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积与容积的教案

2024-08-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体积与容积的教案(精选6篇)

体积与容积的教案 篇1

教具: 多媒体课件、杯子、米、木块、西瓜、梨、油瓶、茶叶罐等。学具:土豆、水、大小量杯、每组12个小正方体。教学过程:

(一)“认识物体占空间”

1、师:同学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今天,我们一起随着电脑动画再去听一遍好不好?(师出示电脑画面学生欣赏。)

师:这只乌鸦动动脑,想了个什么办法喝到瓶底里的水?

师:为什么石头丢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升高了呢? 师随着学生的回答小结:原来石头要占一定的空间。

2、师出示装满米的杯子。

师:下面请看老师这个杯子,在这个杯子里老师装了满满一杯

米,现在我把米倒在袋子里,放进一块木块,你想想,刚才倒出的米还能装得下吗?为什么? 师:我把木块取出,换一包纸巾进去,结果又会怎样?

3、认识任何物体都要占空间

师:好,闭上眼睛,想象这个杯子在不断变大、变大,变得脸盆一样大了,变得小游泳池一样大了,最后变得像我们上课的教室一样大了,睁开眼睛,看看四周,什么占了空间?

师:水要占空间,人要占空间,米要占空间,木块要占空间,还有同学们说的物体都要占空间,这说明了什么呢?

师小结:只要是物体它都要占一定的空间。(板书:占空间)

(二)认识“物体占空间有大有小”

1、师手举西瓜、梨问:我手上的西瓜、梨谁占的空间大?谁占的空间小?

师:物体不仅要占空间,而且所占空间有大有小,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概念)生齐声读体积概念。

2、师:刚才的西瓜和梨,我们可以说西瓜的体积比梨的体积大或梨的体积比西瓜的体积小,在我们的身边,有着许许多多这样的例子,你能像我这样说给小组同学听吗?说一说。同学交流。

3、师:有些物体的体积大小我们一眼就能分辨出来,而有的物体的体积我们用肉眼一时难以分辨,像这两个土豆(师手举两个差不多大小的土豆)你说谁的体积大? 师:到底哪个土豆体积大,你们能商量出一个好的比较方法来吗。小组商量。

小组汇报:(可能会想出以下两个办法)办法

一、用两个一样大小的杯子,装上一样多的水,然后把两个土豆放入两杯水中,看哪个杯子里的水升得高,哪个土豆的体积就大。

办法

二、用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装满水,然后分别把两个土豆放入水中,看谁漏出的水多。

4、学生领取活动材料进行实践活动。各组汇报实践结果。

师:你们组中哪个杯子中的土豆大?你们是怎样判断出来的?

(三)认识容积的意义。

1、师:还记得同学们在举例中说到冰箱、柜子,像这两种物体打开里面是空的,可以装东西,容纳别的物体,我们称它们为容器。(板书:容器)你还见过什么容器?

2、师:(手拿一高痩一矮胖量杯)问:你们看,它们可以装什么?如果我往里装水的话,谁会装的多?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证明你的猜测? 老师根据学生说的方法动手试一试。

3、师揭示容积一词并让学生说说通过演示活动,你怎么理解容积的意义。师小结并板书容积的意义。

4、例举:油瓶所能容纳的油的体积就是油瓶的容积。学生试举例。

5、辨析:出示装有半杯水的杯子,这时杯中所装水的体积是不是杯子的容积。

(四)揭题看书。

(五)谈谈体积与容积的区别。

(六)练习。

1、书中试一试。

2、用12个大小一样的小正方体搭出不同形状的物体。

师:老师为每个小组的同学准备了12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请你们小组的同学共同合作,发挥想象,用这12个正方体搭出美丽的形状。生在愉快的心情下合作搭建。

师:请各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搭出了什么?

师:你们真不错,搭出了不同形状的物体。你们所搭物体的体积大小怎样?为什么? 师;形状不一样,体积一样。这说明了什么? 小结:体积的大小和它的形状无关。

3、书中练一练1、2、3。

体积与容积的教案 篇2

一、重视直觉体验, 淡化概念描述形式

北师大五年级下册教材这样定义“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叫做物体的体积。”因此有的教师认为, 要理解体积的含义就必须要理解什么是“空间”。于是教学大多围绕“空间”而展开。如以下教学片段就非常典型。

教师出示大小相同的两个量杯, 在两个量杯中加入同样多的水, 将土豆和红薯分别放入两个量杯中。

师:土豆和红薯放入水中, 水面会有什么变化?

生:水面上升了?

师:为什么会上升?

生:……水被挤上来了。

师:嗯, 也就是土豆和红薯占了水的空间。

师:哪个大?

生:红薯大。

师:为什么?

生:因为放红薯的杯子中水面上升多一些。

师:红薯所占的空间大, 土豆所占的空间小。因此我们说红薯的体积大, 土豆的体积小。

接着教师出示一块海绵, 用手紧握然后慢慢松开, 海绵渐渐变大。

师:海绵体积有什么变化?

生:海绵的体积慢慢变大。

师:海绵所占的空间变大, 所以体积也变大了。

生:老师, 海绵的体积不变, 因为海绵里面有空气。

教师再演示, 追问:海绵变大了吗?

生:海绵的体积没变, 只是它的密度变了。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 教师试图通过“排水实验”让学生直观感知抽象的“空间”, 帮助学生认识“体积”。学生通过观察感知土豆和红薯占了水的有限空间, 使水面上升。可是离开了具体的“有限空间”情境, 学生就会觉得茫然, 不知道“海绵”又占了哪个的空间, 更不懂得该如何来衡量大小。过早运用“排水法”来衡量“所占空间大小”往往会让学生产生疑惑。课堂上学生出现“海绵里面充满了空气”“沙子之间存在空隙”甚至“物体分子之间存在空隙”的例子屡见不鲜, 最终学生不知“体积”为何物。其实“空间”本身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要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空间”可能比“体积”本身更加困难。“空间大小”是人的直观感知, “体积”也是人的直观感知。五年级的学生对“物体占据空间”其实早有接触, 在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中就已提出:空气和水、石头一样, 可以占据空间。从“体积与容积”相关教材的呈现内容来看, 也是默认学生已初步掌握体积的含义。过分拘泥于定义本身, 关注何谓“所占”、何谓“大小”, 反而会把本来简单明白的事情搞复杂了。张奠宙教授在《从体积的定义说起》一文中也这样写道:“小学数学的体积教学, 不要在‘什么是体积’上做文章。要在体积所具有的特征上下功夫, 力求触及数学的本质, 增进五年级学生对体积意义的理解。”他还认为, 要建立体积的概念, “应该从度量入手, 体积是对‘三维’物体大小的一种度量, 和线段的长度、平面图形的面积加以对照。就能增加对‘体积’的理解。”正如陈新福老师在浙江省新世纪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上对“体积与容积”是这样教学的。

师:同学们, 听说过体积吗?

生:听说过

师:你知道什么是体积吗?请举例说说。

生:我知道桌子有体积, 黑板有体积;篮球有体积……

生:每一样物体都有体积。

师:请自学课本41-42页, 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有疑问的请提出来?

