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济南的`冬天》教案设计8。
2、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重点难点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济南的冬天》教案设计8》。
2、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导入
当“冬天”一词进入你的脑海时,你会产生哪些联想?
(请学生各抒己见)
山东“济南”的冬天是怎样的呢?让我们随着老舍去领略“济南的冬天”。
二.简介作者、作品
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等。本文写于1931年春。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会读会写课后“读一读, 写一写”词语。 (设计意图:新课标认为, 语文的基本素养要通过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来获得, 所以课堂落实双基依然是语文课堂的重点和要点。) (2) 积累文中优美语句。 (设计意图:“没有背诵积累就没有语文”, 学习名家之作就是想让学生积累和运用, 让美文美篇能深入学生之心, 用时皆能信手拈来。)
2、能力目标: (1) 学习写景抓住景物的特点, 掌握情景交融的写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促进写作的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这两个目标让学生对写景的散文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 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感情。 (2) 激发学生对家乡景物, 对祖国河山一草一木的热爱之情。 (设计意图:新课改提出“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所以我想通过本文教学, 让学生热爱济南, 热爱祖国, 热爱家乡。)
教学重点难点预设:
1、教学重点: (1) 学习写景抓住景物的特点, 情景交融的写法。 (2) 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2、教学难点:怎样去赏析一篇情景交融的美文。
课型:品读课 (多媒体、投影仪)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说起冬天, 我们不禁会想到“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的辽远, 还会想到“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的孤寂……然而在北中国的济南, 冬天并没有板起一幅冷酷的面孔, 反倒“慈爱可亲”, 对我们微笑呢!不信, 请到济南的冬天去看看吧。出发啰! (出示幻灯片 (1) )
(设计意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作为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 我设计了用古典诗句引入, 在冬之诗句中把学生引进冬之景色中, 再反勾一句, 引发学生对济南冬天之不同的探求欲望。“出发啰”三个字好像带领孩子们游济南一样, 让他们心向往之。)
二.走近作者———老舍
(出示幻灯片 (2) , 学生齐读老舍的简介)
老舍:现代小说家、戏剧家。原名舒庆春, 字舍予。他的代表作小说《骆驼祥子》被译成十几国文字, 影响较大。新中国成立后, 他先后创作了《龙须沟》、《茶馆》等剧本。其作品文笔生动、幽默, 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他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设计意图:老舍作为语言大师, 作为七年级的学生不太了解。我设计此, 可以让他们多增加点积累, 尤其是老舍的名作《骆驼祥子》也能让他们一并了解。)
三.聆听《济南的冬天》之韵律
师配钢琴曲《冬之情》朗诵全文。
听读要求:1、听准字音。2、济南的冬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出示幻灯片 (3) )
(一) 检查字音。 (出示幻灯片 (4) 的四个句子, 学生准确而流利地朗读)
树尖上顶着一髻 (jì) 儿白花。
给蓝天镶 (xiāng) 上一道银边
水藻 (zǎo) 真绿, 把终年贮 (zhù) 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由澄 (chéng) 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
(设计意图:语文之道是积累之道。崔峦在他的“四点评课标准”里说“吃准目标, 夯实基础, 指导学习, 鼓励创新”。我认为基础年级, 字词教学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把这些词放在句子中读, 有利于他们对这个词的意思的理解。)
(二) 说一说, 济南的冬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暖和、慈善、美丽、不结冰、生机勃勃、没有雾、没有大风。) (出示幻灯片 (5) )
(设计意图:我设计的这一问, 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大内容。最主要的是让他们能自己从文本中筛选可用的信息来作答, 这也是一种能力的培养。而且这个开放性的题目, 不求统一作答, 重视学生个人的独特体验, 只要有理有据均可。)
四.欣赏美景, 感受自然
1、同学们说济南的冬天温暖如春!请找出具体的语句佐证。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实际是让学生体会作者写景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环形的地势, 秀气的小雪, 绿绿的水藻, 热热的湖水都是它独有的冬之景色, 与我们襄阳这个北方之地是不同的。学到此处还要让它与我们这里的冬作一比较, 并体会作者通过哪些景物写出了它温暖的特点。)
2、同学们又说济南的冬天美丽如画!作者在文中给我们描绘了哪几幅美景图?你能给它们起个名吗? (出示幻灯片 (6) )
(摇篮安睡图、雪后小山图、城外远山图、空灵水晶图。)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最开放性的题目, 也是最能体现学生与文本从熟悉到有自我独特体验的环节。这一问还能让他们理解济南冬天的又一大特点———美。学到此, 相信学生必定能很好地体会写景抓住景物特点的写法的妙处了。)
3、选择你最爱的一幅图来想读, 边读边想象出那幅画来。
4、大家想不想一饱眼福, 来看看这些美景图啊?
(出示幻灯片 (7) - (10) )
(想读课文, 并在头脑中遐想出美景, 是又一种走进文本的方式。想出美景, 体会美句, 二者结合, 方能悟出美文之妙处。最后千呼万唤始出来, 在赞叹声中欣赏图画, 达到本课的高潮。)
五.品味语言, 遐想人物
1、作者为什么能把景写得这么美呢?主要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增添文采。) (出示幻灯片11)
(设计意图:这是本文的又一重点。本单元的美文, 多采用了修辞手法。)
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 并作赏析。
(1) 拟人句:山尖全白了, 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那点薄雪好像突然害了羞, 微微露出点粉色。
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呢?
赏析:哪个词用得好?———由这个词, 你能遐想到一个什么样的人物来?——读这句话, 你能读出济南冬天的什么味道来?
