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担保公司监管文件(共7篇)
1、融资担保业务操作流程2010版
2、业务流程图(融资担保业务受理、调查、资产评估、审查、评审、出具担保承诺函流程图)
3、担保项目登记表
4、担保项目资料清单
5、委托担保申请书
6、担保客户基本情况表
7、致客户函
8、项目调查提纲
9、担保项目受理通知函
10、项目调查报告2010版
11、房地产项目补充调查报告
12、担保项目操作流程说明书
13、担保项目操作流程表
14、担保项目审核报告
15、评审会评委意见表
16、复议项目申请表
17、《担保承诺函》申请表
18、担保承诺函2010版
19、反担保协议和保证合同申请表
20、同意放款、用款申请表
21、同意放款、用款通知书
22、担保项目保后监管报告
23、解除反担保审查表
24、档案借阅申请表
25、出具《担保意向书》申请表
26、担保意向书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通用流程审批表 保后监管协议 某某公司担保风控体系方案 担保业务风险预警应急处置实施细则 非正常项目管理办法 评审会工作条例 评审意见反馈表 上会项目质量考评方法 担保业务档案管理办法 反担保物价值评估工作指引 评估所需提供资料清单 资产评估报告书 反担保物一览表 十五级评级指标体系及计分表 保后监管八级评分表 阶段性担保业务审批表 担保公司个人二手房贷款阶段性担保 办理完税过户后提放审批资料清单 保证金还贷业务操作指引
46、房产抵押注销登记办理指引
47、机动车抵押注销登记办理指引
48、设备抵押注销登记办理指引
49、股权质押注销登记办理指引
50、商标权质押注销登记办理指引 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软件著作权质押注销登记办理指引专利权质押注销登记办理指引 土地抵押注销登记办理指引 在建工程抵押注销登记办理指引 公司印章管理办法 资金业务流程 资金业务流程附件 担保项目现场考察报告 行业操作指引统一格式 新合同版本 帐户监管章使用登记本 评审会决议落实情况检查报告 项目统计表 考勤和休假制度 声明 股东(董事)会决议 担保公司内控文件 不良资产处理办法 担保业务工作台帐
70、风控工作台帐
关键词:融资性担保,监管,问题
融资性担保是指担保人与债权人银行等金融机构约定, 当被担保人在不履行其对债权人所负有的融资性债务时, 担保人依约承担相应担保责任的行为。融资性担保业务的主体是获得有关机关审核批准的企业法人机构, 属商事主体, 其融资业务活动将受相关部门的监管。融资性担保公司在中小企业债务人与银行金融机构债权人之间起着牵线搭桥的作用。一方面, 融资性担保公司为银行金融机构提供银行金融机构没有掌握的有关中小企业发展信息, 发挥其信息优势作用;另一方面, 融资性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 增大中小企业的贷款可能性, 同时一定程度上分担银行金融机构的风险份额。
在国民经济发展中, 中小企业扮演着十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小企业发展最主要的问题在于融资难, 融资渠道选择少。而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成长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中小企业的外源性融资难问题, 增强其贷款能力。我国的融资性担保公司起步较晚, 截止2012年末共有融资性担保公司8590家, 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贷款额为11445亿元, 占总担保贷款额78.4%。 (1) 融资性担保公司在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上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但在成绩的背后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运营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2011年华鼎系事件, 有关、关联的三家担保公司倒闭破产。同时不少担保公司以担保为幌子却不从事担保事务, 有些则为了高利润而进行非法集资、非法吸存资金, 更有甚者以担保为名义而进行高利放贷等违法行为。造成融资性担保公司进行以上违法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本文将从外部监管角度对其进行相关法律分析。
我国有关融资性担保行业的监管主要存在于相关法规以及配套制度中, 2010年出台的《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 (以下称《办法》) 和8个基础配套制度, 针对该行业法人机构的经营活动、监管工作等进行了相关规定, 初步形成了该行业监管法律框架。行政监管这一行政干预手段的初衷必须以更好的发展市场经济, 更好的推进社会福利, 在市场经济、行政干预和社会福利中找到一个平衡点。而现实中有关融资性担保业监管实施行为却存在较多问题。
监管机关插手融资担保业务。融资性担保行业有关担保业务涉及到多领域的专业知识, 包括经济、管理、金融、法律、风险防控等多项专业知识, 行业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综合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中, 资金源于当地政府的扶植, 出于此原因行政监管主体往往将自身的监管权利延伸至插手担保实务管理, 将自身定位于担保公司高管之职位上, 大量干预公司担保业务的实施。而作为行政监管人, 其对于融资担保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往往是比较匮乏的, 其插手担保实务会严重影响该公司的市场化运作甚至出现关系担保的腐败现象。
监管机关插手公司人事处理。融资性担保公司作为商事法人主体, 其内部相应当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人事制度, 对于工作人员的进入和出去都应有相关的具体规定。而监管机关利用其自身的监管权利, 安排关系员工, 影响公司人员综合素质, 降低公司其它员工的积极性, 降低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监管非法律化。有关融资性担保公司的监管主要根据《办法》和相关规范性文件所规定的内容来对其进行监管, 而《办法》这一部门规章相对于法律来说, 其属于低位阶、低效力的规章制度。同时《办法》的制定主体与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主体往往会不同, 各中制度内容村存在某些冲突之处。对于融资性担保行业的监管内容设计较为缺乏, 没有进行集中且完善的制度设计。
监管主体非明确化。我国融资性担保业的最高监管机构是联席会议, 由银监会带头负责该行业发展指导、政策引导和监管措施的制定, 同时对地方政府有关该行业的工作进行宏观的指导。而行业的实质监管权在《办法》里确定为各地方政府, 但没有规定哪一具体职能部门, 因此造成各地方政府政出多门, 没有统一而具体的监管部门。
担保基金非公开化。此项针对政策性担保公司的担保基金运作问题, 涉及资金问题, 一旦不进行公开透明, 就很容易滋生内部腐败、权利寻租等现象。当前政府划拨的担保基金从源口到最终流向这一整个过程处于非透明化。担保基金来源于政府, 政府资金则是来源于广大老百姓, 那么公共财产的支配理所应当的处于“阳光”之下。担保基金投放数额、审批程序、最终担保对象、年终担保额以及公司的利润亏损皆应采取相应的渠道方式进行公示, 以防腐败滋生。
监管对象非具体化。我国现阶段的融资性担保公司非为政策性担保公司、商业性担保公司和自主性担保公司。其设立目的、资金来源皆有所不同。政策性目的在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进行扶植, 资金源于政府财政的划拨;商业性存在的目的则是以自身利润最大化, 资金来源于企业股东自身的出资;自助性则是相对较为封闭的担保组织, 目的在于为组织内部成员提供贷款担保, 通常不进行对外担保, 资金同样来源于内部成员。由此可以看到该三类不同类别的担保公司具有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特点, 监管制度的设计当考虑三种类型的不同点, 不应当笼统的不分情况的进行监管。
注释
摘要:股票价格操纵历来都是股票市场发展的顽痰。为寻求超额收益,上市公司与机构投资者利用信息优势与资金优势结成一种战略寻租联盟,以再融资配合操纵股价获取暴利。从中科创业、亿安科技到徐工科技,再到啤酒花,操纵股价的事件接连发生,表明中国股票市场普遍存在程度较为严重的股价操纵现象。因此,文章通过对股权再融资过程中股价操纵动机和手段的分析,并结合具体案例,提出了相应的控制股价操纵行为、强化证券监管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股权再融资;股票价格操纵;信息不对称
本文将对股权再融资过程中股价操纵动机和手段进行分析,并以“啤酒花”为案例,为控制股价操纵行为、强化证券监管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股权再融资过程中的股票价格操纵动机
股权再融资过程中的操作动机是通过二级市场股价的走好从而诱使投资者认可,操纵者一般而言是上市公司或其控股股东新发行的股票,从而为其在再融资成功后剥夺投资者的利益铺垫基础。另一方面,再融资的定价越高。上市公司或其控股股东筹集到的股本也就越大,从而获得超额收益的空间也就越大。为了使再融资的定价较高。上市公司或其控股股东也就有了通过非生产性的劳动进行寻租的动机。再融资的定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股票在二级市场上的表现。即使不是按市价折扣法。由于有比价效应,较高的股价对于再融资价格也有较大的正面影响。较高的股价使得再融资变得简单易行,而且定价较高,筹集的资金也较多。
在再融资股票上市前后。市场上供给压力增大,尤其是配股行为,其发行价格一般严重低于原股票价格,增发则次之,所以再融资前后股价存在下跌的压力,股价通常会有较大的波动。当然,除非创造出与再融资股票相当的需求量,因为在市场中注入配股或增发的股票无疑会降低原股票的市价,至少在短期内是这样。发行人为了使发行成功,也为了保证其能通过此次发行募集到更多的资金,发行人就至少具备了稳定市价的动机。为了制造热门发行的市场假象,发行人就有可能操纵股价。
