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新课程理念(推荐8篇)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理念解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一个小学生在该阶段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的依据、教学的依据,以及教学评估的依据。
它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1.人人都能学的科学
科学课程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科学教育。无论学生存在着怎样的地区、民族、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的差异和性别、天资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科学课程均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科学潜能发展的基础。
2.学习“四位一体”的科学
科学课程不仅要使学生获得重要的基本的科学概念并认识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还要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方法,以及合作交往、语言表达的能力,更要使学生获得善于思考、勇于开拓、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是科学的四个层面,应全面体现在课程内容中。
3.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
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要创造学习科学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4.以科学探究为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过程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将有利于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主动性。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是多样的。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与策略,让学生将探究式的学习与其他方式的学习充分结合起来,以获得最佳的学习结果。
5.科学课程具有开放性
一、小学科学课程的特点
牢牢把握教材特点, 深入分析、钻研教材、灵活整合教材内容是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有效完成科学教学任务的前提。
1. 知识的综合性。
小学科学是将自然、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等教育领域知识有机整合成的一门包容性很强的综合课程, 不仅涉及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 还涉及到科学文化、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等内容。如六年级下册 (冀教版, 下同) “风格各异的建筑”单元内容, 即是集科学、技术、文化、环境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内容。
2. 教学的探究性。
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是在学生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习得的。科学课程是以小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其呈现形态, 而非讲授—接受式。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 是以观察、实验、制作等动手动脑、亲历亲为的方式体验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
3. 内容的层次性。
根据认知发展规律, 小学生的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 教材内容是在小学生现有的经验基础上循序渐进, 呈现一定的层次性、上升性, 充分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比如, 五年级下册“生物的繁殖”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多样的生物”、“生物的生命周期”之后设置的, 前面知识是后面知识学习的基础, 后面知识是前面的发展。
4. 教材的开放性。
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开放的、主动的思维空间, 给学生留有充分的余地。让他们选择感兴趣的探究问题, 鼓励他们在探究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 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为让学生能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开展探究, 获得第一手资料, 可以挖掘、利用当地资源, 也可以为便于教学, 因时因地对教材进行调整和整合。如五年级上册“小苗的诞生”一课, 是不可能在一、二节课内完成的,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家中实验、观察, 或带到学校里让学生定期进行观察, 在充分实验、观察的基础上获得影响小苗诞生的各种因素知识。
二、突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科学课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 都比较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在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学生, 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培养其科学素养, 为他们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1. 以学生为主体, 注重个性发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在科学教学中, 学生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索取探究的知识点及结论, 而是通过自己动手动脑、亲历亲为去发现、建构探究过程中的意义, 甚至会触发学生的奇思妙想。探究的各个环节都是学生自己的事, 让他们主动提出问题、自觉探究、解决问题, 这比把他们当作知识的容器, 被动地接受训练更为有效。任何人都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实践。要把探究学习的自由、探究的权利、探究的时空和探究的乐趣都还给学生, 让科学的种子像春雨润物般地撒入学生的心田, 悄然无声地发芽、生长。
2. 以教师为指导, 在合作中共同成长。
在科学教学中,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教师要分析学生特点, 帮助学生感悟教材, 从生活经历中提炼、分析、整合问题, 把确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及时纳入教学内容之中, 使之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学过程中, 师生是探究过程的共同体, 是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教师应亲身体验学生的探究过程, 和学生一起观察、体验探究活动, 随时掌握他们在活动中所取得的进展、面临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在合作中适时、适度发挥好自己的引领作用, 注重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尊重、呵护学生的创造性, 善于将生成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 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习得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技能。
3. 既要用好教材, 又要走出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起点, 而不是教学的终点, 教师要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材观。“教教材”是以把教材中的知识机械地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去为目标, 把学生当成盛装知识的容器,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对科学知识的探究丧失兴趣。“用教材教”是把教材当成学生的认知工具, 知识建构的对象。“用教材教”有益于叩开知识与实践的窗口, 启迪学生的心智,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为学生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教师应利用当地有效教学资源进行探究教学, 使教材资源与生活资源相互补充, 相得益彰。可根据当地教学资源的时效性, 调整教学计划或进度, 同时关注国内外最新科技成就并及时引进课堂, 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进而充分体验科学的生活性、趣味性、实用性。另外, 教师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具、教具、多媒体课件等课程资源, 以满足学生探究学习活动的需要。比如, 五年级下册《自行车》一课的活动2“找出拖拉机的主要组成部分”, 对城市学生来说拖拉机是少见的, 摩托车或汽车是常见的, 此时就可以用摩托车或汽车替代拖拉机;教学六年级下册“宇宙与航天技术”单元内容时, 可以播放嫦娥一号绕月卫星的发射录像, 简要介绍其有关过程及我国在航空技术方面取得的最新成就。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兴趣, 又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爱国家的情感。
三、科学探究——教学过程的核心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学得任何东西, 最终都是通过自己的建构、内化完成的。”基于科学课程的基本特点, 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 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活动是科学学习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 提供他们手、脑结合、亲历亲为的科学探究活动, 让他们象科学家研究科学那样, 充分体验探究的过程。
1. 科学探究的概念。
科学探究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 以学生自主体验和合作交流为前提, 以教材及周围世界科学知识为基本内容, 在教师设置的教学情境下, 让学生个人、小组或集体通过观察、分类、假设、实验等方式获取科学知识、锻炼动手能力、体验探究过程、培养科学情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2. 问题——探究的起点。