师:篮球有体积吗?什么是篮球的体积?

生:篮球外表。

生:篮球的里面。

生:不对, 外表是篮球的表面积, 应该是整个篮球所占的空间。

师:什么是乒乓球的体积。

生:整个乒乓球所占空间的大小。

生:篮球的体积大, 乒乓球的体积小。

师:你还能举出别的例子吗?

生:铅笔盒的体积大, 铅笔的体积小。

师:为什么?

生:因为铅笔能放进铅笔盒里。

师:什么是砖块的体积?

……

人的直觉是很宝贵的, 充分运用直觉学习数学是小学数学学习的一条准则。陈老师的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 没有纠结“空间”这一概念, 而是运用视觉感官, 通过看一看、说一说, 感知不同形状的物体所占的空间的大小。通过面与体的直观比较, 让学生理解体积, 突出了“体积”的本质属性, 让学生真真切切体会到什么才是物体的体积。教学简简单单, 学生明明白白。

二、注重联系, 经历概念同化过程

容积是体积的下位概念, 两个概念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 容积概念建立主要是概念同化的过程。但在教学中许多老师喜欢把“冰箱”等作为认识体积和容积的生活素材, 经常会陷入体积与容积的大小比较误区。如下面这个比较常见的教学片段。

师: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物体既有体积又有容积, 冰箱的体积与容积有什么不同?

生:冰箱的体积是指冰箱所占的空间大小, 冰箱的容积是指冰箱所容纳物体的体积。

生:体积是从外面去测量, 容积要从里面去测量。

师:冰箱的体积比容积大吗?

生:冰箱的体积肯定比容积大, 一看就知道。

生:冰箱的体积一定比容积大, 因为它有厚度。

师:大家同意吗?

生:我不同意。冰箱门打开了, 它的体积就不一定比容积大了。

师:为什么?

生:门打开了, 空气进入, 里面就不能算冰箱的体积了?

师:你的发现太有价值了。

冰箱的体积比容积大, 笔者做过调查, 大约80%的教师都这样认为。少数教师也出现案例中的情况, 认为打开冰箱的门就不能确定哪个大哪个小了。笔者认为体积和容积虽然联系紧密, 但有很大的区别, 它们分属两个不同的概念。“体积”指物质或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容积”指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我们一般只存在同概念之间相比较, 即体积之间或容积之间的大小比较。体积和容积的比较不但不能促进学生对体积与容积概念的理解, 反而会误导学生产生概念混淆, 增加学习负担。其实关于这两者的概念教学, 不妨可以从两个概念的关键特征入手, 通过概念同化的方式来理解概念。比如下面这个教学片段就是以此着手的。

课件出示一个长方体木块。

师:我们可以怎样进行测量这长方体木块的体积?

生:我们可以测量它的长、宽、高。

师:这个木块有容积吗?

生:木块没有容积, 木块的容积是0。

师:怎样把容积是0的木块变成有容积呢?

生:从木头的表面朝里面挖一个洞。

生:要能容纳东西。

课件演示在长方体木块的中间挖出一个小长方体。

师: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木块的容积的大小?

生:我们可以从里面测量它的长、宽、高。

课件演示:在长方体木块的中间继续挖出一个大长方体。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木块里面的长、宽、高增加了, 木块的容积变大了。

生:我发现木块本身的体积变小了, 因为中间部分被挖掉了。

概念同化是通过学习已经形成的概念来掌握概念。案例中教师从长方体木块的体积入手, 引导学生经历了容积“无中生有”的过程, 让学生体会体积与容积的联系和区别, 感悟体积和容积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 掌握“容积”概念, 加深学生对“体积与容积”概念的理解。

三、深化概念, 积累活动经验

在认识体积概念时, 教材中安排了用排水法比较土豆和红薯的大小的实验。五年级教师用书上提到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 说明这两个物体所占空间大小不一样。在学生有了比较充分的感性体验上, 再揭示体积的概念。”观察实验是体积概念建立过程必不可少的活动, 借助透明玻璃杯和水位的变化,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抽象的空间形象化, 能帮助学生提升对“物体占空间大小”的感悟。但是这不能作为实验的实质。那么实验的实质是什么呢?它的价值又在哪里?下面陈新福老师的教学片段会对我们有所启示。

师:土豆和红薯的体积谁大?请你设计一个实验。

生:先找到两个一模一样的杯子, 然后放入同样多的水, 最后把土豆和红薯放进杯子中。看哪杯水面高。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生做演示实验, 土豆放在1号杯, 红薯放在2号杯。

师:谁的体积大?

生:因为2号杯的水面高, 所以红薯的体积大。

师:为什么?

生:水的体积不变。因为红薯加水的体积大于土豆加水的体积, 所以红薯的体积比土豆大。

生:1号杯水上升部分的体积就是土豆的体积, 2号杯水上升部分的体积就是红薯的体积。2号杯上升得多, 所以红薯体积大。

师:说得真好, 那么水上升部分是一个什么形状?

生:是一个圆柱体。

师:可以看作“两个水圆柱体”, 只要比较两个水圆柱体的大小就可以了。如果把它们放入同样的方形水杯中, 上升部分的水又是什么形状?

生:长方体。

笔者认为, “排水法”实验的真正价值是一种数学转化策略体验, 是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把原本直接比较体积大小有困难的问题, 转化为比较水的体积, 它的实质是数学的“等量代换”思想。数学上求体积的核心是“计算”。在教学时教师不应只停留在观察水面高低的表面上, 而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的思考, 经历观察、猜测、推理, 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从而掌握数学思想,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等量代换的思想在教材练习中也有所体现 (如下图) 。物体的等积变形都可以运用“转化策略”来阐释。通过这样的练习, 让学生对体积概念有进一步的消化与整理的过程, 知识结构的稳定性得到了保障。同时又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

总之, 概念的定义是重要的, 但不是所有概念的定义都重要。体积是非常原始的概念, 在小学阶段我们的教学是要帮助学生理解体积的特征, 应淡化形式、注重实质。

体积与容积 篇3

知识与能力: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合作精神和喜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体积和容积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引入门

1.谁能用一组反义词来描述我和某某同学的形体?

2.咱们教室或身边还有哪个物体比哪个物体大,哪个物体比哪个物体小呢?把你的发现和同学们说一说。

3.学生汇报。

二、学习窗

(一)观察实验,感知体积的意义

1.出示土豆和红薯,哪个大些,哪个小些?用什么方法证明?小组讨论。(思考:两个量杯有什么要求?倒入的水有什么要求?

2.挑生演示,其余学生注意观察。

3.学生汇报观察的结果。

4.小结: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知道了红薯和土豆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像这样,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物体的体积。

(二)设计实验方案,感知容积的意义

1.感知容器

教师出示一个杯子,杯子的体积就是杯子所占空间的大小,它的作用是什么?像这类能够盛放物体的器具我们把它叫做容器,说说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容器?

