,将呼唤人性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其目标定位,故此,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

2.人文精神是促进社会文明建设的有力保障

人的精神水平层次对社会文明程度及其深层走向起到决定性影响。通过课堂人文教育,将隶属于抽象社会意识的人文精神与个体价值观融合,使人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受到规范与引导。通过人文精神教育,人的尊严得到尊重与维护,人性得以解放,人的价值观念与道德情操得到提升,审美情趣得以升华,人们的精神风貌将更加健康、积极,整个社会也将朝着更加包容、多元与开放的维度发展。社会文化资源丰富多彩,社会文明建设推动力将更加强劲。

三、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实践路径

1.以教学内容为源泉,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对象与依托内容,教材的编写凝聚了无数教育工作者、文化工作者的心血,通过严格筛选编入教材的内容不仅对学生知识学习具有重要辅导作用,其中所蕴含的深层次情感内涵与人文底蕴也将对学生的终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从上述意义来讲,教材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具有重要的工具性价值,同时也极具人文教育价值。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对教材的把握不应仅仅局限于表面,应该突破表面文字的局限挖掘更深层次、更广泛的人文资源与人文素材。对教材的纵向延伸要求教师除了指导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掌握,还应关注培养学生对文字背后所承载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的理解与学习。

通过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材,将知识学习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接受人文精神的熏染,在潜移默化当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2.以教师队伍为先导,发挥教师的人文引导作用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人文精神的传承者,教师通过自身人格影响及榜样作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与健全人格,故此,在课堂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应当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文引导作用。

教师应以平和包容的心态积极与学生进行真诚沟通,减少相互间的心灵隔阂,创造和谐友善的师生关系,在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上构建课堂生活的人文环境与人文氛围。在和谐友善的师生关系当中,教师不再是“发号施令”的一方,而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与规划,师生间充满信任、关怀与期待。当问题发生时,教师应秉承人文精神,以身作则,通过人性化、弹性化的方式、方法对问题进行解决,通过教师言传身教对学生作示范引导,使学生真正体悟人性的光辉与人文精神的关怀与熏染。endprint

3.以主题活动为契机,创造和谐的人文学习情境

主题教学活动致力于通过开拓、多样的方式为学生搭建知识探索与实践探究相结合的平台。

通过开展主题活动,一方面能够帮助教师将课堂教学内容以更为生动并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讲授,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当中自然而然地对知识进行掌握并加深理解,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知识培养目标;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教学模式,主题活动将课堂知识与情感体验、人文素养有机整合,学生的见解与感悟得到珍视,人文情怀得以彰显,和谐的人文学习情境得以创建,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人文教育目标。除此之外,主题活动能够通过开放、多样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活化课堂气氛,使课堂学习氛围趋于轻松与活跃,在轻松的学习氛围当中,学生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探究能力都将更易于激活与提升。

4.以考核评价为激励,建立有效的人文评价模式

传统的教学考核评价方法习惯于将关注点聚焦于教师的教学成果,人文精神的渗透与弘扬要求课堂教学必须同时关注学生健全人格、人文素养等的培养与提高。因此,在对教师课堂教学成果进行考核时应将人文学习环境创建、学生人格发展等人文性指标纳入评价范围。对于人文教育考核成绩优异的教师给予多种方式的激励,以起到人文教育教学的示范与引导作用。

对课堂教学的人文评价应将过程评价与结果鉴定有机结合,在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人文评价时可采取旁听教学过程、设置特定情境等灵活方式来考察教师在教学当中对学生道德、人格、价值、情感方面的关注与引导,对人文教育结果进行鉴定时应综合评审、学生、家长等多方意见,在保证考核结果权威性的同时提高其真实性。除此之外,鼓励教师将教师自我评价与师生互评、抽查考核与日常考核、基本评价与特色性考核等多样化考核评价方式结合,通过有效的人文评价模式形成推动人文教育教学的激励机制,引导教师队伍对课堂教学中的人文精神进行关注。

人文精神体现人性本质、人格尊严、道德、价值等精神集合与社会意识,教育是弘扬和传承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积极探索在教学中渗透弘扬人文精神的实践途径,对于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都极具建设意义。

参考文献

[1] 郝文武.当代人文精神的特征和形成方式[J].教育研究,2006(10).

[2] 崔自铎.人文素质与人的发展:谈谈人的素质系统[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1).

[3] 高娜.人文精神的内涵及其特征.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1).

[4] 林福智.人文精神与学校管理[J].北京教育,2003(3).

[5] 仇中海.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教育理论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2002(12).

[6] 罗石.人文精神构建的实践路径[J].广东社会科学,2005(5).

艺术实践与人文精神 篇4

蒋效愚

奥林匹克运动起源于古希腊。第1届古代奥运会于公元前776年举行,到公元394年共举行了293届。其间,奥林匹克运动由单纯的体育竞技活动逐渐发展成为当时古希腊宗教、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推动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民族感情的作用,成为古代希腊人奉献给人类的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1894年,法国教育家顾拜旦先生主持召开了国际体育运动代表大会,宣布成立国际奥委会,标志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诞生。现代首届奥运会于1896年在希腊雅典举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能够成为影响广泛的国际运动,与其所体现出的人文精神密不可分。人文精神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与灵魂,是奥林匹克运动与社会的结合点。奥林匹克运动的人文精神集中体现在以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格言、口号、徽记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体系中,体现在历届奥运会的实践活动中,并在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促进人的和谐发展的运动宗旨。在人类社会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中,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道德等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紧紧抓住时代的特点,将自己的目标与时代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把体育运动作为改造社会的力量,使自身的发展有了明确的方向。奥林匹克运动主张“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的社会”;倡导通过体育运动使人“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得到“全面均衡发展”。同时,奥林匹克运动强调体育运动必须与教育、文化相结合,特别是与青少年的教育融为一体,“通过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的精神互相了解——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作出贡献”。奥林匹克运动还提倡弘扬体育运动道德,鼓励并支持大众体育,并把环境保护作为奥林匹克运动的三大支柱之一。这些倡导及实践,符合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从而使奥林匹克运动产生了蓬勃的生命力。