二、案例分析
1、案例简介。新疆啤酒花股份有限公司是由新疆轻工业供销总公司、硕县清水河农场供销公司和新疆啤酒厂共同发起,于1993年3月20日设立的定向募集股份有限公司,总股本1000万元,发行价每股人民币1.00元,全部以现金认购。经过1994和1995两年的增资扩股后,总股本达5000万元。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公司于1997年5月12日发行社会公众股3000万股,发行后公司股本总额为8000万股,可流通社会公众股于1997年6月16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1998年9月公司实施送股及转增股本方案后,股本增至12800万股。2000年1月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公司实施配股方案,按10:3的比例向全体股东配售新股,其中:法人股股东配售2.144万股,社会公众股(含高管持股)配售1 440万股,内部职工股(含高管持股)配售129.6万股。此次配股实际配售总数为1571,744万股,实际募集资金13 354,421万元,股本增至14371,744万股,2000年8月公司实施送股及转增股本方案,股本总额增至22994,790 4万股。公司于2001年4月19日实施2000年度利润分配及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方案,以总股本22994,790 4万股为基数向全体股东每10股送1,5股派现金0,375元、资本公积金转增4,5股,至此公司总股本为36791,665万股。2003年11月3日。啤酒花董事会发布与董事长艾克拉木失去联系的公告,同日,司法部门介入,上海证券交易所对本公司股票自2003年11月25日起实行特别处理,股票简称由啤酒花变为ST啤酒花,2004年啤酒花走上重组之路。
2、股价操纵分析。啤酒花再融资前后的股价差异由图1可见,2000年1月~2001年4月、2001年11月~2002年6月二次大幅拉升,复权后股价相当于从7,56元的最低位涨到86,73元,涨幅为10,47倍,与1999年初艾克拉木介入啤酒花股票时相比,上涨了20多倍。而2003年啤酒花股价操纵案东窗事发后,每股价格从10月28日起由当时的16,74元直泻至2004年1月7日的3,08元。
啤酒花采用的操纵股价手段是以大量的股票账户进行分仓和对敲,其董事长艾克拉木在上海设立操纵股价的主平台一上海宝源投资公司,又先后设立了上海天瑞投资公司、上海恒源控股集团等企业。并在99家证券营业部控制了1万个股票账户。平台建立后,艾克拉木力主啤酒花实施股份的大规模送配,先后于2000,年和2001年两次每10股送1,5股转增4,5股,以配合操纵股价的操作。到2000年底、2001年初,艾克拉木基本完成了对啤酒花股票的建仓,所持的啤酒花股票占到了流通量的40%,经过长时间运做,其利益集团获利非常丰厚。啤酒花前董事长艾克拉木炒作盈利后于2003年11月突然潜逃,随即啤酒花崩盘。过度炒作带来的损失高达18亿元之巨。大量投资者和券商损失惨重。
从啤酒花历年的经营情况来看,2000年到2002年三年达到了顶峰。其中2000年的净利润达到9357,2万元,相对1998年的2 784,7万元增长236%,正常营业利润由1998年的3900,2万元增长到2000年的13418,7万元,增长幅度为244%。到2001年增长幅度高达333,5%。主营业务收入到2000年达到61574,1万元,相比1998年增加213,3%。由此可见,2000年1月~2001年4月、2001年11月至2002年6月二次大幅拉升期间,其披露的公司经营状况和利润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表现出良好的增长业绩。但到2003年11月艾克拉木大量操纵啤酒花股票并畏罪潜逃的消息一出现,伴随股市价格的崩溃,当年的经营业绩也出现大幅下滑,净利润亏损到达121539万元,相比2000年下降13,98倍,利润总额亏损达到153352万元,相比2000年下降16,43倍。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啤酒花发展的历史中,规模增长都是以巨大的亏空为代价的,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建立起自身的造血机制,法人治理结构也并不完善,正因为如此,公司高层不断采取短期行为,操纵市场。违规经营,创造的巨额利润不过是些数字游戏。最终出现的巨大亏空,还得由国家和投资者买单。
三、启示与建议
股权再融资作为一种融资工具深受我国上市公司的偏爱,除了成本原因以外应该与再融资发行主体的融资动机有很大的关系。股权再融资对于上市公司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运用的好,能够发挥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促进上市公司业绩增长;如果被别有用心的操纵者利用。融资资金不能投入实体经济,将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消耗,正如啤酒
花案例中公司董事长自有资金不过6000万元,却用53亿元融资资金操纵啤酒花股价,最后造成18亿元巨资窟窿。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到两点启示:一是由政府主导不断推进我国股市再融资过程中市场监管工作在我国具有特殊的意义。作为新兴资本市场,在现有法律体制和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特征下,我国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将主要通过政府的监管政策加以维护;与此同时,我国资本市场又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经过10余年的建设,上市公司的数量及规模成倍增长,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有序高效的资本市场监管工作对顺利推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实现社会稳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第二,现有监管技术和相关监管制度亟待改善。从啤酒花有限公司通过再融资配合操纵股价的一系列操作中可以发现我国在监管上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股价操纵的方式错综复杂,难以辨别,而我国的监管技术系统却很落后,基本停留在经验基础之上;另外。对操纵者的处罚力度较轻,使一些上市公司、证券商和大户有机可乘。
为了对股价操纵行为进行有效控制,进一步提高市场监管效率和维护市场稳定,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建立甄别股价操纵的技术操作系统。目前,研究上市公司股价操纵行为最有效的检验手段是“事件研究法”,该方法通过估计上市公司的超额收益来判断其是否存在操纵行为,鉴于这种分析判断,股价操纵甄别系统建立的理论前提就是“事件分析法”,对市场交易的每一股价波动进行监控,分析在重大事件前提下和无重大信息前提下的股价波动特征。以及超额收益率和成交量的异常变化,作为重要的信息甄别依据。因此,开发与建立甄别股价操纵的技术操作系统,成为证券市场监管的必要技术前提。
2、引进与完善大股东和管理层交易报告制度。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法律规定大股东和管理层交易必须进行公示。其中,美国的《证券法》规定,与上市公司有关的公司融资主体执行官、公司董事和持股5%以上的公司股东必须向证券交易委会(SEC)提交有关交易情况的报告。台湾的证券法规也规定,公司董事、监事和其他高管以及拥有10%以上股权的股东,必须按月向证券监管部门申报其所持有的该公司证券的数量和买卖变动情况。并在媒体上公开披露。这些强制性公开信息披露规制措施,有利于控制再融资主体操纵市场。增强市场交易的公平性。
3、建立有效的证券违规惩戒机制。目前。国内对证券股价操纵的惩处,主要是股价操纵行为发生后的一种事后处置,按照我国《刑法》对操纵证券交易价格罪定罪的标准只是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股价操纵的法律成本之低,不能形成足够的震慑力。但是这种事后研究和认定不仅在法律的构成要件上非常困难,更为重要的是股票价格操纵行为已经发生,监管部门和司法机关即使及时准确的进行了处理,股票价格操纵对投资者和整个市场的危害已经形成。因此,除了加大证券违规惩戒力度外,还需要加强证券操纵事件的有效事前预防机制。建立有效违规惩戒机制,应该是事后处置机制和事前预防机制相结合。
2006年5月起,中国证监会根据新修订的《公司法》、《 证券法》,陆续颁布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对IPO、再融资的发行条件、程序和信息披露制度进行了修订,新股发行及再融资相继重新启动,新的发行制度在上市公司融资政策方面做了一些重大改革,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 融资条件拓宽
以往规定,公司发行股票,必须前三年盈利,若配股,近三年净资产收益率必须在6%以上,若增发和发行可转债,净资产收益率须达到10%。而新的融资政策规定“企业具有持续盈利能力,财务状况良好”,对于非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甚至没有盈利要求。
(二) 融资效率提高
以往规定,发行新股公司需经一年的辅导期,从股份公司成立之日起要求有三年持续经营记录,企业上报配股申报材料需间隔12个月,增发需间隔一个会计年度,企业从申报材料到发行所需时间较长且不确定,发行效率不高。新发行政策规定,发行人获得发行核准后,可在6个月内自行选择发行时机;对两次融资的时间间隔不再限制,可以更多地由股东大会决定;不再适用流通股股东分类表决程序,发行证券议案经出席股东大会股东所持表决权2/3以上通过即可生效。公司拥有更多的发行自主权,发行程序简化,大大提高了发行效率。
(三) 融资手段增加
以往规定,上市公司再融资只有增发、配股、发行可转债等三种方式。新融资政策规定,上市公司也可以采用非公开发行方式,发行的品种除股票外,还包括认股权证、期权、可转换债券等。
(四)发行价格市场约束增强