提出问题是科学课教学的起点, 也是科学探究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问题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学习科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发现、探究、总结从而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能发现、提出问题就是探究的首要本领, 教师在教学实际中, 应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 学生肯问就是在思考, 寻求发现, 教师要耐心倾听, 适当点拨引导, 久而久之, 学生就敢问、想问、会问。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分析、整合学生的问题, 使问题既有探究价值, 又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如果问题起点太低, 难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问题太难, 学生会有畏难情绪, 压抑学生的探究兴趣, 问题既要源于生活, 又要高于生活, 符合学生“就近发展区”, 让学生“跳一跳”, 才能“摘桃子”。如五年级上册“衣服的颜色”一课, 教师可以提出:为什么人们夏天大都穿浅色的衣服, 而冬天穿深色的衣服?学生对这一现象再熟悉不过了, 这样就很容易激发出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
3. 假设和猜想——思维的碰撞。
假设与猜想是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的解释, 也是科学教学中的展开环节, 学生不仅要提出问题还要急于知道问题的结果。因此, 学生就会展开自己的想象, 进行猜想, 学生的推理、思维能力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对于的学生猜想, 无论合理与否, 都要给予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自由进行表述、争论, 这是一个各种思维碰撞的过程, 也是大浪淘沙的过程。对于学生的假设与猜想, 教师不能充当裁判角色, 简单地肯定或否定, 但也不能袖手旁观, 让学生进行无意义、无价值地争议而浪费时间, 应积极地倾听和引导, 帮助学生筛选和整理那些条件允许、有价值的问题进入下一步探究。
4. 实验、观察、收集信息——探究的体验。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观察、实验、收集信息是论证假设和预测是否正确的重要手段, 也是培养学生技能和情感态度的重要途径。
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生动、具体的感性材料, 引导学生对需要观察的材料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 应采取不同的观察形式。一般分为课内、课外和独立观察三种。前两种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地观察, 后者是学生根据研究对象而进行的独立观察。前者是教给学生观察方法, 为后者打基础, 后者是前者的必然发展。例如, 在五年级上册“燕子南飞”一课中, 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理解、判断和体验, 对燕子南飞会做出多种解释, 如温度的原因、食物的原因、栖居的原因等, 教师应对此进行分析、整合, 给予指导, 也可以让学生通过上网查阅有关资料、收集有关信息, 对自己的猜想、判断进行验证。
实验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 借助仪器 (材料) 认识自然事物的教学方法。有的实验可以克服时间、空间等自然条件的限制, 在课堂上再现某种自然现象;有的实验可以通过控制条件进行对比, 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某些自然事物的性质、变化过程、变化原因与规律, 通过学生摸一摸、做一做, 从中获得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学生进行实验、观测、收集信息之前, 哪些量要控制不变、如何控制、哪个量是变量、怎样改变, 要给学生指导清楚, 做到既“自主”又有序。信息收集、分析与整理是促进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有效手段,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用表格、图线、文本等形式表述结论的训练指导。如五年级上册“风的形成”实验, 教师给每组学生提供饮料瓶、透明小饮料瓶、橡皮泥、铁丝、纸风车、蜡烛、火柴、蚊香等材料, 并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巡回指导, 引导学生分析在两次实验中哪些条件变了、哪些条件没变, 条件的变化引起了实验现象的哪些变化, 让学生认真观察, 做好实验记录。最后要根据实验过程, 围绕“我们是怎么做的?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遇到了什么问题”进行小组汇报, 得出“风的形成”的原因。
5. 交流与评价——探究的升华。
《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评价上要体现多元化, 强调评价的促进功能。小学科学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 经历知识发现的过程, 培养科学素养。因此, 只要学生能够真正参与探究活动, 即使没有得到探究的结论, 但只要学生经历了充满乐趣的过程, 教师就应对在这一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给予积极的评价。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引导学生把探究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失败转化为探究科学不竭的动力。这就要求:一是评价主体要多元化。建立学生自我评价, 学习伙伴评价, 教师评价, 家长评价结合的评价体系。二是评价要重过程, 轻结论, 关注预设, 更要注重生成。通过对探究过程的真实评价, 改进教学, 注重探究过程中资源的生成, 不以结论定成败, 将探究过程中学生的体验升华, 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 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新课程改革使科学教学走向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 大大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只要把握好科学课程的特点, 在探究教学中关注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创造性, 就能让学生获得科学智慧和情感体验, 掌握科学的方法, 达成科学教学的三维目标,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好坚实的基础。
摘要:小学科学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分析、把握科学课程的特点, 把课内资源与课外资源相结合, 为学生创造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的机会,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学习, 发展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建构基本的科学概念的原理, 使学生乐于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和技能适应、改善周围的生活环境。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程特点,教学探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科学 (3-6年级) 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教学质量;主要特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小学科学是一门具有很强的实验性,教材内容涉及的范围很广,更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需要学生全方面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时教师就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加以创新,找出更加适合学生学习的主要教学策略,促进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进而真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特点
①科学知识的综合性
小学科学这门课主要将大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环境有机结合,变成一门兼容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自然科学,还需要去了解和学习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等知识。只有在全面掌握全方面内容时,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小学科学的魅力,培养学生更加热爱自然和敬畏自然,提高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对知识点的透彻学习,更好的理解科学,技术,文化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课堂教学的探究性
新课改中明确指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始终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促使学生在后期学习生涯中可以更好的吸收知识和理解书本内容。多开展小学科学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思维,让学生更加清楚的了解科学实验和科学探究,学会用创新思维去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用小学科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③教材内容的层次性
小学科学教材主要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来增加课堂教学的难度,将小学生的思维由具体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教会学生利用所学现有科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在学生学习小学学科时,会发现教材内容主要是在学生现有基础之上循序渐进,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和上升性,确保学生在掌握原先的理论基础知识时,就可以更好的理解后面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层次性,让学生更好的体验其中的乐趣,提高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二、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科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①理论联系生活