第二,倡导平等和尊重、友谊和团结的价值取向。4年一届的奥运会超越了政治、宗教、肤色、种族和语言的差异,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增进友谊和团结的载体。国际奥委会205个成员组成了比联合国更为壮观的国际大家庭,聚集在象征和平、团结、友谊、进步的五环旗下,共同追求人类的美好理想。奥林匹克运动特别倡导对人的尊重,反对种族、宗教、性别以及任何意识形态的歧视。国际奥委会率先举起了反对某些国家实行种族隔离政策的大旗。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奥林匹克运动的领导层在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中立场鲜明、态度积极并及时采取了一系列的具体措施,如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反对种族歧视委员会等,有力地促进了世界范围内反对民族压迫、种族歧视的正义事业。奥林匹克运动还强调体育是每个人的权利,保证妇女能平等参与。在1924年第8届巴黎奥运会上,正式承认女子参加奥运会比赛的权利。国际奥委会还致力于在各种国家的和国际的体育管理机构中为妇女创造平等工作机会。自1996年起,国际奥委会组织召开了3次世界妇女与体育大会,对提倡男女平等、促进社会进步作出了贡献。奥林匹克运动还对残疾人参与体育运动给予特别关怀。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始,正式规定承办国奥运会组委会要同时承担残奥会的组织举办任务。

第三,主张不断进取、公平竞争以及热爱祖国与关爱世界的有机统一。竞争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基本形式,也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形式之一。人们在竞争中,通过向世界强手和先进水平挑战,不断超越自我、超越他人,有所发展、有所创新、有所前进。奥林匹克最

著名的格言——“更快、更高、更强”,强调的就是这种竞争精神,而公正原则是参与奥林匹克竞争的行为规范。同时,奥林匹克运动通过有意识地采用一些突出国家外部标志的仪式,如为优胜者升国旗、奏国歌等,增强人们以国家为单位的民族认同感;而通过在奥运会上向人们展示世界各国各民族优秀文化、各国家运动员出类拔萃的身体能力和精神风貌,通过在闭幕式上所有运动员牵手而行、亲如手足的场面,又使人们感到世界是一个大家庭,引导教育人们尊敬其他国家和民族,从而培养人们关爱世界的博大情怀。长期以来,公平竞争、不断进取,热爱祖国与关爱世界有机统一的奥林匹克人文精神,一直激励着各国运动员及民众为祖国争光,为世界的和谐发展而努力。

第四,对世界和平与进步的追求。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之一是促进世界和平,建立更加美好的世界。《奥林匹克宪章》指出,“为达到这一目的,奥林匹克运动独自或与其他组织合作,在其职能范围内从事促进和平的活动”。在现代奥运会的百年历史中,奥林匹克运动曾多次超越国家、地区和民族间的矛盾,为发展世界和平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例如,第16届和17届奥运会分别解决了东、西德国歌和会旗问题;第18届东京奥运会向全世界发出了和平、友谊、消灭战争的呼吁。国际奥委会还提出在奥运会期间实行休战。2007年10月,第62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由中国提出、186个会员国联署的《奥林匹克休战决议》。这是联大连续八次通过《奥林匹克休战决议》。另外,国际奥委会、各国际体育单项联合会、各国各地区奥委会等奥林匹克运动组织体系中的成员,积极为战乱、受灾地区人民提供人道主义支持和物质援助。这些努力与人类社会正义事业的目标相一致,使奥林匹克运动成为世界和平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坚持以人为核心的理念。奥林匹克运动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促进人的和谐发展。这使它在开展一切相关活动中始终把人文关怀置于首位。比如在1932年第10届洛杉矶奥运会上,奥运村的首次修建结束了运动员在赛场附近旅馆住宿的历史;同时,规定运动员按名次登上相应高低的台阶,一反过去授奖人站在台上而获奖运动员反而在台下的做法。再比如,1988年第24届汉城奥运会首次将奥运村设为住宅区和国际区两个部分,分别为各国各地区代表团的驻地和活动娱乐场所,两个区域设施齐全,并设有宗教中心,为运动员的宗教活动提供了方便。近些年来,为更加深入体现以人为核心的理念,国际奥委会对每一届奥运会的申办城市都进行了严格的筛选,并通过与承办城市签署《主办城市合同》等文件,在组织竞赛、场馆设施、生态环境、服务组织等方面提出了严格的要求,确保为运动员和所有奥运参与者提供优质的组织和服务工作。比如,根据奥林匹克宪章的规定,“奥运会组委会应提供一座至少在奥运会开幕式前两星期至闭幕式后3天期间可入住的奥林匹克村”。另外,在餐饮、医疗、交通等各方面,也都有严格要求。