以往规定,上市公司配股或增发时可采用折价发行方式。新融资政策规定,上市公司增发时将采用平价或溢价增发的市场化定价原则,向不特定对象公开募集股份时,发行价格不低于公告招股意向书前二十个交易日股票均价或前一个交易日的均价,可转换公司债券的转股价格不低于市价,有利于保护现有股东利益。另外,增发将引入承销商代销方式和发行失败机制,发行难度增大,市场约束增强。
二、后股权分置时期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特点
进入后股权分置时期,随着融资政策的变化,上市公司融资行为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一)定向增发行为增加
由于我国新融资政策对非公开发行公司是否盈利没有要求,且非公开发行时战略投资者可以用资产或股权作价来购买增发的股票,因此,定向增发有利于引入新的战略投资者、注入新的优质资产、换股认购、收购兼并等活动,已受到越来越多上市公司的青睐。据统计,截至2006年7 月31 日,沪深市场共有114家公司公布定向增发计划,总增发股份为280.6104 亿股,预计募集资金总规模为1420.83648 亿元。
(二)发行证券目的多元化
原来企业发行证券的目的多数是直接用于本企业生产经营需要。随着支付手段的增加,全流通后,用于直接收购、间接收购、反收购等目的的证券发行会日益增多。一是上市公司的再融资除了要考虑融资成本外,还要防范被恶意收购。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对大股东定向增发增加其持股比例,以维持现有大股东的控股地位。二是上市公司通过对大股东的定向增发,可使得上市公司获取大股东优质资产,提高盈利水平,增强公司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而公司股价上升,进一步提高市场恶意收购的成本。三是上市公司可以定向增发方式实现整体上市,消除母子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避免同业竞争,实现内部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重组,减少集团内企业因相互竞争而带来的内耗,实现企业集约化。此外,定向增发还有利于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切实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
(三)可选择发行品种增加
股权分置改革后,随着我国证券市场有效性的逐步增强,股权融资成本在逐步加大,债务融资与股权融资的成本差距也在逐步缩小,优序融资理论的基础在逐步回归,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将有所改变,债权融资方式的比重将逐步加大,企业可选择的融资品种将丰富多彩。特别是附认股权债券,兼具债券和权证特点,既能取得固定收益,又有极强的投机性,既适合稳健的投资者,也适合风险偏好较高的投资者,必然会受到绩优蓝筹公司的广泛青睐。另外,权证市场在后股权分置时期会进一步扩大,尤其对于产品创新类公司,在融资前引入权证制度,不仅可以延缓市场的融资压力,投资者还可能因权证的上涨而盈利。
(四)注重对机构投资者沟通
随着发行门槛的降低,定向增发的增加,及机构投资者的壮大,机构投资者作为专业投资者在辨别公司投资价值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在资本市场的话语权将越来越大,对上市公司股东大会的影响也日益加强,上市公司越来越注重与机构投资者的沟通。上市公司与机构投资者在某种程度上形成利益同盟。
(五)注重发行时间、地点及中介机构选择
股权分置改革后,由于融资方式的市场化导致可能存在发行不成功的现象,投资者从原来脱离公司基本面的投机,变为不仅注重企业基本面,关注企业历史盈利和预期盈利,还关注公司盈利增长的真实性、股息率、现金流、财务结构等。市场将会存在“新股上市以后,不一定要上涨”的观念,发行失败的可能性增加,上市公司询价、定价、上市时机、地点的选择变得非常重要。拟发行公司或上市公司会更注意在主承销商、保荐人、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评估机构等中介机构的声誉、水平与发行成本之间的平衡,中介机构行为将受到市场的约束,越来越多的优质上市资源将利用国内资本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功能实现融资。
三、后股权分置时期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监管面临的挑战
在新的融资政策下,配股、全面增发等传统的融资方式逐步受到市场的冷落。相应的,定向增发、发行权证、可转换债券、附认股权债券等将纷纷进入上市公司再融资的视野。由此,上市公司在关联交易、会计核算、信息披露等方面都将产生一系列新问题,在以下方面对监管工作提出新的挑战:
(一)通过融资行为向关联方输送利益
上市公司向关联方,特别是控股股东增发股份,并用以收购关联方的资产,实质上是一种双重关联交易,可能在股票发行的“买与卖”两笔交易中,对中小股东造成双重侵害,也可能成为个别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或向关联方输送利益的新方式。上市公司的关联股东,特别是控股股东通过认购股份,进而实现资产 的动机无疑大大增加,
与此同时,上市公司通过定向增发的方式寻租,向非控股关联股东或潜在股东,如机构投资者输送利益也将防不胜防。
(二)回避融资过程中的信息披露义务
一是认购定向增发股票的股东回避披露详细情况。目前,定向增发政策与《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在披露股东信息方面存在一定的冲突。根据新颁布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上市公司在发生并购行为时,要详细披露收购方的股权结构、资产规模、资金实力等相关信息,而现行的《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对定向增发的条件规定较宽松,无需详细披露增发对象的有关情况。这就会造成一些公司利用定向增发大量持有上市公司股票而回避披露相关情况,中小投资者难以辨别特定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经营管理的影响。
二是权证持有人回避披露潜在持股比例。由于权证持有者行权与放弃行权,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且现行的信息披露规则未要求公司披露权证持有者潜在的持股比例,权证持有者在未行权时无信息披露义务,造成权证持有者一旦行权实际持股比例可能远远超过5%。
(三)回避要约收购义务
《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规定,若上市公司向某一对象定向增发,导致其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权超过30%,其承诺3年内不减持股份,经股东大会非关联股东表决通过,可免除其要约收购的义务。因此,上市公司可通过定向增发绕过要约收购及其相关的信息披露。另一方面,权证持有人因无及时披露可行权或拟行权股份的义务,也可能造成其行使持有的上市公司权证时,连同其原来持有的股票,合并持股比例可能超过要约收购要求。
(四)引发会计信息失真
上市公司发行权证时,由于权证作为可上市流通的金融衍生产品,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其市价呈现非常强的波动性,若将这种波动无限制地直接纳入会计核算体系中,会引起权证发行人财务报表数据的频繁变化。
另外,上市公司在进行换股认购时,由于目前会计核算上更多的是采用权益结合法,从而给利润操纵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在权益结合法下, 如果企业合并发生在年中或年末, 就会立刻增加合并当年的利润, 掩盖实施合并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不善, 粉饰其经营业绩。而且由于无需对合并另一方的净资产重新计价, 合并后, 通过出售另一方已增值但却未在账面上体现的资产, 即可瞬间实现收益, 从而夸大合并效益。在市场处于弱有效性的情况下, 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很难辨别不同的合并方法所产生的会计差异, 资金会流向这些有着较高会计收益的企业, 从而对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产生负面影响。
(五)通过操纵股价影响发行价格
在定向增发过程中,由于发行价格以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股价为依据,由此,可能使上市公司在定向增发前,以刻意隐藏利润、释放利空信息、联手庄家砸盘等手段打压股价,以便大幅度降低大股东持股成本,达到以低价格向关联股东定向发行股份目的。
此外,在权证发行及创设过程中,发行人或创设人也有可能单独或联手利用市场手段来操控权证的价格,以达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六)变相改变募集资金用途
一是募集资金额不确定造成变相使用资金。新的发行政策规定,企业发行融资在发审委审核半年内可自行选择发行上市时间,由此可能造成发行价格的不确定。另外,企业可根据股票认购情况决定是否启动“绿鞋”发行,造成发行数量的不确定。两种因素都会影响企业募集资金具体数量,造成企业在招股说明书中有关募集资金使用项目可能并不具体、详细,部分公司可能采用大项目“打包”的方式回避披露具体使用用途,在实际使用中可能存在变相改变募集资金用途,不利于监督。
二是募集资金去向及管理情况缺乏透明度。如上市公司向控股股东定向增发,或反过来,控股股东向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实现整体上市的过程中,存在筹集资金的去向和管理缺乏透明性的问题。
三是资产评估监管不严造成资金用途变相改变。部分公司利用募集资金收购相关资产时,由于缺乏独立的第三方来评估相关资产价值,可能造成上市公司高价购买低价或劣质资产,给交易蒙上不公允的色彩,募集资金被变相改变用途。
四、有关监管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管理