在小学科学教材中,我们发现,许多知识都是来自于生活,经过一定知识的理论化和具体化,形成一定的内容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和自然,因此,教师需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将课本理论知识与人类的实际生活有机结合,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独立自主的探索科学。在实际教学中逐渐养成实验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技能,树立严谨的合作学习意识,为将来的自然科学学习奠定基础。学生在学习《植物的生长变化》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入实验课堂,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土豆来说,教师可以教会学生如何种植土豆,在种植土豆应注意哪些事项,之后定好时间和日期让学生定期来观察土豆的生长过程,教师通过操作演示来让学生学会观察土豆的形成过程,然后告诉家里人,将土豆生長过程一一叙述完毕之后,自己开始主动种植土豆,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思维和意识。
②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在开展教学时,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带着疑问来学习知识,进而亲自体验实验的乐趣,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采用创设教学情况的方法来开展小学科学教学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意识,更好的掌握对自然科学本质的认识,鼓励学生多思考和多动手,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论知识的正确性。在学习热气球上升的原理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动手吹起气球之后,然后吹口气将气球放掉,观察气球的运动变化,通过这样的小实验让学生更好的体验乐趣,培养学生勇于提出问题的勇气,锻炼学生的对问题的洞察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后的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真正完成新课改的教学目标。
③强化探究意识
小学科学实验教程已经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探究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可以学到有用的自然科学知识,还可以锻炼自己的探究能力,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在当今社会中,许多事情的完成都离不开更多的人,许多的人一起努力和探究,才能真正完成一项任务,提高完成效率,学习小学科学知识更是如此,只有学生之间加强探究学习,互帮互助,才能透彻的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进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在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时,更好的运用自己的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结束语:
总之,在新课改下小学科学教学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在加强对课程研究的前提下,还需要多了解学生的特点和要求,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创新教学模式,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
参考文献:
[1]方晓萍.促进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效率——新课程理念下科学教学的探索和实践[J].新课程(教研).2010(05)
[2]江丹.浅析新课改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探究[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4(03)
一、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拥有怎样的学生观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观)
三、怎样理解新课程课堂教学理念?如何建构新课程理念?原则是什么?
四、创建适合自己个性的新课程理念
五、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你准备如何备课?
一、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拥有怎样的学生观
⑴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教师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应该相信学生的确是潜藏着巨大发展能量的,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从教育角度讲,它意味着学生是在教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在教师指导下成长起来的。
⑵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不仅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而且要承认学生的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学生和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学生和成人之间是存在很大差别的,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有着明 显的不同。
⑶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教师要把学生当作不依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具有独立性的人来看待,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学生是责权主体。学生是权利主体,学校和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学生是责任主体,学校和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观)
在新世纪的课程改革中,教师应该扮演多重角色,现代社会的教师应有多副笔墨。主要内涵有:
1、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教师在理解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的基础上,要针对学生的特点、特定的学习内容,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在课程改革中,尤其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来为之设计更为有效的学习活动。
2、教师是指导者和信息源。现代社会要求教师能够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发展、如何创造、如何生活,要能够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有效的帮助。同时教师还要教育学生养成现代社会所必备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让学生知道如何发现和搜集信息、处理和使用信息,利用信息来达到学习和创造的目的。
3、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起到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架。特别要关注那些暂时处于后进状态的学生,通过对他们个性的深入了解与把握来为他们的学习与发展提出可供参考的学习设计,指明发展的路径。
4、教师是组织者和管理者。一定的教学秩序是开展教学的前提。尤其在今天大力提倡的 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中,教师作为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就更为突出,教师要帮助学生组织学习小组,引导和指挥学生参与讨论并开展其他各种合作学习活动,使各项学习活动得以深入,进而通过组织好的群体互动来促进个体的发展。
5、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教师不仅作为教学的管理者,而且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伙伴,促进学生的学习。师生之间建立友好融洽的关系,有利于增强教育的力量。教师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讨论和合作,作为学习伙伴共同进行意义的理解建构,共同解决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6、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教师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要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以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得以继续和深入,并维持学习和 探索的积极性。
7、教师是反思者和研究者。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评价,提高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自我觉察,以便及时发现和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师成为研究者已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教师不仅能传播知识,而且能通过自己的研究的发现来创新知识,成为知识的发展与创造者。
8、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发现者。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同时还要关注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有人有意将“教书育人”调整为“育人教书”,是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深层次的领会与把握。只有注重了育人这个环节,才能深入地了解和把握学生的个性,进而发现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发展潜力,对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以使学生快速地健康成长。