奥林匹克运动虽然起源于西方,是西方文明的产物,但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所倡导的人文精神,包含着现代文明的基本价值,反映了超越地域、种族、文化的人类共同价值观和共同利益,成为奥林匹克运动与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的契合点。现在,奥林匹克运动已经来到中国。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是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全国各族人民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和殷切希望。在7年多的奥运筹办实践中,我们围绕有特色、高水平的目标,提出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其中,“人文奥运”是核心和灵魂,使奥林匹克的人文精神在13亿中国人民中得到广泛的实践和弘扬,不仅确保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更有力促进了我国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

——凝聚了民心,振奋了民族精神。“人文奥运”的理念显示出极强的民族凝聚力。举办奥运会得到了全国人民及海外华侨华人的热情支持,充分体现出人文奥运所具有的全民参与特点。早在申办奥运时,我国就曾创下了96%这一奥运史上最高的民众支持率。筹办以来,广大群众对奥运的支持热情持续高涨。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就是由102个国家和地区的35万海外华人华侨及港澳台同胞捐款近10亿元建设的。报名参加北京奥运会赛会服务

工作的志愿者达到113万人。火炬接力传递活动把全国各族人民和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力量进一步凝聚起来,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同舟共济的爱国热情、不屈不挠的奋争精神。民心因奥运而凝聚,精神为奥运而振奋。由此形成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凝聚力和奋斗精神,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展示和提升了国家及民族形象。高度重视体育与文化的结合,弘扬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加深与各国人民的了解与友谊,是北京奥运会“人文奥运”理念的重要内涵。筹办奥运以来,我们以文化为载体,先后发布了北京奥运会会徽、吉祥物、主题口号等主要标志。这些标志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色与奥林匹克传统的巧妙结合。特别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主题口号,以“和谐之旅”为主题的火炬传递,突出“文明”、“和谐”两大主题的奥运会开幕式,更是集中体现了人文奥运所蕴含的和谐价值观,表达了13亿中国人民致力于和平发展的坚定信念,树立了中国民主、进步、文明、开放的国家形象,为我国的发展创造了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

——推动了城市的发展与建设。在筹办工作中,我们坚持人民参与奥运、奥运造福人民的原则。筹办以来,北京在人文环境、生态环境、生活环境等各方面都有了巨大变化,使千百万居民直接受益。在场馆的布局和功能上,我们既满足奥运会竞赛的要求,也考虑赛后群众开展娱乐健身活动的需要。在城市规划方面,结合举办奥运会实际需要而重新修订的《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提出了“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的发展目标,充分体现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精髓。从2003年1月起实施的“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提升了全社会的文明素质。提倡“人文奥运”理念,就是要更为广泛地普及奥运知识,传播奥运精神。筹办以来,我们始终把开展奥林匹克宣传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北京奥组委和教育部联合发文,在全国40万所中小学中普遍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活动。目前,在全国设立的556所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在北京市210所中小学开展的“同心结”国际交流活动,以及在全国广泛开展的“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等活动,使北京奥运会成为促进青少年身心和谐发展、提升社会文明素质的重要载体。

——提高了北京奥运会及城市的整体服务水平。突出“以人为本”思想,以运动员为中心,为所有奥运会参与者提供优质服务,是我们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体现奥运会组织工作人文内核的重要方面。我们提出了“遵守惯例、标准统一、尊重个性、注重细节”的服务原则,并通过举办国际奥委会协调委员会全会、国际体育大会等各种国际会议的机会,深入了解各国奥运会参与者的需求,细化服务内容,调整和完善服务方案。现在,无论是在安全祥和氛围的营造,“善待媒体”方针的落实,还是在奥运竞赛、住宿、交通、餐饮、医疗等方面,我们为运动员和所有奥运会参与者提供的高效、便捷、优质服务,正随着奥运赛事的进行而不断体现出来。广大志愿者的微笑,市民的热情好客以及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更是把北京奥运会以及中国人民的人文风采展现在各国宾客面前。

目前,北京奥运会各项赛事正在紧张、激烈、有序地进行着。在这世界瞩目中国和北京的时刻,我们将继续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大力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全力以赴,扎实工作,为实现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奥运会和残奥会的目标,为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步伐,做出最大的努力。

科学精神与科学的人文精神 篇5

理性的时代局限性与科学精神的永恒

从“精神关怀”的层面看,随着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影响,人类大致经历了神本、物本和人本三种思想形态,或

三种思想形态同时存在的现象。但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对它们的侧重有所不同。在史前,人类的生存条件还十分

恶劣,那时的社会思想主要还是物本主义的弱肉强食思想。由于人类在早期与自然抗衡中薄弱的自身力量,因而必须

依靠“神”以获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依托。从物本到神本思想形态的转变,从神本到人本思想形态的转变,都经

历一个漫长的时期。在西方,中世纪教廷的神权统治时期,神本主义思想的统治达到顶峰。在中国,至少从夏启开始

就实行了神本的专制统治。而这种神本思想的统治在中国,一直延续到了清末甚至当代。在经过漫长的神本思想的发

展之后,人的力量得到了逐步的壮大,人们对“神”的权威性产生了怀疑。与此同时,人的理性认识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逐渐发生了由神本向人本的转移,人们反抗与挣脱“神权”统治的愿望日益增强。一旦历史条件成熟,人本就

必然会取代神本,而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思想形态。

作为人类社会的不同的精神存在形态,物本、神本和人本这三种精神形态在任何社会都会交叉存在和发展的,并

且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这些思想形态所体现的特征也会有所不同。例如,物本思想在史前的社会主要体现为弱肉