2.动手操作,感知容积

(1)教师出示两个不同形状的杯子,提问:哪个杯子装水多?小组讨论解决办法。(2)小组边实际操作边讲解。(3)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有多有少,它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容器的容积。(4)举例说明什么是容器的容积。

(三)区别体积与容积

物体的体积和容积有什么不同呢?(1)学生独立思考。(2)小组交流。(3)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发现:一般情况下,物体的容积比体积小。)

三、体验室

1.盛满一杯牛奶,( )的体积就是( )的容积。

①杯子 ②牛奶

2.装满沙子的沙坑,( )的体积就是( )的容积。

①沙子 ②沙坑

3.求一个油桶能装油多少升,是求油桶的( )。

①表面积 ②体积 ③容积

4.求做一个无盖木箱用料的多少,是求木箱的( )。

①表面积 ②体积 ③容积

5.求一个无盖木箱占的空间有多大,是求木箱的( )。

①表面积 ②体积 ③容积

6.求一个无盖木箱能容纳多少东西,是求木箱的( )。

①表面积 ②体积 ③容积

四、思考台

1.比比谁的体积大?

2.小明和小红各有一瓶同样多的饮料,小明倒了3杯,而小红倒了两杯,你认为有可能吗?为什么?

五、延伸桥

有人说:“一个木箱的容积和它的体积一样,也是280立方分米。”你同意吗?

六、谈收获

体积与容积的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体积与容积》的学习。这节课的学习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学情分析 :

这节课的学习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这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为了培养孩子的空间观念,我将视野拓宽到生活的空间,重视现实世界中有关体积和容积的问题,把它们作为教学的基础。学生在他们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关于体积和容积的经验,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实物出发,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学习时可能遇到的疑问是:体积和容积差不多呀,怎么分呢?测量体积是不是从物体的外围量,而容积是不是从容器的里面量呢? 学习目标:

1.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2.在实际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的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41页的比一比; 思考:﹙一﹚什么叫物体的体积

﹙二﹚什么是容积

﹙三﹚体积与容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喝正方体表面积的知识,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长方体的体积和容积。﹙板书课题:体积与容积﹚

二、1.出示学习目标 2.出示自学指导

三、实验,感受物体的体积。

1、学生自学,分组实验。﹙出示自学指导一﹚

方法:两个有刻度的量杯,里面盛有同样多的水,请大家观察一下,现在的水在哪个位置。先把土豆放入水中,同学们观察发生什么变化。水面上升了,说明什么?(苹果土豆占了空间,把水往上挤)把红薯放入水中,水面也上升。

2、观察汇报。

比较两个杯子的水位,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

小结: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知道两个果都占有一定的空间,但所占空间的大小是不一样的。其实,所有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

3、师总结:物体占有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揭示概念: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四、想一想,﹙出示自学指导二﹚ 1.出示盛水的杯子

师:这是一个装水的容器。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容器?(出示杯子和碗)

2.提问杯子和碗谁装的水多?你能设计一个实验解决这个问题吗? 3.学生讨论,说办法。选择一种全班实验

实验:将杯子和碗装满水,然后将水倒入同样大小的有刻度的杯子中,观察水位的刻度。

师:从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到,杯子装的水比碗多,我们就说杯子的容积比碗大。

讨论交流:什么是容积?说说你的理解?

4.小结: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容器的容积。

五、今天我们认识了“体积”和“容积”,杯子有体积吗?杯子的体积和容积分 别指什么 ?﹙出示自学指导三﹚

小结 :物体的体积是物体自身的大小。物体的容积是容器所装物体的多少。(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直观感知什么是容积,从而得出容积的概念,这样就会从一种感性认识很容易升华为理性认识。)

五、习题设计

1.42页“试一试”

谁搭的长方体体积大?你有什么办法知道? 怎样计算小正方体的个数? 2.玩玩橡皮泥。

要求:用一团橡皮泥,第一次把它捏成长方体,第二次把它捏成球,捏成的物体哪一个体积大?为什么?如果捏成任意形状的物体,体积有没有变化? 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全班交流。

小结:同一物体形状发生了变化,但体积保持不变。3.“练一练”第2题 学生充分观察讨论。

(同样10枚硬币,第一堆与第二堆比,因为一枚1元硬币比一枚1角硬币大,所以第一堆体积大;而第一堆与第三堆比,都是同样的硬币,只是堆放的方式不同,所以体积不变。)3.“练一练”第3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

(如果每个杯子的大小不同,那么3杯就可能等于2杯)

五、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六、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是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而且体积和容积又是学生比较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对于体积这个概念,学生虽然在他们的生活中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但学生还需要理解“空间”和“占有”的含义,而恰恰是“空间”和“占有”是学生最难理解的。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理解这一概念的重点在于理解“空间”的含义。在现代的汉语词典中“空间”的意思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因此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除了要注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动手实验相结合外,还要注意使学生明确物体会占据一定的空间(它是三维的),物体所占的空间是不一样的(有大有小)。

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容器的容积。在这里“容纳”是理解概念的重点。容纳:在固定的空间或范围内接受(人或物)。学生对体积的意义有了准确的理解以后,这部分知识将会变得轻松一些。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 篇5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1

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这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为了培养孩子的空间观念,我将视野拓宽到生活的空间,重视现实世界中有关体积和容积的问题,把它们作为教学的基础。学生在他们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关于体积和容积的经验,教学从学生熟悉的实物出发,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在本课学习中,利用直观教具演示动手实验贯穿整个课堂,并且在动手实践中,处处有猜想,处处有学生间的交流合作,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由于体积与容积的教学知识点较为单一,但却比较抽象。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体积与容积的意义、区别及其联系,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实验操作活动来开展教学如下;

1、导入部分我紧紧抓住学生生活中有比较物体大小的习惯,出示两个大小对比鲜明的正方体,自然导入到物体大小的比较之中,使课的导入自然而顺畅。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暗藏了物体的大小,是指它们的“体积”谁大谁小,与本课教学内容紧密相扣。

2、教学过程中由几个精心设计的实践活动组成的,紧紧围绕着 “土豆和石块哪个占的空间大?”等问题来组织和展开动手操作实践活动的。让学生充分感受“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容器盛放的物体有多有少”,体会体积与容积的含义。

3、这节课充分地体现了数学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把“现成的”数学,变成了“活动的”数学。

4、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在操作中理解。数学实验活动与科学学科的操作实验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该课的学生操作是为学生充分理解“体积”与容积概念服务的,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充分的操作感悟,通过对比思考,经过思维提升,才能得出“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物体的体积”以及“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是有多有少的,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叫容器的容积”这些重要的数学知识概念。

5、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丰富与完善,最后充分认识与理解的。学生最初对物体大小的比较并不一定准确,有的在比较物体的表面积,有的在比较物体的占地面积,有的在比较物体的重量,这些都是正常的,是学生已有知识对本课教学的影响,说明学生对体积与容积概念并没有纳入到学生的概念体系当中,只有充分理解了体积与容积的真正意义,学生才能正确理解和掌握这些数学概念。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正确建立这些概念,而且要帮助学生正确区分这些概念,从而建立起概念网络体系。

而且课后我让做前测试题的三十名学生做了一份后测试题,测试结果说明学生能感知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建立了空间观念,然后在比较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中,初步认识理解体积的概念。但有极少数学生将体积和占地面积混淆。其次认识容积,从生活中,建立、理解认识容积的意义。但个别学生对“体积大的容器容积一定大”这句话判断不准确。同一物体的体积与容积还需进一步通过实验操作来进行验证。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2

体积和容积都是比较抽象的概念。课前我先布置学生预习:

1.什么是体积?教材用怎样的实验说明这一概念的?