三、怎样理解新课程课堂教学理念?如何建构新课程理念?原则是什么? 我认为新课程课堂教学理念应该从新的学生观、教师观、学习观、师生观、课程观、教学观和评价观等方面来建构。
1、建构新的学生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一个真正的独立的具有主体地位和自由意志的“自然人”学生的存在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而不是静态的,他的人生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学生是一种潜能的存在我们要为他们的生存创造条件,全面开发他们。行动方法如下:
对每一个学生充满信心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都有培养的前途,都可以获得成功。
掌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熟悉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依据这些规律和特点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
还学生一个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的精神世界,给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认识学生差异,承认差异、尊重差异,进行加以开发,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自由发展规律;了解他们的个体差异,把握他们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意识,调动他们的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保护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当作不依自己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独立的完人来看待。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
保护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让他们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
学校和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引导他们对自己、他人、对生活、学习等负责,学会承担责任。
2、建构新教师观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新课程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生终生学习的楷模、学习技巧的传授者、挖掘资源的向导寻求真知的组织者等等。教师行动方法如下:
教师要做协调者,为学生学习尽可能多提供资源,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做挖泉人,为具有不同个性的学生的发展规律出力
教师还要做合作者,要参与到学生中去,及时引导解决问题,积极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教师要做指导者,知道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 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做学生的鼓舞者、研究者、学习者、要做课程设计和开发的专家、要做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者和自我发展的促进者等等。
教师还要做合作者,要参与到学生中去,及时引导解决问题,积极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教师要做指导者,知道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做学生的鼓舞者、研究者、学习者、要做课程设计和开发的专家、要做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者和自我发展的促进者等等。
3、建构新的学习观――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新的学习观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主要目的是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行动方法如下: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应当对学生学习负责正确引导
尊重孩子大独立性、积极鼓励孩子学习的独立性。
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引导他们从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中培养他们各种能力。培养他们有批判和怀疑的精神,鼓励他们对已有的知识质疑。4、建构新的课程观――让自己成为学生真正的好朋友
让非智力因素――情感感化学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那样教育学生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建构新的教学观――受之以“”渔、新的评价观正确、全面、多样人文、多元等等的对学生进行评价。
新课程是通过具体的教学而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向学生的,所以老师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关键的作用,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教师该如何做呢?我认为,首先我们要重新认识教材及做到“会用教材→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近几年教材的格局和内容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不少教师在感觉新鲜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对教材的迷茫和对教法的不知所措,不时地还在沿袭陈旧的教学方法,把教材当“圣经”来教,甚至连自己也觉得教得很别扭;另一方面还不时地诱导学生采用陈旧的学习方法,把老师的话当“圣旨”来听,使学生觉得学习很乏味。新教材究竟怎么用?怎样教才算用好了教材?怎样学才能体现用活了教材?确立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保证用好、用活教材?用旧教材如何体现新理念?
教育不应该是空中楼阁,它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我们要用活教材,也就是创造性的使用它。创造性使用教材并不是任意改动,数学学科在使用时注意和身边的事物相联系,挖掘教学资源,为我所用。
四、创建适合自己个性的新课程理念——教学策略
1、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策略研究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需要,进行课程教学的改革是适应新形势下学生的要求,做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在实施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实践应用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对教学策略的研究,充分体现出课程综合利用的教学理念模式。以达到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树立新的观念,构建师生互动学习,共同参与、达到共同发展。
2、在新课程理念下,对教材的处理,是教学策略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教材认真处理,应做到不是在教教材,而是在应用教材,把教材在课堂中盘活。因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是激话教材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迫进的过程。除了认识到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更要认识到这不是唯一的。要充分利用校本课程,对教材来说教师要有创造性地使用,如:应尽量做到把课程知识与社会相结合,要对教材认真处理,应做到不是在教教材,而是在应用教材,把教材在课堂中盘活。因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是激话教材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迫进的过程。除了认识到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更要认识到这不是唯一的。要充分利用校本 课程,对教材来说教师要有创造性地使用,如:应尽量做到把课程知识与社会相结合,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3、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探讨教学策略时,应注意到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研究。因为教学策略是引起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让学生全面考与,做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因此,教学策略的制定,要注意到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关注整个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让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从学生的爱好出发,对教材的处理,就是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要认识到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关注学生的发展,要注意下面几点:一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发展。二是学生学习情感的发展。三是思维与创新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应考虑到学生理解性的学习过程和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充分开发学生资源。
如何合理创建适合自己个性的新课程理念?把“爱”作为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的第一条原则。以爱为出发点,带动学生全面发展,利用新课程有效教学的多元性、灵活性、多样性、开放性,对现有的理论不断超越,在教学理念上不断创新和创造,使之更加完善,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问题为主线、评价为手段的教学模式,尤其评价的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拘泥于一种方式,做有效的学习,解放学习者,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缔造全面学习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你准备如何备课?