强食,而在当代社会则可能主要体现为拜金、纵欲、价值虚无主义;神本思想在中世纪主要体现为对某种“天理”、“教条”的盲目遵从,而在当代则可能体现为另一种思想的专制统治,如科学主义等。中国社会在实现由神本向人本

思想的转变,较之西方社会显得更为复杂与缓慢,主要是因为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因而,科学和“科学主义”在中国的兴起多少有一定的启蒙运动和反神本性质的作用。即使在五四运动那个年代,也是同时

请进了“赛先生”和“德先生”的,类似西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人们提出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这些具有人本主义性质的思想来反对神权的专制统治。在我们复兴民族的当代,提倡科学,提倡科学精神,反

对封建,反对神权,反对伪科学,是绝对必要的。但决不能举“科学主义”这杆极端的旗帜,决不能用“科学主义”代替科学、代替科学精神,不能“以讹制误”,它会误国误民。

科学主义以经验证实原则划分科学与非科学,认为只有自然科学才能满足经验证实原则,也就是只有自然科学才

是科学。他们强调尊重科学,但把科学当做知识的唯一来源,把科学与人文和社会实践绝对对立起来,这就走到了极

端。这种意义上的科学精神必然走向与人文精神的对立。强调狭隘的功利性是科学主义者另一个主要特点。科学和技

术能够满足人们的一定需要,帮助人们达到一定的目的,具有某种工具价值。但是,科学技术不仅具有工具价值,也

有其他价值,如伦理和道德价值、人道价值等。因此,片面强调科学技术的工具价值,置科学技术的其他价值于不顾,在实践中往往会导致科学技术的异化。爱因斯坦在对学生的演讲中说:“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在你们埋头于图表和方程时,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

要尊重科学,也要认清理性的局限,克服对科学的片面理解,重塑当代科学精神。竺可桢说:“提倡科学,不但

要晓得科学的方法,而尤贵在乎认清近代科学的目标。近代科学的目标是什么?就是探求真理。科学方法可以随时随地而改变,蕲求真理也就是科学的精神,是永远不改变的。”如何追求真理?竺可桢概括说:“只问是非,不计利害。”“不计利害”包含着独立思考、怀疑批判的精神,包含着不畏强权、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所有这一切都是自由的精神。为什么要弘扬科学精神?“不计利害、但求是非”的自由精神已处在遗忘的边缘,“算计利害”已成了时代特征,这正是我们民族缺乏科学精神的根本原因。弘扬科学精神,首先是弘扬自由的科学精神。

科学理性、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通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运动的最初的和最基本的关系,人与自然的矛盾是人类生存所遭遇的最基本的矛盾。马克思说:“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与自然界的关系。”对于人来说,这就是以理性为根据的生活,因为它才使人成为人。自由的人是理性的人,而“理性”就体现在“科学”之中。

马克思又指出,人不是某种驯服的自然能力,而是作为支配一切自然力的主体出现的。近代科学技术上的发现及其广泛运用,一方面极大地发展了人的主体性,增强了人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创造出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改变了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思维和情感方式等,拓展了人的生活和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加剧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等之间冲突,以及随之而来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冲突”。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生态、环境、资源、气候、物种等一系列问题日趋引人关注,并以“天灾”方式表现了人类自身生存的危机及发展的极限等。在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阶层、民族、国家、国家集团之间的矛盾等,并未随着社会财富的迅速增长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而消失或减弱,而是以更加复杂多变的形式存在,并时常以异常尖锐的形式表现出来。在人的精神生活中,信仰的冲突、理想的迷失、情感的漠视、行为的失范等种种现象被叫做现代社会中的人文精神的失落。有人把这些现代病归咎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是完全错误的。其实,真正的原因在于制度文明及人文精神滞后于科学发展和社会物质文明进步。用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来说是落后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导致的后果。

重塑当代民族的科学精神,要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看作人类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要与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人文文化交融和结合。要达到对于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通,其前提便是在对人文与科学的全面理解中塑造当代人类精神,促进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健康互动与协调发展。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都是人类精神必不可少的内在组成成分,也是人类实践所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当代人类实践的健康发展,对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通既提出了紧迫要求,也奠定了现实基础。立足当代人类实践,致力创新,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共建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促进人类精神的健康发展。这正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体现。

要防止或克服高科技可能带来的非人化后果,有必要大力发展人文文化,强化高科技时代的人文精神。另一方面,当代人文精神也离不开科学精神,只有自觉地把科学精神内蕴于宏大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才更清晰和准确,才能更好地指导人类实践。强调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通,就是要强化人对于真、善、美及其内在和谐性的自觉追求。真善美在观念中的统一,最终是通过实践活动而得到巩固和实现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们活动的水平和方式有其时代性特点,真善美的统一也有不同的具体形式和水平。人类历史的发展和进化过程,是包含着真、善、美的人类精

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意义 篇6

3.1有助于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

一,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的灵魂,是科学文化的生命,是推动科学文化生生不息向前发展的取之不尽的精神动力.1,有助于弘扬“主旋律”: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2,文化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今天的文化要处理好市场和市场经济的关系,一方面文化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另一方面,文化具有超越性功能.不是趴下,不是社会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干,而是要昂起来,要给社会扬起理想的风帆.要追求真善美,所以我觉得科学不等于技术,文学艺术不等于商品,道德不等于等价交换,体育不登于金钱关系,卫生也不等于金钱关系.教育不能完全产业化,我们过去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3.2有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一, 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不仅与科学文化建设密切相关,而且与思想道德建设也密切相关,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密切相关.1,人文精神包括崇高的道德精神

