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考的电影(通用8篇)
电影剧情
这是一所市立重点中学。高三(9)班班主任范义本来到的教室,班长任雪、学习委员贺帆及林叶等已经在早自习,可秦鹏却还没来到教室。第一节课上课了,范老师走上讲台准备上课,这时,秦鹏才抱着篮球在门口喊报告。范义本责怪秦鹏,秦鹏反击,两人争执之下,秦鹏赌气走出教室,来到篮球场上大力砸篮板来泄愤。一会儿后,范义本在课堂上讲到孟郊的《登科后》,说出“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的诗句,来提问班上的同学,但班上同学无人知晓。这时,秦鹏潇洒地从门前假装不经意地走过。吟出“一日看尽长安花”的诗句,然后又走过教室。第二节课上课时,秦鹏回到了教室,并找贺帆借抄语文笔记。范义本从后门看到了这一切,知道秦鹏并不是真的不愿意学习。林叶浏览网络小说,和贺帆等交流。作文高手任雪热捧“凌波漫步”的《故国神游》,班上不少同学都在追这部小说。秦鹏对此嗤之以鼻,因为其实自己就是《故国神游》的作者,但他却没说出实情,遭到任雪等的嘲骂。放学以后,秦鹏叫上猴子和胖子去打篮球,范义本却出现在球场上。他要求与秦鹏单挑,要是他输了,从此便不再管秦鹏,可要是秦鹏输了,就要乖乖按时上学,旁边的猴子拿出了手机,准备拍下这一幕。自以为是的秦鹏认为自己稳赢,结果不料范义本是个篮球高手,不仅三分投的准,还能大帽他。秦鹏很快就输掉了斗牛,只能答应再不迟到。第二天,他果然早早来到教室,却看到猴子在给班上同学看他和范义本比赛的视频,他一怒之下将视频删除,并把手机重重拍在桌子上。范义本来上课,开堂就提到同学们热追的《故国神游》,说文笔虽还可以,但却有不少错误。他说到文中主角与纳兰容若的一次会面,有提到一首词《忆江南》,而在那个年份,纳兰根本还没创造那首词。秦鹏想为自己的文章辩护,说范义本是旧一套。范义本提出说文章答作者,秦鹏爽快答应。比试中秦鹏百般刁难,甚至问出《海贼王》的作者,不过博览群书的范义本都一一答出,而最后秦鹏却未能答出范义本的问题,只好认输。
任雪回家后继续阅读《故国神游》,发现课上被老师指出的《忆江南》的错误被订正了,她感到奇怪,于是打电话给林叶,问她会不会觉得是本班的人,可林叶却很快否决了她。她给博客留言,结果在家的秦鹏马上就回复了。他们聊的起劲,互相交换了qq,交换照片,并约定周末见面。看到照片后秦鹏才发现网友是平时和自己势不两立的班长任雪,他便推辞说自己要外出,可是任雪已经下线,没能看到。不甘心的秦鹏回家搜索范义本的高考成绩,查出范义本其他成绩都接近满分,只有音乐是个20分,而这却是自己比较擅长的,他决定在课堂上羞辱范义本一番。第二天,秦鹏又故意迟到,背着吉他在门口出现。范义本责问他为什么比赛输了还迟到,秦鹏回答:“我篮球输给了你,文学也比不过你,今天就比比唱歌吧。”一首以后,全班都鼓掌,而范义本却擦着手心的汗,不敢开口,因为他天生五音不全。正当秦鹏嘲笑了他,准备离开教室的时候,范义本鼓起勇气,大声吼出一首严重跑调的歌。秦鹏又输了,他只好接受惩罚,做所有的值日工作以及扫厕所。周末,秦鹏去了见面地点,想说出自己就是“凌波漫步”,结果任雪不仅不给他机会说,还骂了他一顿。后来认为偶像爽约的任雪十分生气,这时秦鹏带了几本书来见她,并劝她离开。两人一起走出公园,却在秦鹏的家楼下看到秦鹏的爷爷在上面喊,任雪就应邀来家里坐坐。秦鹏紧张地拔掉电脑插头,可当他去拿茶的时候,任雪的朋友要发给她“凌波漫步”的卫星地址,任雪就打开电脑准备接。电脑开后qq自动登录,任雪就看到了自己与秦鹏的聊天记录,还有自己的照片。感觉被骗的任雪大骂秦鹏,哭着跑了出去。
贺帆的家庭比较贫穷,好不容易攒了一点钱,结果被卖假烟的骗了。贺爸爸找他们理论,被打了回家。贺帆看到这一情景,不仅暗暗感叹世道的不公,并有放弃高考的冲动。另一边,过生日的林叶在寻找相机时发现父母以前的离婚证,才知道父母早已离婚,伤心欲绝的林叶还是来到江边,寻找来给她送礼的贺帆。贺帆听说林叶的遭遇之后,自己也触感,大哭了起来。任雪的爸爸执意要她就读哥伦比亚大学,要求提前领毕业证,任雪一气之下离家出走。秦鹏自从上次后很是内疚,听到任雪离家出走,通过qq找到了她所在的宾馆,来安慰开导她,并且建议她回到班上继续学习。任雪暂时回到了班上,可是父亲却不答应她就读自己理想的北京大学中文系,仍然坚持要她出国。而林叶也好几天没去上课了。范义本知道后,一个个地处理了任雪、林叶和贺帆的事情。他先是找到任雪的父亲,谈了理想和追求,喝醉的任父找到任雪,哭诉自己错了,父女相拥而泣。林叶看到随自己长大的桃树被范义本调养得重获生机,也渐渐开心了起来。而贺帆独自找到卖假烟的那伙人,要求还钱,结果混斗中烟被烧了。伤心的贺帆与那群流氓拼命,被推倒在地。这时范一本和贺爸爸及时赶到,贺爸被胖揍,可没想到范义本连打架都很在行,他三拳两腿就打翻了那群流氓。可是有一个人突然抓住贺帆,想以此为威胁。这时贺爸从地上爬起,把啤酒瓶狠狠地砸在流氓的脑袋上,流氓倒下了,而后来警察也带走了贺爸。高考临近,贺帆拿到贺爸从监狱中寄出的写着要他好好努力的纸条,下定决心考个好大学。
关键词:《高考1977》,转折时期,历史记录,人性刻画
电影《高考1977》是以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政策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对东北某农场的知青们的影响及冲击, 以点带面地反映了恢复高考之时的波折及恢复高考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冲击和变化。电影通过影像还原了一个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教育制度变革, 真实地表现了那个特定年代的立体面貌。
一、电影对转折时期历史的记录
电影可以记录历史, 而艺术则是与遗忘作斗争。但记录历史是电影《高考1977》的主旨所在。影片的主基调以尊重文化和知识的历史契机为主导, 展现了那一段历史记忆。
“文革”时期, 是社会的剧烈变化时期, 很多人都在期间有过一些灾难性的记忆。那是一段苦难的磨砺, 大部分人的青春是荒芜的, 是被耽误了的, 在一些崇高、虚幻的口号感召下, 知青在陌生的、远离故土的地方抛洒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1]导演江海洋正是经历过这一段时期的第五代导演, 经历过那一段的无奈和心酸, 于是他把视点投向那段历史, 提醒着人们不要忘却那个时代。