例:害羞;一个娇美害羞的小姑娘;济南冬之雪的秀美和温暖。
(2) 比喻句:空中, 半空中, 天上, 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 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赏析:把比作, 二者有什么共同点?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
例:把水天相接的美景比作蓝水晶;二者都是清亮蓝的特点;写出了冬水之澄清。
(设计意图:这是由大到小, 由整体到细部的一个环节。新课标注重在读中理解, 读中体会, 读中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让学生重读这些句子, 读这些划线的词, 品味这些拟人化的动词的好处。对于难点“赏析”, 我让学生“遐想人物”, 既降低了难度, 又让学生很快体会了拟人能使景变得有灵气和生命力的妙处。)
3、学生自己小结:比喻句、拟人句有什么妙处? (出示幻灯片12)
比喻:使描绘的景物更加生动形象, 从而突出景物的特点。
拟人:把物当人写, 赋予人的灵性, 使景物具有一种灵动的美。
(在上两个环节的基础上, 学生很快能自己总结出学习规律。新课标也强调:千万不能以教师的教代替了学生的学。学生自己获得的金钥匙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
4、学贵在用!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幅美丽的荷花图, 请学写一两句拟人句。 (出示幻灯片13)
(设计意图:“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我们要利用教材教会学生一些写作技巧。看图仿写拟人句, 学以致用。)
六.结束语
荷花美, 同学们写得更美!而且, 你们知道吗?这美丽的荷花还是济南市的市花呢!学了此文, 我们怎能不爱上这座美丽的城市!怎能不爱上祖国的大好河山! (出示幻灯片14) 请在欣赏济南的名胜风光中结束我们的这节课! (出示幻灯片15-20)
山东济南有三大名胜:大明湖、千佛山和趵突泉。
大明湖:清人刘凤诰有“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名句。
千佛山:在济南的南面有著名的千佛山。千佛山古名历山, 传说舜帝耕稼于此, 又名舜耕山。因山上岩石刻佛, 遂称“千佛山”。这里层峦叠嶂, 形成济南天然的屏障。
趵突泉:济南多泉水, 素有“泉城”之称。所谓“家家听泉, 户户插柳”。趵突泉为七十二名泉之首。泉水平地涌出, 喷涌如沸, 水雾缭绕, 宛如仙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会读会写课后“读一读,写一写”词语。(设计意图:新课标认为,语文的基本素养要通过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来获得,所以课堂落实双基依然是语文课堂的重点和要点。)(2)积累文中优美语句。(设计意图:“没有背诵积累就没有语文”,学习名家之作就是想让学生积累和运用,让美文美篇能深入学生之心,用时皆能信手拈来。)
2、能力目标:(1)学习写景抓住景物的特点,掌握情景交融的写法。(2)培养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促进写作的能力。(设计意图:通过这两个目标让学生对写景的散文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感情。(2)激发学生对家乡景物,对祖国河山一草一木的热爱之情。(设计意图:新课改提出“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所以我想通过本文教学,让学生热爱济南,热爱祖国,热爱家乡。)
教学重点难点预设:
1、教学重点:(1)学习写景抓住景物的特点,情景交融的写法。(2)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2、教学难点:怎样去赏析一篇情景交融的美文。
课型:品读课(多媒体、投影仪)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说起冬天,我们不禁会想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远,还会想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孤寂……然而在北中国的济南,冬天并没有板起一幅冷酷的面孔,反倒“慈爱可亲”,对我们微笑呢!不信,请到济南的冬天去看看吧。出发啰!(出示幻灯片①)
(设计意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作为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设计了用古典诗句引入,在冬之诗句中把学生引进冬之景色中,再反勾一句,引发学生对济南冬天之不同的探求欲望。“出发啰”三个字好像带领孩子们游济南一样,让他们心向往之。)
二.走近作者——老舍
(出示幻灯片②,学生齐读老舍的简介)
老舍:现代小说家、戏剧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他的代表作小说《骆驼祥子》被译成十几国文字,影响较大。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创作了《龙须沟》、《茶馆》等剧本。其作品文笔生动、幽默,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他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设计意图:老舍作为语言大师,作为七年级的学生不太了解。我设计此,可以让他们多增加点积累,尤其是老舍的名作《骆驼祥子》也能让他们一并了解。)
三.聆听《济南的冬天》之韵律
师配钢琴曲《冬之情》朗诵全文。
听读要求:1、听准字音。2、济南的冬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出示幻灯片③)
(一)检查字音。(出示幻灯片④的四个句子,学生准确而流利地朗读)
树尖上顶着一髻(jì)儿白花。
给蓝天镶(xiāng)上一道银边
水藻(zǎo)真绿,把终年贮(zhù)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由澄(chéng)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
(设计意图:语文之道是积累之道。崔峦在他的“四点评课标准”里说“吃准目标,夯实基础,指导学习,鼓励创新”。我认为基础年级,字词教学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把这些词放在句子中读,有利于他们对这个词的意思的理解。)
(二)说一说,济南的冬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暖和、慈善、美丽、不结冰、生机勃勃、没有雾、没有大风。)(出示幻灯片⑤)
(设计意图:我设计的这一问,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大内容。最主要的是让他们能自己从文本中筛选可用的信息来作答,这也是一种能力的培养。而且这个开放性的题目,不求统一作答,重视学生个人的独特体验,只要有理有据均可。)
四.欣赏美景,感受自然
1、同学们说济南的冬天温暖如春!请找出具体的语句佐证。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实际是让学生体会作者写景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环形的地势,秀气的小雪,绿绿的水藻,热热的湖水都是它独有的冬之景色,与我们襄阳这个北方之地是不同的。学到此处还要让它与我们这里的冬作一比较,并体会作者通过哪些景物写出了它温暖的特点。)
2、同学们又说济南的冬天美丽如画!作者在文中给我们描绘了哪几幅美景图?你能给它们起个名吗?(出示幻灯片⑥)
(摇篮安睡图、雪后小山图、城外远山图、空灵水晶图。)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最开放性的题目,也是最能体现学生与文本从熟悉到有自我独特体验的环节。这一问还能让他们理解济南冬天的又一大特点——美。学到此,相信学生必定能很好地体会写景抓住景物特点的写法的妙处了。)
3、选择你最爱的一幅图来想读,边读边想象出那幅画来。
4、大家想不想一饱眼福,来看看这些美景图啊?
(出示幻灯片⑦-⑩)
(想读课文,并在头脑中遐想出美景,是又一种走进文本的方式。想出美景,体会美句,二者结合,方能悟出美文之妙处。最后千呼万唤始出来,在赞叹声中欣赏图画,达到本课的高潮。)
五.品味语言,遐想人物
1、作者为什么能把景写得这么美呢?主要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增添文采。)(出示幻灯片11)
(设计意图:这是本文的又一重点。本单元的美文,多采用了修辞手法。)
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并作赏析。
①拟人句: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那点薄雪好像突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呢?
赏析:哪个词用得好?——由这个词,你能遐想到一个什么样的人物来?——读这句话,你能读出济南冬天的什么味道来?
例:害羞;一个娇美害羞的小姑娘;济南冬之雪的秀美和温暖。
②比喻句: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赏析:把 比作 ,二者有什么共同点?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
例:把水天相接的美景比作蓝水晶;二者都是清亮蓝的特点;写出了冬水之澄清。
(设计意图:这是由大到小,由整体到细部的一个环节。新课标注重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让学生重读这些句子,读这些划线的词,品味这些拟人化的动词的好处。对于难点“赏析”,我让学生“遐想人物”,既降低了难度,又让学生很快体会了拟人能使景变得有灵气和生命力的妙处。)
3、学生自己小结:比喻句、拟人句有什么妙处?(出示幻灯片12)
比喻:使描绘的景物更加生动形象,从而突出景物的特点。
拟人:把物当人写,赋予人的灵性,使景物具有一种灵动的美。
(在上两个环节的基础上,学生很快能自己总结出学习规律。新课标也强调:千万不能以教师的教代替了学生的学。学生自己获得的金钥匙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
4、学贵在用!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幅美丽的荷花图,请学写一两句拟人句。(出示幻灯片13)
(设计意图:“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我们要利用教材教会学生一些写作技巧。看图仿写拟人句,学以致用。)
六.结束语
荷花美,同学们写得更美!而且,你们知道吗?这美丽的荷花还是济南市的市花呢!学了此文,我们怎能不爱上这座美丽的城市!怎能不爱上祖国的大好河山!(出示幻灯片14)请在欣赏济南的名胜风光中结束我们的这节课!(出示幻灯片15-20)
山东济南有三大名胜:大明湖、千佛山和趵突泉。
大明湖:清人刘凤诰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名句。
千佛山:在济南的南面有著名的千佛山。千佛山古名历山,传说舜帝耕稼于此,又名舜耕山。因山上岩石刻佛,遂称“千佛山”。这里层峦叠嶂,形成济南天然的屏障。
趵突泉:济南多泉水,素有“泉城”之称。所谓“家家听泉,户户插柳”。趵突泉为七十二名泉之首。泉水平地涌出,喷涌如沸,水雾缭绕,宛如仙境。
(设计意图:在介绍济南的三大名胜中结束此文,有意犹未尽之感。让学生心怀对祖国的满腔情感也是完成了我的情感目标,同时也增加了很少游历的他们的阅历。)
3、展示(25)
4、巩固(5)
预习内容:
1、走进作者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 ,字 ,满族人,北京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四世同堂》、话剧 、《龙须沟》。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
2、学会生字、词。
(1)给加点字注音
济南( ) 镶( ) 水藻 ( ) 贮蓄( ) 发髻( )
澄清( ) 着落( ) 看护( )
(2)理解词义
响晴: 设若:
空灵: 贮蓄
澄清: 秀气:
3、整体感知课文
(1)济南冬天的独具一格的风貌是什么?(用课文中的词语进行概括)
(2)写“温晴”这一特点,采用“曲折行文”的对比方式:
如:北平的寒——济南的暖
伦敦的( )——济南的明 热带的热——济南的( )
通过三组对比烘托出济南 的总体形象。在结构上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作铺垫。
(3)顺着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这一主线,作者具体描述了冬天的山景和水色。用 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 段文字写冬天的水色。全文紧扣冬天的山景和水色,铺展出三幅画面:小山摇篮图、雪霁初晴图和空灵水晶图。 文章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 ,又寄寓对祖国河山 。
第二课时
课型:预习展示
学习目标:
1、理解分析文中描绘济南冬天美景的精妙,感悟景物描写中情与景的融合。
2、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在写境中的作用,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
环节预设:1、检测字词,作者(5)2、合作交流(15)
3、展示交流(20) 4、巩固积累(5)
学习过程:1、出示目标,师生共同解读目标。
2、小组长检测上节课的生字词,作者。
3、讨论以下知识点,组内形成统一的看法,准备在班内交流。
(1)朗读第2自然段,想想,文章怎样转入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用过渡句“ ”,转到写冬天的山。济南的这些小山有什么地理特征?