环境是什么 就像过去毛泽东讲的: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这是一种纯粹的东西,这叫人文精神.有了这种高的境界以后人的内心世界都变了.我们现在荣辱观如果不接触到这个深层的东西,荣辱观是很难讲的.不触及心灵只是外在的准则,强加给我的东西.但是如果你内心世界有这个火光的时候,你自己就起来了.2,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密切相关

拿最现实的来说你身上追求什么 人生无非追求对个人来讲年轻,漂亮,健康,长寿——这不是人生四大要素么!如果你要保证这四样,最大的是人文问题.为什么好多大家那么长寿 西方英国哲学家罗素活到98岁,文采飞扬,中国也有,冰心老人活到98岁,巴金是101岁,苏步清100岁.为什么这批人这么长寿 人文精神.人一旦心灵到了那个地方去了,他就净化了,好像生活到云里去了,你说有什么烦恼和郁闷不可解决么!

3,一切崇高的文化精神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有强烈的辐射作用

如果你们有这种状态的话,你们家庭有一个这样的话,所有的人都发光,一个学校如果有这样的精神状态的话,这个学校朝气蓬勃.一个社会如果崇尚这个的话,这个社会完全不同

4政治思想教育可以而且应当与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结合起来

如果有这个精神状态,你看人都是活生生的,工作都是生龙活虎的.3.3有助于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根据我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我们需要进一步弘扬科学精

神以弥补传统的人文精神之不足.我们的现代化需要科学的竞争,因为我们的传统科学精神不足.你们别以为我们现在强调科学精神,我们民族自古以来从骨子里对科学是看不起的,雕虫小技.那个时候只讲就道德思想.所以对我们今天建设现代化,特别要强调科学精神.3.4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的意思不是让你既是科学家又是艺术家,又是工程师,不是这个概念,就是你的思想道德素质,你的科学文化素质,你的身体,心理素质,你的审美艺术素质全方位的发展.作为人性全方位的发展,丰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1,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①促进科学发展;

②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各项体制的确立,改革和完善,离不开科学精神和理性精神;我们有时候不够理性,你看交通规则老不遵守,法律老不遵守,为什么不遵守 理性不够.为什么理性不够 科学精神不够.这同发达国家是个差距.因为他们从心里头受科学的熏陶比较多,所以他们规则性意识很强.2,弘扬人文精神的重大性

艺术实践与人文精神 篇7

1 学校体育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即精神文明。中国文化的人文意蕴, 源远流长, 人文一词, 已见成书于殷末周初的《周易·贲卦·彖传》,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明以止, 人文也”, 人文是“化成天下”的学问。人文精神主要体现为人能否正确对待自我、他人、自然和社会的态度, 从体育的角度来看, 人文精神体现在从事体育的动力、方法和对科学结果的态度。在现代教育中, 体育教学的作用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手段, 还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体育不仅是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思想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意志作风, 具体表现为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团结拼搏、开拓进取、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及学生的高度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同时体育对美育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体育不仅可以使学生练就一副健美的体魄, 而且可以使他们懂得什么是美的动作、美的仪表、美的心灵, 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鉴赏、表达和创造能力。体育充满人文因素和人文精神, 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中完全可以渗透人文精神, 使学生不仅能得到具体的体育专业知识, 而且能够受到高尚的人文精神与道德情操熏陶[2]。

2 人文精神融合于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必要性

2.1 现代教育理念的客观要求

“思想是行动的向导, 成功的一半在理念”, 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主宰其改革和发展的灵魂。当今, 国内教育改革关注的热点是要转变目前国家社会“重物轻人”的倾向, 树立人文与科学融合的素质教育思想。作为国家人才培养基地的各级各类学校在办学宗旨和指导思想上必须贯彻执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提升个体人的素质和能力, 把一个自然人培养成一个社会人, 为人的发展打基础。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方面, 不仅要使个体具有健康的体魄, 为个体的发展提供自身的物质保障而且还磨练人的意志品质, 培养人良好的心理状态, 为个体的发展提供思想和精神保障。体育教育的对象是人, 体育教育的本质其实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体育运动中夺标固然重要, 但是夺标只是是育人的载体, 如果把夺标当成终极目标, 必然会造成主体迷失、人性沦丧。高校教育应该在体育的过程潜移默化地去育人, 也就是说让学生在掌握运动技术的同时, 去领悟做人的道理, 然后再让这种具有思想和人格魅力的技术去体现他们做人的水准。未来体育追求的技术就是这种人格与动作融为一体的“增殖技术”, 即人文与科学融合的技术, 而不是那种缺少思想和人性的技术, 培养的人应该是内在人格和外在的动作融为一体的人。因此我们在体育教育上要多融合人文思想和内容进去, 在教育过程中要改变原来“重物”的现象, 把注意力和着重点放到全面“培养人”的方向上来特别是对体育院校和体育专业的学生更应该注意在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加强人文教育。在我国的古代习武者就讲究“内外兼修”、“修身养性”、“练武先修德”以达到文武双全的境界, 这就是一种朴素的人文思想, 也是早期体育与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相融合的具体表现。体育与其它教育相比较, 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根据个体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练习手段和方法, 也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 也就是说体育教学应该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