一是采用行业成本加成法,进一步规范关联交易定价制度。通过市场调研,针对不同行业的关联方交易,确定关联方交易价格的波动范围,限制关联方交易定价的自由度。二是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进行信息披露,要求上市公司对关联方交易的内容、定价方式以及关联交易对公司的影响作出真实、准确、完整的披露,充分发挥广大投资者与媒体的外部监督。三是进一步完善关联交易的内部决策制度,分类审批关联交易。为了有效地防范显失公允的关联方交易,可借鉴香港联交所的做法,按照交易总额和占上市公司有形资产净值的比率,将关联方交易分为三部分:对公司经营活动影响很小的关联方交易,豁免批准;对公司经营活动影响较大的关联方交易,由董事会批准;对公司经营活动有重大影响的关联方交易,则必须由股东大会批准。监管部门在对关联方交易进行审查时,主要审查关联方交易的价格是否合理,公告、披露的信息是否完整、及时,重大事项是否经过股东大会批准等。四是逐步引入股东派生诉讼制度、受益方担保制度等,进一步强化控股股东及其实际控制人的义务与责任。
(二)进一步加强募集资金使用管理
一是要求上市公司在招股说明书中详细披露各募集资金使用用途,包括各子项目构成,并规定子项目使用金额变动超过一定比例的情况视同募集资金用途改变情况。二是公司要与银行、保荐机构签定募集资金三方监管协议,为募集资金设立存储专户,定期披露本次募集资金使用效果,严格按照审批程序使用募集资金,对募集资金用途的变更,必须经股东大会表决通过并公开披露。同时,保荐机构应进一步加强对公司募集资金使用管理的定期检查,督促公司提高募集资金的使用效益。三是上市公司应当建立防范投资风险的制衡机制,提高独立决策能力,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完善上市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的论证分析。
(三)加强对衍生金融产品市场与股票市场的联动监管
国际项目融资本质上是项目融资结构与传统融资手段的结合,因而不同项目融资结构中所使用的具体融资方式也不相同。但在通常情况下,项目融资采用国际银团贷款方式筹集资金,这一方式宜于满足投资项目资金需求规模大、周期长的要求;在某些情况下,项目融资也可采用国际债券融资,特别是商业票据工具进行融资。为了叙述简便和统一,本节仅以银团贷款方式为典型,对国际项目融资中使用的主要法律文件作一简要介绍。
一、国际项目融资中的贷款协议
国际项目融资中使用的贷款协议与普通的银团贷款协议无实质区别,但由于项目融资贷款规模和贷款期间的原因,其贷款协议往往更趋于严密和复杂。在条款使用上,项目融资中的贷款协议具有以下特点:(1)贷款协议中通常设有分期提款条款,使借款人在按约有效使用贷款的条件下可按期提取项目贷款,以控制项目贷款风险;(2)贷款协议在约定事项中需规定资金用途条款,并要求借款入保证将贷款闲于约定的项目;(3)贷款协议在约定事项中需规定现金流量专项使用条款,并要求借款入保证将分配的现金流量用于规定用途;(4)贷款协议约定小:项中通常需规定或援引商业完工标准、试运营阶段的双方义务、完上验收的效果和违反商业完工标准的后果等内容;(5)贷款协议在约定事项和违约事件中通常对项目运营阶段的现金流量状况和债务清偿比率 加以约束;(6)贷款协议在约定事项中通常限制或禁止项日公司在项目融资之外另行借款或进行项目之外的长期投资;(7)贷款协议须与信托文件、联合承包合同、设备材料供应合同和长期购买合同相衔接,同时须约定可转让的信托账户,使得信托受托人可将约定的贷款部分支付于工程承包人和设备材料供应商,并将长期购买人支付形成的有效净现金流量用于偿还贷款本息。
国际项目融资中的贷款协议通常以项目公司借款人取得主体合法文件、营业合法文件和其他必要的信用保障文件为先决条件,这就是说,项目公司的有关法律文件应先于贷款协议而生效。在通常情况下,项目贷款协议将以项目公司取得以下有效文件为生效的先决条件:
(1)项目投资人签署的合资合同或股东协议;(2)项目公司的组织章程和细则;(3)项目所在国政府机构批准项目公司成立的文件;(4)项目所在国工商管理机构核发于项目公司的营业执照;(5)项目所在国政府机构批准或许可项目公司从事特定营业的文件或许可证;(6)项目所在国政府机构核发于项目公司为从事其营业所需的土地使用权文件;(7)项目公司已取得为签署和履行贷款协议所须得到的公司授权文件和政府批准文件;(8)由项目所在国政府签署的特许权协议或类似文件;(9)由联合承包人签署的工程承包合同;(10)由项目主办人或投资人签署的完工担保文件;(11)由设备材料供应商签署的长期供应合同;(12)由产品长期购买人签署的长期购买合同;(13)由项目公司签署的信托文件;(14)由保证人签署的担保合同或承诺文件;(15)由保险人承保的各种保险文件等等。由此可见,项目融资中贷款协议的生效足以一系列信用保障文件为基础的;实践中往往又将后者称为贷款协议的支持文件。
二、国际项目融资中的担保文件
国际项目融资中所使用的直接担保文件主要为项目资产担保协议、保证人提供的有限信用保证协议和由项目主办人或政府机构出具的安慰信,它们在法律上往往被作为项目贷款协议的附件。但由于项目融资的贷款偿还主要依赖寸:项目现金流量,而不是依赖于借款人本
身的信用和担保财产的价值(它们均不足以作为偿债保障),这就使得项目融资中的担保须追求某些特殊的目的。
项目融资中的项目资产担保协议形式上与一般的资产抵押和按揭文件无异,但在内容上则具有以下特点:(1)该担保协议要求项目公司以全部项目资产(包括未来建成的项目资产)作为担保,实现项目资产的”总担保化”,这在缺乏按揭制度的国家中通常须依意思自治原则作出详细的合同约定。(2)该担保协议通常要求在贷款人的债权得不到按约清偿时,使之可得到对项目资产的物权性权利(包括将其委托第三人经营的权利),而不是仅依其取得”强制性债权”,按照英美法学者的认识,项目资产作为担保品的价值是极小的(例如设有预计油气流量的输油管线),它根本不足以作为贷款偿还的保障,因此”项目的贷款人将更重视项目运营方已证实的能力而不是资产的价值,因为是运营方的能力而不是项目资产的价值决定了贷款是否能按时偿还”。(3)该担保协议须禁止项目公司将项目资产再行提供任何第三人设为担保,以保障项目贷款人享有优于其他债权人或追索权人的物权性权利,并在贷款协议被违反时,使贷款人可以合法地成为项目资产的指定接收人。(4)该担保协议需规定项目公司有责任办理和取得项目资产权利的一切法定手续,并有责任在项目资产建成后办理所在国法律要求的一切登记手续。(5)该担保协议通常指定由特定的代理机构或信托受托人负责对设为担保的项目资产进行监督和保护,并且须规定其担保权享有人为可以变动的银团贷款人。
项目融资中的信用保证协议在形式上与一般的保证文件亦无不同,但在保证协议的内容和目的上也具有自己的特点。首先,此类保证为仅具有附属担保意义的有限信用担保,它实际上是项目贷款信用保障机制的某种补充,因而确定有限担保额通常须首先明确有效净现金流量与应偿贷额之间的信用差额。其次,此类保证通常以担保某种具体的信用保障措施为直接目的,并且将在该信用保障措施发生违约时[(而非在借款人不能偿债时)实现该保证之债,其作罔具有复杂性,实践中经常使用的信用保证有现金流量缺额保证、建设或运营成本超支保证、其他特定的项目风险保证等。除上述担保形式外,在项目融资中还经常使用意向性担保。其典型形式为”安慰信(Letter of Comfort)”。它是由项目主办人或政府机构向贷款人出具的旨在提供特定信用性保证的葸向表示,其内容往往不限于承诺信用之债,还可能是追加投资承诺或者债务主体变更承诺。
由上可见,在项目融资中,财产担保和信用担保均仅具有补充手段和附属手段之意义,它们所起的作用与传统意义上的抵押与保证并不完全相同。事实上,在项目融资结构中,保障贷款偿还的主要手段并不足直接担保,而是被称为”间接担保”的信用保障手段。其中最主要的法律文件就是项目完工担保协议、现金流量缺额担保协议、设备与材料长期供应合同、项目产品长期购买合同、信托文件等,此外由项目所在国政府机构签署的特许文件和项目工程承包入签署的一系列保函也具有项目贷款信用保障作用。下面将公对其中几种重要的”间接担保”文件作一介绍。
三、政府特许文件
在国际项目融资中,项目所在国政府对项目的政策支持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某些项目(例如BOT)中,此种支持是融资成功所必不可少的。根据各国的实践,项目融资中的政府特许文件是指项目所在国政府机构向项目公司签署的对于拟建项目提供政策支持的法律文件的总称。此类文件可以采取国内行政文件方式,也可以采取特许权协议方式,这取决于项目所在国政府的接受程度和特许文件内容的要求。根据国际经济法理论的认识,特许权协
议如由项目所在国政府与外国法人签署,则具有国际经济法渊源的意义,它本质上既不同于国际协议,也不同于国内私法协议。在通常情况下,项目所在国政府不希望接受特许文件(包括行政文件)对其自身的约束,尤其不愿意接受合同性约束,因而项目投资人和国际贷款人通常首先要谋求项目所在国法律对拟建项目已经提供的支持,并仅将某些对于项目融资至关重要而又属于政府机构可依法批准的政策事项纳入特许文件的内容。我国目前关于境外项目融资的法规并未对此类文件加以确认,但在实践中已有使用。
概括地说,项目融资中的政府特许文件或支持文件通常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项目所在国政府机构批准或许可项目公司从事特许营业、资源开发的或授予其专营权的表示或承诺;在多数情况下,贷款人将要求政府机构的此项特许或承诺中包含有在偿债期间不再批准或许可第三方在同等地区内从事同等内容的竞争性营业的内容,以此来保障所预测的项目现金流量。(2)在实行计划价格管制的国家中,政府特许文件中通常须包含许可项目公司根据市场需求或者在优惠政策许可的范围内自由确定产品价格的内容,此亦为保障预测的项目现金流量所必需。(3)政府机构批准给予项目公司税收财政优惠的承诺,其中较为常见的包括一定年限的所得税减免、土地税费的优惠、地方附加税费的减免、允许项目资产加速折旧等等,此类优惠政策在项目信用风险较大的情况下往往为必需,以提高项目的有效净现金流量。(4)政府机构许可项目公司对其专营权或特许权可通过合同方式进行转让,以及对于该特许权届满后将对其依法续展的承诺。(5)政府机构对于项目公司和项目融资其他有关待遇的承诺。
(6)政府机构关于不修改特许权协议内容和排除立法变动影响的承诺,即所谓”稳定性条款”。
(7)法律适用与司法管辖条款。(8)除上述之外,政府特许文件通常还包含批准项目公司依法设立、许可项目公司进行核定之营业、批准拟建项目的投资计划、批准项目公司拟进行的项目融资、核准项目公司还贷资金的兑汇等内容;在多数国家中,此类批准或许可内容可以通过批准文件、营业执照、许可证件等法定文件来实现。
政府特许文件在项目融资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在采取 BOT或类似方式的项目融资中,其作用尤其重要。从国际融资的实践来看,BOT类型的项目融资中,政府特许文件的核心内容往往采取特许权协议形式,其内容中不仅包含有政府机构对于项目公司特许权的承诺、对于项目公司定价权的许可、对于项目公司税收财政优惠的批准,而且还包含有项目投资人将项目资产按一定期限交还于政府机构的对等承诺,其内容较为复杂。