2.什么是容积?体积与容积有什么异同点?

3.调差:饮料瓶、冰箱等物体的容积及一些物体的体积是多少?由于学生课前做了大量的工作,什么是体积、什么是容积有了初步的认识。课上我又从乌鸦喝水的故事的事入手,抛出问题:聪明的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水面为什么会上升?有了课前的预习,学生能够应用新知来解释,做到学以致用。然后组织学生交流预习作业1、2、3.同时通过例6实验的演示,让生在观察讨论中明白了,物体放入水中占了一定的空间,所以水面上升了;而水面上升的高度不一样,说明物体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在学生有了充分的感受之后,揭示出体积的概念。并追问演示的物品哪个体积大?哪个体积小?来强化体积的概念和生活中体积的运用。

在“容积”教学的处理上:出示小木块和粉笔盒,让他们比一比,它们谁的体积大?谁的容积大?粉笔盒的体积大,还是容积大?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明白,只有能够容纳东西的物体,才有容积,所以小木块只有体积,没有容积。同时让学生感知到同一物体的体积一般比容积大。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3

上课前,老师已经示范了这节课,对我感受颇深。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教学时切忌把自己和学生都捆绑在教科书上,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注意,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动手操作与实验观察相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下面以《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节课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故事引入,在活跃气氛中引发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抓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年龄特征,从《乌鸦喝水》这一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很自然地引入新课。引入阶段正处在一堂课的起始阶段,处理的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本课的导入设计,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在活动开始就处于情意高昂的学习状态。

接着用两次倒水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发现到石头是确实是占据空间的,而且占据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很自然地引出了体积的概念。

二、注重知识迁移,探究问题。

在引出体积单位的教学过程中,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注重学生的知识迁移,先回忆面积单位先分后数的比较方法,再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得出必需将两个长方体分成大小相等的小方块,引出了体积单位,突破难点。不过发现学生在数小正方体个数的时候有点困难,空间观念不够好,课件可做得更直观些,易于学生观察。

三、尝试自学,理解问题

小学生对概念的掌握与他们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体积单位时,采取尝试自学课本,理解体积单位,培养学生空间观念。①看书自学体积单位,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合作,②学生汇报学会的知识。③理解体积单位。

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验,但体积单位比较抽象,因此,我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实例,激发学生欲望,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找出1 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等实践活动,学生真正是在亲身经历和体验下认识体积单位,从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有助于以后计算和估算物体的体积。这一环节中学生说到了很多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约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在1立方米的正方体中让学生依次进入,结果能容纳10 个学生,学习气氛更是达到了高潮,教学效果良好,同时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就在身边。这一教学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小组合作交流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参与尝试的兴趣。

五、动手操作,注重比较。

例如,区别1cm、1cm2、1cm3时,除了让学生说出它们分别是用来计量什么量的单位外,更是让学生动手比画一下三者的区别。

六、在课堂中发现的问题。

练习做一做第2 题,说一说两个长方体的体积各是多少?我原认为这个内容学生很容易理解的,但发现第一个长方体竟有个学生以为边长是3厘米,它的体积就是3立方厘米,受 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就是1立方厘米的概念影响。所以我在课堂中强调让学生自己说出因为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就是1立方厘米,所以每个小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这里有9个,整个大长方体的体积就是9立方厘米。最后总结出: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中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让学生用4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自主摆成不同的形状,想想体积分别是多少?学生确实摆出了很多种形状,但在实物投影中展示得不够清楚,课前考虚不够周到。

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猜一猜一些学生常见的物体的体积。有两个教学目的。第一,联系生活实际,考考学生对三个体积单位的理解。第二、我知道让学生完全猜出来是难度好大的,所以我也无设想学生能完全猜得准确,在学生猜的过程中,告诉学生答案,让学生对一些常见物体的体积形成一种表象,加强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同时学生猜得不够准确,也让我意识到,在前面的教学中我只强调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大小,没有让学生很好建立2个、3个或10个体积单位大小的空间观念,导致学生猜不准,也是个重要因素。

七、个人反思。

个人上课的语言不够生动,关注学生的情感不够,对学生的回答未能作出非常适当的评价。这是节概念教学,语言必需精炼,严谨。我这方面还做得不够,以后自己一定继续在这方面加倍努力争取进步。同时,上了这节课,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好几何类概念课确实很有难度,要建立好学生的空间观念,必需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列举生活中的例子。甚至要不断准备一些形象的教具,倒如,没有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直观教具,单凭学生想象根本上是很难建立三个体积单位的空间观念的。在教学几何类概念课过程中要多以观察、比较、动手操作量一量、摸一摸等活动,为学生建立情感,形成表象。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4

《体积与容积》是北师大版五年下学期的内容。主要是通过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体积的意义;通过让学生比较两个大小不同的水杯里所装水的多少,形象而直观地揭示容积的意义,知道容积和体积的联系。这节课的重点就是形成体积和容积的两个具有抽象性的概念。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借助情境,初步感知体积

课的开始,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观看动画片《乌鸦喝水》,从中提出蕴含的数学问题———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学生在观察中初步感知乌鸦喝到水的原因――石子挤压了水的位置,水面升高了;同时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观察、操作、比较活动中,促进学生对体积概念的理解。

体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让学生建立起体积的概念,首先让学生分析乌鸦喝到水的原因。从动画片中能直观感受到瓶子里的水并没有增加,而是石子的投入,使水面升高,乌鸦就喝到水了。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石子是占有一定空间的。

借助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新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操作活动。一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进一步感知物体是占有一定的空间。如让学生猜想:把一个土豆放入装满水的杯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然后让学生明白为了验证猜想,必须得验证,培养学生对科学严谨的态度。通过验证得出,土豆也占有一定的空间。二是通过水面升高了来体验土豆也占有一定的空间,使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变得可观察、可感受。师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边观察、边思考、边表达,逐步建立起体积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在巩固练习中让学生利用小正方体按要求搭一搭,让学生在操作中加深了对物体的体积的理解。

三、自学质疑,促进学生对容积概念的理解。

对容积概念的教学,我采用了让学生自学,在自学中质疑,在质疑中形成正确概念的方法进行教学的。教材提供了比较两个容器哪个装水多的情境,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节课中实验的次数较多,实验操作不很方便。我舍去了这个实验而采用了自学的方法。通过学生自学,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在汇报过程中有个学生就首先提出了什么是容器,我组织学生来帮他。明确了什么是容器后,有个学生又提出什么是所能容纳,这时我利用水杯中装有一些水的例子来说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观念。总之,我通过适度参与引导,抓住关键词帮助学生理解了容积的内涵及体积与容积的区别、联系,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5

本节课学生情绪饱满,兴趣浓厚,效果很好。课前活动本来是为了让孩子们体会桌椅和同学都占据了空间,活动比较困难,虽然有人谈到了活动不舒展,但多数学生 谈感受时说自己很开心,因为课前的活动让他们感觉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很温暖。作为老师,我很惭愧,本来设计活动是为教学做铺垫而安排的环节,却让孩子们如 此夸赞一番很是过意不去。现在想来,平时我们是多么的忽略孩子们的感受啊,一个不经意的做法就让他们小小的心灵感到温暖,我觉得我们确实不得不反思今后的 课堂内外,是不是除了可以关心孩子们学习之外,更应该多关注一下孩子们的情感发展呢?