从是非颠倒, 黑白混淆的“文革”中走出来的人们在历史文艺的创作中自然而然地将历史真实置于无可置疑的崇高地位。而《高考1977》作为对“文革”历史的艺术反映, 对历史的表现更为全面, 对历史的思考更为辩证。
影片真实地记录了那段颇为敏感的历史。以东北黑龙江荒芜的农场为背景, 以恢复高考的受益者———知青的角度来切入, 更真实, 更生动。影片一开始是一群知青在流动电影放映机前, 看着新闻纪录片———邓小平出席座谈会, 交代了影片故事发生的背景———邓小平的第三次复出。而后知青潘志友和强子两人感觉到邓小平复出, 社会一定会发生什么重大的改革, 从而引出恢复高考这一重大的制度改革, 引出整部影片。
电影《高考1977》真实地记录了当时政治环境的紧张, 电影开始不久, 农场主老迟跟知青们提到“挂钩”, 当时去大学读书与民主投票紧密相连, 要获得农场的推荐才能去读大学, 因此知青们用扛大包的方式来争取推荐名额。同时, 一次知青阿三向陈琼父亲陈甫德打听是否恢复高考的消息时, 陈父说“隔墙有耳”且带他去了河边才小心的说出这一重大消息。这些都真实地体现了当时政治环境的紧张。
“文革”是一段被压抑的历史。人性的压抑, 知识的压抑, 民族的压抑都让人透不过气来。影片有几段经典台词都真实的反映了那种压抑。第一段是陈甫德为了绝食的强子等知青, 假扮招生办的人去找老迟时, 语重心长地说“地里的活一耽搁就是一年, 而孩子们已经被耽搁了八年”, 深刻的体现了人性的压抑;第二段是陈甫德写给陈琼的信上, 有一句话提到, “太想把知识还给整个民族!”很好地体现了知识的压抑;第三段是画外音, 作为潘志友等知青去参加高考那天的激动的心理独白:“1977年12月10日, 我们沉睡了十一年的民族醒了!”更是深刻地反映了民族曾经的被压抑;而整个电影最重要的一句台词, “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要伟大得多”, 这句话深刻地反映了电影的主题———记录那段转折时期的历史, 那个政治、经济、文化全面转变, 民族开始复苏的转折点。高考, 只是一种考试制度, 是选拔人才的手段, 而恢复高考不仅是恢复对知识的尊重, 更是恢复对个人选择的尊重, 对人的尊严的尊重, 对人性的尊重, 对整个民族的尊重。在此之前的那一代人不能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 没有选择自己命运的权利, 得不到作为“个体”存在的尊重, 而这一制度的改变, 他们拥有了本该拥有的权利, 他们得到了起码的尊严, 获得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在此之前我们整个民族这样被压抑着沉睡了整整十一年, 随着这一政治思想的改变, 恢复高考使整个民族开始苏醒, 开始转变, 我们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开始全面复苏且走上正轨, 尤其随着大批人才的加入使我国逐渐富强起来。电影《高考1977》旨在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记住那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
二、转折时期的转变
恢复高考是“文革”之后中国整个教育系统乃至全社会走向新秩序的开始。它深刻地影响了整个教育活动, 甚至是整个民族, 改变了整个中国社会的走向。我们说, 那是一个转折点。而电影《高考1977》也通过几个点反映了这一转折特点。
首先, 影片通过农场场长老迟这样一个人物, 显示了这段转变。《高考1977》设置了农场场长老迟这样一个代表着文革期间旧权威的角色。场长老迟有着过去固定难移的思维模式, 因为担心知青参加高考后农场劳动力不足, 于是常常阻挠高考, 频频给知青们报名考试设置障碍。而老迟的转变主要是通过爱将潘志友适当的劝诫, 陈甫德对女儿无私的爱, 强子等知青的绝食及知青小根宝的意外离世等情节, 一步步地推进故事发展, 最终唤醒了他其实内心也很善良的人性, 最后他全力支持高考, 帮强子报名, 帮陈琼写报告, 帮大家问成绩等, 尤其是在知青们错过了去参加高考的火车时, 在大家近乎绝望的情绪下, 老迟开着拖拉机及时赶到, 那一段场景不仅感人, 更是深刻地从老迟这个人物方面体现了转折之意。
其次, 影片中有一个道具被反复多次提到———公章, 这更加是显示转变的关键。老迟开会审强子时, 第一次提到公章, 显示公章的权威性;第二次是潘志友说要结婚时, 老迟不同意, “法律也先要我盖一个公章, 组织信任我, 把公章给我, 我就要对组织负责”;第三次是阻止知青报名, 提出要农场测验时提到要盖公章;第四次是对于强子等人绝食时, 再次提到公章的权威性;第五次是陈甫德责备老迟不让知青报考时, “一个章子能决定人的一生?”于是, 从这里开始转变;第六次是将公章给潘志友在登记表上盖章, 显示出转变;最后一次是在县招生办为陈琼写报告, 盖上公章, 正式完成转变。一步步的改变, 公章的形象从负面走向正面, 从阻挠到证明, 多次的反复也蕴含着障碍的消退, 更蕴含着文革时期旧权威的消退, 蕴含着转折之意。
最后, 通过几个很经典的场景反映转折。知青们边听广播里高考恢复的消息, 边放火烧荒的场面, 配合史诗感的交响乐, 此处人物的处境和心理有机的结合, 寓意青春的热烈和残酷, 寓意“星火燎原”, 更寓意民族沉睡了十一年的那个时代, 已经如烈火烧枯草一般, 一去不复返了。此外, 电影中还有一个颇具象征意义的影像语言———大喇叭, 以前老迟经常用它来宣传农场大小事务, 体现了其旧意识形态性, 而知青小根宝为了救强子被掉下来的大喇叭砸死, 体现了一种深刻的转变意义:一是当时的错误意识形态, 伤害了多少无辜的人;二是如今, 它终于掉下来了, 也显示了错误意识形态的转变, 反映了转折之意。
三、转折时期的人性刻画
“文革”给国家、民族和人民带来的灾难是空前的, 而人们对于十年浩劫之痛苦的反思,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人性的尊重, 恢复人的尊严, 提高人的价值。