(2)作者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
如:用拟人手法:“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用“晒”“睡”“醒”一连串相关的 动词,烘托出舒适温暖的环境,充满温情。
用 手法:“ ”
(3)第四自然段写雪后的景色,这段的中心句是 。这段文字用哪些修辞手法写雪后的山景?并找出相应的语句。
文中的色彩词用得好,如: 青黑 文中的动词用得好,如: 树尖用“顶”
(4)第五自然段写城外的远山:用城内的“狭窄”映衬城外的“ ”,用两个“卧”字,传
神、形象地照应了上文“ ”。用“唐代名手画的小水墨画”比喻城外的远山。三笔两笔就勾画了济南冬天城外远山的特点。
(5)第6自然段,写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
A水的 :作者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 。由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
B水的 :作者描写澄清的河水,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C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如: 拟人:“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再举一例
好处是
比喻:举一例 好处是
D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第三课时
课型:达标检测课
目标:1.归纳知识点 2.积累语文知识与方法 3、拓展延伸
检测过程:
一、给下面加粗字注音。
奇迹( ) 发髻( ) 贮( )蓄 水藻( ) 济南( ) 着落( )
二、解释词语
响晴: 空 灵: 秀气:
三、填空
《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________,原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代作家。代表作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话剧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延伸
白马湖之冬
夏丐尊
在我过去四十余年的生涯中,冬的`情味尝得最深刻的,要算十年前初移居白马湖的时候 了。十年以来,白马湖已成了一个小村落,当我移居的时候,还是一片荒野。春晖中学的新建筑巍然矗立于湖的那一面,湖的这一面的山脚下是小小的几间新平屋,住着我和刘君心两家。此外两三里内没有人烟。一家人于阴历十一月下旬从热闹的杭州移居这荒凉的山野,宛如投身于极地中。
那里的风,差不多日日有的,呼呼作响,好像虎吼。屋宇虽系新建,构造却极粗率,风从门窗隙缝中来,分外尖削,把门缝窗隙厚厚地用纸糊了,椽缝中却仍有透入。风刮得厉害的时候,天未夜就把大门关上,全家吃毕夜饭即睡入被窝里,静听寒风的怒号,湖水的澎湃。靠山的小后轩,算是我的书斋,在全屋子中风最小的一间,我常把头上的罗宋帽拉得低低地在洋灯下工作至夜深。松涛如吼,霜月当窗,饥鼠吱吱在屋檐上奔窜。我于这种时候深感到萧瑟的诗趣,常独自拨划着炉灰,不肯就睡,把自己拟诸山水画中的人物,作种种幽邈的遐想。
现在白马湖到处都是树林了,当时尚一株树木都未种。月亮与太阳都 是整个儿的,从上山起直要照到下山为止,太阳好的时候。只要不刮风,那真和暖得不像冬天。一家人都坐在庭间曝日,甚至于吃午饭也在屋外,像夏天的晚饭一样。日光晒到哪里,就把椅凳移到哪里,忽然寒风来了,只好逃难似地各自带了椅 凳逃入室中,急急把门关上。在平常的日子,风来大概在下午快要傍晚的时候,半夜即息。至于大风寒,那是整日夜狂吼,要二三日才止的。最严寒的几天,泥地看去惨白如水门汀,山色冻得发紫而黯 ,湖波泛深蓝色。
下雪原是我所不憎厌的,下雪的日子,室内外分外明亮,晚上差不多不用燃灯,远山积雪足供半个月的观看,举头即可从窗中望见。可是究竟是南方,每冬下雪不过一二次。我在那里所日常领略的冬的情味,几乎都从风来。白马湖之所以多风,可以说有着地理上的原因。那里环湖都是山,而北首却有一个半里阔的空隙,好似故意张了袋口欢迎风来的样子。白马湖的山水和普通的风景地相差不远,唯有风却与别的地方不同。风的多和大,凡是到过那里的人都知道的。风在冬季的感觉中,自古占着重要的因素,而白马湖的风尤其特别。
现在,一家僦居上海多日了,偶然于夜深人静时听到风声,大家就要提起白马湖来,说“白马湖不知今夜又刮得怎样厉害哩!”
21.文章题目为《白马湖之冬》,但实际上主要写的是 。
22.作者对“冬的情味尝得最深刻”是在什么时候? ;请用一个词语概括当时白马湖的景象:
23.从文中第二段中,可以看出白马湖冬天的风有什么特点?哪些词语可以体现这些特点?
24.第三段中,作者把笔墨宕开,运用 的手法,突现白马湖冬天的风 的特点。
25.第四段中哪一句话交代了作者写白马湖的冬天不写其他景致而单写风的原因?
26.请用不超过10个字的语言概述白马湖多风的地理原因。
27.全文主要运用 的笔法,勾勒了一 幅幅乡间冬日的写意画。
28.文中结尾说:“白马湖的风尤其特别。”这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教学目的:
1, 感受作者对冬天济南的喜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 学习老舍先生寓情于景的写法。
3, 学会交流与合作。
重点难点:景中含情,情蕴景中。
过程与方法:三个板块,定向自学,合作交流,拓展探究。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具体的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定向自学(15分钟)
一, 导入激趣,济南是山东省省会城市,在黄河以北,更在淮河以北,按照中国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冬季平均气温要在零摄氏度以下。可是由于济南独特的.地理位置,却形成了济南冬天独特的气候。老舍先生,用他那生花妙笔把济南独特的冬天美景给描绘了出来。使即使是没有在冬天去过济南的我们,通过他的散文也能感受到济南冬天独特的魅力。下面我们就来阅读这篇散文,感受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
二, 设疑导读,请大家自读课文,争取独立解决下面三个问题。(屏幕显示)
1, 生字生词。
2, 作者对冬天的济南是什么感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请你带着感情读一读这些地方。
3, 读了课文,你觉得济南的冬天可爱吗?为什么?