课中的活动如“观魔术”、“摸同桌感受人占有空 间”、“用实验的方法证明哪个杯子盛水多”、“捏橡皮泥证明物体形状改变,体积未变”、“按要求搭一搭”、“数学小故事为店小二想办法”等环节都让孩子们 兴奋,陶醉其中,激发他们的灵感和思维的火花,想出一个又一个很特别的解法,真是很让人惊叹!

比如:证明杯子容积大小的实验办法时,有的 同学想到了把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往另一个里面倒,看看水是倒不了溢出来了还是倒完之后另一个杯子不满;有的同学往两个杯子里倒了同样多的水,一个里面放了 2个骰子水溢出来了,另一个里面放了5个骰子水才溢出来,所以证明第二个杯子装的水比较多;还有的同学想到了把两个杯子倒满水,然后借助第三个杯子,然后 看哪个里面的水在第三个杯子里的水面高得出结论。 在帮助店小二想办法时,有的同学说把面条挑出来;有的同学说换个大碗;有的同学说喝两口汤;有的同学说盖个盖子;有的同学说用筷子挑起面条……

总之,好课必须是以学生的认知为前提,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石,以充分的实践为主线,以教师的引导为航向,以目标的达成为结果,以能力的提高为终结的课。要让节节课都能有如此的火候,需教师天天的修炼!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6

《体积和体积单位》是西师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二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进一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学习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之后进行教学的。

体积是一个新概念,学生对什么是体积,也许有过体验,却难以有体积的意识。因此在上课伊始,我设计了让学生摸课桌抽屉的活动。通过对比摸空抽屉和放了书包的抽屉让学生初步感受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因学生们的书包大小不同,有的放进抽屉了,有的没放进去,由此让学生感知物体占据的空间有大有小;再让学生发挥想像,说一说生活中物体占据空间的现象,比较物体占据的空间大小。在学生充分感受体验后得出体积的概念,并让学生运用概念说一说什么是身边物体的体积。

在学生初步理解体积的意义之后,我出示两个大小很接近的长方体,让学生明确为了应用的方便,需要给物体的体积确定单位。从而引进常见的体积单位cm,dm,m。为了让学生能掌握这些单位的实际意义,我设计了摸,说,找,估一系列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掌握1cm,1dm,1m的大小。如在找体积大约是1cm的物体时,学生想到了自己一截手指头,一颗大牙……1m有多大学生是最不容易掌握的,因此我在教室里用几根米尺搭了一个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让学生蹲进去看可以蹲几个学生,并追问如果换成一、二年级的小朋友,或是换成六年级的学生又能蹲几个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从而突破这个难点。

整堂课从教学的设计来看,过程严谨,逻辑性强,各环节过渡也比较自然,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首先是对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对比处理得不够,这部分理解不到位直接影响学生在学习体积单位的换算时容易产生混淆。可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回顾长度、面积的测量方法,加深对两个单位的理解,通过对比学生也很容易想到如何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为今后学习体积的计算打基础。

其次,教师的临场应变能力还有待提高。在初步感知体积时有个学生已经说出空间一词就应立即板书,抓住这个词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在描述什么是物体体积时,学生出现了困难,教师可举例引导学生描述;在寻找生活中物体体积接近1立方米的物体时,学生说到操行评分表的体积时,应引导学生更深入的理解面和体的区别。最后出现教学时间不够时,教师应灵活处理练习题。

第三是教师还应多学习教学语言的艺术,在评价学生、激励学生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7

一、教材说明:《体积与容积》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1页至42页内容。

二、教材分析:

体积与容积的学习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使学生理解物体体积与容积的意义。

三、学生特点:

体积与容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概念,在此之前,学生只学习掌握了平面图形的面积和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与计算方法。体积概念的初步建立是学生空间概念的一次飞跃,其实在生活中学生经常遇到物体占据空间的事例,只不过不会用体积这一数学语言来描述它,而是用占位置描述这一现象。从学生的认知水平看,这部分内容从平面到空间,知识跨度大、难度高,教学中学生较难理解。

四、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理解物体的体积与容积的意义。

2、使学生建立体积概念,理解体积的大小与形状变化无关的原理。

3、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五、教学理念:

本课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对于十岁左右的孩子来说,空间观念是在经验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所以在教学中我首先通过再现《乌鸦喝水》的故事把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然后再通过实物观察活动、想象活动、操作与表达等活动让学生感知和体验体积与容积的意义,发展空间观念。

六、教学准备:

教具: 多媒体课件、杯子、米、木块、西瓜、梨、油瓶、茶叶罐等。

学具:土豆、水、大小量杯、每组12个小正方体。

七、教学过程:

(一)认识物体占空间

1、师:同学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今天,我们一起随着电脑动画再去听一遍好不好?(师出示电脑画面学生欣赏。)

师:这只乌鸦动动脑,想了个什么办法喝到瓶底里的水?

师:为什么石头丢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升高了呢?

师随着学生的回答小结:原来石头要占一定的空间。

2、师出示装满米的杯子。

师:下面请看老师这个杯子,在这个杯子里老师装了满满一杯

米,现在我把米倒在袋子里,放进一块木块,你想想,刚才倒出的米还能装得下吗?为什么?

师:我把木块取出,换一包纸巾进去,结果又会怎样?

3、认识任何物体都要占空间

师:好,闭上眼睛,想象这个杯子在不断变大、变大,变得脸盆一样大了,变得小游泳池一样大了,最后变得像我们上课的教室一样大了,睁开眼睛,看看四周,什么占了空间?

师:水要占空间,人要占空间,米要占空间,木块要占空间,还有同学们说的物体都要占空间,这说明了什么呢?

师小结:只要是物体它都要占一定的空间。(板书:占空间)

(二)认识物体占空间有大有小

1、师手举西瓜、梨问:我手上的西瓜、梨谁占的空间大?谁占的空间小?

师:物体不仅要占空间,而且所占空间有大有小,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概念)

生齐声读体积概念。

2、师:刚才的西瓜和梨,我们可以说西瓜的体积比梨的体积大或梨的体积比西瓜的体积小,在我们的身边,有着许许多多这样的例子,你能像我这样说给小组同学听吗?说一说。

同学交流。

3、师:有些物体的体积大小我们一眼就能分辨出来,而有的物体的体积我们用肉眼一时难以分辨,像这两个土豆(师手举两个差不多大小的土豆)你说谁的体积大?