四、项目完工担保协议
项目完工担保协议是指完工担保人(通常由项目主办人或投资人担任)向国际贷款人就拟建项目可以按照约定的工期、约定的成本和约定的商业完工标准实现完工和正式运营提供完全信用保证的协议;依此保证,在拟建项目不能按约定的工期和成本实现商业完工标准时,完工担保人将负有支付赔偿金、追加项目股权投资和提前偿还项目贷款的责任。项目完工担保协议不同于传统的信用保证协议,它是国际项目融资信用保障机制中重要的一环。其基本特点在于:(1)项目完工担保是对拟建项目将按照约定的工期和成本实现商业完工提供保证,而非对借款人按期还贷提供保证;也就是说,引起完工担保人保证责任的事实仅为协议所限定的项目拖期、成本超支、不能按商业完工标准正式运营(包括不符合标准及项目停建)等违约事件,它是一种特定事实保证。(2)违反项目完工担保所引起的责任具有复杂的构成;根据违约后果的不同,完工担保人将按约负有支付违约赔偿,追加对项目公司的股权投资,增加对项目公司提供从属性贷款支持,直至提前独立偿还国际贷款(例如在项目停建的情况下)等责任,这显然也不同于一般的信用保证。(3)项目完工担保可以是一种全额信用保证,在违反项目完工担保的情况下,国际贷款人可以对已经投入的全部贷款损失具有完全追索权;这就是说,只有在建设项目实现了商业完工标准而正式运营后,国际贷款人才对贷款担保人具有有限追索权,才发生项目贷款的有限担保责任或无担保责任问题。(4)项目完工担保不仅须采取信用保证协议形式,而且通常要求完工担保人向指定的银行机构存入担保存款,提供以国际贷款人为受益人的备用信用证或者保函;在发生违反项目完工担保的事件时,国际贷款人可按约要求以该信用额补足超支或用于填补损失。(5)项目完工担保人通常由项目主办入或项目投资人担任(也可以由项目工程总承包人担任),但此项完工担保与项目工程担保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在通常情况下,完工担保人在项目工程发包时亦要求设计承包人、建设工程承包人、设备安装调试承包人和项目运营管理入提供相应的完工担保,以分散其完工担保风险。
项目完工担保协议的主要内容通常包括:(1)完工担保人,该条款不仅须明确全体完工担保人的主体特征,而且须明确各担保人的连带责任或个别责任性质。(2)先决条件,该条款通常须明确对完工担保协议具有支持和基础意义的法律文件,特别是有效签发的备用信用证或完工担保存款文件。(3)完工期限条款,该条款须明确建设项目为实现商业完工所需的工程完工期限、试运营期限、验收程序和正式运营期限等。(4)完工成本条款,该条款须明确建设项目按期实现商业完工标准时所需的成本限额,包括建设工程期间成本、设备安装期间成本、试运营期间成本等。(5)商业完工标准,该条款须对商业完工加以定义性规定,主要须明确项目运营的具体生产技术指标(包括单位生产量的能耗、原材料消耗、劳动力消耗等),项目产品的质量指标,项目产品的单位产出量指标,项目在开始试运营后的一定期间内稳定生产的指标等。(6)试运营与验收条款,该条款须详细列举试运营程序与管理、试运营期间、试运营争议解决、验收机构、验收程序、验收文件等。(7)完工担保范围与数额,该条款须明确完工担保人承担的担保责任范围、在不同时期的担保责任限额、是否为完全追索权担保等。(8)违反完工担保的义务,该条款须明确完工担保人在发生项目拖期、成本超支或不符合商业完工标准等事件时所应承担的基本义务;并应明确规定完工担保人负担追加投资、支付赔偿金、增加成本超支贷款、提前偿还贷款等责任的具体程序。(9)违约事件,该条款须对不同程度的违反担保事件加以定义性规定,并须对违约事件的其他救济手段(特别是贷款人提前解约权)加以规定,在许多情况下,贷款人还要求明确累加救济手段。(10)担保存款条款,该条款须明确完工担保人担保存款的数额、指定银行、担保存款提取条件、备用信用证的签发和交付等事项。
在项目主办人或投资人提供完工担保的情况下,该完工担保人通常要求工程承包人及与之关联的工程金融保险机构对商业完工中的可分割内容提供部分性担保,例如工程设计完工担保、工程建设完工担保、设备安装完工担保等等;此种担保通常被纳入工程承包合同内容,并且通常表现为违反完工的索赔条款和押金条款。这一作法可以有效地分散商业完工担保风险,故为国际项目融资实践所广泛接受。商业完工担保人在要求工程承包人提供部分性担保时,往往按照合同的约定也要求部分性担保人交纳投标押金、履约保证金、预付款保证金等,以确保承包合同的履行。当然,项目完工担保人不可能以此来完全免除其信用担保责任。
五、原材料与能源长期供应协议
原材料与能源长期供应协议是根据项目融资结构的要求,由项目公司与原材料供应商和能源供应商签署的旨在稳定项目生产运营成本,分散原材料供应与能源供应价格变动风险的长期供应协议。其典型形式是国际项目融资中普遍采用的”或供货或付款协议(Supply or
Pay Contract)”。或供货或付款协议具有以下特点:(1)它是一种长期供应协议,供货方依照协议所承担的持续性供应义务和责任至少不应短于项目贷款的还款期间,这与一般的供货协议有所不同;(2)该供应协议以保障项目运营所需原材料或能源的稳定供应为主旨,协议中须含有旨在稳定原材料和能源供应量和供应价格(通常包括最高限价)的条款;(3)该供应协议令供应方负担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即在其所供应的原材料或能源的市场价格发生波动时,供应方仍须严格按照约定的供应量和供应价格履行供货义务,否则须向项目公司补偿支付其另行购买原材料或能源所需的价格差额;(4)该供应协议通常亦为第三人设定义务,根据项目融资结构的要求,对于原材料供应商或能源供应商的价款支付,通常由信托受托人代为履行,以保障项目贷款的正常使用。
应当说明的是,在国际项目融资中,原材料与能源长期供应协议的使用受到市场条件的限制,在原材料与能源供应市场供不应求的情况下,签署此类协议具有一定的难度。在项目融资确需此项安排时,项目主办人或投资人应在项目融资准备阶段即及早与供应商协商达成协议意向,在原材料与能源供应价格上可以采取适当的稳定高价政策或者采取最高限价条件下的价格波动条款,以此增强长期供应协议对供应商的吸引力。当然,拟建项目的实际现金流量或经济强度是决定这一信用保障手段得以奏效的基础。
原材料与能源长期供应协议的实质性内容通常包括以下一些:(1)有效期限条款,该条款须明确供应商承担长期供应责任的有效期限,该期限通常不短于项目融资的贷款偿还期;(2)供应数量条款,该条款须规定供应商在项目生产运营的每一周期所应当定期供应的原材料或能源之数量,这是保障项目稳定持续运营的基础;(3)供货质量条款,该条款须明确供应商按约提供的原材料或能源的质量标准,质检办法和违约救济;(4)交货方式与时间,该条款须明确供应商务,该条款令产品购买人承担绝对付款义务,即买方无论提货与否均须按约向指定当事人支付购货价款;(3)不可抗力条款,该条款主要规定可引起协议终止履行的特殊事件及其处理,但项目贷款银行通常拒绝采用内容广泛的不可抗力,以尽可能排除购买方免除基本义务的情况;(4)价款支付,该条款通常要求购买方定期将购货价款或其中的指定部分支付于信托受托人,以确保贷款的偿还;(5)合同权益转让,该条款中须明确该销售协议中的合同权利可以进行抵押、提保或转让,明确该项合同权利的抵押或转让无须再得到购买方的另行同意,明确贷款银行对于该项抵押、担保或转让具有优先权,明确项目公司在向任何第三人抵押、提保或转让前,须征得贷款银行同意等内容。在实践中,或提货或付款协议的购买方往往即为项目投资人或主办人自身,其主要作用是某种项目产品购买担保,然后再由其将项目产品批售于其他商业当事人。
(二)提货即付款协议
提货即付款协议(Take and Pay Contract)是由项目公司与项目产品购买人签署的使买方在提货取得项目产品条件下即应负担付款义务的项目产品长期销售协议。它也是国际项目融资中被广泛采用的协议形式。提货即付款协议在本质上与”或提货或付款协议”具有共同的作用,但又具有其自身的特点:(1)该产品销售协议具有长期性,这与或提货或付款协议相同;(2)该产品销售协议令购买人承担有条件的付款义务,即只要在项目公司可以按约履行供货义务的条件下,购买人即应受领所供应的货物并应按约付款,这不同于或提货或付款协议;(3)由于提货即付款协议对融资项目所提供的信用保障作用弱于或提货或付款协议,贷款银行要求在采用此类协议的同时,附加使用现金流量缺额担保协议;(4)该产品销售协议也以稳定项目产品的销售量和销售价格为主旨,但此项保障以项目公司可以按要求定期生产
出一定量的项目产品并使之处于可交付状态为条件,因而在采用此类协议的同时,往往还需配合使用有关项目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的其他信用保障手段。
提货即付款协议的条款内容与”或提货或付款协议”大体相同,仅对于销售价格和购买人基本义务的规定有所不同。在通常情况下,提货即付款协议的价格条款也须明确项目产品的销售单价、定价公式和价格调整方法,但其中不含有令购买人无条件定期支付保底价款的内容,购买人支付约定价款以项目公司可以按约供货为前提;此类协议的基本义务条款也仅令购买人负担在得到约定供货条件下的提货付款义务,依此条款,购买人仅分担项目产品的市场价格变动风险,而不负担其他含义的项目风险,这与传统意义上的长期销售合同已十分类似。
七、现金流量缺额担保协议
现金流量缺额担保协议是指担保人(通常由项目主办人或投资人担任)向国际贷款人就建设项目的正常运营将可产生还贷所需的净现金流量以及就项目正常运营的生产经营成本不超过预定标准所提供的持续性有限信用(缺额)保证。依此项保证,在建设项目正式运营后,如果由其产生的可还贷净现金流量不足以,清偿项目贷款或者项目运营的成本费用超过了贷款协议所允许的限额时,担保人有责任以连带清偿贷款、追加项目股权投资和向项目公司提供额外贷款的方式补充该现金流量缺额或成本费用超支额。现金流量缺额担保又称为资金缺额担保,是国际项目融资中被普遍采用的一种重要的信用保障手段,它与项目完工担保具有类似的特点与作用,但其效力持续于贷款偿还的整个期间。
现金流量缺额担保的基本特征在于:(1)其担保人通常由项目主办入或项目投资人担任,该担保协议之签署一般作为贷款协议生效的先决条件;(2)该项担保是一种持续性担保,其有效期持续于项目运营的整个期间,其担保责任额可依还贷期间的进行而递减,这不同十完上担保;(3)该项担保是一种有限责任担保,担保人仅对现金流量缺额承担信用责任,该缺额可以是因项目运营现金流量不足而形成的还贷缺额,也可以是因项目运营成本超支而形成的还贷缺额,这也不同于完工担保;(4)其担保责任形式具有复杂的构成,担保人对于现金流量缺额或资金缺额应按照协议负担有限清偿责任、追加项目股权投资责任或者向项目公司额外提供无担保贷款等,这也不同于一般的信用保证;(5)现金流量缺额担保不仅要求以信用协议方式做成,而且要求担保人向指定银行机构存入约定信用额的担保资金(留置基金),或者由担保人提供以贷款银行为受益人的等额备用信用证,这与完工担保相同。