第二板块:交流合作
1, 师生合作解决生字生词(3分钟),屏幕显示下列生字生词:
着()落着()急一髻()儿镶()上
露()着()贮()蓄()水藻()澄()清
2, 对于第二个为题,直接采用全班交流的形式。先请一个同学回答,再请两到三个同学补充订正。(12分钟)
明确:从文中可以看出老舍先生对济南的赞美喜爱之情。表现的句子与段落,可以找七到八句,让学生朗读品味。
如:……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再比如: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3, 对于第三个问题,以小组合作为主,让每一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
先小组内合作交流,可以互相补充,互相订正,互相问答,互相辩论。(7分钟)
然后小组汇报交流,交流的形式还是补充、订正、问答、辩论,师生交流。(8分钟)
最后明确:济南的冬天是很可爱的,因为,济南的冬天是温情的,有阳光但不毒,有风雪但不大。山像摇篮护着济南,雪后的小山更加秀丽。水不结冰反冒热气,非常的清澄。(板书)
第三板块:拓展探究。
课后查找资料,做一个济南冬季气候特点的研究。
板书设计:
板书:
总特点:温情──对比
山:阳光下的小山:可爱──拟人
小雪后的小山:秀气──比喻
水:温暖──比喻、拟人
联系方式: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香山中学陈慕
邮编:215164Email:chenmu99@126.com
1.有感情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品读课文,掌握对比、比喻、拟人的手法。
3.体会老舍对济南冬天的一往情深,提高审美情操。
设计理念:
强调工具性,突出人文性;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请大家积极打开思维的大门,在你们的印象中,冬天带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受?请试着用一个描绘的词来形容。(预设:大雪皑皑、冰天雪地、寒风凛凛等)大家心目中的冬天是寒冷刺骨的,但是,大家知道吗?在咱们北中国的一个地方,它的冬天却有一番风味,到底是何等滋味呢?下门我们带着美好、愉悦的心情一起分享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
二、整体感知
1.作者介绍
请同学们结合自身掌握的知识,谈谈对老舍的了解。
(预设: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被尊称为“人民艺术家”,小说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代表作有《龙须沟》、《茶馆》。)
2.字词积累
济南(jǐ)澄清(chéng)发髻(jì)贮蓄(zhù)镶(xiāng)着落(zhuó)
着急(zháo)空灵:清静透明。
先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填空朗读,接着全班齐读,最后教师强调“髻”的写法,上形下声,以及“着”的多音读法。
3.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解决以下问题:
(1)文章按照怎样的结构来写济南的冬天?
(预设:总--分--总。总写“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分写部分,总的围绕山和水展开,写了阳光下的小山、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城外的远山、冬天的水色;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尾,照应开头。)
学生在听读的基础上,试着勾画圈点,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再次深入文本,拉近与文本的距离,为下面的研读赏析打下基础。
三、研读赏析
1、研读第一段:学生自读,探究思考,完成以下问题。
(1)ppt显示的一段话。如下:
首先把济南与_____相比,突出济南冬天_____特点,接着把济南与_____相比,突出济南冬天_____特点,最后把济南与_____相比,突出济南冬天_____特点,这主要运用了_____手法。
(预设:北平、没有风声的、伦敦、响晴、热带、温晴、对比。)
“完成一段话”的设计,主要是要学生明确“对比”的手法。
(2)济南总得特点是什么?
(预设:温晴。)
此处学生可体会几个字词:(1)“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一句,能否把“声”字删去,为什么?--“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是说济南冬天的风并不猛烈,是柔和的,若把“声”字去掉,说成“没有风”不切合实际。(2)“响晴”和“温晴”有什么区别?--“响晴”指天气、阳光晴朗的刺眼,而“温晴”有温暖之意,给人一种温暖的感受。
2、研读第二段:指定学生朗读,提示注意“温晴”的特点,思考探究,完成以下问题。
(1)想想,文章怎样由写总特点转入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
(预设:用过渡句“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转到写冬天的山。)
(2)通过朗读,比较体会下面两组句子的表达效果。(体会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第一组:甲: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乙: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受着阳光的照射,暖和安适,真是个理想的境界。
(预设:甲句中有“晒”、“睡”“唤醒”等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老城人格化,带有生命的感觉,形象地写出了“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
第二组:甲: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乙: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
(预设:用比喻、拟人手法,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新巧地比作“小摇篮”,写出山景的小巧秀丽,又用拟人显出感人的脉脉温情。躺在摇篮里承受母亲体贴入微的抚爱,那当然是最暖和不过的了,而况山们还“低声地”哼着摇篮曲,秀美的睡态再现了这个“理想境界”的温暖、舒适的特点。)
(3)生活在这样的济南,人们的心理感受怎样,请用文中的话回答。
(预设:“面上含笑”,“有了着落,有了依靠”,“并不着急”,体现了对济南冬天的依恋,喜爱之情。)
学生通过品读“阳光照射下的小山”部分,对作者的“热爱,一往情深”的情感有了新的认识。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请同学有感情朗读,以情感知,以情带读,以情悟理。从而达到“回归工具性,提升人文性”的目的。
3、自由赏析,合作交流
从第3、4、5自然段中找出自己喜欢的优美句子进行细细品味,可结合以上方法,找出关键字词,体会妙在何处?(有感情朗读你喜欢的句子,思考体味,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预设:
第三段:(1)“看护妇”是对雪后矮松秀美形态的比喻,借矮松写出雪的形态。
(2)“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肌肤”,这是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
(3)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突出了雪色的娇美和小山的秀丽,写出雪色娇美的情态;粉色羞容以微黄斜阳相映衬,色彩鲜艳悦目。比拟把本来没有生命的、静止的东西写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4)画面色彩的鲜明悦目来自映衬的妙笔:矮松的青黑映衬一髻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衬蓝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儿白,映衬一道儿暗黄;以微黄的斜阳,映衬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
第四段:(1)用“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文章基调相调谐,有一字传神之效。和前文“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相呼应。
第五段:(1)拟人手法,“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突出水的绿的特征。人格化的水藻、水和垂柳楚楚可爱。用“不忍得”写水不仅有生命的质感,而且还有一副和善心肠,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倒影,突出了水的碧绿和清亮,充满着春意。虽没直接写天气暖和,却让人感受到了温暖。
(2)比喻手法,“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突出水的清亮的特征。
文章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通过学生自己寻找优美的句子,结合以上方法加以揣摩,并大胆表达,这一设计是为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不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表达的能力,还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自主意识。
四、小结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所得,畅谈“学习了《济南的冬天》,我得到了什么感受”。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虽然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但在一堂课的听讲之后,学生结合自身的知识背景,以及知识需要,会产生多元的心灵触动。而那一点收获,正是一堂课的成功之处。请学生谈谈他们新产生的认识,一方面能使教师清楚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检测教师的教学情况,以做调整,及时反思。
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本想根据文章的特点,从工具性出发,如体会优美的语句,揣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而在字里行间感受济南的“温晴”,以提升人文性的原则。亦即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基础上,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最终完成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但由于教学内容过于充实,略微面面俱到的讲析,整堂课的重难点不能较明显突出,有点本末倒置。《济南的冬天》是是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作者把景物当作有生命、有感情的存在,融入了作者的感情和意志,而这种特点,需要通过不断的朗读揣摩加以突破,而本教案设计的“朗读”环节,只停留于表面,学生不能从读中体悟作者的情感。所以,本教学设计可以从两方面加以修正,一是明确教学重点,二是务实朗读环节。
王雅
(一) 知识目标。
1. 根据课文中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意义。
2. 学习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 品味文章的画面美。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3. 理解修辞手法对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 能力培养点。
1. 抓住景物特征按照一定顺序进行准确的描写,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通过反复朗读, 培养学生的语感。
(三) 情感体验点。
1. 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景。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观察自然、欣赏自然、感悟自然)
二.教学重点
1.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三.教学难点
掌握情景交融的写景方法。
四.疑点
作者为什么说济南的冬天是“慈善”的。
五.教学关键
强调朗读体验, 强调联系生活。
六.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七.教学准备
(一) 学生准备
1.收集本文写作背景, 了解作者、作品。
2.反复朗读, 理解课文内容, 完成字词的学习任务。
3. 质疑。
(二)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音乐地图
八.教学流程
(一) 激趣引入同学们, 你到过济南吗?你心中的济南是怎样的?同学们畅谈自己心中的济南, 教师适当的补充, 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二) 了解作者、作品。主要是让学生介绍, 既可以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 更能够让学生产生一种对知识的渴求。
(三) 初读感知。
1.边听录音, 边看画面, 初步感知济南冬天的美。
2.让学生谈谈听、看后的感受。
3.让学生运用以下的方式进行学习。
(1) 自主学习, 自由朗读, 读通文章, 读懂文章。
(2) 合作探究学习, 自己找同伴, 以“我读懂了……”为题目, 进行交流。
(3) 信息反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以“我看到了……”为题进行介绍。以“我的问题是……, 请你帮帮我好吗?”进行质疑。
(四) 细读, 品味语言。欣赏语言美, 意境美,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1. 解决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 实现师、生、文本的对话。
2. 妙句赏析。书上三个妙句, 让学生欣赏。
(1) 请闭上眼睛想, 一个老城, 有山有水, 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 暖和安适地睡着, 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这是不是个理想的世界?