师:到底哪个土豆体积大,你们能商量出一个好的比较方法来吗。

小组商量。

小组汇报:(可能会想出以下两个办法)办法一、用两个一样大小的杯子,装上一样多的水,然后把两个土豆放入两杯水中,看哪个杯子里的水升得高,哪个土豆的体积就大。

办法二、用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装满水,然后分别把两个土豆放入水中,看谁漏出的水多。

4、学生领取活动材料进行实践活动。

各组汇报实践结果。

师:你们组中哪个杯子中的土豆大?你们是怎样判断出来的?

(三)认识容积的意义。

1、师:还记得同学们在举例中说到冰箱、柜子,像这两种物体打开里面是空的,可以装东西,容纳别的物体,我们称它们为容器。(板书:容器)你还见过什么容器?

2、师:(手拿一高痩一矮胖量杯)问:你们看,它们可以装什么?如果我往里装水的话,谁会装的多?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证明你的猜测?

老师根据学生说的方法动手试一试。

3、师揭示容积一词并让学生说说通过演示活动,你怎么理解容积的意义。

师小结并板书容积的意义。

4、例举:油瓶所能容纳的油的体积就是油瓶的容积。学生试举例。

5、辨析:出示装有半杯水的杯子,这时杯中所装水的体积是不是杯子的容积。

(四)揭题看书。

(五)谈谈体积与容积的区别。

(六)练习。

1、书中试一试。

2、用12个大小一样的小正方体搭出不同形状的物体。

师:老师为每个小组的同学准备了12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请你们小组的同学共同合作,发挥想象,用这12个正方体搭出美丽的形状。

生在愉快的心情下合作搭建。

师:请各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搭出了什么?

师:你们真不错,搭出了不同形状的物体。你们所搭物体的体积大小怎样?为什么?

师;形状不一样,体积一样。这说明了什么?

小结:体积的大小和它的形状无关。

3、书中练一练1、2、3。

(七)总结。

八、教学反思:

(一)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设置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学生认知的构建与知识的获取之间往往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如何跨越这道鸿沟?我认为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获得对数学事实和经验的理性认知。在导入教学中,教师首先利用学生一年级学过的《乌鸦喝水》故事引入,美丽的动画紧紧吸引着学生的眼球,熟悉的情节在耳边响起,石子投进水后水面的变化清晰可见,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学习的情境,并且学生很自然地运用了空间一词回答为什么水面会升高。而在这一个环节中,有些学生可能会肤浅地认为物体要占液体的空间,还不能体会到任何物体放在任何地方都要占一定的空间。于是老师紧接着提供了一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米、木块、纸巾,杯子。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一系列生活情境、问题情境中感悟物体并不是在水中才会占空间。最精彩之处还是老师让学生想象杯子不断变大,变得教室一样大时有哪些物体占据空间。使学生们关注到自己教室里所有的物体都占据了一定的空间,突破了任何物体都要占空间这一难点。

(二)突出探究活动,亲历做数学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数学课程标准》在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中,十分强调数学学习活动的情境设置和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中,教师先出示大小相差很大的两个物体让学生辨别哪一个物体的体积大。再出示两个大小差不多的物体让学生比较,引起学生思考:这该怎么办?而教师课始简短的动画导入为学生自学探究做了铺垫,课堂上学生想出了两个可行的办法.有了办法,接下来学生就会迫不及待地、主动地进入探究阶段。实践的方法是学生说出的,实践的过程是学生亲自参与的,自始至终老师都只是承担组织者的作用。是学生在做数学中明白物体占空间有大有小,并学会比较两个相差不大的物体大小的方法。

(三)激发情感体验,学而有兴、学而不累

与其他数学内容相比,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更容易激起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体验。在练习中,当老师让学生用12个正方体搭建不同物体时,学生非常兴奋,创造欲望极强。每个同学都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特别是搭好后全班交流参观时,同学们的脸上露出了满足、骄傲的表情。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通过操作、观察,类比、分析、归纳得出体积大小与形状的变化无关。这一原理的获得学生是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四)在教学中也有一点不足之处,当学生想出用两种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时,教师只给学生提供了第一种方法的实验材料,让学生集中用第一种方法进行操作。没有照顾到想到第二种方法的同学实验需求。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8

这节课的重点就是形成体积和容积的两个具有抽象性的概念。概念形成一般采用不完全归纳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个步骤:(1)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教师所提供的感性材料,或者从学生已有的经验中,作出新的探讨。(2)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各种属性或特征中,找出本质的属性或特征,舍弃非本质的属性或特征。(3)由这些本质属性或特征,抽象概括成一般的概念。

我在课上,在教授体积和容积的概念时,先让学生跟着我说一些话“老师占据了教室的一部分空间”“粉笔占据了粉笔盒的一部分空间”,先让他们初步感受一下,然后让学生模仿老师自己说一说类似的话,然后引出体积直接说出体积的概念。在教授容积的概念时,我也是先拿出两个透明的立方体盒子,分别装了24个和8个小立方体,让他们说一说“这个正方体能够容纳24立方厘米体积。这个正方体能够容纳8立方厘米的体积”,然后比一比哪个容器容纳的体积多,之后引出容积概念。当时我是针对本班学生的特点,想让他们能够更加形象化的了解,其时体积的概念也好,容积的概念也罢,不但应联系生活实际,使这些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同时还要能够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加以升华抽象出本质的概念,由此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

儿童的认知规律,一般来说是由直接感知到概念的形成。而直观演示就是学生直接感知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学生概念理解的重要环节。在帮助学生认识体积概念时,老师动手做了一个实验,就是把西红柿和橙子放入两个水面高度相同的杯中,通过观察水面升高来理解西红柿占有空间,通过两杯水,水面高度上升的不同来理解西红柿和橙子占有的空间有大有小,这样的过程,学生就非常容易的理解了体积的概念。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9

《体积和体积单位》是西师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二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进一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学习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之后进行教学的。

体积是一个新概念,学生对什么是体积,也许有过体验,却难以有体积的意识。因此在上课伊始,我设计了让学生摸课桌抽屉的活动。通过对比摸空抽屉和放了书包的抽屉让学生初步感受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因学生们的书包大小不同,有的放进抽屉了,有的没放进去,由此让学生感知物体占据的空间有大有小;再让学生发挥想像,说一说生活中物体占据空间的现象,比较物体占据的空间大小。在学生充分感受体验后得出体积的概念,并让学生运用概念说一说什么是身边物体的体积。

在学生初步理解体积的意义之后,我出示两个大小很接近的长方体,让学生明确为了应用的方便,需要给物体的体积确定单位。从而引进常见的体积单位cm,dm,m。为了让学生能掌握这些单位的实际意义,我设计了摸,说,找,估一系列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掌握1cm,1dm,1m的大小。如在找体积大约是1cm的物体时,学生想到了自己一截手指头,一颗大牙……1m有多大学生是最不容易掌握的,因此我在教室里用几根米尺搭了一个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让学生蹲进去看可以蹲几个学生,并追问如果换成一、二年级的小朋友,或是换成六年级的学生又能蹲几个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从而突破这个难点。