现金流量缺额担保协议的主要内容通常包括:(1)担保人条款,该条款须明确担保人的名称和主体特征,在有多个担保人的情况下,还须明确各担保人的责任形式和性质;(2)项目现金流量指标,该条款须明确项目在正式运营阶段每一周期的现金流量总额、可用于还贷的净现金流量额和最低现金流量额标准;(3)项目运营成本与费用指标,该条款须明确项目在正式运营阶段的最高成本费用限额及其构成,在正常运营情况下,项目运营成本通常应包括生产经营成本、维修与大修费用、更新改造投资费用、营业税费、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
(4)担保信用额,该条款应当根据可能产生的现金流量缺额或资金缺额确定担保人负担的备用担保额及其计算方法,这通常是按项目现金流量总额的一定比例计算;(5)违约事件及违反担保的责任,该条款须对造成现金流量缺额的各种情况加以定义,并应当明确不同违约事件的后果,这主要为担保清偿贷款、追加项目股权投资、向项目公司提供贷款、允许权利人动用担保留置金等责任;(6)担保金条款,该条款须明确担保人存入担保金的方式、存款银
关键词:农业价值链,内部融资,监管机制
农业价值链融资是将价值链与融资体系结合起来,农业价值链的内部融资就是把农户、农经站、农业企业三方面结合到融资体系当中,三者间资金的正常融通是解决融资难的重要途径之一。因而,能否有效地对融通资金进行监管对于内部融资是否平稳运行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分析农业企业对于融通对象的选择要求以及监管模式在内部融资当中起到的作用,本文将以江苏某蚕桑制品有限公司为例,阐述其监管理念与方式。
一、农业价值链融资模式分析:链内融资与链外融资
农业价值链融资是一种以信用为基础、产品为保障的融资方式。它表现为两种模式:价值链的外部融资和内部融资。价值链的外部融资是从价值链的整体角度出发,链外机构如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性机构有时还存在政府机构的参与对于整个农业价值链上的一个或者多个参与者进行融资(一般以现金的方式)。如农村信用社向农民提供的小额信贷就属于链外融资。
链内融资是指农业价值链上的参与者代替了链外的融资机构,对其上游或者下游单位不仅提供资金援助,同时还包含技术支持等方面的帮助。同时这种资金的融通并不是以现金的方式进行结算,而是采取赊销、租赁等方式。如加工商预付一部分的资金给农民,待产品结算时再交付剩余资金就属于链外融资。一般来说,农业价值链上主要有四个参与者,投入供应商、农民、加工商与销售商。
二、链内融资平稳运行条件分析:监管模式
(一)链内融资监管的必要性分析
链内融资监管的必要性基于链内融资的重要性。链内融资主要特点在于价值链上的参与者完全涵盖了包括生产、销售、融资等在内的各个环节,信息得到充分的交流,链上各个参与者之间互相关联交易程度提高。所以说链内融资是农业价值链上不可忽视的重要的融资方式之一。
1.从农户的角度:一方面,农业价值链内部融资最基本的作用在于帮助农户得到初始资金,解决农户因为所缺资金量较少而产生的贷款难的问题。链内融资基于农户实情,能够解决这一基本的问题。另一方面,农户的产量取决于农业企业的需求。在信息不能充分对称的情况下,农户无法把握产品量的大小,直接或间接地给农户造成了损失。而农业价值链的内部融资将农户产品的供应与农业企业的需求相衔接,减轻农户的压力,减少农户的损失。再者,农户可以通过进行内部融资对农业企业要求相关的技术支持,尤其在出现虫害等农户自身无法解决的情况后,企业的技术支持不仅能够帮助农户克服困难,而且还能保证企业的货源充足。同时农业企业相关养殖技术的扶持又能使得农户更加贴近市场,获得最大收益。最后,农户最大的风险在于款项的难以收回,价值链的内部融资最大程度地避免了这一问题的出现,减少了农户的风险。
2.从企业的角度:一方面,农业价值链内部融资含有企业对于农户的技术支持,这种帮助不仅于农户有助,也可以帮助企业提高源产品的质量。同时,农业企业基于对市场需求的把握,通过对农户技术援助使产品向市场偏好性强的产品靠拢。另一方面,在企业面临资金流通问题时,链内融资比如赊销、租赁会使企业暂时摆脱困境等待资金回笼。最后,农业价值链的内部融资将链上的各个参与者的利益结合到一起,加强了下游农业企业的影响力。企业信用度相应增加,扩大了市场。
由此可见,链内融资有助于农户和企业的共同发展,在农业价值链融资当中占较大比重。为了农业价值链融资能够平稳运行,链内融资的有效监管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链内融资监管模式
1.筛选融资对象的标准。融资对象的选择是价值链内部融资监管的第一步,以信用为主,效益为辅,进行信用评级。正常农业价值链上游企业融资对象一般分为农经站、大型养殖场与农业企业自身子公司三种。对于三种不同的对象的筛选标准是不同的。(1)农经站一般是乡镇机构专门成立的用于对本村或本乡农业散户进行集约化管理的部门。农户生产产品交至农经站再由农经站统一与企业签订订单,企业作为投入供应商向农户提供的化肥、种子等资助也是通过农经站来实现的。同时,在企业流动资金套牢而又急需原材料的情况下,作为集合本村或本乡资源的农经站也是企业最佳选择之一。农经站作为融资对象对于企业是有保障的选择。(2)大型养殖场承包模式一般为私人承包,对于长期合作且信用良好的客户,企业可以选择与其进行深入合作,融资活动的限制对其应该较小。若是首次合作对象或者是长期客户但存在过违约等情况时,应谨慎对待双方的融资活动,以防出现损失。同时也要注意该养殖场的产出效益问题。(3)许多农业企业会选择通过设立自己的子公司(或养殖场)降低成本或者防止市场需求较大而原材料不足的情况。这种价值链内部融资实际上是企业内部资金的融通,也是一种比较稳妥的方式。
2.监控借款人表现的方式。在对融资对象进行审核通过后,监控融资人表现的方式就值得关注。(1)企业对于农经站的融资主要体现在对于农户技术支持方面,资金较少。农经站作为枢纽,企业和农经站签订合同,通过农经站向农户提供包括提供优质量的种子、化肥、防虫农药等方面。企业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委派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和实地考察,了解农户种植或饲养情况,农经站中期出示本乡或村养殖规模和预计产量报告书,方便企业对于整体的把握。(2)企业对于大型养殖户的融资既有资金的融通,又有技术的支持。第一,企业在资金借款时与融资人签订包含阶段性目标的合同,企业定期或不定期地核查融资人是否完成合约规定内容,了解生产状况。第二,企业定期对融资人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了解资金流向。第三,企业和融资人进行产品技术交流,创新发展,了解技术程度。通过三方面的监管,清楚大型养殖户的还款能力。(3)农业企业对其子公司融通的资金监控较易把握,也可采取分析其财务报表等方式。
3.监控合同的有效执行。通过对借款人表现方式的有效监控,合同的有效执行就得到了保障。(1)企业与散户的合作主要依靠于农经站,因而企业对于与农户签订合同的监控就是对于和农经站签订合同的监控。由于农经站是政府部门,企业与其合作后违约风险较低。企业将资助农户的种子、化肥等换算成借款的形式在合同中给出,在交货时将借款从货款中抵扣即可。(2)农业企业与大型养殖户的合同监控一般分两种情况考虑。第一种,当大型养殖户生产原材料是专供本企业消费时,一般采用以货抵债。同时企业会及时了解借款人的财务情况,包括对其财务报表的分析、重大资金运作事项的了解等。第二种,当大型养殖户存在与其他企业有着其他类型的合作时,一般采用部分以货抵债,另一部分现金结算。企业仍需及时了解养殖户的财务状况以及近期重大资金运作事项。对于现金结算部分,企业应在合同规定日期前一个星期提前通知养殖户,根据养殖户当时情况选择保留或改变合同原定方式。(3)农业企业对其子公司的合同执行较易把握。
三、江苏某蚕桑制品有限公司的案例分析
农业价值链内部融资的方式是解决农业融资难的重要途径。农业价值链内部融资的有效监管是实现链内融资的保障。为了进一步地分析链内融资的监管方式以及实际效用,本文以江苏某蚕桑制品有限公司为例,基于链内融资的基本方式分析监管方式。
(一)以农户为融资对象的监管
该蚕桑制品企业与农经站进行合作,通过农经站集中向农户提供生产初期农户所需要的蚕苗、桑树种子、化肥等生产初期必需品,同时后期持续的向农户提供技术支持,企业委派技术人员不定期上门指导。该企业通过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实地考察获得该地区农户养殖的具体信息。企业核算初期投入资金,农户以货抵债。这种方式一方面帮助农户获得初始资金,另一方面提高产品质量。
(二)以大型养殖户为融资对象的监管
该蚕桑制品企业上游企业为几家缫丝厂。上游缫丝厂由于自身的规模有限,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资金短缺的情况。该蚕桑制品企业作为该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一方面将自身搜集的原材料———蚕茧借出一部分给缫丝厂,另一方面给予资金的借贷,帮助缫丝厂渡过难关。同时,该企业与缫丝厂进行技术交流,一则促进技术的共同发展,再则了解缫丝厂的养殖规模。在借出资金的同时,该企业还要求缫丝厂在较大资金支出时予以通知,了解缫丝厂资金流向,确保借出资金的收回。
(三)以其下子公司为融资对象的监管
该企业开办了多个子公司,在子公司需要资金时,母公司会为其分配一部分的资金,在无法满足时会由母公司为其贷款,以满足其资金需求。在其他子公司出现大量资金盈余时,一部分留存以满足日后规模的扩大,剩余部分就由母公司统筹管理。该企业的存在提升了资金的利用效率,同时降低了整体资金的借贷成本。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下游企业的视角,对江苏某蚕桑制品有限公司内部融资方式及其监管手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有效的价值链内融资的监管不仅保障企业资金能够及时收回,另一方面,通过特殊的监管方式保证质量的要求,符合更高层次消费者的需要。从而企业的影响力加强,扩大了市场份额。然而,在内部融资监管的过程中由于主体太分散,监管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由于农户数量太多过于分散,农民基本文化程度不高,农经站管理较为困难,某些农户的违约问题难以发现或者发现但是难以解决。又比如某些大型养殖户提交虚假财务报表,企业借出款项难以收回。这表明,企业的监管机制存在问题,急需完善。