《高考1977》通过对几个人物的刻画来反映转折时期知青们对命运的搏击。小根宝所代表的是知青中相对柔弱的一类型, 七年的失望换来越来越深刻的自卑, 可他也会努力通过扛包来争取推荐名额。电影中的场景, 大家扛包的热闹场面与小根宝准备自杀的沉静场面对比, 以及最后未能扛包过线小根宝绝望的嚎哭, 无不体现了这一类知青也想要努力改变命运。而最后小根宝的离世也体现了文革时期有很多知青终究没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甚至是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陈琼代表的是“黑五类”等有政治污点的一类知青。影片中她和父亲第一次见面, 父亲给她送来高考资料时, 她生气地质问父亲:“你让我拿什么参加高考?”“我要的是证明, 证明不是‘历史反革命的’证明!”在当时紧张的政治环境下, 有政治污点的知青们处处受压制, 可他们更加想要获得参加高考的资格, 抓住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强子所代表的是相当有冲劲儿的一类知青, 他一直对自己的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 于是他偷辅导资料, 以绝食来抗议老迟的“农场测验”, 他说这是为了自己的权利, 为了自己的尊严, 他全力做出一切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的努力。影片以这样几类典型的知青形象反映了当年知青们想要改变自己命运的迫切心理。
电影中有一个场景设计得相当经典———知青们在雪中的树林里追赶火车的场景。在知青们赶考时, 他们的拖拉机在路上突然坏了, 为了赶上参加高考的火车, 知青们在雪地的树林里拼命奔跑去追赶火车, 他们摔倒了努力爬起来, 他们互相搀扶着, 觉得自己赶不上的知青叫同伴先走等情节, 配合火车的轰鸣声及史诗感的交响乐, 配合人物近景、特写, 尤其是慢镜头, 营造出感人的气氛。更重要的是, 这段场景也寓意着知青们不仅是追赶火车, 更是追赶着历史变革的列车, 追赶着自己的命运, 他们努力的奔跑寓意着他们想抓住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这一场景用深刻的影像语言真实而感人地反映出一代人努力想改变自己命运的感受及人性的复苏。
转折时期, 特殊时期, 特殊的爱情、亲情和友情。在那个崇尚奉献, 崇尚理想的时代, 爱情不是索取, 而是付出。所以会有知青们真实的爱情, 所以会有陈琼为了留下来陪伴潘志友而答应老迟另外介绍婆家的要求, 所以会有潘志友为了把陈琼顺利送进考场, 而自己假装报考的情节, 知青们真实而感人的爱情被刻画得格外美丽。亲情如潺潺的流水, 如悠扬的琴声, 母爱温柔如水, 而父爱更如坚毅的高山, 在任何时刻都给儿女以支持。《高考1977》中对陈甫德及女儿陈琼间亲情的刻画, 也表现了特殊时期特殊亲情的伟大。父爱如山, 默默无闻, 不求回报。他顶着“历史反革命”身份, 不顾禁锢, 千里迢迢来到农场给女儿送复习资料;他一遍遍地在纸上写陈琼的名字, 甚至帮女儿做假公章、假证明, 在那个被扭曲的时代里, 这样一种不顾一切的亲情, 尤为感人。《高考1977》中描述的友情也相当催人泪下, 一群人随着生活中的积累最后都情同手足。潘志友帮小根宝扛包争名额, 强子救起差点自杀的小根宝, 强子绝食, 小根宝等人的支持及阿三的帮忙等, 把知青们八年相处积累的友情刻画得尤为真实。尤其是在雪地里, 小根宝救强子而被坠落的喇叭打到而离世, 镜头以白色的雪地和鲜红的血为色彩上的对比, 配合凄凉的音乐, 震撼了我们的心灵。
电影《高考1977》以20世纪70年代末东北某农场知青的经历折射1977年恢复高考为中国社会带来的深刻影响。影片通过讲述一群年轻人渴望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故事, 渗透出转折时期人性的复苏, 表现了那个特定年代的立体面貌, 真实的记录了那段不可忘却的历史。
参考文献
关键词:VR;VR电影;传统电影;制作工艺;视角范围;构图;镜头运动;剪辑
1 VR技术对现代影视制作的影响
从电影被发明到现在已经有两百多年历史了,电影屏幕始终都是二维的,电影的最终呈现也一直都在遵循平面的规律和平面的审美。然而,VR技术的到来即将要改变一切。在此,笔者就对VR是如何影响电影制作的展开一次技术性讨论。
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是近两年的热门词,VR是借助高性能的投影眼镜把虚拟的环境通过真实的视角去展现的一种科技。通常说起VR视频一般都是指能通过VR眼镜观看的影像。其硬件部分实现成本较低,便于普及。且效果上,达到了视角自由和视点自由的虚拟现实程度。就说当你用VR眼镜观看虚拟现实影像时,既可以转头看任意方向也可以在任意位置边走边看。
VR科技的未来是梦幻的。一旦这种设备像智能手机一样被大面积普及,那么对于任何一个依赖于屏幕的产业来说,都是一次巨大的革新。重要的是,这一天已经来了。
首先游戏行业会面临一次彻底的洗牌。而对于影视行业来说,如果不重视VR这种新型的大众媒介,以后的路会非常难走。
因为VR的呈现方式与传统的荧幕有了很大的改变,所以传统电影的制作方式就不能完全照搬到VR电影的制作中。那么,在未来的电影呈现完全依靠VR之前必然从制作工艺上要面临一次革新。事实上,相对于实拍电影来说,VR对于动画影片的革新会更先一步,准确地说应该是三维动画。
原因在于制作成本的差异。三维动画本身就是一个虚拟的存在。所以只需要打上虚拟全景摄像机就可以轻松输出VR效果的视频,但是实拍电影就不同了,除了需要用特殊的多角度摄像机拍摄外,还需要多增加不止一倍的置景、演员、特效的投入,这些都远远超出了现在的投资人的预算。在没有确定VR是不是可以用来拍电影之前他们是不会考虑这种冒险的行为的。
2 如何制作VR电影
在开始讨论之前,我们需要把现阶段依靠荧幕来展现的电影以及其制作方法定义为传统电影和传统电影制作工艺,把依靠VR技术体验的电影称为VR电影。
现实中,已经有一些爱好者尝试过用实拍的方式制作VR电影。他们采用了比较保守的方式,用类似于舞台剧的方式来排演一场戏。这样观众带上VR眼镜观看的时候,实际上跟体验一场舞台剧没有差别。虽然看起来有效,但是,这对于电影发展了两个多世纪的电影蒙太奇语言来说,无疑是一种倒退。
那么,如果真要用VR技术来制作叙事类型的电影,究竟会碰到哪些技术性问题呢?