整堂课从教学的设计来看,过程严谨,逻辑性强,各环节过渡也比较自然,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首先是对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对比处理得不够,这部分理解不到位直接影响学生在学习体积单位的换算时容易产生混淆。可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回顾长度、面积的测量方法,加深对两个单位的理解,通过对比学生也很容易想到如何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为今后学习体积的计算打基础。

其次,教师的临场应变能力还有待提高。在初步感知体积时有个学生已经说出空间一词就应立即板书,抓住这个词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在描述什么是物体体积时,学生出现了困难,教师可举例引导学生描述;在寻找生活中物体体积接近1立方米的物体时,学生说到操行评分表的体积时,应引导学生更深入的理解面和体的区别。最后出现教学时间不够时,教师应灵活处理练习题。

第三是教师还应多学习教学语言的艺术,在评价学生、激励学生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10

《体积与容积》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从知识序列角度来讲,这一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体积单位、体积计算等相关体积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从学生的现实起点来讲,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区别物体大小的经验,学生现有的知受力基础,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诸多的选择可能性。基于此,如何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充分挖掘概念本质,增强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经历和体验,成为本节课突破和努力的方向。上完这节课,反思如下:

一、以学定教:简单的事情,简单“学”

以学定教,前提在“学”,只有把握住“学”,才可能“教”得更加合理有效。于是,这节课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切入口,通过直观比较球变大教室还装得下吗?唤醒学生生活经验,直接引出“体积”两个字,然后让学生自由表达对于“体积”的了解,没有刻意细究教材对于体积概念的定义,是为了尽可能把课堂时间放在对数学活动的体验中,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学习经验。从学生学习效果来看,开放的问题情境不仅为课堂进一步学习提供了非常鲜活的生本资源,同时为学生第一次描述“什么是体积”提供了多元的表象支持。尤其当学生无法准确描述“体积”时,不纠结于概念,不拘泥于细节,让学生直接阅读,实现对原有认知的修正和重构,实现概念的同化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实践尝试:局部突破,凸显方法

为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在学生初步感悟体积概念后,出示3组物体让学生比较体积大小,以比较物体体积大小为任务抓手,让学生根据需求,依据不同物体的特征选择合适的方法比较体积。从规则到不规则,逐步理清体积比较由易到难的序,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实验操作,发现比较体积大小的方法,相对开放的任务要求,为课堂教学鲜活的生成提供了更多空间,加深学生对体积意义的理解,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三、想象推理:由“表”及“里”的观察辨析

借助体积的知识迁移直接切入容积,容积内容教学略化处理,通过举例、讨论、交流、操作,聚焦容积概念的本质,同时借助教具演示、空间想象、推理等学习方式,理解容积的概念,实现学生思维认识由“表面”走向“深刻”。

这节课学生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浓烈,教学效果显著。但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前紧后松。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11

本节课教学在通过研究教材,研读教法,充分准备的基础上,顺利的结束了。 回顾起来有如下几点体会:

1、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中,理解体积、容积的概念。体积、容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我认为体积概念最难理解的是“占空间”、容积概念最难理解的是“能容纳”,只有把抽象的概念,通过操作形象化了才能使学生充分理解。我通过实验让学生看到“水面升高了”来体验“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比较水面升高的多少,使学生体验“物体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通过杯子和瓶子谁的容积比较大的实验,让学生体验“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有多有少”这样将难以理解的“占空间”“能容纳”变得可观察、可感受。通过这些具体的实验活动,基本上达到了学生初步建立了体积和容积的概念教学目标。

2、密切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理解概念。教学中我不仅仅通过一个实验来让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而且联系实际,借助生活经验使学生对体积有初步的认识,在本课开始时,我就让学生举出许多在教室里、在生活中看到的哪些物体所占的空间比较大、哪些物体所占比较小的例子,感知物体的体积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揭示概念,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3、本节课时概念课,体积和容积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理解,因此要准备大量的教学用具。在探究土豆和梨谁占的空间大时?由于所选取的实验材料的问题,实验过程中出现了误差,梨浮在了水面上,致使实验没有达到目的。课件制作略显粗糙,个别结论性的内容过早的出示。

4、由于本节课学生动手实验多,因此课堂节奏前松后紧,在巩固练习时为了急于完成教学任务,习题处理的比较仓促。如果在学生操作中再能增加些练习的内容,如捏捏橡皮泥就能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形状变了体积不变。动手摆摆小正方体进一步加强对体积概念的理解。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12

《认识体积与容积》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体积与容积的意义。体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借助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了。

在教学中我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中,理解体积的概念。通过第一个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物体是占有一定空间的,又通过第二个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物体所占空间是有大有小的。在此基础上引出体积的意义,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容积与体积的意义有什么区别是本节课的难点,我为了能让学生区别体积与容积意义的不同,我做了一个实验:用两个瓶子,一个瓶子里装满水,一个瓶子里装了一些水,让学生说说哪个瓶子里水的体积就是瓶子的容积。我又找了两个外形差不多大小,但容积相差很大的瓶子,让学生知道体积一样大,容积不一定一样大。又就地取材,让学生说说粉笔木盒的体积与容积分别只什么,让学生在辨别中区别体积与容积的意义。

2、密切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理解概念。教学中我不仅仅通过一个实验来让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而且联系实际,借助生活经验使学生对体积有初步的感受。

3、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进行练习,加深体验,拓展知识。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13

这节课的重点就是引导学生掌握体积和容积的概念。因为体积和容积是两个相关联的概念,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对比法,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清“什么是体积,什么是容积”。在学生感知体积的概念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直接感知体积,这是学生理解概念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帮助学生认识体积概念时,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分别把土豆和红薯放入两个水面高度相同的杯中,通过观察水面高度的变化来理解体积的概念。接着通过对比、动手实验的教学,理解容积的概念。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合理的教具和学具,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加以升华抽象出本质的概念,让学生形成体积和容积的概念,由此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14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体积单位。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先利用的是实验,使学生用亲身体验来了解,体积的涵义。而后得出体积的定义,再后就是判断物体体积的大小,能用肉眼分清体积大小的我们可以用观察能分辨体积的大小,之后进行对体积单位的认识。

一、实验引入,在实际操作中引发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抓住学生的兴趣之处,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体积的概念。