传统教学的课前准备有备课、写教案。新课程中,我们更重视课前准备,应该称之为教学设计。设计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备课,它克服了这种局限,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把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来教。对学生的深入了解成了教师的第一要务。教师的教学活动出发点和归结点是引导学生如何学,教师充分发掘自己知识、教材与学生的最佳结合,找到“授人以渔”的最佳方式。
1、强化自身专业知识
课堂教学活动过程集中反映教师教学设计思想,而教学活动的实质是一种交往活动,是一种情感的交往。因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非常重要。而课堂教学是建立在教师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与熟练的教学技能基础上的。教师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对教学效果有重大影响,一个教师无广博的知识只能照本宣科,无熟练的教学技能也驾驭不了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效地促进学生
2、激发学生参与性
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数学的欲望时,才能积极地参于整个教学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于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充分调动学生获取新知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增强学生爱好数学的自信心,学生学得轻松,教学效果好。
3、给孩子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是现代教学对现代教师提出的最基本要求,“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而现代教师不能满足学生学会,而是引导学生会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求知欲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英语课标培训
在中国,随着英语在当今世界的越益重要,学英语的年龄也越催的年轻化了。而有人也开始担心在那么小的年纪就开始教授孩子英语是否得当?为此我们从五个方面分析了小学英语课程标准,让大家都了解这个学习的过程。
一、课程目的 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发展需求,小学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使他们形成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起始年级与课时安排
小学英语课程开设的起始年级为三年级。为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小学开设英语课程应遵循长短课时结合、高频率的原则;保证每周不少于三次教学活动。三、四年级以短课时为主;
五、六级长短课时结合,长课时不低于两课时。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目前对小学英语教学共提出两个级别的要求:一级为小学三、四年级的教学目标要求,二级为小学五、六年级的教学要求。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超过二级的要求,有困难的地区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可以适当降低要求。
小学英语教学的目标要求
级 别 一 级
目标类别 听、做
目标描述
●能根据听到的词语识别或指认图片或实物
●能听懂课堂指令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能根据指令做事情,比如指图片、涂颜色、画图、做动作、做手工等
●能在图片和动作的提示下听懂小故事并做出反应。
目标类别 说、唱
目标描述
●能听录音并进行模仿
●能相互问候
●能交流简单的个人信息,如姓名、年龄等
●能表达简单的情感和感觉,如喜欢和不喜欢
●能够根据表演猜意思、说词语
●能唱简单的英语歌曲15-20首,说歌谣15-20首
●能根据图、文说出单词或短句
目标类别 玩、演
目标描述
●能用英语做游戏并在游戏中用英语进行交际
●能做角色表演
●能表演英文歌曲及简单的童话剧、小红帽等。
目标类别 读、写
目标描述
●能看图识字
●能在指认物体的前提下认读所学词语
●能在图片的帮助下读懂小故事
●能正确书写单词和句子
目标类别 视听
目标描述
●能看懂语言简单的英文动画片或程度相当的教学节目。视听时间每学年不少于10小时(平均每周20—25分钟)
级 别 二 级
目标类别 听
目标描述
●能在图片、手势的帮助下,听懂语速较慢但语调自然的话语或录音材料
●能听懂简单的配图小故事
●能听懂课堂活动中简单的提问
●能听懂常用指令和要求并作出适当的反应。
目标类别 说
目标描述
●能在口头表达中做到发音清楚、重音正确、语调达意
●能就所熟悉的个人和家庭情况进行简短对话
●能恰当运用一些最常用的日常套语,如问候、告别、致谢、致歉等●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讲述小故事。
目标类别 读
目标描述
●能认读所学词语
●能根据拼读规律读出简单的单词
●能读懂教材中简短的要求或指令
●能读懂问候卡等中的简单信息
●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
●能正确朗读所学故事或短文
目标类别 写
目标描述
●能根据要求为图片、实物等写出简短的标题或描述
●能模仿范例写句子
●能写出简单的问候语
●写句子时能正确使用大小写字母和标点符号
目标类别 玩、演 视听
目标描述
●能按要求用英语做游戏
●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表演小故事或单话剧
●能表演歌谣或简单的诗歌30-40首(含一级要求)
●能演唱英文歌曲30-40首
●能看懂英文动画片和程度相当的英语教学节目,每学年不少于10小时,平均每周不
少于20-25分钟
注:
(1)小学英语的话题范围包括数字、颜色、时间、天气、食品、服装、玩具、动植物、身体、个人情况、家庭、学校、朋友、文体活动、节日等。
(2)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词汇以话题范围为主,总量控制在600-700单词。本教学要求对词汇不作具体规定
四、教学模式与方法
根据小学生学习的特点,小学英语教学要创建以活动课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小学英语教学不讲解语法概念。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采用听、做、说、唱、玩、演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侧重提高小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和初步用英语进行听、说、唱、演的能力。
小学五、六年级的英语教学,在进一步加强学生听说能力的同时,发展初步的读写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五、教材与资源
小学英语教材应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与语感;要有利于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培养他们对异国文化的正确态度。教材还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和做事情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认识世界的能力。小学英语教学应尽量采用多种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录音机、VCD机、广播、电视、网络等设备和技术,创设良好语言环境和充分的语言实践机会。
六、教学评价
小学英语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评价形式应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以学生平时参与各种英语教学活动所表现的兴趣、态度和交流能力为主要依据。三、四年级的期末或学年评价基本不采用书面测试方式,应采用与平时教学活动相近的方式进行,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和与学生交流等方式评价学生。