(2) 山坡上卧着些村庄, 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3) 天儿越晴, 水藻越绿, 就凭这些绿的精神, 水也不忍得冻上, 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3. 自选妙句段加以欣赏。让学生与作者对话, 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五) 精读总结。
根据本节课教学思路, 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做法, 在这一环节, 我将打破传统的做法, 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
1. 边读边想象, 感受济南冬天的美。
2. 自由组合小组, 向别人讲述济南冬天的特点。
3. 谈谈你从做者身上学到了什么, 学习写法。 (情景交融, 比喻, 拟人……)
(六) 延伸拓展。
1. 说, 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家乡的某一处美景。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赏析】
文章的语言极为优美、生动,作家的生花妙笔将济南冬天的各个景物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1.识记课文字词的音、形、义。
2.了解济南冬天的景物特点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type=”#_x0000_t75“>。
3.学习老舍的写景方法,抓住特点写写家乡的景物。
4.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品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
特别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景物描写方法和作者感情的抒发。
教具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课程安排
第一课时
课后
小结本文重在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因此教学过程中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思路,而后再掌握描写济南的天气和山水的方法,最后归纳总结写景的技巧以指导学生写好家乡冬景,实现由阅读到写作能力的转化。
备注教学环节的用时随学生的课堂反应作灵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type=“#_x0000_t75”>活处理。
第二课时
本节课主要品读课文,学习写景的方法以及练习写作。
一、导入:
“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
请用一个成语或一句话来,形容你所了解的冬天。
冰天雪地、白雪皑皑、滴水成冰、大雪纷飞、天寒地冻
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字舍予。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信仰基督教,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老舍在英国讲学六年之久,英国的雾气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还去了西南地区,因此来到被誉为“泉城”的山东省会济南后,感受非常强烈。标题“济南的冬天”,简洁阐明了地点,节令。老舍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这一特点,描述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老舍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
三、初探文本
奇怪了,我们的题目是什么——济南的冬天,结尾却说冬天的济南,作者为什么这么写?能否把题目换成冬天的济南,以便点题?
明确:济南的冬天,中心词在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个特定环境的冬天,让人生出冬天之感,重在感觉(精神),而结尾冬天的济南,中心词在济南,突出的是济南特有的韵致,重在景象,文章取题为“济南的冬天”,表明作者是从感觉(精神)的角度去写济南的冬天,而不仅仅是从景物的角度去写的。老舍对于济南的感情究竟怎样?这里补充一点老舍的创作背景:任教7年,对山东产生深厚的感情,济南也因此被他称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一散文是老舍为他的第二故乡——山东所作的散文。
那老舍眼中第二故乡的冬有什么特点,其间又蕴含着怎样的情感呢? 速读课文,思考济南的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并说说自己的理由。明确:作者通过对比,北平、伦敦、热带与济南的对比,⑴ ⑵ ⑶ 北平的寒——济南的暖 伦敦的阴——济南的晴
热带的热——济南的温 总的特点是温晴。
济南的冬天真的如此温晴吗,在百度百科“济南”词条中有对该地冬季气候的介绍,“常受北方冷空气侵袭,寒冷晴朗,雨雪稀少,多偏北风。”晴朗是真的,温暖倒不见得。文本与现实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反差,说明“温晴”是老舍对济南冬天的主观体验,是带有感情色彩的。那么这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我们先来看看“温晴”是通过什么写作对象来表现的,思考下作者对写作对象的思想感情如何?(快速浏览)
作者抓住什么来表现济南冬天“温晴”这个特点的? 明确:冬山、冬水。那这节课我们仔细学学作者是怎样写冬山和冬水的,本节重点是“品味语言,体会蕴含在其中的作者的感情”。
(一)共同分析山景
1.写山的时候,作者写了几种情况下的山?
三种,分别是阳光朗照的山、薄雪覆盖的山、城外远山
2.三种情况下的山,你认为写的最妙的是哪种山,说说自己的理解。(自读2、3、4段)
阳光朗照下的山:作者通过分析济南的地理位置突出“温晴”的特点。这里老舍抓住城、山、人来写阳光照耀下的山。老舍称济南为老城,对于这一老城,他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晒着、睡着、唤醒都是拟人的写法,他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把老城勾勒成暖和安适的理想的境界,表现出作者对老城的喜爱。另外,他把山比作小摇篮,摇篮给人暖和、温馨、舒适的感觉,这样的比喻生动的写出了济南的可爱。而况,山们还低声地哼着摇篮曲呢,另外,这段中的人们在冬天都是面上含笑,他们一看山,心里就有了依靠,我们可以看出济南的人们的生活是幸福、惬意的。通过老城、山、人们这三点的写作,我们看出阳光朗照下的山,是可爱的,蕴含的是脉脉深情。(城、山、人,三点)城外的远山:全段只有一句话,而且还是个比喻句,作者将城内城外、村庄、屋顶小雪连成一线,视为一体,构成了一张水墨画。它的色彩是古朴淡雅的,水墨画这一比喻写出了济南的淡雅诗意、来自人间却又远离尘俗。另外文章2处使用了“卧”,“卧”字采用了拟人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同时“卧”给人一种闲适的感觉,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对济南的闲适的喜爱。
薄雪覆盖的山:我们的作者最欣赏的就是薄雪覆盖下的山了。让我们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先来听一听这时候的山是什么样子的。(指定一名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得美一点,其他同学可以一边听一边闭起眼睛来想像感受。)
作者说:“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请说说这句话里作者是抓住什么字来写的? 明确:妙
那我们来看一看下小雪到底怎么妙。理清本段顺序:作者写薄雪覆盖的山,先写山的哪部分,再写哪部分,请快速找出来。明确:山上—山尖—山坡—山腰(1)山上——写山上的什么?