2.1 视角范围
从传统电影过渡到VR电影碰到的第一个就是关于视角范围的问题。
作为VR来说,我们是完全可以做到提供给观众无死角的视角和可以任意移动的视点,但是我们是不是一定有必要这么做呢?
首先,笔者否定了VR电影对视点自由的需求。笔者觉得视点自由是属于互动环节的,而电影不需要互动环节。因为电影的根本意义在于让观众在讲述中体验,而不是在互动中体验,那是游戏要研究的部分。
而关于视角是否需要完全自由化的问题,笔者做了一个假设:把VR电影分为固定视角电影和自由视角电影两大类,或许还有一个可以称为半自由视角的中间类型。接下来笔者逐一分析一下其中的特点:
第一,固定视角就是指,我们只利用VR视角中的正前方横向120度的视角范围。这种就相当于在观众正前方放置了一个电影荧幕。当观众转头的时候,画面也会跟随着移动。这种视角的优点是基本上没有改变传统电影的制作工艺,只是在呈现方式上,从大荧幕转换到VR眼镜。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呈现方式的转变却可能完全改变了传统电影的发行方式。第一个就体现在,它可能会取缔电影院。试想一下,谁还会在有个人影院的情况下去冒着雨打车进电影院呢?当然这不属于本文的讨论范畴。
第二,半自由视角的意思就是介于固定视角和自由视角之间的一种状态,笔者预想的效果应该是左右各120度,横向240度的视角范围。意思是,在观众肩膀固定的情况下,头可以左右转,此时,电影镜头中画面的焦点部分始终不会超出观众的眼角余光。当观众转头超过了限制度的时候,镜头的屏幕会跟随移动。从而限制了观众的视角。这种视角范围的优点是,在加强了虚拟现实的体验的同时,传统电影的规则也基本上都适用。缺点的话,或许会因为镜头焦点的跟随有滞后导致观众在频繁转头的时候会有轻微不适感。
第三,自由视角,这是本文要分析的重点。按照上面的描述,自由视角也就是利用了VR的无死角技术。使得观众可以向任意方向欣赏电影。也就是说,观众完全可以凭自己的意愿,看向摄影机背后的地方。这就彻底改变了传统电影的体验方式。从而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传统的电影制作工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VR电影。以下几点都是基于自由视角前提下的讨论。
2.2 是否需要带入观众视角
在自由视角的VR电影中,我们是否应该以观众视角的高度作为摄影机高度呢?因为笔者发现目前很多的VR小视频都是如此,仿佛就是在模拟第一人称视角。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需要先提一下。在传统电影中,当电影镜头拍摄俯视的地面的时候,观众不会因为看不到自己的身体而恐慌。这是因为传统电影已经发展了两个世纪,观众早已熟悉了这种体验。
但是有全景体验的VR则不太一样。因为观众可以凭借自我的意志低头看,所以,如果摄影机一直按照正常人的视觉高度拍摄的话,观众会不自觉地将自我带入镜头中。此时,当观众低头看向正下方的地面的时候,看到的不是自己的身体,而是地面,会很不自然。
所以,笔者的结论是,VR电影应该尽可能避免正常人的视觉高度。这样就会减少观众把自我带入镜头内部的可能。另外这样做的优点是,解放了全景摄影机的拍摄位置,从而可以有效地应对下面这个问题。
2.3 景别和角度
我们知道,在传统电影上,不同景别和角度会产生不同的构图从而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和心理效应。我们会通过组合不同景别和角度的镜头来达到叙事目的,但是在VR电影的自由视角中,我们没有了边框。没有边框就不能产生构图。那么传统电影里的构图技巧就不能照搬了。所以,我们该如何在VR电影中做到多样化的景别和角度呢?
笔者的理解是,我们仍然能够把摄影机对镜头主体不同距离和角度的拍摄来作为景别和角度使用,我们可以称为——景距
这样,我们的标注方式就不再是全景、中景、近景,而是以摄影机和主体的距离作为标注方式,如这有一个镜头是需要用摄影机在5米外平拍男主角,那么基本上这就是5米景距的平拍镜头。
之所以可以这样,是因为本身在现实的观察中,与目标的不同距离和角度就会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传统电影只是提取了这种体验的原理。而VR电影则是对现实更高级的模拟。现实中会产生心理感受,VR电影一样会产生。
试想一下,现实中正常身高的人基本上不会用仰视的视角来和彼特·丁拉基(一个患有侏儒症的演员,《权力的游戏》中小恶魔提利昂的扮演者)对话。但是这并不妨碍当你仰视他的时候,会产生伟岸的心理感受。所以,即使是VR电影用了特殊视角和景别来拍摄我们并不常见的画面也没有什么问题。
不过与传统电影有区别的是,介于VR对现实高级别模拟的特征,VR电影要慎用大俯视镜头。尤其是高空坠落这种镜头。原因在于,其代入感太强了,不排除有部分观众不适应。在传统电影上,即使是近距离对着荧幕观看大俯视镜头。观众虽然也会有代入感,感觉自己飞起来了,但是潜意识是会否定这种认知的。潜意识清楚地知道这些是假的。但是VR不一样,无死角体验足以欺骗整个大脑,就连潜意识也无法判断这是真是假。所以高空坠落或者深海溺水等恐怖的画面极容易引起观众本能的恐慌。尽管这些可能会被游乐场宣传片使用,但是作为依靠叙事来体验的VR电影,这些镜头会成为一种禁忌。这些禁忌又会逐渐形成一个范围,这个范围的大小取决于观众的认知度,后期如果人们熟悉了这种体验或许会好一些。但是在VR电影的形成初期一定会有这样一个阶段。就像,在两百年前传统电影刚刚形成的时候观众也未必能完全接受现状这么复杂多样的蒙太奇。
2.4 构图
如上所说,VR电影(自由视角)没有了边框的限制,导致传统的构图方法,不管是三分法、九宫格还是黄金螺旋等,都用不上了。但是,VR电影镜头仍然需要有意识地引导观众视线,确保观众第一时间看到需要让他看到的地方。所以,VR需要发展一套自己的“构图”方法,只是这个构图不再是传统电影的平面构图,而是一种空间构图形式。
VR电影可以借助打光和空间构成的技巧来引导观众的视觉焦点和注意力。
第一,利用打光技巧,是指我们可以对一个镜头的主体部分作着重打光处理,使它从亮度和色彩饱和度上都比周围要高几度,自然就能够在第一时间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因为我们本能上会将视觉首先集中到周围较明亮的地方。
例如,一个餐厅镜头,镜头距离主角3米景距,(上面说了,我们除去了景别的概念转而用摄影机和主体的距离来定位景别)我们把主角的那张饭桌打光强烈一些,并且可以把主角的衣服和桌子上的摆设的色彩设计得对比更强烈一些。而周围的桌子则处理得暗一些,对比度弱一些。这样,观众的目光就会不自觉地集中在我们需要让他看的地方。
第二,利用空间构成技巧。利用对空间的点线面的组织方式来引导观众的视线流动,如我们把主体放在有一系列同心圆纹理的广场圆心处,自然可以成为视觉的焦点。还有很多空间构成技巧可以借用,此处有待在具体实践中进一步研究.