五、六年级的期末或学年考试可采用口笔试结合的方式。口试要考查学生实际运用所学语言的能力,考查要贴近学生生活。笔试主要考查听和读的技能。
终结性评价可采用等级制或达标的方法记成绩,不用百分制,不要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排队,并以此作为各种评比或选拔的依据。
小学教师新课程理念学习体会
小学教师新课程理念学习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面对形形色色的学生,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关注能让学生感到被尊重,能更好的控制学习纪律与学习态度,能找到师生交流的结合点,是师生情感的纽带。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这也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现全员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也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发展的人,存在着个性差异。关注学生要从细节做起,在其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公平,要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一视同仁的,不能偏爱优生,歧视差生,要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被老师的尊重和爱护。
首先,要保证每一个孩子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活动不仅是教师的行为,更是学生的行为;不仅是优秀生的行为,也是“学困生”的行为。所以,要让全体同学都能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积极思考,获得发展。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认真了解学生情况,研究教材,思考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难度适宜的问题,从而树立信心,取得进步。
其次,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因为家庭环境、年龄、性别、交友等诸多因素,特别是行为习惯、性格态度,每一个学生的情感和情绪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学业负担的加重,学生成绩两极分化越来越明显,造成了所谓的“学困生”,影响了他们学习的信心和态度等。教师就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的交流,关注学生的情绪,利用一切机会鼓励学生。有的时候,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或是一个拍抚的动作,就会让一个孩子的学习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第三,关注学习过程。不少教师过于看重结果,所以才有了优与差的结论了。学习活动要伴随一个人的终身,怎么能随便就说谁谁学习差呢?对基础差一点的孩子,在一次次失望之后,就把他放弃了,于是,“差”便成了最终结果了。
其实,每个孩子都想取得进步,都想取得好成绩。所以,教师不能忽视“学困生”,在教学活动中尽量让这些学生能参与到,多给予鼓励肯定。比如成绩好的同学能做五个题,学困生可以让他们只做两个;成绩好的学生能做到第三第四步,学困生哪怕只做到第一不,虽然没有得到最后的结果或答案,那也是经过自己努力思考完成的,更要及时鼓励。只要能这样注重过程,长期坚持,学困生就越来越少,甚至消失了。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给充分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使每一位想说的同学都有机会去说。做到尊重每位学生的权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中充满浓浓的人文气息。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选择,不强加给学生某一种解题策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法,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规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4、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5.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评课就是对照课堂教学目标, 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及由这些活动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判断。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 有同事之间互相学习、共同研讨评课;有学校领导诊断、检查的评课;有上级专家鉴定或评判的评课等等。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 而是为了改进。经常开展评课有利于准确诊断教学问题, 有利于激励教师加快知识更新、优化教学艺术, 有助于教师间相互学习、切磋技艺、交流经验。因而它对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对课改的顺利进行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评课的原则
1、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评课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 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 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 强调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 鼓励发现、探究与质疑, 以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有利于对教学的诊断和正确的导向
课堂教学是一个准备——实施——目标达成的完整过程, 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系统, 要全面反映这个过程需要考察相当多的因素。正确评价一堂课, 既要着眼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又不能面面俱到, 要突出对体现素质教育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的考察, 以利于在评价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诊断和正确的导向。
3、坚持评教与评学相结合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教学目标的落实最终是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课堂教学评价要改变传统的以“评教”为重点的现象, 把评价的重点转到“评学”上面, 以此促进教师转变观念, 改进教学。要把评课的关注点, 从教师传递知识转到学生有效学习方向上面, 转到如何针对学习差异进行因人施教, 如何把过多的统一讲授, 转变为以指导学生分组学习讨论和统一答疑、点拨为主要活动方式的课堂, 转变为以适当的统一讲解与有指导的自学或自由选择条件下的探究、研讨, 查询相结合的课堂。
转变评课的着眼点:评价课堂教学不能仅仅着眼于学生学习的质量及效果, 尤其不能仅仅关心学生的学业考评分数, 而应该更多关心教师在创设有效教学活动的环境与气氛上, 关心教师对学习者流动的指导、帮助是否切实有效。
4、从评课中获得激励、获得自信和前进的动力
评课旨在于帮助教师提高教艺, 其着力点在于调动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故要肯定教师的劳动, 总结教学经验, 发掘他们的教学特色, 鼓励教师勇于创新、潜心教改, 做教书的骨干、科研的内行。评课作为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工具, 在“以人为本”的宗旨下, 理应给每个教育对象以激励, 使其获得自信和前进的动力, 从多个方面衡量和评价学生的学, 使每个学生, 都能从评课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和快乐。只有这样评课才会使教师和学生都受益。