矮松——“矮”这个字与什么协调?(矮与小山小雪协调)
越发青黑——青黑怎么理解?(青黑凸显出了矮松的浓郁的生机、生命力,同时雪小,盖不住整个松树,体现济南的温晴。)
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这句哪个字用得好?——顶,我们来看,“顶”字为什么用得好?形态之美,如果用“扣”字,就不好听了也不好看了;轻盈感,压在头上,扣在头上,覆盖在头上,都不好听——形态美,轻盈感。白花是什么?(雪)作者为什么不说雪而说是白花?说明雪漂亮,作者喜欢这样的雪。
““日本看护妇”比喻矮松顶着雪的情景,贴切形象地表现了雪后矮松清新可爱的形态,不仅使矮松有了活力,而且使人感到新奇别致。(2)山尖——作者是怎么描写山尖的?你觉得哪个词用的好?
全白了,好像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镶——用拟人手法,表现的是线条不断地在起伏延长,同时轮廓亮丽。另外,把它写的像巧匠一样,构建色彩纯净美丽的蓝天银边,看出作者喜欢雪的灵性。(3)山坡
刚才写树尖用顶,写山尖用镶,那在山坡上用了一个什么词呢?找出来并说好不好,为什么?
穿——山象人一样爱美多情,突出雪的灵性 带水纹的花衣——这花衣实际上是什么情况?
草色还露着,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色彩美丽,盖在山上,像美丽的衣服,所以像花衣,实际上是雪覆盖不匀,带水纹的花衣给人以动感,更能凸显雪的灵性。(4)山腰
好像忽然害了羞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 拟人,雪像小姑娘一样娇羞,雪也多情,写出雪的情态。为什么是微微露出点粉色?
拟人,写出雪柔情万种,生动表现出雪泛出淡粉的娇羞情态。这里微微这个词用的很妙,多一分就造作,少一分又不够,微微刚刚好写出雪的娇羞的情态。小结下:我们从山上、山尖、山坡、山腰四层次欣赏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层次分明,薄雪覆盖下的山,色彩多样、雪态娇羞,那这一段山的特点用一个什么词来概括好呢? 秀气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上面写了山美,那水呢?(速读课文,小组讨论)思考:水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不但不结冰,(暖)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文章写了5处绿,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绿。作者极力写水绿时,还通过垂柳照影子,透过水往上看,写出水的清、透。绿的精神怎么理解?
明确:水藻在冬天释放所有的绿,这种绿的精神,意味着绽放生机、怒放生命。这么具有生机,这哪里是冬,分明是春的生机,是春!那生活在济南的人们是不是很幸福?这样的冬怎能不让老舍喜欢、向往!
大家觉得空灵的蓝水晶这个比喻怎么样,试着赏析下?
明确:作者将天光、水色、绿影融为一体,用“空灵的蓝水晶”比喻澄澈透明、天明水净的济南,描绘出济南的冬天鲜亮明丽的色彩。同时,这个比喻也扣住了济南冬天的“晴”,碧空如洗,因为晴,天空蓝汪汪的,才像块“蓝水晶”,空灵的蓝水晶这一比喻,可以说,老舍是忽略了水的表象,而只见水的本色了。试想,他该是用一种怎样的深情,才能领悟这水的本色呢?齐读最后一句话“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四、结语
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山可爱而秀气,秀美又淡雅,水清亮如水晶,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了济南冬天的温晴。文中老舍以情写济南,以情绘冬日,文中的山水雪木,无一不动情,无一不含情。我们体会到的是老舍对济南真切的情思,感受到的是老舍对济南的温情,热爱与赞美。
《济南的冬天》是第三单元写景文章中的其中一篇,通过学习《济南的冬天》提高学生对于写景的手法、修辞手法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写景水平。加强学生对于《济南的冬天》的学习,不仅可以进一步地提高学生对于写景文章的认识,还能让学生为接下来的文章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济南的冬天》是本单元最为重要的教学文章,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是对《济南的冬天》开展教学,让学生在学习《济南的冬天》中掌握写景的方法以及对部分修辞手法的使用,提高学生对于写景文章更深一层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加强学生对文章中所出现的生字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对于文章所出现的典型词语的认识,了解各个词语的意思。
(2)加强学生对于文章中所出现的各种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认识。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文章中所出现的生字和生词,加强学生对这些词语的运用。
(2)通过学习文章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加强学生对于这些修辞手法的应用。
3.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济南的冬天》,提高学生对于济南的冬天的认识,激发学生对于大自然的热爱。
(2)通过学习《济南的冬天》,加强学生对于身边周围事物的观察,激发学生对周边事物的热爱。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加强对济南的冬天的理解和认识,认识济南冬天的特点,加强学生对于文章结构和文章内容的认识。
教学难点:认识和使用文章中所出现的写景手法和修辞手法。
五、教学过程
1.情景创设
在生活中,不同地区的事物不仅存在着差异,也存在着共同点,为此,学生要学会将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相互联系起来,加强对事物的认识。现在,老师就让大家欣赏一下南方和北方的冬天,同学们要从中发现南方冬天与北方冬天的不同。同学们请看投影。以上所看的南方冬天与北方冬天的不同,接下来,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北方的冬天,看看北方不同地区的冬天的情景又是怎样的,请看投影。
教学说明:通过播放生活中的情景,特别是南方冬天和北方冬天的不同情景,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北方冬天的特点,进而更好地为开展《济南的冬天》教学做好铺垫。
2.探索研讨
(1)做一做活动:让学生使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随机造句,然后老师随机抽取学生回答。
教学说明:让学生从造句的实践中总结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使用特点,提高学生对于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认识和应用。
(2)看一看,想一想:細心观察投影的文章,然后认真思考一下,这些写景文章都存在什么共同的写作手法。(投影上播放着都是从远到近的,由小到大的写景手法的文章)
教学说明:让学生在观察和思考中认识由远到近,由小到大的写景手法。
(3)引出课题——关于写景手法和修辞手法的教学:如果在写景写作中加强使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可以增强文章的趣味性,不让文章太过单调和枯燥无趣。在写景写作中,加强对分层次写作手法的运用,可以让文章的结构更加清晰明了。
3.小组讨论
在我们生活中,很多事物都是很美的,只是我们不懂得如何欣赏这些事物,如何发现这些事物的美,为此,同学们,你们能够使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将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展现出来,表达你对这些事物的喜爱之情吗?
学生通过相互讨论之后,都能发现生活中各种事物的美,并且能够学会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其展现出来。(如校园的美、课室的美、公园的美)
4.例题讲解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文章,将文章中使用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句子找出来,并且对这些句子进行讲解。
教学说明:通过让学生寻找文章中所使用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句子,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这些修辞手法的认识,还能提高学生对于济南的冬天更深一层的认识,提高学生对济南冬天的热爱之情。
5.练一练
同学们,现在将你们所找到的比喻句中的喻体和本体都找出来。(学生根据自己所找到的比喻句,找出各个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
结论:一般来说,喻体的特点要比本体的特点更加地清晰明了。
6.想一想
同学们,你们能够将文章所使用的写作手法找出来吗?