第一,针对农户太散难以管理的情况,企业可以通过成立自己的收购中心辅助农经站活动。收购中心的主要工作是对原材料按品质进行分类,对每个地区农经站按农民履约情况进行信用评级。次年按照信用等级进行种子、农药等基础产品的援助。
第二,针对大型养殖户由于信用问题出现的难以监控的情况,企业一则可以以入股的形式拉拢大型养殖户,将养殖户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其次,企业在借贷资金或是赊销原材料之前需与养殖户签订详细合同以维护自身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张庆亮.农业价值链融资:解决农业融资难的新探索[J].财贸研究,2014,(5):39-45.
[2]王刚贞.基于农户视角的价值链融资模式研究——以上海某生猪养殖公司为例[J].财贸研究,2015,(2):27-34.
[3]周雨淑.农业价值链内部融资对解决农户贷款问题的优势——基于交易成本视角[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4,(7):94-97.
摘要:基于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及监管现状,文章对行业的监管制度进行研究分析。文章首先借鉴国外实践,探讨了我国对融资租赁业实施监管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文章重点对监管目标、监管指标及监管手段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鼓励融资租赁业发展的同时,应实现内外融资租赁公司的统一监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健全退出机制,引导行业回归融资租赁特色,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关键词:融资租赁;监管制度;监管手段;风险防范
一、 中国融资租赁业发展与监管概述
1. 中国融资租赁业发展概述。自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首家融资租赁公司成立至今,已有三十多年。最初,融资租赁作为一种引入外资的方式,在我国得以快速发展。然而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由于我国信用体系缺失、监管不到位以及经济环境等问题引发了租赁公司的大量坏账,导致整个行业迅速跌至谷底。随着我国加入WTO,融资租赁成为第一批对外资放开的领域并重新允许商业银行涉足融资租赁,使得我国的融资租赁业再次进入快速发展通道。截至2015年6月底,全国注册的各类融资租赁公司已突破2 900家,其中金融租赁公司39家,内资试点租赁公司191家,外资租赁公司约2 700家。从机构数目看,与2014年底相比,新增了约1 000家,平均每天新增5家。从注册资本看,全国融资租赁公司注册资本已达9 600亿元人民币,与2014年底的5 800亿元相比,仅半年就增长了65%,远远高于我国同期GDP的增幅。
在行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各地区融资租赁业的发展水平严重不平衡。据商务部数据显示,我国的融资租赁企业大多数设立在沿海发达省份,排名前8位省份的融资租赁企业总数占全国的比重约90%;从全球来看,我国已经超越日本、德国,形成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融资租赁市场。但是据世界租赁年报统计,我国融资租赁渗透率仅维持在3%的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经济15%~30%的平均水平,除去售后回租业务,我国融资租赁渗透率的实际仅为1%。可以看出,我国的融资租赁业整体发展水平还比较低。
2. 关于我国融资租赁业监管的思考。目前,我国的融资租赁业存在两种监管体系,一个是金融租赁公司监管体系,主要负责对具有银行背景的金融租赁公司实施监管;另一个则是融资租赁公司监管体系(包含外资投资融资租赁公司和内资试点融资租赁公司),其中内资试点融资租赁公司须经由商务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审批。我国融资租赁业的总体特征是“一个市场、两套监管体系、三种企业准入”。
金融租赁公司主要由银监会按照金融机构的标准进行监管,其准入门槛、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监管指标和信息披露等方面在《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有明确的要求。而对于商务部监管的内资、外资融资租赁公司而言,早期的监管制度在准入方面有硬性规定,缺乏有效的事中事后监管的手段,当时的监管指标仅有杠杆倍数。在外资融资租赁公司的准入方面,其审批权限下放至省级商务主管部门,较低的准入门槛以及事中、事后监管的缺失,造成了近年来外资租赁公司成立数目剧增,但实际开工率不足两成。在实际运营过程中,一些外资租赁公司利用外债额度,充当了“热钱”进入国内的通道,并未开展真实的融资租赁业务,也催生了融资租赁公司的壳资源被大量交易的乱象。
2013年,商务部正式出台了《融资租赁企业监督管理办法》(简称《管理办法》),针对融资租赁公司有审批、无监管的现象进行了规范。一方面,针对我国外资融资租赁公司数目剧增的情况,《管理办法》对融资租赁公司境外投资者的资质进行了相关规定,对外资租赁公司作为境外资金的流入通道,形成一定的控制;另一方面,针对我国融资租赁公司以“售后回租”名义开展了大量“类信贷”业务的情况也进行了限制,《管理办法》强调融资租赁业务必须与租赁物相结合,并明确了标的物范围。这些措施均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监管部门对资融资租赁公司的业务监督,体现出一定的租赁特色。
总体来说,我国金融租赁公司监管比较严格,但对于数目逾90%的融资租赁公司,尤其是外资融资租赁公司,监管部门没有取得应有的监管效果。因此,本文对于融资租赁业监管制度的探讨主要集中于商务部审批的融资租赁公司,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对监管的必要性、监管原则、准入退出机制及监管指标等方面进行研究,并提出政策建议。
二、 关于我国融资租赁业监管的必要性探讨
1. 国外融资租赁业监管的基本实践。在租赁市场比较成熟的国家,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德国等,没有对从事融资租赁业务的机构实施专门监管。而在一些新兴的租赁市场中,监管与否及监管的方式也存在较大差异。以印度为例,中央銀行将可以向公众吸收存款的融资租赁公司视为非银金融机构,并对这类租赁公司实施谨慎监管原则,相类似的还有孟加拉和斯里兰卡,也是将融资租赁公司界定为非银金融机构,由中央银行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监管;在中国香港,出租人包括租赁公司或其他类型公司在内,不需要申请任何许可,就可从事融资租赁业务;在韩国,财政部负责对融资租赁公司实施监管,且较为严格。因此,从世界范围来看,对于本国的融资租赁业是否实施监管没有统一定论,既有实施监管的国家,也有不实施监管的国家。
对融资租赁业务实施监理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融资租赁是一种金融产品,且各种金融服务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第二,如果允许租赁公司通过对公众吸收存款的方式来获得资金时,保护公众存款人存款安全尤为重要。当一国实施外汇管制时,融资租赁公司只有得到许可,才能使用外汇资源。由于金融业对一国经济稳定与社会安全有着显著的影响,所以对从事融资租赁业务的租赁机构的进行监管是必要的。同时,通过监管,可以提高租赁公司的信用程度,利于租赁公司以负债的形式进行资金筹集,便于公司业务的开展。
但是,实施监管通常意味着具有较高的准入条件,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会进行一定的监督和干预,从而降低了那些达不到这一条件,或不想达到这一条件的投资人进入这一领域的可能性。这一方面,降低了我国融资租赁市场的多样性,无法进一步地发挥融资租赁的多种特性;另一方面,较高的准入条件会导致租赁机构只倾向于做大单交易,无法实现运用融资租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目的。
2. 我国金融监管逻辑与融资租赁业监管的相关性。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我国对于金融市场的管理和引导,主要是通过监管主体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来实现的,而这些金融机构也都是专营某个种类的金融产品和业务。
对于融资租赁这一金融产品而言,其一部分是由金融租赁公司来运营,另一部分则由属于金融机构之外的融资租赁公司来经营。在我国,金融租赁公司由银监会进行监管,根据我国的金融监管、金融机构、金融产品的相互关系,这些融资租赁公司应该受到一定程度的监管。根据当前的监管现状,商务部作为融资租赁公司的主管单位是有必要的。
3. 增设主管部门对行业发展的积极意义。商务部作为融资租赁企业的主管部门,也便于协调融资租赁业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主管部门的政策规定的冲突。例如,我国近年来的“营改增”问题,市场上95%的企业在“营改增”的过程中税收降低,但是融资租赁企业的实际的税负上升。另一个例子则出现在交通运输领域,从事运输物流业务的企业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引进车辆,但是由于设备产权归属的原因无法获取营运证。这些问题如果不能通过高级别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得以解决,对我国融资租赁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因此增设行业主管部门对行业发展的意义重大。
三、 我国融资租赁业监管的目标