2.2 新奥林匹克思想体系下体育自身的客观要求

奥林匹克主义给竞技运动设置了一个理想主义的目标和方向, 它强调体育的人文价值, 强调体育的真、善、美, 强调体育应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 进而促进一个维护人尊严的、和平的社会建立。奥林匹克主义的精神核心是积极乐观的生活哲学, 奥林匹克主义强调人通过自我锻炼、自我参与, 而拥有健康的体魄, 乐观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积极追求。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顾拜旦创立奥林匹克运动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播奥林匹克理想, 以一种新的角度、新的方式去教育青年, 促进青年身心的和谐发展。要实现顾拜旦的这一理想, 就必须要把体育与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有机的融合起来。把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融入现代体育的宗旨, 在于推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文明与文明以及人的灵魂与体魄之间的和谐发展。只要这样我们才能达到奥林匹克运动的真正目的, 才能实现新的奥林匹克思想体系下的体育的自身价值。

我国部分运动员可持续发展能力差, 原因在于他们的在成长的过程中只明确了竞技的奋斗目标, 却没有树立更远大人生的追求目标, 导致他们昙花一现, 这是国内落后的体育观念所致。中国足球队员总是在少年时代出人意料地达到运动生涯的巅峰, 而后迅速衰退。2004年的国奥足球队曾经在亚青赛上击败过韩国队, 并因为在2001年的阿根廷的世青赛上的惊艳表现而引起了广泛关注, 被誉为“超白金一代”。但是由于这些运动员过早地进入专业化训练, 过分追求训练的长时间、高强度、规范动作, 过分追求比赛的名次和成绩, 枯燥、单调、军事化的训练使得少年球员普遍缺少正常的文化知识教育, 从而导致了他们的人文精神严重缺损, 难以在竞技水平上更上一层楼。最终在雅典奥运预选赛上再次败给了韩国队, 无缘2004年雅典奥运会。而反观韩国足球队之所以能在技战术水平和成绩方面领先亚洲, 成为中国足球队的噩梦和不可逾越的坎, 恰恰就是因为他们的队员具有这种勇敢顽强、团结拼搏以及对国家高度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的人文精神。原韩国国家足球队主教练希丁克发现韩国队员踢球对国家有罕见的责任感, 但教练缺少情感的投入。为此, 他把吃饭的小餐桌改为大餐桌, 让队员经常与教练沟通。他还坚持平均分配、不当面训人、与队员同吃及同运动等。韩国足球队创造的奇迹足以说明正是情感和责任感的相互作用, 使队员们产生了激情[3]。

以上案例虽然是竞技的范畴, 但说明了人文因素在体育中的重要性, 可见改进体育教学, 把身体锻炼与人性修炼整合起来, 系统地“健身育人”不仅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是非常必要的。

2.3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

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 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 也是学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校园精神对学生的人生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专业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在现代学校教育中, 体育已从单纯的肌肉活动与文化隔离的状态下解脱出来, 成了既是体育又是文化, 既是锻炼又是娱乐, 既是运动又是教育, 既能观赏又能参与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4]。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 是学校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更是在广大师生直接参与和精心培养下发展起来的。它对改善学生的智能结构, 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交往, 传承、借鉴人类社会的文明,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校园体育文化是存在于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中的文化形态。公平竞争、团结协作、自强不息、自信不止是体育精神的精髓, 它以其特有的魅力与作用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强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更成为校园文化对内、对外展示的窗口。“更快、更高、更强”、“团结、友谊、进步”、“重在参与”、“公平竞争”等奥林匹克精神, 其魅力就深藏在体育文化的底蕴之中。体育及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中最活跃、参与人数最多、开展最广泛、持续时间最长、对人产生极其深远影响的文化活动。

3 学校体育教学中强化人文精神的途径

3.1 坚持“以人为本”, 实施“快乐体育”教学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应该改变过去那种强制性教学的方法和模式,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尊重学生, 关心学生。从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入手, 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和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自己体会到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快乐和好处, 从而使他们能够自觉地、愉悦地参与到体育教学和锻炼中来。要达到这一目标, 作为教学的主导者体育教师必须要加强自身素质修养, 在教学的过程中尊重学生, 多鼓励学生, 多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 增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信心和积极性。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找到自身的价值, 享受到快乐。

3.2 坚持身体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并重

在体育教学中既要注重身体健康教育也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身体健康教育要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体育锻炼带来的好处和快乐, 让他们有进行体育锻炼的直接愿望和动机, 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有健康的心理, 还要让学生在心理上对体育产生的不是抵触和害怕的情绪, 而是喜爱和乐在其中。

3.3 用体育明星的成功故事引导学生

对青年学生来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体育明星的感召力也是很大的, 许多学生往往是在体育明星成功事例的影响下而决心献身于体育事业的。在体育教学课上穿插一些体育明星成功的故事, 向学生揭示怎样发现问题, 用什么途径去解决问题, 怎么面对困难和克服困难等等[5]。

3.4 在教学模式中体现人文管理

教学模式根据课型而设计充分体现人文因素。在体育课的教学中, 有理论、实践和训练的课型, 教师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选择有利的教学环境, 创造和运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 体现人文管理。在讲授示范教学模式中, 教师是活动的中心, 是教学信息的提供者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教师要了解哪些是形成智力技能, 哪些是形成动作技能的知识点, 确定重点、难点、易犯错误, 精巧设问, 标准示范, 深入浅出地传授知识和技能, 成为学生知识的引路人和点拨者。在分组探究教学模式中, 教师讲解若干问题, 提出学习目的任务, 提供动作要领, 然后引导学生自己练习, 让学生一直处于活动的主体地位, 从学习技能、熟悉技能到掌握和巩固技能,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但应该注意, 不能在选择教学模式时一味追求“秀”, 应考虑学生实际, 注重实际效果, 把多种教学模式综合起来用。