2.5 镜头运动
一般我们把镜头在运动上分为固定的机位和移动机位。在VR电影中,镜头的运动方式和传统电影是否有不同呢?
笔者觉得,在处理VR镜头的运动时,我们仍然可以沿用传统电影中对移动镜头的处理技巧,即镜头根据画面焦点的转换来作有意义的运动,如跟拍、推拉摇移等。
相对于运动镜头,VR电影更难控制的其实是固定机位里的静止的戏份。例如,一个持续了10多秒的特写镜头,如何在VR电影中保证这个镜头的静态感情况下仍然控制住观众的注意力呢?这或许就成了一个很大的挑战了。
笔者的想法是在面对固定机位的静止戏份的时候,尤其是超过了5秒的静止画面,最好不要用固定机位,应尽量用缓推或者缓移来持续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2.6 剪辑
众所周知,电影最终目的是精彩叙事,需要有节奏。传统电影的方法是利用剪辑和长镜头调度。在VR电影里面做剪辑一般被认为肯定会有跳跃感。因为VR的无边框镜头和传统电影镜头的构造差异很大,导致传统电影的剪辑技巧有很多都不適用,如出画和入画。
所以,VR电影在形成初期,不应该频繁使用剪辑。应该适度控制镜头的总数,减少剪辑点的存在,尽量多用一些长镜头的调度。只有在必须要切换镜头时才去切,那如何切呢?
这里需要先来普及一个常识,人的视线角度是随着注意力的变化而变化的。事实上,当你专注地盯着某一个点时,你的视线角度只有15~25度。这种效应适用于传统电影,同样也适用于VR电影。
VR电影的剪辑要点应该是VR电影把观众注意力集中度最高的瞬间作为最佳剪辑点。
所以,在VR电影中相邻的镜头之间,如果是动接动的关系,应该是可以流畅剪辑的,只需要把上下镜头中的动作主体位置统一。此时,上一个镜头的动作和下一个镜头的动作连成了一体并且成功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所以,当镜头切换的时候他是不会在意周围的画面全部换了的。
那么如果是静接静该怎么办?
不得不说,VR电影最麻烦的剪辑应该就是静接静。因为固定机位很容易使观众的注意力分散。所以,两个不同机位的固定机位相接,如果不能连贯观众的注意力就容易产生强烈的跳跃感。摄影机一再频繁变换则会导致观众产生空间模糊的感觉。解决的办法应该是静接静时应将下一个镜头中主体开始时的位置对位到上一个镜头中主体在结束时的位置。这样做就可以连贯观众的注意力。使观众不需要去找下一个镜头的焦点。
那如果下一个镜头在开始的时候没有明确的主体呢?或者是静止接动态的镜头呢?
生切的话,可以插半秒左右的黑场过渡到下一个镜头。黑场是解决镜头跳跃的一个好办法。因为利用0.3秒左右的黑场就可以刷新观众的空间认知。然后接任意一个镜头都没有问题。根据这个原理,部分封挡画面的效果也可以作为剪辑点。另外,叠化、淡入淡出、闪白等效果过渡方式也都可以用。
但是黑场这类剪辑方式并不利于频繁使用,因为会打乱叙事节奏。
2.7 画面焦点和视线的匹配
既然VR电影是全方位的开放式体验,那我们应该需要做一个默认的焦点自动调整到观众视线正前方的设计。
理想情况下应该是,在一个镜头开始第一帧的时候自动把焦点匹配到观众视线方向的正前方。这样的好处是在快节奏的剪辑中避免观众因为注意力分散到其他地方导致因画面频繁跳跃而产生的不适感。
3 结语
基于VR电影制作的技术性思考接近尾声,本文只是基于我们所掌握的传统电影制作工艺的基础,再通过比较VR电影和传统电影的多方面区别和联系,而进化的一系列理论和技巧,并未深入去探索VR电影本身可能会产生的新制作工艺上。并且,这些技巧中不排除有的暂时实现起来还有技术难度。例如,在每个镜头开始的时候匹配观众视线的问题。
虽说这些理论是个人根据经验和理解推断而来的,且未经验证。但是,这些仍然不失为一种思路。希望以此抛砖引玉,让更多更优秀的人来开始和发展。未来的电影或许是以自由视角为主,也可能是同时结合了固定视角和自由视角。这些还需要在不断的摸索中总结。毕竟,更多的理论还需要在越来越多的实践中验证。
参考文献:
[1]孙略. VR、AR与电影[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6(03).
[2]俞木发.更真实的体验VR电影探密[J].电脑爱好者,2016(10).
[3]VR设备引领更虚拟的现实[J].大自然探索,2016(02).
[4]高琳.试论景别在视听语言中的作用[J].美与时代(下),2010(07).
[5]张小兵.运动镜头在剧情片中的作用[J].剧影月报,2011(02).