二、评课方法
1、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 是衡量一堂课好坏的主要尺度。所以, 评课首先要评教学目标。
首先, 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 要看是否全面、具体、适宜。全面, 指能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几个方面来确定;具体, 指知识目标要有量化要求, 能力、情感目标要有明确要求, 体现学科特点;适宜, 指确定的教学目标, 能以课标为指导, 体现年段、年级、单元教材特点, 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 难易适度。
其次, 从目标达成来看, 要看教学目标是不是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 教学手段是否都紧密地围绕目标, 为实现目标服务。要看课堂上是否尽快地接触重点内容, 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是否得到保证, 重点知识和技能是否得到巩固和强化。
2、评教材处理
评析老师一节课上的好与坏, 不仅要看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落实, 还要看授课者对教材的组织和处理。要从教学内容处理的角度, 评议教材体系及知识体系是否把握的准确、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难点是否突破、内容定量是否妥当等。是否全面规划教学任务,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否在关注学科知识基础性的同时, 强调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的联系, 强调实际应用。是否加强了方法、应用、探究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学科间的整合和综合。再如是否将新授知识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对这一堂课产生很大的兴趣, 积极主动地学习。
3、评教学程序
即从教学结构这一环节出发, 评议教师在教学组织活动中, 教学环节安排是否合理、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否科学、教学的整体结构是否严谨、教学节奏是否得当、教师是否适时、适当地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等。是以“目标——策略——评价”为主线安排教学进程, 还是以“活动——体验——表现”这一新的教学进程来安排。从新课改精神来看, 更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 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中, 在情感的体验中学习知识, 完善人格。
4、评教学方法和手段
所谓教学方法, 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为完成教学目的、任务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总称。但它不是教师孤立的单一活动方式, 它包括教师“教学活动方式”, 还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的方式, 是“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的统一。评析教学方法与手段, 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
(1) 看是不是量体裁衣, 灵活运用。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总是相对而言的, 它总是因课程、因学生、因教师自身特点而相应变化的。也就是说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量体裁衣, 灵活运用。
(2) 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教学是一种复杂多变的系统工程, 不可能有一种固定不变的万能方法。教学方法最忌单调死板, 再好的方法天天照搬, 也会令人生厌。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所以我们评课, 既看教师是否能够面向实际, 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 同时还要看教师能否在教学方法多样化上, 下一番功夫, 使课堂教学超凡脱俗, 常教常新, 富有艺术性。
(3) 看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现代化教学呼唤现代化教育手段。“一支粉笔一本书, 一块黑板, 一张嘴”的陈旧、单一的教学手段应该有所改变。看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 还要看教师是否适时、适当地用了投影仪、录音机、计算机、电脑、电视、电影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5、评教师教学基本功
教学基本功, 是教师上好课的一个重要方面。通常包括板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是否依纲扣本, 是否有艺术性, 字迹是否工整美观。教态是否明朗、快活、庄重, 富有感染力。语言是否准确清楚、精当简炼、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教师运用教具, 操作投影仪、录音机等熟练程度。
6、评学法指导
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否从学科内容与特点着眼, 针对学生的年龄差异、心理特征、学习基础、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速度、思维特点、学习修养、学习环境和条件进行相应的指导;能否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化地学习;能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会学生在多方面思考问题, 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7、评教学效果
评价教学内容的完成程度、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能力的形成程度、学生思维的发展程度等。教学是否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 是否注意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情意因素, 做到知、情、意结合, 课堂上师生民主平等, 教师给学生以成功机会, 使学生情感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满足, 从而使学习变成学生的内在需求。是否坚持因材施教, 是否面向全体学生, 是否关注学生的和谐发展, 是否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指出, 要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即建立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体, 教师成为发展性课程评价的主要考察对象, 其中评课是对教师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评课就是对照课堂教学目标, 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及由这些活动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判断。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初中科学;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0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的灵魂是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挖掘、发挥和发展,然而,长期以来,初中科学课堂注重是知识的传承,却忽略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使得学生厌学情绪高涨。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我们必须创设一种环境,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合作,竞争的基础上主动的去学习,主动去寻找学习科学的方法实,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要改变学生千篇一律、枯燥乏味的科学课堂,必须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有想法,有打算,有目标的去完成课堂学习所有内容。