3.5 体育和校园文化相结合

体育文化的传播就是大力弘扬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文精神。校园体育文化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 在培育校园精神、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人文氛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充分利用体育文化资源, 以人为本, 让师生通过参与校园体育文化活动, 去了解社会、去接触社会, 培养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勇于进取、尊重事实、崇尚理性的精神风貌, 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贯彻实施。

4 结语

在当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指导思想下, 人文精神的培养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虽然, 学校体育以增强学生体质,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能力, 促进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为终极目标, 但体育教育也是实现学校整体教育目标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在实施学校体育教育的过程中, 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 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体育锻炼带来的身体、生理上的健康, 让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也要让学生学会享受体育, 在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过程中, 学会释放自己的情绪, 培养自己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健康的情绪和心理, 享受到体育带来的乐趣,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目的。

摘要:我国在寻求发展的过程中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那么教育就必须适应发展的需要, 因此我们的教育必须要“以人为本”, 体育是德、智、体、美、劳中的一个方面, 体育教育也应该坚持“以人为本”, 在体育的过程中体现人文精神, 让体育为人的全面发展起到其应有的作用。文章着重分析学校体育中的所体现的人文因素, 探讨研究人文科学融合于体育教学的必要性及其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学校体育,人文精神,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薛继升.人文与科学融合的体育专业课程体系创建的研究与实践[J].体育学刊, 2004, 11 (5) :72.

[2]黄振洲.体育专业课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J].体育学刊, 2004, 11 (3) :63.

[3]宋继新, 郝光安, 张威, 等.创建人文与科学融合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EB/OL].www.XINGHUANET.com, 2004-09-09.

[4]赵敏, 刘圣广.论校园体育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E B/OL].中国网, 2004-09-14.

职业教育人文精神重在实践中浸润 篇8

所谓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它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弘扬,关注精神生活,尊重精神价值。

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文明繁荣,文明繁荣的未来更需要人文的关怀——对人的关注置于更加突出的地位,把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作为追求的最高目标并努力加以落实,在这样一个时代,教育首先要承担起人文关怀的重任并把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努力加以落实。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是促进人的发展的活动.而人的发展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它既有智力的发展、身体的发展也有心理的发展,它还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健康、善良的生命,活泼、智慧的头脑,丰富、高贵的灵魂.

传统的教育重心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把教书和育人割裂开来,势必遏制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性的发展,也导致学生健康心理、健全的人格的残缺或丧失。

而职业教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人为本,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己任,积极倡导人文精神,维护学生的尊严,重视学生的个性的张扬,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改进教学活动使课堂充满情趣和活力——体验快乐

改变以往教学只重结果的做法,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绪、感受、兴致和身心健康发展。创设充满情趣和活力的课堂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呈现出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作用,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快乐的学习。形成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吉尔伯特在其“教学艺术”中谈到了教学艺术的“谐悦”功能。他说“如果我们不能获得一声发自内心的笑,那么这一天的教学就白费了。”他还指出“教学最大的乐趣,是来自你所说的被听取的时刻,而这些听众不是一个个令人生气的恭维者,却是那些由你激活了的,又反过来启蒙你的人。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充分创设适合学生接受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课堂充满了快乐、轻松,1、体验式课堂,2竞赛式课堂3、表演式课堂4操作式课堂。心理课上,体验式教学。口才课竞赛式教学;英语课上小品表演、音乐课形体课上的学生大舞台;计算机课上的、语文课上焦点访谈式的学习、微机课上排版印刷的过程等等,使学生在自主、自愿的情绪下学习。教学中的谐悦功能从多方面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生活,可以缓解学习的紧张压力,调节单调重复的学习带来的生理疲劳,正是在这种张弛有序中,充分体现了对人的情绪要求的关怀。使学生感觉到了“学而时习”的乐趣。

课堂场所的变化也会激发学生的新异感受。图书馆、广场上、柳树下、溪水旁都可以成为教学的课堂,尤其是实训室的实训课更是学生欢迎的课堂,他们在那里学习训练专业技能,掌握岗位本领,感受职业精神。环境的适当变化打破了教室的框框,使学生在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的环境中快乐得成长。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手段,如何优化课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改革中最主要的内容。关注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情感、关注学生的兴趣是人文精神在教学中的很好体现。

二、创造机会 自主管理——让学生做主人

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学生是被管制的对象,教师是完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缺乏对学生潜力的调动,学生的自觉意识被压抑。为了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学校可以大胆地起动学生挂率,承担重任的系列工程。组建校学生会、宿管会、巡逻队、校电视台、校广播站。学校的纪律卫生由学生全面负责,宿舍管理、住宿生晚课管理,完全由宿管会同学负责。学校的宣传工作也由学生通过电台、电视台、报社的形式完成。

事实证明,学生担当管理工作能够克尽职守、充满热情,激发了许多灵感和智慧,通过他们的工作,学校面貌一定会焕然一新,事无巨细均有人负责。各方面工作井然有序。笔者曾见过这样的情景,夜幕降临的时候,教室里灯光通明,住宿生在静静地上自习,宿管会的同学在检查。此情此景让人欣慰,学生的自主管理使曾经令领导头痛的问题迎刃而解。