教学说明:让学生观察和阅读,提高学生对于济南冬天认识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对于文章结构的认识。
7.引出由远而近、由小而大或者由近而远、由大而小的写作手法。
8.例题讲解
寻找文章使用的由远而近、由小而大的文章段落,如第五段中的“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则是运用该写作手法。
9.议一议
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教学说明: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作者的情感。
10.反馈练习与作业
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手法描写我们的校园。
六、教学反思
一、异曲同工的开篇笔法
两文开篇都使用了对比的方法。“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 像我, 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对于一刚从伦敦回来的人, 像我, 冬天要是能看得见日光, 便觉得是怪事”。 (《济南的冬天》) 没有比较, 就没有鉴别。在反复比较之下, 老舍先生发现, 济南的冬天没有风声, 是响晴的, 济南真的算个宝地。
而夏丏尊先生在《白马湖之冬》的开篇即写“在我四十多年的生涯中, 冬的情味尝得最深刻的, 要算十年前初移居白马湖的时候了”。白马湖由移居前的一片荒野到小小的几间新平屋, 再到现在一个小村落;从繁华热闹的都市———杭州, 到荒凉的山野, 到宛如投身于极地带中。
通过对比, 一个把济南比作“宝地”, 一个把白马湖比作“极带”。两文采用了异曲同工的开篇笔法。
二、水墨画的济南, 写意化的白马湖
既然老舍先生把冬天的济南比作“宝地”, 我们就去欣赏一下“宝地”中的风光。首先, 作者把济南周边的小山比作“小摇篮”;把有山有水的老城———济南, 比作摇篮中的宝贝。其次, 作者对小山进行了多层次的描绘。山上“青色”的矮松;树尖的“白花”;“全白”的山尖;“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的山坡;快落日时山腰上“微黄”的阳光;以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 微微露出点粉色”。总之, 色彩美丽到了作者只好感叹到“那些小山太秀气了”!山是如此的秀丽, 那水更是空灵了。“不但不结冰, 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绿得“水也不忍得冻上”;倒映在水里的“长枝的垂柳”;“红屋顶”“黄草山”;再配山坡上卧着的那些小村庄。色彩鲜艳极了, 真是一幅精彩的水墨画, 作者的赞美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间。
而夏丏尊先生把冬天的白马湖比作“极带”, 那我们也来领略一下“极带”的厉害。白马湖差不多日日有风;“呼呼作响, 好似虎吼”“风从门窗隙缝中来”, 门缝窗隙糊上厚厚的纸, “缝中却仍有透入”;更厉害的是, 大风把人刮得“天未夜就把大门关上”, 吃完饭就匆匆“睡入被窝”;严寒加上狂风, “泥地看去惨白如水门汀, 山色冻得发紫而黯, 湖波泛深蓝色”。冬日的情味, 都是风中来。这里, 作者表面是写风, 写冬。其实, 风中隐含着寂寞之心和悠长的情结, 不然作者怎会在多年后, 偶于夜深人静听到风声时, 还会发出“白马湖不知今夜又刮得怎样厉害哩”!真乃无形的风, 写意的情。
三、相似的地理环境, 截然不同的冬天
济南之所以能有“温情”的天气, 是“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 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白马湖所以多风, 因为“那里环湖都是山, 而北首却有一个半里阔的空隙, 好似故意张了袋口欢迎风来的样子”。两篇文章描写的地理环境是惊人的相似, 给人的感受却截然不同: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是响情的”“算个宝地”;而白马湖的冬天“那里的风, 差不多日日有的, 呼呼作响, 好像虎吼”。
四、不同的心境, 异样的情感
相似的地理环境, 一个“没有风声”, 一个“风尤其特别”。这除了两地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因素之外, 更重要的还是作者写文章时的心境不同而致。《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于1931年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老舍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 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 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并把山东称之为他的“第二故乡”。《济南的冬天》原是描写济南的长篇散文《一些印象》中的第五部分。另外, 据老舍夫人胡絜青回忆, 老舍先生对“在山东度过的那几年”常常怀念。由此可见, 《济南的冬天》是先生美好幸福生活中的一朵浪花。
《白马湖之冬》一文写于1922年, 五四运动后, 夏丏尊与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校长经亨颐等支持杭州各校学生的爱国运动, 与沈仲九等人编辑浙江教育会刊物《教育潮》, 同年遭排挤, 后应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的聘请到长沙任教。1921年冬, 回家乡, 在经亨颐主持的春晖中学任教, 文章所写就是作者这段时期的情景。那么夏丏尊先生当时的内心世界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还是看一看作者在《白马湖之冬》中作者对自己的描绘:在“寒风的怒号, 湖水的澎湃”中, “我常把头上的罗宋帽拉得低低地, 在洋灯下工作至深夜”“常独自拨划着炉灰, 不肯就睡, 把自己拟诸山水画中的人物, 做种种幽邈的遐想”。这些文字, 不禁让笔者想到唐代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写的五言绝句《江雪》, 柳宗元借歌咏隐居在山间的渔翁, 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 抒写自己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白马湖之冬》一文, 字里行间中流露出的同样也是夏丏尊先生遭受排挤后的郁闷, 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作者一颗兴教救国的火热的心。理由有二:一是多年后, 僦居上海偶然于夜深人静听到风声还发出“白马湖不知今夜又刮得怎样厉害哩”!的感叹, 笔者认为那风声里有夏丏尊先生的追求、梦想和火热的心;二是据资料记载, 1946年4月23日夏丏尊先生在上海病逝后, 葬于白马湖畔, 可见白马湖是先生生命中最值得回忆的地方, 否则怎会安葬于那里呢?由此可见, 《白马湖之冬》也是作者人生长河中一朵永远熠熠生辉的浪花。
综合上述, 无论是“温情”的济南, 还是似“极带”的白马湖, 都是两位文学大师心中一段难忘的情结。值得我们去品味和咀嚼。
【附原文】
白马湖之冬
夏丏尊
在我过去四十余年的生涯中, 冬的情味尝得最深刻的, 要算十年前初移白马湖的时候了。十年以来, 白马湖已成了一个小村落, 当我移居的时候, 还是一片荒野。春晖中学的新建筑巍然矗立于湖的那一面, 湖的这一面的山脚下是小小的几间新平房, 住着我和刘君心如两家。此外两三里内没有人烟。一家人于阴历十一月下旬从热闹的杭州移居这荒凉的山野, 宛如投身于极带中。
那里的风, 差不多日日有的, 呼呼作响, 好像虎吼。屋宇虽系新建, 构造却极粗率, 风从门窗隙缝中来, 分外尖削, 把门缝窗隙厚厚地用纸糊了, 椽缝中却仍有透入。风刮得厉害的时候, 天未夜就把大门关上, 全家吃毕夜饭即睡入被窝里, 听着寒风的怒号, 湖水的澎湃。靠山的小后轩, 算是我的书斋, 在全屋子中是风最少的一间, 我常常把头上的罗宋帽拉得低低地, 在洋灯下工作至深夜。松涛如吼, 霜月当窗, 饥鼠吱吱在承尘上奔窜。我于这种时候, 深感到萧瑟的诗趣, 常独自拨划着炉灰, 不肯就睡。把自己拟诸山水画中的人物, 作种种幽邈的遐想。
现在白马湖到处都是树木了, 当时尚一株树木都未种。月亮与太阳都是整个儿的, 从上山起直要照到下山为止。在太阳好的时候, 只要不刮风, 那真和暖得不像冬天。一家人都坐在庭间曝日, 甚至于吃午饭也在屋外, 像夏天的晚饭一样, 日光晒到哪里, 就把椅凳移到哪里, 忽然寒风来了, 只好逃难似地各自带了椅凳逃入室中, 急急把们关上。在平常的日子, 风来大概在下午快要傍晚的时候, 半夜即息。至于大风寒, 那是整日夜狂吼, 要二三日才止的。最严寒的几天, 泥地看去惨白如水门汀, 山色冻得发紫而黯, 湖波泛深蓝色。
下雪原是我所不憎厌的。下雪的日子, 室内分外明亮, 晚上差不多不用燃灯。远山积雪足供半个月的观看, 举头即可以从窗中望见。可是究竟是南方, 每冬下雪不过一二次, 我在那里所日常领略的冬的情味, 几乎都从风来。白马湖所以多风, 可以说有着地理上的原因的。那里环湖都是山, 而北首却有一个半里阔的空隙, 好似故意张了袋口欢迎风来的样子。白马湖的山水和普通的风景地相差不远, 唯有风却与别的地方不同。风的多和大, 凡是到过那里的人都知道的。风在冬季的感觉中, 自古占着重要的因素, 而白马湖的风尤其特别。
现在, 一家僦居上海多日了, 偶然于夜深人静时听到风声, 大家就要提起白马湖来, 说“白马湖不知今夜又刮得怎样厉害哩”!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抓住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来写景的方法。
2、领会文章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感受作者对济南冬天的赞美之情
3、通过朗读揣摩,品味文章生动的写景语言。
4、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景物的写法;品味优美的语言。教学难点:
运用形象化语言抓住景物特征描绘美景的方法写片断作文。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吟诵诗句,导入课文:
同学们,当“冬天”一词进入你的脑海时,你脑子里出现了哪些画面?你能借用古人描 写冬天的诗句来描绘吗?