《全城高考》影片讲述了一所百年名校的高三九班班主任带领全班同学在高考冲刺的最后阶段中发生的一系列决定学生命运的精彩故事。影片以四个学子在高考前面临的家庭、心态、情感等问题为主线展开故事。
亲情、师生情本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当这些情感在人生困境中展现出来时,它们更多了一份催人泪下的力量。
角色介绍:
范义本
演员 方中信
40岁 ,红江中学高三(9)班班主任。粗中有细,常用匪夷所思的手段教书育人。在这四位学生处于人生难关时,以自己的知识、涵养、原则、能力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将四个家庭的问题一一化解。在地痞面前勇救学生的情节更是堪称中国版的“麻辣教师”。
秦鹏
演员 谭杰希
17岁,红江中学高三(9)班学生。文学天才,阳光自信却不拘小节,不求甚解,最终因为作文跑题而导致高考失利
林叶
演员 乔乔
17岁,女,红江中学高三(9)班学生。清秀柔弱,稚嫩的肩膀承担着命运的重负。任雪的闺蜜,因为突然得知父母已经离异很长时间却瞒着她而倍受打击决定放弃高考。
贺帆
演员 吴俊余
18岁,红江中学高三(9)班学生,学习委员。健壮朴实,坚信苦读能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却被现实赤裸裸的打击。家里筹备大学的学费被奸商诈骗,在追讨中,父亲贺江海为保护儿子打伤人被拘留。
任雪
演员 陆翊
17岁,女,红江中学高三(9)班班长。健美任性的天之骄女。理想是弘扬中国文化的她却被父亲逼迫到海外学习建筑,她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与父亲的关系也濒临冰点。
秦国民
演员 午马
71岁香港,龙山公园管理处干部,秦鹏的爷爷。坦荡豁达。
任红生
演员 吴刚
52岁,任雪的父亲,房地产公司老板,对女儿寄予厚望。
幕后花絮:
1.电影《全城高考》在黄冈中学选材、取景拍摄
2.该片主题曲《LovelyYou》的演唱者,是武汉外国语学校高二学生刘元哲。
3.“快乐男生”谭杰希为影片创作主题曲《快乐的时光》。
影片评价:
影片《全城高考》获得了影迷、媒体各方的一致好评。观众普遍都认为影片唤起了所有人温暖的回忆,十七岁的懵懂、冲动、憧憬,形成了影片的主线。业内人士称,影片是20最让年轻人温暖和感动的影片。
电影《全城高考》主打青春气息,贴近当下青年学生们“年轻”的心。影片以高考的拼搏进取为背景,展现了学生校园生活的活力与激情。虽然影片以“高考”为背景,却又少提“高考”之痛是影片最可圈可点之处,影片实际上用了很大篇幅在记录高中学生的生活,他们与老师的“对抗”,与家长之间的误会与摩擦,当然还有高中男女间懵懂的小爱恋。
影片在讲述四个高考学生备战考试的背景下,有意抹去苦不堪言的题海战术、抹去中国独木桥式教育体制,而是将所有故事诉诸于“感”与“情”之间,让人观看完影片后,不禁勾起对于年少时美好的回忆。
影片讲述了一群因上山下乡而被耽误了11年学习的知青在1977年-复出后,经历了恢复高考这一重大变革使他们燃起了要回家乡,要有美好生活的希望。体现了那时候知青们对未来的憧憬和对学习的热情。
“高考1977”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励志电影,那些知青们为了能够高考并且通过它而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也感染了剧场里的所有人。剧中的高潮部分,呢群知青为了追上火车发疯般的追赶那段深深感染了我。他们追得不知是火车啊,更是梦想,更是未来,而我们现在这一代人生活条件好了,教育设施好了,但是我们对学习的热情却渐渐的缺少了。呢种为了理想而发奋打拼的精神不正是我们却发的吗?无论在什么时候,这份对学习的热情都不能少啊!
一、燎原之火,点亮希望
影片开篇就是一个极为珍贵的镜头:露天电影场上农垦三分场的上海知青在寒冷的黑夜中感受着银幕带给他们的希望:邓小平复出了!尽管停电,但大家还是用自己的热情——“人力发电”点燃了那一柱希望之火。就是这种众人踩起的火焰,改变了中国青年的命运,,这然也是在改变中国这个国家的命运与历史的进程。
再就是陈琼带领的知青在大雁洼工程即将开工时的那一把大火。几十个火把顺风投向那一片荒芜的乱草,就像一个个知识的火把点亮了一片片荒芜的心田。单独的个人在宏大的政治与历史面前是那么的渺小无助,无论多么强大,也会像那些知青一般牢困于那片荒芜的土地,无能为力。就在工程即将开工的时候,阿三颠簸送来的收音机传出了一阵天籁:各行业的知识青年都可以报考大学了!这无疑是被耽搁了的一代人的最大福音,他们将有机会重新捡起书本,拾回属于他们的梦想。这一把顺风又迟来的大火,给了那一代人崭新的希望。
二、两枚公章,两个父亲
三分场的场长,农场革委会主任老迟,可爱可笑、暴戾而善良,却有着一颗善良仁慈的心,同时他深信腰间横跨的公章是掌握知青的生杀大权。他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农垦复员军人,独断专横但却仁爱,无知但却无私,他们将生命献给了北大荒,也希望知青们能从一而终。因此,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与即将到来的新时代抗争。还好,一旦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与蛮横,又能知错就改,成为改变得最坚决、最具人性的、最伟大的父亲。这是最朴素、最善良而又有些蒙昧的人们那最真实的一面。