职业学校积极倡导活动育人,实践育人。而难能可贵的是大型活动由学生承办,策划、组织、协调、沟通、评比、总结、都由学生自己完成,很有实战的味道。校运动会、新楼落成典礼、升旗仪式、艺术节及其他多种赛事在学生的组织下色彩缤纷生动活泼。

学生承办活动,既解放了老师又培养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尤其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自主意识,极大地满足了他们作为有血有肉、有个性、有智慧的“人”的成就感与责任感。在这里他们已经不仅仅是学生,而且还是有价值、有权力、有能力的“人”,让他们充分发现自己,意识到自我的存在,体验到作为人的意义和价值。

三、情感寄语,架设师生情感相融的桥梁——关注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

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性格、爱好,有自己的幸福和烦恼。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还在逐渐形成,做为教育工作者不能无视这些关乎学生成长的因素的存在。通过情感寄语的方式实现了师生之间很好的沟通。有一所学校寄语的前言这样写道:”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让我们满怀爱的情愫,关注学生的成长,让我们播撒理性的光芒,指导学生更好的成长。。那么,请记录下他们的足迹吧!这里有对他们的表现的赞许,有对他们的期望,也有对学生问题的忠告。让小小的卡片在师生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让我们在这里互相倾听,感受彼此的尊重。”

学校要求每位任课教师都要给学生写情感寄语。

有的教师这样写到“第一次认识你是在第一节课上,你从最后一排走上来,为我擦去了讲桌上的粉笔灰。你是这样一个细心的孩子,真让我感动”“在你和我互相帮助的这一年多时间里,我看到了你的成长”“当一个人用崭新的姿态面对每一个新的太阳的时候,太阳会对他微笑”“我觉得你是一个心宽体健的好女孩,天性开朗乐观、为人随和,很有人气”

学生在回执中这样写到“我做教师这么久了,第一次有人这么真诚地和我交谈”“你是一位善解人意的好老师”“作为您的学生真的感到幸福”“说心理话,从没有老师这样关心我爱护我,我一定要努力学习回鲍老师”

在小小的卡片中师生之间互相鼓励,教师用真诚的话语鼓励学生的每一次进步,哪怕是学生的细微的变化都会在教师那里得到赞许。学生在教师的一片表扬声中找到了自信、自尊。

四、活动育人,把千人一面的教育变成个体教育——创造机会,体验成功

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使学生亲自参与、亲自体验、调动了他们全部的热情。教育他们参与竞争、展示自我。校园主持人大赛中,他们过足了主持人的瘾;卡拉OK比赛中,实现了当歌星的梦想;趣味运动会上,他们快快乐乐地为班级争光;时装模特大赛中,他们的报纸做的服装令专业教师赞不绝口;武术表演、演讲大赛、器乐大赛,几乎每星期一场的大赛让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班级都有了展示自己风采、个性的机会。使学生们在台下精心准备,在台上体验成功的快乐。

实践证明,职业学校实践育人是重要的育人形式,给学生提供了不同与普通教育的教育平台,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学生们能够发现自我,找到自信,健康成长。

五、服务社会、热心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公德、完善学生人格

针对学生实践能力差、社会责任感不强的普遍现象,学校不断开展服务社区、服务社会的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专出教室,前往敬老院、交通队、火车站、文化广场、居民小区进行打扫卫生。敬老院进行敬老爱老文艺演出;交通队擦车、洗车;火车站侯车室消毒、擦扫;广场拣拾垃圾,居民小区市民守则宣传活动等等。

社会公益活动,增强了学生的社会公德和社会责任感,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培养,道德意识,使学生人格得到完善。

六、零起点多元评价——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发展。

对学生的评价其根本目的是促进期更好地发展,以往的评价体系往往是学习成绩的优良中差的分等,而缺乏全面科学发展的评价。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不够,导致出现了学校的分流教育,问题生的更多出现,极大地抑制了一部分学生的潜质和个性的很好发展。

学生的潜力,情感、素质、价值观各不相同,用一把尺子衡量势必造成对人的个性的抑制,而职业学校的零起点多元评价却是一种很好的评价方式,实验证明这种评价方式极大地促进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激活了教育手段,使每位学生都明确发展方向,都能赢得自己的尊严。

㈠学生成绩零起点。

针对学生不同的差异,学习基础、智力因素、学习习惯分别确定不同的标准,一个学生一个标准。比如及格的界定,基础差的学生40分算及格,60分算优秀,基础好的学生70分算及格,90分算优秀,以上为起点对学生进行评价,看学生的进步幅度来评判他的学习成绩。这样使所谓的“后进生”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动力,利于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㈡设立多种奖项,进行多角度评价。

要求教师关注知识、技能的同时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可以设立多种奖项调动学生评价学生。比如设立学习态度优异奖、品德方正奖,评出活动标兵、礼仪标兵、勤检标兵,评出尊师学生班级、团结互助班级、最佳活动组织奖、最佳文艺之星。学校奖项的设立应包括学生的人生态度、道德品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人际交往、沟通与活动能力等方方面面。一个学期几乎每人都会有获奖的机会。淡化了学校的三六九等的分类与甄别,使学生们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增强了个体意识的健康发展,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与积极性。

(三)实行“三维三级”,实现立体多元评价

三维即学校、企业、职业资格认证。三级即初级、中级、高级等级测试,制定学生专业技能考核手册,实行校内等级考试和企业实践评价及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的考核机制。实现对学生的多元评价。

上一篇:济南中央空调维修下一篇:关于坚持就是胜利高中议论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