二、注重体积的认识性。

对于体积的概念可能学生刚刚接触,应该对每个物体的体积大小进行对比和讲解,使在分别他们的大小的时候,更能对体积的概念产生不陌生的态度去完成判断体积的大小问题。

三、联系前几个环节,进行现实体验体积的重要性。

不管到哪里,我觉得对与体积这个概念是毫不分离的。正所谓学生对体积也会了解并且在现实生活中能判断出每个物体的大小。

四、当堂达标。

出示根据教材练习册等参考资料来进行对这堂课的达标训练,为了更加检测出学生对这堂课的学习情况、获得的知识等方面有所帮助。

五、结合本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回顾。

一堂课结束,每个学生尽量达到自己有所收获,有所了解。或者对自己小组的合作情况有所总结,使以后小组讨论方便有所进步。

个人反思

我认为这堂课学生在思维上有所提高,能有意识的解决没个问题,小组合作也进行的比较完善,而我自己在授课的同时,有些该讲的重要部分有些遗漏,我觉得这是我的错误,今后我要继续加倍的努力争取没有这样的错误,我觉得教好几何类的概念课确实很有难度,要建立好学生的空间观念,必须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列举生活中的例子。甚至,在授课的同时要充分的准备教具和有关方面的物品,这样才能使得他们更容易的接受一堂课程的知识点。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15

体积与容积的学习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概念的重要载体。教材非常重视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它们的意义。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本着“依据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的原则,对教材进行了处理;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发展,在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中充分感受体积与容积的意义,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借助情境,初步感知体积

课的开始,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观看动画片《乌鸦喝水》,从中提出蕴含的数学问题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学生在观察中初步感知乌鸦喝到水的原因——石子挤压了水的位置,水面升高了;同时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我让学生比较两个容易分清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在教室里找一找、比一比,哪些物体占的空间大?哪些物体占的空间小?”进一步把“占空间”、“大小”这些词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唤起学生对日常所见事物的表象和感受。最后比较两个难以分清的物体所占空间大小。

二、在观察、操作、比较活动中,促进学生对体积概念的理解

体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借助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新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操作活动。一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进一步感知物体是占有一定的空间。如让学生猜想:把一个土豆放入装满水的杯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然后让学生明白为了验证猜想,必须得验证,培养学生对科学严谨的态度。通过验证得出,土豆也占有一定的空间。二是通过“水面升高了”来体验“土豆也占有一定的空间”,使“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变得可观察、可感受。师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边观察、边思考、边表达,逐步建立起体积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在巩固练习中让学生利用小正方体按要求“搭一搭”,让学生在操作中加深了对物体的体积的理解。

三、观察比较,促进学生对容积概念的理解

体积与容积教学设计 篇6

教材分析:

体积与容积的学习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体积和容积是学生比较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因此,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手、眼、脑、口并用,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建立有关体积和容积的正确表象,从而切实掌握所学的知识,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作好铺垫。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使学生理解物体体积与容积的意义,并能正确区分体积和容积 学生特点及分析:

“体积与容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概念,在此之前,学生只学习掌握了平面图形的面积和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与计算方法。体积概念的初步建立是学生空间概念的一次飞跃,其实在生活中学生经常遇到物体占据空间的事例,只不过不会用体积这一数学语言来描述它,而是用“占位置”描述这一现象。从学生的认知水平看,这部分内容从平面到空间,知识跨度大、难度高,教学中学生较难理解。通过课前的问卷调查了解到学生对“体积”与“容积”认知程度,通过问卷调查后的分析从而把握课的层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②能够知道体积和容积的联系与区别。

2、技能目标:

①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②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以及利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在学生的合作交流中,注意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体积和容积两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教学准备:

差不多大的土豆和红薯、两个一样大的量杯、两个大小不同的玻璃杯、橡皮泥、纸箱子、PPT、乌鸦喝水视频。教学流程:

一、欣赏乌鸦喝水视频 学生欣赏完后,提出三问:

1、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

2、瓶子里的水为什么上升了?(石头占了一定的空间把水挤上来了)

3、乌鸦为什么要放许多小石子?(石头放得越多,占的空间越大,水来能上来)

二、感知什么是空间?

刚刚说到空间,到底什么是空间?学生用手放到抽屉里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体验空间。

小结:像这样有三个维度的我们叫空间。(板书:空间)

三、感知体积

1、两个看起来差不多大的马铃薯和红薯谁占的空间大?

实验开始前提出以下问题: ① 土豆和红薯占不占空间? ② 有什么方法能知道谁占的空间大?(学生会有不同的实验方法,选择较易操作的方法验证)

实验结束后提出以下问题:

① 水面为什么会上升?(土豆和红薯占了一定的空间)② 水面为什么上升的高度不同?(土豆和红薯占的空间不同,有大有小)③ 现在你认为谁大?说理由。(红薯大,因为放红薯的杯子里的水升得高,说明红薯占的空间大)

师小结:其实所有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他们所占的空间大小是不一样的!比如人占有一定的空间,数学书占有一定的空间等等,你们还能举出占有一定空间的物体吗?(学生举实例)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而它所占空间的大小,我们把它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物体的体积)

2、同一块橡皮泥,不同的形状,谁的体积大?

由此实验说明:物体的体积不随它的形状变化而变化!

四、感知容积的意义

1、什么是容器?

① 今天我带了这么多的教具都是放在哪里的?(纸箱)师介绍:像量杯、纸箱这样能容纳物体的器具叫容器。② 你还能举出其他的容器吗?(生举例)

2、两个大小不同的杯子,谁装的水多?

① 你们能想出什么办法知道谁装的水多? ② 根据学生的方法选择便于操作的方法。③ 哪个杯子装的多?

师小结:两个杯子装水不同,说明两个杯子容纳物体的大小是不一样的!像这样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多少叫作容积。这个物体的多少就是它所装的物体的体积!(板书: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多少(体积)叫作容积)

3、半杯水是杯子的容积吗?

让学生体会容器的容积是它能装的最大体积。

4、举例说说什么是容器的容积。比如:杯子里所能容纳的水的体积就是杯子的容积。

五、体积和容积的区别

1、一个装满沙子的水杯,它的体积指什么?容积指的又是什么?(帮助学生理清体积和容积的概念,并且知道一般情况下物体的体积比它的容积要大)

2、一个实心的正方体有容积吗?(使学生明白只有能装东西的物体才有容积)

六、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物体的:体积和容积(板书)

七、巩固练习:

1、判断:

1.冰箱的容积就是冰箱的体积。()

2.游泳池注入半池水,水的体积就是游泳池的容积。()3.两个体积一样大的盒子,它们的容积一样大。()4.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这个物体的体积。()5.所有的物体都有体积和容积。()

6、长方体的体积一定比正方体的体积大。()

2、(1)盛满一杯牛奶,()的体积就是()的容积。① 杯子② 牛奶

(2)装满沙子的沙坑,()的体积就是()的容积。

① 沙子② 沙坑

(3)求一个油桶能装油多少升,是求油桶的()。

① 表面积

②体积

③ 容积

(4)求做一个无盖木箱用料的多少,是求木箱的()。①表面积

②体积

③容积(5)求一个无盖木箱占的空间有多大,是求木箱的()。①表面积

②体积 ③容积(6)求一个无盖木箱能容纳多少东西,是求木箱的()。①表面积

②体积

③容积(7)一个棱长4厘米的正方体木块,从正中挖去一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后,体积(),表面积()

① 不变

②变大

上一篇:学生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下一篇:QQ群运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