1. 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回归融资租赁本业。据商务部与银行业协会租赁委员会的资料显示,我国无论是受到严格监管的金融租赁公司,还是监管相对放松的融资租赁公司,其所开展的业务中售后回租的业务占比较高,达75%。售后回租业务是一种纯资金业务,其特点是承租人将自有设备出售给融资租赁公司,再从出租人处获取设备的出让资金,同时按期向融资租赁公司支付租金。这种交易模式并不涉及新设备的购买,与银行的抵押贷款具有更高的相似度,实质上仅是一种纯资金的业务,出租人难以控制资金的实际流向,使得整个行业的发展出现偏颇。此外,部分地区对于融资租赁企业的设立有各种补贴,大量空壳公司的出现导致了大量的政策和补贴套利,造成了国家资源的浪费。
因此,行业的主管部门一方面需要通过相关制度引导企业回归融资租赁的本业,以体现融资租赁的特色,并且有步骤地清退不合格企业;另一方面,主管部门应积极地为企业创造体现融资租赁特色的制度环境、推进租赁物的登记制度、设置合理监管指标、从事前监管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
2. 充分发挥融资租赁业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当前,我的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显著特征之一就是经济增速放缓,从10%左右的高速增长时代步入7.5%左右的中高速时代。经济增速的下滑,必然会引起实体经济中投资需求的下降,因此对于整个国家而言,如何运用好有限的投资需求来提振我国的实体经济则显得尤为重要。融资租赁作为一种直接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金融工具,可以引导金融资本精准进入实体经济,有效地把握住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得投资继续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融资租赁业务在我国仍然拥有巨大的发掘潜力,与国外的租赁发达市场渗透率动辄15%~30%相比,我国的这一数据仅维持在3%左右。可见,我国整个融资租赁行业仍有较大的业务增长空间。我国存在一定程度的金融抑制问题,中小企业在我国现有的金融体系中处于融资弱势地位。此外,在传统的信贷产品的基础上,融资租赁对中小企业投放的决策模型引入资产管理手段和企业的成长性空间,弥补了中小企业在传统征信指标的不足。这一新型的投资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另外,促进发展融资租赁,也是我国实体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对生产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和替换的需求。融资租赁不仅可以盘活企业的存量资产,降低设备的空置率,还可以促进我国的装备制造业走出去,从而可以更好地支持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
3. 防范“影子银行”风险。根据国际上对于“影子银行”的定义,我国商务部审批设立的融资租赁企业均属于“影子银行”范畴。大量的纯资金业务游离于国家的金融监管之外,无疑会影响金融市场的调控效果。同时,由于租赁企业不具备与银行同等的资金业务运营的能力,势必会给出租人、承租人带来远大于银行的资金风险,从而给所涉及的行业造成经营风险。并且,由于我国租赁企业的资金来源单一,绝大多数来源于银行信贷,租赁公司的坏账增多势必也会传导至我国的金融系统内部。根据国务院2013年107号文的精神,融资租赁公司等非金融机构要严格界定业务范围,融资租赁公司要依托适宜的租赁物开展业务,不得转借银行贷款和相应资产。因此,防范融资租赁可能引起的“影子银行”风险也是我国对该行业监管的目标。
四、 對我国融资租赁业监管制度的建议
1. 秉持适度监管原则。总体来说,我国对融资租赁业的监管程度,应符合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过于严格,则会制约该行业的正常发展,降低了融资租赁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情况下,更应当积极发挥融资租赁的逆周期作用;监管过于松弛,则会给行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难以把控行业的发展方向,会给其他的金融行业乃至整个实体经济造成不利影响。最终可能会导致行业重蹈覆辙,再次陷入停滞。因此,适度监管原则比较适合我国的国情。
2. 内、外资融资租赁公司实行统一监管。虽然,短期内无法实现我国整个融资租赁行业的统一监管,但是可以逐步推进商务部审批的内资融资租赁公司和外资融资租赁公司进行统一监管。目前,这两类企业在我国的融资租赁市场上所从事的业务几乎没有差别,其经营范围、经营规则、风险杠杆指标均一致。但内资融资租赁公司的准入门槛明显高于外资公司,一方面,限制了大量的内资投资人进入我国的租赁市场,存在“歧视”内资的嫌疑;另一方面,也迫使大量的内资投资人以“假外资”的形式进入到国内的融资租赁市场,不仅增加了投资人的成本,也造成了行政资源的浪费。
本文建议降低内资融资租赁公司的准入门槛,使其与外资融资租赁公司的准入条件一致。同时,根据我国的外汇管理规定,对于租赁企业外债额度的规定予以保留。这样既没有提高准入门槛,也没有与外汇管理规定冲突,并达到了统一监管的目的。
3. 建立健全准入退出制度。2013年以前,我国对于融资租赁公司(金融租赁公司除外)的监管主要采取的是前置监管,监管部门主要通过设置准入条件来达到筛选企业的目的,这在商务部早期发布的《关于从事租赁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外商投资租赁业管理办法》中得以体现。这两个监管制度均对企业的准入条件作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对企业的经营状况监督不足,也没有明确企业的退出机制。这种监管模式造成了监管部门与企业互动不足、信息不对称,监管部门难以获得企业及行业发展的真实状况,因此也难以支撑企业的发展。为此,商务部2013年发布了《融资租赁企业监督管理办法》将监管的重心从事前审批逐步向事中事后监管转移,在降低准入门槛的同时,加强了对企业经营过程的监督,提出了退出机制。国务院于2014年发布了《关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见》,要求改革和放宽市场准入制度,大力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因此,我国融资租赁市场的准入与退出机制必然呈现以下两个趋势:(1)放宽市场准入,减少行政审批;(2)加强市场监管,完善市场退出机制。
4. 合理设立监管指标,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当明确行业的准入条件和退出条件后,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让监管部门真实地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只有如此,退出机制才能真正起作用,对企业的经营行为才能形成真正的约束力。一方面,监管机构应提出有效的監管指标,另一方面,监管机构能够有效地收集指标数据。关于监管指标,笔者建议尽量采取可测算的指标,例如风险资产占比、资产负债率、售后回租业务占比、租赁资产中新设备的占比等业务指标。
另外,商务部推行的“全国融资租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是监管企业的重要抓手,建议进一步完善系统,增加数据间的逻辑校验功能,防止企业填表时的随意性而造成系统数据不可信;将系统中租赁物物权登记公示与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数据对接、信息共享,完善数据库;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排查风险隐患、完善应急预案,防范区域性、行业性和系统性风险;分权限使用“全国融资租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使得区县商务部门、行业协会都能使用上系统;最后,应发挥辖区商务部门的属地优势,加强对融资租赁业务的事中事后监管。
参考文献:
[1] 路研.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缓慢的成因分析[J].管理世界,2002,(10):141-142.
[2] 吕振程.中国融资租赁行业现状与问题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9):64-69.
[3] White Clark Group, Global Leasing Report 2015[R],2015.北京时代金融,2013,(9):196-296.
[4] 赵国庆,王利娜.我国融资租赁行业“营改增”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路径[J].财务与会计,2015,(2):56-66.
[5] 崔佳宁.关于中国融资租赁行业发展方向的严肃探讨[J].理论观察,2014,(2):92-93.
[6] 张涛.影子银行的发展和现状[J].知识经济,2015,(4):78-85.
作者简介:史燕平(1959-),女,汉族,北京市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融资租赁;周凯(1986-),男,汉族,江苏省扬州市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融资租赁;李虹含(1986-),男,汉族,河南省南阳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博士后、华夏银行博士后,研究方向为金融学、互联网金融。
【融资担保公司监管文件】推荐阅读:
融资担保公司履职报告10-22
科技融资担保有限公司09-13
成都市十大融资性担保公司07-22
上海市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06-02
安徽省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11-02
融资担保函07-18
信用担保融资案例05-30
融资担保档案管理工作计划06-14
开展融资性担保机构现场检查的通知09-24
担保公司担保协议书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