与老迟刚好相反,陈甫德是一个在特殊年代有“历史问题”的知识分子。他重视知识、关注教育,且有着感人至深的沉沉父爱。获知恢复高考的信息,他便不顾还是被管制的特殊身份,以身犯险偷偷打开学校的图书馆。他找寻复习资料千里迢迢去送给女儿,希望女儿能够复习功课并参加高考改变命运,为自己赎罪。为了女儿能参加高考,甚至作出不惜冒充国家干部,私刻公章的“疯狂”行为。或许这出于一种道德自信:当所有人都对他另眼相看的时候,他却一如既往地坚信自己的清白,而且相信历史会还自己清白。于是,他私刻公章就变得不再是一种简单的“作奸犯科”,而成为一种为亲情而不惜自我牺牲的伟大父爱,也寓意性的表征了他试图通过复制公章来“恢复”自己作为“父亲”的身份,并以此“证明”其作为“父亲”的权威。
1 微电影
根据目前官方的解答,微电影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视频短片。
目前的微电影就创作目的来说,分为商业式微电影和自由式微电影两类。
商业式微电影是以宣传某个品牌或产品为主要目的,微电影只是它的一个载体,通过微电影的方式来传递商品信息或品牌理念,所以有人说商业式微电影既是一个加长版的广告又是一个精缩版的电影。商业式微电影想拍得既富有艺术性,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又能体现商品价值、品牌理念,需要创作者具有独到的见解和创新的角度。
自由式微电影没有商业元素掺杂在内,是创作者根据自己的意愿表达一种思想或一种风格或展现一种情态等。因为不用考虑商业因素自由式微电影的创作更富自由化和自主化,本文也主要从该类微电影的创作问题谈起。
2 微电影主题的发现和提炼
由于微电影的草根性、便捷性、自主性的特点,加上微电影创作的周期短、传播的速度快、受众面广的因素,它的低门槛也吸引了很多业余者的参与,虽然在视野和范围上扩大了,但也因为创作的水平良莠不齐,造成目前国内微电影行业鱼龙混杂,质量普遍不高的状况。
国内的微电影,除去商业定制的,无非是以下几种类型:青春爱情类、励志类、搞怪搞笑类、公益教育类、时尚潮流类、亲情感恩类等。其中不乏优秀感人的作品,但纵观网络上流传的微电影,大多选题不够新颖,角度不够独特,甚至很多作品走入同一个死胡同,比如很多爱拍校园青涩初恋,同志唯美爱情等,主题千篇一律,加上切入点不够独特,表现手法大同小异,因此给人造成审美疲劳。
参照戏剧和电影创作手法,英国戏剧家阿契尔说过:“写作剧本的第一步,显然是选择一个主题。[1]”这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观众抓不住作品讲的是什么,就不能去评论和分析它。如果影片制作者不知道他要说的是什么,他就不可能制作出一部能起交流作用的艺术作品”[2]。很多人可能认为微电影只为博观众一乐就达到它的目的了。这是很肤浅的看法,如果创作者有这种思想的话,作品就算出来了也不会具有生命力。跟任何叙事作品一样,微电影的主题就像它的骨架一样重要,是作品的整体建构。这里所说的主题,不是狭隘的指某种道德寓言,而是创作者要表达的任何意念,正如阿契尔说的“有时候主题也可能不是一个概念,一个抽象的东西,或者一个原则,而可以说是某种背景,某件社会大事”[1],甚至是某一种情感体验,某一个社会现象或者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看法等。
主题的发现必须涉及创作初期的创意或者说基本的意念。按照创作的基本规律,“创意的产生正是某个现实生活内容与剧作者既有经验的猝然相遇,它具有偶然性、模糊性和感受性”。可能一个独特的人物,一件有趣的事情,或者一句感人的话就能激发创作者的创作冲动,比如,有一部微电影《交易》讲的是一个小女孩照顾生病的妈妈,帮妈妈梳头、做饭,还出去捡废品赚钱,每次都很仔细地记好还差多少钱给妈妈看病。有一次,村上的人告诉小女孩,村里的一个人贩子刑满释放了,让她不要乱跑,小心被抓去卖了。但是小女孩在一天早晨,把自己梳洗干净,找到那个人贩子,对他说:“叔叔,你把我卖了吧,我想给妈妈看病。”这部作品就根据现实生活中一个小女孩感人的一句话而创作。因此,微电影创作者必须要有敏锐的艺术触角,去发现生活中的人和事,从而产生基本的意向。
纵观中外的优秀微电影,一个主题可以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看法(《化身》),可以是对某一种社会现象的评价(《身度》),可以是某一社会流行元素(《莫陌》),可以是触动人的一件事情(《偷窥》),可以是对人生的依恋(《最后三分钟》),可以是对某一时代的一种情结(《电姬影院》),可以是对人性的看法(《没有头的男人》)。对主题的选择没有限制,但是必须表达一个主题。
当然,在主题的选择上必须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主题是否真实?一个虚假的主题本身就站不住脚,即使拍出来了,也只是对创作者虚假主题的苍白的辩解和维护。
(2)主题是否有新意?这种新意指的不只是内容,还包括视角、切入点等。比如2007年戛纳电影节邀请35位大导演拍摄的命题微电影《每个人的电影》虽然是同一命题,但因每个导演要表达的对电影的看法和情感不同,拍出来的每部作品都各具创意。
(3)主题适合用什么样的结构和形式表达出来?用什么样的手法来营造作品的情调?