一、合理分组——保证学习积极性的前提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在讨论中交流思想、方法,成为互补学习的一种教学活动。说到合作学习的组成形式,在目前课堂教学中,常常会让我们想到按座位就近组合的小组讨论,最常见的合作学习小组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小组,男女生搭配而成的。这样分组虽然使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简便易行,但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良好的小组合作必须要以有效组合为依托,学习小组的建构要从实际出发,贴近学生的学习心理。
二、合理分工——发挥每位学生的主体性
在科学课堂中实施合作学习,教师必须强调合作学习中的要素组成,根据各合作伙伴的特点,指导好每次合作学习中各小组内的分工,强调各人的职责,使得各合作成员都有事可做。根据组内学生的相对特长进行合理分工,成员职责的分工不是固定的,要做到尽可能调动每名学生的参与兴趣,就要达到组内分工合理,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的难易程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到不同难度等级的内容。
比如在讲授“金属活动性的应用”内容时,就应该让他们明确,组里基础较差的同学只需记牢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如果他能记下,那然后让他也能理解金属与酸反应的应用,让他们知道怎么样的金属能和酸反应,进而理解怎么样的盐不能由酸和金属直接反应制取的,而对于组里成绩中等的学生就要他们除了掌握上面的内容之外,还得能理解金属与盐反应的应用,根据盐下金属反应及酸与金属反应的现象比较金属的活动性,而对于组里成绩最好的学生,除了上述掌握的以外,还应让他们能掌握盐与金属反应中量的分析。如果能每节课都明确分工,那就能在组间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让他们感觉到成就感。
三、互动探究——开启主动学习意识的钥匙
初中科学的合作学习是一种教与学互相关联、相互促进的教学方式,通过合作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探究和讨论交流,使得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不同观点、思想相互碰撞、交流,从而激发教学双方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以提高学习效果。
合作学习的核心理念就是一种对话机制,是一种“平等交往”,在初中科学课堂上,教师应该与学生之间建立信任、伙伴的关系,以引起学生的思维互动、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改善。如在讲授“物质的溶解性”知识点时,笔者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提出问题:“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相同吗?”(学生讨论,认为不相同)接着又进一步提问:如果要证明同学们的小组观点,如何进行呢?(小组讨论)然后各组公布证明的方案:1组学生:分别把等质量的蔗糖和食盐放入两杯质量和温度都相同的水中,经过充分搅拌后,如果观察到一杯里的完全溶解,另一杯还有剩余,就能说明这两种物质的溶解力强弱不相同。2组学生:分别把等质量的蔗糖和食盐放入两杯温度与质量都相同的水中,充分搅拌后,如观察到两种物质都有剩余,并且剩余物质的量不同,就说明它们的溶解能力不同。3组学生:分别往两杯温度与质量都相同的水中逐渐添加蔗糖和食盐,边加边进行搅拌,加到都不能溶解为止,那种溶解的量大,就说明它们的溶解能力强。
接着笔者又引导学生:“各小组通过讨论,对于物质的溶解度能够得出什么结论呢?(学生又进行新的一轮激烈的合作讨论)然后得出每个小组得出的结论。1组学生: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2组学生: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有差异,而且物质的溶解能力会随着例如温度等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3组学生:我们得出物质在一定条件的水中,溶解速度一般会呈现出随着物质加入的量的增多,溶解速度会逐渐变慢的特点,这和物质在水中的密度增大有关。在这一案例中,笔者带着物质溶解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寻找答案,接着又运用合作学习模式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然后进行实验和交流,最终每个组都探讨出了有价值的结论。
四、合理奖惩——积极性的有效体现
奖励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合理奖惩是学生努力学习的直接动力,教师建立奖励机制制度,让学生感受荣誉带来的学习动力。合作学习倡导“人人进步”的教学理念,建立一种以鼓励性、赏识性为主的评价机制,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更加有效的投入到小组学习之中。科学教师在运用评价手段时,一定要注意把对个体的成绩评价改为对团体的积分评价。当然在评价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团体成绩作为评价标准时,也不能将评价过多地放在小组整体上,而忽略个体的发展。因此,要对表现突出的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奖励。
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小组合作表现”进行评价,即对小组成员的差异性,小组成员分工的合理性、合作态度与参与度等进行评价,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协作和交流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进行充分的肯定。如笔者针对合作小组表现,采取适当的激励性奖惩方式,第一名的小组每个成员奖励一支笔,第二名的小组每人奖励一本作业本,另为对这两组的小组长再奖励一只橡皮,而后两组可惩罚以唱一首歌、跳一支舞和讲一个故事。这样的奖励办法得到广大学生的支持,他们都表现出了相当高的积极性。
总之,合作学习是提高初中科学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促进学生提升科学素质的一种重要教学模式,广大初中科学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探索有效合作方式,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为初中科学课堂注入一股无限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谢尉民.提高初中科学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探索[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8(14).
【小学科学新课程理念】推荐阅读:
中小学开辟新课程--科学课09-17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07-26
小学教师新课程理念学习体会11-15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10-18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体育有效教学探讨论文10-04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09-19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设计初探09-22
小学科学新课标心得10-14
基于网络的小学科学教学新模式探索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