(学生各抒己见)(参考诗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唐)李白《北风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唐)柳宗元《江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沁园春·雪》 隆冬到来时,百花即已绝。(陈毅:《梅》)是啊,一提起冬天,我们脑子里浮现的恰是北风怒号、白雪皑皑、万木萧条的画面。但济南的冬天却是与众不同的,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更是别有情趣,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别样的美感。那么济南的冬天到底有什么特别的美感呢?作者又是怎样来表现这种美的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追随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感受一下济南冬天特有的温馨吧。(板书课题)
二、听读课文,感受济南冬天美景
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想象作者笔下济南冬天的一幅幅美景。
(过渡)下面,请大家借着美妙的音乐,循着课文的范读录音,驰骋你丰富的想象去感受一下济南冬天的美,想想,济南的冬天给你的总体印象如何?你能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出来吗?
(提请学生回答)温晴、慈善。
三、美读课文,欣赏冬天美景
问:济南的冬天美吗?美在哪儿呢?你能用以“济南冬天美,美在„„”的句式为开头说一段话吗?
比如:济南冬天美,美在温晴的天气,没有呼呼的风声,没有浓重惨淡的灰雾,没有毒辣辣的烈日,是响晴的宝地。
(提示:浏览课文,想想作者描绘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来表现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呢?这些景物又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主探究)
济南冬天美,美在阳光朗照下的小山温情可爱,像个小摇篮;美在薄雪覆盖下的小山秀 美迷人,像位害羞的少女,美在城外的远山素淡雅致,像幅小水墨画。
济南冬天美,美在耀眼的雪光、娇艳的雪色、娇美的雪态,翠松白雪相映生色,蓝天白 雪相映生辉,白雪黄草,相映成趣。它娇美、秀气,情态可掬。
济南冬天美,美在小雪点染后的山色,树尖上顶着白雪,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上的白雪,好似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白雪黄草组成彩色美景,又像是给山们穿上一件花衣,山腰上的雪被阳光斜射,好像害了羞,微露粉色。
济南冬天美,美在清亮透绿的水,它冒着点儿热气,水藻更绿,与碧蓝的晴空交相辉映, 像块蓝水晶,蕴蓄蓬勃生机,洋溢无限温情。
济南冬天美,美在秀美的睡态,它“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多么美妙 的理想境界!
„„
四、悟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问:古人曰: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服务的。那么作者把 济南冬天的山水写得如此之美,是想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呢?从哪些语言可以看出来?
(同桌交流后展示并有感情地朗读)作者在描绘济南冬天的美丽景色时,处处流露出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学生举例时顺便问及是什么抒情方式,体会本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如:“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那些小山太秀气!”(直接抒发感情)
“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创造意境,流露深情)
“树尖上顶着一髺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
五、品读课文,揣摩精美语言
老舍先生是语言大师,他笔下的济南冬天温暖如春、秀丽如画、清亮如水晶。作者为了让我们对济南“温晴”的冬天有个具体可感的印象,在描写景物时,发挥想象,用了不少满含温情的优美而生动形象的语言。你能从文中找出这类语句,并有感情地朗读喜欢的句子吗?你为什么喜欢它?说说理由。
(学生思考体味、朗读,四人小组讨论交流,适当批注。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说的最好。)品句参考: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把济南比作“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生动形象地写出济南的可爱。△“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 醒”。
用一“晒”、-“睡”、-“醒”,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 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 山上的矮松越发地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髺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综合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小雪后山的美丽、动人之景。尤其是“看护妇”的比喻,“山的肌肤”的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披雪的矮松和飘雪的山体那种美丽的风姿和那飘逸而令人向往的神韵。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的状况、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等到已然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害了羞”将雪赋予了人的情感,“露出
点粉色’’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微微”词用得贴切,因是“温晴”而不是“热带”之热。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把水藻、水和垂柳都人格化了。“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表现了济南冬天的春意盎然及其孕育着的朦胧眷恋。
△ “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用比喻突出水的清亮的特征,生动形象。
(这些语句,文中还有不少,学生说哪些,都可以,只要合乎情理即可。)
六、回读课文,背诵精彩语段
好地方,我们要留在心中;好语段,我们要记在脑中。本文意境优美,耐人寻味,值得永记心中,你能背诵你最喜欢的语段吗?
七、反思课文,描绘校园秋景
本文语言朴实清新,情辞恳切,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描绘了阳光朗照下的小山、薄雪 覆盖下的小山、城外素淡雅致的远山、澄清透绿的水等画图,表现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能用如此精妙的语言描绘出如此精美的画面?你获得哪些写作启示?(学生讨论归纳)
仔细观察 ——能绘形 用心揣摩——能显神 情感投入——能感人(或:细致观察 运用修辞 抓住特征 情景交融)
接下来,请你仔细观察我们学校秋天的景物,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抓住景物特点,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我们校园最有特点的秋天景物,行吗?
(学生写作实践,交流展示)
八、小结课文,收束课堂
【《济南的冬天》优秀教案设计】推荐阅读:
《济南的冬天》教案(七年级教案设计)09-25
《济南的冬天》优秀评课稿12-09
济南的冬天的优秀说课稿10-28
《济南的冬天》分析07-04
《济南的冬天》读书笔记06-14
济南的冬天阅读答案06-22
学案12济南的冬天10-11
济南的冬天美文赏析11-14
济南的冬天说课稿06-06
仿写济南的冬天作文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