3 如何对题材进行艺术的概括
微电影是反映生活的,主题有了,寻求一种概括题材的最佳方式,这是在剧本创作阶段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主题的表现效果、情节的编织、人物性格的展现等都受到这种概括方式的制约。因此,如何进行艺术的概括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3.1 概括于社会环境
选择某个特定的社会层面或社会环境来反映社会、人生或者对人生某个时期的情感。比如微电影《染》就选取大学生毕业后找住房的那些事,反映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
3.2 概括于人物之间的关系
概括于人物之间关系的方式,通过人物关系,人物本身所代表的阶级、立场、性格来折射社会生活和人间情态。例如国外有一部非常优秀的微电影《化身》,就通过一对夫妇微妙的关系来反映人性。影片一开始是在一个房间里有两张床,妻子睡着了,丈夫是个残疾人,坐在轮椅上,他启动轮椅到门口递给快递员一个包裹要寄出去。第二天,妻子在卫生间帮丈夫洗澡,因为丈夫病得太久了,妻子已经开始嫌恶,甚至故意在浴缸里放满了水,丈夫滑下去,差点溺水,她都不想救。但她最终还是选择了把丈夫扶了起来。妻子听到门铃声出去拿快递,丈夫用仅能动的两个手指打开水龙头,让浴缸的水漫出来,弄湿整片地板。妻子脱下鞋子赤脚走过来,丈夫转动轮椅,用身体去顶桌上的取暖器,企图让它掉在地上,然后导电,跟妻子同归于尽。而在楼下,他们的儿子,打开快递盒子,里面是一张一家三口曾经幸福的合影,而在照片背后,这样写着:我不得不这么做。接着,儿子看到吊灯闪了一下突然灭了,影片结束。这部作品非常残酷而精确地通过这样一对特殊的夫妻反映了人性。
3.3 概括于性格形象
概括于性格形象是指把社会生活的某些内容转化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也就是通常说的典型形象。比如微电影《偷窥》里面就反映了一个做了乳房切除手术,但依然以美的姿态努力生活的女性。还有比如微电影《身度》就通过苏小曼这个典型形象,将剧中其他人物串联起来,反映当下男女恋爱观。
3.4 概括于营造某一种情调
有些微电影不追求故事情节的出彩、人物的典型等,它只意在营造某一种情调,比如,对过往人生的追忆,对爱情的美好回忆,比如伊利·曼佐导演的微电影《一瞬间》讲述的是一个老人在苹果树下打了个盹,用十分钟回忆了自己的一生,全片就营造一种人生如梦的情调,还有获奖微电影《最后三分钟》等。
不难看出,这几种概括方式之间不是能完全割裂的,一部作品要采取怎样的概括方式,并不是可以独立评判的问题,必须结合具体的题材内容和特定的表意目的才能做出恰当的分析。
艺术创作的各个环节都是相通的,这需要创作者用敏锐的触角去感受和理解生活,这是艺术创作的发端,也是最重要的。在当今微电影大发展的背景下,创作者应做到创新,无论是题材还是形式上都应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用准确精到的眼光,简洁利落的方式,充满人性关怀的精神,充分发扬微电影的不可替代性。
参考文献
[1]威廉·阿契尔.剧作法[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
[关键词]电影服装服饰
电影中的服装,就像无声语言,透过银幕,绽放华美生命。电影带动潮流,流行装点明星,是电影与时尚结合的最佳模式。一部成功的电影其轰动效应是无法估量的。明星们在影片中的服装造型也会随着角色塑造的成功而深入人心,征服观众。明星们的服装往往最能体现时装设计最新潮流,当红的银幕人物对时装风尚的影响的确无法估量!每当推出一部新影片时,大幅的电影海报就好比时装广告,给品牌带来了无穷的商机。
一、电影服装工作
电影服装工作是由服装设计、服装管理、服装制作三方面组成。电影服装设计是电影生产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根据剧本和导演影片的风格,以及演员、化装、布景美术设计共同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它主要是为剧中人物服务的,运用服装艺术手段来表现剧中人物,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不露痕迹地达到服装与剧中人物的有机统一。因此,服装必须整体设计出剧中特定的时代感、地方性和民族性,更重要的是表现剧中人物的身份和性格。演员、电影明星只有穿上电影服装才能成为影片中的角色。
二、服装设计师在电影中的作用
电影公司的服装部门,需要自己设计戏服。设计师应该以能够为电影角色设计服装为荣。并事事亲力亲为。服装设计师应该像一位电影导演一样,立于创作的中心,统筹规划。使服装达到最完美的效果。服装设计师在阅读剧本、了解剧中人物后,首要的问题是要收集剧本所提供的要求的那个时代的服装资料。从报刊、杂志、文字记载、图片、照片、历史画、出土文物、同时代的影视片或者人物口头采访、调查等各种渠道,要“不择手段”地去收集,越多越好。电影中的服装设计给设计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电影服装设计的挑战性、梦幻性,越来越多的知名服装设计师被吸引加盟到电影制作中来。他们与演员们一起塑造了一个个生动的角色,也使明星梦工场增添了更多光彩夺目的偶像。
三、电影中的服饰
电影中的服饰是根据剧本和导演对剧中的人物和事情的描写、刻画而进行设计的。影视服饰不同于舞台上的戏曲服饰。戏曲服饰经过几百年的沿袭旧制已成为人们认可的塑造舞台人物的一种外在手段。影视服饰忠实于生活,设计依据就是生活,到生活中进行社会调查,成功的服饰设计能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是丰富电影语言必不缺少的一部分。影片中的角色服饰的构成不是中国传统服装基本元素。为了营造超级视觉效果,吸引现代大众的眼球,在角色服饰设计上,要在形象的塑造和角色的心理表达上能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功效,我们设计师不能不做出认真的思考。
服饰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直观化和象征化上,与作为一种对角色心理的外在化表达的媒介相比,在影视中服饰更多时候被应用在对角色的形象的塑造与衬托上。掌握影片所规定的那个年代的服装资料,要读万卷书,才能行万里路。但掌握服装资料仅是开始,更重要的是要运用所掌握的服装资料找出那个时代的服装特点,运用到整体人物服装设计中去,设计出具有整体时代感的人物服装,设计出符合影片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的服装来。服饰色彩在影视之中占据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虽然只是色彩这个大概念中的一小部分,但是少了它,影视作品就等于少了灵魂一样,它的运用向我们传达的震撼,远不可用言语所能沟通的。不用色度的色彩可以唤起与人们生活经验相关的各种联想。色有冷暖两个体系:红、橙、黄等色可使人联想到阳光、火焰、灼热的金属、火热的土地等,称为暖色;青、蓝、紫等色可使人联想到水、冰、寒冷的夜空、凉爽的浓荫等,称为冷色。在色彩的感受中,人们对色的冷暖感受最为鲜明,由于暖色容易引起兴奋,使人产生活跃、扩散、突出的感受;冷色则趋向于抑制,使人感受到收缩、退避、宁静,因此在影视色彩的处理中,可利用色冷暖特性构成情绪色彩,并与其他的造型因素,声音因素相配合,表现出更为复杂的情绪含义。
在电影中有些过度的泛滥造型往往让人产生一种思维的误区,认为服装在对人物的塑造上便是扮酷,事实上作为角色出场时观众接受到的最直接与最直观的元素,服饰对人物形象的树立与深化所起到的功效是其它道具无法比拟的。
感觉生理学早已证明,色彩是富于主观性的感觉。所以电影艺术家总是把色彩看作是有助于深刻表达作品思想的一种手段,看作是从情绪上感染观众的一种重要的造型因素。电影中的色彩应该比现实生活更高,更完美,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魅力。它连同景物同周转环境的色彩搭配和变化来衬托整部影片的色彩。从而塑造人物,表现人物的性情。
【关于高考的电影】推荐阅读:
关于高考的志愿诀窍07-02
关于高考的励志名言11-13
关于临近高考的发言稿07-01
关于李白的高考作文人物素材07-05
关于写人生的高考范文800字10-18
关于召开高考英语词汇复习研讨会的通知07-05
关于高考祝福(60句)05-30
高考作文关于科技范文07-01
关于最新高考作文素材09-07
关于绿水青山图的高考作文精选1000字07-09